改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时间:2019-05-13 09:05: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第一篇:改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改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2005年5月修订)

随着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广大数学教师通过学习和实践,对数学课程理念、改革思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也有了切身的体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更重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视数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更重视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但发展是不平衡的,在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过程、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教学需要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为了切实、有效地实施“二期课改”,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在此对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意见。

一、合理制订教学目标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指南,也是制订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师应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确立的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构建的课程目标,以及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理解、整体把握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具体制订章、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包含三个维度的内容,具有全面性、适切性,简明、朴实和有数学的特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清晰、具体,显性描述知识技能的教学要求,切实提出主要的过程经历,列出伴随过程而进行的能力培养、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情感态度教育等方面的要求;在考虑培养学生数学基本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批判反思能力。

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就考虑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学习哪些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通过哪些教学方法和技术来帮助、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如何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应进行哪些思想品德和科学态度的培养。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要明确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性目标,反映统一性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切忌大、空、虚。不同类型的数学课,其教学目标应有不同的侧重。

例如:新授课的教学目标,应着重指明学生对概念、定义、法则、定理、原理、公式、性质等应经历的具体过程和要达到的认知水平,如通过哪些操作实验或问题情景引入新知,引导学生经历怎样的过程;知识学习的水平是识记、解释性理解还是探究性理解,具体要求是什么;同时明确,伴随学习过程学生在数学基本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情感态度的发展等的具体表现。

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应着重指出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总结的过程要求和达到巩固提高的水平要求,强调数学知识结构的建立以及学生进行知识系统化的能力、自我调控和批判性学习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可具体提出采用哪些方法对知识进行梳理;要把握有关概念、定义、法则、定理、原理、公式、性质的哪些基本联系;提出能力发展和情感体验的新要求等。

二、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其基本依据是数学课程标准,还必须强调要体现数学课本编写的指导思

想和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强调服从教学目标的需要。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抓住主线,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确保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时间内能获取最基本的数学知识、方法和能力;内容的安排顺序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形成内在的逻辑结构。可适当考虑安排一些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数学内容,体现分层教学要求。

教师要认真研读数学课本,不仅要通读,还要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要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提炼,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对课本的通盘考虑,对某些数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选择,创造性地使用课本。在调整内容时要注意内容安排的逻辑顺序;要切实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能随意扩展内容范围,切忌繁、难、偏、杂。

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应以学生具体知识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初中数学内容的呈现应直观、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高中教学内容的呈现也应根据学生实际知识背景设计问题情景,采取适当的表达方式。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不仅要考虑现成结论的呈现,还要考虑这些结论的形成过程;内容要具有弹性,为不同个性的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和发展的空间,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求。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是由教师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积极交往和互动中,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共同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担负着教的职责,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数学情景,要积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同时,要为学生提供反省活动的机会,要留给学生进行质疑、讨论、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认真履行对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交流、支持、点拔、咨询、促进等责任,但教师的主导并不是教师可以决定、替代和包办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要有明确指向,有利于学生开展议论和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要适度,符合学生探索求知的需要,既有思考性又有可行性,既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引起认知冲突。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由教师提出问题逐渐转向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要重视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关注学生学会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方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展现数学基本要领的抽象和概括过程,基本原理的归纳和推导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和分析过程,基本规律的发现和总结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求解和解释过程。要把教学视为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活动过程,积极实施启发式、讨论式和开放式的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要鼓励学生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对数学的结论进行归纳、猜测、论证;要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进行反思、质疑,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对于不同类型的数学课,设计应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实际生活经历,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情景或事例,充分展现概念形成的过程。通过问题讨论、事例分析,引导学生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要深入剖析概念的本质,阐明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别,注意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和比较;要重视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新的数学概念。

对于数学规律的教学设计,应重视发现、归纳、确认或论证过程的呈现,关注获取有关法则、公式、定理以及把握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和方法;还应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规律形成的条件、适用的范围和思想方法的相关问题,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知识的基本结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重教”转为“重学”,由“让学生适合数学教学”转为“创设适合学生的数学教学”。要体现“教”为“学”服务,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努力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切实关注怎样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等等。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要重视接受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的平衡兼顾,倡导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单一的状况,适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的组合实施教学,创设适合学生进行操作、探究、质疑、交流的课堂环境和有利于学生获得多元学习经历的条件,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完善,促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

