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进中学劳动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改进中学劳动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征求意见稿)中学劳动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具有技术知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未来国民技术素养的重要课程。
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广大劳动技术教师逐步更新了课程观和教学观。在新教材的试验过程中,教师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本市的劳动技术教学改革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为了更好地实施《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保证《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全面落实,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广大教师必须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努力把先进的教育理念物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为此,特提出以下改进中学劳动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一、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劳动技术教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完整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应包括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和单元计划。同时,教师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订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所制订的目标要明确具体,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劳动技术课堂教学的目标指向,应从技能本位转向技术能力和共通能力的协调发展,强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侧重于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强调技术过程的体验,注重生活技术的应用,提高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态度和习惯,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则侧重于技术思想和技术方法的领悟,注重工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技术的应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培育爱国情怀,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技术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应体现单元教学目标的分阶段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基础和认知能力,兼顾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逐步提升各阶段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避免目标设定过宽、过高。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依据教学实际,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层次性。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目标要求应有所侧重;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目标设计应体现层次性。教学目标的表述要以学生为行为主体,基础性目标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掌握和达成。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发展性的分层目标,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应当尊重真实的学习过程,允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掌握分步到位、逐步提高。
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明确、具体。一般应考虑: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哪些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哪些基本工具、采用哪些安全措施;经历哪些基本的技术活动过程;掌握哪些初步的技能;体会哪些基本的技术思想和方法;感受哪些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人文内涵;获得哪些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哪些良好的意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等,并明确各项目标应达到的程度。在制订拓展课的教学目标时,还应特别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劳动技术课堂教学的内容不仅包含技术知识和技能,还包含技术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内容素材。教师要充分理解课程标准要求,从全面、完整地落实教学目标着眼,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容量,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效地组织教学。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之一。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研究,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应当在把握教材内容实质,尊重内容科学性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用”教材,而不仅仅是“教”教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内容;梳理教学顺序;可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和补充,设计更适合校本的教学载体,灵活地组织教学。
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充分体现技术活动所包括的从设计、制作到评价等技术全过程。既要避免单纯的技能练习和单一的制作活动,又要避免过多地安排以设计为主的教学内容,应体现劳动技术课程中工具使用、材料加工等技术操作的特点。同时,产品生产的工艺过程是决定产品质量和成本的重要因素,应重视和强化关于“工艺过程”合理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还包括要注意发挥劳动技术课程的综合教育功能,关注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以及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
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生成性。学生在探究、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中所生成的问题,是教学的宝贵资源,应及时从中吸取与教学目标相符、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
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本学科具有贴近学生生活和生产实际的特点,要注意挖掘和运用生活中相关的技术问题,精心选择既有针对性、启发性,又能吸引学生注意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题材,作为创设情景、设问或习作的教学资源,并兼顾不同个性特长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适时、适当地补充和拓展教学内容。
