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14:57: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

第一篇: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

《我的父亲——邓小平(上)》读后感

导言:邓小平的一生是让人崇敬而又颇负传奇的,邓小平经历的三起三落更是让中国百姓一直以来都津津乐道。邓小平从青年时期就开始踏上革命之路,为了新中国的开辟与发展,邓小平的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

摘要:本书讲述了邓小平的前半辈子的经历。从少年时离开家乡,乘船去留法勤工俭学,到之后回国参加革命事业,开拓右江革命根据地,以及后来和刘伯承合作率军阻击日本侵略者于太行山,到内战时更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共产党日后夺得天下奠定了基石。最后,邓小平以西南局第一书记参加了在天安门的开国大典。

正文:

当初老师让我们去看一些书籍去写读后感之时,我就毫不犹豫的下决心去寻找这本书来看,当我去图书馆查询时,这本书已经都被借走了,我只好向老师借用一下。对于为什么想看邓小平的故事,这归结于我幼时的记忆,在我很小的时候,大街小道边都挂着邓小平的头像,一般旁边还有一句话:新中国的总工程师。所以,对于邓小平我一直是充满好奇的。然而,之前的我不太爱看书,因此一直没有去拜读有关邓小平的书籍。

对于“邓小平”这个名字,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作

为革命军人,他和刘伯承的刘邓大军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创立下不朽战功。而作为新中国的第二任国家主席,他为新中国的美好明天指明了方向。他的一生都在为党和国家做贡献,人民群众也永远不会忘怀这位领袖。

而当谈及“邓先圣”、“邓希贤”这两个名字,恐怕就献有人知。“邓先圣”是其父亲为他取的名字,一直沿用到他5岁的时候,“邓希贤”则是教书先生为他改的名字。后来,他去留法的时候就用的是“邓希贤”。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1920年,15岁的邓小平第一次走出大山,离开家乡,乘邮轮去了法兰西,在那里开始了一段辛酸的勤工俭学的日子。“我在法国的五年零两个月期间,前后做工四年左右。从自己的劳动生活中,在先进同学的影响和帮助下,在法国工人运动的影响下,我的思想也开始变化,开始接触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参加一些中国人的和法国人的宣传共产主义的计划,有了才加革命组织的要求和愿望,终于在1922奶奶夏季被几首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员。”邓小平曾经回忆道。【引用于本书】在法兰西的那段岁月里,邓小平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且渐渐的走向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其实有一点他在回忆中没有指明,即他在法兰西的现实

生活更是让他坚定走向了支持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作为一个青少年的邓小平和一群年龄相仿的人一起来到法兰西,当时的法兰西因为经济萧条的缘故,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是非常艰难的。邓小平他们带着憧憬,本以为来到这里可以实现他们求学之路,完成“勤工俭学”的生活,然而等待他们的是高昂的难以支付的学费和少得可怜的工作,到后来连生存都成问题的时候,读书似乎就没那么重要了。许多人熬不住就是返回国了,甚至不少人更是客死异乡,邓小平在那种环境中,可想生活是多么艰辛,不过乐观向上的他最终还是熬过来了。在法兰西的工厂里工作的邓小平更是深刻体会到资本主义对于底层人民的剥削。

每当我看到有关邓小平与许多有志之士,在国家危难之时,积极响应“勤工俭学”运动,不畏艰辛,乘风破浪,出国留学,去寻找救国之道,这些常常让我感到心血澎湃。邓小平在法兰西,就碰见了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等革命先驱,他们克服各种困苦,积极学习,以期有能力回到祖国,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我常常寻思自己能够出生在那个时期就好了,在国难当头之时,自己可以挺身而出,为自己的祖国献出自己的力量。

当今的大学生,生活在小康社会,不用再有“国破家亡”的担忧。然而,这种安逸的生活似乎使得不少大学生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失去了斗志。我想或许学校应该多组织大学生

去下乡实践活动,了解大山里的孩子获取学习机会是多么的困难,或者带领大学生去一些博物馆,告诉他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由那些英勇的爱国之士,抛头颅,洒热血,而建立起来的。因此,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该荒废学业而去玩游戏,而是多看书,学习前辈们“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决心。

