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以招商银行为例
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以招商银行为例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金融市场日益完善,除了“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外,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无论是数量还是层次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推动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但随着中小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断凸显,已经制约了中小商业银行科学、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本文探讨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问题,重点以招商银行作为案例,首先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概念和分类、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进行了简要论述;然后以招商银行作为案例,对其公司治理模式进行了简介;接着从股权结构、董事会职能、监督评价机制、内部控制环境、权力制衡机制等方面分析了招商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并从公司治理理念、银行管理体制以及发展定位等方面分析了上述问题的原因;接着对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进行了借鉴;最后从优化公司股权结构、健全董事会的职能、创新监督评价机制、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完善权利制衡机制、推动管理体制改革六个方面提出优化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招商银行;公司治理模式
目 录
引言................................................................................................................................1
一、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现状........................................................................1
(一)商业银行的概念................................................................................................1
(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征................................................................................2 1.委托代理关系更为复杂............................................................................................2 2.地方政府具有双重角色............................................................................................2 3.公司治理基础比较薄弱............................................................................................2
二、招商银行公司治理模式分析................................................................................3
三、招商银行公司治理模式存在问题及原因............................................................3
(一)招商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3 1.股权结构不够合理....................................................................................................3 2.董事会职能不健全....................................................................................................4 3.监督评价机制落后....................................................................................................5 4.内部控制环境不优....................................................................................................5 5.权力制衡机制缺乏....................................................................................................6
(二)招商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原因........................................................................6 1.公司治理理念落后....................................................................................................6 2.银行管理体制制约....................................................................................................7 3.发展定位不够科学....................................................................................................7
四、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外经验借鉴............................................................7
五、完善招商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优化对策............................................................8
(一)优化公司股权结构............................................................................................8
(二)健全董事会的职能............................................................................................8
(三)创新监督评价机制............................................................................................9
(四)优化内部控制环境............................................................................................9
(五)完善权力制衡机制..........................................................................................10
(六)推动管理体制改革..........................................................................................10
六、结论......................................................................................................................10 