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理论基础和体制保障
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理论基础和体
制保障
--在中国水利杂志专家委员会会议暨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高层研讨会上的讲话
□ 水利部部长 汪恕诚
今年防汛抗洪期间,我在湖南岳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一段话:作为水利部部长,我希望中国的大江大河每年汛期来的水要超过警戒水位,但是,不要超过保证水位。如果到了汛期一条河的水位达不到警戒水位,说明这个流域今年来水少了,大面积的干旱就要发生。今年中国的大江大河,除了长江有一段时间超过警戒水位,其他江河都没有达到警戒水位。这发出了一个信号:从现在到明年汛前,干旱缺水将成为突出问题。
近些年来,防汛抗洪问题备受各界舆论关注,然而现实的中国水资源主要矛盾仍然是干旱缺水,尤其是北方城市缺水日益严重。对于如何解决中国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各方面专家、学者开出了不同的“药方”:一些工程技术专家从工程技术角度出发,提出要多修水库、多搞调水工程;一些专家说节水就能解决问题;一些地质专家说,中国的地下水十分丰富,可以依靠发掘地下水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有专家提出出路在海水淡化;还有专家说要大面积种树,森林可引来降雨;而一些经济学家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应该由市场来解决问题,水资源一进入市场,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一些搞管理的专家则认为,只要把体制理顺了,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等等。
这些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都有其合理和正确的一面,但是中国水资源管理的根本性问题是什么,如何统一思想、达成共识?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任何一项水利工程其本质都应该是生态工程。水利工程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就是要维系良好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各种各样的方案是否能够推进可持续发展,是评价其是否科学可行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这个方案能够推进可持续发展,那么就是一个好的方案;如果这个方案为了改变这里的生态而影响了其他地方的生态,甚至在更大范围内造成生态破坏,这样的方案肯定是不可取的。因此,我认为一定要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各项水利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核心问题。
今天我想谈三点。
一、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来都是以解决人与自然关系这一重大课题为前提的,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水平和能力,标志着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程度。历史上大量事实证明,如果处理不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遭受大自然的惩罚。长期以来,由于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江河湖库淤积;对水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利用,导致了江河断流、地下水超采、地面下沉;过度地围湖造地,侵占河道,降低了河湖调蓄能力和行洪能力,加剧了洪水灾害;水体污染,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些都是人类向大自然无节制索取的结果。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必须转变对水的认识,从人定胜天、向大自然无节制的索取转变为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转变为在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同时,要特别注意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
回顾水利发展的历史,过去从改造自然、人定胜天的理念出发,强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就特别注重对工程技术的研究。无论是技术研讨、出国考察,还是各种刊物刊载的文章,大多都是强调工程技术问题。改革开放后,在注重工程技术的同时,开始重视工程管理问题,主要是工程建设的管理。现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在强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需要特别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配置,注重维系良好生态系统,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从这种理念出发,就应特别注重对资源管理的研究。
新水法的颁布实施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新理念的肯定。恢复和维系良好生态系统,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水利工作的基础性目标。任何一项水利工程其本质都应该是生态工程,也就是说,水利工程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因此,在制定水资源综合规划时,一定要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科学、合理地配置水资源,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
总之,强调改造自然,必然重工程管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然重资源管理。资源水利的提出,就是强调资源管理,其本质特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资源水利的理论基础——水权和水市场理论
怎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提出了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两套系统。
水资源承载能力体现在水资源的使用权上,水环境承载能力体现在污水排放权上。要按照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推进水利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只有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还必须充分考虑水环境承载能力,确保各种水域能够永续使用。既要满足经济用水、生活用水,也要充分考虑生态和环境用水。两套系统都需要建立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两套指标,使二者有机结合,做到层层有指标、有定额,进而通过实施取水许可等制度,把两
套系统最终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要积极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逐步建立水权交易市场,实行水权有偿转让,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推动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以水权和水市场理论来指导实践,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用经济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管理中的复杂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水资源的科学配置,达到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当前水资源问题的研究应重点放在四类课题上。
其一,良好生态系统的标准以及生态水量的计算。在进行水权分配过程中,必须首先把生态水量留下来,然后才能配置工业、农业、社会生活等其他用水。那么,什么样的情况称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什么样的系统称为良好的生态系统?维系良好生态系统需要多少生态水量?生态水量和环境水量的内涵是什么?等等。这些都必须有明确的概念和定量的标准。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水权的分配就是一句空话。
其二,承载能力的确定。水资源承载能力体现在水资源的使用权上,水环境承载能力体现在污水的排放权上。对水资源使用权和污水排放权如何进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如何确定总量和定额的标准,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这些问题搞不清楚,理论也就难以付诸实践。
其三,水权、水价、水市场问题。研究水同研究土地和其他矿产资源有很大区别。水资源具有流域性、稀缺性、不可再生性等许多特性,如果在研究中不能抓住水资源的特点,那么提出的建议或建立起来的水市场雏形将是难以操作的。因此,对水权、水价、水市场的研究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的特点。
其四,管理体制问题。以上所说的承载能力、水权分配、水市场的建立以及市场竞价规则等,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体制作保障都将是空谈。目前很多研究仍然是在生产力的范围内进行,但最后必然触动生产关系。如果生产关系不能够调整好,水资源问题的解决和水利发展就没有前途。从过去注重对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的研究,到现阶段注重对资源管理问题的研究,都是适应社会发展情况和水利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水利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将成为今后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三、资源水利的体制保障——流域统一管理与准市场的结合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目前中国改革形势来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需要深化对垄断行业的改革,打破
一些垄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目前我国电信、民航、电力、铁路等行业的改革方案几乎都出来了,往前走了一大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如何构思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大的框架?
