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下水资源开发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地下水资源开发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持续过量的开采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变得日益突出;
2、开采布局不合理的现象突出;
3、地下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4、地下水的质量恶化,地下水污染严重;
5、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
6、海水入侵;
7、西南岩溶石山区石漠化;
8、北方土地荒漠化。
二、中国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四个阶段
1、萌芽阶段(20世纪之前);
2、初始阶段(1900~1950年),此阶段开始应用地质学的基本理论来研究地下水;
3、奠基阶段(1950~1970年),在前苏联学术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奠定了水文地质的理论基础,此时期是中国区域水文地质学与农业水文地质学的开创时期;
4、成长期(1970~2000年),是中国水资源水文地质学与环境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时期,该时期主要受西方科学技术如系统论、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等新理论、新技术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水文地质学发展到一个以研究水资源与环境问题为重点的现代水文地质学。
三、今后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方向
1、与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新科学的结合更紧密;
2、继续与应用数学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仍将是地下水资源研究的重要手段;
3、地下水的研究领域将扩大;
4、新技术、新方法仍将不断得到应用;
5、地下水工程将得到快速发展。
四、水文地质调查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有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实验、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室内试验分析等。
五、水文地质勘察是研究水文地质的主要手段,其目的主要有
1、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国土开发与整治规划和生态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决策依据;
2、为城市建设和矿山、水利、港口、铁路、输油输气管线等大型项目工程的规划提供区域水文地质资料;
3、为更大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勘察,城镇、工矿供水勘察,农业与生态用水勘察、环境地质勘查等各种专门水文地质工作提供设计依据;
a)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区域水文地质基础资料。
六、水文地质勘察的任务就是运用测绘、勘察、试验、观测等勘察手段,经过一定的勘察程序去查明水文地质条件,解决其专门性的水文地址问题。
七、水文地质普查阶段的基本任务
1、
第二篇:成都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
20070726成都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
www.xiexiebang.com 填报时间: 2007-08-15 责任单位: 市政府办公厅第七秘书处 文
号:政府令第137号 签发单位:
签发时间:2007-07-26 生效时间:2007-07-26 《成都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已经2007年7月10日市政府第11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二○○七年七月二十六日 成都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采、取用、节约、保护和管理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均应当遵守本办法。
施工降水、空调取水等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管理部门)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市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工作,并会同市国土部门加强对矿泉水、地热水的管理。
区(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地下水资源分级管理权限,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工作。其中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含高新区)行政区域内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工作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
建设、规划、环保、国土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做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四条(规划制定)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级有关部门编制成都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
编制规划,应当进行水资源综合考察和调查评价。水资源综合考察和调查评价,由市和区(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组织进行。
第五条(取水许可)
凡需取水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规定向有审批权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取水许可申请。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取水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并根据下列不同情形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属于本机关受理范围的,予以受理;
(二)提交的材料不完备或者申请书内容填注不明的,一次性通知申请人需补正的内容,补正后予以受理;未补正材料的,视为自动撤回申请;
(三)不属于本机关受理范围的,告知申请人具体的受理机关。
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取水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不包括举行听证和征求有关部门意见所需的时间)决定批准或者不批准。决定批准的,应当同时签发取水申请批准文件。
