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改变石油地缘政治

时间:2019-05-15 14:36: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发展改变石油地缘政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发展改变石油地缘政治》。

第一篇:中国发展改变石油地缘政治

美国《纽约时报》3月20日文章,原题:中国的发展改变石油地缘政治 由于全球衰退导致需求锐减,沙特被迫减少1/4的原油产量。“2009年对别人来说是痛苦的一年,对我们也是如此,”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简称沙特阿美公司)首席执行官哈立德-法力赫说,“我们正经历相同的现金流问题。但我们迅速调整,我们的战略考量没受到影响。” 此次经济衰退也促成沙特和全球能源市场的一个转折点。一方面中国成功的经济政策为迅速复苏铺平道路,另一方面衰退导致美国经济进一步放缓,石油消耗量从2005-2007年的峰值削减10%。结果,沙特去年出口中国的原油多于美国。

虽然对美出口今年可能反弹,但从长期来看,美国需求下降、中国重要性增强表明,石油地缘政治格局正在进行根本变革。“我们相信这是一个长期性的转变,”法力赫说,“人口和经济趋势正在使之明朗化———情势迫在眉睫。中国是石油的增长市场。”

沙特官员已经意识到美国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沙特很多年前就停止成为美国头号供油国的努力。这并不是说该国正切断同美国的关系。能源经济分析师爱德华?摩斯认为,这种转变是沙特和美国关系的一种健康进展。与此同时,沙特出口中国的石油去年达到每天100多万桶,比前一年翻了一番。中国现在进口石油的1/4来自沙特。沙特阿美公司在中国福建的大型炼油厂近期竣工,该炼油厂计划每天从沙特接收20万桶原油。同时,沙特阿美公司打算在青岛建第二个炼油厂。印度也引起沙特的注意。

法国石油公司道达尔高级战略副总裁让-雅克?莫斯科尼说:“石油流动正从西方转向东方,沙特以前卖给欧美的原油现在流向亚洲”。美国前国务院官员布拉德?布兰认为:“这恰恰反映了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和崛起的亚洲。他们现在认为同中国的关系是战略性和长期的。”

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的中东问题专家奥特曼说,美国对沙特石油依赖减弱会给沙特带来问题,因为美国确保着海湾安全。“沙特特别担心全球市场这样一种格局:所有的增长来自东方,所有的安全保障来自西方,”他说。中国对原油未来两年的日需求将增长90万桶,今年的消耗量会占世界1/3。虽然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石油市场,但美国仍旧是最大消费国。“这是个长期的生意,”法力赫说,“美中都是未来需求巨大的市场。”▲

第二篇:中国地缘政治现状及地缘战略

中国地缘政治现状及地缘战略

从政治地理的视角,可将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环境分为东南西北四段,中国东线地缘政治,主要邻国有日本、俄罗斯、美国、朝鲜、韩国,问题有东海大陆架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朝鲜半岛问题。中国西线地缘政治,主要邻国有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中亚五国,问题有中印边界争端,印巴科什米尔争端、阿富汗问题。(与中亚五国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地缘政治关系,特别是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成功访问了中亚三国,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国南线地缘政治,主要邻国有越南、菲律宾、印尼、美国,主要问题有南海主权归属问题。

中国北线地缘政治,主要邻国有俄罗斯、蒙古,问题有边界争议。(地缘政治关系紧密,困扰中俄几个世纪的边界问题已解决,建立了睦邻友好的地缘关系。在地理上处于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蒙古国,目前虽与中国保持着良好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关系,但近年美、日、印度等大国势力加紧对蒙古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进行渗透,因此对其潜在的问题应有清醒的估计。)

为此,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制定新的地缘政治战略

1.加快发展以周边国家为主体的地缘经济

2.在国际法和《联合国海洋公约》的框架内,坚决维护海洋权益 3.加快开发南海海域的汽油资源

4.坚决打击以阿富汗、巴基斯坦北部和中亚一些国家的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确保中国西部边疆地区长治久安。

第三篇: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及安全形势分析

中国领土地缘政治及国家安全形势分析

王亚飞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关系2012级,江西 南昌 330031)

指导老师:雷振文

【摘要】过去的一年里,东亚局势风云变幻,跌宕起伏。先后发生了几期受到全世界关注的事件。而每一期事件都和地缘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研究和看到这些国际热点,则会从不同角度得出别样的答案。

【关键词】 地缘政治环境 外交政策 东亚局势

从中菲黄岩岛对峙,南海局势恶化到朝鲜发射光明星卫星失败,朝核问题进一步严峻。到接下来的美菲联合军演,美方模拟进攻中国岛屿,明显遏制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发展,到接下来的中俄联合军演,中俄两国的联合军演显示了两国海军共同应对美日等国海上挑战与威胁的决心。紧接着,在美国的默许下,印度成功试射烈火—5导弹,而这也对中国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在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合理有效的分析和了解地缘形势,能够对认清国家形势和外交政策提供重要帮助和指导。

一、什么是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geopolitics),发端于瑞典地理学家克节伦,意指“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国际政治的关系”,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地缘政治已经成为各国制订国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项重要依据。

从马汉的海权论到H.J.麦金德则提出陆心说,到40年代,N.J.斯皮克曼强调边缘地带的重要性,提出陆缘说,为陆权论中的另一派地缘政治理论。50年代,塞维尔斯基根据空军在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国、苏联空军控制范围重叠的 地区,提出北极地区对美国争夺制空权十分重要的理论,被称为空权论。1973年S.B.科恩提出地缘政治战略模型,将世界分为海洋贸易区和欧亚大陆区两个地缘战略区。地缘政治学说经过众多外交家分析和拓展,已经成为较为体系的学说。

在下文的论述中,将主要从中国周边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势,分析以中国为核心的地区战略形势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考虑到军事是政治手段的延伸,在这里把军事行动归为政治行为)。

二、中国地缘政治环境的历史变迁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靠蒙古高原和西部利亚,南邻印度支那半岛,西接中亚和南亚,东临太平洋与日本隔海相望。数千年来中国的发展史几乎可以看做是中华与周边各游牧民族不断冲突与争夺的历史。二战结束后,在国际冷战的大背景下,美、苏和第三世界国家三大政治力量之间的角逐主导着东亚地区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在此大背景下,军事冲突是这一阶段地缘政治博弈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周边甚至中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地区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如朝鲜战争,中印边境战争,中苏珍宝岛冲突,三次印巴战争,越南战争,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苏联入侵阿富汗等。

以第五次中东战争结束为标志,世界冲突的中心正式从中东转移至亚洲东部地区,而亚洲东部地区的中心正是中国。亚洲东部地区是当今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同时也是国际冲突最为集中的地区,各种争端和问题层出不穷,其中既可以看到欧美国家插手东亚事务的影子,也显现出了东亚各国内部乃至国家之间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利益矛盾加剧的迹象,在各个核大国核力量恐怖平衡和全球化所带来的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的时代背景下,大规模地区战争已失去了它生长 2 的土壤,地缘政治博弈在允许小规模地区冲突的前提上回到了它原有的政治层面上。

