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dcyj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以兴义市冷洞村为例
1严再蓉2黄有林*
﹙1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兴义562400
2贵州省兴义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贵州兴义562400 ﹚
摘要:制约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农业生态环境问题,部分乡村长期以来,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其中兴义市冷洞村40年来,实施“植树造林”等一系列措施,致力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取得森林覆盖率到34﹒1﹪、年人均粮食为382kg、年人均收入达2837﹒4 元等成效。冷洞村,为类似地区“提高认识”等12个方面的启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地方政治稳定、物质生产、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建设与实现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新一轮的扶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关键词: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经济发展冷洞村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moting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Xingyi city Leng-Dong villageexampleYan-Zai rong2 Huang-You Lin*(1 Qianxinan national vocational te1 chnical collegeGuiZHouXingYi562400Guizhou province Xingyi City Ethnic and Religious Affairs BureauXingYi562400﹚
Abstract: Restricting agricult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in southwest karst area,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is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Partial rural long improv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cluding XingYiShi cold cave village in 40 years,the implementation of “Afforestation” and so on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facilitate afforestation, devoted to improv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ke the forest coverage rate to 34.1﹪,annual per capita food for 382kg, annual per capita income amounted to 2837﹒4 yuan.This give similar area “enhancing understanding” etc 12 Revelations,improv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realizing the harmony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coexist, and for a new round of battle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way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Keywords:Southwest karst areaEcological environmentimprove
Agricultural economydevelopmentLeng-Dong village
前言
西南喀斯特地区﹙黔﹑滇﹑桂等﹚42.62万k㎡,占全国岩溶面积的31.15﹪①。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影响该区的农业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该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协调发展,加剧该区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物质与精神文明等的矛盾;还影响周边省﹙市﹑区﹚乃至全国。
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森林覆盖率低、土地和耕地严重退化﹑石漠化扩大﹑洪涝和旱灾频繁且加重﹑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水质污染恶化﹑江河溪湖泊水库山塘淤泥增多或阻塞航道或降低库容或缩短寿命﹑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弱﹑工程性缺水明显、旱期持续时间长、耕地生产力低、农业生产投入/产出大等,制约区域性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地方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的协调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
冷洞村是贵州省100个贫困乡之一,象喀斯特地区的许多乡村,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典型。然而,40年来,该村不断地实施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坡改梯、集雨工程、沼气工程、农村电网改造、进村入户道路硬化等一系列措施,致力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2012年底:森林覆盖率34﹒1﹪、人均粮食382kg、人均收入2837﹒4 元等③成效,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为新一轮的扶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1、冷洞村简介
兴义市位于﹙E140°32′~150°11′,N24°38′~25°23′﹚贵州省西南部,是黔西南州府所在地,也是黔、桂、滇三省(区)结合部。国土面积2915k㎡,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峦起伏、河流纵横,裸露喀斯特占42﹒8﹪,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年均气温16.1℃﹙-4℃~36℃﹚,年均降水量1531.6mm﹙1463 mm~1682 mm﹚,无霜期≥300d。则戎乡是兴义市的一个乡。
