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存在问题

时间:2019-05-13 20:1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存在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存在问题》。

第一篇:浅议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存在问题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存在问题

——民生银行案例分析

唐菁菁 广西大学商学院

于丰滔 广西财经学校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越来越大的冲击。构建良好 的银行治理结构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关键。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有产权结构单一,委托代理链务长,存在明显的内部人控制,缺乏有效的管理者激励机制以及信息披露制度方面的问题。为此,我们通过分析中国民生银行高管奖励自己5000万元的案例并针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存缺陷,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进建议

一、引言

2007年,中国民生银行因为某些违规事件受到银监会的调查,而此前民生银行的公司治理制度一直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典 范,因此该案例在银行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们试图通过对民 生银行的公司治理缺陷进行分析,并且提出对我国商业银行公司 治理改革的一些建议。

二、案例分析

我们发现在民生银行的众多违规现象中,有一条最为引人注目。民生银行第四届董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研究了激励政策:建立董事会奖励基金:建立融资和投资并购工作奖励制度:对第三届经营班子实施50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股权分置改革领导小组和相关人员实施2000万元一次性奖励。从民生银行公司章程中,我们可以看到 该委员会并没有这项权力,这种做法明显属于越权行为,而且做出该奖励决定的人员大多既是 “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而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从民生银行各部门的权力义务来看

董事会与管理层、董 事会各委员会之间的权力界限不明确,职责不清晰 很容易导致 权力的滥用,权力出现越位现象严重。民生银行下设的董事会专门委员会之间的权力义务不明确 致使董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做出明显越权的行为却没有得到有效制止 而是听之任之。战略管理委员会本来的职责应是负责制定商业银行经营目标和长期发展战略,监督 检查年度经营计划、投资方案的执行情况,但民生银行的战略发展委员会却越权行使了股东大会的权力,薪酬制度 与经营战略关系紊乱将导致不良后果。从民生银行的股权结构来看

民生银行的股权较为分散,股权分散本是公司治理的良好基础。可以避免“一股独大”现象 发生,但是在我国的现实情况下,股权太过分散可能会导致“一会独大”现象出现,所有的股东都不愿监督公司的运营,都希望在公司的成长过程中”搭便车”,导致股东大会不能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利 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监督董事会的运行,致使董事会出现越权行为也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3 从监事会的职责来看

监事会应监督公司的一切经营活动,以董事会和总经理为监督对象,在监督过程中 随时要求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纠正违反公司章程的越权行为 但是,在民生银行的运营 过程中,监事会明显处于缺位状态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对董事会的全面监督责任。致使董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做出越权行为,损害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时未能起到有效地监督作用。从民生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来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良好的公司治理给予董事会及管理层适当的激励,使他们始终不懈的追寻符合公司及股东的目标及利于监控,从而有效的利用资源。”但是我们看到民生银行形成的激励约束机制似 乎并不完善 其激励机制更加像一把为高层人员加薪的保护伞,而约束机制却长期处于缺位状态。在这种环境下致使董事会在越 权谋取自身利益时有恃无恐。所以说只有奖惩并举,在董事会或经理层取得绩效时给予和其取得的绩效相一致的奖励,在其越权损害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时处以相应地惩罚,增加其谋取自身利益和违规的成本,才能在公司的管理过程中形成有效的 激励约束机制,才符合公司的长远发展目标,而不是短期行为。

5从建立良好的内部制衡结构来看

吴敬琏(1994)认为:“公司治理的概念是,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三者之间 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于董事会管理公司董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拥有雇用奖惩高级人员权,而高级人员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对公司进行管理和经营。”在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这种良好的内部制衡结构对于公司的治理显得尤为重要。从银行董事会成员道德价值观来看

战略发展委员会之所以会做出此种决定是为某些董事会成员自身谋取利益,我们可以看到,做出该决定的人员大多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由于理性经济人的存在 所以对于拥有决策权力的董事会成员及 高层管理人员应要求有更高的道德价值准则 以减少股东的委托 代理成本,避免有损股东利益和公司长远发展的现象出现。

三、对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建议

通过对民生银行的公司治理案例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还存在多处待完善之处,需要在以后的运营当中逐步加强和完善,以使银行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而国际上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成熟做法主要包括:一是建立战略目标和制定明晰的银行组织内部的职责和责任,确保各级部门各司其职保证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是明确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确保董事胜任称职不会违规操作不会受到管理层或外部因素的不适当影响,:三是建立内部审计师的工作制度。发挥他们的重要控制功能,确保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受到适当和有 效的监督:四是以透明的方式进行公司治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外部约束机制:五是确保激励补偿方法与银行的战略目标控制环境和道德价值一致。通过与国际上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基本做法比较,我们可以就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提出一些建议。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完善公司治理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内部制衡机制,在完成组建股东大会一董事会一经理层一监事会的公司治理结构后还应切实加强这几个部门分工协作、相互制衡的作用,保证银行决策的正确性 经营的高效性,监管的有效性,保证风险得到及时的关注和控制。应特别强调董事会各专门委员会的作用明确各委员会的权利和义务,其运作规则和沟通平台需要进一步研究搭建进一步理清董事会、监事会、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经营班子之间的职责边界。制定明确清晰的战略目标。

BASEL委员会认为:银行经营不能没有战略目标和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明确清晰的战略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完成中长期目标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措施,保证公司的运营按照战略目标进行,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强公司各职能部门按照战略目标开展日常工作,保证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提高银行在社会和行业中的地位。合理定位治理目标。

单一的效益最大化目标不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我国商业银行的治理目标,从宏观上来说,要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从微观上来说应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应对公司治理的目标进行合理定位既要注重银行自身利润的最大化 同时也要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两者要相互协调,齐头并进。4 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符合银行长远发展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董事会,经理层的短期行为。首先应明确有效激励机制的建立要有明确的业绩考核与评价体系,准确衡量决策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员工个人对于银行所做的贡献。为此,要在科学衡量业绩的基础上根据业绩和贡献进行激励 如将高级管理人员收入与部门业绩挂钩、将员工收益与银行的长期效益联系起来等形成现代商业银行以工资 奖金、社会 保险、公积金以及股权等多种方式在内的、科学合理的收八分配新机制。此外 还要不断拓宽竞争上岗的层面 真正做到竞争的公开,公平和公正。5 建立信息报告制度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尽快建立信息报告制度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信息沟通渠道,要求管理层定期向董事会董事报告银行经营事项,以监测管理层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是否有违银行的发展战略目标承担过多风险是否存在损害银行利益追求自身利益的现象。同时加强对外信息披露的真实性、透明性、及时性 积极构建和投资者的良好关系 增强投资者对我国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信心,提升银行的形象。

