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公安民警培养和保持健康心理的对策
浅谈公安民警培养和保持健康心理的对策
公安机关肩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由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公安民警长期处于高危险、高应激、高对抗状态,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如果心理压力过高,得不到有效释放,不仅影响民警个人身体健康,家庭和谐,还会影响到公安机关整体工作效能和队伍管理水平。因此,基层公安机关如何保护好民警的心理健康,适时缓解基层民警心理压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民警心理压力的产生不外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既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又受主观因素的控制。
(一)客观因素对民警心理压力形成的影响。
一是警务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近年来,随着群众法制水平的提高,社会管理难度进一步增大,公安机关不断强化法制工作以应对形势变化,执法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月检查、季评比、年考核越来越严格,一线民警对执法办案心存恐惧,怕案件办得多,存在的问题就多,也怕违纪违规踩了“高压线”,不敢大胆办案。在治安管理工作中,民警不仅要履行本职工作,还要配合政府和其他部门开展工作,大量的非警务用警让民警深感疲惫。日常警务活动中,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期望值很高,无论发生何种性质的事件均要报警,民警疲于应付,苦不堪言。此外,工作考核排位也会让民警感到巨大压力,名次排位不理想会影响民警及单位的各种待遇,也会影响民警的自尊心、自信心。另外,近年来,藏区维稳形势较为严峻,因维护稳定开展的专项行动连续不断,民警大量精力用于应付专项活动、突发事件处置和维稳工作上,身心极度疲惫。二是因家庭生活带来的心理压力。警察的职业具有特殊性和危险性,但是警察也是普通家庭中的一员。由于基层民警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经常加班加点的工作,无暇顾及家庭,特别是在基层所队工作的民警,24小时在单位值班备勤,每年只能轮休回家一次。离多聚少,与家属缺少勾通,容易引发婚姻危机;有的民警家有生病的父母而不能侍奉左右,心存愧疚;有的对未成年的子女疏于教育,感情淡漠,导致民警家庭不和谐,甚至不稳定。其次是民警目前的工资水平比较低,单位几乎没有什么福利,年收入只有3?4万元,有的家属无工作,仅靠工资支付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房贷等,民警感到不堪重负。三是健康问题带来的心理压力。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多年来,从体检结果看,大量民警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原因是长期、紧张的工作和无规律的生活,造成民警身体内分泌混乱,免疫力下降。据统计,高血压、糖尿病、胃病、结石病、颈椎腰椎病等疾病在警察队伍中大量存在,这些疾病严重损害了民警身体健康,严重影响了民警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二)主观因素对民警心理压力形成的影响。
一是民警的世界观发生偏差带来的心理压力。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的欲望膨胀,对生活的期望值很高,攀比心理日益严重。民警的心理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有的民警认为警察每天工作的时间最长,付出的多,得到的少,付出和回报不对等,因此对待工作热情不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作中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由于认知出现偏差,心理严重失衡,既给自已增加了心理压力,又给工作造成巨大损失。二是民警的综合素质跟不上形势变化而带来心理压力。随着公安机关社会管理的不断创新,公安工作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基层民警原有的知识和技能难以适应形势的需要。因此,要做好公安工作,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才能适应时代要求。然而,在现实中许多民警表现出学习动力不足,难以接受新的知识,因循守旧现象严重,造成民警能力上捉襟见肘,工作上不见成效,事业上难有成就,以致产生本领恐慌和知识恐慌,进而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
