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通告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发布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告
为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保障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现将我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通告如下:
一、重点预防保护区:泰山、鲁山、蒙山、崂山和昆嵛山等林木植被较好的地区;经过集中连片治理,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区域。重点预防保护区以保护现有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防止乱砍滥伐为主,同时做好局部水土流失严重区的治理工作。
二、重点监督区:鲁中、鲁南矿区,胜利油田开发区,胶东矿区及城市规划区。鲁中矿区主要包括淄博市、莱芜市、新泰市、肥城市和济南市历城区、章丘市等矿藏丰富的区域;鲁南矿区主要包括枣庄市和邹城市、兖州市等煤炭工业区;胜利油田开发区以东营市、寿光市、惠民县、博兴县为主;胶东矿区主要包括招远市、莱州市、龙口市等。对重点监督区,要在进行水土流失治理的同时,突出做好监督管理工作,防止因开发建设造成人为水土流失。
三、重点治理区:鲁中南中低山丘陵区,黄泛平原风沙区,胶东半岛丘陵区。重点治理区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主,同时做好保护工作。
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采取切实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管理,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查处。
一九九九年三月三日
第二篇: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告
武汉市人民政府文件
武政〔2004〕31号
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告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了保护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减少江、河、湖、库泥沙淤积,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武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现将我市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预防保护区划分情况通告如下:
一、重点治理区:主要是自然水土流失较严重、易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的区域。我市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为长江、汉江、滠水、倒水、举水沿岸,夏家寺、梅店、道观河、少潭河库区,黄陂西北部山区,新洲沙河、孔子河流域,新洲北部低山区,江夏汤逊湖、梁子湖、斧头湖水系,蔡甸后官湖、官莲湖、小?L湖、�p砂湖、西湖流域,洪山花山、九峰旱区、左岭流域。以上区域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的规定,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主,全面规划,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作好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二、重点监督区:主要是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活动较为集中、频繁,损坏原地貌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我市水土保持重点监督区为:开发建设项目较集中的城区、乡镇,工业区,公路、铁路、机场建设区,各类开发区,开山采石比较严重的江夏乌龙泉、黄陂石门山、江夏八分山、蔡甸侏儒山等开山采石采矿区。各类工程建设与开发建设活动都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并报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申报、审批、监督制度,防止因人为开发建设活动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因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的,须按照“谁破坏,谁负责治理”的原则进行治理。否则,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相关规定限期治理,并予以处罚。
三、重点预防保护区:主要是水土流失较轻、林草覆盖较好的缓坡地、浅山丘陵区及平原湖区。我市重点预防保护区为:北部林区,市境湖泊,马鞍山、青龙山森林公园,龙阳湖、天兴湖、盘龙城、金银湖、南湖等度假区、水源保护区,九真山等生态环境保护区,东湖、磨山、黄鹤楼、古琴台、木兰山、木兰湖等风景名胜旅游区,沉湖等湿地保护区,以及江汉平原农业种植区。以上区域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以水土保持预防保护为主,防止乱砍滥伐,保护好植被,实施生态自我修复,同时做好局部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
各区人民政府要根据本通告和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加强管理,综合防治,切实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改善生态环境。
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以上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预防保护区的划分,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武汉市人民政府
二00四年五月十四日
第三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
现将四川省各水系的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为三类,公告如下:
一、重点预防保护区: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上游等森林植被较好的地区。
二、重点治理区:渠江、嘉陵江、涪江、沱江以及岷江下游、大渡河下游、金沙江下游、雅砻江下游等区域。