参考文献(4条)

1。窦洪权 银行公司治理分析 2005

2。中国工商银行稽核监督局 商业银行稽核与内部控制探索 2004

3。汪竹松。刘鹰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精析 2007

4。熊鹏。任荣 中国民营银行公司治理的现状与对策--基于民生银行的案例分析

[期刊论文]-商业2005(4)

第二篇: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摘要

公司治理问题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是公司制度的核心,因而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探讨,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金融机构高风险、高回报,以及其较强的外部影响,使得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银行业作为金融机构的主体,它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与否,较其它行业就显得更为重要。现代西方商业银行根据利益主体权利和责任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比较典型的公司治理模式: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导向模式和由大股东掌握控制权的德日股东监控模式。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公司治理 股权结构 激励机制

Abstract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 core of the company's system, which has been widespread concern.Financial globalization and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particularly commercial banks, model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has become a global issue.The main body of the banking industry as a financial institution, and its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perfect or not, than other industries to become more important.Modern Western commercial bank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stakeholders to form two different typical corporate governance model: Anglo-American market, as represented by the largest shareholder-oriented model and in control of the German and Japanese shareholders monitor mod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experiences from abroad on the basis of excellence, the further optimization of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commercial bank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Keywords Commercial Banks

Corporate Governance

Ownership Structure Incentive

目 次

引言..............................................................................................................................................1 一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涵和特殊性..........................................................................................1

1.1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涵....................................................................................................1

1.2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1 二

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现状............................................................................................................2 三

国际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比较以及我国商业银行的路径选择........................................3 3.1国际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比较......................................................................................3 3.2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路径选择..........................................................................4 四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治理模式的政策建议................................................................................4 4.1进一步推进股份制改革,促进股权和理化、多元化......................................................4

4.2建立有效地制衡与约束机制..............................................................................................5 4.3建立健全有效地激励机制..................................................................................................5

4.4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提高公司治理的透明度..........................................................5

4.5营造竞争性市场,培育银行业公司治理环境..................................................................6 结论....................................................................................................................................................6 致谢....................................................................................................................................................7 参考文献............................................................................................................................................7

II

引言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解决公司各方利益分配问题,对公司能否高效运转、是否具有竞争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商业银行的发展其特殊性越来越显著,尤其是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人们更深刻认识到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及其公司治理的重要性。1999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加强银行机构的法人治理》使得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外银行业竞争态势的加剧,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我国商业银行兼具转轨与发展的双重任务,其公司治理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优化的目标取向、与风险控制的内在关系、当前制约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优化所面临的困难与障碍,从而更好地推进治理结构改革,成为我国理论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

一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涵和特殊性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涵

从含义上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对一般意义上公司治理概念的延伸,它不仅规定了商业银行的各个参与者,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权力分布,而且明确了决策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指建立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机构为主体的组织架构和保证各机构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的制度安排,以及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激励和约束机制。从本质上说,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必须遵循五条基本准则,即(1)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的议事制度和决策程序;(2)明确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力、义务;(3)建立、健全以监事会为核心的监督机制;(4)建立完善的信息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5)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强化激励约束机制。

(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特殊性

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问题之所以广受关注,原因并不在于其公司治理机制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与其它类型的公司有多大差异,其原因在于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失败对金融业乃至整个经济体系所可能造成的巨大影响。金融机构高风险、高回报,以及其较强的外部影响,使得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对于商业银行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公司治理 III

问题具有三方面的特殊性:

首先,金融机构的脆弱性决定了其公司治理的重要性。金融机构都是一些高负债企业,它们承受风险冲击的能力一般比较低。同时,金融机构所从事的都是一些高风险的投资活动,特别是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出现和金融市场投机机会的增多,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在加大。因此,金融机构是非常脆弱的企业,需要通过制定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来控制风险,以保证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

其次,金融机构高负债、高风险和高回报、高报酬的特征,使得金融机构的经理人为追求业绩,客观上容易具有很强的冒险动机。因此,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需要设计各种有效的内控制度和约束机制,来抑制金融机构经理人的道德风险行为。

第三,金融机构破产容易产生较强的外部影响,这不仅因为金融破产会在金融系统内部快速传染,同时也因为它可能会对其它经济部门乃至整个宏观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为防范其一旦破产而带来广泛的破坏力和巨大的影响力,所以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时期,政府出于不同的目的采取相应的管制政策。管制作为一种增加的外部力量必然会影响商业银行及其管理人员。尤其管制较市场而言,更注重公共利益,也对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三、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为了应对我国加入WTO和金融全球化带来的日趋加剧的金融风险,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而国内研究普遍认为股权结构过度集中是造成公司治理弊端的主要根源。从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组建背景来看,它们创建的初衷几乎都是为适应和促进金融改革而进行的,政府试图通过 “增量改革”引入商业银行,并在四大臃肿的国有银行垄断的银行体系中引入竞争机制,以增强银行休系的效率。这就使得市场准入的市场性程度并不高,而且多数的股份制银行的组建都有自己的特殊背景。这也使得中国股份制银行的产权组织形式十分不规范。尽管从形式上看股份制银行产权清晰、多元化,但是国有控股仍然十分严重,对于非上市的股份制银行,情况更严重一些。大股东往往财大气粗,使得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无法行使应有的职权,大股东的行为得不到有效制约,侵犯中小股东的利益的行为在所难免。具体来说,在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治理中由于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引发的公司治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资本多数决策使得小股东根本无法、也无任何意 IV