首先,应当明确不能把水利行业简单地称为垄断行业。我们通常讲水的三大问题: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水环境恶化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水土流失问题,一个是水污染问题。这四个领域涉及到的,有的是社会效益,有的是生态效益,有一部分带有经济效益。而垄断这个词是与市场挂钩的。水利比较突出的带有经济效益的部分,一个是供水,尤其是城市供水,还有一个是水力发电。水力发电的问题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已经解决了。现在很多市场问题的讨论,包括水权、水交易、水市场等,更多的是从供水这个领域来研究市场问题。这里要特别注意,不要把供水进入市场和整个水利进入市场的概念混为一谈。把供水尤其是城市供水作为垄断行业来构思一种体制,是一种考虑。但是整个水利行业不能简单地称为垄断行业,这样很可能会影响到改革的整体构思。
其次,我国水资源状况和水资源的特性决定了必须以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作为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从世界范围来讲,或者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来讲,处理政府管理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始终是一个重要问题。当前,政府逐渐从一些领域内退出,逐步地打破垄断,多发挥市场的作用,让市场多管一些,这是经济发展的大潮流。水资源统一管理,尤其是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表面看与此有矛盾。但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决定了必须加强统一管理才能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水资源的一个重要特性是以流域为单元来划分的,水资源的管理也应以流域为单元来进行统一管理。水利改革的过程,应该是在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前提下,把一些该由市场来管的事情、社会来办的事情交给市场和社会去管。现在水利改革面临的任务,是要把政府的宏观调控或者讲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市场机制的建立结合起来,同时体现在一个改革方案当中。
第三,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流域民主协商、准市场运作和用水户参与管理的运行模式。
水资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水资源是以流域为单元划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在处理政府和市场,或者叫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运作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时,这个特点一定要非常鲜明地表达出来,要特别强调流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流域管理应该是在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流域民主协商、准市场运作和用水户参与管理的运行模式。这四句话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单靠民主协商,没有政府的宏观调控,没有政府的决策,水权无法分配。而单靠政府的行政手段也不行,还要有市场运作。而水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水量和水价都是受控制的,水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的市场,而是准市场。
第四,区域水资源管理实行涉水事务一体化。只有实行一体化管理,才能真正实行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改革方向。水行政主管部门不应再去管微观和非常具体的事情,而应将工作重心更多地转移到制定规划、政策法规、市场规则以及协调处理流域和流域间的宏观问题上来。有些人认为,这样做意味着政府的职能在萎缩,但我认为,政府的职能不是萎缩而是在加强。政府该管的事情,应该更强有力地去管好,政府不该管的问题就不要去管,交给市场、交给企业去管。
作为推进水利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希望各位专家能够对水资源的管理体制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第二篇: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
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和公民的区别;公民基本权利的含义;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分辨公民和人民的能力;认清公民可以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能力;提高正确行使权利的能力;自觉遵纪守法,学会寻求法律保护。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我们是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在行使权利时,不能我行我素,要重视他人的权利,要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要遵循法定程序和法律规定。★重点和难点
国家的性质;人民和公民的区别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翻阅宪法第二章,了解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请学生搜集不正确行使权利的案例,并指出这样做的后果;编排书本中的案例小品。★教学方法:情感激励法;讨论法;小品表演法;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flash《灰色的震撼》,可能在新年,新的学期看了这样的片子,心情会比较伤感,但这就是社会的现实,会这样有很多的原因,从自身来看,无论是孩子还是民工、农民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权利,所以没有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举例:比如学生有受教育的权利,它可以得到国家社会的帮助;而民工他有劳动义务,也有获得报酬的权利等等。我们未成年人的权利问题已是当代一个世界性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青少年作为中国公民,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权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第一单元权利义务伴我行,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第一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的知识。新授:板书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 第一框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一)大家了解我们的国家吗?我们先来谈谈我们的国徽。
1、大家看见哪些地方悬挂国徽的?
