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构探讨(5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19:3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构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构探讨》。

第一篇: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构探讨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探讨

姓名:聂坤 专业:国际商务

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学号:2010210259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探讨

摘要

银行作为各种市场活动中最重要的金融中介,其经营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广大储户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银行的公司治理效率会对银行本身以及金融业,乃至整个经济体系造成巨大的影响。加快深化内部改革,建立良好公司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在总结商业银行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优化的途径。

关键词: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优化途径

The Explor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ABSTRACT As the most important financial intermedias in marketing activities ,banks' quality not only affect its own survivial and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customers' profit and social stability.The efficiency of banking management will impact the financial industry even the overall economic structure.The key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is accelerating the internal reforms, establishing good orgnizational structure , changing management mechanism.This artical summarized the processing problems of state-owned banks based on the governance model commercial banks,and explored the way of optimize governance structure in our state-owned banks.Keywords:commercial banks;Corporate Governance;Optimization approach

目录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概述...........................................................................................................1

(一)公司治理的定义...................................................................................................................................1

(二)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容...........................................................................................................................1

(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构的相关规定...................................................................................................2 1.巴塞尔委员会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相关规定............................................................................2 2.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有关规定................................................................................................2

二、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典型模式比较...................................................................................................2

(一)英美模式...............................................................................................................................................2

(二)德日模式...............................................................................................................................................3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启示...............................................................................................................4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现状及问题...............................................................................................4

(一)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特点...........................................................................................................4

(二)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5 1.产权主体的“人格化”虚置问题............................................................................................................5 2.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5 3.激励机制不合理........................................................................................................................................6 4.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6

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途径...........................................................................................................6

(一)要加快股份制改革进程,促进股权结构合理化...............................................................................6

(二)要尽快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6

(三)构建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7

(四)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经营透明度...............................................................................................7 参考文献...............................................................................................................................................................8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概述

(一)公司治理的定义

Berle & Means(1932)认为,公司治理致力于解决所有者与经理层之间的关系,焦点在于使所有者与经理层的利益相一致。

Codbury Committee认为,公司治理是一种配置机制,解决的是高级管理人员、股东、董事会和公司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产生的诸多特定问题,应把股东利益置于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相同的位置。OEDC(1998)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据以对工商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它包括公司经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一整套关系。治理结构也提供了一个架构,通过这个架构,公司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并监督其实施的手段将得以确定.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可以树立市场信心,鼓励更加稳定的、长期的投资流入,激励经理和董事会去实现那些符合公司和股东利益的奋斗目标,也可以提供有效的监督,从而激励企业更有效地利用资源。

吴敬琏认为,公司治理是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

张维迎认为,公司治理是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套法律、文化、制度性安排,其目的是解决内在的激励问题和经理层选择问题。

以上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各种定义虽然从文字表述上有所不同,但他们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出入。结合上述的各种定义,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是:公司治理结构是协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涉及指挥、控制、激励等方面的内容,即借以处理企业各种合约的一种制度。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两种,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只包括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有产权结构、资本结构、制衡机制(即股东大会一董事一经理一监事会的相互监督和制衡)、徽励机制、信息披露制度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产权结构、制衡机制和激励机制。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包括:充分竟争的市场(包括产品市场、股票市场、经理市场等)、法律环境、宏观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

(二)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容

1999年5月,由29个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理事会正式通过了其制定的《公司治理结构原则》,它是第一个政府间为公司治理结构开发出的国际标准,并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该原则皆在为各国政府部门制定有关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和监管制度框架提供参考,也为证券交易所、投资者、公司和参与者提供指导,它代表了OECD成员国对于建立良好公司治理结构共同基础的考虑,其主要内容包括:

(1)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维护股东的权利;

(2)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保包括小股东和外国股东在内的全体股东受到平等的待遇;如果股东的权利受到损害,他们应有机会得到补偿;

(3)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并且鼓励公司和利益相关者为创造财富和工作机会以及为保持企业财务健全而积极地进行合作;

(4)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当保证及时准确地披露与公司有关的任何重大问题,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所有权状况和公司治理状况的信息;

(5)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和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并确保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负责。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这些原则是建立在不同公司治理结构基础之上的,该原则充分考虑了各个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认识到一个公司的竞争力和最终成功是利益相关

者协同作用的结果,是来自不同资源提供者特别是包括职工在内的贡献。

(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构的相关规定

1.巴塞尔委员会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相关规定

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与公司治理机制并无本质的不同,但是因为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性质,使得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带有自身的特点。

巴塞尔委员会曾在《利率风险管理原则》(1997年9月)、《银行内控体系的框架》、《增加银行透明度》、《信用风险管理原则(咨询文件)》等文件中提出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问题,主要涉及:

(1)公司的价值、行为规则、适当的行为的其他标准及用来保证他们之间相互协调的系统;(2)清晰的公司战略来保证它能衡量银行的成功和个体的贡献;(3)刻画出从基层个人到董事会各级决策者相应的责任;(4)建立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和审计者之间合作机制;

(5)有力的内控体系,包括内部和外部审计、独立于业务及其他检查和平衡关系之外的风险 管理;

(6)在利益冲突特别大时,对风险敞口进行特殊监控;

(7)以补偿、升迁或其他形式在财务上和管理上进行激励,促使高级管理人员、业务管理人员采取适当的行为;

(8)对内、对外提供正确的信息流。

2.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有关规定

2002年,我国中央银行参照《OECD公司治理原则》和《巴塞尔报告》,借鉴和吸收了发达国家公司治理制度的一些成熟做法,并紧密结合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实际状况,分别颁发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股份制商业银行独立董事、外部监事制度指引》和2004年为指导中、建两行股份制改革而制定实施的《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管指引》。《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准则: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的议事制度和决策程序;明确股东、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利、义务;建立、健全以监事会为核心的监督机制;建立完善的信息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强化激励约束机制。

二、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典型模式比较

从世界范围来看,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遵循两种模式: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英美模式深受亚当·斯密市场哲学的影响,设定银行治理的目的是要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因而银行应为股东控制。而德日模式强调要对“看不见的手”进行修正,更重视政府的作用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认为银行治理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正是由于各国基于不同的经济理念而对银行股东的定位各不相同,所以管理层和董事会、监事会也就各具有不同的职能。

(一)英美模式

英美模式又称为“外部人”模式或市场控制型模式。市场型银行治理结构是指主要通过资

本市场机制中的投票、接管和兼并等股权流动形式以及破产、清算等债权流动形式实现对银行经营者的控制与监督。下面就股权结构、内部治理结构、控制机制、银行存在的根本目标等方面对英美市场型银行治理模式展开探讨。

1.股权结构方面:英美商业银行中的股东高度分散,即使是大股东所持的股份也只占银行总股本的1%左右。依托着发达的资本市场,其股票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与股权分散的产权制度安排相适应,其商业银行治理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上的接管和收购等股权流动形式来实现对银行经营者的控制与监督。

2.内部治理结构方面:英美的公司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层组成,不设监事会。股东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但不是常设机构,其日常事务决交由董事会决定,董事会一般将部分日常经营管理权力交由其代理人首席执行官(CEO)执行,也体现了银行经营权的进一步集中。董事会实际拥有资产控制权,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在董事会下设不同的委员会如执行委员会、任免委员会、报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以便协助董事会更好地进行决策。董事会成员包括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以外部董事为主。外部董事多为曾经担任过其他公司高层领导职务或某方面的专家,内部董事则为公司的高级主管人员。按理讲,外部董事比例的增加会加强董事会对经营者的监督,但是,英美大银行中同时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银行首席执行官由董事会主席兼任。这种双重身份导致董事会难以发挥监督职能。由于英美银行中没有监事会,所以会聘请专门的审计事务所负责有关银行财务状况的年度审计报告,这种独立审计制度杜绝了银行的舞弊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银行财务状况信息的真实披露,有助于银行的守法经营。

3.控制机制:从控制机制看,英美模式中以“用脚投票”为主,主要靠市场控制银行。在美国主要靠资本市场上的接管和兼并控制银行,市场上股票价格变动对银行的管理者形成间接约束。美国的机构投资者,不会长期持有一种股票,在所持股的银行业绩不好时,一般不直接干预银行运转,而是改变自己的股票组合,卖出该银行的股票。持股的短期性质使得股票交易十分频繁,造成银行接管与兼并事件频频发生。不过,近年来“用手投票”机制的作用在逐步增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机构股东的积极干预,美国一系列大银行的CEO被强制离职,这正是“用手投票”发挥作用的表现。

4.激励机制:其薪酬计划的核心是将管理层的个人收益和广大股东的利益统一起来,从而使股东价值成为管理层的决策行为准则。为了使管理者的利益更紧密地与银行的利益相一致,一种常用的激励措施就是给经理人员较少的工资奖金,而更多地给予股票或股票期权,从而将经理人员个人收益与银行的市场表现直接挂钩。根据这一思想,美国银行管理层的薪酬一般包括以工作表现为基础的工资、以财务数据为基础的奖金、以股票表现为基础的股票期权(所占比例最大)及以服务年限为基础的退休计划。