要注意教学内容与《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简称“两纲”教育)的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劳动技术学科所蕴含的“两纲”教育的丰富内容。根据劳动技术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有重点地进行渗透,融汇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内容中。注重把握教育时机,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技术文化,了解我国古今技术发展的成就,激发爱国情怀,培养民族情愫;让学生了解国情,认识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增强科技强国的意识,激发振兴中华、服务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技术的过程中,提高生存技能,提升人格品质,培养积极的生命价值观,以及开拓创新、勤奋刻苦、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要正确把握基础性、拓展性和研究性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正确处理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关系;重视发挥简易材料、手工工具和现代机械在基础技术实践中的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和搭配相关的内容,以实现教学的可接受性和有效性,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就是要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为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进行缜密的构思和策划。设计教学过程要以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合理设计教学流程,并妥善处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关系和问题。
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和谐、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提出恰当的教学要求,组织合理、有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景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对问题有启发,对学习的深人有引导,对技术活动有激励;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指向,要有思考基础和思考的空间;组织的活动要有明确要求,注重动脑动手的有机结合,注重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技术应用要有巩固、反馈和迁移作用,要有应用的价值。整个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则要求改变单一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被动跟着做”的状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整个教学活动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技术活动的机会,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技术的兴趣和欲望,引导他们在体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亲历技术活动的全过程,获得广泛的技术使用和决策的经验。
合理设计教学流程,则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并且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划分为若干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执行各教学环节的时间顺序,恰当处理前后环节的过渡与衔接,形成科学的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设计中要处理好统一规范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应体现课程标准中统一的基本要求,尤其要注重技术的规范操作和工具的正确使用。对复杂的技能要进行分解教学和练习,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手段,把模仿操作和启发诱导有机的结合;对重点教学内容和关键技术,教师要通过适时的示范、点拨和有效的疏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全体学生都能切实掌握课堂教学目标中要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享受成功的乐趣。同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发展需要,为学生主动发展和充分发展提供机会、创设条件。
教学过程设计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科学原理和技术经验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要全面反映技术与科学、社会的广泛联系,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有效地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多个项目的学习,使用多种材料和多种加工方法,使学生通过设计和制作等一系列技术实践活动,实现知识的内化,并将知识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领悟的能力,以及善于发现、提炼某项技术中的可迁移的技术要素,以达到“会学技术”的目的。应该指出的是,劳动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特别需要教师自身亲历技术实践,获得理论联系实际的体验,积累丰富的动手经验。教师应在课前亲自动手制作教具和示范作品,感悟、提炼技术要点,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有效指导。同时,技术教学中采用的载体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和狭义性,要处理好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充分体现载体作品在实际应用中的科学性、合理性等因素。
教学过程设计要重视动脑设计活动与动手操作活动的合理安排。劳动技术课程十分注重操作实践,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练习;同时,设计是创新活动的一个方面,应渗透于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在中学劳动技术课中,对设计的要求主要是指对作品的外观、形态、风格、功能、加工工艺和加工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或创新。一般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再合理安排有关设计的教学内容,对此,近年来已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教学过程设计要重视课堂教学方式的合理选择。“示范一模仿”的教学方式常应用于工具使用等操作技能的教学中,但要避免将“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跟着做”作为单一的教学模式。以“需求一设计一制作一评价一应用”为基本过程进行教学,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务必重视和加强基本技能练习的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还应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探索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设计要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优化组合,倡导接受性学习方式与其他学习方式有机结合。应针对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个性的差异,选择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模仿学习、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应重视合作学习方式在劳动技术教学中的运用,让学生通过技术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培养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形成与他人协作、分享与共进的态度和团队精神。同时,也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技术探究能力、适应能力、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从“学会技术”变为“会学技术”。教学过程设计要处理好认知和情意的关系。在教学中要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有机、自然地融合“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渗透“两纲”教育。同时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注意、兴趣、情绪的引发和保持,重视价值导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情意因素对知识技能学习的动机、激励、调节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通俗易懂、条理清楚、生动而精到的讲解,同时应留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提问、多质疑、多交流和多动手,使学生在技术学习的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和成就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启迪。