四、充分重视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运用,除了辅助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应用有关数学的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行为,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完善学习方式。

数学教学的设计,应置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背景下考虑。在情景引入、操作实验、问题展开、探索研究、归纳反思等各个环节中,要充分、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一个探索数学、欣赏数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不仅具有抽象性、严谨性,而且是探索性的、动态的、发展的学科。要让计算器(有条件的学校使用图形计算器)参与课堂教学,通过技术展现分析、思维的过程,或者进行验证性实验和其他体验性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学会数学应用。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服务数学教学,同时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在网络上进行数学教学、实施学习指导和开展研究性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要适量和适切,避免由于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不适当介入而限制了师生的互动和交流。

五、努力改善学习训练

数学学习训练是数学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教师要从训练的目的、要求、内容、形式等方面,不断地改善数学学习训练。

数学学习训练的目的是“打好基础,促进发展,改进教学”。要把握基础教学的要求,全面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有基础性又有发展性。学习训练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要充分注意学生个体学习数学的差异性,提供有选择的学习训练。要重视学习训

练的质量和效益,努力体现有利于学生学习并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功效。

数学学习训练的内容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用好课本中的例题,精选习题;对习题的解答过程和表达格式,要按照规范严格要求。数学学习训练的内容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上,同时要重视对探究型、开放型、质疑型问题等的研究,使重在基础性的训练与重在发展性的训练合理搭配、有机整合,建构合理的数学学习训练系统。学习训练要适量,要控制训练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不要随意拔高训练要求,不能单纯追求解题技巧,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数学学习训练的方式不应只局限于对习题的演练,还可以安排动手制作、论文写作、书面小结归纳等作业。要重视对学生课外作业的批改和从学习训练中反馈教学信息,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对教学实施的调控;对学生学习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独到的见解,要及时讲评。

六、不断完善教学评价

数学学习评价是对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所取得的成果和达到的水平作出评判,同时对学生改善学习和完善自我进行导向。必须强调发挥数学学习评价的教育功能,教师应更多地肯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进步、鼓励信心;评价的结果不应只是对学生的认定,更重要的是激励和调控,更多地用于帮助师生改进数学的教于学。

要提倡动态性的评价,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个性特点,师生互相理解,及时沟通;与学生本人的前期状态相比,评价他数学学习的变化和发展。要提倡过程性的评价,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能自然地反映出其个体的数学品质、数学能力和对数学独特的理解,同时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又能表现出其个人的品德、习惯、态度以及学习方式和方法,教师应在过程中及时发现并作出激励性的评价,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数学书面作业和测试仍是主要的评价方式之一,但要控制测试的难度和频数;可展示学生的数学作品,如用函数图像画图,制作空间立体图形,由学生互相评价;还可以有口头答辩,课堂提问、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小组评议、数学实践的报告、数学专题研究的小论文、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评价方式。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用一张试卷、一个分数来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方式,努力克服在学习评价中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鉴别轻发展等倾向,不断地完善教学评价。评价结果的呈现应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要重视利用成长记录和评语来描述学生的进步,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发展。

教师也要对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和反思,及时听取学生、家长和其他数学教师的评价意见,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促进数学课堂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

第二篇:课堂教学改进意见

课堂教学改进意见

为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完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教学质量。针对自身的教学优势和不足,本学期我们关注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现将从改变陈旧的导入与乏味的提问方式进行入手提出一些建议: 改进意见:

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决于其学习积极性是否在课堂上被充分调动。针对我以往课堂上面面俱到,爱唱“独角戏”,堂下一部分学生呼应,一部分学生当听众的弊病。本学期着重在这些方面进行努力:

1、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仔细挖掘教材,把课堂还给学生。减少老师说的时间、范围,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课前准备充分了,抓住了课题的主线,就不会面面俱到了,就会避免进行烦琐的课题分析,把课题分解得支离破碎,从而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2、在利用开题阶段,尽量选择契合学生要求和兴趣的,便于学生理解和感悟,也能在课堂开始就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