对取用城市规划区地下水的取水申请,如涉及公共用地、公共地下管网的,审批机关应当征求城市规划部门的意见,城市规划部门应当自收到征求意见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提出意见并转送取水审批机关。
第六条(申请变更)
取水单位或者个人要求变更取水许可证载明的事项,应当向原审批机关申请,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办理有关变更手续。
第七条(取水计划)
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地水资源状况、取水单位或者个人提出的取水计划,按照统筹协调、综合平衡的原则,向取水单位或者个人下达取水计划。
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取水计划取水,不得擅自超计划取水。
因特殊原因需调整取水计划的,应当经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八条(取水量限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取水单位或者个人的取水量予以限制,并及时书面通知取水单位或者个人:
(一)因自然原因,水资源不能满足本地区正常供水的;
(二)取水、退水对水功能区水域使用功能、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
(三)地下水严重超采或者因地下水开采引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
(四)出现需要限制取水量的其他特殊情况的。
第九条(取水计量设施)
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依照国家技术标准安装计量设施,保证计量设施正常运行,并按照规定填报取水统计报表。
取水单位或者个人需检修、更换取水计量设施的,应当在检修、更换前报告水行政主管部门,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实取水量。
第十条(凿井管理)
严禁未取得取水许可的单位或者个人凿井开采地下水。
需凿井开采地下水的单位或者个人,在凿井施工前应当持下列资料向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一)水行政主管部门签发的取水批准文件;
(二)凿井施工单位的基本情况;
(三)凿井施工设计方案(包括用途、井位、井径、井深、止水层、取水层、设计取水量、建井材料等);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资料。
第十一条(废井管理)
取水单位或者个人需报废取水井的,应当自停止使用之日起15日内报告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下封闭、回填。
严禁擅自封闭、回填报废取水井。
第十二条(开采限制)
下列地区限制开采取用地下水:
(一)地下水超采区;
(二)地下水严重污染的地区;
(三)公共供水管网覆盖的地区;
(四)影响建筑物安全的地区;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限制开采取用地下水的地区。
第十三条(禁止规定)
严禁在取水井周围半径30米内设置厕所、粪坑、垃圾堆等污染源。
第十四条(停止取水)
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在取水过程中,如发现坍塌、裂缝等异常情况时,应当立即停止取水,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并及时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五条(水资源费征收)
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依法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缴纳水资源费,交纳标准按照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执行。
水资源费按照实际取水量计算收取,取水计量设施由取水户在取水点或者输水总管设置。
第十六条(交纳管理)
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水资源费缴纳数额后,应当向取水单位或者个人送达水资源费缴纳通知单,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自收到缴纳通知单之日起7日内缴纳水资源费。
第十七条(使用监管)
水资源费应当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由财政部门按照批准的部门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主要用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侵占或者挪用水资源费。
水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价格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水资源费征收、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
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水资源费使用和管理的审计监督。
第十八条(检查措施)
水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监督检查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有关文件、证照、资料;
(二)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就执行本办法的有关问题作出说明;
(三)进入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的生产场所进行调查;
(四)责令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停止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履行法定义务。
监督检查人员在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合法有效的行政执法证件。有关单位和个人对监督检查工作应当给予配合,不得拒绝或者阻碍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公务。
第十九条(行政处罚)
单位和个人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理:
(一)未取得取水许可的单位或者个人擅自凿井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或者已造成严重后果的,可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擅自施工降水的,责令停止降水,限期补办手续,补交水资源费,并可处以建设单位每眼井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拒不补办手续的,责令封停或者回填其降水井。
(三)对报废取水井擅自进行封闭、回填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在取水井周围半径30米内设置厕所、粪坑、垃圾堆等污染源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办法的其他行为,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条(责任追究)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解释机关)
本办法由成都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施行日期)
