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民间诊疗技术的评价和管理
论民间诊疗技术的评价和管理问题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特色诊疗技术研究所
龚鹏 余小萍 关鑫 黄兰英
摘要:民间诊疗技术的争议很多,难以管理。对民间技术要加强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但要有合适的评价体系,在标准上应当区别于现行的西方医药评价标准和学院化的中医药评价标准,减少一些硬指标,增加一些软约束,主张用综合的评价量表,加大对民间诊疗技术的社会学考察,对它的来源、地域、沿革、群众基础等做深入调查,防止“坏”的民间诊疗技术被鉴定为“好”的民间诊疗技术。民间技术的研究应从调查入手,进阶到专家评审、临床验证,摆脱原地踏步的窘境。民间技术的管理建立在评价基础之上,应发挥好科研机构、民间组织的“缓冲”作用。
关键词:民间医药 特色技术 评价 管理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issues of folk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echniques
Abstract: civil disputed many of the technique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difficult to manage.On civil technology to strengthened effectiveness and security assessment, but to has suitable of evaluation system, in standard Shang should difference Yu existing of Western medicine evaluation standard and College of of TCM evaluation standard, reduced some hard, increased some soft constraint, advocated with integrated of evaluation volume table, increased on civil clinic technology of Sociology visits, on it of sources, and geographical, and evolution, and masses based, do in-depth investigation, prevent “bad” of civil clinic technology was identification for “good” of civil clinic technology.Civil technology research take a survey approach, advanced to expert evaluation, clinical validation, get rid of mark dilemma.Management based on evaluation of civil technologies,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should play well “buffer” role.Key words: folk medicine, featured technology evaluation management
基金项目:
上海市中医药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项目(ZYSNXD-CC-YJXYY)资助
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中医药国际化中的文化安全战略研究”2012G015A
对民间诊疗技术,向来争议较多,归纳起来又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效性,二是安全性,三是如何管理的问题。前两个方面涉及如何评价民间特色技术的问题,后一个问题看似独立,实则和前两方面息息相关,有效性和安全性问题未得到正面的评价,显然无法得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许可,而没有行政方面的许可,民间诊疗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各种制约,从业者不能取得合法的职业地位,其技术无法在临床使用和推广,即使私下有一些应用,但由于很难得到科学的及时的评估,有效性、安全性的问题还是不能得到回答。由此,民间诊疗技术的发展陷入了怪圈,逐渐萎缩。
一、民间医药技术的两难处境
中医药发源于民间,长期以来也主要是民间的力量在推动中医药向前发展,只是到了近现代以来,政府加强了对医药卫生领域的控制,中医药的主要发展动力才转移到国家身上,从而也造成了中医药体制内外的分别,体制内的中医逐渐掌握了大部分资源,而民间的中医药则相对被边缘化,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民间医药进一步衰落的趋势没有变化,如果没有提振的政策措施,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民间诊疗技术从此消失。
支持民间诊疗技术和反对民间诊疗技术的似乎都能找到充足的理由,而且社会上持反对态度的从数量上而言可能还占优,双方的矛盾难以调和,舆论对民间技术的报道也偏于负面,民间技术的处境可以用艰难来形容。
完全取缔民间技术,可能吗?几乎没这种可能性。人类对健康的认识没有穷尽,知识的创造也不仅在大学和科研机构,民间仍然是知识创造的重要原动力,关于健康的新的学说和新的技能完全可以在民间出现,另外一方面,老百姓的健康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层次也有较大的差别,而现代医学以及体制内的中医药能够解决的健康难题还是比较有限,这也为民间技术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既然不能完全封堵,就应该有所疏导。相关行政部门对民间诊疗技术常常左右为难,一方面民间的确有些好东西,值得传承和发扬光大,一方面,民间技术中鱼龙混杂,搞
不好会出事,承担不了责任,鉴于此,还不如,统一口径,直接封杀了事,至于一些很明显没有什么坏处的民间自然疗法,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自流了。
政府不是不想管好民间诊疗技术,但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民间技术具有地区性、民族性、家传性、保守性、单传性、口传性、散在性、古朴性、普及性、非系统性和非理论性等特点,如果我们把这些特点和民族民间文化的特点进行比较,发现非常相似,但民间诊疗技术毕竟是指的医疗技术,强调理论完备、作用机制清楚、可重复性、普遍性等,故又不能等同于民间文化来看待,行政部门对此感到十分棘手。
社会对加强民间诊疗技术的收集、整理、规范的呼声一直比较高,但政府也有政府的难处,如何让政府打消顾虑,又能回应社会的呼吁呢?