总体来说,现阶段中国的地缘政治形势是,在中俄“同盟”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框架下,北部和西北部的地缘政治环境较为稳定;在西南方向,中国“联巴制印”,在与印度的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故次为稳定;在东部和东南部,内有台湾问题,南海问题和朝核问题掣肘,外有美日同盟和美澳同盟的制衡以及美国“岛链政策”的封锁,再加上近年来美国军事力量的不断不断向西太平洋地区集结,压迫中国的战略空间,故形势最为紧张。

三、中国地缘政治形势分述

1、中国北部地缘政治形势和中俄关系

中国在北部与俄罗斯和蒙古接壤。蒙古奉行“周旋于各大国之间以寻求其利益最大化”的外交策略,故其在与俄罗斯保持亲密关系的情况下也不忘与美国定期举行军事演习以加强美蒙合作。在与中国接壤的所有国家中,中蒙边境线最长,但中蒙关系却走得不远不近,当然也不至于出现较大的反复。

苏联解体后,北约乘机东扩,在东欧和南欧不断压缩俄罗斯的地缘空间。中美关系的蜜月期也随之结束,从“联中制苏”转而采取遏制中国发展的战略。在此背景下,中俄结成某种非正规意义上的“同盟”以对抗欧美的不断挤压,在国际上保持了较为一致的立场,中俄关系得到很大改善。俄罗斯在西方对中国武器禁运的情况下,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至今已成为中国军队中的主力装备。尤其随着中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和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中俄合作关系步入一个新的阶段。近年来,俄罗斯正式归还中国黑瞎子岛等领土以及俄 3 向中国输送石油天然气管道的贯通,进一步巩固了中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的能源需求。

但是在“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的国际政治交往原则下,虽然中俄之间有诸多共同利益,但是在双方努力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不免引起对方的猜忌和防范,毕竟中俄关系不是“同志加兄弟的友谊”的关系。比如俄罗斯在南亚的战略明显有遏制中国的意图,出口中国的军事技术俄罗斯有所保留,而且中国在俄罗斯的商人也时常受到俄罗斯的不公正待遇。而中国发展对中亚国家的友好关系(俄罗斯一向视中亚为自家后院)也会被俄罗斯解读为中国试图削弱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力。

2、中国西部地缘政治形势

中国西部从北到南比邻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苏联解体后,中国与中亚国家一直保持着友好合作的关系,边界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中国和中亚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交往密切,既保障了中国对于石油天然气的需求(中亚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供应地区),也配合了中国对于“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的打击,保障了中国西部边境的安全环境。但是,由于西亚拥有着储量惊人的石油和天然气,在能源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西亚的能源也成为博弈中的重要争夺对象。

3、中国西南部地缘政治形势和阿富汗局势

大致以喜马拉雅山为界,中国在南亚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孟加拉等国接壤。二战结束后,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独立后的印巴因为克什米尔归属问题矛盾不断升级,先后爆发三次大规模战争,最终巴基斯坦被印度肢解(东巴基斯坦独立,成立孟加拉国),双方由此结下世仇并为 4 了相互威慑而先后拥有核武器,至今仍然龃龉不断,成为南亚的主要不稳定因素之一,同时也威胁到了中国在南亚的安全利益。

印度一直在针对中国极力加强其军事实力,而中国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后,一对印度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威慑。印度作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一直视中国为其称霸南亚的最大障碍(中国一直为印度的宿敌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援助),再加上边境曾经边境冲突中的失败和现实的领土争端,造成了中印之间“明和暗斗”的现状和印度民众对中国的普遍负面情绪。

现在同为“金砖五国”的中国和印度在国际事务尤其是个国际金融制度的改革上有诸多共同利益,但在双方的高层交往日益频繁之际,民间感情却大有不升反降之势。印度媒体常常有针对中国挑衅式的新闻报道,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上台之后,中国与印度争相拉拢这个小国,以达成对对方的地缘优势。国际上,俄罗斯和美国也有扶植印度防止中国势力进入印度洋的战略意图。

由于印度对中国和巴基斯坦共同的利益威胁,中国在南亚的基本外交策略可以概括为“联巴制印”,同时加强中国与孟加拉和斯里兰卡等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一方面可以防止印度在南亚做大,威胁中国利益;另一方面可以向南亚扩展中国的影响力,甚至为以后中国驻军印度洋做好先期准备。就现阶段而言,由于两国均处在历史发展的机遇期,双方都不愿意过早摊牌,况且在国际上拥有诸多共同利益,在一定时期内中印关系也将继续维持在一定的合作水平上。

说到南亚,不得不提全世界都在关注的一个国家——阿富汗。阿富汗从19世纪起就一直遭到别国的入侵。先有英国从印度侵入阿富汗,苦战无果的英国撤走后,80年代苏联为继承彼得大帝“南下印度洋从而控制世界”的遗志再次入侵阿富汗,阿富汗战场在得到欧美和中国的军事支援下变成为了另一个越南,并 5 最终拖垮了苏联。2001年,美国借口“911事件”军事占领阿富汗,但也无一例外地深陷其中。

弱小而贫瘠阿富汗之所以能够引起各个时代的超级大国的垂涎,正是由于他独一无二的地缘位置。曾有西方学者提出“世界中心”的概念,认为阿富汗位于世界大陆板块的中心,向北可威慑俄罗斯,向牵制击中国,向南可压迫印度并且南下印度洋控制世界航道,向西可入侵波斯湾掌握世界的能源命脉。所以有人又说,谁拥有了阿富汗谁就拥有了世界!虽然阿富汗对于处在战略发展期的中国并没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但美国占领阿富汗之后,对中国的安全起到了极大的威胁和影响,这无疑是新的安全隐患。

4、中国南部地缘政治形势和南海问题

中国在南亚毗邻缅甸、老挝和越南,并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隔南海相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历史上曾经保持着较为友好的往来关系,由于冷战时期的一系列国际局势剧烈变化以及南海问题的日益尖锐所带来的新的不确定因素,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发展前景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提到东南亚不得不先说越南,提到越南,中国人往往抱着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是二战结束后中国对于印度支那战争和以后的越南战争中对越南的大力支持所带来的越中友好的怀念,另一方则是对于此后越南在印度支那强力推行“印度支那联邦”政策(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企图吞并老挝和柬埔寨并建立所谓的“印度支那联邦”)直至与中国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愤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越南沿袭中国模式,经济迅速崛起,其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可与中国沿海地区想媲美,甚至在劳动力成本上更占优势。然而随着越南国力的上升,似乎历史又回到了中越武装冲突前的那段时期。虽然中越两党在越军从柬埔寨撤军之后关系逐步恢复 6 正常,但是中越对于东南亚政治空间以及经济利益的争夺却愈发激烈,尤其在南海问题上。为了在军事上对中国形成“不对称优势”,越南积极扩充海军和空军。为了使南海问题国际化复杂化,越南大规模引进西方国家的石油公司非法开采南海石油,以达到削弱中国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的可能性。随着中国海洋军事实力的提升以及中国对于能源需求的暴增,中越之间的南海争夺还将进一步激化。