教学过程设计要注重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日常教学中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适时、适量、适度地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通过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要通过应用实体设计(CAXA)软件,为学生搭建设计表达的平台,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劳动技术教师必须增强信息意识,积极开发教学课件,不断提高自身驾驭信息技术、完善教学设计和指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四、切实改善练习
练习是劳动技术教学的重要环节。技术练习以课堂练习为主,重点关注技术方法与基本技能的练习,其中实践操作练习是劳动技术练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技能和发展技术思维的重要途径。技术练习的设计,应结合学科的特点,突出实践性、重视基础性、加强选择性,正确处理基础与提高、共性与个性、当前学习与长远发展等方面的关系。
技术方法的练习应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把握每个技术项目的技术要素,体现技术活动的全过程。基本技能的练习一般可分为学习、练习,巩固、提高与应用三个阶段来进行。劳动技术的练习要由简易到复杂,练习的过程由“试”练到“熟”练,练习的内容从注重基本技能的基础性练习,到注重问题解决、过程体验的发展性练习,使技术练习成为学生由知到会,由会到熟,由熟到会改进和创新的发展天地,成为学生展示自己创造能力的舞台。
基本技能的练习,应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练习。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的学生以及不同的学习内容,可采用多样化,针对性强的练习方法。练习的方法有多种:如示范练习法,教师向学生作出正确的示范,学生在观看教师示范的同时模仿教师的动作而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引导提示练习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的练习;模拟练习法,用替代材料或仿真器材进行练习,以达到练习效果;分解练习法,对复杂或难度较高的技术,将完整基本技能的练习基本技能的练习的操作动作合理地分解成若干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练习的方法;程序练习法,按技术内在的时序性和练习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充分注意练习的过程性和阶段性,将多种练习内容编制成合理的练习程序,对练习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等等。基本技能的练习要注重规范性的练习,尤其要重视技术的规范操作和工具的正确使用。
技术练习要加强练习的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体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的原则;提倡在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再合理安排应用性、发展性练习,以实现技术教学的良性循环。
五、积极改革教学评价
劳动技术学习的评价应以发展性评价为主。评价应以劳动技术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展现学生成长的轨迹。在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的同时,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思考改进的措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评价的对象、方式、过程、手段都要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原则,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也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作品成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特别要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的养成。
劳动技术学习的评价主体要多元,方式要多样。教师尤其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这种评价活动本身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每种评价方式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教师应结合评价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的目标要求,适当选择评价方式。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劳动技术学习过程记录及评价表”,教师应依据教学实施的具体情况,适时、适当选用相关项目进行评价,并配合课堂教学认真使用《学生成长记录手册》。
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赞许的表情、一片热情的掌声,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深切表达对学生的信任和期待,是促进学生满怀信心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要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六、努力提供教学保障
中学劳动技术是一门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创建和逐步发展。为有效实施劳动技术教学,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各学校应尽快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的稳定的劳动技术课程师资队伍,采取有效措施培训骨干教师、培养青年教师;要加强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学习和丰富相关的学科知识,不断提升内力,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化水平。
学校应依法根据《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课时要求,开设、开好劳动技术课程。学校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劳动技术课的质量。学校应设置劳动技术专用教室和必要的装备,并配备管理人员,落实设备的保养和维修,保质保量地把教具、学具按时配置到位,以确保劳动技术课程的正常、有效地实施。
对于场地要求大、设备要求高、投资较大的劳动技术教学项目,可由各区(县)劳动技术教学中心提供条件进行教学。技术教育中心要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扩充规模,加强现代化技术装备,发展特色项目,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使其成为教师培训和学生学习的基地。
第二篇:课堂教学改进意见
课堂教学改进意见
为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完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教学质量。针对自身的教学优势和不足,本学期我们关注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现将从改变陈旧的导入与乏味的提问方式进行入手提出一些建议: 改进意见:
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决于其学习积极性是否在课堂上被充分调动。针对我以往课堂上面面俱到,爱唱“独角戏”,堂下一部分学生呼应,一部分学生当听众的弊病。本学期着重在这些方面进行努力:
1、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仔细挖掘教材,把课堂还给学生。减少老师说的时间、范围,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课前准备充分了,抓住了课题的主线,就不会面面俱到了,就会避免进行烦琐的课题分析,把课题分解得支离破碎,从而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2、在利用开题阶段,尽量选择契合学生要求和兴趣的,便于学生理解和感悟,也能在课堂开始就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
3、充分利用提问,提问始终是可以贯穿于整个课堂和可以增加学生参与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的有效手段。在设置提问的时候注意单一性,变化不同形式。在进行提问时,在引导方面多下功夫,不提倡灌输,而是靠学生自己提出,自己体会。即使提问结束,也注意点评学生的回答,从回答中引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在导入部分,我采取了联系实际的方法,利用学生熟悉的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兴趣,其次,发挥学生的积极动手能力,自主动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在分组回答了寻找线索的问题,理清了数学问题思路后,我以自己做个小评委,评一评小组的讨论与实际的差距,设置这一问题的本意是在学生提高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水平,但是,由于对于学生水平估计和提问方面的引导不足,指向性不十分明确,这一部分的任务完成比较草率,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四,鉴于学生具体情况,在分析实际问题阶段我没有直接提问,而是采用了主讲。