笔者认为,公安民警要想培养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除了要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道德品格、公安专业和群众工作能力等基本素质外,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调整自己的心态。
找准自身定位
选择警察,就选择了奉献,就选择了为人民服务这一条道路。这句话看上去像是大话,但确实是警察职业特点的生动写照。从穿上了警服的那一天起,就必须找准定位--当警察就是为人民服务。从这个高度来定位,我们心里就会多些平衡,少些失落;多些感恩,少些牢骚,就更能正确履职、直面挑战。
一要满腔热情地履行职责。“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履行使命、承担责任是每名民警的天职。怕担责、怕辛苦、怕问题,难有成就;怨天地、怨命运、怨他人,难有进步。在其位,谋其政;在其岗,谋其责。我们要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对待工作,在本职岗位上有所作为。
二要满腔热情地迎战困难。困难是人生的教科书,是人品的试金石。民警也是人,每名民警在工作上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些困难还委实“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定程度上造成民警心理孤僻,这就要求民警积极面对困难,充满干劲,笑对困难,迎难而上,尽全力解决难题。有些困难一时解决不了或确实难以解决,可通过向领导汇报或向好朋友倾诉等途径,使心灵得到有效宣泄。
三要满腔热情地扎实苦干。只有干,才能切实维护社会治安;只有干,才能体现人生价值。我们要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上,在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上下功夫,不求轰轰烈烈,但要扎扎实实;不求光彩照人,但要发光发热。
保持良好心态
心态决定心理。公安民警要以一种良好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一要对自己有信心。我们在工作过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天遂人愿,总会有一些关口、一些难题、一些挫折、一些打击。因此,信心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最后的成败。公安民警在与犯罪嫌疑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善于化压力为动力,变失望为希望。要坚信自己一定行,不会比别人差;要善于把这种自信向身边的每一个人展示,做到“自信人生一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二要对他人有诚心。对群众要诚。公安民警常年与群众打交道,应以诚相待,以笑脸相迎,不能成天板着个脸,既给自己造成心理紧张,又影响公安在群众中的形象。对同事要诚。心底无私天地宽,在与同事相处的过程中,要多记他人的好处,多看他人的长处,多想他人的难处,自觉做到洞察事理,胸襟开阔。对领导要诚,不能在领导面前说三道四,诋毁他人;对领导交办的任务,不能阳奉阴违,要竭尽全力去完成。
三要对生活有感恩之心。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安身立命都不容易。我们只有对生活懂得感恩,才会真正懂得尊重,领会责任,我们的内心才会多一份和谐和温暖,摈弃自私和贪婪。
理性对待非议
工作干了很多,而有时却受到非议,甚至被某些人的诬告陷害、遭到群众的误解以及个别媒体不实的负面报道,使得公安机关面临巨大压力,使部分人民警察身心疲惫。对此,一定要保持高度的理性,从容应对。
一是对群众的误解要“释”。出入境、户政、交管等部门的民警,在为群众办理各种证照过程中,由于手续不完备等原因,一时半会办不成,群众可能产生误解。对此,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做群众的解释工作,相信我们解释清楚到位了,群众的误解自然就能消除。
二是对某些人的诬告陷害要“澄”。身正不怕影子歪。公安民警在执法办案过程中肯定要得罪不少人,有些人为报复民警而不惜诬告陷害民警。对此,我们要理直气壮地为自己澄清一切不白之冤。要做好被诬告陷害的思想准备,要接受大风大浪的心理考验,决不能让他们伤害民警的心灵,击垮民警的心理防线,如果因为受到诬告而惊慌失措甚至一蹶不振,岂不正中他们的下怀?
