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第49讲 水土流失的治理、荒漠化的防治
和河流的综合治理
[考纲要求] 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
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及流域综合治理。[知识精讲]
一、水土流失的治理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1)脆弱的环境
快速增长的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很大。人口增加解决吃饭问题开垦陡坡、林地、草地等,造成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
2、水土流失的治理
(1)水土流失的形成
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暴雨的冲刷
人为因素是形成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使原来的林草植物被破坏殆尽,地法恢复;开矿。露天煤矿的建设,大面积挖开原生地面,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降低,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河道滩地开矿使大量泥党小组直接进入河道,增加河流泥砂
3、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挖掘水资源潜力,用现代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生产率,建成高产农田,这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前提
扩大林、草地面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改善天然草场和植被: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加强放牧管理,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保持水土
4、水流域的综合治理
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可以看作为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从泥沙的生产到输水输沙,均在小流域内完成。可以利用小流域的经验,进行更大流域的治理。
重点: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秤体系。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三者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工程见效快,工程养林草,林草治根本,林草固工程;提高土地生产率,农业技术是关键
模式:见第二册选修课本P63页 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二、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的为例
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范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大部
干旱原因: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导致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时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景观特征:水分条件自东向逐渐变干,自然景观以草原和荒漠为主要特征
荒漠改造: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原生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水资源比较缺陷乏,改造难度大。人类活动形成的荒漠,其实质是类似于荒漠景观的严重的土地退化,表现为土地下伏沙层裸露,原因固定的半固定的沙丘活化,例如乌兰布和沙漠、科尔沁沙地等。这些荒漠的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容易治理和利用(2)荒漠化的发展
移民开垦一方面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带来荒漠化问题,其中与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最为严重
在半干旱的旱农耕区周围,如科尔沁沙地和内蒙古后山地区,沙质草原遭到过度农垦,或者固定沙丘在被开垦后活化,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在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等地,常常可以见到这种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
在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主要是过度樵柴破坏固定沙丘的植被造成沙丘活化,例如塔里木盆地边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和河西走廊等地区的绿洲周围
在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使得河流下游或者扇缘植被缺乏水原而生长衰退,加上樵柴破绿洲周围的固定沙丘,导致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例如塔里木河下游和石羊河下游等地
近年来,在工矿开展、居成点和道路等基本建设中,不重视环境保护破坏植被、污染水源、弃土弃渣等造成荒漠化发展迅速。这种荒漠化土地呈点、线状、邻过城镇或者在矿开发区,面积小而分散,但对人类生活和生存环境危害较大。相参集中分布的地区如内蒙古的东胜和准格尔煤田等
2、荒漠化的原因与防治
(1)荒漠化的成因
从自然因素看,西北地区的地表除山丘陵外,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这就为风沙活动提供条件
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相反,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的进程,但并非决定性作用
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人为因至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方面
(2)荒漠化的防治
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内容:一是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三是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整治模式:
首先有明确的整治目标,即贯彻国家环境和资源法规,建立既防治荒漠化,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
其次,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第三,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这是因地制宜实施治理措施,完成荒漠化防治目标的基本保证
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是预防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3)治理措施和经验
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区飞机播种、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等造林技术世界领先
宁夏中卫沙坡头采用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荒漠植物一般具有强大的耐旱力,有的根系和地下茎特别发达,以便从土壤和岩隙间吸收水分;有的茎叶具有毛或细刺;或者退化无叶,以减少蒸腾;有的具有耐盐特性
“三北”防护林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三、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为例
1、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1)防洪
长江洪水灾害:主要是由于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再加上河道宣泄能力不足所致。造成洪灾的原因。首先是自然因素。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水量大,如流域内普降暴雨,南北支流同时来水,尤其是上游川江洪水也随之袭来,多股洪水遭遇叠加在一起,长江干流就势必会出现特大洪水。其次人为原因加剧了长江中下游的洪水灾害(过度砍伐,陡坡开荒等造林水土流失的加剧和围湖造田等)
