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气象局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5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13:37: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宁国市气象局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宁国市气象局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第一篇:宁国市气象局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宁国市气象局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宁国气象气象事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以来,在宁国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为主线,以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建设为支撑,以“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为标准,不断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为宁国跨越崛起提供了优质的气象服务,气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主要工作成就如下:

(一)、切实做好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气象服务效果显著。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我市气象事业的整体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气象服务工作成效较明显。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在服务“三农”,发展城乡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性的工程之一。

1、公共气象服务和决策气象服务水平大力提升

五年来,建成了包括广播、电视、电话、手机短信、网络等在内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多种渠道,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显著提升。在认真做好公共气象服务同时,着力抓好“三性”天气预报服务。建成了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和《重要天气报告》制度,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与市政府应急办、民政、水利、公安、交通、国土、卫生、安监、教育等部门和单位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了19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和全市气象信息员队伍;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满意率逐年提高。五年来在防台风、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等气象服务上受到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肯定,2006年荣获省局“人工增雨防雹”先进单位,2008年荣获宁国市“抗雪防冻救灾”先进集体,2009年荣获宁国市抗洪救灾先进集体,其中2人获得抗洪救灾先进个人称号。

2、加强测报业务管理,业务质量稳步提升。

五年来测报业务工作质量稳步提升,业务人员技能得到了很大提高,通过采取及时组织分析错情、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按时观测演练等一系列措施,测报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2008年获得全市气象系统基本业务考核第一名,2010年5月,获得全市气象地面测报竞赛个人单项和集体双第一。同年10月,在第三届安徽省气象系统业务技能竞赛中,我局职工获得了全省地面气象测报竞赛第一名。

3.全力做好气象为“三农”服务工作

“十一五”期间,与农业、林业、水务、专业合作社等部门紧密合作,并结合农气观测优势,积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指导工作。每年定期组织科技人员到田间地头同农民面对面交流,了解农民对天气信息的需求情况,开展气象、防雷科普知识宣传50余次,在乡镇安装户外电子显示屏,方便农民了解天气,安排生产。根据政府和地方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五年来累计作业20余次。

(二)、加强科学管理,推进依法行政,扎实开展气象科技服务工作。

1、依法履行气象行政管理职能,规范开展行政审批工作

严格执行气象行政审批各项工作,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把业务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高的人员安排在行政审批岗位。定期组织职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安徽省防雷管理办法》等气象法律法规,规范雷电防御装置设计图纸审核、施工监督和竣工验收工作、积极开展防雷设施定期检测,每年检测检查达200余家次。牢固树立“科学防雷、安全防雷”的管理和服务理念,依法加大液化气站、加油站等易燃易爆场所的防雷设施安全检测力度。

2、加强气象法制宣传工作,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利用“3.23”世界气象日、科普宣传月、送科技下乡、召开座谈会、科技进校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气象法律法规和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知识,五年来,通过悬挂宣传横幅、摆放展台现场宣传、散发宣传材料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发放气象法律法规、农业气象服务、防雷等气象宣传资料10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百余人次,向农民朋友宣讲了雷电基本知识和雷电防御常识,提高公众防雷减灾意识和个人防范能力,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同时我局大力宣传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呼吁全社会共同来关注和保护气象探测环境,让广大干群更加了解气象、关注气象、支持气象。

(三)、加强精神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巩固文明创建成果

文明创建工作中,我局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做到常抓不懈,常抓常新。按照“无所不在、无微不至”的气象服务理念,以“讲文明、促和谐”为主题,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2006——2009获得省政府“第七、八届文明单位”称号,2009年获得“全省气象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在日常工作中,全体职工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重点,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现代管理技能,树立起全新的办事形象、廉政形象和执法形象。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其它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奖惩。大力加强党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教育,创造性的落实“以人为本,抓精神;以法为准,抓法制;以宗旨为中心,抓服务;以党建为重点,抓形象”的要求,确保全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2006年以来主要获奖情况

2006年:人工增雨防雹先进单位(省人工降雨防雹联席会议)

