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时间:2019-05-12 17:4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第一篇: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 现代公司的特征及治理结构的定义

(一)特征及定义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企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了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的重要性,《决定》指出,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决定》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指明了方向。

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分层级的关于权利机构(股东大会)、决策机构(董事会)、监督机构(监事会)、执行机构(总经理及经营班子)之间权利分配和权利行使、利益分享、相互制约的一整套制度、契约和组织安排。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是现代公司的两种主要形式,其主要特征是:(1)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2)股权成为财产权的表现形式,(3)现代公司是多单位的层级组织。这三点构成现代公司的主要内容。

(二)西方国家企业的治理结构。

西方发达国家公司的治理结构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外部控制模式,另一种是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内部控制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划分主要是根据企业融资的方向决定的,国外学者将其区分为以证券市场为主的外部融资体制(美、英模式)和以银行为基础的外部融资体制(日、德模式)。外部控制模式的特点是股权极为分散,董事会作为公司财产实际的控制者,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以高年薪和股票期权制度作为激励经理人员的主要手段。以发达的市场机制强化外部的监督。分散股东和机构持股者对公司的直接管理和控制能力非常有限,而主要通过证券市场以及企业被接管、破产和经营者激励等措施对公司进行控制和监督。内部控制模式的特点恰恰相反,它的股权相对集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企业之间的相互持股和银行对企业的持股。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由于公司内部的经理往往就是董事会成员,从而可以实现股东对公司的直接管理和控制。

二.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健全的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正常运转的核心,世界银行一位高级经济学家在总结俄国和中东欧10年转轨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有效率的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够运行,是因为在一个经济中有一些根本性的规则和保障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并得到了执行,这些规则和保障使得交易的后果有保证、可预料并且使多方受益。由此我国有学者提出,大型国有企业改革的瓶颈约束不在产权,而在公司治理和制度建设。特别是鉴于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利润率指标的严重扭曲,因此评估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应当有一个定性的指标,而“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种治理和制度建设既包括了宏观经济环境的一些基本因素,也包括了公司产权结构调整等微观的条件。而宏观环境的因素是企业不能左右的,因此必须在治理结构上下工夫,构架一种在结构的三主体(所有者、经营者、监督者)之间制衡、约束、激励的机制,真正体现出不同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国有独资公司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司制形式,虽然股东只有一个,但为了适应政

企分开和国有资产保值增殖的需要,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三主体的构架仍然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因而也必须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目前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公司制改造不彻底,公司治理结构设置不规范,难以构建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2)内部人控制与有效监督不力。(3)缺乏明确的国有资本主体和产权代表。在国家和国有资产营运主体之间还缺乏一个能够代表国家统一意志的明确具体的产权代表来行使对国有资产经营的监督与管理的权利。(4)委托方权利行使行为的不规范和不明确的委托代理对象及其职责错位。(5)缺乏对委托代理对象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竞争性的经理人才市场和客观公正的评价经理业绩的市场机制,由于国有独资的性质,也不存在代理权的竞争和敌意收购,代理人只要搞好同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就可以保住自己的权利和职位,使约束机制大打折扣。其次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尤其缺乏长期的激励。

三. 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改造与完善的前提条件

(一)政府职能转变是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得以真正建立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提出,是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必然结果,这种分离不仅产生了一种新的权利即关于公司法人财产的权利,而且使权利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因此就需要一种制度来规范各权利主体的行为,这就是治理结构的作用。对于国有独资公司来讲,政府所有者职能、社会经济管理职能、行政职能的分离是其治理结构得以建立的最重要的条件。只有实现了这种分离,承认国有独资公司法人财产权的独立性质,才能解决政府不适当的行政干预的问题,公司也才能够真正承担起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二)进一步完善公司制改造

国有独资公司改造的重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建立和完善治理结构的三主体,即董事会、监事会和以总经理为首的经营班子,按照各自的权利、责任、义务,形成董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总经理执行的三级权利约束机制。为了体现这一原则,董事长和总经理应该分设,以避免权利的过度集中,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二是加大金融机构特别是和公司有银企合作协议的银行代表进入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比例。三是通过改造实现股权的多元化,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由国有资产控股的战略管理控股公司这两种形式。这样既可以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弥补国家财力的不足,扩大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又有利于构筑多元投资主体,分担投资风险,健全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三)构建明确的国有资本所有者产权主体。

即和上述第(一)条相适应,将原来分散在政府各部门的国有资本所有权集中起来,在国家和国有资产营运主体之间建立一个能够代表国家统一意志的明确具体的产权代表--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其功能类似于股东大会这一权利机构,由其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利。国资委不是由政府任命,而是由各级人大常委会任命组成并对其负责,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为了加强国资委的职能,有必要改革现行的一些做法。按照我国现行《公司法》的规定,董事会成员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委派或者更换。董事长、副董事长由上述机构或部门从董事会成员中指定。而新修改的《公司法》又要求国有独资公司的监事会主要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机构、部门委派的人员组成。这样,决

策机构和监督机构仍然都是由政府控制,很难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或避免政企合谋。对此应当进行改革,将决策权交给政府,即由政府任命董事会,但任命必须经过国资委的批准;把监督权交给国资委。这样可以有效的解决政企分开的问题。

