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 我的父亲邓小平 读书心得[范文模版]
《我的父亲邓小平》读书心得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首先谈一选择本书的原因吧,一是对政治,经什么的确实不怎么感兴趣,所以就选了一本人物传记类的书目,希望读起来能有趣点。二是对邓小平从小就仰慕已久,从《春天的故事》那首歌中所知,如果有一个机会能了解一下他的生平还能完成课堂作业何乐而不为呢。三是最近学习动力不足,希望能从伟人的奋斗事迹中激励自己。
看完整本书,感觉就是邓小平的这一生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过来的,他做的每一件事情是如此的踏实以至于觉得他后来的成就都是理所当然一样。高瞻远瞩,向着目标,然后脚踏实地,踩实每一个脚印,这是《我的父亲邓小平》告诉我的。
求学生涯:省吃俭用,只为学业有成。
本书的前半部分从“父亲”退休的当天讲起详细的介绍了父亲的家庭背景少年时代,真正让我开始对本书有感觉的是从父亲留学时开始,因为同样作为学生的我们对于这个更有体会。
1919年秋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打下了留法求学的基础。1920年10月19日,“鸯特莱蓬”号邮船驶入马赛港。船上的中国学生历经39天的时间,行程3万余里,终于到达欧罗巴的西部。这标志着年仅十六岁的邓小平踏上了他向往已久的法兰西的土地。那时的他身上带着极少的钱,住宿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学习环境恶劣,更重要的是专程万里来求学的他“几乎不能学到什么东西”。为了支持在法的生活,邓小平不得不非常节俭。“其他人平均每月的杂志费25法郎,他只用18法郎”,想想现在的同学们,花着父母的钱,手拿“苹果”,动不动就是请同学吃饭,同学过生日还要送贵重的礼物,殊不知我们的父母可能连一次生日都没有过过,这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学生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激励呢。
在此后的日子中邓小平几近破产,高额的生活开支,逼迫他不得不放弃学业,离开巴耶学校,开始了勤工之路。1921年4月,到克鲁梭市施奈德钢铁总厂当轧钢工。月底,辞去工作赴巴黎,10月,进香布朗工厂做工,两个星期后被解雇。1922年2月,进哈金森橡胶厂做工。这对于那个年龄独自身处异国他乡的他来说已经承受了巨大的考验。身材矮小的他在工厂做苦力,本身就要比同龄人辛苦,每日筋疲力尽的工作,换来的只是还不能填饱肚子的微薄收入。这也锻炼了他不屈不挠和脚踏实地的品格。
在巴黎,邓小平经历了失业,工作,失业,再工作的过程。在这期间,邓小平一直没有放弃,保持着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使自己坚持了下来。正如第十三章的标题所言的那样“有心万里求学,不怕路远山高”。
革命生涯:脚踏实地,做好每一步。
邓小平在勤工的那五年四个月时间中,在先进同学的影响和帮助下,在法国工人运动的影响下,我他的思想也开始变化,开始接触一些社会主义的书籍,参加一些中国人的和法国人的宣传共产主义的活动,有了参加革命组织的要求和愿望,终于在1922年夏季在萧朴生、汪泽楷两人的介绍下被吸收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员。次年,参加旅欧共青团支部工作,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此后的一段时间中邓小平一直忙碌于对欧洲地区反帝运动的大规模示威和集会。这
一时期的邓小平锻炼了组织领导能力,为将来在国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终于在1927年春回到了中国,中共中央任命邓小平为中共中央秘书长,将
这份重要和关键的责任交给当时年仅23岁的邓小平。然而革命工作处处有危险
相伴,1928年4月,邓小平按照约定,来到在上海爱文义路望德里罗亦农的住
所。那天,邓小平与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罗亦农接头。两个精明强干的年轻人很快将事情处理完毕,邓小平便离开了。按照地下工作原则,两人应一
先一后离开联络站。邓小平从后门出来,走到弄堂口习惯地看了一眼摆在街头的修鞋摊。一瞥间,使他大吃一惊,只见那个非同一般的“鞋匠”正在漫不经心地
向他做手势,于是他知道“出事”了。他快步走到路口,再回头一望,只见联络
站的大门已被几个英国巡捕死死堵住,罗亦农已无路可走。邓小平顿时出了一身
冷汗,心脏像打鼓一般狂跳不止。真危险,前后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差点儿落入
魔掌。邓小平深感事态的严重,一刻也不敢怠慢,他叫了一辆黄包车,火速向中
