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日前在京召开。这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总结了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实践经验,分析了水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主要任务,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更为有力的水利保障。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把水利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几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治水兴水成就,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主要江河防洪能力显著增强,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水资源节约保护得到加强,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稳步推进,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巨大,战胜了多次特大洪涝干旱灾害,为经济社
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水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和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水对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加突出,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列世界第125位,全国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而且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年均影响上千万人口。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我国水利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
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加快水利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水利发展更好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和区域、城市和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要坚持人水和谐,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的关系,科学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需求,也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基本需求,决不能为追求一时发展而牺牲子孙后代福祉。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领域,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资。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水利体制机制。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整合工作力量、集中优势资源,突出战略重点、加强薄弱环节,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确保不断取得阶段性突破和进展。当前要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提高防洪保障能力,着力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着力推
进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
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是强国富民的重大举措。面对我国特殊的基本水情,要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我们要同心同德,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苏楠)
第二篇: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定稿]
中央水里工作会议日前在京召开。这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总结了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实践经验,分析了水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主要任务,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更为有力的水利保障。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三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体系,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把水利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几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治水兴水成就,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主要江河防洪能力显著增强,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水资源节约保护得到加强,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稳步推进,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巨大,战胜了多次特大洪涝干旱灾害,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水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和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水对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加突出,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列世界第125位,全国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而且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年均影响千万人口。洪涝灾害频繁仍然三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三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三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水利设施薄弱仍然三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我国水利形式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
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加快水利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水利发展更好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和区域、城市和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要坚持人水和谐,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的关系,科学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需求,也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基本需求,决不能为追求一时发展而牺牲子孙后代福祉。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领域,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水利体制机制。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整合工作力量、集中优势资源,突出战略重点、加强薄弱环节,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确保不断取得阶段性突破和进展。当前要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提高防洪保障能力,着力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着力推进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
