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最终版]
改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2005年5月修订)
中小学音乐是学校实施美育、普及音乐艺术教育的主渠道课程,对学生提高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全面和谐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市中小学的音乐教学要以实施“二期课改”为契机,按照新的音乐课程理念,强化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加强感知、表现、鉴赏、创造等音乐基础能力培养,拓宽音乐文化视野,推动音乐教学改革。为进一步提高本市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把握教学目标,提高音乐素养
中小学音乐教学必须改变只重视乐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倾向,要确立以审美为核心,注意从提高音乐情感与价值观、体验审美过程与方法、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方面整合来设计教学目标。要让学生通过聆听、体验、表现、创造等音乐活动,充分体验音乐所蕴涵的丰富情感,增强对音乐的情感共鸣,培养音乐兴趣,获得美的感受。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计要注意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内容和不同资源进行整体优化。要遵循音乐学习心理的一般规律,既关注学生的发展的均衡性,又要关注学生发展的层次性;既注重音乐本体的基础要求,又要注重课程的人文价值;要体现对课堂教学目标的最优化设计,着力提高学生音乐文化品位与综合素养。对音乐欣赏与训练为主的教学,要特别关注对学生音乐兴趣和音乐理解与表现等能力的培养;对器乐演奏实践为主的教学,要特别关注对学生音乐基本技能方法和合作意识等培养。
二、科学处理内容,允许选择学习
中小学音乐必须体现普及性,体现面向全体学生,选择教学内容注意民族性和多元化,注重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培养,丰富音乐学习经历。教学的内容必须突出音乐本体的重点基础,然后可考虑有机渗透一些舞蹈、戏曲、戏剧与文学、历史等相关艺术内容,拓宽学生艺术文化视野。为帮助学生以多种方式参与音乐学习,要为学生提供必需的学习资源和尽可能丰富的音乐素材。
必须关注学生对音乐学习客观存在的个性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对音乐不同的感受与体验,以及在音乐演绎和创造上的不同体现。因此,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音乐个性与意愿,准予学生对音乐学习一定的选择性,要允许学生在歌唱、奏乐、舞蹈等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差异和兴趣差异。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实际,提供不同层次要求的音乐学习资源,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空,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在原有基础中得到充分发展。
三、听觉、动觉互动,创新教学模式
必须根据音乐体验由感知客观音响到做出主观反应的学习规律,切实改变音乐学习只听不动的教学模式,使抽象的音乐语言通过学生的肢体语言——动作,来表达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实现音乐听觉与动觉的互补,使音乐课堂教学趋向生动活泼,并有效地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要注意不同年级学生动觉幅度及对音乐演绎的层次差异,根据学生对音乐理解程度的提高,以及在心理上的年龄特征,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设计和必要调整。
要注意根据音乐教学发展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师生平等参与和民主对话,加强实践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主动表现自我,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能力,使教学模式有所发展和创新。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刻意把学生引到教师预设的教学设计中,应使音乐教学适应每个学生的实际发展。教学中,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教具的使用等,均应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要知心知情,提倡教师与学生同学、同乐、同创,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人性化教学环境中,实现情感沟通和教学相长。
四、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益
要充分重视音乐学习过程中个体的内心感觉和自我体验的客观性,改变传统单一和机械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倡导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根据音乐学习的特点,实施科学的教学策略,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对识谱教学,注意让学生从模仿切入,从听辨中找出旋律重复与发展的规律,进行自主学唱;对唱歌教学: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歌曲情绪;对欣赏教学,注意让学生用自己最善于表达的方式演绎作品。同时,各项学习活动的展开和学习方式的选择,要从学生特长和发展需求出发,鼓励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究中主动学习音乐。
要重视音乐的人文性,强调在浓郁的音乐艺术氛围攻中让学生来分享和获得对艺术美的体验。教学中要注意提倡合作学习、情感互动,以激发学生表现欲望,使他们动情歌唱,热情演奏,激情舞蹈,角色化表演,使学生能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促进心智发展和身心愉悦。
