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极改进过去盲目说教式的廉政教育形式
积极改进过去盲目说教式的廉政教育形式,创新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教育和主题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公安廉政文化“倡廉于有形,润物于无声”的作用,让民警将“廉洁从警”牢记于心。入耳、入脑、入心的公安廉政建设,在有效预防民警违法违纪问题发生的同时,也充分调动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在全局上下形成了风清气正的强大合力。
一、制度督廉,重视养成教育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和队伍思想动态分析制度,有的放矢地开展针对性教育;建立教育监督责任分解机制,层层抓落实;认真开展廉政谈话、提醒谈话、诫勉谈话制度,强化日常纪律提醒,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督促改正,堵塞漏洞;落实民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奖惩制度。
二、活动倡廉,创新廉政文化载体通过组织观看党风廉政电教片;邀请专家为民警讲授廉政党课;组织开展廉政朗诵诗歌晚会;制作廉政墙画等形式,营造浓郁的警察特色廉政文化氛围,发挥廉政文化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的潜在作用,增强民警遵规守纪的自觉性,筑牢民警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三、教育兴廉,培养民警廉政信念以先进典型为榜样进行引导教育。开展推优创模活动,对在打击犯罪、维护治安、服务群众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公开进行表彰奖励,大张旗鼓地宣传,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同时,强化反面典型的警示效果,将发生在队伍中的违法违纪事例及时向广大民警宣传,使全体民警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四、开设“亲情课堂”,强化廉政教育力度利用手机信息系统平台,由市局纪委牵头,开通了“党风廉政每周一课”,将市局典型案例和警规警纪,利用短信的形式及时发送到每位民警的手机上,做到时时提醒,时时监督;另一方面,面对家属开设“亲情课堂”,建立八小时以外的监管机制,同样通过短信形式让家属了解一些发生在身边的民警违法违纪案例,相关纪律要求,发挥家属关心、守护监督民警的作用。同时,利用互联网建立纪委和家属之间的互动平台,设立家庭助廉互动信箱,随时接收民警家属、特邀监督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
四、积极创新廉政文化活动载体。全市各级公安机关要紧密结合公安工作性质和人民警察的职业特点,在廉政文化活动的形式上大胆求新,与时俱进,切实提高民警参与的积极性,激发活动热情和思想共鸣;在活动的内容上求实、求精,使活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基层,增强说服力和渗透力,使廉政文
化真正入眼、入耳、入脑,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同时要注意收集和积累有关活动的图片、音像和文档等资料,便于开展检查考评。
:加强公安机关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在构建公安机关教育、监督、制度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强化警示教育是树立公安民警廉洁自律的重要手段。广大公安民警要清醒地认识我们随时面临的来自与违法犯罪作斗争中的风险,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可能因工作疏忽造成的失职渎职,可能因贪图小利而导致的职务犯罪,要求全体民警“受不了警规警纪的约束,承受不了公安工作的艰辛,不要干公安;想发财,想当官,不要干公安;没有真才实学,不要干公安”,要想干好公安工作,必须耐于清贫,甘于寂寞,乐于奉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
包括“清廉之风”、“倡廉广场”、“从严治警”、“法纪律警”、“廉洁育警”五大部分,以上海公安机关反腐倡廉建设实录、违法违纪违令案例剖析、党风廉政建设和法纪制度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声、光、电等多种科技手段以及知识性、趣味性竞赛测试等互动环节,来触动参观者的视觉和听觉,启迪参观者的思维和心灵,引人警醒、催人奋进,这必将成为上海公安机关开展反腐倡廉和队伍作风建设的又一新阵地。
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反腐倡廉形势依然严峻。执法不公正、不廉洁,办关系案、人情案、利益案,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等问题多发,群众意见很大;队伍内部管理不严格、不到位,刑讯逼供、非正常死亡、违反“五条禁令”等问题仍然存在;有的单位党风
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得不好,监督制约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特别是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互联网时代,处于一个全面开放、高度透明的社会,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的力度不断加大,公安民警的执法活动都处在公众的视野里,处在社会的“聚光灯”下。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公安队伍发生违纪违法问题,通过互联网炒作,不仅会直接败坏公安机关的形象,而且会严重影响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大量事实说明,公安队伍中一些违纪违法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廉政教育不扎实、廉政文化建设跟不上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全区各级公安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推进公安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坚持把廉政建设特别是廉政文化建设融入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当中,广泛开展创建活动,大力营造良好警风,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供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