第五,在拓展阶段,我采用了二选一的提问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充分的讨论,接下来的展示时间也能够把握好问题重点展开了充分的想象。最后,请一位学生做小老师对于本节课进行了总结。这堂课的环节简言之就是评一评,讲一讲,在提问方面根据不同环节,我分别采用了引导,换角度和降低难度的方法,意图激起学生兴趣。
这样的课堂设置的效果是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都得到了提高。课前所设置的目标也基本达成了。
第三篇:改进中学信息科技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改进中学信息科技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作者/来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发布时间:2007-09-12
(征求意见稿)信息科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近年来,中学信息科技在进行课程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对信息科技课程的基本内涵的理解上,仍然有不少教师没有完全脱离计算机课程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落实课程目标以及在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提出以下几点改进课堂教学的意见:
一、制定准确、适切、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根据《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目标与学习要求,参照教材体系与内容,联系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对每一单元、项目、活动或一节课制定准确、具体、适切的的教学目标。
准确,是指要准确把握中学信息科技课程对信息素养的要求,不能将信息素养片面地只理解为具有计算机知识与技能,而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完整地考虑。例如:对“资源管理器”的内容,不仅应将学会具体的操作技能(如:新建、复制、移动等操作)作为目标,也应将能否使用资源管理器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保存与管理等作为能力目标,同时,还应将是否养成良好的管理自己资源的行为规范与习惯作为重要的情感目标。此外,准确还意味着要准确把握信息素养的重点,例如: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其学习的重点既不是程序代码的编写,也不是单纯的算法,而是了解并掌握如何使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尤其是要理解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思想和方法。
适切,是指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应符合学生的实际,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注意循序渐进,逐步达成。例如:信息收集,要从一种方法收集,逐步发展到多种方法收集,最后能够多种方法恰当地结合使用;要从简单地获取信息,逐步发展到经历明确信息需求、确定信息类型和来源、确定收集方法等完整的过程,逐渐提高信息收集的能力和效率。
具体,是指制定的学习目标要重点体现单元、项目、活动或一节课的主要任务,所制定的目标要清晰,特别要将信息素养中能力与情感目标分解成可以落实在单元、项目、活动或一节课的具体要求,要有针对性,不能泛泛而谈,不能产生理解上的模糊或歧义。例如:不能笼统地提“培养思维能力和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这样对所有课都适用的能力目标,而应把上述目标在本单元、项目、活动或本节课中的具体体现描述出来。三维目标的描述,要以学生为主体而非教师,通过描述他们完成学习后的行为表现来反映教学要求,行为表现尽可能易理解、可实现、能评估。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应是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习得结果,学生的行为表现体现在对知识的熟悉、理解、掌握和对技能的了解、熟练、迁移等方面;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经历和学习方法的形成,学生的行为表现体现在知识与技能习得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建构以及学习方法的了解、养成、应用等方面,而这又是以学生相关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为标志的,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目标应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情感的提升,态度的转变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学生的行为表现体现在对学习内容、过程、方法的判断、趋向、认同、升华等方面,而这又是以学生相应行为规范和是非准则的养成和遵循为标志的。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注意挖掘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因素,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提供学生更快捷获取、传输、发布信息的同时,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带来的消极因素,要让学生理解新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带来影响的两面性,分清楚虚拟与现实,形成与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注意针对不同功能的课型。不同的课型对信息科技的学习要求有一定的差异,目标的制定要符合教学功能的不同特点而有所侧重,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例如:以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为主的课,要注意提高学生对于新的知识与技能的探究能力、总结和发现规律的能力,联系已有基础进行认知迁移的能力,注重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的功能以及应用的场合。以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为主的课,要注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合理地比较和选择信息技术工具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的能力;具备信息化社会需要的行为规范、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养成明确相关的法律法规、道德准则,并能自觉遵守的意识;形成自觉辨别是非,抵制不良倾向的习惯。
二、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来领会教材的指导思想和编写意图,加强对教材的研究,理解教材中包括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安排这些内容,这些内容是怎样组织的,结构是怎样的,各单元、节的内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等等。教师在把握教材实质的同时,又要不受教材束缚,把有先后顺序的教材整理成前后贯通、互相联系,鲜活生动的内容,结合单元、项目、活动或一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按照所制定的目标,重新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加强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梳理知识点和操作技能的联系,合理安排顺序,使教学内容的组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孤立地罗列概念。教学内容的组织,要特别注意与能力培养的序列和情感形成的序列紧密结合,使内容组织既有利于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能力培养和情感形成。充分挖掘信息科技教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内涵,要将信息科技与国家发展、国家安全、网络文明、知识产权等内容,形成序列,分阶段、有重点的进行落实,注重把握教育时机,让学生了解我国和上海信息科技发展的过程、现状和前景,培养爱国情怀,增强科技强国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将提高我国信息科技水平与祖国的安全、繁荣联系在一起。
教学内容的组织应充分体现“做中学,学中悟”的理念,加强体验、归纳、总结与反思,尽可能以项目或活动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经验的项目或活动中,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项目或活动的重点,除了包含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更要强调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开放、复杂的实际问题,教师应提供或部分提供必要的项目活动资源,同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种工具,并积极探索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在信息化平台上学习、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前后项目的设计应有重点和侧重,并尽量注意通过横向拓展或纵向深入形成序列,避免出现对问题解决环节和具体方法的简单重复。项目可以选择与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相关的主题。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不至于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以及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影响教学基本目标的实现。
