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工作
------------《水资源研究》第24卷 第3期(总第88期)2003年9月------------------
长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工作
杨 永 德
(长江水利委员会 水政水资源局,湖北 武汉 430010)
摘要: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长江水利委员会在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范围内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系统地总结了水法规体系建设、取水许可审批发证和监督管理、水污染事故调查、公报年报信息发布和规划研究等工作,介绍了做好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分析了流域内水资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工作设想。
关键词: 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保护; 经验总结; 设想
1近几年来的工作情况
1.1积极推进水法规体系建设
为强化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的实际,相继制定了《长江水利委员会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长江水利委员会实施〈水文 管理暂行办法〉细则》,《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作暂行规定》、《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水费计收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流域性的规范文件,坚持流域统一管理和水量水质统一管理的原则,处理好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之间的关系。
积极参与有关水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定和修改。认真总结了《水法》在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范围内贯彻执行的情况,着重对管理体制、流域管理、规划编制、水质保护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报水利部和全国人大办公厅,完成了《水法》修改水资源保护专题研究并报水利部;草拟了《长江委行政复议工作具体规定》、《长江水资源保护办法》、《长江水利委员会取水许可水质管理实施细则》,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修改意见,完成了《江河流域管理法》前期研究。参与制定的《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经国务院办公会议通过并公布,已于2002年1月起实施。
编印了《长江流域水政水资源工作手册》第一至六册,汇总了自1991年以来国家和长江流域内各省颁布的一系列有关水事及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分送长江流域内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兄弟流域机构及长江委有关单位,供从事水行政管理的人员日常学习、查阅。
为全面推进长江的水法规建设,曾邀请了国务院法制局的领导对长江进行实地考察。
1.2继续开展取水许可登记、审批、发证工作
长江委继续开展对取水户的登记、审批、发证等各项工作。经过努力,对江垭、王甫洲、港口湾等水电站,襄樊、南阳引丹管理局、常熟第三水厂等数十个取水户进行了登记,并发 放取水许可证。1994年至今,在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范围内,长江委已办理取水登记83件,3发放取水许可证59份,共审批取水量4 480亿m(含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施工及生活取水、葛
洲坝水电厂等大型建设项目取水的登记发证)。对授权范围内20余个大型建设项目的取水许可(预)申请进行了审批。对地方越权发证的近10个取水户,进行了纠正调整,完成了换证工
作。这些工作体现了长江委代表国家实施水资源的权属管理,行使水行政职能。此外,还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了武汉市水行政主管关系的理顺和取水许可管理工作的开展。
1.3监督管理与年度审验常抓不懈
大批的取水登记发证工作完成以后,长江委及时将取水许可管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监督管理方面。对取水户的监督管理分两部分实施,由国家和水利部直管的工程,长江委直接负责监督管理和年审,有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施工及生活取水)、葛洲坝水电厂、丹江口水利
3枢纽管理局、陆水试验管理局等8个取水户,年取用水量约3 962亿m,其余部分由长江委
3委托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年取水量478亿m。长江委每年对委托监督管理的取水
户进行抽查复审。对到期的取水许可证,我们参考原批准的取水量,查阅取水户近5 a的实际用水量、取水户的节水措施以及所在行业的平均用水水平等进行全面评估,重新核定取水量,然后换发新证,到目前止,长江委已完成了30个取水户的换证工作。完成了湖北省沿江几个城市武汉、宜昌、黄石、沙市等入江排污口和江苏省排污口的调查工作。
每年年末,长江委向受委托的监督管理机关和直管的取水户布置取水许可年审工作,明确取水许可年审工作的范围、时间、内容、程序及工作目标。在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范围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管理部门和受委托监督管理机关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较好地完成了一年一度的年审工作,规范了取水许可登记、审批、发证行为,初步形成了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水质管理工作机制。
为总结经验,研讨问题,明确思路,提高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工作水平,长江委每年都召开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取水许可年审总结及监督管理经验交流大会。并经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推荐,长江委综合评议,对监督管理、年审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江苏省南通市水利局等11个单位为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促进了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1.4水污染事故调查
长江每年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对长江的水资源形成了很大威胁。近年来,长江委组织调查了汉江“水华”事件,对丹江口至武汉的汉江中下游江段开展了全面的调查、监测,基本摸清了“水华”影响范围,“水华”期间的水质情况、气象条件、水文条件。2000年9月,丹江发生严重的水污染事故,长江委及时组织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网有关成员单位,对“9·29”汉江陕西境内氰化钠污染事故进行了追踪调查,根据现场和监测情况,及时编 发了事故通报,将污染事故的情况及可能的影响范围通报了汉江中下游各城市,并在事后形 成调查报告,分别报送水利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1年7月,陕西安康市旬阳汉江段10 余家铅锌选矿厂污染汉江水质事件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曝光,根据国务院总理、水利部部 长指示,长江委配合水利部水资源司直接参与了由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国家计委、国家 财政部、国家矿产管理部门、陕西省环保局等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陕西安康市旬阳汉江段 10余家铅锌选矿厂污染事件的调查和处理,并及时组织流域监测网有关成员单位针对污染源、污染河段,以及可能受到影响的河段进行了监视性监测。
1.5《水资源公报》等编制与发布
为配合全国水资源公报的发布,长江委每年都召开专业会议,对各省提交的公报资料进行流域汇总、审查,解决有关编制技术问题,提高了成果质量,及时向全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为编发《长江片水资源公报》,长江委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编制了1997年《长江流域水资源及利用状况分析》报告。从1998年起每年正式向社会发布《长江片水资源公报》,至
今已4 a。《公报》的发布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现在播报”节目、央视国际 网、长江日报等媒体作了报道。
自1999年水利部发出《关于加强水资源管理年报工作的通知》以来,长江委为编制《长江片水资源管理年报》积极准备,1999年开始,要求流域内各省将水资源管理年报报到长江委,长江委组织人员认真学习研究和汇总。从年报的编制来看,由于对年报的各项目各地理解不一致,处理方法不同,填写的数据内涵不同,使得汇总成果失去意义。为了做好年报工作,我们邀请水科院水资源所的有关专业人士,参加长江片面的水资源管理年审会,介绍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各省技术水平的提高起了促进作用。
另外,还向流域内各省每年发布省界水体《水质简报》4期,《质量年报》1期,《保护简报》6期等。积极组织、协调流域内《重点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旬报》的编制、发布工作。
1.6水资源研究与规划工作