参考文献......................................................................................................................11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持续发展,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为主的中小银行得到了快速发展,整体规模不断壮大,市场份额显著增加,市场竞争力持续提高,截至到2013年底,我国共有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144家、农村商业银行212家,我国商业银行总数已经达到368家,但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始终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更为复杂、地方政府具有双重角色、公司治理基础比较薄弱,导致中小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普遍不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商业银行的科学、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在新一轮“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中小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大型商业银行“跨区域”竞争,还要面对我国加大金融对外开放后外国银行进入中国的竞争,同时也要面对未来民营银行的竞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不仅是中小商业银行现实发展之需,更是中小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之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股权结构理论、制衡理论、企业管理理论等诸多理论,主要采取理论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定性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通过查阅大量有关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方面的文献和期刊文章,在学习、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与老师、同学以及自己身边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座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立场获取有关情况,以更加符合实际;通过以招商银行作为案例,对中小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针对问题有的放矢的提出对策建议,努力使本文更具理论性、实践性和操作性。
一、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现状
本文以招商银行作为案例进行研究,由于招商银行属于中小商业银行,因而本文重点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现状进行分析,特别是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概念、分类以及公司治理理论等进行简要分析,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
(一)商业银行的概念
国际上一般按照资产规模把银行划分为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划分标准不尽相同。我国一般按照功能和产权归属将商业银行分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我国学者多数认为,所谓中小商业银行,就是指与“中央”相对,其银行的股份来自地方政府、本地企业或居民,地方政府一般拥有控股权,且经营地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征 1.委托代理关系更为复杂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于1996年开始对城市信用社的改造和组建城市商业银行,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财政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分税制,除了农村信用社由省级地方政府统一管理外,其它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都由中央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为了能够拥有更多的金融资源来支撑地方经济发展,因而必须增加地方金融的宏观调控手段。这就使得我国以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为主的中小商业银行快速发展,各地政府都出台了扶持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各项政策,更为重要的是,很多地方政府还大力支持中小商业银行朝着跨区域发展的目标迈进,使得政府与银行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委托代理关系,这种特殊性就是“政治”上的委托关系,因而中小商业银行存在着很强的政治因素。
2.地方政府具有双重角色
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中小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自从成立那天起,就已经背上了十分沉重的不良资产包袱,而且这种不良资产随着银监会对风险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而不断暴露。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解决中小商业银行的包袱,普遍都帮助中小商业银行转换不良资产,通过增资扩股的形式保证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能够达标,比如各地政府于2006年累计为城市商业银行转换或注入不良资产高达800亿元,在帮助中小商业银行解决不良资产包袱之后,地方政府希望中小商业银行能够更好的回馈地方政府;另一方面,各地政府都加强了对中小商业银行产权的控制,组织所控制的企业投资入股,进而实现对董事会以及行长等高管人员的控制。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地方政府在中小商业银行中,既是股东,又是管理者,通过“双重角色”介入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因而使中小商业银地公司治理动作机制更为复杂。
3.公司治理基础比较薄弱
中小商业银行普遍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因而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初期都是在一个地域进行经营,这就使得中小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程序简单、市场反应快、决策链条短的特点,这就直接导致中小商业银行对现代公司治理缺乏了解、认识和认可,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控制中小商业银行,将公司治理当成了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中的“摆设”,尽管地方政府认识到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但普遍都采取非公司治理方式来处理中小商业银行的各项事务,这就直接导致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因而,从总体上来说,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基础都比较薄弱,如何健全和完善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体系是对中小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重要挑战。
二、招商银行公司治理模式分析
招商银行,是中国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简称招行,成于1987年4月8日,由香港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创办,是中国内地规模第六大的银行、香港中资金融股的八行五保之一。总行设在深圳市福田区,2002年4月9日,招商银行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06年9月8日,招商银行开始在香港公开招股,发行约22亿股H股,集资200亿港元,并在9月22日于港交所上市。资本净额超过2900亿、资产总额超过4.4万亿。招商银行在中国大陆110余个城市设有113家分行及943家支行,1家分行级专营机构(信用卡中心),1家代表处,2330家自助银行,在香港拥有一家分行(香港分行),在美国设有纽约分行和代表处,在新加坡设有新加坡分行,在伦敦和台北设有代表处。
招商银行作为一家成立30余年、仅次于“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中型商业银行,其公司治理模式具有自身的特点,应该说比较成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在中国大陆全资拥有招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持有招商信诺人寿保险有限公司50%股权,在香港全资拥有永隆银行和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招商银行发展目标是成为中国领先的零售银行。在1995年7月推出银行卡一卡通,并在1999年9月启动中国首家网上银行一网通,成为众多企业和电子商务网站广泛使用网上支付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二是股权结构相对比较合理,股权结构指的是一个公司的股东的构成情况,它不仅包括股权集中或分散的程度,而且包括股东的类型以及各类股东持有股份的比例,招商银行拥有绝对控股股东,股权高度集中,同时还拥有其他的大股东,侧重于股权集中程度、公司内部人与外部人的持股比例。三是为防止其他部门滥用权力而互相干涉的权力,即通过交互的干涉避免单方的过度干涉,人员、部门、权力分离,控制股东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者人事控制所带来的效率提升和代理成本抵制就会被违法行为的负面效果所抵消,因此招商银行独立监督权的构建对于完善公司治理模式至关重要。
三、招商银行公司治理模式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招商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1.股权结构不够合理
银监会于2008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指导意见》,尽管招商银行是我国“第六大商业银行”,也按照银监会的要求进行了改造,但仍然存在着股权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尽管招商银行于2001年引入了海尔集团入股,但招商银行仍然存在着地方政府“一股独大”的问题,从股权结构来看,香港招商局集团政府持股比例为54.2%、大型集团持股比例为26.4%、其他企业和居民持股比例为19.4%(如图1)。