二、民间医药技术的评价应该独辟蹊径
对民间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合适的评价是不能逾越的一个过程,但难点也在这里,我们知道,在现代医学的框架下,安全性评价和有效性评价要满足的条件非常多,比如需要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等,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十分巨大,现代医学内部以及在体制内运转的中医药尚有数不胜数的项目需要评估,又哪有多余的资源投给民间诊疗技术呢?况且民间技术本身的理论基础一般比较薄弱,如果真要展开现代意义上的评价工作,投入的成本将更高。
1、减少一些硬约束,增加一些软约束
如果把民间技术和现代的医疗技术以及体系化了的中医药技术放在同一位置按同一标准来进行评价,对民间技术来说是有欠公平的,就像西医药的评价体系和中医药的评价体系应有所差别一样,民间医药的评价体系也应该凸显自己的特点,在一些方面可以减少一些硬约束,而增加以一些软约束。
我们知道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存在重大差异,也即是我们某些学者所谓的不可通约性,比如中医药学的辨证论治理论和现代医学的辨病论治让两者的诊断和治疗思路都大相径庭,如果一定要用现代一些的标准去评价以植物药为主的中医药,可能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严格来说,民间医药和体制内的中医药是同源的,而且理论的程度更低,更难适应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的检验,因此,对民间诊疗技术,我们必须另辟蹊晓,建立相对独立的评价体系。①
有一些评价方法,可以借鉴现成的医疗技术评价方法,比如对生化指标的检测比较,成熟量表的运用等,这里我想谈一下民间诊疗技术专属性的评价方法。
2、运用综合量表
民间的技术的评价应该采取综合的评价量表。
民间技术的评价不能唯技术论,仅搞一些技术指标去评价民间技术是不合适的。民间技术的价值和民间技术的有效性并不能打等号,民间技术的文化内涵和理论内涵、深厚的群众信仰基础乃至心理的暗示作用都是民间技术价值的组成部分,所以涉及的评价量表首先应该是具有文化包容性的,涵盖了民间技术的使用范围、历史沿革、理论渊源、患者态度、文化意义等范畴,在我们研究所承担的国家中管局和上海市卫生局民间诊疗技术的评价体系研究课题里面,我们引入了16项评估要素,分别是安全性、技术稳定性、简便性、创新性、文献依据、应用年数、应用区域、疗效评价、专利申请、得奖情况、文章发表、中医特色、适用人群范围、推广应用前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我们开展了大规模的专家问卷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确定了每项要素在评估中的地位和权重。大胆引入这些评价要素后,编制了评分表。在后来举办的“我为中医药献一计”活动中,我们将这一成果和评分表运用到民间诊疗技术的甄选和评价过程中,接受了实践上的检验,专家们在进行专业审查的基础上利用这一评价体系对民间技术的质量进行了考察和评判,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也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我们认为,对民间技术的评价,绝对不能停留在书面材料的审查和听取汇报这两方面,只有深入现场,走进这些民间技术的拥有者,才能有所发现和作出正确的判断,鉴于此,对这些献技者,我们都安排了实地调查和上门访谈,实地调查的内容主要看这些献计人实际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他们的口碑是我们要关注的一个方面,他们在一个地方居住的久暂也是我们所关注的,访谈则更为重要,我们专门还设计了访谈提纲,类似于社会学调查的提纲,涉及献计者的社会学特征的方方面面以及技术方面的特征,社会学的特征除一般个人信息以外主要是关于行医有关的信息,比如从医背景、求学经历、行医生涯、收入状况、生活状态等,而技术方面的特征则包括主要学术观点、经验和操作方法,另外我们还设计了实地的拍摄、取证环节。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较好地达到了低成本又比较全面的评估一项医疗技术目的,至少我们比较确信这一技术的持有人,在社会诚信方面没有大的问题,老百姓在采用这一类技术进行治疗康复的时候没有感到有大的不舒服或者被蒙骗,也就是说,起码,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最不坏” 的技术,至于
是否称得上“好”,心里也大致有一个基本面的判断,有没有进一步发掘的前景,那需要的是专家的评审和进一步临床验证。
3、实验室和临床的进一步验证
专家的评审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种主观判断,还不足以让人确信这些民间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必须有实验室和临床研究上的证据。在严格控制各方面干扰因素下得出来的结论更有说服力,但是单单依靠这些献技者,开展实验及临床研究显然没有现实的可能性,不管从专业技术能力和资金背景来看,献一技者都不具备,因此,我们还启动了民间技术的第二阶段评估,我们在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发展办公室的支持下,依托曙光中医药发展基金会的力量,让上海各大中医医疗机构的临床科研人员和民间的献计者坐到了一起,会签了三方合作协议,由基金会负责筹措资金并争取国家科研计划的立项并进行管理,成果则主要归于献技者和科研人员。
原本民间的中医力量和国家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几乎并行在两条线上,少有交叉,现在因为共同的目标——开发民间中医宝库,将彼此的力量汇聚在了一起,而且不是单个的合作,而是一批接一批的长期的一个举措,这可能会给民间诊疗技术的开发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打破民间技术挖掘整理工作持续性不够的怪圈。
我们要求按照比较严格的科研规范加以推进。鉴于此,我们在促成结对子的时候也都有的放矢,在专业、兴趣以及双方的彼此认同方面下了功夫,有针对性的找到合适的科研人员开展规范研究。因为背靠国家的科研计划,之前又对献技者和他的技术经过了筛选,而且还有诸多专家的指导,各家医疗机构也都给予了方便,因此,再进一步的比较“上档次”的科研工作就比较容易上轨道。目前,虽然经费总的来说还是不足,但毕竟走出了规范研究第一步,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
三、对开展民间诊疗技术收集整理工作和管理民间诊疗技术的思考
民间诊疗技术中确实蕴含着丰富的宝藏,根据我们的调查,中医专家中认为民间技术有价值的高达92.2%,对推广民间诊疗技术持支持和谨慎支持的达91.4%专家, “经常运用”和“偶尔运用”民间技术的中医专家86.8%,可见如何看待民间诊疗技术,体制内的中医也是有共识的,但专家们过去60年民间诊疗技术挖掘整理评价的成果评价却相当低。如何尽快地把有价值的东西找到呢?这里面需要好好琢磨。②
