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文化模式——以贵州为例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文化模式
----以贵州为例
(安顺.代从祥)
摘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重要工作,将民族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贵州是我国民族文化都较为丰富的省份,充分发挥贵州的民族文化价值,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力量。本文通过对贵州民族文化的深入探讨,就贵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观点。
关键词:高校 民族文化 贵州 思想政治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的有效方式,近年来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长期性、灵活性的教育过程,各个地区所具有由的教育资源不同,因此需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贵州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荟萃,为贵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充分结合贵州实际开展教育是当前贵州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心。
一、贵州民族文化概述
贵州省历史源远流长,民族多样性分布广泛,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在贵州省范围内,居住生活着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等十余个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都有其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完全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民间文化的大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得天独厚,别具特色的,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谚语诗歌、神话史诗和迷人的音乐舞蹈、戏剧、节日庆典、民风民俗、民族服饰、古朴的村寨等,构成了贵州极为丰富,极具魅力的民族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文化的发展,贵州文化的瑰丽多姿愈益引起海内外的关注,如何充分利用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发掘、抢救、保护、开发、研究,搞好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不仅关系到民族团结、稳定、繁荣和发展的大局,而且还会为贵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对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推动贵州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也将产生巨 大的影响。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共有49个民族成份,其中有布依族、苗族、侗族、水族等17个世居民族,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由于贵州省地处山区,地形地貌复杂,拥有多种类型的生存环境,既使同一个民族由于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其文化也各有特色,如安顺地区的屯堡人,他们的语言、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都沿袭着明代的文化习俗,经历600年的历史变迁,既执着地保留其先民们的文化个性,又在长期的耕战耕读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的地域文明,形成了现 在我们称之为“屯堡文化”的这样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是研究明代汉民族的活化石。此外,不同民族生活在同一空间,其文化也相互影响,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他们都是贵州民族文化传承、传播与创新的根源。
贵州民族文化是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活的产物,反过来又为推动和发展社会生活服务,贵州很早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贵州百万以上的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百万以下五十万以上的有彝族;五十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十万以下一万以上的有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蒙古族、满族;一万以下一千以上的有羌族,以上十五个少数民族连同汉族,都在贵州定居至少在百年以上。此外,还有部分属于全国32个少数民族和极少数外国人加入中国国籍的人口,他们都是在新中国建立前后出于各种原因,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由于国家建设的发展,才从全国各地进入贵州。贵州少数民族成分之多,仅次于云南、新疆与广西并列居全国第三,而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则仅次于广西、云南、新疆,居全国第四位。中华民族的各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几十万年到三四千年以前,贵州原始人类。就以他们的辛勤劳动,初步开发了省境的某些地区,创造了带有地方特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开朗大方、热情好客、爱好和平、崇尚友谊,民族节日是多方面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据统计,全省每年的民族节就达千余个,主要的少数民族节日有:苗族的“四月八”、“鼓社节”,布依族的“六月六”、“查白歌节”,彝族的“火把节”、“彝族年”,水族的“端节”、“卯节”,侗族的“祭牛神”、“赶坪节”,仡佬族的“吃新节”、“八月节”,瑶族的“盘王节”、“达努节”等等。按其内容大体可分几个方面:一是祭祀性的节,二是生产性的节日,三是社交性的节日,这些节日文化作为物质文明的反映形式,依其较好独立的方式,以各种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较强的礼仪、风俗等庆典娱乐活动为载体,沿袭了几千年。表现出民族文化的典型特征,具有民族民间的丰韵。每至节日,各族人民身穿节盛装,举行唱歌、跳舞、吹芦笙。
二、、贵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青中的优秀群体,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他们的成长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从主观上看,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如下问题:
1.思想失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我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受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荣誉意识、敬业意识不断弱化,相反,他们的经济意识、个人意识不断增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倾向十分突出。他们无论是政治观点、还是价值选择都呈现出多元化,而且存在着明显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
2.公德失范。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公德失范,存在着诸多缺点和问题。比如: 在思想上:享乐思想至上、诚信意识淡薄、集体观念不强等;在生活上:文明行为失范、相互攀比抬头、铺张浪费惊人等;在学习上:迟到早退严重、考试作弊时有、不思进取泛滥等。上述行为虽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重大的不良影响。
3.心理失态 随着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一切事情以我为中心、自由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又因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鉴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在复杂的社会关系、激烈的社会竞争、严重的就业压力的影响下,他们过早地染上了急功近利、轻率浮躁的不良习气,心理严重失衡,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以焦虑不安、强迫症、神经衰弱等症状为主,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之势。
从客观上看,高校方面也存在如下问题:
1、认识不足
一是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多数大学重专业知识教育,轻思想素质教育;重教书,轻育人。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要求很模糊。导致教学与管理脱节,授业与传道脱节。二是高校对文化多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在当下,国家间的竞争已从传统的军事、经济、科技领域扩大到文化领域。文化多元化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对文化交流、科技进步及科学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它也具有负面影响,西方腐朽文化的乘虚而入,加上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措施相对滞后,引发了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上的偏差,出现了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存交错的矛盾状况。