他强调指出,加强公安廉政教育和公安廉政文化建设,一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公安廉政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二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公安廉政教育,扎实推进公安廉政文化建设;三要切实抓好全区公安机关廉政建设,确保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警营清风至,卫士心胸宽。勤政为人民,守纪保平安。”
在应对各种腐蚀、诱惑的问题上,只有反复教育,持续教育、经常提醒,才能保持对腐败行为的免疫力。
各地结合实际,突出开展以党纪条规教育、执法为民教育、作风纪律教育、廉洁从警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警示教育,努力使每一个民警都明确哪些行为不能做,哪些底线不能碰,哪些红线不能踩,不断增强对党纪国法的敬畏之心。
公安部机关从6月中旬开始,利用3个月的时间,在部直属机关全体党员干部中开展以“重学习、讲廉洁、树正气、作表率”为主要内容的集中警示教育活动。20多个局级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或纪委书记,为本单位党员干部上廉政教育课,进行集体廉政谈话。各单位召开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专题组织生活会,查思想,找问题,提意见。部领导分别参加分管单位民主生活会,以普通一员接受群众监督。
重庆市公安局从5月18日开始,利用半年时间在全市开展“除积弊、正风气、强素质、树形象”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市公安局组织民警观看重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大要案件内部资料,让民警“听身边教训,看自己长短,悟职业荣誉,惜家庭温暖”。
陕西公安机关把忠诚教育、警示教育纳入“警风警纪大讲堂”,在全省播放《共和国不会忘记》《赌之害》等教育片,使广大民警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顿悟。
一名民警说:“开展经常性的警示教育,让我们反复在„清水里泡、苦水里浸‟,使我们对党纪国法心存敬畏,体现了组织和领导对我们真诚的关爱!”读书思廉———明从警做人哲理,提高自身免疫力
从古圣先贤经典文献中感悟人生哲理,在读书学习中净化灵魂,提高履职素质,是这次全国公安机关廉政文化教育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广大民警深刻地感受到,读书思廉活动,是提高自身免疫力的一剂良方。
海南省公安厅纪委从4月开始开展“多读书、读好书”活动,组织全体纪检监察、督察民警根据履行职责和个人实际需要,重点选择政治理论、监督业务、哲学等方面书籍,撰写心得体会,评选优秀文章,组织“优秀作品朗诵会”,引导民警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湖北省武汉市公安局纪委部署开展“清风作伴·读书思廉”活动。推荐《为人民服务》等26本书目,营造学廉、思廉、守廉的良好氛围。
浙江省宁波市公安局开展“廉文月月读”活动,读廉文、记廉句、颂廉诗、听廉歌,组织创作廉政小小说等推动廉政文化教育活动深入开展。
福建省泉州市公安局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反腐倡廉教育工作中,组织民警学习古圣先贤的经典文献,感悟古圣先贤的智慧,违法违纪现象明显减少。弘扬核心价值观———忠诚、为民、公正、廉明、奉献成全警追求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公安工作的灵魂,是公安文化的核心,是公安工作中最宝贵的精
神财富。各地公安机关在廉政文化教育活动中,将忠诚、为民、公正、廉明、奉献等价值理念融入警察核心价值观。
广东省深圳市公安局从2008年底开始,提出了“忠诚、正义、为民、奉献”的深圳警队核心价值观,把践行核心价值观活动常态化,以此凝聚警心,引导民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江苏省仪征市公安局部署开展“七个正确对待”主题教育。以正确对待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正确对待权力,牢记执法为民;正确对待利益,保持廉洁自律;正确对待监督,时刻自重自省;正确对待家庭,避免累及家人;正确对待社交,做到谨慎交友;正确对待生活,培养健康情趣为主要内容,将人民警察价值观教育具体化、形象化。
6月3日,河北省衡水市公安局组织青年民警举行“警察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演讲活动。6月13日,福建省厦门市公安局举行“厦门警察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先进事迹报告会。6月24日,天津市公安局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督察长滕义兰为市局第十期初任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讲授廉政教育课,并进行廉政谈话。
弘扬人民警察核心价值感,让民警产生了强烈共鸣:“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要切实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面对生死不畏惧,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挑战不放弃,以满腔热情倾注工作,用赤胆忠心献身事业,无愧于人民警察的光荣称号。”