本办法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1982年9月24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成都市地下水井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三篇: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评价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评价
黑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黑龙江省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衡。北部和东部山区降雨充沛,地表迳流发育,西部和东部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及兴凯湖平原赋存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由于受所处地理位置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我省80个市(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参差不齐,缺水地区主要为大庆、哈尔滨、绥化等大中型城市及鸡西、七台河等矿区。水资源缺乏已制约了上述城市经济发展速度,严重缺水地区已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饮用。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的东北部,幅员辽阔,山环水绕。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控制北部和东部疆界,松花江如一条玉带从西南向东北横贯黑土大地。连绵起伏的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及那丹哈达岭将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兴凯湖平原和逊河平原围隔起来。在平原中形成大型的地下水贮水盆地,在广大的丘陵山区形成风化裂隙、构造裂隙、孔洞及溶洞等蓄水构造。
根据黑龙江省地下水循环的总体特征及地形地貌、含水岩组的特点,将全省地下水划分为三级资源区(资源区、亚区、子区)。
首先按地下水流域及汇水范围划分六个地下水资源区;按地形地貌划分十一个亚区。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区划分表
资源区 符号 面积
亚资源区 符号 面积
黑龙江中上游流域地下水资源区 Ⅰ 10.64 丘陵山区地下水亚资源区 Ⅰ1 9.30
逊河平原地下水亚资源区 Ⅰ2 1.33 松花江上游流域地下水资源区 Ⅱ 17.10 丘陵山区地下水亚资源区 Ⅱ1 4.95
松嫩平原地下水亚资源区 Ⅱ2 1.21 松花江中游流域地下水资源区 Ⅲ 8.10 丘陵山区地下水亚资源区 Ⅲ1 7.81
松花江中游地下水亚资源区 Ⅲ2 0.29 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下游 汇流流域地下水资源区 Ⅳ 6.22 丘陵山区地下水亚资源区 Ⅳ1 1.85
三江平原地下水亚资源区 Ⅳ2 4.38 乌苏里江中上游流域地下水资源区 Ⅴ 3.01 丘陵山区地下水亚资源区 Ⅴ1 2.01
兴凯湖平原地下水亚资源区 Ⅴ2 1.00 绥芬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区 Ⅵ 0.78 丘陵山区地下水亚资源区 Ⅵ 0.78
根据含水介质组成特征及赋存条件,将我省地下水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等三种基本类型。
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兴凯湖平原、逊河平原及广大山区的山间河谷和盆地内。含水层岩性为第四系砂、砂砾石、砾卵石。含水层厚10-300mm不等,地下水位埋深一般小于10m,富水性较好,单井涌水量一般500-3000m3/d。地下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钙或钠钙型为主,矿化度多小于1g/l。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分布于平原第四系含水岩组之下(局部地段直接出露)和山区的中、新生代坳(断)陷盆地中(即:牡丹江、七台河、双鸭山、鸡西等地区)。含水层岩性为新近系、古近系、白垩系、侏罗系砂、砂砾岩及煤系岩层。含水层岩性、厚度、埋藏深度变化较大,富水性极不均一,地下水具有一定的承压性。一般在构造复合部位水量较丰富,在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缺乏地区,具有重要的供水意义。
基岩裂隙水分布于广大的基岩山区及溶岩台地区,按含水裂隙成因及其功能特征,可分为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玄武岩孔洞裂隙水(五大连池和镜泊湖地区)。基岩裂隙水的分布与富水程度受岩性、地形、水文及气象等因素控制,其富水性差异极大,一般不具有大规模集中供水意义。
全省地下水化学类型较为简单,属低矿化度、重碳酸型淡水。山区基岩裂隙水循环交替强烈,一般在接受大气降水补给,经暂短的迳流后,部分沿途以地下径流形式补给山间沟谷潜水;部分径流至山前地带,以泉的形式排泄或补给平原区。地下水矿化度大多小于0.5g/l,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及HCO3-Ca.Na型。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平原区松散岩类孔隙水及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循环交替作用相对较弱,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小于1.0g/l,PH值6.0-8.0,水化学类型为HCO3-Ca或HCO3-Ca.Na型。在松嫩平原中部和西部地区,水循环交替作用滞缓,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地下水矿化度一般为1-3g/l,为微咸水或咸水,出现HCO3.Cl或HCO3.SO4-Na型水。全省地下水中普遍存在铁、锰离子含量偏高现象,铁离子含量一般为1-10mg/l,三江平原中部铁离子含量多在4-20mg/l,最高达32mg/l。另外,在松嫩平原和一些山区向平原区过渡地带,存在高氟水及低碘低硒水,为地方病多发区。
黑龙江省地表水资源较丰富,全省地表水多年平均迳流深149.52mm(1956-1999年),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85.58×108m3/a。其中,枯、丰变化基本与年降水量变化一致。1999年为枯水年,年迳流深为92.99mm,地表水资源量为426.35×108m3/a。
全省地表水资源分布不均,年迳流深度变化在10-500mm之间。南部拉林河、牡丹江上游区,年迳流深在500mm以上,北部及中东部的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脉地区年迳流深一般在250mm左右,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迳流深度在10-25mm。
黑龙江省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为314.86×108m3/a。其中平原区为218.00×108m3/a,占69.2%,山区为96.86×108m3/a,占30.8%。
黑龙江省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15.14×108m3/a,其中平原区为182.07×108m3/a,占84.6%,山区为33.06×108m3/a,占15.4%。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预测结果表
