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19-05-15 02:08: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篇: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吴正勇、黄玮、赵子文

摘要: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维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要求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个性发展、心理状况、内心认同,以及注重师生互动、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样才能引起大学生的需要,激发大学生内在热情与主动精神,产生持久强大的动力,培养大学生自身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有效性。

关键词:人文关怀,现实的人,心理疏导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任务。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能充分地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人文精神,又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有效性,实现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1】这就鲜明地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1.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维度。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维度。马克思、恩格斯在确立唯物史观时也是从人出发的,但与唯心史观不同,唯物史观是从现实的人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2】现实的人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从事物质生产的人。“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3】而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4】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在阶级社会中,正如经济关系决定着人的阶级地位一样,经济关系也决定着人的本质的阶级性。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人的本质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肯定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主体与客体是在实践中统一的。人的主体性是人在实践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自觉性、创造性与能动性。人在实践中凭借劳动资料有目的、有意识、能动地改造客体,使之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主体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又将对客体的认识转化为人自身改造客体的能力,优化了人自身。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同时,还发生着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即主体间性。主体间的交往是人的生产活动赖以进行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各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发展。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人的发展。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进行阶级斗争,剥夺剥夺者,消除生产资料或劳动对象的私人占有,进而扬弃异化劳动等等,实质上都是通过变革社会关系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的的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认识和掌握了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律,使自己成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从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的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下解放出来,从而能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人文关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

人文关怀始终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人文关怀思想上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他们分别在不同历史时期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将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相结合,不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思想。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制度的任务,正是“保障广大人民能够自由发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个性。”【6】毛泽东还始终强调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邓小平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总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创立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指出:“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7】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中。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显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尽管人文关怀的含义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但在强调“以人为本”和强调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方面是相同的。

3.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学生,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项主要任务: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四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四项主要任务同样说明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四有新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

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提高其实效性的必然需求。思想政治教育是源于对生命的尊重,是在学生真实而鲜活的生命过程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动,它所关注的是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生意义、人生理想等本质性、终极性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的德性,提升生命价值为旨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历程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阶段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把人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一定的教育来改善人的思想行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进而促进大学生个体与群体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

1.各方面环境的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战。

一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就国际形势而言,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相对还有一些优势,使得一些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容易产生崇洋媚外心理。文化上在美国大片、日剧、韩剧的影响下,大学生思想观念容易遭受资产阶级思想观念的侵袭。就国内形势而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但是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

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容易突显,大学生倘若对此没有全面的认识,容易产生偏激的观念。

二是市场经济的冲击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社会主义法制还不够健全,社会上还广泛存在着企业间不正当竞争、企业或个人缺乏诚信、以金钱为媒介的不正当交易、行业或职业道德败坏等等现象,这些容易使大学生对传统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同度降低,容易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社会责任感、社会义务感的淡漠,见利忘义行为增加,人际交往中利用性和实惠性的盛行,有的甚至出现违法乱纪行为。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高要求,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使得大学生忙于考取各种证书,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缺乏重视。

三是家庭环境的变化影响大学生的人格形成。现在的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一般从小就在家长的溺爱环境中长大,但家长从应试教育出发,又往往对他们的考试成绩、升学、成才期望过高,忽略了对他们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这样,一方面容易使子女养成了任性、依赖、骄横的心理,唯我独尊,缺乏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子女升入大学之后,自主、自立能力较弱,适应生活能力差,社会交际能力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现在社会离婚率较高,一些家庭矛盾、一些单亲家庭也会影响到子女对社会的认知。

四是电脑网络的冲击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已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尽管大部分的大学生网络活动正常,主要集中在发邮件、学习、查资料,但是也有不少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有的学生玩游戏到深夜,以至于白天上课睡觉,有的学生沉迷于网上聊天或网恋,这势必影响学习和健康,减少与同学的交往,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互联网上迅速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给原有的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很大的冲击;虚拟世界中带有暴力、色情、颓废、消极色彩的内容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2.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战。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压抑、自卑、孤独、逆反、焦虑、嫉妒、苦闷、恐惧、敌对、偏执等,以及各种神经症、心理障碍、人格障碍和行为问题等等。产生这些不良心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有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兴趣,或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产生了厌烦甚至抵触情绪,学习目标丧失,缺乏学习热情,学习情绪低落。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或会觉得学习任务过重,或会觉得学习方法不当,引起过度紧张、情绪烦躁、身体不适等。

二是与人际交往有关的心理问题。大学实行住宿制,大学生都要过集体生活,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受教育背景、生活习惯以及个性等都有很大差异。而现在的独生子女一般缺乏集体住宿的经历和经验,同学之间由于相互不理解容易自我封闭,相互甚至会因为生活中的琐碎而产生矛盾,有些学生对他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不满。有些学生由于以往将主要的时间用于学习,或因为性格内向,人际交往能力相对缺乏,与同学难于沟通,容易产生交往恐惧、自闭敌对、孤独无助、焦虑等不良情绪。

三是与情感有关的心理问题。情感的困惑与恋爱的危机,始终是诱发青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大因素。大学生生理发育已经成熟,渴望与异性的接触与交流,但是与异性交往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学生是因为远离父母倍感孤单,想找个依靠;有些学生在以有没有男友、女友相互攀比;有些学生是想凭借对方的力量达成自己其它的目的。但是,由于他们的思想单纯,社会经验少,想问题、做事情思维比较简单,因此常常沉迷于恋爱无法自拔,或会陷入苦恋、失恋的极度痛苦之中。

四是与就业有关的心理问题。随着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和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提升,大学生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学生对于将来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的过高期望与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信心和前途命运的不确定性形成强烈反差。大学生对于毕业后究竟是选择就业、自主创业、考研,还是出国留学经常感到迷惘。有的大学生既有实现自身价值愿望强,但又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产生焦虑、无所适从等心理问题。

