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5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20:18: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

第一篇: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国有商业银行居于银行业的主导地位。我国商业银行与资本充足,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大银行这一目标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国有商业银行要完成向现代商业银行的真正转轨,核心是完善公司治理。银行业具有的特殊性质使得其公司治理从根本上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司治理,即不存在唯一的、最好的公司治理标准。本文借鉴国际银行的经验,综合英美、德日两种模式的利弊,以介绍公司治理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准则为起始点,通过对国际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国际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经验和中国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并对构建我国有效公司治理商业银行提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公司治理 激励约束机制

i Commercial Banks and Countermeasures particularity

【Abstract】Finance is the core of modern economy, banks are the main body of China's banking sector,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living in the banking industry.China's commercial banks with capital adequacy, innov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goal of modern compared to large banks, the gap is still large.To complete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to the real transition of modern commercial banks, the core is to improve corporate governance.The special nature of the banking industry has made its corporate governance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sens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hat does not exist, the best standard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This reference to international banking experience, integrated Anglo-American, German and Japanese pros and cons of two models, to introduce the core concep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 basic guidelines for the starting point, through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Bank of comparative corporate governanc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bank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experience and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problems, the 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reform measur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 company to make certain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Commercial bank Corporate Governance Incentive Mechanism ii

目录

摘要„„„„„„„„„„„„„„„„„„„„„„„„„„„„„„„„„ⅰ Abstract„„„„„„„„„„„„„„„„„„„„„„„„„„„„„„„„„ⅱ 一.公司治理理论概述„„„„„„„„„„„„„„„„„„„„„„„„„„„1 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3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必要性„„„„„„„„„„„„„„„„„„„„„„3

(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3 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4

(一)德日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特征„„„„„„„„„„„„„„„„„„„4

(二)英美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特征„„„„„„„„„„„„„„„„„„„5

(三)不同参与模式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5 四.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6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有公司治理模式的缺陷„„„„„„„„„„„„„„„6

(二)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治理模式结构和改革方向„„„„„„„„„„„„„7

(三)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对策建议„„„„„„„„„„„„„„„„„„„8 参考文献„„„„„„„„„„„„„„„„„„„„„„„„„„„„„„„„„9 致

谢„„„„„„„„„„„„„„„„„„„„„„„„„„„„„„„„„10

iii 在一国的经济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商业银行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流动性和支付清算平台,保证社会经济活动的展开;而且能有效融资并进行合理配置。正因如此,商业银行自身的公司治理至关重要。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才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

目前,世界各国已形成了各具代表性的银行公司治理模式,形成了股权结构相对分散、外部控制监督的英美模式,以及股权结构相对集中、内部控制监督的德日模式,德日、英美模式各有优缺,但在各自的制度环境中都是有效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不能照搬这些模式。我国的商业银行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暴露日益严重,因此,找到符合国情的中国银行公司治理之路,是金融系统完善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什么是公司治理?什么是公司结构治理?两者在具体内涵上有无区别?迄今为止,学术界仍没有统一的界定。有关公司治理的概念,最初是从国外引进的,相应的英文单词为“Corporate Governance”,(有学者认为将“Corporate Governance”翻译为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误解,缩小了其本义,使人认为“Corporate Governance”仅是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问题,未涵盖公司治理中的外部市场体系。参见吴淑琨、席酉民:《公司治理与中国企业改革》)两者在使用中是混同的。

国内外有关公司治理的概念定义多达数种,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1.国外组织和各国研究机构对公司治理的定义

1992年2月,英国公司治理委员会提出的Cadbury报告将公司治理直接定义为经营和控制公司制度。

世界银行认为公司治理可从两个层面来探讨:从公司角度看,公司治理是合规建立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机制,以创造公司长期利益;从公共政策角度看,公司治理是社会支持企业发展,同时要求企业尽其应有社会责任,保障相关者利益。

2.国外学者对公司治理的定义

柯克伦(Philip L.Cochran)和沃特克(Steven L.Warrick)在《公司治理——文献回顾》(Cochran and Warick,1988,Corporate Governance: A Literature Review,USA:Financial Executives Research Foundation.)中提出,“公司治理问题包括高级管理阶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是(1)谁从公司决策和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受益?(2)谁应 该从公司决策和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受益?当在“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不一致时,一个公司治理问题就会产生。”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柯林·梅耶(Mayer)把公司治理理解为“公司赖以代表和服务于它的投资者利益的一种组织安排,它包括从公司董事会到执行人员激励计划的一切东西”,“公司治理需求随市场经济中现代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

3.国内学者对公司治理的定义

吴敬琏在《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一书中指出:“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

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综合了上述定义的基础上,李维安(2000)给出了一个广义的公司治理的一般框架(李维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资本结构、公司治理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他认为,公司治理理论强调对经理人员进行监督、约束和激励,并由此构建了以董事会建设为核心的内部治理机制和以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并购市场、经理市场为主要内容的外部治理机制,二者共同构筑完整的公司治理体系,使经理人员在内部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与外部市场的威胁和压力下,为股东利益最大化努力工作,从而实现有效解决所有者-管理者代理问题的最终目标。具体而言,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股东权利保护和股东大会作用的发挥;(2)董事会的形式、规模、结构及独立性;(3)董事⑵的组成与资格;(4)监事会的设立与作用;(5)薪酬制度及激励计划;(6)内部审计制度等。这些内部治理方面制度安排的目的是建立完善的监督、激励、约束和决策机制。

从市场体系的角度看,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1)产品市场。规范和竞争的产品市场是评判公司经营成果和经理人员管理业绩的基本标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能起到激励和鞭策经理人员的作用;(2)经理市场。功能完善的经理市场能根据经理人员的前期表现对其人力资本估价,因而能激励经理人员努力工作;(3)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公司治理机制又可以划分为股权市场的治理机制和债权市场的治理机制两部分;(4)并购市场。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而言,活跃的控制权市场作为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有独特的作用,适度的接管压力也是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5)市场中的独立审 计评价机制。总之,外部治理机制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主要是利用市场机制让经理人员感受到持续的、无处不在的压力和威胁。它与内部治理机制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完整的公司治理体系。

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的金融危机,银行破产及银行业的兼并重组等情况纷纷出现银行自身的治理问题开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避免金融危机,减轻其对国民经济带来的冲击,诸多国际金融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等都将改进银行治理视为提高商业银行防范和抵抗风险能力的一种重要措施。

第一,商业银行的脆弱性决定了其公司治理的必要性。商业银行在有效行使其经济功能时,受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制约储户对银行的信心,即自由储户不同时提款,才能保证商业银行将其对零散客户的流动性负债转化为对借款人的非流动性债权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甄别和监督是高效率的,并且是无成本或是商业银行存在着自生的内在脆弱性,包括储户挤兑、银行同业支付系统的流动性危机的传递效应和传染效应以及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的内生趋向性等等。

第二,完善公司治理是获得和维持公众信任和信心的基础。这是银行业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稳健运行的关键所在。只有在储户对银行有信心,所有储户不同时提款的条件下,才能保证银行将其对零星散户的流动性负债转化为对借款人的非流动性债权,并由此获利。当储蓄者对银行失去信心时,就会出现对银行的挤兑。

一家银行过度的风险会由于金融链条的连锁性和银行在支付系统中的垄断地位而放大,潜在的治理失败会迅速传送至整个银行系统乃至所有经济部门。一些发达国家为加强银行监管也推行了一系列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举措,如美联储要求加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监管英国金融服务局对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制定了任职要求。在国内,建设良好公司治理机制也被认为是全面提升银行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以扎实过硬的内功来迎接加入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重要举措。