我们认为,过去运动式的调查有一定弊端,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局限更为明显。我们通过开展“我为中医药献一技”活动,发现汲取现代传媒的一些手段,不啻为一个迅捷的好方法。“我为中医药献一技”活动经策划并被媒体报道以后,极大激发了民间的热情,民间人士纷纷主动找上门,贡献自己的思考和发现,由公立的科研机构来推动民间诊疗技术的研究给广大民间医药人士提供了一个施展技艺的平台。这和东方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达人秀”节目有类似之处,一些不可思议的艺术和技艺竟然为民间人士所掌握,表演之精彩让人嗔目结舌而又叹为观止。同样的,经过“民间”的海选,我们相信,一些独具特色的民间诊疗绝技也有可能被发现并放出异彩。接下来,我们还打算适时对这项工作进行总结,并邀请这些参与科研的科研人员和献技者对科研进展畅谈研究中的体会,已了解民间医药评价过程中的更深一层次问题。
完成了对民间技术的初步评估以后,管理这些技术的应用就相对来说简单了一些,我们设想,那些通过权威科研机构检验的民间技术应该逐步纳入中医适宜技术的范畴,并得到相应的扶持并推广,对那些有贡献的献技者则要进行表彰,参与的科研人员也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平等待遇。那些没有经过评估的技术如何处理呢?为保障国民健康,相关管理部门对此不能熟视无睹。政府机关直接管理不方便,因为存在法规上的诸多问题,有它的难处,我们认为应委托社会组织和专业的科研机构介入其中,加强甄别与管理。社会组织和科研机构作为中介和桥梁,应充当好民间与政府的“缓冲器”,把那些政府机关不愿管或者难于管理的事情承担起来,既发挥好民间诊疗技术的作用,又规避掉一些负面的东西,即要承担起部分政府机关的监管职责,又要对事实存在的民间医药起到良好的规范、引导作用,要拿出让人们信服的结果,确保民间诊治技术始终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下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传贵.民间医药学在我国当代医药学中的地位及发展[J].首都医药,1998,5(7):34-34.[2] 龚鹏、关鑫等.中医民间诊疗技术挖掘整理保护状况——基于专家调查问卷的分析,医学与哲学,2012.8
第二篇:中医诊疗技术试卷A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试卷A(杭州)
1、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穴位是:------------------------------()
A、外关B、神门C、内关D、曲池E、曲泽
2、老年人气血衰少,故虽病实证,在攻邪用药时应谨慎,以免损伤正气,此属:---()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变C、因人制宜D、扶正祛邪E、治病求本
3、关于腧穴的定位方法错误的是:----------------------------()
A骨度分寸法 B自然标志取穴法 C手指同身寸法 D测量法E简便取穴法
4、对于哮喘持续发作的病人,应该:--------------------------()A、急则治其标 B、缓则治其本 C、汤急丸缓D、治病求本E、标本同治
5、用补益的方法治疗闭经是下列什么法则的体现:--------()
A、塞因塞用B、通因通用C、寒因寒用D、热因热用E、虚则补之
6、治疗头项疾病的最常用腧穴是:----------------------------()
A、关元B、风池C、曲池D、阳陵泉E、列缺
7、用于真热假寒证的治疗方法是:-----------------------------()A、寒则热之B、热则寒之C、寒因寒用D、热因热用E、通因通用
8、以下哪个腧穴是经外奇穴:-----------------()A、足三里B、阑尾穴C、合谷D、百会E、列缺
9、手厥阴心包经主要运行在上肢:-----------------------------()A、内侧前缘B、内侧后缘C、内侧中线D、外侧前缘E、外侧后缘
10、十四经不包括:------------------()
A、任脉B、足太阴脾经 C、手少阴心经 D、督脉E、冲脉
11、下列不是中药禁忌的是:------()
A、配伍禁忌B、饮食禁忌C、十八反和十九畏 D、妊娠禁忌 E、情志
12、被称为先天之本的脏是:------()
A、肝B、心C、脾D、肺E、肾
13、柴胡疏肝散适用于慢性胃炎的:----------------------------()A、肝胃气滞B、湿热中阻C、脾胃虚寒D、胃阴不足E、饮食积滞
14、风寒外感可用:------------------()
A、桑菊饮B、银翘散C、藿香正气水D、板蓝根E、荆防败毒散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试卷B(杭州)
1、以下有保健强壮作用的穴位是:-----------------------------()
A、足三里B、内关C、合谷D、风池E、列缺
2、用通泻的方药治疗泻泄的方法是:--------------------------()
A、通因通用B、塞因塞用C、寒因寒用D、热因热用 E、泻法
3、碗横纹与肘横纹之间为:-------------------------()
A、12寸B、10寸C、8寸D、6寸E、4寸
4、不属解表药的是:-------------()
A、麻黄B、桂枝C、薄荷D、菊花E、板蓝根
5、被称为“阴脉之海”的是:-------()A、任脉B、督脉C、冲脉D、带脉E、少阴脉
6、被称为后天之本的脏是:-------()
A、肝B、心C、脾D、肺E、肾
7、具有大补元气作用的中药是:-()
A、肉桂B、人参C、附子D、西洋参E、虫草
8、治疗牙痛的主要腧穴是:-------()
A、足三里B、风池C、合谷D、阴陵泉E、列缺
9、防治原则不包括:----------------()A、未病先防B、既病防变C、虚则补之D、治病求本 E、三因制宜
10、针次的异常情况不包括:------()
A、晕针B、弯针C、断针D、滞针E、感染
11、下列哪项不是组方原则:------()
A、君B、臣C、将D、佐E、使
12、下列哪项不是推拿的禁忌:---()
A、骨肿瘤B、骨结核C、妊娠D、慢性病E、骨折
13、痰热蕴肺可用:------------------()
A、止嗽散B、桑菊饮C、桑杏汤D、清金化痰汤 E、二陈汤
14、暑湿外感可用:------------------()
A、桑菊饮B、银翘散C、藿香正气水D、板蓝根E、荆防败毒散
A卷
1.C2.C3.D4.E5.A6.B7.C8.B9.C10.E 11.E12.E13.A14.E
B卷
1.A2.A3.A4.E5.A6.C7.B8.C9.C10.E 11.C12.D13.D14.C
第三篇:高风险诊疗技术管理制度
***医院高风险诊疗技术管理制度
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加强高风险诊疗技术的管理和规范高风险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根据卫生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一、医疗技术分为普通有创诊疗技术和高风险诊疗技术。
(一)、普通有创诊疗操作技术
1、指临床常用低风险,操作简单、安全的有创操作:如导尿、胃肠减压、骨髓穿刺,浅表组织活检,B超引导下诊疗性腹穿、胸穿,外周血管穿刺,清创等;
2、普通有创诊疗操作技术权限及授权
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成功完成5例以上的操作后,经科室质控小组审核同意后,予以本项目操作权限,记录于本科室质控文件同时报医务处备案。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的本院医师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普通有创诊疗操作。凡在医院学习的实习生、进修生均不得开展普通有创诊疗操作,临床型已获得执业医师资格研究生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普通有创诊疗操作。
