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石山区“饮水工程”调研报告(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13:5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西大石山区“饮水工程”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西大石山区“饮水工程”调研报告》。

第一篇:广西大石山区“饮水工程”调研报告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广西大石山区“饮水工程”调研报告

作者:冉海涛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年第02期

[摘 要]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让大学生了解社会的有意义的活动,而针对相关的专业背景,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的“广西大石山区„饮水工程‟调研”社会实践活动,既结合专业,又切实可行,学生在现实中体验了生活、体验了政策、体验了民生、体验了民心,取得的效果也是最佳的。

[关键词] 广西大石山区;“饮水工程”;大学生社会实践

[作者简介] 冉海涛,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教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教育、哲学、科技伦理,广西 南宁,530023

[中图分类号] TU99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2-0114-0003

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统一部署,2011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7月拉开了序幕。7月11日至14日,由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李春萌、冉海涛两位老师指导的“深入革命老区体验饮水艰苦生活,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社会实践小分队对位于广西西北部河池市东兰、巴马、凤山三县的大石山区进行了调研。小分队深入到村、屯等地,重点考察了当地的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在当地水利部门和镇村干部的陪同下,结合与村民的交流,得到了关于广西大石山区“饮水工程”项目的一手资料。学生们也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并结合他们学习的理论知识,对“饮水工程”项目的资金筹措、选址建设、管理维护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设想。

一、社会实践小分队组成指导教师: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李春萌、冉海涛。

队长:水工系2010级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三班班长杨军。

成员:水工系2010级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共9名。

二、实践目的地情况

河池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云贵高原南麓,有壮族、汉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苗族、侗族、水族等8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17.71万人,占总人口的83.67%,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之一。河池也是全国著名的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

成部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李明瑞等在这里领导革命斗争,是红色革命老区。

位于大石山区的河池市在2009年、2010年经受了严重的旱灾,仅2010年就有114.77万人、44.37万头牲畜因旱灾而发生饮水困难。广西壮族自治区为解决该地区的饮水问题,启动了“广西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计划用两年的时间解决120万人饮水困难。本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的目的地是饮水问题较为突出的大石山区东兰、巴马、凤山三县。

三、实践活动的过程

(一)第一站:东兰县

1.时间:2011年7月11号下午 地点:东兰县水利局会议室

听取河池市水利局领导关于河池市水利建设以及“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相关情况介绍,由于实践小分队学生大部分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专业课程学得不多,主持讲座的河池市水利局牙主任还特地向队员们解释了一些水利建设中的“专业用词”和“行业规范”,对于队员们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打下了基础。

关于河池市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的重点项目——水柜建设,河池市水利局的牙主任进行了重点的讲解和剖析,特别是水柜项目的规划、选址、资金来源、建设批次的确定、建设标准容量、阳光操作招投标、水柜的使用、水柜的日常维护等。这些细节都体现了政府对“饮水工程”的重视和关注,在每个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都进行了充分的商讨和周密的安排,力图把“饮水工程”办成“民生工程”、“爱民工程”、“民心工程”,让大石山区的老百姓共享改革成果。

2.时间:2011年7月11号下午 地点:东兰县革命烈士陵园

讲座之后,队员们在东兰县水利局韦副局长的带领下,到革命老区东兰县革命烈士陵园扫墓,在改革开放富裕起来后,队员们牢记党的教导,不忘革命先烈当年抛头颅、洒热血做出的巨大牺牲,队员们一起缅怀先烈,都誓言要努力学习知识,为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多做贡献。

3.时间:2011年7月12日上午 地点:东兰县武篆镇林乐村

队员们实地考察水柜建设,在林乐村,大家与村干部进行了交流,实地了解到水柜建设的规模,三口之家、五口之家要建60~100立方的水柜。初建的水柜资金来源大部分是政府无偿拨款,村民只要承担水柜建设的劳动力需要就可以了。建造方式基本上是以户为单位,村干部介绍说,一家一户的水柜在管理维护方面比较让人放心,村民的自觉性也较高。但当问及水柜的水质保障方面,村干部和村民都表示,目前这是一个空白的领域,一般是自然饮用,水质的检测费用较高,净化成本高,需要专业技术,是目前最大的困难。

(二)第二站:凤山县

时间:2011年7月12日傍晚 地点:凤山县乔音乡

从东兰县一路颠簸,队员们体验了大石山区的崎岖山路,在赞叹司机师傅高超技术的赞美之言和阵阵惊叫声中,踏上了凤山县的土地。中午稍稍休息后便在凤山县水利局罗副局长的带领下,实地考察了一个管理规范、使用时间长、供一个村子使用的大型水柜。这是一个典型的集体使用管理的“饮水工程”项目,从选址建设到建成使用,再到管理维护,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队员们很想知道:在一个集体的饮水项目中,是怎样做到规范管理和科学分水的?带着这个问题,队员们在实地调查的同时更关注这个“大柜”的管家——“水柜管理员”。经走访发现,这样的集体水柜建设资金相对集中,是可以节省投资的,但难就难在平时的饮水安全、管理维护、科学分水上,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要有责任心强、在群众中有威望、吃苦耐劳的人来承担起来,而且一般是无报酬地为全村服务。在实地走访中,我们找到了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目前农村基层的管理中,这样的老党员、老村民组长仍然是基层稳定的基石。

(三)第三站:巴马瑶族自治县

时间:2011年7月13日下午 地点:东山乡巴根屯

两天的连续奔波,年轻的队员们已感到有些疲惫,车行驶在颠簸的山路上,使得部分女队员出现了“晕车呕吐”现象,但在指导老师的鼓励和笑话等调节下,大家重振精神,赶赴第三站——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巴根屯。从县城出发到巴根屯的山路,其崎岖程度和危险指数超过了一般的山区道路,向导告诉我们说,外地的司机很多是不敢来这里的,但就是这个巴根屯,是当年温家宝总理与瑶族村民一起过春节的地方,想一想年近七十岁的总理、在家人团聚的春节里来到这样的一个山区村寨,队员们的眼睛都有些湿润了。