央报告这一紧急情况。这一事件也锻炼了邓小平临危不惧处事不惊的工作作风。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国民党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恰逢邓小平受党中央指
示到武汉工作,为了安全起见便改名为邓小平(原名邓希贤),此后便一直沿用
这个名字,这便是邓小平这个名字的由来。这一时期的邓小平已经了解了中国当
时的政治形势,正在为准备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而做准备。1929年夏,25岁的邓小平同志领导广西百色起义,开始了革命军事生涯。化名邓斌,同张云逸等于
12月和次年2月,先后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据地,任红七军、红八军政治委员和前敌委员会书记。
1947年8月,同刘伯承率野战军主力,提出了“狭路相逢勇者胜” 的口号,千里跃进大别山地区。在国民党军重兵围攻中坚持了大别山斗争,把战线推进到
长江北岸,在中原地区站稳了脚。正如书中所写“我在军队那么多年没有负过
伤„„但危险过好几次。”邓小平从一个进步少年到革命青年到伟大的革命家,就这么一路走来,茫茫大漠、滔滔巨浪、豺狼虎豹、枪林弹雨不起刘邓大军可能
无人不晓,八年抗日战争以来,这支骁勇善战的野战军打了多少仗、立了多少功
真是数也数不清。邓小平,一个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他从不体现出大喜与
大悲,但他目标明确、立场坚定,是个实事求是、斗志顽强、忠贞不渝的共产主
义战士。
在最艰苦的时代甚至没有放弃,邓小平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从1938年走上
抗日战场,到1945年打响与国民党之战的第一枪,再到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进行淮海战役、举行渡江战役,直到解放南京、解放上海,已经是十一年了。这
十一年的岁月中,父亲栉风沐雨,历尽艰难,却从未病倒过。他虽不强壮,但却
健康,为了战争,为了胜利,他也必须保持健康。抗日战争以来,父亲一直坚持
每日洗冷水浴,无论春夏秋冬,每日清晨,他都用一桶冷水,从头到脚一注而下。
就是十冬腊月,天寒地冻,也从未间断。”这让我这个连按时睡觉这点小事都做
不到的人顿觉自惭形秽。
家庭生活: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父亲。
从这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是一个优秀的革命家,合格的党员,从作者作为一个女儿的角度,从亲情的角度,我们感觉的出他也是一个好父亲,一个称职的丈夫,一个好爷爷,一个好同事,他的思想、品格、气节、胸怀和胆
识,他的人伦情海,都为我深深折服。
在《我的父亲邓小平》里,作者邓蓉从一个女儿的角度,给我们展现了一个
更生活,更真实的邓小平。脱去国家领导人的外衣,作为一个普通人,邓小平生
活中的起居点滴和在面对人生起伏变换时的表现,都被细心地观察和详细地记录下来。作为一个丈夫,妻子眼里的他,危难时能成为家庭不倒的支柱;作为一个儿子,母亲眼里的他,心地纯朴善良永远如同是个孩子;作为一个父亲,孩子眼里的他,不苟言笑但榜样的作用润物无声。而这所有的这些,在我的眼中,既成为感动,也成为启迪。
邓小平少小离家,南征北战,四海漂泊,但对自己的家庭却是特别地珍惜,对于自己的亲人也总是牵挂在心。
1950年,重庆解放不久,邓小平即将自己的继母夏伯根从老家广安接到了重庆,从此,夏伯根便与邓小平一家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照顾,享受天伦之乐。在最困难的时候,为了保护家人,他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1969年夏天,处于“软禁”状态中的邓小平得知儿子邓朴方伤残情况后,亲自致信毛泽东,请求组织上出面帮助解决邓朴方的治疗问题。为此毛泽东和周恩来都作了批示。10月,得知他们夫妇被安排到江西工厂劳动锻炼后,当即向汪东兴提出,带继母夏伯根一起去江西。
在江西三年多的时间是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最低潮,也是他个人和家庭生活最艰难的时候。这期间他通过汪东兴多次给中央写信,从这些信中我们很少看到他对自己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安排提出要求,但对家人的关爱却毫不掩饰。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把民族、国家、集体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但同样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注重家庭和睦和幸福。邓小平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梦想,都渴望成功,都想找到一条成功的捷径。其实,捷径就在你的身边,那就是勤于积累,脚踏实地,积极肯干。