60%50%40%30%20%10%0%香港招商局集团大型企业其他企业和居民图1 招商银行股权结构情况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官方网站
由于招商银行地方政府“一股独大”,这就直接导致招商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具有很强的“行政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市场经济原则,特别是由于“政企不分”,使得招商银行的资本增值动力不强,甚至存在着潜在的交易风险和道德风险。2013年的贷款为1434037万元,2011年为1000474万元,2013年比2011年增长了18.75%;不良贷款率2013年比2011年降低了0.3个百分点,特别是2013年的不良贷款只有8541万元,而正常类、关注类贷款2013年比2012、2011年都高,这主要是由于招商银行按照市政府的要求,给香港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贷款。
2.董事会职能不健全
招商银行从成立之初就建立了“三会一层”的基本架构,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在责任义务、分工协作方面仍然停留在浅层次上,招商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尽管具有相应的制度基础,但由于香港政府对其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力,这就直接导致招商银行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的职责边界不清晰,存在着一定的越位现象。特别是目前招商银行还没有设置独立懂事,董事长由香港政府任命,而董事长实际上已经代替了董事会,而监事会更是形同虚设,根本无法与董事会并行独立行使监督权,因而也就失去了对董事会以及经理层的监督作用,这种严重弱化的董事会,根本无法催生出健全的经营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招商银行的发展。尽管招商银行资产规模最大,但其品牌影响力却排“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董事会职能不健全是其重要因素。
3.监督评价机制落后
招商银行监事会由5人组成,其中内部监事、外部监事分别为2人、3人,其中有一名为职工代表,监事长由招商银行副行长担任。从招商银行全部监事会成员来看,除了监事长之外,其余都不具有法律、技术、财务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因而还不具备监督董事会和管理层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这就使得招商银行的监事会流于形式。招商银行稽核监督职能存在着不够独立的问题,导致内部审计不足,对内部控制的检查频率和深度不能与银行机构的风险程度相适应,审计面没有覆盖所有业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改进建议得不到执行,由于内部审计的作用没有发挥,内控的执行情况和缺陷就得不到及时反馈和纠正。由于招商银行稽核监督职能不够独立,因而对内部审计也不够重视,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落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
4.内部控制环境不优
良好的内部控制生态环境,是商业银行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障,能够有效的提高内部控制执行力。但从招商银行内部控制环境来看,尽管招商银行岗位设置比较明确,组织架构也比较科学,部门责任也比较明确,但内部控制环境仍然不优。从管理层来看,招商银行部门管理人员缺乏风险识别意识和控制分析能力;从经营理念来看,招商银行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时候仍然将规模作为战略目标;从组织结构来看,招商银行没有建立起职责分离、岗位制约的组织结构,特别是由于“权力异化”,领导层“逆向”运作的问题时有发生,使很多内部控制变成了“走过场”。招商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跟上发展步伐,对相关制度做出清理、修改和完善,致使业务运作有一定的盲目性,有些制度过于简略、概括,缺乏可操作性,不能为业务开展提供实际的指导,有些制度缺少必要的处罚措施,往往以政纪取代职业的处罚,因而无法形成内部控制的合力。比如,从内部审计情况来看,目前招商银行审计手段主要是传统的手工现场审计,还没有建立“信息化”、“电子化”审计模式,特别是随着网上银行的快速发展,2013年招商银行电子业务占总业务的21.6%,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如图2)30%25%20%15%10%5%0%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图2 招商银行2011年至2014年电子业务占总业务比例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官方网站
从图2可以看出,招商银行业务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但招商银行在内部审计技术方面还比较落后,更多是的通过传统的看报表、翻账簿、查凭证等传统技术手段进行内部审计,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发现问题也比较滞后。
5.权力制衡机制缺乏
招商银行尽管从表面上看,“三会一层”已经比较完善,但深入分析招商银行的“三会一层”,招商银行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权力制衡机制。目前招商银行在业务处理和管理控制方面很多都没有“文件依据”,造成了职责权限上的混乱;高层管理者的权限过高,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丧失了权力的制约能力。比如,招商银行只设置一人对贷款业务的整个操作流程所涉及的不相容职能进行管理,这就丧失了相互的制约力;而在分支机构中,仅配有一个高管人员对各项业务进行管理,但这却并没有使其受到足够的监督与制约;招商银行赋予了董事长、支行行长等人的权限过高,容易导致监守自盗、相互包庇、违规操作等行为。
(二)招商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原因 1.公司治理理念落后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招商银行公司治理之所以存在上述诸多方面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招商银行从成立之初,其治理理念就比较落后,而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香港政府对招商银行广泛的行政干预。最为重要的就是由于“党管干部”原则,使得招商银行的党委会实质上领导着招商银行的人事任免和经营活动,目前招商银行仍然由党委书记兼任董事长,这就直接导致党委会直接代替了高级管理层的决策,甚至有时为了贯彻香港政府的决定,党委会代替了董事会的决策职能,比如2012年为了加快香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行政手段要求招商银行加大基础设施贷款力度,直接从招商银行贷款1.6亿元,就是通过党委会传达并做出决策。由于公司治理理念落后,必然导致招商银行公司治理不科学,无法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设计和安排。
2.银行管理体制制约
尽管招商银行从表面上看,已经采用股份制的组织形式,而且也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招商银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占控股地位的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的所有人、委托代理人关系不明晰,因而招商银行实际上控制在香港政府手中,这就使得香港政府对招商银行具有绝对的管理职能。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金融资源绝大多数都由中央政府控制,而中小银行作为地方政府能够管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香港政府从“地方保护主义”出发,必然将招商银行作为最重要的金融资源,因而即使银监会对中小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做出许多明确的规定,香港政府也会按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策略,表面上完善招商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而实际上仍然把控招商银行的经营活动,因而出现上述问题也就不足为奇。
3.发展定位不够科学
招商银行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服务香港经济、服务香港中小企业、服务香港人民”的市场定位,但随着招商银行的不断发展,在发展定位方面出现了问题,这主要是其发展定位摇摆不定,热衷于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争夺大项目、大客户,没有真正将“服务香港经济、服务香港中小企业、服务香港人民”落到实处,在香港和大陆境内设立了1000多家分支机构,因而还没有更好的体现对香港经济、香港中小企业、香港人民服务的发展定位。在运营时期较短、基础较差、地方政府控制和干预较强的现状下,在转型战略确立和实施进程中,招商银行公司治理需要解决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问题,形成体现自身功能定位和服务职能、统筹利益相关者均衡目标、契合内外资源禀赋、兼具现代公司治理规范的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模式和机制,否则招商银行不可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外经验借鉴
