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秦光荣: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键入文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饱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些重要论述,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突出抓好蓝天、碧水、青山、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理念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这揭示了一个朴素而又深刻的道理——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
人们对生产力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过去我们突出强调人类的“能力”,但实际上生产力也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因此,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不仅包括人的劳动和创造力,还包括作为人类生存依托和劳动对象的自然界。特别是随着人类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环境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无不与生产力有关,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生产力。
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就是要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马克思曾说过:“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我们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的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不是主仆关系、对抗关系,而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我们要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走绿色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近年来,云南省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效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和经济社会发展,许多产业就是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起来的,比如生物产业、旅游业的发展都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目前,云南省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绿色产业增加值已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5以上。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大力改善生态环境,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
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但与此同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等问题敲响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警钟。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同志告诫我们,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我们要深刻领会这“两个清醒认识”的重要论述,把环保优先的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节,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重大决策、区域开发、项目建设等方面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使各项决策更加有利于环境保护、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
坚持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既要算经济社会效益账,也要算生态效益账,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环境、资源得到永续利用。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使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程度,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多赢。应坚持“既不欠新账、又要多还旧账”,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建设布局、优化人居环境,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一起抓、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习近平同志强调,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这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从我们目前的发展情况看,生态问题不能用停止发展的办法解决,保护优先不是反对发展,其核心是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可持续发展。事实证明,我们可以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与推动产业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近年来,云南省发挥“山”的优势,做好“林”的文章,着力培育带动力强、影响面广的木本油料产业,不仅绿了荒山,还为广大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坚持宁可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也要守护好生态环境。习近平同志指出,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西方发达国家曾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道路,我国一些地方在发展中也付出了很大的生态环境代价。习近平同志强调,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宁可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也要保住良好的生态环境,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发展路子。
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省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亮丽的名片,也是云南后发赶超的最大潜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我们应
进一步增强使命意识,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彩云之南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与自然更和谐,为人类保护和建设好一个珍贵的绿色宝库,奋力书写无愧于历史的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支撑体系。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要求,细化主体功能区定位和发展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打造现代庄园农业,调快调特第一产业;加速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调快调强第二产业;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物流、金融、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调快调优第三产业;加快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创建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和生态园区;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审核技术指南,形成技术支撑体系。