2.措施不力
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滞后。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能很好地对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给予及时、准确的回答,或回答的说服力不强,这就使得部分大学生对一些原则性问题产生了模糊的认识。
3.环境不佳
一是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不够丰富。有限的活动大学生参 与的广度、力度、效度都不够。二是教育资源开发有限。既不能有效利用校内资源,更不用说校外资源了。
二、贵州民族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把贵州民族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结合来,能够产生巨大的效应,产生巨大的有利作用,对推动贵州民族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他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大学生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群体,是推动贵州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力量,能够把贵州优秀的民族文化深入宣传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中的,使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的深入发展,使之更具有大众化,进而把贵州民族文化推向更高的水平。另一方面贵州民族文化进入高校能够使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变大学生的负面心理影响,让大学生明白自己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责任感,对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民族文化是大学生心灵之根本,用贵州民族文化来完善和规范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能够为高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因此贵州民族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辩证统一的,处理好了两者的关系能够促进相互发展和提高。
三、贵州民族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利用贵州民族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仁爱”思想。加强大学生的修养和道德,对于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贵州优秀民族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文化的传承性。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远离传统。教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机制,没有民族文化就不会有教育,因为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无法拒绝的历史传承,这就注定了教育必须以民族文化为基础,承认民族文化对人类的作用,从而根据民族文化采取特定的教育行动向下一代提供有关人类历史发展的范型和参照系。因此,进行新文化建设,都不可能脱离本地民族的民族文化。今天我们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样要根植于民族文化,汲取其中的优秀养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杨奇红.试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教育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6,4 .
[2] 李义军.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特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3]谢红岭,王晓芳.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现状分析[J].华 章,2012,(12)
第二篇: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陈老师我的论文是《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下面是我文章的结构,麻烦你看下。谢谢您了!!
第一部分谈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哪些关系
一、发挥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二、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三、教育与管理的关系
四、理论、教育与实践的关系
五、专职与兼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关系
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七、学生思想政治级育与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八、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九、主导作用与能动作用的关系
第二部分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发挥社会发展功能
二、发挥个体改造功能
三、发挥社会再生性功能
第三篇:论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植物保护学院王 涛学号:***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有感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间,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就要结束了。这是我三年硕士研究生的第一个学期,仍然是以课程学习为主。本学期,我们依然学习了研究生政治理论课。
今年是教育部在我校等几所高校试点,进行高校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将原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而且试点高校的公共政治课课时将被压缩,没有正式的教材、大纲,全部自行探索教学方案。有幸作为第一批改革实践的学生,聆听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跃教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讲授。学完这门课程我感触良多。
首先我感觉本次课改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制定出比较合理详细的教学方案,老师自主探索、设计讲授内容和课件。
2、老师的理论知识丰富和实际教学经验丰富,上课时张弛有度,联系实际案例为我们开拓视野。
当然从课程本身和课堂教学来说,还有一些问题:
1、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课程设置重复,合理性欠佳。
绝大多数高校针对硕士研究生目前普遍开设的政治理论课只有两门:“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而我们学校按照教育部课改计划,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表面上看起来是比较大的改革,但这一改使讲授的内容更局限于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课程主要内容主要从讲授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改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内容没有什么变化。另外,我们的课程的“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分别同本科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当代世界径济与政治”之间有交叉重复的问题,有些内容重复还较多。
2、课件制作过于单调,不吸引学生。
现在上课的手段虽比本科阶段单纯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有很大改善,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是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本次上课所使用的PPT课件可能是临时制作,时间不足。课件背景单一,而且页面密密麻麻全是同一颜色的文字。这样的课件,抓不住学生的眼球,也吸引不了学生,所以我基本上没有什么兴趣去看。课堂上看起来没有一点气氛,感觉比较粗糙和乏味。
3、上课单纯讲授,与学生互动不够。
本学期12次课程教学,都是老师一人站在讲台上唱独角戏。整整一上午,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可是下边学生都在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看英语、小说,甚至睡觉。根本没有参与教学实践。好像上课脱离了学生或者老师都可以进行似的。