在当年总理和村民一起过节、题词的宏大木亭周围山坡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特色水柜”,有的是全封闭、有的依山而建,各种水管延伸,连接到各家各户,很多家庭已经建起了几层小楼了,很现代化。东山乡副乡长告诉我们,水柜基本上是一户一个,由政府出资兴建,这里村民外出打工的比较多,由于山区周围可种土地较少,蓄水能力有限,农业不是主要的经济收入,主要的经济收入是外出打工,不过由于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很多人都挣钱回来建楼房了。屯子里的水柜一般年份都能满足需要,一户一柜的管理方式也很放心,只是目前由于青壮劳动力的外出、老人孩子留守现象严重,所以平时的水柜清理、管理维护仍需要村干部牵头,基层组织不可或缺。

(四)返程

时间:2011年7月14号

三天紧张的行程即将结束,社会实践小分队收获颇丰,大家带着一本本写满记录的笔记本,数码相机记录了一批照片和视频场景,就连手机拍照功能都用了。7月14日,踏着长寿之乡——巴马瑶族自治县清晨的阳光,取道百色,大家满载收获踏上归途。

四、实践活动总结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了,无论是小分队的指导老师还是各位队员,大家都感到收获甚多。作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我们能亲身参与到自治区重点工程——“饮水工程项目”的实践中,是对同学们所学专业的一次检验。通过实地考察,聆听亲历者的句句真言,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大石山区百姓的关怀和帮助,也看到了基层群众在祖国大发展中享受到的改革成果。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更是视“以人为本”为科学发展的核心,“以人为本”则是体现民生的民心工程,广西大石山区“饮水工程”项目正是解决老百姓民生问题的民心工程。队员们在真实的感动中也学会了做人、做事的很多道理,结合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更明白了如何做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人。

最后,我们的实践活动报告希望能为大石山区老百姓的“饮水工程”做点努力,引起关注,呼唤爱心、呼唤良策,这也是我们此次调研活动的意义。

[参考资料]

[1]来自社会实践地区水利部门的介绍与讨论会上散发的资料[Z].

第二篇:大石山区的脱贫致富路

大石山区的脱贫致富路

----记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吴天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事迹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位于凌云县东北部,距凌云县城20多公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拨1100米,年平均气温19.9°C,年平均降雨量1226.4毫米,是典型的大石山区。全村总面积25450亩,有15个村民小组42个自然屯302户1242人,居住着壮、汉、瑶三个民族。

一、陇雅村的领头雁吴天来

陇雅村和吴天来的关系密不可分。吴天来,男,汉族,生于1958年,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陇雅屯人。读高中的时候因家庭困难从凌云中学辍学回家务农。1982年秋,吴天来发现村子的地里有一种硬度大、表面凹凸粗糙的怪石,拿到县矿产公司化验后确认是黄锑矿。于是,他与县矿产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办理了开采证及代理收购证,回村里发动群众采矿,从此家庭收入不断增长。接着他又利用自身的积蓄办起了供销店,为农民供应生产生活用品。再后来他又做起了购销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的生意。经十几年的打拼,吴天来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老板,家资几十万元之多,成了陇雅村在同样艰苦的环境中改变贫穷命运的第一人。1995年2月,吴天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6年当选为陇雅村党支部书记。

吴天来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号召力来自于他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而且他是一位有头脑有想法的新时代农民,面对陇雅村贫困的状况,吴天来不但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上很有能力,而且在做发展规划、搞项目赚钱上也很有能力。正是由于有吴天来这样的领头人,才能够把陇雅村群众的积极性与热情调动起来、将大家组织起来,齐心协力在大石山中探索出了有特色的产业新模式。由于吴天来的突出表现,获得的荣誉和称号不计其数,最主要的有:2000年荣获全国扶贫贡献奖;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7年被评为全国道德楷模;

2009年被国务院授予“时代领跑者”称号;是党的十七届、十八届代表。没有吴天来这样的领头雁,就没有陇雅村的脱贫致富。

二、陇雅村的新旧对比

(一)陇雅村的现状

陇雅村座落在桂西北的喀斯特大山中,一座座样式新颖的小楼错落有致,白墙、红瓦,使庭院显得格外漂亮,条条水泥路、石板路连村入户。干净整洁、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的陇雅村被郁郁葱葱的桑园包围着。陇堆屯(陇雅村核心屯)的寨门上隽刻着 “为了生存,永不放弃”八个红色大字,这是吴天来用他长满老茧的大手写下的,陇雅人就是依靠这种精神在吴天来的带领下,彻底改变了陇雅村的贫困落后。

从1996年以来,陇雅村在村两委和吴天来的带领下,充分利用当地有限的自然资源条件,大力发展桑蚕、养猪、中药材、石材加工等特色产业,大力进行公路修通、道路硬化、房屋改造、人畜饮水、沼气池等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11月,陇雅村被授予“全国生态文明村”称号。广西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是2013年4月提出的,这给凌云县其他村屯做了很好的榜样,有利推动“美丽凌云·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

截止2012年陇雅村人均纯收入5700元,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这时的吴天来已经名声在外,但是他依旧勤勤恳恳的做他该做的事。

(二)陇雅村的过去

大约在1780年,欧姓先祖到陇堆屯(陇雅村的核心屯)开发,住了数十年,欧氏觉得这里野兽出没,水源缺乏,远离平地,生产生活不便,所以就想迁移到其它地方居住。公元1831年(清道光11年)跟随父亲吴胜金从四川迁居到凌云杂福的吴秀洪,与父亲分家后带着四弟吴秀和来到这里与欧姓人协商,兑了欧家的土地、房产、牲畜及生产生活用具,住进了欧家的房屋,开始了这里的开发和建设。因为这里的一切都是兑来的,后来人们就习惯上把这里称为“弄兑”。后来搞土地改革时,工作队员把“弄兑”记为“陇堆”,这一寨名一直沿用至今。从吴秀洪开始,历经181年,到2012年止,陇堆屯由一户人家发展到如今的42户。陇雅村地处偏远,距离凌云县城20多公里,在未通公路以前,到县城需要七八个小时,人们往来进出均是羊肠小道,搬运货物全靠肩挑背驮。而且这里山高石头多,“耕地夹在石头缝里,房子建在石头上,喝水要钻石头洞,出门要攀石头山”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全村1200多人直至1998年人均粮食还只有110公斤,纯收入344元,贫困率达70%。1995年春,一群清华大学的学生到陇雅村考察,看到这里的情况后断言:“陇雅环境恶劣,根本不是人类生存的地方,这种地方的农户如果不搞异地安置,永远走不出贫困。”过去的陇雅村,真是一个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三、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一)把“三不通”变成“三通”

