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警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论警务信息化建设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建设作用于公安工作尤其是在基层公安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如何在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推进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基层公安民警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向科技要警力,向信息要战斗力的目标。新绛县公安局在推进“三项”工程建设中,高度重视警务信息化建设工作,把“警务信息化建设”列为加强“三项”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为确保“三项”工程建设任务的圆满完成并取得实效,在推进“三项”工程建设进程中,我局在狠抓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深入基层调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警务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档次。
一、当前我局信息化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民警对警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应用意识不强。在调查过程中,大部分民警对利用警务信息化平台开展侦查、破案、比对等实战作用认识不足,仅限于基本信息查询;部分民警能够熟练应用人口信息系统、社区警务平台信息系统进行查询比对。这反映出大部分民警还未将此战法理解和运用,势必影响到警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二)基础数据的采集、录入工作开展行动迟绶。基层大部分民警对系统应用较差,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根源就是信息系-1-
统中的信息量小、数据不准确,未能有效支持实战,也暴露出了当前信息化应用中的一大薄弱环节就是基础数据的采集和录入工作。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民警应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1、民警对警务信息平台系统的整体功能了解还不够。
目前民警虽然通过参加警务信息化建设培训班对警务平台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仍停留在简单的人口信息查询、机动车信息查询、网上信息浏览等,这些只是系统功能的一些简单应用,属于信息化的应用一个低层面。对于如何利用各类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上排查、对比、分析、研判等服务实战的应用,大部分民警还没有完全掌握,也就不可能有使用的积极性。
2、系统应用覆盖面窄,学得不精、不细。据统计,近90%的所队中都只有一至二名民警相对能熟练应用治安、刑侦等业务信息系统,而具体从事治安管理和侦查破案的民警在信息系统应用上大多都则较生疏,更谈不上主动使用。
3、信息化应用只有下达录入指标任务和考核作为推进手段,过于单一,与实际工作结合不够紧密,存在为应付考核而应用、为完成指标和任务而应用的情况,影响了部分民警对信息化工作的信心和参与积极性。
(二)信息采集、录入工作薄弱的问题原因:
1、尚未形成信息采集、录入的工作习惯。由于信息数据录入必须要准确、更新要及时,对基层民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90%的所队采取了指定专人负责录入的做法,虽能保障录入信息的质量,但因人力有限,只能完成考核要求的信息录入任务。更多的基础信息数据采集、录入工作需要具体从事管理和办案的民警将掌握的信息予以及时录入,但民警尚未养成信息及时采集及时录入的工作习惯,存在应付任务的工作态度。
2、基础信息采集质量不高,采集和录入工作相脱节。目前基础所队的信息采集工作与录入工作分由外勤民警民警和内勤民警(或协警)负责,采集和录入工作脱节。信息采集民警不了解系统需要什么质量和特点的信息数据,导致所采集的基础信息存在要素不全、不准确等现象,而录入人员往往不是系统使用的人员,往往忽视信息应该具备那些要素和问题等,直接导致系统信息质量不高,信息采集录入不规范。
三、下一步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三项”工程建设中警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建议在下一步工作中主要开展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进一步加大培训、学习力度,引导民警充分用好、用
活警务信息应用系统。为达到警务信息化服务实战的真
正目的,各单位和部门必须充分利用起现有的各类信息
系统。并采取三项措施 提高民警信息化应用技能水
平:
一是领导率先垂范。各级领导身先士卒,带头学习,勤上机,勤动手,勤操作,做到强人先强己,严下先严上,并专门负责民警
日常计算机培训工作。
二是正确处理工学矛盾。为避免工作和学习之间的冲突,根据勤务和休息时间不同,利用下班后的时间,组织民警进行一个小时的培训。
三是开展“一帮一”活动。针对个别民警年龄偏大,学习比较困难的情况,采取“一帮一”的方式,安排一些计算机水平比较好的同志进行针对性的帮助训练,做到共同起步,实现双赢。这种通过不断的培训,发挥小教员的作用,通过一帮一学习、以练促用等方式方法全面提高民警的应用技能,摆脱大部分民警还处于信息化简单应用层面的现状,引导民警在工作和实战中主动使用各类信息系统和网上资源,培养主动利用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网上对比、网上排查、信息研判的习惯,使信息应用真正能面向和服务实战,使每位民警都成为信息化应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提高民警信息化应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全面提高基层基础数据采集、录入工作质量。基础数据的采集、录入工作是信息化建设的源头,为有效提高该项工作的质量,建议主要抓以下工作:
各部门要结合信息采集大会战,全面采集常住人口、暂住人口、重点人员、重点单位、出租房屋、旅馆业、易制毒化学物品行业、危险物品行业、“二手机”市场、洗浴业、歌舞娱乐业、网吧、废旧金属收购、机动车修理、典当(寄售)、金银加工等人员、物品相关的信息,并实时录入人口信息系统、暂住人口系统、重点人员系统等相应的信息系统进行管理。
要明确要求民警在日常社区警务、办理案件等执勤执法活动中,通过走访排摸、社情反馈、对比分析等多种方式,采集关于社会稳定、治安管理、破案线索等各方面的信息。按照《违法犯罪嫌疑人员信息采集标准》以及警务平台应用系统的具体要求,把信息录入工作作为民警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逐步实现由采集和掌握信息的民警录入,提高其熟悉进而主动使用警务平台信息系统的能力。