我觉得本学期研究生政治课改革实践效果不怎么好。深入分析上述情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现阶段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东西方文化在社会激烈碰撞,学生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倾向。我们都是80后,思想前卫,自主性强,通过网路更多的了解到社会的黑暗面,这些都在影响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看法,动摇我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更主要的是我们对理论有着自己的思考,有探讨和交流的欲望。如果用传统的方式对这些研究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吹嘘社会主义如何如何的好,教学内容不与研究生的实际相符合,他们就会选择逃避,选择对抗。作为主体,他们有主体的表达欲望,希望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
其次,我们的知识结构建构存在不合理性。目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我们理工科学生日趋务实,在其知识结构建构中突出表现为重科技轻人文,缺乏人文社会科学、思想道德及心理卫生等综合知识的学习。理工类硕士生把专业课和英语课看得很重,而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重视。还有些学生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生活的反差,以及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误解,对这一理论的可信性发生了怀疑,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过是风行一时的标语和口号,因而对政治理论缺乏学习的兴趣。
最后,教学方式不合适,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媒介。研究生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单一,以授课为主;教学内容单一,以本科的政治理论课基本内容为扩展;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单一,只是几张充满文字的幻灯片,没有视频或者图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
所有这些问题都让研究生政治理论课面临着严重挑战。如果不进行改革,研究生的政治理论课难以为继,或者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鸡肋。个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再改进:
第一:课程内容设置避免与本科时期的重复,要体现时代性和世界性。我们从中学到大学本科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知道学习了多少遍,都只是涉及中国的建设和改革的内容,让甚至产生厌恶感。研究生政治理论课应与时代紧密相联,与世界密切相关。研究生政治理论
课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全球化眼光、世界性眼光,有世界性胸怀。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情况下,要共建和谐世界。要充分吸取中国历史上片面强调民族主义而导致的闭关锁国的经验教训,要充分认识到一个民族国家走向世界,位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以融人世界为前提,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
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出吸引学生的课件。在多媒体技术发达的今天,而且我们学校也有这个条件,老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设计出吸引学生的课件。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更吸引学生认真观看课件,同时老师也不必过多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内容。第三:改进教学方式,尝试与学生互动。传统的满堂灌被再一次证明不受学生欢迎,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今天的研究生政治课不应该以教授为主,而应该采取互动讨论,老师按照教学计划设定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学习的成果,老师从旁引导。采取实践教学、专题讨论和举例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科研、自学、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等诸多方面的能力。针对研究生自学能力较强的特点,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还可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由学生主讲某—专题,采取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方法,实现专题教学目标。
这是我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谈学习这门课程的感受和想法。当然老师也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希望老师认真考虑我们的感受和改进建议,在给文科生带这门课程进行尝试。共同将我校作为一个政治课程改革成功的试点。
第四篇:论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论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就是“用什么培养人”和把人“向什么方向培养人”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所回答的问题恰恰是“用什么培养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的承载思想教育内容的文化资源、所开展的传导思想教育信息的相关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包括文化载体、活动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根据特定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当前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们对作为美好生活重要维度的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大众文化由于其自身鲜明特点在当代中国文化领域中,占有了越来越明显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必要。本文将聚焦于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策略等问题。
一、当前我国大众文化兴起与特点
在西方,葛兰西较早提出大众文化概念。葛兰西指出,文化意识形态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任何新文化形态要发挥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力,就必须被大众接受,成为大众文化。在葛兰西之后,西方学者虽然从各自的角度与立场,对大众文化定义作出了不同界定,但是他们探讨的对象是相同的或基本相同的。一般认为,大众文化主要是指随着现代大众社会的兴起而形成的、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手段、进行大批量文化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2〕。在中国,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大众文化是于1981年被引入的。1981年国内学术期刊上刊发了
“大众文化”的名词解释。大众文化作品在我国的出现可能还要晚一些。20世纪80年代大众文化类型的电视剧极少,这一时期电影被视为宣传主旋律的工具,大众文化题材电影数量极少。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电视剧《渴望》为发端的大众文化类型电视剧才得以迅速发展。大众文化主题电影也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得到发展的。当前中国大众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一)商业性
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是依据市场规律批量生产出来,是一种典型的商业文化。大众文化在西方的发展表明,大众文化是市场与商业的产物。大众文化在其运作中主要目的就在于获得市场认可,让消费者为购买大众文化产品买单,获得利润,因而,投资的商业利润就成为大众文化生产的根本目的。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实际上类似于工业生产线生产出来的商品,因此,以文化工业来称谓大众文化,是十分恰當的。在阿多诺看来,大众文化实际上就是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文化企业生产这些文化产品必然遵循市场逻辑,即投入资本、生产产品、销售产品、收回投资、获得利润。只有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能顺利实现上述环节的循环,才能为整个文化产业存在发展奠定基础。国内外成功的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与运营均遵循上述市场规律。
(二)娱乐性