陇雅村是典型的大石区,要想脱贫致富,首要任务就是要把水、电、路三不通变成“三通”。

1.在崇山峻岭中实现屯屯通公路

陇雅人用“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神仙莫奈何”来形容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可贵的是陇雅人相信,只要发扬艰奋斗的精神就有可能改变贫困。1996年秋,吴天来垫出资金25.2万元,带领群众把通往官仓的13公里机耕路改建成村级公路。接着,吴天来又带领群众修通通往乡政府的公路。这条公路所经过的地方,50%的路面都是在壁岩上炸出来,工程任务十分艰巨。当时身为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吴天来个人共投入7.4万元做这条路的测绘等前期工作。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没有钱购买炸药,他就向县物资局求助,弄回炸药15吨。民工们没有伙食费,他把家中的1400公斤口粮,50多公斤腊肉全送上工地。在400多名民工不停奋战和全村老小的大力支持下,总投资约80万元,长14.14公里的公路硬是在山脊上一尺一尺地向前延伸并最终建成。

2000年下半年,凌云县决定开展屯级公路大会战,此时陇雅村还有二十几个自然屯没通公路,任务很重。其中有一条叫拉号公路,全长10公里,穿越12个屯,要打通3处壁岩,两个回头弯,一个大拉槽,是凌云县屯级公路建设中最长、最难、最险的一条。但陇雅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民兵的作用,56天就修通了。在屯级公路大会战中,陇雅全村共投工投劳9万多个工日,平均每人上工72天。后来又修通了42条120公里的公路,实现在屯屯通公路,甚至连只有一户人家的村屯也通了公路。

2.在崇山峻岭中进行农网改造

1995年7月,凌云县农村初级电气化通过验收,全县97%的村通了电,然而,陇雅村却是那3%不通电的村之一。陇雅村的群众焦急万分。村里马上召开党员、村民骨干大会,决定要拉电。但初步预算,这个项目不包括投工,人均要集资250元。250元虽然不算多,但困难可想而知!就在大家为难的时候,吴天来主动要求承担集资任务。刚开始发动群众的时候很难筹集资金,于是吴天来自己先垫钱买回电杆,并请人拉到村里。乡亲们看到吴天来真的做起来了,也都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取出存款,有的想办法贷款,有的干脆卖了年猪。尽管如此,筹到的款还是很有限,于是吴天来又拿出8万元,筹足集资款项,然后组织群众不分白天黑夜地运杆、埋杆、放线。在把水泥杆抬上山的时候,大家用麻绳把木梯跟水泥杆捆绑在一起,抬的抬,拉的拉,顶的顶,硬是把一根根笨重的水泥杆抬到埋杆点。

此次拉电共架设高压电线两条13.6公里,低压电线80公里,安装变压器7台,陇雅村42个屯都通了电,还辐射到周边其他乡镇100多个自然屯,使2560多人从此告别了点煤油灯的历史。

3.在崇山峻岭中修建水柜

陇雅村没有一条地表河,每年春冬两季陇雅村群众都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为了解决人畜饮水问题,1998年初,县里开展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在上级计

划拨给的水泥经费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吴天来又垫钱购进了205吨水泥,并捐款7650元资助了一些村屯和特困户开展建设。经过全村群众团结奋战,共修建了73个总容量为12000立方米的水池,安装3600米长的自来水管,至此,全村人告别了吃“望天水”的日子,用上了自来水。2000年地头水柜大会战中,村委干部走屯串户,把全村1200名老老小小都动员起来。半年时间,总容量为21863立方米的222个地头水柜建成,当年全村70多亩旱地种上稻谷,亩产达350公斤以上,比种植玉米效益好多了。到2012年陇雅村的家庭水柜和地头水柜已经修建了350个,总蓄水量达到2万多立方米,完全解决了陇雅村的人畜饮水和生产用水问题。现在陇雅村的楼房里冲水马桶、洗衣机、盥洗池等一应俱全,和城里的居民生活没有什么区别。

陇雅村完成“三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后,紧接着又安装电视和电话,更拉近了和大石山村外面的联系,2012年已经有一部分农户享用英特网,过上现代的网络生活。

(二)以示范带动推动桑蚕特色产业的发展

陇雅村的路通,电通,水通了,可是陇雅人为了生存得更好,决定在这“九分石头一分土”,没有一块水田的大石山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前的陇雅村,耕地面积1050亩,以种植玉米为主。从2002年开始,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凌云县下决心在大石山区大力发展种桑养蚕特色产业。

2001年,吴天来上京参加全国优秀党员表彰大会,认识了浙江省的一位领导,这位领导很敬佩吴天来不畏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率领村民拼搏奋斗,改变家乡面貌的精神,俩人亲切地交谈起来。浙江省是全国养蚕大省,交谈中那位领导建议吴天来种桑养蚕,说是经济效益要比种包谷高得多,是个短平快项目,当年种桑,当年养蚕,当年有收入,很适合农村发展。