3、充分利用提问,提问始终是可以贯穿于整个课堂和可以增加学生参与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的有效手段。在设置提问的时候注意单一性,变化不同形式。在进行提问时,在引导方面多下功夫,不提倡灌输,而是靠学生自己提出,自己体会。即使提问结束,也注意点评学生的回答,从回答中引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在导入部分,我采取了联系实际的方法,利用学生熟悉的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兴趣,其次,发挥学生的积极动手能力,自主动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在分组回答了寻找线索的问题,理清了数学问题思路后,我以自己做个小评委,评一评小组的讨论与实际的差距,设置这一问题的本意是在学生提高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水平,但是,由于对于学生水平估计和提问方面的引导不足,指向性不十分明确,这一部分的任务完成比较草率,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四,鉴于学生具体情况,在分析实际问题阶段我没有直接提问,而是采用了主讲。

第五,在拓展阶段,我采用了二选一的提问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充分的讨论,接下来的展示时间也能够把握好问题重点展开了充分的想象。最后,请一位学生做小老师对于本节课进行了总结。这堂课的环节简言之就是评一评,讲一讲,在提问方面根据不同环节,我分别采用了引导,换角度和降低难度的方法,意图激起学生兴趣。

这样的课堂设置的效果是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都得到了提高。课前所设置的目标也基本达成了。

第三篇:改进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精)

改进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中学历史课程是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认识人类文明的进步趋势,培育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中学历史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改革方案和历史课程标准,切实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在探索教学模式的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相当实效。为进一步落实上海二期课程改革的要求,切实贯彻《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进一步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依据《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现提出以下几点改进课堂教学的意见。

一、制订具体目标。规范教学行为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成果,是教学行为的指向与教学评价的尺度。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和一般要求,依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具体制订每一主题、每一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制订上述三维目标时,要综合考虑,三者兼顾,有主有次,有机整合;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之中。

制订的教学目标要体现科学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针对具体的课程内容所蕴涵的史学认识,既要求学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史实与基本线索,理解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脉络与发展趋势,又必须关注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突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养成,更应当让学生初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初步具备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立人类多元文明,相互尊重、和而不同、共同发展的现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制订的教学目标要体现针对性。要在了解学生实际、研究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将三者整合优化,使制订的教学目标更贴近学生需求、教学要求与教学条件,以取得教学实效。不同的学校应既有相同的目标,又有基于不同群体的不同目标;同一班级的目标,既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需求,又要考虑不同学力学生的不同需求,有共同的基本目标,又有可灵活调整的发展性目标,真正贯彻使每位学生都有进步的教学原则。

制订的教学目标要体现层次性。九年制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的两个不同阶段之间,基础型、拓展型、研究(探究)型的三种不同功能课程之间,其教学有着明显的分层要求。在认知类型上,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以“生动、具体、形象”为主,其目标应强调对重大史实的理解和怎样了解史实的方法以及与此相应的情感体验;高中阶段的教学以“感性与理性并重”为特征,其目标应突出对重大史实的洞察和怎样洞察史实的方法以及与此相应的情感体验。在学习自主性上,基础型、拓展型、研究(探究)型三种不同课程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目标的制订要体现不同的发展阶段及其过渡的特征,注意循序渐进、层层递进。

制订的教学目标要体现操作性。既要清晰地阐明目标的具体内容及其达成度,又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要体现设定目标与达成途径的有机结合,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水平与采取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的主要流程与教师的指导方式;能力、方法的获得与形成“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确定与即时引导、激发策略等,使教学措施更加务实而有效。

二、科学处理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载体。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和教材观,具备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课程开发意识。历史教材精心选取了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应了解的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基本史实,采用了史学界普遍认同的理论与观点,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成的教材资源,在认真研究、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可适当打破教材中单一目、课、单元、模块之间的界限,对教学内容作一定的调整。教师应有意识、多方面地围绕课程内容,科学地把握教学模块、单元的内容框架,理清线索,增强历史的“通感”,有针对性地充实科学、典型、生动、详略得当的历史材料,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有机整合各类相关课程资源,以实现课程的再开发。

教师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与要求,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这是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基础型课程的教学,除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以丰富、翔实的史料(材料),通过归纳或演绎,使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逐步养成历史学习中史料、史实和史观的证据意识、逻辑意识和科学意识,有效提高教学质效。高中基础型课程的教学应对初中内容作必要的回顾,运用初中的基本史实,加深对高中教学内容中史学观念的理解,体现历史认识的“螺旋式上升”。同时,应把握中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有意识地对中外历史进程进行比较,用具体的史实加强对中国国情与历史发展道路的认识。