(四)改革激励与约束机制。

一般来讲,在治理结构比较规范和比较健全的经理市场的情况下,代理人的贡献、报酬和内部人控制度可以表现为一组函数关系,即贡献越大,报酬越高,经理市场越完善,内部人控制度就可能较低;反之,贡献大,报酬低,经理市场不完善,内部人控制度就可能较高。因此,要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建立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作为出资者,应当充分认识经营人员的行为对创造企业价值的决定作用及对其行为监督的非对称性,当必须在不同人的激励之间作出选择的时候,可以选择适度放弃对生产成员的激励而提高对经营人员的激励。所造成的对前者激励的弱化可以通过对后者的监督而弥补。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三主体之间都存在激励与约束的问题,因此必须确立约束与激励的层级责任主体。在激励方面,要点是改革分配模式,可以考虑年薪制加股权的形式,年薪制包括固定收入和风险收入,前者是职务所得,后者则与公司业绩挂钩。经营者持股是通过给予他们一定的剩余索取权以鼓励其正确行使经营管理权利的一种激励方式,这种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比较普遍,效果也较好。在约束方面,主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外部和内部的监控机制来进行,特别是经理人才市场和职业经理的出现,将会对经营阶层形成巨大的压力。此外,在实行年薪制的同时实行经营者财产抵押也是一种对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这一内部人控制现象的有效的制约方式。

四. 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选择

(一)目标模式。

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可以借鉴日、德两国的经验。这主要是从融资的角度考虑,中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与美国等国家相比有很大不同,美国有发达的证券市场和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因而企业的融资主要是直接融资,银行贷款相对较少,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也不密切。而我国证券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股票上市和发行债券有诸多的限制,再加上我国的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因而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是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往往是企业最大的债权人,占到企业总资产的70%左右。传统的银企关系主要表现为一种资金供求关系,企业外部资金过分依赖银行、银企间产权关系模糊、银行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甚微是其基本特征。尽管96年开始在全国300户国有大中型企业(97年增加为512户)进行了主办银行制的试点,中国人民银行还发布了《主办银行管理暂行办法》,但时至今日,主办银行制只是为企业找到了相对稳定的金融支持和保障,而且只是确定了银行的义务和责任,几乎没有涉及银行的权益和保障。银行对企业的监督仅限于掌握和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包括产品销售情况、回款情况、贷款使用情况,向银行汇报重大的经营活动情况等,但银行没有任何有效手段影响企业经营者及其决策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没有监督企业的动机和压力,造成对企业的金融服务大打折扣。而且主办银行制本身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往往由政府指定贷款扶持的对象。加上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主办银行没有建立正常的资金保障机制、对企业的金融服务不规范等原因,使主办银行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按照十五届四中全会的精神,今后国有经济的主要投资领域是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这些行业都具有投资量大、投资期长等特点,其中有的不宜实行股份制,因此国有独资公司同银行等金融机构联系的机会和可能性都大大增加,银行与公司的关系无疑会更加紧密,银行以公司债权人的身份加入公司的董事会,并在其治理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就成为一种可能。此外,刚刚开始的“债转股”的改革,也为这种转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是基于这些可能和现实,缔造一种新型的银企关系就成为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目标模式的必然选择,并由此形成治理结构的核心。

(二)新型治理结构中权利的重新安排。

国有独资公司新型治理结构包括四个层级,第一层级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外在部分,即由各级人大授权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第二、三、四层级为治理结构的核心部分,包括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经营班子)。各个层级有明确的权属关系和职责分工,并形成层级的委托代理关系,由此构成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完整的系统。通过新的权利安排,形成一种多层级的从内到外的监督控制机制。

1.国资委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的职能,全面负责国有独资公司所属国有资产的经营和管理,其主要权限有:负责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及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根据政府的提名批准董事长和董事会成员的任命,批准对董事长业绩的考评和奖惩,有权罢免不称职的董事长或董事会成员;负责组建监事会,提名并批准监事会主席;对涉及公司国有股权变更以及有关合并、分立、解散、增减资本和发行公司债券等重大问题具有最终表决权,等等,但不介入公司的经营决策和经营管理。国资委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组建,直接对人大负责,工作业绩也由人大考核。组织部门主要是配合国家产权代表,负责党员干部在任职期间履行党员义务和责任等方面的监督和管理,并根据相关的组织原则对其进行表扬或惩处。

2.充分发挥银行在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作用。新型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原有主办银行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银企合作关系。为此,首先要加大金融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的力度,特别是要“政资分离”,实现政策性银行向商业化银行的转移,通过商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来防止银行持股造成的银行业风险和银企合谋,在此基础上允许银行视贷款额度大小持有公司的股份,从而使银行具备对公司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的利益动机。第二,在银行持有企业股份的前提下,相关银行可以向公司董事会派出代表并担任董事或监事,其人数视持股或债权的多少而定,但董事会中的银行董事不能低于三分之一。公司的重大投资决策都应得到贷款行董事的认可。第三,由监事会中金融机构的董事推举一人(一般应为最大的贷款行即主办行的代表)担任公司的财务总监,公司的总会计师应向其报告有关重要的财务决策,其目的在于使银行具备监督的责任动机。同时银行还可根据具体情况从银行选拔具有丰富经验的干部进入公司担任职务,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强银行和公司的联合,另一方面还可以移植银行在规避金融风险和回收贷款等方面的经验。

3.董事会决策。董事会作为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对公司的发展战略、重大投资决策、财务预决算、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负有全责,同时享有《公司法》规定的其它权利。董事会每年要向国资委作年度经营报告。董事会开会期间,应保证至少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银行董事参加,以充分体现银行的意见。根据公司的业务特点,董事会中还应有来自相关产业和行业的代表,使董事会真正成为一个高效率和具备专业

能力的决策班子。党管干部的原则要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结合起来,党管干部主要体现在对党员行为的监督和对党员义务的履行方面,这样,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并行不悖,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经济责任“弱控制”的局面。同时,总公司董事会对下属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选有最终的决定权。