(三)加强对基层的指导和督促。组建技术团队,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技术小组的作用,按照分工负责,具体帮助、指导、督促各部门、基层所队开展信息采集、录入工作。
第二篇: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数字化校园,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科学研究,提升服务水平。高校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正推动着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全面创新和深刻变革。当前高校信息化发展已经呈现不断增长的势头,然而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和寻找一条可行的、适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道路是很有必要的。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成绩显著,在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信息数据源建设、教学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信息化保障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
目前,高等学校已经全部建成了校园网络,校园在学生宿舍、教学、科研与管理楼宇的覆盖率达到83%,学校无限网络覆盖学校公共区域的比例达到了16.7%,学生人均信息点数达到了0.59;我国自主研发的Cernet软件系统,连接了分布在200多个城市的大学,教育机构、科研单位,互联单位达到了2000多个,用户超过了2000万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学术互联网。
2.数字资源体系基本形成目前我国建立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成员图书馆超过500家,联合目录数据库数据量180万条,馆藏总量近700万条;“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集中收录了近2800种中外文期刊和37万种外文图书,面向全国高校开放文献传递服务,注册用户近4000个,成员馆遍及全国。“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收集了30所高等院校的10余万件优质教学标本和特色藏品等基础资源,涵盖了地球科学、人文科学、生命科学和科学技术四大领域。此外,绝大多数高校建立了教学数据库,包含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库和题库等。85.7%的高校建立了电子图书资源,校均电子图书资源达到29.3万册。
3.信息化教学与应用取得长足进步
高等学校普遍采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程比例
达到53%,并且建立网络(辅助)教学平台,采用网络辅助教学的课程比例达到22%。高校学科建设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18%的高校建立有科研项目协作交流平台,21%的高校建立了科研知识共享平台,学校统一建设了学科资源库平台均为5.7个,各种学科数字资源总量校均1.95TB。
4.电子校务蓬勃发展
高等学校电子校务水平持续提升,基本上都建立了学校主页,59%的高校建有学校电子邮件系统,36%的高校建有校园公告系统,56% 的学校建有一卡通系统;85%的高校建立了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与生活等方面的电子校务系统,其中30%的学校实现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主要校务的信息化,另外,还有8.9%的学校建立了集成、统一的校级管理信息平台,监测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得到了初步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与办学效益。
5.信息化保障机制建设逐步得到重视
39.6%的学校有单列信息化规划,35.5%的学校将信息化规划策略分散在总体规划策略中;在经费方面,46%的学校将信息化经费预算单列为学校统筹信息化预算,33%的学校信息化经费分布在部门预算中,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总额年均将近1000万元,运行维护费用为校均近100万元,培训及研究经费为校均25万元;64%的学校定期对人员进行信息化技能培训,年均参见学校组织的信息化培训的仁慈达到了176人次,64%的学校对人员聘任有信息化技能要求。
二、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尽管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引入的时间较短,在理论和实践上还不很成熟,因此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近年来,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推进,政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而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相对要明显滞后,很多学校在这方面热情不高,投入较少,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高校发展的积极作用。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高校的竞争意识淡薄,校际间没有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教
学管理及相关信息的传递也相对缓慢,因此压缩了资源共享空间;同时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始终始终无法切实的将信息化作为教学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降低了已有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2.缺乏统一指导和总体规划,成效不突出