综合目标特别优秀达标单位

安徽省第七届文明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

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先进单位(宣城市创建文明行业活动指导委员会)

2007年:

学会工作先进集体(宣城市气象学会)

2008年:

抗雪防冻救灾先进集体(中共宁国市委、宁国市人民

政府)

综合目标考核 “特别优秀达标单位”;

人工增雨防雹“先进单位”(安徽省人工降雨防雹联席会议);

2009年:

全省气象系统先进集体(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省气象局)

“抗洪救灾先进集体”;

安徽省第八届文明单位。

2010年:

霞西镇信息站获先进集体,青龙乡候玉玲和南山办事处喻珊珊获先进个人(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农业委员会、省科学技术厅和省气象局)。

气象局职工胡禹荣获全省业务比赛第一名(被报送安徽省总工会,申请授予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

二、“十二五”宁国气象事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应对气候变化和加强防灾减灾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

——应对气候变化,要求气象部门必须积极作为。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市气候也在变暖。由气候变化引发的节能减排、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赋予气象部门更多责任。气候变化可能引发更多的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了气象灾害防御的难度。关注民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能力,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政府和社会将更加关注气象及衍生灾害的提前预警和综合减灾,更加重视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对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宁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气象工作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加速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转变,农业、工业、交通等重点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逐步从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为主转变。气象工作要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大有作为,是新时期气象工作面临的紧迫要求。

——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不断强化公共气象服务职能。公共气象服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随着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强化,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的气象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适应服务型政府建设,迫切要求转变气象服务方式,强化公共气象服务职能,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影响宁国气象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

当前,气象事业一方面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气象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宁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对气象工作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特别是基层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尚不健全,突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薄弱,应急响应机制不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在防灾减灾抗灾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气象服务能力难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需进一步增强,服务的覆盖面需进一步扩大,气象科普知识公众普及率也需进一步提高。

——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还不能满足适应科学防灾减灾的需要,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气象现代化水平与“四个一流”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气象事业经费还存在严重不足。由于气象部门是实行上级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的行政体制和中央预算与地方预算双重结合的预算体制,上级主管部门只承担人员基本工资和基本业务维持费,而地方出台的各种工资性津贴、补贴以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而开展的气象事业建设经费,在地方公共财政预算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因此,气象事业费还存在较大缺口。

——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高层次和富有创新能力的业务带头人、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的气象科技服务人才及适应新形势的管理人才等均不足。气象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

三、“十二五”期间宁国市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安徽省政府63号文件、宣城市政府110号文件决定精神,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以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为主线,以需求为牵引、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以气象预报预测为核心,以综合气象观测为基础,以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建设为支撑,继续加大气象现代化

建设力度,加快“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步伐,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为实现宁国跨越崛起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建设原则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坚持以下原则:

——面向需求,坚持服务引领。坚持把不断满足宁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康福祉对气象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需求牵引公共气象服务,坚持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现代气象业务发展。

——依靠科技,坚持人才立业。强化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保障作用,加快建设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体系。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人才体系与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统筹发展。

四、“十二五”期间我市气象事业主要建设内容

(一)宁国市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中心建设

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按照“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的新理念建设我市气象灾害监测及预警、预报、预测体系,建设我市公共气象服务平台,为宁国的防灾减灾工作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为我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合理组织防灾减灾和趋利避害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建设项目由6个分项目或子系统组成:

—综合大气探测和生态环境气象监测网

—气象通信网络系统

—气象信息处理和共享平台

—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

—新一代气象服务体系

—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中心

(二)宁国市山洪灾害和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建设

开发研制山洪灾害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研究山洪灾害和地质灾害与强降水、长时间降水相关关系,开展山洪灾害和地质灾害发生气象条件等级预报方法研究,易发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性分区研究。

项目由4个分系统组成:

— 山洪灾害监测信息采集传输和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 地质灾害监测信息采集传输和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 山洪灾害强降雨监测、预警业务系统