还有一个常常被忽略却对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的国家——缅甸。中缅之间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友好合作关系,缅甸军政府之所以能在西方世界的集体封锁下坚持数十年而岿然不倒,正是得力于中国的极力支持。一般认为缅甸把守着中国的南大门,一个亲中的军政府对于保障中国西南方向的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时至今日,缅甸的战略价值有了新的定位。西方媒体曾一度大肆渲染中国在印度洋的“珍珠链计划”,而串成这条珍珠链的地区就包括缅甸的部分岛屿和港口(还有孟加拉、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的众多岛屿和港口自东至西成链状分布,故称为“珍珠链”)。此一说并非空穴来风,印度洋上中国“珍珠链”军事战略的实现,为中国以后驻军印度洋,北上遏制印度的发展,南下扼住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并保障自己的航道安全,构成先期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随着中缅石油天然气管道的修建结束,来自波斯湾和非洲的石油即可不经过马六甲海峡而由缅甸直接经陆路输送到云南昆明。此举既可降低运输成本,还避免了西方国家扼住中国石油咽喉的危险,是中国以后向印度洋发展的战略之举。南海是继波斯湾,北非和加勒比地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石油储存地,丰富的石油在能源日趋紧张的今天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东盟国家一面加紧扩充军备,一面积极引进数百家西方石油公司进入南海开采作业,意图是南海问题复杂化。南海上一千多口油井中中国自 7 己的油井竟然一口也没有,“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策略是否切实有效在此不做过多评论,现在是中国该认真审视自己的外交策略的时候了。

5、中国东部地缘政治形势和朝核问题

中国在东部与朝鲜接壤,关于朝鲜战争具体细节,在这里不做详细论述。结果就是美国驻军韩国,全面封锁制裁朝鲜;朝鲜为自保而秘密发展核武器,造成今天的朝核问题。说是朝核问题,其关键却不在于核问题,而是美日对中俄的地缘政治形势的打压,即美国借口朝核问题在东亚对中国及俄罗斯压迫中俄的地缘空间以及日本企图全面复兴的企图。

朝核问题久拖不决,对于处在战略发展阶段的中国而言,其负面影响不言而喻。中国全面发展得以实现的前提是拥有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尤其是一个和平的地缘政治环境。而这正是日美所不愿看到的。朝鲜半岛维持一定程度的紧张状态,使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周边安全挑战,不得不分心东顾朝鲜,在东北维持一定的军事力量,同时还面临这巨大个国际舆论压力(国际舆论认为朝鲜问题之所以得不到解决是因为中国没有向朝鲜施加足够的压力),不利于中国的发展的战略。而对于美国,朝核问题却为其驻军韩国和日本,并进一步加强其在西太平洋的军事部署,提供了法理基础。使其能够名正言顺地进入黄海军事演习,威慑中国。对于日本而言,朝核问题为其“国家正常化”提供了借口。日本常被嘲笑为“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由于和平宪法的限制,使得日本的军事力量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而朝核问题正好为其借口自卫而大力扩充军备提供了口实,为其全面的军事复兴找到了法理基础。可以说,朝核问题不仅仅是核问题,更是各大国为各自利益而借地缘政治的角力。

东亚问题异常复杂,历史遗留问题自不需赘言。就现实问题而言,中日间钓鱼岛争端和黄海划界问题,争吵乃至小规模冲突不断,成为以后制约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中日之争不仅在于领土资源的实际利益冲突,更是东亚地区乃至乃至西太平洋地区的主导权之争。把今天的日本比作一战后的德国似乎有所不妥,但日本对于国家正常化,极力寻求加入联合国安理会,谋求地区大国乃至世界大国。一旦美国为遏制中国而为日本“松绑”,面临着与日本可能爆发的冲突,中国不得有所不警惕。

总之,东亚局势是中国地缘政治格局中的重中之重,是中国可能面临的冲突集中爆发地。由于东亚问题中已有中美俄等大国涉入,爆发大规模直接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但拥有应对紧急突发事态以及“代理人战争”的能力,并在东亚博弈中立于有利地位仍然至关重要。

四、中国地缘政治形势发展趋势的展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地缘政治形势整体上不容乐观,各个地缘方向上的政治形势好坏不一。

在未来一定的时期,由于中俄之间的诸多共同利益的促使,在中俄双边关系和上海合作组织多边关系的合作框架下,中国和俄罗斯以及各个中亚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仍将继续并朝着更深的方向向发展,北部和西北部的地缘政治形势基本维持在一个有利于中国发展的水平上。

在西南地区,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准盟友”关系仍将继续维持,与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随着印度的进一步崛起,中印两个大国之间的摩擦会逐步增加,军备竞赛有升级的趋势。但考虑同为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中印在应对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时一致立场以及经济领域的共同利益,矛盾不至于公开 9 化。总体来说,西南方向上的地缘政治形势总体稳定中还有存在诸多变数。

在东南亚方向,中缅、中柬之间的传统友谊继续维持,中国对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往来将会进一步加大,但由于美国的进一步介入和南海问题逐步公开化,军备竞赛逐步升级。未来东南方向上的地缘政治形势不会获得较大改观,甚至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鉴于美国对华的遏制战略,朝核问题短期内解决的可能性不大。随着日本的军事逐步复兴和台湾问题的久拖不决,东部的地缘政治形势非常不容乐观。小规模军事冲突和突发性事件仍会时有发生。朝核问题和台湾问题是仍是制约中国发展的巨大障碍。

那么,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最大的核心利益,就是保持内部的团结稳定,只有团结稳定,我们才能一心一意地发展我们的经济、文化、国防,改善民生,实现现代化,只有保持稳定,中国才能够得到合理发展,中国社会稳定了,经济发展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才能好转。

参考文献 巴殿君;论朝鲜半岛多边安全合作机制[J];东北亚论坛;2004年01期 邓浩;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与中国的四次对外战略调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03期 梁志明;论东南亚区域主义的兴起与东盟意识的增强[J];当代亚太;2001年03期朱颖;试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双边主义特征[J];当代亚太;2005年10期 张震;东盟参与亚太区域经济整合的策略演进:多边主义与区域主义的视角[J];东南亚;2003年01期 张振江;“东盟方式”:现实与神话[J];东南亚研究;2005年03期 赵常庆;;论中亚形势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相互作用[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02期

第四篇:地缘政治演变与中国新安全观

地 缘 政 治 演 变 与 中 国 新 安 全 观

——以上海合作组织新机制为视角 杨鲁慧

摘 要:从地缘政治角度研究国家安全问题,是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民族国家的

永恒的主题,也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领域。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战后中苏及中亚地缘政治的变化曾对中国安全利益产生重大影响。根据这一复杂多变的 局势,中国政府以上海合作组织新机制为载体,积极倡导和实践新的安全观,以互利合 作寻求共同安全的地缘政治战略。

关键词:地缘政治;上海合作组织;新安全观

中图分类号:D5;D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7)03-0054-08 作者简介:杨鲁慧,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教授(山东 济南 250100)

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利益紧密相联,中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变迁与中国国家安全息息相关。自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亚地缘政治的发展演变对中国的周边安全曾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重大威 胁及重要影响。五年多来,上海合作组织正在逐步演变成为中国、俄罗斯和中亚地区跨区域的安 全和经济合作组织。在这一区域性的国际多边合作机制的演化中,中国正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一种 摆脱冷战思维、超越传统安全理念的新型安全观。这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外交实 践,开创了地区新型安全合作模式。走过 5 年历程的上海合作组织,2006 年在上海举行的首脑会 议上,胡锦涛致词提出:“全面加强合作,努力把本地区建设成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地 区。”普京也认为:上合组织在解决世界上一个庞大地区的稳定问题方面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欧亚地缘政治的合理性、国家安全的现实性、合作组织的必然性这三个价值取向 就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一、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