5.银行存在的根本目标:英美模式中,股东是银行的所有者和剩余索取者,银行的根本目标是股东价值的最大化,而银行其他利益相关者如雇员、债权人等获得的多是固定的报酬。

(二)德日模式

德日模式又称为“内部人”模式或组织控制型模式,在法人持股或法人相互持股为主的股权结构下,对董事或经理人员的监督机制是靠内部机制来制衡的。其主要特点是: 1.股权结构方面:德日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属于相对集中型,其银行产业高度集中,而且德日商业银行与大工商企业组成工商与金融集团,在同一集团内部实业公司和银行之间相互以法人持股,循环持股,具有较强的封闭性,股权相对集中,集团外的股权比例较小。与这种相对集中型的产权制度安排相适应的是以内部人监督为主的公司治理结构。

2.内部治理结构方面:德日模式下的银行内部治理是一种双层董事会的结构,由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经理层组成。监事会一般不参加银行的经营管理,但是有权在任何时候检查公司的帐目情况,主要执行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作用。德日模式下,董事会的权力很大,负责银行的重大决策制定而总经理负责具体的贯彻执行。董事会直接监督并约束经理人员。由于银行的主要股东是一些大的法人机构和金融机构,同时他们往往是银行的存款人,这些股东对银行的持股及银行之间的交叉持股,这种股权结构使得他们对银行经理层的控制成为可能。以德国的银行为例,其业务执行职能和监督职能是相分离的,设有对应的两种管理机构即执行董事会和监事会,分别相当于英美国家的经理层和董事会,两者职责分明,成员互不交叉,保证了股东确实能发挥其应有的控制与监督职能。

3.控制机制主要表现为:(1)银行的控制权由大股东掌握,由于股东对银行的持股及银行之间的交叉持股,使得经理层对银行的控制受到了抑制。(2)法人机构与银行机构之间的交叉持股在集团内部形成了统一的利益相关整体,股东之间会相互监督。(3)机构投资者不会轻易出售股票,其主要借助这些股票参与银行的决策与管理,目的在于保证银行的长远发展,持股稳定性较强。如果对银行经理不满意,直接采取“用手投票”的方式,而不是“用脚投票”。

4.激励机制:日德模式下,在银行董事的报酬中,奖金在全部工资中占据主要份额,虽然对董事的长期激励中也包括股权激励和延期付息股票计划,但与英美模式下管理人员的薪酬主要由股票期权组成的方式不同的是,股票期权并不占主要分额。

5.银行存在的根本目标:日德模式中公司治理的目的突出了共同治理的概念,强调银行的经营目标首先是履行其社会义务,之后才是服务于股东。银行以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目标。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通过两种模式的对比可以看出,英美国家商业银行治理模式强调股权的分散化和证券市场的流动性,通过来自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的压力使得银行经理层不断提高银行运行效率。而日德模式的优势在于稳定的银企关系,通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实现银企双赢。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两种模式也在不断取长补短,出现趋同的趋势。美国对银行高管薪酬加强了监管,抑制其过高的收入,日本和德国也开始引进基于股权的长期激励手段,增强信息透明度,以加强资本市场对银行高管的约束力。但随着2008年以来的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也引起了我们对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反思,实际上普遍适用的、标准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并不存在,只有将国外先进的经验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相结合,建立适合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公司治理机制,才能取得良好的运行效果。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特点

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正在变革当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所有权结构来看,四大国有银行是国有独资,国家是唯一的股东。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具有完全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国有银行的资本金补充只有依靠国家财政的注入,满足巴塞尔协议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2.从资本结构来看,四大国有银行的监管资本中结构比较单一,基本是一级资本中的国有

所有者权益为主,没有优先股;但在外国商业银行中,不但有一级资本,而且也有诸如优先股、次级债务这样的二级资本。债务资本主要是广大存款人的储蓄存款、企事业单位的存款。

3.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决策机制中,总行党委处于决策地位,近似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处于经营管理层的行长班子成员基本都是党委委员,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没有分开,相互制衡的关系不很明确;国有商业银行的监事会刚刚成立,发挥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4.国家行使出资人的权利主要是通过政府部门的外部监督来进行的。财政部主要从出资人的角度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税收情况、费用情况进行审查和监督;人民银行代表广大存款人的利益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审计署代表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审计监督;国家经贸委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理、呆帐核销等方面进行直接的审查;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对高级员工进行选拔、考察任命。事实上,这些活动都是作为外部人角色来监督的。

5.四大国有银行的领导人任命是由中央和国务院任命的。目前,对国有商业银行领导人的任命还没有和具体的、可操作的经营管理目标、利润目标联系起来。对国有商业银行缺乏一套比较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四大国有银行的行长级领导人由中央组织部考察任命其党内职务、国务院任命其行政职务:国有商业银行省分行的总经理由金融工委和总行组织部门进行考核,总行党委任命其党内职务,行政机关任命其行长职务,党政基本是一体的。

6.四大国有银行组织结构采取一级法人、授权经营、分支行制。国有商业银行是典型的多级委托代理组织,委托代理链比较长,并且按照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因而委托代理成本和管理成本比较高。

7.国家对国有银行领导人、国有银行内部对员工激励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官本位”体制。从总分行的领导到各业务部门的负责人都有一定的行政级别,专业员工也有相应的行政级别。工资、奖金、住房等基本是和这些比较僵化的行政级别联系在一起的。

(二)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1.产权主体的“人格化”虚置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主体是一元化的,其单一出资者为国家,国家派出高级管理人员对银行进行经营管理,国有产权缺乏一个人格化的产权主体,于是存在着所有者主体不明确,即“所有者缺位”的问题。按照现行的《公司法》,国有金融机构的产权被完全界定为“国家所有”,即国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最后投资人与所有者,这似乎是一个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的制度安排,但现实中到底由谁来代表全国人民行使对国有财产的所有权,并承担起相应的所有者责任和风险,实际上是不明确的,即产权主体是“人格化”虚置的。

2.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

内部人指的是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内部人控制是指银行高管层在银行中掌握了非常多的控制权和信息优势,他们更多的是代表其自身的利益而非股东的利益来经营银行。虽然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均成立了以董事会、监事会所组成的双层组织结构,形成了“三会四权”的制衡机制,即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分别行使最终控制权、经营决策权、监督权和经营指挥权。但由于国有股权一股独大,公众股东的过度分散,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积极性去阻止国有股东滥用权力和政府对银行的干预,董事会、监事会均由国有大股东操纵,董事长、监事长均由政府任命。而且由于国有股东“委托人缺位”,政府对银行高管层监管不严,银行高管层又是由政府任命,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既代表国有股东,又是银行经营管理者,这使得他们掌握了很大的控制权和信息优势,往往会去谋求自身的利益,内部人控制问题难以避免。

3.激励机制不合理

从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层这一层面上来看,各行股东大会普遍没有建立对董事、监事绩效评价的标准和程序。董事会和监事会也未对其成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过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其进行奖励或处罚,从而难以对董事和监事起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内部的权利配置结构中,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在很大程度上是错位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作为经营管理者,对银行拥有一定的控制权,但没有剩余索取权,收入水平基本上是事前固定的,与业绩水平的相关程度并不明显。这种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不对称使高级管理层有可能利用有限的控制权为自己谋求隐性收入,造成“内部人控制”现象。对广大员工的薪酬激励、职位激励机制不合理,表现在商业银行内按基数分配、按工龄、职称和级别分配薪酬的现象较为普遍,竞争上岗推行的层面较低、公正性不足、透明度低,广大员工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不高。

4.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

信息披露失真、信息披露不充分、信息披露方式不规范等问题的存在凸显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机制问题。尤其是信息真实性问题,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不仅是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国内外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资本市场接连出现一系列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的事件,甚至被认为市场体系最为完善的美国也发生了“安然事件”、“安达信事件,和“世通事件”,而且中国的市场经济尚不发达,资本市场起步更晚。目前证监会要求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应聘请有商业银行审计经验的、具有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按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对其依据中国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和制度编制的法定财务报告进行审计。

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途径

(一)要加快股份制改革进程,促进股权结构合理化

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而言,首先要解决产权主体问题。实行股份制改革,加快上市步伐,形成产权结构多元化的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使商业银行恢复经济人的本性,降低非经济目标在总目标中的权重。同时要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分别设立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使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互相分开,明确划分董事长、监事长和行长(总经理)职责。商业银行上市后,由于股权社会化,有助于商业银行借助外部力量,推动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随着更多的社会股东参与其中,将对公司的经营决策形成更大的制约力量。通过强化信息披露方式,还将进一步促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透明化,受到社会各方监督。