(二)、高风险诊疗技术
1、高风险诊疗技术相对于普通有创诊疗技术,相对具 有高危险性、高难度操作性,具有准入要求。高风险诊疗技术随着医学科学发展和不同地域、不同医学学科发展水平的不同具有差异性和变动性。各临床专业科室根据本专业有创诊疗操作技术的复杂性、难度和风险,确定本科室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并根据学科发展和技术变化,定期进行项目更新。
2、手术、麻醉、介入、腔镜以及新技术、新项目纳入高风险诊疗技术范畴管理。
二、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的管理
(一)、执业医师必须经授权后方能进行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操作,未予授权的人员不得开展相应操作。
(二)、各科根据本专业有创诊疗操作技术的复杂性、难度和风险,列出高风险诊疗技术目录,报医务处审核备案,并对目录进行定期更新。
(三)、高风险诊疗操作技术按专业分别设制准入标准,各专业执业医师根据高风险诊疗操作的复杂性和技术难度按项目分别进行操作资质准入。
(四)、危重患者高风险诊疗操作的管理
对危重患者进行高风险诊疗操作,除紧急情况,在操作前要进行科室讨论,综合评估病情,确立操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原则上要安排技术熟练的医师负责具体操作。
(五)、手术分级管理,按照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执行。
(六)、新技术、新项目的管理,按照医院《新技术、新项目准入管理制度》实施。
(七)、腔镜手术的管理,按照医院《腔镜诊疗技术资质评审办法》执行。
(八)、麻醉医疗技术的管理按照医院《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执行。
(九)、介入医疗技术的管理,按照医院《介入诊疗技术资质评审办法》执行。
三、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权限的申请及授权
1、申请者须取得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方可提出高风险诊疗操作技术项目权限申请。
2、申请者必须担任申请项目一助5例以上,并在上级医师(或有经验医师)指导下成功施行5例,经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审核同意,填写《***医院高风险诊疗技术资质申请表》并科主任签字后上报医务处审核。
3、医务处审核同意后上报院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委员会,经审核同意后授予相应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操作权限。
四、高风险诊疗技术的监管和再授权
1、高风险诊疗技术实行追踪管理,开展高风险诊疗技术的科室自项目开展日起,每年对高风险诊疗技术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将总结报告报送医务处备案。
2、高风险诊疗技术的操作权限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复审一次。
3、已获授权者出现下列情况,医务处酌情取消或降低其操作权限:
a,达不到新修订的授权审核条件者;
b,操作者两年内某项操作并发症的发生率超过操作标准规定的范围;
c,操作者在某项或多项操作过程中明显或屡次违反操作规程;
d,复审不合格者。
4、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须由授权医师完成,但紧急情况下,未获授权医师可在已通知授权医师并报告医务处或总值班获授权后进行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
5、取消或降低操作权限者可在半年后提出再授权申请,科主任签字报医务处审核同意报院医疗质量和安全委员会审核。
五、对于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权限申请、授权、监管及再授权结果持有异议者可直接向院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委员会提出申诉,由院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委员会作出裁定,为最终裁定。
医务处
第四篇:口腔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口腔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1、口腔科诊疗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及护目镜。每次操作前及操作后应当严格洗手或手消毒。
2、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的要求。
3、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
4、5、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均为一次性用品。牙科综合治疗台机器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
第五篇:安全管理和技术
安全管理制度
1检测安全管理制度
1.1检测环境条件保障的规定
检测环境与设施的合理配置是保证检测工作有效开展,数据准确、可靠、科学、公正的基本条件。由于本中心开展的检测工作主要在室外操作,且场所非固定。检测环境和设施的要求应严格规定。
1.1.1 目的
检测环境条件,将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因此必须保障检测环境条件符合检测要求。
1.1.2 适用范围
检测机构的检测活动。
1.1.3 职责
1.1.3.1按规定购进仪器,确保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下。
1.1.3.2检测员进行防雷检测时,必须保证环境条件符合检测要求,方允许检测。
1.1.4 检测环境条件保障程序
1.1.4.1设备条件保障程序
1.1.4.1.1设备的购进。检测使用的仪器设备,必须按规定购进,应符合国家相关规范要求; 1.1.4.1.2设备的签收。技术负责人在审验所购仪器设备,符合规定要求后,方可签收。否则予以退换;
1.1.4.1.3设备的计量。仪器设备应予以计量检定,检定达标的设备方可投入使用;
1.1.4.1.4入库管理。a.仪器设备管理员应对入、出库的所有设备予以检查。b.新购进设备,计量合格的方可入库签收。c.仪器出库前应检查其是否在使用期限内,超期未计量的设备不得出库,送检并作好记录。d.仪器出库前还应检查其整体状况是否良好,发现问题的应及时予以修复,并作好记录。e.使用完仪器入库时,也应检查其状况,并做好记录;
1.1.4.1.5测试。防雷测试时,应由防雷检测专业技术人员,按规定要求,使用仪器设备进行测试。不得由非专业技术人员操作。
1.1.4.2自然环境保障程序
1.1.4.2.1下雨天,严禁开展防雷检测工作;
1.1.4.2.2当湿度超过规定要求时,严禁开展防雷检测;
1.1.4.2.3检测现场,没有符合规范要求的其他自然条件时不得开展防雷检测。
1.2现场检测作业安全规定
检测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工作纪律,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开展工作。在检测过程中,检测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依照技术质量负责人的要求检测,不得随意简化操作流程。