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三关系中华民族生产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是强国富民的重大举措。面对我国特殊的基本水情,要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我们要同心同德,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第三篇:人民日报社论: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人民日报社论: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2011年07月10日00: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日前在京召开。这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总结了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实践经验,分析了水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主要任务,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更为有力的水利保障。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把水利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几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治水兴水成就,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主要江河防洪能力显著增强,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水资源节约保护得到加强,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稳步推进,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巨大,战胜了多次特大洪涝干旱灾害,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水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和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水对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加突出,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列世界第125位,全国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而且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年均影响上千万人口。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我国水利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加快水利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水利发展更好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和区域、城市和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要坚持人水和谐,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的关系,科学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需求,也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基本需求,决不能为追求一时发展而牺牲子孙后代福祉。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领域,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资。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水利体制机制。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整合工作力量、集中优势资源,突出战略重点、加强薄弱环节,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确保不断取得阶段性突破和进展。当前要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提高防洪保障能力,着力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着力推进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
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是强国富民的重大举措。面对我国特殊的基本水情,要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我们要同心同德,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第四篇:解析动员起全社会力量
更多相关资料请加扣扣1-6-3-4-1-8-9-2-3-8更多相关资料请加扣扣
动员起全社会力量
—江苏省海门市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市”的做法
国土资源网(2008年1月18日10:52)
海门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屈宝田
近年来,江苏省海门市以实行村级土地管理责任制为实破口,以“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市”为抓手,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土地执法监察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市”工作迈上新台阶。
健全领导责任制,提高组织化程度
海门市在认真总结深化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市”工作的基础上,坚持整体推进,实施长效管理,巩固创建成果。一是市领导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市政府成立了创建工作长效管理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国土资源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市政府办公室、市国土资源局、法院、检察院、纪委、计委、建设局等17个单位的负责人组成。各乡镇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了相应的创建工作长效管理领导小组。同时,每年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进行调整补充,确保组织机构健全、职责明确、创建工作持续稳定。二是市领导认真指导创建工作。今年,海门市国土资源局编辑了《海门市村级土地管理动态》(季刊),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土资源管理的政策、上级领导重要讲话及基层土地管理动态等内容按时报送市创建领导小组各成员。在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基本农田保护大检查、土地违法案件查处专项行动等执法监察活动中,市创建领导小组专门听取市国土资源部门的汇报,共同拟定实施方案,督促指导开展工作。今年4月,在市领导的支持下,有关部门严肃查处了三厂镇镇西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名对外出售农民公寓房违法用地案件,使不符合农村村民建房条件的21名机关工作人员退房还款。三是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创建工作宣传引导是关键。