2、所有的公共和私人场合都能悬挂吗?为什么?(国家的象征和标志)
3、请大家观察国徽的图案是怎样的?你知道每个图案和整个图案体现了什么吗?(多媒体出示或请同学准备一个一元的硬币)
(二)国家的性质
1、国徽的图案正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谁是我们国家的主人?(人民)
3、人民包括哪些人?P4
4、哪些人不属于人民的范畴?(少数敌对分子)
说明:人民当家的地位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
二、法律确认、保障权利
(一)大家属于人民吗?你们觉得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吗?在我国,作为人民,宪法赋予了人民管理国家的权力。作为国家的公民,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公民各项权利。
1、阅读P5材料,举一些选举人大代表的例子。提问:上述情景表明了什么?(我国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其具体途径是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即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代会,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2、公民权利的含义(举例:受教育的权利、人身自由权利、隐私权、名誉权)
3、什么是公民基本权利?(举例: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
4、看漫画,思考问题
(1)人民和公民是一回事吗?是不是年满18周岁才成为公民?(人民——政治概念,与其相对应是敌人;公民——法律概念,与国籍密不可分;公民的范围大于人民;)
(2)在押犯人是不是公民?他们是否享有公民权利?(是,比如同样享有隐私权但不享有全部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不能履行服兵役义务)
(二)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
1、案例分析
(1)阅读案例(小品表演)
(2)小寒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害?(抚养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
(3)小寒作为公民理应享有各项权利,可她的权利为什么未能实现?(没有得到家庭的保障)
小结:我们享有的权利,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他人来保障。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是法律保障。
我国通过建立以宪法为核心(母法)、以立法保障(制定各部法律)和司法保障(公、检、法)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
2、法律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关系是怎样的?(P7写一写、说一说)
3、案例分析(1)阅读案例
(2)讨论:傅某把6名同学带到治安室强行搜身是否侵犯了学生的权利?什么权利?(人身自由权利——公民的人身(包括肉体和精神)由自己支配和控制,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害的权利。)
(3)6名同学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得到司法保障)
4、司法保障的含义 小结: 法律是保障我们权利的法宝,有了法律,我们就有了维权的利剑。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人权能够得到尊重和保障。
第三篇:论法院经费保障体制
论法院经费保障体制
内容提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的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高度,作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要求和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加强对行政收费的规范管理,改革和完善司法、执法财政保障体制”为改革和完善现行人民法院经费保障体制规定了原则,指明了方向。人民法院经费主要划分为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业务装备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四大类,它是人民法院用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打击犯罪,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专用经费,是做好审判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其形成保障体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但是,随着人民法院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办公、办案经费不足,现有的经费保障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为此,笔者认为,从经费的来源和经费的利用两个方面来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法院经费保障体制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司法体制改革;法院经费;保障体制;来源;利用。
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国家审判权,承担着惩罚犯罪,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秩序,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保障社会主义经济顺利进行的艰巨任务,而没有充分的物质作保障,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职能的实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可见,物质保障是法院实现审判职能的前提条件。因此,维护法院审判活动正常运行的经费保障十分重要,只有切实抓好这方面的工作,确保经费到位,才能促使审判工作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现行人民法院经费保障体制与人民法院面临的日益繁重复杂的司法任务还不相适应,不能充分保障人民法院各项职能的充分发挥,亟待改革完善。
一、法院经费保障体制概述
(一)法院经费的概念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经费是指(机关、学校)等经常支出的费用。”1可以说,这里的“经费”是从狭义的角度定义的,它只指机关和学校两个部门的经常费用支出。后《新编现代汉语词典》扩大了该词的定义:“国家的经常费用;也指(机关、厂矿)等经常支出的费用。”2包括了两层含义,既指国家,又指机关、厂矿的经常性费用支出。由此,我们可以给法院经费界定一个概念:法院经费是指法院经常支出的费用,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业务装备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经费。
(二)法院经费保障体制的历史沿革