应注意新技术的发展对于现有教学内容的影响,分辨随技术发展而变化的内容,以及始终保持不变或相对稳定的核心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内容特点和实际情况及时删除、增加或调整一些内容,与时俱进。应根据新技术发展的规律和方向,把握好知识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避免因片面理解而产生歧义或误导。
要注意不同年段之间的衔接。衔接既包含知识与技能的衔接、也包含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衔接,同时还要注意衔接的方式,例如:从小学阶段简单尝试、观察总结软硬件的规律向初中阶段能善于总结规律过渡时,应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如提供各种具体的软硬件比较对象,以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归纳软硬件的规律;要从教师示范逐渐到学生模仿,再到能够自主学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初中和小学提供了统一的基础性课程内容,高中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增加了选择性,应提供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
三、切实改善教学设计
中学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遵循目标定向的原则。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同时制订检验目标落实的评价指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评价指标对教学内容和学习者进行分析,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确定可行的学习过程;最后,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在用精心设计的项目或活动代替简单的操作任务时,尤其要深入研究项目、活动实现的策略与过程,合理划分项目的各个阶段、确立各个阶段的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指导方法。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个人和小组的学习计划,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并自觉地对学习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对学习进程作出相应的调整。教师要从学生学习的导师、伙伴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等角度发挥作用,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例如:创设让学生“想学”的情景,提供让学生“会学”的方法指导,激励学生“坚持学”的信心,实现学生从“主动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跨越。
提倡探究式学习。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项目或活动的学习中,通过主动的探究,逐步加深对信息科技的理解和兴趣,培养学生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应在认识信息技术基本特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和方法,使其在有效迁移发生的基础上适应技术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同之处,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合理的探索,了解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逐步养成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的规范。
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和总结信息技术中蕴含的基本思想方法。教学中不能使学生单纯地从活动到活动、从问题到问题,而忽视深入理解其中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和解决问题之后,体验和总结各种方法和原理,帮助学生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提升。可以设计要求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的情景,藉此揭示信息技术概念、原理、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指导中学生在小学信息科技学习的基础上,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概念、原理、方法构建成前后连贯的、灵活地、具有较高迁移价值的知识体系。
组织小组合作式学习。让学生通过信息化环境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经历,自觉遵守小组团队合作的规则,愿意并善于沟通和交流,明确并能自觉履行自己在小组中个人的责任。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设计适宜于合作的活动或项目,鼓励协作思维,指导学生规范学习行为,引导学生形成在信息化环境中合作学习、善于吸取他人观点的良好习惯,要强化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感,并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合理更换个人的角色,根据问题的需要分解项目任务,再落实到小组与个人,达到既使学生体验完整的过程又合理分工与合作。
四、有效进行教学实施
中学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实施,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课堂教学不必拘泥于一种或几种固定的模式,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体验、实践和感悟。讲授和实践体验可以分别进行,也可以融合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具体的技术操作问题可以集中进行讲解和实践,也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分散练习,逐步提高。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子,对基本概念、原理的讲解应准确、严谨,同时要通俗易懂,又不影响概念、原理的科学性。
教学巡视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的问题和反馈信息,既要抓住普遍问题,以解决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也要抓特例,将其变成对教学有用的鲜活的资源,进行引导、应变与拓展。教学指导要及时,从学生的讨论、回答、操作、作品、练习中,敏锐的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在学生最需要帮助时及时给与指导;教学指导要以启发为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指导要全面,不仅包含对知识的解释、对操作的示范和指点,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习惯、方法和规范的指导,例如:探究的方法、合作的技巧、交流的规范等;教学指导要有针对性,个别指导与共同指导相结合。此外,要充分考虑机房环境对教学产生的影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调控课堂氛围和纪律。
练习以课堂练习为主,不仅要重视技能的练习,还要重视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基本能力的运用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和形成的练习;练习的形式不仅有操作练习和习题演练,还应编制设计制作、口头表达、观察对比、归纳总结、集体讨论、新技术探究、情景运用等多种形式的练习;不仅有学生单独完成的练习,还应设计合作完成的练习;练习要从简单的技能操作练习、事实性知识的检查,逐渐发展到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并注重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规范性、独创性,避免知识和技能的重复练习。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落实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例如:正面引导、价值判断、调查比较、语言熏陶、实践体验、榜样启迪等不同方法结合使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倡使用国产软件,安装安全软件,过滤和抵御不良信息。重视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身心健康,防止网瘾,引导学生将网络作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五、不断改进教学评价