第二篇:大城县积极拓展廉政教育内涵
大城县积极拓展廉政教育内涵
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大城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认真开展廉政文化创建活动,积极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再上新水平,为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宣教讲廉,突出廉政文化的教育性
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行有机结合,积极活化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方式。一是组织开展了《行政监察法》、《廉政准则》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讲廉政教育课、学习李红英同志先进事迹等活动,教育和引导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弘扬新风正气。二是扎实推进廉政文化“七进”活动,积极将廉政教育的触角,广泛开展以机关树“廉”、社区促“廉”、家庭助“廉”、学校育“廉”、企业宣“廉”、村居倡“廉”为主要内容的宣教活动,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宣传媒体全方位、多形式大张旗鼓弘扬正气、宣扬优秀典型,以正面教育鼓舞人、教育人。三是建立了县委党校、孙毅小学两个县级廉政教育基地,制作和悬挂、张贴廉政格言警句、廉政漫画、廉政公益广告等作品,在全县树立了“以廉为美、以廉为荣、以廉为乐”的正确价值观,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效能促廉,提高廉政文化的成效性 一是组织开展了“一把手公开承诺”、“送服务到基层”等6项主题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园区平台建设、生态新城建设、项目和产业建设、道路建设、煤和煤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六件大事,开展专项效能监督检查。围绕大城县煤及煤层气开发,制定出台了《关于为确保大城煤田综合勘探合作项目顺利实施开展专项效能监察的实施方案》、《具体意见》等系列文件,在县电视台发布效能监察公告,将该项目确定为效能监察联系点,挂牌予以支持保护。二是成立明察暗访组,对各单位作风建设、效能建设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坚决禁止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等行为发生。同时,加大了效能建设问责力度,对在明察暗访中发现的工作纪律、工作作风、行政收费、行政审批四方面12项问题进行了公开曝光。对检查中发现的行政审批项目超时限办理、审批环节缺失等问题进行了问责,3名副科级干部,4名股级干部被处理,3个乡科级单位被通报批评,切实达到了“查处一案、治理一线、教育一片”的效果。
三、活动示廉,增强廉政文化的群众性
大城县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多样化渗透廉政文化,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一是,于2011年8月组织开展了廉政短信大赛活动,县委书记、县长带头,县四大班子领导主动参加,全县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每周精选2条向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发送,现已发送 条,全县公务人员对这一做法纷纷表示欢迎,认为此举针对性强,是教育干部的有效手段,切实起到了“互相勉励、监督执行、共同提高”的作用,这一做法得到了省委巡视组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是按照中共廊坊市委办公室、廊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廊坊市2012年元旦、春节系列文化活动暨第六届“幸福廊坊”文化艺术节活动方案》的通知要求,浓厚两节期间文化氛围,丰富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进一步深化廉政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廉政文化的教育、示范、熏陶和导向作用,大城县充分利用文化内涵深厚,书画名人众多的优势,2012年1月9日,举办了“大城县迎新春暨首届廉政文化”书画展。
此次 “迎新春暨首届廉政文化”大型书画展将廉政文化与书画艺术有机结合起来,以廉政短信大赛活动精选出的廉政短信为题材,创作了书画作品500余件。作品内容健康向上,富有时代气息,其中不乏思想性、艺术性兼备的佳作。书法作品中既有县领导撰写的廉政文化警句,也有国学经典的名篇佳句,还有歌颂祖国山河的诗、词、曲、联,更有歌颂辉煌成就的自作诗篇,书体有真、草、隶、篆、行,充分显现出作者的个性和风格特色。经过专家组初评,从中筛选出150件优秀作品展出。书画展开幕当天,2000余名干部群众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展览,在欣赏书画艺术的过程中既受到艺术的熏陶,又受到深刻的廉政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
第三篇:岗位廉政教育的形式及意义
岗位廉政教育的形式及意义