在国际政治领域,从地缘政治角度研究国家安全问题,是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民族国家的

①地缘 永恒的主题,也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领域。“国际政治的最高层次问题是战争与和平。”政治更深刻、更重大的意义是直接关系到本国和本民族的战争与和平、危机与安全问题。关于地 缘政治的内涵与界定可以说是众所纷纭。世界著名的英国地缘政治思想家哈尔福德·麦金德和美

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就曾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关于地缘政治学的含义,尼古拉 斯·斯皮克曼在《和平地理学》中概括为三种:一是将其作为一种关于国家的侵略和扩张本性的

收稿日期:2006-10-13 ① 阎学通:《国际政治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序”第 1 页。

学说;二是将其政治地理学或行政地理学等同起来;三是将其理解为根据地理因素来筹划一个国 家的对外政策。“从地理的观点上来考虑一国的安全问题,使由此得出的结论可为负责制订外交 政策的政治家们直接和即时采用。”①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据地理因素来谋划一个国家的对外政 策是当今地缘政治的主体。地缘政治是关于国际政治中地理位置对各国政治相互关系如何发生影 响的分析研究,地缘因素在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的制定中具有重要作用,并被视为影 响乃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基本因素。“任何地方的政治问题,都将以对自然特征考察的结果而 定。”②地缘政治是从地理和空间的视角对政治和国际政治进行的研究,观察和判断大国或小国 力量对比的空间配置如何发生调整与变化,体现了国际政治活动及活动赖以发生的地理环境间的 人--境因果特殊关系。地缘政治之所以产生这种因果关联,既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所导致,同时 又伴随着对决定论的反思与批判。在“以民族国家体系和国际无政府状态为依据的现代性国际政 治理论范式的霸权时代,扎根于地理空间的民族国家获得了新的合法性。民族国家通过其占有地 理空间的特性消解了原来笼罩在国家身上的神学的、伦理的、血缘的光环,而代之以领土国家本 身的合法性。这成为现代世界政治最基础的空间组织形式”③。“事物的现存秩序总是源于地理 条件的性质。”④地缘政治学成为国家把握观察国际政治态势和制定对外战略的一种综合的地缘 分析方法,每个国家在制定和实践对外政策和国家大战略时,都必须根据周边地理政治环境作出 正确的分析判断。因此,地理因素和地缘政治成为国际政治行为体进行思考与实践的参照坐标。

在地缘政治演变的思维定势中,选择地缘政治盟友或是确立敌对关系的目的,是利益集团为 了最大程度地维护地缘政治力量的均势,保障地缘政治格局的稳定和国家安全利益的最大化;并 且始终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利益乃至国家安全利益为根本准绳,并以此为标准来区分敌友关系。对 国家安全有利或有促进作用,就是地缘政治上的朋友;对国家安全不利或构成威胁,就是地缘政 治上的敌人。这里不变的是安全利益,可变的是敌友关系⑤。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地缘因素不 可避免地影响着国家间的政治关系,而且地缘政治思想总是蕴涵于国际关系的考量筹划中,地缘 政治的重点必然伴随着地缘经济环境和周边国家关系的演变而不断地调整变化。不变的是地理自 然环境,可变的是周边政治环境;敌人或朋友关系的界定,一切都在不断调整变动之中,而决定 这一变化的关键是每个国家的利益和安全利益。地缘政治演变是长期形成的,以政治经济关系与 政治文化变迁为基础。在每个历史时期,每个国家都有其相对不变的地缘政治的重点,确定这一 重点源于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那些可能对本国安全造成重大威胁的国家,往往就成为这一时期 地缘政治防范的重点。在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大背景下,随着各国经济贸易依赖 程度日趋强化,地缘经济对地缘政治的影响愈来愈重要,地缘经济发展密切程度也成为地缘政治 格局调整变化的主要依据。“对地缘政治的研究,最重要的是要对地缘政治的现象进行高度的概

⑥ 括,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以此来指导地缘政治的实践。”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关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缘政治的规律性。

第一,国家安全是地缘政治研究的重点,地缘政治研究的主体对象是国家关系和国家利益及 对外战略问题。地缘战略在国家的地缘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地缘战略涵盖地缘外交战略和 地缘安全战略,二者相互交叉重叠并相互作用影响,是地缘政治战略的不同表现形式。为此,地 缘政治是确定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有效方法,而且是理解国家的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的有益工

① [美]尼古拉斯·斯皮克曼 :《和平地理学》,刘愈之译,商务印书馆 1965 年版,第 13 页。

②④ [英]杰弗里·帕克:《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解放军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25 页。③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思想史上的不同视角》,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5 年版,序第 3 页。⑤ 楼耀亮:《地缘政治与中国国防战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61 页。

⑥ 叶自成主编:《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北京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5 页。

具。地缘政治对国家间关系的研究为其制定对外战略服务,对外战略的制定以确保地缘政治格局 的均衡有序和国家安全稳定为目标。第二,地缘政治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安全和利益及发展紧密相联。从古至今,许多 战争都缘于对地缘政治利益的争夺,都是为了自身国家安全利益造成战争连绵不断。在世界近现 代史上,许多国家和民族的兴盛衰亡都是与地缘政治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历史上许多大王朝的兴 亡也是如此。从西周向东周的演变,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三国时代魏吴蜀的鼎立到元 朝的兴灭,明朝的衰落与清朝的兴盛等等,无一不是与中国的地缘政治的特点紧密相联的。因此,每个国家的政治决策者都不能无视地缘政治的重要性,否则将可能导致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重 大损失。

第三,地缘政治格局存在明显的边际效应。无论何种地缘政治都是把国家与周边国家及地区 联系起来考虑国家战略问题。一国的地理位置、边境接壤,战略疆域以及由此形成的地缘政 治关系对国家的安全利益有着直接的战略意义和重要影响。周边关系友好不仅能使国家利益倍 增,而且能够产生相对的安全感;否则这种周边邻国造成的伤害同样会倍增,安全系数也由此降 低。

二、中亚地缘政治变迁与中国国家安全

欧亚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和政治经济中心,苏联解体后,欧亚大陆内部形成新的“地缘 政治动荡带”。中亚地处欧亚大陆连接点和战略结合部,是国际战略格局中重要的地缘政治枢纽,也是赢得欧亚地缘政治大棋局的关键所在。中亚所处的特殊地缘政治地位使其有极大的传播辐射 力,历来成为各种政治力量和中心角逐的焦点。20 世纪初期,英国的麦金德认为:中亚地区是 “历史的地理枢纽”和“欧亚大陆的心脏”,“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 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①。20 世纪末,美国将欧亚地区视为最重要的地缘政治战略因素,“对 美国来说,欧亚大陆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能否持久、有效地保持这种地位直接影响美 国对全球事务的支配”②。美国的地缘政治理论一般总是以现实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美国的战略 思想家们提出的各种地缘战略构想,也是为美国建立和保持世界霸权提供战略思维框架,其目标 是重新配置美国的全球战略资源。由此可见,冷战后,“中亚”这个多年沉寂的地区也因为正处 于这条通往欧亚大动脉的枢纽地位,而再次唤起世界大国的关注。