目前,各高校基本都成立了网络中心,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很多部门仍各自为政。一些独立的应用系统虽然能解决部门内部的某些业务需求,但对于学校整体发展并不突出,由于缺少统一应用平台,信息孤岛现象日益严重。校内各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类型各异,来源不一,导致大多数可共享的数据重复录入,同时由于各项应用的入口不统一,界面不统一,认证方式也各异,使得师生陷入用户名和密码堆中,也使得管理维护的成本过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信息化发展策略在高校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各个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制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建设缺乏总体目标性和统一思考,各高校对信息化的认识还停留在项目性的工作层面,这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长期开展和推进。
3.重视硬件设备购置,轻视软件投入
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上急功近利,对能够在短时间即见成效的硬件设施建设上投入力度比较大,而对费时又费钱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比较疲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这种趋势表现得比较明显,硬件投资大,软件投资小,网络利用率低,教师、学生、管理方面的许多资源没有及时整合。不少校信息化时都是铺路、建网、购买机器,对于应用关注较少。一旦硬件环境建设好后,发现没有软件支持的硬件环境于是又花时间花功夫想办法补齐,而软件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等软件跟上了,硬件又需要更新换代,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目前高校对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认识不清,盲目的追求数量上的成果,以此作为衡量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指标,而忽视了信息资源在教学科研及学生日常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切实从使用的角度出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4.信息化人才短缺,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更新的速度快,因此只有主要信息资源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才能真
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高效的利用。目前,高校中信息化管理人才的知识更新速度还有待提升,还需要一大批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高技术人才在学校中担任维护和更新系统、管理各种软件的集成和开发的人才,而目前高校中专门的人员设置很少,仅仅是维护日常网络的工作人员,没有真正的实现信息的更新和普及。同时,教师的信息素养也亟待提高,目前很多教师还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新要求,使得大量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教学成果,科研成果,限制了学科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是因为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深,接受新的关系和方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由于没有很好的普及资源利用技术,很多教师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掌握不了新的信息资源使用方法,导致了利用率低的问题。
三.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提高对高校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高等教育走向信息化、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教育教学信息化已成为每所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作为教育部门的决策者和学校的主要领导,必须切实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把这一工作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和发展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信息化建设。系统规划,并建立信息发展的顺序。具体来说,则是要调整现有的管理体制,使之适应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决定信息系统建设的规模,以及保证资金来源;组织和稳定信息队伍与技术队伍;制定有利于建设的政策,以确保该项工作支持力度等。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各部门都应根据自己部门的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计划,然后由信息中心人员参与,共同进行学校信息化建设。对信息资源必须实行统一管理,信息才能成为资源,才能为学校各部门所共享,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才能做到效益最大化、投资最小化和利用充分化。信息中心作为综合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除了具体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实施外,还必须具有管理与协调职能。信息中心人员不仅要熟悉业务流程、组织模式,还要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扮演学校与信息技术的 “接口”,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实施者之一。
2.重视信息资源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信息资源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则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长期任务。信息资源建设要注重科学化