(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企业,其特点决定了不可能达到严格意义上的完全竞争组织状态。由于信息存在不确定性,事前的逆向选择,事中的道德风险⑶其事后的有成本的状态检验,金融机构能有效减轻这些问题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商业银行应当更加强化风险 的审核与控制。相对其他类型的企业而言,商业银行面临着种类繁多的风险,当个商业银行的危机容易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导致其他金融或非金融机构受到影响,使整个社会经济产生动荡。

1、商业银行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公司来说,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严重。(1)商业银行是一个由多重委托代理关系组成的网络,其信息不对称对 表现在:存款人与银行间、股东与高级代理人间、贷款人与银行间、监管者与银行之间。(2)信息不对称对竞争存在着抑制作用。同时,有效证券市场的缺乏也是阻碍接管、公司治理发挥效力的原因。

2、由于商业银行是垄断性的高风险企业,在政策、经济、信用层面的进入方面都存在着壁垒。在导致外部投资者无法进入有效结构治理的接管行为的同时,也导致了无法通过产品竞争改善公司治理。

3、作为被严格监管的企业,管制成为了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作用的自然发挥的阻碍。

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

不同的国家由于各自的经济发展道路、社会文化传统和政治法律制度的不同,经过长期的公司发展历程和企业制度的演变,形成了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也存在差异,由此构成了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这些模式总体上可以分为英美模式、德日模式、以韩国为代表的家族控制型模式和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转轨经济治理模式四种。从实践来看,英国和美国的治理模式比较接近,日本和德国的公司治理模式比较接近,代表了两类典型。因此,公司治理模式大致可以分为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从股权结构和监督方式看,前者股权结构相对分散,以外部人控制监督为主;候着股权结构相对集中,以内部人控制监督为主。

(一)德日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特征

德日属大陆法系国家,其经济理念比较强调对看不见的手进行一定的修正,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较为重视政府的作用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在资本结构方面,股权主要集中银行和相互持股的企业集中,企业融资的来源以银行系统为主,通过公司内部的直接控制机制对管理层实施监督。其特点是财团、银行持股、大股东监督、集体决策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的终身雇佣。

1、实行双层委员会制度,股东直接控制程度较高。监事会不参加银行的经营管理,主要执行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作用。从激励约束机制看,该制度强调团队精神,注重职务晋升。德日公司治理结构虽然都属于债权加股权的共同治理型,但具体的监控机制也有一些不同。首先,德国的监事会的地位高于管理董事会,监督董事会主要代表股东利益 监督管理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但并不直接参加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而日本由内部董事会发挥决策作用,其股东大会名存实亡。

2、德日企业的融资方式以间接融资为主,采取股权与债权相结合的方式。德国日本的银行既为公司提供贷款,又是银行股东,见股东和债权人为一身。

3、德日银行的外部治理机制相对较弱,以内控机制为主。德日银行通过债券和股权共同参与公司内部治理,并因此形成银行导向型的公司治理模式。

(二)英美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特征

受亚当·斯密经济哲学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理论的影响,英美模式将股东价值最大化设定为银行公司治理的目的,所以银行应当被股东所控制。在英美模式中,公司治理遵循“股东至上”的逻辑,以股东控制为主,其他的银行利益者如员工、债权人等相关者所获得仅是固定报酬。一个典型的英美型公司以股权分散和管理层持有股票较少为主要特征,其公司治理具有以下特点:

1、实行单层委员会制度,董事会的独立性尤为突出。英美公司治理的框架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及首席执行官三者构成。其中,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最高的经营决策机构,董事会大多由外部独立董事组成,董事长一般由外部董事兼任,既是决策机构,又承担监督功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大量的外部董事进入董事会,董事会的独立性、专业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增强。首席执行官依附于董事会,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美英国家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单设监事会,其监督功能由董事会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承担,内部审计委员会全部由外部独立董事组成。同时,英美型的公司治理机制重视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的健全与完善,高级管理人员较高的报酬水平在控制管理腐败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外部治理机制作用比较明显。英美的股票市场比较发达,众多小投资者对经理层的影响力比较弱,因而英美模式下的公司治理更多地依赖于公司外部市场的力量,比较强调保护少数股东的利益,要求公司财务数据充分公开,增强透明度,用股票市场监督管理层。股东对公司经营的监督和控制主要通过“用脚投票”⑴“敌意接管”“杠杆收购”等来实现。另外,机构投资者也在积极参与公司治理。

(三)不同参与模式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1、德日模式和英美模式的比较

商业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不同模式是与其各自的历史传统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这些模式各有优缺。德日模式的优势在于稳定银企的关系,有利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形成强大的企业金融寡头集团。银行和企业的相互支持,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彼此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在德日模式下,资本市场不发达,投资者手中的股票流动性较差,股东们往往通过中介机构组织来代替他们行使对银行的监控权,相互持股的法人组织则通过拥有银行的大部分控股权实施对银行的监控。

英美模式的优点在于以股票市场为导向的外部控制机制高度发达,能对业绩不良的经营者产生持续的替代威胁。该模式不仅有利于保护股东的利益,而且有利于以最具生产性方式分配稀缺性资源。但是英美模式强调股权的分散化及股票在证券市场上的流动性,这种所有权的分散化使得银行的控制权从一个个私人股东中脱离出来,形成了银行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从而产生了更提高了银行的运作效率,加专业的经理人员和专业投资者,灵活的市场接管对银行的经营管理者产生了强大的压力,市场退出减少了银行业的风险,从总体上来看更为有效。

2、对我国的启示

可以看出,无论是英美模式还是德日模式,都存在着有缺点,均呈现出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在这几种模式中取长补短的趋势。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经济环境特殊,商业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模式没有固定的、现有的成功先例可供参考。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进行广发的试验,不断的创新,通过市场实践检验其有效性。因此,商业银行应借鉴这些不同模式改革的经验教训,找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司治理模式。

(1)公司治理方式是相对的和动态的选择。不同国家的治理模式适用于不同的经济文化环境,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治理方式。因此,“有效的”公司治理在发达经济与转轨经济里是不同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治理经验并不能直接移植。

(2)要建立市场能进行自我交易的制度。发展合理的法律和执法的基本制度,能有效避免驱逐良好股票持有者的现象。

(3)良好的市场环境很重要。对于转型经济来说,作为制度主要供给者的政府,制度供给质量的意义远大于私有化的本身。在转型经济国家,政府过多的代替了市场的调节作用。这种“大政府,小市场”的市场经济是的股东和债权人的约束难以发挥,使得银行健全的公司治理无从谈起。因此,政府应遵循经济规律,营造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减少对资金及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创建一个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四.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有公司治理模式的缺陷 长期以来,中国的银行体系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所垄断。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受国有独资的产权结构和相应的治理结构影响很大,相对应于其他商业银行,四大行的治理结构改革最为艰苦和复杂。

1、产权集中。政府在银行中占控股地位,政府的干预和影响力大,不利于银行的市场化和商业化经营,阻碍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政府以产权主体为名义实施了委托,但对所有者却无须承担责任,导致了“代理人缺位”问题。这种现象的后果十分严重,不仅损害了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同时使我国银行与世界脱轨。

2、组织结构不健全。股改后的银行在没有完整公司治理组织结构的基础上,虽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治理结构,但缺少了良好公司治理的基本要素。建立健全董事会制度,是完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的核心。

3、激励机制不完善。股份改造的基本目标就是要界定法人的财产权,在此基础上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作为最高权力机构的董事会,并行使最高决策权;监督董事和经营管理层的监事会,以保护全体股东的权益;赋予经营管理层恰当的自主经营管理权及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使其与股东利益保持一致。