拓展型课程应遵循课程方案的规定,既要结合社会热点和重大历史纪念日,在专题教育中确保一定的课时,以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的教育,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志向,在规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要结合基础型课程的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条件,编写具有地方特色、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充实拓展型课程的教学内容。

研究(探究)型课程应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从基础型、拓展型课程中发掘和提升研究(探究)的主题。探究型课程要侧重于理清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的客观史实;研究型课程要侧重深入解释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的客观史实,进而作出评价。在实施过程中,要发挥组织与协调作用,并积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和提供实地考察、实物观察等条件,以增强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三、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

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发挥学校特色和教师特长而建立的反映历史学科教学特点的典型形态。整合教学资源是创新教学模式的有效手段。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目前的历史教师较多地采用了如“情境活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问题研讨”、“多媒体辅助”、“人机交互”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合理继承多年来在教学改革中积累的成功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要注意各种教学模式的优化组合,考虑各种模式运用上的交互性与效应上的延伸性,力求有所突破,实现创新。教师要根据不同课程类型的特点,考虑选择和设计不同侧重点的教学模式。

在设计基础型课程教学模式时,要侧重于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与认知规律,利用生动的讲述、形象的文字、图片、音像、实物等资料,创设历史学习的氛围,再现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历史,激起探求史实、寻求真谛的欲望。

在设计拓展型课程教学模式时,要侧重于教学形式的开放性。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如到历史遗迹(陈列馆)、博物馆等现场进行历史教学活动,努力拓宽学习空间,让学生在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中,走近历史、亲近历史、感知历史。

在设计研究(探究)型课程教学模式时,要侧重于教学关系的互动性。要顺应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安排活动时间,为学生在活动中主体地位的实现创造条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历史、提升情操,逐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教师在设计教学模式时要努力开发历史教学资源。要挖掘与历史学科教学相关的社会资源,充实教学内容;要主动顺应时代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为创新教学模式开辟新思路;要提高自身的历史专业化水平,挖掘自身的专业优势,重视人文因素的弘扬,逐步形成具有各自风格流派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四、改革学习方法,提升学史能力

学习方法会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能力的培养,甚至会奠定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走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提升学史能力的前提,是教师的重要责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最基础的历史知识是学生学史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石。要从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出发,适当而必要地传授历史知识。同时,教师要充分重视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内心感受和自我体验的客观影响,着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要创设机会,让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实践活动,通过自主搜集史料、提取信息、交流成果(参观、访问、考察、制作、讲座、交流)等实践活动,体验学习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历史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历史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识记与鉴别、领会与诠释、分析与综合、评价与论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领悟学习的方法,通过合作、实践、探究与作业、练习等途径,在潜移默化之中,学会自主学习的一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提升史学意识,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重视作业设计,发展学习成果

作业是历史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为了巩固历史基础知识,而且应成为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史学方法、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发展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充分认识历史课程中作业的地位与作用,具备自主设计作业的能力和水平。

作业设计要把握课程标准要求,体现课程改革理念。要遵循有利于学生掌握最基础的历史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距离的原则。作业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淡化题型分类,以材料情境、学习情境引出问题,为学生运用合作、交流、探究等方式开展历史学习提供契机;开拓课程资源,引用不同来源和形式的材料丰富作业的内容;拓展练习空间,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有机联系,体现学科的综合性特色;采用开放式的设计,在合乎史学逻辑的前提下张扬学生的个性。

作业设计要体现作业形式与类型的多样化。作业形式要兼顾书面与口头两方面;作业类型要兼顾巩固性与发展性,不仅要重视巩固历史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的作业,而且要重视发展学生探究、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与能力的作业,从而使作业成为丰富学习经验,完善学习经历的重要手段。

作业设计要体现个性化和选择性的原则,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巩固、强化学习成果,发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提供机会。教师要在分析课堂教学状况,体现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要求的作业内容。教师既要关注作业所体现出的历史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要使作业成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效益、发展个性、共同提高的重要环节。