岗位廉政教育是针对不同岗位开展的廉政教育,是一种以岗位为单元,以腐败风险为依据,以案例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化廉政教育模式。在划分教育类别的基础上,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岗位干部制定不同的教育内容,把岗位基本的廉政制度要求作为岗位廉政教育的重点内容。如行政人员以廉政法律法规和作风建设的要求为主;执法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廉政法律法规、依法行政要求为主;新提任干部则以党政干部廉政条规和廉洁自律要求为主,让每一位干部都能了解自身所处的岗位职务风险和行为规范,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使其在面对类似情形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提高对腐败现象的鉴别能力和自觉抵御意识,达到预防风险、回避风险的目的。在开展岗位廉政教育中,我们注重突出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在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以树立“六观”为核心的专题教育,以党组中心组学习、廉政培训、党课教育、撰写心得、观看电教片为主要形式,广泛开展“读书修德、以德律己”活动,开展“为谁掌权、怎样掌权”问题的讨论,不断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在科级人员岗位教育中,针对岗位人员学历高、思想活跃的特点,组织读书思廉、网上廉政论坛、预防职务犯罪征文比赛,引导青年干部职工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对提拔任用的干部,开展任职培训和任前廉政谈话;对出现苗头性倾向性的干部实行廉政谈话教育,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此外,还在在元旦、春节等敏感时间进行全员重点教育,实现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学习,使广大职工克服“与已无关”、“本处室无风险点”等模糊认识,深刻领会“认识不到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精神内涵。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广大职工了解并掌握了查找风险点的原则和方法,充分认识了开展岗位廉政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使之自觉参与到岗位廉政教育活动中来。
第四篇:入党积极份子学习廉政教育心得体会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早在两千多年前,齐国管仲就发出了这一千古警世名言。在管仲看来,廉洁乃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腐败,作为廉洁的对立面,千百年来始终如幽灵一般伴随着各朝各代的政权。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先生曾说:中国的二十四史,其实就是一部贪污史。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如果不坚决反对和有效预防腐败,听任腐败现象在党内滋长蔓延,就不能取得政权,即使取得政权后也不可能保持政权稳定。如果不能坚持不懈地做好反腐倡廉、拒腐防变工作,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出发,强调抓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体系。这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工作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要求,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举措,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近,通过警示廉政教育的的学习,我作为一名入党积极份子,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廉政建设对于一个党和一个政权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作为学生,我们即将去面对社会中非常复杂的环境,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何经得住各种诱惑的考验,这就需要有一种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宗旨观念。首先,我认为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对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要不断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做到严以律己、勤奋敬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防止和克服自我满足的思想和盲目乐观的情绪。其次,监督也是极其重要的。古今中外的历史已经无数次地证明了一个简单的真理:人的品质是重要的,却不是绝对可靠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如果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完全寄托予人的品质,那是非常危险的。西方哲人早在几百年前就说过这样的至理名言:权力容易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因此,我认为建立一套完善的、高效的、有力的监督机制是廉政建设工作的关键之一。
三国时期,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浮躁是一种轻浮急躁的心态,一旦沾染上浮躁之气,就会沉不下心,稳不住神,心猿意马,魂不守舍。心不静无以言学,心不静,贪欲就膨胀,就拒挡不住外部花花世界的诱惑,一旦碰上诱惑就会自乱方寸。作为一名入党积极份子,虽然目前还没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但我会一直以一名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的加强学习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自身修养,自觉利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严格自律,树立良好的作风。不论在目前的科研学习中,还是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都时时刻刻牢记党的教诲,自觉抵御各种歪风邪气的腐蚀和诱惑,为党的伟大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五篇:基于积极公民培养的参与式公民教育