2002年,吴天来决定在陇雅村发展种蚕养蚕业,但要想祖祖辈辈都是靠种玉米和外出打工过日子的陇雅人突然转变为靠种桑养蚕收入过日子谈何容易?可吴天来

就是做到了。他组织全村30多名群众到凤山县考察,看了凤山县农民的种桑养蚕,又到蚕种场(厂)去参观。回来后,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吴天来率先从自家的包谷地调出11亩好地种植桑树,并建立小蚕共育室进行示范,当年养蚕16张,总收入达1.5万元。吴天来取得成功后,便发动全村群众都来种桑养蚕,但群众还是没有完全打消顾虑,于是吴来天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的带头作用,动员村“两委”班子成员和10名党员在各屯进行示范种养,村主任杨正会在大力洞屯自家的土地上刚种了5亩桑树,当年养了三批蚕,获纯收入3000元。党员吴长刚也种了4亩桑树,当年也尝到了致富的甜头,他家当年仅种桑养蚕一项,就获纯收入2000多元,贫困党员韦启和过去只靠种植玉米喂猪养家糊口,年人均收入只有500元,每年都为小孩上学学费发愁,生活十分艰苦,在吴天来的发动下,种桑5亩,第二年仅出售四批蚕茧就收入了3000多元,解决了上学学费和生活,还购买了摩托车。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让陇雅村的群众看到了种桑养蚕是一个投入少,见效快,经济效益好的产业,使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消除了群众以粮为纲传统观念。陇雅村的种桑养业从原来的全村群众不敢养到后来的部分妇女开始养,从原来的光是长年在家的妇女养到后来的常年外出打工的老公回来跟着养。就这样,陇雅村掀起了种桑养蚕热潮,家家户户都种桑养蚕,成立了种桑养蚕协会,全村桑园面积很快达到3200多亩,年养蚕3000多张,产值达到150多万元。实践证明,种桑养蚕,土地的产出效益远比种包谷高出一至二倍,成为陇雅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群众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在示范带动下,推动了陇雅村桑蚕特色产业的大发展。全村桑园从2002年的50亩,发展到2012年的3150亩。全村有90%以上的农户养了蚕,至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从原来的不足400元增加到2500多元,至2011年突破了5000元。实践证明,种桑养蚕是大石山区一条致富的好路子。如今,陇雅村已成凌云县养蚕第一村。

(二)充分利用有限土地资源推行“立体养猪”特色养殖业

为拓宽致富门路,吴来来发现养猪也是一条致富路子。为了节约大石山村的土地资源,陇雅村为猪建起了楼房,让猪舍往空中发展。对猪舍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进行人畜分离。有的猪舍还安装了不锈钢防盗窗、楼梯扶手,楼内干净无味。陇雅村探索用先进的喂养方式养猪,综合利用红薯叶、桑叶、青菜和野菜等原生态的饲料,养出来的猪既生态又好卖,远销到广州等地。陇雅村户户建有沼气池,群众用沼肥种桑、种果、种菜,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还让居住环境更加清洁卫生,保护了森林植被。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国内的大型养猪场,非常的浪费水,可是陇雅村却攻克了这一难关。利用全自动供水笼头给猪喝水,要喝水的猪只要咬住全自动水笼头就能喝到水,不喝的时候水是不流出来的。这种方法节水、节能、环保,是值得推广的。

2007年以来,陇雅村以陇堆屯为试点,成立了养猪专业合作社,建有猪舍42间6150平方米。存栏商品肉猪800头,养殖母猪500头,其中能繁母猪145头,年产猪花4350头,年可出栏商品肉猪6000头,年销售猪花和出栏商品肉猪产值可达500万元。在陇堆屯的示范带动下,全村群众纷纷发展养猪业来增加收入。2012年,陇雅村更是结合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猪花、商品肉猪的养殖。仅养猪这一项,年收入可达1000万元。带动了2000多养殖户加入养猪合作社。这一条生态“立体养猪”特色产业模式给陇雅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三)充分利用石头缝里的小块地发展中草药特色产业 1.种植“十大功劳”等中草药。

陇雅村四周虽然都是石头,但是石头缝里巴掌大的小块地却盛产十大功劳等中药材,吴天来组织群众在各自的责任山上培植十大功劳等中药材,并指导大家有计划地进行采收,现在陇雅村的弄碧、鸭动等5个自然屯的荒山已被列为广西十大功劳野生研究基地。仅中草药这项的年收可达100万元。陇雅村还大量种植金银花,和120多亩千斤拔等中草药。不但增加的经济收入,还能防止土地石漠化。

2.建立铁皮石斛特色中草药种植基地

铁皮石斛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吴天来看准了铁皮石斛的发展空间,让寸土如金的“石头缝经济”发挥出最高的经效益。2012年9月18日,凌云县长生仙草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特色中草药种植发展基地,陇雅村铁皮石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这为陇雅村300多户农民找到了发家致富的新起点。公司聘请生物科技人员进行培育种植,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把铁皮石斛产业做大做强。

陇雅村现已自行组培苗木500亩,预计3年后产值将达800万元以上,2012年年底又投资入2000多万元,建起了1000多亩铁皮石斛野生园。3年后的产值超过2000万元。因此,陇雅村要实现十八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个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四)利用丰富的石材资源发展石材特色产业

吴天来说:“我们这个大石山村曾经被认为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所以们要依靠科技发展产业。”陇雅村充分利用大石山区石材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靠石吃石”的特色产业。陇雅村有石材加工厂3家,生产的石板、石碑、石柱、石凳、石桌、石狮等产品,创收100多万元,使全村120多名剩余劳动力有工做,有钱赚,大发“石头财”。

陇雅村的特色产业得以健康稳步持续的发展,主要是因为,第一,依靠团结的力量才能在大石山区这种极其恶劣的环境,大搞基础设施量建设。第二,有一个具有奉献精神和经济头脑的的带头人。第三,村两委落实管理制度,组织村民学习科技文化、法律法规,培育良好的村风民风。自1996年以来,全村没有出现违法违纪现象,没有一例超生,实现了村屯和谐。第四,是因为陇雅村成立了桑蚕、药材、养殖、劳务输出、党员互助等5个产业协会,把分散在各个村组的党员致富能手按产业类型组织起来,通过党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动农户,让农民长期

得到实惠。第五,是因为充分发挥“农家课堂”这一载体,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为出发点,以农村党员中心户、党员科技种养示范户为主体,经过“农家课堂”学习,提高村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实用技术。

如今的陇雅人有了新的目标,用吴天来的话说: “我更需要秉持‘为了生存,永不放弃’的精神,认真履行好一个共产党员的天职,带领陇雅村群众战天斗地,劳动致富,把全村的产业搞活、搞好,让全村人的生活更加富裕,争取在‘十二五’末人均年收入达到万元以上,这是我为自己定的一个目标。”