音乐课堂教学要体现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并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应用于音乐学习,要紧扣音乐学习的主题,不能流于形式。小学低年级阶段可借助音画结合的多媒体课件,感知、体验音乐;中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网络开展对音乐的探究性学习。通过整合信息技术,改革音乐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把运用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获得终身音乐学习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成为开阔学生音乐学习视野、拓展自主学习的时空平台。
五、改变学习训练,培养创新思维
音乐的实践与创造活动是音乐学习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进行音乐学习训练的基本方式。只有在参与音乐实践和创造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各种体验才能获得,潜能才能得以挖掘与发展。注意让全体学生通过鉴赏感知、表现、创造等学习环节,投身于“动、听、演、赏、创”等音乐结合实践中。
设计音乐的学习训练要根据学生实际注意有所调整。如:小学低年级,可让学生在音乐游戏中感知音的长短、快慢、高低;能用唱名唱准基本音高;体验音乐作品的情绪变化,在此基础上学习用打击乐器奏乐和用音乐基本语汇表演歌舞;较能流畅的背唱若干喜爱的歌曲。中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可练习有音高的课堂常用乐器(口琴、口风琴、竖笛等);乐谱学习由听唱到逐步掌握视唱,学习多声部节奏和多声部合唱。
课堂教学中的音乐创造活动,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能力,它应贯穿于音乐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阶段学生在即兴创造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火花”和“亮点”,切忌用“标准答案”来统一共识,要让学生自主的、有选择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为他们自主、自信的表现音乐创造条件,搭设平台。
学生的创作训练要注意同专业音乐创作的区别。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收集音乐创作必需的信息和积累创作的有关经验,教师指导要兼顾不约束学生的创造,鼓励学生主动探究,交流获得的创作效果。要引导学生乐于创造、激励学生敢于创造、帮助学生学会创造,以此来达到丰富学生的艺术想象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全脑的开发。
六、关注学习过程,实施多元评价
音乐教学的评价要改变停留于只检查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掌握情况的偏向,要更关注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的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因此,音乐教学评价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强调发展性评价,提倡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评价应以音乐课程为依据,提倡民主、开放和多元,包括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力求全面客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音乐的情况,要努力建立学生音乐学习的档案袋。把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参与同伴合作的态度,不同方式演唱、演奏、舞蹈和律动表演能力,即兴创造、有目的创作的成果等都记录在案。档案袋主要由学生自己记录、也可以包括同伴的评价、家长的评价信息、教师的观察和音乐成果的展现记录等等。同时,还可以列入学生的音乐特长、特色,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
随着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实施必须转向发挥其激励功能,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要认真探索“质性评定”的操作性,全面和科学地体现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改变价值,以评价来引导并规范学校音乐教育,使音乐教育更有序、有效地促进音乐教学的改革。
七、开发课程资源,完善音乐教学
根据音乐学科的教学需要,学校要配备音乐专用教室,有条件的要增设舞蹈房、欣赏室、器乐室等。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配备好音响器材、教学仪器、常课堂乐器和各种教学软件。要根据音乐课程标准提倡教学开放性的新特点,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引进一些学生熟悉的具有生活情景的音乐课程资源,让学生在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中学习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的现实价值。
为保障音乐课堂教学有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并将之结合于教学设计之中。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在课程标准指导下,要联系本校实际投入学校的音乐拓展型课程建设,使学校音乐课程特色逐步形成,并成为改革音乐教学提供资源支持或借鉴。
第二篇:课堂教学改进意见
课堂教学改进意见
为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完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教学质量。针对自身的教学优势和不足,本学期我们关注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现将从改变陈旧的导入与乏味的提问方式进行入手提出一些建议: 改进意见:
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决于其学习积极性是否在课堂上被充分调动。针对我以往课堂上面面俱到,爱唱“独角戏”,堂下一部分学生呼应,一部分学生当听众的弊病。本学期着重在这些方面进行努力:
1、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仔细挖掘教材,把课堂还给学生。减少老师说的时间、范围,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课前准备充分了,抓住了课题的主线,就不会面面俱到了,就会避免进行烦琐的课题分析,把课题分解得支离破碎,从而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2、在利用开题阶段,尽量选择契合学生要求和兴趣的,便于学生理解和感悟,也能在课堂开始就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
3、充分利用提问,提问始终是可以贯穿于整个课堂和可以增加学生参与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的有效手段。在设置提问的时候注意单一性,变化不同形式。在进行提问时,在引导方面多下功夫,不提倡灌输,而是靠学生自己提出,自己体会。即使提问结束,也注意点评学生的回答,从回答中引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在导入部分,我采取了联系实际的方法,利用学生熟悉的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兴趣,其次,发挥学生的积极动手能力,自主动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在分组回答了寻找线索的问题,理清了数学问题思路后,我以自己做个小评委,评一评小组的讨论与实际的差距,设置这一问题的本意是在学生提高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水平,但是,由于对于学生水平估计和提问方面的引导不足,指向性不十分明确,这一部分的任务完成比较草率,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四,鉴于学生具体情况,在分析实际问题阶段我没有直接提问,而是采用了主讲。
第五,在拓展阶段,我采用了二选一的提问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充分的讨论,接下来的展示时间也能够把握好问题重点展开了充分的想象。最后,请一位学生做小老师对于本节课进行了总结。这堂课的环节简言之就是评一评,讲一讲,在提问方面根据不同环节,我分别采用了引导,换角度和降低难度的方法,意图激起学生兴趣。
这样的课堂设置的效果是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都得到了提高。课前所设置的目标也基本达成了。
第三篇:改进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改进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征求意见稿)美术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市中小学在贯彻“二期课改”精神,促使美术课堂教学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进行改革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落实素质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思想,按照《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两纲”)要求,将上海市中小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和二期课改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一步改进中小学美术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依据课程标准。切实贯彻“两纲”精神,整体设计教学目标
要加强教学目标的均衡性、人文性与发展性。美术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审美能力的重要任务,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两纲”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整体设计美术课堂教学目标,要以审美教育为主线,发挥美术教学中思想品德与民族文化等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的同时,人格得到逐步完善。同时,要注意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情况,落实分阶段的目标要求,小学低年级要重视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能运用简单的美术工具开展造型游戏等,中高年级要重视对学生美术欣赏基本能力与表现方法的培养,初中阶段要重视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情感与能力,学会初步的美术设计与创作。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明确美术教学目的和任务,掌握各年级教学要求,弄清各年段之间、中小学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出学期教学计划和安排好教学进度。
要加强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层次性和统整性。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明确、具体、恰当,突出学科特点,符合教材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体现“两纲”的层次性。教师要注意针对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好具体的教学实施目标,要关注全体学生对提高美术素养的共同需要,在不同的单元中都要注意突出重点目标和落实基础目标。还要注意适应学生在美术学习上的不同基础、爱好和个性特长,设计有层次的教学目标,使一般的学生和有美术特长的学生都能够明确各自发展与提高的方向和目标。