1.2.1 高空检测安全制度 为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有时需在高层建(构)筑物(如行车、烟囱、水塔等)顶上检测,在检测前应首先了解周围有无高压线架设,检查梯子等工具是否牢固可靠,高空检测应使用安全带。检测时严禁向下抛掷检测工具和其它物品,杜绝因触电、跌落引起人员伤亡等安全事故发生。
1.2.2 易燃易爆场所检测安全制度
在易燃爆场所进行检测,不准带火种、不准吸烟、不准着尼龙化纤类衣物、不准穿带铁钉铁掌的鞋、不准使用黑色工具碰撞敲打金属物和挫光金属物表面,遵守各易燃易爆场所的其它安全规定,杜绝因静电火花引起的爆炸等安全事故发生。
1.2.3 有毒场所检测安全制度
在毒品仓库检测时,一次不要在库内耽搁太久,以免中毒;有规定的,还应使用防毒保护用具。
1.2.4 其它场所检测安全制度
1.2.4.1测试电器设备接地装置时,严禁带电作业;
1.2.4.2测试静电接地时,要检查地线是否带电,以防漏电造成意外事故;
1.2.4.3雨天或测点上空有雷雨云时,禁止测试。遇中到大雨天气,应在雨停二天后恢复检测,遇小雨和阵雨天气,应在雨停一天后恢复检测。
1.3现场检测设施与环境控制的规定 1.3.1 质量主管全面负责现场检测设施与环境要求落实实施情况,深入各检测组了解和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监促整改措施的落实;
1.3.2 检测组长,具体负责各小组现场检测设施与环境要求的贯彻落实,并就落实情况(重点是存在问题与整改措施)向质量主管写出书面报告;
1.3.3 受质量主管的委托,各检测组质量/安全监督员,负责各自所在检测组在检测工作中贯彻落实现场检测设施与环境要求情况的监督,有权制止或向质量主管报告违规行为。
2事故分析报告制度
2.1事故种类分析
就种类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仪器、设备事故,安全事故,交通事故三大类。
2.1.1 仪器、设备事故。此类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人为的仪器、设备损环、或不按技术要领操作造成的安全事故。另一种是非人为因素的仪器、设备自然事故。
2.1.2 安全事故。这类事故有人为和非人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不按操作程序操作仪器、设备造成的安全事故,或是不遵守安全制度、违章作业造成的安全事故。二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
2.1.3交通事故。可分两种情况考虑,即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事故。
主观责任事故主要是司机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的事故,客观事故是他人违反交通规则造成事故。
2.2事故报告处理程序 2.2.1 事故报告。事故一旦发生,有关责任人或现场人员,应立即向技术质量负责人或中心负责人汇报情况。
2.2.2 现场调查。技术、质量负责人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赶赴现场,调查情况,分析事故原因;现场解决问题并做记录。
2.2.3 定性分析。公司负责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召开事故分析会,听取现场调查人员的汇报,分析事故原因,确定事故性质。
2.3事故处理
2.3.1 非人为因素或客观原因造成的事故,要认真查找原因,昼避免以后发生类似事故。如非人为原因造成的仪器、设备事故,或非主观原因造成的安全、交通事故。
2.3.2 如因不按操作技术要领、不遵守安全生产制度和工作粗心大意造成的人为主观责任事故,要从重处罚。一是通报批评,二是行政处分(警告、记过、吊销上岗证),三是根据事故造成损失的大小,由直接责任人担负50%~100% 的经济损失。
2.3.3事故处理的全套资料,由相关技术、质量负责人整理,处理意见形成和事故善后工作完成后,由公司负责人签字,交档案室存档复查。对造成事故的主要责任者,要将事故处理结果纳入其个人考核的重要内容。
技术、档案管理
3检测资料保管和保密制度
3.1资料、档案的分类
根据各种技术资料和档案的重要性、时效性进行分类归档,具体可分为五大类。
3.1.1 一类:政策、法规类。国家、部门和各级人民政府颁布制定的政策、法令、法规、规范性文件、决定等。
3.1.2 二类:技术标准类。①国家、部门与地方各级技术监督部门颁布制定的质量技术规范、技术标准、行业规定、参考标准等。②本公司制定的设计、施工实施细则,《质量管理手册》和《防雷设施工程质量管理手册》。
3.1.3三类:仪器、设备等。
3.1.3.1仪器设备购置计划、验收、维修、报废情况记录等。
3.1.3.2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书、检定证、保修卡、计量合格证等。
3.1.3.3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登记记载。
3.1.4四类:用户资料类。
3.1.4.1各种合同、协议、质量异议质疑材料、异议处理意见。
3.1.4.2各处现场测试数据、通知、技术报告等。3.1.5五类:综合管理类。
3.1.5.1工作人员基本情况记载、工作计划、会议记录、请示报告、批复、批审文本等。
3.1.5.2考勤、奖惩、培训、考核、业务活动等方面的记载。
3.2保管期限
3.2.1一、二、三类档案资料保存期最少应不低于八年。四类档案资料保存不低于三年,五类档案资料永久保存。
3.2.2对达到规定保存期限的档案资料,由管理员登记造册,信息部负责人审核监定,并提出处理意见后,报公司负责人审批并监督销毁。
3.3资料档案室管理
3.3.1资料管理员对于与防雷有关的信息,必须及时收集、整理归档。
3.3.2本公司资料档案室的资料,原则上只对本公司设计人员和工程施工人员开放,其它人一般不得借阅、查询,外人查询必须经公司负责人同意。
3.3.3借阅档案资料须由信息部负责人批准,在管理员处登记借阅。借阅正在实施和竣工后不满一年的工程设计、施工资料,须以本公司主要负责人批准。借阅登记内容:借阅人姓名、资料名称、份数、用途、归还时间。
3.3.4资料档案室严禁无关售货员进出,资料管理员不得利用职务之便,带闲杂人员进入资料室。3.3.5借阅、查询资料,务必保持资料的整洁,不得在资料上批注、画涂,以保证资料的完整。
3.4资料档案安全制度
3.4.1档案由管理员负责用专柜存放,并做好防火、防虫、防鼠、防尘、防盗的“五防”工作。
3.4.2进入资料室的人员不准带打火机等到火种入室,更不能在室内吸烟。
3.4.3 资料室必须有防火的消防器具,供电线路等必须定期进行检查。
3.4.4资料室必须干燥通风,严禁利用潮湿的房屋作资料室,以免造成资料的损失和数据的丢失。
3.5保密事项
3.5.1资料档案室管理员不得向任何人泄露所看到的资料内容。
3.5.2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技术档案室必须严格贯彻党和国家的保密政策和保密制度,维护技术档案的安全和国家的机密”等规定,实行借阅技术资料审批登记制度。
3.5.3闲杂人员一律不准进入资料室,以免造成资料丢失。
4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4.1仪器和设备质量的控制