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来看,一般都取决于一国金融制度及其所决定的金融市场特征,比如德日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及参与公司治理的方式是由各自的全能银行制度和主银行制度决定的;英美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也是由其金融制度决定的。由于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发展较早,因而其公司治理结构对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德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借鉴意义:德国商业银行在其公司治理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这种核心作用是商业银行通过对企业实施股权控制和债权控制来实现的,具体说就是商业银行作为公司的所有制者承担其功能,包括行使股东投票权、委托行使其他股东的投票权,正是由于德国商业银行在股东大会上强大的权势力,使得商业银行与公司雇员几乎完全控制了德国的监事会。
日本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借鉴意义:日本的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并且也同样是通过债权控制和股权控制的共同作用来实现的。但与德国相比仍然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日本的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由其主银行制度来体现,这一点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来说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美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借鉴意义:美国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中持消极态度,不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其参与公司治理的方式主要是债权治理。由于美国的商业银行不允许持有公司股份,因而美国的商业银行主要是对公司具有债权治理,就是当公司财务状况良好、公司经营正常的情况下,作为最大债权人的商业银行并不参与公司的活动,而只是在发生危机的情况下才参与治理活动。
五、完善招商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优化对策
(一)优化公司股权结构
要想解决招商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首先必须在优化公司股权结构方面取得突破,只有优化公司股权结构,才能使招商银行公司治理具有良好的基础,否则即使再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也无济于事。这就需要香港政府特别掘土机招商局集团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重中之重就是要在“去行政化”方面取得突破,就是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一轮“市场化”改革的要求,积极推进“政企分开”进程,减持招商银行股份,积极鼓励、支持、引导招商银行改善股权结构,推动股权多元化和资本市场化,特别是要加快招商银行上市融资进程,这样能够进一步优化招商银行股权结构。招商银行在新一轮增资扩股过程中,由于招商银行是广东省最大资产规模最大的城市商业银行,香港政府应当从招商银行管理体系当中解脱出来,使招商银行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市场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使招商银行轻装上阵和减少干预,为完善招商银行公司治理创造有利条件。
(二)健全董事会的职能 随着现代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股权呈现多元和分散化,企业经营的专业化程度不断增强,公司治理逐渐由股东大会中心主义转化为董事会中心主义。招商银行必须适应这种趋势,围绕健全董事会职能和发挥董事会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一是增资扩股,改善股权结构,积极引进合格的战略投资者,优化董事会人员构成结构,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风险管理技术和产品,帮助招商银行提高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水平;二是健全董事会的组织架构,根据招商银行自身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相应的专业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与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等,协助董事会处理相关工作、提出专业意见;三是优化董事会的构成,逐步减少高管人员进入董事会的人数,增加独立董事的人数和比例;四要建立规范的信息报告制度,明确具体的报告内容、时间、频率等,有效解决董事会与经营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避免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
(三)创新监督评价机制
监督评价机制是否完善,对于优化招商银行公司治理十分重要,特别是由于稽核监督对于优化公司治理更为重要。为此,招商银行应当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以及时了解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有效防范风险,招商银行要从完善和创新监督评价机制出发,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着力强化稽核监督职能和作用,在各分支机构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并作为总行的派出机构,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使所有的审计部门都能够独立开展工作。招商银行还应大力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力度,既要大力加强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内部审计人员激励约束和目标责任制度,在招商银行内部形成具有专业性、全面性、服务性的审计监督队伍;又要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四)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招商银行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大力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要着眼于建立内部控制的良好“生态环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设置独立的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并直接对股东以及投资者负责,切实起到监督作用。完善产权制度,抢抓新一轮“市场化”改革,积极吸引民营资本注入招商银行,建立“混合所有制”银行,建立产权与经营权分享的制度,使招商银行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运营,有利于做好内部控制。招商银行还应当从企业长远和战略发展出发,进一步优化内部组织结构,正确处理好对分支机构“分权”与“监督”的关系,招商银行总行应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分支机构进行有效监督的运行机制,使分支机构既独立负责开展业务,又始终置于总行的监督之下,确保招商银行内部控制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五)完善权力制衡机制
招商银行应明确划分职责权限,特别是着眼于“转授权”有据可依、有据可查、有据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学、规范、合理、合法的“转授权”管理机制,将招商银行相应的权力授予相关部门,使各个部门都能够控制管理权限开展业务,特别是要加强对管理人员、业务人员、执行人员决策和执行的约束,明确职责任务,最大限度的减少内部人员权力凌驾于招商银行之上的问题。要大力加强招商银行高层人员的制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行长分工负责制”,着力解决行长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特别是要规定重大人事事项、重大决策事项、重大资金使用等问题必须由“行长办公会”决定。在招商银行的各分支机构当中,应配备3名以上高管人员,使其既独立负责开展分管工作,又相互制约。
(六)推动管理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战略目标,特别是自2012年以来,中央政府下放和取消了400余项行政审批事项,表明我国新一轮改革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能够交给市场的交给市场,能够交给社会的交给社会,能够交给企业的交给企业,政府则重点在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方面狠下功夫。为此,香港政府在未来招商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按照新一轮“市场化”改革的要求,在简政放权方面狠下功夫,将更多的权力下放给招商银行,使招商银行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只有这样,招商银行才能打破政府管制的“藩篱”,使其能够轻装上阵、独立发展,使其公司治理更加科学,在支持香港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做大做强,使其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商业银行。