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讲,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心所在。安全注重的主体对象是 主权国家,关注的问题主要侧重在维护领土完整、坚持政治独立以及抵制外来敌对势力的攻击入 侵。“安全不仅是国家最终生存的欲望,而且是国家生存在重要利益和价值观不受威胁的环境中

③这种传统安全观念一直延续到冷战时期。的欲望。”居中国周边的中亚地缘政治线的特点是,这

些国家几乎都曾经是苏联的成员国,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苏联的主要继承国,对其他国家仍 然有很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影响力,为此俄罗斯是这一地缘政治中的中心国家。自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来,中国的周边环境特别是与中亚接壤的地缘政治环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在相当一个时 期里,周边环境是险恶严峻的。当年的苏联超级大国曾对我国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也因历史和边 界问题同中国发生较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冷战结束后才出现了战略性的转变。正如俄罗斯外交部 第一亚洲司司长所言:“对于俄罗斯来说,现在的中国(而更主要的是未来的中国)是什么:是

永远的朋友或是盟友,或是 21 世纪巨大的‘新挑战和威胁’?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应当看清俄

① [英]哈尔福德·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商务印书馆 1985 年版,第 13 页。

②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1 页。③ [美]佛农·戴科(Vernon Van Dyke):《国际政治》(International Politics),纽约1957年版,第35 页。

中关系是如何发展的,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努力解决。”①

战后中亚地缘政治格局大致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历史性演变,每一次演变都对中国的国家安全 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阶段,友好的 20 世纪 50 年代。这一时期中国北部边陲十分安全,主要受益于建国初期 我们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其核心是对苏联“一边倒”战略,加之中苏两国间的同盟关系。这一切不仅是基于当时的国际政治现实,而且是从中国的国家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为抵制美国的 侵略和威胁,打破他们推行的以遏制中国为核心的远东政策,中国和苏联必须结为同盟,互相支 持。20 世纪 50 年代,中苏两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拓展国 际发展空间,为保障两国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中国新生的国家政权和保卫国家安全营造了 一个安全大后方。

第二阶段,严峻险恶的 20 世纪 60 至 70 年代。60 年代中苏关系日趋紧张,中国政府推行“两 条线”对外战略,不仅反美,而且反苏,在对外交往上以意识形态划线,使我国北部面临严峻的 安全威胁,苏联逐渐成为威胁中国安全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苏联在中苏和中蒙边界部署大量军 事力量,陈兵百万,并不断挑起边界武装争端,在北部地缘区域对中国构成重大军事压力;另一 方面,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愈益重视其亚洲战略布局,不断强化它在远东地区的军事部署,成 立新的军区,加强了太平洋舰队的力量,组建“亚洲集体安全体系”,支持或扶植中国周边国家 的反华势力。它直接出兵入侵阿富汗,在西部边境威胁中国安全利益,体现了在战略上包围和遏 制中国的政策。中国为对付来自北方的威胁,也把许多精力放在发展国防建设上,影响了国内经 济的发展。

第三阶段,有所好转的 20 世纪 80 年代。进入 80 年代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 政府及时调整对外战略,其根本目的在于创造一个有利于国内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中苏两大邻国长期处于对立状态是不正常的,对双方不利,而且重要的是,中国联合美国对抗苏 联的“一条线”战略,不能保障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为此,缓和改善中苏关系,实现关 系正常化,从根本上扭转中国北部的安全威胁是大势所趋。如果以 1982 年为开端,中苏关系的 正常化曾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那么戈尔巴乔夫 1989 年访华并发表《中苏联合公报》,标志着 中苏关系重新实现了正常化。这一切,不仅解决了苏联对中国安全构成的直接现实威胁,而且为 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周边政治环境②。

第四阶段,创建区域性多边合作机制的20世纪 90年代。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时期的结束,导致中亚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欧亚大陆战略格局的变动和地缘政治战略的变迁,势必牵动大国 利益和大国关系的新一轮调整。国际政治格局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预示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直面更 深层次的矛盾。一方面,欧亚大陆的地缘战略意义更为突出;另一方面,由解决中国与前苏联冷 战时期的军事对峙到防范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的安全合作,表明新地缘政治理论超越 旧地缘政治战略,全球一体化超越冷战思维,对冷战时期形成的安全模式和安全理念构成冲击,非传统安全合作空间扩大。“从地理位置上来说,两国是近邻,相互接触和往来的发展是自然趋 势。如今可以肯定地说,俄中关系处在有史以来最好的水平上,发展速度快并涵盖所有领域,甚 至包括最敏感领域。”③中国与俄罗斯以及中亚通过协调不仅营造了周边和平与安全环境,而且 造就了欧亚大陆一个崭新的区域性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并由此而载入国际关系史册。

值得思考的问题关键是,如何理解上述战后出现的一系列地缘政治战略的演变。

①③ [俄] 康斯坦丁·弗努科夫:《俄中永远是兄弟?》,俄罗斯《国际生活》2006 年 2 月号。② 参见周桂银《冷战时期中国周边环境的特征与启示》,《新华文摘》2003 年第 4 期。

第一,战后中亚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历史演变表明,国际力量的崛起与相互平衡是一个动态 过程。它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间相互关系的变迁过程,而且也是地区各国内部变化的一种反映 与表现。在这种内部变化过程中,首先是制度变化起着关键的作用①。特别是冷战后,中国和俄 罗斯以及中亚前计划经济国家的国内制度都面临着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问题,并形成了当地特殊条 件与一般原则间的一种融合与互动关系。

第二,国际政治格局和周边大国对华政策是影响中国地缘政治安全环境的外部因素,中国的 对外战略和综合国力则是内部要素,这些内外因素始终影响着中国地缘安全的变化与发展。相比 之下,制定正确而合理的对外政策就显得更为突出重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施了与邻为伴、与邻为善、与邻为友和安邻、富邻的总体地缘外交战略,对周边安全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 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而且极大地改善了周边的安全环境,为我国的经济建 设提供了稳定的地缘政治环境。

第三,在中亚地区各国的经济与安全合作中,不能忽视的一个现实是,美国因素是中亚地缘 政治中最不稳定和最不确定因素。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或是独联体国家,都与欧亚大陆之外的 世界,特别是与美国有着广泛而根基深厚的联系纽带。本来这些国家与美国远隔重洋,没有直接 的地缘关系,但由于美国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尤其是“9.11”事件后,美国主导的国际反恐联 盟把中亚地区作为它的战略目标,实现其军事存在的事态不断发展。欧亚大陆各国之间的合作应 为它们各自的海外合作创造更多的机会与空间,两者之间应是一种平行开放、良性互动的关系。