4.1.1 概述 用于检测工作的仪器设备的正确配备是保证本中心质量方针贯彻和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本中心根据所开展的检测项目,配备所需的设备,加强监管,使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确保其技术性能满足工作要求。检测组负责按项目的设备配置要求,购置设备,负责相关档案的建立和维护,负责对设备的状态进行受控管理。检测人员负责设备的使用、维护。
4.1.2 仪器设备的配置
4.1.2.1本中心根据开展检测项目的需要,依据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配置了相应的仪器设备,并对技术能力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确认。
4.1.2.2检测组提出建立检测新项目申请,应提出可行性报告。技术、质量负责人审核,经审批的建标项目由业务部门负责按计量认证考核规范要求报上级主管部门申请考核,并负责建立相应档案。
4.1.2.3办公室负责设备档案管理,并负责组织计量认证/认可换证工作,保证所有项目均在认证/认可合格证附件上体现,仪器设备在有效周期内使用。
4.1.3 仪器设备的购置、使用、维护保养和计量检定
4.1.3.1仪器设备的购置
检测组是仪器设备的使用部门,有关仪器设备的申购计划汇总,购进仪器设备的验收等工作按设备管理规定执行。办公室负责采购供应和建立设备登记帐。
4.1.3.2仪器设备的使用 4.1.3.2.1测量设备、试验设备和辅助设备应有专人负责日常维护和保管,且应按本手册的有关规定进行量值溯源。精密测试仪器的使用和保管人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合格,持有相关上岗证件后,方可独立操作使用。仪器设备的使用者均应严格按仪器设备有关操作程序使用仪器设备。使用中应确保设备证书的副本及时得到修正并防止发生无效的调整。
4.1.3.2.2仪器设备以仪器名称和出厂编号作为唯一性标识,对未标明出厂编号的,应用粘贴的方法自编号。
4.1.3.3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
4.1.3.3.1仪器设备保管人员应定期维护保养仪器设备,以确保仪器设备不出现因受潮、保养不善造成的故障,随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在送检和现场检测中,应注意仪器设备的运输安全,包装合理,轻拿轻放。
4.1.3.3.2仪器设备经验证需修理时,仪器设备保管人应书面提出申请,办公室负责人审核后,报技术负责人批准。办公室组织有关技术人员修理。仪器设备修复后,须经检定或校准合格方可使用。
4.1.3.3.3检测用主要仪器设备的更换,由技术、质量主管论证,确认达不到原精度等级要求的应及时安排经费更新,报办公室办理更换申报手续。
4.1.3.3.4仪器设备的报损、报废,按照设备可溯源性管理程序中规定执行。
4.1.3.4仪器设备的计量检定
检测仪器设备应定期进行计量检定,只有检定达标的仪器设备方可投入检测工作中使用。4.2校准和检测方法质量的控制
4.2.1 概述
检测方法的合理选择是保证检测工作质量的基本条件之一。本中心与检测工作有关的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技术文件、规范和本中心制定的防雷装置检测质量管理手册等开展工作。
4.2.2 检测方法的选择
4.2.2.1防雷装置检测的依据及方法通常是国家的现行标准或规程,本中心的检测人员应针对受检方委托本中心进行的防雷装置检测需要编写《检测大纲》。
4.2.2.2检测大纲形式及内容按照检测工作操作规程的规定执行。
4.2.3 检测方法的受控管理
4.2.3.1本中心检测人员应使用受控有效的检测方法,办公室应保证检测人员能方便得到这类技术文件。
4.2.3.2质量负责人应负责经常检查检测现场在用的技术文件,确保各检测组各类人员使用的技术文件均现时有效。检测组负责定期对自编的受控技术文件的有效性进行检查,质量负责人负责定期对外来技术文件的现行有效性进行检查。
4.2.4 检测数据的控制
任何通过直接的、间接的测量或经过一定的计算方法获得的检测结果,必须通过校核人员校核。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4.2.4.1检测依据方法的正确有效性;
4.2.4.2采用的计算公式和计算过程正确性;
4.2.4.3检测结果和有关信息记录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4.2.5 检测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的处理
4.2.5.1在检测工作过程中发生环境条件失控、检测仪器设备故障等异常情况影响检测工作正常进行时,应立即停止工作,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4.2.5.2异常情况排除后,有关部门应按相应的要求组织验收,合格后方可恢复检测工作。对发生异常情况前已采集到的检测数据应根据所发生的异常情况对检测参数测量过程的影响情况进行确定。
4.2.6 现场检测的质量控制措施
4.2.6.1进行现场检测时必须对工作场所的环境条件加强监测,用于进行现场检测服务的仪器设备,其搬运、安装、调整、使用等环节均应加强质量控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现场操作规程。
4.2.6.2在现场检测过程中,检测人员应对防雷装置状态加强控制,必要时积极寻求受检方的配合支持,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予以保证。
4.2.6.3各检测组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现场检测方法,当部分要求难以满足而受检方急需时可按本手册的相关规定办理偏离质量体系文件的例外许可。
4.2.6.4具体工作按本中心检测工作程序和处理例外情况的工作程序的有关规定执行。4.2.7 采用计算机和自动化设备进行检测的规定
4.2.7.1对用于检测的计算机和自动化设备中初次应用的计算机软件,应由检测组组织对其技术性能、功能与相应检测方法的符合性、数据处理及转换的正确性和稳定性、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保密性等进行验证、评估,并记录归档。具体按本中心计算机(含自动化设备)使用、维护和软件管理程序执行。
4.2.7.2用于检测的计算机软件均应有文件化的编制说明和操作指导书,并按本中心文件管理规定执行。
4.3设备管理规定
4.3.1 目的
确保设备运行状态良好受控,从而为受检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
4.3.2 适用范围
适用于设备可溯源性的管理与控制。
4.3.3 职责
4.3.3.1办公室负责设备的购置、建帐、建库、调配、标志管理、档案管理等,制定周期检定/校准计划。
4.3.3.2仪器设备管理员负责验收、使用、维护、周期检定、标志填写粘贴。
4.3.3.3检测组负责组织与溯源性有关的比对和能力验证。4.3.4 设备管理工作程序
4.3.4.1设备的购置
4.3.4.1.1检测组根据所开展检测工作需要,向办公室提出购置仪器设备申请,并填写《仪器设备购置申请表》,经检测组技术质量负责人认证、中心分管领导签批后,由办公室负责采购。
4.3.4.1.2采购人员应根据申请表中的技术要求选择价格合理、质量可靠的产品,一般情况下直接从生产厂家订货。
4.3.4.1.3货到后必须经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按相关规范和合同要求验收,并填写《设备验收报告》,验收合格方能交付使用。
4.3.4.1.4由仪器设备管理员建帐并将有关信息输入设备数据库,所有技术资料应归档保存。
4.3.4.2设备使用维护管理