六、实施多元评价,凸现激励功能

中学历史课程的学业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结果、效率的价值判断,也是指导学生改进和完善历史学习活动的教学行为。教师要改变单纯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注重书面考试形式、注重以分数衡量学生成绩的传统,改革片面的历史学业评价模式,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实施多元评价,力求全面、公正、客观,充分发挥其激励导向功能。

评价标准要多维。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历史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也要关注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既要重视学生当前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其进步与发展,尤其要关注学生学史方法与学习习惯的养成。

评价主体要多位。要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其中,特别要发挥学生互评的作用,让学生在亲自体验评价的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调整。

评价方式要多样。要实施多种评价的方式,采取如历史小报、历史故事会、历史主题辩论赛、历史知识竞赛等方式,结合平时作业、书面考查成绩,对学生作出综合评定。

教师要建立激励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创新潜能,要大力张扬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多元评价发挥激励学生自主发展的良好效应。

第四篇: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范文模版)

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2004年5月修订)

近年来,小学语文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高耗低效现象尚未彻底改变,课内讲授多、提问多、谈话多,扎实进行语言实践和阅读感悟少的现象依然存在。为了进一步贯彻“二期课改”精神,重视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制订集中、明确和适切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目标和要求,参照教材所规定的目标和要求,联系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制订集中、明确、适切的有针对性、层次性的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是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重点呈现一堂课的主要任务,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表述时应尽可能地将三者加以整合。“明确”是指所制订的目标指向清晰,表述具体,要陈述可以观察到的学生的具体行为,说明产生这些行为的条件,以及指出评定行为的标准,以便操作和评价,例如字词学习,应具体到能认读识记哪些字,在什么条件下积累哪些词语并达到怎样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课文内容,应具体到了解什么内容,是在怎么的条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样的程度。“适切”是指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对情意目标的制订,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达成。

在制订重点精读课文的(讲读课)目标时,要注意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具体表述。如提出字、词、句、段、篇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把握程度等。对要求学生独立阅读的略读课文,在制定目标时,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择一、二方面的重点即可,不必将字、词、句、段、篇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逐条罗列。在制订写作课目标时,可以从“观察”、“取材”、“表达”等方面加以具体表述。如提出要求“观察”的具体内容,从哪方面进行选材等。

二、从整体着眼,确定和处理教学内容

教师应加强对教材的研究,要注意依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母语教学的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梳理施教的顺序,以阅读为重点,听说读写整体推进。一二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主动识字,在阅读过程中巩固识字,并逐步积累最基本的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句式。三~五年级进一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储存语言材料,同时重视遣词造句、写段写篇的训练,促使学生将积累的规范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感悟力和想像力,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要注意年段之间的衔接,如从低年段写清楚几句话过渡到中年段写段时,教师应注意提供具体的内容(图画、实物、阅读材料、具体事件等),创设必要的情境,使学生有话可说。到高年段时,则重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选取写作的内容。写作教学应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开始到“能 1

把自己的见闻和想像写出来”,最后达到“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想像作文,能写读书笔记、书信”。

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正确处理教材。如教师应结合单元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选择地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精读、略读或浏览。对精典篇目可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积累语言,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情感;对篇幅较长的文章可选择重点段落组织阅读或略读,了解主要内容。对相对比较浅显的文章,可放手让学生自读或作一般的浏览。

三、精心设计和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

改进汉语拼音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识字与学习汉语拼音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既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识汉字,也能借助汉字的发音来学习汉语拼音的拼读,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与形之间的联系。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适时地进行渗透、强化和巩固,应认识到汉语拼音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渐学渐熟的过程,应加强汉语拼音的拼读训练,在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识字、阅读以及运用音序查字法查阅工具书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独立拼读的能力。不进行汉语拼音字母的抄默训练。

一二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要遵循“识写分流、先识后写、识多写少、优化写字”的原则。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所创设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在读短文、诗歌的过程中主动识字,逐步做到文熟字悉;应针对生字的特点,进行各有侧重的教学;应根据教材的特点采用集中与分散识字相结合,分步落实识字教学的任务;及时帮助学生梳理、归纳出科学的识字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提高识字的效率。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扩展阅读,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巩固识字,利用学校资源,创设各种识字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扩大识字天地,为他们打开生活经验以外的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教师要重视学生识字的障碍点,学生认识250~500个汉字后,会产生一定的识字障碍,可能还会有短暂的停滞。此时,可适当放慢识字速度,强化识字环境,重视对所学汉字的梳理与巩固,科学合理地进行复习,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缓缓地通过障碍点。三~五年级应引导学生在读写的实践活动中自主扩大识字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基本的词义,并能根据学习要求,默写一定量的生字词语。