六、结论
通过对招商银行公司治理的分析表明,尽管招商银行从表面上来看,公司治理已经比较完善,但实质上还没有摆脱“行政化”的影响,突出表现为股权结构不够合理、董事会职能不健全、监督评价机制落后、内部控制环境不优、权力制衡机制缺乏,而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是招商银行公司治理理念落后、银行管理体制制约、发展定位不够科学所致,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招商银行必须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这些问题以及深层次原因,着眼推动静银行科学、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推动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和创新,特别是要在优化股权结构、健全董事会职能、创新监督机制、优化内控环境、完善权利制衡机制、推动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招商银行步入更加良性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 李扬.商业银行公司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44-182.[2] 王国刚.中国金融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1:121-124.[3] 赵东.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42.[4] 夏斌,陈道富.中国金融战略 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42-165.[5] 李镇西.转变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J].中国金融,2013(12):66-67.[6] 梁清华.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2011:6-15.[7] 林时益.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思考[J].浙江金融,2013(07):48-49.[8] 楼文龙.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监管实践与思考[J].银行家,2013(06):48-51.[9] 倪志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上海金融,2013(09):48-53.[10] 王彦平.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选择[J].金融电子化,2012(01):79-80.[11] 陈小宪.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思考[J].中国金融,2013(04):8-12.[12] 张吉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分析[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4(10):7-11.[13] 周文武.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与对策[J].中国金融,2014(01):53-55.[14] 刘元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与对策 [J].中国金融,2014(21):142-143.[15] 鼓建刚.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优化路径[J].南方金融,2014(01):16-18.
第二篇: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选择
摘要:公司治理起因于产权的分离,治理的功能是权、责、利的分配,治理模式有效率的前提是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对称分布。“股东至上主义”逻辑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公司治理的思想源流,分别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治理模式:股东单边治理模式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比较分析这两种模式,我国商业银行应当选择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现代银行业竞争的关键是银行制度的竞争,而公司治理模式则是银行制度的核心,其优劣直接决定了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历史与实践都已证明,只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和重塑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现存的一系列问题,提高其经营效率和竞争能力。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涵
按照现代企业理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但作为契约企业是一种不完备的契约,于是就产生了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在治理结构层次上,剩余索取权主要表现为在收益分配优先序列上“最后的索取权”;控制权主要表现为“投票权”,即契约中没有说明的事情的决策权(张维迎,1995)。说得更具体一点,企业控制权可以理解为排他性利用企业资产,特别是利用企业资产从事投资和市场运营的决策权。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是有关各方(合约当事人,包括股东、债权人、经理人员、工人、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依据法律和合约规定,对公司高层经营活动行使权力。从静态上看,公司治理表现为一种结构和关系。从动态上看,则表现为一个过程和机制(刘汉民、刘锦,2001)。大多数学者认为,公司治理起因于产权的分离,治理的功能是权、责、利的分配,治理模式有效率的前提是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对称分布。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一整套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在狭义上,是指在银行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条件下,股东与银行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控制关系,是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利分配及相互制衡关系;在广义上,我们可以将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理解为,关于银行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利益分配的所有法律、机构、文化的制度安排,这些安排决定了商业银行的目标、行为,以及在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客户等当中,由谁来实施控制,如何控制以及风险与收益如何在不同主体之间分配等。
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两种代表模式
“股东至上主义”逻辑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思想源流,前者以股东利益为主安排各项制度,后者认为公司发展是诸多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结果,这两种思想源流导致了两种迥异的治理模式:股东单边治理模式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一)股东单边治理模式
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大多遵循“股东至上主义”逻辑,认为企业的“所有者”就是那些投资于企业专用性资产并享有“剩余索取权”的人。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的非人力资本相对于人力资本更具有专用性,并且股东获得剩余收入,承担着企业经营的财务风险,所以企业出资者应该成为企业所有者,享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股东至上主义”逻辑导致的是股东单边治理模式,在该治理模式下,公司治理的目标是出资者价值的最大化,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则表现为银行股东的收益最大化。[!--empirenews.page--]
