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工作经验材料
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工作经验材料
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协调、可持续发展
*
我们**县地处**岭南端西麓,地势丘陵起伏,是全省水土流失重点县份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42.98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4.13。大量的水
土流失不仅使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峻的现实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水土流失现状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遏制,必将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遗害子孙后代。为此,2003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瞄准生态立县目标,突出人与自然和谐主题,本着“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会战,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全县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4.1万亩,占流失面积的30.84。2003年我县**两条小流域治理被国家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2005年我县国家级生态修复试点工程项目也顺利地通过了上级的验收。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强化组织领导,保证治理工作顺利开展
实践证明,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工作力度。为此,我们切实在强化领导上狠下功夫。一是加大组织领导力度。专门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主管副书记、副县长为副组长,水务、环保等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全县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把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作为生态县建设的重中之重,由部门行为上升为党政行为。县委书记**、县长**同志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我县还制定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的通告》、《**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方案》、《**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和十多项乡规民约,并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县、乡、村严格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年初落实任务,半年进行检查,年终严格兑标,从而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机制。二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项社会性、群众性的工作。为让群众充分认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自觉从传统的思维定式和生产生活方式中冲脱出来,主动投身到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的行动中来,我们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水土保持法颁布纪念日等有利契机,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广泛宣传《水土保持法》、《水法》等法律法规,组织开展环保板报评比、环境警示教育图片展等宣传活动,切实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守土有责”的忧患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三是加大协调配合力度。各乡镇、各部门都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密切配合,合力攻坚。在实施生态修复试点工程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水务、林业、土地、环保等相关业务部门的30多名干部和技术人员,多次深入项目区进行实地踏查,收集整理基础材料,联合制定实施意见,为科学编制《**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方案》提供了翔实依据。
二、采取综合措施,务求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治理方法。坚持预防为主,生态优先,以小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为重点,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治山、治坡、治沟统筹兼顾,工程、生物和农耕措施综合配套,治理、保护、开发、利用、修复五位一体,全面加大了治理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规划先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区内地形地貌、水土流失程度等实际情况,提出了“大封禁、小治理”、预防与保护兼顾的治理方略。对水土流失严重、群众治理愿望迫切、工程比较集中、示范作用大的区域,规划为重点治理区;对水土流失程度较轻,降水条件适宜,破坏不严重,超坡度耕地退耕还林成活率高,人工林面积比较集中的区域,规划为重点生态修复区;对超坡度的荒山、坡耕地面积比较集中,生态脆弱区域,规划为重点监督管护区。同时,针对不同区域制定了科学的治理方案,为项目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统筹兼顾,全面推进。为了确保治理效果,我们本着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大力推行了适合我县特点的“封、管、建、改、轮、监、创”治理模式。“封”即封禁,通过设立标牌和标志碑、修建工程围栏以及植物围栏等措施,对成片的林草进行封禁保护。“管”即培育管护,对幼林、中龄林进行定期抚育管理,对疏幼林进行补植,对残次林进行更新改造。“改”即改灶、改圈舍,解决封育后的燃料、放牧等问题,大力推行节能灶,提倡种草养畜、舍饲养畜。“建”即建设小型水保工程,在林草与耕地交界处开挖截流沟,减少坡地径流,提高生态修复效果。“轮”即轮牧,根据牲畜数量和草被再生与恢复情况,以不破坏草场再生能力为原则,将项目区草场分成几个小区,实行轮牧。“监”即监测,在项目区内建立了坡地径流观测小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监测标准样方地,并结合水文、气象等资料对项目区水土流失、生态修复等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创”即围绕绿色、特色经济创办第二、三产业,重点发展加工业、餐饮娱乐、观光旅游业等,推进水保产业化发展。三是突出重点,打造精品。积极对上争取扶持项