自1949年建国始至1984年之前,我国曾经历了一个长达30余年的诉讼无偿时代。1984年8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依据《民事诉讼法(试行)》颁布了第一个《民事诉讼收费办法(试行)》,1985年9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财政部印发《关于法院业务费开支范围的规定的通知》(法(司)发[1985]23号),用以规范法院内部的财务管理。1989年6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代替了《民事诉讼收费办法(试行)》。为了配合《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的实施,最高人民法院联合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加强诉讼费用管理的暂行规定》(法(司)发[1989]25号),应当说法院诉讼费用管理是法院经费保障体制的重要内容。1996年1月16日,财政部、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布《人民法院诉讼费用暂行管理办法》(财(文)字[1996]4号),自1996年1月1日起实行。《关于加强诉讼费用管理的暂行规定》同时废止。《人民法院诉讼费用暂行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法院经费保障体制进入新的阶段,它开始在诉讼费用领域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取的诉讼费用扣除该案必要的办案经费支出后,应按期将结余及时上交同级财政专户。由财政部门按核定的数额拨付,并与预算内资金结合使用。1999年7月22日,财政部、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布《人民法院诉讼费用暂行管理办法》(财(公)字[1999]406号),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原《人民法院诉讼费用暂行管理办法》(财(文)字[1996]4号)和《关于最高人民法院集中部分诉讼费用的实施办法》(法字[1996]81号)同时废止,标志着我国法院经费管理体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该办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法院依法收取的诉讼费用,属于国家财政性资金,诉讼收费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司法制度。在诉讼费用的收取、管理和使用、监督和检查方面都有新的进展,“收支两条线”制度进一步落实。财政部、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1月28日发布《人民法院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行)字[2001]276号),该办法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它规定我国法院的支出主要由三大块构成:第一,基本支出,包括机关经费支出、外事经费支出和业务经费支出,其中机关经费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两部分。第二,项目支出,其范围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项目计划予以确认,其中申报、审核、实施、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按财政部门的有关项目管理办法执行。第三,自筹基本建设支出,包括法院业务用房、人民法庭建设支出。法院的支出是由收入来支付的,人民法院的收入也由三块构成,即财政预算拨款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以及其他合法收入。至此,人民法院的收入主要由诉讼费收入和财政拨款构成。2006年12月8日,国务院第159次常务会议通过了《诉讼费用交纳办法》,12月9日公布,于2007年4月1日起施行。新的诉讼费收费办法,对法院诉讼费用的范围和标准进一步细化,大幅减少了收费项目,降低了收费标准。该办法规定,诉讼费用的交纳和收取应当公示。同时取消了法院对诉讼费的管理权,改由价格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诉讼费用进行管理和监督,明确案件受理费、申请费全额上缴财政,纳入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三)法院经费保障体制的重要性
1、物质决定意识。
法院经费作为法院各个部门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其制定各项计划决定等意识举措。从古到今,充分的物质保障始终是一切活动的根本,物质保障也是法院实现各项职能的前提条件。因此,法院经费保障体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独立审判,是行使审判权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实现独立的审判,离不开充足的经费保障。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又是万万不能的。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充分的经费保障作为经济基础,法院的各项工作怎么开展?干警的吃饭问题怎么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将接踵而来。
3、有利于正确处理好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管理在现代社会各机关和企事业组织中的作用毋庸置疑,经费管理是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环节。经费管理得好,才便于协调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便于系统的正常、有序地运转。一个缺乏经费管理机关或企事业组织,就好比是失去指挥和控制的一台机器,与其他物品没有多大的不同。
二、法院经费保障体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法院经费保障体制的现状
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权与事权相配套的原则,各级人民法院的经费,主要是由同级财政予以拨款,中央、省级财政予以专款补助。各级财政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安排法院预算,一般是在保障人员经费的基础上,对日常公用经费按人员核定数额,法院自身收取的诉讼费作为补助经费。目前,我国财政对于法院收取的诉讼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即法院收缴的诉讼费作为行政性收入全额上缴国库,财政再根据财力状况与法院部门预算核定的标准,以行政事业性补助的方式拨给法院使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但在全国范围内,由于现行法院经费保障体制存在失无性缺陷,使得中央三令五申的“收支两条线”的规定缺乏保障机制,多年来难以真正落实,收支挂钩、以收定支、明脱暗挂的现象在许多地方仍司空见惯。长此以往,难免导致一些法院机关受利益驱使,为钱办案、越权办案,滋生腐败,有损公正。
(二)法院经费保障体制存在的问题
1、经费短缺
当前,由于各级地方人民法院的经费保障水平取决于本地区的经济状况,地区差异很大,经费保障无法落实,对法院工作产生严重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1)对干警利益和法院队伍建设的直接影响。法院干警的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给,有的长期拖欠国家规定发给法院干警的政策性津贴和补贴,有的长期拖欠干警的差旅费,严重影响了干警的工作信心和积极性,同时,也无法吸引到优秀人才进入法院系统,影响到法院干警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法院队伍的稳定和建设。
(2)对司法权威的影响。法院的人员经费、办公、办案经费得不到保障,干警不能安心法院工作,办公场所简陋,办案装备落后,不能保障法院工作的廉洁和高效,影响法院“公正与效益”的工作主题落到实处,进而影响到司法权威。
(3)对社会的影响。法院经费无法保障让法院的正常运转受到严峻的考验,许多基层人民法院由于长期拖欠水电费、邮电费,曾出现被停水、停电和停电话等严重影响正常办公、办案的现象。法院的“两庭”建设欠债,长期得不到清偿,债权人上门追讨债务,债权人到处上访,甚至起诉法院的情形也时有发生,这既损害了法院的形象,又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2、审判权受制于地方行政权。