五是与自我评价有关的心理问题。能考入大学读书的学生在中小学里一般学习成绩均很优秀,进入大学后,看看周围的同学,有的多才多艺,有的能力较强,自己优越感荡然无存,心理落差很大,觉得自己

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自信心丧失,容易产生强烈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校园活动中遭遇挫折,也容易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产生心理阴影。有的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或过度自卑、或过度自傲,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这些在思维方式上体现为不能客观地看待和分析问题,他们以非理性的方式思考问题,容易片面化、极端化。

六是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地区、家庭都存在着贫富差异。一部分来自边远山区、下岗职工家庭的贫困生承受着经济、生活上的巨大压力。有的农村的学生普通话都讲不标准。有的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觉得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欠缺。有的贫困生既要完成学业,还要想办法挣钱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开销。贫困生与经济条件好的同学相比,无论是服饰、日常消费,还是所用物品都相形见绌。相对而言贫困生更容易产生自我封闭、孤独、抑郁和自卑心理。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迫切需要与时俱进。

由于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心理素质、道德修养、遵纪守法、理论思维等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彰显人文关怀成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本思路。从人文关怀视角来看,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弊端和偏差,迫切需要与时俱进。

一是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十分明确的指导思想,有反复修改的法定教学大纲,有比较系统的教材,有严格的考核办法,有培养师资的途径,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却较少关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讲授教材知识和政治理论的宣传、教化,没有对学生的成长空间和内心压力投以足够的关注和关怀,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的深入认识与把握,在根本上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人的价值的发掘。

二是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理论的阐释,忽视学生的现实需求。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常常滞后于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不能帮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学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仍然感到迷茫。学生关注的只是与考试有关的专业知识,知识结构片面,情感、志趣、眼界偏狭,急功近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在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缺少指导,缺乏激发学生情绪体验的手段和方法,无法激起学生的热情和道德情感,学生的崇高的理想信念、诚实守信的观念没有得到真正确立。

三是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偏重强调个人对社会发展的社会功能,而忽视了促进学生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方面的个体功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共性培养,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忽视学生的个体需求;重社会价值,轻个体价值;重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价值,轻完善人格的目的价值。因此,在实践操作层面过于关注整齐划一,忽略个性开发,很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没有做到让学生依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发展完善自己。

四是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地突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特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者看作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把受教育者仅仅视为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常常出现强制压服的现象,受教育者成为没有独立、没有自主、缺乏创造性的物质客体。这样不利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功能,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性,学生的独立自主、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勇于负责的精神没有能够得到培育。

五是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片面突出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略双向交流式的教学方法。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用大班教学,面对上百人的班级教师一般采用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都很少能做到与学生展开充分的双向交流,偶尔采用的课堂讨论也只能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诉诸直接的讲解式教学,规劝、说服学生接受教学内容,学生内在的思想和内心的疑惑得不到表达,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激发和培养。

六是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制度管理,忽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高校都有一套严谨、规范、有序的管理制度,学校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并按管理者的目标设计单方面地对学生行为作一些规定、限制和禁止。但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以制度管理来代替教育的职能,不能做到与学生面对面的平等交流,难以做到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很少能够针对学生的思想困惑进行引导、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三、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维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要求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个性发展、心理状况、内心认同,以及注重师生互动、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样才能引起大学生的需要,激发大学生内在热情与主动精神,产生持久强大的动力,培养大学生自身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有效性。大学生在实现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必然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当代大学生虽然具有较高的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大学生只能成为遭受外在物质力量奴役的“单向度的人”——人的存在日益被虚拟化和机器化所代替,人的尊严与价值日益遭到冷漠与忽视,人文精神与伦理道德都处于空前的滑坡与缺失状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彰显人文关怀,正是源于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要关心和爱护学生,体现人文关照的温情,要帮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学会创造。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一方面在教学中增强人文启迪的内容,使大学生认识到人文精神是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完善自我的必然需要;另一方面从各种文化的精华中汲取人文精神的营养,从提升哲学修养、文学修养、道德修养、艺术修养等各个方面去铢积寸累、精心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2.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现实的人、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既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生存和发展的主体性权利,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世界,做到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扎扎实实地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学生有求知解惑的需要,他们希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提高理论思维,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好地认识社会与人生;学生有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他们希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净化心灵,完善自我;学生有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需要,他们希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得到社会的承认与肯定等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心理、感情的实际;要围绕学生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问题开展工作;要深入实际去解决困扰学生的问题,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只有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这也是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思想敏锐,对国内外的热点问题怀有极大的兴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会上常会引起民众的议论,观点不尽相同,学生的所见所闻会产生种种疑虑。教师正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启发学生将学到的理论运用于分析现实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党和国家作出各项重大举措的良苦用心,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责任感。

3.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注重在师生互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具有主体性,又具有主体间性。从根本上说,教育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教育需要从单一的主体性转换到交互的主体性,即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把教育看作是主体间的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构成的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在平等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在心理、情感、信息诸方面得到交流,受到启发。这种平等的交往关系不是否定师生各自的主体性,而是更加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紧要入耳,而且要入脑、入心,这就需要经过学生的自主选择、理解和创造,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启发和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变革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构建双向交流式的教学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依赖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增强师生互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

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主体,不搞“一言堂”,要在“引导”上下工夫;教师要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带进知识的殿堂,通过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讨论,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在双向交流式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但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强调鼓励学生,但不使学生漫无目的地随意发挥;指明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学生发挥的是主体作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的激发和培养。这种教学方法正是注重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理论素养的形成。

4.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中引导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具体的,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既要注重共性又要注重个性的教育。大学生既具有他们的群体共性,同时由于他们先天基础和后天成长小环境的千差万别,又形成了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学生在年龄、性别、身体条件、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性格态度、学习专业、学习成绩、社会关系、社会阅历、思想觉悟、思维方式、兴趣爱好、文化修养、道德修养等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差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学生当作有自由思想、有独立人格、有价值追求、有生命尊严的现实的人;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依据学生的个性,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使教育内容更恰当、方法更切实、进程更合理;在进行个别教育时,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现实生活存在的各种问题。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富有个性的、多样化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将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结合起来,从而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是“个人的社会的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有机统一。一方面,社会应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个人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的需要;另一方面,个人必须努力对社会尽责,尽可能地奉献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大学生受此影响价值取向趋向于多元化,大学生甚至会受到社会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和价值取向的多元,不能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甚至否认个人价值;又要帮助大学生积极抵御各种消极和不良影响,使大学生理解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让大学生在对自身和社会具有正确认识的前提下,坚持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和信念,培养自己高远的人生目标和责任感。