和合理性,要走引进与自主建设相结合的道路,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链接,将学校的服务器与因特网上大量免费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站进行链接,直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有关此类链接,可通过专家介绍或者搜索引擎搜索,再由校园网的维护人员负责定期更新。二是镜像,通过与因特网上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库建立全部或部分的镜像,以获取更新、更专业化的资源。三是自主制作和二次开发,这是由全体教师共同完成,通常学科教师是这类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经过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培训,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再结合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可以制作出教学所需的各类课件或素材;市场收集,学校设立资源建设小组,根据教学需求,专门负责收集市场上优秀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3.建立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机制
各高校应该围绕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应的人才建设和培训机制,从岗位配置和行政管理角度,通过引进人才和制定相关的用人机制,凝聚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政治素质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信息化建设队伍;进一步深化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师生信息化素质培养和信息化专门人才的培养,一,加强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培训。、教师培训内容包括:思想观念的培训,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具有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思想和新教育观念;基本技能的培训,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获取、交流、处理与应用教学信息的能力,并具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的能力。其中应把建立新的教育观念放在教师培训的突出位置。
第二,通过有效途径,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帮助他们迅速掌握现代信息理论和信息技术,建立一支责任心强、技术过硬、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精干的信息技术维护人员队伍,确保信息系统的合理设计、科学运作,及时排解问题、处理问题。
小结
高等学校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当前高等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还有大
量的工作要做,需要我们应该不失时机的抓住和利用信息化带来的技术成果和发展机遇,大力推进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早日实现国家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史敏,《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2):78
[2]蒋东兴,许庆红.高校信息建设一体化思路与实践[J].《教育信息化》,2005(5):33.[3]赵国栋《.美国大学“信息化校园计划”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 2001(4):47.[4]陈志良, 高鸿.《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悖论之反思》[J].《哲学研究》,2004(2): 45.[5]伏秋平,《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教育信息化论坛》,2006(11):11
[6]熊伟,王振旗等《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5):15
第三篇:当前税收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税收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伴随着CTAIS2.0及其它应用软件的全面推广,税收征管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由传统的专管员管户制向现代税收管理员管事制的转换。信息技术在税务管理、行政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大地提高了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规范了税务部门的执法行为,提高了办税效率,同时也极大的方便了纳税人,有效地降低了征纳成本。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对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推进依法治税、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控、完善纳税服务措施等方面的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课题。为此我们结合工作实践,就当前税收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税收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没有把信息化建设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一谈到花钱就犹豫,必要的设备、经费得不到及时保障,大部分单位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方式解决;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应用的现象普遍存在,使整个信息系统成为一个简单的操作系统;在信息中心人员的配备上,不考虑信息技术岗位具有的特殊性以及人员技术素质要求,人员配备少,有的甚至不能胜任信息工作要求,使得工作难免处于应付状态。
(二)思想观念两极错位。目前在国税系统中存在两种思想观念。一种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逃避对信息化技术的接受,认为信息化高不可攀,与自己无关,人浮于机,一有问题就找信息中心,就象“有事找警察”一样,即使应用也仅是停留在岗位范围的操作层面上,而一旦岗位调整,又重新回到“解放前”,即所谓的“无用论”思想;另一种是对税收信息化期望过高,孤立地、单纯地强调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认为信息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没有把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作为加速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即所谓的“万能论”思想。
