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
《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
环境0701
0713100103号
陆燕
十年“文革”早已结束了。这场20世纪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政治大劫难,早已化为一个遥远的记忆,沉淀在了人们的回忆里。而对我们这些生在八十年代末的学生们来说,十年“文革”,也仅仅是一件历史事件,跟辛亥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这些事件一样,给我们的有经验,有教训。
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文革”,对其中的具体情况不是很了解,但是,我们对这场革命的受难者之一——邓小平并不陌生,我仍然记得,1997年春节前后,当电视、广播不断重复着邓小平逝世的消息,举国都陷入了悲痛之中。对于邓小平,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他在“文革”中的“三落三起”以及复出后对中国的伟大贡献——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等。而在读了毛毛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以后,我认识到了不一样的邓小平,也联想到现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下面,我就具体讲讲我读了这本书后对邓小平一些另外的感想吧!
读这本书时,我始终被其中充斥的浓厚的亲情深深感动着。亲情,这个简单却沉重的词语,在邓小平一家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诠释。在“文革”开始时,邓小平夫妇将儿女关在家中,只为了儿女们的安全。在中南海被软禁三年期间,大儿子被逼得跳楼,高位截瘫终身残疾,邓小平提笔给毛泽东写信,希望组织上安排给儿子治病,后来,作为一个70岁的老人每天还要为儿子翻身。在江西时,邓小平省吃俭用,差不喝了,酒从当地买,烟控制在三四天一包,甚至一支烟都分两次抽,只为了将钱存下留给儿女。都说父爱是深沉的,在邓小平的身上更体现得淋漓尽致,儿女回来团聚时,他只是望着交谈中的儿女和妻子微笑,但不言语,但他的心中一定是汹涌澎湃的,毕竟是自己两年多没见的孩子啊!而另一方面,儿女们对自己的父亲又是相当敬爱的。我记忆最为深刻的一个细节就是当孩子和老人被赶出中南海的家时,邓榕也就是毛毛轻轻地亲了父亲一下,然后匆匆地走了„„“文革”期间批斗邓小平,子女们都是十多岁的孩子,惶惑,不理解,愤怒,觉得委屈,但从父亲身上,能够或多或少似懂非懂地获得一点保持镇定的力量。这些孩子,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都爱自己的爸爸,深信自己的爸爸决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帮分子。他们坚信自己的父亲是无罪的,他们爱自己的父亲,愿与他共度危难。在困境中,邓小平夫妇和子女们像大海狂涛中的一叶孤舟,在狂风巨浪的冲击下,只能更加紧紧地聚在一起,用信任和亲情来相互安慰和支持,以获得心灵上的镇定。父母与孩子的亲情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正是这弥足珍贵的人间亲情,使我们一家人在险恶困境中获得最后的精神支持。
但是,我们现在的家庭呢,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话越来越少,说是“代沟”,实际上呢,这只是不肯交心的结果,一有问题,要么争吵,要么互不搭理,家人间的亲情变得薄弱,甚至经不起一点点风浪的侵袭。如果我们做子女的,也能够体谅自己的父母,经常跟父母沟通,那么,哪还有如此多的家庭问题?