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长江三峡位于长江上游干流重庆奉节日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处于上游山区转人中下游平原的转换位置,控制着长江上游全部来水和来沙,并且对整个中下游洪水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三峡工程建成后,可以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如遇大于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配合分蓄洪工程及其他防汛措施,也可以避免荆江河段干堤溃决造成的毁灭性灾害。同时,由于上游洪水得到有效控制,可以大大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减轻洞庭湖淤积,还可以大幅度减少分蓄洪水乱的巨大损失。因此,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均特别巨大,这是其他防洪措施所难以替代的,防洪的需要,成为三峡工程的首位目标
(2)发电:长江三峡段位于我国地势从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水量大。建成后将是世界规模最大的水电站。长江流域特别是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应不中。修建三峡水电站对于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有重要意义
(3)航运:三峡工程的兴建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川江航运条件。水库建成后,险滩淹没,水流趋缓,航道加深加宽,从而使航道的通过能力提高,运输成本可降低1/3(4)三峡工程对中下游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调水(三峡水库提水流往丹江口水库,再引水到华北)以及库区水产养殖等方面,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
2、百万移民及其安置
(1)移民安置任务的艰巨性(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贫因落后,特别是人多地少,产业劳动力容量低,使移民环境容量不足,这是移民安置遇到的最大困难
三峡地区教育、科技落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加上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乡土观念,给移民安置增加了一定难度和障碍
移民得不到妥善安置,可能会留下闹返迁的后遗症,成为影响地区社会安定的不稳定因素。
(2)移民安置条件
三峡地区有较为丰富的资源和潜在的环境容量(从宏观、库区移民结构、土地资源三方面分析)
三峡移民大多可以就地后靠、就近安置,这是三峡移民的一大特色
三峡工程建设周期长、使得安置移民的生产和生活工作有足够的时间从容进行 三峡移民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全国的支援。对三峡库区移民,国家首次实行了开发性移民的方针
(3)开发性移民
过去水库移民长期沿袭按被淹没的实物量,向移民一次性发放赔偿费的做法。由于没有帮助移民开发新的生产出路,等赔偿费用完,移民的生活往往仍没有着落,从而产生种种问题和矛盾。
开发性移民也就是通过发展经济来安置移民,即除去一次性补偿外,移民投资作为开发资金,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发展经济、广辟生产安置门路,拓展环境容量,对移民迁建后的生产生活安置作全面安排
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和对策(1)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
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中下游: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区人们的生存环境;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调节局地气候。此外,与火力发电相比,还可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等
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库区:水库蓄水将淹没土地、耕地;在移民开发和城市迁建过程中,处理不当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水库可能诱发地震,并使库区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加;库区和库尾的泥沙淤积加重;三峡的自然景观受到一定的影响;对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水库蓄水可能增加蚊虫孳生,对人群健康带来影响等
(2)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
一是不可逆转的影响,但仍可采取措施加以补救或挽回部分损失。淹没耕地、文物古迹、水生生物
二是影响较大,但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减轻其不利影响。如水土流失问题、泥沙问题等
三是负面作用较小的影响。水库地震、陆生动植物的影响等
(3)三峡工程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和对策
总的来说,三峡景观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奇峰秀色还在,峭壁陡岩尚存。建成后还会出现新的景观。
通过迁移重建、原地保护、开发新的旅游区等加以保护
[能力训练] 右图是我国西北某类农业区的示意图,完成1~3题:
1.该类农业区所在的地形属于
A 冲击扇
B 河流沿岸平原 C 河边滩地 D 河流三角洲
2.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该类农业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 热量充足 B 太阳辐射强 C 水资源丰富 D 土壤肥沃 3.该农业区国土整治面临的主要课题是
A 水土流失的治理 B 酸性土壤的改良 C 荒漠化的防治 D 河流的综合整治
4、我国“十五”计划提出,要“加强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读“南水北调东线方案”示意图回答:
(1)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 施加的影响。
(2)在东线方案工程中,可利用 河主干线及周边平行水道作为输水渠道。
(3)东线方案主要能缓解我国水资源最缺水的地区(自北向南依次为)河、河、河三大流域用水的紧张情况。
(4)在图中A、B、C各段输水道中,可依靠自流输水的是
段。
(5)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中,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必须同时采取的措施是:、与。5、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首次倡议在三峡地区兴建水利工程。世纪交替,风雨沧桑,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孙中山先生的夙愿已经变成现实,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已经成功实现了蓄水、发电和航运。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有关三峡工程的问题。
(1)“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慨。”《长江之歌》中的“雪山”是指()
A、昆仑山脉 B、唐古拉山 C、巴颜喀拉山 D、横断水脉(2)人们把长江称为“黄金水道”是因为()
①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②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运输的大动脉 ③水能资源丰富④与多条铁路和京杭大运河相交 ⑤河流沿岸经济发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3)离三峡工程最近的一个峡谷是:()
A、瞿塘峡 B、西陵峡 C、小三峡 D、巫峡(4)三峡工程竣工后的生态效益有:()
①防洪 ②开发性移民 ③净化环境 ④旅游 ⑤养殖⑥供水灌溉
A、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③④⑤⑥ D、①③⑤⑥(5)“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为什么长江荆江河段洪水威胁特别严重?三峡工程建成后,对荆江段的防洪有何作用?