为了使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规范化、增强科学性,长江委组织开展大量政策法规的前期研究和技术基础工作。
相继完成了《促进我国江河水资源综合利用对策研究》,《建立21世纪长江流域水资源管 理新体系研究》等研究报告。并编制完成了《长江流域缺水城市供水水源规划(总报告)》、《长江流域水中长期供求计划报告》、《西南诸河水中长期供求计划报告》、《长江片水功能区划报告》、《长江片水资源保护规划报告》等规划报告。
通过这些研究和规划工作,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工作中增加了操作性,提高了水资源管理水平。
2工作体会
2.1认识到位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我国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浪费和污染更加重了我国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影响和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共中央关于制 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已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列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
长江流域虽然降水丰沛,但时空分布不均,水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趋突出,我国正在加紧加快沿江的改革开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 废污水排放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呈增长态势,加上未来南水北调东、中、西3条线路将调走
3长江约600亿m的水量,三峡水库蓄水自净能力降低,这些问题都会对长江流域的水资源产
生影响,只有加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节约和保护,才能保障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事水资源管理、保护工作的同志要切实以负责的态度,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开展工作,实践证明,认识到位,工作就能做好。
2.2处理好流域与区域管理的关系,促进水资源管理
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处理好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之间的关系,使水资源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依据水利部授权的水行政管理职责,长江委与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范围内有关省、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管理权限,履行职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属流域机构审批发证的指定河段限额以上的取水户,一定要在取水口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申请手续,经过逐级签署审核意见;属于流域机构全额管理的取水户,也征求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 见;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委托给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加强流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相互 沟通,对个别拒不进行取水登记的单位,我们协商一致意见,联合行动,促进取水许可管理
得以全面实施。
2.3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保证工作质量
对新、改、扩建的项目办理取水许可(预)申请时,严格按照取水许可审批程序,申请人必须认真填写申请书内容,提交相关资料。重点审核水源是否可靠,是否与第三者发生利益冲突,取、退水水质是否符合要求,技术分析是否由具有资质的单位完成。对一些情况较复杂的取水工程项目,我们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咨询,做到每一次审批,都有充足的科学依据,符合法定的程序和手续,保证工作质量。
2.4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和水忧患意识
广泛宣传水法规政策,提高全民依法治水的认识,对取水户宣传从遵守国家法规、法令,规范自己的企业行为的角度,认识办理取水许可登记的重要性,对一些国有大型火、水电厂 的取水户,通过宣传暂不征收水资源费,免去这些企业的担心、忧虑。
继续开展“中国水周”、“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大型宣传活动,配合省电视台 制作了环保综艺节目“幸运地球村”,协助武汉市环保局开展了“新世纪绿色小天使长江行 活动”,使广大职工、农民群众对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严峻形势有了较 清醒的认识,增强水忧患意识、法律意识、商品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促进依法取水、管 水、节水、保护水资源的运行机制。
2003年举办的中华环保世纪行长江流域考察活动,相当成功,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多篇关于水资源问题的报道,得到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推动了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
3水资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污染与富营养化已影响用水安全
长江水质总体保持良好状态,但干流及较大支流近岸水域已普遍受到明显污染,流经城市 的中小支流及城市内湖水质污染严重,而这些区域同时也是用水集中区,水污染已对饮用 源水质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九·五”期间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即:滇池、巢湖和太 湖,全部都位于长江流域,治理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还未得到根本控制。鄱阳湖、洞庭湖目前维持在中营养水平,但磷、氮含量偏高,正处于向富营养过渡阶段。长江垃圾污染危害突出,由于葛洲坝的阻拦作用,在葛洲坝段表现得特别严重。长江化学品运输增长迅猛,目前长江干线每年有毒危险化学品运量已近500万t,有毒化学品污染事故较频繁。
3.2重复利用率不高,用水浪费现象普遍存在
“长江水量丰沛,有水不用也是白白流进大海,节水没有必要”的陈旧观念在一些干部群众中仍相当普遍。据资料反映,工农业、生活用水后,大部分水量成为废污水排入江河,用水越多,排放越多,粗放型用水等于增加污染,所以要树立节水可以减少排污的观点,认识节水工作的重要性。一些大型厂矿、企业设备陈旧,用水工艺落后,运行管理不科学,用 水重复利用率很低。根据最近调查统计,长江流域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为30%左右,其中火 电厂18%,一般工业37%,乡镇企业23%。而在先进发达国家,工业为75%~85%,相差2、3 倍。单位工业产品用水量往往高出先进发达国家几倍、十几倍乃至几十倍。
农田灌溉设施老化、不配套,现有灌溉设施中50%左右是20世纪50、60年代兴建的,经过数十年运行,部分工程老化,损坏严重,急需更新改造;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一般在0.4左右,而先进国家为0.7~0.8;灌区管理水平较低,用水浪费现象严重,渠系渗漏损失大。
3.3对宏观控制指标、用水定额研究不够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水资源管理基础工作没有跟上,长江流域近期或远期究竟有多少水量可供使用,总用水量又如何进一步分解到各地区、各部门缺乏研究,企业水平衡测试工作开展不多,尚未建立万元GDP用水量参照体系。对一个地区或一个取水户究竟下多少用水计划符合我国国情和长江流域实际,没有一套宏观总量控制指标和微观用水定额体系,给取水户下达取水和用水计划指标时出现盲目性,对节约用水管理造成困难。
3.4计量设施安装进展缓慢,计量方法各不相同
由于一些取水户经济效益差,计量设施投资大,取水户不重视等原因,计量设施安装进展缓慢,一些新、改、扩建项目,也没有将计量设施纳入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施工。目前,大部分计量仍采用水泵、水轮机的运行时间来推算,或闸口尺寸与运行时间一起来推算,计 量成果不精确,漏洞较多,因此我们要求只要条件成熟,必须安装计量设施并加强管理,促 进用水由粗放管理转向集约化管理,加快对工矿企业及城市供水水源计量安装的步伐,有计 划有步骤地启动对农业灌溉计量设施的安装和管理工作。
4几点设想
4.1落实国家领导的批示精神,推进长江水资源保护
由于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垃圾越来越多,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暴雨洪水将大量垃圾带入长江;长江流域内大小船只30万艘,大量船舶垃圾直接抛入江河;化学品运输的迅猛增长,海损污染事故频发;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加重了有机污染;个体企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飞速发展,未经处理废污水排放逐年递增,水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许多地区出现 了水质型缺水,国务院领导非常重视,多次指示,温家宝同志指出:“这件事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为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将尽快组织开展长江水污染的调查,抓紧编制水资源总体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依据《河道管理条例》、《取水许可实施办法》,加强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排污口和水质的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网,做好水源地的保护工作,尤 其是做好省际间河流断面排污总量的监督控制。将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目标、任 务分解到各省、市,对各省、市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通过宣传,提高社会舆论的监 督作用。