(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传统的股东单边治理模式在现实中不断受到挑战和修正,公司治理模式正在突破“股东至上主义”逻辑,开始越来越重视除股东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公司治理模式。该理论认为,企业作为一种契约性组织,是由各个利益相关者所构成的“契约联结体”,其所有权不同于财产的所有权,不能简单地用物权的方式来定义企业所有权的归属。企业作为一种契约是关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要素所有权,通过长期的交易合作利用各自的资源获得更大收益的一种约定。因此,要素所有者都应该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即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有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并且对每个利益相关者来说,相应的两种权利都是对应的(杨瑞龙、周业安,1997)。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商业银行的雇员、债权人和客户等利益相关者与股东一样都拥有对银行的所有权,因而都应参与到银行的公司治理中去。董事会和管理者也不应该只是单方面地为股东利益最大化服务,而是应当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兼顾各相关者的利益。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
“股东至上主义”逻辑无疑是一种用特权界定财产所有权的法学理论和思维的反映,物权主要是从物质形态的归属角度界定财产所有权。由于该种理念只承认股东是企业的主人,而过分强调股东利益,往往会将企业置于高风险之中(股东相对于债权人总是倾向于冒险行为),从而可能会带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损。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股东至上主义”逻辑下的股东单边治理模式容易使经理人员始终处于严重的短期目标的压力之中,无暇顾及公司的长远发展,最终弄巧成拙,反而使股东的利益得不到维护。而且,这一模式过于简化,扭曲了现代公司的制度特征。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以来的认为只有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才拥有企业所有权的传统观点,确定了企业公司治理的主体由股东转变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相应地公司治理的原则也由股东单边治理转向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作为一种现代公司治理理论,其本身是对传统企业理论中“股东至上主义”逻辑的反叛。它塑造了一种新的“所有权观”。在这里,“所有权”是可以不断分解和重组的“权利束”。任何有利于公司财富增长的投资者,包括物质资产投入者和人力资本投入者都可以确认为公司的所有者。公司生存与发展的目标不是单一的,即股东价值的最大化;而应该是多元的,是各利益相关者间利益关系的一种平衡。应该说,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更贴近现实。当然,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并非是一种完美的治理模式。有学者认为,让高级经理们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负责任相当于让他们对谁都不负责任。事实上,这是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一种误解。共同治理模式要求每个产权主体都有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机会,但这是机会的均等,而不是权力的平均化(杨瑞龙、周业安,1997)。
三、我国商业银行选择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原因分析[!--empirenews.page--] 任何一个企业,选择公司治理模式都不能随意而为,它要受到股权结构、市场发育程度、制度环境、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股权过于集中,且市场发育程度远低于英、美两国,因此更适合选择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选择共同治理模式可兼顾各利益相关者的目标,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自身的利益,而且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利益。
(一)股东并不必然是银行的所有者
传统上所说的“股东是企业所有者”,并不是一种准确的说法。事实上,企业所有权只是一种“状态依存所有权”(state-contingent ownership),股东不过是“正常状态下的企业所有者”。对一个企业而言,如果其收入在支付员工工资和债权人本息后尚有余额,此时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如果其收入只能用于支付员工工资,但不足于对债权人还本付息,此时债权人是企业的所有者;如果连员工的工资也不能支付,则此时员工是企业的所有者。
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和一般企业有着较大的区别。除非发生大规模的银行挤兑或者监管机构对其关闭,通常情况下它们都能够支付员工工资和债务。但上述分析对其仍然适用,即股东并不必然就是银行的所有者。
(二)外部性的存在,要求银行重视利益相关者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现代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率的同时,还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许多企业都已经认识到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只是一种短期行为,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在承担经济责任之外,还需承担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等社会责任,并试图在这些责任之间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均衡点。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在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其所处的环境(企业利益相关者)发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如满足了客户的需要,增加社会就业,向政府上缴更多的税收。也可能是负面的,如解雇员工导致失业增加危害社会稳定等。迫于外部的压力(如工会、政府的法律)或提高企业经济绩效的需要,银行在追求经济效率的同时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而且由于银行自身的特殊性,它比一般企业有着更大的外部性。一个银行的倒闭可能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因而银行要承担比一般企业更多的社会责任。外部性的存在,决定了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利益相关者管理”。
(三)商业银行是高负债企业,债权人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
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银行是高负债运营的企业。因此银行运作的杠杆率很高,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结构不匹配。高负债运营的特点使银行对债权人的责任与对股东责任相比较而言更为重要。
由于商业银行的债权人是由众多不具有信息优势且不具备监督控制积极性的存款者构成,因此商业银行的债权人集团缺乏一般企业债权人所具有的对企业的监督与控制能力。不可否认,商业银行的债权人和股东利益有一致的一面,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债权人的利益会与股东的利益产生冲突。例如,在银行正常业务往来过程中不能支付到期债务时,董事会却可能决定对股东进行分红。这种现象在一般企业中是不常见的,因为一般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流动性不足的问题,而商业银行通常可以通过吸收新的存款来获得流动性,即便在其流动性正常的情况之下,仍有隐藏潜亏的可能性。而且如果银行倒闭,较低的自有资本充足率使得债权人利益的损失要远远大于股东利益的损失。由于信息不对称,这些分散的债权人在银行业绩较差时往往会选择“用脚投票”,即通过挤兑来试图减少自身损失,其结果只能是加速银行的倒闭甚至会引发金融体系的动荡,最终债权人和股东都会蒙受更大的损失。鉴于此,让商业银行的债权人在事前和事中参与公司治理比让其“用脚投票”对股东和债权人都更为有利。[!--empirenews.page--]
(四)员工参与治理可提高银行绩效
斯蒂格利茨认为,雇员比企业的外部股东更具有信息优势。威廉姆森认为,雇员的信息优势和参与机制能够提高企业决策质量和监督效率。雇员的信息优势是指雇员比企业出资者掌握更多的企业内部信息,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青木昌彦的分析表明,股东和员工双向控制下的企业的成长率高于股东单边治理的情况。银行员工在长期的工作和协调中形成的基于专门的信息交流方式和交易网络的长期稳定关系构成了银行专用性资源的源泉,员工通过这种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承担了一定的经营风险,从而使员工的利益与银行息息相关。因此,允许员工参与银行的公司治理,不仅可以维护员工自身的合法权益,客观上也维护了物质资本所有者的权益,节省了物质资本所有者的监督成本,从而使得银行治理更富于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杨瑞龙、周业安。论转轨时期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战略的选择闭。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7,(6)。
[3]杨瑞龙、周业安。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企业共同治理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1998,(1)。