三是对媒体不实的负面报道要“化”。有些媒体为吸引眼球,提高知名度,扩大发行量,不顾新闻规律,对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工作不经核实而进行不实的、片面的负面报道,导致民警心理压力加大。对此,一定要义正词严地指出报道的不实之词,通过召开新闻通布会、登报等途径予以有理有节的回应,揭穿谎言,让广大读者了解事实真相,淡化不良影响,广泛获取读者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
坦然面对得失
毋庸置疑,公安民警工作辛苦而工资收入相对不高;政治待遇方面,有些民警兢兢业业干了一辈子到退休之际仍然是个科员„„。可以讲,公安民警的得与失往往不是一样多。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在这种状况仍然从根本上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是怨天尤人感叹自己入错行,还是坦然面对得与失,成为是否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分水岭。坦然面对得失,要善养“三气”。
一要善养“大气”。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河湖海一沙鸥。每名民警要深知,钱永远是赚不完的,官永远是当不到头的,那些总是恨钱少、恨官低、恨命短的人到头来终究是徒增烦恼。要顺其自然,不要盲目攀比,要懂得适度放弃,只有有所弃,才能有所得。可以说,失
与得一样,都是一种正常现象,一个基本规律。有价值的人生,不仅要看得到什么,也要看舍弃了什么。人生幸福,内心安宁,只有舍弃不该拥有的,才能获得不该丢失的。
二要善养“静气”。公安民警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说穿了就是两个字“浮躁”。在这个充满诱惑,浮躁之风盛行的社会里,善养“静气”当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题中应有之议。公安民警一定要学会忙里偷闲,闹中取静,静下来思考一些问题,多读些书,做到视野开阔、头脑冷静、心情安静。
三要善养“志气”。“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只有树立了志向,才不会被前进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所吓倒,才会不拘小节,不畏人言,才会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名普通公安民警,没有一呼百应的气势,更无一统天下的气概,我们的志向就是要尽量做好本职工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在服务中体现个人价值,不因虚度年华而后悔,也不因碌碌无为而懊恼,始终保持内心淡定。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第二篇:培养健康心理(9.26)
心理健康教育讲话稿——
培养健康心理,走向成功人生
(慈利三中康云2011.9.26)
前言:过去的十多天,学校接连发生了两起学生自伤事件,由于救治及时,当事人仅受轻伤,但事件给当事人、给其家长、给相关老师带来的心理伤害却是尤为深重。由此,我以为我们同学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因而有了这篇讲话。
同学们:
你可曾为一点小事而气恼过?你可曾无缘无故地感到郁闷不快?你可曾抱怨生活的不公?你可曾对前方的困难望而却步?如果有,请关注你的心理是否健康!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健康一半是身体健康,一半是心理健康。现代的人们在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
长期以来,人们的健康观念局限在“身体健康”方面。其实,一个真正健康的人应该是既有健康的身体,还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在我们校园里,很多同学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还存在误区。我们害怕他人说自己有心理问题,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心理上有问题。为防他人误解,不肯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有同学发现他人产生了“心理疾病”,便会骂人家是“神经病”的现象。客观上说,真正心理健康的人是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人处于心理相对健康的状态,即亚健康的状态。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心理问题,每天都遇到心理问题。衡量是否心理健康主要看其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看他能否主动有效应对心理问题。
平时,我们比较重视身体保健,感冒、发烧都知道及时看病吃药,可很少有同学把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目前,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如何呢?有关调查表明,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这些枯燥的数字反映出我们教育工作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欠佳。据了解,我校学生当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心理:如自卑、对学校生活不适应、逆反心理强、以自我为中心、承受挫折能力和自控能力差、容易冲动、学习压力大等,以致出现故意损坏学校公物、迷恋网络游戏、顶撞师长、自伤等不良的行为。心理疾病如同生理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如同癌症一样,也会夺去人的性命,造成严重的后果!高速度、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充满了竞争与挑战。在社会压力日益增大、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的心理疾病也必然会愈益严重。2004年2月在云南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一些媒体,包括马加爵本人,都把犯罪动机归结 1
到他的贫困背景上。其实,这是一个由严重的心理问题所引起的悲剧。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陷。这个案例让我们明白:高学历和强健的体魄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可见心理健康是多么的重要!