4.2研究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和定额管理方法
以流域(或区域)水资源评价和水资源中长期供求计划为基础,全面考虑开源与节流、农业与工业、城镇生活、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研究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合理确定近期和远期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的总用水量控制目标,并按供需平衡要求,把控制目标分解到各省市,在取水许可管理时,下达计划并作为取水总量地区控制目标,各省市在制定本地区年度取水计划时,取水总量严格控制在地区总量控制目标内。目前长江流域总用水量年增长率维持在1%左右,要通过总量控制,加大节水力度,逐步降低总用水量年增长率。积极参与流域内各省的用水定额编制工作,通过水平衡测试,分类分地区编制万元GDP用水参考体系,协调流域内各省用水定额和节水标准。在审批取水户水量时,要对照当地的用水定额和同行业先进企业的用水定额进行核定,根据取水户的承受能力,逐步核减取水户的水量,提高流域内整体用水水平。同时要严把取水许可(预)申请关,限制耗水量大的工业企业在缺水地区的发展,引导工业和农业向节水型发展。
在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范围内,推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不仅节约水资源,减少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加快了流域内企业现代化建设,减少农药化肥面源污
染来源和工业、城镇生活的废污水排放,促进了水资源保护。
4.3加强基础工作研究
开展全国水资源规划和流域水资源规划,是我们水资源管理与保护部门认真开展基础研究的大好机会,我们要做好指导工作和成果质量把关工作。根据水资源工作需要,开展第二次水资源评价,分析研究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数量与质量现状、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发展演变趋势。预测未来水资源供需状况、经济社会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三峡水库运用、南水北调等发展前景及其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影响。协调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与水的关系,统筹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分配社会经济部门用水与生态环境保护用水。控制污水排放,提高污水处理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改善水环境;推广节水新技术,合理调整产业分布与结构,提出节水防污的方案。通过水法规、水管理体制和价格机制的研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水管理制度建立;促进流域与区域依法治水,依法管水,以法律法规规范水事活动。根据流域与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特点及与相邻区域水资源利用条件的相互影响,规划本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的总体方案,提出全流域和区域之间相互协调的配置总体格局,为我们做好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打好基础。
4.4加强水资源管理年报的编制工作
《年报》是反映水资源管理状况,体现水资源管理水平的一项基础工作,并为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取水许可审批发证、水资源公报的编制等水资源管理工作及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 据,从1997年开展《年报》编制以来,长江委与各省紧密合作,按部的要求,每年都开展了 《年报》编制,但由于这项工作涉及面广、项目多,重要性认识、统计项目的理解和工作人 员的业务水平的差异,各省报来数据不统一,许多项目统计汇总后失去实际意义,经部水资 源司领导同意,长江委将与江苏省水资源中心合作开展年报编制的试点研究工作,从最基层 的统计工作着手,按汇总过程,逐级汇总统计,并对这项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找出这项工作 的难点,提出解决办法,然后指导流域内各省工作,使得水资源年报汇总编制工作上一个台 阶。
4.5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水资源管理与保护队伍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是政府行政行为和技术工作相结合的一项综合性工作,随着形势的发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培养一支勤勤恳恳、无私奉献、事业心强、业务知识丰富的干部队伍,是做好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的可靠保证。
目前长江委正在进行机构改革,人员将有所调整,我们要积极向人事部门提出这支队伍的干部素质要求,配备的干部要从政治上、业务上进行全面考核。同时,我们还要创造条件,让我们的干部职工,有更多的出国考察、学术交流、脱产培训等机会,特别是那些知识结构 上具有法律知识但缺少水利知识,或具有水利知识缺少法律知识需要充实的同志,一定要给 时间进行缺什么补什么的短期培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略)
第二篇:与诸弟书原文及翻译
导语:与诸弟书是曾国藩升任礼部侍郎后写给兄弟的信,重孝悌,而不是以谋取功名为第一,也对官宦、商贾、耕读和孝友四种家族的发展做了点评。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与诸弟书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与诸弟书原文:
诸位贤弟足下:
十一前月八日,已将日课抄与弟阅,嗣后每次家书,可抄三叶付回。日课本皆楷书,一笔不苟,惜抄回不能作楷书耳。
冯树堂时攻最猛,余亦教之如弟,知无不言。可惜弟不能在京,在树堂日日切磋,余无日无刻不太息也!九弟在京年半,余懒散不努力;九弟去后,余乃稍能立志,盖余实负九弟矣!
余尝语贷云曰:“余欲尽孝道,更无他事;我能教诸弟进德业一分,则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诸弟进十分,则我之孝有十分。右作不能教弟成名,则我大不孝矣!”九弟之无所进,是我之大不教也!惟愿诸弟发奋立志,念念有恒;以补我不孝不罪,幸甚幸甚!
岱云与易五近亦有日课册,惜其讥不甚超亘,余虽日日与之谈论,渠究不能悉心领会,颇疑我言太夸。然岱云近汲勤奋,将来必有所成。何子敬近侍我甚好,常彼此作诗唱和,盖因其兄钦佩我诗,且谈字最相合,故子敬亦改容加礼。
子贞现临隶字,每日临七八页,今年已千页矣,近又考订《汉书》之伪,每日手不释卷。盖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仪礼》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此五事者,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少。以余观之,此二者,余不甚精,不知浅深究竟如何,若字则必传千占无疑矣。诗亦远出时手之上,必能卓然成家。近日京城诗家颇少,故余亦欲多做几首。
金竺虔在小珊家住,颇有面善心非之隙,唐诗甫亦与小珊有隙,余现仍与小珊来往,泯然无嫌①,但心中不甚惬洽②耳。黄子寿处本日去看他,工夫甚长进,古文有才华,好买书,东翻西阅,涉猎颇多,心中己有许多古董。
何世名子亦甚好,沈潜之至,天分不高,将来必有所成,吴竹如近日未出城,余亦未去,盖每见则耽搁一大也,其世兄亦极沈潜,言动中礼,现在亦学倭艮峰先生。吾观何吴两世兄之姿质,与诸弟相等,远不及周受珊黄子寿,而将来成就,何吴必更切实。此其故,诸弟能直书自知之,愿诸弟勉之而已,此数子者,皆后起不凡之人才也,安得诸弟与之联镳并驾,则余之大幸也!
季仙九先生到京服阕③,待我甚好,有青眼相看之意,同年会课,近皆懒散,而十日一会如故。余今年过年,尚须借银百十金,以五十还杜家,以百金用。李石梧到京,交出长郡馆公费,即在公项借用,免出外开口更好,不然,则尚须张罗也。
门上陈升,一言不合而去,故余作傲奴诗,现换一周升作门上,颇好,余读《易》旅卦丧其童仆,象曰:“以旅与下,其义丧也。”解之者曰:“以旅与下者,谓视童仆如旅人,刻薄寡恩,漠然无情,则童仆将视主如逆旅矣。”余待下虽不刻薄,而颇有视如逆旅之意,故人不尽忠,以后余当视之如家人手足也。分虽严明,而情贵周通,贤弟待人,亦宜知之。
余每闻折差到,辄望家信,不知能设法多寄几次否,若寄信,则诸弟必须详写日记数天,幸甚!余写信亦不必代诸弟多立课程,盖恐多看则生厌,故但将余近日实在光景写示而已,伏维绪弟细察。(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
注释
①泯然无嫌:指表面上没有嫌隙。
②不甚惬洽:指不太乐意和融洽。惬:惬意。
③阕:止,止息,此处指期满。
4.审:清楚,明白。
5.洎:至,到。
6.骤几:很快成功。
翻译
诸位贤弟足下:
十一前月八日,已把日课抄给你们看,以后每次写信,可抄三页寄回。我的日课都用楷体,一笔不苟,可惜寄回的抄本就不用楷体了。
冯树堂进步最快,我教他和教弟弟一样,知无不言。可惜九弟不能在这里,与树堂天天切磋学问,我无日无刻不叹息!九弟在京城一年半,我懒散不努力;九弟去后,我才稍微能够立志,因我大有负于九弟了!
我常对岔云说:“我想尽孝道,除此没有别的事更重要。我能够教育弟弟们进德修业一分,那我真是尽孝一分;能够教育弟弟们进步十分,那我真是尽孝十分。如果完全不能教弟弟们成名,那我是大大的不孝了。”九弟之所以没有长进,是我的大不孝!只望弟弟们发奋立志,念念有恒,以弥补我的不孝之罪,那就很有幸了!