此外,一直贯穿整本书的就是邓小平及其一家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初在江西,邓小平夫妇及其继母很快熟悉、适应新环境,生活就是这样,有乐就有苦,有苦也就必有乐,只要你能努力适应生活,生活就会给你以回报。生活不算苦,真正苦的是人的内心,这家人在最困苦的时候,仍在生活中想着法子寻找乐趣。三个老人相互体贴,相互照料,以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以在困境中保持的乐观精神,把禁闭中的生活过得具有生命力,正像邓小平说的“新的生活总会习惯的”。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卓琳呀,快来看,丝瓜又开花了。”这是在江西期间,生活虽艰苦,但邓小平在院子里种菜,仍自得其乐。而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他们在父亲那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永远保持乐观主义精神。他们知道,欢乐和幸福要自己去寻找,自己去争取,困难和忧伤要用自己的坚强和努力去克服。乐观主义在逆境中更要保持。
想想我们自己,真的很惭愧啊!我们的生活不会像当时那么艰苦,不会遭到批斗,我们相比于那时而言是相当幸福的。但是在挫折、困境面前,能够做到乐观的有几人?我们总在自怨自艾,感慨命运的不公,心中徘徊的永远是如何逃避现实的不堪,以消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人生。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邓小平能够做到“三落三起”,不仅仅是其他人的帮助,他自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做出了努力。
尽管我一再地想将邓小平当成一个平常的人去感悟,但发现根本做不到这点。因为他真真实实地活到了1997年,那时的我毕竟也已经八岁了。我记得,我们那时候称呼邓小平都不是什么邓小习近平总书记、改革开放的工程师之类的,我们这些孩子叫的仅仅是一生“邓小平爷爷”,有时甚至是“小平爷爷”,就像一个熟悉的邻居„„结合《我的父亲邓小平》这本书,我了解了一个不一样的,比我 2 想象中更贴近生活的邓小平,同时,我也更能体会他在1981年为《邓小平文集》写序言时说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正是这样深爱自己祖国和人民的伟人,将我们的祖国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也利用这学期上毛邓三课的机会,我通过读邓小平女儿邓榕的这本书,深深体会到了邓小平的不同于其他领导人之处,也希望自己能够学习邓小平的无比乐观的精神,使自己变得更坚强!
第二篇:《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读后感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1001班 乔洁 041001017
作者自己将《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归纳为“感情流水账”。看完此书,给我最大的感触也是文革时期,邓小平一家人面对文革的不幸,所表现出的中国式家庭的温暖,邓家人的乐观。我看到了作者对父亲的敬爱和邓小平夫妇对于子女的疼爱。即使是在文革时期,邓家凭借着每一位成员的智慧、帮助和爱,度过了黑暗的文革时期。通过此书,我也更加爱戴邓小平。他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长远的目光,高尚的人格。他办事严谨,一心为国。我想大家都会被他这句发自内心的质朴的语句感动——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他有着一腔爱国之情,有着杰出的政治才干,有着邓家人的关心照顾支持,有着乐观的性格,这些让他经受住一切考验,成为中国的脊梁。
