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河南省水利厅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水利大省。近年来,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在连续几年遭受旱涝灾害的情况下,2006至2010年我省粮食产量连续突破1000亿斤,今年通过实施抗旱应急灌溉工程建设河南夏粮又喜获丰收,总产量达626.3亿斤,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河南省水利厅党组认真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把推进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作为农村水利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积极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止8月25日,全省已有49个县(市、区)成立基层水利服务组织654个,落实人员编制2800人,落实人员经费2472.1万元,落实办公经费706.9万元,落实办公场地21.8万平方米。我们的主要措施是:
一、提高认识,精心安排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
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是河南省农村水利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着眼加快水利体制机制改革和发展大局,深化认识,完善思路,增强推进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精心组织,科学谋划,不断突出强化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地位和作用。一是增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的紧迫性的认识。我省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成为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整体上建设滞后、管理缺位等问题还十分突出。一方面,投资缺口较大,农田水利设施配套率低、工程老化失修、除涝标准低等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全省还有1600万亩的麦播耕地还属于“望天收”,小型农田水利基本上还在“吃老本”,修建于20年前的田间桥、涵、闸等由于缺乏投资、管护不到位,损毁比例达60%;另一方面,基层水利服务机构不健全,缺少专人管理和养护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长久下去,将造成新建设的水利基础设施出现新的病情和险情、效益衰减的恶性循环,直接影响农业灌溉、防汛抗旱效益的发挥和工程安全问题。我们各级水利部门认识到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晚建不如早建,小建不如大建,只有下决心完善机构和充实人员,重新整合力量,转变工作职能,创新运行机制,才能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发展。
二是提升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的现实性的认识。在我省的乡镇机构改革中为解决乡镇事业站所机构多、人员多、经费缺乏保障、运转困难的问题,片面强调减人减事减支,多数乡镇水利站被简单地撤并,资产大多被分割平调,人员被大量分流或安排从事其他工作,公共服务能力受到削弱。服务机构的长期缺失造成小型水利工程安全隐患大,效益严重衰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处于“农民不管、集体不管、机构不管”的“三不管”状态,相当一部分与农民群众有着直接关系的小型水利工程缺少维修养护、损毁严重,难以发挥效益。我们认识到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根本上加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立足提升公益性服务功能,着力解决经费保障、服务手段、人才支撑等关键问题。
三是提高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重要性认识。近年来国家对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工程等一大批与群众有着直接利益关系的小型水利工程投入力度不断加强,但由于工程量大、点多、面广,县级水利部门在建设上有些力不从心,管理上有些鞭长莫及,因此迫切需要一支专职、专业队伍承担工程的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缺失有可能使得这些工程面临像过去那些水利工程同样的命运:缺少维护,功能减弱,效益低下。我们认识到水利基层服务机构的现状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相适应,严重制约着未来农村水利的发展。
二、务实创新,扎实推进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
我省共有158个县(市、区),2358个乡镇。推进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涉及面广,触及层次深,任务艰巨,工作难度大。我们以典型引路,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为目标,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改革。
一是致力于思路创新和典型引路。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建设并不仅仅简单恢复乡镇水利站,更重要的是要以明确公益性职能,以服务“三农”、改善民生,为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水利服务和技术支撑为目标。在机构性质上我们明确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是乡镇水利公益性服务主体;在管理体制上,既可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也可实行“双重领导,以块为主体”的管理体制,明确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一安排、指导,从根本上加强了行业指导,稳定了推广队伍,提高了服务水平。我们及时发现并培育了三门峡市陕县的成功经验,总结以后在全省进行推广,起到了明显的引领作用。同时,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完善了《关于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农田水利项目资金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开展工作提供政策依据。
各级政府切实加强了对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相应了的协调机构,水利部门与组织、人事、编制、财政等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制定方案,确保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工作按照要求顺利推进;长葛市成立由市直有关部门和乡镇组成的工作组,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乡镇负责从农业服务中心抽调人员充实到水利服务管理站和机构组建;水利部门负责水利服务管理站职能确定和业务指导;编制部门负责人员编制调整;土地部门负责机构用地调整;财政部门负责对乡镇水利服务管理站人员和业务经费进行核实。部门分工合作,确保了乡镇水利服务管理站在短时间内得以组建。各地还借鉴已有的经验稳步推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沟通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理顺体制、健全机构,稳定队伍、改善条件,创新机制、提升素质,全面推进建设工作。