这也是陇雅人的奋斗目标。

第三篇:饮水工程报告(42号)

法中心校本部字〔2011〕42号

法官镇中心学校(本部)

关于请求解决楼顶渗水师生饮用水工程和校园照明电路改造所需资金的报告

县教育体育局:

我校现有在校学生316名,在职教职工25人,设9个教学班。首先,今年夏季以来,我校教学楼及原建生活用房(后改建为部室用房)出现楼顶渗水问题。其中教学楼顶240平方米,部室房顶210平方米,共计450平方米需要解决渗漏问题。按照每平方米造价60元计算,需要2.7万元。其次,长期以来,我校师生饮用水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主要依靠校园外沟边一口4米深的机井和附近1000米距离的山沟蓄水池供水。干旱季节基本无水,下雨时水质混浊,严重影响全体师生身心健康,也严重威胁师生安全。教师、学生及其家长怨言不断,学校更是忧虑重重。第三,我校新建综合楼(教师宿办室和部室)用电线路为暗线,漏电严重,短路现象时有发生,存在极大地安全隐患,师生办公学习用电极不正常;教学楼用电线路装置早,现已老化,且不规范,使功能性部室和相关教学设备不能正常使用。种种问题导致学校每月电费高达3000余元,且极不安全。

有鉴于此,我校在新学年开学之初的安全隐患排查过程中,深感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性。经校委会多次考察论证和反复研究,拟新建一口10米以上深度的井和一座12立方米左右的水塔,以保证我校师生正常饮用水。该项工程预算资金6万元,其中机井约需2万元,水塔约需4万元。拟对学校综合楼和教学楼照明线路重新安装,概算需要资金5万元。加上处理楼顶渗水资金2.7万元,共需建设资金13.7万元。

解决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确属我校工作的当务之急。由于我校此前建设项目多,负债大,学校公用经费严重不足,特向县教育体育局申请资助。

特此报告

法官镇中心学校

二O一一年十二月十九日

主题词:解决

饮用水

照明电路

资金

报告

抄送:局领导

(二)法官镇中心学校校本部

2011年12月19日

共印5份

第四篇:山区乡镇调研报告

求真务实 把握契机 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

洪江市塘湾镇是位于洪江市东部的一个偏远小镇,素有怀化市东大门之称,全镇土地面积66.8平方公里,下辖1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1.3万人,因为各方面综合原因,导致我镇农民经济收入依然以农业为主。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目前,我镇农业发展现状如何,全面推进现代农业面临什么困难,围绕这些问题,最近,我们通过走访、调查、收集相关信息等方法,对我镇的这些情况作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镇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气候环境、农民素质偏低等因素严重制约我镇农业发展。正视农业发展现状,全方位推进特色农业是我镇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镇的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十五”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我镇粮食总产量年均稳定,单产年均超过600斤,高出“九五”38.9%。从调查结果看,受到国家的粮食综合补贴、畜牧业生产补贴和免除农业税政策的农民分别占到94.2%、86.0%和96.7%。

二、存在问题依然突出

虽然我镇的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总体看,现代农业发展滞后仍是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的最突出的矛盾。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我镇农业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实际机播、机收、机电灌溉率不高。农民出售农产品多以原粮、活畜为主,农产品深加工少,附价值很低。从调查结果看,我镇农业生产“地力差,部分地区水资源缺乏”、“农业灌溉条件差、农业生产基本靠天吃饭”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的原因分别占到了55.3%、36.9%和44.5%。目前仍有78.2%的农民以散养的方式从事养殖业,有95.6%农民以承包耕地为载体从事种植业,有91.3%的农民“出售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

(二)农民素质低、适应性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目前,在近1万多农村劳动力中,文盲率为0.6%,小学文化程度占17.4%,初中文化程度占64.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7.4%。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而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流动过程中,出现的农民人力资本的“逆向选择”现象:流出就业非农行业的基本是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进一步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无疑,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

力军其素质偏低,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三)落后的思想观念仍是农户走入市场的最大障碍。塘湾镇的农民仍然沿续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习惯,思想观念保守,在寻求项目和资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给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当的严重。相当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农为本的生存观念和温饱型目标,小富即安,脱贫致富的心理预期不高。

(四)受固有观念的制约,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模式停留在初级水平。偏远山区人地矛盾相对突出,资源的利用成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一些干部的视角仍停留在种植业的发展和有限的土地开发上,对广大的山林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所忽视,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而对土地资源的深度开发,充分利用尚有所忽视,从而陷入“山区资源缺乏”的怪圈。资源开发视角及经济发展思路的不同,导致山区乡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户营经济模式单一。

(五)经济发展中“短视心理”造成集体实力日渐削弱,对户营经济的扶持存在误区。这里的“短视心理”是指部分村干部群众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利益,重个人利益,轻群众利益,享乐主义,摆官架子的不利倾向。由于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户营经济的发展,多数村干部对集体经济发展抱的期望不大,导致近年山区集体经济实力处于缓慢的发展趋势。由此看来,由于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塘湾镇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缩小乡村致富的差距,就应该通过合理的规划,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遏制山区农民致富缓慢的势头。

三、村庄层面村民的全方面合作是新农村建设的契机

合作的本质就是弱势小农通过联合而组成组织,在市场经济中集中力量,互帮互助,共担风险,最后实现共沾利益。

村民合作组织可以是专业化的,比如购销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生产型合作社。但是实践证明由于村民观念还不够新,合作意识还不到位,所以成效都不是很显著。

从实际出发,在村庄建立综合性的合作社效果会更明显。因为农民大多数还是兼业化小农,他们不仅耕种着土地,种植着各种粮食作物,而且绝大部分家里还搞些养殖。如养些猪、羊、鸡、鸭、鹅等家禽家畜。结合农民这种兼业化经营的特点,合作组织要尽可能为社员提供综合服务,所以,合作组织要在实践中摸索出综合服务形式,有资金互助服务,有以图书借阅、电脑查寻、电视放映、专家技术人员讲座等形式的信息服务,各个种植、养殖小组的内部技术互助(如统一防疫)和农资统一购销服务以及产品销售信息的收集与发布等等。