5.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由于社会转型加剧带来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大学生的不安全感增强,心理压力加大。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挫折承受力不强;面临学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经常陷入人际关系和情感的困惑;经常处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缺乏社会经验,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这些问题都可能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疏导,势必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引发厌学、萎靡不振、自暴自弃,甚至胡作非为等等不良行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按照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从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入手,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疏导,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塑造健全人格上下功夫。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需要针对大学生易发生的心理问题开展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通过广泛的宣传和专题心理讲座,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和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做好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是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疏通”和“引导”。“疏通”是指师生之间通过建立起信任关系,学生有序地把心理阻塞症结、心灵深处的隐情等充分表达出来,实现学生从不原合作到愿意合作,从消极情绪到积极情绪,从逃避现实到面对现实的心理转化过程。“引导”是指教师在系统了解的基础上,抓住主线,循循善诱,提高学生的认识,把各种不正确的认识及病理心理引向科学、正确、健康的轨道。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减少焦虑、抑郁、恐慌及其他不良心理状态,改善学生的行为,包括改变对人对事的看法,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人格成熟,并能以有效且适当的方式、良好的心理状态来面对压力、处理问题和适应生活。

6.积极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

一是推进校风、班风、学风建设。高校需要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形成崇尚人文精神的良好氛围,通过校风、班风、学风建设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引导学生积极进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二是营造人文关怀的制度、人际、服务环境。教师要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并掌握相关技能,以诚挚、关怀和热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育管理者要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诚恳宽厚、真心真意帮助学生;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班级管理和社团管理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创新能力;要改革考核制度,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和固定的模式去评价学生,考核要更加注重人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提高、言行一致的品德和习惯的形成和巩固。

三是要净化网络环境。在高扬主旋律的同时,力求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富有教育意义的知识和信息上网。可以通过开设网上党校、网上团校、理论学习、时事政策、两课辅导与答疑、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咨询、学生生活服务等网站,增强学生的政治鉴别力、是非鉴别力、道德判断力和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安全意识,提高他们抵御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影响的能力。要通过制度、管理和教育,提高大学生自制能力,使大学生对自己上网的目的、时间均有节有度。要引导大学生从虚拟世界中自己解放自己,更加重视现实生活中与同学交往,与社会现实接触,而不应沉溺于网上打游戏、交友和网恋。

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校园文化长廊等创建活动提高学生的文明意识;通过校运动会、辩论会、文艺晚会、棋艺活动等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通过社会调研、科技三下乡、大学生扶贫帮教、法律援助等活动提高学生对国情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文获2008年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党建、思政研究课题成果一等奖

第二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王 宏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 473000)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具有科学的内涵和重要价值。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文关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成绩,但也存在着忽视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人文教育内容缺失与教学方法滞后、心理疏导工作边缘化、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的不足,其原因主要源于教育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心理疏导工作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人文关怀贯穿其中,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创新人才;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注重心理疏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注重人文精神、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环境。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分析;对策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科学阐释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报告强调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在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内容。

1.人文关怀的内涵及实质

人文关怀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文关怀主要指关注和解决人的存在所遇到的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文关怀主要指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和尊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人作为认识和实践的的出发点和归宿。从教育学的角度,人文关怀是指教师用人的方式去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特别是要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尽管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文关怀有不同的理解,但对人文关怀的理解核心基本一致。因此,关于人文关怀的内涵可以把它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其二是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其三是关心人的多样性需求。其四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其五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从人文关怀的内涵可以看出,其实质是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关怀,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涵的界定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关心他们多种多样的个体需求,调动他们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科学发展观的践行,也是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从目的上来看,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是一致的,都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主体性、关注人多方面的需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从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上来看,坚持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就是把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重视他们的主体性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注重引导,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明确了方向。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价值

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

[2]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对高校

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是党和人民的期盼。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德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思1[1]1 作者简介:王宏(1968--),河南南阳人,硕士,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研究。

规划课题: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省经团联调研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研究”(SKL-2012-92)阶段性成果之一。

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才培养中作用,必须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而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关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影响人、发展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其中人文性是它的突出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不仅是人的本性发展的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是人的本性发展的需要。

“人的内在能动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原动力的表现,也是人的本性的具体表现。人的本性需要得到人的承认与尊重,需要得到人的挖掘与激励。正是由于人的本性决定着思想政治工作要注人人文关怀,用人的方式去理解教育对象的个性和潜能,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让他们的潜能得以彰显,使受教育者健康自由地成长,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2.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高度重视人的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规定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须遵循的基本逻辑。因此,以人的尊严、需要、价值以及发展为核心的人文关怀,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运行的必要支撑,是思想政治教育摆脱低效的内在诉求,是思想政治教育良性运行的必要支撑。

3.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这项工作只有加强人文关怀才能充分唤醒和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寻求真理和完善人格,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优秀个性特征和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体。同时高校思想教育加强人文关怀,还能培养大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最终促进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和全面进步。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目标进程中所必需的价值支持力量,它通过促进人性的优化,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的思想道德来使我们的社会达到物质小康与精神和谐相统一的真正的全面而富裕的小康。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全面把握以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文关怀理念的树立、人文关怀的内容的拓展、人文环境的改善以及

人文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研究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文关怀的不足,深入剖新其存在的原因,有助于进一步改进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工作。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不足