文艺作品天然具有娱乐性,大众文化娱乐性更强。在对大众文化深入研究后,国外理论家尼尔指出,最大限度地追求娱乐效果是大众文化的突出特点。为了追求愉悦感官的效果,大众文化以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使用多种形式,娱乐大众身心。国内有学者深刻揭示了大众文化的这种娱乐性,“总之,银行家、当红明星和文化商携起手来一起向大众使出媚眼,大众喜欢什么他们就表演什么,生产什么。大众当然喜欢感性的东西,追求感性的快乐。”〔3〕大众文化的娱乐性与商业性密切相关。商业性大众文化产品欲被消费者接受、认可、消费,就必须为消费者提供感官上放松、愉悦,这必然要求大众文化作品具有娱乐性。因此,娱乐性不强的大众文化作品往往难以被大众接受。
(三)通俗性
大众文化的通俗性特点是由其受众的文化水平与生活需要所决定的。一方面,大众文化的受众文化水平层次不齐。应该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众文化水平与受教育程度在不断提升,然而,应该承认,相对于社会精英来说,大众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并且差别较大。因此,为适应大众的文化水平与接受能力,大众文化生产者就必须让大众文化作品内容较为浅显易懂,容易被大众接受。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受众多是普通市民,此群体的主要兴趣不在于思考主导文化的宏大叙事,也不会过多思考终极价值,他们的主要压力来源于日常工作生活,他们需要在紧张的劳作之余,通过消费通俗性的大众文化产品,来释放工作生活压力。因此,大众文化作品的题材必须容易懂,要用直白与朴实言语,讲述世俗生活故事,以吸引大众。
(四)标准化
在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绝大多数时候,文化无论就内容与形式来说都深深地烙上了创造者、传播者的个性特征。然而,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流行,文化作品原有的个性化被标准化所替代。大众文化的标准化特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大众文化内容的标准化。这就是说,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者要从多数人一般需求特点和接受水平出发,来设计文化产品内容,这就使得大众文化内容呈现出标准化特点。其二,大众文化载体的标准化。大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阿多诺等正式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文化工业系统所生产的文化产品都是供大众消费为目的的,并且这些产品都是对已有模板的模仿,不具有创造价值〔4〕。大众文化的模板就是一种标准的形式,可以大量复制并传播。这就是说,“文化工业的生产是按一定标准和程序进行的复制与拷贝。”〔5〕
(五)意识形态性
大众文化是不同阶级、群体和文化消费主体表达思想、观念、价值观的文化生活方式,具有同化、抵制甚至颠覆现有社会秩序的能力。任何文化都是一定社会时期政治经济的观念形态之反映,大众文化作为反映大众文化活动的一种形态,会受到特定政治背景和意识形态影响。通过接触大众文化产品,大众文化中隐含的导向、价值判断等便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民众。英国文化研究者约翰·斯道雷指出,“所有的文本最终都是政治的,这意味着所有的文本都带有意识形态的意味,描述着外部世界;它们在互相冲突中界定着‘实然和‘应然。”
〔6〕
大众文化也必然具有意识形态性。
二、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众文化已经发展为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并列的文化形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观众成为大众文化的消费者,观看包括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大众文化产品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情况下,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必要。
(一)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利用大众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载体包括谈话、开会、理论教育、英模宣讲先进事迹、红色电影等等,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些载体有效地发挥了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功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城市化的发展,遵循商业化原则生产出来的大众文化,因其娱乐性、通俗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大学生开始成为消费大众文化产品的重要群体。因此,当前我国一些优秀的大众文化作品完全可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各类文化载体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润物细无声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7〕。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8〕。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意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让教育对象主动趋近、积极悦纳、高度认可的一种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9〕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源于包括教育载体等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重要来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只有符合“三贴近”原則,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令大学生感到亲切,进而产生亲和力。
近年来,我国一些优秀大众文化作品符合“三贴近”原则。第一,大众文化作品贴近实际。大众文化作品多取材自自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与时代气息。《蜗居》《以人民的名义》等就是这样的贴近实际的大众文化作品。第二,大众文化作品贴近生活。当前我国优秀的影视剧、综艺节目等大众文化作品大多讲述老百姓自己的生活故事,反映百姓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所思所想、生活态度、人生追求。例如,《老马家的幸福往事》《幸福来敲门》等就是贴近生活的大众电视作品。第三,大众文化作品贴近学生。一些热播的电影内容就是大学生现在和将来需要面对的人生课题。比如,《致青春》的题材是校园爱情《中国合伙人》故事内容是创业。对于这些大众文化作品,大学生不仅毫无距离感,还自然产生亲近感。一旦接触这些大众文化作品,大学生就会被吸引,于是就出现了追剧族、影迷群。这一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文艺对年轻人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选取具有“三贴近”特征的大众文化作品为载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能够对大学生形成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利用大众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是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有关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教育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实效性,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传授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激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内化为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外化为大学生的社会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具有亲和力的丰富的大众文化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优秀的大众文化作品包含着社会所倡导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规范等富有正能量内容。在观看和欣赏优秀大众文化作品的过程中,大学生会受到大众文化作品的潜移默化式的影响,受到大众文化作品的富含正能量内容的积极影响,从而对社会主流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规范产生认同感,并内化为自身的主观意识,外化为自身的社会行动,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启发性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八个相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八个相统一”包括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等内容。长期起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习惯于将一定的政治观、法治观和道德观灌输给大学生,使得他们接受相应政治观、法治观、道德观。灌输性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具有运用广、成效快等优点,但也带有说教性、强制性等缺陷。由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也要注重启发性方法运用,要在大众文化作品的故事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体验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各类大众文化的消费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过程,大学生能够将教学内容和自身的大众文化知识储备相结合,理解知识,内化知识,从而就使得利用大众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启发性。