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安全体系。深入推进“森林云南”建设,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及陡坡地生态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城乡绿化、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低效林改造、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建设“八大工程”,力争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0%。加大以滇西北、滇西南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加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和江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确保达标湖泊水质稳定,确保被污染湖泊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实施大江大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确保重要江河流域监测断面达到三类以上水质标准。推进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把生态理念融入城镇建设,加快推进中小城市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
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道德体系。建设生态文明,除了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还要依靠文化道德的力量。应深入开展保护生态、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入手,宣扬亲近自然的生活理念,提倡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建立生态文明的道德规范。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实行环境标志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提倡绿色出行。完善绿色消费激励政策,完善绿色消费体系,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
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保障体系。习近平同志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应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把资源能源节约指数、生态环境治理指数等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内容,落实责任,严格奖惩。严格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将规划环评列为项目环评的前置条件,依法对各类专项规划、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杜绝国土资源恶性开发和破坏环境的事件发生。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快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形成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体系。探索建立环
保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健全环境民事责任,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律责任。
第二篇: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前瞻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核心内容的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决定文明兴衰的客观规律,全面阐述了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战略思想。这些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仅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更为党和政府进一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工作指明了方向。
生态环境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泉和保障。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已经告诉我们,生产力不仅包括作为劳动者的人及其创造力,还包括外部生态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产力三大基本要素中的各种自然要素,比如作为劳动资料的土地,或者是作为劳动对象的森林、矿藏等。生产力系统的运行过程,就是人们以自身的活动引发、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通俗地理解,就是人们通过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不断向自然索取财富以满足自身欲望和需求的过程。显然,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生产力核心要素的人与外部生态环境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在传统的工业文明时代,受对自然规律认识所限,人类突出强调的是对自然的掠夺、征服和战胜,其结果是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物种灭绝、气候变暖等全球性的生态灾害和危机。在崭新的生态文明时代,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外部生态环境可以影响生产力的结构、布局和规模,进而影响生产力的运行效率和效益,所以突出强调的是人类对自然的尊重、顺应和保护。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长远目标。
牢固树立良好生态环境就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新理念。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广东最先遭遇由长期快速粗放增长带来的一系列资源、环境和人口问题。当前,广东又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越坎的关键阶段,这就意味着我们既要偿还过去30多年高速发展带来的历史环境欠账,又要解决当前和未来发展中新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矛盾,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艰巨而紧迫。学习好、贯彻好总书记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既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更是广东现实发展的客观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加快转变思想认知,摒弃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树立起良好生态环境就是先进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发展新理念。自觉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进一步提升我省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生态环境是人类的立足之本、发展之基。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我们别无选择,必须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和原则,在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建设过程中,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系统工程思想抓生态建设,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将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和做优。突出生态优先,转变发展方式,在经济发展的结构、质量和效益上形成新的竞争力和增长点,让生态文明建设助推广东实现凤凰涅槃,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第三篇: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各种资源消耗加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而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期望值越来越高。我们国家和政府也有义务去满足居民这种期望,也有义务去改善这种发展环境、保护生态,所以我国政府基于这些提出了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和建立绿色家园。