岱云是易五,近来也有日课册,可惜他们的见识不够超越,我虽天天和他们谈论,他们却不能一一领悟,还怀疑我说的大夸张了。但岱云近来很勤奋,将来一定有成就。何子名近来对我很好,常常彼此作诗相唱和。这是因为他兄长饮佩我的诗,并已论书法最相合,所以子敬也改变态度,优礼有加。
子忐现在临的是隶书,每天临七八页,今年已临了千页了。近来又考订《汉书》之伪,每天手不释卷。子贞的学问,有五个方面见长。一是《仪礼》精通;二是《汉书》熟悉;三是《说文》精湛;四是各种体裁的诗都写得好;五是书法好。这五个方面的长处,他的想法是都要能传于后世。以我看来,前面三个方面,我不精,不知深浅如何?如果说到书法,那是必定可传千古疑的了。他的诗,也远远超过了时尚诗人,一定可以卓然成家。近来京城诗家很少,所以我也想多做几首。
金竺虔在小珊家住,两人有嫌隙,面和心不和。唐诗甫也和小珊有嫌隙。我现在仍旧与小珊往来,表面上没有嫌隙,但心里不太乐意和融洽。黄子寿处今天去看他,工夫很长进,古文有才华,喜欢买书,东翻翻,西看看,涉猎很广,心里的古董货收藏不少。
何世兄也日好,沉着潜静得很,天分不高,但将来一定有成就。吴竹如近日没有出城,我也没有去,因为见一次面便耽搁一天时光。他的世兄也很沉着潜静,言行合乎礼节,现在也师事倭良先生。我看何、吴两世兄的姿质,和弟弟们不相上下,远不及周受珊、黄子寿,而将来成就,何、吴一定更切实些。因为这个缘故,弟弟自然知道我的意思,希望弟弟们勉励。这几位,都是后起不平凡的人才,如果弟弟们能够与他们并驾齐驱,那是我大感幸运的!委仙九先生到京,丧服满期,对我很好,青眼相看,同年会课,近来都懒散了,但十天一会还维持下来。我今年过年,还要借一百五十两银子,以五十两还杜家,以一百两自己用。李石梧到京,交出长郡馆公费,就在这公费中借用,免得向外面开口更好些,不然的话,又要张罗一番。
门上陈升,因为一言不合,拂袖而去。所以我做了一道《傲奴诗》,现在换了周升作门上,比较好。我读《易》旅封丧其童仆,像曰:“以旅与下,其义丧也。”解释的人说:“以旅与下是说看童仆好比路人,刻薄寡恩,漠然无情,那么童仆也把主人看做路人了。”我对待下人虽说不刻薄,也看得如路人,所以他就不尽忠报效,今后我要把下人当做自己家里人一样亲如手足,办事虽要求严格明白,而感情上还是以沟通为贵。贤弟对特别人,也要知道这个道理。
我每听到通信兵到,便望有家信,不知能不能设法多寄几封?如果寄信,那弟弟们必须详细写日记几天,幸甚!我写信也不必代你们多立课程,恐怕多了产生厌烦心理,所以只写近日实在情形罢了。望弟弟们细看。(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
第三篇:湘西南苗侗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报告
湘西南苗侗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报告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之一,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促进了城乡大流通、中西方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大冲击的情况下,我国56个民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族人民在语言、生活习惯、生产方式、思想观念、传统节日、文化品位等方面出现了大交流、大融合,正在形成大一统的趋势,这一趋势使得各民族的文化生态随之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从而造成一些少数民族区域文化特色消失逐渐加快的现象。以湘西南地区为例,湘西南地处湘黔桂三省交接地带,属于武陵山片区,苗侗民族广泛分布,苗侗文化遗产丰富,形式多样,但经济发展落后,苗族侗族聚居的地方多属于山区农业县,在沿海经济强势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形势影响下,各县急于求成,多把目光聚焦在城市扩张以求建设效益、大中小工业园区开发力争经济飞跃发展、东西南北沟通广渗影响力等方面,而少在文化建设上下大力气,下狠功夫,因此,在苗侗文化遗产保护投入和民族区域文化特色的开发上,力度不大,意识不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就随之困难重重,一些苗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么是隐藏于深山,要么就是失传在相继过世的老一辈民间艺人手中,即使各县也在近些年来相继推出了一些珍贵的民族艺术作品,做了大量的申遗工作,但是苗侗文化丰厚的历史内涵与丰富的艺术形式仍然没有被挖掘出来,不仅如此,反而出现了不少文化遗产濒临消亡 的现象,令人十分担忧。
苗侗民族文化遗产是苗族侗族人民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其坚强、勇敢、勤劳、乐观、上进等优秀民族精神的浓缩,这些遗产在十八大提出“民族复兴、文化强国” 的历史背景下,在黔东南州、广西侗族地区积极寻找保护开发苗侗民族文化遗产路子的前提下,湘西南苗侗民族文化的发展何去何从,一些民族文化瑰宝应该怎样去保护才能让其延承下去,该如何在黔东南州以及广西侗族地区捷足先登开发的苗侗文化产品特色面前不重复不模仿,提炼创造出本地独树一帜的苗侗文化品牌,保护好本地苗侗民族文化遗产并让其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应该去深刻思考的问题,为此,本文不揣冒昧,就此予以探讨,以求教于相关专家学者,并以其有益于湘西南苗侗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开发。
一、湘西南苗侗文化遗产概况
本课题研究员通过走访苗侗民族聚居的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等湘西南部分地区,以及XXX苗族侗族自治县的XXX镇、XXX镇、XXXX乡、XXXX乡、XXXX乡、XXXX镇、XXXXX镇等苗侗人民聚集的古村古寨,了解到苗族有“花衣苗”、“青衣苗”、“白头苗”之分和“生苗”、“熟苗”、“峒蛮”之别;侗族,史志上多称“侗僚”、“仡伶”、“仡揽”、“峒”、“侗苗”等。苗族侗族虽然各属不同的族系,但是两个民族的人民团结友好,勤劳勇敢,共同创造了丰厚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内涵丰富,多表现在语言、服饰、饮
食、建筑、手工、习俗、劳作、医药、祭祀、人情、交际等各个领域,处处体现了苗侗民族乐观向上、大方浪漫的格调。苗侗民族依山建寨,在生产生活中创建出了富有异域风情的吊脚楼、凉亭、鼓楼、风雨桥、庙宇、寨门、船棚、游方场、铜鼓场、芦笙场等建筑,自织苗衣苗帕、侗锦腰带等服饰,绣衣服、裤子、布鞋、袜子、帐檐、被面、背带以花鸟草虫及图腾等活灵活现的图案,打造闪亮的银头饰、腰饰、手饰、脚饰,做油茶、米酒、酸菜、腊肉、腌鱼、乌米饭、甜藤粑、盖箩粑、富贵粑、贺喜粑、懒汉粑、酒糟等诱人的特色饮食,唱独具韵律的开天立地歌、玩山歌、坐棚歌、婚礼歌、哭嫁歌、祝寿歌、丧事歌、三朝歌、担水歌、上梁歌、祝酒歌,跳节奏明快的芦笙舞、祭月舞、鼓舞、龙灯舞、狮子舞、哆吔舞、手帽舞、扇子舞、春牛舞等等,以上种种都是智慧的苗侗人民在勤劳勇敢、积极乐观的生活中所创造出的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有些还被当地推出为具有代表性的苗侗文化品牌,例如XXX的侗族傩戏,XXX的花灯戏,XXXX的孽龙舞,XXXX的苗族歌鼟、芦笙舞、雕花蜜饯,XXXX的侗戏、哆耶舞、民间器乐,绥宁的插绣、苗族山歌,XXXX的长鼓舞、傩舞以及苗侗绚丽的服饰头饰,苗族的四八姑娘节、乌饭节等,纷纷显示出湘西南苗侗民族文化古老神秘的色彩和惊世的艺术价值。
二、湘西南苗侗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成效