基于积极公民培养的参与式公民教育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公民教育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被提上日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参与式公民教育备受欧美国家推崇。那么,为什么要实施参与式公民教育?什么是参与式公民教育?如何开展参与式公民教育?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借鉴欧美国家公民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认真探讨。
一、消极公民向积极公民转型的时代背景(一)参与式公民教育适应当代公民转型的需要
公民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取决于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公民。不同的公民观念,决定了不同的公民教育理念。
公民概念始于古希腊城邦。城邦是一个民主聚合体,由公民组成,城邦的公共事务由公民共同协商决定。因此,城邦的公民是参与公共事务、具有公共精神的自由民。学术界把古希腊的公民观念称为古典共和主义。古典共和主义公民只有城邦共同利益,没有个人的利益,公民只有对城邦的责任,参与公共生活,谋取公共福祉。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兴起,个人利益的萌生和权利意识的唤醒,以及商品经济的平等交换,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这就催生了近代以来自由主义的公民身份。自由主义公民身份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以维护个人的权利为核心。它坚持个人是第一位的,个人权利和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国家是为了保护公民的权利而派生的,是第二位的。自由主义公民观把个人权利作为第一追求,国家要保护个人的权利不受侵犯,至于公共事务,公民是否愿意参加,是个人的自由,国家无权干涉他们。自由主义的公民只需要遵守法律,承担必要的诸如纳税、投票等少数义务。因此,相比于共和主义公民对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自由主义的公民可谓是消极的,它只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种公民观适合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因此成为西方公民的主导观念。西方社会的公民以捍卫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为首要诉求。
从古典共和主义到自由主义,个人得到了解放,个人利益不仅得到了关注,而且成为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的唯一诉求。这既有历史的进步,但也要看到过于关注个人自由和权利的自由主义公民身份在当代社会中的问题:公民个人主义盛行,公共自我与私人自我分离,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原子式的自我”,人与人之间关系淡漠,社会责任感消失;公民对于公共生活、民主社会以及诸如选举等政治活动的参与热情不断降低。自由主义公民使当代社会出现了显著的“公民唯私综合征”,进入一个“公共人衰落”的时代。公民只关注个人利益,不关注公共利益;只强调个人权利,不为社会谋福利,使社会成为原子式个人的松散联合体,而非一个有机共同体。
面对自由主义公民导致的社会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民的发展出现了共和主义的回归,形成了当代新共和主义和社群主义。新共和主义和社群主义反对自由主义的消极公民观,重拾古典共和主义的积极公民观。但新共和主义不同于古典共和主义,古典共和主义中没有公民个人的权利,新共和主义经过自由主义的发展而来,自由主义尊重个人的权利,成为近代公民的基本特征。新共和主义把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加以平衡,强调公民权利和责任的平衡,转变自由主义的消极公民观为参与公共生活的积极公民教育观。自由主义的消极公民没有参与,共和主义的公民需要参与。因此,参与式公民教育,是适应当代自由主义公民向新共和主义公民转型的需要而产生的。
(二)参与式公民的培育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自由主义到新共和主义,从消极公民到积极公民,参与式公民教育有其西方社会的时代背景和必要性。问题是这种转型也适用于中国吗?以西方自由主义公民思想看中国传统社会,中国传统的封建宗法社会只有臣民、草民,没有公民。新中国成立后,高度划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压抑了个人的主体性和个性。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施,这种情况得以改变。因为市场经济是以个人为核心的自主经济、等价交换的平等经济、开放的竞争经济。市场经济对人的要求是独立、平等和开放,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服从、听话与封闭。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只能成为臣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则是注重个人利益的自由主义公民。我国虽然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但市场经济的恶果已经显现:在提升公民主体意识的同时,也出现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孤独的公民”,他们把个人的权利视为唯一,对他人疏离、排斥,导致了人际关系疏远、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道德冷漠和社会责任感的消失。2011年10月,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就是中国社会公民道德冷漠的典型表征。社会对“小悦悦事件”的关注,以及近年来不断讨论的“老人摔倒,扶不扶”都是对公民社会责任感的拷问。有学者已经洞察到中国公民的利己主义问题,呼唤超越个人主义,通过重建公共生活,提升公民的公共价值和公共精神。由此可见,当代中国虽然没有自由主义的传统,但市场经济已催生了个人的自由主义,由此也带来了与西方自由主义公民同样的危机。因此,中国公民教育,一方面需要培植个人的主体性,赋予个人的权利;另一方面,也需要以公共价值、公共精神引导公民个人的健康成长,使个人在公共参与中成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公民。