三、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要性,也要采取恰当的策略,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以价值性为准绳,精心选择大众文化作品
当前我国大众文化作品数量虽大,但总体质量参差不齐,有影响力的大众文化作品不多。在当前我国大众文化作品中,既包括契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作品,又有大量迎合人们感官需要的作品;既有少量构思精妙,制作精良,又有很多导向不明,粗制滥造的作品。因此,利用大众文化,开展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以价值性为准绳,精选大众文化作品。2017年热映的电影《战狼2》反映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中华民族精神,是一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优秀大众电影。既然大众文化作品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那么就必须精选大众文化作品,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选大众文化作品要充分考虑其内在的价值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精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文化作品,开展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教育。
第五篇: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姜勇
提高针对性和时效性, 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 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示, 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 高校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提高其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就不能不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加以认识。
因此, 笔者通过对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教育对象、队伍建设、教育内容进行分析, 探究其特点, 以便更好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外部环境的复杂性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首先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比较复杂。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看, 新疆高校与内地高校所处的环境是相同的, 面临的情况和问题也有很多是相似的。但从区域环境看,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外部环境则比内地高校要复杂的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周边国家的影响。新疆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 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八个国家接壤, 边界线长达5600公里, 周边关系十分复杂。
具体表现在, 一是这些国家中有不少民族与新疆境内的一些民族是同一个民族, 只不过是隔界而居。
他们在语言、风俗习惯、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有着许多共同点, 联系比较密切。二是这些国家中的一些宗教影响很大, 信教人口众多。如伊斯兰教在上述一些国家中占据主导地位。近十年来, 伊斯兰教在中亚地区迅速升温并波及到新疆。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新疆周边政治环境发生了变化, 形成了一些独立的民族国家。这些国家在政治制度上实行资本主义的多党制和议会制, 经济上推行资本主义私有制, 指导思想上奉行民族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某些国家甚至公开号召境外统一民族回归“历史祖国”。由于新疆与周边国家有着相同的民族、相同的宗教、相邻的地缘关系, 当中亚五国从前苏联独立之后, 给新疆造成一定的冲击, 同时也对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事实上当中亚地区出现独立**、民族回归要求, 伊斯兰教的狂热, 暴力恐怖活动,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等社会现象时, 都对新疆高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四是前苏联解体之前, 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要比新疆地区好一些, 解体之后中亚五国社会出现了动荡, 其经济受到了很大影响, 然而近几年, 中亚五国的经济社会有了好转, 特别是哈萨克斯坦的经济依靠能源开发, 有了较大的发展,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我国, 这对新疆地区不能不产生影响, 同时也给新疆地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影响。
第二, 民族分裂活动的影响。由于新疆特殊的战略地位, 使新疆成为以美国为首的国际敌对势力企图遏制中国社会主义发展, 分裂中国的重点地区。为此他们专门制定了详细的旨在把新疆从中国分离出去的“西部工程计划”。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新疆各族大学生传播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企图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年轻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 最终达到推翻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目的。另一方面则打着“民族”、“宗教”、“人权”的幌子, 明里暗里的支持新疆境内外民族分裂主义, 通过多种途径对新疆进行干预和渗透, 其中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教育领域则成为渗透的重点,目的就是要在青少年中培植民族分裂势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他们向新疆各高校秘密传播鼓吹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主义的反动刊物、音像制品,利用互联网进行反动宣传, 并大肆进行“空中渗透”。目前, 针对新疆宣传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广播频率已超过30多个。他们打着弘扬民族文化的招牌, 以开展文艺创作, 进行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来散布民族分裂思想。他们利用部分少数民族师生的民族感情和宗教意识, 煽动民族情绪和宗教狂热, 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个别腐败现象, 攻击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制度;利用一些学生家庭的生活困难, 施以小恩小惠, 笼络人心。民族分裂势力的这些手段, 使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学生很容易上当受骗。受其影响, 高校中的个别学生秘密成立分裂组织团伙, 传播反动宣传刊物, 鼓吹民族分裂思想, 参与暴力恐怖活动。
第三, 宗教对高校的影响。当前许多地方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宗教对高校的渗透和影响,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在新疆, 宗教对高校的渗透和影响则更为突出。其具体表现在: 一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宗教并存的地区, 其中伊斯兰教对少数民族的影响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 而且已经渗透在民族生活的许多方面, 与民族文化、习俗等联系十分紧密。解放前, 民族教育与宗教教育几乎为一体,相互影响。解放后, 随着政教分离政策的实行, 民族教育逐渐摆脱了宗教教育的影响。但在一些宗教氛围比较浓厚的地区, 宗教教育依然存在着, 并不时干扰学校的正常教育, 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二是近20多年来, 由于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影响, 新疆和田、喀什等地区出现了伊斯兰教的狂热活动,信教群众大幅度增加, 清真寺遍地开花。仅1998年由政府部门登记在册的清真寺, 和田有4126座, 喀什有9412座, 这还不包括未经批准修建的。清真寺数量之多在中国其他地方很难见到, 在世界其它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也很少见。不少清真寺就盖在学校的周围, 有的甚至与学校仅一墙之隔。就连新疆大学在周边不到1公里的地方也有5所大的清真寺,其中最近的距新疆大学不到20米。三是民族分裂主义利用宗教向学校渗透。