则戎乡位于兴义市东南部,距离城区12km,是贵州省100个一类贫困乡镇之一。1974年,则戎乡耕地产粮193kg/666.7m2,人均口粮100kg,每年”返销粮”11.5万kg⑤。全乡60﹪以上是石山或半石山,石峰耸立,岩石裸露,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冷洞村属于兴义市则戎乡的一个村。
冷洞村位于则戎乡西南部,国土7.3k㎡,耕地90 h㎡,辖12个村民小组433户1632人,2001年,全村 作者简介:严再蓉 ﹙1963-﹚、女、侗族、民盟盟员、副教授、长期从事农学专业教育和科研及黔西南州农业资源保护开发应用工作、曾获农业部丰收计划奖和农业厅先进教育工作者奖、第8届政协贵州省委员。邮箱:yzr4207 @136﹒Com电话:***邮政编码:562400
地址:贵州省兴义市丰都办事处。
黄有林*通讯作者。邮箱:hyljz1124 @163.com电话:***邮政编码:562400
地址:贵州省兴义市黄草办北门社区北门西路74号.农民人均纯收入625元,人均占有粮食295kg,贫困人口679人。村内山多、石多、坡多,林少、土少、地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
冷洞村一角
2、冷洞村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措施与成效 2﹒1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措施
“三年自然灾害”,冷洞村逐步意识到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相关性极大。40多年来,尤其2002年以来,贯彻落实国家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政策,不断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炸石造地、坡改梯等一系列措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曾经获“贵州沙石峪”⑥称号、2008年4月15日,温总理深入冷洞村等村抗旱救灾工作,概括出“贵州精神”。冷洞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获“全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先进村”和“全省优秀基层党组织”称号,多次获得州、市、乡党委政府的表彰。
2.1.1夯基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开展 “山、水、电、路、气、室、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至2012年底,封山育林、植树造林360 h㎡;建集雨池358口、小水窖296口;人工炸石造地17﹒5 h㎡、地改田25 h㎡;沼气池172口;硬化进村组路17﹒4k㎡③⑤⑦;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实施《人口与计生法》等,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2.1.2抓产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普及科技,提升农民素质,发展规模生产,获得规模农业经济。增产增收途径:种植,推广良种良法、扩大坡改梯面积、实施地变田、种植金银花、花椒等经果林促;养殖,从猪、牛品种改良、引进畜禽新品种等;开发与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劳务输出。
2.1.3抓生态谋求可持续发展
为“山头绿帽子,山腰钱袋子,山脚粮坝子”实施封山育林、植树造林,> 35°坡耕地退耕还林248h㎡后种植金银花、花椒、果树等经济林,金银花种植150 h㎡30万株,组建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⑤⑦,农业经济步入持续发展轨道。
2﹒2成效
冷洞村通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取得森林覆盖率提高21﹒7﹪到34﹒1﹪、电视机与洗衣机等家电普及率88﹪(380户)、用电稳定质量好且城乡同网同价、进村入户道路硬化、通信与电视全覆盖、取消农业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与两免一补、普及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与医疗保险、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1/3的农户用上再生清洁能源(沼气)、人均粮食达382kg、人均收入达2837·4 元,此两项分别为40年前的5倍与96倍。为新一轮的扶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3、启示
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客观不良。冷洞村实践表明:尊重自然科学规律、应用科学技术方法、贯彻落实方针政策与普及法律、培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生产基地与发展规模经济、提高人的綜合素质等,坚持不懈努力,能够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促进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持续发展。这实例启示:
3﹒01提高认识
提高认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实现目标--农业生态环境良好:利于本村的政治稳定、物质生产、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等;建设与实现循环经济的基础;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3﹒02科学规划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与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全面、深刻、系统地调研其历史背景、现实状况与条件、短中长目标等,编制科学规划。
3﹒03围绕目标
按规划围绕目标,从“山、水、地、林、路、电、沼等”基础设始、培训农民科技和发展经济意识、争取上级项目支持、成立各种农业生产合作社(协会)、增加投入、艰苦奋斗,实现目标。
3﹒04落实政策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农民、农业、农村经济、农业生态环境,改革开放后的惠农政策(土地承包、多年多份一号文件、国发2号、长防株防工程、西部大开发、取消农业税、种粮补贴、沼气工程、农村电网改造、林权制度改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业机械补贴、家电下乡等),通过贯彻落实一系列政策,冷洞村得实惠。
3﹒05健全组织
建立健全村党支部等五大组织机构,“五个好”、“五好五带头”,冷洞村有刁大富、王芝龙、朱昌国、杨友兵等好干部,是村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可去掉(一个好的支部书记),“
五好五带头”(领导班子好、队伍素质好、制度建设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 党员带头做到: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
3﹒06举办培训
市属部门(部分州属部门)、乡、“村两委”,结合冷洞村实际,始终开展“农业学大寨”、党建、普法、科普、农村科技等培训,过去有“千锤姑娘”、“拖拉机手”,现有科技示范户、各种专业户,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3﹒07应用科技
普及和推广应用良种良法、科学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农业适用技术,建立金银花等营销网店,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和集体收入。