二、参与式公民教育与积极公民的培育
(一)参与式公民教育旨在培育积极公民的公共性
参与式公民教育是培养负责任的积极公民的方法。它旨在培育积极公民的公共性,包括公共精神、公共道德、公共理性、公共参与能力等。
第一,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公民区别于私民,就在于公民具有公共精神。所谓公共精神,是指公民对待公共事务、公共生活的行为态度和思想境界,它是公民的公共责任意识在行为和性格上的体现。公共精神超越了个人的狭隘利益,而致力于公共福祉、公共利益。当代自由主义公民的危机就是因为缺少公共精神,出现了“公民唯私综合征”。所以,矫正自由主义公民的危机,必须重塑公民的公共精神。公共精神形成于公共生活中。参与式公民教育就是要鼓励和推动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实践,在公共生活中确立公共理念,强化公民社会责任感。
第二,培育公民的公共道德。公共道德,即公德,它区别于私德,就在于私德是个人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公德是公共生活的道德,不仅包括社会公德,还包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群体所提倡的道德。公德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共同利益的基本道德要求。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指出“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德焉以成立者也”,然“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所以,必须加强公民道德教育,重要任务就是培育公共道德。
第三,培育公民的公共理性。理性是一种理智能力、道德能力以及行为方式。一个人的行为,必须基于理性,但不同生活需要不同的理性。公民的公共生活需要的就是一种公共理性。公共理性“是公民的理性,是那些共享平等公民身份的人的理性”。公共理性之所以是公共的,因为它的目标是公共的善,它的本性和内容是公共的。公共理性是对民主社会公民的要求,因为民主社会是多元一体的社会,公民要在多元的状态下形成一体关系,必须诉诸公民间对话、协商而达成“重叠共识”,形成公共理性。
第四,培育公民的公共参与能力。公共参与能力是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平等交往和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公民的公共生活是多元利益主体间的协调和平衡,所以,公民必须在公共生活中学会合作与交流、沟通与协调、协商与妥协,能够理性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进行交流理性地解决冲突。这些都需要公民在公共参与中形成与发展。(二)参与式公民教育的特征
第一,公民参与是一种基于公共理性的参与。参与是参与式公民教育的核心词。首先,这里的参与是积极主动的参与。参与有积极主动参与,也有胁迫被动参与。主动参与是作为主体的存在状态,被动参与是作为客体的存在状态。公民作为主体人,其参与应该是积极的。公民作为公共生活的主人,具有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意愿,能够通过与他人或群体之间的合作影响公共决策,创造公共福祉。其次,主动的参与行为并不是无节制的,对于民主制度的正常运行而言,过度或无序的政治参与行为是不理智的,因此也是有害的。“文化大革命”就是公民无序和过度参与的典型表现。因此,公民参与必须基于理性,而且是一种公共理性。
第二,公民参与是一种主体间的平等交往实践。公民作为一种身份,公民之间是平等的,公民之间出于公共利益而交往。因此,公民的参与不是你争我斗的利益纷争,而是一种多主体间的平等交往。交往中的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和责任,而且公民之间是互惠和合作的平等关系,而非权力的压迫与被压迫、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公民之间的冲突只能通过民主协商的办法而解决,他们之间也是一种相互宽容、信任和尊重的关系。个体不是作为原子式个人参与其中,而是作为共同体的一员、作为一个平等交往的主体参与其中。个体参与生成的是孤立的个人主体性,平等的交往实践生成的是主体间性。主体间性在保证个人独立人格的同时,也与他人平等对话、合作、协商、妥协,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互识和共识。所以,公民参与是一种主体间的平等交往实践。