— 地质灾害强降雨监测、预警业务系统

(三)农村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建设

1、建立乡镇级天气预报预警业务。重点开展灾害性天气监测、监视,并利用上级指导产品开展临近预报订正和跟踪服务;建立乡镇天气预报检验业务并业务试运行。

2、建立乡镇级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制作业务。根据上级台站预报预警指导产品,结合本市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气象灾害防御形势,加工制作乡镇级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产品。

3、建立“分级发布、职责明确”的预警发布网络

开展乡镇气象灾害隐患排查,制定《乡镇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确定乡镇级预警发布范围和发布手段,制定《村级转移避险方案》,发放防灾减灾明白卡,明确“村到户”预警通知方式,组织应急转移避险演练。

(四)、宁国市空中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针对宁国水资源分布不均,旱灾多发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不仅考虑农业防灾减灾的需求,缓解当地旱情,还能为森林防火灭火,增加水库蓄水量,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有效服务。开发研制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包括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手段,对宁国空中云水资源进行立体的、动态的监测预测,大幅度提高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的技术能力,不断扩大人工增雨作业时间、规模和效益。建设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决策指挥中心

(五)、人才强局战略及台站建设

进一步调整人才结构,加大优秀科技人才的培养、选拔和引进力度。努力创建学习型部门,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人员培养。加大经费投入,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完善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机制,为业务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持。

完成新一代天气雷达楼的建设,改善办公及生活环境,推进业务、办公现代化。确保省级文明单位,力争建成全国文明单位。

五、主要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构

成立市分管领导为组长,有关单位参加的宁国市气象事业“十二五”建设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全面组织、指导和协调“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实施。

(二)多方筹集建设资金

气象工作作为公益性社会公共事业,必须全面加强公共财政对项目支持的力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和省市县财政项目支持的力度,另一方面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合作项目支持,多方筹集建设资金。

(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气象现代化关键要实现气象人员的现代化,才能充分发挥设备投资效益。要在大力培养现有人才的基础上,不断补充新型事业人才,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气象人员队伍,满足气象技术现代化和服务领域多样化对人才的新需求。

(四)加强建设管理

1、是要加强项目管理。对每个项目在实施前,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专项详细规划和实施方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加强项目监管,严格工程质量和预决算管理,在项目实施完后,要及时组织评估验收,总结经验。

2、是要加强项目运用研究。就是要不断开展科研工作,防止重建设,轻使用的现象,要不断挖掘工程效益,争取边建设边投入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投资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效益。

第二篇:气象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

以来,县气象局在省局、市局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全面实施《县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积极推进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气象监测、预测预报预警能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为县的农业生产、产业发展和防灾减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主要成绩:

1、基础业务质量稳步提高。作为国家一级气候观测站,承担着资料参加全球交换的重任,基础业务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一五”期间,测报“百班无错”和“250班无错”均创历史新高,测报质量得到极大提高,狠抓测报质量初见成效;运用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将预警预报信息精细化到乡镇,形成了业务布局合理、分工明确、设置科学、上下衔接和保障有力的预报业务技术体系。

2、气象服务成绩显著

为“金芒果”节、傣族“花街节”、彝族“火把节”“哈尼十月年”等系列节日活动提供优质的气象保障服务; 遭受百年不遇的秋、冬、春、初夏干旱,我局对旱情超前预报,超前谋划,为科学抗旱提供了有力保障,得到了省气象局的表彰和县委、县政府的肯定。在改进原有的电视、网站、121答询系统等服务方式基础上,新增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媒介发布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将优质高效的气象服务延伸到农村,不断丰富气象服务手段。

3、新农村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初步建立

“十一五”期间,为满足农村对气象信息的迫切需求,解决气象信息在农村传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截止7月,我县在所有乡镇、部分行政村和自然村等安装气象电子显示屏239块,初步建立了新农村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为构建农村防灾减灾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持,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气象显示屏被农民称作身边的“气象台”、载田种地的“好帮手”,增收致富的“信息窗”,科技传播的“好载体”,政务公开的“好平台”