在法兰西的岁月里,邓小平只是在理论上充实了大脑,只有等到他回到祖国,踏上战斗的前线,他才能很好的将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真正的开始为人民而战斗。

1926年在苏联又学习了一年的邓小平终于再次踏上了自己的国土,并且开始真正意义的投身在革命战场中。

1934年10月10日,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红军总部不得已从“红都”瑞金出发,开始了一个将记载失策的战略转移——长征。邓小平也跟在大部队中。【摘自本书】

1938年1月,八路军总部任命邓小平为第一二九师的政治委员,时年三十四岁不到。当时刘伯承是第一二九师的师长,从此这两人就开始了十三年的搭档生涯。【摘自本书】

邓小平曾经两此出任中央秘书处处长一职,在很多人面前,邓小平是一个文质彬彬,乐观向上的革命党人,然而他在治军方面也是很有自己一手。平时,他平易待人,接近普通群众,但是在士兵犯错,违反军纪,他的处理也是绝不手软。就拿一个例子说: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了

能在那里站住脚跟,要求军队纪律严明。“一次,邓政委发现,在黄冈县的一条街上,一个军人刺刀上挂着一捆花布,一捆粉条,显然来路不正,便立即叫查。结果查明,此人是一警卫副连长,立过站功。邓经过权衡利弊,最后君顶必须严肃纪律。枪毙了那个违纪的副连长。”【摘自本书】

邓小平的一生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一生,也是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一生。他对知识的向往,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榜样;他对真理的坚持,不畏强权的作法,是当代每个共产党员的模范;他那份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为祖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行动,更是让他成为了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的偶像。

第二篇: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描绘了邓小平爷爷的伟大创举之一——打开国门,对外开放。是他使得“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他是我们青少年学习的榜样,是共产党的好助理。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群体。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接着对外开放地区逐渐扩大,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30年前的深圳仅仅只是一个不足3万人的破落小镇,没有柏油马路,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繁华的都市,更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领域,有的只是海滩、荒山和零碎的稻田。就是这样一处不起眼的地方,在30年中竟发展成如今这样一座生机勃勃的国际城市,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先行者,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使中国改革开放中小小的片花,而这奇迹般的创造带来了中国的繁荣与兴旺。邓小平的伟大创举决定了党的发展路线,决定了春天的梦想不再是梦想。

1984年1月。邓小平视察了深圳,对经济特区作出了明确定位:“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是管理的窗口,是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深圳的大改造成为最好的事例。短暂的时间内,从贫穷到富裕,从落后到先进,从自给到出产,每一个巨大的颠覆都凝聚着老人的心血,这位老人更有力确定要改变中国,响应党的进步,决定了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等城市,其中还包括我们江苏南通。

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但,现在中国睡醒了,不再是那只昏昏欲睡的狮子,而是焕发向上的精神的雄狮,它的一吼唱响了东方,震得殖民者战战兢兢地夹着尾巴逃回了窝里。看吧!中国的伟大、党的伟大使外国人不再骑在我们的头上,他们只是瞪着双眼看着铁路路线的造成,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深圳的一夜崛起,给他们留下一个个赞叹的感叹号。

心在哪里,哪里就有宝藏;志在哪里,哪里就有时间;爱在哪里,哪里就有感动;梦在哪里,哪里就有未来。抛头颅洒热血,英雄们奋勇杀敌圆了人民幸福的梦,圆了国家繁荣的梦。我们怎能不感谢这面炽热红火的旗帜呢?我们怎么能不感谢党的辉煌业绩呢?正值青春的我们啊!难道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辜负先辈们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啊,他们用血泪洒开一段殷红的路迹引导着我们的正确的方向。我们必须永远懂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90年的奋斗际涯,它让中国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它引导着中国走向光明,走向美好的未来!我骄傲,我自豪,我是共青团员,我将继续站在红色旗帜下努力奋斗,在党的光辉照耀下茁壮成长!