审判权是一种国家权力,就人民法院行使国家审判权的性质看,无论哪一级的法院都是国家的法院,而不是某某地方的法院。它捍卫和执行的是国家统一的法律。但是在现行经费保障体制下,关系到法院的审判工作能否正常运转的基础设施、物质装备条件以及法院干警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其调控权都掌握在同级地方政府手中。在这种权力格局下,国家审判权不可避免地受制于地方行政权。因此,法院往往更多地从发展和保护本地经济利益出发去执行法律,而不是着眼于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司法公正,其结果必然是司法上的地方保护主义。这种司法地方化的现象最终导致法院作为司法机关没能通过案件对社会起到法律指引作用,而“沦落”为一个纯粹意义上的纠纷解决机关。在当地政府眼里,这种纠纷解决机关与其他机关相比,只是程序性比较强而已。
3、法官不独立。
“司法独立原则,即司法权独立行使原则,是指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司法权。”3这里的司法独立,不仅仅是指司法权的独立,作为行使司法权的法官的独立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法院经费保障体制下,法院的经费受地方财政的牵制,法官的工资、福利等事关基本需要的问题均受地方利益的左右。汉密乐顿曾经说过:“最有助于维护法官独立者,除使法官职务固定外,莫过于使其薪俸固定。”问题是我们如何设计司法体制,确保法官的独立。当然,需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法官独立是在党的领导下的法官独立,我国的司法体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司法体制。笔者认为,确保法官独立,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经济独立。法官的工资、福利、各项补贴和津贴由国家财政单列预算,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再在国务院下设直属机构——司法经费保障总局负责管理,地方设司法经费保障局负责管理,其行为由同级人大常委会和专门的监察部门予以监督。(2)政治独立。首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其次要确保法官政治独立的关键在于减少行政权的干预,法官的定级、晋升、调动由党委和政法委统一行使。
4、法院基本建设欠帐多。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以前,法院基本建设及其偿还欠帐的经费来源除了依靠上级财政和法院拨付的专项补助经费以外,大部门是依靠法院收取的诉讼费来解决。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以后,各地财政只能保障法院最基本的支出,根本没有余钱解决法院基本建设及偿还欠帐的问题。因此,要切实做到“收支两条线”,一方面,必须尽快实行法院独立预算体制,使法院经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各级财政部门应按制定的标准安排各级人民法院公用费用预算,不得以收定支,也不得根据支出预算向各级人民法院下达收费收入指标。遇有重大案件等特殊情况,原制定的标准内经费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时,各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规定程序向财政部门申请追加预算。另一方面,人民法院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收取诉讼费用和其他罚没收入,不得超项目和标准,也不得违规随意减免,做到应收尽收。最后,将人民法院基本建设所欠债务纳入政府投资项目清欠范围之内,对债务经过审计后在财政预算中逐年安排予以解决。
5、管理制度不严,监督机制不力。
人民法院在过去诉讼费的管理上曾出现个别法院挪用诉讼费搞“两庭”建设,动用诉讼费借贷给私人搞创收等等,造成了经费紧张的情况。在诉讼费实行“收支两条线”后截留诉讼费,不按规定上缴财政,这些都是我们在管理制度上把关不严,抓得不牢造成的。与此同时,监督机制没有及时跟上。法院的监督工作是自己监督为主,监督人员是本单位的,在行使监督权时,存在着包庇纵容、怕得罪人的现象。另外,在经费管理上,法院作为党政机关的一个工作部门,没有被看成是一个特殊的行业,经费管理以当地财政供给为主,法院自身想管理好诉讼费都很难。除此之外,法院工作部门在使用本来就吃紧的经费问题上存在着浪费现象,动辄就下馆子、住豪华宾馆,拿着钱到处挥霍。久而久之,只能坐吃山空。
6、干警工资待遇低、福利差,腐败丛生。
从整个法院系统来看,由于经费来源于地方,受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相当数量的法院特别是基层法院和老少边穷地区的法院,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和相关津贴补贴,一些基层法院机关甚至拖欠干警工资。个别县法院一年多发不出工资,只得派人到外地打工发工资。有些干警对于收入低感到心理不平衡,不惜以身试法,利用手中的权力吃、拿、卡、要,收受贿赂、挪用钱财,有的甚至在办案中施以“钓鱼”行为,从中捞取好处。在不少经济落后地区的基层法院机关,每个月连几百元都难以保障。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是经不起诱惑的,从而铤而走险。
三、改革和完善法院经费保障体制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经费的来源和经费的利用两个方面来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的法院经费保障体制。
(一)从经费的来源方面,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法院经费保障体制 我国现行法院经费保障体制实行的是“分级管理,分级负责”,最高人民法院的经费由财政部保障,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经费由同级地方财政来保障。然而,这种经费保障体制存在诸多弊端。为此,从当前和长远的角度出发,理论界对改革和完善经费保障体制有两个方案:
[方案一]最高人民法院编制本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经费预算,报全国人大批准后,由财政部按预算拨款;同时,在最高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进行诉讼的当事人将诉讼费用全额交纳中央国库,财政部按全国人大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的经费预算,结合预算内资金全额划拨。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经费由省级人大确定预算,省级财政执行预算、统一拨付,由省高级人民法院统筹、分配;同时,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将诉讼费用、办案中追缴的赃款等收入统一由省级财政管理,集中于省级国库,省级财政部门按省级人大通过的全省法院预算结合预算内资金全额划拨,由省高级人民法院按照本省各级人民法院的收支计划统筹、核拨,用于补助全省各级法院的办案经费。
[方案二]全国法院经费由最高人民法院报全国人大确定预算,财政部统一预算、统一拨付,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管理。司法机关经费的垂直管理体制是司法性质和特色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必要保证,也是理顺司法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世界各发达国家司法机关经费管理体制大都采取垂直管理方式。美国于1939年设立联邦法院司法行政管理局,制定并向国会提出联邦法院预算,审核并分配各联邦法院的经费。美国联邦各级人民法院的经费都由联邦政府拨给,由联邦最高法院统一分配使用。日本早在1947年的《裁判所法》中就规定:“裁判所的经费是独立的,应计国家预算。”德国联邦司法部负责管理联邦法院、检察院的经费。联邦各法院和检察院提出经费预算送司法部,由司法部审查,商财政部综合平衡后,报请联邦议会批准。俄罗斯宪法第124条规定:法院的经费只能来自联邦预算,应能保障按照联邦法律充分而独立地进行审判。荷兰于2002年正式成立司法委员会,负责提出法院预算并将经费分配至各级法院,各级法院向司法委员会、司法委员会向司法部报告经费使用情况。
可见,为了使法院摆脱地方的束缚,就必须切断在司法资源的供给上资源提供者对法院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因此,司法经费应当单列,由最高人民法院按照全国各级法院的具体预算统筹、分配。同时,各级法院将诉讼费、办案中追缴的赃款等收入全额上缴中央国库,由国家财政部按全国人大通过的全国法院经费预算划拨,由最高人民法院按照各级人民法院的收支计划统筹、核拨和监督使用,用于补助各级法院的办案经费,防止法院在经费上受制于地方。