二是致力于服务网络体系的建设。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着眼于我省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乡镇机构改革的需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合理布局基层水利技术推广机构,加强基层水利技术队伍建设,健全公益性经费保障机制。通过明确性质、理顺体制、理清职能、严格核编、加大投入、强化
队伍等一系列措施,力争用一年左右时间逐步构建起以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乡镇水利服务机构为核心,抗旱服务、抢险救灾、水利技术推广等队伍为基础,城乡供水、农民用水户协会等涉水企业、民间用水管理组织广泛参与,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职工稳定、分工协作、运转协调、服务到位、充满活力、农民信赖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新郑市形成了市水务局、乡镇水利服务站、村“六护员”管理队伍三级水利服务网络,全市已恢复和成立7个乡镇水利站,明确为水利局的二级机构,负责所辖范围内容水利建设和工程管理,对村级“六护员”业务进行指导;每个乡镇按照区位都成立了“六护员”管理站,设管护员若干名,保证本辖区内的井渠、林木、道路、电力的正常使用和安全,市财政每年落实500万元作为“六护员”管理队伍的工资、工作经费;通过三级水利服务网络建设使水利服务职能延伸到村、到农户,实现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管”,有效解决“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运行不畅、效果不好”的问题,确保农田水利设施长期发挥效益。
三是致力于保障机制的落实。为稳定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公益服务的积极性,我们明确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由县级财政负担,在办公条件和装备上结合中央水利项目与地方各级财政投入,使之与人员机构、服务职能相适应。按照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工作性质和实际工作需要,在设施和业务技术方面进行要求达到“四有”标准,即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独立办公场所。目前,我省已成立的基层水利服务机构中大部了分都已由县编办明确为事业单位,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我们结合国家新增千亿斤粮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及农技能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配备相应的视频培训设备、测量仪器、检测仪器、计算机、灌溉试验设备、移动测墒仪套、小型田间工程施工机械、抗旱用灌溉机械等设备,提升服务能力。陕县财政拿出100万元给每个乡镇水利服务中心配备设备,配置了办公桌椅、文件柜、计算机、防汛抗旱专车辆、抗旱机具等设备。
四是致力于人员队伍的建设。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用人制度上,我们要求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和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公开公正、竞争上岗、定期考评、合理流动”的人事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陕县、宜阳县等地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乡镇水利管理站。由县人事部门负责竞聘人员有资格审查、考试等工作,县纪检部门全过程监督,做到“公开、平等、择优”。对工作人员实行绩效考核,建立工资与绩效挂钩,根据不同职位和岗位,实行相应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标准。县水利主管部门每年要明确基层水利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任务和要求,年终由县水利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根据服务中心所完成目标任务情况、服务效果和满意程度,以及管理站工作人员的德、能、勤、绩、廉确定绩效工资的发放。实行一年一考评,对考评不合格人员不发奖励工资;对连续两年考评不合格人员按规定处理。
各地还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的规定,结合推广职业资格准入制,搞好水利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素质提升教育培训。陕县要求基层水利服务中心在任期内必须接受30天以上的新知识、新技术脱产培训,三年轮训一遍。用3—5年的时间,使基层水利管理站技术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服务能力有较大提高。
五是致力于服务作用的发挥。我们明确了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综合性的服务职能,在农村水资源管理方面承担包括农业水资源节约与保护、节水灌溉、农村供水、水情雨情监测等;在防汛抗旱方面承担组织编制辖区内容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上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审批,负责指导辖区内防汛、抗旱的具体措施的实施;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承担组织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做好辖区内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监督管理;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对参与基层水利社会化服务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私营个体经济和村级水管员履行业务指导和监督职能;在水利科技推广方面承担参与制定当地的水利科技推广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组织水利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农村水环境整治方面承担协助编制农村水环境整治规划、实施乡镇排水监管和水体水质监测,开展农村排水河渠日常治理等;在水土保持工作方面承担协助拟定当地水土保持中长期规划,负责水土保持项目的调查和上报,负责组织实施当地水土流失的预防、监督、治理工作,负责开发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落实,负责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行业管理、技术指导、质量监督、竣工验收工作等;基层水利服务机构还要协助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水政执法,查处乡(镇)涉水违法事件、处理水事纠纷;负责宣传、贯彻、落实国家和上级有关水利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做好辖区内水情教育工作。