1.忽视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

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重要路径。大学生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成长的家庭背景的差异使得大学生呈现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兴趣特长以及不同的发展潜力。这种差异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针对性,因人而异,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感化人、塑造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效。但高校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忽视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的状况,例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要求和教育目标的趋同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统一性,体现的就是一种共性教育,而非因材施教的个性教育,与人文关怀所倡导的尊重人的个性,重视人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是不一致的。

2.人文教育内容的缺失与教学方法的滞后性

人文教育与科学知识教育并重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的发展的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主要以政治教育为主,很少结合历史、文学、艺术语言等方面的相关人文知识进行教育,出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对立的问题,造成大学生人文知识缺失、人文精神缺乏的现状。在教学方法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教育方法,忽视从人的角度去教育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主体性,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相适应。

3.心理疏导工作边缘化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与健康的心理以及良好的个性密切相连。近些年来,高校大学生源于心理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趋于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高校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并且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高校的其他工作相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处于边缘化的不对称状态。例如,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的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多,在这种状况下,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在特定的情景下甚至会作出一些过激的行为,甚至会造成校园惨剧,2012年武汉大学的博士杨志高因不堪学业压力自杀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实例。大学生面对压力但并不懂得该如何去释放压力、化解压力,这与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和边缘化有一定的关系。

4.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缺乏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也是大学生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社会实践能够加深大学生对国情的认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多方面经受锻炼和提高的同时,还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地面对现实生活,树立坚定信念,陶冶良好的情趣,增强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勇气和报效社会的能力。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在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尝试中取得了一些有特色的成果,但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社会实践教学仍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机会少,社会实践的成效不高。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不足的原因分析

1.传统教育理念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服务。但是“在长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只强调从社会需要出发,突出的是维护社会的稳定,完成社会任务或解决社会问题,一切以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来要求人,往往只强调社会本位、[3]集体本位,而忽视了对人精神需求的满足。”由于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没有能够正确处理社会价

值和个人价值的关系,淡漠个人价值,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片面强调个

人应当对社会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这种教育导向背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忽视了人文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主体性作用得不到发挥,抑制了学生的进取心,扼杀了学生创造能力,尽管这种教育方式已经在现在有了改善,但是问题仍然存在。

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人文关怀的主渠道,但是其主渠道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组织形式不合理。思想政治理论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但目前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大班授课的课堂组织形式,不能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需要。第二,专职教师过于繁重的教学任务。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工作量大,教学课时多,教学对象人数多,此外还要完成科研任务、应付各种检查评比,过于繁重的教学压力使他们不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去解决大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大学生进行差异性的人文关怀。

3.心理疏导工作没有予以充分重视

在心理疏导工作方面,尽管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有所重视,但并没有真正把心理疏导工作落实到实处,形式主义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第一,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滞后。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存在突出的问题,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不强。一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基本上由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管理干部以及科研室的科研人员组成,这支队伍实践经验丰富,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专业理论教育。第二,在实际工作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心把握不准。一些高校把咨询和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不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接触,对心理咨询中心畏而远之,心理咨询中心不能真正发挥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工作队伍数量不够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重要原因。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面对庞大的工作对象,数量偏少的工作人员,没有时间和精力上的保证去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教育。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施的对策

“80后”、“90后”的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多元化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个体意识突出、创新意识强的特点,但也存在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淡薄,价值观念实用化、功利化,集体观念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缺乏应有的调适能力等问题。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把人文关怀贯穿其中,探索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

1.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创新人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人文关怀应当注重个性差异,突出个性化培养方案,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很长一段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灌输性教育,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压抑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空间。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对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而知识的创新依赖于人的创造性,人的创造性又常常同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个性发展密切相关。在现实社会中,大学生由于环境的不同、接受教育的背景不同以及性格等背景的差异表现不同的个性特征,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尊重个性的创造。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起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培养出多样化和创造性的人才。要改变传统的按照统一的标准去培养人才的思想。传统的培养人才的思想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不重视个人潜能、特长和兴趣的发挥,不尊重个人对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法的选择,忽视个性发展的需求,是对个性创造的漠视。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发挥其主动性作用,重视学生的个性,鼓励个性发展,尊重个性创造,使每个大学生在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其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栋梁之才。

2.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实践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目标。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尊重人,尊重人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独立人格以及价值的充分肯定,是以人为本的充分体现,是对教育规律遵循,也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必然要求。尊重人就是要改变过去绝对权威的角色,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以情感人,创造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理解人,要经常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体验和思考问题,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增进理解,使各项工作都能充分反映学生愿望,服务学生利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关心人、帮助人。关心人、帮助人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有机统一,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关心人,要关心学生的利益和需要, 切实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关心的问题和遇到的各种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要关心帮助经济上困难的大学生群体,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创造基本的学习环境,解决好他们的困难。

3.注重心理疏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疏导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心理健康发展重要举措。根据有关资料,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来看,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的比例约有30%-40%,而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面对大学生众多心理问题,要注重心理疏导,化解大学生心理矛盾与冲突,防止心理问题的发生。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经常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状况,准确判断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危机水平,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要广泛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大学生建立起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人文教育以及人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稳定沉着的情绪,完善的认知系统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里。要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业指导,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以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健康的心理。

4.注重人文精神,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环境

“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4]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具有正负效应的,良好的环境会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养,呈现正效应的育人功能,恶化的环境则是抵消教学效果的异己力量。注重人文精神,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5]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也包括高校精神文化以及行为

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要注重人文精神,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其中,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要建设人文的校园物质文化,注重人文的凸现,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精神受到陶冶。要构建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促进师生主动发展,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要培育先进的精神文化,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吸收先进文化,培养崇高的人生信仰、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要倡导和谐的行为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谐的理念,内化为和谐的思维方式,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宽容、理性、和谐的校园环境。

让大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成为创新型的人才资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注重弘扬人文精神,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唯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全面服务,才能把和谐校园的建设落实到实处,实现富有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2]胡锦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没者和接班人[N].中国教育报,2005-01-19(3).

[3]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思想资源[J].浙江学刊,2005,(3):220-223

[4]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5]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R].教社政[2004]16号,2004-12-13.