二、合理使用教材,有效融合“两纲”内涵,科学处理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以及“两纲”内涵,合理使用教材,结合并发掘教材本身的内涵价值,落实美术课程的审美教育、三维教学目标。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美术教材中内容过于浅显和繁杂的内容(如范例画和步骤画),作适当的补充和调整,挖掘内容主题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或生命教育的含义;要正确处理美术的知识技能与设计创造的关系,根据其间的相互辅助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比例上可作必要的调整处理,并注意寓知识技能于设计创造之中,使知识技能与设计创造同时并进,注意相关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
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基础,结合两纲实施要求,科学地选择和开发美术教学内容。要重视对美术学习内容的整体设计,注意针对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设施设备等实际情况,有重点地选择教学内容,建设有特点的学校美术课程。要加强绘画教学的基础性和生活性,要重视小学低年级对写生的启蒙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绘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高年级要强调基础写生的基本要求,适当安排速写的内容要求;初中学生要增强速写教学,速写可以慢写、默写,以及临摹与写生交叉结合,速写内容要紧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充分利用学校优美环境和实物场景,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并喜欢速写。要加强民族民间艺术的教学,包括中国画、书法、剪纸、陶艺等,选择绘画内容要注意在单纯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同时,增加学生喜欢的各种动物、人物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以感受祖国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激励主动学习。注重审美实践体验。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要立足主动参与,通过创设各类有效激发学生学趣的教学情境,自然融合“两纲”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对美术基本技能的掌握。通过有序操作、有趣的方法讲解、尝试、反馈,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演示,加强学生课堂作业的过程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逐步学会基本的美术表现方法,理解内容主题的知识和方法、提升情感态度的同时生成正确的价值观。凡是学生在技能实践中遇到或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方法渠道,加以具体指导;对优秀作业、独创性作业要予以及时肯定。在学生创作画或进行课业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辅导,要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作业效果情况,要兼顾美术特长生和有困难的学生,特别要热情、耐心辅导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要经常辅导学生学习美术的方法并纠正不良习惯。
要重视审美实践体验活动,提高学生美术素养。中小学美术教学必须要设计好审美的实践活动,注意通过审美体验,使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提高。审美教育要贯穿于美术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模仿、设计、创作和评价,注意引导学生以实践为渠道,以体验为形式,以交流为载体,来认识美、感悟美、塑造美,通过动手实践,把形象的组织,色彩的设计都通过自身的审美实践反映出来。其次,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审美因素,讲究教育的艺术性,“寓教于美”、“寓教于乐”,如绘画课,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按学生特点,有效引导学生理解线条美、色彩美、构图美和意境美。还要注重美术教学的美育功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渗透自然美,家乡美,祖国美的教育,体现“以美育人”。
四、引导快乐求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要重视与信息技术整合,改进美术知识技能的教学方式,拓展美术教学的功能。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范围与信息积累中,运用导向性、启发性、思想性的直观形象,通过构思—艺术加工—完成美术作品的实践学习中,对学生进行直观地创作启迪,鼓励学生想象创造,突破教学难点。教师要认真备课和积累资料,注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在视觉反映效果方面的特长,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现代化水平。如小学毛笔彩墨画和中学中国画教学中,除教师的示范外,还可通过信息技术方式反映欣赏、板画、板书过程,可反复边讲边示范,提高教学效果。在指导学生进行命题创作时,针对设计制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演示方法,或用信息技术反映原版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观摩,用技术启发学生想象,开展创造性思维,以此培养艺术的形象造型能力。美术教学要尽量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用现代化手段演示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要以学生快乐成长为本,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鼓励学生以探究性方法主动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进行“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等学习活动,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讲故事、猜谜语、念儿歌、做游戏、搞竞赛、办展览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活动,以创设情景来激发兴趣,增强美术知识和技能练习的兴趣性。在体验操作练习时,要始终贯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不断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促进可持续发展,创意新颖作业表现方式。实施激励性评价