愿去参与公司治理。对中小股东来说,股东大会往往是走过场,并不能真正反映中小股东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中小股东对参加股东大会往往没有足够的热情;第二,董事会“家天下”。调查显示,由于中国上市公司具有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大股东不仅可以影响股东大会的决议,更可以通过选举“自己人”为董事来控制董事会的运作,平均而言,来自第一大股东的董事人数已超过董事总数的50%。这样一来,董事会极易成为大股东的“一言堂”,大股东很容易在获取自身利益的同时侵吞其它股东的利益,应有的决定银行经营方针、进行战略决策、控制风险等核心职能发挥不够,与以董事会为决策核心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还相去甚远。第三,外部治理的边缘化。在“一股独大”下,作为外部公司治理机制的资本市场、经理市场和公司控制权市场也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四、国际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比较及我国的路径选择

(一)国际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

由于不同的国家的社会传统、法律体系、政治体制及经济制度等存在差异,因而演化出的银行的产权结构、融资模式和要素市场也呈现不同的特征,进而形成不同的治理模式。国际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股权相对分散的英美市场导向模式和由大股东控制的日德模式。

英美模式的优点是存在一种证券市场“用脚投票”约束机制,能对业绩不良的经营者产生持续的替代威胁。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保护股东的利益,而且也有利于以最具生产性方式分配稀缺性资源。但这种模式的不足也是明显的:缺乏内部直接监督约束,经营者追求企业规模的过度扩张行为得不到有效制约。

德日内部控制模式的利弊可以概括为:其优点是:银行直接有效控制机制可以在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将代理矛盾内部化,管理失误可以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机制加以纠正。缺点是:缺乏活跃的控制权市场;证券市场不发达,企业外部筹资条件不利,企业负债率高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路径选择

尽管在一些具体的表现形式上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存在差异,但是其基本的原则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高效率运作的基本原则,如保持企业经营的可竞争性、建立清晰的信息披露、采集、分析机制、合理配置和行使的企业控制权、对于董事会、经理层和职工都要形成有效的监督和评价体系、建立具有完善的、清晰的、市场化的激励机制等等。这些原则的具体表现形式可能存在差异,但是其基本原则和目标应当是一致的。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V

结构的选择必须要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分析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的合理成分,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中国具体的经济环境。

无论是典型意义上的英美模式还是德日模式,中国的选择都不可能完全照搬,这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如就英美模式而言,中国的股市并不发达,企业资产结构中股市的影响十分有限,公司治理如果过分依赖于公司外部股市的力量,必然难以取得圆满的效果;特别是考虑到占据支配地位的公股不能流通,股市对于改善公司治理的作用就更为有限。就德日模式而言,由于中国金融体制和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银行不能投资企业,持股公司的形式也不普遍,企业资本中银行和财团的约束作用有限,难以通过这些长期的持股者与经理层保持长期关系并对经理实施直接监督。

因此,中国的企业的治理结构需要结合中国的具体经济金融环境。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在进一步完善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在选择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时,必须考虑到转轨经济的特殊性。我国商业银行的有效的治理结构,将是一种介于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之间的治理结构:首先应当遵循被事实证明行之有效的关于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其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治理结构有效性的提高创造条件;第三,我国商业银行还面临进行规范化公司制改造的任务,因而在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的过程中,需要同时推进两个方向的改革,一是必须与相关的利益主体按规范的公司制原则明确产权关系,二是在银行内部逐步建立健全所有者(股东)和董事会之间的信任托管关系、董事会和公司经理人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我国商业银行股权过于集中,且市场发育程度远低于英、美两国,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最终选择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选择共同治理模式可兼顾各利益相关者的目标,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自身的利益,而且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利益。

五、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政策建议

银行公司治理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政治、法律与经济的综合反映,由于国情不同,根本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公司治理模式,也不存在单一有效率的政策选择,只存在对应于每一种可能的既定制度条件下的某种有效率的政策选择。如果不注意各项制度之间的复杂关系,简单地照搬和引进某一国家的单一制度,都不可能取得积极地效果。所以说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在借鉴国外宝贵经验的同时,更须立足我国的国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模式进行改进和优化。

(一)进一步推进股份制改革,促进股权结构合理化、多元化

多元化的股权结构、明晰的产权管理关系是银行法人治理规范的前提,也是国际先进银 VI

行的有益经验。优化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应在确保国有控股的前提下,通过公开招募法人股、有条件吸收自然人股东和国际战略投资者参股,培育多种形式的持股主体,形成商业银行多元化、社会化的股权结构,有效解决企业所有者、经营者与其他利益关联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特别是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外资股东进入董事会或参与银行内部管理,发挥他们丰富的管理经验专长。应将银行产权主体落实到真正行使财产所有权的主体上,使银行财产所有者(银行投资者)可以凭借其对银行投资额的比例真正行使管理银行的权力并承担义务,由此进一步形成明晰的产权关系和刚性约束的资本经营机制。

(二)建立有效的制衡与约束机制

一是在银行内部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对上可以有这样的一个组织或机制抵挡来自政府的干预,真正实现商业化运营,对下可以形成对经营者的约束,解决由于银行内部所有者缺位而引起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二是在充分发挥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作用的同时,要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其关键在于保证监事会有足够的独立性,在监事会成员中适当增加外部监事,监事会成员的任免、收入、福利以及执行监督的费用由股东大会来决定等;三是要强化外部约束和市场约束,要完善证券市场,加快培养经理人员人才市场,发挥证券市场的作用,促进披露制度的实行,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三)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

建立针对经营者的收益与业绩挂钩的机制。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必须解决经营者收益函数与企业收益函数不一致的问题,使得经营者的利益可以通过企业利益增长而实现,成为决定经营者才能发挥和银行治理成效的关键要素。完善激励机制,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是国有商业银行构建公正、合理和高效的人员激励机制的关键。在制定激励方案时,可以灵活选择业绩工资、表现花红和股票期权作为激励手段,如果条件成熟,最好选择股票期权作为激励手段。建立针对一般员工的薪酬待遇和晋升制度。公司治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员工是创造企业价值的主要力量。对于一般员工而言,最具激励效应的因素是薪酬水平和晋升机会。国有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深化劳动用工制度,强化岗位责任制,把员工的薪酬待遇与其工作绩效、创新成果、技术水平相联系,同时放宽晋升条件,鼓励有能者参与岗位竞争和职务竞争,建立行内外人才的合理流动机制。