一二年级的写字教学应重视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在描摹过程中注重训练正确的执笔方法,端正写字姿势,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偏旁部首和笔顺规律,在田字格内正确描摹汉字。三~五年级,应着重指导学生正确规范在横线上书写,并有一定速度的要求。

阅读教学应关注语言因素,注重整体感悟,加强语言实践。教学中应体现整体感悟原则,摒弃多余的分析、繁琐的谈话、机械的问答,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鼓励和尊重学生在整体感悟中的个性化体验,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应正确处理感悟与语言文字训练之间的关系,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感悟必须建立在阅读过程中对

语言文字的积累和理解的基础上,在阅读中理解、积累了一定量的语言材料,从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的阅读感悟。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母语学习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拓展自由学习、思考、体验的时空,加强在语言实践中的积累、体验与感悟,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规范,提高语文能力,如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辨别词义、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能根据关联词语和语言内容体会前后句子的内在联系,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别比喻、拟人、反句、排比、夸张等常见的修辞方法等。

注意广泛阅读基础上的写作教学,要从二年级起重点培养学生进行由词到句的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动笔摘抄简单的词句,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感受写一二句简单的句子。中高年级要处理好写作知识、写作技巧与写作兴趣、写作能力之间的关系,淡化写作知识、技巧的传授,注重激发写作兴趣,养成勤动笔的习惯,加强写作实践过程中的体验,并在写作过程中学会观察、想象、思考、发现,丰富写作题材,写出感情真实、想象合理、内容具体、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在学生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梳理和归纳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对作文要精心命题,要能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要给学生以想像的空间。要重视写作前的指导,写作过程中的修改,并通过写作后的面批、眉批、个性化的评语和讲评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评语更多的应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要以鼓励为主。作文应努力在课堂内完成。

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使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业的布置应体现针对性,关注差异性,长期作业和短期作业相结合,坚决摈弃机械、反复地操练。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的回家作业,三~五年级的作业量应控制在30~45分钟。

四、加强学习习惯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查阅工具书、动笔墨读书、边读边思、独立思考、专心倾听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注意持之以恒地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如观察、实验、调查、模仿、体验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觉探索适应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对文本质疑,向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高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要指导学生提问的技能,培养学生由提出疏通性的问题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问题,再到提出鉴赏性、评价性的问题。

五、改进评价方式,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

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要考虑每一个学生的起点,使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

检测要注意体现日常性、选择性和开放性。注重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尊重学生个体读文的独特体验,重在激励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借助拼音认读汉字、查阅工具书的能力,不从默写音节,为汉字注音等角度去考查、评价学生。二年级时进行相关的汉语拼音的验收。一二年级识字能力的评价,应将平时的学习与阶段性检测(阶段性的专题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能认读所学汉字的60%为合格,达到80%即为优秀。写字能力的评价,重在写字态度和习惯,以及书写的规范。阅读能力的评价,重在检测学生基础积累,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句义能力,依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比较流畅表达的能力等。口语表达能力的评价,重在鼓励学生说话的自信心,以及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清晰性,不重表达技巧;写作能力的评价,二三年级从能根据图画内容、阅读内容写清楚几句话逐步做到能根据图画内容、所提供的话题、情景、相关词语写清楚一段话,做到句子连贯,意思清楚;四五年级从能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能记录自己感兴趣的、受感动的生活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逐步做到能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能将自己感兴趣的、受感动的生活内容生动地描写出来,能反映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法。

第五篇:改进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改进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征求意见稿)美术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市中小学在贯彻“二期课改”精神,促使美术课堂教学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进行改革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落实素质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思想,按照《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两纲”)要求,将上海市中小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和二期课改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一步改进中小学美术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依据课程标准。切实贯彻“两纲”精神,整体设计教学目标