一、发展环境、生态环境的现状
(1)发展环境的现状
思想观念跟不上发展意识不浓,招商引资政策机制不够完 善,项目储备少、推荐少,多为“守株待兔”式招商,选商不准,缺乏市场带动力强的企业。政府重管理轻服务,主动服务、前期服务少,后续管理跟不上,办事难、人情办事现象较为突出。企业规模小,缺乏相应的担保机构,银行为了规避风险,怕贷、惜贷现象严重,企业融资十分困难。出台的一些政策已不能跟上形势发展,甚至一些部门还在执行已经作废的文件规定,不注重客观实际和市场规律的调节。
行政服务乏力,政务公开的内容部全面,形势不规范。政府公众信息网信息发布量太少,有些部门政务公开中,无关紧要的内容多,企业需要了解的办事程序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内容公开不细。缺乏大局意识、开放意识、服务意识,机械地执行上级政策和技术标准,人为设置障碍,干扰企业生产,在对企业实施
监管的过程中,事前不管不问,事后以整改、处罚代替履职。法制观念淡漠,群众对国家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不多,企业不重视对员工的安全等法规的教育培训,导致企业、群众为了自身利益而置法律于不顾,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企业违规生产等问题层出不穷。
(2)生态环境的现状
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民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这有悖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生活垃圾、农膜地膜、人畜粪便、乡镇企业等对农村水体、空气质量及生态环境已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呈逐年恶化趋势,资源开发也加剧了地方的生态破坏。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思想认识问题,一些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大局意识不强,没有深刻理解软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没有牢固树立 “今天的环境决定明天的发展”的观念,没有从思想认识上、工作作风上真正体现为项目服务、企业服务和发展服务,还存在官本位思想。选人用人机制不健全工作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对一些专项工作既耗时又费力,但无具体考核措施,基层认为费力不好看,导致有怨气;保障机制不配套,实行“管”字当头,“罚”字当先,甚至个别部门和人员养成了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恶习,甚至吃拿卡要报,加重企业负担。
由于农村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淡薄,没有认识到开荒种地的后果。生活方式落后,没有普及天然气导致乱砍乱伐现象严重。由于农村技术的原因生活垃圾、农膜地膜、人畜粪便、都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乡镇企业的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顾水体的污染和空气的污染。资源的开发没有达到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水平。
三、解决措施
(一)改善发展环境的措施
(1)、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是宗旨观念的问题。正如省委书记张庆黎所强调的“联系人民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把老百姓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把投资者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去实干实做,才能从根本上打造出优良的发展环境。
(2)、必须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一个地区发展不起来就没有话语权,就会被投资者忽略轻视而缺乏竞争力,很多问题也就解决不了。一定要强化居安思危意识,激发时不我待的强烈发展意识。
(3)、科学合理地确定审批事项。该下放的一定要放下去,该取消的一定要取消。减少收费。缩短审批时间。要像办自己事情一样办好单位的事、办好公家的事,关键是要把干部管理好、教育好,靠制度和机制去约束,靠自觉性去把握和坚守。对内尽职尽责做好份内工作,对外真心实意服务百姓,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和信任度。做到随报随批、急事急办。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采取拖、推的方式办理事情,要认真负责任、快捷高效。规范领导干部的批件流程,切实做到文不过夜、事不隔天,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把加强监督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监督力度,严格查处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在办事服务中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4)不断创新监督形式,完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推进依法行政。实行政务公开,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通过开设意见箱、开办举报栏、开通举报电话等方式,为全民监督提供便利的渠道;通过设立公告栏、发放便民手册等方式,改进服务方法,改善服务态度,不断完善服务设施,最大限度地方便办事群众;通过建立企业协会组织,评议政府及部门的行为,实行审监分离。涉及行政审批的部门及服务“窗口”,要建立和完善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监督和管理并重。
(二)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
(1)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全民充分认识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树立牢固的生态环境理念,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大家支持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和紧迫感,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
础。
(2)完善干部考核体系,重视生态承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领导干部考核体系,把资源节约量、环境清洁度、地表绿化率等纳入考核指标,制定奖罚标准。通过制度约束,加强领导者的环保职责,使其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既重视经济指标,又重视人文指标、环境指标、资源指标,确保领导在作决策上项目时,能够把经济增长指标同生态环境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3)依靠现代科技,发展环保产业。重视开发和引进高效低耗、无废少废、节水节能的新工艺、新技术,提高防污治污及生态恢复工程的技术水平。积极扶持环保产业,把环保产业列入优先发展的领域,重点开发科技含量高、优质廉价的防治污染设备。建立环保产业有序的生产流通渠道和合理的产品结构,积极发展绿色产品生产,注意提高环保产品的质量,搞好防污治污示范工程建设。
(4)重视农村环保,保护生态环境。农村和农业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必须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把农业生产活动纳入生态循环链内,参与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轮流交换和物质循环。首先,要在农民中广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村概念,使生态观念牢牢根植于每个农民头脑中,实现山青水绿。其次,要加强农村环保法规和制度建设,抬高农村环保准入门槛,设置“绿色壁垒”和“环境壁垒”,阻止城市转嫁污染。第三,要着力
防治工农业生产污染,严格工矿企业环境准入和达标排放标准,强化节能减排,加强土壤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建设清洁田园。第四,要加快推广“果—牧—沼”、“草—牧—沼”立体式生态养殖,使养殖场粪便自行消化,降低有害物质排放量。