平水年 2010年 2030年
地下水天然补给量 可开采资源量 地下水天然补给量 可开采资源量平水年(50%频率)266.76 182.86 316.98 217.29平水年(75%频率)197.72 135.22 247.93 170.22
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省地下水开采量七十年代为28.01×108m3/a,八十年代为58.21×108m3/a,九十年代为65.00×108m3/a。二十年间地下水开采量增加了36.91×108m3/a。
现状年全省地下水利用量按行业统计:农业为42.45×108m3/a(其中包括林、牧、渔业利用量为2.11×108m3/a),占用水量的65.30%;工业为12.33×108m3/a(其中包括矿坑排水量为1.87×108m3/a),占用水量的18.96%;生活为10.23×108m3/a(其中大中型城市约为6.00×108m3/a),占用水量的15.74%。
受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省各市(县)地下水开采程度(即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与可开采资源量之比值)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哈尔滨、大庆、鸡西、绥化、双鸭山、七台河、海伦等市区,地下水开采程度大于100%;阿城、木兰、甘南、呼兰等城镇,地下水开采程度大于80%;其它市(县)地下水开采程度均低于70%。而北部和东部低山丘陵区各市(县)地下水开采程度多在1.34-40%之间,表明当地地下水开发利用水平很低。
我省的大、小兴安岭以及东部山地区,地形变化大,地质构造复杂,含水层分布不均一,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差,虽然目前该区地下水开采程度很低(地下水可开采资源剩余量达50×108m3/a)。但在大部分地区,地下水难以开发利用。因此,开采潜力较小。需要指出的是,在山间河谷区及山间盆地区,地下水相对富集,为区地下水开采具前景地段。
我省三大平原,总体上水文地质条件较好,地下水剩余量达102.04×108m3/a,具有较大的开采潜力。特别是东部的三江平原与兴凯湖平原,地形条件简单,地下水埋藏浅,含水层厚度大,且分布较稳定,富水性好。因此,具有很大的开采潜力。松嫩平原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平原区,省会哈尔滨市以及西部重要中心城市齐齐哈尔、油城大庆、商品粮基地绥化市均位于区内,是我省经济发展最快地区,地下水开采程度相对较高。由于松嫩平原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有较大差异,决定了地下水开采潜力也存在较大差别。在东部高平原,地势较高且上覆厚层亚粘土层,不利于地下水的补给和赋存,相对贫水。仅在双城、绥化、海伦和肇东-五站一带的第四系承压水盆地,地下水相对富集,适宜建设小型水源地或分散供水。中部低平原,地势低平,有利用地下水赋存,且含水层多层叠置,构成大型蓄水盆地,具有较大开采潜力。但是,低平原深部前第四系含水层构成半封闭型承压水盆地,补给条件差,调节能力低,且局部存在微咸水和高氟水。因此,对该区地下水的开采应加强规划,科学布局,避免引发不良环境地质问题。西部扇形平原埋藏有丰富的第四系潜水,且开采条件优越,适合开辟中型或大型地下水水源地。分布于松花江、嫩江干流及各支流两侧的河谷平原,是松嫩平原最具开采潜力地段。
根据中期预测,至2010年,全省需水量将增至297.83×108m3/a,较基准年(1999年)增加63.13×108m3/a。其中地下水需供水89.35×108m3/a,地表水需供水208.48×108m3/a。至2010年,地下水可开采量平水年(50%频率)为182.86×108m3/a,枯水年(75%频率)为135.22×108m3/a。界时,地下水需供水量仅占平水年资源量48.86%,枯水年资源量66.08%,表明地下水资源供水保证程度较高。
根据远期预测,至2030年,全省需水量将增至417.02×108m3/a,较基准年(1999年)增加182.33×108m3/a。其中地下水需供水125.11×108m3/a,地表水需供水219.91×108m3/a。至2030年,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平水年(50%频率)为217.29×108m3/a,枯水年(75%频率)为170.28×108m3/a。界时,地下水需供水量仅占平水年资源量的41.12%,枯水年资源量的52.47%,其保证程度虽较2010年有所下降,但仍满足远期供水需求。
地下水水质分级及其空间分布:
Ⅰ类地下水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低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分布于我省北部及中东部的广大低山丘陵区,兴凯湖平原大部分地区及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区的深层承压水区。
Ⅱ类地下水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分布于嫩江、松花江、牡丹江及其支流河谷区和松嫩低平原东部、三江平原大部分地区。
Ⅲ类地下水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分布于松嫩低平原闭流区及三江平原七星河流域。
Ⅳ类地下水以农业和工业用水为依据,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主要分布于哈尔滨、大庆等大中型城市的建城区。
地下水污染程度及其分布:
我省地下水重度污染区主要分布于哈尔滨、大庆、佳木斯、齐齐哈尔等大城市人口稠密的中心地带,主要污染质为总硬度、硫酸根、氯离子、锌、铅等。其次为耗氧量、铵氮、亚硝酸盐氮.反映该区工业污染占主导地位,生活污染次之。
中度污染区分布于大中型城市的郊区及城镇中心区。污染质主要为总硬度、硫酸根、氯离子及铵氮等。反映受工业和生活污染的复合影响。
轻度污染区分布于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兴凯湖平原农作区及村屯所在地。污染质主要为氨氮、亚硝酸盐等。反映生活、农药和肥料污染。
未污染区主要分布于广大低山丘陵区,地下水中检出的各项组分均未超过背景值。
主要地下水环境问题:
黑龙江省主要地下水环境问题分原生地下水环境问题和次生地下水环境问题。
原生地下水环境问题主要有:天然水质不良、土壤盐渍化等。
受原生地质环境影响,我省地下水中Fe、Mn离子含量普遍较高,局部地区存在高氟水和低碘水。
高铁锰水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及兴凯湖平原,其次为山间河谷地带。高氟水集中分布于松嫩低平原,零星分布于海林、尚志、鹤岗等地。低碘水在全境内普遍存在。
由于存在天然水质不良,我省为地方病高发区,主要的地方病有甲状腺肿、克汀病、大骨节病、克山病及氟中毒病等。
黑龙江省土壤盐渍化分布于松嫩平原闭流区。该区潜水埋藏浅、迳流滞缓,土壤蒸发强烈,区内土壤盐渍化面积达27000多km2。
我省次生地下水环境问题主要有:地下水污染和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佳木斯等大中城市及绥化等重要农业区,由于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垃圾的排放和农田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致使地下水水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主要污染质为氨氮、氯化物、硫酸盐等。