第二篇:邓小平时代读书心得
读《邓小平时代》一书心得体会
傅高义教授所著的《邓小平时代》一书,运用丰富的史料和真实的历史事件,对邓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国惊险崎岖的改革开放之路作了全景式的描述。通过对《邓小平时代》一书的习读,让我进一步了解到了一代伟人不平凡的一生,我认为其间最值得我学习的是:邓小平同志对党坚定的信仰、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的热爱和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他对党有着坚定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我们每个共产党人应当坚守的政治灵魂。像毛泽东和周恩来一样,邓小平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的坚定立场,在他“三起三落”的官场沉浮时也从未动摇过对党的信仰,而是铸就了他宠辱不惊,棉里藏针,外柔内刚,对自己的处境泰然自若的品格。他的一生都在为着国家的独立、发展、富强而奋斗。在他退出政治舞台时,给全体政治局成员的信中写到:“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退下来以后我将继续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他一生坎坷无数,多年后回忆起往事,他仍然深情地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胸中有信仰,心中有人民,所以他能在逆境面前选择坚定,在是非面前秉持正义,在风浪面前从容淡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提升应对挑战和风险的能力,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他对祖国对人民有着无限的热爱。他的一生都在为着让人们生活地更好而顽强拼搏。傅高义在书中反复提及邓小平在七十年代末提出世纪末让国民经济翻两番的目标。针对解决温饱问题,奔小康这一决策,他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并带领全国人民朝着这个目标步步挺进。他所发动的改革开放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功不可没。邓小平同志完美的诠释了“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含义,他提出并坚持的改革开放战略,使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力大幅增强,使我们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他的所作所为无不体现了一个为官者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关键的转折点,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党的根基在于人民、血脉在于人民、力量在于人民。我们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怀揣着对人民群众的热爱之情,了解群众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设身处地考虑群众的诉求,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坚持谋划工作站在群众立场,推进工作牢记群众观点,落实工作考虑群众利益,检验工作以群众满意为标准。
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向小平同志学习,直面“四种危险”,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强理论武装,牢记“两个务必”,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与嘱托;维护公平正义,诚实务实,带领引导干部群众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第三篇:《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读后感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1001班 乔洁 041001017