而且,从完整意义上来讲从完整的意义上讲,合作组织是一个人群共同体,具有经济性、社会性、文化性,合作的经济与合作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合作的经济就没有合作的文化,反之亦然。“奉献、劳动、参与、团结”的合作理念,以及地方传统戏、大众化的舞蹈、群体演唱等等平民化的集体文艺,本身就是对大多数人既“经世”又“济用”,大家聚在一起开心了,精

神世界丰富了,身体健康了,本身就是“经济”。总之,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在劳动人民那儿,两者是一体的。这也是在发育农民合作组织时必然产生农民文艺队的原因。

同时,因为合作组织实质是群体的自治动员机制的表达,所以当前由于农业税全免等而导致的村“两委”的功能转变也是与合作社一致的。甚至,在中国农村特有的小农村社的地理状况和制度沿袭下,一个少则不到千人,多则三五千人的村子,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村“两委”班子如果一心地想解决群众的事,那就必然是协调、服务等合作上的事了,难道还有什么别的事吗? 其实,合作的政治、合作的社会、合作的经济、合作的文化是四位一体的。这也是合作组织发育过程中积极借用村“两委”等体制内资源,促进村两委职能转变为地方自治功能、促进村民(如阶层、代际)关系改善的原因所在。

农民的全面性合作是进行村庄建设、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核心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塘湾镇的农村经济一定能够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奔小康。

第五篇:武乡县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管理调研报告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专题调研报告

武乡县水利水保局

赵 伟

武乡县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管理调研

根据武学组发(2009)10号文件通知精神和我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日程安排,4月1日至15日我对我县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情况如下:

一、调研目的

农村饮水工程是与广大农村群众密切相关的社会公益性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2000年以来,全县大规模开展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全县农村的饮水条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饮水工程管理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为全面系统地了解掌握全县农村饮水工程管理情况总结经验,寻找问题,为今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提供有效借鉴,拟对全县农村饮水工程的运行管理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地调研,重点对2000-2008年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管理情况进行剖析,并根据剖析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

二、基本情况

武乡县地处太行、太岳山脉之间,全县地形东西两侧高峻,中间低凹,境内峰峦重叠,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复杂,东部山区海拔多在1400m以上,西部地区海拔多在1300m左右,—

— 北部和西部海拔平均800-1300m之间,最低处800m。

县城内有蟠洪河、马牧河、涅河、浊漳北源干流四条水系,均属暴雨性山区河流,由于暴雨集中,河川径流多以洪水出现,暴涨暴落,季节性变化极为显著,洪枯流量相差甚为悬殊,清水流量小,常出现春旱和连续枯水年。全县总面积1610平方公里,按地形地貌大体可分为丘陵平川区、土石山区、石山区和灰岩区四种类型。其中丘陵区面积为1390平方公里,平川区为200平方公里,蟠洪河以东的石山区和东岩区石裸露,很少有第四系地层覆盖,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6%。

全县14个乡镇,1个开发区,376个行政村,781个自然村,总人口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5572万人,农村人口密度118人/平方公里,2006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6.237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50元。

武乡县属北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冬季气候寒冷,时间较长,1月为最冷月,月平均气温-6.8℃,极端最低气温为-26.2℃,夏季较短,为时1个多月,最热月7月的平均气温为22.8℃,极端最高气温37.7℃,年平均降雨量549.8mm,但是年际间降雨量变化大,降水的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冬季降水稀少,而夏秋二季则集中全年降水的大半,年平均相对湿度在64%左右,即使春季四、五月份,相对湿度也达50%以上,全年日照时数较

— 少,霜冻期为9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中旬,无霜期为150-160天。

我县水资源总量为3.34亿m,拥有地表水资源量为1.53亿m,其中:清水流量0.26亿m,地下水可利用率为90%,可开采量0.11亿m。现状开采量为400多万m,占可开采量的36%,其特点是西部地下水位浅,资源丰富,易开采,东部地下水位埋藏深,难以开采,造成人畜饮水困难。

由于其特定的地形、地质条件,使我县十年九旱,水源奇缺,地表水少,地下水深,导致农村饮水十分困难,特别是蟠洪河地区的石山区和灰岩区石裸露,很少有第四系地层覆盖,加之近年来由于煤炭超采造成漏水严重地下水位下降以及工矿企业大量污水排放,致使该流域的近4万人畜饮水受到严重污染,严重影响当地农村的饮用水质量。

三、供水现状

经过详细的调查统计,2008年底,全县农村供水人数为154353人普及率为83%,吃上自来水的人口为151475人普及率为81%,其中集中供水解决107007人,单村提水解决47346人。

集中式供水现状

全县共兴建各类集中式供水工程91处,解决受益人口11.8万人,按工程类型,引水工程7处,解决0.286万人,提水工程84处,解决11.773万人,全县所有集中式供水工程均无水

333

33源净化设施。

全县共兴建大型集中供水工程7处,分别为:蟠洪河集中供水工程、墨镫集中供水工程、上司集中供水工程、广有集中供水工程、漳河集中供水工程、故城集中供水工程、窑湾集中供水工程,受益村庄达到397个,受益人口10.7万人,人均日供水量为30升,工程供水能力为1355.8吨/日,水价为2.4元/立米,除蟠洪河、窑湾集中供水工程水质受到污染外,其它水源水质良好,满足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单村提水工程77处,受益人口4.7346万人,水源大部分为浅层地下水,水费由各村自行负担。

分散式供水现状

全县分散式供水人口共计53774口人,供水形式主要有三种:一种为我县东部山区水源奇缺,人畜饮水基本为旱井集雨主要分布在韩北、蟠龙、洪水、墨镫4个乡镇,共41个自然村,4032口人饮用旱井水,水质较差,有不同程度的细菌超标。二种为我县中西部地区水源比较丰富,人畜饮水主要为大口井,大部分村一村共用一眼或二眼井,水质较好,无污染,但大部分村庄饮水不方便,特别是中部地区的大有和丰州镇等乡镇大部分村民居住于山脊上,饮水大口井一般位于沟底的小溪旁。这类人口共有224个自然村,48627口人。三是无设施供水的村