4.监事会监督。国有独资公司监事会的设置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即把监事会作为国资委常设的派出机构,直接隶属于国资委,其地位甚至可以高于董事会,至少应与董事会平级,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监事会形同虚设的状况。这就需要对现行的《公司法》进行修改。监事会与国资委之间也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他们受国资委的委托,根据委托代理协议对董事会和经理进行监督,主要职责是通过对公司财务和董事、监事行为的监督,防止经营决策失误和代理人的营私舞弊行为,使董事会和经理的行为从总体上符合所有者的利益。为了强化监事会的监督作用,监事会成员应主要来自公司外部,其成员的任免、收入、福利以及执行监督的费用统一由国资委决定。同时要大力提高监事会成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方面的能力,配备专门的财务、审计、法律、工程等方面的专家。监事会主席可由金融机构的权威人士(主要为主办银行的高层人士)担任。这样,监督的权利就牢牢掌握在国资委的手中,有利于对国有资产营运主体的管理。

5.经理负责日常经营管理。经理及经营班子的主要工作就是按照董事会的决议组织实施和落实。由于经营班子具体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工作,同外界的联系特别是和客户的联系比较密切,因而一般能够获得比董事会和监事会更多的信息,从而可能造成自身行为和利益取向的偏差。因此,对经理来讲,重要的是约束和激励。约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的约束,即成熟的证券市场、成熟的经理人才市场以及聘任机制的形成,从而产生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对经理形成压力;二是内部的约束,主要是通过董事会的控制和监事会的监督以及规范的管理制度来实现。在激励方面,应当改革现在的报酬制度,对于国有经济必须具备控制力的产业或行业,要加快年薪制的试点和推广,同时高级管理人员可以以自身创造价值的能力作为获得相应报酬的资本。当约束和激励能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委托代理关系就能够产生出一种好的结果。对于处于垄断行业和主要依靠政策获得经营收入的的国有独资公司,则不宜实行年薪制,可以根据资产增殖的幅度制定具体的年功工资和奖金标准。

6.继续推行重大项目稽查特派员制度和实行“司务公开”。由于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稽查特派员制度推行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后要进一步加强特派员工作小组的力量,要吸收有关行业和部门的专家加入,以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目前我国广泛实行“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是开展基层民主监督的一种有效形式。国有独资公司也可以借鉴这种形式,以丰富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形式和内容。国有独资公司“司务公开”最主要的内容是财务公开和审计公开,前者主要说明公司经营的日常运转情况,后者则表明公司合法经营的情况。为此,必须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和权威,可以将其作为董事会的派出机构,直接向董事会负责。

五.新型银企合作关系发展前景

国有独资公司与银行间的新型关系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对公司来讲,政府投资主体的地位本身就是一笔无形资产,具有广泛的号召力,在联合其它投资主体从事大规模的生产建设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再加上银行的支持,在融资方面就有了更加稳固的渠道;其次,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对公司的管理,可以利用其丰富的专业经验和金融信息,增强公司抗风险的能力;第三,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公司还可以和银行共同发起成立财务公司,其业务范围可以延伸到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公司,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公司对下属公司及企业财务状况的监管能力和水平,同时还能提高公司财务系统的整体效率,促使资金得到更为有效的配置。第四,和银行的合作还可以大大加强公司资本经营的能力,特别是在兼并、联合等有关公司或企业资产重组的过程中,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其在资产评估、企业资信调查、银行债务状况调查等方面的有利条件,从而达到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兼并成本的目的。

对银行来讲,今后国有独资公司的业务大多集中在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这些行业和产业虽然投资期较长,有的具备较大风险,但有比较稳定的投资回报,因此通过和这些公司的合作,不仅使银行的存款找到了一条比较好的投资渠道,而且可以取得对项目较多的贷款份额并从中获得稳定的收益。更为重要的是,银行还能够从价格竞争充分的市场中的超比例贷款以外的银行业务中不断获得各种形式的费用和租金类收入,还可以通过把握客户企业的支付结算网,与客户企业的业务伙伴,如供应商和销售商开展有利可图的业务。上述合作成立财务公司的设想也可增加银行的收入,并通过财务公司提供的金融服务增强和扩大主办行的竞争优势。

对国家来讲,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可以从这种合作关系中得到多种好处,第一,找到了一条政企分离的有效途径,国资委作为所有者的代表,可以集中行使所有者的权益,使公司避开政府不适当的行政干预,同时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具备监督的利益和责任动机,第二,这种新型的银企合作关系可以为其它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由于银行是国有企业最大的债权人,因此可以考虑对那些具有市场发展前景、产品有竞争力的企业采取债权转股权的办法,扩大银行持有企业股份的比例,这样既可以加强银行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同时又可以使企业得到稳定的金融支持。

第二篇: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公司治理论文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姓名:xx 班级:xx 学号:xx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xx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趋加快的新形势下,加强公司治理已成为国际潮流,受到国际企业界的普遍高度重视。公司治理结构,是我国构筑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致力于研究解决的课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对策。

关 键 词: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对策

一、公司治理结构概述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

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又称公司治理机制,是公司组织机构现代化、法治化问题。从法学的角度讲,公司治理结构有广、狭二义。前者泛指一切对公司经营管理产生影响的法律制度,包括公司机关(组织机构)制度、股东“用脚投票”(抛售其持有的股份)、上市公司收购等1。后者是指为维护股东、公司债权人以及社会公共利益,保证公司正常有效地运营,由法律和公司章程规定的有关公司组织机构之间权力分配与制衡的制度体系2。本文仅从狭义上进行探讨。

(二)国外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的发展

国外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经历了一个从“股东本位论”到“利益相关论”的发展过程。与此相适应,立法模式也经历了一个从“资本基本主义”立法模式到“利益共同体主义”立法模式的演化过程,到目前又有了新的进展。以德国为例,德国联邦政府于2002年夏季提出了公司治理改革的10点计划。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联邦政府改善公司治理的措施目录》(以下简称《目录》),此后又颁布了《德国公司治理准则》(以下简称《准则》