4、管理规范化制度化进程不断加快,精神文明创建成绩斐然。

重视制度建设,实行一岗双责,全面推行局务公开,开展警示教育,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得到市局肯定。重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连续获得第三届、第四届县级文明单位称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县的气象业务整体水平和服务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防灾减灾需要,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水平不高,仍需加大建设力度。

2、地方财政紧张,投入人影的资金有限,的人影标准化作业点建设明显滞后于其他区县、作业装备落后,防雹效率较低。

3、气象事业发展的投入机制还未完全理顺,经费投入不足,维持事业发展的供需矛盾突出,气象职工的地方性津补贴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一定程度影响了气象队伍工作的积极性和队伍稳定。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气象服务宗旨。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努力构建现代气象业务技术和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气象事业综合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第一、统筹兼顾与重点发展相结合,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紧紧围绕防灾减灾这个中心任务,全面发展气象事业。

第二、总结实践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气象监测和预警业务的需要,加强区域合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

第三、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社会资源共享的原则。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第四、立足实际与面向未来相结合,坚持适当超前的原则。因时因地制宜,拓展气象观测项目和内容,为开展气象预报、预测和科学研究积累基础性的观测数据和信息。

三、“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

1、总目标:按照“四个一流”的要求,建设“西部一流、全国先进”的现代气象业务、气象科技创新和气象人才体系,为防灾减灾、“和谐”的建设提供全面、优质的气象服务。

2、分目标

● 建立有效覆盖县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

● 建设现代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 建立和完善现代气象预测预报预警系统

● 建立和完善现代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

● 建立和完善雷电监测预警系统

● 建设“四个一流”气象台站

● 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系统

● 建立和完

第三篇: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赵湾水库管理局

“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赵湾水库管理局紧紧围绕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重点工作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抓实干,强力推进,以除险加固工程为重点,抓好工程管理,确保安全度汛,积极发展县城供水和服务工业园区建设,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十一五”重点工作回顾

(一)重点工程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局抢抓国家对水利工作高度重视的建设机遇,以“为水库谋发展,为镇平保平安,为财政拓财源”为目标,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和配套资金,长江水利委员会(长建〔2004〕77号文)批复赵湾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5938万元,工期计划24个月。工程于2005年10月开工,相继建成拦水主坝工程、溢洪道加固工程、输水洞加固工程、机电及金属结构更新、水库安全监测设施、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完善工程管理设施等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484万元。工程竣工后,由水利厅组织专家15人成立验收委员

会,在镇平召开赵湾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工作会议,对4个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评估,验收委员会一致通过竣工验收。

(二)取得的成绩

1、除险加固工程顺利竣工,抗旱防汛能力大幅增强。除险加固工程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消除了水库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汛期抗击洪水的能力,大幅度提升了水库的蓄水保水水平,真正起到了汛期保平安,无雨抗大旱的作用。特别是今年汛期时,面对多年不遇的特大汛情,水库先后六次开闸,累计泄洪1亿立方米,确保了大堤无恙,保障了全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完善机制,水源地保护及城区供水水平显著提升。作为县城供水的水源地,本着为全县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不断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把保障供水安全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一是依法取缔网箱养鱼。二是坚决杜绝化肥养鱼。三是依法取缔库区内的采砂船。四是维护供水工程,加强渠道管理。增加渠道专管员,聘用渠道群管员,专管与群管相结合,有效确保了供水安全。

根据工业园区发展的需要,2009年投入200多万元对玉神路、鸿安路、豫龙路三条路段的5600米供水管网进行完善建设,保证了入园企业的供水需求。同时,为了缓解工业园区周边村庄征地后的矛盾,及时解决居民的生活用水,又投资30万元使500多户居民用上自来水。积极支持企业发

展,为航天水泥厂、普康药厂等重点企业提供用水约600万立方米,不但为园区建设做出了贡献,也成为我局发展水利经济的新亮点。

3、高度重视,扎实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圆满完成。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水库管理局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可谓万众瞩目。管理局以上级领导机关相关文件要求为指南,吃透精神,“一把尺子量到底”,严格执行,坚决不搞特事特办。不论是笔试、面试还是综合测评,始终坚持公开透明,顶着压力,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由于过程公平公正,思想工作扎实有效,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得以圆满完成。