两个方案相比较[方案二]充分体现了单一制国家司法统一的原则,更彻底地避免了地方法院对地方财政的过度依赖,以及由此造成的难以杜绝的地方保护。但在中央财力暂时无法保障所有法院经费支出的情况下,[方案一]则更符合实际情况,[方案二]改革变了上下级法院之间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鉴于前两套方案都存在相应的问题,笔者提出不成熟的第三套方案:即最高人民法院编制本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经费预算,报全国人大批准后,由财政部按预算拨款;同时,在最高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进行诉讼的当事人将诉讼费用全额上缴中央国库,财政部按全国人大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的经费预算案结合预算内资金全额划拨。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经费由省级人大确定预算,省级财政执行预算,统一拨付。同时,将诉讼费用和罚没的赃款上缴省级国库,省级财政部门按省级人大通过的全省(自治区、直辖市)法院预算并结合预算内资金全额划拨。中央和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补助经费,用来弥补基层人民法院和老少边穷地区人民法院的经费不足。这样做,既保证了法院经费的充足,又减少了对地方财政的依赖。
(二)从经费的利用方面,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法院经费保障体制
1、由国务院会同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人民法院经费管理办法》,规范利用好法院经费
当前,在利用法院经费的问题上,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1)擅自挪用诉讼费搞“两庭”建设,动用诉讼费借贷给私人搞创收。在过去没有实行“收支两条线”之前,当事人交纳的诉讼费归入法院的收入当中,由法院自行支配。为了提高全体干警的工作积极性,某些法院想方设法给本单位创造收入。更有甚者,将诉讼费用来进行各项硬件设施建设,造成入不敷出;有的将诉讼费借贷给私人,待期限到连本带息一起收回。殊不知,竹篮打水一场空。
(2)大肆挥霍经费,吃喝玩乐。
饱暖思淫欲。有了钱,我们的一些干警便经不起外界的绣惑,开始追求享乐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以致沉湎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无法自拨。
(3)虚假报销现象比较严重
为最大程度地满足自己的私欲,各级法院中某些干警出差回单位后报销相关的费用时,总是多报销或者谎报销,以捞取更多的“收入”。这样,本来就吃紧的经费更是捉襟见肘。为此,由国务院会同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相关的《人民法院经费管理办法》,规范法院经费管理,才能从源头上遏制住浪费经费、违法使用经费的行为,并对这些行为施以法律上的惩戒。
2、在国务院内部增设直属机构——国家司法经费保障总局,各地方设置相应的司法经费保障局,实行垂直管理。同时,由同级人大常委会和专门的监察机关对其行为予以监督。这样一来,可以:(1)实现法院经费的规范管理,保障了经费的充足。只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专门的经费,并辅之以相关的监督,才能真正做到专款专用,有的放矢。
(2)摆脱地方行政权的干预,保障了经费的独立。专设一个机构来管理相关的经费,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地方财政的依赖,避免了人民法院成为“地方的法院”。
(3)有利于建立法院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从当前和长远来看,建立专门的机构,配套以相关的监督来管理好法院经费,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是实行经费保障的长久之策。
四、结束语
在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的浪潮中,深入研究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问题,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需要。孙子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只有一个强大的法院经费保障体制作后盾,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才有了开展的可能,才能最终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著:《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98页。
2、中国版本图书馆著:《新编现代汉语词典》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93页。
3、张文显著:《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12页。
第四篇:改革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改革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把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作为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通过建立合理的农业用水机制,调整灌区种植结构和优化灌区管水方法,调整农业与生态之间不合理的用水现状,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做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加快推进节水型农业建设步伐;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首先要规范管理、合理配置。严格执行自治州“总量控制,限额供水,超引加价、节本增效”的引配水原则,在全县各灌区、协会推行水票制、用水申请制和预警制。推广统一种植、统一灌溉、统一管理的集体灌溉模式,实行“供水管理单位+农民用水者协会+用水户”的管理体质,形成政府调控、民主协调、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新的水利管理体制。制定合理的引、配水计划和渠道轮灌秩序,坚决杜绝“人情水、关系水”和无故浪费水现象,确保公平、公正灌溉,保证按需供水。继续做好水量、水费的核算工作,在各村组设置水费公开栏,及时公布用水情况和收费情况,做到水量公开、水价公开、水费公开。
继续推进农民用水者协会建设,村级用水管理及水费征收工作由农民用水者协会进行全面管理,并建立了相应的农民用水者协会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用水管理和水费征收工作的积极性。依托用水者协会,灌前编制用水计划和配水计
划,灌中合理安排水轮,做到灌前有管理,灌后有预警。为自治
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水资源保障。
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进一步做好工程管理体制建
设。自治县境内的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保护范围已根据自治区土管
局、自治区水利厅[1993]18号文件规定进行确权划界,人人都
有管护的职责和义务,水利工程由水利部门和各受益单位共同进
行管理维护。根据自治县《焉耆回族自治县水利管理办法(试行)》
第四章第十三条规定,水利供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维护以支渠为
界,支渠以上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由水利部门负责筹资、建设和
维修养护;支渠以下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由村(组)受益单位负
责筹资、建设和维修养护,村(组)受益单位在筹资建设上坚持
“一事一议”原则。各灌区四级渠道(干、支、斗、农)的清淤
工作由乡镇(场)人民政府(管委会)组织农牧民负责实施。