(二)要尽快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有效激励机制的建立首先要有明确的业绩考核与评价体系,准确衡量决策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员工个人对于银行所做的贡献。为此,要在科学衡量业绩的基础上,改变原有的基数分配、按人员分配以及按级别分配等做法,推进隐性福利货币化,根据业绩和贡献进行激励,如将高级管理人员收入与部门业绩挂钩、将员工收益与银行的长期效益联系起来等,形成现代商业银行以工资、奖金、社会保险、公积金以及股权等多种方式在内的、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新机制。此外,还要不断拓宽竞争上岗的层面,真正做到竞争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三)构建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外部市场和监管尚不成熟,无法为银行外部治理提供完善的治理环境。作为外部市场治理的主要途径之一的资本市场,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不仅市场容量小,而且各项机制还不健全,无法为银行提供足以威胁其低效经营者的并购治理压力;银行家市场在我国还未产生,无法对银行现任管理层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压力;银行监管部门监管水平还有待提高,政府立法和执法水平还不能满足有效银行外部治理的需求。最现实的选择是:从内部治理改革着手,待外部环境日益成熟后,再考虑向国际化的治理机制迈进。由于转轨经济的特殊国情,我国国有银行内部治理机制的构建亦不能照搬国外的做法,这样,才会少走弯路,因此,对原有制度进行创新性改造,构建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是银行握有主动权、并将金融改革的风险控制在局部的选择。

(四)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经营透明度

巴塞尔委员会对银行业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质量要求和方式,也对本地注册银行和海外注册银行在香港分行的信息披露分别制定了强制和非强制性的规定,并要求银行在报刊上发出中英文新闻稿,公布其年度账目及补充财务资料的部分内容。国有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创建以预算管理为手段,成本管理为主要内容,财务信息及时、准确、畅通的财务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准则,对其资产质量、盈利等方面进行完整、详细、准确及时的信息披露,发挥市场的监督约束作用,真实、全面、准确地披露财务信息及其他信息,提高银行经营管理的透明度。

参考文献

[1]方松,张书人.国有两业银行治理结构探讨[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2(04):17-19.[2]姜建清.完善公司治理是银行改革的核心[J].中国金融家,2005(01):46-50.[3]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专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89-203.[4]郁璐.如何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J].现代金融,2010(01):34-36.[5]吴微,于萍.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及对策思考[J].财会通讯,2009(11):23-26.[6]王村.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几点探讨[J].商业经济,2009(07):16-17.[7]陈付聪.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研究[J].金融观察,2010(02):08-11.[8]马晓丹,张敬思.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分析[J].合作金融与经济,2008(06):15-19.

第二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优化资源配臵、支持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7月15日,中国农业银行在上交所上市,7月16日H股交易在香港上市。至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部完成“A+H”两地上市。但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才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要完成现代商业银行的真正转轨,实现“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优质、效益良好、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大银行”的目标,核心是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

一、公司治理的内涵

公司治理也叫法人治理,最早是20世纪由美国学者提出。国外学者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定义有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柯林〃梅耶(Mayor)。柯林〃梅耶把公司治理归结为“公司赖于代表和服务于它的投资者利益的一种组织安排。它包括从公司董事会到执行人员激励计划的一切东西”。

在我国,理论界对公司治理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吴敬琏、李维安和张维迎的观点。

吴敬琏认为公司治理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要完善公司治理,就要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员各自权力、责任和利益,从而形成三者之间的关系。

李维安和张维迎都认为公司治理(或公司治理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李维安(2000)认为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

·1· 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和制衡机制。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广义的公司治理则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供应者、雇员、政府、社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张维迎的观点是,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与结构、股东的权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讲,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之间分配这样一些问题,并认为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

由于公司治理有着丰富的内涵,1999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通过深入研究后做出了能被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定义:公司治理是指包括“公司的管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它利益相关者之间一系列的关系;公司治理决定了公司的组织结构,该结构决定公司的经营目标、以及达到目标和监测业绩的手段;良好的公司治理将为董事会和管理层追求目标提供适当的激励,以便符合公司和股东的利益,从而鼓励公司更有效地使用资源”。

二、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特殊性及相关理论

与一般公司不同,商业银行具有诸多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导致了其治理结构与一般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差异。

(一)商业银行有特殊的经营目标

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作为资源配臵重要机制

·2· 的金融体系要确保资本这一最稀缺的资源配臵到效率最高的领域;与此同时,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又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并对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这两个特征也充分说明了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特殊性——既要在融通资金的同时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又要追求金融风险的最小化。

(二)委托代理关系复杂

对于一般公司而言,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股东与公司之间,委托代理关系表现在股东与董事会、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公司治理的主要目的是要消除股东与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强化董事会的功能,对经理层进行监督、激励、约束。以实现决策的科学化。而商业银行在信息不对称方面要复杂得多。这种信息不对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即存款人与银行之间、股东与银行之间、贷款人与管理者之间、监管者与银行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由此导致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较一般公司治理的困难程度加大很多。除一般公司治理所需解决的问题之外.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还须解决贷款人、存款人、监管者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便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实现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

从以上所述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一般模式:

一是代理理论。随着企业形态的不断演化,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成为现代企业存在的主体。随之而来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委托与代理成为普遍的现实,二者分离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所有者如何

·3· 促使经营者为其创造最大的价值。代理理论解决了这一问题。第一,为促使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行事,必须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使代理人的利益与代理行为挂钩。第二,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代理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意愿和利益,第三,代理人向委托人保证不会做出违背委托人意愿的行为。

二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使得企业的融资结构日益复杂,经营者的行为不仅会影响股东利益,还关系到企业员工、债权人、供应商、零售商、消费者、竞争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社会活动团体等多方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因此,公司治理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也包括服务于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企业经营者不仅仅应该对股东负责,也应该对利益相关者负责。

三、国外先进的银行公司治理模式

(一)英美模式

英美治理模式一直被世界各国奉为公司治理的先进性代表,其最大特点就是强调市场原则,监督机制的实现主要借助外部治理机制和内部监督机制的共同作用。在信息垄断程度高、监管宽松的金融市场里,完全让公司自律就等同于放纵。美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不仅拥有规模庞大的商业银行,而且与其他国家比较还是最为开放与竞争的体系,同时它也是金融制度创新与金融产品创新的中心,其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上的股票接管和收购等股权流动形式来实现对银行经营者的控制与监督。其控制机制主要表现为:l、通过

·4· “用脚投票”来选择经营者。“用脚投票”是指当银行的效益不佳时,股东就会抛售银行的股票;反之,当效益上升时,股东就会购进股票。以此来形成对经营者的约束。

2、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营者除了工资收益的激励外,还有“名誉激励”,即由地位的升迁而带来的更多的长期货币收入及与自我价值实现相关的非货币收入。这些利益激励着经营者不断保持自己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同时也刺激一般员工勤勉创新。除此之外,为了使经营者的利益更紧密地与银行的利益相联系,一种常用的激励措施就是给经理人员较少的工资奖金,而更多地给予股票或股票期权,从而将经理人员个人收益与银行的市场表现直接挂钩。

(二)德日国家公司治理模式

德日公司治理结构都属于债权加股权的共同治理型,但德国雇员在很大程度上参与公司治理。这样,德日的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德国的治理结构为特殊的“双层董事会”制度,即监督董事会和管理董事会,其中监事会的地位高于管理董事会,监督董事会主要代表股东利益监督管理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但并不直接参加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其职能相当于美国公司的董事会;管理董事会由监督董事会招聘组成且具体负责日常经营活动,其职能相当于美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而日本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则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独立监察人所组成。实际上,股东大会在日本是名存实亡,真正发挥决策作用的是由经营者专家组成的内部董事会,董事会成员主要来自公司内部,不设外部独立董事,共同治理在日本

·5· 已演变成了由经营者和内部人控制的局面。可见,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内不同参与者(包括董事会、经理人、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责任的分配,以及为处理公司事务所制定的一套规则和程序。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是在不同的法律制度环境下,和对金融管制上的差异等因素下分别形成的,可以说是各有特点,其与各国的宏观环境(包括法律体系、金融结构、文化传统等)相适应。

(三)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借鉴

国外商业银行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各具特点,并反映着各自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文化传统。这些不同的治理模式,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有效的公司治理是一种相对的和动态的选择,不存在一种完美的、一成不变的公司治理模式。各种公司治理模式是在不同的法律制度环境和对金融管制上的差异等因素下分别形成的,与各国的宏观环境相适应,各有其特点。有效的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着不同的实现形式,根本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标准公司治理”模式,而且日益开放的市场也不允许固守一成不变的公司治理模式。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是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一种模式替代另一种模式。对我国来说,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和前瞻性的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借鉴和参考不同模式公司治理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应根据我们自己的经济制度背景和国有商业银行所特有的限制性条件,来形成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司治理,不能简单地、机械地套用国外的公司治理机制。

·6·

四、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缺陷

(一)国有股“一股独大”