目,坚持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先后实施了前头、前六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三个样板示范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前头、前六小流域1999年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十、百、千”示范工程,2003年通过国家竣工验收。前头小流域治理面积达到318.27公顷,新增林地面积146.5公顷,林地覆盖率达到20.55,草地面积达到19.5公顷,林草覆盖率达到23.29。**小流域治理面积达到905公顷,新增林地面积240.4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3.25,草地面积达到85公顷,林草覆盖率达到18.2。通过治理形成了网、带、片,乔、灌、草相结合的林草防护体系,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小流域环境。
三、着眼长远发展,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创新思维,创新管理,才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巩固扩大已有的工作成果。实践中,我们主要是坚持做到了“三化”。一是项目管护民营化。对于治理后的区域,按照属地管理的要求全部落实到各乡镇和林场,再由各乡镇和林场本着“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分期限承包给农民,由承包者进行日常管理,县、乡、村水保专职人员负责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除林地到采伐期,按照一定比例分成外,其余种植经济作物的收益归承包者所有。这种方式有效降低了管护成本,提高了管护成效。二是监督执法经常化。把加强监督执法贯穿于工作始终,常抓不懈。县环保局和水务局联合成立了执法大队,全县在项目区内乡(镇)、林场配备了31名专、兼职水土保持执法监管员,形成了自上而下配置合理,分工明确的执法网络,严厉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多年来,我们累计查处了破坏水土保持设施案件3起,乱砍滥伐林木案件5起,毁林开荒案件3起,上山放牧破坏草原案件2起。例如,2004年,**镇一农民故意毁坏水土保持宣传牌,我们对其进行了教育,责令他将宣传设施恢复原状,并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进行了处罚,起到了惩治一人,教育一方的效果。三是项目管理规范化。严格规范项目质量标准,明确项目质量要求及验收标准,成立了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加的项目质量管理监督小组,全程进行督办检查。严格项目管理程序,认真执行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建立项目管理簿册,对项目的地址、责任人、质量、数量、业主等具体情况进行登记,做到整齐规范,情况明了。特别是对县域内开发建设项目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严格审批水保方案,保证项目规范实施。严格项目资金监管,将上级扶持资金与地方配套资金纳入财政专户进行管理,资金审批由主管副县长、相关局的局长“会审”,最后由县长签批。财政、审计及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确保专款专用。
各位领导,同志们,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按照上级的要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和生态县建设目标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使我县的水土保持工作登上一个新台阶,为建设秀美和谐的**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为了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某村计划在荒坡上种480棵树由于青年志愿者的支援每日比原计划多种三分
三分之一,结果提前四天完成任务 原计划每天种多少棵树?
答案这题直接设函数解答吧。
设原计划每天种X棵树,则需要的总天数为480/X,下面因为志愿者的支援,每天种植4X/3,时间为480/X-4,则列出算式4X/3*(480/X-4)=480,从而解得X=30(棵)。
所以原计划每天种30棵树,
第三篇:水土流失的治理
水土流失的治理
——以我国黄土高原为例(第1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识记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2.通过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气候等,引导学生课后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理解并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重点、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探究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名著《平凡的世界》发生的背景——黄土高原,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然后导出问题:什么是水土流失呢?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哪些?造成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又是什么?今天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节课的第一课时,去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具体情况。[讲授新课]水土流失的治理(第1课时)
一、水土流失的概述
教师给出水土流失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教师和学生探讨得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自然条件——“地”“气”“水”“生”“土”;
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地表植被状况和地貌形态来起作用。
二、黄土高原的概况
通过观看地图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概况――位置、地形特征、范围和气候特征。
1、位置:
(1).经纬度位置:34°N~40°N,103°E~114°E之间。
(2).相对位置:大约位于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古长城、乌鞘岭以南。