建立工程管护制度,工程规模较大且位置远离耕地及居民点的派驻专门管护人员,居民点附近在耕地内的工程由村民进行看
护,保护工程不被人为破坏。对年久失修、已经损毁的工程进行
重新修建,对部分损坏的工程进行局部维修,保证工程尽快恢复
并发挥效益,维护正常的水利基础建设环境。
随着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必须寻求多种投资渠
道和水利工程经营管理模式,保障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立
良性运行机制,确保已建成的水利设施正常发挥效益,在积极争
取国家项目的基础上,自治县财政也应逐年增加对水利的投入。
组织农民用水者协会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积极引导农牧民参
与水利工程建设,同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进行水利基础设施建
设。积极开展经营权转让,股权转让或资产拍卖等融资手段,引
进先进的管理手段,盘活水利存量资产。大力发展民营水利经济,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理顺供水成本,确保投入有回报,为民
营水利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增强水利对民间资本的吸引
力度。
稳妥推进水价综合改革,发挥水价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促
进节约用水和可持续利用,提高用水效率。实行供水到户,加快
水价改革。实行供水到户可以杜绝农业用水混乱局面,促进节约
用水,减轻农民用水不合理负担,促进水价改革,提高水费的计
收率。各用水者协会在供水到户的基础上,要加强末级渠道的管
理,实行用水户最终结算水价制度。供水到户工作应不断完善和
改进,提高供水质量,没有推行供水到户的用水户协会,应加强
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在辖区实行供水到户。按照“一次定
价,分步到位”稳步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合理确定水价,各级财
政承担的公益性岗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不
计入供水成本。各地州核定农业成本水价,县确定执行水价,报
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核备案,“十二五”力争达到水成本价的70%,“十三五”基本达到水成本价。末级渠系维护费有农民用水合作
组织按照民主协商的原则自行确定。农业供水推行终端水价制
度,建立并完善计量合理、规范管理的水费计收体制。制定工业
水价指导意见,明确工业水价构成,按照工业供水类型和区域水
资源平衡稀缺程度核定水价。实行差异化的水价政策,区分水资
源公益性和商品性,农业及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实行超定额累进加
价制度。对农村二轮承包地、牧民定居饲草料地和粮食生产之外的耕地、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加收资源水价,拉开高耗水行业水
价价差。资源水价由县级以上政府根据水资源的稀缺程度核定。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逐步实行成本水价供水,没有达到成本水价供
水的差额部分由当地财政补贴,对于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自来水
厂由自治区财政给予用电费用补助。稳步推进城市居民生活用水
阶梯式水价制度。由自治区发改、财政和水利等部门提出自治区
水价综合改革的具体实施意见。
加强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完善基层
水利服务机构,加强日常工作制度建设,从乡(镇)、场水利管
理站到局属各股室,严格工作纪律,大力提倡生活节俭、工作有
效、廉洁自律、热情文明的作风,再创文明服务示范窗口。牢固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服务观、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加
强对新技术、新节能产品的培训学习力度,以适应国民经济建设、效能建设、节能环保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各级水利服务机构的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
性职能。充实基层水利服务人员,确保基层一线工作的水利技术
人员的比例及专业性质。支持县乡建立农村基层水利专业应急服
务组织,提高抗旱、防洪等应急服务效率。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
系,加强水利科技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快以工程技术和节水
技术为重点的水利科技成果转化,扩大以膜下灌溉技术为代表的高效节水技术应用范围。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电子
办公进程和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已为驻各乡(镇)、场水利管理
站配备电脑、打印机等电子办公设备。根据水管人员量、测水以
及工程建设需求,更新一批测量仪器设施。对局属各股室老旧电
脑进行更换,根据工程建设需要,新建一套远程自动化控制滴灌
系统设备,更新水利建设档案管理室,增配摄像机、照相机等档
案管理设备,以满足现代水利建设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强水利队
伍自身建设。大力支持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提高工程维护、用水管理和水费收缴等自我管理水平,增强自我服务能力。充分
利用市场机制,积极推进经营性水利服务项目走向市场。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制定
相关政策制度,编制规划,组织保障实施。制定节水办法,编制
节约用水发展规划。总量控制,逐级分配,定额管理。根据全县
用水的实际情况,严格控制用水指标,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
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制度。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优化配置。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并按
照水资源条件调整现有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强节水工程建设,深入进行节水技术改造,提高节水增效能力。开展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全面推行各种节水
技术、设备和器具。完善节水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以取水许可
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包括水资源管理、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等在内的水资源和节水管理制度体系。建立稳定的节水投入保障机制和良性的节水激励制度。确立节水投入的专项资金。从水资源费、超计划、超定额加价水费等收费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节水管理专项资金。通过节水专项奖励、财政补贴、减免有关事业性收费等政策,鼓励和支持节水建设长期稳定发展。通过制度建设规范用水行为,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全面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
第五篇:保护资源 保障发展
保护资源 保障发展
为实现沧源跨越式发展努力拼搏