作者自己将《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归纳为“感情流水账”。看完此书,给我最大的感触也是文革时期,邓小平一家人面对文革的不幸,所表现出的中国式家庭的温暖,邓家人的乐观。我看到了作者对父亲的敬爱和邓小平夫妇对于子女的疼爱。即使是在文革时期,邓家凭借着每一位成员的智慧、帮助和爱,度过了黑暗的文革时期。通过此书,我也更加爱戴邓小平。他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长远的目光,高尚的人格。他办事严谨,一心为国。我想大家都会被他这句发自内心的质朴的语句感动——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他有着一腔爱国之情,有着杰出的政治才干,有着邓家人的关心照顾支持,有着乐观的性格,这些让他经受住一切考验,成为中国的脊梁。
文革时期,邓小平一家共8口人。邓小平的继母,妻子卓琳,还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邓家有着良好的家教。卓琳出身巨商之家,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她要求自己的孩子都要读大学。在生活上,她对自己的孩子是极关爱的。书中提到,邓楠的女儿——眠眠,大家都极其疼爱她。眠眠不仅是说小眠眠爱睡觉,也是见证了她的爷爷邓小平的政治冬眠时期。邓小平甚至每天起来时,都会先去看看小眠眠。卓琳在给邓楠补营养时,看她吃的过多,卓琳就不顾邓楠的“反抗”,提出要科学补充营养,不可以补过了。邓小平是很少言语的。但是,我想他是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邓小平办公桌上总是干干净净。他总是及时处理完工作事物。邓家最宝贵是书籍。在文革开始,邓家小孩被赶出中南海,下榻在方壶斋,在能干的奶奶夏伯根的照顾下,作者和弟弟飞飞依旧坚持读书。书籍甚至成了他们最好的慰藉。即使是在邓小平夫妇及奶奶去江西时,三位老人行动已经很不方便时,他们依旧要带上那一箱沉沉的书籍。邓小平夫妇每天劳作后,在晚上都要读上1个多小时的书。我想有这样热爱读书,热爱思考,朴实的父母,那么在他们的潜移默化下,在他们的悉心照顾,在他们开放科学的教育下,邓家的孩子,即使处在文革那样**迷失的年代,依旧能够茁壮成长。
我想,作者之所以说这部书属于“感情流水账”,也许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家庭的温暖是他们能够熬过十年文革的重要原因吧。在文革期间,有多少家庭,妻子揭露丈夫,孩子揭露父亲等等,但是,邓家始终是一家人紧紧的团结在一起,互相支撑,相互取暖,用集体智慧战胜困难,再大的打击也无法拆散他们。文革开始,邓家的孩子就和父母分开。1967年前后,邓家的孩子,邓朴方和邓林是最大的,20几岁,被批斗的也是最多。邓飞和毛毛都还小。邓家夫妇节省自己的开支,想法设法的尽量为孩子们提供经济上的帮助。邓朴方是邓小平的大儿子,在文革时期受到残酷破害,导致胸部以下失去知觉。邓家人面对这一不幸,没有去责怪,而是紧紧的团结在一起,想尽办法为邓朴方医治。很少写信的邓小平,在文革期间,为了家人,一次又一次的写信请求帮助。甚至后来,邓朴方被送到了江西,由邓小平等三位年老者照顾。邓家人无论被分开的多远,都想聚在一起。文革时期,毛毛、飞飞等邓家孩子都到农村参加劳动。邓林后来到工厂工作。孩子们都利用冬季农闲回到父母身边。父母将收了好久的好吃的拿出来给孩子们吃,孩子们则将外面发生的事情讲给一直处于与外隔绝的父母听。他们享受着家人团聚的欢乐。文革十年,政治变化太多。就如作者所说,他们的每一次搬家,都反映了政治在变化。但是,无论政治如何善变,邓家的家庭温暖始终未变。邓
小平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后,再一次被打倒了。而祸不单行,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爆发,使20几万人丧命。这一年邓小平已经72岁了。邓家人,即使在这般政治自然灾害面前,依旧保持着乐观的性格。他们利用自己所学,将小家整顿的尽量美好舒适。他们敬爱父亲,甚至在这种政治、自然灾难下,想办法为父亲过了72岁生日。也许,此时的他们,会觉得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的在一起,那么什么困难都会克服。
我觉得邓家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庭成员不仅热爱读书,崇尚科学,而且尊老爱幼,关心家人也关心国家。一家人乐观向上开朗。正如邓小平所说那样,第一不怕,第二乐观,向远看,向前看,一切都好办。即使是在文革时期,他们展现出的也是中国式的美好家庭。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崇敬熟悉邓小平。文革时期的邓小平并未做出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邓小平面对文革的处变不惊,始终保持乐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文革时期展现出对家庭的责任,抓住机会为国家工作,让我崇敬。