(四)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提高公司治理的透明度

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对商业银行进行市场监督的典型特征,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有力工具。信息披露的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运营行为,强有力的披露制度有助于商业银行吸纳资金“,维持对资本市场的信心。一般而言,良好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一方面要

VII

求信息披露中采用高质量的会计标准——国际会计准则,以提高国家之间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另一方面,良好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还要求可靠的信息审计,以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建立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是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亟待完善的重要内容。应尽快建立信息报告制度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信息沟通渠道,要求管理层定期向董事会、董事报告银行经营事项,以监测管理层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是否有违银行的发展战略目标、承担过多风险、是否存在损害银行利益追求自身利益的现象。同时加强对外信息披露的真实性、透明性、及时性,积极构建和投资者的良好关系,增强投资者对我国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信心,提升银行的形象。在具体操作上,可以考虑商业银行内部的审计委员会成员由独立董事担任,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在互联网上设立公司信息披露网站”,在网上召开股东大会等方式,使信息披露更加快捷和公开。

(五)营造竞争性市场,培育银行业公司治理的环境

大力发展竞争性产品市场,发挥资本市场产生的替代效应,促使商业银行改善内部治理;加大行业开放,鼓励行业兼并,通过增加商业银行生存压力来促进治理结构优化;塑造市场约束机制,发挥资本市场中的股权市场治理机制和债权市场治理机制对于银行公司治理优化的促进作用;加强外部监管。可按国际接轨监管要求对国内商业银行进行评级,强化债权人约束,促进商业银行自觉优化治理结构;大力培育竞争性的银行家市场。通过银行家市场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与价格机制的相互作用,形成由市场机制来甄选经营管理人员的竞争局面,切实降低代理成本,发挥银行家市场对银行公司治理的促进作用。

结 论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所存在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股权过度集中。股权的高度集中,造成了管理的混乱及监管的缺失,妨碍科学的治理结构的建立。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无法行使应有的职权,大股东的行为得不到有效制约,侵犯中小股东的利益的行为在所难免。而中小股东能力的不足以及过高的成本付出,使得根本无法、也无任何意愿去参与到公司的决策、监督、治理中去。

对比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治理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英美模式、德日模式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均呈现出改革的势头。其发展的趋势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在这几种模式间取长补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希望能够在有益的国际银行公司治

VIII

理原则的指导下,努力探索建立适合本国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银行法人治理体系。这些都对我国银行公司治理改革具有很大的启发性。要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就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优化股权结构、建立有效地约束制衡机制、健全积极地激励机制、加强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以及营造竞争性市场等措施,争取将我国的商业银行打造成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现代商业银行。

致 谢

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我的论文终于完成了。这同时也意味着大学生活即将结束。这短短的四年,承载了太多关于青春和理想的美好回忆!在此,由衷感谢每一位恩师对我的淳淳教诲,感谢身旁的每一位同学对我的关心、支持与鼓励。

在本论文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郭旭红老师倾注了大量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遍的修改指正,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特别向郭老师表示我由衷的感谢!同时还要感谢在此论文写作期间给予我宝贵意见的每位同学。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又一次系统学习的过程,它的完成同时也意味着一段崭新生活的开始。我将时刻铭记我曾是一名工大学子,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把工大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与指导!

参 考 文 献

[1]

李向东.浅谈法人治理结构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新疆社科论坛,2004(3):48~51 [2]

任军.吕守权,对法人治理结构的思考.煤炭企业管理,2005(3),63~64 [3]

陈文.对现阶段我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的若干思考.福建金融,2010(3):25~27 [4]

唐硕.公司治理结构的比较.科技经济市场,2006(10):157~158 [5]

张绍刚.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基本制度研究.中国农业银行武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1):30~33 [6]

冯海霞.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反思与改革. 中国金融,2010(15):22~24 [7]

金晓燕.论规范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 浙江金融,2007(6):29~30 [8]

刘慧峰.论我国证券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44~46 [9]

王飞,熊鹏.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启示. 生产力研究,2010(3):180~182

[10]

李维安,曹廷求.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理论模式与我国的选择. 南开学报,2003

IX

(1):42~50

[11]

赵勇.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理论研究述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5):5~10 [12]

王飞,我国法人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思考. 浙江金融,2008(12):31~33 [13]

霍翠,凤杨萌.比较视野中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及其借鉴. 金融论坛,2005(4):44~63 [14]

赵勇.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15] John F Laker.Symposium on Promoting Good Corporate Governance.Melbourne:Oct2005 [16]

Spyros G Stavrinakis.Corporate governance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Vienna: Suerf Mar2007 [17]

Berle A.and Means G.C..The Modern Corporationand Private Property.New York, Harcourt,Brace and World, 1932

X

第三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落后,经营效率低下,公司治理上的缺陷是重要的原因。目前,中国 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其他两家银行的改革也在有序地推进。而此次改革,焦点 问题 就是改革能否真正促成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健全。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股份制改造

金融 是 经济 的核心,而四大国有银行居于金融体系的中心位置。根据入世承诺,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已全面对外开放,中外资银行开始了短兵相接的竞争。目前,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已相继成功上市,并按照银监会的要求,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等公司治理架构,但如何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穿新鞋,走新路”,通过提高综合竞争力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保证国有商业银行安全、健康、高效的 发展 成为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过程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为经济转轨提供金融支持的任务,简要 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的发展过程,可以以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颁布为分界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1995年以前的国有商业银行:行政式治理1979年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将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从财政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1983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央行职能,不再办理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至此,由工、农、中、建组成的专业银行体系开始形成,中央银行体制开始建立,各专业银行都是国务院领导下的直属局级实体,对下垂直领导,自成体系,接受人民银行在信贷计划、货币发行等方面的领导和管理。在这种传统的行政式治理结构下,政府直接负责国有资本的经营,四大国有独资银行的行长由国务院任命,是享有一定行政级别的政府官员。总行内部也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各分支行也拥有很大的独立性和权利,具有准法人性质,其行长也相当于相应级别的行政官员,当地政府对商业银行分支行的干预屡有发生,同时,行政式治理使党政部门参与对商业银行领导层的考核、评价、监督、处罚,失去 社会 对银行的监督机制。