要以培养学习兴趣、鼓舞创作热情、开发创新潜能为目的,灵活采取多元化的过程性、激励性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完成作业。要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指导实施综合评价,并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在作业批改中要发现和积累一些优秀作品,建立班级、年级、学校的学生档案。对于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应结合常规作业进行指导渗透,对于学生作业中有独创性,有创意思维的要给以及时表扬和肯定。平时要结合学校课程建设和拓展型美术教材使用,鼓励学生特长发展,允许学生在绘画、速写、儿童画、书法、陶艺等选择中一项技能进行分阶段、提高性练习,对达到较熟练程度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特长认定。
要通过校园文化制度建设,鼓励学生美术的特长发展。学校要注意创设条件,搭建平台,鼓励美术特长学生举办个人画展,使优秀学生进步更快。学校也可定期举办全校性的美术作品展览,使大部分学生的美术作品奖励性评价,让美术学习成为学生全脑开发、素质和谐发展的载体。教师还要善于发动和鼓励学生收集各种废旧材料来进行美术学习的制作活动,既补充配套美术材料的不足,也进行环境保护的现代教育。
六、不断拓展教学视野,丰富教材内容,开发多样性教学资源
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保证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硬件条件。学校要配置美术专用教室,提供存放教具、工具材料以及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橱柜或场所。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性能较好的实物投影仪、录象机、DVD机、版画机等。在美术专用教室中,学校要提供相关美术欣赏挂图、教学磁带、录象带、多媒体电脑软件,还要为美术教师提供足够的美术教学工具书刊、教学材料、美术画册等资料。学校要保证硬件的更新和软件的配套,注意提高美术专用教室的效益作用。学校要力求使每个班、每节课都能进专用教室上课。要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资源,课内外相结合,统整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软件资源。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术作品欣赏教学,可采用观赏、讲座、相应的技能练习等形式用主题研讨、感悟交流、参观写生等形式丰富教学的实施内容。学校尽可能组织学生到美术馆、博物馆观摩学习,让学生在更优越或真实的环境中欣赏绘画、工艺、建筑、书法、摄影、设计艺术等。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美术资源,注意加强艺术间的综合,开发美术的新材料与新技法。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积极为美术学科创设条件,克服困难,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创造能力。
要在学校、校际之间建立美术教研组,推广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美术教学的整体水平。教师必须参加教研活动,积极研究教材,开展课题研究。区教研室应定期、定点、定内容开展教研活动,组织课堂教学观摩评议、交流经验、写生考察等艺术实践和新技术、新方法的业务培训,在艺术教育范围内定期开展评选先进教研组活动。
第四篇:音乐学科改进意见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改进意见
第三小学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音乐新课标阐明:“音乐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基于此,特提出欣赏教学的改进意见。
改进目标: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引发学生想像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与态度;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
改进对策:
1、老师必须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熟悉教学的曲目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老师必须要对所欣赏的曲目内容要素、曲式结构非常清楚,事先进行反复聆听,分析记录,这是绝对不可少的准备工作。传统的欣赏教学总以为每首乐曲都得从头至尾全部听完。但有效的欣赏并非完全如此。应该是撷取音乐当中有表现特色的段落,作重点的深入赏析。对部分有所理解之后,再聆听整体,以认识部分在整体中的特征以及乐曲整体的面貌。
2、根据欣赏重点,制定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掌握重点,设定目标,根据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活动方式包括听、动作、歌唱、演奏、表演甚至创作,老师应当活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内涵,深刻地感觉与理解。
3、以音乐为主体,讲解简明生动。欣赏的主体是音乐,再美的音乐莫过于以其本身美妙的乐声来引人共鸣,言语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现音乐的美。老师应该尽量少说,只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想象,以音乐来教音乐。
4、欣赏教学应与其他教学内容相联系,且应反复多次聆听:音乐感受与鉴赏在课程标准上虽是单独列项,但是它与音乐的其他各个教学领域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欣赏时可作一些音乐感知能力的训练。演唱或演奏主题有助于音准和操作乐器的技能;乐曲中的乐理,若学生已学过,正好用来加强复习;若是与识谱(乐理)教学的进度一致,就是最好的现成教材;创作的理念也可运用在欣赏的过程当中,随时让学生发表自我的想法。每一个重要的主题,乐句或段落应多次反复欣赏,从感觉、反应、知觉等多反面来欣赏。