三、有序推进,不断深化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
推进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是伴随现代农业建设进程的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完善。我省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的来说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下一步,我们要在以下几方面继续探索。一是强化公益服务,突出主导作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公益性服务为农民群众提供无偿服务,是其它服务组织不可替代的。下一步,重点是强化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公益服务职能,强化服务手段,提高现代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整合服务力量,进一步提高服务现代农业的能力。
二是强化政策支持,提高保障水平。解决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落后问题,离不开政策支持。我们坚持通过强化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经费保障,理顺管理体制,改善推广条件,努力提高人员待遇、工作运转、技术服务的保障水平。下一步,重点是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经费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积极争取公益性工程维修经费补贴政策,为加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三是强化机制创新,激发工作活力。提高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能,关键在于建立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下一步,我们通过试点积极探索基层水利服务需求反馈机制、绩效考评机制,把农民需求与服务职能、服务效果紧密衔接起来,有效地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提高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运行质量。
四是强化人才支撑,提高服务水平。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提高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战斗力的根本保证。我们坚持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的重要任务,科学核定人员编制,严格控制非专业人员编制比例,实行职业资格制度、竞聘上岗制度、动态管理制度,切实提高基层水利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下一步,我们将完善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建立健全经常性的培训教育制度,建立完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吸纳和培养后备人才政策,努力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我们将以这次宁夏会议为契机,虚心学习兄弟省份经验,学习贯彻落实李国英副部长的讲话精神,继续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陕县、新郑、长葛、新密、禹州等乡镇水利服务机构的典型推广工作。同时,省里将制定相关指导意见等政策和奖励机制,将各地乡镇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情况和“红旗渠杯”竞赛直接挂钩,对于领导重视、进度快、成效好的市县将在项目和资金上给予倾斜支持,力争用1年左右的时间,使全省具备条件的县市区建立健全职责明确、管理高效、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第二篇:改革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改革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把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作为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通过建立合理的农业用水机制,调整灌区种植结构和优化灌区管水方法,调整农业与生态之间不合理的用水现状,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做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加快推进节水型农业建设步伐;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首先要规范管理、合理配置。严格执行自治州“总量控制,限额供水,超引加价、节本增效”的引配水原则,在全县各灌区、协会推行水票制、用水申请制和预警制。推广统一种植、统一灌溉、统一管理的集体灌溉模式,实行“供水管理单位+农民用水者协会+用水户”的管理体质,形成政府调控、民主协调、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新的水利管理体制。制定合理的引、配水计划和渠道轮灌秩序,坚决杜绝“人情水、关系水”和无故浪费水现象,确保公平、公正灌溉,保证按需供水。继续做好水量、水费的核算工作,在各村组设置水费公开栏,及时公布用水情况和收费情况,做到水量公开、水价公开、水费公开。
继续推进农民用水者协会建设,村级用水管理及水费征收工作由农民用水者协会进行全面管理,并建立了相应的农民用水者协会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用水管理和水费征收工作的积极性。依托用水者协会,灌前编制用水计划和配水计
划,灌中合理安排水轮,做到灌前有管理,灌后有预警。为自治
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水资源保障。
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进一步做好工程管理体制建
设。自治县境内的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保护范围已根据自治区土管
局、自治区水利厅[1993]18号文件规定进行确权划界,人人都
有管护的职责和义务,水利工程由水利部门和各受益单位共同进
行管理维护。根据自治县《焉耆回族自治县水利管理办法(试行)》
第四章第十三条规定,水利供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维护以支渠为
界,支渠以上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由水利部门负责筹资、建设和
维修养护;支渠以下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由村(组)受益单位负
责筹资、建设和维修养护,村(组)受益单位在筹资建设上坚持
“一事一议”原则。各灌区四级渠道(干、支、斗、农)的清淤
工作由乡镇(场)人民政府(管委会)组织农牧民负责实施。