4.公司治理的信息披露制度不透明。现代证券市场的核心内容是对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实行信息披露制度,它应该贯彻于证券流通发行的全过程。信息的公开,强化了市场约束,增强了商行透明度,杜绝了内幕交易的发生,发挥证券市场公平竞争的功能,成为了保护客户利益的重要手段。

5.缺少有效的经理人市场。国有商业银行中,高级管理人员逐级委派的机制使得这些人员按上级需求进行自我规范,从而未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规范自己。这些原因使得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尚未形成。

6.资本市场发展极为缓慢。资本市场的完善促进了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多元化,促进了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发展,对公司治理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存在的中介机构运作不规范,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公司治理的发展。

7.社会信用建设还很落后。信用缺失对商业银行的突出影响是企业讨债的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严重的不良贷款率,成为了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深化的重要原因。

(二)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治理模式结构和改革方向

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了股份制改革,成为了股份有限公司。按照惯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并成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分离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我国的股份制银行(已上市的除外),在 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仍存在严重的问题缺陷。经营者的选择、政企分开及内部人控制是其中的三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改革的唯一目标就是推动银行上市,降低国有法人股比例,促进其治理结构的完善。

(三)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对策建议

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策在不同的法律环境、产权制度、金融监管等条件下形成的现代商业银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公司治理的前提条件是要创造出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完善的制度环境。我国商业银行结构的改革和发展要根据具体国情,详细规划完善,用以增强竞争力。合理有效深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股份制改造,实现产权主体多样化,过渡到国家相对控股,完善国有银行.1.实现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商业银行的重组,要明确区分“出资者所有权”与银行作为独立法人的法人财产权。即强调了政府的出资人身份,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改变政府的管理体制。其次,要通过规范的监管程序,监管手段,监管内容来促进银行间的竞争,创新,用以落实银行的经营自主权。一句话,政府应从宏观指导银行经营行为规范化,经营目标利润化,激励机制市场化。

2.优化产权结构,促进产权结构合理化。在国家绝对控股下,国家股东拥有的权利确保了它不受任何控制,这就只是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下的制约机制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引入有效的制约机制,建立相应的利益主体,即实现股权多元化,这是建立股东权利机制的必要条件。主要包括:一.将单一产权变为多元产权,引入新的投资者,尤其是合格境外金融机构,用以增加商行所有者个数。二.完善法律制度,确保法人对其资产承担法律上的责任。

3.构建商业银行合理的内部利益制衡机制。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的基本内容包括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所构成的银行内部监督与制约机制。这在整个公司治理活动中发挥了主导作用。首先要明确董事会职责,建立董事会和董事的评价机制,制定相应的激励和惩罚措施。其次,要明确董事会的独立性,避免董事会形同虚设,管理层权利的膨胀。三.监事会要监督到位,明确监事会的监督核心。增强监事会的监督权,以风险防范为核心,是股东利益大最大化。

4.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公司治理中的代理成本与道德风险问题不可能仅依靠监督与制约来解决,还需要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报酬激励机制、剩余支配权激励机制与经营控制权激励机制、声誉激励机制、聘用与解雇激励机制等构成了激励机制。其建立与完善是多层面的。重视激励机制,是现代金融企业的改革方向。约束机制是指这 对经营管理层的行为决策所进行的一系列客观的审核与监督行动。完善约束机制,利于提高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5.完善银行业的信息披露制度。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对银行进行监督的典型特征,是股东行使表决权的直接关系着银行公司治理的成败。信息权的引入,实施,解决了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和经营管理层间治理意识不对称,治理知识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加强信息披露制度不仅相关利益人,且规范了银行运作和有效治理。

6.建富有创造力的企业文化。首先要借鉴传统和现代的优秀企业文化,建立上下一致的经营理念,使之成为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其次,要塑造良好的银行企业形象和品牌。进行准确的市场和形象定位,强化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将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出来,争取得到社会的认同。同时,也要注重企业文化的管理,并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方位的引导企业员工价值观,从而升华员工情操,提升员工素质,努力实现银行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窦洪权,银行公司治理分析[M],中信出版社,2005 [2]柯林·梅耶,市场经济和过渡经济的企业治理机制[M],上海三联书店,1996 [3]李维安,公司治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L [4]吴冬梅,公司治理结构运行与模式,经济管理出版社[M],2001 [5]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WJ [6]泽维尔维夫斯,公司治理:理论与经验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Z

从开始写作至本论文最终定稿,总共花费了我将近一年的时间。虽说在繁忙的学习和工作之余要完成这样一篇论文的确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但我内心深处却满含深深的感激之情。

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品正导师。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其次,还要感谢南京审计学院其他老师和同学,他们热情解答了我关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研究方面的问题。最后,也要感谢南京图书馆,为我论文的完成提供了很多珍贵的资料。

第二篇: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征

1.严格的行业管制和监管。资本结构的特殊性和资产交易的非透明性,使银行系统具有内在的脆弱性,同时,由于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银行系统危机具有极强的负外部效应。正因为如此,银行业是市场经济中受到最为严格管制的行业之一。现实中,对银行业的管制和监管表现在多个方面:①银行业的市场准入较一般企业更为严格;②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银行业的经营受到内容繁多的管制约束;③银行业的监管程序较其他行业复杂;④银行业的行业监管者众多。

2.资本结构。商业银行所拥有的资本金很少,按照对商业银行实行监管的国际清算银行,以及该机构的核心协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银行的资本金充足率达到8%就可以了,其余的运作资本是主要依靠分散的公众储蓄存款来形成的,而每个储户其存款额只占银行存款总额的很小比例。在这种情况下,众多分散的储户没有积极性对国有银行的经营履行市场监督的职责,而且由于缺乏独立的、有信誉的市场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存款人很难得到相对有效的信息,很难对银行的经营状况做出判断,因此也就无法对银行施加控制。

3.资产交易的非透明性。银行资产主要由期限不同的贷款构成。与一般企业产品的市场化交易不同,银行贷款采用的是非市场化的一对一的合同交易方式。针对不同借款对象的信用状况,银行每一笔贷款的交易条件(利率、期限和偿还方式等)均有所不同。因此,银行贷款资产的交易是非标准化的合同交易,在合同期间内,银行贷款难以在二级市场转让,缺乏必要的流动性。

4.市场及竞争程度。与一般公司赖以生存的产品市场不同,商业银行所在的银行业市场由于多种原因很难达到产品市场的规范和公平竞争的要求,自然垄断倾向是银行业基本特征。

5.存款保险制度的负激励。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同时也为了维护存款人对存款机构的信心,防止因公众挤兑而引发存款机构的流动性危机,商业银行一般均建有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功能是在个别商业银行遭遇风险事故时能保护广大存款人的利益,并尽量减小金融风险的波及范围和破坏力。但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存款保险制度会诱发道德风险,产生两方面的负面效果:

①存款保险制度使银行的股东和经营者有更大的动机去从事更高风险的项目,这种道德风险行为将一个银行的风险转嫁给整个存款保险体系,最终到纳税人身上。

②在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的条件下,存款人会非常关心存款银行的风险状况和经营效果,因为一旦存款银行倒闭就会给存款人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此时存款人存在监督商业银行管理者和日常经营的激励。在存款保险制度存在情况下,存款人的这种监督激励就不复存在了,因为即使存款银行倒闭,也不会给存款人带来损失。

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选择

林毅夫等学者强调市场机制在公司治理中的决定性作用。他们认为: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安排。公司治理结构中最基本的成分是通过竞争的市场所实现的间接控制或外部治理,而公司的直接控制或内部治理虽然是必要的和重要的,但与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相比,只是派生的制度安排,其目的是借助于各种可供利用的制度安排和组织形态,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保护所有者利益。