第三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综述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发展

从以上表格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研究群体仍然集中于高校,对于农民工、教师、研究生等具体的对象研究仍然不够深刻、全面。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涵义的研究

(一)人文关怀

关于人文关怀的涵义,理论界在一定范围内已经达成了共识:即人文关怀的核心就是尊重人,强调人,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

有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指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情味含量,在关注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养提高的同时,着眼于情商指数、人性品格的培养,重视内在潜能的发挥和个体价值实现的社会实践活动。黄正泉、王健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体需求,培养人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借鉴学术界已有的观点,我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解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心理疏导

对心理疏导涵义的研究,学术界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的:一是广义上讲,是教育和管理领域中提到的,主要从思想和社会关系这一角度阐述,指的是按照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使用心理学知识与技巧,通过理解、支持、共情和沟通等方式,改变人们错误的心理认知和思想观念,其目的是完善人们的认知、态度、情感、思想和行为等,从而降低或消除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二是狭义上讲,指的是广泛运用于心理治疗领域的心理疏导疗法,它是医疗机构中,由专业的心理专家或心理医生,对有心理问题的个人或集体采用心理治疗的医学理论和技术,进行疏通引导,实施一系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使其拥有健康协调的人格,从而真正实现心身健康的目的。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遵循大学生心理和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借助教育学、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通过与大学生进行适当的沟通交流,以同感、共情的心理学技巧缓解其心理压力,宣泄其不良情绪,促使大学生在心理自建的过程中真正解决思想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内容构建的研究

(一)人文关怀

王东莉教授在其著作《德育人文关怀论》中,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容体系的建构应从人的生存和发展系统来进行认真的考察,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它是一个从关心人的基本需要到引导人的终极追求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由表层往深层推进的过程。她认为,在以“人”为核心、以人文精神为精神内核、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追求的思想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容体系的建构,应以尊重、关心人的需要,特别是精神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丰富人的心灵世界为价值取向;以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和塑造独立人格为本质特征;以培养人的伦理情操、完善人的道德境界为核心内容;以建构精神家园、引导人的终极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王建文在《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资源》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内容的建构,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思想指导下,继承中国文化中的伦理资源,创造性地转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生精神,注重人格修养,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

上述两位学者都是从宏观上来构建人文关怀的内容,我认为还可以站在马克思主义的高度,把人文关怀的内容具体化。

(二)心理疏导

安娜在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研究》的论中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心理疏导内容主要包括:人际交往疏导,学习疏导,生活疏导,就业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确实要根据大学生思想和实际需要,对他们在学业、就业中出现的不解和迷惑及时引导和解决;对他们在人际交往和情感方面出现的困惑和迷茫要进行恰当的沟通和疏导,这样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提高。

四、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必要性的研究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用,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必要性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实现国家育人的目标。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这种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的尊重。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要注重人文关怀,把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目标,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既要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的精神层面和思想层面的需要,把人文关怀融入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去,又要做到以心理疏导为立足点,充分调动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和教育内化的能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学生的自我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刘顺厚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论文中指出:“高校学生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处于青年期,在生活经历上涉世未深,其心理发展有明显的不稳定性。正处在心理成长期,是一个极其敏感的群体。特别是处于改革大潮中的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挫折承受力不强。他们面临专业学习与求职就业及生活压力、人际关系与情感的困惑、恋爱危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能引起他们的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而且。当前由于社会转型加剧和教育改革力度加大带来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大学生的不安全感增强,心理压力加大。目前,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引发出诸如厌学、萎靡不振、自暴自弃甚至胡作非为等行为,如不加以排解,势必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高校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并适时的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准确把握学生需要,以此来缓解或解决他们内心的冲突与矛盾,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进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会让思想政治工作有新的变化和新的思路,同时把思想政治工作中以人为本和与时俱进更加突出的体现出来,对于指导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既是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又是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性内容。事实证明,只有充满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的被大学生接受,才能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道路上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三)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构建和谐校园。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心理疏导,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保证和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高校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构

建和谐校园,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念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爱”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要善于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使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要真诚地对待学生,真正地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以此达到化解思想矛盾、提升思想认识的目的,实现育人目标,为和谐校园提供和谐因素。

五、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现状的研究

对于现状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取得的成就,一个是存在的不足。

(一)取得的成就

1、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日益重视。

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进一步重视。因此,全国各高校也在党中央、政府的要求下,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从社会本位逐步向学生本位过渡,深入贯彻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思想。以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为出发点,以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关注学生需求、培养道德人格及其全面发展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2、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方法、途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

各高校积极采取各种方法和途径,高度重视高校学生的需要,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文意义和关怀价值。比如,天津大学举办一系列就业指导讲座,制定一份就业能力培训课程计划;推动“一帮

一、结对子"活动,全面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人文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是学校文化内涵、精神底蕴的重要表现,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 影响置身其中的每一个学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些年来,高校在人文环境建设中还特别突出学校本身的特色及学校的文化层次和内涵,积极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创造良好条件,提供设施优良的活动场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增设人文景点,使学生在情感、品德、意志等方面得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升华。

(二)存在的不足

1、只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并且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情感教育。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存在着不同层次、不同指向、不同强度的需要,而教育者往往只从自身的需要、兴趣和爱好出发对学生施加教育,而不管学生需要如何。并且,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阵地,政治性仅仅是其中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它还具有培养人内在价值的功能。但是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把对道德知识的获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惟一旨趣,甚至作为最终的目的,过度关注道德理论和道德原则的灌输,用概念和理论体系建构的“科学世界”取代现实生活世界,那么,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定会失去它本真的意义,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弘扬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念就无从谈起了。

2、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错位。

思想政治教育是疏导人的思想问题、实现人的观念转变,必须把“人”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也承担着教育与管理的双重职能。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与具体的组织管理工作相结合是必要的,有意识地将教育融于管理之中更是有效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常常放弃“教育”的角色,以日常行为和活动的管理工作来代替教育的职能,以致使思想教育工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对付突发事件和违规行为的应急“救