(二)1995年以后的国有商业银行治理:向公司化治理方向努力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明确了市场经济的框架后,银行向市场化方向迈进的脚步明显加快:1.199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颁布,总结 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商业银行改革的经验,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体系的需要,吸收国际上商业银行立法的经验,为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 法律 依据,同时,明确四大银行的性质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设股东会,由国家授权的机构行使部分股东会的职能,同时明确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设立监事会,从法律层面看,商业银行在组织形式上具有了某些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2.1995年四家专业银行中的政策性业务被剥离后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对专业银行的行政干预明显减少,专业银行之间分工淡化,出现业务的交叉和市场化竞争;3.1998年,国家发行2700亿的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四家国有独资银行的资本金;4.1999年四大国有银行将1.4万亿不良资产剥离给新成立的华融、信达、长城、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而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则向四大银行定向发行债券,所筹资金等价给付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四大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明显改观,抗风险能力加强。5.2004年国务院动用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为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补充资本金以帮助两家银行实现股份制改造。6.2005年10月,中国建设银行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06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分别上市成功。可以说中国的国有银行改革已经取得巨大成果。与此同时,其他商业银行的改革也在积极推进,农行也正在酝酿上市。目前,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按照2004年3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关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督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要求,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银行公司治理经验,建立起了规范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等公司治理构架,银行的大多数董事、监事和经营管理人员已经到位,还引进了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和银行家作为外部独立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在国家的直接帮助扶持下,通过设立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国家注资、财务重组、不良资产剥离等方式,使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建立起了形式上的公司治理框架,从“标”上实现了 现代 企业 制度的改革,然而,在“本”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仍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产权虚置,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依然存在产权经济学 理论 认为,产权的界定必须是清晰、明确和完整的。在建行、中行等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之前,四大国有银行均为国有独资银行,产权安排是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三位一体的国家所有制产权。但是国家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一个真正的人格化的产权主体来对四大国有银行行使所有权。2002年,中、建实现股份制改造,从形式上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但是,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中央汇金公司通过注资的形式成为中行、建行的国有股东,与原来的国资委不同的只是中央汇金是公司,派出董事,参与分红,但是,中央汇金本身也是国务院下设的国有独资机构,也面临这“廉价投票权“的考验,如果它未解决好自身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中央汇金无非也是一个变相的政府职能部门而已,它的设立也只不过在原来冗长的委托代理链中又增加了一个环节,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产权的明晰界定,同时,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也明显存在。(二)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链过长公司治理制度建立与运行的本质目标是降低代理成本。然而,在目前现有的国有商业银分=委托代理制度安排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呈现出委托人一个(国家),而代理人多个所引致的多重且链条过长的委托代理格局。在这种“格局”下,将产生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决策失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委托人角度看,因信息不对称、不充分,造成监控失效,导致监控成本扩大,从而增大了代理成本;从代理人角度看,因代理链条过长,导致决策难以及时有效,造成代理成本增大。(三)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者来说,其拥有银行的控制权,但是却没有银行的剩余索取权,他们的报酬基本上保持着国家规定的等级工资制度,与银行的经营业绩缺乏必然的联系。再加上这些经营管理者是无需承担银行的经营风险的,因此,他们的经营目标主要是行政性的,而不是市场化的,这样不但很难激发其通过努力工作创造经济效益的积极性,而且他们很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控制权为自己谋求灰色收入。另外,从约束机制来看,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缺位,委托代理关系不清,我国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营市场发展迟缓,银行财务状况不透明,因此,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人员来说,无论是来自所有者还是来自市场的约束都很微弱。

第四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

理问题研究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落后经营效率低下公司治理上的缺陷是重要的原因目前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其他两家银行的改革也在有序地推进而此次改革焦点问题就是改革能否真正促成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健全【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股份制改造金融是经济的核心而四大国有银行居于金融体系的中心位臵根据入世承诺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已全面对外开放中外资银行开始了短兵相接的竞争目前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已相继成功上市并按照银监会的要求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等公司治理架构但如何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穿新鞋走新路”通过提高综合竞争力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保证国有商业银行安全、健康、高效的发展成为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过程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为经济转轨提供金融支持 的任务简要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的发展过程可以以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颁布为分界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1995年以前的国有商业银行行政式治理

1979年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将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从财政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1983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央行职能不再办理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至此由工、农、中、建组成的专业银行体系开始形成中央银行体制开始建立各专业银行都是国务院领导下的直属局级实体对下垂直领导自成体系接受人民银行在信贷计划、货币发行等方面的领导和管理在这种传统的行政式治理结构下政府直接负责国有资本的经营四大国有独资银行的行长由国务院任命是享有一定行政级别的政府官员总行内部也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各分支行也拥有很大的独立性和权利具有准法人性质其行长也相当于相应级别的行政官员当地政府对商业银行分支行的干预屡有发生同时行政式治理使党政部门参与对商业银行领导层的考核、评价、监督、处罚失去社会对银行的监督机制

(二)1995年以后的国有商业银行治理向公司化治理方向努力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明确了市场经济的框架后银行向市场化方向迈进的脚步明显加快

1.199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颁布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商业银行改革的经验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体系的需要吸收国际上商业银行立法的经验为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同时明确四大银行的性质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设股东会由国家授权的机构行使部分股东会的职能同时明确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设立监事会从法律层面看商业银行在组织形式上具有了某些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

2.1995年四家专业银行中的政策性业务被剥离后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对专业银行的行政干预明显减少专业银行之间分工淡化出现业务的交叉和市场化竞争;

3.1998年国家发行2700亿的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四家国有独资银行的资本金;

4.1999年四大国有银行将1.4万亿不良资产剥离给新成立的华融、信达、长城、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而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则向四大银行定向发行债券所筹资金等价给付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四大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明显改观抗风险能力加强

5.2004年国务院动用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为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补充资本金以帮助两家银行实现股份制改造