总之,外部治理机制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主要是利用市场机制让经理人员感受到持续的、无处不在的压力和威胁。众多的经济学家强调外部市场环境对公司治理的作用,认为一个竞争性较强的接管市场将给经理人为股东利益而努力工作的动力;产品市场竞争是提高经济效率最有效的手段,在竞争程度较高的产品市场上,公司治理问题将会得到有效的解决;有效竞争的经理人市场将有利于企业经理层激励合同的签订和执行,同时,企业现任经营管理者将随时受到来自于潜在竞争者的竞争压力。但是,外部治理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各种要素市场的充分竞争性。对于具有较强市场竞争环境的企业来说,公司治理的外部治理机制具有较强的作用,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在一个缺乏流动性的市场上,外部治理机制将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就外部治理机制而言,资产交易的非透明性弱化了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的控制权竞争机制对内部经理层的压力;非市场化的资产交易降低了银行业之间资产产品的竞争性;同时,为克服与借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银行与客户之间建立的长期客户关系本身就成为借贷市场上同业之间竞争的壁垒;由于银行资产缺乏透明性,在银行业的代理权争夺和并购过程中,目标银行的资产定价将比其他行业资产定价更为困难,这将增加并购的不确定性,降低并购的成功概率,并阻止收购者对目标银行的收购;商业银行特殊的资本结构所导致的债权人监督的缺位,也使资本市场的外部治理机制无从发挥;同样地,银行业的行业监管极大地降低了外部要素市场竞争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多数国家的监管部门对银行业投资领域和产品创新的严格规制降低了产品市场的竞争对经理层的压力;严格的行业准入和参股限制、复杂的核准程序提高了银行业的并购成本、降低了并购成功的概率,使接管和并购机制在银行业外部治理中的作用大大降低;另外,各国监管部门对银行业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也有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经理人市场在银行外部治理中的作用。

三、结论

行业特征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发挥具有明显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因其特殊的行业特征,其公司治理机制具有明显不同于一般行业企业的特征。有效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构建必须遵循银行业的行业特征。外部治理机制构建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点,这一点对转轨期我国正在实施的银行业改革尤为重要。(编辑/刘佳)

第三篇:公司治理机制

1.本案例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所带来的:(1)大股东利用“隧道效应”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的新型委托代理问题;(2)公司股东和公司经营层的传统委托代理问题。

2.产生大股东利用“隧道效应”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的新型委托代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这主要受两个因素的推动:一是控制权的共享收益,二是控制权的私人收益。

在大股东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大股东可以控制公司的经理层和经营活动的情况下,经济学家们自然地将公司的控制权与大股东联系起来。一旦股权集中在少数控股股东手中,就会产生控制权收益,这种收益只为大股东享有,而不能为其他股东分享,在这样的股权控制下,大股东常常将上市公司的资源从小股东手中转移到自己控制的企业中去,即大股东“隧道挖掘”。控制权共享收益的产生是因为大宗股权所带来的决策权利与财富效应的搭配能导致卓越的管理或监督。大股东或他们的代表通常担任公司的董事或经理,这使得他们能够直接影响管理层决策。其次,有证据表明大宗股权的形成与异常的股票价格上涨相关。

大股东同样有动力使用投票权力来消耗公司资源或者独占小股东无法分享的收益,这些就是控制权的私人收益。这些收益可能是金钱上的,例如担任管理者的个人大股东所获得的高额薪水,也可能是非金钱的,例如大股东获得的生产上的协同效应。

大股东“隧道挖掘”是现代公司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不仅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股票市场,而且存在于欧美发达的证券市场,即使是资本市场监管最为严厉、信息披露较完善的市场,也可能出现少数利益群体利用“隧道挖掘”来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行为。不过,在新兴市场上,这类问题尤其严重。在缺乏投资者保护的国家,公司股权往往比较集中;大股东对公司的掏空行为更加严重。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法律制度可以约束大股东的侵占行为并给外部投资者提供保护。同时,在法律保护较弱的国家,如果股权高度分散,外部投资者的权益则更容易为内部人所侵害,从而更没有保障。

产生公司股东和公司经营层的传统委托代理问题是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及利益差异。

公司经营层掌握公司较多的信息,在环境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往往会采取一些有利于自身收入最大化的机会主义行为,如隐藏知识、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及号传递、信息甄别的逆向选择等。

3.本案例中,甲股东作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利用一些常见的“隧道”行为损害小股东乙的利益。具体表现为:(1)过度的在职消费:甲股东既是控股股东,又是公司高管,已经形成了“内部人控制”,隐藏瞒报真实的会计信息,为自己谋利益。

(2)放弃配股权,恶意圈钱。利用控股股东的控制表决权,使得通过的决议有利于自身利益。(3)大股东廉价资产注入,恶意套取公司现金。

《甲方乙方——炒股乾坤》

甲乙合伙炒股,甲出7万元,乙出3万元。甲乙约定按照当前最流行的“股份制”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来运作。即甲出7万股,乙出3万股,同股同权,风险共担。不得退股,收益年终统一分配。甲说:为统一思想,我来承担经营重任,此乃大股东义不容辞的责任。乙想:反正自己不善经营,交给他也罢;又想:此番遇到了贵人,今发财有望了。

时逢大牛市,炒股毛收益6万元,去掉水电费,车马费,书刊费,工资资金,吃喝费,桑拿费,东南亚考察费(后三项可千万别告诉乙),刨去税金,净收益1万1千元(对了,实际有1.8万元,瞒报了7千元)。到年底,甲向乙通知一年经营情况,大意是:过去的一年,在宏观环境不好,市场竞争激烈,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我等克服困难,苦心经营,获得了有目共睹的优秀成绩,随文附有某中介机构出具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并择良日,再召集乙,召开“股东大会”,共商分红及未来发展大计。

股东大会共四项议程:第一项,如何分红。乙说:按照“同股同权”原则,你分7千7,我分3千3,甲摇头,说:现金分红意义不大,不如送红股实惠。遂建议10送1.乙方3万3千万股,划算!于是“股东大会”全票通过此项议程。

第二项,甲提议:由于“股份公司”在过去的一年里经营有方,达到了10%净资产收益率的“达标线”,为增强发展后劲,按年终股本10:3进行配股,每股配股价2元(是每股净资产的2倍,相当于溢价发行)。乙心存疑惑,怎么反而要交钱了?心中盘算,我出1.8万,甲出4.2万,他出的比我多,该议程遂以7万票赞成,3万票弃权获得通过。

议程三,甲说:由于种种原因,大股东放弃配股。为照顾中小股东的利益,将配股权以每股0.20元转让给中小股东,乙急忙掏出计算器,算后大吃一惊:自己已交和需交累计9.42万元,早已超过了甲当初投入的7万元股本,但配股后却只能占46.1%的股份。问甲,甲答:这是由于资金投入的时间先后的不同所造成的,乙无言以辩,经表决,此项议程以70%赞成,30%反对获得通过。

接下来,甲提出关于“国内最时髦的”资本经营的议程四:拟进行资产置换。甲方用20台5年前购买的电脑按账面价值4300元每台注入“股份公司”与公司的现金置换,以进入“高科技领域”。乙有疑问,甲为何每台不加1000元可买刚刚出来的新型电脑,甲答:哎,公司的钱省一点算一点嘛。乙又问:为何要投资高科技?甲说:明年股市不看好,此举是多元化经营。此方案最终以7:3获得通过。