建立工程管护制度,工程规模较大且位置远离耕地及居民点的派驻专门管护人员,居民点附近在耕地内的工程由村民进行看
护,保护工程不被人为破坏。对年久失修、已经损毁的工程进行
重新修建,对部分损坏的工程进行局部维修,保证工程尽快恢复
并发挥效益,维护正常的水利基础建设环境。
随着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必须寻求多种投资渠
道和水利工程经营管理模式,保障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立
良性运行机制,确保已建成的水利设施正常发挥效益,在积极争
取国家项目的基础上,自治县财政也应逐年增加对水利的投入。
组织农民用水者协会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积极引导农牧民参
与水利工程建设,同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进行水利基础设施建
设。积极开展经营权转让,股权转让或资产拍卖等融资手段,引
进先进的管理手段,盘活水利存量资产。大力发展民营水利经济,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理顺供水成本,确保投入有回报,为民
营水利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增强水利对民间资本的吸引
力度。
稳妥推进水价综合改革,发挥水价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促
进节约用水和可持续利用,提高用水效率。实行供水到户,加快
水价改革。实行供水到户可以杜绝农业用水混乱局面,促进节约
用水,减轻农民用水不合理负担,促进水价改革,提高水费的计
收率。各用水者协会在供水到户的基础上,要加强末级渠道的管
理,实行用水户最终结算水价制度。供水到户工作应不断完善和
改进,提高供水质量,没有推行供水到户的用水户协会,应加强
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在辖区实行供水到户。按照“一次定
价,分步到位”稳步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合理确定水价,各级财
政承担的公益性岗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不
计入供水成本。各地州核定农业成本水价,县确定执行水价,报
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核备案,“十二五”力争达到水成本价的70%,“十三五”基本达到水成本价。末级渠系维护费有农民用水合作
组织按照民主协商的原则自行确定。农业供水推行终端水价制
度,建立并完善计量合理、规范管理的水费计收体制。制定工业
水价指导意见,明确工业水价构成,按照工业供水类型和区域水
资源平衡稀缺程度核定水价。实行差异化的水价政策,区分水资
源公益性和商品性,农业及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实行超定额累进加
价制度。对农村二轮承包地、牧民定居饲草料地和粮食生产之外的耕地、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加收资源水价,拉开高耗水行业水
价价差。资源水价由县级以上政府根据水资源的稀缺程度核定。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逐步实行成本水价供水,没有达到成本水价供
水的差额部分由当地财政补贴,对于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自来水
厂由自治区财政给予用电费用补助。稳步推进城市居民生活用水
阶梯式水价制度。由自治区发改、财政和水利等部门提出自治区
水价综合改革的具体实施意见。
加强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完善基层
水利服务机构,加强日常工作制度建设,从乡(镇)、场水利管
理站到局属各股室,严格工作纪律,大力提倡生活节俭、工作有
效、廉洁自律、热情文明的作风,再创文明服务示范窗口。牢固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服务观、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加
强对新技术、新节能产品的培训学习力度,以适应国民经济建设、效能建设、节能环保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各级水利服务机构的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
性职能。充实基层水利服务人员,确保基层一线工作的水利技术
人员的比例及专业性质。支持县乡建立农村基层水利专业应急服
务组织,提高抗旱、防洪等应急服务效率。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
系,加强水利科技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快以工程技术和节水
技术为重点的水利科技成果转化,扩大以膜下灌溉技术为代表的高效节水技术应用范围。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电子
办公进程和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已为驻各乡(镇)、场水利管理
站配备电脑、打印机等电子办公设备。根据水管人员量、测水以
及工程建设需求,更新一批测量仪器设施。对局属各股室老旧电
脑进行更换,根据工程建设需要,新建一套远程自动化控制滴灌
系统设备,更新水利建设档案管理室,增配摄像机、照相机等档
案管理设备,以满足现代水利建设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强水利队
伍自身建设。大力支持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提高工程维护、用水管理和水费收缴等自我管理水平,增强自我服务能力。充分
利用市场机制,积极推进经营性水利服务项目走向市场。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制定
相关政策制度,编制规划,组织保障实施。制定节水办法,编制
节约用水发展规划。总量控制,逐级分配,定额管理。根据全县
用水的实际情况,严格控制用水指标,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
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制度。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优化配置。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并按
照水资源条件调整现有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强节水工程建设,深入进行节水技术改造,提高节水增效能力。开展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全面推行各种节水
技术、设备和器具。完善节水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以取水许可
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包括水资源管理、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等在内的水资源和节水管理制度体系。建立稳定的节水投入保障机制和良性的节水激励制度。确立节水投入的专项资金。从水资源费、超计划、超定额加价水费等收费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节水管理专项资金。通过节水专项奖励、财政补贴、减免有关事业性收费等政策,鼓励和支持节水建设长期稳定发展。通过制度建设规范用水行为,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全面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