6.2005年10月中国建设银行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06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分别上市成功可以说中国的国有银行改革已经取得巨大成果与此同时其他商业银行的改革也在积极推进农行也正在酝酿上市

目前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按照2004年3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关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督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要求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银行公司治理经验建立起了规范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等公司治理构架银行的大多数董事、监事和经营管理人员已经到位还引进了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和银行家作为外部独立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在国家的直接帮助扶持下通过设立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国家注资、财务重组、不良资产剥离等方式使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建立起了形式上的公司治理框架从“标”上实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然而在“本”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仍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产权虚臵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依然存在

产权经济学理论认为产权的界定必须是清晰、明确和完整的在建行、中行等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之前四大国有银行均为国有独资银行产权安排是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三位一体的国家所有制产权但是国家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一个真正的人格化的产权主体来对四大国有银行行使所有权2002年中、建实现股份制改造从形式上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但是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中央汇金公司通过注资的形式成为中行、建行的国有股东与原来的国资委不同的只是中央汇金是公司派出董事参与分红但是中央汇金本身也是国务院下设的国有

独资机构也面临这“廉价投票权“的考验如果它未解决好自身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中央汇金无非也是一个变相的政府职能部门而已它的设立也只不过在原来冗长的委托代理链中又增加了一个环节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产权的明晰界定同时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也明显存在

(二)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链过长

公司治理制度建立与运行的本质目标是降低代理成本然而在目前现有的国有商业银分=委托代理制度安排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呈现出委托人一个(国家)而代理人多个所引致的多重且链条过长的委托代理格局在这种“格局”下将产生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决策失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委托人角度看因信息不对称、不充分造成监控失效导致监控成本扩大从而增大了代理成本;从代理人角度看因代理链条过长导致决策难以及时有效造成代理成本增大

(三)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者来说其拥有银行的控制权但是却没有银行的剩余索取权他们的报酬基本上保持着国家规

定的等级工资制度与银行的经营业绩缺乏必然的联系再加上这些经营管理者是无需承担银行的经营风险的因此他们的经营目标主要是行政性的而不是市场化的这样不但很难激发其通过努力工作创造经济效益的积极性而且他们很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控制权为自己谋求灰色收入另外从约束机制来看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缺位委托代理关系不清我国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营市场发展迟缓银行财务状况不透明因此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人员来说无论是来自所有者还是来自市场的约束都很微弱

(四)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

在国有商业银行中由于国有金融资产的所有者事实上缺位加上激励机制薄弱使经理层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主要表现在银行的行长和经理人员在获得一定的控制权以后,就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力求摆脱所有者控制,为谋求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国家的利益;经营层的个人独断专行现象;过分的在职消费侵蚀利润等此外商业银行经理层还利用委托人缺位和信息不对称推脱责任将经营性亏损归为政策性亏损由此转嫁自己的风险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建议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改革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但

是与规范化的股份公司的公司治理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公司治理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因此结合我国的国情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要始终不渝地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改变单一产权结构推进产权主体多元化

公司治理的实质就是要解决委托代理的效率问题公司治理就是在既定产权制度的基础之上对于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构建而产权理论认为所有权规定了公司的边界是控制公司权利的基础因此建立明晰的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基础也是解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缺位”的有效途径

2005年8月美国银行出价25亿美元向汇金购入了174.82亿股建行股份占全球发售前建行股份的9%新加坡淡马锡的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出价14.66亿美元向汇金购入了99.06亿股建行股份占全球发售前建行股份的5.1%;同时苏格兰皇家银行和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分别斥资31亿美元收购中行10%的股份美国高盛集团斥资40亿美元收购工行10%的股份汇丰银行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的名义144.61亿人民币购入交通银行19.9%的股权这说明国有商业银行要从根本上改变

单一产权结构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不仅可以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改变一股独大的僵局还可以吸收境外投资者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产品增强国有银行竞争力还可以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形象增强投资者信心

(二)实行多级法人制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链过长问题

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表明减少从初始委托人到最终代理人之间的层次缩短委托代理的半径可以减少代理成本提高代理效率因此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链过长的一个现实的做法是将目前的一级法人制改为多级法人制即在现在的总分行制基础上按股份制原则将发达地区经营较好、具备条件的分支行改组成独立的股份制银行由总行控股;每一家分行分别成为总行下属的控股银行由总行控股的银行在法律上是独立的法人但业务经营和职员管理都由总行通过股权纽带控制实际上仍是总行的下属机构不过总行与下属机构的关系已由现在的行政隶属关系转为股权控制关系

国有商业银行的多级法人制一方面易于理顺总分行之间的“集权—分权”关系缩短了委托代理链条;另一方面有利

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一级分行加强自我约束强化内部管理减少自上而下的干预提高运营效率与经济效益

(三)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组织结构

1.加强董事会建设一个全面且相对独立并为银行有效运行负责的董事会有利于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目标能够给银行所有利益相关者带来长远利益一要确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只有那些确实具有经营管理才能的人才能做董事;二要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三要设立专门委员会通过专门委员会来辅助和监督董事会的决策主要包括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四是董事会内部要建立起效率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董事还要重点履行受托职责和看管职责董事应以个人身份为银行所承担的相应法律后果承担责任

2.强化监事会的作用及其独立性在监事会成员的构成上要保障监事会的独立性监事会的独立性是其有效发挥监督职能的核心要素监事会除了股东代表和公司职员代表外还应引进一定比例的外部监事建立名副其实的监事会制度还要赋予监事会更大的权力包括对银行业务和财务的审计权对管理层和员工行为的监察权对董事会成员的弹劾权对董事长和行长(经理)重大决策的否决权提议召开股东代表大会权及代表国

有商业银行利益起诉违法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力等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合理的薪酬制度不仅仅是对于员工工作的回报更是激励员工发挥潜能、创造更大价值的手段因此要建立明确的业绩考核与评价体系改变按行政级别分配按人员平均分配的做法形成以工资、奖金、社会保险、公积金以及股票期权和股票持有等多种方式在内的科学的收入分配新体制对高级管理人员可实行重点倾斜建立引导高管人员行为长期化的多维激励机制

在约束机制方面进一步强化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建立良好的内部审计以及监督、处罚制度实现激励与约束对等同时发挥人才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逐步实现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多元化、独立的、市场化配臵强化经理人才市场对经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已经初见成效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仍然漫长

【参考文献】

1黄湃王桂堂.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制度安排与路径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钟俊葛志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与管理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5.