文革时期,邓小平一家共8口人。邓小平的继母,妻子卓琳,还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邓家有着良好的家教。卓琳出身巨商之家,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她要求自己的孩子都要读大学。在生活上,她对自己的孩子是极关爱的。书中提到,邓楠的女儿——眠眠,大家都极其疼爱她。眠眠不仅是说小眠眠爱睡觉,也是见证了她的爷爷邓小平的政治冬眠时期。邓小平甚至每天起来时,都会先去看看小眠眠。卓琳在给邓楠补营养时,看她吃的过多,卓琳就不顾邓楠的“反抗”,提出要科学补充营养,不可以补过了。邓小平是很少言语的。但是,我想他是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邓小平办公桌上总是干干净净。他总是及时处理完工作事物。邓家最宝贵是书籍。在文革开始,邓家小孩被赶出中南海,下榻在方壶斋,在能干的奶奶夏伯根的照顾下,作者和弟弟飞飞依旧坚持读书。书籍甚至成了他们最好的慰藉。即使是在邓小平夫妇及奶奶去江西时,三位老人行动已经很不方便时,他们依旧要带上那一箱沉沉的书籍。邓小平夫妇每天劳作后,在晚上都要读上1个多小时的书。我想有这样热爱读书,热爱思考,朴实的父母,那么在他们的潜移默化下,在他们的悉心照顾,在他们开放科学的教育下,邓家的孩子,即使处在文革那样**迷失的年代,依旧能够茁壮成长。
我想,作者之所以说这部书属于“感情流水账”,也许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家庭的温暖是他们能够熬过十年文革的重要原因吧。在文革期间,有多少家庭,妻子揭露丈夫,孩子揭露父亲等等,但是,邓家始终是一家人紧紧的团结在一起,互相支撑,相互取暖,用集体智慧战胜困难,再大的打击也无法拆散他们。文革开始,邓家的孩子就和父母分开。1967年前后,邓家的孩子,邓朴方和邓林是最大的,20几岁,被批斗的也是最多。邓飞和毛毛都还小。邓家夫妇节省自己的开支,想法设法的尽量为孩子们提供经济上的帮助。邓朴方是邓小平的大儿子,在文革时期受到残酷破害,导致胸部以下失去知觉。邓家人面对这一不幸,没有去责怪,而是紧紧的团结在一起,想尽办法为邓朴方医治。很少写信的邓小平,在文革期间,为了家人,一次又一次的写信请求帮助。甚至后来,邓朴方被送到了江西,由邓小平等三位年老者照顾。邓家人无论被分开的多远,都想聚在一起。文革时期,毛毛、飞飞等邓家孩子都到农村参加劳动。邓林后来到工厂工作。孩子们都利用冬季农闲回到父母身边。父母将收了好久的好吃的拿出来给孩子们吃,孩子们则将外面发生的事情讲给一直处于与外隔绝的父母听。他们享受着家人团聚的欢乐。文革十年,政治变化太多。就如作者所说,他们的每一次搬家,都反映了政治在变化。但是,无论政治如何善变,邓家的家庭温暖始终未变。邓
小平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后,再一次被打倒了。而祸不单行,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爆发,使20几万人丧命。这一年邓小平已经72岁了。邓家人,即使在这般政治自然灾害面前,依旧保持着乐观的性格。他们利用自己所学,将小家整顿的尽量美好舒适。他们敬爱父亲,甚至在这种政治、自然灾难下,想办法为父亲过了72岁生日。也许,此时的他们,会觉得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的在一起,那么什么困难都会克服。
我觉得邓家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庭成员不仅热爱读书,崇尚科学,而且尊老爱幼,关心家人也关心国家。一家人乐观向上开朗。正如邓小平所说那样,第一不怕,第二乐观,向远看,向前看,一切都好办。即使是在文革时期,他们展现出的也是中国式的美好家庭。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崇敬熟悉邓小平。文革时期的邓小平并未做出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邓小平面对文革的处变不惊,始终保持乐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文革时期展现出对家庭的责任,抓住机会为国家工作,让我崇敬。