[4]刘汉民,刘锦。资本结构、公司治理与国企改革——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研讨会综述[J].经济研究,2001,(10)。
[5]李扬。稳步推进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改革[J].中国城市金.2003,(1)。
[6]宋玮。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及政策含义[J]金融论坛。
第三篇:商业银行数据治理与应用 —以光大银行为例
【商业银行数据治理与应用 —以光大银行为例】
发布时间:1月13日 14:17
近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异常复杂,为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有效防范风险,中国银监会积极推进国内银行逐步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el II 和Basel
III),并进一步提出了“CARPALS(腕骨)”监管原则,旨在推动国内各商业银行充分利用风险管理技术,提升风险管理内控水平,全面具备风险信息化管理能力,及时进行风险预警,调整经营策略,主动适应市场变化。
数据治理体系概述
具备高度信息化管理能力,是国内银行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型的要求,是银行业务决策、客户营销、内控管理向精细化发展的要求,是发挥风险管理技术应用价值、共享全行风险管理经验、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的要求。随着信息科技的日益发展,银行多年来为实现业务自动化处理建设了庞杂的IT应用系统,存储在这些应用系统中的海量数据为银行实现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比如非零售信贷风险中的违约率计算、财务分析等,零售信用风险中的催收打分卡、申请打分卡等,市场风险计量、操作风险事件识别等,高级风险技术中的经济资本计量、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计算等相关指标考量,都需要银行对客户、客户集团、交易、合同、市场信息、产品、财务甚至IT系统操作信息等3~7年的数据积累以及整合与应用。如何为精细化管理提供高效、高质的数据支持,数据治理由此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
商业银行数据治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立数据治理机制、数据管理制度及流程,以及数据标准制定等。数据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数据质量,通过有效的数据整合、数据应用与数据服务使企业真正具备业务信息化管理能力。其中数据应用与数据服务包括面向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绩效考核、客户营销四个方面的支持。
构建全面的数据治理体系,需从组织架构、管理流程和操作规范、IT应用技术、绩效考核支持四个纬度,对企业数据模型、数据架构(包括数据仓库、数据应用)、数据管理(包括数据质量、数据标准、元数据管理、数据安全等)、数据生命周期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梳理、建设并且持续改进。可以简单概括为:明确数据治理主体、建立数据质量标准、加强数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
银行数据治理实践探索
数据治理历程与规划
自2005年始,光大银行用六年完成了企业级基础数据平台(即数据仓库EDW)的建设,并整合了核心系统、对公信贷系统(CECM)、个贷系统、网银系统、国际结算系统等41个源业务系统数据,在有效整合全行数据的同时完成了银监会非现场稽核报表(1104)、人行大集中、信用卡BI、电子银行BI、信用风险集市、风险加权资产(RWA)、资产负债等19个数据集市和应用的建设。
伴随数据仓库和数据应用的建设,光大银行制定了数据标准的五年规划并展开实施,秉承定义、执行、监督检查三者并重的原则,先后完成了客户、产品、渠道、交易、关键统计指标、内部机构以及风险主题数据标准的定义。2009年基于客户数标准,推进全行对私统一客户管理系统(ECIF)的建设。2010年基于风险新资本协议相关数据标准推进了RWA数据集市建设。2011年完成了全行渠道类型数据标准在各交易系统中的落地改造。鉴于数据标准实施的难度,未来光大将持续落实数据标准实施规划,做好数据标准系统落地以及监督评价工作,并结合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应用与数据服务的要求准备下一个实施周期的规划。
数据治理组织与规范
为保障全行数据治理相关工作推进,光大银行从下到上由几个层面的组织构成:第一层面由数据使用相关各业务部门组成,它们负责本条线的数据标准制定和数据质量管理,例如风险管理部设立了数据管理岗,专门负责数据管理相关工作;第二层面是由计财部、科技部组成,它们是银行IT战略委员会下设数据标准小组的牵头管理部门,负责数据标准实施的管理和组织推动,以及数据质量的综合管理;第三层面是审计部,负责数据管理、数据应用、数据服务过程的审计、监督、评价;更高层面是董事会和行领导的关注,审计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明确了相关职责。
随着数据仓库以及数据标准的实施,光大银行逐步制定了数据治理相关管理规范,最终落实在数据标准和数据质量的绩效考核指标上。只有合理制定数据治理相关考核指标并切实推进到业务基层,才有可能从数据产生开始实现对数据的真正治理。例如光大银行已经制定的风险数据补录质量考核指标、对公客户信息准确性考核指标等。
数据治理应用与管理
一般包括数据仓库、数据应用、数据服务、数据管理(包括企业元数据管理、数据标准、数据质量管理等)等技术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光大银行在建设数据治理相关应用过程中,充分结合数据标准的落地,使数据在整合、应用以及管理过程中实现统一标准管理(见图)。
数据治理助力风险管理
数据治理机制使风险管理有数据可依,也使高级风险技术发挥真正价值。首先,风险数据集市支持RWA的整合计算。风险数据集市是建立在数据仓库基础上面向全行风险管理主题的数据集合,是全行风险管理数据分析、业务决策的重要数据基础。同时,整合数据支持风险偏好评估管理。银行风险偏好计算评估是内部资本充足评估流程(ICAAP)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通过风险限额、准入管理等方式对业务发展进行控制和调节,资本管理通过经济资本分配以及绩效考核等手段在各业务线、产品对资源进行最优配置。数据仓库以及风险数据集市为风险偏好计算评估提供了高效、准确、整合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以及计划财务的数据支持。
关于数据治理的思考
如何评估银行的数据治理能力,目前可以通过信息导向架构进行初步衡量。该架构包括数据文化、数据管理能力、数据应用建设能力三个方面,其中数据文化是衡量银行从组织层面是否具备信息化管理能力,也是数据治理体系实施是否成熟、是否成功的重要衡量标准。
培养业务管理信息化
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应适应业务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培养依靠数据信息进行业务管理决策的意识和习惯;中层业务经理要养成用数据信息分析业务、分析客户,依靠数据信息进行业务创新思考的习惯,并具备基本数据分析的能力;基层业务人员要培养信息收集的习惯,应具备在日常业务操作中保证收集信息的数据质量和数据安全的意识;同时,人力资源和绩效考核部门需通过制定信息管理培训计划以及涉及信息管理绩效考核指标与相关奖励机制(如信息收集、数据质量提高等都需要通过绩效和奖励来激励一线员工执行),帮助和促进信息化管理文化在银行各级机构层面的落实。
建立数据治理长效机制
管理层应对数据治理予以高度重视,在梳理并完善企业数据体系架构的基础上制订长效机制,确定适合银行文化、高效的数据治理管理组织架构。采用虚拟组织与实体部门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数据治理过程中的横向协调和纵向有效落实;定期重检数据治理相关制度、流程、规范;规划与评价并重,合理规划是复杂的数据治理过程有序进行的必要保证,定期评价回顾规划落实,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规划策略是数据治理真正发挥价值效能的必要手段。
坚持信息科技建设创新
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快速应用于数据管理与数据服务中。例如,研究并建设集数据服务、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共享社区为一体的开放式数据服务平台,为实现全行业务信息化管理提供应用支持。
基于商业银行安全稳定运营、风险管理、业务及管理创新、合规的多重需要,数据治理已经成为国内银行的必修课,同时,“数据治理”之路也必将是一条长期艰苦的道路。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国内银行的数据治理多在技术层面,将分散在各个业务及管理环节的已有数据进行清洗、整合、应用,而对更深层次的数据治理,如建立数据模型、设计银行数据体系还少有涉足。只有当银行的数据体系能够明确解决需要什么数据、为什么需要、如何获取、怎么应用等一系列问题时,才能真正实现基于数据基础的经营决策分析和风险管控,这也是新资本协议对数据治理的内在要求。银监会出台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着重强调了数据基础和IT系统建设的重要性,今后几年,相信国内银行会不断总结多年数据整合、数据服务、数据管理的实施经验,探索建立数据治理机制的有效方式,为银行提升信息化管理能力夯实基础。(来源:银行家)
第四篇: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分析——以安然公司为例(最终版)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分析——以安然公司为例