3易宪容.泥沼中的大象—转型中的中国金融改革评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曹幸仁赵新杰.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问题研究J.金融论坛2004.

5曾康霖.关注公司治理结构的焦点.2005.

6杨有振.论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制度的完善.2006.

第五篇: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

2009-02-17 10:53 来源:董建卫 柳颖君

打印 | 大 | 中 | 小

分享到:

摘 要: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稳步推进,改善银行公司治理成为一个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由于银行业务的特殊性,银行公司治理与一般企业的公司治理有很大的不同。通过对银行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配置的影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监管机构对银行的公司治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外,由于银行的债权人结构与一般企业的债权人结构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债权人在银行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与在一般企业中的作用也有显著的不同。

关键词:银行;公司治理;银行公司治理

一、银行公司治理概述

与一般的工商企业相比,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有以下特点:一是高负债经营。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自有资本金占总资产的比例极小,主要是通过各种负债吸收到资金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动。二是银行负债的债权人主体多元化。一般的工商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直接融资包括发行债券和发行股票,但是发行股票吸收的是资本金,不属于负债,间接融资主要是指从银行贷款。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企业的债务融资方式主要为间接融资,即向银行借款,因而在我国工商企业债务的债权人一般都是以银行为主。相对于一般的工商企业来说,银行负债的债权人多种多样,有一般的企、事业单位,有家户和个人,还有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三是银行业务活动具有巨大的外部

一个运行良好的银行体系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的发展,反之,一个有问题的银行体系会阻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甚至可能会带来国民经济的崩溃。由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这些特点,使得银行公司治理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一些特殊性。企业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对于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制度性安排问题,也就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对应问题,当然银行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也是银行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制度性安排问题,但是相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银行公司治理的相关主体更多,主体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复杂。一般企业的公司治理的相关主体主要包括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相关主体不仅包括前三者,而且还包括了政府、中央银行(也即货币当局)和债权人。

二、政府行为与银行公司治理

政府行为对银行公司治理的影响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进行分析。

首先,划分政府在商业银行参股和不参股两种情况进行分析。政府参股又可以分为政府控股和非控股两种情况。在政府控股的情况下,政府实际上成为商业银行的所有者,张维迎认为,无法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在政府参股但非控股的情况下,政府成为银行所有者中的一员,政府也就因而取得了合法合理的银行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但是,考虑到政府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特殊地位,政府所取得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是不对应的,政府所取得的控制权大于对应于其剩余索取权的控制权,也就是说,考虑到剩余索取权的实质是一种风险的承担,政府因得到控制权而取得的收益和其为了取得这份收益而承担的风险是不对称的。这种情况会产生如下两方面的结果:

制权,政府便会有进行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即政府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资金应用和经理人的聘用进行影响,实现其政治目的,由于政府的政治目标和商业银行其他所有者的目标是不一致的,政府的这种机会主义的行为便会伤害其他股东的利益,其他股东承担了和他们的控制权不相对应的风险,即承担了政府行为带来的风险;二是政府和自然人有一个本质的区别,那就是自然人可以是风险的最终承担者,而政府不可能作为风险的最终承担者,而只是风险的转嫁者。当政府通过参股获得部分银行的控制权时,政府会运用这一部分控制权为其政治目标服务,而风险最终会转嫁给纳税人。在政府不参股的情况下,政府没有获得银行的剩余索取权,也就是说,政府并不承担银行业务经营的风险,但是,政府同样可以利用其在经营活动施加影响,取得一定的间接控制权,这样的结果仍然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不对应,风险和收益的不对应,同样会产生我上文中所分析的两种问题。

其次,划分政府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进行分析。对于政府行为的目标,一种很有影响力的观点是,政府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依照此种观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是不一样的:中央政府追求中央政府的利益最大化,而地方政府追求地方政府的利益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通过影响全国性银行的资金应用和经理人聘用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而地方政府则通过影响本地的小银行和大银行在本地的分支机构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问题我在上文中已经做了一部分的分析,下面补充一点上面没有提

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目标不同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影响全国性银行的总行,而地方政府影响地方分支机构,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目标的不同,就会造成全国性银行的总行和地方支行目标的不一致,造成银行内部治理的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前面分析了政府对银行的控制行为对银行公司治理造成的影响,下面分析银行的寻租行为对银行公司治理的影响。银行向政府的寻租行为可以分为银行经营者的寻租行为和银行所有者的寻租行为。我用银行的经理人来代替银行的经营者、董事会代替所有者来进行分析。由于政府对于银行的经理人的聘用有影响力,所以银行的经理人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会向政府寻租,为了寻租成功,经理人在经营方面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政府的要求,结果是经理人的经营目标更加趋近于政府的目标,而偏离了银行所有者的府的寻租行为也是为了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考虑到董事会是股东的代表机构,可以说董事会的寻租行为与所有者的利益一致,但这种寻租行为对于银行的公司治理同样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如果寻租成功,银行会取得某些方面的垄断,得到垄断利润,这会使的董事会疏于对经理人进行监督,也会使得对经理人经营业绩的评价成为难题,另一方面,如果整个银行体系都向政府寻租,则所有的银行都会极力去寻租,疏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会使整个银行体系的公司治理水平下降。

三、监管机构与银行公司治理

在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对银行业进行监管,但是理论界对于是否有必要对银行业进行监管却存在着争议。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主流的观点是,管

争,从而提高了消费者的成本,但是不论理论界如何激烈的争论,没有一个已经实行了银行监管的国家去尝试取消监管。

监管机构对于银行公司治理的影响可以从正效应和负效应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正效应:一是与一般的行业相比,银行业存在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一般的公众很难了解商业银行真正的经营状况,无法对银行的质量进行合理的判断,通过监管机构对银行业的监管,可以为公众提供更为充分的信息,以利于投资者对银行形成正确的判断,最终再通过投资者在市场上“用脚投票”的行为,对银行的经营者形成外部的激励和约束,改善银行的公司治理。二是从商业银行的发展史来看,银行业更容易形成垄断,垄断不仅会降低整个银行业的效率,也会恶化银行的公司治理,原