文革期间,邓小平几乎都是过着“囚禁”的生活。但是,邓小平夫妇依旧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按时吃饭、工作、睡觉、看书,利用有限的资源关注国家实事。我觉得能够长期坚持这样的良好习惯是十分不易的。但是,邓小平夫妇,却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依旧如此,也许,这是他们的大智慧让他们处变不惊。他们的目光看的很远,他们明白,他们该如何去做。无论是在中南海,江西,还是回到北京后再次被打倒,他始终是理智对待。不去做无谓的斗争。但是,对于自己能够争取到的事情,如重新为国家工作,为了子女的问题等。他清楚的知道自己能够获得什么,而哪些事情又是不可以触碰的。他在沉默,但是,不代表他什么也未做。江西那条被他踏出来的小路,是他思考的足迹。他在修炼自己,等着工作的那一天。1975年,邓小平抓住机会,终于可以为国家干些实事。这一次,他没有任何的妥协,他知道机会来的不容易。他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成绩,使中国重新找到正确的方向。他甚至做好了再次被打倒的打算,但是,他坚信,通过他的努力,即使自己被打倒了,他将呼唤起他人,会有着成千上万的人来完成他未完成的事情。
1975年的整顿工作,显示了邓小平的政治才能。周恩来说邓小平比他强多了,说邓小平举重若轻。我想8年的囚禁生活,是邓小平在积聚力量,积聚能够带领中国走上正确道路的力量。1975年邓小平开始整顿,他抓住关键问题,采取一套有效的整顿方案,进行雷厉风行的整顿。国民经济积累下来的问题千头万绪,症结太多,而铁路问题最为严重,也最为重要。因此,邓小平首先抓住铁路问题进行整顿。邓小平亲自点将,让复出工作的铁道部长万里挂帅,整顿铁路。在整顿铁路中,首先整顿的又是最为重要,问题也最多的徐州。铁路整顿取得良好的成绩。这为邓小平开展全面整顿打下基础。进行全面整顿,邓小平非常明确的提出观点步骤。这对于控制文革时期混乱的局面是非常必要的。一是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二是必须坚决同派性斗争;三是必须认真落实政策;四是必须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在邓小平以及其他中央领导人的共同带领下,经过半年的整顿和努力工作,文革以来全面混乱和工业发展停顿的状况得到了扭转,工业生产呈现出一派大好的形式。
人们最先还是从这部书中,开始了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敬爱的邓小平同志。这本书在社会的各个阶层,特别是在青少年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是由亲属所写的领袖人物传记中最为成功的一部。我想这本书让我对文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更值得我学习,使我感动的是邓小平一家用家庭温暖、乐观
精神、每个人的沉着智慧面多文革带来不幸。看了这本书,似乎是和邓小平一起走过了那十年,感受到了邓小平身上优秀的品质——沉着谨慎,一心为国,拥有卓越的政治才干,长远的目光,乐观向上。
第三篇: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
读《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有感
摘要: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长达十年的无产阶级大革命,是我国政治历史上的重大浩劫。毛毛的这本《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从女儿的角度生动的为我们展现了伟人邓小平一家是如何应对这场浩劫的,并最终渡过了难关的。也从作者的角度对邓小平、毛泽东、林彪等作出了公正的分析评价。
关键词:文化大革命邓小平
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历史概念的理科生来说,各种历史事件在我脑中总是痛苦的混成一片。但最近几次课对于毛概老师关于中国道路探索的那段听得却很认真,对几位国家领导人为我国所做的牺牲和贡献印象尤为深刻。而其中邓小平在政治上的前瞻性和准确性定位令我无比敬佩,于是便对他的人生和家庭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刚开始阅读《我的父亲邓小平》时,觉得它都是记载一些文革时期发生在邓小平身上的点滴的事件的,所以感觉很无聊。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及各种人物关系的逐步理清后,它带给我的是极大的震撼!邓小平面对批斗时的沉着淡定,邓家人面对困难时表现出来的爱,邓家孩子面对造反派时的聪慧勇敢„无不让我感叹不已。