在哈尔滨、大庆等主要城市,由于长期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位呈区域性持续下降趋势。目前,在哈尔滨市重型机械厂和大庆市让湖路区地下水水源井一带形成面积达380km2和近500km2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哈尔滨市重型机械厂开采井,自七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期,地下水位累计下降近30m,大庆市让胡路区地下水水源井二十年间地下水位下降近20m。
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对策
1、地下水开采程度不均衡问题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可采资源量为215.17×108m3/a,而现状地下水开采量为65.00×108m3/a,仅占可开采量的30.21%。但是,由于各地区的地下水开采程度不均衡,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水质恶化,进而引发了地面沉降、土壤沙化等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如哈尔滨市、大庆市、鸡西市等四大煤矿及重要农灌区,已出现不同规模的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哈尔滨市、大庆市区已出现地面沉降迹象。另外,在大庆等地区草场退化、土壤沙化严重,现有沙化土壤面积16.3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31.9%。
2、用水结构不合理
在我省地下水利用总量中,工业用水占16.9%,农业用水占65.1%,生活饮用水占15.3%。由于农业用地下水所占比例过大,不仅在重要农灌区引发环境地质问题,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也使水质优良的地下水在灌溉过程中受到肥料、农药和地面固体污染物及地面污水的污染。从而制约了宝贵的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浪费问题
工业用地下水占我省地下水总利用量的16.9%,而我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很低,其中哈尔滨市最高为65%,其它大多城市为40-50%,而中小城镇仅为10-20%。农业用地下水占我省地下水总利用量的65%,目前农业灌溉方式基本上是漫灌,其用水定额水田是600m3/亩,菜田400m3/亩。若采用先进喷灌或滴灌技术,可降低用水定额近半。
针对我省地下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主要对策。
(1)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规划,联合调整,综合利用。
(2)调整地下水超采区开采井布局,减少现状开采量,控制地下水位。
(3)以找水为主,多渠道开源和建立节水型社会生产体系。
(4)控制污染,综合防治,制定地下水保护政策。
(5)因地制宜,制定讲求实效的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地区战略。
第四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
(2002年5月3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4年11月26日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三次会议《关于修改〈自治区地下水
资源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地下水资源是指埋藏于地表以下可以开采利用的水资源。
第三条 凡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地下水资源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 开发利用、保护地下水资源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符合流域或区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
(二)开源与节流并重,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
(三)开采与补给平衡,涵养水源,防止水源的枯竭和地下水资源的污染;
(四)优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兼顾工业、农业和生态用水。
第五条 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区地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自治州(地)、市、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级管理的权限和范围,负责相应的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城建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流域或区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技术标准划定地下水宜采区、限采区、超采区和禁采区。
自治州(地)、市、县(市)编制的流域或区域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经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由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报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自治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 编制流域或区域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应当以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为依据。
流域或区域的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应当有计划地组织进行。
第八条 编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承担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的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
第九条 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水许可。
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水许可申请,必须符合流域或区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 保护规划。取水许可申请需要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呈报申请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附具规划同意书。
家庭生活、畜禽饮用等少量取用地下水的,免于申请取水许可。
第十条 新建、改建、扩建工业、城镇供水项目和大型农业建设项目需要取用地下水的,应当在报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附具经审定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
未提交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建设项目。