(6)从自然区位看,三峡位于我国地势的第_____级和第_____级阶梯过渡地带,从经济战略区位看三峡所起的作用是。
(7)从三峡工程的输电范围看,三峡工程的建设对我国东部沿海的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有何积极意义? 6、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启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从图中可以看出,南水北调东线输水通道主要通过 河;中线调水起自三峡,经过(河流)上的丹江口水水库,调往北京。
⑵试分析南水北调的主要原因。
⑶试分析南水北调输水和北方用水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输水: 用水:
7.读下列某地区地形图(图1)以及图中B点所在地区的气温降水分布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
(1)A处地形区名称是,它在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义是(至少答出三项):
(2)B处地形区的名称是,其成因是。
根据图1和图2所示资料,分析B所在区域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限制性因素。
(3)C所在地形区目前面临的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分析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4)C所在地形区工业结构按其优先重点发展的顺序是:(填字母)
A.有色金属冶炼、煤化学工业、电力、煤炭
B.煤化学工业、煤炭、有色金属冶炼、电力
C.煤炭、煤化学工业、电力、有色金属冶炼
D.煤炭、电力、有色金属冶炼、煤化学工业 8.读下列资料,回答下列问题:《黄河源头,三年跨年度断流》
据玛多县水文站观测,1997年1月至3月,玛多县附近黄河干流出现首次断流;1998年10月20日至1999年6月3日,扎陵湖至鄂陵湖河段断流持续近8个月。其后,黄河源区连续两年出现黄河干流跨年度长时间断流。2000年河源区沼泽湿地及湖泊面积比1976年减少2748.53平方千米。1998—2001年,河源区原有的6000多个湖泊,干涸了约一半。仅2001年夏季,玛多县境内就有800多个湖泊干涸。同时地下含水层变薄,水循环模式改变,对地表水的调蓄功能降低。
2004年,北京市政府将把农业的节水作为重点。现在北京市每年的用水大概是37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占了40%。明年政府的大量投资将用在农业节水上,要把浇灌和漫灌技术改为滴灌技术。同时,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把农业用水量降下来在开源节流上。据统计,北京自1999年以来已连续5年干旱,目前密云水库蓄水量仅有7.7亿立方米,官厅水库蓄水量只有1.9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回答:
(1)引起黄河断流现象主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能力训练答案]
1、A
2、B
3、C
4、地表径流、京杭大运河、海河、黄河、淮河、A、节约、综合利用、防治水污染
5、(1)B(2)C(3)B(4)D(5)长江出三峡后进入长江中下游平原,荆江段河道弯曲,水流变慢,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容易泛滥成灾。三峡水库具有巨大的调蓄功能,能减轻荆江段的洪涝灾害。(6)二 三 带动华中、西南乃至整个流域的经济发展。(7)水电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三峡工程的建成发电可有效地改善我国东部城市的能源结构,用水电取代煤、油等能源,可减轻城市环境污染,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6、⑴京杭运河 丹江口 ⑵南方资源丰富,北方缺乏;北方用水量大,供需矛盾尖锐;改善生态、加强生态建设。⑶输水过程中要注意沿线环境的治理和保护,确保清水北上。北方要注意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质。
7.(1)秦岭 南北方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旱地与水田分界线等等。
(2)渭河平原,断裂下陷形成的地堑。有利条件:①地势较为低平(多数地区海拔在500米左右),有河流经过(河谷地区)。灌溉便利,土壤肥沃;②夏季气温较高,雨热同期。限制性因素:①冬季气温较低(最低气温低于0℃);②年降水量较小(约600mm),冬春季较干旱(12月至次年3月降雨量少于60mm)。
(3)水土流失。原因分析:①自然因素:a.黄土是由较细的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b.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c.黄河在此多支流。②人为因素:a.植被的破坏毁林开荒,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c.露天开矿。(4)D
8、(1)自然原因:大气增温,蒸发加剧。人为原因:过渡放牧、垦荒,以及淘金、施 工、乱捕益兽,鼠害猖獗(任答一项即可),导致荒漠化面积扩大。(2)退牧(退耕)还草;加强环境保护,严格限制人口盲目流入,严禁破坏性“开发”及“滥捕滥猎”