沧源县国土资源局是具体承担全县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县政府工作部门。这次会议在围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贯彻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的通知(中办发[2011]27号)》、以及云南省政府转发的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意见的通知(云政办发[2011]109号)、白恩培和秦光荣在加快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杨洪波书记在全市优化软环境增强软实力制度创新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和在市第三次党代会上的市委工作报告5份文件材料,结合我县国土资源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一、认清形势、明确工作目标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给云南省提出的加快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建设意见及临沧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目标,对照我县的发展现状,我们认为我县的自然条件虽好,但是发展不足,发展单一,自我满足的观念还很突出,特别是在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瓶颈被逐一打破的条件下,越发凸现出来,就像耿沧二级公路建成后给我县带来的效应和证明,应该说我们沧源已经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但是客观的说现在(1)是我们县城的现状感 觉就是容量太小,功能不全,在短时间内根本不能满足和承接我们加快发展的需求,所以当前扩大城市规模是我们迫在眉睫的工作。(2)是我们的准备不足,随着佤山沧源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每年举办的摸你黑的庆典活动的影响力下,越来越多的客商选择沧源作为一个新的发展地,提出的许多要求无法回答。针对上述分析我县今后的工作方向是:
(一)做好土地整治项目,提高全县耕地质量。不断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确保我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下步城市发展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提供资源保障。今年内,在完成糯良乡土地开发整理(县级占补)项目的省级验收后,在10月实施我县第3个县级耕地占补,芒卡镇湖广村项目工作,今明两年内实现全县净增耕地5300亩。
(二)认真组织实施好“兴地睦边”土地整治重大项目。现已完成了我县2010-2015年沧源县94500亩“兴地睦边”的项目实施规划,现已经国土资源部审查批准。项目正在实施的勐角莲花塘等(10)个村的项目已完成投资3156.5万元,勐角乡翁丁等(3)个村的项目已完成投资2486.05万元,两个项目的外业工作将在10月底完成。今年12月开始组织勐董镇芒回村、班洪乡芒库村、勐角乡糯掌村3个第二批“兴地睦边”项目。
(三)加快我县矿产资源整活步伐。要充分利用我县已成立了的沧源矿业开发公司的平台,发挥功能作用:1是明确好在整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应该享有的和承接的 及时办理相关手续;2是按照市场在运作的模式,为公司创造条件积极参与我县范围内矿权的各种挂牌交易,确实提升我县的矿产知名度。
(四)确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已启动编制了我县《2011年—2020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明确了全县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61个,其中:已经实现搬迁3 个,正在进行治理2个,目前全县还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56个。我局按灾害类型划分,有滑坡37处、5处崩塌、其它地质灾害19处。另外就是发挥部门职责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掌握各种信息动态,并从今年起在云南省政府决定实施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中争取项目,目前已组织上报5个项目,其中,班洪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预算投资4000多万元,已获准实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在2011年12月开始实施。
二、抢抓机遇、落实任务
通过对照分析,我局已认为当前我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第一要务就是保障发展,具体地说就是使县委政府争取来的重大项目、决定实施城市发展项目以及招商引资来的项目按时的落地开工。
(一)是要充分利用桥头堡建设中的各种优惠政策条件,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向上争取汇报,特别是加强如何用地方面的沟通,少走弯路,逐步实现用地开工的正常化,规范化。
(二)在具体征地中重点开展好县城5号路、芒波路、信息物流中心、利源建材城、博安汽车交易城、碧丽园500吨茶叶精加工项目、2011年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征地供地工作,涉及4个社区(村)8个居(村)民小组、共签订土地征收合同35宗,面积696.61亩,其中按支付面积332.58亩,一次性补偿面积364.03亩。同时积极工作确保沧源边境工业园区沧源石业公司第一期项目用地的开工。
(三)认真做好沧源佤山机场开工前的施工便道临时用地的报批工作,深入实地现状对照相应规定要求,摸索新做法,确保项目开工的手续完备。
三、提高水平、趁势而上
紧紧围绕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目标任务要求以及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在转变思路,善谋发展上下功夫,在增速提效,搞好服务上求实效,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力争圆满完成2011各项目标任务,推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建设项目用地报件的组织审查上报工作。指定1名局领导及股室负责人专一负责此项工作,通过与上级主管部门、中介服务机构的合作,在时间上,办理中加快进度,实现快速办理审批。
(二)加强执法监管,防范和遏制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继续严厉打击非法开采行为,坚决制止滥采乱挖矿产资源的行为,建立矿产资源开采利用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维护良好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秩序。加大动态巡查力度,切 实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对动态巡查和卫片执法检查中发现的土地违法行为及时进行查处,做到既查事又查人,并严格实行问责制。加强与城建、规划、城管以及公、捡、法、纪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部门协作配合执法力度,形成国土资源执法合力。
(三)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杨善洲精神,大力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通过缩短审批时间、简化审批程序,强化监督检查。同时,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并建立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机制,切实解决国土资源部门在服务和保障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树立国土资源系统行业新风。
(四)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重大事项决策中,要主动站出来不做老好人,多想办法出主意,客观分析不找理由。在保护资源方面当好守门员,在保障发展上做好参谋助手。
二0一一年八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