— 庄,我县这几年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溪水、山泉水大部分断流,而且许多山庄窝铺通过移民等都已迁出,因此我县直接饮用溪水坑塘水、山泉水的人口很少,只有4个自然村1115人,其水质直观较好。

四、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情况

面对全县特别是东部山区缺水的严重形势,历届县委、政府从解决生存危机,以水安民着手;从发展经济,以水富县着眼。在上级部门的支持帮助下,采取多种形式解决缺水困难。建国50多年来,国家平均每年用于人畜吃水解困的投资就达700多万元,到1999年底共建成人畜饮水工程11037处,累计解决了6.99万人,1.21万头大畜的饮水困难,对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起了很大的作用。

2000年武乡首批被省政府列为饮水解困重点县,广有集中供水工程为全县解困工程的重点项目。工程于2000年6月动工兴建,历时6个月,11月20日完工,2002年又进行了二期工程,两期工程总投资772.56万元,其中省补386万元,市、县、乡村自筹资金386.56万元。完成总工程量46.75万立米,投工36.42万个,解决了原广志、洪水、大有、贾豁、东沟等5个乡镇,108个村庄,2947万口人,8756头大畜,43319只猪羊的饮水困难。同年还建设了43处小型提水工程,共投入资金

— 866.67万元,解决了27037口人的饮水困难。

2002年是省政府实施三年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最后一年,我县又被省、市列为解困重点县,漳河集中供水工程为我县2002年的解困重点项目。该工程为一级提水,总工程量12.15万立米,总投资8.2万个,总投资393.42万元,其中省初197万元,市、县、乡级配套及自筹196.42万元。工程包括水源工程一年,提水站工程一处,压力管道11.1公里,配水管道60公里,调蓄水池4座,共计容积1600立米。同年还兴建了小提水工程30处,共投入资金590.42万元,其中国补资金289万元,该年共计解决19200人吃水困难。

2003年兴建了上司集中供水延伸工程,该工程总投资210万元,其中国补资金105万元,共铺设上水管道19700米,修建蓄水池4座,共1200立米,同年还兴建了小型提水工程27处,该年共解决了54个村,11466人的饮水困难。

2004年我县兴建了故城集中供水工程,该工程包括管理站一处,蓄水池1座,1000立米、输水管道32.8公里,工程总投资125万元,其中:省补资金90万元,同年兴建了小型吃水工程13处,该年共解决20个村,7850口人的饮水困难。

2005年共兴建各类小型吃水工程32处,总投资160万元,其中国补资金118万元,共解决35个村,6700口人的饮水困难。

— 2006年共兴建各类小型吃水工程35处,总投入资金380万元,其中国补资金170万元,共解决75个村,13100口人的饮水困难。

2000-2008年共兴建集中供水工程九处,各类小提水工程180处,共投入资金2573.09万元,其中国补资金1332万元,共解决85353人,11774头大畜的饮水困难。

五、农村饮水工程管理情况

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向管理要效益,是各项饮水工程达到长久受益的必由之路。在供水工程的经营管理上,我县基本上做到了产权明晰,主体明确,坚持“谁建、谁管、谁受益”的原则,做到了竣工一处,完善一处经营管理合同,国家补助农户为单位兴建的旱井饮水工程,由县政府统一发放井权证,受益户负责管理。单村兴建的提、引、蓄水工程,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形式进行管理。集中供水工程企业管理,由县水利局设立农村供水总站,统一管理各集中供水站,各站通过竞争上岗,由水利员负责供水站运行,各供水站市场运作,供水收费,解决运行费和设备维修费。通过调查除集中式供水工程,水价统一核定外,其它工程均无统一水价,其水价只能负担电费,不能提取大修折旧费用。水费支出和水价当地群众都能接受。

六、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管理的成功经验

1、反复论证、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千方百计降低工程造价 在实施农村饮水工程中,县委、政府为了把这千载难逢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真正办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依据这一宗旨,结合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想办法尽量降低工程费用,使工程建设投资能减一点就减一点,能少一点就少一点,在工程建设上,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利用市场经济杠杆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造价。一是在水源条件好且有保障、经济基础比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建设集中供水工程,不单村解决。二是在人口居住分散、偏僻、边远、交通不便利的地区,以打旱井工程和单村提引解决吃水困难。

2、加大力度,严把质量,营造集中供水工程供水市场氛围 农村饮水解困工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是广大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希望工程,为确保工程质量,保证工程效益,武乡县成立了农村饮水解困工程领导组,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技术负责制,加强建设期的各项管理,达到营造饮水工程供水市场氛围的目的。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期间严格执行招标投标制,择优选用造价合理的专业施工队伍,坚持受益区群众投工投劳的完成一般性的土石方开挖,不花国家投资。严格执行施工合同制,所有饮水解困工程特别是集中供水工程开工前必须有完

— 善的施工合同及法人代表,特别是机房、蓄水池等关键部位要求更严,对一些隐蔽工程质量问题要求分段、分部位认真验收。严格执行管理制,工程建设中县水利局成立了技术组,对全县饮水解困工作进行指导并由一名领导专抓此项工作,每个乡也同时确立有专门技术责任人,特别是集中供水工程建立了有技术人员、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三人施工的监理跟班组,一但发现工序和技术方面的问题,责成施工队立即返工,并建立了工程质量追究制和工程设计施工质量各个环节完善的工程技术档案,从而增强了领导、技术员和建设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严把材料设备关,需要外采的机电设备和管道器材,则从厂家直接调运到工地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采购费用,能够就地取材的砖、石、沙子等,决不从外地拉运,从而规范了饮水解困工程的采供方式。

武乡县在实施饮水解困工程建设中,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工程材料批量采购,加大农民投劳折资,公开招聘工队,合计可节省投资100多万元,不仅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而且相应减轻了农民负担。