(3).海陆位置:我国季风区向非季风区过渡地带。
2、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
地形区——黄土高原、汾河谷地、渭河平原(2).地势:地势较高,由西北向东南倾斜。(3).地表形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3、范围:
东西1000余千米,南北700千米。跨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及河南等省区。
4、气候特征:
(1).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2).气温特点: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3).降水特点:
年降水量较少,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多暴雨)。
通过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气候等,引导学生课后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通过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1).地形:地面破碎,沟谷纵横,地形坡度大,地质灾害频繁,地貌形态不稳定。(2).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明显。(3).水文:夏季汛期时,河流冲沟现象明显。
(4).生态环境脆弱:植被覆盖率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降低。
(5).土壤:黄土以粉砂颗粒为主,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多,极易受到流水侵蚀。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1).人口迅速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②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轮荒耕作制度。③露天开矿,不合理的工程建设(修路)等。(3).植被破坏:
农业垦荒、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和战争。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水土流失的治理第1课时,首先,我们对水土流失的概念和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了一个大体了解;其次,关于黄土高原的概况:比如它的位置、地形特征、范围、气候特征有了新的认识;最后,要重点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且在这两大因素中,人为原因是起主导作用的。课堂练习:(略)
第四篇: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经济成效
水土治理绿了山包 鼓了腰包
清流县运用治理与保持同步、治理与经济发展同步、治理与新农村建设同步的“三同步”机制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取得良好成效。去年,该县完成水土流失治理投资9320万元,完成水土保持措施面积2.45万公顷,为省下达任务数的411%。“这两年,实施了坡改梯,采取大平台、大穴、大肥等标准化种植方式,不但治理了水土流失,油茶也种得不错,盛产后年产值可达800万元左右。”21日,在清流县山珍源油茶开发有限公司的油茶种植基地里,公司老总吴轩毅对记者说。吴轩毅是工商管理学硕士,2010年选中赖坊乡陈家村的一大片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种下了2000亩油茶。“油茶树有固土和防火的功能,对水土治理有特效。”吴轩毅说,“油茶种下后5年开始初产,7年盛产,此后生命周期可达100年之久。”山珍源公司的做法,是清流采取“三同步”机制治理水土流失工作的缩影。清流自然条件十分特殊,森林覆盖率高达84%,却又是全省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尤其是南部乡镇,由于土地贫瘠,树种单一,缺乏灌草植被覆盖,土壤表面裸露程度高,林下水土流失严重,呈现“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的景象,是红壤水土流失的典型代表。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新一轮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来,清流采取针阔叶林混交、林下套种以及土谷坊、天沟等措施,重点进行林下水土流失和小河流域整治,并坚持贯穿“三同步”——
治理与保持同步。治理水土流失,首先要保护原有的绿色资源。在灵地镇、赖坊乡、李家乡等水土流失治理重点乡镇,清流实施了改燃禁柴补贴制度,并实行封禁治理措施,关停不符合规定的木材加工厂。同时,规定项目建设必须遵守“三同时”原则——水保方案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生产项目竣工,须验收水土保持设施,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产。
治理与经济发展同步。清流引进滕头园林、永明园艺等一批企业,种植绿化苗木,让水土治理工作既绿山头,又鼓腰包,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位于灵地镇的益晟农林有限公司苗木基地,以前是水土流失严重区。2009年,在滕头园林带动下,当地村民集资4000多万元,利用荒坡地和废弃果园,以坡改梯高标准建设绿化苗木种植园区,种植绿化苗木2000多亩,林下种植大豆等可改良土壤的作物。目前,基地苗木价值已达亿元以上。
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清流对过境河流进行小河流域治理。灵地镇杨源村过境小河原来堤岸低矮且存在垮塌,河床淤积严重。去年,清流采取生态护岸方法,升高河堤,种上桂花、红花枳木等绿化苗木,让这里成了花红柳绿的休闲长廊。
第五篇:实施易地搬迁 改善生态环境
实施易地搬迁 改善生态环境
酒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5年8月24日)
根据这次会议安排,我就酒泉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情况向大会做如下汇报发言。
一、基本情况