刁大富在石旮旯试种石斛,探索增收入与治理石漠化模式
3﹒08全面治理
山上绿化、坡改梯、山下土地改造、集雨池、进村入户道路、沼区建设、农村电网改造等,长期以来,始终坚持不懈,全面治理农业生态环境。
农民修建小水窖
3﹒09整合资源
冷洞村按照规划和“整村推进”,相关部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及上级惠农政策,将多个项目、技术、资金、本村劳动力等资源汇聚、统一安排分配,使资源发挥放大作用。
3﹒10集成创新
农业适用技术多,但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条件及单项性。冷洞村灵活再组装与集成,如金银花从“育苗~移植~整形~施肥~田间管理~采收~分级~加工~包装”等,形成一套较完整的综合技术;创新 “滴灌技术”,资金缺乏和水源不足,用矿泉水瓶“单株滴灌”。
创新“土滴灌”法滴灌金银花
3﹒11与时俱进
初步完成基本目标,与时俱进,向着新的更高目标迈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12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地再奋斗几十年~上百年,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全面好转,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为农业高产、高效、持续健康发展。
4、展望
冷洞村离目标——农业生态环境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还远。贯彻十八大精神,实施“西部大开发”、落实“国发2号文件”、以市场为导向、普及应用科技,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循环增长,定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参考文献
①熊康宁黎平等《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以贵州省为例》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年8月
②严再蓉黄有林 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改善对策 《生态经济》2011年第1期
③兴义市扶贫办《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整村推进扶贫工作验收报告》专项材料汇编2009年11月
④兴义市史志办编纂委员会编 《1978-2006兴义市志》 贵阳贵州省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
⑤则戎乡人民政府办公室 《则戎乡基本情况》2002年11月
⑥ “贵州沙石峪”《贵州日报》报道1977年3月14日
⑦冷洞村村民委员会2012年工作总结2013年1月
可投稿:《农业环境科学学报Copyright@2007-2008或caep@vip.163.com》、《中国农资:zgnongzi@126.com》、《农村经济与科技ncjjy@163.com或nycyh999@163.com》、《农业环境与发展caed@vip.163.com》、《环境保护hjbhzzs1@sohu.com》、《北方环境nmhbbjb@126.com》、《农业工程nygc_2011@163.com nygc_2011@sina.com附:论文格式》
第二篇:科技创新改善 农业生态环境
科技创新改善 农业生态环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关注农业,聚焦农业科技,强调我国农业要持续稳定发展,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农业科技创新。这就对农资企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必须进行科技创新,以全新的理念、高新的技术、优质的产品,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这也要求从事农资研发和生产为主的高技术企业,必须大胆创新,走出一条依赖科技创新提升企业发展质量的路子。
进行农业科技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对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难点节点,要用新思维和新视觉去观察、研究,提出新对策,探索新途径。针对我国农业资源紧张和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的现状,我们致力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健康植保”的理念。健康植保,就是运用高新农业技术和产品,调理土壤和调节作物,通过调理土壤,提高耕地质量,通过调节作物,促进作物正常健康生长。在这双重作用下,农户可以不用和少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制品,提高农作物抵御病、虫、草、鼠和旱、涝、热、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这里有一点需要强调,“健康植保”等农业科技创新理念要坚持高效、安全、环保的原则。高效就是提高生产率,保证农产品生产数量;安全就是降低化学农药残留,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环保就是提高耕地质量,减少土地污染,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进行农业科技创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目前可着力在以下几方面下大力气。一要大力推进植物源植物调节剂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例如,以天然芸苔素内酯为主的产品能促进作物健康生长,提高作物对气象灾害的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降低土地污染和农药残留。二要大力推进土壤调理剂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免深耕土壤调理剂不同于常见的生物菌和腐殖酸对土壤的改良机理,而是通过物理化学作用改良土壤,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表现在提升耕地质量和治理土壤污染方面,打破土壤板结,增强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和通透性,调节酸碱平衡,提高土壤水、肥、气、热综合供应能力和土壤肥力。三要大力推进植物修护剂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通过对作物在冻害、高温、干旱、干热风等灾害以及虫害损伤后的修复和护理,促使作物迅速修复创伤,恢复和加强正常生长功能,抗灾减灾。四要大力推进生物农药技术创新和发展。研究和推广植物源农药、生物除草剂系列产品,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保护农业生产环境,保障农产品安全。五要大力推进有机农产品生产全程服务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第三篇:广西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也是广西农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的持续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广西经历了一些生态恶化问题,比如水土流失造成地力衰退,农田受损毁,以及工业“三废”的直接排放和化肥农药的滥施滥用,城市生活废弃物的排放等,这些不仅使环境受到污染,也使农业生产受到了影响。广西很早就认识到生态环境对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广西非常注重生态环境的发展。从1987年开始,广西每年都在六●五“世界环境日”进行农业环保宣传,从不间断。1986年7月,自治区农业厅开始起草《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环境保护条例》,1995年5月,该条例由自治区自治区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公布施行,为依法保护环农业环境,防止“三废”污染农业环境提供了法律依据。