文革过去已经将近40年,尽管在过去的历史课本中我们也学到过很多次关于文革的内容,但那寥寥数字介绍的都只是文革的皮毛,如果不是有心我想是很难了解更多的吧。也许上课时老师会给我们深入介绍一些,我们的父辈也许正是那个时期的受害者给我们灌输了许多那个时期的思想,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安稳中的学生来说,文革的一切离我们都是那么遥远,其悲惨是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想象到的。但这本书中,毛毛用她的感情,用极其平淡的文字向我们一一讲述的文革的故事,让我如临其境,不禁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时而胆战心惊,时而愤然拍案。
读完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邓家人面对困境时对彼此表现出的爱。书中毛毛对于邓小平的有一句评价是这样的:“从来坚强,从来遇险不惊,从来不喜怒不喜形于色,政治上的遭遇再险恶也打不到他,亲人的生离死别,却是他最难于接收的”。我想对于这一点,邓家人的想法是一致的,即使在文革最艰难的时期,他们一家人也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全家人聚在一起。“要知道,在最艰难是时刻,能与亲人在一起是最重要的”这句话让我看到了亲情是如此的伟大。1967年前后,即使邓小平夫妇被囚禁中南海后,他们仍每天缩衣节食,想尽办法为孩子们提供经济上的帮助,编着各种借口想要多要些钱给孩子们。“她一会儿说冬天到了该买棉衣了,一会儿说被子没带够要买被子了,一会儿说男孩子能吃粮票不够了,每月总是想尽办法,变着法子,不管钱还是粮票,能多加一点算一点”。虽然是一件家庭小事,但
朴实的语言,却道出了卓琳对孩子们无尽的牵挂和爱。对于他们的大儿子邓朴方,两位老人更是表现出了其伟大之处。当面对朴方不堪忍受造反派辱骂被逼跳楼导致高位截瘫终身残疾事,他们没有去责怪谁,而是紧紧团结在一起,想方设法为朴方医治。即使后来朴方被送到江西和他们一起生活,邓小平这位六七十岁的老人也还是亲照顾瘫痪的儿子给他翻身。还有书后面邓小平在孙子生日是写的小纸条:“小萌子明天生日,给他一点水果和两个罐头,两个瓶子留给他玩,还有糖一大块。不要调皮,和眠眠姐姐两人分。给小胖子一个大苹果。”这样小的细节,他都能一一想到还写上纸条提醒,让邓小平那高大的形象顿时变得充满温情与爱,就像自家爷爷那样亲近触手可及。文革十年,邓家人始终如一的心不分离,用信任和亲情来相互安慰支持,以获得心灵上的镇定,纵使这十年间邓小平起起落落,但邓家一家人的温暖却始终未变过。
其次让我敬佩的是邓家的几个小孩在面对造反派时的无所畏惧。当听自家公务员老吴说刘家的孩子们被撵出中南海的时候,他们也是害怕的,害怕和父母分离,害怕被撵出后不明的命运,但他们没有退缩,毅然选择了反抗,选择了斗争。“我们不能像他们一样,我们的命运绝不能任人摆布。” “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的面前没有平坦的大路,我们将要面对的,是中南海—那个往日的避风港-以外的漠漠人世。”表达了他们不甘妥协,与命运作斗争的决心!在方壶斋的胡同里,面对突然改变的生活环境,他们能很快调整适应。即使经常还会受到造反派的骚扰批斗,但他们从来都没有畏惧过,还学会了攒钱防范于未然。在方壶斋的日子枯燥无聊,他们却不愿意浪费任何一点时间,想办法把家里的藏书偷拿出来阅读学习,毫不怠慢。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我是无比的惭愧,现在的我们即使是在课堂上也从来没有像他们那样对书本如此如饥似渴,这一点我想不佩服他们都难。还有大哥朴方在面对文化大革命如此浩劫时,并没有像其他家庭那样背叛家人以让自己获得最宽大的处理,而是为了保护弟弟妹妹做出大哥的样子,把所有的一切都自己扛,揽到自己身上一人承担。让同为家里的老大不禁反问自己在那样的情况下是否有勇气牺牲自己保护弟弟?
第三个让我佩服的便是邓小平及其老战友之间的革命友谊了。在那样一个**的年代,谁人不是只求自保,甚至有些还选择了背叛。但彭真被打倒时,邓小平不畏旁人的眼光给彭真一家送去橘子。邓小平被第二号走资派时,李富春又让警卫员送来了香烟,虽然都是些小小的礼物,但礼轻情意重,在那个时期,这样的小礼物也不是谁都会送出的。还有在“邓小平专案组”后期加紧对邓小平的调查取证工作时,对开国元帅聂荣臻进行的调查及请周恩来总理写的证明都充分证明了他们稳固的革命友谊,没有背叛,没有对造反派的妥协退让,有的只是对邓小平客观公正的评价。周恩来那“邓小平是在留法勤工俭学时入团转党的,我和
李富春、蔡畅同志均知道此事。”的证明,更是给予专案组和造反派重重一击!