第三篇:《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读后感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1001班 乔洁 041001017

作者自己将《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归纳为“感情流水账”。看完此书,给我最大的感触也是文革时期,邓小平一家人面对文革的不幸,所表现出的中国式家庭的温暖,邓家人的乐观。我看到了作者对父亲的敬爱和邓小平夫妇对于子女的疼爱。即使是在文革时期,邓家凭借着每一位成员的智慧、帮助和爱,度过了黑暗的文革时期。通过此书,我也更加爱戴邓小平。他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长远的目光,高尚的人格。他办事严谨,一心为国。我想大家都会被他这句发自内心的质朴的语句感动——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他有着一腔爱国之情,有着杰出的政治才干,有着邓家人的关心照顾支持,有着乐观的性格,这些让他经受住一切考验,成为中国的脊梁。

文革时期,邓小平一家共8口人。邓小平的继母,妻子卓琳,还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邓家有着良好的家教。卓琳出身巨商之家,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她要求自己的孩子都要读大学。在生活上,她对自己的孩子是极关爱的。书中提到,邓楠的女儿——眠眠,大家都极其疼爱她。眠眠不仅是说小眠眠爱睡觉,也是见证了她的爷爷邓小平的政治冬眠时期。邓小平甚至每天起来时,都会先去看看小眠眠。卓琳在给邓楠补营养时,看她吃的过多,卓琳就不顾邓楠的“反抗”,提出要科学补充营养,不可以补过了。邓小平是很少言语的。但是,我想他是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邓小平办公桌上总是干干净净。他总是及时处理完工作事物。邓家最宝贵是书籍。在文革开始,邓家小孩被赶出中南海,下榻在方壶斋,在能干的奶奶夏伯根的照顾下,作者和弟弟飞飞依旧坚持读书。书籍甚至成了他们最好的慰藉。即使是在邓小平夫妇及奶奶去江西时,三位老人行动已经很不方便时,他们依旧要带上那一箱沉沉的书籍。邓小平夫妇每天劳作后,在晚上都要读上1个多小时的书。我想有这样热爱读书,热爱思考,朴实的父母,那么在他们的潜移默化下,在他们的悉心照顾,在他们开放科学的教育下,邓家的孩子,即使处在文革那样**迷失的年代,依旧能够茁壮成长。

我想,作者之所以说这部书属于“感情流水账”,也许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家庭的温暖是他们能够熬过十年文革的重要原因吧。在文革期间,有多少家庭,妻子揭露丈夫,孩子揭露父亲等等,但是,邓家始终是一家人紧紧的团结在一起,互相支撑,相互取暖,用集体智慧战胜困难,再大的打击也无法拆散他们。文革开始,邓家的孩子就和父母分开。1967年前后,邓家的孩子,邓朴方和邓林是最大的,20几岁,被批斗的也是最多。邓飞和毛毛都还小。邓家夫妇节省自己的开支,想法设法的尽量为孩子们提供经济上的帮助。邓朴方是邓小平的大儿子,在文革时期受到残酷破害,导致胸部以下失去知觉。邓家人面对这一不幸,没有去责怪,而是紧紧的团结在一起,想尽办法为邓朴方医治。很少写信的邓小平,在文革期间,为了家人,一次又一次的写信请求帮助。甚至后来,邓朴方被送到了江西,由邓小平等三位年老者照顾。邓家人无论被分开的多远,都想聚在一起。文革时期,毛毛、飞飞等邓家孩子都到农村参加劳动。邓林后来到工厂工作。孩子们都利用冬季农闲回到父母身边。父母将收了好久的好吃的拿出来给孩子们吃,孩子们则将外面发生的事情讲给一直处于与外隔绝的父母听。他们享受着家人团聚的欢乐。文革十年,政治变化太多。就如作者所说,他们的每一次搬家,都反映了政治在变化。但是,无论政治如何善变,邓家的家庭温暖始终未变。邓

小平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后,再一次被打倒了。而祸不单行,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爆发,使20几万人丧命。这一年邓小平已经72岁了。邓家人,即使在这般政治自然灾害面前,依旧保持着乐观的性格。他们利用自己所学,将小家整顿的尽量美好舒适。他们敬爱父亲,甚至在这种政治、自然灾难下,想办法为父亲过了72岁生日。也许,此时的他们,会觉得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的在一起,那么什么困难都会克服。