试用公司治理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3.本案例反映的主要公司问题是什么?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本案例中甲股东损害乙股东利益的方法有哪些?(至少列举三个)

第四篇: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

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的通知

银监发〔2013〕34号

各银监局,国家开发银行,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储银行,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现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银 监 会

2013年7月19日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促进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商业银行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组织架构、职责边界、履职要求等治理制衡机制,以及决策、执行、监督、激励约束等治理运行机制。

第四条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应当遵循各治理主体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相互合作、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科学、高效地决策、执行和监督。

第五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应当由具备良好专业背景、业务技能、职业操守和从业经验的人员组成,并在以下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一)确保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

(二)确保商业银行培育审慎的风险文化;

(三)确保商业银行履行良好的社会责任;

(四)确保商业银行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 各治理主体及其成员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共同维护商业银行整体利益,不得损害商业银行利益或将自身利益置于商业银行利益之上。

第七条 商业银行良好公司治理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健全的组织架构;

(二)清晰的职责边界;

(三)科学的发展战略、价值准则与良好的社会责任;

(四)有效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五)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六)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第八条 商业银行章程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基本文件,对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的组成、职责和议事规则等作出制度安排,并载明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在章程中明确规定的其他事项。

商业银行应当制定章程并根据自身发展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及时修改完善。

第二章 公司治理组织架构

第一节 股东和股东大会

第九条 股东应当依法对商业银行履行诚信义务,确保提交的股东资格资料真实、完整、有效。主要股东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地向董事会披露关联方情况,并承诺当关联关系发生变化时及时向董事会报告。

本指引所称主要股东是指能够直接、间接、共同持有或控制商业银行5%以上股份或表决权以及对商业银行决策有重大影响的股东。

第十条 股东特别是主要股东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商业银行章程行使出资人权利,不得谋取不当利益,不得干预董事会、高级管理层根据章程享有的决策权和管理权,不得越过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直接干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不得损害商业银行利益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第十一条 股东特别是主要股东应当支持商业银行董事会制定合理的资本规划,使商业银行资本持续满足监管要求。当商业银行资本不能满足监管要求时,应当制定资本补充计划使资本充足率在限期内达到监管要求,并通过增加核心资本等方式补充资本,主要股东不得阻碍其他股东对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或合格的新股东进入。

第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章程中规定,主要股东应当以书面形式向商业银行作出资本补充的长期承诺,并作为商业银行资本规划的一部分。

第十三条 股东获得本行授信的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客户同类授信的条件。

第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制定关联交易管理制度,并在章程中规定以下事项:

(一)商业银行不得接受本行股票为质押权标的。

(二)股东以本行股票为自己或他人担保的,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要求,并事前告知本行董事会;非上市银行股东特别是主要股东转让本行股份的,应当事前告知本行董事会。

(三)股东在本行借款余额超过其持有经审计的上一股权净值,不得将本行股票进行质押。

(四)股东特别是主要股东在本行授信逾期时,应当对其在股东大会和派出董事在董事会上的表决权进行限制。

第十五条 股东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商业银行章程规定的程序提名董事、监事候选人。

商业银行应当在章程中规定,同一股东及其关联人不得同时提名董事和监事人选;同一股东及其关联人提名的董事(监事)人选已担任董事(监事)职务,在其任职期届满或更换前,该股东不得再提名监事(董事)候选人;同一股东及其关联人提名的董事原则上不得超过董事会成员总数的1/3。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六条 股东大会依据《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和商业银行章程行使职权。

第十七条 股东大会会议包括会议和临时会议。

股东大会年会应当由董事会在每一会计结束后六个月内召集和召开。因特殊情况需延期召开的,应当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报告,并说明延期召开的事由。

股东大会会议应当实行律师见证制度,并由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法律意见书应当对股东大会召开程序、出席股东大会的股东资格、股东大会决议内容等事项的合法性发表意见。

股东大会的会议议程和议案应当由董事会依法、公正、合理地进行安排,确保股东大会能够对每个议案进行充分的讨论。

第十八条 股东大会议事规则由商业银行董事会负责拟定,并经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执行。

股东大会议事规则包括会议通知、召开方式、文件准备、表决形式、提案机制、会议记录及其签署、关联股东的回避等。

第二节 董事会

第十九条 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对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承担最终责任。除依据《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和商业银行章程履行职责外,还应当重点关注以下事项:

(一)制定商业银行经营发展战略并监督战略实施;

(二)制定商业银行风险容忍度、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政策;

(三)制定资本规划,承担资本管理最终责任;

(四)定期评估并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五)负责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并对商业银行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承担最终责任;

(六)监督并确保高级管理层有效履行管理职责;

(七)维护存款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

(八)建立商业银行与股东特别是主要股东之间利益冲突的识别、审查和管理机制等。

第二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自身规模和业务状况,确定合理的董事会人数及构成。

第二十一条 董事会由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含独立董事)组成。

执行董事是指在商业银行担任除董事职务外的其他高级经营管理职务的董事。

非执行董事是指在商业银行不担任经营管理职务的董事。

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商业银行担任除董事以外的其他职务,并与所聘商业银行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任何可能影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关系的董事。

第二十二条 董事会应当根据商业银行情况单独或合并设立其专门委员会,如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

战略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目标和长期发展战略,监督、检查经营计划、投资方案的执行情况。

审计委员会主要负责检查商业银行风险及合规状况、会计政策、财务报告程序和财务状况;负责商业银行审计工作,提出外部审计机构的聘请与更换建议,并就审计后的财务报告信息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作出判断性报告,提交董事会审议。

风险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监督高级管理层关于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和声誉风险等风险的控制情况,对商业银行风险政策、管理状况及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定期评估,提出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意见。

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主要负责关联交易的管理、审查和批准,控制关联交易风险。

提名委员会主要负责拟定董事和高级管理层成员的选任程序和标准,对董事和高级管理层成员的任职资格进行初步审核,并向董事会提出建议。

薪酬委员会主要负责审议全行薪酬管理制度和政策,拟定董事和高级管理层成员的薪酬方案,向董事会提出薪酬方案建议,并监督方案实施。

第二十三条 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向董事会提供专业意见或根据董事会授权就专业事项进行决策。

各相关专门委员会应当定期与高级管理层及部门交流商业银行经营和风险状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四条 各专门委员会成员应当是具有与专门委员会职责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董事。各专门委员会负责人原则上不宜兼任。

审计委员会、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原则上应当由独立董事担任负责人,其中审计委员会、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当占适当比例。

审计委员会成员应当具有财务、审计和会计等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应当具有对各类风险进行判断与管理的经验。

第二十五条 董事会设董事长一人,可以设副董事长。董事长和副董事长由董事会以全体董事的过半数选举产生。商业银行董事长和行长应当分设。

第二十六条 董事会例会每季度至少应当召开一次。董事会临时会议的召开程序由商业银行章程规定。

第二十七条 董事会应当制定内容完备的董事会议事规则并在章程中予以明确,包括会议通知、召开方式、文件准备、表决形式、提案机制、会议记录及其签署、董事会授权规则等,并报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董事会议事规则中应当包括各项议案的提案机制和程序,明确各治理主体在提案中的权利和义务。在会议记录中明确记载各项议案的提案方。

第二十八条 董事会各专门委员会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由董事会制定。各专门委员会应当制定工作计划并定期召开会议。

第二十九条 董事会会议应当有商业银行全体董事过半数出席方可举行。董事会作出决议,必须经商业银行全体董事过半数通过。

董事会会议可以采用会议表决(包括视频会议)和通讯表决两种表决方式,实行一人一票。采用通讯表决形式的,至少在表决前三日内应当将通讯表决事项及相关背景资料送达全体董事。