第十一条 在同一水文地质单元内的相邻区域开采地下水,开采方所在地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批准取水许可申请前,应当征求相邻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开采方水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单方面批准开采地下水。确需开采地下水的,其取水许可由其共同的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受理并审批。
第十二条 取水许可申请批准后,需要凿井的,凿井工程承建单位在凿井前应当提交凿井方案,经当地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方可凿井。凿井工程竣工后,经取水单位组织验收合格,方可交付使用。
凿井工程承建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等级。
第十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农村牧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技术服务工作,无偿提供水文资料和相关信息,加强对凿井活动的监督指导。
第三章 地下水资源保护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以生活饮用水水源、重要工业项目用水水源、绿洲边缘生态用水水源为重点区域,划定地下水水源保护区。
第十五条 在地下水宜采区应当合理开采和积极利用地下水,在因地下水位过高而形成的土地盐渍化区域,应当采取措施,加大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地下水水位。
第十六条 在地下水限采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和下达开采计划,合理调度地表水、地下水,从严控制取水总量,不得擅自扩大地下水开采,实现采补平衡。
在城市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限制地下水开采,原有自备水源取水量应当逐年递减。
第十七条 在地下水超采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地下水开采量调减目标,提出计划开采量和井点布局、开采层位的调整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八条 在地下水禁采区,禁止兴建地下水取水工程。对原有取水工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关停方案和水源替代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九条 进行勘探、采矿(含采油)、工程建设等活动,应当采取防护性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地下水污染监督管理,做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依法查处污染地下水的行为。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地下水资源动态监测站网的建设,做好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温监测工作,定期向社会公布。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开展地下水资源保护和水质监测工作。
本条例第十条第一款所列取水单位应当进行地下水动态监测,并定期将监测资料报其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批准取水许可、下达开采计划的,由有关主管部门对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因玩忽职守、工作不负责任,对违法开采地下水、破坏污染地下水的行为没有及时制止和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以及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对有关部门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凿井、修建地下水取水工程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取水单位停止违法行为,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赔偿。
凿井工程承建单位未按核准的凿井方案施工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赔偿。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地下水超采区,未按调整的计划开采量、井点布局、开采层位开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地下水禁采区兴建地下水取水工程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并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禁采区原有取水工程不执行关停方案和水源替代方案的,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其他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条例自2002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地下水资源是指埋藏于地表以下可以开采利用的水资源。
第三条 凡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地下水资源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 开发利用、保护地下水资源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符合流域或区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
(二)开源与节流并重,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
(三)开采与补给平衡,涵养水源,防止水源的枯竭和地下水资源的污染;
(四)优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兼顾工业、农业和生态用水。
第五条 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区地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自治州(地)、市、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级管理的权限和范围,负责相应的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城建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流域或区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技术标准划定地下水宜采区、限采区、超采区和禁采区。
自治州(地)、市、县(市)编制的流域或区域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经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由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报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自治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 编制流域或区域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应当以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为依据。