海门市局利用每年全国土地日和世界地球日等组织开展文艺晚会、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在海门市“两台一报”等新闻媒体开设了土地管理宣传专题和专栏。市局主要领导多次走进《政风行风在线》节目,与老百姓直接交流,解答老百姓关心的土地管理热点、难点问题,营造全民参与创建活动的浓厚氛围。四是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意识。近年来,海门市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每年举办不少于两期的市“四套班子”参加的土地管理新的政策法规知识专题讲座;同时,组织乡镇领导参加的土地管理知识的培训,进一步强化了各级领导依法用地意识,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迈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由于在创建工作中始终突出两级政府的主体地位,提升组织领导的层面,各项措施及时到位,确保了全市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深化村级管理责任制,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2006年,海门市率先在全省全面实行村级土地管理责任制,建立了村级土管员、基本农田管护员、信访信息员、土地监督员“四位一体”的管理机制,使全市256个行政村的土地管理有章可循、责任到位、奖惩分明。在此基础上,今年又采取创新举措,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一是建立村级土管员定期培训制度。海门市局统一编印了《村民委员会土地管理责任制工作手册》,作为全市村级土管员业务培训的教材,由市局主管部门负责人结合有关案例组织授课和考试,有效提高了全市村级土管员的业务素质。二是规范村级土地管理责任制内容。在对村级土地管理工作分解细化的基础上,统一印制了《村级土地管理责任制工作台账》,由本村土地利用、村土管员基本情况、村民小组信息员情况、村委会土地动态责任状、创建土地执法模范村活动记录、日常土地管理会议记录、村委会土地管理工作总结、土管员述职报告等十二个方面的内容组成,比较全面地综合了村级土地管理的工作内容,通过规范的工作台账促使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三是建立村级土地管理经验和信息交流平台。今年年初,市局编印了《海门市村级土地管理动态》,下发全市各乡镇、各村,内容包括重要信息、经验交流和村级动态等栏目,架起了局机关与村委会之间沟通的桥梁,建起了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交流的窗口。近10个多月来,《动态》先后刊登了由村土管员、信息员撰写的反映新农村建设、处理征地补偿等工作的稿件100多篇,进一步提高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四是充分发挥村级土管员队伍的作用。通过深化村委会土地管理责任制,极大地发挥了村级组织在土地管理中的宣传作用、动态巡查作用、信访矛盾的化解作用、违法用地查处中的配合作用。同时,增强了基层国土资源所对村委会的“条管”意识及村土管员的“直管”意识,改善了基层国土资源所执法监察环境,进一步加强了村级创建工作的组织建设。五是认真兑现考核奖惩。2006年以来,由村委会积极化解的宅基地纠纷600多起,“以租代征”意向性项目违法用地由村土管员主动报告的31起,配合法院执行到位的11起,及时化解群众建房矛盾200多起,从源头上增强了防控和处置能力。2006年年底市局拿出16万元对村级土地管理责任制执行好的村委会进行了表彰奖励。同时,通过每月梳理汇总各镇、村违法用地发案率、信访率情况,根据《海门市村民委员会土地管理责任制考核办法》规定,先后对不称职的5名村土管员调离了工作岗位。
建立违法用地发现机制,提高巡查处置效能
海门市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和完善违法用地发现机制,强化事前、事中监管。一是挂图跟踪。各乡镇均制作了统一的《项目用地执法巡查跟踪动态图》,并上墙张挂,将各巡查辖区内所有的在建项目用地以已批、未批(已处理、未处理、待处理)、待批等不同分类标识标注上图,使本区域内的在建项目用地情况一目了然,显化了动态巡查责任制,发挥预警和监控作用,确保了土地执法动态巡查备案报告制度的有效落实。二是联合执法。以坚守基本农田红线为重点,建立了三级(市、乡、村)负责,五级(市、乡、村、组、农户)联动、线连网结”的基本农田纵向联合执法巡查机制,真正将保护指标落实到田块,延伸到农户。2006年,市局推广了刘浩国土资源所的经验。在联合执法巡查中由刘浩国土资源所牵头会同建管、规划等部门,统一标志,开展横向联合执法巡查,借助建管、规划等职能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采取多种手段查处土地违法行为。三是机动执法。今年3月,海门市局以监察大队为主组建了天补、三厂、悦来、包场片4个执法机动中队,执法机动中队可在半小时内集中15名执法人员在第一时间到达违法用地现场,按应急预案分头展开宣传、调查工作,充分行使法律赋予的违法行为制止权,形成强大的执法声势。自组建执法机动中队以来,出动执法机动力量235人次,制止违法占用基本农田案件9起,现场拆除建构筑、组织复垦土地5200平方米。如临江镇张某擅自与承包田农户签订协议,准备占用基本农田10多亩建养猪场,执法人员接群众举报后不到20分钟就到达了现场,当场拆除在建的3排棚舍,在当地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加大执法监察力度,提高查处威慑力
海门市局坚持严格执法,对违法用地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维持良好的国土资源管理秩序。一是严厉查处违法用地行为,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以土地市场治理整顿、违法用地案件查处专项行动为契机,乘势而上,查处了各类土地违法案件132起,拆除没收违章建筑3万多平方米,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率、土地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准确率、结案率均达100%。二是严格实行既处理事又处理人,强化执法监察。在查处土地违法案件中紧紧抓住追究有关责任人法律责任这个关键,充分行使行政处分建议权。近年来,全市查处的违法用地直接责任人受到政纪处分的有22人,其中副科级领导干部6人,正科级领导干部1人,对违法用地单位和个人起到了教育、警示作用。三是建立了纪检、检察、法院等部门的违法用地案件协同查处机制,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会同纪检部门对万年镇振邦时装有限公司征地补偿案实行联合办案。会同法院对包场镇长桥村某村民占用基本农田建房案提前介入,提高了查处土地违法案件的威慑力。
加强依法行政,提高信访工作质量
2006年以来,海门市局健全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和业务工作流程制度50多项,大大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了依法行政,为减少土地信访案件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一是通过规范的管理制度来降低信访量。实行了《海门市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施细则(试行)》、《海门市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实施办法(暂行)》和建设用地挂牌施工等制度,从制度层面保护了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了项目用地出让的透明度,减少了因征地补偿等信访案件的发生率。二是积
极引导上访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疑难信访问题。今年以来,海门市局共受理行政复议3件、行政诉讼13件,行政复议维持率、行政诉讼胜诉率均为100%。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均为“老上访户”且多头上访,在接访和答复过程中有关部门积极引导其通过行政诉讼等途径解决。同时全面推行说理式行政处罚文书,在处罚文书中将认定的违法事实、法律依据、救济途径及查处过程等说清、说透、说明,大大提高了行政处罚的准确率和被处罚人自觉接受处罚的愿意度。三是提高信访工作质量。对涉农信访一律实行“回访”、“下访”制度,以重点解决赴京、到省以及群体性上访问题为重点,下大力气解决农民反映的土地信访问题。凡涉及征收农民集体土地补偿、土地权属纠纷、违法占用农民承包地、道路建设用地等信访件作为涉农信访件的重点,在按规定要求完成调查处理、书面答复的同时,一律实行见面回访制度。今年3月,海门市天补镇广丰村村民王某来信投诉,反映因土地权属、承包地调整等原因建房问题始终未能解决,市局受理后及时回访,经反复协调,在一周内解决了困扰王某多年建房的问题。为此,王某还复信致谢,称赞市局为民办实事效率高的工作作风。通过回访中的现场解答、观点交流和换位思考,形成和谐氛围化解信访矛盾,同时依法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减少和避免了缠访、闹访、多部门重复访现象。
摘自《国土资源通讯》2007.24 总第120期
本资料来自互联网共享文档
好资料来自互联网,一起创造,共同分享。