(三)存在的不足

回顾“十一五”工作,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干部队伍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方式、方法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部分同志大局观念不强,学习劲头不足,服务意识不浓。二是工程管理虽然成效显著,但凭借个人经验的成分较大,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研讨性文章基本没有。三是项目争取工作上层热下边冷,在同志们中间还没有形成共识,部分同志抱有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没有形成人人为项目出注意、想办法的良好氛围。四是我们现有的资源优势发掘的还不够,有

待进一步开发。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推动我局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十二五”发展规划及2011年重点工作谋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为目标,以水库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工程管理和县域供水工作为重点,创新工作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水库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重点项目

1、县城饮用水源地保护地项目

(三)保障措施

1、在创新机制上突出“实”。在重点工程建设实施中,继续推行领导问责制、承包责任制、市场运作制、全程监管制、考核评比制、长效管护制“六大机制”,坚持建管齐抓,切实保证重点工程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同时,积极开展优质、便捷、周到服务,为施工单位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从而保证各项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2、是项目推进上突出“快”。对各项工程项目建设做到明确责任目标,明确完成时限,采取倒排工时、卡死工期的办法,实行挂图作业,铆劲实干,轮班作业,满负荷施工,严

格按进度要求施工。同时,实行工程进度日汇总、日调度制度,确保按计划完成施工任务。

3、在建设标准上突出“高”。严格按照各个重点项目建设设计标准施工,要做到突出“三精”,即精心、精细、精品,实现“三化”,即标准化、工艺化、规范化,确保项目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

4、在监督管理上突出“严”。建立健全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组织管理机构,明确指挥部、督导小组、监理人员职责,层层签定责任状,把目标任务分解到人,责任明确到岗。对所有参加工程监管人员加强监督管理,严格责任目标考核,确保职责履行到位。

(四)2011年重点工作

围绕“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灌区配套工程

2、抗旱防汛

3、水源地保护

4、城区供水

第四篇: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转龙镇2006年——2011年工作

十一五及2010年工作总结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转龙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突出特色和优势,狠抓工作落实,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各项规划指标。

(一)经济态势发展良好,蚕桑产业不断壮大

五年均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入730万元,较2006年增长4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253元提高到6357元,增加2104元。在产业发展方面,以打造“四川蚕桑综合效益第一镇”为目标提升蚕桑综合效益,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桑园家禽养殖业和桑园蔬菜种植业,“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成效明显。全镇桑园面积由2006年10000亩增加到14000亩,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600亩。桑园亩产效益从2006年的1500元提高到2500元。

(二)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一是按照“五个一致”圆满完成了房屋、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地、林地、集体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确权颁证到户。二是完成了神仙桥村、大桥村土地综合整治,启动了仁和村、桑园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三是利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资金加强了道路、水利、城乡环境整治、技术培训等工作,有效地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四是组建了村民议事会和监事会,民主选举了村(居)民议事会成员341人,监事会成员56人。

(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参保14000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6960人。完成115户灾后农房重建和324户灾后农房维修加固;低保“应保尽保”;改造贫困户土坯房90户。发放计划生育家庭关爱基金37万元,完成了四川省计划生育统计质量监测点及计划生育创国优相关工作。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有力维护了社会秩序,成功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老案难案12件。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一般乡镇跨越发展 一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共改(扩)建道路105公里,整治病险水库7座、塘堰55口、新建(整治)沟渠40000米。二是努力推进场镇建设。完成了转龙镇“回乡创业园”一期工程建设,场镇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三是深入开展环境整治。基本达到了农村“四清”、场镇治理“六乱”的基本要求。

(五)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初见成效

认真落实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办复率100%。顺利通过了“五五普法”检查验收。盘活了转龙色素厂、高光丝厂、转龙丝厂,成功引进了成都金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西金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都金桑缘农业公司等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带动,蚕桑综合效益得到有效提升。