文革期间,邓小平几乎都是过着“囚禁”的生活。但是,邓小平夫妇依旧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按时吃饭、工作、睡觉、看书,利用有限的资源关注国家实事。我觉得能够长期坚持这样的良好习惯是十分不易的。但是,邓小平夫妇,却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依旧如此,也许,这是他们的大智慧让他们处变不惊。他们的目光看的很远,他们明白,他们该如何去做。无论是在中南海,江西,还是回到北京后再次被打倒,他始终是理智对待。不去做无谓的斗争。但是,对于自己能够争取到的事情,如重新为国家工作,为了子女的问题等。他清楚的知道自己能够获得什么,而哪些事情又是不可以触碰的。他在沉默,但是,不代表他什么也未做。江西那条被他踏出来的小路,是他思考的足迹。他在修炼自己,等着工作的那一天。1975年,邓小平抓住机会,终于可以为国家干些实事。这一次,他没有任何的妥协,他知道机会来的不容易。他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成绩,使中国重新找到正确的方向。他甚至做好了再次被打倒的打算,但是,他坚信,通过他的努力,即使自己被打倒了,他将呼唤起他人,会有着成千上万的人来完成他未完成的事情。
1975年的整顿工作,显示了邓小平的政治才能。周恩来说邓小平比他强多了,说邓小平举重若轻。我想8年的囚禁生活,是邓小平在积聚力量,积聚能够带领中国走上正确道路的力量。1975年邓小平开始整顿,他抓住关键问题,采取一套有效的整顿方案,进行雷厉风行的整顿。国民经济积累下来的问题千头万绪,症结太多,而铁路问题最为严重,也最为重要。因此,邓小平首先抓住铁路问题进行整顿。邓小平亲自点将,让复出工作的铁道部长万里挂帅,整顿铁路。在整顿铁路中,首先整顿的又是最为重要,问题也最多的徐州。铁路整顿取得良好的成绩。这为邓小平开展全面整顿打下基础。进行全面整顿,邓小平非常明确的提出观点步骤。这对于控制文革时期混乱的局面是非常必要的。一是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二是必须坚决同派性斗争;三是必须认真落实政策;四是必须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在邓小平以及其他中央领导人的共同带领下,经过半年的整顿和努力工作,文革以来全面混乱和工业发展停顿的状况得到了扭转,工业生产呈现出一派大好的形式。
人们最先还是从这部书中,开始了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敬爱的邓小平同志。这本书在社会的各个阶层,特别是在青少年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是由亲属所写的领袖人物传记中最为成功的一部。我想这本书让我对文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更值得我学习,使我感动的是邓小平一家用家庭温暖、乐观
精神、每个人的沉着智慧面多文革带来不幸。看了这本书,似乎是和邓小平一起走过了那十年,感受到了邓小平身上优秀的品质——沉着谨慎,一心为国,拥有卓越的政治才干,长远的目光,乐观向上。
第四篇: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
读《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有感
摘要: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长达十年的无产阶级大革命,是我国政治历史上的重大浩劫。毛毛的这本《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从女儿的角度生动的为我们展现了伟人邓小平一家是如何应对这场浩劫的,并最终渡过了难关的。也从作者的角度对邓小平、毛泽东、林彪等作出了公正的分析评价。
关键词:文化大革命邓小平
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历史概念的理科生来说,各种历史事件在我脑中总是痛苦的混成一片。但最近几次课对于毛概老师关于中国道路探索的那段听得却很认真,对几位国家领导人为我国所做的牺牲和贡献印象尤为深刻。而其中邓小平在政治上的前瞻性和准确性定位令我无比敬佩,于是便对他的人生和家庭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刚开始阅读《我的父亲邓小平》时,觉得它都是记载一些文革时期发生在邓小平身上的点滴的事件的,所以感觉很无聊。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及各种人物关系的逐步理清后,它带给我的是极大的震撼!邓小平面对批斗时的沉着淡定,邓家人面对困难时表现出来的爱,邓家孩子面对造反派时的聪慧勇敢„无不让我感叹不已。