1986年广西制定城镇建设用地和乡村建设用地的地方规章,以立法形式建立基本农田制度,保护广西耕地资源。为培养地力,提高耕地肥力,广西农业部门大力实施中低产田地改良、沃土工程建设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80年代中期以来,广西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进行工业废水、废气、废物的治理。90年代初期,广西加大农用塑料薄膜清理回收工作力度,有效防止残膜碎片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
进入21世纪以来,广西加大力度推广节水农业技术。从2003年起,广西农业部门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三农”工作,转变思想,调整重心,按照“大生态、大产业、大循环、大发展、快致富”的思路,提出并组织实施“生态富民十百千万工程”。工程的建设内容是:每年在10个以上的县(区)、100个以上的村镇、1000个以上的村(屯)和10000个以上的示范户中实施先进适用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创建和扩大生态农业优势产业,实现生态富民目标。
以上一系列措施和法律法规都为广西打造和谐的生态环境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也为广西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第四篇:休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休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切实做好生态保护,在农庄及其邻近范围内,禁止毁林毁草、乱采滥挖野生植物、开山取石、挖土采沙、改变自然水系等破坏生态的行为。
2、在农庄及其邻近范围内,禁止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设施和对环境有害的项目;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枯枝落叶、生活垃圾等;控制使用农药、化肥和畜禽养殖规模;采用生态化处理方式,减少废弃物与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
3、因地制宜地建设消烟除尘、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分类、清理、处置设施,增强污染物处理和达标排放的能力,所有能源及物质不应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和景观产生污染。
4、尽可能采用节能、环保、轻型、可回收利用的材料与设备;建筑物以方便简洁为主,形式不影响视觉景观,符合当地文化特色;基础设施、接待服务设施、农业生产设施等建设方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5、使用绿色能源,如利用太阳能、沼气、风力、生物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资源,减少污染和能耗。
6、合理减少用品洗涤次数,减少洗涤剂和水的使用量;对污水进行生态化处理,中水回收利用;建立雨水收集系统;采用喷灌、滴灌、管渗等先进灌溉技术解决绿化用水。
7、道路应采用采用绿色环保的材料建设,高标准做好道路两侧的绿化和排水设施,农庄内要使用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提倡徒步、自行车以及畜力等无排放的交通方式。
8、农庄绿化与农业种养要以当地物种为主,防止引进外来入侵物种;对景观水体采用微生物、水生植物、岸生植物、鱼类等构成生态水体,达到水体自我净化。
9、鼓励将当地的工业品、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手工艺品作为旅游购物商品;杜绝经营、销售野生动物活体、器官、皮毛或标本;推广绿色食品,提倡餐饮适度消费,提供“打包”服务。
10、合理划定功能分区,确定合理的环境游客容量,合理设计游览区域和线路,并通过游客服务中心、科普知识讲解标牌、乡土文化读物等开展生态环境教育。
壹贰叁农业规划服务有限公司张好记
第五篇: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各种资源消耗加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而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期望值越来越高。我们国家和政府也有义务去满足居民这种期望,也有义务去改善这种发展环境、保护生态,所以我国政府基于这些提出了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和建立绿色家园。
一、发展环境、生态环境的现状
(1)发展环境的现状
思想观念跟不上发展意识不浓,招商引资政策机制不够完 善,项目储备少、推荐少,多为“守株待兔”式招商,选商不准,缺乏市场带动力强的企业。政府重管理轻服务,主动服务、前期服务少,后续管理跟不上,办事难、人情办事现象较为突出。企业规模小,缺乏相应的担保机构,银行为了规避风险,怕贷、惜贷现象严重,企业融资十分困难。出台的一些政策已不能跟上形势发展,甚至一些部门还在执行已经作废的文件规定,不注重客观实际和市场规律的调节。
行政服务乏力,政务公开的内容部全面,形势不规范。政府公众信息网信息发布量太少,有些部门政务公开中,无关紧要的内容多,企业需要了解的办事程序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内容公开不细。缺乏大局意识、开放意识、服务意识,机械地执行上级政策和技术标准,人为设置障碍,干扰企业生产,在对企业实施
监管的过程中,事前不管不问,事后以整改、处罚代替履职。法制观念淡漠,群众对国家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不多,企业不重视对员工的安全等法规的教育培训,导致企业、群众为了自身利益而置法律于不顾,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企业违规生产等问题层出不穷。
(2)生态环境的现状
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民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这有悖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生活垃圾、农膜地膜、人畜粪便、乡镇企业等对农村水体、空气质量及生态环境已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呈逐年恶化趋势,资源开发也加剧了地方的生态破坏。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思想认识问题,一些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大局意识不强,没有深刻理解软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没有牢固树立 “今天的环境决定明天的发展”的观念,没有从思想认识上、工作作风上真正体现为项目服务、企业服务和发展服务,还存在官本位思想。选人用人机制不健全工作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对一些专项工作既耗时又费力,但无具体考核措施,基层认为费力不好看,导致有怨气;保障机制不配套,实行“管”字当头,“罚”字当先,甚至个别部门和人员养成了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恶习,甚至吃拿卡要报,加重企业负担。