(三)主要内容措施

首先,强化对股东权利的保护。为了弥补股东大会的不足,《目录》和《准则》提出了强化股东以个人或少数股东身份监督经营者的措施:(1)完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2)完善股东集体诉讼制度。其次,加强对董事的约束和激励。为了防止董事利用其职权侵害公司和股东利益,必须对董事施予一定的约束和义务;同时,为了使董事为公司的利益而勤勉地工作,必须对董事施予一定的激励。再次,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准则》对监事的资格限制和职责作出了一些修正:(1)监事资格的限制。《准则》规定,监事会成员必须具备要求的专业知识、能力和专家经验。(2)监事会的职责。主要有:监事会成员的选任和解任、监督董事会的业务执行情况、查阅和审查公司的帐册和文件以及财产、召集股东大会、对外代表公司等。最后,《准则》还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与审计制度,设立独立的财务监控主体,使公司治理机制更加合理与科学。另外,日本商法有关公司治理机制的最近修改方案也主要从监事机能的强化、缓和有关减轻董事等责任的要件、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合理化三方面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与德国的公司治理机制改革一样,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二、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体制基本上反映了公司内部机构之间分权制衡的关系,使公司的外部环境对公司及其机构的制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仍存在许多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董事会的独立性不够。

一方面是董事长与总经理 职位的合二为一,另一方面则是经营管理层占据董事会的大多数席位,形成内部董事占优势的格局,于是管理层可以对自我表现进行评价。董事会由大股东掌握或由内部人控制,比较难以形成独立的董事会来保证健全的经营、决策机制。与此同时,由于法人股比例低,公众股东分散,外部董事制度刚刚起步,作用还有限,债权银行介入公司运作制度没有普遍推行等原因,上市公司董事会缺乏内部相互制衡的机制。

(二)监事会的功能非常有限。

我国的公司制企业采用 的是单层董事会制度,与董事会平行的公司监事会仅有部分监督权,而无控制权和战略决策权,无权任免董事会成员或高级经理人员,无权参与和否决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决策。同时由于我国《公司法》等法规在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以股东价值为导向,只重视了董事会的作用而忽视了监事会的地位,使监事会实际上只是一个受到董事会控制的议事机构。

(三)股权结构不合理。

在股份制改革的初期,国家急于 扶持国有企业上市,又担心国有资产流失,更担心境外资本冲击国内资本市场,因而确定了国家必须在上市公司中保持控股甚至绝对控股的指导思想。按当时有关规定:上市公司在发行新股时,总股本在4亿股以下的,流通股本达到25%即可;总股本在4亿股以上的,流通股本可低至15%。这种“计划+行政控制”双重作用的结果,使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极不合理,形成一种畸形的股权结构。

(四)外部监控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以市场为基础的外 部治理机制发育不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银行等作为债权人对公司实施的监控作用较小。尽管我国建立了以主办银行制为内容的银企关系,但是现行法律禁止商业银行向证券业和非金融行业进行股权投资,这些行业的公司董事会中没有任何来自商业银行的代表。第二,外部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或者是并购市场对公司实施的监控作用也非常有限。由于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控股方的股份为不可流通股份以及由此导致的上市公司经营者与主管部门之间的特殊关系,使通过并购来接管上市公司进而改进公司绩效的努力也大打折扣。第三,经理市场对公司的监控作用也非常有限。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与目前的股权结构极大地限制了经理市场在约束公司经营者行为方面的作用。(五)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重要组 成部分中的信息机制还不健全,治理结构方面的缺陷使企业的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不真实。由于这类企业的信息基本被内部人控制和操纵,外部人和企业普通职工很难获得企业的真实信息,当被迫或需要向上级、政府公众提供信息时,首先考虑信息的披露是否损害内部集团的利益,并与此展开博弈,使外界难以知晓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成了经营绩效低的“保护衣”。不健全、不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为上市公司信息操纵和信息造假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原则和措施

(一)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原则 以利益相关论为指导,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应遵循下列原则:

1、效率优先,利益兼顾原则。

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效率原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一项重要原则。没有效率作基础,其他价值目标就很难实现。即使能够实现,也是低水平的,没有多少实质内容。

因此,在市场经济的各项原则中,应坚持效率优先原则。公司治理结构体制也不例外。

“现代公司法弱化股东会的作用,强化董事会的功能的发展趋势就是公司法贯彻效率优先原则时的直接反映。”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现代公司乃是一利益共同体。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也应兼顾各方的利益,使其不受侵害地都能得到充分实现。既要考虑到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也要考虑到非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还要考虑到债权人利益乃至社会公共利益。

其中,特别需要重视的是股东利益、职工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这一思想应在公司治理结构的设置中反映出来。

2、权力分立与权力制衡原则。

权力分立原本是资产阶级国家宪法确立的一项政治原则。它有效地解决了资产阶级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配置问题。现代公司是现代国家的缩影。公司法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架构一部“宪法”,以界定公司权力配置,即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的业务执行机构(经理为董事会的辅助机构),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该三机构分别行使决定权、业务执行权和监督权,各司其职,不受非法干预。公司内部权力的架构和运作也应遵 循这一原则。公司内部的权力制衡可分为两个具体的方面:一是股东会与董事会之间的制衡关系;另一是监事会与董事会之间的制衡关系。这两方面制衡的核心就是要界定和限制公司权力中枢——董事会和高级经营层——的特权。权力制衡的目的是要维护经营者利益与股东利益、职工利益和公司利益之间的平衡。实质是要在效率前提下谋求公平。

(二)如何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

1、加快实现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

当前,一些改制为国有独资或绝对控股的公司制企业,在法人治理结构上未能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甚至出现了不少“翻牌公司”。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投资主体未发生明显变化,股权过于集中。根据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应当加速推进对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逐步淡化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强化企业制度的市场适应性。