火”者,思想教育的对象由此从“人”转至“事”,从对人的精神感化也转到了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发生错位。

3、学校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认识不足,没有建立专业化、系统化的心理疏导机制。由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教育方式是新时期提出的,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所区别,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学校在理解上有所不同,方式上还不够完善,没有建立一支专业化、系统化的教师队伍。

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原因的研究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作用的发挥仍然不尽如人意。目前学术界对这一现象原因的研究,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很多原因都是从这里引发的。主要表现在:第一是指导思想上的偏失。特别是应试教育片面地强调选择人才,从而将学生完全置于被动接受和消极适应的地位,忽视其个性特长,限制和压抑其个性生命力的发育与发展。第二是教育教学方法上的单一。往往只把教育看成是一种灌输,采取的仅仅是“填鸭式’’教学,方必然会影响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和主体性的发挥。第三是评估体系的单一性,即用分数作为选拔优秀学生的标准,它往往偏重于知识的继承与接受,轻视运用、批判、创造各种能力,更无视学生作为终身学习之动力源泉的理想、意志、操守等非智力因素。

(二)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的影响远大于学校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娇惯,养成了孩子任性懒惰的生活习惯;有的家长重智轻德,重智轻能,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有的家长家庭条件好,经济收入较丰厚,容易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有的家长要求不严或教育不当,对孩子不是过于宽容就是放任自流,或者动辄打骂,粗暴行事,家长对孩子不尊重、不理解,往往是强制多于慈爱,冷酷多于温情。还有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如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由祖辈照顾或者一个人独自生活,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的养成缺乏必要的监管;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或父母经常吵闹不和,孩子的性格发展在某些方面明显滞后,反映出求知欲和奉献精神较差,自觉性和自制力不够,缺乏社会的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从这些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要为子女的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而且还要加强对子女思想品德的教育、良好习惯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尽到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和责任,而且家长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修养、言行举止以及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子女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使家庭教育充满着人文关怀的温暖。

(三)社会因素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大众传媒的膨胀 和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使原本相对单一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变化,走向价值观念多元化 的时代。价值多样化必然引发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冲突的结果可能是从无序到有序,最终确立一种新的主导价值观,也可能是主导价值观被摧毁,而新的主导价值观又没有确立,导致社会总体价值目标的失落,从而造成社会心理的失衡与混乱。因此,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存在必定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

七、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途径的研究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其效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学者们对途径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要了解学生的思想

动态和心理特点,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塑造独立的人格。

王薇提出,“充满人文关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承认和尊重大学生个体心理、思想上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因材施教,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彰显能动性与创造性,使大学生形成独立和谐的人格。”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强调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教育对象发展的需要,促进他们的发展。

(二)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育者的人文素质和心理疏导能力。并且要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加强双向互动的交流,形成欣赏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者在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方面都应该具备应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令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以及创新精神和踏实勤奋的作风,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合乎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构建和谐校园。

宋劲松,王滨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论文中认为,个人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心理和谐又是以自我和谐为基本。另外,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主导性、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基础性作用。目前,我国有很多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与成长,甚至危及生命。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用心理学的方法正确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的知、情、信、意、行等各方面的心理因素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当然,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用的发挥,除了学校和教育者的努力之外,家庭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也要不断努力,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援助。

第四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05年福建高教论坛交流材料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郑淑红

(莆田学院初教系,福建莆田 351100)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不少问题,学校必须正视社会和大学生的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方法、内容和途径,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Problem Faced in University’s Idcology andPolitics Educational Wolk

at Preesent and Countermeasure

ZHENG Shu-hong

(Elementary Education Department, Putian University, Putian 351100, Chian)

Key Words:university;university studen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bstract:university’s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al wark facees much problems at present, the school must fa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ety and university student, innorat ideologicai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a、methos、contendamd、educationalmedanism,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当今世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突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面临新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难度也越来越大,不少老问题依然存在,许多新问题又迅速出现,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困境。本文依据学生问卷调查资料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措施,希望对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禆益。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时代性不强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生机和活力,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相应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能力,更需要有相应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也必然因之变革和发展,这种变革和发展除了使原有的内容被赋予知识经济的时代特点外,还必须增加一些崭新意义的内容。例如,科教兴国就使爱国主义带上了时代特征;合作精神、“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就体现了时代的要求。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跟不上形势变化的需要,还没有形成一个既体现时代特征又具有深厚历史意蕴的高度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容上重政治教育轻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对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强调,忽视大学生的个体利益和个性的要求。根据我校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60%以上的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针对性不强,相对偏狭和滞后,难以引起共鸣。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较简单

当代大学生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刻苦学习,奋发成才,已成为当代大 1

学生的追求。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体制的确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必然带来利益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多元化。社会政策对个人利益的承认和肯定,物质文化高消费的诱惑,社会分配不公以及不正之风的影响,再加上异质文化的渗透,东西方价值观的冲撞,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其思想和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的时代特征。大学生政治上趋向成熟,他们期待祖国强大,关心国家建设,拥护改革,愿意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但理想存在功利化倾向,当他们感到祖国的发展未能符合个人的愿望时,常常可能因具体问题而冲动,牢骚满腹,有的同学对中国社会注意的认识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甚至有片面和错误的认识;价值取向的主流是健康向上,但价值取向中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一些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主体,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问卷中,有73%大学生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实现自我;大学生参与意识强,但集体观念弱;大学生心理素质有所增强,但在学习和生活中还存在许多困惑和不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带来的思想负荷,社会问题带来的思想困惑,使大学生心理压力加大,伴随着愿望的落空,对未来前途的担忧,随之出现消极情绪,使之心理失衡,甚至极少数有厌世和反社会等不良的心理,影响学生的成长。这些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大都采用灌输式,具有明显的强制性,无视学生的主体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片面地视为对学生的行为的限制和规范,不善于从大学生视角进行心理分析,不善于做深入细致,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问卷“你赞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是什么”时,52%的学生选择“实践体验”,35%的学生选择“谈心沟通”,16%的学生选择“观看材料”,10%学生选择其他。他们都反对静坐说教,认为这种空洞的说教和强制性的管理,是很难被学生所接受,希望高校少一些空洞说教,多一些引导、启发和实践。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缺乏现代化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很自然地成为学生的主要伙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充满时代气息的传媒深受青年学生的欢迎,它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宽了生活空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发展机遇。互联网所具有的新颖高超的技术特性,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技术、手段和方法都无法比拟的,它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阵地。目前,学校却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载体,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没有很好采用“多媒体”、“虚拟 ”、“三维动画”等先进技术和利用网上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来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弊端。58%以上的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个既有时代气息又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手段,教学媒体较传统。希望学校能利用现代化手段给学生比较感性的教育,效果会更好。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问题的解决策略