文革过去已经将近40年,尽管在过去的历史课本中我们也学到过很多次关于文革的内容,但那寥寥数字介绍的都只是文革的皮毛,如果不是有心我想是很难了解更多的吧。也许上课时老师会给我们深入介绍一些,我们的父辈也许正是那个时期的受害者给我们灌输了许多那个时期的思想,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安稳中的学生来说,文革的一切离我们都是那么遥远,其悲惨是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想象到的。但这本书中,毛毛用她的感情,用极其平淡的文字向我们一一讲述的文革的故事,让我如临其境,不禁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时而胆战心惊,时而愤然拍案。
读完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邓家人面对困境时对彼此表现出的爱。书中毛毛对于邓小平的有一句评价是这样的:“从来坚强,从来遇险不惊,从来不喜怒不喜形于色,政治上的遭遇再险恶也打不到他,亲人的生离死别,却是他最难于接收的”。我想对于这一点,邓家人的想法是一致的,即使在文革最艰难的时期,他们一家人也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全家人聚在一起。“要知道,在最艰难是时刻,能与亲人在一起是最重要的”这句话让我看到了亲情是如此的伟大。1967年前后,即使邓小平夫妇被囚禁中南海后,他们仍每天缩衣节食,想尽办法为孩子们提供经济上的帮助,编着各种借口想要多要些钱给孩子们。“她一会儿说冬天到了该买棉衣了,一会儿说被子没带够要买被子了,一会儿说男孩子能吃粮票不够了,每月总是想尽办法,变着法子,不管钱还是粮票,能多加一点算一点”。虽然是一件家庭小事,但
朴实的语言,却道出了卓琳对孩子们无尽的牵挂和爱。对于他们的大儿子邓朴方,两位老人更是表现出了其伟大之处。当面对朴方不堪忍受造反派辱骂被逼跳楼导致高位截瘫终身残疾事,他们没有去责怪谁,而是紧紧团结在一起,想方设法为朴方医治。即使后来朴方被送到江西和他们一起生活,邓小平这位六七十岁的老人也还是亲照顾瘫痪的儿子给他翻身。还有书后面邓小平在孙子生日是写的小纸条:“小萌子明天生日,给他一点水果和两个罐头,两个瓶子留给他玩,还有糖一大块。不要调皮,和眠眠姐姐两人分。给小胖子一个大苹果。”这样小的细节,他都能一一想到还写上纸条提醒,让邓小平那高大的形象顿时变得充满温情与爱,就像自家爷爷那样亲近触手可及。文革十年,邓家人始终如一的心不分离,用信任和亲情来相互安慰支持,以获得心灵上的镇定,纵使这十年间邓小平起起落落,但邓家一家人的温暖却始终未变过。
其次让我敬佩的是邓家的几个小孩在面对造反派时的无所畏惧。当听自家公务员老吴说刘家的孩子们被撵出中南海的时候,他们也是害怕的,害怕和父母分离,害怕被撵出后不明的命运,但他们没有退缩,毅然选择了反抗,选择了斗争。“我们不能像他们一样,我们的命运绝不能任人摆布。” “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的面前没有平坦的大路,我们将要面对的,是中南海—那个往日的避风港-以外的漠漠人世。”表达了他们不甘妥协,与命运作斗争的决心!在方壶斋的胡同里,面对突然改变的生活环境,他们能很快调整适应。即使经常还会受到造反派的骚扰批斗,但他们从来都没有畏惧过,还学会了攒钱防范于未然。在方壶斋的日子枯燥无聊,他们却不愿意浪费任何一点时间,想办法把家里的藏书偷拿出来阅读学习,毫不怠慢。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我是无比的惭愧,现在的我们即使是在课堂上也从来没有像他们那样对书本如此如饥似渴,这一点我想不佩服他们都难。还有大哥朴方在面对文化大革命如此浩劫时,并没有像其他家庭那样背叛家人以让自己获得最宽大的处理,而是为了保护弟弟妹妹做出大哥的样子,把所有的一切都自己扛,揽到自己身上一人承担。让同为家里的老大不禁反问自己在那样的情况下是否有勇气牺牲自己保护弟弟?
第三个让我佩服的便是邓小平及其老战友之间的革命友谊了。在那样一个**的年代,谁人不是只求自保,甚至有些还选择了背叛。但彭真被打倒时,邓小平不畏旁人的眼光给彭真一家送去橘子。邓小平被第二号走资派时,李富春又让警卫员送来了香烟,虽然都是些小小的礼物,但礼轻情意重,在那个时期,这样的小礼物也不是谁都会送出的。还有在“邓小平专案组”后期加紧对邓小平的调查取证工作时,对开国元帅聂荣臻进行的调查及请周恩来总理写的证明都充分证明了他们稳固的革命友谊,没有背叛,没有对造反派的妥协退让,有的只是对邓小平客观公正的评价。周恩来那“邓小平是在留法勤工俭学时入团转党的,我和
李富春、蔡畅同志均知道此事。”的证明,更是给予专案组和造反派重重一击!