当前,需要加快实施国有股减持、国有资产变现和开放投资限制等措施,鼓励更多的非国有法人资本、境外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向国有企业,降低企业中国有资本持股比例,促进公司股权多元化。同时,要推动企业间的相互持股,特别是产业关联性较强的企业间的股权置换,也可考虑将部分企业间的债务转换成企业间的持股,改造部分国有独资和控股公司,形成公司内不同投资主体的相互制衡机制,从而为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创造条件。

2、大力推进政企分开

实现政企分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公司治理结构合理化的前提。近几年来,随着政府和党政机关与直属企业脱钩,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已得到了一定调整。但是,由于实现政企分开不仅需要深化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及到政治体制方面问题,因此难度很大。许多企业反映政府部门的审批范围在扩大,针对企业的文件、会议太多。当前,应围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继续深化党政机构改革,让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从而有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

为此,一要转变党政机构的职能,使政府部门着重于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和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改变过去专注于干预或支配企业的行为。同时,政府部门对经济调控的范围应面向全社会,而非专注于国有企业。二要在国有资本出资人与企业法人之间作出制度安排。一方面,国有企业改制后应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样拥有法人财产权,依法自主经营;另一方面,通过出资人代表对国家出资兴办和拥有股份的公司依法行使所有者职能,对公司债务承担相应的责任。三要彻底取消企业的行政级别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干部身份,从而改变党政部门对企业的行政指挥和监督。

3、充分发挥“新三会”的作用

实行公司制改造的目的是打破传统的企业制度模式,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国

际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是公司制企业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和监督机构,称为“新三会”。但是,党委会、职代会、工会“老三会”在体制转换中仍发挥着作用。由于新老三会并存,造成机构重叠、多头领导,既影响工作效率,也使公司在治理结构上难以规范。因此,应当按《公司法》要求尽快解决新旧制度的交叉,老三会与新三会的相近职能应逐步向新三会转移、并轨,着力发挥“新三会”的作用。

一时难以规范的企业,可考虑实行一套人员、多块牌子的办法。当前,特别要充分发挥董事会对公司重要问题的统一决策作用,即在一个企业只能有一个决策中心。要建立规范的可以追究董事责任的董事会议事规则,实行集体决策、个人负责。要积极吸收外部董事参与董事会决策,提高决策水平。董事会依法作出的决策,政府部门不应再审批或干预。

4、全面推行经理人员选聘制度

目前,我国国有独资和控股公司中绝大部分经理(厂长)仍由政府主管部门和党组织任命,既影响了实现政企分开,用人责任不清,也阻碍了经营者市场的形成。同时,一些改制后的企业,经理人员的收入也难以真正与经营业绩挂钩。为此,必须深化改革,加速将政府部门和党组织对经理人员的任命制改为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选聘制,发挥市场对经理人员 的配置作用。要建立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经理人员的报酬与经营业绩挂钩,使经理人员的行为更加规范。

5、扩大对企业集团经营国有资产的授权

组建和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的重要方式。随着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应当扩大和深化对企业集团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试点,使企业集团母公司对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依法行使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 管理者等权利,并承担国有净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另外,要理 顺企业集团母子公司体制,母公司负责推进整个集团制度建设。集团的子公司、孙公司一般应改制为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集团母公司依据《公司法》对全资、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行使出资者的重大决策、选择经营者和资产收益等权利;母公司向子公司派出董事或产权代表,通过子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参与子公司的经营。针对目前政企关系难以完全理顺的现状,应赋予集团母公司更多的权力,建立起“防护墙”,保护子公司、孙公司按规范的公司制要求进行改造,并积极推行股权多元化。同时,母公司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功能建设,提高决策能力和资产经营能力;尤其要加强对整个集团制度化的控制能力,对子公司的发展规划、投融资决策和对外担保实施有效的管理,防止内部失控,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

参考文献:

[1]詹小洪;各国公司治理结构概观(上)[J];改革;1994年06期;

[2] 各国公司治理结构是否相同?[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3]张明义;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1995年S1期 [4]桑百川;我国企业治理结构的选择[J];管理现代化;1995年04期 [5]赵晓彪;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探析[J];管理现代化;1995年05期

[6]吴厚庆;;我国国有公司治理的现状及完善方略[A];国有经济论丛2001——“企业家与专家高层论坛:国企]改革新思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方韧;;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分析[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in China's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Mu Duo Abstract: In an increasingly accelerated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strengthen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has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trend, generally by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ty attach great importance.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is building a market economy system in China, is committ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to address issues.the goal of establishing a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and sound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the key to building up a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corporate governance;problems;countermeasures

第三篇: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研究

作者:张 鑫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06期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就显得日益重要。文章我国目前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论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必要性。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股权结构;资本结构;激励机制

[作者简介]张鑫,湖南大学会计学院2005级会计学研究生,湖南 长沙,410079

[中图分类号]F830.9

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7)06—0069—000

2在我国,公司治理引进的时间不算长,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比较有限,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的解释也没有一致的观点。笔者比较赞同我国经济学家吴敬琏的观点:“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

股份公司最早诞生于西方国家。我国借鉴这一企业组织形式是因为其内部管理结构的优越性,股份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都是比较完善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相互制约,是公司内部各经济主体及其权利处于分离和整合状态中,保持有效的联系,达到各方利益的均衡、规范和高效运行。然而最近几年,我国一些知名公司纷纷暴露出高级管理人员滥用权力的问题,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为什么这种从西方借鉴来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在中国不灵了呢?究其原因是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众多问题。

一、股权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股权结构中,以国家股和法人股等非流通股为主,尤以国家股比重最大,股权结构不合理。持有流通股的广大股东承担着由公司的经营业绩好坏引起股价波动的市场风险,却很难作为股东行使到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而持有国家股、法人股的股东独揽公司大权却不必承担股票市场的风险。这显然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