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和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是抢占区域发展先机的战略之举。一个地区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聚集各种生产要素的过程,而支撑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总是向环境优越的地区聚集。因此,当今时代的区域竞争,实际上是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竞争,哪个地方环境更好更优,哪个地方就能赢得发展的新优势。现实当中,一些自然禀赋并不突出的地区,正是靠良好的环境,聚集了大量优质生产要素,取得了又好又快发展。反观承德县,自然资源丰富、毗邻京津等得天独厚的优势之所以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只有着力改善和优化环境,才能植茂梧桐树,引来凤凰群,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占据主动,赢得先机。
第四篇:“着力改善发展生态环境”承诺书
“着力改善发展生态环境”承诺书
为着力改善发展生态环境,现承诺如下:
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省、市、局三级的决策部署,履职尽责,恪尽职守,坚决杜绝对发展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不良行为。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局改善发展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和决策部署的执行;树立改善发展生态环境的大局意识,责任清晰、工作落实,确保改善发展生态环境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教育,认真督促,确保本单位所属人员不发生损害发展环境的行为。
二、在执行行政决策过程中,坚决正确执行上级的决定、指示、命令;认真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熟悉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及时发现、制止和纠正违规违纪违法行为;杜绝不作为、乱作为行为。
三、在实施行政检查过程中,按法定职责、权限、程序、时限实施检查;遵守检查审批制度,检查过程中出示相关证件,说明检查原因;杜绝谋取个人利益,吃拿卡要等行为。
四、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按规定实行政务公开;按时完成限时办结事项;落实首问负责制,履行告知、领导交办、承办、回复结果等义务;依法提供行政服务;不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亲友或家-1-
属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利用职务或工作之便,干预项目审批、资金拨付、建设工程招投标等活动的正常进行;执行公务过程中杜绝方法简单、语言不文明、态度冷漠、作风粗暴等行为;按规定开展评比、达标、考核和表彰等活动。
本人会在工作过程中,坚决做到以上承诺,并带领科室所属人员遵守以上几项承诺。
承诺人:
时 间:年月 日
第五篇:全省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动员大会
全省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动员大会强调:营造干事创业氛围 打造山清水秀河北 努力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张庆黎张庆伟作重要讲话 赵勇主持 付志方等出席
图为大会会场。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黎在会上作重要讲话。
10月16日上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动员大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成果,进一步动员全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力量,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措施,齐心协力推动发展环境大转变、生态环境大改观。会议强调,迎接十八大、学习十八大、贯彻十八大,加快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进程,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前进,必须着力改善发展环境营造干事创业氛围,必须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打造山清水秀河北,努力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上取得新的实质性突破。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黎,省委副书记、省长张庆伟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委副书记赵勇主持会议。省领导付志方、史鲁泽、杨崇勇、臧胜业、张越、孙瑞彬、景春华、田向利、艾文礼、宋长瑞等出席会议。
张庆黎指出,环境建设是新的革命,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坚定决心意志。省第八次党代表大会以来,我们围绕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战略目标,相继部署展开了“两个举全省之力”、百家央企进河北、百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进河北、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等一系列重点工作,各项事业呈现新局面。在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加强环境建设是河北发展的“命门之穴”,如果不下大力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再好的优势也难以发挥,再好的机遇也难以抓住,再好的蓝图也难以实现。今年7月,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进行专题学习研讨,取得的最大收获是引起了思想上的警醒,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行动上的自觉,收到的最大成效是措施上的有力。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解决我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目前只是一个好的开头,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头。我省的环境形势可以概括为:发展环境总体偏差、生态环境总体一般,环境压力比邻近的几个省区市都大,解决起来比邻近的几个省区市都难。这就警示我们:粗邋的服务方式必须停止,粗放的发展方式亟待改变。发展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条条框框多,政策不宽松;二是行政效能低,办事“马拉松”;三是态度冷硬横,企业包袱重;四是监管不到位,经营失诚信。生态环境也令人堪忧:一是污染多,二是植被少,三是脏乱差。要深刻认识到,抓环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战略举措,是提高区域发展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全省上下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统一思想、全面动员,以展开一场新的革命的决心和气魄,形成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强大声势和良好局面。
张庆黎指出,环境建设是艰巨任务,必须目标引领行动、重点带动全局。抓好环境建设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迎接十八大、学习十八大、贯彻十八大为动力,以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动员,坚持统筹谋划、标本兼治,努力打造风清气正、开放文明、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努力打造生产转型、天蓝水净、地绿山青的生态环境,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风清气正、开放文明、和谐稳定,核心是政治生态好,各级干部忠诚坚定,勤政廉政,自觉做到事业心加认真,心无旁骛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投资环境好,各部门各单位尽职尽责、热情服务、高效办事,尊商重商、安商富商的社会氛围浓厚;文明素质好,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蔚然成风,进一步打响诚义燕赵、善行河北的品牌;社会秩序好,市场规范有序,治安形势稳定,不出大案,少出小案,群众安居乐业,业主放心经营。生产转型、天蓝水净、地绿山青,核心是发展方式好,产业结构优化,环境代价减小,经济增长由过多依赖资源能源消耗转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空气质量好,优良天数明显增加,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城市的日常景象,让人们都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水的质量好,各类水域得到全面治理,各种废水实现达标处理,河畅其流、水复其清,城乡居民都能喝上干净卫生的水;大地绿化好,全省绿化面积明显增加,森林覆盖率较快提升,田园绿意盎然,道路绿树成行,城乡绿荫环绕,燕赵大地生机勃勃、令人向往。