“一股独大”问题是指公司的股权结构中某一个或几个股东处于控股地位,这使其在制定公司政策时无视其他股东的利益与需求,为了自己的利益与需求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与需求。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导致了有些股东仍然缺乏有效的发言权,社会股东在股东大会中的表决权无足轻重,可能除了事后“用脚投票”影响股价外,往往在事前根本就没有办法“用手投票”,因而其将会无所作为,这会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失效,内部人控制严重,更不用说社会股东能影响或有能力阻止国有股东(其实质是政府)滥用其权力或阻止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行政干预。尽管我们能学到现代公司制度的外壳,但是我们却无法期望在短期内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与效率能达到国外高效率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在我国商业银行公司化过程中,由于金融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政府对其所有权的控制并没有弱化。据统计,在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如果将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计算在内的,80%以上的股权归国有。国家垄断力量占据了90%以上的银行市场。目前,工农中建四大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由国家控股,而新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多数也是国有企业控股。

银行业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说明了商业银行准入的市场化程度并不高,民营资本实际上被排除在了商业银行领域之外,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自负盈亏、自求发展、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公司治理所强调的外部治理机制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市场竞争实际

·7· 上是受到抑制的。

(二)所有者缺位

所有者缺位是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突出缺陷。所有者主体明确、产权明晰是委托代理关系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公司治理有效建立和正常运转的前提。从表面上看,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是明晰的,但在实质上产权主体己模糊不清。金融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监管和审批,股权、资本金增加等由财政部负责管理,行长的任免和调整由国务院决策,高级管理人员的人事审查、考核等由中央金融工委负责管理,财务活动由国家审计署负责审计,行长等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行为是否违法违纪由金融纪委与监察部负责监督,而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还会对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考察和任命等等。由于各个政府职能部门的政策要求常常不一致,同时,不同的政府部门在行使不同的职权时难以分清哪些是它们作为股东代表的要求,哪些是他们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要求。因此,一个明确的人格化的国有股权所有者在商业银行中是缺失的。

(三)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国有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涉及股东和经营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上级行和下级行之间的信息对称问题。总的来看,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管理制度不尽系统、全面,会计、统计制度基础薄弱以及信息系统的低标准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业绩和风险评估缺乏科学性。披露的权责规定过于简单,对利害关系人和非确定性公众了解披露的信息缺

·8· 乏有效的保障机制,造成国有商业银行信息不透明。我国不健全的资本市场和低的社会公信力,让国有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有着不充分性、滞后性、虚假性和不可操作性等人为发挥的可能性。国有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给国际间的金融竞争与合作、股权合作和国际并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四)外部治理机制不完善

完善的银行治理结构与企业所处的外部治理环境密切相关。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外部环境主要是市场环境和监管环境,但从目前来看外部治理环境均未给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造成一定的压力。这是因为,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处于垄断地位,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占有绝对控制地位,新兴的商业银行还不足以对之形成冲击,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信用基础仍旧是国家信用,在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市场垄断竞争条件下,治理结构的优化对提升国有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作用并不明显,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将经营重点放在业务规模的扩张而不是治理结构的完善上,国有商业银行因市场压力进行治理结构改革的动力不足。

五、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建议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逐步完善。但与规范化的股份公司相比,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还需稳步推进。

(一)深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

·9·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放弃国有产权显然不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在改革的路径选择上,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革,正确安排国家控股权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实践表明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保持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的多元化,保证国有商业银行有一个合理的资本结构。

以股份制改造为形式的股权多元化过程,有助于国有商业银行借助外部力量,推动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随着更多的社会股东参与其中,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形成更大的制约力量,帮助银行改进决策和管理水平。股权多元化还包括外资股权的进入,国外大的外资股东进入董事会或参与银行内部管理,可以利用他们丰富的管理经验,弥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上的不足,从而更有效促进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

通过引进更多的个人股东(除国有股东之外的所有股东)可以稀释国有股的权重,从而增加个人股的比重。这无疑会增加个人股东在国有商业银行利润分配中的份额,并提高他们的决策权,最终对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是有好处。

(二)构建合理的内部利益制衡机制

国有商业银行要实现稳健经营,必须对内部结构进行规范性建设,充分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建立健全银行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三权制衡机制,充分发挥内部治理机制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的主导作

·10· 用。

1.股东会与董事会之间制衡。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其决议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都具有约束力。董事会作为股东会的执行机关,其行为不能违背股东会的意愿。但股东会对公司的管理控制权只是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不具有可操作性。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股东会对于公司效率和竞争力的提高作用远逊于董事会,公司治理框架主要是围绕如何构建有效的董事会运作模式而进行。在这种治理机制下,强势的董事客观上会存在着侵蚀股东会权限的现象。这种失衡会影响到公司目标的实现。因此,建立董事会和股东会之间的制衡机制是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2.董事会内部的利益制衡。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的相互制衡关系中,由于董事会既是股东会的代理人,又充当经理层的委托人,因而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要享有高水平的公司治理,必须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在股权高度集中的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大股东能够监督和控制经理层,但也容易操控董事会,从而损害中小股东利益。因此,加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可以保证公司的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实际情况来看,独立董事的身份和地位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既不代表股东,也不代表经营管理层,与银行也没有关联的利益关系,因此具有独立的客观判断能力,可以形成一种对银行管理层的健康制衡机制,比较好的维护存款人,中小股东的利益,维护银行整体的安全与稳健。另外,董事会下设的专门委员会也是董事会独立的一个重要

·11· 体现,独立董事是通过专门委员会发挥作用的。

3.监事会的制衡机制。作为公司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监事会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督机构,对股东大会负责。监事会负责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行为进行监督,对违反法律法规、银行章程或者股东大会决议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的建议;当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损害银行的利益时,要求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加以纠正;对银行经营决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经营管理进行监督。但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建立以监事会为核心的监督机制,监事会工作流于形式,这与我国对监事会的立法是不相符的。

(三)设立恰当的激励约束机制

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构建和优化激励约束机制以充分调动经营者和相关利益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是通过薪酬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对员工进行经济奖惩以实现激励约束目标的一种机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委托人与代理人追求的目标是有差异的。作为委托人要求代理人尽职尽责,为股东取得更多的投资回报;而作为代理人所追求的,则是他们本身人力资本的增值和人力资本报酬的最大化。要使二者所追求的目标相容,一般来说,应有恰当的激励约束机制来支持。所谓激励约束机制,就是委托人通过董事会制定合理的报酬制度和行为规范准则,将代理人对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转化为对股东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在对高层管理者的激励机制进行设计时,应充分借鉴西方的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由于我国目前的国有商业银行正处在制度转轨过程

·12· 中,民主管理体制尚没有健全,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者尤其是各个层次的行长在银行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对高层管理人员的长期激励对于银行的发展非常重要。

在对高管人员的约束制度建设上,要同时强化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两方面的制度建设。根据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强调所有者约束的同时,更应强化市场监督、社会监督的作用。市场监督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通过在资本市场的业绩表现,来发现商业银行经营者的价值所在。社会监督主要是靠外部独立的审计监督。

(四)加强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如果缺乏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臵,不利于市场有效的发挥作用。同时,没有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商业银行就没有足够的压力去完善内部机制,克服严重违规经营和过度风险承担的问题。

从信息披露情况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水平较高,但离巴塞尔委员会要求还有相当距离。要提高信息披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是尽快建立一套既能体现巴塞尔要求精神,又符合我国实际的披露指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遵循的披露规范很多,各行遵循的规范各不相同。这些规范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要求都是原则性的,没有具体要求。二是信息披露制度是衡量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一方面要逐步扩大信息披露的数量,主要包括财务会计信息、审计信息和非财务会计信息;另一方面要逐步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主要体现在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相关性以及采用国际会计准则

·13· 等方面。三是实现信息披露的适时兴和及时性。适时性和及时性是根据监管法规的时间适时、及时地披露有关信息,确保所有的投资者平等地利用重要信息,防止内幕交易。信息披露的适时性和及时性关系到我国国有商业在信息披露方面的合法合规,也关系到投资者的权益保护,应采取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和传播形式。如采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图像、视频、声音、动画等方式)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如缩短年报、中报的披露时问等。

(五)完善外部市场治理

1.强化政府机构的监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的银行监管并不完善。为强化监管当局参与国有银行监督治理作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加强对不良资产交易的监管。随着公司资产处臵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健全,不良资产的处臵和监管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有效的规范不良资产交易行为,防范资产资产处臵过程中的道德风险,确保资产回收价值最大化,成为了当前监管部门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银行在经济中重要作用,且银行存在不良资产率高的特点,因此应加强对银行特别是对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交易和处臵监管。从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看,监管主要来自中央银行,已上市银行同时受证监会的管理,而监管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其科学高效的不良资产交易监管机制。一是要明确界定不良资产交易监管中各监管部门的职能,主要包括出资人监管、行业监督和社会监督三个部门;二是要加强监管内容和监管方式的针对性,银监会