(六)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及党的建设得以加强

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实行重点工作责任制、重点工作进度通报制。深化“三务公开”,坚持“三会”开放,完善村级目标考核办法,严格坚持村(社区)支部书记民主评议制度、村(社区)两委班子及成员绩效与民主评议“双末位”考核制度,加大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了农村党支部“向心力”工程、建立了“两议员”制度及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在村级自治事务决策与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抓好了“四项监督制度”的学习与执行,做好了灾后重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做到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二、2010年工作总结

(一)突出蚕桑特色,打造综合效益

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已初具规模。全镇养蚕1.6万张,出栏桑园鸡60万只,发展桑园中药材(紫苏)2000亩,桑园的亩产效益从1500元提升到2500元,桑园综合效益达到8000万元。继续打造“十里桑海长廊、现代丝绸之路”旅游休闲观光环线;完成了神仙桥城乡统筹示范点风貌整治工作。

(二)推进“四大基础工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完成了农村制度改革工作。做好了村级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融资工作。组建了村民议事会和监事会。完成了神仙桥村、大桥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项目区内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新(改)建道路16公里、新(改)建沟渠26000米、整治塘堰98口,新建聚居点2个集中120户人;启动了桑园村、仁和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

完善了回乡创业园一期工程配套设施,场镇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有效地聚集了转龙人气。抓好了回乡创业园二期建设启动工作。启动了淮金竹路改建工程,完善了村组道路新(改)计划,做好了转隆大道前期准备工作。整治病害水库6座。

(三)强化民生工作,推动和谐发展

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四川省计划生育统计质量监测点及计划生育创国优相关工作顺利完成。劳动就业率92.93%。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建设,成功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老案难案6件。

(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

认真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及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实效。通过“三集中、三分散”培训,有效地提升了农村党员的综合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推进新型基层治理工作,规范组建了村(居)民议事会和监事会。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党员干部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还不强;二是影响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还存在;三是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四是政府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五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较差,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

十二五及2011年工作打算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打算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城乡统筹,提升蚕桑综合效益,促进转龙快速发展。

(二)主要目标

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抓手,以实现蚕桑产业化发展为重点,形成蚕桑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三驾马车”助推全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旅游特色化”,把转龙建设成为“西部桑蚕第一镇,田园都市休闲谷”。

(三)工作措施

1、引进企业,提升蚕桑综合效益。突出特色抓好农业招商工作,扎实推进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建设,促进蚕桑产业的广度深度开发,努力实现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响品牌,打造“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高端产业。

2、依托项目,塑造镇村建设新形象。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及村级公共服务等项目,统筹推进城镇和聚居点建设,打造“成都田园式宜居小镇”。

3、发动群众,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群众投工投劳及争取项目资金,彻底改变全镇道路、水利等基础条件,夯实蚕桑产业发展基础。

4、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和业务水平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5、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2011年工作打算

(一)工作思路

认真落实全县党政联席会议精神,切实增强规划意识、项目意识、市场意识,突出蚕桑特色,增添工作措施,实现蚕桑产业良性发展,综合效益稳步上升。

(二)奋斗目标

通过发展蚕桑养殖业、桑园生态家禽养殖业、桑园林下种植业、蚕桑文化旅游业,形成“生态立镇,产业强镇,特色兴镇”的发展格局。初具“西部桑蚕第一镇,田园都市休闲谷”形态,成为金堂县丘区城乡统筹示范镇。

(三)工作举措

1、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依托农业产业化企业,切实抓好传统蚕桑种植业的技术指导,进一步出台桑园种植业与养殖业鼓励政策,壮大与蚕桑相关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规模。2011年,全年力争养蚕1.8万张,出栏桑园鸡80万只,种植紫苏2500亩,蚕桑亩产效益达到3500元。

2、进一步加快场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全力做好回乡创业园二期建设,新建聚居点2个,集中农户300余户。

3、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土地整理项目区道路、水利建设;完成淮金竹路改建工程;力争启动转隆大道建设。完成50%沟渠、塘库堰维修工作。