第四便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文革时期的作风了。文革初期,邓小平刚刚被打到时,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和声势浩大的文化大革命,他并没有任何预警和准,但面对批斗,面对造反派的各种侮辱他从不争辩,始终都是漠漠忍受,以静制动,不去做无谓的斗争,我想这也为后来他重新回到政治舞台奠定了身体基础吧。文革期间,邓小平几乎都是被“囚禁”的,但是邓小平依旧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按时吃饭、工作、睡觉、看书、关注时事,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他都能沉着冷静处变不惊并长期坚持这些良好的习惯。那个时候邓小平经常是沉默的,眉头紧锁,但他并没有什么都没做,他不停的在思考,思考国家和人民的出路。在江西改造期间被他踏出的“邓小平小道”,便是他思考的足迹。1973年,邓小平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得到恢复。当时文革尚未结束,四人帮仍在翻云覆雨,任何违背文革的举措都有可能招致再次被打倒的危险。邓小平也清醒地知道这一点,但他依然决定大举开展整顿工作,因为这是他经过深刻的思考得到救国之路,他不能容忍自己的国家混乱,更不忍看自己的人民受苦!他深知这次复出的机会来之不易,机会只可能转瞬即逝,所以就算再一次被打倒,他也要进行改革。这也许就是他沉着冷静的外表下所守护的不可逾越的底线!在他的整顿下。铁路整顿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随后,各行各业的整顿工作全面展开,有效地对文革时期的混乱局面起到控制,工业生产恢复并呈现良好地发展态势。他在全国的全面整顿,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是一个及其爱国的共产党员被囚禁的无数个日日夜夜思考的结果啊!
当然,文革过后邓小平能再次出现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为以后中国的发展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我想还是要感谢毛泽东这位伯乐。是他看出了邓小平的政治才能,在文革期间始终要求与刘少奇区别对待,在政治和人身上都有所保留,从来没有让林彪和中央文革插手。在八届二中全会上,他顶住压力,为邓小平保留了党籍。作为一名还未成为共产党员的共青团员,毛毛在书中告诉了我们党籍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党籍,在有些人眼中可能只不过一支政治的风向标;而在忠实的共产党员心中,则高于生命,重于生命。”文革中,毛泽东保留的不仅仅是邓小平一个人,而是一批老干部,也许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确实给新中国带来了不小的浩劫,但他发动文革是要由“天下大乱”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方式去夺取社会权力的出发点是好的,也是为了更好的巩固政权发展中国,这一个我们是不可否认的,他对邓小平选择保留的方针也是及其正确的。
我想读完这本书,对我真正起影响作用的并非邓小平卓尔不凡的一生或是其对于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所
起的重大作用,而是他这一身的生活作风与整个邓家人对待人生的态度,这对于我们当
代的大学生来说会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人生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第五篇: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描绘了邓小平爷爷的伟大创举之一——打开国门,对外开放。是他使得“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他是我们青少年学习的榜样,是共产党的好助理。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群体。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接着对外开放地区逐渐扩大,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30年前的深圳仅仅只是一个不足3万人的破落小镇,没有柏油马路,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繁华的都市,更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领域,有的只是海滩、荒山和零碎的稻田。就是这样一处不起眼的地方,在30年中竟发展成如今这样一座生机勃勃的国际城市,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先行者,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使中国改革开放中小小的片花,而这奇迹般的创造带来了中国的繁荣与兴旺。邓小平的伟大创举决定了党的发展路线,决定了春天的梦想不再是梦想。
1984年1月。邓小平视察了深圳,对经济特区作出了明确定位:“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是管理的窗口,是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深圳的大改造成为最好的事例。短暂的时间内,从贫穷到富裕,从落后到先进,从自给到出产,每一个巨大的颠覆都凝聚着老人的心血,这位老人更有力确定要改变中国,响应党的进步,决定了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等城市,其中还包括我们江苏南通。
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但,现在中国睡醒了,不再是那只昏昏欲睡的狮子,而是焕发向上的精神的雄狮,它的一吼唱响了东方,震得殖民者战战兢兢地夹着尾巴逃回了窝里。看吧!中国的伟大、党的伟大使外国人不再骑在我们的头上,他们只是瞪着双眼看着铁路路线的造成,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深圳的一夜崛起,给他们留下一个个赞叹的感叹号。
心在哪里,哪里就有宝藏;志在哪里,哪里就有时间;爱在哪里,哪里就有感动;梦在哪里,哪里就有未来。抛头颅洒热血,英雄们奋勇杀敌圆了人民幸福的梦,圆了国家繁荣的梦。我们怎能不感谢这面炽热红火的旗帜呢?我们怎么能不感谢党的辉煌业绩呢?正值青春的我们啊!难道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辜负先辈们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啊,他们用血泪洒开一段殷红的路迹引导着我们的正确的方向。我们必须永远懂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90年的奋斗际涯,它让中国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它引导着中国走向光明,走向美好的未来!我骄傲,我自豪,我是共青团员,我将继续站在红色旗帜下努力奋斗,在党的光辉照耀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