张庆黎指出,把目标要求尽快变为现实,必须明确目标和阶段性任务,经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实现“三个确保”:一是确保近期求突破,市场主体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影响河北形象的不正之风得到有力整治;二是确保中期上台阶,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各项工作向纵深强力推进;三是确保三年结硕果,促进环境优化的体制机制基本完善,“两个环境”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区域发展的竞争力明显提高。形象地讲,就是第一步动手术、“挤脓包”。以春节前为期,把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中眼前的、亮在筛子面上、服务群众最直接而又办得到的问题集中治理好。从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抓起,重点解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问题。从治理环境“脏、乱、差”入手,城市农村并行,重点打一场“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清庭院”的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第二步强治理、下猛药。以一年左右时间为期,铁腕治理,把老大难问题解决好,还好“旧账”,不欠“新账”。第三步建机制、除病根。建立健全对“两个环境”常抓常新的长效机制,环境状况与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相适应。
张庆黎强调,实际工作中,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切实抓好六项重点工作。一是大力优化政治生态。各级党组织要重视抓好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要严格教育,敢抓敢管,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和工作导向。省委在用人方面一定坚持公道正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请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监督。二是大力提高行政效能。要围绕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坚持一手抓精简,减少审批事项,做到应减必减,进一步削减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一手抓提高,提高服务标准、服务效率、服务能力,解决好企业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三是大力整治社会秩序。要抓重点、抓监管、抓源头、抓基础,进一步构建“党政统揽、部门履责、政法担当、群众参与”的大维稳格局,严格规范市场秩序,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营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氛围。四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要抓好现有的、控制新上的、培育优质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增长方式。五是大力搞好植树造林。要建设大工程,采取大动作,实施大手笔,搞好大发动,引领和带动全省绿化工作迈上新台阶。六是大力抓好生态治理。今明两年,要采取综合性、大力度的措施,着力抓好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农村环境、沿线环境四个方面的治理工作。
张庆黎强调,环境建设是长久大计,必须勇于改革创新、健全长效机制,形成靠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良好格局,为改善环境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建立完善权力运行监控机制。要着力抓好清权、确权、晒权、控权四个环节,摸清权力底数,规范运行流程,实现对权力行使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确保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二是建立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要制定“两个环境”评价体系,完善考核奖惩办法,健全群众评议机制,促进环境建设更加扎实有效。三是建立完善利益调节机制。要善于运用政策手段、市场机制调节利益关系,统筹方方面面的力量和资源,激发全社会参与环境建设的内在动力。四是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一方面,财力要集中。各级政府要在环境建设投资上发挥主导作用,该办的事一定要办得好,该花的钱一定要舍得花,把钱用在关键处,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另一方面,投入要多元。要采取市场运作的办法,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承包、租赁、代建、合作等方式,吸引信贷资金、企业资金、民间资金投入环境建设。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搭建科研平台,组织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促进“两个环境”的根本改善提供科技支撑。
张庆黎强调,环境建设是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强大合力。一要明确责任抓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突出位置来抓。要把环境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党政主要领导既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协调各方力量推动工作落实,又要深入一线、抓住关键,有针对性地加强工作指导。各部门各单位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把抓好环境建设作为分内之事、应尽之责,密切配合、协调联动,衔接上不留空当,落实上不搞扯皮,真正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要掷地有声抓落实。对环境建设工作逐条逐项进行分解、量化目标,定时限、定措施、定标准,通过每一项具体工作的落实,确保环境建设大工程的顺利实施。要大力倡导真抓实干的良好风气,不回避矛盾、不惧怕困难,动真的、来实的,把各项工作真正做到位做到家。要加强督导检查,定期不定期地对环境建设情况进行检查,既要总结基层经验、表彰先进,又要及时发现问题、鞭策后进。三要动员各方抓落实。把全省上下方方面面的力量都发动起来,各级人大、政协和纪检监察机关以及人民团体、部队、企业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围绕改善“两个环境”献计出力。四要营造氛围抓落实。组织各类新闻媒体,以深入浅出、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全省大力宣传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大力宣传关于“两个环境”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和重要工作部署,大力宣传各地各单位各部门在推动“两个环境”建设中取得的工作成效,大力宣传实践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为环境建设加油助威。既要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又要采取适当方式对破坏发展环境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典型案件进行曝光,在全社会营造人人都是环境、人人维护环境、人人创造环境的良好氛围。