第二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案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 环境与可持续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属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第一节内容,在前两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之路等主要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对前两单元所学的内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的综合应用,不同的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其所对应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内容是各不相同的。本单元主要以黄土高原、德国鲁尔区、南水北调三个实例说明不同的区域资源和人类活动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有所不同的。并且本单元的学习对后面的区域开发起着铺垫作用,只有处理好区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区域的综合开发。本节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本节教材主要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分水土流失及其危害、水土流失的成因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三方面来分析区域水土流失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学完后,学生需要能对水土流失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2.了解人地矛盾是造成本区域水土流失的本质。
3.掌握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培养学生掌握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方法。
2.通过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探究治理的措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同时通过对黄土高原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了我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教具准备】 课本插图、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师:大家先来听一首歌,这是一首原生态的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一道道蓝》并观看下面几幅图片。
(多媒体播放:陕北歌王贺玉堂《羊肚子手巾一道道蓝》歌曲)
(板书)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黄土高原例 师:这首民歌及图片反映了那个地区地区什么样的景观特征? 生:(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师:黄土高原的一些知识我们在中学的时候已经学过。下面,我们就迅速的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生:读图,填写导学案的相关内容
1、黄土高原的概况
师:首先我们一起看下课本上黄土高原的区位图,大家读图分析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生:(位置——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地处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范围——一般泛指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区域。)师:面积——面积30多万平方干米;土壤——除若干石质山地外,地表大部分被厚层黄土覆盖,黄土土层深厚。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黄土高原的位置,那么,为什么陕北会出现这样的景观? 生:是流水的侵蚀作用。
水土流失又会带来哪些危害呢?请大家带着问题阅读课本
(板书)
2、水土流失的危害 师:大家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对当地的不利影响和对黄河下游的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提问)
生1:对当地: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生2:使大量泥沙汇人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师:回答很好,(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如此严重?请大家带着问题,阅读课本。
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下面我们就从自然和人为两个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板书)
1、自然原因
师:自然原因:(请学生回答)
1.自然原因:
(1)十分特殊.处在各种地理要素的地带,生态环境脆弱。(2)特殊,黄土土质。(3)降水,多集中在 且多。
(4)自然灾害频繁,、、等加剧了水土流失。2.人为原因:生产力水平低,耕作方式落后.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有限。
(1)不合理的 利用。采用 的耕作制度;露天,开挖表土,破坏地表植被;无计划的建窑、修路、建设水利设施。
(2)。
黄土高原地区生产力水平低,耕作方式落后,土地所能供养的人口有限。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对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
(活动)根据“人口增长和植被破坏引起恶性循环示意图”,说明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师:从图中可以看出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
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如何才能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维持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呢?