商业银行章程或董事会议事规则应当对董事会采取通讯表决的条件和程序进行规定。董事会会议采取通讯表决方式时应当说明理由。

商业银行章程应当规定,利润分配方案、重大投资、重大资产处置方案、聘任或解聘高级管理人员、资本补充方案、重大股权变动以及财务重组等重大事项不得采取通讯表决方式,应当由董事会2/3以上董事通过方可有效。

第三十条 董事会召开董事会会议,应当事先通知监事会派员列席。

董事会在履行职责时,应当充分考虑外部审计机构的意见。

第三十一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意见及商业银行整改情况应当在董事会上予以通报。

第三节 监事会

第三十二条 监事会是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督机构,对股东大会负责,除依据《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和商业银行章程履行职责外,还应当重点关注以下事项:

(一)监督董事会确立稳健的经营理念、价值准则和制定符合本行实际的发展战略;

(二)定期对董事会制定的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形成评估报告;

(三)对本行经营决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进行监督检查并督促整改;

(四)对董事的选聘程序进行监督;

(五)对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履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对全行薪酬管理制度和政策及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监督;

(七)定期与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沟通商业银行情况等。

第三十三条 监事会由职工代表出任的监事、股东大会选举的外部监事和股东监事组成。

外部监事与商业银行及其主要股东之间不得存在影响其独立判断的关系。

第三十四条 监事会可根据情况设立提名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

提名委员会负责拟订监事的选任程序和标准,对监事候选人的任职资格进行初步审核,并向监事会提出建议;对董事的选聘程序进行监督;对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履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向监事会报告;对全行薪酬管理制度和政策及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监督。

提名委员会原则上应当由外部监事担任负责人。

监督委员会负责拟订对本行财务活动的监督方案并实施相关检查,监督董事会确立稳健的经营理念、价值准则和制定符合本行实际的发展战略,对本行经营决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 监事长(监事会主席)应当由专职人员担任,且至少应当具有财务、审计、金融、法律等某一方面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第三十六条 监事会应当制定内容完备的监事会议事规则并在章程中予以明确,包括会议通知、召开方式、文件准备、表决形式、提案机制、会议记录及其签署等。监事会例会每季度至少应当召开一次。监事会临时会议召开程序由商业银行章程规定。

第三十七条 监事会在履职过程中有权要求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提供信息披露、审计等方面的必要信息。监事会认为必要时,可以指派监事列席高级管理层会议。

第三十八条 监事会可以独立聘请外部机构就相关工作提供专业协助。

第四节 高级管理层

第三十九条 高级管理层由商业银行总行行长、副行长、财务负责人及监管部门认定的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组成。

第四十条 高级管理层根据商业银行章程及董事会授权开展经营管理活动,确保银行经营与董事会所制定批准的发展战略、风险偏好及其他各项政策相一致。

高级管理层对董事会负责,同时接受监事会监督。高级管理层依法在其职权范围内的经营管理活动不受干预。

第四十一条 高级管理层应当建立向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的信息报告制度,明确报告信息的种类、内容、时间和方式等,确保董事、监事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各类信息。

第四十二条 高级管理层应当建立和完善各项会议制度,并制定相应议事规则。

第四十三条 行长依照法律、法规、商业银行章程及董事会授权,行使有关职权。

第三章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第一节 董

第四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制定规范、公开的董事选任程序,经股东大会批准后实施。

第四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章程中规定,董事提名及选举的一般程序为:

(一)在商业银行章程规定的董事会人数范围内,按照拟选任人数,可以由董事会提名委员会提出董事候选人名单;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商业银行发行的有表决权股份总数3%以上股东亦可以向董事会提出董事候选人。

(二)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对董事候选人的任职资格和条件进行初步审核,合格人选提交董事会审议;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以书面提案方式向股东大会提出董事候选人。

(三)董事候选人应当在股东大会召开之前作出书面承诺,同意接受提名,承诺公开披露的资料真实、完整并保证当选后切实履行董事义务。

(四)董事会应当在股东大会召开前依照法律法规和商业银行章程规定向股东披露董事候选人详细资料,保证股东在投票时对候选人有足够的了解。

(五)股东大会对每位董事候选人逐一进行表决。

(六)遇有临时增补董事,由董事会提名委员会或符合提名条件的股东提出并提交董事会审议,股东大会予以选举或更换。

第四十六条 独立董事提名及选举程序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商业银行应当在章程中规定,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商业银行发行的有表决权股份总数1%以上股东可以向董事会提出独立董事候选人,已经提名董事的股东不得再提名独立董事;

(二)被提名的独立董事候选人应当由董事会提名委员会进行资质审查,审查重点包括独立性、专业知识、经验和能力等;

(三)独立董事的选聘应当主要遵循市场原则。

第四十七条 董事应当符合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任职条件,并应当通过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任职资格审查。

董事任期由商业银行章程规定,但每届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董事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独立董事在同一家商业银行任职时间累计不得超过六年。

董事任期届满未及时改选,或者董事在任期内辞职影响银行正常经营或导致董事会成员低于法定人数的,在改选出的董事就任前,原董事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董事职责。

第四十八条 董事依法有权了解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并对其他董事和高级管理层成员履行职责情况实施监督。

第四十九条 董事对商业银行负有忠实和勤勉义务。

董事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商业银行章程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

第五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章程中规定,独立董事不得在超过两家商业银行同时任职。

第五十一条 董事应当投入足够的时间履行职责,每年至少亲自出席2/3以上的董事会会议;因故不能出席的,可以书面委托同类别其他董事代为出席。

董事在董事会会议上应当独立、专业、客观地发表意见。

第五十二条 董事个人直接或者间接与商业银行已有或者计划中的合同、交易、安排有关联关系时,应当将关联关系的性质和程度及时告知董事会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并在审议相关事项时做必要的回避。

第五十三条 非执行董事应当依法合规地积极履行股东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沟通职责,重点关注股东与商业银行关联交易情况并支持商业银行制定资本补充规划。

第五十四条 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时应当独立对董事会审议事项发表客观、公正的意见,并重点关注以下事项:

(一)重大关联交易的合法性和公允性;

(二)利润分配方案;

(三)高级管理人员的聘任和解聘;

(四)可能造成商业银行重大损失的事项;

(五)可能损害存款人、中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事项;

(六)外部审计师的聘任等。

第五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章程中规定,独立董事每年在商业银行工作的时间不得少于15个工作日。

担任审计委员会、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及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人的董事每年在商业银行工作的时间不得少于25个工作日。

第五十六条 董事应当按要求参加培训,了解董事的权利和义务,熟悉有关法律法规,掌握应具备的相关知识。

第五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规定董事在商业银行的最低工作时间,并建立董事履职档案,完整记录董事参加董事会会议次数、独立发表意见和建议及被采纳情况等,作为对董事评价的依据。

第二节 监

第五十八条 监事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及商业银行章程规定,忠实履行监督职责。

第五十九条 股东监事和外部监事的提名及选举程序参照董事和独立董事的提名及选举程序。

股东监事和外部监事由股东大会选举、罢免和更换;职工代表出任的监事由银行职工民主选举、罢免和更换。

第六十条 监事任期每届三年,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外部监事在同一家商业银行的任职时间累计不得超过六年。

第六十一条 监事应当积极参加监事会组织的监督检查活动,有权依法进行独立调查、取证,实事求是提出问题和监督意见。

第六十二条 监事连续两次未能亲自出席、也不委托其他监事代为出席监事会会议,或每年未能亲自出席至少2/3的监事会会议的,视为不能履职,监事会应当建议股东大会或股东会、职工代表大会等予以罢免。