要加强教学目标的均衡性、人文性与发展性。美术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审美能力的重要任务,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两纲”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整体设计美术课堂教学目标,要以审美教育为主线,发挥美术教学中思想品德与民族文化等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的同时,人格得到逐步完善。同时,要注意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情况,落实分阶段的目标要求,小学低年级要重视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能运用简单的美术工具开展造型游戏等,中高年级要重视对学生美术欣赏基本能力与表现方法的培养,初中阶段要重视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情感与能力,学会初步的美术设计与创作。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明确美术教学目的和任务,掌握各年级教学要求,弄清各年段之间、中小学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出学期教学计划和安排好教学进度。

要加强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层次性和统整性。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明确、具体、恰当,突出学科特点,符合教材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体现“两纲”的层次性。教师要注意针对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好具体的教学实施目标,要关注全体学生对提高美术素养的共同需要,在不同的单元中都要注意突出重点目标和落实基础目标。还要注意适应学生在美术学习上的不同基础、爱好和个性特长,设计有层次的教学目标,使一般的学生和有美术特长的学生都能够明确各自发展与提高的方向和目标。

二、合理使用教材,有效融合“两纲”内涵,科学处理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以及“两纲”内涵,合理使用教材,结合并发掘教材本身的内涵价值,落实美术课程的审美教育、三维教学目标。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美术教材中内容过于浅显和繁杂的内容(如范例画和步骤画),作适当的补充和调整,挖掘内容主题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或生命教育的含义;要正确处理美术的知识技能与设计创造的关系,根据其间的相互辅助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比例上可作必要的调整处理,并注意寓知识技能于设计创造之中,使知识技能与设计创造同时并进,注意相关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

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基础,结合两纲实施要求,科学地选择和开发美术教学内容。要重视对美术学习内容的整体设计,注意针对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设施设备等实际情况,有重点地选择教学内容,建设有特点的学校美术课程。要加强绘画教学的基础性和生活性,要重视小学低年级对写生的启蒙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绘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高年级要强调基础写生的基本要求,适当安排速写的内容要求;初中学生要增强速写教学,速写可以慢写、默写,以及临摹与写生交叉结合,速写内容要紧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充分利用学校优美环境和实物场景,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并喜欢速写。要加强民族民间艺术的教学,包括中国画、书法、剪纸、陶艺等,选择绘画内容要注意在单纯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同时,增加学生喜欢的各种动物、人物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以感受祖国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激励主动学习。注重审美实践体验。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要立足主动参与,通过创设各类有效激发学生学趣的教学情境,自然融合“两纲”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对美术基本技能的掌握。通过有序操作、有趣的方法讲解、尝试、反馈,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演示,加强学生课堂作业的过程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逐步学会基本的美术表现方法,理解内容主题的知识和方法、提升情感态度的同时生成正确的价值观。凡是学生在技能实践中遇到或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方法渠道,加以具体指导;对优秀作业、独创性作业要予以及时肯定。在学生创作画或进行课业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辅导,要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作业效果情况,要兼顾美术特长生和有困难的学生,特别要热情、耐心辅导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要经常辅导学生学习美术的方法并纠正不良习惯。

要重视审美实践体验活动,提高学生美术素养。中小学美术教学必须要设计好审美的实践活动,注意通过审美体验,使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提高。审美教育要贯穿于美术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模仿、设计、创作和评价,注意引导学生以实践为渠道,以体验为形式,以交流为载体,来认识美、感悟美、塑造美,通过动手实践,把形象的组织,色彩的设计都通过自身的审美实践反映出来。其次,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审美因素,讲究教育的艺术性,“寓教于美”、“寓教于乐”,如绘画课,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按学生特点,有效引导学生理解线条美、色彩美、构图美和意境美。还要注重美术教学的美育功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渗透自然美,家乡美,祖国美的教育,体现“以美育人”。