(板书)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师:由于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人类只要控制自己的行为,采取一定的措施,水土流失是可以治理的。治理黄土高原必须坚持合理利用与综合治理应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大家阅读课本54页,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具体措施主要有。
生:(阅读)
师:共有哪几种措施。
生:
1、工程措施,2、生物措施,3、农业技术措施 师:工程措施包括固沟工程、护坡工程、保塬工程。
固沟工程——沟谷发育是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沟谷集中的地区,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和营造防护林等,既拦泥蓄水,又防止其继续扩展,此谓“固沟工程”。
护坡工程——在缓坡地段,实施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既拦截、涵蓄坡面径流,又发展了林果业生产,此谓“护坡工程”。
保塬工程——在一些塬面上,坚持平整土地,大力营造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率,此谓“保塬工程”。
师:农业技术措施——在耕作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以及轮耕套种等农耕作业。同时.配合精心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及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以达到提高肥力、保持水土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师:生物措施——森林草地具有蓄水保土、护坡、固沟、保塬功能,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
师:大家阅读知识窗,六道沟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活动)略
师:(小结)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防止生态系统退化以及退化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黄土高原例
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黄土高原的概况(地理位置、成因)
2、水土流失的危害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
A.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B.破坏植被a.营造宫殿b.伐木烧薪c.战争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1、工程措施
2、生物措施
3、农业技术措施
教后感:学生对一些动态的东西和多元化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本节课,歌曲和图片首先震撼力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件制作又不脱离课本,使学生通过导学案和教学课件就能很容易的掌握相关的知识。课堂留给学生巩固的时间也相对比较充分。
第三篇: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范文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编号:06
[参考答案]
[典例导入1](1)陕 甘 川 俞(各0.5分共2分)(2)降水少,干旱(2分)
(3)黄土结构疏松,有多暴雨;地表植被破坏严重。(2分)
[典例导入2](1)黄河含沙量大,到下游水流平缓,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地上河容易导致洪水泛滥
(2)下游河道的洪水泛滥,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受到威胁
[典例导入3](1)同意这种观点。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因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承载力低,但现在实际人口已严重超过联合国计算的本区人口承载力。过多的人口,使得人们被迫开垦种植坡度在30℃以上的陡坡地,开垦指数达到了极限,用于水土保持的土地根本无法得到保证。因此植被恢复必须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数量与土地承载力相协调,否则即使人工栽树种草,也会徒劳无功,沦人恶性循环的境地。
(2)因为我国人口众多,所以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导致的水土流失严重出黄土高原外,江南丘陵、云贵高原、及东北的黑土也有流失现象
【典例剖析,触类旁通】
答案:(1)AB(2)①这一段河流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支流少、来沙少②流经宁夏平原时,地势平缓,大量泥沙沉积。(3)防洪降沙(或防洪、减淤、防凌),确保下游安全
选择题:1—5DDDCB6--10BACAA11--15 A BDBD16---19 BCCC20、(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土质疏松,降水多暴雨,缺乏植被保护破坏森林,不合理开垦,开矿(2)①防止河水进入采掘区,也阻挡泥沙入河 ②阻沙固沙,且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其中栽种的植被成活在河流上游建引水渠道灌溉;在河漫滩上栽培植物;在复垦区发展高效农业,满足矿区对农产品的需求
21、(1)黄土高原渭河平原八百里秦川地堑(2)华山险地垒(3)120~160
(4)DD位于阳坡,光照条件好;且处于山脊分水岭,比较干燥,不易渗水;等高线比较稀疏,坡度较缓。而A位于阴坡,B处在黄土峁的顶部,C处在山谷处。(5)BD
第四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学设计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
张道英
一、教材分析
《中国黄土高原》是中图版必修3教材第二章第一节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可持续发展有关内容,这为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是以案例形式深入研究生态环境的方面相关内容、是可持续发展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
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 措施。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治理对策;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掌握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湿地开发)及主要对策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面学习掌握的知识,通过自主分析、探究,得出结论。
3.情感与价值观:学生形成保护环境,因地制宜的观念、树立可持
续发展的思想。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分析当地问题。
四、教学的重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和治理
五、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2~3分钟)
展示水土流失的图片及我国和贵州水土流失的数据,通过数据和图片,营造水土流失的情景,引起学生对水土流失的关注。2.讲授新课:(40分钟)(1)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首先让学生思考回答,通过追问补充完善,通过练习巩固。(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A、黄土高原的基本概况
B、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C、播放视频,完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回答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A、播放当地人关于水土流失的评价视频 B、让学生感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C、共同分析水土流失黄土高原的危害(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A、小组讨论并以大组为单位展示成果,提倡学生打开思维发现新的办法。B、分析学生展示的成果、总结。3.课堂小结:(1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布置作业。(结合当地实际、学以致用)
收集资料,分析贵州省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第五篇:高中地理 3.1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精品学案 鲁教版必修3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有关黄土高原的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因此可以让学生来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通过该案例,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方法,包括表现(危害)、成因、治理措施。
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可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探究治理的措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2.了解人地矛盾是造成本区域水土流失的本质。
3.掌握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能力目标:
1.通过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培养学生掌握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方法。