面对新形势的挑战,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高校必须正视社会客观现实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精神为指导,不断探索新思想、新方法,切实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

位,关注学生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文化。

1.要努力营造理解学生、关怀学生的氛围。要细致入微地、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将被教育者置于和教育者平等的位置,以交流为途径,以沟通为方法,真正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2.树立主体性教育思想。过去我们过分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政任务,强调认同,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价值和个性培养。如今面对一个强调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的世界,我们必须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确立主体性教育思想。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思考,指导他们在对各种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社会价值进行比较、分析和鉴别的基础上,结合个人道德状况,自主地、合理地选择个人所应确立或改变的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

3.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必须积极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坚持“立足于教育,辅之以管理,寓教育于管理”的原则。在通过规章制度等约束人的行为的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导向融入其中,把自律和他律想结合。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的内容

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陈旧问题,我们应该树立创新思想,注入新内容。

1.加强“两课”教学。面对世界各种政治势力的影响和争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认识现实问题,逐步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增加当代素质内容的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和工作对象的实际情况,改变以往单纯的政治教育方式,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转移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来,突出现代意识培养。面对世界范围的经济、科技、人才竞争,大学生要有竞争的勇气和创新精神,不盲目、不从众、不唯书,敢于冲破陈旧观念的束缚,勇于创造新事物、新理论和新技术。生活在开放的环境中,大学生要有开阔眼界、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健康的心态。学校要增强大学生合作意识的教育,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做人之道,培养学生具有开朗、乐观、进取的健康心态。

3.专题教育要有层次性。问卷调查反映,学生年级越高,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度和满意度越低。这是因为不同年级学生所关注问题不同,大三学生面临的问题更多是生活和就业,他们要求学校更多关注这些方面的问题,并给予指导,而不是从大一开始就进行的没有针对性的重复内容教育。学校要加强大学生年级心理研究,针对不同的需求,有重点地进行思想教育,体现内容的层递性。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信息渠道的拓宽,过去老方法是行不通的,必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注重教育内容的新颖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学生期望有广博的知识,渴望提高社会认知能力和自身修养。虽然他们很重视形式,十分喜欢生动活泼的形式,但他们真正注重的不是什么形式,而是内容。为什么高水平的报告学生爱听?为什么高质量的课学生爱上?就是因为内容,听了有收获。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考虑多种多样方法的同时,要认真考虑教育内容是否有针对性,有没有吸引力,信息量是否丰富等。否则活动形式再新颖独特,也会变成形式主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思想性与知识性融为一体,强调以知识为载体,从“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向“寓教于文”扩展。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自律能力。“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体理智选择的结

果,道德的发生、发展与个体智慧的发展是平行的,是相互制约的、相互影响的。”

(1)现代教育的理论及实践证明,道德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建构,从而达到自主、自觉的过程。如果学生被迫顺从学校和教师的要求,其行为不可能持久,更不可能把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品德。所以我们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组织成为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的活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律能力。学校“两课”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由“满堂灌”向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转变,针对社会上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引导和启发,增强学生的道德能力。学校可结合教学,组织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如组织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竞技比赛、社团文化艺术等活动。也可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社会考察、科技服务、智力扶贫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提高认识,锻炼能力。

3.细化教育和管理方法。随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模式化、生活化转变,教育和管理方法就不能大而化之,必须坚持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居高临下地训人,不能采取强制的办法。教育中必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学生随时保持心灵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心态、情绪和思想,精心疏导,做到润物无声。

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的重要指示,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原则,主动迎接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挑战,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1、构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开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网络文化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环境,使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确实受到了巨大冲击,因此,我们必须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占领,必须抢占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构筑网上精神家园。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新格局的有效途径。

2.开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利用网络,交换、传输包括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动画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激励和引导。在校园网设立网上党校、网上团校、新闻时事、素质教育、专家论坛、心理健康教育、普法园地等一流板块,借助网络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的优点,使学习效果远优于普通课堂教学。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是一把“双面刃”,它给大学生带来了种种好处,也伴随着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错误的信息和不良的思想对大学生得学习和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由于他们的阅历有限,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旺,接受新事物快,容易受到影响,由欣赏到认同,有无意模仿到有意识的追求。一些大学生自控力弱,往往出于好奇和冲动的心理,刻意寻求色情暴力信息,长期沉迷于互联网中,导致道德意识弱化,形成人格发展障碍,甚至走上不归路。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让我们认识到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也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在充分利用网络手段的同时,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管理,保证网上资料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政治性。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素质,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知识,担负起网络

(监控的责任。督导青年大学生健康上网。

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社会中十分重要的群体,他们的素质对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民族凝聚力的加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既有创新的能力和较高的科学人文素质、又有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有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崇高志向、有辨别是非、抵御腐朽思想文化能力的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学校的战略任务,也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为把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孙峰.现代化进程中道德教育的世纪走向[J],教育学,2000,(5):104.