股东监事和外部监事每年在商业银行工作的时间不得少于15个工作日。

职工监事享有参与制定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的权利,并应当积极参与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六十三条 监事可以列席董事会会议,对董事会决议事项提出质询或者建议,但不享有表决权。列席董事会会议的监事应当将会议情况报告监事会。

第六十四条 监事的薪酬应当由股东大会审议确定,董事会不得干预监事薪酬标准。

第三节 高级管理人员

第六十五条 高级管理人员应当通过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任职资格审查。

第六十六条 高级管理人员应当遵循诚信原则,审慎、勤勉地履行职责,不得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属于本行的商业机会,不得接受与本行交易有关的利益。

第六十七条 高级管理人员应当按照董事会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地向董事会报告有关本行经营业绩、重要合同、财务状况、风险状况和经营前景等情况。

第六十八条 高级管理人员应当接受监事会监督,定期向监事会提供有关本行经营业绩、重要合同、财务状况、风险状况和经营前景等情况,不得阻挠、妨碍监事会依照职权进行的检查、监督等活动。

第六十九条 高级管理人员对董事会违反规定干预经营管理活动的行为,有权请求监事会提出异议,并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报告。

第四章 发展战略、价值准则和社会责任

第七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兼顾股东、存款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制定清晰的发展战略和良好的价值准则,并确保在全行得到有效贯彻。

第七十一条 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应当重点涵盖中长期发展规划、战略目标、经营理念、市场定位、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商业银行在关注总体发展战略基础上,应重点关注人才战略和信息科技战略等配套战略。

第七十二条 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由董事会负责制定并向股东大会报告。董事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应当充分考虑商业银行所处的宏观经济形势、市场环境、风险承受能力和自身比较优势等因素,明确市场定位,突出差异化和特色化,不断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第七十三条 董事会在制定资本管理战略时应当充分考虑商业银行风险及其发展趋势、风险管理水平及承受能力、资本结构、资本质量、资本补充渠道以及长期补充资本的能力等因素,并督促高级管理层具体执行。

第七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制定中长期信息科技战略,建立健全组织架构和技术成熟、运行安全稳定、应用丰富灵活、管理科学高效的信息科技体系,确保信息科技建设对商业银行经营和风险管控的有效支持。

第七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人才招聘、培养、评估、激励、使用和规划的科学机制,逐步实现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推动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七十六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当定期对发展战略进行评估与审议,确保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与经营情况和市场环境变化相适应。

监事会应当对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进行监督。

高级管理层应当在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框架下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目标与计划。

第七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树立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价值准则、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以此激励全体员工更好地履职。

第七十八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负责制定董事会自身和高级管理层应当遵循的职业规范与价值准则。

高级管理层负责制定全行各部门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职业规范,明确具体的问责条款,建立相应处理机制。

第七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当鼓励员工通过合法渠道对有关违法、违规和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予以报告,并充分保护员工合法权益。

第八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经济、环境和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履行社会责任,并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予以体现,同时定期向公众披露社会责任报告。

商业银行应当保护和节约资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八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当遵守公平、安全、有序的行业竞争秩序,提升专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改进金融服务,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持续为股东、员工、客户和社会公众创造价值。

第五章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第一节 风险管理

第八十二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对银行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

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当根据银行风险状况、发展规模和速度,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程序,判断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确定适当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偏好,督促高级管理层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并及时处置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

第八十三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应当定期听取高级管理层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专题报告,对商业银行风险水平、风险管理状况、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意见。

第八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并确保该部门具备足够的职权、资源以及与董事会进行直接沟通的渠道。

商业银行应当在人员数量和资质、薪酬和其他激励政策、信息科技系统访问权限、专门的信息系统建设以及商业银行内部信息渠道等方面给予风险管理部门足够的支持。

第八十五条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应当承担但不限于以下职责:

(一)对各项业务及各类风险进行持续、统一的监测、分析与报告;

(二)持续监控风险并测算与风险相关的资本需求,及时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

(三)了解银行股东特别是主要股东的风险状况、集团架构对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影响和传导,定期进行压力测试,并制定应急预案;

(四)评估业务和产品创新、进入新市场以及市场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时,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第八十六条 商业银行可以设立独立于操作和经营条线的首席风险官。

首席风险官负责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并可以直接向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

首席风险官应当具有完整、可靠、独立的信息来源,具备判断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状况的能力,及时提出改进方案。

首席风险官的聘任和解聘由董事会负责并及时向公众披露。

第八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集团层面和单体层面分别对风险进行持续识别和监控,风险管理的复杂程度应当与自身风险状况变化和外部风险环境改变相一致。

商业银行应当强化并表管理,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做好商业银行整体及其子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的设计和实施工作,指导子公司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并在集团内部建立必要的防火墙制度。

第八十八条 商业银行被集团控股或作为子公司时,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及时提示与要求集团或母公司,在制定全公司全面发展战略和风险政策时充分考虑商业银行的特殊性。

第二节 内部控制

第八十九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当持续关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状况,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监督高级管理层制定相关政策、程序和措施,对风险进行全过程管理。

第九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责任制,确保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充分认识自身对内部控制所承担的责任。

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分级负责,并对内部控制失效造成的重大损失承担责任。

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和制度,履行内部控制监督职责。

第九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当有效建立各部门之间的横向信息传递机制,以及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纵向信息传递机制,确保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及时了解银行经营和风险状况,同时确保内部控制政策及信息向相关部门和员工的有效传递与实施。

第九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当设立相对独立的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部门,该部门应当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与评价,并可以直接向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

第九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报告制度和报告路线。

商业银行可以设立首席审计官。首席审计官和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定期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报告审计工作情况,及时报送项目审计报告,并通报高级管理层。

首席审计官和审计部门负责人的聘任和解聘应当由董事会负责。

第九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外聘审计机构制度。

商业银行应当外聘审计机构进行财务审计,对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及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定期评估。商业银行应将相关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及时报送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

第九十五条 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有效利用内部审计部门、外部审计机构和内部控制部门的工作成果,及时采取相应纠正措施。

第六章 激励约束机制

第一节 董事和监事履职评价

第九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对董事和监事的履职评价体系,明确董事和监事的履职标准,建立并完善董事和监事履职与诚信档案。

第九十七条 商业银行对董事和监事的履职评价应当包括董事和监事自评、董事会评价和监事会评价及外部评价等多个维度。

第九十八条 监事会负责对商业银行董事和监事履职的综合评价,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报告最终评价结果并通报股东大会。

第九十九条 董事会、监事会应当分别根据董事和监事的履职情况提出董事和监事合理的薪酬安排并报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第一百条 董事和监事除履职评价的自评环节外,不得参与本人履职评价和薪酬的决定过程。

第一百零一条 董事和监事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商业银行章程,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在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处理的同时,商业银行应当按规定进行问责。

第一百零二条 对于不能按照规定履职的董事和监事,商业银行董事会和监事会应当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并采取相应措施。

第一百零三条 商业银行进行董事和监事履职评价时,应当充分考虑外部审计机构的意见。

第二节 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机制

第一百零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与银行发展战略、风险管理、整体效益、岗位职责、社会责任、企业文化相联系的科学合理的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机制。

第一百零五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公正透明的高级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标准、程序等激励约束机制。绩效考核的标准应当体现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原则,确保银行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相一致。

第一百零六条 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参与本人绩效考核标准和薪酬的决定过程。

第一百零七条 商业银行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严格限定高级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结果及其薪酬:

(一)主要监管指标没有达到监管要求的;

(二)资产质量或盈利水平明显恶化的;