信息科技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是落实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要改变单一的注重结果的评价,重视评价的全面性、过程性和发展性。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表现与提高,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且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评价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调整。当前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要树立教学与评价有机融合的教学评价观。应将教学评价的设计和规划融合到教学设计中,尤其要将评价的实施过程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同步进行,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使其成为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加强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
要积极推进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应该在学习活动开始前,针对整个项目或活动的实施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可以建立学生学习日志或成长档案袋纪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变化;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比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应该防止将过程性评价片面理解为过程中的结果评价,而应突出过程中的表现评价。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描述,要强调学生学习行为的表现特征,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公正性。过程性评价中的自评和互评过程,既应注意培养学生评价的能力和良好习惯,也应注意培养客观、公正对待自己和他人以及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的诚信意识。
提倡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各种评价方式,通过多种评价方法和途径,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展开积累评价资料和数据,尤其要重视评价证据的设计和使用,包括例如:学习过程中的作品、学习记录、评价量表等,形成对学生信息素养的综合评价。采用命题考试的评价方式,要改变单一的对学习成果中操作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应采用多样的试题形式和要求,既要检验学生对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应检验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个性特长和创新意识。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恰当结合,形成对学生学业成就的综合评价。结合信息科技评价平台的使用,与《学生成长纪录册》紧密配合。
第四篇:龙泉中学课堂教学改进方案
展特色之羽翼
强课堂之效益
————龙泉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方案 根据2012年教育局和教研室工作要点和工作计划,我校立足实际,在总结前面“三步七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探索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大力创新,形成了以提高效益为核心、以发展特色为羽翼的“特色教学助推课堂效益提高”的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方案。现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推进目标
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方案,以“人人有特色,学科有特色,学校有特 色,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总体目标,继续扎实推进和完善我校“三步七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在学校原有的十几位特色教师的基础上,争取两年内全体教师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三年内打造出学校品牌学科特色教学模式,五年内学校形成独具特色的完善的教学模式,教师形成相对成熟的特色教学风格,全面形成优质高效课堂。
二、推进措施
(一)扎实开展课堂教学竞赛
以备课组、教研组、学校组织等多种形式,每学期举行一次全员特色教学模式竞赛活动。活动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学期3月上旬,下学期9月下旬):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进行磨课,同组教师互相听课,交流研讨,不断完善。
第二阶段(上学期4月上旬,下学期10月中旬):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要求教师人人上课,人人听课打分,最后算出成绩。
第三阶段(上学期5月中旬,下学期11月下旬):由学校统一组织评委,分组进行。根据学校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打分,最后算出成绩,评选出学校特色骨干教师。
(二)注重典型示范、骨干引领
学校每学期都安排名师、特色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学期开始、学期中、学期末分别提供三节公开课,为教师做示范。
(三)举行高效课堂论坛研讨
每学期(4月底、10月底)分科举行一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论坛研讨活动。基本模式是首先听取特色骨干教师公开课,然后组织同科教师进行评课研讨,每位教师都发表讲演,谈自己在提高课堂效益、探
索教学特色中的做法、收获、认识、困惑、建议等,以便使教师及时总结,集思广益,不断提升,拓展提高。
(四)开展教学设计、教学论文评选
每学期开始开展教学设计、反思评选,每学期的5月底、12月初举行教学论文评选,结合上级活动及学校实际,定课题、定时间、定评委,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将优秀作品进行展评,并择优推荐上报。
(五)抓好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反思日志
继续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每位教师要制定学习计划,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写学习笔记、心得体会各5000字以上,学校定期进行交流评比,评选出优秀者进行奖励。
每位教师紧扣自己的特色课堂教学实践,认真撰写教学反思日志,及时总结课堂教学经验教训;并建立博客,在网上开展交流探讨活动。
2.举行说教材大赛
在每学期3月中或10月初,开展研说教材大赛活动,引导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为特色课堂、高效课堂夯实根基。
3.搞好二次培训
学校继续加大资金投入,争取让更多的教师外出培训学习,让教师开阔眼界,吸取前沿教学理念。搞好外出培训教师对全体教师的二次培训活动,使“一人培训、全体受益”,以此扩大外出培训的效益,全面快捷的提高全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六)实施推门听评课制度
继续实施推门听课制度。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一节,中层以上领导每周听课不少于3节,听后及时反馈,与教师共同探讨特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查找无效环节,提高课堂效益。
(七)以科研促高效
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实施课题带动战略,做到“科科有课题,人人有专题”。
三、保障机制
为保证方案实施并取得实效,实行以下保障措施:
1、实行领导包靠学科,落实“三看”:看学科特色教学模式的推出率;看教师特色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看教师特色教学模式的发展成熟性。
2、形成相对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我校原有的高效课堂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我们将在推进活动中,不断探索完善,形成科学有效的高效课堂评价体系。在本次高效课堂推进活动中,我们将依托“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个灵魂来建构评价体系,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情感、课堂幸福指数、学习收获、成长轨迹等作为判断课堂价值的依据。评价课堂是否高效要三看:“自主程度、合作效果、探究深度”,具体落实到“课堂氛围”、“参与度”与“达标率”;要重“三效”,即效率、效益、效能。在具体评价中,以团队评价为主、个体评价为辅,尤其是注重发挥年级组、学科组、班主任三大组织的作用。