[2]温立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化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03,(12):50-51

[3]严耕,陆俊,孙伟平.网络伦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第五篇:高校德育中的人文关怀思想探究

高校德育中的人文关怀思想探究

作者简介:关静云(1990-),女,汉族,河北邢台人。法学硕士,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摘 要:人文关怀理念是新时期高校德育改革创新的有效着力点,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人文关怀的涵义以及高校德育中贯彻人文关怀思想的重要性,接着具体分析了高校德育中人文关怀思想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德育;人文关怀;学生

一、高校德育中人文关怀思想的内涵及重要性

高校德育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塑造高尚道德人格方面起主导作用,为了进一步创新高校德育培养方式,需要全方位整合高校教育资源,引进人文关怀理念。其中高校德育人文关怀主要包括以下两层含义:一方面,高校德育要注重人文精神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全面渗透,从人文关怀的视角探索大学生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德育要充分尊重、理解、肯定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注重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和德育内化的意识。

人文关怀是高效德育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本质要求,也是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有效路径以及新时期高校德育转型的现实需要。首先,强化人文关怀是高校德育的现实立足点。高校德育要将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作为育人的首要目标,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多样化需求,贯彻关怀式和人性化德育,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打牢人文关怀在高校德育中的根基;其次,强化人文关怀是高校德育促进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德育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德育教学活动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就要求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时要贴近大学生实际、调动自身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在人文情感的熏陶下促进其身心的和谐、全面发展;最后,强化人文关怀是创新高校德育方式的有效途径。把人文关怀思想纳入高校德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实现高校德育由刻板化向人性化的重大转变,增加德育对象思想、情感上的关怀因素,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文价值观。

二、高校德育中人文关怀思想缺失现象及原因分析

高校德育中有人文关怀的体现,主方向是好的,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在现实的高校德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现象突出,主要表现为高校德育以灌输式授课为主,忽视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德育授课忽视人文情感和人性意识的培育;道德实践重形式轻内容,忽视青年大学生个体性的存在;忽视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对于出现的情感、心理问题没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关怀策略和拯救措施。因此,要从源头上全新改革高校德育现状,需要深层分析其原因。

首先,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动摇了人文关怀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基础地位。“德育首位论”无论在中小学还是高校都一直占据首要地位,然而高校教师面临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不得不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学术科研领域,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视德育对象的个体性,只是机械性的完成教学任务,完全不关心实际的授课效果。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错误德育观念不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有效发挥,阻碍了高校德育的改革进程,动摇了人文关怀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其次,高校传统的德育方式,削弱了人文关怀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认知度。传统的高校德育教育方式强调外在规范对大学生的约束并使其无条件的服从,这种德育观念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也阻碍了能动性的发挥,使青年大学生感受不到人文关怀的气息,进而影响了青年大学生对人文关怀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认知度。因此,要不断用人文精神变革高校传统德育方式,使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高校德育中并发挥人性的光芒,以此提升高校大学生对德育内容和形式的认知水平。

最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阻碍了人文关怀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有效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增加了不同程度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再加上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化速度的加快,无形中冲击了人文关怀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实施。同时,高校采取的应试教育方式很少注重人文关怀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相应的部分大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较低,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也只是拿个学历证,这些都使高校德育实施人文关怀的难度系数增加。

三、实现高校德育人文关怀思想的基本路径

(一)高校德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人性化的高校德育就是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采取有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德育策略满足大学生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具体表现为尊重、理解、关心和服务学生。尊重学生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和主动性,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注重个体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逐步构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德育网络体系;理解学生就是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充分了解学生的处境和实际需求,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道德素养提升的人文关怀氛围;关心学生要求高校德育过程要渗透人文精神,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尊重、理解和关心学生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建立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人文关怀服务体系,这也是实现高校德育价值的真正落脚点。

(二)高校要构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人文校园环境

加强人本和谐、多元高效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以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高校德育创新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要运用美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自觉克服不良习惯和个性弱点,同时还要主动配合有关部门的整治工作,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使校园真正成为大学生培育良好思想道德的“一块净土”。除此之外,高校德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组织和开展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寓德育于生活之中,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能使其感受到人文精神的魅力,真正把“德”、“才”、“学”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线,不断开发具有创造性、教育性和人文性的高校校园环境并成为教育青年大学生的“最好老师”。

(三)高校要实现德育回归生活,切实提升教育者的人文素养

高校德育的对象是现实的人――大学生,要实现高校德育的生活化,必须在生活中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培育其道德的认知和选择能力,以增强高校德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努力:一是高校人文德育目标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实现德育目标的现实化;二是高校人文德育的内容要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实现德育内容的具体化;三是高校人文德育的形式、手段要融入生活,实现德育方法的多样化。在实现德育生活化的同时也要注重高校教师人文素质的提升,促进主客体之间的角色转换和交流互动。为此,高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学识水平,储备丰富的人文素养,发挥为人师表的人格力量,成为大学生心灵上的倾听者和生活上的关怀者;除此之外,高校教师要把身教和言教结合起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人文关怀的榜样作用,使大学生能切身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及对学生的关心,以此达到良好的人文德育效果。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竟辉,雷洁.论高校德育工作中人文关怀思想的发展维度[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5),5:123-125.[2] 盛青广等.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35,1:271-272.[3] 银燕.人文关怀视域下高校德育工作路径探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4,4:182-183.[4] 黄正军等.新时期高校德育要注重人文关怀[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9,6:46-47.[5] 刘桂芳.高校德育人文关怀取向实现的基本路径[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1:185-188.

下载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xx最近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谈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摘要: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关怀,不仅是教育工作者感到身上责任重大,广大学生也感受到了党和国......

    消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精选五篇)

    消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 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措施.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措施 作者:徐艳兵 李 蓉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11期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高级的育人灵魂的教育......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解读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解读 ( 复旦大学 陈金华 ) 2004年上半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即中央8号文件);2004年......

    关于征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关于征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研究论文的通知各院系及相关单位: 为筹备科教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十一次年会,上海市科技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将征集200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体系研究进展王君卿 广州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学号20101209499[摘要] 本文通过对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本问题,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特质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