第三,公民参与是一种公共生活的参与。“参与”回答了公民教育的活动方式问题,但公民在哪里参与,参与的场域是什么,这是由公民特质决定的。自由主义公民是孤立的公民,不强调公共参与,个人消极履行其义务即可。参与式公民教育则基于共和主义理念,强调公民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和投入。公民是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因此,公民的参与只能发生在公共场域中,过一种公共生活。这是由公民的公共性决定的。“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领域中,通过参与公共事务而形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它以公共领域为场域,以公共事务为中介,以公共参与、公共交往为手段,以公共伦理为调节,以公共性的形成为目的。”所以,并非任何情况下的学生参与都是参与式公民教育。只有发生在公共场域中的公共参与,才构成参与式公民教育。学生为了获得知识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就不属于参与式公民教育的“参与”范畴。所谓参与式公民教育是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教育实践活动。第四,公民参与的目的是培养负责任的积极公民。公民有积极和消极之分。自由主义公民只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不对国家尽义务和负责任,是消极公民。自由主义的公民只承担公民基本权利所要求的公民义务的底线,是被动的参与。共和主义公民强调参与公共事务,关心公共福祉,是积极公民。共和主义公民的参与不仅要公民履行消极的义务,更强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公共生活之中。参与式公民教育是针对自由主义消极公民的问题而提出的,它以培养负责任的积极公民为目标。积极公民的公共精神、公共理性和公共参与能力只有通过公共生活中的主动参与才能得以实现。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对参与式公民教育作如下定义:参与式公民教育是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学校、社区和社会公共生活之中,通过主动参与和交往实践,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公共道德、公共理性和公共参与能力,使之成为负责任的积极公民。
三、在参与公共生活中培育积极公民 参与式公民教育要引导学生积极、理性地参与每一个层次的公共生活。学生的公共生活包括学校、社区和社会的公共生活。虽然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域,但学校生活未必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场域,因为学校生活未必是公共生活,即便是公共生活,也只能是一种准公共生活。社区生活、社会生活才可能是真正的公共生活,也是锻造公民的真实生活。参与式公民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作为公民在学校、社区和社会,通过参与到学校、社会、社区等共同体的生活中,以便改善他人的境遇或是改变共同体的未来。公民参与类型主要有社会参与、政治参与和道德参与。笔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论述学生公民参与的途径。(一)学校公共生活中公民的民主参与
学生的学校生活主要有三类:一是课堂的学习生活,二是班级和学校的管理生活,三是学生的社团生活。参与式公民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建构具有公共性的课堂生活、班级生活和社团生活。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主体,公民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生活,尤其是课堂生活和班级生活。第一,开展以公共话语为核心的合作学习与辩论。课堂公共生活不是教师的一言堂,也不是学生对标准答案的顶礼膜拜;课堂公共生活反对教师的灌输和说教,也反对标准答案和要求学生对标准答案的无条件接受。民主的课堂是一种公共言说,一种公共话语方式。公共话语是围绕着公共议题展开的自由言说。虽然议题是公共的,但参与讨论的公民可不受任何人支配地自由言说。而自由言说不等于乱说,个人言说必须对公共生活负责。知识虽然需要个人的建构,但这种建构是主体间的商讨。因此,公共话语通常以沙龙形式呈现,通过开展辩论和批判,允许不同声音的出现,让每个人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意见,但需要形成共识和遵守已有的共识,从而使个人知识转化为公共知识。
第二,建构学生参与的班级公约和学校的民主管理生活。如果把学校作为公民共同体,学生无疑是占最多数的共同体成员。学生作为公民共同体的成员,共同体的决策尤其是与学生权益直接相关的决策,都应该有学生的参与,听取学生的意见,体现学生的利益。班级公约是班级生活的公共法则,是由包括教师在内的班级成员共同制订,也是对包括教师在内的班级成员的共同约束。班级公约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权和例外。班级作为学生直接参与的民主共同体,要实现民主管理。学校管理也要吸收学生直接参与到公共管理决策,在事关学生利益问题上,学校有责任召开学生代表大会、听证会或者公共事务的辩论会,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尝试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机制,构建民主的学校管理生活。第三,建构以自治为核心的学生社团组织生活。学生社团不属于学校的正式组织,它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愿望、目标、兴趣,自愿组成的某种社团形式。例如,学生公益社团、志愿者社团、社会服务社团等是学生活动的自主天地,是学生的自由结社,因此,社团由学生开展自治活动。早在1919年,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指出,“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从学校这方面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但在今天的现实中,一方面,中小学生陷入应试教育漩涡之中,社团生活不丰富,有的学校也不支持社团活动;另一方面,具有政治参与性质的社团,如学生会、共青团,也会受到外界的政治干预和控制,少有学生自治的权利。社团是公民联合体,是学生在学校里的公共社会生活,对于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民自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中的公民参与必须引导学生组建各种社团,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二)社区公共生活中公民的社会参与