5、视听器材应多加运用且注意品质:丰富的软、硬件视听器材有助于欣赏教学的教学成效。录音带、VCD、录像带、录音机、电脑多媒体、网络是基本的设备,配合教学所用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可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而具实效。因此,教师要努力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
6、应事先录制欣赏的音乐:老师应事先录好上课欣赏的音乐,特别是需要反复聆听 的片段,要事先剪接,记录位置,以免在课堂上手忙脚乱,耽误时间,影响教学效果。
7、老师本身就是最佳的被欣赏对象:老师随时在学生面前范唱或范奏,本身就是最佳的表演者。老师要注意到自己的每一次表现都应具有音乐性,做让学生学习研究的好对象。
8、欣赏的曲目应广泛:欣赏的曲目应尽量涉及到各种不同形式(如童谣、儿歌、民歌、进行曲、音乐故事、标题音乐等)、时期、民族、国家、作曲家,让学生有机会广泛地接触。多听、多比较就有更宽广的视野,能培养敏锐的鉴赏力。
音乐教学设计的细节改进意见
第三小学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之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基石。具体到音乐学科,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教学任务进行教学设计、综合考虑教材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音乐活动的设计等。用一句话归纳,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应相互匹配。然而,当前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着许多细节问题,诸如:教学目标空泛,针对性弱;教学内容走马观花,重点不突出;忽视学情分析,教学脱离实际;教学预设过多,无事动态生成;注重教师行为,缺乏学法指导等。实践证明,这些细节问题影响了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阻碍了生本理念的有效践行。课件,教学设计的改进是音乐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问题表现
音乐教学设计中的诸多细节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目标的缺失——只知有教材,不知有课程
许多教师拿到教材,思考最多的是怎么教、怎么学,却很少思考教什么、学什么。具体表现为:①教学目标空泛。一位教师在《火车开啦》的教学目标中写道:“通过学唱歌曲,养成听音乐做动作的习惯。”将学段目标当做课时目标,既难以操作,也难以测量。②过分依赖教师用书。教师用书为音乐教学提供了背景资料与参考意见,但有的教师过于依赖,离开了教师用书便无从备课,更将教师用书的各单元教学目标直接引用为课时目标,忽视了对目标的分解,其结果是课时目标导向不明,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③三维目标缺乏有机整合。三维目标指的是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者相互融合,密不可分。可以说每一个教学目标均涵盖了三个维度。然而在一些教案中我们经常出现把课时目标肢解为情感目标、知识目标与方法目标,将“三维目标”理解成“三类目标”,这其实是对音乐课程目标的极大误解。
2、主题的缺失——只知有教师,不知有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体现以生为本,这已成为很多教师的共识。但在实践中,我们依然看到,“教”服务于“学”的观念并未落实,具体表现为:①教学目标的表述以教师为行为主体。常见的表述如“培养学生„„”“让学生„„”“激发学生„„”等等,反映了教师固有的传统教学理念。“教”与“学”相比较,前者明显占了上风。②忽略学情,重点把握不当。
3、方法的缺失——只知有预设,不知有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一对共同体。教学需要精心预设,更需要精彩生成。然而现实中的课堂还存在“做课”现象。具体表现为:①预设过多,缺乏弹性。这一现象尤其表现在各类公开课上,许多教师采用“一课两案”的方法,一份教案展示给听课教师,留给自己的教案则通篇都是老师的话,详尽的无懈可击。学生的感受、体验及参与都是教师预料中的产物,音乐表现与创造更无从谈起。②注重流程,无视生成。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面对学生对的不同见解,面对预设外的不同声音,教师往往视而不见,错失生成教学资源的良机。③注重教法,忽视学法。众所周知,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过分“热烈”,过于注重音乐活动的设计,却忽略了对音乐要素的分析,忽视了对音乐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因而缺乏对音乐作品深层次的审美,导致教学走向低效、无效甚至负效。
二、改进意见
1、目标导学——教学目标的科学制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教师应充分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在目标表述中把握三个要素。一是行为主体学生化。二是行为动词具体化。如能够、学会比较、知道、了解、掌握等等。三是行为条件情境化。例如,歌曲《采山》设计的教学目标:①学唱歌曲《采山》,学会用歌声表达情感、表现音乐,并从中体会“采山“劳动带来的快乐;②在音乐情境中学会用短促、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并为歌曲配上伴唱;③通过律动,在熟悉音乐的过程中掌握十六分音符。该目标表述简明有序,主体统一,行为可测,围绕歌曲学习,融合三维目标,富有音乐性和针对性,较好地体现了上述三要素。
2、内容激学——教材与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教学分析与学情分析是教学准备过程的重要一环,是教学设计的基础与起点。尤其应重视的是,有效地音乐学习过程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感受、体验音乐,自然表现音乐乃至创造音乐,获得自我认同感的过程。
3、方法促学——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是教学设计的保障