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不仅仅取决于股权集中或分散的程度,即持股比例的数量,而且更取决于股东的特性,即持股比例的质量。从股东的身份来看,股东有明确的和非明确的之分,其中,身份明确的股东有个人股东和法人股东两种。这三种不同特性的股东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而言,个人股东是自然人,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和对经营者行为进行监督的动力,但是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和股东人数的增多,个人股东对公司的关心程度和治理能力便将大为减弱,或是采取“搭便车”的行为来减少其治理成本,或是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来制约经营者的行为。法人股东与个人股东不同,对公司的治理能力较强,对公司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稳定作用,但是如果法人持股比例过大,使股票过于稳定,也会影响公司的经营效率。股东身份不明确,即“所有者缺位”,就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的治理均是无效的。

二、资本结构不合理

资本结构一般是指企业长期资金来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同公司治理结构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形成要以有效的资本结构为前提。这是因为股东和债权人在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上均有所差异,即当企业有偿债能力时,股东就是企业的所有者,拥有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而债权人则是合同收益的要求者;反之,当企业偿债能力不足时,这两种权力便转移到债权人的手中。相比之下,后一种情况比前一种情况对经营者更加残酷,因为经营者在债权人控制下比在股东控制下更容易丢掉饭碗。当然,债务的这种激励与约束作用要以破产机制的有效运作为主要前提,因为债权人对企业的控制通常是通过受法律保护的破产程序来进行的。

我国尽管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降低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整体上看,目前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仍然偏高。据有关资料表明,大约为60%,而且这种高负债又是和低效益相联系的;筹资具有“发行股票(或主权资本)—举债一自有资金”这一顺序性。形成这两个特点的原因主要有:(1)目前国有企业效益普遍低下,靠自有资金来筹资几乎是不可能的;(2)我国金融体制的限制,企业难以采取发行债券的方式筹集资金,再加之银行自身已处于高不良债权的风险区,对企业贷款十分谨慎;(3)目前国有企业负债大都处在高风险区,如果再通过此渠道筹资,便会使资本结构更加恶化;(4)经营者不愿承担债务违约和企业破产的风险;(5)股东监督和要求偏弱。这些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表明,在我国由于破产机制难以运行,负债对经营者没有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而公司在保持自身合理的资本结构上显得无能为力。

三、董事会结构不合理

调查表明,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董事会完全由执行董事组成的占22.1%,董事会中执行董事在一半以上的占78.2%。董事会中内部董事占绝大多数,董事会结构不合理导致权力失衡。我国多数上市公司中国家股占控股地位,自然代表国家的董事在董事会中占优势,而代表法人股、社会公众股的董事虽然人数众多却处于票数上的劣势,这就使得董事会的投票决策机制形同虚设,出现了公司治理上的“无效区”。董事会通过聘任符合自己利益的公司经理阶层,达到

层层控制公司的目的。目前我国多数国有企业的董事、经理还是由控股股东委派而来,其代表股东行使的权利过大,甚至出现了不少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情况。有调查表明,在我国的530多家上市公司中,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兼任的公司有253家,占样本总数的47.7%。总经理取代了董事会的部分职权,将董事会架空,自己管理自己,自己评价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内部控制人”,使得公司治理中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全丧失效力。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也损害了大股东自身的利益。

四、缺乏对经营者有效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

经营者对公司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经营者,便有什么样的企业。因此,建立良好的经营者激励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其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有专家认为,一个人要是没有受到激励,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一30%;如果受到充分而正确的激励,则能发挥其能力的80%90%。这对企业经营者也不例外。企业能否经营得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素质、事业心和努力程度,而且企业家还要承担很大的经营风险,如果对他们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就难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承担风险的意愿,很难经营好。而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核心,是对经营者的报酬激励,因为经营者首先是一个“人”。所以,对经营者的报酬激励也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上市公司对高级管理者激励严重不足,大多数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投资主体不确定,加上目前政企和政资尚未完全分开,使政府对企业存在行政上的“超强控制”和产权上的“超弱控制”。部分管理人员利用政府产权上的“超弱控制”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损坏股东利益,同时又利用政府在行政上的“超强控制”推卸经营上的责任,转嫁经营风险。

五、监事会的监督不到位

监事会与董事会并立,独立地行使对董事会、总经理、高级职员及整个公司管理的监督。但是事实上好像监事会并未行使好自己的权力,二十几年来上市公司接二连三发生的高管腐败案件,很少是由监事会揭发而暴露的。由其原因在于,尽管法律在形式上规定了监事和董事的地位相同,但实际上权力相差悬殊。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监事一般都是由原国有企业副职人员担任,大多由董事长提名,其福利和待遇主要掌握在董事长手中,所以监事会为什么没起到监督的作用了。

综上所述,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因素,完善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世界范围来看,公司治理结构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世界银行行长吉姆·沃尔芬森曾经指出:“对世界经济而言,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将像健全的国家治理一样至关重要。”

第四篇: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存在问题及完善对策

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存在问题及完善对策

[摘 要]国企改革关系到中国梦的成败,其中关键其能否顺利建立符合市场机制和法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本文围绕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指出目前国企改制后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公司法 法人治理结构 国企改革 内部人控制

中图分类号:D922.29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2-0046-01

《公司法》1993年出台以来不断完善,但困扰国企深入改革的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依然存在,要真正建立起激励和制约相结合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有许多问题需要完善。

一、国有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所有者事实上缺位状况仍未解决,由此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

理论上,改制后的公司因国家股的存在,全民所有是个很空洞的概念,造成所有者事实上的缺位,国家没有人真正对其企业亏损负责。同时,企业经营者可以乘机谋取私利,从而滋生“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破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相互间的制衡关系遭到破坏。

(二)公司股权结构单一,国企没能成为市场主体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企改革没能吸收更多的投资者参与,产权主体多元化进展缓慢,大部分还是国有独资,股权结构单一,公司法人实体地位难以实现,国企产权制度改革难以到位,企业内部多元利益主体制衡,法人治理结构有形无实。