在西方,有这样一句深入人心的名言:“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 在美国,一个成功者身边总有两个人,一个是律师,一个是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否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他的智力或客观环境,而是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即心理素质方面。2009年全国有44名省级高考状元被录取到北京大学,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这些状元们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他们有什么特殊的天赋吗?他们学习的秘诀是什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对此进行了专项调研。总结高考夺魁的经验,被访的高考状元们非常强调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有的状元说,高考就是两种检查:第一是基础知识掌握及其应用能力的检查,第二就是心理素质的检查。
古往今来,弱者与强者的真正区别,就在于心理素质的优劣。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唐有两位著名文学家,一个是因《陋室铭》而著称的刘禹锡,一个是写有《捕蛇者说》的柳宗元。二人是好朋友,都有仕途不顺而被贬官的经历。但刘禹锡性情旷达,人生态度乐观,虽被贬官,却能将陋室布置得“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过着谈笑有 “鸿儒”,与“素琴”、“金经”为伴的生活,心理保持健康,寿命达70多岁。而柳宗元被贬后却长期心情不畅,生活上的困顿和精神上的折磨,终致英年早逝,仅仅活了46岁
曾经还有这样一个人:21岁生意失败,22岁参加议员竞选失败,24岁生意再次受挫,26岁时心爱的人去世,34岁时国会竞选失败,45岁时竞选总统受挫,52岁时当选美国总统。这人就是亚伯拉罕•林肯。所有成功的故事都伴随着一些失败的故事,两者的惟一不同就在于,那些最终成功的人们能在每次失败之后都重新站起来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家都经历了若干次考试,都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你们心中必定有酸、甜、苦、辣,当你的成绩不理想时,当你遇到困难不如意时,你是否像林肯那样意识到这失败之中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呢?希望同学们能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首先,正确认识自己,不要自卑,不要自负,要自信,相信自己。天生我材必
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要正确面对挫折或失败,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饱经风霜、历经坎坷的人比一帆风顺的人更能忍受挫折,更能有所作为。
其次,正确与人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来自于对别人的爱心,来自于对别人的尊重。把你的爱心与老师、同学分享,你会得到更多的快乐;把你的意见与别人沟通,你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忠告;与人分享快乐,快乐会加倍,与人分担痛苦,痛苦会减半。多给别人力所能及的帮助,送人鲜花,留已芬香,多尊重别人,多体谅别人,多听取老师、父母、同学的意见,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经常真诚地对人微笑,传递快乐!享受快乐!
再次,正视现实,勇于解决问题。正视困难与挫折,勇于面对现实,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而不企图逃避,推卸责任。
最后,情绪稳定,性格开朗。要养成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要树立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坚定对人生的信念,只有这样才能性格开朗,目光远大,心境愉快,才能胜不骄,败不馁。
正是金秋时节,寒意渐浓,我想起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坚持冬天用冷水擦身,坚持冬泳,下雨天到山上攀登,沐雨栉风,磨炼筋骨,打熬身体,并提出了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口号,我对此深表赞同。这是对我们今天追求身心健康的最好诠释。
同学们,“大浪淘沙”是社会演进和人生长河永恒不变的规律,“不相信眼泪”已成为许多人追求奋进的励志口号。我们要努力培养积极的情绪、顽强的意志、清晰的认知、健康的人格,这些都是一个公民迎接未来挑战必备的优良心理素质。同学们,让我们打开心灵的窗户,让理智、和谐的阳光滋润我们的心灵。从现在开始呵护自己的心灵,调整自己的心态,让健康、幸福的阳光沐浴我们的生活。祝愿我们人人都拥有一个健康心理,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
谢谢大家!
第三篇:国旗下讲话——保持健康心理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今天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保持健康心理。
大家可曾听过这样的一句话:“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不错,“人”字写起来确实很简单,但我们一生却从没有停止过这样的探索:如何做一个健康的、健全的人。
如果有人问我们:“你健康吗?”也许我们会说:“我当然健康啦,瞧,我壮得像头小牛犊,从没生过病。”可是健康不应只指体格健壮与否,还应该包括心理在内的健康。严格地说,只有体格健康还算不上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作出如下解释: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也就是说,健康与否从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
目前,在我们同学中,存在着这样一些心理问题:焦虑、头痛、失眠、对人敌视、猜疑、嫉妒、自卑、烦躁、悲观、以我为中心、处理不好同学之间的关系等。
那么,怎样克服这些心理疾病,心理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也知道如何使自己有一个健壮的体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且生理健康的指标较明确,判定更容易一些。但很多人却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心理健康的判定也较为困难,因为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模糊性。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
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哪几个方面呢?