·14· 应按照“管法人、管内控、管风险、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对现有的监管内容和监管方式作出更为具体和针对性的规定,认真履行对不良资产交易的监管;三是加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内部监事会的监管,尽管监事会属于公司内部监督管理部门,但是对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来说,其监事会与银监会监管部门在机构上和职责上会产生一定的重合,正由于此,国有商业银行的监事会更应在监督方式上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效的实行监管。

第二,坚持适度监管的原则。监管政策应适度,既不能重促进发展、轻风险控制,过分超前于实体经济去发展金融,也不能实施过度监管,单纯为防范风险而采取保守的政策。监管部门应正确把握监管政策与金融发展的相容度,采取稳健的监管政策,为经济发展服务。另外,监管当局必须根据对国有商业银行竞争状况的具体判断来确定监管的适宜程度,来调整监管的取向及重点。监管供给过多,代替了市场的作用,将使监管蜕化为一种风险累积的制度安排,或者必须以大量的社会成本与中介效率的下降为代价。

2.关注风险控制。以防范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为主线,从保护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利益角度,银行监管部门应密切关注风险控制这一银行公司治理的关键问题,将防范和化解风险作为银行监管的根本宗旨。在具体的政策安排上,银监会的监管政策和手段应由市场化的监管来替代原来的行政性管制,以市场激励机制为基础,通过强化外部约束的激励调动商业银行内部的能动性,加强储户和社会公众对银行的监督,使被监管者主动适应各项监管要求和规定。

·15· 3.迸一步发展、完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对公司治理的积极作用必须是在一个有效市场。资本市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资本市场的股价机制,方便出资者了解公司经营信息,降低监控信息成本;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接管,能够及时发现公司经理管理效率情况,并以更好的经营来取而代之;管理者的期权报酬合同是公司治理向经营者提供的一种激励机制,使之按所有者利益选择行动。这一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有效的资本市场基础之上,是以资本市场定价的有效性为前提的,缺乏效率的资本市场对公司治理的作用将是残缺不全的。因此,政府要培育一个良性的资本市场,国有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薪酬激励机制,促使经理着眼于银行的长期发展。

4.培育充分竞争的产品市场。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占据着中国金融业的大半壁江山,一方面,产权基本同质的中小商业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另一方面分业经营和较少地直接融资对传统银行业的威胁相对有限,竞争产品市场的作用有待迸一步发挥。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内外资银行及国有商业银行与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产品市场特别是在个人理财产品和衍生金融产品等方面的竞争已经开始初露端倪,外资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部分产品服务方面的优势也有所展现。2006年12月11日我国对外资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商业银行的竞争进一步全面展开,国有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市场份额逐步下降是种必然的趋势。今后,外资银行将会充分利用其技术、经验、品牌和人才,创新和推广更多产品。这对国有商业银行提高竞争能力无疑形成了巨大的外在压力。政府应该为商业银行之间

·16· 的良性竞争积极创造条件。应大力发展竞争性的产品市场,即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特别是短期融资融券,通过资本市场产生的替代效应,促使商业银行自觉改善内部治理。

参考文献

[1]庞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杨达远.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王森.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改善治理结构还是拓展市场业务[J].金融研究,2005(06)[4]郎成平.公司治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5]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张维迎.公司融资结构的契约理论:一个综述[J].改革,1995(04)

[7]奥利弗·哈特,费方域译,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M].上海三联书店,1998 [8]廖继胜.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缺陷及其完善[J].商业时代,2008(11)[9]王廷科,张旭阳.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盈其改革问题研究[J].财贸经济,2002(01)[10]温家宝.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努力把金融改革发展推向新阶段[J].金融时报,2007(01)

·17·

第三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落后,经营效率低下,公司治理上的缺陷是重要的原因。目前,中国 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其他两家银行的改革也在有序地推进。而此次改革,焦点 问题 就是改革能否真正促成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健全。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股份制改造

金融 是 经济 的核心,而四大国有银行居于金融体系的中心位置。根据入世承诺,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已全面对外开放,中外资银行开始了短兵相接的竞争。目前,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已相继成功上市,并按照银监会的要求,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等公司治理架构,但如何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穿新鞋,走新路”,通过提高综合竞争力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保证国有商业银行安全、健康、高效的 发展 成为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过程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为经济转轨提供金融支持的任务,简要 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的发展过程,可以以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颁布为分界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1995年以前的国有商业银行:行政式治理1979年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将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从财政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1983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央行职能,不再办理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至此,由工、农、中、建组成的专业银行体系开始形成,中央银行体制开始建立,各专业银行都是国务院领导下的直属局级实体,对下垂直领导,自成体系,接受人民银行在信贷计划、货币发行等方面的领导和管理。在这种传统的行政式治理结构下,政府直接负责国有资本的经营,四大国有独资银行的行长由国务院任命,是享有一定行政级别的政府官员。总行内部也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各分支行也拥有很大的独立性和权利,具有准法人性质,其行长也相当于相应级别的行政官员,当地政府对商业银行分支行的干预屡有发生,同时,行政式治理使党政部门参与对商业银行领导层的考核、评价、监督、处罚,失去 社会 对银行的监督机制。

(二)1995年以后的国有商业银行治理:向公司化治理方向努力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明确了市场经济的框架后,银行向市场化方向迈进的脚步明显加快:1.199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颁布,总结 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商业银行改革的经验,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体系的需要,吸收国际上商业银行立法的经验,为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 法律 依据,同时,明确四大银行的性质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设股东会,由国家授权的机构行使部分股东会的职能,同时明确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设立监事会,从法律层面看,商业银行在组织形式上具有了某些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2.1995年四家专业银行中的政策性业务被剥离后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对专业银行的行政干预明显减少,专业银行之间分工淡化,出现业务的交叉和市场化竞争;3.1998年,国家发行2700亿的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四家国有独资银行的资本金;4.1999年四大国有银行将1.4万亿不良资产剥离给新成立的华融、信达、长城、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而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则向四大银行定向发行债券,所筹资金等价给付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四大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明显改观,抗风险能力加强。5.2004年国务院动用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为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补充资本金以帮助两家银行实现股份制改造。6.2005年10月,中国建设银行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06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分别上市成功。可以说中国的国有银行改革已经取得巨大成果。与此同时,其他商业银行的改革也在积极推进,农行也正在酝酿上市。目前,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按照2004年3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关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督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要求,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银行公司治理经验,建立起了规范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等公司治理构架,银行的大多数董事、监事和经营管理人员已经到位,还引进了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和银行家作为外部独立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在国家的直接帮助扶持下,通过设立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国家注资、财务重组、不良资产剥离等方式,使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建立起了形式上的公司治理框架,从“标”上实现了 现代 企业 制度的改革,然而,在“本”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仍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产权虚置,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依然存在产权经济学 理论 认为,产权的界定必须是清晰、明确和完整的。在建行、中行等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之前,四大国有银行均为国有独资银行,产权安排是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三位一体的国家所有制产权。但是国家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一个真正的人格化的产权主体来对四大国有银行行使所有权。2002年,中、建实现股份制改造,从形式上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但是,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中央汇金公司通过注资的形式成为中行、建行的国有股东,与原来的国资委不同的只是中央汇金是公司,派出董事,参与分红,但是,中央汇金本身也是国务院下设的国有独资机构,也面临这“廉价投票权“的考验,如果它未解决好自身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中央汇金无非也是一个变相的政府职能部门而已,它的设立也只不过在原来冗长的委托代理链中又增加了一个环节,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产权的明晰界定,同时,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也明显存在。(二)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链过长公司治理制度建立与运行的本质目标是降低代理成本。然而,在目前现有的国有商业银分=委托代理制度安排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呈现出委托人一个(国家),而代理人多个所引致的多重且链条过长的委托代理格局。在这种“格局”下,将产生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决策失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委托人角度看,因信息不对称、不充分,造成监控失效,导致监控成本扩大,从而增大了代理成本;从代理人角度看,因代理链条过长,导致决策难以及时有效,造成代理成本增大。(三)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者来说,其拥有银行的控制权,但是却没有银行的剩余索取权,他们的报酬基本上保持着国家规定的等级工资制度,与银行的经营业绩缺乏必然的联系。再加上这些经营管理者是无需承担银行的经营风险的,因此,他们的经营目标主要是行政性的,而不是市场化的,这样不但很难激发其通过努力工作创造经济效益的积极性,而且他们很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控制权为自己谋求灰色收入。另外,从约束机制来看,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缺位,委托代理关系不清,我国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营市场发展迟缓,银行财务状况不透明,因此,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人员来说,无论是来自所有者还是来自市场的约束都很微弱。