第四便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文革时期的作风了。文革初期,邓小平刚刚被打到时,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和声势浩大的文化大革命,他并没有任何预警和准,但面对批斗,面对造反派的各种侮辱他从不争辩,始终都是漠漠忍受,以静制动,不去做无谓的斗争,我想这也为后来他重新回到政治舞台奠定了身体基础吧。文革期间,邓小平几乎都是被“囚禁”的,但是邓小平依旧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按时吃饭、工作、睡觉、看书、关注时事,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他都能沉着冷静处变不惊并长期坚持这些良好的习惯。那个时候邓小平经常是沉默的,眉头紧锁,但他并没有什么都没做,他不停的在思考,思考国家和人民的出路。在江西改造期间被他踏出的“邓小平小道”,便是他思考的足迹。1973年,邓小平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得到恢复。当时文革尚未结束,四人帮仍在翻云覆雨,任何违背文革的举措都有可能招致再次被打倒的危险。邓小平也清醒地知道这一点,但他依然决定大举开展整顿工作,因为这是他经过深刻的思考得到救国之路,他不能容忍自己的国家混乱,更不忍看自己的人民受苦!他深知这次复出的机会来之不易,机会只可能转瞬即逝,所以就算再一次被打倒,他也要进行改革。这也许就是他沉着冷静的外表下所守护的不可逾越的底线!在他的整顿下。铁路整顿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随后,各行各业的整顿工作全面展开,有效地对文革时期的混乱局面起到控制,工业生产恢复并呈现良好地发展态势。他在全国的全面整顿,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是一个及其爱国的共产党员被囚禁的无数个日日夜夜思考的结果啊!
当然,文革过后邓小平能再次出现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为以后中国的发展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我想还是要感谢毛泽东这位伯乐。是他看出了邓小平的政治才能,在文革期间始终要求与刘少奇区别对待,在政治和人身上都有所保留,从来没有让林彪和中央文革插手。在八届二中全会上,他顶住压力,为邓小平保留了党籍。作为一名还未成为共产党员的共青团员,毛毛在书中告诉了我们党籍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党籍,在有些人眼中可能只不过一支政治的风向标;而在忠实的共产党员心中,则高于生命,重于生命。”文革中,毛泽东保留的不仅仅是邓小平一个人,而是一批老干部,也许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确实给新中国带来了不小的浩劫,但他发动文革是要由“天下大乱”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方式去夺取社会权力的出发点是好的,也是为了更好的巩固政权发展中国,这一个我们是不可否认的,他对邓小平选择保留的方针也是及其正确的。
我想读完这本书,对我真正起影响作用的并非邓小平卓尔不凡的一生或是其对于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所
起的重大作用,而是他这一身的生活作风与整个邓家人对待人生的态度,这对于我们当
代的大学生来说会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人生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第四篇: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描绘了邓小平爷爷的伟大创举之一——打开国门,对外开放。是他使得“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他是我们青少年学习的榜样,是共产党的好助理。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群体。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接着对外开放地区逐渐扩大,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30年前的深圳仅仅只是一个不足3万人的破落小镇,没有柏油马路,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繁华的都市,更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领域,有的只是海滩、荒山和零碎的稻田。就是这样一处不起眼的地方,在30年中竟发展成如今这样一座生机勃勃的国际城市,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先行者,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使中国改革开放中小小的片花,而这奇迹般的创造带来了中国的繁荣与兴旺。邓小平的伟大创举决定了党的发展路线,决定了春天的梦想不再是梦想。
1984年1月。邓小平视察了深圳,对经济特区作出了明确定位:“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是管理的窗口,是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深圳的大改造成为最好的事例。短暂的时间内,从贫穷到富裕,从落后到先进,从自给到出产,每一个巨大的颠覆都凝聚着老人的心血,这位老人更有力确定要改变中国,响应党的进步,决定了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等城市,其中还包括我们江苏南通。
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但,现在中国睡醒了,不再是那只昏昏欲睡的狮子,而是焕发向上的精神的雄狮,它的一吼唱响了东方,震得殖民者战战兢兢地夹着尾巴逃回了窝里。看吧!中国的伟大、党的伟大使外国人不再骑在我们的头上,他们只是瞪着双眼看着铁路路线的造成,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深圳的一夜崛起,给他们留下一个个赞叹的感叹号。
心在哪里,哪里就有宝藏;志在哪里,哪里就有时间;爱在哪里,哪里就有感动;梦在哪里,哪里就有未来。抛头颅洒热血,英雄们奋勇杀敌圆了人民幸福的梦,圆了国家繁荣的梦。我们怎能不感谢这面炽热红火的旗帜呢?我们怎么能不感谢党的辉煌业绩呢?正值青春的我们啊!难道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辜负先辈们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啊,他们用血泪洒开一段殷红的路迹引导着我们的正确的方向。我们必须永远懂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90年的奋斗际涯,它让中国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它引导着中国走向光明,走向美好的未来!我骄傲,我自豪,我是共青团员,我将继续站在红色旗帜下努力奋斗,在党的光辉照耀下茁壮成长!