历年来,国家在民族文化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从法律上对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调查研究、挖掘和保护、项目的开发以及传承与传播等都做了相关规定。湘西南作为苗侗民族聚居的地区,首先,在政策上国家给予了优惠待遇,划分了XXXX苗族自治县、XXXX侗族自治县、XXXX侗族自治县、XXXX苗族侗族自治县、XXXX侗族自治县、XXXX苗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自治区域,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国家给予了财力、物力等大力支持。其次,社会各界在湘西南苗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等方面,也做出了大量的贡献,一些专家学者和民族工作者经过实地调查研究,编辑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提出了一些中肯的保护和开发措施及对策。再次,湘西南各地政府在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遗产方面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保护苗族侗族古村落、修缮苗侗古建筑、编辑整理苗侗少数民族语言作品及歌舞戏曲、宣传苗侗少数民族手工艺、申报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苗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民族旅游项目等。XXXX依靠XXXX的资源优势,突出苗族歌鼟、芦笙舞蹈的特色,着力打造苗寨侗乡XXXX文化这块金字品牌;XXXXX提出了“弘扬侗族文化,打造江南名城”的口号,在保护侗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XXXX依据丰富的侗文物资源加强了侗寨民居及鼓楼群、风雨桥的保护,开辟侗族民族博物馆等。由此可见,在全面实施保护与开发苗侗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湘西南地区依托苗侗文化彰显出无限的生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湘西南苗侗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状
由于湘西南特定山区条件的制约,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因
此在对苗侗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方面还存在着几大困境:
一是盲目抓经济数字和城市形象建设,忽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科学开发。某些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中,大兴土木工程,对古民居、古街道、古会馆、古庙宇等建筑描摹临摹,甚至是完全不看重这些民族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留世的意义进行全面拆毁,从而造成了大量民族文化遗产的消失和灭亡;或者在新农村建设中,对苗村侗寨进行整改,抛弃传统的建筑艺术形式,将吊脚楼改造成砖瓦房,有的甚至建起了小洋楼,导致苗侗古村古镇民族文化的个性荡然无存。
二是急功近利开发苗侗文化旅游产品。为了寻求眼前的经济效益,某些地区在开发中不认真加强对苗侗文化遗产本体的科学保护和环境管理,开发模式粗制滥造,没有好好地进行长远规划,讲究持续发展性,致使部分文化遗产的形象遭到损毁与破坏,从而掐断了当地苗侗民族文化遗产继承和向外族群传播的可能性。
三是苗侗民族文化的发展呈现衰落趋势。21世纪以来,苗村侗寨几乎50岁以下的中青年迫于山区落后的经济压力,纷纷远走他乡谋生,离开了学习和继承苗侗民族文化的环境,加上学校现代教育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民族文化在当地的传播,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多元文化的影响,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强烈冲击着年轻人传承苗侗民族歌舞、乐器、服饰的兴趣和自觉意识;再加上现代快餐文化的侵袭,导致很大一部分苗侗民族聚居的地区,婚丧嫁娶新事新办,传统习俗逐渐被现代节日甚至舶来品所替代,原汁原味的山间田野式的对歌、祭祀、乡土文艺表演日益淡化,这无不显示着苗侗民族文化在走向衰落的过程。
四是保护与传承苗侗文化的专业人才匮乏。湘西南大部分苗侗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基本上是沿袭口传身授的古老方式,受过现代教育、能识谱教歌的歌师不多,这使得苗侗文化遗产的继承呈现出结构性危机:一方面老年传承人越来越少。老年传承人大多在八九十岁,年寿已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这些土生土长颇有造诣的歌师、舞者以及手工艺人等都会相继谢世,就有可能导致许多优秀的演唱、舞蹈、手工技艺也将随着这些老者的故去而失传。另一方面是继承人年龄呈阶梯性递减。因20世纪50-70年代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六七十岁的传承人不多,即使有,也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学的;二三十岁至四五十岁的传承人就更少了;二十岁以下的传承人,还有待培养,这种现状呈现出苗侗文化遗产传承人越来越少的发展态势。再一个方面就是有些部分苗侗文化遗产由于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继承方面的特殊性规定和当代价值观念的冲击,甚至出现了后继无人的严峻现象。本人在深入XXXX苗族侗族自治县的XXXX镇、XXXX乡、XXXX乡、XXXX镇的苗族侗族人民集中的古村古镇调查时发现,在苗侗民族草药和土医术以及巫文化遗产等方面,愿意继承者很少,大部分老医者和老巫师都说:“现在的社会,医疗技术先进,科学技术发达,因为我们的土方子和土方法疗程长,见效慢,本村的人都不愿意找我们这些老人看病了,就连自己的儿孙都一样,有病跑跑医院,打打针,拿几片西药吃,就好得很快,所以现在没有人愿意用我们的土方子和土方法,我们的土方子和土方法现在儿孙都不愿意学,以前老一辈传这些技术给我们时,一般不传女人和外人,所以能真正学到手学精的人已经很少,基
本上只有一两个人,我现在担心这些苗药方子和捉鬼喊魂收吓(hé)祭祀的技术会失传,愿意打破传男不传女的规矩,想教给女儿孙女和儿媳妇们,但她们也没有一点想学想继承的心思,就算丢弃那种传内不传外的忌讳,恐怕家门外的人,在这个年代,哪怕你给他们倒贴,他们对这个也不会感兴趣。”言谈之中,透出的是自身技艺即将失传和不能留世发扬光大的无奈,像这种后继无人的现象,在湘西南各个苗侗民族聚居的地区,比比皆是。
五是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经费投入不足。湘西南分布着的基本上都是典型的边远山区农业县,经费来源短缺,上级部门的政策、资金扶持有限,而民族文化发展投入是一项耗资巨大、短期内难见成效的特殊工程,依靠县乡两级财力,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常常捉襟见肘,因此各地加强苗侗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计划在整个财政投入中,所占之比大多很小,远远不能满足当地民族文化遗产急于保护和开发的现状,就算为了民族旅游业的发展,想投资搞个像样的项目和工程,也会因为财政资金的困境纷纷搁浅。
四、湘西南苗侗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对策分析 苗侗民族文化遗产是湘西南地区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它蕴含着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法和文化意识,承载着苗侗人民文化生命的密码,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湘西南苗侗民族聚居地区应科学地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因地制宜制定好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是市级政府制定好苗侗民族文化遗产整体保护规划。组织
有关专家学者、民族文化管理相关人员,深入湘西南苗侗民族聚居地区进行文化资源普查,摸底调研、登记及建档,并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制定好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确定保护重点和发展的目标,制定保护发展规划和方案。