三、重点监督区:金沙江干流区的攀枝花市、凉山州西北部及南部,青衣江、大渡河流域的雅安地区,岷江流域的成都市、乐山市、眉山地区,长江干流区的宜宾市、泸州市西南部,沱江流域的德阳市西北部,涪江流域的绵阳市西北部,嘉陵江流域的广元市西北部、巴中地区西北部,渠江流域的广安地区东北部等区域。
重点预防保护区以保护自然植被,防治乱砍滥伐为主,同时做好局部水土流失严重区的治理;重点治理区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主,同时做好保护工作;重点监督区在进行综合治理的同时,突出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
2000年8月21日 鄂政发[2000]47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了保护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减少江、河、湖、库泥沙淤积,建立良好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件》、《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将我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预防保护区划分如下:
一、重点治理区:主要是自然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易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的区域。我省重点治理区为三峡库区、丹江库区、大别山南麓、清江流域、桐柏山区、汉江中游、幕阜山区、江汉平原周边浅丘区。以上区域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的规定,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主,全面规划,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做好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二、重点监督区:主要是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活动较为集中、频繁,损坏原地貌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我省重点监督区为:开发建设项目较为集中的城市、乡镇,公路、铁路建设区,采石、采矿区,开发区等。各类工程建设与开发活动都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的规定,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并报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控制人为开发建设活动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三、重点预防保护区:主要是水土流失较轻、林草覆盖较好的丘陵区域及平原湖区。我省重点预防保护区为:江汉平原地区以及林草植被较好的地区。以上区域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以水土保持预防保护为主,防止乱砍滥伐,保护好自然植被,同时做好局部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公告和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当地实际确定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预防保护区,制定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切实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改善生态环境。
以上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预防保护区的划分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特此公告。
第五篇: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治理对策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治理对策
夏 青 李 翀
一、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现状与问题
长江上游存在4大片陡坡耕地,即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陕南和陇南地区、嘉陵江中下游地区、三峡库区。这4大片陡坡与长江流域暴雨区相重合,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从河系水文资料分析,长江上游河流中的高输沙区域,正好与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重点区域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陕南及陇南地区、嘉陵江中下游地区相吻合。因此,这“4大片”成为需要优先治理的区域。
“4大片”包括云、贵、川、甘、陕、鄂、渝7省(直辖市)的152县(市、区),土地面积35.1万km2。重点流失区陇南地区为我国四大泥石流区之一,总面积27915km2,水土流失面积15984km2,每年向长江输送泥沙5483万t。境内白龙江中游地区为长江上游主要产沙区之一,剧烈侵蚀面积693km2(侵蚀模数1.0万~3.5万t/km2·a),强度侵蚀区面积2101km2(侵蚀模数4300~10000t/km2·a),有泥石流沟1000多条,危害严重的300多条。其中三峡库区19个县(市)土地面积共21667km2,水土流失面积占15947km2,而强度流失面积达30%以上。“4大片”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8.9万km2,占“4大片”土地总面积的53.9%,占长江上游总面积的18.9%,但年均土壤侵蚀量为8.8亿t,占长江上游年均土壤侵蚀总量的58%,占全流域的1/3强。“4大片“的坡耕地近550万hm2(其中陡坡耕地约占1/3),仅占其总面积的15.6%,而年均侵蚀量高达3.8亿t,占“4大片”年均侵蚀量的43.5%。可见“4大片”特别是坡耕地是长江上游主要侵蚀泥沙来源。
由于大量的土壤流失,旱洪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严重失调,恶性循环愈演愈烈,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农业生产长期徘徊而难以稳定和提高,水土流失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严重障碍,也是该区农村贫困的根源,同时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带来严重威胁。