我觉得邓家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庭成员不仅热爱读书,崇尚科学,而且尊老爱幼,关心家人也关心国家。一家人乐观向上开朗。正如邓小平所说那样,第一不怕,第二乐观,向远看,向前看,一切都好办。即使是在文革时期,他们展现出的也是中国式的美好家庭。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崇敬熟悉邓小平。文革时期的邓小平并未做出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邓小平面对文革的处变不惊,始终保持乐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文革时期展现出对家庭的责任,抓住机会为国家工作,让我崇敬。

文革期间,邓小平几乎都是过着“囚禁”的生活。但是,邓小平夫妇依旧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按时吃饭、工作、睡觉、看书,利用有限的资源关注国家实事。我觉得能够长期坚持这样的良好习惯是十分不易的。但是,邓小平夫妇,却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依旧如此,也许,这是他们的大智慧让他们处变不惊。他们的目光看的很远,他们明白,他们该如何去做。无论是在中南海,江西,还是回到北京后再次被打倒,他始终是理智对待。不去做无谓的斗争。但是,对于自己能够争取到的事情,如重新为国家工作,为了子女的问题等。他清楚的知道自己能够获得什么,而哪些事情又是不可以触碰的。他在沉默,但是,不代表他什么也未做。江西那条被他踏出来的小路,是他思考的足迹。他在修炼自己,等着工作的那一天。1975年,邓小平抓住机会,终于可以为国家干些实事。这一次,他没有任何的妥协,他知道机会来的不容易。他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成绩,使中国重新找到正确的方向。他甚至做好了再次被打倒的打算,但是,他坚信,通过他的努力,即使自己被打倒了,他将呼唤起他人,会有着成千上万的人来完成他未完成的事情。

1975年的整顿工作,显示了邓小平的政治才能。周恩来说邓小平比他强多了,说邓小平举重若轻。我想8年的囚禁生活,是邓小平在积聚力量,积聚能够带领中国走上正确道路的力量。1975年邓小平开始整顿,他抓住关键问题,采取一套有效的整顿方案,进行雷厉风行的整顿。国民经济积累下来的问题千头万绪,症结太多,而铁路问题最为严重,也最为重要。因此,邓小平首先抓住铁路问题进行整顿。邓小平亲自点将,让复出工作的铁道部长万里挂帅,整顿铁路。在整顿铁路中,首先整顿的又是最为重要,问题也最多的徐州。铁路整顿取得良好的成绩。这为邓小平开展全面整顿打下基础。进行全面整顿,邓小平非常明确的提出观点步骤。这对于控制文革时期混乱的局面是非常必要的。一是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二是必须坚决同派性斗争;三是必须认真落实政策;四是必须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在邓小平以及其他中央领导人的共同带领下,经过半年的整顿和努力工作,文革以来全面混乱和工业发展停顿的状况得到了扭转,工业生产呈现出一派大好的形式。

人们最先还是从这部书中,开始了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敬爱的邓小平同志。这本书在社会的各个阶层,特别是在青少年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是由亲属所写的领袖人物传记中最为成功的一部。我想这本书让我对文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更值得我学习,使我感动的是邓小平一家用家庭温暖、乐观

精神、每个人的沉着智慧面多文革带来不幸。看了这本书,似乎是和邓小平一起走过了那十年,感受到了邓小平身上优秀的品质——沉着谨慎,一心为国,拥有卓越的政治才干,长远的目光,乐观向上。

第四篇: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

读《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有感

摘要: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长达十年的无产阶级大革命,是我国政治历史上的重大浩劫。毛毛的这本《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从女儿的角度生动的为我们展现了伟人邓小平一家是如何应对这场浩劫的,并最终渡过了难关的。也从作者的角度对邓小平、毛泽东、林彪等作出了公正的分析评价。

关键词:文化大革命邓小平

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历史概念的理科生来说,各种历史事件在我脑中总是痛苦的混成一片。但最近几次课对于毛概老师关于中国道路探索的那段听得却很认真,对几位国家领导人为我国所做的牺牲和贡献印象尤为深刻。而其中邓小平在政治上的前瞻性和准确性定位令我无比敬佩,于是便对他的人生和家庭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刚开始阅读《我的父亲邓小平》时,觉得它都是记载一些文革时期发生在邓小平身上的点滴的事件的,所以感觉很无聊。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及各种人物关系的逐步理清后,它带给我的是极大的震撼!邓小平面对批斗时的沉着淡定,邓家人面对困难时表现出来的爱,邓家孩子面对造反派时的聪慧勇敢„无不让我感叹不已。