由于新疆高校一些少数民族学生, 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在思想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宗教意识或宗教感情。民族分裂主义看重了这一点, 加大对高校的宗教渗透。他们利用一些学生朴素的宗教感情, 引诱学生参加极端宗教组织, 大肆灌输宗教狂热和民族分裂思想, 通过信教学生在学校传播宗教极端主义的反动书刊, 诱导学生在学校里进行宗教活动, 如集体做乃玛孜、封斋、穿戴具有宗教特征的服饰。个别中毒较深的学生,甚至离校出走。正是在宗教的影响下, 新疆高校出现了信教人数增长的趋势。宗教对高校的渗透,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和抵消了正面教育的应有功效, 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第四, 经济文化发展差距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 新疆与内地一样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下,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 其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快速发展, 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然而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的作用, 新疆与内地特别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相比, 其差距在逐步拉大。这种不断拉大的差距不可能不对新疆高校的师生员工有所反映,如果说过去师生们对这种差距的了解仅仅是一种数字差距, 比较间接的认识和体会。而现在, 高校的各族师生员工可以从不同的途经, 以不同的方式直接感受这种差距, 面对差距不少师生员工在心理和思想上产生了很大的波动和不平衡。一些对新疆发展历史与现状, 对中央支持新疆的政策措施, 对世界发展状况, 缺乏历史的、辩证的、全面认识的师生员工, 往往只从现有的新疆经济文化发展的差距作为衡量判断的标准, 甚至以这种标准用来评判民族之间的关系, 从而产生了对社会主义的怀疑, 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怀疑, 对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怀疑, 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持抵触情绪。另外,新疆高校与内地高校的不同还表现在某些政策环境的不同。如新疆高校根据宪法、教育法等法律有关规定, 结合新疆高校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台了不允许学生在学校从事宗教活动的规章制度, 严禁学生封斋, 做乃玛孜等。而内地一些高校对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封斋、做乃玛孜等宗教活动, 当作风俗习惯对待。或者认为学生有信教或不信教的自由, 学校不便于干涉。内地某些高校的这种做法, 无疑给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不利影响, 导致新疆高校的某些学生公开质询学校的教师: “为什么同一个国家, 却实行两种不同的政策”, “为什么同一个民族的学生在内地学习可以从事宗教活动,而在新疆不允许”。
二、教育对象的民族性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之二, 就是教育对象的民族性。一般而言, 新疆与其它少数民族省区一样, 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都具有民族性的特点。然而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仍有自己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 教育对象的民族性不仅仅体现在高校中 有许多民族的学生共同学习生活, 而且也表现在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有相当的比重, 一般为50%左右, 有的高校高达90%以上。在少数民族学生中, 又以维吾尔族学生占据绝大多数。只有个别高校如伊犁师范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以哈萨克族学生为主要成分。汉族学生、维吾尔族学生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
第二, 教育对象的民族文化背景具有较大的差别。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虽然具有多民族性, 但从他们的民族文化背景来看, 既属于中华民族文化, 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即汉文化和具 有伊斯兰教影响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 无论在语言、风俗习惯;还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文化传统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远远超过其他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教育对象。正是由于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 使各族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而且一旦出现, 显得特别敏感, 如果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 就会引发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冲突, 从而影响学校的稳定, 甚至有可能被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利用。如发生在新疆某高校的学生宿舍**、球场冲突, 起因都是因为汉族学生与维吾尔族学生彼此之间不能相互尊重各自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引起的问题。
又如上世纪80年代中期, 一些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上街非法游行, 则是由于民族分裂分子在学校有意制造民族矛盾, 煽动民族情绪造成的。
第三, 教育对象的民族性还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语言的多民族性。新疆高校无论是政治理论课教学还是在日常生活场所, 各族学生主要使用的是本民族语言, 如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学校里不同语言的存在和使用, 一方面反映了新疆高校各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 体现了民族性的特点。
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了党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在新疆高校得到了全面的落实。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些少数民族的学生, 尤其是来自广大农村和牧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使用汉语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学校为了帮助他们尽快提高汉语水平, 实行了汉语预科一年的制度, 进入2000年以来, 有逐步推行在各主要课程的教学方面, 提倡民族教师使用汉语授课, 辅助于民族语言, 其目的是为了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利用汉语这个交际工具, 查阅文献资料, 开阔眼界, 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能力。但是这并不等于不使用少数民族语言了。事实上,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 在做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必需使用民族语言。因为, 只有使用本民族自己的语言, 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专业术语为少数民族学生理解和接受。用本民族的语言举例的案例和事实使学生容易接受, 从而使少数民族学生加深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认识。
第四, 教育对象的民族性还反映在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认识问题上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由于新疆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大都来自于广大农村和牧区, 而这些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要落后一些, 宗教氛围更浓一些, 接受的现代观念相对要少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 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感到很多方面不适应, 容易产生一系列的思想问题, 而这些问题又多与民族宗教等问题相关。比如,“宪法规定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 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学校信仰宗教? ”“新疆资源丰富, 每年开发了不少资源, 可是为什么我们少数民族发展还是很落后? ”“同样是大学生为什么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困难? ”“我们不反对竞争, 但我们与汉族竞争, 是不平等的, 因为我们相互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等问题。