安然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不良表现,很快使其能源交易及行销业务受到重大影响,其曾是全美最大的在线能源交易平台(日平均成交金额高达30亿美元)——网上系统交易基本陷于停顿,交易平台也在当天关闭。美国安然公司的破产,使我们不难看出:财务会计报表只能部分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只有正确分析、预测公司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影响因素,才能正确评价公司资产的真实价值。
目前在我国,银行进行项目评估及信贷管理时,多数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做法,较多地注重会计报表,而对上市公司资产的真实价值及价值影响因素重视不够;在对公司信用评估时,比较多地认为上市公司一般信用较好、且能受市场监督,而对于市场的反作用可能带来的突发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风险认识不够。
再者,和安然公司一样。我国部分借款企业存在负债率偏高的现象。按照规定,新建项目资本金比例一般为35-20%,按此推算,部分新建企业负债率则高达65-80%;部分老企业负债率也高达60%以上。
从银行债权人的角度看,对高负债公司负债的真实性及变动情况应引起特别关注。可以通过金融同业的信息沟通,加强对借款人实际负债的了解。
安然公司破产从实践上证明了这一点。安然公司负债比例较大,曾一度被认为是采用新营运模式的典范,它起初主要是经营发电厂等能源资产,后经过所谓“革命性的转型”,将其业务从传统经营转向能源买卖和约交易。安然公司在从电力这样的公共事业产品,到像“天气衍生金融产品”(是一种与天气相关的保险形
式)这种新奇的金融工具方面,成为一个大胆的交易商。所有这些,起初给安然带来了巨大成功,但也为后来财务危机的爆发留下了隐患。
因此,当企业负债高于一定比例时,要谨防其经营选择上的道德风险。越是由于企业贷款条件好,银行要求资本金比例较低的企业,对于其经营范围的变化越是要引起高度的关注。
美国安然公司与2001年初被纽约证交所暂停交易的APP公司(主要业务为林、浆、纸)一样,陷入危机的直接原因都是因现金及信用不足而导致的流动性不足。安然公司虽拥有遍布全球的发电厂和输油管线,但却没有足够的现金及信用偿还债务,无法保证公司的流动性,公司不能正常运转。财务危机爆发时,安然也曾许诺其资产流动处于稳定态势中,但是其现金还是在不到三周的时间内耗尽。安然公司的个案,很可能使美国监管部门密切注意公布了巨额利润但营运现金收入很少的公司。
安然公司的案例启示我们,在项目的评估及信贷管理时,不仅要注意借款人的资产的整体状况,还要分析其资产结构,尤其是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现金管理问题。我认为,在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三者的权衡中,稳健经营是基础,保持合理的流动性,避免支付风险是企业实现经营稳健的关键。对此,单纯的外部约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必须要注意从内因上解决,采取稳健的经营和财务政策。作为银行,也必须从更高的层次认清这一点,避免贷款对象的流动性风险扩散到银行体系,造成银行的流动性问题。
客观的说,美国安然公司的破产事件给资本市场的启示是深刻的,尤其是对金融界的教训更值得我们深思。作为银行,如何对借款人资产负债结构进行正确
分析,如何衡量借款人资产的实际价值,加强对借款人经营状况的信贷管理,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信贷风险防范上,如何采取适当分散化的投资原则和正确处理信用贷款问题是我国银行界面临的当务之急。
第五篇:以招商银行为例看几个重要指标
以招商银行为例看几个重要指标(2009-04-28 10:29:29)
我一向对银行股情有独盅,这是因为:
其一,银行的盈利模式非常简单。银行从存款人和资本市场取得资金,然后把它贷给借款人,从息差里获利,这就是净利息收入。银行还可以从基本的收费业务和其他服务中赚取利润,这又是非利息收入。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一起构成银行的净收入,这就是银行业的商业模式。
其二,由于金融类企业,如银行,它的财务杠杆率很高,并经营多种未来负债具有不确定性的业务。同时银行资产代表着公众的储蓄,因而只要有一家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就会动摇公众对整个金融体系的信心,导致挤兑或其他恐慌性行为。因此政府对这一部门的监管要远远多于对一般工业企业的监管。而我们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一贯严厉,因此,我们深信中国银行业的安全体系是最牢靠的。
其三,如果银行遭遇了金融危机,它还可以转向中央银行寻求帮助。这实际上是允许了银行以低于市场利率的价格借款,这些绝对的津贴,其他企业都难以得到。这也使得银行业成为世界上成本最低、最安全的流动性制造者。低成本的借款加上银行在贷款效率方面的优势,让银行在息差上赚取了极其诱人的收益。
其四,银行的经营方式具有“连锁”的性质,它类似于零售业或连锁业,这种行业的最大动力就是迅速扩张,在扩张过程中只要经营得当,就能够保持持续的增长。与此同时,银行如果继续按照发展计划进行扩张,那么剩下的就是投资者长期持有等着赚钱了。银行这种经营模式往往能够保证它的营业部一个个地复制成功,因为银行的管理效率往往较高。
当然,由于金融创新极少能获得专利。它们中的大部分一旦进入市场,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会推出类似的产品。每家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基本上是等同的,这一特点成为行业提高获利能力的桎梏。因此,一般情况下,这一点决定了银行业具有成熟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因为银行的整个业务都是建立在风险基础上的。银行对坏账极其敏感,这就要求投资者必须对银行过去的贷款损失、现有的资产质量和未来的损失准备作彻底的分析。此外,财务杠杆的广泛运用,使投资者有必须认真评估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长期金融资产需要与长期负债相匹配,反之亦然。因此在投资银行股时,投资者要考虑一些重要的指标。现在,让我们以招商银行为例,进行简要的分析。
1、资本充足率
这是最重要的的分析指标,它代表公司的财务实力和生存能力,这是投资一家商业银行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大银行资本充足率在8%-9%的范围内。而招商银行连续三年为10%-11%,这表明其资本基础有足够的强大。
200820072006
资本充足率%11.3410.4011.392、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
这两个指标实际上是测量银行盈利能力的标准。一般来说,优秀的银行能够持续产生15%-20%净资产收益率的银行。从下面数据可以看出招商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与资产收益率逐年上升,盈利能力不断增强。
200820072006
净资产收益率%28.5824.7616.74
对于银行,最好的资产收益率应当在1.2%-1.4%的范围内。而招商银行最近两年的资产收益率在1.3%-1.4%的范围内。
200820072006
资产收益率%1.461.360.813、成本收入比率
成本收入比率测量的是非利息费用或者营业费用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它告诉我们这家银行的管理效率如何。优秀银行的成本收入比率一般在55%以下。招商银行的成本收入比率较低,这表明其控制营业费用支出的能力很强,所以其经营效率很高,财务状况良好。
200820072006
成本收入比率%36.7835.0538.424、净利息收益率
就是净利息收入占平均盈利资产的百分比。它是测量贷款盈利能力的指标。大多数银行,包括招商银行的净利息收益率在3%-4%范围内。预计招商银行未来将继续受惠于净利息收益率扩阔的趋势。而只要这个趋势不改变,其盈利仍将维持增长势头。
200820072006
净利息收益率%3.423.112.725、高风险不动产资产
高风险不动产资产是银行普遍的问题,尤其是商业贷款和建造工程贷款,成了许多银行的葬身之地。如果一家银行的高风险资产占贷款总额的5%-10%,那将是十分痛苦的一件事情。银行的商业贷款风险到底有多大,普通的投资者从外部根本不可能准确分析判断,所以最安全的办法就是不要投资那些高风险贷款比例较高的银行。招商银行高风险贷款比例本来就不是很高,而且最近两年呈下降趋势。
20082007
高风险资产占贷款总额%5.666.416、逾期90天贷款
就是那些逾期未归还的不良贷款。这个数字越低越好,而且最好是持续下降而不是上升。有时不良贷款比率即使只是增加一两个百分点,也可能使一家商业银行的所有股东权益化为乌有。最近两年招商银行逾期90天以上贷款呈下降趋势。
20082007
逾期90天以上贷款(亿元)81.7990.987、市净率
因为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主要是由不同流动性的资产组成,所以账面价值,也就是每股净资产,是银行股票价值很好的代表。假设资产和负债相当接近它们报告的价值,银行的基础价值就应当是账面价值。招商银行近三年来账面价值一直持续上升。
200820072006
账面价值(元)5.414.623.75
投资者愿意在账面价值基础上的溢价,说明他们正在为未来的成长性和超额利润支付金钱。有代表性的是,大银行在过去的10年间,往往以账面价值2-3倍的价格交易,一些例外的情况会比这个价格低一点。2005年建设银行引进美国银行、新加坡淡马锡等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入股的市净率是1.15倍,淡马锡则是1.19倍,这的确是一笔很划算的生意。相对于前不久招商银行全资收购永隆银行,入股的市净率3.01倍,就显得有点贵了。对于以高价买入的银行股绝对应当保持警惕。因为银行股是不稳定的。2006年以来,招商银行股票在A股市场交易,股价最高时市净率为8.56倍,而最低时竟然只有1.97倍。目前市净率仍然没有超过3倍。银行股就是这样,即便是最好的银行,在遇到金融危机的时候,必将首当其冲而遭遇到沉重的打击。所以,凡是准备买进银行股的投资者,都必须明确这一点。而如果银行股的市净率一旦进入3倍,甚至2倍以下,就是一个不错的买点,这意味着投资者也可以像这家银行一样参与对那家银行的“并购”,这种机会并非经常出现。请记住,如果不是遭遇金融危机,投资者肯定无法做成这么划算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