第四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

理问题研究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落后经营效率低下公司治理上的缺陷是重要的原因目前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其他两家银行的改革也在有序地推进而此次改革焦点问题就是改革能否真正促成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健全【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股份制改造金融是经济的核心而四大国有银行居于金融体系的中心位臵根据入世承诺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已全面对外开放中外资银行开始了短兵相接的竞争目前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已相继成功上市并按照银监会的要求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等公司治理架构但如何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穿新鞋走新路”通过提高综合竞争力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保证国有商业银行安全、健康、高效的发展成为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过程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为经济转轨提供金融支持 的任务简要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的发展过程可以以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颁布为分界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1995年以前的国有商业银行行政式治理

1979年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将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从财政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1983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央行职能不再办理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至此由工、农、中、建组成的专业银行体系开始形成中央银行体制开始建立各专业银行都是国务院领导下的直属局级实体对下垂直领导自成体系接受人民银行在信贷计划、货币发行等方面的领导和管理在这种传统的行政式治理结构下政府直接负责国有资本的经营四大国有独资银行的行长由国务院任命是享有一定行政级别的政府官员总行内部也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各分支行也拥有很大的独立性和权利具有准法人性质其行长也相当于相应级别的行政官员当地政府对商业银行分支行的干预屡有发生同时行政式治理使党政部门参与对商业银行领导层的考核、评价、监督、处罚失去社会对银行的监督机制

(二)1995年以后的国有商业银行治理向公司化治理方向努力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明确了市场经济的框架后银行向市场化方向迈进的脚步明显加快

1.199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颁布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商业银行改革的经验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体系的需要吸收国际上商业银行立法的经验为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同时明确四大银行的性质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设股东会由国家授权的机构行使部分股东会的职能同时明确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设立监事会从法律层面看商业银行在组织形式上具有了某些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

2.1995年四家专业银行中的政策性业务被剥离后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对专业银行的行政干预明显减少专业银行之间分工淡化出现业务的交叉和市场化竞争;

3.1998年国家发行2700亿的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四家国有独资银行的资本金;

4.1999年四大国有银行将1.4万亿不良资产剥离给新成立的华融、信达、长城、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而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则向四大银行定向发行债券所筹资金等价给付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四大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明显改观抗风险能力加强

5.2004年国务院动用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为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补充资本金以帮助两家银行实现股份制改造

6.2005年10月中国建设银行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06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分别上市成功可以说中国的国有银行改革已经取得巨大成果与此同时其他商业银行的改革也在积极推进农行也正在酝酿上市

目前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按照2004年3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关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督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要求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银行公司治理经验建立起了规范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等公司治理构架银行的大多数董事、监事和经营管理人员已经到位还引进了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和银行家作为外部独立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在国家的直接帮助扶持下通过设立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国家注资、财务重组、不良资产剥离等方式使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建立起了形式上的公司治理框架从“标”上实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然而在“本”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仍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产权虚臵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依然存在

产权经济学理论认为产权的界定必须是清晰、明确和完整的在建行、中行等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之前四大国有银行均为国有独资银行产权安排是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三位一体的国家所有制产权但是国家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一个真正的人格化的产权主体来对四大国有银行行使所有权2002年中、建实现股份制改造从形式上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但是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中央汇金公司通过注资的形式成为中行、建行的国有股东与原来的国资委不同的只是中央汇金是公司派出董事参与分红但是中央汇金本身也是国务院下设的国有

独资机构也面临这“廉价投票权“的考验如果它未解决好自身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中央汇金无非也是一个变相的政府职能部门而已它的设立也只不过在原来冗长的委托代理链中又增加了一个环节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产权的明晰界定同时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也明显存在

(二)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链过长

公司治理制度建立与运行的本质目标是降低代理成本然而在目前现有的国有商业银分=委托代理制度安排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呈现出委托人一个(国家)而代理人多个所引致的多重且链条过长的委托代理格局在这种“格局”下将产生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决策失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委托人角度看因信息不对称、不充分造成监控失效导致监控成本扩大从而增大了代理成本;从代理人角度看因代理链条过长导致决策难以及时有效造成代理成本增大

(三)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者来说其拥有银行的控制权但是却没有银行的剩余索取权他们的报酬基本上保持着国家规

定的等级工资制度与银行的经营业绩缺乏必然的联系再加上这些经营管理者是无需承担银行的经营风险的因此他们的经营目标主要是行政性的而不是市场化的这样不但很难激发其通过努力工作创造经济效益的积极性而且他们很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控制权为自己谋求灰色收入另外从约束机制来看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缺位委托代理关系不清我国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营市场发展迟缓银行财务状况不透明因此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人员来说无论是来自所有者还是来自市场的约束都很微弱

(四)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

在国有商业银行中由于国有金融资产的所有者事实上缺位加上激励机制薄弱使经理层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主要表现在银行的行长和经理人员在获得一定的控制权以后,就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力求摆脱所有者控制,为谋求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国家的利益;经营层的个人独断专行现象;过分的在职消费侵蚀利润等此外商业银行经理层还利用委托人缺位和信息不对称推脱责任将经营性亏损归为政策性亏损由此转嫁自己的风险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建议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改革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但

是与规范化的股份公司的公司治理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公司治理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因此结合我国的国情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要始终不渝地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改变单一产权结构推进产权主体多元化

公司治理的实质就是要解决委托代理的效率问题公司治理就是在既定产权制度的基础之上对于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构建而产权理论认为所有权规定了公司的边界是控制公司权利的基础因此建立明晰的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基础也是解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缺位”的有效途径

2005年8月美国银行出价25亿美元向汇金购入了174.82亿股建行股份占全球发售前建行股份的9%新加坡淡马锡的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出价14.66亿美元向汇金购入了99.06亿股建行股份占全球发售前建行股份的5.1%;同时苏格兰皇家银行和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分别斥资31亿美元收购中行10%的股份美国高盛集团斥资40亿美元收购工行10%的股份汇丰银行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的名义144.61亿人民币购入交通银行19.9%的股权这说明国有商业银行要从根本上改变

单一产权结构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不仅可以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改变一股独大的僵局还可以吸收境外投资者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产品增强国有银行竞争力还可以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形象增强投资者信心

(二)实行多级法人制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链过长问题

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表明减少从初始委托人到最终代理人之间的层次缩短委托代理的半径可以减少代理成本提高代理效率因此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链过长的一个现实的做法是将目前的一级法人制改为多级法人制即在现在的总分行制基础上按股份制原则将发达地区经营较好、具备条件的分支行改组成独立的股份制银行由总行控股;每一家分行分别成为总行下属的控股银行由总行控股的银行在法律上是独立的法人但业务经营和职员管理都由总行通过股权纽带控制实际上仍是总行的下属机构不过总行与下属机构的关系已由现在的行政隶属关系转为股权控制关系

国有商业银行的多级法人制一方面易于理顺总分行之间的“集权—分权”关系缩短了委托代理链条;另一方面有利

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一级分行加强自我约束强化内部管理减少自上而下的干预提高运营效率与经济效益

(三)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组织结构

1.加强董事会建设一个全面且相对独立并为银行有效运行负责的董事会有利于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目标能够给银行所有利益相关者带来长远利益一要确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只有那些确实具有经营管理才能的人才能做董事;二要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三要设立专门委员会通过专门委员会来辅助和监督董事会的决策主要包括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四是董事会内部要建立起效率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董事还要重点履行受托职责和看管职责董事应以个人身份为银行所承担的相应法律后果承担责任

2.强化监事会的作用及其独立性在监事会成员的构成上要保障监事会的独立性监事会的独立性是其有效发挥监督职能的核心要素监事会除了股东代表和公司职员代表外还应引进一定比例的外部监事建立名副其实的监事会制度还要赋予监事会更大的权力包括对银行业务和财务的审计权对管理层和员工行为的监察权对董事会成员的弹劾权对董事长和行长(经理)重大决策的否决权提议召开股东代表大会权及代表国

有商业银行利益起诉违法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力等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合理的薪酬制度不仅仅是对于员工工作的回报更是激励员工发挥潜能、创造更大价值的手段因此要建立明确的业绩考核与评价体系改变按行政级别分配按人员平均分配的做法形成以工资、奖金、社会保险、公积金以及股票期权和股票持有等多种方式在内的科学的收入分配新体制对高级管理人员可实行重点倾斜建立引导高管人员行为长期化的多维激励机制

在约束机制方面进一步强化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建立良好的内部审计以及监督、处罚制度实现激励与约束对等同时发挥人才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逐步实现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多元化、独立的、市场化配臵强化经理人才市场对经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已经初见成效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仍然漫长

【参考文献】

1黄湃王桂堂.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制度安排与路径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钟俊葛志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与管理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5.

3易宪容.泥沼中的大象—转型中的中国金融改革评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曹幸仁赵新杰.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问题研究J.金融论坛2004.

5曾康霖.关注公司治理结构的焦点.2005.

6杨有振.论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制度的完善.2006.