二、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原因及趋势分析
1.原因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经济落后,自然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低,人口过度膨胀是重要诱因。人口对水土流失 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上,由于人口的增长,耕地的需要量不断扩大,许多坡耕地都是在无水土保持条件下耕种。人口密集区,对土地的利用改造程度比较大,在山区和丘陵区,人口密度与水土流失呈正相关关系。再加财力、物力的限制,水土保持工作又跟不上需要,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又一主要原因。
2.趋势分析
在李翀的《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管理综合决策模型》中,建立了综合流域人口、资源、环境、灾害与发展几大关键因素在内的决策支持大系统,构筑了先进的模型结构,提出了包括生态安全度、环境基尼系数等指标的7项社会、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进行人口、粮食、生态安全度发展战略的仿真模拟。模型将生态环境管理置于人口、经济、环境、资源、灾害5个相互动态影响的系统中,分析其影响和作用,对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管理对策进行综合性、系统性和趋势性分析。于是,在应用综合决策模型对水土流失治理对策的研究中,基于对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认识,设计标准方案和比较方案两种对比方案。比较方案是假定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缓慢,水土流失强度得不到有效控制;标准方案则是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得到一定有效的治理。由于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是陡坡耕地面积,因而模型中假定长江流域各区域的退耕还林的优先点是陡坡耕地,而由于粮食不足需要开垦的则是荒山荒坡和疏幼林地,并且开垦出的土地的水土流失强度与其相当。同时,每年植树造林的土地皆源于荒山荒坡和疏幼林地。
基于综合决策模型研究的成果,根据模型模拟,云南、四川、重庆2省1市与全流域其他省市采取相同的水土保持力度,今后100年,占全流域水土流失比率保持在59%~65%,成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重点所在。
三、水土流失重点区人口控制措施的影响分析
利用综合决策模型研究结果,发现人口的增加对长江流域各区域的资源压力并不是均匀的,结合长江流域各省市的人均粮食趋势,可知全流域2030年前后是人均粮食供给的瓶颈。长江流域人均产粮预期低于350kg/人的有贵州、云南、江西、浙江、上海等5个省、直辖市,四川省人均产粮最低值亦接近350kg/人。如果以年人均400kg粮食作为衡量一个区域粮食供应是否满足的标准,可以发现,贵州人均产粮在250~300kg/人的危险区域徘徊,云南的人均产粮2060年前一直处于350kg/人水平之下,四川作为产粮大省,人均产粮2060年前一直处于400kg/人水平之下。且由于上述区域地势复杂,交通不便,外部粮食的支援困难,因此处于长江流域上游的贵州、云南、四川等生态敏感区成为粮食紧张的重点区。
贵州、云南、四川均是农业省,其未来的粮食压力不容忽视,粮食短缺将产生沉重的压力。而且它们是长江流域上游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退耕还林、植被建设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在该区域进行。该区域人口的发展对区域带来巨大的压力,会影响到整个长江流域,因而对该区域的人口发展,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
模型中,以四川为研究目标,假定四川人口政策目标生育意愿生育率由2调低到
1.9,每年转移出川的人口由3万人调高到6万人(方案简称为参照方案)。模型中其余参数同标准趋势。
相对于四川人口的变化,四川的人均耕地面积也发生相应改变。若四川每年外迁人口从3万增至6万,人口意愿增长率从2.0降至1.9,人均耕地可以在2060年回到1995年水平。否则,人均耕地将达不到1995年水平,只能维持在0.050~0.053hm2/人的低水平。此外,严格控制人口,也会惠及四川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水土流失将减少、农
村能源差距会缩小、生态环境破坏的损失占GDP的比重会降低、人均GDP会更高,社会经济发展会较容易通过2030年这个窄窄的瓶颈。
四、重点水土流失区治理对策及建议
1.严格控制水土流失重点区人口总量
由于该区水土流失是人口增加、超环境容量的结果,因此防治水土流失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的增加。对长江上游区域中高人口出生率的地区,要努力采取措施,降低人口出生率。对于高人口出生率区域与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相重合的地区,可以考虑采取农业人口转移与生育控制相结合的政策,以使生态环境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2.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地形破碎、地块狭小、分散。受自然条件限制,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受到极大的制约,必须通过联户、联产、联营等方式,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培植优势农产品,发挥区域优势。同时,鼓励一部分人从事非农产业或开发荒地、林地、牧草地、水域等,永久性地脱离耕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减轻生态环境敏感区的人口压力。
3.发展生态农业调整农业结构
在水土流失重点区要搞好坡耕地综合治理和基本农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坡耕地是上游地区重要的土壤侵蚀源也是增产最大潜力之所在特别是5°~25°坡耕地的综合治理工作不仅关系到水土流失的防治和生态环境和改善而且直接影响到今后人均粮食水平和退耕还林进程。在坡耕地综合治理中,应强调因地制宜,近期内不能强行要求都改在5°以下,重点应增厚土层,健全坡面蓄、排水系统,推广先进的防蚀保水耕作法(如格网式垄作和聚土垄作等),发展效益型植物篱,从多方面提高坡耕地综合治理效益。
作者夏青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翀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