(三)关于股东大会的问题

由于产权过分集中,加之我国证券市场尚不成熟,产权交易市场是尚未建立,而社会个人持股有限,投机氛围浓厚,不关心公司的长远发展,更注重公司短期股价,即便有小股东关心,也因股权比例低而心有余力不足。

(四)关于董事会的问题

1.董事会的产生和运作不规范。一些公司董事长的产生多是上级任命或选举前与主管部门协商产生,董事的任命和解聘虽然也由股东大会来决定,但董事的产生具有很大随意性,由政府机构指派。由于没有立法和合理的报酬,董事们往往不敢法独立行使职权。

2.董事会成员与经理层常常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因国企董事长还兼任国企国资代表,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很容易重复改制前的管理模式,董事会取代了经理层,而不是监管经理层,董事会代表股东权益的作用失效。

3.把公司分权----制衡机制看成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甚至是董事长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未经董事会授权,董事长处处以法人代表和一把手自居,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没能形成,扰乱了公司的责任体制。

(五)关于监事会的问题

监事会的监督作用无从发挥。监事会是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国企改制后一般是国家占股权绝对优势,监事会成员国家指定,造成监事会很难发挥作用,另外,很多监事对企业了解甚少,基本不来企业,何谈发挥作用。

(六)关于经理层的问题

许多国企改制后对干部的管理模式仍然沿用老一套,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全不符,徒有公司的外表,根本体现不出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委托代理关系,破坏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之间的层层制衡的关系。

实际表明:一方面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对经理层权力制约的空缺,另一方面法人治理在推行中本身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七)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关系问题

公司法明确规定:公司党组织按照党章要求开展活动,公司工会代表职工就劳动报酬、福利、保险等事项同公司签订集体合同。上述规定使得在实践中必然会发生如何处理新“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老“三会”(党委会、工会、职代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党委会及其组织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问题。

在现行国企干部管理体制下,总经理和董事长在干部管理体系中级别相同,二者关系的协调有些是公司法难以规范的。与此类似,党委书记、与董事长、总经理三者的关系也如此,在党委领导下的工会也因此受到影响。实际上,新老“三会”的关系问题实质就是即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之间的关系,会对公司的治理结构产生决定性影响,人际关系成了决定公司治理结构有效运行的决定因素。

二、从法律层面探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克服法人治理结构失衡现象。因此,笔者认为:

(一)完善国企改制立法

虽然,有《国有资产法》、《国有企业改制法》确保出资人到位,国资委也独立于政府部门,但要将国资管理和体制改革的宏观决策落到实处,仍需完善法律法规。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力、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管事、管人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样才能解决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问题”。

(二)优化产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国企改制后,国家股处于绝对控制地位,董事会封闭运作,公司经营者的自主经营权未能落实。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实现股权多元化;由此,“三会”和总经理之间相互制衡的决策与管理、约束机制的才能正常运行,也才能真正落实公司法人的自主经营权。

(三)真正突出公司股东大会的最高权力机构的法律地位

在公司改制过程中,通过建立合理股权结构,避免股东大会被控制,从而保证股东会、董事会人员选举产生。这样才能最终真正落实股东大会作为公司最高权力机构的法律地位,发挥其真正作用。

(四)强化公司董事会制度的核心作用

1.严格按照公司法规定的程序选举董事、组成董事会,杜绝董事会产生的随意性、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以及董事会成员与经理层人员高度重合的现象。真正建立董事会和总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2.公司党委负责人和职工代表依法进入董事会,优化其结构和功能,以防止公司出现多个决策中心;同时,强化董事会的决策支持系统,确保集体决策,防止内部合谋,所害小股东权益。

3.建立和完善董事的信息披露制度,法人治理结构更加透明。给予股东会和董事会之间的信托法律关系,公司股东有权获悉关于董事活动、薪酬以及商业利益的相关信息。

4.建立董事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董事代表股东利益。

(五)进一步完善公司经理层运作机制,建立有效的竞聘、激励、约束机制,这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点

1.实行股权激励,完善经营报酬制度。根据公司的规模、性质等具体情况实行经营者持股,同时,报酬与经营业绩挂钩。

2.严格实行经理层的董事会授权制,避免产生“内部人控制”现象,完善竞聘制度。在经理与公司之间,形成真正的劳动合同法律关系。

(六)强化监事会职能、真正发挥监事会作用

1.严格按照公司法规定选举组成监事会,监事会应忠实履行职责,监督纠正公司、董事、经理层在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违规及违反公司章程的行为,并将有关情况如实向股东大会报告。

2.牢固树立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的法律观念,建立和完善监事会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明确权利与义务;引进外部监事制度或实行混合监事制度。

国企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国企改制二十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问题不能回避,为了是国企更快更好地发展,规范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法人治理结构,对于探索国企深入改革,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经营者期权与股票期权实务讲座将以.股票期权:国企与经营者双赢的选择[R].2202,6.[2] 刘海藩,吴光辉.国有企业改革和实践的新探索;白谦德.修订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化障碍及其完善对策[C].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3] 梁慧星.民商法丛论(第一卷).王保树.股份有限公司机关构造中的董事和董事会[C].法律出版社.[4] 王保树.公司法(修改草案)(专家建议稿)[S].