第五篇:《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
电子信息工程 第二组
读《我的父亲邓小平》有感
翻开《我的父亲邓小平》,里面记载了一位女儿对少年时期与“文革”时期间父亲的客观看法和评价,让我看到了一个除了以前我们认为可亲可爱的老人以外,一个勤工俭学的少年、还有一个在文革期间做出了不可磨灭功绩的人,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动人场景和他的惨痛经历。
邓榕在书中说道,“我要记述的只是过去,但我深信,人们会从对过去的思索中获取教益,而像他们的前辈一样,勇敢的去开拓未来。”的确,那一代人物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比如那钢铁般的意志,比如那永不言弃的精神,又比如那忠于党、忠于国家的赤诚。邓小平在被批判期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的最大的愿望就是留在党内,做一个普通的党员。”扪心自问,这样的句子,在这样的情形下,换做现今的一些政府官员,有几个能有勇气说出来呢?当今的社会里,缺少了一股正气,导致人们日趋浮躁和个人利益化。党籍,在有些人的眼中可能不过是政治风向标,但在忠诚的共产党员心中,则高于生命。作为一个有40多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邓小平从未因一时冤屈而丧失信心,从未失去希望,从未放弃过争取复出的机会。
最让我深受震撼的是小平在文革期间遭受迫害时仍旧保持的那份从容镇定。
在文革初始,在一次会议上被要求检查,说他代表资产阶级反动
路线。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批评,面对报刊的点名,面对对他的种种打击和污蔑,甚至造谣中伤,小平始终保持沉默。但是又有谁知道他内心的挣扎?也许作为一个革命者,他早就练就无畏无惧;也许因为在他六十多年的历程中,早已有过不同寻常的磨砺,所以面对不公平的待遇,面对不可知的未来,他虽然不可能无思虑,却唯有以沉默待之。
邓榕说父亲虽然坚强,从来遇险不惊,从不喜怒于色,但是与朝夕相处的孩子们分别,也许从此不可相见,对他来说,政治上再大的险恶遭遇也不必亲人间的生死离别伤害大。
在被打倒期间,邓小平在中南海被软禁三年,大儿子被逼跳楼得高位截瘫;二次被打倒后,在江西的院子里与世隔绝,连剩饭也得吃,却仍能苦中作乐。书上写道,“在经历了这么多的生活和政治上的磨砺之后,他们明白,幸福只能自己寻找,自己去争取。困难和忧伤,要用自己的坚强和努力去克服。乐观主义在逆境中更要保持。”这些话,只有经历过那样的苦难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吧!
邓小平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凡人之家。他是一个孝顺儿子,老继母在他家度过了一生;他又是一个温和的父亲,愿意每顿饭与儿女们一起进餐;他会饶有耐心的守着炉火一块一块地为孙子烘烤尿布。他和底层的普通劳动者有一种天然的情感融和。正是这一切,使他从琼楼高处跌落时,获得一个软柔的托举。这也是他坚持下去的一个理由。
小平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们永远会记得,有那么一位老人,他的话不多,个子矮
小,却站在了中华民族的最高处,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