首先是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
其次是要有满意的心境。
第三是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四个标准是,良好的个性,统一的人格。
第五个标准即是适度的情绪,充分的理智。
当代著名作家柯云路对自我重建心理素质、走向成功强调了四点,在此我把这四点送给大家:
对人生——自信积极、微笑乐观;
对困难和压力——满不在乎、轻松自在;
对他人——不卑不亢、宽仁博爱;
对工作——敢说敢做,拿得起放得下。
同学们,“大浪淘沙”是社会演进和人生长河永恒不变的规律,“不相信眼泪”已成为许多人追求的励志口号。同学们要努力培养积极的情绪、顽强的意志、清晰的认知、健康的人格,这些都是一个人迎接未来社会必备的优良心理素质。具备了这些积极健康的心态,才能更好的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最后,祝愿同学们能保持健康的心理,走向成功的人生。谢谢!
第四篇: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
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
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1、鼓励法。
儿童有一种需要承认、需要鼓励的心理,他们喜欢成功,喜欢得到大人的认同和赞扬。因此,家长就要经常鼓励孩子,孩子通过不断地被鼓励和赞扬,自身的行为才能得到肯定,由肯定产生心理升华。
2、反问法。
语言是沟通儿童心灵的工具,因此,家长和孩子谈时要试探、发问、反问,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儿童自身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3、出难题法。
给孩子出点难题,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困难,并要让其自己解决,只有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经受失败和挫折,才能产生经验和教训。
4、讲故事法。
儿童都爱听故事,家长应该抽出时间给孩子讲一些健康向上的故事,一个好故事能使孩子进行一次心理上的调适,还能鼓舞孩子上进。
5、兴趣引导法。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气质和性格去发现其兴趣和爱好。
6、反面教育法。
家长利用反面教材让孩子分清是非,对生活中的反面事物,家长要给予引导,使其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其心理预防。
7、宽严结合法。
对孩子过宽过严都是不正确的,要培养孩子有一个健康心理状态和较强的心理素质,既需要严教又要宽容,既有组织纪律又有个人的爱好,一旦孩子犯了错要批评的严一些,指出其危害,又要给予爱护和关心。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要点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所以,作为父母应十分重视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儿童。那么,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
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
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
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
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
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
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
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
内容提要: 不管你的孩子现在是如何的优秀,但是如果你总是喜欢拿他去跟别的孩子比较,你总是能够发现还有别的孩子远比你的孩子更优秀。
关键词: 孩子 教育 比较 优秀
当伟伟一个半月大的时候,他的母亲惊讶地发现,儿子居然已经在拍打悬挂在婴儿床上面的玩具,而根据婴幼教育读物里的描述,小婴儿应该要到二、三个月大时,才会出现这种拍打玩具的动作,因此伟伟的母亲兴奋的向左邻右舍宣布自己儿子的神奇表现。
当伟伟四个半月大的时候,他又出现另一项早熟的特征:他居然已经会坐起来,于是他的母亲又兴奋地把这个消息告诉她的亲戚朋友。当伟伟一岁的时候,他告诉妈妈:“我长大以后要当医生。”伟伟的母亲再次骄傲的告诉别人:“我的儿子好会讲话。”
伟伟的母亲非常喜欢向别人吹嘘自己儿子的表现,直到有一天她到朋友家里作客时,无意间发现一件非常气馁的事情后,从此才停止这样的行为。伟伟母亲的朋友有个习惯,喜欢随手将孩子发育的情况以及值得回味的事情,随手记在挂在厨房的挂历上,当伟伟母亲在朋友家厨房里喝水时,她顺便瞄了挂历几眼,没想到无意间发现朋友的儿子早在几个星期以前,就已经告诉母亲他长大以后要开飞机,由于朋友的儿子比伟伟还要小四个月,因此伟伟的母亲稍微推算一下,这等于说朋友孩子的发育要比伟伟还快上四个多月,这个情况让伟伟母亲觉得非常沮丧,不过她也从此终于了解,作为父母实在没必要因为小孩的一点点进步而自我膨胀。
父母以自己的孩子为荣,这种现象非常正常,但是有些父母往往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如果自己的孩子更有成就,父母就非常得意。反过来,当别人在他们面前不断吹嘘自己孩子的成就时,就会让他们不禁开始怀疑,自己的孩子在发育方面是否出现了问题。其实,有的时候,别的父母很可能是在夸大其词地吹嘘,但是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新手父母来说,心情却很难不受到影响。还有的父母可能是想通过不断的吹嘘,来掩饰自己或者孩子的某些缺点,有些人往往喜欢夸大其词来说服自己相信自己的孩子完全没有问题!所以如果碰见类似上述的情况时,你千万不要因此而生气,不过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有一种父母天生就喜欢与人竞争,在他们的观念里,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是成功的人,就是失败的人。这种父母往往会不计任何代价,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在跟别人的比较和竞争中获胜。因此当你遇上这种类型的父母时,最好的对策就是敬而远之,千万不要跟他们去比较。