4、进一步挖掘蚕桑文化。完善蚕桑文化陈列室,组建蚕桑民俗文化表演队1个,力争举办“转龙镇第一届桑椹采摘节”。

第五篇: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立足于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艰苦创业、加快发展,走出了一条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的发展路子。初步建成了林、糖、电、矿支柱产业体系,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找准方向,打牢基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发展新阶段。过去的五年是××城乡建设投资规模、发展速度、变化显着的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城乡建设各项工作,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期间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全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依法按规、配套完善、稳步推进的大好局面。

(一)加大规划编制力度,启动建立以总体规划为主体、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业专项规划为保障的三层规划体系。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批准实施县城江东片区、大寨、响水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详细规划覆盖率达100%,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五年来实施了管网建设、道路建设、绿化建设、供水建设、设施建设、河道整治工程,城市道路、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停车场、公厕、广场、公园、路灯等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全县的小集镇建设不断完善,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永平、正兴、民乐、××为次中心,其他乡镇为三级中心的小城镇结构体系。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已达6.85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32.4%,城市规模增长迅速,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37.2平方米,建成道路总长为28.27千米,县城绿化面积达14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36%。

(三)治污项目循序推进。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规模为日处理垃圾70吨,服务年限为15年,项目概算投资2690.41万元,目前已通过初步验收,进入试运行阶段,垃圾转运站现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安装设备准备工作。八是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规模近期日处理1万立方米,远期日处理量2万立方米,配套管网总长84.8公里,初步设计投资8051.82万元,污水处理厂采用bot模式运作。项目于12月15日开工,处理厂图纸在送审中,配套管网工程已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待进入工程招标阶段的相关工作。

由于我县是非贫非富县,财政较为困难,垃圾及污水处理费用财政难以承担。为了保证垃圾填埋处理场和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实施、投入使用后良性运行、促进环境保护和城市公用事业发展,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污水生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加强运营管理工作的意见》(云政发[]186号)文件精神,于12月29日由县发展和改革局组织,邀请相关单位对垃圾、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举行听证会,2010年3月11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以《关于县城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的批复》(景政办复[2010]19号)、《关于县城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的批复》(景政办复[2010]20号)批复文件,同意我县征收县城垃圾及污水处理费。

(四)廉租住房建设稳步实施。和我县廉租住房指标19000平方米(其中3000平方米、160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148万元。我县分七个点进行廉租房建设,其中:县城响水路一期3000平方米,现已竣;县城响水路二期5000平方米,县城苏家大营(与交运集团政企合建)1000平方米,县城凤岗盐矿5600平方米,凤山乡中小学平方米,永平镇二中1800平方米,正兴镇卫生院600平方米,整个廉租住房建设完成投资总额的83%,计划2010年4月前全面完成廉租住房建设任务。我县所建廉租住房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并严格按照上级下达的规模进行建设。县上制定出台了《××傣族彝族自治县城镇廉租住房实施细则》、《××傣族彝族自治县廉租住房分配和管理实施方案》。

(五)城市管理

1、“三分建、七分管”。近年来,我县以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为载体,理顺机制,强化执法,不间断开展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城市特别是城区主次街道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但从总体上看,城市管理的问题还不少。比如市容市貌容易反复,长效管理不落实;管理盲区、背街小巷脏乱差依然存在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在完善城市管理体制上下功夫,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城区特别是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定地段、定人员、定时间、定责任,形成以路为线、纵横成网、布局合理、覆盖城郊的管理网络,做到违章行为及时处理,街头垃圾及时清除,环境面貌不断改观。

2、强化保障。为加强管理,协调,公安、工商、卫生、交警、运政等职能部门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建立与城管部门责任共担、联合执法、集中整治的工作机制。牢固树立城市建设要投入,城市管理也要投入的理念,切实加大对城市管理的投入,提高城市管理维护费标准,改善城管部门工作条件。推进改革。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加快城市公共服务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市政管护、环卫作业和公共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推进管干分离、管养分离、作业放开,通过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企业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促进管理重心下移。