第五篇:论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防范(定稿)

论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防范

内容摘要 针对目前一场 “我们输不起的实践”---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攻坚战,面临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的关键时刻,其能否实现预期目标人们拭目以待。其核心是是否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防范金融风险。本文试分析以上 问题,提出对策与思路。

主题词 公司治理 金融风险 防范 思路

一、公司治理与分权原则:历史与起源

西方国家几百年的权力制衡经验表明,“三权分离”的模式不仅在政治上适用,效果良好,而且在现代企业公司治理实践中也同样取得很好效果。他通过将一个单位整体的权力划分为若干部分,彼此监督权力、互相协作运用权力,使该政治体、企事业单位、公司法人建立管理科学、权责分明,良好的激励机制,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还可以有效防范道德风险、系统风险以及减少腐败的发生,实现透明化的管理。

我国《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的设计上要求 公司“三会”的形式运作,俗称“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公司的股东会或股东大会是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重大的决策机构,监事会(美国等称审计监督)针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决策依据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进行监督,以维护公司和股东的正当权益。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 又译为法人治理结构或公司管治)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结构。就狭义而言,公司治理主要指公司的股东、董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从广义上来说,公司治理还包括与利益者(如员工、客户、供应商、债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及有关法律、法规和上市规则等。

1、公司治理的历史沿革 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产生是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现联系在一起的,其核心是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西方国家,公司治理,特别是股东和经营者在股份有限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经历了一个从管理层中心主义到股东会中心主义,再到董事会中心主义的变化过程。但是董事会的出现并没有解决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而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

2、公司治理的全球化浪潮 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公司的治理结构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形成了一个公司治理运动的浪潮。英国首先掀起了这一浪潮。英国八十年代由于不少著名公司相继倒闭,引发了英国对公司治理问题的讨论,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委员会和有关公司治理的一些 最佳准则,如Cadbury委员会及其发表的《公司治理的财务方面》的报告,关于董事会薪酬的Greenbury报告,以及关于公司治理原则的Hampel报告。除了OECD之外,其他国际机构也纷纷加入了推动公司治理运动的行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制定了《财务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及《货币金融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世界银行还与OECD合作,建立了全球公司治理论坛(Global Corporate Governance Forum)以推进发展中国家公司治理的改革。除此之外,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也成立了新兴市场委员会(Emerging Marker Committee)并起草了《新兴市场国家公司治理行为》的报告。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9年推出的“OECD公司治理原则”。该原则包括五个部分:①公司治理框架应保护股东权利;②应平等对待所有股东,包括中小股东和外国股东。当权利受到侵害时,所有股东应有机会得到赔偿;③应确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鼓励公司与他们开展积极的合作;④应确保及时、准确地披露所有与公司有关的实质性事项的信息,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所有者结构,以及公司治理状况;⑤董事会应确保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对管理层的有效控制;董事会应对公司和股东负责。

3、全球公司治理运动形成的原因 第一,公司治理和企业融资。现任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James D.Wolfenson):“对世界经济而言,完善的公司治理和健全的国家治理一样重要。”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融资、吸引国际国内资本所必需的。由于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本国企业可以到国外去融资,但是一国能否吸引长期的、有耐心的国际投资者,该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必须让投资者可以信赖和接受,即使该国的公司并不主要依赖外国资本,坚守良好的公司治理准则,也能够增强国内投资者对投资该公司的信心,从而降低融资成本,最终能够吸引更稳定的资金来源。公司治理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选择和公司股票价格。

投资者意想如何--McKinsey Survey:McKinsey(麦肯锡公司)最近发表了一份投资者意向报告(Investor Opinion Survey),其主题是股东怎样评价和衡量一个公司的治理结构的价值。这项调查是McKinsey与世界银行及机构投资者协会合作进行的。参与此项问卷的有200家大型机构投资者,共管理3.25万亿美元的资产。该项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3/4的投资者认为在他们选择投资对象时,公司的治理结构,特别是董事会的结构和绩效与该公司财务绩效和指标至少一样重要。

公司治理的价格怎样?:80%的投资者认为他对于治理结构好的企业,他们愿意出更高价钱,比如对英国的公司,同样的股票、盈利和财务状况,但治理结构好的公司,投资者愿意以高出18%的价格购买其股票。对于意大利公司来说,治理结构好的公司股票的溢价(Premium)是22%,而印度尼西亚的公司是27%。可见,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吸引投资者,从而增加企业的融资能力,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一方面,机构投资者的壮大,推动了运动的兴起,由于机构投资者手中控制大量的资金,他们在公司治理中会对公司施加压力,要求 管理层按股东的期望来管理公司,有影响力的机构投资者如英国国家退休金协会,美国加州公职人员退休基金协会(CalPERS)等。另一方面,亚洲危机的爆发,也唤醒了人们对亚洲公司治理的重新认识。金融危机的出现,体现 了这些国家在公司治理方面的薄弱,如信息披露的不充分,以及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董事会以及控股股东缺乏诚信和问责机制。

二、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及风险防范的措施辨析 第一、比较研究:公司治理模式 及我国的选择

1、英美模式:英美模式最大特点就是所有权较为分散,主要依靠外部力量对管理层实施控制。在这一模式下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用权分散的股东不能有效地监控管理层的行为,即所谓“弱股东,强管理层”现象,由此产生代理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一是发展机构投资者,使分散的股权得以相对集中,二是依靠活跃、有效的公司控制权市场,通过收购兼并对管理层进行外部约束;三是依靠外部非执行董事对董事会和管理层进行监督;四是依靠健全的监管体制和完善的法律体系,如公司法、破产法、投资者保障法等法律对公司管理层进行约束和监管;五是对管理层实行期权期股等激励制度,使经营者的利益和公司的长远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2、德国模式:德国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两会制”,即监事会和董事会。德国模式是“内部控制”型模式。两会中包括股东、银行及员工的代表,对管理层实行监控。其中,职工代表在两会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德国,最大的股东是公司,创业家族、银行等,所有权集中程度

比较高。德国的银行是全能银行(Universal Bank),可以持有工商企业的股票,另外,公司相互持股比较普遍。银行对公司的控制方式是通过控制股票投票权和向董事会派驻代表,有些还是监事会主席,银行代表就占股东代表的22.5%。德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另一特色就是强调职工参与,在监事会中,根据企业规模和职工人数的多少,职工代表可以占到1/3到1/2的职位。

3、日本模式: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会制”,但是强调“内部控制”。董事会主要是由管理层构成。和德国的模式类似,对公司监控主要是通过交叉持股和主办银行制度来实现的。在日本,由于不允许控股集团的出现,企业间交叉持股是很普遍的,非金融性的公司拥有日本全部上市公司四分之一的股票,另外,原材料供应商和销售商也通过合同的形式对企业的管理层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日本的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多数公司都有一家主要的银行--主办行作为股东和业务伙伴。

4、东亚模式:在大部分东亚国家(地区),公司股权集中在家族手中,公司治理模式因而也是家族控制型。控制性家族一般普遍地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这一问题是这一地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东亚地区除日本家族控制企业所占比重较少之外,在韩国,家族操控了企业总数的48.2%,台湾是61.6%,马来西亚则是67.2%。在菲律宾和印尼,最大家族控制了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6。各国最大的十个家族起码分别控制了本国市价总值的一半。形象地说,“东亚企业集团普遍地选择金字塔结构,一间家族控股公司位于金字塔的顶端,第二层是拥有贵重资产的公司,第三层包括了集团的上市公司„„,金字塔的最低层是现金收入及利益高的上市公司,集团向公众发售这些公司的股票,并透过多种内部交易,把低层公司的收益传到金字塔上层的母公司,另一方面,集团又把一些 利润较少、品质较差的资产从上层利用 高价传到下层。”

4、转型经济中的公司治理:在转轨经济国家中,公司治理的最大问题是内部人控制,即在法律体系缺乏和执行力度微弱的情况下,经理层利用 计划经济解体后留下的真空对企业实行强有力的控制,在某种程度 上成为实际的企业所有者,国有股权虚置。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也呈现出强烈的趋同趋势。英美型的外部治理模式日益为各国所仿效。在八十年代,由于德、日经济的强盛,人们普遍认为,和以市场为基础的外部模式相比,以企业集团、银行和控股公司为治理主体的内部模式能更好地解决代理问题。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全球化,以及信息产业的崛起,内部控制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以市场为导向的外部治理模式逐渐成为各国学习的样板。英美模式以股东利益为基础,以盈利为导向,重视资本市场的作用,似乎更能够适应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第二、良好的公司治理有利于保护小股东利益,保持市场信心,能够防范金融经济风险,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从方面教材分析,国际上安然公司和环球公司事件所敲响的警钟,使公司治理成为全球公司改革和监管的中心。也使国际社会对经济金融风险的预警机制的建立,提高了防范银行、证券等金融风险的任务的认识。

去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各国委员们在会上强调,国有银行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改善银行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尽量减少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政府和监管当局应该努力使商业银行有更多的责任和内在压力,主动去改善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提高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这样才能实现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预定目标。从风险产生的内外因素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也应当从内外两个方面入手防御。