(三)出现其他重大风险的。

第一百零八条 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商业银行章程,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在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处理的同时,商业银行应当按规定进行问责。

第三节 员工绩效考核机制

第一百零九条 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机制应当充分体现兼顾收益与风险、长期与短期激励相协调,人才培养和风险控制相适应的原则,并有利于本行战略目标实施和竞争力提升。

第一百一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岗位,作为绩效薪酬发放的依据。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指标应当包括经济效益指标、风险管理指标和社会责任指标等。

第一百一十一条 商业银行薪酬支付期限应当与相应业务的风险持续时期保持一致,引入绩效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制度,并提高主要高级管理人员绩效薪酬延期支付比例。

第一百一十二条 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行中长期激励计划。

第一百一十三条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每年对绩效考核及薪酬机制和执行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审计结果向董事会和监事会报告,并报送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

外部审计机构应当将商业银行薪酬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情况纳入审计范围。

第七章 信息披露

第一百一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本行的信息披露管理制度,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会计制度和监管规定进行信息披露。

第一百一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当遵循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原则,规范披露信息,不得存在虚假报告、误导和重大遗漏等。

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应当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第一百一十六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负责本行的信息披露,信息披露文件包括定期报告、临时报告以及其他相关资料。

第一百一十七条 商业银行披露的信息应当包括:基本信息、财务会计报告、风险管理信息、公司治理信息、重大事项等。商业银行半、季度定期报告应当参照报告要求披露。

第一百一十八条 商业银行披露的基本信息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法定名称、注册资本、注册地、成立时间、经营范围、法定代表人、主要股东及其持股情况、客服和投诉电话、各分支机构营业场所等。

第一百一十九条 商业银行披露的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等组成。

商业银行披露的财务会计报告须经具有相应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第一百二十条 商业银行披露的风险管理信息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和国别风险等各类风险状况;

(二)风险控制情况,包括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对风险的监控能力,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风险计量、监测和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和全面审计情况等;

(三)采用的风险评估及计量方法。

商业银行应当与外部审计机构就风险管理信息披露的充分性进行讨论。

第一百二十一条 商业银行披露的公司治理信息应当包括:

(一)内召开股东大会情况;

(二)董事会构成及其工作情况;

(三)独立董事工作情况;

(四)监事会构成及其工作情况;

(五)外部监事工作情况;

(六)高级管理层构成及其基本情况;

(七)商业银行薪酬制度及当年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薪酬;

(八)商业银行部门设置和分支机构设置情况;

(九)银行对本行公司治理的整体评价;

(十)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信息。

第一百二十二条 商业银行披露的重大事项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最大十名股东及报告期内变动情况;

(二)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分立或合并事项;

(三)其他重要信息。

第一百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发生以下事项之一的,应当自事项发生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编制临时信息披露报告,并通过公开渠道发布,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披露的,应当提前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提出申请:

(一)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的;

(二)更换董事长或者行长的;

(三)当年董事会累计变更人数超过董事会成员人数1/3的;

(四)商业银行名称、注册资本或者注册地发生变更的;

(五)经营范围发生重大变化的;

(六)合并或分立的;

(七)重大投资、重大资产处置事项;

(八)重大诉讼或者重大仲裁事项;

(九)聘任、更换或者提前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的;

(十)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一百二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年报、互联网站等方式披露信息,方便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及时获取所披露的信息。上市银行在信息披露方面应同时满足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相关规定。

第一百二十五条 商业银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对报告签署书面确认意见;监事会应当提出书面审核意见,说明报告的编制和审核程序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报告的内容是否能够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定期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无法保证或者存在异议的,应当陈述理由和发表意见,上市银行应当按照相关规定予以披露。

第一百二十六条 商业银行监事会应当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履行信息披露职责的行为进行监督;关注公司信息披露情况,发现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应当进行调查和提出处理建议,并将相关情况及时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报告。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一百二十七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纳入法人监管体系中,并根据本指引全面评估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提出监管意见,督促商业银行持续加以完善。

第一百二十八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通过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等实施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持续监管,具体方式包括风险提示、现场检查、监管通报、约见会谈、与内外部审计师会谈、任职资格审查和任前谈话、与政府部门及其他监管当局进行协作等。

第一百二十九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派员列席商业银行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工作会等会议。商业银行召开上述会议时,应当至少提前三个工作日通知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

商业银行应当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会议记录和决议等文件及时报送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对商业银行董事和监事的履职评价进行监督。

第一百三十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就公司治理监督检查评估结果与商业银行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进行充分沟通,并视情况将评价结果在银行董事会、监事会会议上通报。

第一百三十一条 对不能满足本指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关于公司治理要求的商业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要求其制定整改计划,并视情况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第九章 附

第一百三十二条 有限责任公司制商业银行应当参照本指引关于股东大会、监事会和监事的规定在银行章程中对股东会、监事的权利和责任作出规定。

本指引关于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包括独立董事)提名和选举的相关规定不适用于独资银行。

第一百三十三条 本指引中“以上”均含本数。

第一百三十四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管的其他金融机构参照执行本指引,并应当符合本指引所阐述的原则。

第一百三十五条 本指引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一百三十六条 本指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本指引施行前颁布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银监发〔2006〕22号)、《外资银行法人机构公司治理指引》(银监发〔2005〕21号)和《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指导意见》(银监办发〔2009〕15号)同时废止,《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2〕第15号)不再适用。

第五篇:浏阳农业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

来源:未知 2010-4-29 10:05:00 作者:admin 人气:272 股东大会

是湖南浏阳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权力机构,依法对我行重大事项做出决策,包括审议批准利润分配方案、财务预算方案和决算方案、注册资本的改变、发行债券、合并、分立以及修改公司章程等。

董事会

湖南浏阳农村商业银行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负责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并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公司章程的规定和股东大会的授权行使职权。所有董事有责任积极参与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保护银行利益及股东权益。

本行董事会共有13名董事。其中股权董事9人,独立董事2人、职工董事2人。

股权董事:

罗成林(本行董事长)

涂向阳赵伟平卢志勇李建辉胡建明

曾显达胡晗春李学平

职工董事:谭晓陈富国

监事会

是湖南浏阳农村商业银行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向股东大会负责,监督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行为及财务事宜。

本行监事会由7名监事组成,其中股权监事4人,职工监事3人。

股权监事:

周开明李昌开汤华凤蒋继明

职工监事:

王道松(本行监事长)任发荣余中付

经营管理层

行长等高级管理人员负责组织我行的经营管理活动。行长主要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我行章程规定以及股东大会、董事会的授权行使职权。

下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情况分析

    《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情况分析》 (1)农村商业银行基本情况介绍 农村商业银行(Rural commercial bank)前身是农村合作信用社,经改革之后成为由辖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

    2009-02-17 10:53 来源:董建卫 柳颖君 打印 | 大 | 中 | 小 分享到: 摘 要: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稳步推进,改善银行公司治理成为一个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由于银行......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征求意见稿)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促进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构探讨(5篇模版)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探讨 姓名:聂坤 专业:国际商务 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学号:2010210259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探讨 摘要 银行作为各种市场活动中最重要的金融......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之涵义辨析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之涵义辨析 摘要: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健全银行的公司治理》、香港金融监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以及学术界对商业银行公司治......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选择

    摘要:公司治理起因于产权的分离,治理的功能是权、责、利的分配,治理模式有效率的前提是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对称分布。“股东至上主义”逻辑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公司治......

    商业银行对公司的监督治理

    商业银行对公司的监督治理 一、商业银行对公司治理的主要作用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控制和监督。控制主要是指商业银行通过持股等方式直接......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优化资源配臵、支持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