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学生在音乐感受、体验、表现、创造的过程中掌握音乐学习的方法,以达到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合理运用,使之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选择教学方法时需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体现音乐音乐性。二是体现问题意识。要重视以问题引领学习,设计有针对性与梯度感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与音乐活动。
例如,在歌曲《踩雨》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根据音乐情绪的不同,设计了分别演唱“快乐的雨”、“温柔的雨”、“调皮的雨”的过程:用“沙”、“嗒”等富有弹性的声音唱“快乐的雨”;边画旋律边用“噜”模唱“温柔的雨”;通过寻找相似的旋律自主唱“调皮的雨”。学生在三种不同情境的雨的感受与想象中,熟悉了歌曲旋律,进而借助形象的图形谱表现出歌曲的强弱变化与情绪变化。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诗意,学生唱得主动并饱含感情,教学成效明显。音乐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有效的音乐教学设计必须立足课标,扎根实际,合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是成功的教学。
第五篇:音乐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实施方案
音乐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实施方案
一、现状与思路: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推进,新的教学理念逐渐深入课堂教学。我对教学理念有了一定的转变,逐步认识到“审美”在音乐教育中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注重在音乐教学中积极主动地贯彻三维目标,并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逐步注重音乐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方式也在逐渐发生转变,学生传统单一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正在被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及综合式的学习方式逐步替代。教学活动中逐步转变教师的角色,逐步做到师生同学、同乐、同创。教师逐步向着学生的指导者、点拨者、合作者和欣赏者等多种角色转变。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正逐步成为我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二、改进措施的实施:
(一)、定义基础音乐教学目的,给学生一个放松的环境
“声音太轻了”“跑调了”这是以往音乐课上学生单独演唱时,老师的评价,而这些有些是受学生本身素质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分阶段进行,在初始阶段,教师必须明确基础音乐教育不是以培养音乐家为目的,所以在初一新生的第一节音乐课上,我就说明“本学期评价标准中,首先是能自然大方的歌唱、表演,能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其次才是音准、音量、回答的对、错。文艺委员及时记录这些情况,作为学期成绩之一”。除了文艺委员的记录,我自己也准备了记录本,及时记录学生每次的表现。这样减轻了很多学生的心理负担,只要能放松表现,老师的评价就是高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自然大方地歌唱,轻松地表演,积极回答问题。并且,每次课堂组织演唱、表演时,学生会很愿意表现,就算有点跑调,声音不好听,依然能自然的表现。
(二)、创设民主的形式,给学生开放的气氛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彼此建立一种健康、向上的学习与合作氛围,对课堂教学无疑是积极的。
1)在新课标下不妨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格局,强调和突出“学生角色”的作用,尝试降低“师”的架子,和学生共同讨论课程中出现的问题,你会发现,师生关系更融洽,教学内容在不断得到补充,学生的参与兴趣会更浓。
例:我在《广告背景音乐》这堂课的准备中,在资料还未准备齐全的情况下,在四个班试上,事先说明是试上,请学生作好记录:①哪些环节不是很好,怎样更好?②家中有哪些资料,提供给老师一用。在下课前留出5分钟时间和学生讨论,学生提出的建议和积极性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如: ①可指定一个物品,让全班一起创作
②我认为老师在音乐课上不该讲广告词的创作方法,更重要的是音乐 ③其中一种常见创作方法可用“套用音乐”一词 ④有些影牒带前有广告
等等……,这些建议大家丰富了我的思路,再接下去设计教案、找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具,在其他班进行教学,效果就非常明显了。“不怕油渍多也不怕油渍强……”学生情不自禁和我一起唱;“雪碧”、“绿箭”,学生脱口而出;争先恐后地用套用的方法进行编歌;分组创作、展示广告;这便是我上新课标、创新课时学生积极的响应。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学生在平时接触到的知识面更广,思维更活跃,如果老师一味按自己的思路走,其结果可能是思维被固定住。多和学生讨论、交流、无疑使学生认为老师更可亲,师生关系更融洽,老师的思路得到拓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会因此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快速增强。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用呢?