(三)系统应用水平不高。部分干部工作不认真细致,随意性较大,对相关信息的采集、录入不准确、不及时和不完整,导致系统数据对税收管理特别是单位领导做出决策的作用不大;征管业务系统与数据仓库统计口径不统一,存在具有相同功能而反映的结果不一致现象;由于系统软件操作培训不及时等缺失,软件功能没有很好地得到应用,有的干部职工甚至对部分软件的功能一无所知。总之,无论是面向纳税人的服务应用、行政办公的应用,还是数据分析的水平、核心业务系统功能的应用水平都有待提高。
(四)部门之间配合不力。信息化建设工作既不是单纯的信息化技术工作,也不是单纯的税收业务工作,而是国税系统的一项综合性工作。信息化硬件建设、系统软件开发完成后,主要的、大量的工作是各单位、部门的应用。因此,从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要求出发,信息中心的工作职责定位应该是为各单位、部门的信息化应用提供及时的、全方位的技术支持,至于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类业务问题,只不过通过信息技术这个平台反映出来而已,税收业务类问题的解决则应由相关的业务部门、人员负责。
(五)网络安全意识不强。从信息中心日常监测和网络安全检查所反应的情况看,省、市局有关网络安全方面的制度、办法没有很好地得到落实;少数干部职工没有很好地履行网络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不按规定对计算机设备进行命名;不按规定使用U盘等移动存储设备;擅自安装、下载与工作无关的软件;不遵守内外网络物理隔离的规定,任意插接网线接口,内外网混用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行为必然会给网络安全埋下了重大的隐患。
(六)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个别技术人员思想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信息技术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是国税系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瓶颈之一;部分人员计算机操作水平以及系统的应用水平不高,是国税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忧虑所在。
二、强化组织协调,稳妥推进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信息化建设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只有领导重视、指挥得力,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建议设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职能部门具体抓的格局,着力研究和解决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二)抓好计划落实。在信息化建设任务重、工作千头万绪的情况下,信息中心人员要学会弹钢琴,每项工作都要有周密的安排,做到件件有计划、件件有落实、件件有人负责、件件按时间进度完成。
(三)完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制度的制约作用,来保证信息系统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无论是在软件的推广、网络病毒的防治,还是数据质量的管理等工作,都要在广大干部职工中树立第一责任人的思想意识,努力在广大干部职工中营造一种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正常的行为习惯,切实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确保网络运行。网络的正常运行,离不开网络硬件维护这个基础。自信息化建设以来,各部门的硬件设备过半数已超过报废年限,有的已损坏不能使用,需要进行更新和更换。而完全依靠上级部门调拨,存在数量少、时间跨度大的问题,“远水难解近渴”,无形中加大基层信息中心的工作时间和精力。并且各县(市、区)局的信息化建设资金预算都不到十万元,多数情况下都要从有限的经费中挤出一些作为必要的运维经费和设备采购费,才能确保网络安全运行。因此建议可以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制度,以从根本上解决“人多机少,更新缓慢”的瓶颈。
(五)加强人员管理。按照“工作需要、用人所长、相对稳定、着眼长远”的原则切实把好信息技术人员的进口、出口关;多关心信息技术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努力营造宽松、舒心的工作环境,保持信息技术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
(六)注重队伍建设。积极鼓励信息技术人员参加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对考试通过的人员进行重奖。有计划地安排信息技术人员跟班学习税收业务知识,组织信息技术人员参加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着力提升信息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完善各项机制,努力提高信息化建设工作效能
(一)建立工作协调机制。信息化建设涉及国税工作的方方面面,仅靠个别单位、单个部门的努力是不能完全实现其功能。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级税务机关一定要明确职责分工,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分工负责、协调统一的工作机制。信息中心要主动加强与征管、计会、税政等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不断提高系统数据应用水平,有效防止职责、制度和办法不落实、相互推诿等不利于工作开展的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加强税收征管质量监控,实行税收执法责任追究,是税务机关规范执法、落实责任、促进自我改良的主要手段。要在明晰岗位职责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依托信息技术,加强两权监督、绩效考核、征管质量与效率等方面的控管,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出错谁负责”的原则实行责任追究。
(三)建立快速反映机制。对信息中心来说,问题和故障就是信号和号令。要建立问题和故障处理的快速反映机制,要在最短的时间