文革过去已经将近40年,尽管在过去的历史课本中我们也学到过很多次关于文革的内容,但那寥寥数字介绍的都只是文革的皮毛,如果不是有心我想是很难了解更多的吧。也许上课时老师会给我们深入介绍一些,我们的父辈也许正是那个时期的受害者给我们灌输了许多那个时期的思想,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安稳中的学生来说,文革的一切离我们都是那么遥远,其悲惨是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想象到的。但这本书中,毛毛用她的感情,用极其平淡的文字向我们一一讲述的文革的故事,让我如临其境,不禁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时而胆战心惊,时而愤然拍案。

读完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邓家人面对困境时对彼此表现出的爱。书中毛毛对于邓小平的有一句评价是这样的:“从来坚强,从来遇险不惊,从来不喜怒不喜形于色,政治上的遭遇再险恶也打不到他,亲人的生离死别,却是他最难于接收的”。我想对于这一点,邓家人的想法是一致的,即使在文革最艰难的时期,他们一家人也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全家人聚在一起。“要知道,在最艰难是时刻,能与亲人在一起是最重要的”这句话让我看到了亲情是如此的伟大。1967年前后,即使邓小平夫妇被囚禁中南海后,他们仍每天缩衣节食,想尽办法为孩子们提供经济上的帮助,编着各种借口想要多要些钱给孩子们。“她一会儿说冬天到了该买棉衣了,一会儿说被子没带够要买被子了,一会儿说男孩子能吃粮票不够了,每月总是想尽办法,变着法子,不管钱还是粮票,能多加一点算一点”。虽然是一件家庭小事,但

朴实的语言,却道出了卓琳对孩子们无尽的牵挂和爱。对于他们的大儿子邓朴方,两位老人更是表现出了其伟大之处。当面对朴方不堪忍受造反派辱骂被逼跳楼导致高位截瘫终身残疾事,他们没有去责怪谁,而是紧紧团结在一起,想方设法为朴方医治。即使后来朴方被送到江西和他们一起生活,邓小平这位六七十岁的老人也还是亲照顾瘫痪的儿子给他翻身。还有书后面邓小平在孙子生日是写的小纸条:“小萌子明天生日,给他一点水果和两个罐头,两个瓶子留给他玩,还有糖一大块。不要调皮,和眠眠姐姐两人分。给小胖子一个大苹果。”这样小的细节,他都能一一想到还写上纸条提醒,让邓小平那高大的形象顿时变得充满温情与爱,就像自家爷爷那样亲近触手可及。文革十年,邓家人始终如一的心不分离,用信任和亲情来相互安慰支持,以获得心灵上的镇定,纵使这十年间邓小平起起落落,但邓家一家人的温暖却始终未变过。

其次让我敬佩的是邓家的几个小孩在面对造反派时的无所畏惧。当听自家公务员老吴说刘家的孩子们被撵出中南海的时候,他们也是害怕的,害怕和父母分离,害怕被撵出后不明的命运,但他们没有退缩,毅然选择了反抗,选择了斗争。“我们不能像他们一样,我们的命运绝不能任人摆布。” “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的面前没有平坦的大路,我们将要面对的,是中南海—那个往日的避风港-以外的漠漠人世。”表达了他们不甘妥协,与命运作斗争的决心!在方壶斋的胡同里,面对突然改变的生活环境,他们能很快调整适应。即使经常还会受到造反派的骚扰批斗,但他们从来都没有畏惧过,还学会了攒钱防范于未然。在方壶斋的日子枯燥无聊,他们却不愿意浪费任何一点时间,想办法把家里的藏书偷拿出来阅读学习,毫不怠慢。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我是无比的惭愧,现在的我们即使是在课堂上也从来没有像他们那样对书本如此如饥似渴,这一点我想不佩服他们都难。还有大哥朴方在面对文化大革命如此浩劫时,并没有像其他家庭那样背叛家人以让自己获得最宽大的处理,而是为了保护弟弟妹妹做出大哥的样子,把所有的一切都自己扛,揽到自己身上一人承担。让同为家里的老大不禁反问自己在那样的情况下是否有勇气牺牲自己保护弟弟?