3、加强正面宣传引导,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城镇建设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一是以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加快县城和重点城镇建设,加快小城镇改革步伐,形成结构合理、配套完善、功能明确、发展协调的县域城镇发展格局,加快城镇化发展,促进人口、资金、资源的聚集。二是以规划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以政策为导向,以工业化推进现代化,以城市化合理组织城镇体系规划结构,把县域建设成为城镇布局合理,职能分工明确,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镇地区。

(二)规划原则

一是整体效益原则,处理好全县城镇发展矛盾,调整好城镇布局与产业结构,尤其处理好城镇间的功能协调问题。二是优势互补原则,加强城镇间的协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安排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的浪费,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投入总量,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未来的各种潜在发展留有余地。

(三)发展目标

根据县城总体规划,到2020年,我县城市人口规模将达到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将达到1190公顷,人均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居住、公共设施、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市政公用设施、给排水、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全满足县城增加人口的需求,城镇化水平达到50%。县城的建设模式在用地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城市产业、交通和环境特点确定为集中联片发展与组团式跳跃发展相结合,南拓为主,适度东进。重点发展江东组团、东巴工业组团和纸厂工业组团,调整完善旧城组团和江北组团,适度发展江南组团。形成“一带、两轴、四园、六组团”的城市布局结构。

“一带”--依托威远江两岸的平坦地势,配合两岸主要沿江联系道路的建设引导城市沿威远江南下逐步发展,形成城市主要威远江城市景观带。

“两轴”--一是以东西向的森林大道,振兴路,人民路为基础、以公共服务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主轴;二是以威远江两岸沿江绿地为基础的开放型生态景观轴。“四园”--是指规划的四座大型公园,芒果山公园、佛迹公园、民族公园和滨江公园,体现××县城独有的人文地理特色。

“六组团”--组团以地形地貌和主要道路进行分隔,各组团在功能上各有侧重,其中生活居住组团有四个:旧城生活居住组团、江东生活居住组团、江北生活居住组团、江南生活居住组团,工业组团两个:东巴工业组团、纸厂工业组团。

(四)规划重要指标

1、十二五规划期限为:2010年—2015年; 2、2010年,××县城人口达6.0万人;到2020年××县城人口达10万人。3、2010年,××县城区建设用地8.26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38平方米;到2020年××县城区建设用地11.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9平方米。

形成多渠道的市政建设筹资和投资体系,建立项目库,有针对性的完成项目可研初设,争取列为国家和省地项目,取得上级资金补助。制定和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县内外各企业、单位、个人投资。合理使用贷款投资市政建设。

下载宁国市气象局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宁国市气象局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霍林河街道“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霍林河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区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确立了霍林河街道“十二五”的工作思路,即以招商引资、加快开发改造辖......

    科协“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科协“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县科协事业蓬勃发展,成效显著的时期。科协自2006年6月与科技局分......

    信息化工作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信 息 化 发 展 规 划 一、“十一五”公司信息化发展回顾 1、发展历程 公司在“十一五”期间,从2007年成立信息化技术小组到2008年成立公司信息部,后经历公司机构改革归并质量......

    小厂镇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小厂镇基本情况小厂镇位于沽源县东南部,辖15个行政村,59个自然村,4500户,14600人,总面积220平方公里。境内交通便利,东西走向的小白线、南北走向的宝平线贯穿全镇,距北京260公里。......

    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精选五篇)

    张茅乡“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一、 “十一五”工作总结 2006年以来,我乡以构建“富裕张茅,平安张茅,和谐张茅”为目标,大力实施“农业富民、工业强乡、科技兴乡”三大......

    创业中心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天津市创业中心“十一五”总结 及“十二五”规划的工作思路 —大力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 五年来,我创业中心工作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

    镇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发展为先,民生为本, 努力建设和谐幸福新平定 ——平定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中共平定镇委员会平定镇人民政府 2010年12月26日近五年以来,我镇紧紧围绕市委提出......

    采访 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乌后旗教育事业十一五总结和十二五规划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教育事业牵动千家万户,关乎千秋万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