由于农村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淡薄,没有认识到开荒种地的后果。生活方式落后,没有普及天然气导致乱砍乱伐现象严重。由于农村技术的原因生活垃圾、农膜地膜、人畜粪便、都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乡镇企业的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顾水体的污染和空气的污染。资源的开发没有达到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水平。
三、解决措施
(一)改善发展环境的措施
(1)、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是宗旨观念的问题。正如省委书记张庆黎所强调的“联系人民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把老百姓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把投资者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去实干实做,才能从根本上打造出优良的发展环境。
(2)、必须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一个地区发展不起来就没有话语权,就会被投资者忽略轻视而缺乏竞争力,很多问题也就解决不了。一定要强化居安思危意识,激发时不我待的强烈发展意识。
(3)、科学合理地确定审批事项。该下放的一定要放下去,该取消的一定要取消。减少收费。缩短审批时间。要像办自己事情一样办好单位的事、办好公家的事,关键是要把干部管理好、教育好,靠制度和机制去约束,靠自觉性去把握和坚守。对内尽职尽责做好份内工作,对外真心实意服务百姓,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和信任度。做到随报随批、急事急办。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采取拖、推的方式办理事情,要认真负责任、快捷高效。规范领导干部的批件流程,切实做到文不过夜、事不隔天,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把加强监督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监督力度,严格查处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在办事服务中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4)不断创新监督形式,完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推进依法行政。实行政务公开,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通过开设意见箱、开办举报栏、开通举报电话等方式,为全民监督提供便利的渠道;通过设立公告栏、发放便民手册等方式,改进服务方法,改善服务态度,不断完善服务设施,最大限度地方便办事群众;通过建立企业协会组织,评议政府及部门的行为,实行审监分离。涉及行政审批的部门及服务“窗口”,要建立和完善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监督和管理并重。
(二)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
(1)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全民充分认识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树立牢固的生态环境理念,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大家支持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和紧迫感,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
础。
(2)完善干部考核体系,重视生态承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领导干部考核体系,把资源节约量、环境清洁度、地表绿化率等纳入考核指标,制定奖罚标准。通过制度约束,加强领导者的环保职责,使其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既重视经济指标,又重视人文指标、环境指标、资源指标,确保领导在作决策上项目时,能够把经济增长指标同生态环境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3)依靠现代科技,发展环保产业。重视开发和引进高效低耗、无废少废、节水节能的新工艺、新技术,提高防污治污及生态恢复工程的技术水平。积极扶持环保产业,把环保产业列入优先发展的领域,重点开发科技含量高、优质廉价的防治污染设备。建立环保产业有序的生产流通渠道和合理的产品结构,积极发展绿色产品生产,注意提高环保产品的质量,搞好防污治污示范工程建设。
(4)重视农村环保,保护生态环境。农村和农业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必须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把农业生产活动纳入生态循环链内,参与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轮流交换和物质循环。首先,要在农民中广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村概念,使生态观念牢牢根植于每个农民头脑中,实现山青水绿。其次,要加强农村环保法规和制度建设,抬高农村环保准入门槛,设置“绿色壁垒”和“环境壁垒”,阻止城市转嫁污染。第三,要着力
防治工农业生产污染,严格工矿企业环境准入和达标排放标准,强化节能减排,加强土壤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建设清洁田园。第四,要加快推广“果—牧—沼”、“草—牧—沼”立体式生态养殖,使养殖场粪便自行消化,降低有害物质排放量。
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和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是抢占区域发展先机的战略之举。一个地区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聚集各种生产要素的过程,而支撑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总是向环境优越的地区聚集。因此,当今时代的区域竞争,实际上是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竞争,哪个地方环境更好更优,哪个地方就能赢得发展的新优势。现实当中,一些自然禀赋并不突出的地区,正是靠良好的环境,聚集了大量优质生产要素,取得了又好又快发展。反观承德县,自然资源丰富、毗邻京津等得天独厚的优势之所以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只有着力改善和优化环境,才能植茂梧桐树,引来凤凰群,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占据主动,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