内进行判断和处理;要畅通问题和故障的反应渠道,自行力量解决不了或重大的问题和故障,要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建议设立问题和故障的案例库,做到信息共享,以利相同问题和故障的快速判断和处理。
(四)建立质量评价机制。按照国家税务总局金税三期工程建设总体设想,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了提升“三个能力”(信息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运行维护支持能力)的要求;各级税务机关要建立信息化建设质量评价机制,对列入目标管理考核的工作,要严格按照考核的内容和评分标准进行考核;对未列入考核的内容也要通过日常监控、通报、会议点评等方式进行质量的评价。通过质量评价,不断提高干部职工制度办法、操作流程的遵从度,从而提高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五)建立宣传推介机制。信息中心的工作与各单位、各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信息化程度越高,联系就越紧密。信息中心人员要学会多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尽职尽责、扎扎实实、高质高效地做好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要善于挖掘、总结工作的亮点,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只有这样,信息化建设才会引起领导的重视,才会更好地得到广泛的支持。
第四篇: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作者:秦玉梅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第03期
摘要:该文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资金、设备配置不合理,对现代信息化网络平台的管理缺乏建设及维护经验,以及档案信息化复合人才缺乏等方面问题作出总结。并提出了对上述问题的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建设 问题 对策
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在2002年11月25日向全国各档案部门印发《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召开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现场演示会,标志着档案信息化建设在我国档案界正式启动。由此我国在全球档案信息化需求建设浪潮的冲击下也逐步开始并加大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档案信息化是档案工作与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档案部门运用信息技术对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然而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档案信息化法规、标准的不健全、基础设施的落后、服务意识的不到位和档案信息化人才的匮乏等,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档案信息化的步伐。到目前为止,档案信息化仍然是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资金匮乏,设备配置不合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档案部门作为文化事业单位,财政预算是其主要经费来源,资金来源的途径及数量是十分有限的。而档案信息化工作以及在实现数字环境中的信息管理与共享的情况下都是需要购置计算机、扫描仪、磁带机、磁盘阵列等设备,而这些设备又相当的昂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难使得配置跟上信息化建设的脚步。高端的数字信息是需要资金与设备的配置成正比的。
再者,基础设施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物质要件,主要包括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环境和各类辅助设施,是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而目前全国档案部门仅有32000多台微机,2500多个网络服务器。不仅配置上不能满足,在信息化建设上的表现也严重不足,例如:缺乏整体规划,整体投资也非常有限,仅有的投资又没有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所以,资金不足不仅影响了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还过度配置了一些不符合实际需要的设备,这对于设施建设是不利的,应该摒弃。还有片面追求设备和设施的技术先进程度,而忽视了技术的成熟程度和设备寿命的有限性,忽视了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基础设施与利用能力之间的匹
配平衡,从而造成设备利用率低下。所以说,资金及整体规划的不足,不仅仅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阻碍因素,也会促使基础设施落后,设备配置不合理。
1.2 档案网站建设管理不够
档案网站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从本质上来说,档案馆是基于网络基础上的,是一个公共信息库,不缺少资源,但它需要网络平台的承载与传输。然而到目前为止,在全国档案馆已有200多家中,其中相当一部分正在建设之中。纵观这些网站,虽不乏有成功案例,但大部分都有存在不足。不仅内容上简单,更新慢,有的网站2个月甚至半年以上都不见有更新,使得进来网站的流量越来越少,结构单一,综合性也不强,所以说建站不简单维护更难。需要档案部门加大力度去管理维护。
1.3 档案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缺乏
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之本,但是据信息产业部披露的信息,2003年我国的信息化指数与国内的信息化人才资源指数分别为为38.46、13.43。这两个数据表明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与人才需求是不平衡的。虽然人才的流动是必然结果,但档案工作发展至今并没有建立起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对工作人员的从业水平也没有明确的要求,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普遍较低。2 针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财政是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够取得资料的基本投入渠道,所以在资金的筹措上,要争取财政部门的支持,积极与他们沟通协商,以期能够增加拨付档案建设专项资金坚持。同时档案部门要积极地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将其列入政府重点工程,解决经费问题。还要与自筹相结合,发挥主观能动性,广开筹资渠道,争取多方支持,多渠道解决。但同时也要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提高其使用率,防止低水准、重复建设等问题出现,以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