第三个让我佩服的便是邓小平及其老战友之间的革命友谊了。在那样一个**的年代,谁人不是只求自保,甚至有些还选择了背叛。但彭真被打倒时,邓小平不畏旁人的眼光给彭真一家送去橘子。邓小平被第二号走资派时,李富春又让警卫员送来了香烟,虽然都是些小小的礼物,但礼轻情意重,在那个时期,这样的小礼物也不是谁都会送出的。还有在“邓小平专案组”后期加紧对邓小平的调查取证工作时,对开国元帅聂荣臻进行的调查及请周恩来总理写的证明都充分证明了他们稳固的革命友谊,没有背叛,没有对造反派的妥协退让,有的只是对邓小平客观公正的评价。周恩来那“邓小平是在留法勤工俭学时入团转党的,我和

李富春、蔡畅同志均知道此事。”的证明,更是给予专案组和造反派重重一击!

第四便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文革时期的作风了。文革初期,邓小平刚刚被打到时,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和声势浩大的文化大革命,他并没有任何预警和准,但面对批斗,面对造反派的各种侮辱他从不争辩,始终都是漠漠忍受,以静制动,不去做无谓的斗争,我想这也为后来他重新回到政治舞台奠定了身体基础吧。文革期间,邓小平几乎都是被“囚禁”的,但是邓小平依旧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按时吃饭、工作、睡觉、看书、关注时事,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他都能沉着冷静处变不惊并长期坚持这些良好的习惯。那个时候邓小平经常是沉默的,眉头紧锁,但他并没有什么都没做,他不停的在思考,思考国家和人民的出路。在江西改造期间被他踏出的“邓小平小道”,便是他思考的足迹。1973年,邓小平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得到恢复。当时文革尚未结束,四人帮仍在翻云覆雨,任何违背文革的举措都有可能招致再次被打倒的危险。邓小平也清醒地知道这一点,但他依然决定大举开展整顿工作,因为这是他经过深刻的思考得到救国之路,他不能容忍自己的国家混乱,更不忍看自己的人民受苦!他深知这次复出的机会来之不易,机会只可能转瞬即逝,所以就算再一次被打倒,他也要进行改革。这也许就是他沉着冷静的外表下所守护的不可逾越的底线!在他的整顿下。铁路整顿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随后,各行各业的整顿工作全面展开,有效地对文革时期的混乱局面起到控制,工业生产恢复并呈现良好地发展态势。他在全国的全面整顿,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是一个及其爱国的共产党员被囚禁的无数个日日夜夜思考的结果啊!

当然,文革过后邓小平能再次出现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为以后中国的发展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我想还是要感谢毛泽东这位伯乐。是他看出了邓小平的政治才能,在文革期间始终要求与刘少奇区别对待,在政治和人身上都有所保留,从来没有让林彪和中央文革插手。在八届二中全会上,他顶住压力,为邓小平保留了党籍。作为一名还未成为共产党员的共青团员,毛毛在书中告诉了我们党籍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党籍,在有些人眼中可能只不过一支政治的风向标;而在忠实的共产党员心中,则高于生命,重于生命。”文革中,毛泽东保留的不仅仅是邓小平一个人,而是一批老干部,也许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确实给新中国带来了不小的浩劫,但他发动文革是要由“天下大乱”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方式去夺取社会权力的出发点是好的,也是为了更好的巩固政权发展中国,这一个我们是不可否认的,他对邓小平选择保留的方针也是及其正确的。

我想读完这本书,对我真正起影响作用的并非邓小平卓尔不凡的一生或是其对于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所

起的重大作用,而是他这一身的生活作风与整个邓家人对待人生的态度,这对于我们当

代的大学生来说会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人生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第五篇:《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

电子信息工程 第二组

读《我的父亲邓小平》有感

翻开《我的父亲邓小平》,里面记载了一位女儿对少年时期与“文革”时期间父亲的客观看法和评价,让我看到了一个除了以前我们认为可亲可爱的老人以外,一个勤工俭学的少年、还有一个在文革期间做出了不可磨灭功绩的人,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动人场景和他的惨痛经历。