就会得到垄断租金,垄断租金的存在掩盖了银行真正的经营状况,使得银行所有者疏于对经理人进行监督,也使得外部的投资者很难对经理人的工作努力情况进行判断,从而从内部和外部两个 方面恶化了银行的公司治理。监管机构对银行业进行监管可以促进银行之间的充分竞争,限制银行业的垄断程度,进而改善银行的公司治理。

负效应:一是对于监管机构的目标,一般认为是维护经济和金融秩序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商业银行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或者是市场价值最大化,换句话来说,由于法律赋予了监管机构对银行业进行监管的权力,监管机构在事实上取得了银行的部分的控制权,但却没有取得相应的剩余索取权,也就是说,并不承担相应的风险。

监管机构必然会为了自身的目标而伤害银行所有者的利益,因为监管机构并不必为其行为承担损失。二是监管机构对银行业的监管,会对银行的所有者、债权人以及市场上的投资者的行为产生影响。监管机构对银行的监管首先会对人们的判断和预期产生影响,人们会认为,由于存在监管机构的监管,银行的经营是健康的、稳定的,这种心理的判断和预期会使得银行的所有者疏于对经理人进行监督和管理,使得债权人也疏于对银行进行事前的调查和事后的监督,使得市场中的投资者也疏于去更多的搜集有关银行的信息,以形成科学的投资决策。这三种行为的结果是恶化了银行公司治理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也就是说,监管机构的监管实际上对银行公司治理产生了一种替代效应,监管机构的监管对银行公司治理的参与人产生了一种负激励。三是

存在一个监管监管者的问题,就是说谁来监管监管机构?监管监管者的问题是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如果无法解决监管监管者的问题,那么那个最后的监管者就会有偷懒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根据公司治理的一般理论,解决监管监管者问题的方法一般是赋予那个最后的监管者剩余索取权以进行激励。但是对于银行监管的问题,显然是不能通过赋予剩余索取权来解决的,因为监管机构作为一种组织,它可以获得剩余索取权,但是却不能承担风险,只会转嫁风险,因而通过赋予监管机构以剩余索取权的方法是没有用的。那么,可不可以由政府来对监管机构进行监管呢?如果由政府对监管机构进行监管,同样存在监管监管者的问题,即如何去监管政府。考虑到赋予

去监管政府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债权人与银行公司治理

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所有权是一种状态依存所有权,企业在正常经营状况下,企业所有权为股东所有,而当企业资不抵债进入破产清算或重组阶段,债权人成为企业所有权的拥有者,由债权人取得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二是债权人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对不同的借款人在风险和收益方面进行比较,然后选择最有利于自身的借款人,这就使得借款人必须要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因而债权人的这种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对公司治理形成了外部的激励和约束。三是债权人在对借款人提供融资时,往往会对所提供资金的用途提出要求,并在资金的使用过程

这样做的结果是债权人在公司的内部治理中发挥了作用。

债权人在银行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用脚投票”方面,即债权人通过对不同银行的比较和选择,从外部对银行的经营形成激励和约束。

五、结论

正确处理政府与银行的关系。政府对银行的控制,从本质上来看,是国家信用对银行信用的一种替代。这种替代在特定的时期对于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的稳定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这种替代的消极意义也慢慢的显露了出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政府应当在保证银行业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减少对银行

业效率的提高。

提高监管水平,转变监管方式。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监管机构的监管水平不高,监管效率低下,而且主要采取行政方式进行监管。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必须要进一步提高监管水平,转变监管方式,主要是把过去的行政监管方式转变为市场监管方式。

促进银行业的充分竞争,提高信息披露程度。由于银行业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垄断的问题,进一步促进银行业的竞争,提高信息披露程度,对于改善银行公司治理水平,提高银行经营效率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现阶段,由于银行业的垄断程度较高,信息披露程度较低,这一点尤为重要。

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是非常的完善,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可以使得投资者有更多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到银行去存款,这样可以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形成一种外部的激励和约束,促进银行提高经营效率,改善公司治理。

参考文献:

[1]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兼评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观点[J].经济研究,1996,(05).[2]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4]周其仁.公有制企业的性质[J].经济研究,2001,(01).[5]杨瑞龙,周业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6]杨瑞龙,周业安.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7]吴敬琏.对现代企业制度需作出明确的界定[J].生产力研究,1994,(01).[8]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上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李扬.稳步推进银行公司治理[J].中国城市金融,2003,(01).[10]江其务.论金融监管[J].财贸经济,2001,(03).[11]曾康霖,高宇辉.中国转型期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12]窦洪权.银行公司治理分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13]杨定华.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兼论内部人控制问题[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8,(01).[14]杨定华.市场中的政府[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997,(05).[15]Buchanan,J.M.,Tullock,G.,1962,The Calculus of Consen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责任编辑:冠

下载浅议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存在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存在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巴塞尔协议III))出台后,商业银行的定位也有了新的变化,其功能不再是原来简单的金融服务和信用中介,而是风险管理。因此可以说,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选择

    摘要:公司治理起因于产权的分离,治理的功能是权、责、利的分配,治理模式有效率的前提是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对称分布。“股东至上主义”逻辑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公司治......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优化资源配臵、支持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7......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公司治理论文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姓名:xx 班级:xx 学号:xx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xx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趋加快的新形势下,加强公司治理......

    我国商业银行治理论文

    1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是指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相关制度的设置具体来说就是董事会、管理层、监督层等的组织及制度安排。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到来,我国的商业银行治理也逐渐被提......

    浅议我国中小企业公司治理问题

    浅议我国中小企业公司治理问题[摘 要] 在我国,公司治理研究主要关注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缺乏对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研究。而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80%,对中小企业公司治理展......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为应对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大量进入带来的竞争压力,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发展中间业务。开展......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信贷业务的管理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整体上来讲我国商业银行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