那些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小孩一较长短的父母,其实这样做只是庸人自扰,自寻烦恼。如果因为和别人孩子比较,觉得自己孩子不如别人孩子,而感觉沮丧,甚至对自己孩子开始失望,这样的比较除了让父母变的不开心之外,对于子女的成长和教育又有什么作用呢?而如果你总是希望从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的比较中来获得满足和成就感,但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无论怎么比永远都比不完的。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栋楼里住着两户要好的人家,两家各有一个同龄的儿子,从小一起玩耍,非常要好。打从两位小朋友还在幼儿园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就已经开始激烈竞争到底是谁的孩子更
聪明,对于每一次考试结果,两个母亲都要比较到底是谁的孩子成绩更好。长久下来让两个小孩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紧张,终于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两位小朋友再也无法忍受每天都那么紧张日子,他们开始一起逃课,跑到游戏厅去打发时光,两个孩子的成绩都一落千丈。好在经过这个教训之后,两位母亲及时醒悟,如今她们不再严格要求小孩考试的分数,只希望孩子能够正常的接受教育。
事实上,不管你的孩子现在是如何的优秀,但是如果你总是喜欢拿他去跟别的孩子比较,你总是能够发现还有别的孩子远比你的孩子更优秀。你的宝宝九个月时就会走路,但是隔壁邻居的儿子却在七个月大就开始走路。你的孩子在四岁时就已经会认识几十个汉字,但是有些孩子却在四岁时就已经会背几百首唐诗。你的孩子刚刚考进全市最好的重点高中,但是邻居的小孩却考上了大学少年班......是的,你的小孩这辈子很可能永远当不了总理、成不了大科学家,拿不了奥运金牌,但是一定有人可以完成这些成就,所以你还是停止那些比较吧。其实,只要你用心去爱你的孩子,你会发现,他就是独一无二的,他总有某个方面就是世界上最棒的!
第五篇:培养健康心理,迎接人生挑战
培养健康心理,迎接人生挑战
【摘要】
在现代社会中,健康心理教育愈来愈趋于重要位臵。马勒博士说过:“有了健康并不等于有了一切,但没有健康就等于没有了一切。”的确,健康是人生快乐、幸福、成功的基础和前提,而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本文从增强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养成教育、认识自我和家校同步等几个方面对小学队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让队员用健康的心理素质去迎接充满竞争的挑战,将来成为一个个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关键词】
心理健康、增强自信、激发兴趣、养成教育、认识自我在现代社会本该天真浪漫的孩子们却要面对来自学习、生活、家庭和社会的种种负担,这使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加强队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非常重要。特别是小学阶段的队员,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上进心。但是由于年龄小,正在成长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幼小的心灵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队员容易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出现厌学等心理问题。使队员始终具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我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对小学队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了尝试。
一、赏识和尊重每一个队员,增强队员自信心。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对于成长中的队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队员的优点和长处,激发队员的内在动力。赏识队员、尊重队员、相信队员、鼓励队员,可以帮助队员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因此,必须十分注意赏识和尊重每一个队员。要做好这一点,1
必须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队员,发现其“闪光点”。在对待队员的教育观念上,应该是没有“差生”,只有差别【1】。每一个队员都有值得赞赏的方面,每个队员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即使成绩不合格,但他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识,也是进步了。学习的进步、优良的言行、好人好事等等,教师都能及时地给他肯定、夸奖,这会在队员的心灵中起着积极的作用,队员由于得到老师的赏识,而受到巨大的鼓舞。我常常奖给队员“小红花”、“小五星”,队员都视为“珍宝”,还兴高采烈地向别人炫耀。这不就是队员在得到辅导员的赏识后心灵碰出的火花:觉得自己特别幸福。他们越来越喜欢上学,越来越自信,越学越有劲。
二、激发学习兴趣,使队员乐学好学。