四、引导快乐求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要重视与信息技术整合,改进美术知识技能的教学方式,拓展美术教学的功能。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范围与信息积累中,运用导向性、启发性、思想性的直观形象,通过构思—艺术加工—完成美术作品的实践学习中,对学生进行直观地创作启迪,鼓励学生想象创造,突破教学难点。教师要认真备课和积累资料,注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在视觉反映效果方面的特长,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现代化水平。如小学毛笔彩墨画和中学中国画教学中,除教师的示范外,还可通过信息技术方式反映欣赏、板画、板书过程,可反复边讲边示范,提高教学效果。在指导学生进行命题创作时,针对设计制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演示方法,或用信息技术反映原版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观摩,用技术启发学生想象,开展创造性思维,以此培养艺术的形象造型能力。美术教学要尽量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用现代化手段演示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要以学生快乐成长为本,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鼓励学生以探究性方法主动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进行“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等学习活动,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讲故事、猜谜语、念儿歌、做游戏、搞竞赛、办展览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活动,以创设情景来激发兴趣,增强美术知识和技能练习的兴趣性。在体验操作练习时,要始终贯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不断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促进可持续发展,创意新颖作业表现方式。实施激励性评价

要以培养学习兴趣、鼓舞创作热情、开发创新潜能为目的,灵活采取多元化的过程性、激励性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完成作业。要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指导实施综合评价,并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在作业批改中要发现和积累一些优秀作品,建立班级、年级、学校的学生档案。对于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应结合常规作业进行指导渗透,对于学生作业中有独创性,有创意思维的要给以及时表扬和肯定。平时要结合学校课程建设和拓展型美术教材使用,鼓励学生特长发展,允许学生在绘画、速写、儿童画、书法、陶艺等选择中一项技能进行分阶段、提高性练习,对达到较熟练程度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特长认定。

要通过校园文化制度建设,鼓励学生美术的特长发展。学校要注意创设条件,搭建平台,鼓励美术特长学生举办个人画展,使优秀学生进步更快。学校也可定期举办全校性的美术作品展览,使大部分学生的美术作品奖励性评价,让美术学习成为学生全脑开发、素质和谐发展的载体。教师还要善于发动和鼓励学生收集各种废旧材料来进行美术学习的制作活动,既补充配套美术材料的不足,也进行环境保护的现代教育。

六、不断拓展教学视野,丰富教材内容,开发多样性教学资源

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保证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硬件条件。学校要配置美术专用教室,提供存放教具、工具材料以及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橱柜或场所。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性能较好的实物投影仪、录象机、DVD机、版画机等。在美术专用教室中,学校要提供相关美术欣赏挂图、教学磁带、录象带、多媒体电脑软件,还要为美术教师提供足够的美术教学工具书刊、教学材料、美术画册等资料。学校要保证硬件的更新和软件的配套,注意提高美术专用教室的效益作用。学校要力求使每个班、每节课都能进专用教室上课。要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资源,课内外相结合,统整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软件资源。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术作品欣赏教学,可采用观赏、讲座、相应的技能练习等形式用主题研讨、感悟交流、参观写生等形式丰富教学的实施内容。学校尽可能组织学生到美术馆、博物馆观摩学习,让学生在更优越或真实的环境中欣赏绘画、工艺、建筑、书法、摄影、设计艺术等。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美术资源,注意加强艺术间的综合,开发美术的新材料与新技法。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积极为美术学科创设条件,克服困难,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创造能力。

要在学校、校际之间建立美术教研组,推广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美术教学的整体水平。教师必须参加教研活动,积极研究教材,开展课题研究。区教研室应定期、定点、定内容开展教研活动,组织课堂教学观摩评议、交流经验、写生考察等艺术实践和新技术、新方法的业务培训,在艺术教育范围内定期开展评选先进教研组活动。

下载改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数学新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中学数学新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肥乡第二中学 李付强 一、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小议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小议 外沟门中学郑树超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评价提高教师教育教学......

    课堂教学个人总结与改进意见书写

    课堂总结范文 在授课执行情况上,教学内容和进度严格按教学大纲要求执行,对课程的准备认真、积极,制定合适的授课计划并分配课时,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展开。在课程授课过程中,态度......

    改进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推荐)

    改进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征求意见稿) 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是对中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基础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

    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5篇材料)

    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2004年5月修订)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广大数学教师的课程、教学观念不断更新,逐步认识到数学是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尤其对培养......

    改进中学信息科技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改进中学信息科技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作者/来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发布时间:2007-09-12 (征求意见稿) 信息科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

    改进中学劳动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改进中学劳动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中学劳动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具有技术知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未来国民技术素养的重要课程。 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

    改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最终版]

    改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2005年5月修订) 中小学音乐是学校实施美育、普及音乐艺术教育的主渠道课程,对学生提高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陶冶情操,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