学生不仅可以在学校,还可以在邻里、教会、社区以及公民社会的其他群体和场所中学会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学生在社区和社会,是作为一个公民参与社区和社会生活,这种参与从性质上说包括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政治参与主要是公民的政治生活,履行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参与政治选举,作为一个公民参与政治决策、政治管理和被管理;社会参与是公民的社会生活,主要指公民参与社区公民自治活动,参与社会的非政府组织或民间社团活动。只不过,社区生活更多的是社会参与。社区的社会参与有社会服务、做义工和服务学习等多种形式。
第一,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指参与社区活动与社区管理,为社区谋福祉的活动,如志愿者活动、慈善募捐活动、帮扶活动、助残活动等。社会服务形式多种多样,不在于形式,关键在于公民所具有的社会服务精神,这就是公益精神、奉献精神、志愿精神等。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公民教育的形式在西方比较成熟,在我国虽有社区存在,但社区还没有真正成为社区公民的共同体,社区居民基本上是各扫门前雪,社区的公共事务难以得到全体社区居民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培养社区公民意识,建构社区的公共生活,社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二,做义工。在社区公共服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就是做义工。实践证明,做义工是进行参与式公民学习的重要途径。社区要组织青少年参与各种义工活动,培养他们社会关怀的理念,缔造互爱关怀的社区文化。从香港的成功经验看,政府有必要成立公民义务工作的专门协调与管理机构,与社会各界沟通联系,合力推动义工的参与,提供义工服务。
第三,社区服务学习。服务学习是西方参与式公民教育推出的一个有效方法,它将学生学术课程学习与社会服务以及学术成长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把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围绕着社区的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为社区服务。服务学习既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服务社区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西方具有自主设置课程的权利,可以自主开发社区服务课程。我国学校也可以开发校本课程,同时也可以结合已有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开展社区服务学习。
(三)社会公共生活中公民的政治参与
社区是公民直接的生活场,公民参与社区生活,服务于社区,也服务于自己,因此,公民更愿意参与社区公共生活。但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必须超越社区的局限,承担更大、更广泛的社会责任。社会生活是一个更为广阔的生活实践。学生的社会生活,除了更大范围的社会参与之外,更重要的是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公民的本质体现,参观学习、直接参与和网络参与等是学生参与政治的主要形式。
第一,参观学习。政府有关部门或者社会团体要积极协助学校开展公民参与教育,组织参与式的公民教育项目,提供青少年到政府部门参观学习、观摩实习的机会,为青少年提供政治参与的相关教育和训练。美国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如2006年美国国会授权并资助“美国国家和社区服务中心”实施公民参与和社区服务项目,组织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到美国教育、环境、公共安全、国土安全等政府部门实习、观摩等,其受众达到150万美国公民。美国联邦教育部、司法部、国土安全部等也大规模资助公民教育的实践项目。在这方面,我国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还没有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因此,需要借鉴国外公民教育经验,建立相关的组织,为学校开展参与式公民教育提供资助和帮助。
第二,政治实践。政治实践,不仅是公民教育的最好形式,也是公民本身的义务。公民要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无论是学校和社区里的政治参与,还是社会上的政治参与,都是公民政治实践的好机会。公民教育要使学生珍视这一机会,使学生积极参与政治实践,履行好作为一个公民的权利。同时,还要使他们明白这一活动对其成为公民的意义所在。第三,网络政治参与。在网络化时代,青少年几乎普遍介入网络,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公民的政治参与也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网络的开放性、隐匿性与广泛性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和广阔的空间。事实已经表明,网络在公民的政治参与中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网络的匿名性,也导致了少数网民的不负责任。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利用网络政治参与,另一方面要培养网络参与的责任意识,使每个网民都能够成为负责任的网络公民。
总之,参与式公民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学校、社区和社会在公民培养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它需要学校、社区和社会共同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公共生活的机会和平台,更好地促进学生公民品质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