这些思想认识问题的产生, 不能排除个别学生受到过民族分裂主义谬论的影响, 但绝大部分恐怕与少数民族学生关心本民族的发展, 关心自己的利益有关系。也有不少问题的形成与一些落后的陈旧的狭隘的观念影响有关。这些问题大都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关心的热点或焦点问题, 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它所表达的含义绝不仅仅只是一些思想认识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看, 反映的是一种民族的要求或民族意识的外在显露, 具有典型的民族特点。因此,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针对民族学生思想认识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及与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相适应的现代观念和意识, 逐步克服狭隘的民族意识和保守封闭的心理, 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思想政治队伍发展的不平衡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之三, 就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发展很不平衡, 这种发展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 与内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据不完全统计, 新疆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数近千人, 其中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管理工作者。这支近千人的队伍无论是学历水平、科研能力、学习进修情况、现代信息的掌握程度等方面与内地院校相比, 差距较大。从学历情况看, 具有博士学位的仅有5~6人, 具有硕士学位的仅有70~80人, 两者相加只占思想政治队伍总人数的8%左右。而内地高校仅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教师学历水平, 其博士、硕士的平均高达40%~50%。有的学校达到了70%~80%。学历水平的高低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教师素质的高低。从科研情况看,近5年新疆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辅导员和管理工作者, 发表了许多科研和教研论文, 完成了一些科研课题, 但从整体上看还存在不少的差距。由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直接主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的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科研课题数量较少。承担的大多数课题以学校资助的课题为主, 等级和水平相对较低。另外, 在所完成的或正在主持的多项科研课题中, 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科研课题数量很少, 对自治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影响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微乎其微。与此相反, 内地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科研教研方面却在突飞猛进,近几年发表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 社会影响较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成果。
如深圳大学的《当代高校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 北京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 武汉大学的《两课教育研究》等。这些成果不但极大地推进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的发展, 而且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另外, 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的程度上,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教师几乎有40%的人不会或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或多媒体, 只有60%的人达到了比较熟练的程度, 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获取与本专业相关的信息资料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资料。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高校教师每年购买最新的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科研图书资料非常有限。从教师的学习进修情况来看, 新疆由于地处边远, 加之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学校的经费有限, 导致学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师和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去内地学习进修、开会的机会非常有限。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从而导致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内地高校相比, 有一定的差距。
第二,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自身发展也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 一是新疆高校尽管有近千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但这近千人的思想政治队伍中有一半多是少数民族教师。少数民族教师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占整个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数的55%左右。由于历史的原因, 少数民族教师队伍同汉族教师队伍相比, 其学历层次、科研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全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的10多个博士都是汉族教师,近百个左右的硕士绝大部分也是汉族教师, 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主持者也都是汉族教师。在各种学术刊物发表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论文绝大部分为汉族教师。由于少数民族教师的学历水平不高, 科研成果较少, 反过来又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与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发展不平衡。自2000年以来随着教育部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攻读学位计划的实施, 新疆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纷纷报考攻读思想政治理论硕士学位, 不少教师通过努力获得了硕士研究生的学历。虽然教育部也多次发文要重视和加强学生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建设, 鼓励他们报考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生,但具体落实到高校, 这种要求很难实现。一方面辅导员、班主任每天承担大量的学生日常工作, 很少有时间坐下来复习考试;另一方面, 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原本就不是学政治理论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 要他们改行去学习一个他们不怎么熟悉的专业, 其难度可想而知。加之高校对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在学历层次和科研成果方面要求不高, 又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 导致高校班主任、辅导员的学习进修机会很少。从而造成了这支队伍人心不稳, 素质提高缓慢。三是各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重视程度不同, 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发展不平衡。从新疆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调查情况看, 各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重视程度是不同 的。有些学校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从人员的选配、经费的投入、机构的建设、教师进修的安排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建立了一支政治思想素质高, 工作业务强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使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但也有个别学校不太重视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 关心程度不够, 经费投入不足, 工作机制不协调, 教师进修得不到保障, 从而造成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稳定, 导致一些教师只顾上课挣钱,少数辅导员、班主任陷于学生日常事务之中, 忘记了自己本职工作的目的。整个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处于一种被动的或形式化的局面, 学生中的问题不断出现。