2)尊重学生,用规范的音乐语言引导学生的认识。我曾上过一节新音乐课程课堂教学观摩课《波尔卡》。在初听《雷鸣电闪波尔卡》前,我预留了几个问题,其中问题一是“你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初听乐曲后,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一位女生说“我觉得有鼓、叉的声音”,我抓住学生思路说“在这儿这两样乐器叫定音鼓、钹,那你觉的它们属于哪类乐器”?学生思考了一下,紧接着回答“打击乐器”,我马上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打击乐器中定音鼓、钹的图象、音色。一位男生说“好象有小号的声音”,我同样问“小号属哪类乐器?”学生一下子答不上来,我肯定他的回答“你说对了,是有小号的声音,”示意他坐下,然后提问“有谁知道?”有一个学生好象经过了深思熟虑后才鼓足勇气举起手说“铜管乐器”,很明显学生的回答没进入我预想的目的,但学生没错,我顺势来提示“对,这位同学对乐器还是有所了解的,小号是属于铜管乐器,那铜管乐器中你还知道有哪些乐器?它们是如何演奏的?”学生的回答得到了肯定,马上很高兴地说“还有长号、大号,是用来吹的”。好,这下子我可以小结一下了“这类用来吹的乐器,我们总称为——”我的话还没说完学生们就异口同声的说出来了“吹奏乐器”。再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吹奏乐器中小号、长号的音色、图象。按照这样的思路,紧随着学生的思路又引出了“拉弦乐器”。在多媒体课件中归纳管弦乐队的编配,从而引出乐曲的表现形式是管弦乐队演奏。学生的兴趣在思考、回答、画面、音响中被提了起来,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开放。有学生说“这些知识我好象都知道,在乐曲中我也能听出一些,但却从未进行总结、归类,这样一说我就更清楚了。”
初中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在这个环节中,用学生平时有所了解的事物带着问题去听,使“听”更有目的性,增加了初听的效果。教学中,学生的回答得到尊重。传统教学中,老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对”“错了”。但在这儿,我认为学生的回答不能用简单的对、错来评价。学生踊跃的回答说明他们已经用心的倾听,并有所感受。应该用音乐常识去引导,引导他们回到规范的音乐描述上。这个目的显然是达到了。
新音乐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音乐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鼓励在各种音乐活动中溶入知识传授。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电视、广播、唱片、磁带、CD、VCD等传递音乐信息的设备日新月异,中小学生每天从家庭或社会上有意无意中接受到很多的音乐知识,但这些有意无意中接受到的知识在学生的头中是呈片段的、零碎、不完整、不规范的。在音乐课中老师想办法经常性在欣赏、歌唱、演奏等音乐活动中用规范的音乐语言来引导学生的认识,使学生头脑中零碎、片段的知识在老师规范的音乐语言引导下和音乐的氛围中不断得到补充。经过长期的积累,学生的音乐知识必将不断扩充,音乐参与兴趣不断提升。
(三)、运用多种手段,培养自信心
一个人有了自信心,他才会积极表现,在课内外都应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借助“皮格马利翁效应”,暗示学生能自信独立的表演。
在音乐课堂中,时常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对某些学生的偏爱,并有较高期望,结果这些学生就常期盼上音乐课,课堂上情绪饱满、自信,对老师的指令心领神会。这种现象被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点,对一些性格内向、不爱表露或是认为自己声音不美,怕丢丑的孩子实施教育。
首先,用真挚的爱,宽容的微笑,对待他们的不足,努力挖掘优点,鼓励多余批评,甚至于不批评,在学生感到害羞或没有自信时,用激励的语言鼓励他们勇于突破自己,想信自己能做的更好。
其次,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降低难度,让这些学生在表现中得到信心。如在《难忘今宵》的演唱中,对于这些学生可降调演唱,在演唱成功是,给予积极的鼓励,让他们相信自己。学生有了初次成功的滋味,下一次再表现就简单了。
2、借助小组合作表演,增强学生表演的自信心。许多心理学家发现,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比不同龄人的勾通更容易,他们之间的心灵界限更少防范。很多学生在老师面前可能战战兢兢,唯唯诺诺,可在他的交往圈里确是大胆、自信的一员。利用这一点,我把教学模式设置小组合作模式。让大胆泼辣的学生与文静内向的学生组成一组,使他们能够取长补短,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让每个组合作进行创编,比一比哪组表演的棒,哪组最有创意,最后分别以汇报演出的形式表演,使全班每个学生都能兴趣盎然的投入其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了合作精神,逐渐培养了学生对演唱、演奏、表演、对音乐课的兴趣和信心,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学生会形成习惯,变成乐于表演。在每学期期末考核中,我以班级音乐会的形式进行。事先说明每个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如唱歌、跳舞、口琴、其它器乐、音乐剧、小品等形式),而且可以几个同学组合表演,文艺委员排好节目单,在音乐会上按节目单的节目进行表演。这样的形式使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在合作中放松地表演。在班级音乐会中学生的情绪高涨,有些学生在表演后觉得不满意,还强烈要求再表演一次。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表演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激励,表现的自信心得到增强,表现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结合课外音乐活动,创造表现机会
音乐教育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音乐活动结合起来,把学校音乐教学与外部音乐环境结合起来,让他们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显然,除了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外音乐活动,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创造表现的机会。如联合校团委、学生会举办全校性的文艺汇演、合唱比赛、歌手、乐手、舞蹈家评比等等形式,音乐老师帮助提高节目水平,俗话说“一可带三”,一个节目水平提高,便是一大片学生水平的提高,通过参与排练、表演,学生会变得更愿表现、更能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