(2)在档案网站建站时,首先要对网站进行定位,清楚网站建设的目的为是为了便民,所以在建设时要考虑到访问者登陆网站的目的是为了解到什么信息。然后,根据访问者的需要规划相关栏目,比如:档案实例、档案查询、图文信息还有档案动态等,既为访问者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效率。第三,网站要有充足而准确的信息,网站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内容了,要及时利用档案文件资料更新网站,而非简单的工作状态。所以每隔一些时间就要更新网站保持网站的新鲜度,才能够吸引用户。还有一个就是网站的设计问题了,从背景颜色到栏目设置问题,要明白档案网站不同于时尚网站,颜色不可过多,让人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首页栏目内容数量也要适中,并且分类要科学准确。这些方面都是需要进行一个管理的。
(3)在人才匮乏的情况下应该及时完善岗位制度,建立起档案部门文化。使得求职者在工作时有一个工作的氛围及职业晋升的阶梯,这样更能使从业人员有一个积极进取的目标。同时要特别注重引进复合型人才,改善人才机构,建设一支档案信息化建设队伍。结语
档案信息化建设在我国虽然已开展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在这个建设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问题,该文的三个问题是目前最急需解决的。所以在财政方面,要选择多渠道解决;而在网站方面要根据建站的目的进行详细的定位以确保网站不被淘汰;自然在人才方面要注重复合型人才,以期进一步完善内部结构。做好这三点,在很大程度上以便能够确保档案信息化发展的顺利进行,并且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充分汇集各方面资源,以实现利用者、档案部门和社会的价值最大化。
第五篇: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而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吹响了新型城镇化的号角。充分利用县域地理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一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的新格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二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城镇化,可以加强城乡联系,在广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最终达到城乡共同繁荣。
近几年城镇化速度加快,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批新型城镇正在形成。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建设缺乏规划。大部分乡镇没有编制乡镇总体规划,使各乡镇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使得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周边乡村之间,难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部分乡镇有总体规划,也设有详细控规,不注重特色设计。
(二)对乡镇的城镇化建设重视不够。近来县城面貌日新月异。相比之下,大部分中心镇建制镇发育程度不高,镇区规模普遍不大,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配套功能还不完善,经济实力缺少第二、三产业的支撑,城镇吸纳积聚功能比较弱。重点中心镇难以发挥其规模效益和辐射服务等功能。
(三)制约城镇发展的因素难以突破。中心镇城镇建设融资能力较弱,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制尚未建立。城镇建设与用地的矛盾较突出,土地利用规划没有很好地与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土地流转较为困难、用地不足,建设用地调剂受到制约。农村集体土地拆迁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依据和政策措施。
(四)社会保障及户籍制度不健全。失地农民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使得失地农民心理不踏实,由于户籍制度的制约,失地农民农转非较为困难,即使农转非,也没有享受城市低保,城市青年服兵役等城镇非农业人口的待遇。
(五)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城镇建设管理提出更高要求。由于前些年机构改革把乡镇的城建办取消,这就使各乡镇的建设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形成乱搭乱建乱占耕地现象严重。
二、对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城镇的形成,内容和观念是不断变化的。现在的城镇化建设不应当孤立的,整从城市扩展与农村城市化的互动过程来考虑,根据多方面的相关因素来统筹规划小城镇的发展,如房产业、文化、传统、城镇与城镇之间,小城镇与农村居民之间、小城镇与大城市之间、小城镇的现在与未来等多种关系,来把握和设计城镇,对此城镇的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从传统、现在和未来发展的角度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小城镇。城镇的建设要考虑到传统、现在和未来。特别要预测未来的发展,按照将来而不是现在的需要进行规划,这就是先进性。建设水平低的城镇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应当从整体上高水平、高起点看待城镇建设,要超前规划,这样才能使城镇有广阔的发展的空间,不要到有能力来发展的时侯,而没有空间。
二、从资源、产业、城镇的基础设施、交通等综合因素来考虑城镇化的建设,城镇化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能只是考虑单一的因素,根据这些综合因素来统筹设计城镇规模。特别是从以乡镇企业为基础的城镇向以产业为基础的城镇转变,突出城镇的产业特色和支撑。