第三篇:巴中市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
巴中市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暨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情况总结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及巴中市市委、市政府的关于加快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意见和实施办法;根据我市各县区的基层服务体系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实际情况总结以下报告,以便于加强体系建设和产权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具有开展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维护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和承担农村水利工程调度运行的职能作用,是水利直接服务于“三农”的主体力量,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以乡镇水利服务机构和农民用水者协会为主体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是水利事业的基础保障。
为统筹城乡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基层水利服务管理工作已迫在眉睫。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加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全面开展了乡镇水利服务机构建设工作,基本形成了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从而指导我市三县一区的水务和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工作。
一、我市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基本情况
根据国家水利部、省水利厅的相关工作部署,我市对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高度重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协作下,和各县区水务局的支持下有序的开展此项工作。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各县区已基本建立了相关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并开展了相关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并且也凸显一定的改善效果。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和水务领导的指导下我们不断的进行调研和积极采取试点,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改革方案来调整之前水利体系的不足;例如根据行政区划进行部署乡镇水管站和配备水利专业人才,并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用人制度,把好基层水利服务机构人员迎进关,以提高服务基层人才素质。
同时对于工作经费进一步的优化,对于乡镇水利建设管理站编制内人员的社会保险和公用经费纳入县区财政预算或报上级组织批准或对相关工程的自收自
用的方针进行解决资金方面的短缺。同时加大了管理力度,通过设立相应的以县区水务局长、乡镇人民政府、服务对象领导的监督小队进行相关工作的考核等;总之,我市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情况
在经过各县区的大范围的调研,确定了相应的试点乡镇并进行水利工程的产权改革方案的制定,针对于农村小型工程产权不清,政府管理不到和管理服务体系缺失等问题进行全面整改;通过明确产权改革的重点,出台相应改革文件,齐抓改革示范乡村、积极组建改革领导小组等措施落实改革方案。
同时确立以省政府名义支持农民用水协会发展,进一步明确农民用水协会的性质、任务,以及政府有关部门、乡镇管理单位等有关各方的责任、权利、义务,为农民用水协会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强化对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管理机制和作用,从而深化水利工程产权改革。
在产权协定方面也进一步的完善,通过指导双方签订相关协议和齐全相关手续落实到产权利用人和单位,做到“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谁负担”的责任制,同时注重产权实效和共享原则,即受益户的所有权、经营权与管理责任之间的连带作用,达到从根本上解决水利工程产权的改革目的。
三、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不足之处与保障措施
目前,虽然我市在乡镇水利服务机构建设方面有一定的进展,但离上级领导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巴州区、平昌县虽然在以前成立了由水务局和乡镇政府管理的水管站,但都还没有按照新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通江县虽然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改革方案,但方案未得到正式批复执行;南江县虽出台相关改革方案但仍需进一步完善。所以我市乡镇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和水权改革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
为了进一步的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基层水利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我市初步确立相关保障措施并积极开展,例如强化管理机制确立领导小组,优化乡镇水利管理机构和确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并采取创新管理模式,从而落实改革方案;加强宣传力度宣传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和体系建设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相关政策法规等,得到相关部门和乡镇领导理解和支持,争取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积极开展试点调研确定基层
水利体系的不足和改革方向,只有通过乡镇的基层调研才能了解基层水利服务状况和分析各县区的服务优点与缺点,进行扬长避短和进一步改革,同时通过试点来验证改革方案的有效性和检验基层水利机构的落实程度与效率。
健全完善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仍是一件很艰巨的任务,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各个单位、各个部门的相互协作,并积极为我市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献言献策。才能确保我市在2013年底前全面完成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建设任务。