4.3.4.2.1检测使用仪器设备应按国家规程或规范进行检定,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4.3.4.2.2根据校准/检定、比对或验证结果粘贴可用性标识,可用性标识有合格证、准用证和停用证。
4.3.4.2.3凡符合下列条件的检测仪器设备以及其他辅助设备,均使用合格证。
a 经计量检定,结论为合格;
b经检测,结论为合格或符合要求; c经符合程序的校准,其校准结果均在规定的技术要求范围内;
d a~c因故不能实现,经过比对验证证明其技术性能符合规定要求;
e经符合规定的检查具有有效结论的记录。
4.3.4.2.4准用证
a对于多功能设备,经检定、检测,包括校准和比对验证试验,证明其部分功能技术性能符合规定的要求,其余部分功能又不影响检测的质量;
b对于多功能的设备只进行了所需的功能检定、检测或检查,包括校准和比对验证试验,证明了这部分功能的技术性能符合规定的要求;
c计量器具获准降级使用。
4.5.3.4.2.5停用证
a 超过检定/校准有效期限;
b已损坏或功能不正常;
c经检定/校准不符合要求。
4.5.3.4.2.6上述标志应有如下信息:
a设备的编号;
b设备的证书或报告的批准日期或检查、试验的日期(有记录的); c有效期终止时间;
d对仪器状态进行技术确认的机构名称;
e负责对设备受控状态进行确认的检查人员的姓名;
f对准用证应有准予使用的范围、等级或功能;
g对停用证应有开始停用日期和停用状态正式确认日期。
4.3.4.2.7所有设备必须每周进行一次维护保养,在湿度大的季节需酌情增加次数,仪器使用说明书有维护保养方法的按其执行,没有具体规定的电子设备进行清洁与通电保养,其他设备、器具进行清洁、涂油、去湿等保养。
4.3.4.2.8任一设备在使用中出现过载或操作错误,或显示结果可疑,或经校准/检测不合格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贴上“停用证”,使用人员应及时报告检测组负责人。检测组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确认。必要时报告中心技术负责人。经确认应修理的,按修理条款办理;确认无法修复需报废的,应从使用检测组取出,集中存放。
4.3.4.3设备的管理
4.3.4.3.1已建立的设备数据库,年底与财务对帐并做报表。
4.3.4.3.2设备需维修时,由设备使用人填写《仪器设备维修申请表》,经检测组负责人审核、办公室确认,报中心质量负责人审批后安排修理。修理情况由仪器设备管理员在《仪器设备履历表》中进行记载。
4.3.4.3.3停用设备无法修复的应及时转帐从“在用”转入“停用”,并集中存放。4.3.4.3.4仪器设备的报损报废,应由使用部门填写《仪器设备报废申请表》。
4.3.4.4技术档案
4.3.4.4.1技术档案为设备档案。
4.3.4.4.2仪器设备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a仪器设备履历表。表中的内容为档案目录、设备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厂家、仪器设备编号、出厂编号、购置日期、所在房号、价格、技术指标、用途、验收情况、保管人、使用人、检定记录、故障检修记录、报废记录;
b制造厂提供的使用说明书或自制仪器设备的研制技术报告及图纸;
c周期检定/校准情况的记录及相应的有效证书或报告
4.3.5 可溯源性管理工作程序
4.3.5.1由办公室建立检定、校准和检测设备、比对设备、辅助设备档案。
4.3.5.2仪器设备管理员每年打印下年周期送检总表和各检测组送检分表,于15日之前发到相关检测组,仪器保管人员将到周期的设备送到相应单位或部门检定/校准,技术主管督促按时完成。
4.3.5.3仪器设备管理员将仪器设备的检定证书、校准报告的检定证书原件及仪器设备产品说明书原件交文件/档案管理员登记建档,存放中心档案室管理。
4.3.6 质量记录 4.3.6.1仪器设备购置申请表
4.3.6.2仪器设备验收表
4.3.6.3仪器设备使用记录
4.3.6.4仪器设备维修申请表
4.3.6.5仪器设备报废申请表
4.3.6.6仪器设备履历表
5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5.1目的
记录和报告是检测结果的记实,是今后质量体系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的主要内容,不得随意改动,因此要有一套严格的管理程序。
5.2适用范围
防雷检测的记录和报告管理。
5.3职责
5.3.1防雷检测技术人员必须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真实和公正。
5.3.2档案管理人员,应保证记录和报告的完整性。
5.4记录和报告管理程序 5.4.1数据处理程序
5.4.1.1原始记录是检测结果的记实,不允许随意的更改,不许删减,对个别异常值的处理,应按检测方法的要求,增加检测次数确认;
5.4.1.2各检测项目原始记录字迹要工整清晰,内容要填写整齐,应有检测人员校对和复核人员签名;
5.4.1.3原始记录如确需要更改,作废数据应划两条平等线,将正确数据填写上方,加盖更改人印章;
5.4.1.4检测数据填写在《防雷装置检测报告书》上;
5.4.1.5对不合要求的检测数据,应在检测报告书中如实反映。
5.4.2报告的出具程序
5.4.2.1检测报告表、检测合格证采用统一格式,由质量主管、技术主管审核签发;
5.4.2.2检测报告表一式两份,用钢笔填写,一份交被检测单位保存,一份交档案室内存档;
5.4.2.3送达被检测单位负责人签字,被检单位应在限期内按要求整改完毕,申请复查;
5.4.2.4在接到被检单位的复检申请后,由原检测组按技术要求全面进行复检,重新填写检测报告表,按有关手续签发检测合格证。
5.4.3记录和报告档案管理程序 5.4.3.1所有记录和报告书,经质量主管、技术主管审核,使用完后,必须交由档案室统一归档。并作好记录;
5.4.3.2检测记录和报告不得随意借阅,必须查阅时,需作好登记工作。并不得变动、损坏和遗失。
5.5记录质量的管理规定
5.5.1 记录的分类
5.5.1.1本中心与检测质量活动有关的记录分为技术记录、质量记录两大类。
5.5.1.2技术记录是进行检测组得数据和信息的积累。主要有检测过程的原始观察、导出数据(简称原始记录)、工作单、合同、检测报告的副本以及与检测工作相关的技术设计图纸、说明等资料。
5.5.1.3质量记录是客观反映质量或质量体系运行过程的信息载体。主要有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记录和报告、质量监督、运行检查、设备和计量标准档案、人员培训记录档案、申诉以及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等记录。
5.5.2 记录的保存和保密
5.5.2.1所有记录必须由各相关部门指定的人员妥善保存在具有防止损坏、变质、丢失的适宜环境的设施中,并按规定的保存期限保存。记录保管期限一般规定为3年,对记录中涉及防雷工程施工验收或重大质量事故的,其保管期限为长期。记录超过保管期限,应由记录档案的保管部门造册报请中心质量负责人批准,予以处理。5.5.2.2涉及受检方的记录应采取保密措施。对记录的维护管理、查阅或借阅应符合本中心保护受检单位信息和所有权的规定和文件的管理规定和要求。
5.5.3 原始记录的内容与要求
5.5.3.1原始记录主要有观察结果、数据和计算,测量时的被测件标识,检测或检测人员的签名。每份原始记录应清晰、明了,包含足够的信息,有利于分析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以保证检测过程能够再现。标准或检测大纲有明确规定的,应按规定的要求执行。
5.5.3.2原始记录的填写人员应准确、完整、客观地逐项填写记录内容。原始记录发生错误时对每个错误只能划改,并由修改人员签字或盖章以负责。原始记录和数据处理执行检测原始记录填写及数据更改的规定。计算机采集数据时,也应采取类似方法避免丢失或更改原始数据。
5.6检测报告质量的管理规定
5.6.1 概述