张庆黎最后说,改善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战鼓已经擂起、号角已经吹响。我们一定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扎实工作,以环境建设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张庆伟在动员部署讲话中指出,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关系当前与长远,关系国计与民生,关系和谐与稳定。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有力保障。目前全省的“两个环境”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还不相适应。我们必须从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高度,深刻认识着力改善“两个环境”的极端重要性。要充分认识到,着力改善“两个环境”对于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河北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的现实性意义,对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性意义,对于建设经济强省、提高综合实力的战略性意义,对于建设和谐河北、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根本性意义。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紧迫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定不移地把推进“两个环境”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真正把“两个环境”建设作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最佳切入点、最佳结合点、最佳着力点,努力营造优质一流的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
张庆伟强调,发展环境是一种软实力,必须下决心、动真格、出重拳,坚决整治“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紧密结合实际、细化实化措施、抓好贯彻落实。要牢固树立发展环境是第一竞争力的理念,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突破口,以改善政务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为抓手,以建设学习型组织为支撑,以强化领导和监督查办为保障,大力营造风清气正、开放文明、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一是坚持以行政审批为源头,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二是坚持以服务企业为重点,加快构建开放开明的政策环境;三是坚持以市场监管为手段,加快构建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四是坚持以依法行政为准则,加快构建公正严明的法治环境;五是坚持以创新社会管理为根本,加快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六是坚持以要素保障为支撑,加快构建便捷完善的硬件环境。
生态是生存之基,环境是发展之本。为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实施意见》。要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生态立省”发展战略,加快从被动调整向主动作为转变,加快从单项推进向整体推进转变,加快从治标向治本转变,加快从资源依赖型产业向节能环保型产业转变,加快从粗放式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加快从治理“脏乱差”向建设“净靓美”转变,大力营造生产转型、天蓝水净、地绿山青的生态环境。一是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二是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建设;三是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四是创新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五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张庆伟要求,各地各部门要站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以坚定的决心、鲜明的态度、有力的举措、扎实的工作,推进“两个环境”建设向纵深发展。第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切实把改善“两个环境”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环境建设领导责任制,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细化实施方案,周密安排部署,真正做到级级有责任、层层有压力、逐级抓落实。第二,政令畅通,形成合力。要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思想,做到局部利益服从大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不折不扣地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各级各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形成改善“两个环境”的强大合力。第三,转变作风,真抓实干。要始终把“两个环境”建设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决不能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要切实转变作风,真正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上,放在为基层提供优质服务上,放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上。第四,强化督导,严格问责。要建立督导检查长效机制,健全目标考核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各级各部门的一把手要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敢于从严管理、从严查处,做到环境建设与反腐倡廉工作一起抓、两促进。第五,广泛动员,全民参与。要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宣传环境建设的政策措施,宣传环境建设的经验做法,使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积极投身到“两个环境”建设上来,努力营造人人关心环境、人人维护环境、人人塑造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赵勇在主持会议时强调,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次动员大会精神。一要抓好思想统一。要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抓好环境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要抓好工作落实。要按照会议要求,全面查找问题和差距,找准症结,在此基础上抓紧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和计划,细化工作流程,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像抓项目一样,一项一项抓落实、抓到位,并建立长效机制。三要抓好社会动员。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媒体,大力宣传省委、省政府关于“两个环境”建设的重要部署和政策措施,把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要鼓励广大群众对损害“两个环境”的行为进行举报,并引导群众参与环境建设和评议活动。四要抓好督查考评。要建立“两个环境”建设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全面系统、可量化的考核标准,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要抓紧建立“两个环境”督导组和监督检查机制,加大对“两个环境”建设的督导检查力度,通过动态督查、专项检查、明察暗访等方式,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对群众和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要抓紧督促整改;对措施不力、造成重大恶劣影响的地方和单位,要对主要领导和责任人严格问责。
会议以广播电视大会的形式召开,从省一直开到市、县(市、区)、乡(镇)。在主会场出席和参加会议的还有: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领导成员,省军区、武警河北省总队主要负责人,省法院院长、省检察院检察长,省长助理;省直各单位副厅级以上干部,驻石省委管理领导人员企业、省属本科骨干院校领导班子成员,中直驻石单位副厅级以上干部。会议在市、县(市、区)、华北石油管理局设分会场。石家庄市四大班子领导成员,石家庄警备区主要负责人,市法检两长;市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驻石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市四大机关副县(处)级以上干部,市属大型企业、大专院校班子成员在市第一分会场参加会议。市直各单位除主要负责人以外的其他班子成员和全体副县(处)级以上干部(包括所辖二级单位和直属单位的副县(处)级以上干部)在市第二分会场参加会议。具有行政审批和执法执纪职能的市直单位和各县(市)区分别设立收听收看点和分会场组织广大干部进行了收听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