第四篇:切实强化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农村水利~1
切实强化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农村水利
建设与改革
——呼图壁县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工作汇报
(2011年4月22日)
“呼图壁”一词源于蒙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县城距首府乌鲁木齐76公里,地处天山北坡经济带核心区、“乌昌一小时经济圈”内,县辖六镇、一乡,有兵团农六师芳草湖团场等24家驻县单位,县域总面积9721平方公里,县属总人口13.22万人(总人口22万人),有汉、哈、回、维等25个民族。是国家优质棉基地项目县、优质棉生产基地、全疆主要粮食生产县之一,全疆最大的苗木繁育基地和优质苗木花卉生产交易基地。有宜农荒地130万亩,已耕种面积80万亩,盛产棉花、番茄、苗木、葡萄等多种特色农产品。呼图壁河、军塘湖河两大水系年平均径流量达4.87亿立方米。
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将水利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切实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利现代化推动农牧业现代化能力显著增强。
一、更新理念,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及管理机制创新
坚持将创新建设体制和管理机制作为一项突出任务紧抓不放,基层灌溉管理体系逐步形成,水利管理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化。一是创新投入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户自愿投入为基础、其他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保持农村水利投资的稳定增长。在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的基础上,强化“一事一议”执行力度,组织群众筹资筹劳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同时,充分发挥涉农资金集聚效应和放大效应作用,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农林水专项资金捆绑使用,形成资金合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县共开工建设水利项目5类17项,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9.6亿元,其中争取国家投资1.05亿元;较“十五”期间投入的1.26亿元增加了8.34亿元,增长了662%;占全州“十一五”水利投资58.06亿元的16.5%。二是创新管护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办法和配套制度,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盘活存量水利资产,实现农村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和滚动发展,使农民真正成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受益的主体。同时,将工程建设与产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从建设时期就管护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发挥一处效益。三是创新水权分配机制。在全县建立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将全县的用水权总量分配到乡镇、村组、明晰到户,配水到地,同时允许水量自由交易,鼓励用水户将节约的水量有偿转让出售,出售价遵循政府宏观指导,切实做到“水权明晰”。四是创新灌溉管理体制。继续推行“水管单位+农民用水协会+农户”的灌溉管理模式和供水到户“544321”(五统一、四清楚、四到户、三公开、两合理、一监督)工程,将灌溉用水实行“水票制”,由用水户持水权证向水管单位购买亩灌溉轮次水量,水管单位给票供水,确保总量控制。五是创新水价形成机制。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施行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和终端水价机制,全面实行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逐步建立合理的农村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形成机制,切实解决水利工程建后管护的资金难题。
二、建管并重,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和末级用水管理 以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契机,以节水灌溉为突破口,大力实施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工程、井灌区输水管道工程及机电井更新改造,切实加强工程管理和用水管理,多措并举促进高效节水农业发展,有效推进了农业灌溉方式变革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一是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坚持建管并重,积极探索分级管理、分类管理、专业管理、群众管理的模式和途径,建立权责明确、精简高效、制度完善、管理科学的运行机制,逐步完善水管单位专业化服务与用水户自主管理相结合的工程管理模式。二是建立末级渠系工程管护奖惩机制。将末级工程的建设、管理和维护纳入乡镇综合目标考核范畴,形成水管单位监督指导、乡镇政府督促落实、用水协会具体实施的工程管护格局,并由水管单位和乡镇共同与用水协会签订末级渠系工程管护责任书,在年底对末级渠系进行达标验收。对管护措施落实好的协会,从末级渠系维护费中划出一部分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奖励补助,对管理不善的协会则依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处罚。三是切实加强末级用水管理。对用水协会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对协会人员力量进行调整充实,进一步推进用水协会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把协会真正培育成末级渠系的用水管理主体。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一级计量点,加快健全二级计量点,持续推行末级供水“三公开”制度,使广大农民放心用水、明白交费,全面促进末级用水的规范、有序管理。
三、建章立制,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