1、内部风险管理是关键。因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当尽快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良好的公司治理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产物,优秀的企业在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通常都能扮演“火车头”的角色。

2、外部条件有反作用的功效。无论从我国入世的承诺分析,还是从市场竞争分析,从国内外银行的经营绩效、盈利能力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强化公司治理结构都时不待我。我国近200家超大型国企和几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是共和国最核心的“家底儿”,它们的改制上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说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是“一场输不起的实践”,当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没有退路,因为时不我待,所以才是形势逼迫下的“背水一战”。

三、实证分析:良好的公司治理对风险防范的效用 尽管我国许多

建立了完整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典范—上市公司出现了银广夏、红光等不光彩的事件,给我国实行公司治理模式的效果产生怀疑,导致防范潜在金融风险的任务异常艰巨。但我国大量的上市公司不仅在良好公司治理下,实现了筹集资金的目的,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良好公司治理的公司各项指标都较好。

表1 前100佳上市公司经理层治理指数与公司绩效描述性统计 评价因素 变

量 100佳 全部样本 治理质量 治理指数 58.33% 48.54% 盈利能力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 9.436%-1.966% 每股收益 0.296 0.124 成长性指标 主营收入增长率 30.99% 24.25% 股本扩张能力 每股公积金 1.6596 1.4538 每股净资产 3.2932 0.9478 每股经营现金流量 0.574 0.2937 财务安全性 财务预警 3.8328 2.4070 股东权益 每股市价 10.3937 9.1050 负债比率 35.61% 47.27% 从表1可以看出,经理层治理100佳上市公司平均治理指数为58.33%,较全部样本平均水平(48.54%)高9.69个百分点。100佳上市公司中最高治理指数为77.74%,最低为53.79%,相差23.95个百分点。观察前100佳上市公司的绩效会发现,在盈利能力、股本扩张能力、成长性、财务安全性、股东权益等方面,前100佳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都比全部样本的平均水平高,说明前100佳公司的绩效高于平均水平。具体而言,在盈利能力方面,公司治理前100佳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较全部样本高11.40个百分点,每股收益高0.172元;在上市公司成长性方面,前100佳上市公司与全部样本相比,表现了更强的增长势头,其主营收入增长率比全部样本平均水平高6.74%;在股本扩张能力方面,前100佳上市公司的每股公积金、每股净资产、每股经营现金流也均高于全部样本水平;从上市公司的财务安全性和反映股东权益保护的指标同样可以看出相似的规律。由此可见,经理层治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改善公司的业绩,提高公司的价值。

通过分析和对中国上市公司经理层治理指数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经济》杂志社得出如下结论:

1.伴随着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状况的改善,经理层治理也得到进一步完善,但我国经理层治理的总体水平较低,经理层治理指数平均值为48.54%,并且其次级指标的得分有较大的水平差异,表现为任免制度和执行保障的平均得分分别为63.07%和61.77%,而激励约束机制的平均得分只有33.02%,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在经理层治理的激励约束的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较大缺陷,为了激发我国上市公司经理层的积极性,加强激励约束变得尤为重要,激励不足或者过度的内部人控制将会严重限制我国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

2.在经理层治理100佳中,制造业公司所占的比重最高,并且超出全部样本中制造业公司所占的比例,说明在制造业中有相对更多的经理层治理良好的企业。从全部样本的行业得分状况来看,经理层治理评价指数平均得分最高的三个行业依次是房地产业、综合类和传播与文化产业。最差的三个行业是,金融、保险业、采掘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3、在经理层治理100佳中,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为第一大股东的公司所占的比重最高。民营企业为第一大股东的上市公司在100佳中比例远高出其在全样本公司中的比重,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对经理层治理的重视。在全部样本公司中,从第一大股东性质来看,第一大股东为民营企业、集体企业和外资的经理层治理总指数的平均得分位居前列。经理层治理得分较低的股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其他事业单位和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或其他政府部门。4.经理层治理指数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具体而言,经理层治理评价指数得分提高10%,公司的每股收益就会平均增加0.0278元,每股净资产平均增加0.1044元。高管层的行政度、薪酬水平、持股比重、薪酬动态激励等因素较其他因素对治理绩效的正面影响更加显著。这就为我们在提高经理层治理水平的实践中,确定各项制度建设的优先顺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可见,公司治理与否、好坏都与公司的业绩有着很大的关系,而我国金融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还列倒数最后的位置,相对于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相差甚远,然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又是一国金融风险的集中地,因此建立健全良好的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任重道远。

四、我国商业银行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构的思路,以期达到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

1、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正当火热,引进战略投资者是当务之急,实现股权的分散化、引进国际成功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及理念,能够真正实现公司治理的“灵魂”,而不是一张公司治理的“皮”或“影子”。我国最早实行股份制改革的国有交通银行虽然形式上建立了三权分离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机构,但是近几年的改革却迟迟不到位,国务院原计划让其改革后早日上市,但是目前上市安排已经落在中行、建行后面,可见其只是建立形式的分离,而实质上并未监督落实,落脚在关键的一点就是主体缺位,所有权主体空缺,代位或授权行使权力的高级管理人员并未从骨子里去实现企业效益收益的最大化,都是“艄公”角色。我们期盼在汇丰银行入股交通银行后,能够真正实现公司治理结构得完善,能够迅速健全内控机制、提高国际金融竞争能力。

2、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是否应该领薪酬问题?有怎么样?没有怎么样?是否真正“独立”?其责权利如何确定?证监会所作的重大努力之一就是设立独立董事,即要求

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设立独立董事,以防止内部人控制。根据证监会的要求,自2003年6月起,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必须有三分之一以上 的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应该在审计、补偿以及管理层任命过程中占有一席。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设立独立董事的机构还不多,并且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的一级法人管理,其分支机构如何有效设立利用

独立董事也需要探索。我国商业银行的独立董事应该独立于公司、经理层和控股股东,独立董事应当就其独立性发表公开声明。独立董事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公司整体利益,关注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独立董事兼职不能超过5家,以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有效地履行独立董事的职责。上市公司应向独立董事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料。公司应提供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所必需的工作条件。独立董事行使职权时,上市公司应当积极配合,所需的费用由公司承担。公司可为独立董事购买责任保险。

3、强化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企业法人实现年薪制,有些高达几十万、上百万,实行绩效考核与风险挂钩。金融市场一体化、资本市场的全球化也对公司治理提出更高要求

;亚洲金融危机暴露了亚洲公司治理的薄弱;OECD公司治理原则;危机后亚洲国家(地区)包括香港、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都制定了公司治理准则,以提升公司治理水准,从而才能有效防范经济金融风险,保持国家经济稳健发展。

4、强化风险管理,转变管理理念。我国银监会自成立初期,就确立了“管法人、管内控、管风险”的监管理念。从《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出台,以及《商业银行内控指引》的颁布执行以及《信息披露管理制度》等的推出,使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风险监管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通过商业银行良好的公司治理达到平等对待所有股东,保护股东合法权益;强化董事的诚信与勤勉义务;发挥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强化信息披露,增加公司透明度,从而实现防范经济金融风险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杨 祎等,“论入世后中国金融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南京金融高专学报》2002年第2期p71;

2、Douglas w.Diamond ,Raghuram G.Rajan.A Theory of Bank Capital.Journal of Finance,2000,(6):2431-2465;

3、John M.Griffith ,Lawrence Fogelberg ,and H.Shelton Weeks,CEO Ownership,Corporate Control,and Bank performance.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2,(26):170-184 ;

4、《经济》杂志第3期,2004年3月16日;

5、中国公司治理网站,道.7、严文兵,“产权、竞争与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三期,P47-52。

CCS.;

6、《金融日报》、《人民日报》、《中国证券报》理论版2003年11月23日报

下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构探讨(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构探讨(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战略投资者对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影响

    战略投资者对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影响 我国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的关键性缺陷主要是出资人缺位问题、人事制度及扭曲的激励约束制度问题和风险管理制度缺失问题,战略投资者加......

    关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与完善

    关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与完善 【论文摘要】商业银行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枢纽,商业银行系统能否稳健的运行直接关系到国家福利的增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

    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的通知 银监发〔2013〕34号 各银监局,国家开发银行,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储银行,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银监发[2006]22号)

    【发布单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银监发[2006]22号 【发布日期】2006-04-18 【生效日期】2006-04-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

    国有商业银行风险

    一、国有商业银行风险主要表现经过二十年的改革,我国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商业银行体系。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 四家银行成为合资银行是因为外资在这些银行中的股权比重已经接近25%的上限: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有哪些 国有商业银行有哪些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 四家银行成为合资银行是因为外资在这些银行中的股权比重已经接近25%......

    浏阳农业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 来源:未知 2010-4-29 10:05:00 作者:admin 人气:272 股东大会 是湖南浏阳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权力机构,依法对我行重大事项做出决策,包括审议批准利润分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