孔子一生强调“乐学”,他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夸美纽斯主张“课堂应是一个快乐的地方。”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挖掘教材中知识的趣味性,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队员学习的积极性,使队员们乐学。例如:在巩固“布、左、右、在”等字形相似的生字教学中,我与学生一起做“送信”游戏。由一位学生把装有生字卡片的信封一一送到同学手中,其他学生拍手念儿歌。信送完后,由学生拆开,然后我读生字,学生逐个将“信”送回,贴在黑板上。在游戏中激发了学生快乐的心理。又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我采用电教调趣法,把其他地方的山和水利用多媒体展现在学生眼前,再展示桂林山水的山水,老师只要引导学生看图,通过视觉就能让学生感知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这样容易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中得到感情的熏陶与感染,并使学生在逼真的动感画面的情景中,真实的感触到课文所体现的主题或内容,有利于学生眼、口、手、耳、脑多方位同时调动,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始终感到有趣、轻松、愉快。这样学生们越学越爱学,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
三、养成教育,使队员拥有稳定的健康心理。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中小学教育,主要是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教育。”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人的一生,读小学阶段是属于启蒙教育阶段,在启蒙教育阶段的队员,一切都处于起步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显得更加重要,在这一阶段习惯养成的好坏,关系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甚至能影响一生【2】。所以,我在各方面都十分注意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我现在所带的中队,刚开学时,很多学生队员上课不认真听讲,爱讲空话,做小动作,不积极思考问题,举手发言的队员不多。我便采取多种方法,如我给队员讲许多科学家小时候学习的故事,让他们懂得从小爱学习,学好本领,将来才能为祖国作贡献,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同时我还组织队员进行各种有趣的比赛,男女队员比赛“摘果子”,全班同学比比谁的红星多,人人争当“每周之星”……这一个个比赛提高了队员学习的积极性,也使队员逐渐养成了上课守纪律,专心听讲,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四、正确认识自我,学会与人相处。
现在,大多数队员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爷爷、奶奶的溺爱呵护下,听好话多,受夸奖多,兹生了不少“娇、骄”二气,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不良的心理,因此,教育学生如何认识自我,学会在中队这个大集体中与同学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要使队员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对的鼓励其坚持、发扬;错的要反对、纠正。其次,要明确三点认识。一是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有优点和缺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二是每个人要进步,就要勇于不断地克服缺点,纠正错误。所以批评检讨自己的缺点错误,不是不光彩的事,而是一件
好事。三是有缺点错误改了就好。承认缺点错误是勇敢的表现,改正则是进步的开始【3】。再次,积极开展互相尊重,互相鼓励,互帮互学的活动,使中队这个大集体始终充满其乐融融,奋发向上的气氛。
五、家校同步,积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形成一股合力。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访等,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让他们了解现代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共同教育培养,促使队员具有健康心理。
每一个班级中少数队员有心理障碍,原因多方面的。作为辅导员必须十分细致地找出原因,积极争取家长配合,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要特别注意尊重他们,不要伤了他们的自尊心【4】。要以爱心去感悟、启迪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生活上多关心,学习上多个别辅导、多表扬他们的进步等。只要有耐心,坚持不懈,没有消除不掉的心理障碍。
只要我们付出高尚的师爱之心,那么,队员心灵的苗圃就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园,队员个性的幼苗就会一派生机,茁壮成长。让队员用健康的心理素质去迎接充满竞争的社会挑战,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让今日的雏鹰练就坚强的翅膀,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
【参考文献】
【1】 卓淑瑾《如何开展班级心理辅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4年09期
【2】马学静《少先队员心理教育的研究——少先队员心理素质的培
养》2007年第01期
【3】安子《心理辅导应对“症”下药》孝感日报;2005年
【4】王志玲《家长的补偿心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探究》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