检测报告是本中心向受检单位提供的最终产品,也是本中心工作质量的最终体现,各有关部门和人员对进行的每一项检测的结果应准确、清晰和客观地报告。
5.6.2 检测报告的形式
根据本中心承担检测任务的性质及检测的结果,本中心为受检单位出具的检测报告主要分为建(构)筑物防雷检测报告、新建建筑物验收检测报告、易燃易爆场所防雷防静电检测报告、计算机场所防雷检测报告、电涌保护器测试报告等五类。5.6.3 检测报告的内容与要求
5.6.3.1检测报告的内容
检测报告应包括受检方要求的所有信息和解释检测结果所必须的信息及所使用的方法要求的全部信息每份检测报告至少应包括的基本信息应符合准则中对报告的要求。即使用简化的方式出具证书报告时,按规定要求的基本信息也应能随时获得。
5.6.3.2检测报告的基本要求
5.6.3.2.1检测报告的填写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本中心检测报告书的填写及更正规定;
5.6.3.2.2检测报告中使用的术语、定义应与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技术规范一致;
5.6.3.2.3检测报告应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5.6.3.2.4检测报告中的数据处理及表达式应符合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技术规范的要求;
5.6.3.2.5检测报告加盖印章,应符合检测印、证管理程序规定。
5.6.3.2.6检测报告若包含分包项目应明确标明,必要时可详细说明。
5.6.4 检测报告的格式
国家有明确格式要求的检测报告,按其要求编制。没有格式要求的检测报告的编制应符合本中心检测报告的填写及更改规定。
5.6.5 检测报告的发布 检测报告发布,传送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收发检测报告的管理,并按记录和报告管理程序规定发布、传送检测报告。
5.6.6 检测报告的更正和保密措施
5.6.6.1检测报告的更正是指本中心已签发批准的检测报告送达受检单位后,因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本中心需对该检测报告进行的更正或补充。
5.6.6.1.1发现证书或报告对应的检测设备出现了问题,且已影响到该检测报告所涉及的检测结果;
5.6.6.1.2发现由于采用了不正确或不完善的检测方法,导致检测结果有误;
5.6.6.1.3发现出具的检测报告有其它错误;
5.6.6.1.4为满足受检单位的合理要求。
5.6.6.2证书或报告的更正应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5.6.6.2.1发布一个新检测报告,以替代原检测报告。这份新的检测报告应有新的编号,并标明替代的旧检测报告号;
5.6.6.2.2以“证书或报告的更改或补充的通知”的形式通知受检单位(尤其是采用电子传输时)这种文件的格式由办公室统一编制。
5.6.6.3本中心有关工作人员从编制、审核到发布或传递检测报告均应遵循本中心保护受检单位信息和所有权的程序的规定。6用户申诉和处理制度
6.1基本原则
凡公司设计、施工的防雷工程,只要用户提出异议,公关部必须负责受理。
6.2异议受理时限
6.2.1 对工程预算有异议的用户,原则上在合同签订前才予受理。如确因其它特殊原因或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在合同签约后,对合同标的提出异议的用户,在本公司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之前,经中心组织人员核实有关情况后,可以受理,超过此时限的,不论任何理由不予受理。
6.2.2 对工程设计有异议的用户,必须在工程实施前提出,工程实施过程中,对用户提出的设计异议一般不予受理,特殊情况例外。
6.2.3 对施工质量提出异议的用户,必须在工程竣工验收后的15日内提出,超过此时限的,一概不予受理。
6.3受理程序
6.3.1 用户提出书面质疑材料,材料包括质疑的内容、质疑的时间,要求事项和法人签字等。
6.3.2 本公司公关部按照受理的基本原则进行受理登记,对用户质疑材料进行签收,并与用户约定答复、处理意见的时限,对达不到受理条件的要耐心向用户做好说服解释工作。
6.3.3 公关部应及时将用户质疑材料移交设计、施工技术质量负责人,并告知答复、处理意见的时间。6.3.4 接到质疑材料的技术、质量负责人,应立即召集有关人员进行会商,就用户提出的异议内容和要求充分地进行分析研究,准备好答辩意见书,在约定时间尽量给用户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复或处理意见。
6.4异议处理办法
6.4.1 工程预算异议处理
本公司在接到用户对工程预算的质疑材料后,公关部业务室应组织精干人员对用户质疑的工程预算和质疑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复核。确因预算员工作失误的,要及时进行修正,并将结果及时通报用户。经复核后原工程预算符合国家定额标准,而用户有阐明观点和理由,用户仍存疑不下的,本公司将原工程预算方案、复核的结果及用户质疑材料,报国家定额管理站进行裁决。
6.4.2 设计异议处理
设计技术质量负责人在接到质疑材料后,应立即召集设计人和其它设计人员,就用户质疑的设计图纸及质疑的内容,进行全面复核和分析。在工程实施前,提出质疑的,确因设计人员工作责任造成失误的,应诚恳向用户表示歉意,并迅速修正、完善设计。在工程实施工程中,提出疑议,而施工又非本中心实施的,如确因设计人员工作责任、工作失误,给用户造成损失的,应按有关规定赔偿。如原设计经复核确实符合国际或国家标准的,应主动向用户说明原因,告知处理结论。如用户对处理结论不服的,可在结论作出15日内向仲裁机关提出仲裁申请或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如经仲裁机关或人民法院判决非本公司责任的异议,异议提出人应按合同标的5%,赔偿本公司损失。6.4.3 施工质量异议处理
施工技术质量负责人在接到质疑后,应组织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对实施工程的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对于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异议,施工技术质量负责人应会同各专业施工人员、施工员、工程监督检查人员和异议方主管及技术人员,对提出质量异议全部内容进行现场质检和技术分析,如符合质量技术标准的,当场告知异议方的处理结果与理由。如确因施工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和施工工艺造成的质量问题,必须按国家制定的技术质量标准的要求返工,直至达到国家标准。如工程竣工通过验收后,用户提出质量异议的,本公司将组织有关专家、技术质量负责人、施工员、工程监理人员、检测验收人员,对用户的质量异议进行质量分析和现场质检。如确属本公司的施工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本公司负责返工,或支付返工费用,使其符合国家标准。如非本公司的施工质量责任,异议方又难以接受的,可以在本公司的质量异议处理结论作出后的15日内向仲裁机关提出申请或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6.5归档
异议处理完结后,由设计、施工技术质量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将全部资料整理后,交资料室登记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