酒泉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与青新蒙三省交界,国土面积19.2万平方公里。全市辖肃州、玉门、敦煌三市区和金塔、安西、肃北、阿克塞四县,有汉、蒙古、哈萨克、回等24个民族,总人口100万人。区域内巴丹吉林、库穆塔格沙漠依次横贯全境,北部有长达1600公里的风沙线,绿洲内部流动沙丘、活化沙地广泛分布,是全省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区域沙漠化及潜在沙漠化面积土地面积达1.9亿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8.8%,绿洲面积仅占0.77%,森林覆盖率只有1.66%。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按照“南护水源,中建绿洲,北拒风沙”的建设思路,加大水土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了“三北”四期防护林体系、绿色通道、重点风沙口治理、封沙育林育草、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系列生态建设工程,全市累计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100万亩,封滩育林草300万亩;有效耕地90%达到了农田林网化;启动和实施了62个重点风沙口的综合治理;建立了两个国家级、十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一个国家级地质公园,保护区面积达到6675万亩;生态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我市气候干旱,植被稀疏,风大沙多,农区沙尘暴破坏性自然灾害频繁,绿洲边缘地带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牧区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部分不适宜人类居住,草场沙化、碱化严重,农牧民增收困难,生态环境条件差已经成为制约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让生活在风沙沿线受荒漠化威胁严重地区的农牧民尽快尽早脱离风沙侵害,让生活在自然保护区、退牧还草工程禁牧区的农牧民集中定居到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加快生活在这些农牧民实现小康生活的进程,2004年,省发展改革委在进行详尽的调查摸底后,批准我市实施生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批复实施搬迁1500人,总投资1914万元;其中:金塔县搬迁1000人,投资1259万元;肃州区搬迁200人,投资183万元;肃北县搬迁300人,投资472万元。截止目前,完成了《易地搬迁项目实施细则》、《易地搬迁项目报帐实施细则》、《易地搬迁报帐管理办法》和《单项工程初步设计方案》的编制和审批工作,搬迁农户管理卡、搬迁人口资格审查表的审查填制,落实了搬迁农户安置区宅基地划拨、耕地调整、置换确权、搬迁农户户口的调整及管理卡的换发等工作。项目所涉及的各单项工程已完成投资1435万元,占计划的75%;其中:建设小康住宅320户,完成投资960万元;基本农田、渠道、道路、生态等单项工程完成投资475万元。住宅及各单项工程预计10月底可全部建成。该项目的实施,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将有效改善项目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搬迁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贫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有利于风沙前沿区的生态恢复和植被保护,缓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承受力,起到保护整个绿洲的作用;有利于区域中心地区的人口聚集,产业发展,进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一条符合沙区、艰苦牧区实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富民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二、主要做法
在省以工代赈办公室的精心指导下,通过我市各级党政领导、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我市生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
易地搬迁项目涉及工程建设、群众搬迁、政策协调、项目整合多方面的内容。为了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和实现搬迁农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预期目标,我市易地搬迁工作实行“市上管宏观、县上负总责、乡上抓落实、移民到村、责任到户、搬迁到人”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一是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管理机构,确定党委或政府一把手为项目实施的第一责任人,配备专人,明确职责,统筹项目的实施组织管理工作。二是各项目实施县制定了《易地搬迁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易地搬迁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和《易地搬迁项目报帐实施细则》,明确了搬迁项目的组织领导、项目管理、资金管理、考核验收、奖惩措施,以及县乡镇领导扶持搬迁农户后续产业发展的责任机制。三是各县易地搬迁办与乡镇分别签订了易地搬迁项目建设目标责任书和管理合同。通过健全各项工作机制,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证。
2、深入宣传、广泛动员,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实施易地搬迁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充分调动搬迁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真正把国家实施易地搬迁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市、县、乡、村各级党政组织高度重视,扎实安排,抓好落实。一是抽调专人组成工作组进村入户,宣传发动,做好搬迁群众的思想工作。金塔县对搬迁前生活困难和搬迁后一时难于适应安置区环境、生产、生活的部分农户,协调民政、残联和包挂部门,从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为25户农户送去化肥2.5吨,地膜250公斤。二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党和国家易地搬迁的各项方针政策,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金塔县鼎新镇将易地搬迁项目的有关政策、建设内容、工程进度等方面的内容制作成网页,在网上公开发布。三是实施项目公示制。按照公正、公开、规范的原则,在安置区设立了项目永久性公示牌,向群众公示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总投资、资金来源、建设年限等内容,接爱群众监督,提高项目建设透明度。四是在项目安置区公路沿线、河堤、路旁墙面等醒目位置刷写永久性宣传标语,制作永久性水泥宣传牌和移动铁制宣传牌,项目启动前共张贴临时性标语100多条,营造了易地搬迁项目建设的社会氛围。
3、整合项目、用好资金,发挥资金整体效应
为确保项目工程的建设进度,在资金使用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的前提下,紧紧围绕搬迁项目的实施,把其他项目资金向易地搬迁项目区倾斜。市政府确定将市财政配套补助建设的农村小康住宅工程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相结合,按每户由市级财政补助3000元建设小康住宅;金塔县工作超前扎实,经县政府常务会研究确定整合防护林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黑河节水灌溉、通乡公路等项目资金269万元;肃北县结合实施200万亩退牧还草工程,整合围栏建设、饲料粮补助资金,建设搬迁牧户饲草料基地和牲畜棚圈及配套设施。通过整合项目,有效提高了项目资金的利用率,改善了安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4、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搬迁工作顺利开展