第五篇: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问题分析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问题分析
根据要求,下面将我县水利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今年中央首次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1号文件,省、市及我县也相继出台了实施意见,对做好水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县水利事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县水利发展现状与实现水利科学、可持续快速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旱涝灾害频繁仍然是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重大隐忧。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507.2毫米,多次出现冬春连旱,去冬今春全县100天无有效降雨,出现严重气象干旱,前段又旱涝急转,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二是水资源短缺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矛盾。全县人均占有当地水资源量为237.5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是全省平均水平的69%,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用水量成倍增加,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三是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的较大硬伤。全县仍有10万亩耕地属于“望天收”,部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仍在“吃老本”;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田间桥、涵、闸等由于缺乏投资、管护不到位而损毁严重,部分已达-1-
到使用寿命,供水保障能力不够强,等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加以解决,为全县“一高于一提前”奋斗目标的实现和黄蓝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二、几点对策及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今年,两个一号文件和中央及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为水利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后工作中,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央和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和全县实现“一高于一提前”目标的要求,把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水资源的新变化、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反映到治水思路和实践中,在破解水难题的实践中丰富和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二)科学搞好水利规划。规划是建设的龙头,是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搞好水利规划,是解决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重大水利问题的关键。要充分认识水利规划重要性,切实做好这项工作。要坚持高标准规划,树立超前意识,突出统筹治水、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全面提升水利现代化水平。
(三)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基础设施是水利事业加快发展的载体和保障。要重点抓好6项工程。一要抓好防洪减灾工程,重点实施太平河、褚官河等4条河道综合治理、沿海堤防维护及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危桥改造等工程,增强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二要抓好城乡供水工程,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确保2013年全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适时新建扩建水源工程和供水水厂,合理布局供水管网,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步伐。三要抓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加快拦蓄工程建设,陈北水库一期工程要加快进度,下步重点抓好陈北水库二期、明集水库等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四要抓好农田水利工程,加快实施王庄灌区、宫家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五要抓好水生态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加大污水排放治理力度,满足群众生活生活用水。六要抓好水利信息化工程,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同时,对今年在建的总投资2.21亿元的11重点工程要加强调度,加快进度,严格质量,确保圆满完成建设任务;对建成的工程要加强运营管理,明确管护责任,确保每个工程发挥最大效益。
(四)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旱灾害增多,抵御水灾害的压力日益增大。要充分认识防汛抗旱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防汛抗旱并举,落实各项措施,全力保证人民生活生产用水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要健全完善县、乡镇(街道)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建立救援队伍、服务组织、物资储备和各项应急预案,实行防汛抗旱督查工作制度,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把握工作主动权。要抓紧对现有供水和灌溉设施进行维修、配套和改造,搞好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五)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贯彻落实《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办法》,建立健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控制指标体系,实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将水资源论证作为相关规划与项目建设布局批准实施的前置条件,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农业灌溉逐步推行终端水价与用水计量收费,工业与服务业用水逐步实行超定额累进加收水资源费制度,城区居民生活用水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通过推进水价改革,促进我县各行业节约用水。
(六)进一步拓宽水利融资渠道。水利工程是公益性很强的基础设施,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要建立健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足额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5%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要全面落实《山东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尽快拿出我县的实施意见。要下大力气抓好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工作,安排专人盯上靠上,采取有效措施,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要抓紧研究水利投融资平台建设,通过平台公司争取银行贷款和吸引外资合作共建,缓解财政投资压力。要积极引导企业、农民兴修水利,在全社会形成大办水利的良好氛围。
利津县水利局
二○一一年九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