三、上海合作组织与新安全观

政治与安全是国际关系中相伴相随的“孪生子”。安全是一国政治的前提基础,没有安全保 障的国家政治是脆弱的,稳定融洽的周边政治关系是发展经济文化和全面关系的基础条件。1996 年形成的“上海五国”机制,以及 2001 年在欧亚大陆上出现的新的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上 海合作组织”,无论是指导理念,还是运作机制都体现了以新安全观为指导,不断通过相互信任、平等协商、互利合作,建立一种新型国家关系和新型地区安全模式的过程。“上海合作组织是一 个独特的组织,它是目前地缘政治条件下第一个具有一体化性质的欧亚国际组织”②。上海合作 组织各国的面积约占欧亚大陆的 3/5,拥有 15 亿人口,地缘政治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正如普京 所言:如今“上合组织因素”是欧亚地区稳定的重要因素,是有影响力的地区性组织③。积极推 动从“上海五国”到上海合作组织的国际合作机制的发展,是冷战后全球与欧亚地缘政治环境双 重震荡引发地区格局调整的产物,是国际关系格局新旧交替时期解决地区各国安全稳定的需要,奠定了成功解决中亚各国共同面临各种复杂问题的策略基础。

冷战的结束使人们普遍意识到世界战争的威胁已大大缓解,而人类又面临新的安全态势和安 全挑战。随着各种国际政治变量的活跃与失控,新的安全问题愈来愈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充当主 角,最为突出的则是日显重要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安全内涵的拓展从军事和政治安全延深到 社会、经济、金融、资源、环境、文化和科技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人的安全则是这些不同 层次安全的交汇点。因此,一系列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对各国和平、稳定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当代西方安全问题研究的专家巴瑞·布赞认为,要将安全研究领域逐步扩展,“采用一种更加多

④。样的研究议程,在其中经济、社会和环境安全事务扮演着与军事和政治安全相提并论的角色”

① 冯绍雷:《新世纪以来的地缘政治变迁与中国的外交选择》,《社会科学》2005 年第 2 期。

② 《以友谊来对抗美国并非易事》,俄罗斯《晨报》2005 年 10 月 27 日。③ 俄罗斯《独立报》2006 年 6 月 15 日报道。④ [美]巴瑞·布赞等:《新安全论》,朱宁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9 页。

世纪 70 年代,日本政府首先提出“综合安全”的概念,并提出两个附属性的安全概念:“合作 安全”与“共同安全”。如果说,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是国家安全研究的标志性理论成果,那 么建构主义安全观和“批判性安全研究”则是对前者传统安全观的质疑与挑战,后者把安全重点 从主权国家意义上的研究转移到人的安全和社会安全意义上的研究。可见,人们对安全问题的认 识已经超越国家层次和军事层面,立足于以人为本的全球范畴。

与传统安全相比,“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在当代国际关系中体现出的特点可概括为:国际性; 突发性;互换性”①。这就提出了国际政治中安全理论的新问题。一是,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的 发生载体往往不限于一个国家范畴,而带有跨越国界、关系到众多国家的性质,通常是非国家行 为体。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版图频繁变更,更加激活各类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跨越国家范 围传播、诱发和结合的特性。例如,恐怖主义作为当今世界普遍的国际政治现象,已对各国和各 地区的安全与秩序构成威胁。二是,非传统安全威胁普遍存在于各国社会和国际关系领域的各个 层面中,它的形成发展大多经历一个长期积累的潜在过程,其可能产生的能量和破坏性危害很难 给予确定,而防范或预测非传统安全要素威胁国际社会主体的条件又极为艰难复杂。从这个意义 上讲,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爆发在表象上具有难以预知的突发性。例如:2002 年 10 月,车臣非法 武装在莫斯科轴承厂剧院劫持人质,2003 年 5 月,在车臣制造的又一起恶性爆炸等重大伤亡事 件,都突出地反映了这种突发性特性。三是,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渗透,彼此影响,很难划出一条清晰的界定;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本身产生的影响作用时常可发生 相互的转换。传统安全中发生的战争和武装冲突事件,往往又激活引发新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迅 速膨胀,导致冲破临界点的事例屡屡发生,给人类带来复杂而多元的严峻威胁。

在冷战后的国际政治中,人们逐步意识到,传统安全因素之外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影响力正 在增强,亟待运用综合安全理论认识和解决国际政治的热点问题。冷战以来,长期在国际关系领 域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政治、军事对峙关系逐渐让位于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形成对国 际安全威胁程度明显上升的非传统安全因素。尤其是 20 世纪末,中亚及周边地区面临的主要威 胁来自于“三股势力”的危害。这一严峻的现实,不仅强烈撞击着传统的安全观念和安全理论,也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安全意识。在国际政治主体对这一趋势普遍认可的前提下,各 国政府和国际社会超越传统安全思维定势,有的放矢地探索新型安全观。

1991 年苏联解体后,中国与苏联的法定继承国俄罗斯以及中亚国家都在积极努力寻求利益 共同点,这就是它们各自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在共同利益驱动下,中国、俄罗斯、哈 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首先将消除军事领域的威胁作为第一目标。经过一致 的努力和协作,五国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署了《上海协定》和《莫斯科协定》。按照传统的国 家安全观念来看,阻碍各国进行经济建设的最大的安全威胁基本上得到解决。但是,发生在欧亚 地区的一系列恶性事件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看法。1999 年,中亚地区几乎成为恐怖、暴力、流血 冲突的高发地区,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三股势力”联合发难更是甚嚣尘上,开始在 欧亚地区演绎出一起起触目惊心的恶性案件。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同样也经历了冷战后出自民族 与宗教因素的破坏活动猖獗的局面。在新疆发生的分裂主义与恐怖主义活动,对中国的边疆安全 和领土完整构成了严重威胁。

“三股势力”对中亚国家的政治稳定、人身安全和社会秩序带来了灾难。1992 年-1997 年,塔吉克内战导致 6 万人丧生,80 万人沦为难民,国民经济损失高达 100 亿美元。“乌伊运”在费

尔干纳制造的恐怖暴力事件,仅对吉尔吉斯斯坦一国就造成 5000 多难民流离失所。“三股势力”

① 阎学通、金德湘主编:《东亚:和平与安全》,时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75-77 页。

还猖狂从事毒品贩卖、武器走私、非法移民等跨国犯罪活动,严重扰乱地区社会秩序①。这些在 非传统安全领域中出现的严峻态势,对中亚各国的安全及整个地区的稳定构成前所未有的严重威 胁。由于欧亚地区跨国民族和跨国宗教复杂的地缘政治文化条件,使得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分 裂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因素具有浓厚的国际化色彩。一国发生的骚乱与破坏性事件,往往会殃及到 邻国。针对“三股势力”的地区化和国际化特征,最有效的防范途径是通过地区各国之间的互信 合作和密切配合。因此,中国与俄罗斯以及中亚各国开展了遏制“三股势力”的多层次、全方位 的安全合作,建立了新型区域化多边组织,而这种合作与新型安全观的积极探索相伴而随。