二是当地政府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苗侗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种原生态的整体保护,它包括苗侗民族习俗、生产生活方式、居住环境、文化面貌以及苗村侗寨古格局等,这些遗产是苗侗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因此,对苗侗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不能采取以新换旧的做法,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对苗侗古村落、古街道、古建筑群的修缮,不能完全走商业化的路子,让建筑商来承包修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一方面建立新村,改善苗侗人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另一方面建立原生态民族博物馆,对自然民居本体和鼓楼、风雨桥、寨门、歌舞场及环境等坚持原址保护及整旧如旧的方法,同时加强对苗侗民族生产生活用具、器乐、服饰、民间艺术产品、文献资料等实物的搜集和陈列管理,并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将民族舞蹈、音乐、民俗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成电子文本,输入网络进行保护。再一个方面,当地政府在积极挖掘开发本民族文化遗产的同时,以遗产保护为首要任务,积极做好申遗和传承工作,对一些濒临失传的或者面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大力抓好继承人的培育事宜,同时将苗侗民族丰富灿烂的文化艺术以申请世界级、国家级、省级遗产等形式进行保护和传承下来。
三是加强合作,资源共享,形成整体发展格局。湘西南苗侗民族聚居地区各级政府应一方面应强化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措
施,加快本地民族文化发展建设,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与湘黔桂等苗侗民族聚居地区的合作,逐渐形成湘桂黔苗侗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在开发苗侗民族旅游线路上,积极寻找科学合理的模式,挖掘各自富有个性和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产品,拿出湘西南独具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品牌,与邻近县市、黔东南、广西等苗侗民族聚居的地区合力形成苗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四是切实增加苗侗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除了整修古村古寨、申遗、旅游开发等大的项目要大力投资以外,小的项目比如优秀歌师及舞者的福利、专业人才的培养、民间艺团的整编、民间文艺作品的创作收集、民族文化普及教材编写和音像制品的制作,都要纳入财政予以考虑。方法可由财政主导、社会捐资,设立民族文化发展基金,同时紧紧抓住《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和湘西南被纳入西部开发的历史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用于苗侗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第四篇:成品保护及保修工作
成品保护措施
成品保护遵循谁主管,谁负责;谁施工,谁负责;严格控制施工工序的原则。成品保护技术措施 施工放线、测量工程:
1.放线前应将工作面清理平整,去除坑洼处、杂草等障碍物,确保放线工作的顺利进行,如遇其他工作与放线工作互相影响,必须首先保证放线工作顺利进行。
2.放线完成后及时办理验线手续,并将定位桩、轴线桩等标志做好永久性保护,设立明显标志,写警示语。
3.施工中加强职工对各种桩点的保护教育,避免因碰撞、移动等原因造成桩点的破坏而影响施工。
4.每次放线前必须对桩点、标志等进行复测,确保准确无误。土方与基础工程:
1.放线定位的控制桩必须用混凝土保护好,挖土时不得覆盖。2.雨季施工时,要做好基础的防水措施,制定科学合理的防雨排水措施。
3.回填土时,分层夯实,不能损坏已完成的地下预埋管道。钢结构成品保护措施:
1、钢构件的堆放
a.待包装或待运的钢构件,按种类、安装区域及发货顺序,分区整齐存放,标有识别标志,便于清点。
b.露天堆放的钢构件,搁置在干燥无积水处,防止锈蚀;底层垫枕有足够的支承面,防止支点下沉;构件堆放平稳垫实。
c.相同钢构件的叠放时,各层钢构件的支点应在同一垂直线上,防止钢构件被压坏或变形。d.钢构件的存储、进出库,严格按企业制度执行。
2、钢构件的包装
a.钢构件的包装和固定的材料要牢固,以确保在搬运过程中构件不散失,不遗落。
b.构件包装时,应保证构件不变形,不损坏,对于长短不一容易掉落的对象,特别注意端头加封包装。
c.管材型钢构件,用钢带裸形捆扎打包,5m 以下长捆扎二圈,5m 以上长捆扎三圈。
e.机加工零件及小型板件,装在钢箱或木箱中发运。
f.包装件必须书写编号、标记、外形尺寸,如长、宽、高、全重,做到标志齐全、清晰。
3、运输过程中成品保护措施
a.吊运大件必须有专人负责,使用合适的工夹具,严格遵守吊运规则,以防止在吊运过程中发生震动、撞击、变形、坠落或其它损坏。b.装载时,必须有专人监管,清点上车的箱号及打包号,车上堆放牢固稳妥,并增加必要捆扎,防止构件松动遗失。
c.在运输过程中,保持平稳,采用车辆装运时对超长、超宽、超高物件运输,必须由经过培训的驾驶员,押运人员负责,并在车辆上设置标记。
e.严禁野蛮装卸,装卸人员装卸前,要熟悉构件的重量、外形尺寸,并检查吊马、索具的情况,防止意外。
f.构件到达施工现场后,及时组织卸货,分区堆放好。g.现场采用履带吊运送构件时,要注意周围地形、空中情况,防止履带吊倾覆及构件碰撞。
4、安装成品保护
一方面构件倒运过程中,要进行钢结构件的保护;另一方面还需要进行构件表面防腐底漆及中间漆的保护。
a.构件保护
b.构件进场应堆放整齐,防止变形和损坏,堆放时应放在稳定的枕木上,并根据构件的编号和安装顺序来分类。
① 构件堆场应作好排水,防止积水对钢结构构件的腐蚀。
② 在拼装、安装作业时,应尽量避免碰撞、重击。③ 避免现场焊接过多的辅助构件,以免对母材造成影响。
④ 在拼装时,在地面铺设刚性平台,搭设刚性胎架进行拼装,拼装支撑点的设置,要进行计算,以免造成构件的永久变形。
⑤ 进行桁架的吊装验算,避免吊点设计不当,造成构件的永久变形。
c.涂装面的保护
构件在工厂涂装底漆及中间漆,在现场安装完成后涂装,防腐底漆的保护是半成品保护的重点。
① 避免尖锐的物体碰撞、摩擦。
② 减少现场辅助措施的焊接量,能够采用捆绑、抱箍的尽量采用。
③ 现场焊接、破损等母材外露表面,在最短时间内进行补涂装,除锈等级达到Sa2.5 级或St3 级以上,材料采用设计要求的原材料。
5、后期成品保护
后期的成品保护重点是桁架成品、防腐面层在其它工序介入施工后的保护。
a.严禁集中堆放建筑材料。
b.严禁施工人员直接踩踏钢板,在交工验收前,在屋面铺设木板通道。
c.焊接部位及时补涂防腐涂料。
d.其它工序介入施工时,未经施工单位许可,禁止在钢结构构件上焊接、悬挂任何构
e.玻璃幕墙、设备安装、高级装修如与钢结构有交接,需通过总承包与钢结构施工单位办理施工交接手续,方可在钢结构构件上进行下一道工序。
f.地面支座的防护:在进行交工验收前,在已完成的地面柱脚支座周围设置防护围栏,以免支座受到碰撞和损坏。
工程保修回访制度
一、目的
按建设部规定的工程保修期限和合同规定的工程保修要求对交付的工程进行回访保修。保证不因施工质量问题而影响顾客的使用,达到重合同、守信誉、满足顾客的要求。
二、工作程序
1、公司质安处建立竣工交付工程台帐,按季度安排服务工作计划,并按计划认真执行。
2、对顾客投诉和回访中发现原因不清的较大质量问题由质安处牵头,组织生产科技处和公司其它相关部门,到现场进行检查、分析、鉴定。属施工质量问题的,由生产科技处制定处理方案,并安排组织实施,修理完成后,质安处跟踪验证。非施工原因而发生的质量问题,生产科技处向顾客解释清楚,顾客要求我公司处理的,我们将热情接待,并制定维修方案(生产科技处制定,顾客认可),为顾客服务。
3、质安处参加工程竣工验收时,连同竣工验收资料一起,向顾客提供工程质量保修卡,明确顾客使用须知和保修期限。
4、按照公司季度服务工作计划,由主管领导组织生产、技术、质安和项目部有关人员,进行工作回访,需要维修的立即落实人员、材料、机具进行维修。维修完成后,由质安员进行跟踪验证,并取得顾客签字、盖章的认可。
5、工程回访的形式:上门听取顾客的意见和要求,并观察现场;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顾客座谈会,听取意见和要求;电话或函件了解顾客意见和要求。
6、顾客对工程问题的投诉(包括来信、来访、电话等),要热情接待,作好记录,建立投诉台帐,通知项目部安排好人力、物力资源,及时处理,并由项目质安员跟踪验证,取得顾客认可。