四、教育内容的双重性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之四, 就是教育内容的双重性。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双重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与民族性结合。新疆高校一方面必须遵照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示, 在指导思想、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工作方针、工作重点、工作原则、工作要求、教育的基本内容等方面, 与全国高校相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走样, 才能培养出国家发展需要的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 又必须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性特点, 在教育的某些内容、教学用语、教育形式等方面尽可能地贴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贴近新疆社会的实际, 贴近现实的生活, 用民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便于理解的民族内容、亲切熟知的民族语言来教育各民族的大学生。如果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仅仅重视统一性, 而忽视民族性, 那么就可能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与民族性的关系问题, 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与民族文化如何在高校相结合的问题。高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必须始终高举和弘扬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并在各项工作中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体现出来。仅仅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难就难在与民族文化的结合上。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必须在这个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实践。如果做到了将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与民 族文化相结合,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过程;那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有一个很大的发展,而这正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也是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
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统一性内容与区域性内容结合。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统一性内容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方面。教育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具体的课程都有统一的教学要求,并配有统一的教材。坚持按照教育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的教学要求, 使用统一的教材安排教学,有利于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落到实处, 也便于检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否达到了教学要求和目标, 但这仅仅是一方面。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还必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 有针对性地安排具有本地区特色的课程和教学内容, 更好地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在这方面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新疆地方史》和《科学无神论》课程,(最近正在对这三门课程进行整合为一门课)做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方面, 针对学生思想问题和特点, 增加了有关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如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概论》课上, 补充了有关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内容中增加了先进文化问题的讲解内容, 以及科学发展观与新疆生态环境, 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等等。这些补充使广大学生既了解教材上的基本内容, 又通过联系新疆的实际, 进一步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开阔了视野, 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
第三,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点性与针对性相结合。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体现在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 在这些方面与内地高校完全一致。
但是, 如何将这个重点与本地学生思想实际结合起来, 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则需要根据本地的区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做工作。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紧扣区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 重点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的教育, 以及“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 中华文化的认同, 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教育。通过“五观”教育和“四个认同”教育,帮助各族学生牢固树立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伟大祖国,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坚持民族平等, 加强民族团结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充分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科学无神论, 努力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 在为建设新疆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才华。正是通过重点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教育, 才使许多学生充分认识到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危害性,澄清了被民族分裂主义搞乱的许多问题, 在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方面有了一定 程度的提高, “四个认同”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双重性的正确结合, 为维护学校的稳定、社会的稳定, 促进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增强爱国主义思想, 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情操和道德修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 上述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特点, 实际上揭示了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这就是以加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基础, 以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教育为重点, 以提高思想政治队伍的素质为关键, 以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保障, 而这正是研究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姜勇(1954-), 男, 湖南宁乡人, 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宗教理论研究。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 发布时间:2011-3-17 19: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