3、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把饮水工程管理推向市场 一是实行有偿供水,以水养水,新水新价。每处集中供水工程竣工后,都由水利部门和物价部门核定了水价,明确了计

— 量收费,增强了水费透明度并公示上墙,让群众明白,接受群众监督,树立用水缴费新观念。变过去“福利水”为“商品水”,使饮水解困工程走上良性发展道路,提高工程自我更新能力。

二是制定和完善了供水站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收水费制度并醒目地写在墙上。明确告诉群众水管人员的具体职责和各项制度,将整个供水站的管理工作都臵于群众监督之下,堵塞了管理中存在的各种漏洞。同时县政府出台了《供水工程分级管理意见》,使饮水解困工程管护都建立在了有章可循的基础上,保证了工程的安全运行。

三是向管理要效益,扩大了供水市场,以市场经济推进农村供水可持续发展。在工程建设上武乡坚持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并重。实施饮水与产品配套开发,扶贫解困相结合,向厂矿企业延伸,向调产区域倾斜。在保证人畜饮水的前提下,加大对工矿企业、乡村企业供水力度,实行供水商品化,完善有偿供水,通过多供生产性用水的办法来提高设备运行率,达到以水养水。如墨镫集中供水工程、窑湾集中供水工程、蟠洪河集中供水工程都分别承担煤矿、铁厂、镁厂的生活和生产用水,不仅增加了供水收入,而且促进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武乡县把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用于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从工程规划、建设到供水运行管理全部推向市场化管

— 理,实行有偿供水计量收费,利用经济杠杆调节供水市场,实现了农村由“福利水”向“商品水”的转变,闯出了一条向管理体制要效益,向管理要稳定解困,以市场经济推行农村供水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七、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工程建设中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和推广较少。近几年的工程建设表明,只有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高工程项目的科技含量,才能确保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

二是项目报批程序多且报批花用的时间较长,再加之工程都是当年批复、当年实施、当年验收,致使项目建设单位任务重、时间紧。建议在今后的项目中,加快项目报批进度,缩短报批时间,使工程批复尽可能下达的早一些,同时适当加大工程实施与验收的时间差。

三是工程设计受资金限制,工程设计标准低,自动化水平较低,对水源保护和入户设施投入不足,给工程的运行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四是缺乏对管水人员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轮训、外出考察学习。管水人员综合素质等能力较低,分析管网明漏、暗漏的能力及处理管道一般故障、突发故障的技能不高,不能定

— 期聘请专家指导管理人员学习管网运行、水压监测、水质处理等技术措施及管理知识。

五是由于供水工程数量多,管网设施辐射村村庄庄,管理维护任务相当繁重。根据水利部《村镇供水站定岗标准》进行定岗管理,而水费收入有限,因此形成了人员的大量需求与有限的水费收入之间的巨大矛盾。

六是用水户都安装了水表,但科技含量不高,有的群众长期扯条滴点用水,水表无法计量,有的采取多种方式窃水,多用水,少缴费,致使水表对口率较低,供水损失增大,供水成本高,管理单位运营管理难,亏损严重。

七是还有一大部分单村吃水工程体制不清,产权不明,使水费收入在支付电费和工作人员工资后,基本没有积累和盈余,提取不出大修折旧费。

八、建议

为进一步深化农村供水管理工作,对农村饮水工程管理要本着“管建一体化,收支两条线”的原则,以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为目标,以提供优质供水服务为宗旨,建设有利于工程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保障机制。具体措施为:

一是以县供水总站、抗旱服务队为依托,成立农村供水管

— 理服务中心,下设规划设计组、施工维修组、督查组、收费组、财务组。今后凡是农村饮水工程项目,建设之初,就让管理人员参与工程建设,竣工后,负责工程运行管理,把管理和建设融为一体;在水费征收上,实行供水总站统一征收,在水站管理费用,维修期支出上实行统一报销。逐步实现建设维修专业化;检查考核标准化,财务管理规范化,确保供水工程的良性运营。

二是把供水总站纳入事业单位。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把农村集供管理站纳入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定岗、定编、定人、定工资,为职工交纳养老保险,稳定管理人员队伍,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实现供水规范化管理。

三是建立村级小提水工程折旧费管理制度。把全县128处小提水工程按乡镇划片,在乡镇建立折旧费专户,由乡镇水利员监管,把小提水工程承包费、租赁管理费等资金纳入专户,实行专款专用,确保小提水工程能及时得到维修、养护。同时,要将收支帐目定期公布,接受村委、用水户及社会监督。

二00九年四月二十日

下载广西大石山区“饮水工程”调研报告(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西大石山区“饮水工程”调研报告(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饮水问题调研报告

    农村饮水问题调研报告 水是生命之源,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安全可靠的农村饮用水直接关系农村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调研报告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事关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做好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是维护最广大......

    人畜饮水安全工程调研报告

    红山窑乡人畜饮水安全工程调研报告 中共红山窑乡委员会 红山窑乡人民政府 2012年4月27日 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

    饮水项目3个工程报告

    旬邑县农村供水站 2011年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保证安全生产措施方 案 一、项目概况 2011年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涉及到城关镇下塬子、清塬镇马来腰、吕家等2个乡镇3个供水工程,共解决......

    安全饮水工程竣工报告

    彝良县龙街乡2011年学校饮水安全项目 竣工报告 龙街乡人民政府 二0一二年十一月十日 1 一、基本情况 龙街乡位于彝良县城南部,距县城62公里,处于2省3县6乡接合部,东面与奎香接壤......

    边远山区基础教育调研报告

    边远山区基础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和平小学 提供 一、现状与原因分析: 和平小学地处瑞昌西南边远山区,地理条件差。辖区内学生99%以上是农村户口。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落实;城......

    乡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调研思考

    **镇紧紧抓住国家投资导向,积极争取农村安全饮水项目,着力解决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自2000年以来,共争取资金1319.94万元,建成了集中供水厂2个,日供水能力2840m3;建管饮工程72件(......

    关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7月底,市政协副主席xx带领提案委员会和经济企业界部分政协委员,对全市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进行视察调研。调研组一行先后实地察看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