3、评价结果的运用。
每学期结束,将教师的评价成绩纳入教师考核中,优秀者为学校特色骨干教师,优先参加县级以上评选大赛,并以评价成绩作为划分、调整老师A、B、C三层的依据。
(临朐县龙泉中学
张志强)
第五篇:改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改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2005年5月修订)
随着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广大数学教师通过学习和实践,对数学课程理念、改革思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也有了切身的体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更重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视数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更重视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但发展是不平衡的,在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过程、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教学需要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为了切实、有效地实施“二期课改”,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在此对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意见。
一、合理制订教学目标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指南,也是制订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师应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确立的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构建的课程目标,以及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理解、整体把握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具体制订章、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包含三个维度的内容,具有全面性、适切性,简明、朴实和有数学的特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清晰、具体,显性描述知识技能的教学要求,切实提出主要的过程经历,列出伴随过程而进行的能力培养、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情感态度教育等方面的要求;在考虑培养学生数学基本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批判反思能力。
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就考虑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学习哪些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通过哪些教学方法和技术来帮助、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如何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应进行哪些思想品德和科学态度的培养。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要明确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性目标,反映统一性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切忌大、空、虚。不同类型的数学课,其教学目标应有不同的侧重。
例如:新授课的教学目标,应着重指明学生对概念、定义、法则、定理、原理、公式、性质等应经历的具体过程和要达到的认知水平,如通过哪些操作实验或问题情景引入新知,引导学生经历怎样的过程;知识学习的水平是识记、解释性理解还是探究性理解,具体要求是什么;同时明确,伴随学习过程学生在数学基本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情感态度的发展等的具体表现。
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应着重指出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总结的过程要求和达到巩固提高的水平要求,强调数学知识结构的建立以及学生进行知识系统化的能力、自我调控和批判性学习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可具体提出采用哪些方法对知识进行梳理;要把握有关概念、定义、法则、定理、原理、公式、性质的哪些基本联系;提出能力发展和情感体验的新要求等。
二、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其基本依据是数学课程标准,还必须强调要体现数学课本编写的指导思
想和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强调服从教学目标的需要。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抓住主线,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确保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时间内能获取最基本的数学知识、方法和能力;内容的安排顺序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形成内在的逻辑结构。可适当考虑安排一些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数学内容,体现分层教学要求。
教师要认真研读数学课本,不仅要通读,还要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要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提炼,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对课本的通盘考虑,对某些数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选择,创造性地使用课本。在调整内容时要注意内容安排的逻辑顺序;要切实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能随意扩展内容范围,切忌繁、难、偏、杂。
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应以学生具体知识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初中数学内容的呈现应直观、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高中教学内容的呈现也应根据学生实际知识背景设计问题情景,采取适当的表达方式。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不仅要考虑现成结论的呈现,还要考虑这些结论的形成过程;内容要具有弹性,为不同个性的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和发展的空间,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求。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是由教师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积极交往和互动中,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共同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担负着教的职责,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数学情景,要积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同时,要为学生提供反省活动的机会,要留给学生进行质疑、讨论、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认真履行对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交流、支持、点拔、咨询、促进等责任,但教师的主导并不是教师可以决定、替代和包办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要有明确指向,有利于学生开展议论和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要适度,符合学生探索求知的需要,既有思考性又有可行性,既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引起认知冲突。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由教师提出问题逐渐转向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要重视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关注学生学会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方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展现数学基本要领的抽象和概括过程,基本原理的归纳和推导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和分析过程,基本规律的发现和总结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求解和解释过程。