三、城镇与城镇之间的关系构筑功能互补型的城镇体系。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之间的的关联性越来越强。过去由于城镇发展水平不高,比较重视单个的城镇建设,面对城镇之间的关系重视不够。随着交通和现代通信的发展。缩短了城镇与城镇之间的距离,可以统筹城镇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设计城镇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而不是建立小而全的城镇,已就是说构建城镇体系,实现共享,而不是某一个地方的发展,而是一个区域共同发展。
四、从城乡协调发展来考虑城镇化建设。现在建设城镇背景与过去不同。主要变化是现在的城镇处在城乡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城镇建设要考虑与各级城镇的关系。因为城市的扩张,对周边的乡镇发展有辐射和带动作用,因此要从与城市整体发展的高度来统筹城镇建设,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城镇系统。有的小城镇可以提升和纳入县级城市的一部分,使小城镇进一步发展。有的地方根据产业的特色可以新建一些小城镇。
城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是一项稳步开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进行研究,针对城镇化建设中的现实情况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抓住机遇高起点修编规划,各乡镇要抓住我省优先扶持发展皖西北及沿淮县市的历史性机遇,以城市总体规划为纲,从全新的县城地位思考城镇发展的定位,及时对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进行修编,尽快形成科学完整的规划体系。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城镇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优化城镇的空间布局、形态结构和人居环境,坚持城镇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是打造特色。城镇建设要各具特色,要根据自己的人文历史、自然条件、产业优势和发展目标做出规划特色。
(二)强化产业支撑,产业是立城之本,兴镇之基。要坚持把经济发展放在城镇建设的首位,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充分挖掘比较优势,侧重于某一产业,进行错位发展,切实改变产业雷同、项目重复、效益低下、资源浪费的状况。从根本上增强城镇的内聚力和辐射力。加强对各级工业园区特别城镇的工业聚集区的分层分类别指导扶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构建项目落户、企业集中、产业聚集的平台。
(三)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重点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城镇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一是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向重点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延伸,做到区域一体、联动共建、设施共享、造福于民。二是加快城乡公共服务资源一体化,改善城镇人口的生活质量,吸引更多的农民到城镇来。
三是加快推进城乡就业保障一体化,帮助农民提高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建立完善的城镇社会保障机制。积极推行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提高农民进城落户的积极性。
四是注重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作用。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实现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两个重要方面。农村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可带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不断完善政策。一是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逐步放开对农民的进城落户的限制。二是应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在稳定家庭联产责任制,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为城镇建设提供土地支持。积极引得农民转向二、三产业,推动农村土地不断向少数农民集中,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特色化经营,促使其更好地向城镇转移,三是完善投融资政策。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逐步引导建立以招商引资为主,政府扶持为辅;农民带资进城、集资进镇,企业与个人参与等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四是完善拆迁政策。县级部门要研究制定农民集体土地拆迁安置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指导性意见,推进规范化拆迁,使拆迁工作有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五)提高城镇居民综合文化素质。即要注重城镇化的表面特征,又要着力提升城镇发展的内涵。只有城镇居民素质的提高,才能不断提升城镇发展的软实力,一是加强城镇意识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类教育阵地,大力普及文明礼仪
规范和各种现代知识,帮助农民向居民转变,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城镇文明程度的提高。二是强化综合管理。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提出“居民行为规范”、“居民道德规范”等居民行为准则来规范居民的行为。
让更多的人到城市生活,让城市的生活更美好,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又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探索一条又好又快发展城镇化道路必将任重而道远,我们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运用超前的发展理念,吸收先进的经验,以民为本,开创城镇化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