坚持以项目带动水利发展,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工程,全面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广大农牧民群众得到真正实惠。“十一五”期间,全县相继完成5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总投资1183.36万元,其中争取国家投资904万元,供水规模达到每天1000立方米,解决了2.3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目前,总投资2954.25万元的石梯子乡等一乡三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全面启动,工程完工后将解决60391人供水问题(其中解决不安全饮水人口为40201人)。一是建立健全工程管理制度。制定了《呼图壁县农村饮水安全运行管理办法》,对落实《农村饮水安全总体规划》、推广“六制”、明晰工程产权、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及工程运行管理、服务管理、卫生管理、水费管理、维修管理、基金管理、水管员管理等提出规范要求。二是建立健全农村供水总站内部管理制度。按需扩充集中供水工程运行管理队伍,切实解决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运行经费等问题,同时强化对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综合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三是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制度。划定供水水源保护区,设立明显防护标志和严禁事项告示牌,制定保护措施,定期巡视,落实保护责任,及时处理影响水源安全问题。四是建立水质监测制度。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监测中心,配备必须的设备和仪器,安排水质监测人员。完善农村供水消毒、净化设施,严格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定期对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进行水质检验,坚持日检、周检、月检、季检制度,确保饮水安全。五是建立自动化监控系统。建成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心,配套安装覆盖全县人饮工程的网络控制系统,全面监控管网设施、工程安全、水量调配等管理信息,实现工程管理优化升级。六是建立高效的维修机制。由县供水总站组织成立专业维修队,并向供水区域公布监督电话,实行24小时服务制度,逐步实现维修、维护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
四、开拓进取,建立农业高效节水技术与补偿机制 农业水利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县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建设的战略性转移,通过“项目给力、科技支撑、宣传发动、政策助推、效益驱动”等多种形式调动广大农牧民积极性,不断地深化创新了高效节水模式。“十一五”期间,全县修建防渗渠道316.8公里,新建高效节水面积50.7万亩,其中:喷灌7.06万亩、膜下滴灌43.64万亩,占全州新建高效节水面积258.4万亩的19.62%,占全疆1144万亩的4.43%,军塘湖河流域成为全疆首个大田滴灌高效节水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核心示范基地。一是新思路科学管理。积极推广“水管单位+农民用水者协会+专管人员管理”模式和“农协会+农户”的灌溉管理模式,切实推进农业集约化种植、生产管理“五统一”进程,进一步明确管护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科学管理。二是新技术引领带动。认真总结大丰镇3万亩河水滴灌大首部工程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因地制宜地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建设精品“大首部”,在全县范围内辐射推广实施大田滴灌技术和滴灌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建立高度集成的节水技术体系,充分发挥节水规模效益,逐步实现高效节水由单一的农田节水向整灌区、整流域、全社会节水迈进。三是新内容宣传引导。加强对农协会、专业合作社及农民的培训力度和效益对比分析,通过举办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节水培训班等方式,让农民完全转变灌溉理念,实现粗放灌溉向精细灌溉的转变,真正“变浇地为浇作物,适时、适量地进行科学灌溉”,让农民自觉节水,自觉搞好工程日常管理维护工作。四是新方式统筹利用。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农业节约出来的水量调配到工业领域、生态领域和城镇发展领域,进一步理顺节水效益转移关系,积极探索并制订包含农业节水补偿费用的非农行业用水水价,全面建立“农业节水支持生态化、工业化、城镇化“三化”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持续增长的工业增加值、现代化的城镇建设反哺农业节水”的补偿机制、使广大农民在利益驱动之下,积极践行节水行为。
五、强根固基,建立完善水利服务体系 一是不断完善以局机关各业务科室为支撑,以各基层水管站为结点覆盖全县、深入村组的水利服务网络,切实加强对农村水利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激发农民用水者协会等民间自治组织的效能,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好水务服务保障。二是认真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建立和完善人事、人才管理机制,统筹抓好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的选拔、培养、交流、引进工作,提高水利科技的导航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真正建立起一支懂业务、会管理、高素质的水利服务队伍。三是加大水利技术示范和推广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水平,尽快实现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分离、综合性服务和专业性服务相结合、科技性服务和指导性服务相协调,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向效能性转变。四是按照农村水利发展的要求,以“小管理,大服务”为目标,改革和完善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水利改革,建立健全水利单位内管理体制、适应新时期水利发展的办事机构,推进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五是针对农村水利的技术难点,组织科技攻关,加快农村水利科技成果的集成、转化和应用,逐渐做到“以水养水”、“以水养工程”,实现建设、运行、管理、养护、经营的良性循环,全面建成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水利服务体系。
六、攻坚克难,解决反映突出的基层水利问题
深入开展水管体制改革“回头看”活动,在巩固已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加强水法律法规的执行力,使水资源市场化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使水权交易能够合法有序的进行,促进水权交易市场的呵护培育和发展壮大。重点抓好现有的水利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贯彻落实,全面履行好各项行政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正常的水事秩序。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改善民生,把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作为优先领域,加快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群众受益程度和水平。