要把教学视为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活动过程,积极实施启发式、讨论式和开放式的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要鼓励学生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对数学的结论进行归纳、猜测、论证;要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进行反思、质疑,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对于不同类型的数学课,设计应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实际生活经历,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情景或事例,充分展现概念形成的过程。通过问题讨论、事例分析,引导学生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要深入剖析概念的本质,阐明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别,注意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和比较;要重视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新的数学概念。
对于数学规律的教学设计,应重视发现、归纳、确认或论证过程的呈现,关注获取有关法则、公式、定理以及把握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和方法;还应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规律形成的条件、适用的范围和思想方法的相关问题,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知识的基本结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重教”转为“重学”,由“让学生适合数学教学”转为“创设适合学生的数学教学”。要体现“教”为“学”服务,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努力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切实关注怎样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等等。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要重视接受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的平衡兼顾,倡导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单一的状况,适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的组合实施教学,创设适合学生进行操作、探究、质疑、交流的课堂环境和有利于学生获得多元学习经历的条件,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完善,促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
四、充分重视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运用,除了辅助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应用有关数学的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行为,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完善学习方式。
数学教学的设计,应置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背景下考虑。在情景引入、操作实验、问题展开、探索研究、归纳反思等各个环节中,要充分、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一个探索数学、欣赏数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不仅具有抽象性、严谨性,而且是探索性的、动态的、发展的学科。要让计算器(有条件的学校使用图形计算器)参与课堂教学,通过技术展现分析、思维的过程,或者进行验证性实验和其他体验性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学会数学应用。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服务数学教学,同时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在网络上进行数学教学、实施学习指导和开展研究性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要适量和适切,避免由于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不适当介入而限制了师生的互动和交流。
五、努力改善学习训练
数学学习训练是数学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教师要从训练的目的、要求、内容、形式等方面,不断地改善数学学习训练。
数学学习训练的目的是“打好基础,促进发展,改进教学”。要把握基础教学的要求,全面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有基础性又有发展性。学习训练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要充分注意学生个体学习数学的差异性,提供有选择的学习训练。要重视学习训
练的质量和效益,努力体现有利于学生学习并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功效。
数学学习训练的内容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用好课本中的例题,精选习题;对习题的解答过程和表达格式,要按照规范严格要求。数学学习训练的内容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上,同时要重视对探究型、开放型、质疑型问题等的研究,使重在基础性的训练与重在发展性的训练合理搭配、有机整合,建构合理的数学学习训练系统。学习训练要适量,要控制训练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不要随意拔高训练要求,不能单纯追求解题技巧,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数学学习训练的方式不应只局限于对习题的演练,还可以安排动手制作、论文写作、书面小结归纳等作业。要重视对学生课外作业的批改和从学习训练中反馈教学信息,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对教学实施的调控;对学生学习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独到的见解,要及时讲评。
六、不断完善教学评价
数学学习评价是对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所取得的成果和达到的水平作出评判,同时对学生改善学习和完善自我进行导向。必须强调发挥数学学习评价的教育功能,教师应更多地肯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进步、鼓励信心;评价的结果不应只是对学生的认定,更重要的是激励和调控,更多地用于帮助师生改进数学的教于学。
要提倡动态性的评价,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个性特点,师生互相理解,及时沟通;与学生本人的前期状态相比,评价他数学学习的变化和发展。要提倡过程性的评价,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能自然地反映出其个体的数学品质、数学能力和对数学独特的理解,同时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又能表现出其个人的品德、习惯、态度以及学习方式和方法,教师应在过程中及时发现并作出激励性的评价,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数学书面作业和测试仍是主要的评价方式之一,但要控制测试的难度和频数;可展示学生的数学作品,如用函数图像画图,制作空间立体图形,由学生互相评价;还可以有口头答辩,课堂提问、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小组评议、数学实践的报告、数学专题研究的小论文、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评价方式。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用一张试卷、一个分数来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方式,努力克服在学习评价中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鉴别轻发展等倾向,不断地完善教学评价。评价结果的呈现应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要重视利用成长记录和评语来描述学生的进步,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发展。
教师也要对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和反思,及时听取学生、家长和其他数学教师的评价意见,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促进数学课堂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