第五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落后,经营效率低下,公司治理上的缺陷是重要的原因。目前,中国 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其他两家银行的改革也在有序地推进。而此次改革,焦点 问题 就是改革能否真正促成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健全。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股份制改造

金融 是 经济 的核心,而四大国有银行居于金融体系的中心位置。根据入世承诺,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已全面对外开放,中外资银行开始了短兵相接的竞争。目前,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已相继成功上市,并按照银监会的要求,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等公司治理架构,但如何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穿新鞋,走新路”,通过提高综合竞争力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保证国有商业银行安全、健康、高效的 发展 成为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过程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为经济转轨提供金融支持的任务,简要 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的发展过程,可以以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颁布为分界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1995年以前的国有商业银行:行政式治理1979年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将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从财政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1983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央行职能,不再办理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至此,由工、农、中、建组成的专业银行体系开始形成,中央银行体制开始建立,各专业银行都是国务院领导下的直属局级实体,对下垂直领导,自成体系,接受人民银行在信贷计划、货币发行等方面的领导和管理。在这种传统的行政式治理结构下,政府直接负责国有资本的经营,四大国有独资银行的行长由国务院任命,是享有一定行政级别的政府官员。总行内部也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各分支行也拥有很大的独立性和权利,具有准法人性质,其行长也相当于相应级别的行政官员,当地政府对商业银行分支行的干预屡有发生,同时,行政式治理使党政部门参与对商业银行领导层的考核、评价、监督、处罚,失去 社会 对银行的监督机制。

(二)1995年以后的国有商业银行治理:向公司化治理方向努力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明确了市场经济的框架后,银行向市场化方向迈进的脚步明显加快:1.199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颁布,总结 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商业银行改革的经验,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体系的需要,吸收国际上商业银行立法的经验,为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 法律 依据,同时,明确四大银行的性质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设股东会,由国家授权的机构行使部分股东会的职能,同时明确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设立监事会,从法律层面看,商业银行在组织形式上具有了某些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2.1995年四家专业银行中的政策性业务被剥离后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对专业银行的行政干预明显减少,专业银行之间分工淡化,出现业务的交叉和市场化竞争;3.1998年,国家发行2700亿的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四家国有独资银行的资本金;4.1999年四大国有银行将1.4万亿不良资产剥离给新成立的华融、信达、长城、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而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则向四大银行定向发行债券,所筹资金等价给付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四大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明显改观,抗风险能力加强。5.2004年国务院动用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为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补充资本金以帮助两家银行实现股份制改造。6.2005年10月,中国建设银行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06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分别上市成功。可以说中国的国有银行改革已经取得巨大成果。与此同时,其他商业银行的改革也在积极推进,农行也正在酝酿上市。目前,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按照2004年3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关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督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要求,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银行公司治理经验,建立起了规范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等公司治理构架,银行的大多数董事、监事和经营管理人员已经到位,还引进了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和银行家作为外部独立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在国家的直接帮助扶持下,通过设立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国家注资、财务重组、不良资产剥离等方式,使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建立起了形式上的公司治理框架,从“标”上实现了 现代 企业 制度的改革,然而,在“本”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仍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产权虚置,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依然存在产权经济学 理论 认为,产权的界定必须是清晰、明确和完整的。在建行、中行等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之前,四大国有银行均为国有独资银行,产权安排是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三位一体的国家所有制产权。但是国家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一个真正的人格化的产权主体来对四大国有银行行使所有权。2002年,中、建实现股份制改造,从形式上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但是,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中央汇金公司通过注资的形式成为中行、建行的国有股东,与原来的国资委不同的只是中央汇金是公司,派出董事,参与分红,但是,中央汇金本身也是国务院下设的国有独资机构,也面临这“廉价投票权“的考验,如果它未解决好自身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中央汇金无非也是一个变相的政府职能部门而已,它的设立也只不过在原来冗长的委托代理链中又增加了一个环节,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产权的明晰界定,同时,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也明显存在。(二)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链过长公司治理制度建立与运行的本质目标是降低代理成本。然而,在目前现有的国有商业银分=委托代理制度安排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呈现出委托人一个(国家),而代理人多个所引致的多重且链条过长的委托代理格局。在这种“格局”下,将产生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决策失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委托人角度看,因信息不对称、不充分,造成监控失效,导致监控成本扩大,从而增大了代理成本;从代理人角度看,因代理链条过长,导致决策难以及时有效,造成代理成本增大。(三)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者来说,其拥有银行的控制权,但是却没有银行的剩余索取权,他们的报酬基本上保持着国家规定的等级工资制度,与银行的经营业绩缺乏必然的联系。再加上这些经营管理者是无需承担银行的经营风险的,因此,他们的经营目标主要是行政性的,而不是市场化的,这样不但很难激发其通过努力工作创造经济效益的积极性,而且他们很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控制权为自己谋求灰色收入。另外,从约束机制来看,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缺位,委托代理关系不清,我国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营市场发展迟缓,银行财务状况不透明,因此,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人员来说,无论是来自所有者还是来自市场的约束都很微弱。

下载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落后经营效率低下公司治理上的缺陷是重要的原因目前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

    我国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改1)5篇

    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思考 怀柔区国资委李长来 2006年9月8日—29日,我随北京市国资委赴欧洲培训团对比利时、荷兰、德国、意大利、法国、奥地利、卢森堡等国家进行考察......

    XX公司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ERP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一、 需要部门间协商的问题 1. 会计期间问题 由于车间生产周期、考核等原因,导致车间和仓库会计期间不统一,比如有的车间每月16日出报表,而有的......

    SO2治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SO2治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为确保公司冶炼厂脱硫工段烟气排放SO2指标不超标,现将本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归纳总结如下。要求各岗位工和相关管理人员遵照执行。把每项......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存在问题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存在问题——民生银行案例分析唐菁菁 广西大学商学院于丰滔 广西财经学校[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我国国有商业......

    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规模的扩大,民营企业的家族治理模式严重制约了我国民企的发展壮大。本文在传统家族治理模式的基础......

    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议事规则

    XX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会议事规则 (XX办〔201 〕 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健全和规范XX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集团)董事会的议事方式和决策程序,促进董事会有效履行职责,充分维......

    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章程参考文本

    (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章程参考文本) 厦门××国有投资有限公司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出资人、公司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厦门经济特区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