邓榕在书中说道,“我要记述的只是过去,但我深信,人们会从对过去的思索中获取教益,而像他们的前辈一样,勇敢的去开拓未来。”的确,那一代人物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比如那钢铁般的意志,比如那永不言弃的精神,又比如那忠于党、忠于国家的赤诚。邓小平在被批判期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的最大的愿望就是留在党内,做一个普通的党员。”扪心自问,这样的句子,在这样的情形下,换做现今的一些政府官员,有几个能有勇气说出来呢?当今的社会里,缺少了一股正气,导致人们日趋浮躁和个人利益化。党籍,在有些人的眼中可能不过是政治风向标,但在忠诚的共产党员心中,则高于生命。作为一个有40多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邓小平从未因一时冤屈而丧失信心,从未失去希望,从未放弃过争取复出的机会。

最让我深受震撼的是小平在文革期间遭受迫害时仍旧保持的那份从容镇定。

在文革初始,在一次会议上被要求检查,说他代表资产阶级反动

路线。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批评,面对报刊的点名,面对对他的种种打击和污蔑,甚至造谣中伤,小平始终保持沉默。但是又有谁知道他内心的挣扎?也许作为一个革命者,他早就练就无畏无惧;也许因为在他六十多年的历程中,早已有过不同寻常的磨砺,所以面对不公平的待遇,面对不可知的未来,他虽然不可能无思虑,却唯有以沉默待之。

邓榕说父亲虽然坚强,从来遇险不惊,从不喜怒于色,但是与朝夕相处的孩子们分别,也许从此不可相见,对他来说,政治上再大的险恶遭遇也不必亲人间的生死离别伤害大。

在被打倒期间,邓小平在中南海被软禁三年,大儿子被逼跳楼得高位截瘫;二次被打倒后,在江西的院子里与世隔绝,连剩饭也得吃,却仍能苦中作乐。书上写道,“在经历了这么多的生活和政治上的磨砺之后,他们明白,幸福只能自己寻找,自己去争取。困难和忧伤,要用自己的坚强和努力去克服。乐观主义在逆境中更要保持。”这些话,只有经历过那样的苦难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吧!

邓小平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凡人之家。他是一个孝顺儿子,老继母在他家度过了一生;他又是一个温和的父亲,愿意每顿饭与儿女们一起进餐;他会饶有耐心的守着炉火一块一块地为孙子烘烤尿布。他和底层的普通劳动者有一种天然的情感融和。正是这一切,使他从琼楼高处跌落时,获得一个软柔的托举。这也是他坚持下去的一个理由。

小平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们永远会记得,有那么一位老人,他的话不多,个子矮

小,却站在了中华民族的最高处,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下载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大全

    从邓小平三起三落中的感悟 黄咏欣 一生之中,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复出,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引人注目,一次比一次走向更大的成功。这不是神话,也不是人为的编撰。这是邓小平真实的故事......

    《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精选5篇)

    《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 环境0701 0713100103号 陆燕 十年“文革”早已结束了。这场20世纪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政治大劫难,早已化为一个遥远的记忆,沉淀在了人们的回忆里。......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读后感

    十年文革,其影响之深、涉及之广、破坏之大,广为人知。但其中的艰辛与沉痛,却并非我们这些生于平稳年代的学生所能体会的。作为文革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邓小平,他那跌宕起伏的......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读后感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读后感 —小平,您好 经济0903 项雪丹 0904200324 翻开《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里面记载了一位女儿对“文革”时期父亲客观的看法及评价,让我看到了......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读后感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读书报告》 姓名: 班级: 学号: 课程: 摘要:毛毛的《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记叙了邓小平及家人在文革十年间的经历,本文将根据书中的描述,浅析邓小......

    历史书籍读后感《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

    读书报告 -------读《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 翻开《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里面记载了一位女儿对“文革”时期父亲客观的看法及评价,让我看到了一个除了以前我们认为可......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读后感(五篇范文)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读后感 最近读了毛毛写的《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让我感受到作为文革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邓小平,他那跌宕起伏的人生、光辉显著的业绩、卓......

    读《我的父亲邓小平》有感

    读《我的父亲邓小平》有感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你也许想不到,这简短、朴素而真情流露的话语却是出自二十世纪最引人注目的伟人邓小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