2001 年 6 月 15 日,六国元首相聚上海,正式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和《打击恐 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规定了有关合作的具体方式和程序,为联合打击“三 股势力”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标志着上海合作进程在新型安全观的指导下,已进入法制化阶 段。为应对新的挑战,2002 年 6 月,上海合作组织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国家元首会议上,签 署了第一部组织章程性的法律文件:《上海合作组织宪章》,标志着上海合作组织向国际性地区合 作组织的机制化目标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这次会议还签署了《关于地区反恐怖机构的协定》,正式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反恐合作机制。2003 年5 月,上海合作组织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三次国家 元首会议,会后发表了《莫斯科宣言》,决定在北京设立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在吉尔吉斯斯坦 首都建立反恐怖执行委员会,本次会议讨论的问题和签署的一系列文件,使上海合作组织进入了 完善机制化建设和巩固发展的阶段。2004 年 6 月,以塔什干峰会为分水岭,上海合作组织机制 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作为上海合作组织常设机构的地区反恐怖机构执行委员会正式启动,主 要任务是防范和打击本地区“三股势力”的犯罪活动,在务实合作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2005 年 7 月,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那举行了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会上安全问题备受关注,“政治 和安全领域的合作成为关注的焦点”②。会议正式接纳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为观察员。上海合 作组织的扩员将为观察员同成员国之间增进合作的新平台,为中印俄三个地区大国在组织框架内 开展对话及在各领域的安全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可能。可见,“促进大国关系的良性互动、国际关系健康发展方面,上海合作组织同样蕴涵着巨大潜能”③,体现了该组织的开放性和不针 对性。2005 年 8 月,中俄举行了代号为“和平使命-2005”的联合军事演习,推动了中俄军事合 作交流向纵深发展。“中俄两国努力将上海合作组织打造成一支有效的地区性力量,其背景是两 国关系日趋加强,他们日前史无前例地开始举行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就是这种合作关系的具体体 现。”④因此,上海合作组织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它可以成为中国、印度和俄罗斯这样的大国 协调利益平台。上海合作组织促进新安全观的有益实践不断发展和全面深化,是当代国际关系史 上具有非凡意义的外交实践,开创了地区新型合作模式。其中,中国发挥了突出的推动和促进作 用,中国政府在积极倡导和实践新的安全观。

冷战以来,国际安全形势发生了复杂多元的深刻变化,中国政府积极努力探索一种摆脱冷战 思维、超越传统安全观的新型安全观。上海合作组织以开拓创新的精神逐渐推出与时俱进的新安 全观,新安全观的思想不仅成为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内涵,而且在维护世界和平

⑤。与稳定方面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新安全观的核心是发展共同利益”“共同利益”与“新

安全观”是中国与俄罗斯以及中亚国家共同发展和共同安全的重要概念和实现路径。中国的新地

① 余建华:《上海合作组织与新安全观》,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国际政治》2005 年第 7 期。

② 《以友谊来对抗美国并非易事》,俄罗斯《晨报》2005 年 10 月 27 日。③ 陈玉荣:《上海合作组织再扩成员》,《瞭望》2005 年第 28 期,第 52 页。④ [美] 《上海合作组织势力正在扩大》,《华盛顿时报》2005 年 8 月 20 日。

⑤ 参见李敬臣《对中国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专访》,《半月谈》2005 年第 15 期。

缘政治战略是以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为根本前提,以周边国家的共同安全为基础条件。中国政府采 取新的战略思维,在多边合作机制中引入“共同利益”和“新安全观”,形成新的地缘政治共识。从与本地区经济环境稳定相关的地区经济合作机制出发,逐步扩大和深化到政治安全领域,对应 各种传统安全的和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建立危急预警-处理机制①。

上海合作组织的精髓是“上海精神”,由中国政府提出并得到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一致认 可,它由“三个新”所构成:新型安全观、新型国家关系、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上海精神”所 确立的新安全观可概括为:第一,新安全观以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为主要内容。安全应当是 各国的普遍安全和全面安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安全的涵义已演变为一个综合概念,即通过国 际合作来解决安全威胁,通过经济发展来巩固安全秩序。在传统观念中,缔结军事同盟,加强军 备竞赛是保障安全最可靠的手段。其结果只能造成国与国之间不信任和相互猜疑乃至动荡不稳 定。第二,维护了各国成员的安全利益。联手打击“三股势力”的嚣张气焰,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了中亚局势和亚洲的安全,切断毒品通道、实行情报共享,消除地区热点问题。这些“不仅 有利于维护中国同俄、哈、吉、塔四国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安宁,促进五国睦邻友好、平等 信任、互利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维护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提供了一

②。种不同于冷战思维的安全模式 ”第三,和平解决了一度兵戎相见的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使

边界地区从“战场”变为“商场”,从壁垒森严的军事“隔离带”变为和平交往的“磁场”③。这 是探索维护和平与安全新途径的一种创举。

中国政府积极倡导和实践新安全观,是当代中国领导人对世界历史尤其是冷战后战争与和平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包含了中国处理与邻国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它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反映了 时代的深刻变革。上海合作组织多年来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即是有力的佐证。21 世纪初的世界 政治经济格局,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因素相互交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兴盛,大 国利益与大国关系错综复杂。为此,中国必须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坚持 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断充实和完善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这是中国在和平发展强国之路上的必然选择!

(责任编辑:李 申)

Geo-Political Evolvement and China’s New Security Concep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chanism of SCO

Yang Luhui Abstract: The study on national secur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politics is not only an eternal theme for nations a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ctors, but also an important field in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he evolvement of geo-political struc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national security.After the World war Ⅱ, the geo-political change of Sino-Russia and Central Asia took great effect on China’s security interest.According to this complex situation, Chinese government takes SCO’s new mechanism as a carrier, initiating and carrying out new security concept, seeking common security through cooperation in the way of mutual benefits.Key words: Geo-politics;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CO);New Security Concept

① 参阅黄仁伟《论中国崛起的国内外环境制约》(下),《社会科学》2003 年第 2 期。② 江泽民主席在“上海五国”元首第二次会晤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97 年 4 月 25 日。

③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民族与宗教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组织》,时事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1 页。

第五篇: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学方面的书 交通管理方面的书

布莱克威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中心和外围分析92 欧洲共同体222 功能主义258 地缘政治学268 国内殖民主义316 “我国的地缘政治及其战略研究”研讨会综述

倪世雄 黄仁伟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赵可金副教授认为,任何政治现象必然存在于特定的空间,地缘政治 是地理空间和政治权力交互运作的产物,地缘政治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政治在空间如何展开。关于地缘政治结构的力量:批判与建设 陆权海权空权

国际系统的进程主要指国际制度和国家间力量的组合。哈尔福德麦金德的“陆权说”

中国千年外交与地缘政治(袁南生)

中国式古代东亚文明的中心,近代帝国主义列强角逐的战场,美国在亚洲的驻军,以及和东南亚、东亚一些国家的同盟关系,体现了美国“全球主义”的地缘政治战略,美国极力维持各地区的平衡,从而阻止有可能完全主导某一地区的大国的崛起,防止其挑战美国的单极霸主地位。中国的地缘文化战略(潘忠岐 黄仁伟)

所谓地缘战略就是“利用地缘关系及其作用法则谋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方略”。地缘文化战略,是指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从地缘文化空间的角度,综合运用各种文化手段和资源,应对核心挑战与威胁、维护国家利益的总体构想。冷战结束不仅改变了全球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 格局,而且改变了地缘文化格局。亨廷顿根据历史学家的既有研究,并结合冷战后的最新发展,确认了6种现代文明(印度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日本文明、东正教文明、中华文明和 西方文明)和2种可能的候选文明(非洲文明和拉丁美洲文明)。在