流域或区域的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应当有计划地组织进行。
第八条 编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承担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的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
第九条 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水许可。
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水许可申请,必须符合流域或区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取水许可申请需要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呈报申请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附具规划同意书。
家庭生活、畜禽饮用等少量取用地下水的,免于申请取水许可。
第十条 新建、改建、扩建工业、城镇供水项目和大型农业建设项目需要取用地下水的,应当在报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附具经审定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
未提交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建设项目。
第十一条 在同一水文地质单元内的相邻区域开采地下水,开采方所在地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批准取水许可申请前,应当征求相邻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开采方水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单方面批准开采地下水。确需开采地下水的,其取水许可由其共同的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受理并审批。
第十二条 取水许可申请批准后,需要凿井的,凿井工程承建单位在凿井前应当提交凿井方案,经当地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方可凿井。凿井工程竣工后,经取水单位组织验收合格,方可交付使用。
凿井工程承建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等级。
第十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农村牧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技术服务工作,无偿提供水文资料和相关信息,加强对凿井活动的监督指导。
第三章 地下水资源保护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以生活饮用水水源、重要工业项目用水水源、绿洲边缘生态用水水源为重点区域,划定地下水水源保护区。
第十五条 在地下水宜采区应当合理开采和积极利用地下水,在因地下水位过高而形成的土地盐渍化区域,应当采取措施,加大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地下水水位。第十六条 在地下水限采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和下达开采计划,合理调度地表水、地下水,从严控制取水总量,不得擅自扩大地下水开采,实现采补平衡。
在城市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限制地下水开采,原有自备水源取水量应当逐年递减。
第十七条 在地下水超采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地下水开采量调减目标,提出计划开采量和井点布局、开采层位的调整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八条 在地下水禁采区,禁止兴建地下水取水工程。对原有取水工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关停方案和水源替代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九条 进行勘探、采矿(含采油)、工程建设等活动,应当采取防护性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地下水污染监督管理,做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依法查处污染地下水的行为。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地下水资源动态监测站网的建设,做好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温监测工作,定期向社会公布。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开展地下水资源保护和水质监测工作。
本条例第十条第一款所列取水单位应当进行地下水动态监测,并定期将监测资料报其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批准取水许可、下达开采计划的,由有关主管部门对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因玩忽职守、工作不负责任,对违法开采地下水、破坏污染地下水的行为没有及时制止和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以及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对有关部门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凿井、修建地下水取水工程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取水单位停止违法行为,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赔偿。
凿井工程承建单位未按核准的凿井方案施工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赔偿。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地下水超采区,未按调整的计划开采量、井点布局、开采层位开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地下水禁采区兴建地下水取水工程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并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禁采区原有取水工程不执行关停方案和水源替代方案的,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第二十五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其他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条例自2002年8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