为了加强安置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加强农牧民住宅、乡村基础设施、基本农田和产业化建设,实现搬迁农户居有其所、耕有所田、富有所靠,极大地改善贫困农牧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金塔县对所有搬迁户无偿划拨宅基地,以乡镇开发区和乡办农场预留的集体国有土地置换确权,变更土地承包合同,保证了所有安置户每人2亩基本口粮田。安置区的居民免费移装闭路电视和电话,儿童上学减免3--5年学杂费,优先落实农村医疗保险配套资金。肃北县结合牧民新村建设,整合退牧还草项目产业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牧民住宅,配套建设饲草料基地,修建牲畜暖棚圈舍,提高了牧民生产生活质量,改变了传统的牧业经济结构。肃州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资源,将搬迁农民安置在清水河沿线,配套开发农家乐园和旅游产业。在住房建设上,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划拨宅基地、统一住宅标准、统一建设、统一发放补助费的原则,结合各安置区的实际,因地制宜,灵活掌握政策原则,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结合搬迁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由小康办负责委托有资质设计单位,规划设计不同标准和模式的十余种小康住宅户型,积极引导农户宜商则商,宜农则农,以农兼商或以商兼农,大力发展小加工、小作坊、小维修、小商店和运输流通等商业企业,确保搬迁安置群众生产生活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努力实现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三年稳定、四至五年发展、六年后致富的目标。
5、落实“三专四制”,规范管理资金和项目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认真落实省易地搬迁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的各项规定,严格按照国债项目管理办法运作。在资金管理上,制定《易地搬迁项目实施细则》和《易地搬迁项目资金报帐管理办法》,实行逐级报帐制管理的资金运行方式,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严禁挤占挪用,并项目进度和配套资金落实程度足额拨付。明确规定各项工程凭原始支出凭证和有效附件、阶段性工程结算单、工程进度审核表等手续进行报帐的制度。在项目管理上,严格按照国债项目管理的“四制”要求,各县项目办与项目实施乡镇签订项目建设管理目标责任书,实行县乡两级项目法人责任制,县级法人具体负责项目前期规划、论证、报批和资金管理等工作,乡级法人具体负责单项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工程进度和质量管理等工作。金塔县为了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县易地搬迁项目办公室加强和落实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办公室下设的7个专业技术指导小组,在做好各单项工程建设技术指导的同时,也作为单项工程建设的专业监理单位,派专业技术人员对工程建设进行全过程监督,确保工程质量达到项目质量管理要求。
三、体会和下一步的打算
实施生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在我市尚属首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感受和体会:一是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前提,只有不折不扣的认真落实好易地搬迁的各项政策,才能实施好项目。二是项目管理部门的理解支持,关怀指导是实施易地搬迁项目的关键,我们真诚希望省以工代赈办公室能经常性的检查、指导,只有在你们的理解、支持、关怀、指导下,我们才能更有信心、更有决心实施好项目。三是深入宣传发动,调动乡村干部和迁出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是实施好项目的保证;只有让基层干部和群众真正认识到实施这一工程给自身、家庭带来的切身利益,才能充分调动搬迁群众的积极性,更快更好地完成项目建设的各项任务。四是科学选择安置区是实施好项目的必要条件,安置区要选择充分发挥当地经济、文化、人流、物流、信息、交通、商贸流通等集镇优势的区域,有利于搬迁农牧民尽早尽快脱贫致富,也使乡镇干部的工作政绩得到体现。五是合理选择迁出区是实施项目的基础;在项目规划和实施中,对迁出区的选择我们始终坚持5个“先搬”:重点风沙口先搬,居住边缘分散的先搬,饮水困难的先搬,交通不便的先搬,上学就医困难的先搬,真正体现生态易地扶贫搬迁的目的。
据调查,我市还有1.97万人生活在祁连山林区、沙漠边缘区、自然保护区和高寒山区的农牧民,因生存条件恶劣,普遍存在出行难、吃水难、生产难、致富难,且为维持现有的生产生活条件,滥垦滥牧,毁林毁草,导致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已基本不具备原地脱贫致富的条件。为此,我们要抢抓国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机遇,在省以工代赈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继续实施以祁连山林区、荒漠边缘区、自然保护区、高寒牧区贫困农牧户为重点的生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以恢复植被改善环境,提高农牧民素质增加收入为主线,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坚持以移民自力更生为主,政府补贴为引导,多元化融资为补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基础设施条件和积极整合项目,先富带动后富,企业带动农户,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开发和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我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
我们相信,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在省发展改革委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们有能力实施好2004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也请省上在2005年和“十一五”期间安排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规模时,对酒泉给予重点扶持,我们将积极组织和带领项目实施区广大干部群众把工作做的更好、更加富有成效!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