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南太平洋地区和以东正教文化为主的中亚地区,中国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较弱,它们至多构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次级空间。在周边层次上,“大中华儒家文化圈”是中国地缘文化发展的首要空间。

新地缘政治结构的功能定位:国际主义的跨国性合作(张微微)

一、建构新模式: 结构功能视角的地缘政治学

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是政治分析的一种研究方式,它集中研究政治体系 履行的功能以及实行功能的结构。是20世纪60年代最盛行的政治学理论分析模式之一,这种理论框架提出了政治体系、结构、文化、功能和角色等新的概念术语代替传统理论中的国家、权力等政治学术语。结构功能主义强调分析每一特定体系中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并假定,如果一个体系持续存在或得到适当维护的话,那么它就能完成一些必要的功能,在这种意义上,“功能”就能使系统保存或永存下去。“结构”则可能是一些有关角色的组织结构。代表人物阿尔蒙德沿着“政治体系”、“政治结构”、“角色”的顺序对政治系统做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他认为,政治体系由相互作用的政治结构组成,结构是政治体系和功能的载体,没有结构就无所谓功能和体系。

政治结构又由 “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的角色组成”,所以,政治角色是政治结构的基本构成单位。政治结构是整个政治体系的载体和内容,而 “政治功能指的是政治体系发挥的基本作用”。也就是说,功能是体系和结构的属性,没有功能的体系和结构都是没有意义的。阿尔蒙德将政治结构的分化视为政治发展的一种表象,在结构功能主义的范畴中,政治结构 分化是政治体系在受到环境变化的挑战和压力时在结构上作出的协调性变化。重建的地缘政治结构应该是以海陆联合的全球结构和合作性区域结构,以及过渡于二者之间的区域间合作结构为主要内容

Geopolitik 《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英国 杰弗里帕克著 刘丛德译 新华出版社 2003年1月第一版

第一章:时代的属于: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在19世纪引起来大的争议,因为主张接入国家政策的现实事务。德国纳粹利宣传领土扩张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把纳粹主义意识形态输入到地缘中,这是地缘政治学被唾弃的直接原因。

20世纪70年代,“新地缘政治学”诞生,基辛格将地缘政治属于引入到外交政策的论述中。地缘政治学:从语义学上将,表达了政治行为和这种行为产生的地球环境间的某种特殊关系的术语。涉及到政治科学与地理学

拿破仑:国家政策取决于其地理。德温特惠特尔西任务地缘政治学的教义旨在“使政治地理学服务于这一或那一特定国家的目的”。

新地缘政治学的主要宗旨是为了增添合法性。地缘政治学的主要分析手段是政治地图,其方法是包含于对其特性的考证之中,借此理解其所揭示的现象和滋生其形态的过程。世界政治舞台的各组成部分被视为空间客体,其相互作用构成空间现象,其相互作用构成空间现象。根本目标是了解整体地缘空间和任何既定时间里在其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地缘政治学的研究过程包括,首先对基本空间客体自身特征的考察;其次要探视空间客体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空间模式,这包括对不同地理空间区域中相互作用模式差异性的观察;最后将地缘政治空间做一个整体的分析,从而确立对全部特征的判断,从实用主义出发的地缘政治学: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和70年代的法国、第二章:地缘政治学的缘起

瑞典政治学家鲁道夫契伦将“地缘政治学”定义为“国家作为空间范围的科学”,即国家作为空间的一个地理有机体或现象的理论。

:国家是领土组织的基本单位,国家是“凌驾于个体之上的人”,正是国家观念构成了全球战争的根源。弗里德里希拉策尔《政治地理学》:国家作为有机现象遵循其领土增长和发展的原则。他考察了国家的特性,认为国家是维持秩序,防止混乱的惟一保障。

政府组织:英国的“全国地形测量局”和法国的“军事地图测绘局”。这样的政府组织的存在证实了官方绘制地图的军事目的。

麦金德19世纪末期英国新地理学的开创者,《世界区域》《历史的地理枢纽》,海权国家处于优势地位的时代行将结束,路权即将回归。达尔文主义者关于竞争生存的观点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第三帝国是要使德国成为欧洲的霸权民族。第三章地缘政治学的衰弱

是“9•11”事件后,美国借反恐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强化军事同盟,企图保持绝对军事优势,以便实现“单极统治”。在战略通道上,美国谋求控制世界能源的生产和运输通道,1986 年,美国宣称要控制全球 16 个战略要道,冷战结束后,美国更加大了对战略通道的影响和控制力,为此,还专门构筑强大而严密的军事基地体系,形成了足够的威慑力量。美国出于其全球战略的需要,防范和遏制中国,正忙于经营一条所谓的“太平洋锁链”,企图构筑一条东起阿留申群岛,西至波斯湾的上万公里长的超长防线,为此,还加紧拉拢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印度,企图将它们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

亚太通道安全合作、东北亚海事安全合作、亚太军事安全合作、东盟国家海上安全合作、中美海事安全合作、加强合作维护安全等 6 处

下载中国发展改变石油地缘政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发展改变石油地缘政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地缘政治看台湾问题

    从地缘政治看台湾问题 台湾在整个亚太地缘政治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台湾问题不仅是中国的主权问题,也是中国的海权以及保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上海合作组织对于中国的地缘政治意义(共五则范文)

    上海合作组织对于中国的地缘政治意义 摘要:上海合作组织的诞生是欧亚地缘政治一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变迁。它的成立为我国构建稳定的中亚地缘政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合作平台,从......

    北极地区地缘政治的最新战略较量

    北极地区地缘政治的最新战略较量 刘行华 (2015、8、5 北京)近年来,随着北极地区资源、经济、贸易和地缘战略重要性的日益凸显,“探索北极”、“开发北极”和“北极观光”已经......

    中俄在地缘政治寒流中加强协作

    中俄在地缘政治寒流中加强协作 中国网5月20日讯 俄罗斯总统普京今天抵达中国开始访华,与习近平主席举行今年以来的第七次会晤。这也是习近平全面接掌中国最高权力之后俄国家......

    “中国政治发展(1978—)”专题读书笔记

    “中国政治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专题读书笔记 ——村民自治与中国政治发展 严开强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兴起 上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实行了多年的严重束缚农民的......

    中国梦 石油梦 征文

    延续石油梦,激情铸辉煌勘查12-3班 李宏伟2012011208一年前,我高中毕业。填报志愿的时候,我陷入了迷茫,理工医农经史文哲,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决定命运的抉择,每一个选择都意味着不......

    中国梦石油梦演讲稿

    中国梦------梦之蓝“一个人可以一无所有,但是不能没有梦想。”这句话,我一直记得。是的,正是因为有梦想,我们才经历坎坷依然前行,正是因为有梦想,我们才历经沧桑信心不改。 当鸦......

    乡土中国 血缘和地缘读后感(大全五篇)

    《乡土中国 血缘和地缘》读后感 互不认识的陌生人依然具备相当程度的地缘乃至血缘关系,这大概是我读了《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一篇最为直观的感受了。 在理解这篇的时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