2.通过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探究治理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加强学生的环保观念,区域在资源开发(如开采煤矿)、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2.淤地坝 【课前准备】
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
师:大家先来听一首歌,这是一首原生态的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一道道蓝》。(多媒体播放:陕北歌王贺玉堂《羊肚子手巾一道道蓝》)(板书)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黄土高原例
师:这首民歌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什么样的景观特征? 生: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师:很好,为什么陕北会出现这样的景观? 生:是流水的侵蚀作用。
师:陕北的地形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生:略。师:造成了生态的恶化,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投影:黄土高原)(新授)
(板书)
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黄土高原的概况
师:大家读图分析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生:位置——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地处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 范围——一般泛指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区域; 师:面积——面积30多万平方干米;
土壤——除若干石质山地外,地表大部分被厚层黄土覆盖。
师:黄土高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长期的流水侵蚀,使得这一地区地表支离破碎,据统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有27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有11万平方千米。
师:请大家思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生:略。
师:水土流失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它不仅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且影响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概括起来,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当地的不利影响和对黄河下游的影响。
(板书)
2、水土流失的危害
师:大家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对当地的不利影响和对黄河下游的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
生1:对当地: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生2:使大量泥沙汇人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师:回答很好,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如此严重?(板书)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下面我们就从自然和人为两个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板书)
1、自然原因 师:自然原因:——
A.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B.黄土高原的土壤质地特殊,极易受到流水的侵蚀。
C.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D.黄土高原还是我国地质灾害频繁地区,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
师:人为原因——黄土高原地区生产力水平低,耕作方式落后,土地所能供养的人口有限。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对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
A.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a.黄土高原自古以来就盛行轮荒耕作制度,农民不是靠精耕细作来增产粮食,而是采取轮荒制的粗放耕作方式,广种薄收。当已开垦的土地表土流失、肥力下降后,就将其抛荒,另寻稍好的荒草地开垦,结果使原来的林草植被遭到破坏,使水土流失加剧。
b.在生产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例如,露天开矿导致大面积开挖地表土,破坏地表植被,使矿区周围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人们无计划地建窑洞、修路、建设水利设施等也会加剧水土流失。
B.破坏植被—— a.营造宫殿 b.伐木烧薪 c.战争
战国以前,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由于农业垦荒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到1949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下降到不足10%,1985年仅为6.5%。此后.党和政府为了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植被覆盖率有所上升。
(活动)根据“人口增长和植被破坏引起恶性循环示意图”,说明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师:从图中可以看出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
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如何才能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维持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呢?
(板书)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师:由于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人类只要控制自己的行为,采取一定的措施,水土流失是可以治理的。治理黄土高原必须坚持合理利用与综合治理应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大家阅读课本54页,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具体措施主要有。
生:(阅读)师:共有哪几种措施。
生:
1、工程措施,2、生物措施,3、农业技术措施 师:工程措施包括固沟工程、护坡工程、保塬工程。
固沟工程——沟谷发育是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沟谷集中的地区,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和营造防护林等,既拦泥蓄水,又防止其继续扩展,此谓“固沟工程”。
护坡工程——在缓坡地段,实施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既拦截、涵蓄坡面径流,又发展了林果业生产,此谓“护坡工程”。
保塬工程——在一些塬面上,坚持平整土地,大力营造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率,此谓“保塬工程”。师:农业技术措施——在耕作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以及轮耕套种等农耕作业。同时.配合精心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及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以达到提高肥力、保持水土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师:生物措施——森林草地具有蓄水保土、护坡、固沟、保塬功能,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
(课件展示: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模式图)师:大家阅读知识窗,六道沟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活动)略
师:(小结)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防止生态系统退化以及退化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板书设计]
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黄土高原例
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黄土高原的概况
2、水土流失的危害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 A.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B.破坏植被a.营造宫殿b.伐木烧薪c.战争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1、工程措施
2、生物措施
3、农业技术措施 [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下,新型的教师只能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验、调查、实践的机会,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悉心安排好实践操作的内容。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空,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探究学习,从而学有所得,学有所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