7、回访发现和顾客投诉的工程质量问题,要将信息及时反馈到公司质安处,分析原因,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三、回访质量记录
1、建立工程质量回访登记卡;
2、建立工程质量保修卡;
3、建立竣工交付工程总台帐
第五篇:长江及市内水系与武汉市的发展
长江及市内水系与武汉市的发展
江河文明与城镇和谐发展(作者:方立娇)
——长江以及武汉市内水系与武汉的发展
在武汉市,汉水注入长江形成武昌、汉阳、汉口的三镇格局,我们看了武汉市地图便可知道,不仅长江从市中心穿过,同时武汉市也有大大小小城内湖泊100多个,所以武汉市可以说是研究江河文明和城镇发展的重要案例。拥有3500多年文明传承与积淀的武汉,早在宋元之际,就成了知名的港口城市,素有“东方芝加哥”之称,被认为是振兴长江全流域经济,带动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命脉”所在。
图一:武汉市水系图
第一篇:长江以及市内水系与武汉的历史沿革
据近年考古工作发现,一万多年前,武汉地区已有先民生息繁衍。市郊黄陂的盘龙城遗址,考证为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也是迄今为止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唯一商代古城。武汉在夏代属荆州,殷末属南国,周初属周南,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明成化年间,龟山以北的汉水支流逐渐成为汉水入江主流形成武昌、汉阳、汉口的三镇格局。1856年鸦片战争后,陆续有十几个国家涌进汉口,设领事,开租界,办商行。清朝中期,汉口成了非常繁荣的城市,与汉阳、武昌形成“三镇鼎立”。1926年12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决定以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大区域,定名武汉”。1986年12月,国务院公布武汉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上发生在武汉的故事总也离不开“水”。比如东汉末年,曹操初步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汉口开埠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规定增开汉口等11座城市为通商口岸。
说不清是武汉拥抱了长江,还是长江选择了武汉。
第二篇:长江及市内水系与武汉的和谐发展
一.长江与武汉的发展
近代,武汉借助得天独厚的水利优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的中国重点建设由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武汉受到重点安排,成为这一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打造了“武钢”“武船”“武重”“武锅”等一批响当当的“武”字头企业,使“武汉制造”大到船舶、桥梁,小到皮鞋、手表、螺钉等都享誉全国。一直凭水运“通江达海”而得“九省通衢”盛名的武汉,成了中国经济誓言“赶超英美”的一张王牌。进入21世纪,武汉市凭借在长江航运中的中心地位,成为了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
1.“两通”政策助武汉兴盛
1984年4月,武汉市政府采纳了经济学家李崇淮的建议,制订了以“两通”为突破口的综合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很快得到国务院的批准,武汉三镇就此敞开大门,形成了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格局。
这一战略冲破了旧体制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观念,带来了武汉交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物流的勃兴。进入20世纪90年代,武汉有12家过亿元的大型商场。在1991年全国评出的百家最大零售商场中,武汉占了7家,雄居全国之首;作为中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汉正街从起初的一条只聚集了103家个体工商户的小街,逐步延伸到了10多个社区、100多条街巷里弄的千家万户„„“货到汉口活”的历史得以重现。
2.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
长达6300公里的长江江面上,几千年来从未建过一座桥梁。长江切断了纵贯南北的铁路、公路运输,京汉铁路的钢轨与粤汉铁路的钢轨始终是隔离、阻断的。因此,在长江上建桥,成为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
1955年9月万里长江第一座大桥动工,1957年10月15日建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是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连接南北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将原京汉、粤汉两条铁路连接为京广铁路,也把武汉三镇的干道连通。从此武汉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发展时期。
接着武汉又架设了一座一座桥梁,时间表如下:
武汉第一座长江大桥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公铁两用)
武汉第二座长江大桥1995年——武汉长江二桥
武汉第三座长江大桥2000年——白沙洲长江大桥
武汉第四座长江大桥2001年——军山大桥
武汉第五座长江大桥2008年——阳逻长江大桥
武汉第六座长江大桥2009年——天兴洲大桥(公铁两用,在建,2009年通车)
武汉第七座长江大桥2011年——二七长江大桥(在建,2008年9月开建,2011年通车)还有,武汉长江隧道(在建,2008年12月通车)
3.中部崛起,武汉借长江发力
武汉是长江中游的特大城市,具有其它城市不可比拟的区位优势:一是得水独优,武汉位于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的交汇处,航道网络居中游之首。二是交通便捷,武汉位于横贯东西的长江、沪蓉高速公路和纵贯南北的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的交汇处,得中独厚。三是腹地市场广阔,武汉作为中部商业重镇,市场辐射范围广及30个省、市、自治区和600多个县市。
为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武汉建设成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国家编制了武汉航运中心建设计划,力争把航运中心建设计划整体或重要项目建设纳入武汉市、交通部、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以落实航运中心建设资金,争取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完成长江干流航道整治、枢纽港建设和航运信息通信系统建设等重要航运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航运市场大发展创造条件。
经过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调整,结合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港口和运力发展规划,为适应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初步拟定以两个阶段来实施,即2010年构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基本框架,2015年建成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并使航运中心成为长江中游的集装箱运输枢纽港、大宗货物中转港、外贸货物的主通道。
武汉的崛起和发展,与长江忧戚相关,长江经济带的崛起,将为武汉带来无尽的机遇和发展的基础,是武汉发展和中部崛起的希望。即将崛起于长江腹地的武汉新港,将成为中西部地区走向海外的国际港、全国性的综合交通枢纽。
二:市内水系与武汉市的发展