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任重道远,我县将继续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坚持“政府组织、项目带动、政策引导、全民参与”,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强化管理服务能力,提高工程建设能力,不断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加快推动我县农牧业现代化的进程。
第五篇:商丘市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商丘市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1号文件精神,按照省水利厅《河南省水利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豫水农„2011‟60号)要求,我市针对基层水利工程管理薄弱的实际,切实做好恢复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本着“试点先行、全面铺开,先宜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宣传,强化领导,精心组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市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在严格执行编制政策、保持基层编制动态平衡的基础上,每个乡镇组建水利服务中心(或水利站),主要负责辖区内小型水利工程的运行、维护和日常管理工作,指导、协调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明确了乡镇水利站在水资源管理、抗旱防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方面的职责和作用。目前,全市6个县2区156个乡镇已全部组建成立了乡(镇)水利(务)服务中心,全市共落实编制574个,落实人员574人。
一、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制度。
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首先应稳定和加强水利站职工队伍。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地设置乡镇水利站机构。针对水利行业的特殊性和我市防汛抗旱任务的实际,借鉴外地的作法,应把水利站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实行
“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合理确定水利站的人员编制数量。乡镇水利站应明确为财政拨款的基层事业单位,主要应承担本区域内的水利规划、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水行政执法和规费收缴等职能。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旧的人事、分配制度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因此必须深入进行水利事业单位改革。在深化用人制度改革方面,水利站要围绕建立“优秀、高效、精干”的水利管理干部队伍目标,遵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从严从紧设置岗位,精简冗员,实行全员聘任制。在深化内部分配制度方面,将职工工资、福利待遇与所从事的工作业绩挂钩,加大“活工资”的考核力度,坚持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通过拉开分配档次,奖勤罚懒,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增加水利站建设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水利站建设的投入,并列入财政预算。足额拔拨付水利站的事业经费,保证其正常运转。在水利建设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水利站必要的生产、管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劳动部门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好在编在岗人员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需要补交和每年统筹的资金,可采取财政补贴一点、单位筹一点、个人交一点的办法解决;离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险费问题,从各种水利规费、基金和水利经营收入等渠道中拿出一定比例帮助解决。
三、优化队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
优化水利站队伍的结构,关键是要提高人员素质,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首先建立和完善用人机制。优化现有人员结构,采取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原则,逐步淘汰低素质、非专业人员,重用观念新、素质高、创业精神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专业技术力量,通过公开考核、招聘录用等有效措施,引进吸收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对口的大中专毕业生;严格控制非专业技术人员进站。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勤学、实干、创新。二是加强对水利站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采取短训、委培、脱产学习等多种形式,帮助水利站工作人员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有关部门应从体系建设投入中列支专项经费,用于人员培训。市县水利部门应尽快作好培训计划,逐步实施,使这项工作形成制度。三是结合对水利站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逐步推行资格证书制度。这是一项符合国际惯例、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应尽快制定和完善实施办法,积极抓好培训、考核、发证等各项工作。四是认真落实水利站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利站工作人员工作条件艰苦,工作任务繁重,收入水平不高,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和关心,切实解决他们晋职晋级、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问题,充分调动水利站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四、立足自身,搞好多种经营
立足资源优势、自身优势,拓宽服务领域,大力开展水利多种经营。水利站兴办的经济实体,应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理清水利站与企业的资产责任关系,全面落实经济责任,促进规范运行,同时要大胆采用股份经营、“公有民营”、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努力形成新的水利多种经营良性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