在首届城市水景观建设与水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上,武汉1996~2000年城市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指数表显示,五年来,武汉市研究区内的湖泊面积从45.602千公顷下降到45.437千公顷,减少了165公顷;同时与会人员还指出了城市水景观建设与水环境治理中的诸多错误做法。比如像水利防洪做堤岸那样做驳坎,破坏了水岸的生态功能,减少了亲水性;城市滨水建设中石砌驳岸、花岗石铺地、毛石压脚护坡,有些工程甚至连河底也铺上混凝土。花费大量财力、物力换取的却是土地的“窒息”和自然生态的沦丧。这些错误的做法导致了城市特色丧失和城市水环境、水生态功能退化。
新世纪一开始,武汉便投入到了探索江河文明与城镇和谐发展的实践中去,并逐步成为了全国城市水系规划的示范城市。
1.江城“治水”思路成全国范本
2007年09月27日国家建设部专家组评审通过武汉市规划院主编的《城市水系规划规范》。该《规范》集中体现了武汉市在探索江河文明与城镇和谐发展的道路上的成果。新编的《规范》,对水系规划内容作了一些强制性规定,如“对自然水体的改造,不得减少水面面积。”“现状水质为劣Ⅴ类的水体必须进行内源污染控制与处理”等。
武汉市规划院介绍,上世纪80年代,武汉市治理黄孝河是把脏和臭“盖”在地下。90年代,建设汉口江滩,“腾”出了城市中心区内漫长的生产性岸线,变成市民参与和共享的大型绿化公园。2002年,武汉“水专项”提出六湖连通,建立水体系,使水景与城市交融,提升了城市品质和空间。
其中,条例专设“山体、江河、湖泊及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保护”的章节,规定在山体、湖泊水域内,除按照规划建设的园林小品及市政公用设施外,禁止建设任何建筑物、构筑物。建设项目临近山体、湖泊的,不得占山填湖、破坏自然山体形态。
2.人水和谐:构建生态之美
武汉是一座水边的城市,目前,全市有56%的河流和89%的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2008年新年伊始,武汉市开始了对武汉市内水系的全方位生态修复,从截污、河底清淤、水生植物恢复、生态湿地及坡岸整治等多方面着手。比如连接汉江与龙阳湖的琴断小河位于武汉市郊,这里的水质将直接影响整个汉阳连通水系的水质状况。武汉市在此投巨资建设了污水处理工程,工业污水经此处理,通过河东岸总面积4万平方米的垂直流人工湿地、半天然湿地和水生植物塘的净化,最后注入琴断小河。
武汉市也已于去年7月8日正式实施《武汉市环境影响评价实施办法》,以期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同时为了为监控和管理武汉水环境,武汉市政府规划投资4200万元,建立标准化的水环境数字管理系统,包括数据库建设、信息网络建设、信息系统建设等。
3.武汉水系生态网显雏形
2002年9月,武汉市同科技部签订了项目协议。按照协议成立武汉碧水科技公司专门负责项目运作。三年后的2005年9月,武汉市被水利部确定为首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城市”。
为了将武汉建成“水中江城”,再现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景观,制订了江湖连通工程。该项目包括“大东湖”水网生态构建工程、新区“六湖连通”及生态修复工程。
“大东湖”水网生态构建工程由东湖、沙湖、严西湖、严东湖、北湖和杨春湖组成,实施水力调度、点源控制和生态修复,并与长江连通,形成武昌“大东湖”生态水网,以达到“流水不腐,清水释污”的目的。
新区“六湖连通”及生态修复工程是将龙阳湖、三角湖、墨水湖、南太子湖及后官湖连接贯通,再与长江相通,形成“襟江带湖”连通体系,实现“一船摇遍新区”的美妙设想。武汉市水务局负责人介绍,这两项工程已经开始启动。新区“六湖连通”生态修复工程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武汉水专项”的科研及示范成果,第一期工程(2004-2005)已于2005年底完工,第二期工程(2005-2007)也已于2007年完成。“大东湖”水网生态构建工程中的截污工程也已启动。目前东湖周边排污口已堵80%,东湖水质逐渐好转。
经过一系列的治理措施,秀美的城市水系逐渐展现在武汉市民面前,到湖边散步游玩逐渐成了江城市民的一大乐趣,可以说武汉初步实现了人水和谐的治理目标。
第三篇.长江及市内水系与武汉旅游业发展
1.江河为武汉城市添色彩
武汉市地处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长江、汉水穿城而过,城市呈现依江发展的汉口、汉阳、武昌三个组团的格局。市区山青水秀,湖泊众多,拥有多处风景名胜旅游点,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图二:武汉市旅游图
2.武汉市的因江河而形成旅游景点
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有“天下绝景”之称。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黄鹤楼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吟诗作赋,其中崔颢的千古佳作《黄鹤楼》诗使黄鹤楼名扬天下。1981年10月,武汉政府重建黄鹤楼,1985年6月落成,高大雄伟、金碧辉煌,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
晴川阁又名晴川楼,在长江北岸、龟山东麓的禹公矾上,与黄鹤楼隔岸相对,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为壮观。名冠四方的楼阁隔江相望,在万里长江上惟此一处,现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湖在武汉市武昌区,整个东湖风景区面积约为87平方公里,其中湖水面积约33平方公里,为杭州西湖的5倍多。东湖湖岸曲折,湖南层峦叠翠,山拥水抱;湖东、湖西丘陵起伏;湖北地势平坦。有人认为它是兼洞庭湖之浩淼和西湖之秀丽的风景区。
武汉长江大桥雄踞于黄鹤楼前,与它隔长江相望的则是高24层的晴川饭店和龟山上的电视塔,这组建筑交相辉映,使江城大为增色。在大桥上眺望四周,滔滔江水东流而去,一艘艘轮船来来往往,整个武汉三镇连成一体,使人心旷神怡。
第四篇:长江及市内水系与武汉市生态环境 “武汉忧于水,优于水。”在这座水面占国土面积25%的城市:一面是水秀江清,百湖荡漾;另一面却面临洪水威胁与环境恶化。
长江流域最大的问题是洪涝灾害,在近一百年中,武汉市就遭受了三次特大洪水的侵袭。1931年7月27日和8月3日,汉口分金炉和单洞门先后溃堤,大水进入汉口市区,水灾和随后的霍乱、伤寒、痢疾等瘟疫使武汉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1954年5~7月,武汉地区连降暴雨,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多一倍半。从6月30日至9月3日,全市为加固堤防共组织了28.9万多人,确保了武汉市的安全。1998年长江流域又爆发了特大洪水,武汉市再次受到严重威胁。
经专家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这些洪水的发生有一定的人为原因:
首先,生态破坏严重,尤其是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遭受长期持续的严重破坏,导致大自然的报复。集中表现为在人口急剧增长的情况下,土地资源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开发,滥伐森林,使一些河流断流,泉源枯竭,雨季又造成洪水泛滥。
第二是,盲目围湖造田,其结果是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大幅度缩减。其中盲目围湖造田和占用行洪洲滩是长江洪水水位增高的主要原因。
第三是,不合理的水利建设对江河产生的负面生态效应不容忽视。大量水利工程破坏了江河的自然生态功能,有可能加剧水灾的危害。
针对这些问题,武汉市根据江河特点推出各种措施进行有效的治理,比如前文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六湖连通”工程、“城市水系规划”的执行等等,都有效的改善了武汉市的水利状况。同时武汉也更加注重江河生态环境的保护,比如前文的生态治理工程,还有从2003年就开始执行的春季禁渔制度,都有利于保护长江水产资源。
所以,武汉市已逐渐成为全国江河文明与城镇和谐发展的典范城市,其探索出的经验和方法,值得全国的城市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