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学》(吴照云)考试复习要点
管理学复习要点
(参考书:吴照云《管理学》第五版)
1.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3点)P19-20
2.科学管理理论(泰罗制)P4
53.行为科学学派(期望理论和X、Y理论)P54-6
44.权变、系统理论P69
5.流程再造的目的与内容P9
36.企业文化内涵,学习型组织理论
7.社会责任内容与形式P133-13
58.目标管理内容P166
9.计划的内涵、特征、步骤及评价标准(2H5W)P18
210.决策概述和类型P20
411.组织设计的形式和原则及典型结构P272-292
12.组织变革的动因P310
13.领导权变理论P398
14.领导授权P40
515.沟通概述、方式P410
16.有效沟通的障碍P425-P430
17.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18.控制定义、过程、标准和三种基本类型P470-476
19.有效沟通的原则(管理控制关键、原则)P477
20.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3点)P19-20
通常而言,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包括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三大方面。
①技术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②人际技能,是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③概念技能,是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的能力。
那些处于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主要需要的是技术技能和人际技能;处于较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更多地需要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而处于最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则尤其需要具备较强的概念技能。
21.科学管理理论(泰罗制)P4
5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基本思想:要求人们按照正确的方法工作,不断学习新东西,并改变他们的工作,作为报偿,他们可以从高效率工作所带来的更多的物质利益和成就感获得满足。泰罗指出的四条科学管理原则是:①对工人的每个动作进行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②科学的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③与工人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④均分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中的权利和职责,并最终形成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
2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P58
理论要点:把人类的各种各样的需求分成5种不同的需要,并按其先后次序,排成阶梯式的需要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自尊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生理的需要。
这一需要层次理论有四点基本假设:①一种需要如果已经得到满足,就会被另一种需要代替,原来的需要将不再是激励因素;②大多数人的需要都是复杂的,因此,在任何时刻都要有许多需要在多人的行为产生影响;③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才会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激励人们去从事某种行为;④满足较高层次需要的途径会比满足较低层次需要的途径多。
23.行为科学学派(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和X、Y理论)P54-6
4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在1959年与别人合著出版的《工作激励因素》和1966年出版的《工作和人性》两本著作中,提出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简称为双因素理论。他归纳出六个激励因素:一是工作上的成就;二是得到赏识;三是进步;;四是工作本身;五是个人发展的可能性;六是责任。
保健因素有十个:一是公司的政策和行政管理;二是技术监督系统;三是与监督者个人之间的关系;四是与上级之间的关系;五是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六是薪金;七是工作安全性;八是人的生活;九是工作环境;十是地位。
期望理论:弗詹姆在1964年出版的《工作和激励》一书中,提出了期望几率模式。“选择性行动成果的强度”是指一个对某一行动成果的评价,“期望几率”指的是一个对于某一行动导致某一成果的可能性大小的判断。“激励力”是促使一个人采取某一行动的内驱力的程度。
X、Y理论:X理论的要点:一般人的天性都是好逸恶劳的,只要可能就设法逃避工作;人几乎没有什么进取心,不愿承担责任,而宁愿别别人领导;天生就反对变革,把安全看得高于一切;要使人们真正想干活,那就必须采用严格的控制、威胁和经常不断地施加压力。Y理论要点:人并不是天生就厌恶工作;控制和威胁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唯一办法,人堆自己所参与的目标完全能够实现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对目标做出贡献是同获得成就的报酬直接相关的;在适当条件下,人们不但能接受而且主动承担责任;不是少数人,而是多数人在解决组织问题上,都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人们并非天生就对组织的要求采取消极的或抵制的态度,他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他们在组织内的遭遇所决定的;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安排好组织工作方面的条件和作业的方法,使人们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和自己个人的具体目标而努力。这个过程使一个创造机会、挖掘潜力、排除障碍、鼓励发展和帮助引导的过程。
24.权变、系统理论P69
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最好的、能适应一切情况的、一成不变的管理方法与管理理论,一切只能权变,即应权宜之需而变。这意味着管理者应该根据不同环境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
系统理论即把组织看成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形成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又是环境大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它与后者进行各种资源的交换。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就要使组织内部的各个子系统互相协调,同时又要使组织系统适应环境,获得有效的生存和发展。
25.流程再造的目的与内容P9
3企业流程再造定义(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Redesign,缩写为BPR)指的是企业对其所从事的最关键与最基本的管理工作及作业程序进行重新设计和构建的过程,这个再造过程通常是为了使企业在成本、品质和服务等方面的绩效取得大幅度改进。企业流程再造通过四个方面实施:价值链改造、管理结构与企业文化改造、基础技术设施改造和社会关系改造。
流程再造的目的与内容: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去掉一些不必要的生产环节,或者使流程更趋于合理增强企业竞争力,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的最小的成本、高质量.26.企业文化内涵,学习型组织理论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是借助文化力量的管理方式,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是指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增强企业的整体能力,提高整体素质,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的特点: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善于不断学习;“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自主管理;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领导者的新角色。
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团体学习,建立共同愿景和系统思考
27.社会责任内容与形式P133-13
5社会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土壤,企业是依托了社会存在的。只有充分履行了自己社会责任的企业,才会最终获得消费者的高度评估和认可,使企业有良好的形象,这是企业兴旺发达的首要条件。
企业应承担的责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对社会造成影响的责任,另一类是企业对社会问题的责任。根据这两种不同的社会责任,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具体有三种形式:
(1)通过消除产生不利影响的活动来承担社会责任。
(2)把这些社会影响转化成企业的发展机会。
(3)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来限制企业对社会的影响。
28.目标管理内容P166
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将组织的整体目标转换为组织单位和成员的目标,通过层层落实和采取保证措施,有效而又高效率地实现目标。
目标管理又称 成果管理,或标的管理,是由美国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教授在1954年倡导的一种管理哲学。它是采用行为科学理论以及人性的参与管理的方法,使各级主管和部属会集协商,制定共同目标,确定彼此的成果责任,并由自我控制、自我评核,借以激励组织成员责任心和荣誉感,发挥工作潜能。
29.计划的内涵、特征、步骤及评价标准(2H5W)P18
2计划为对未来的预想及使其变为现实的有效方法的设计。包括确定目标和制定全局战略任务,以及完成任务和目标的行动方案。
计划的特征:目的性,首位性,普遍性,效率性。
计划的步骤:描述宗旨,评估状况,确定目标,确定前提条件,制定计划方案,评价备选方案,挑选可行方案,制定辅助计划,编制预算。(具体内容在186页)计划评价标准:程序性分析和经济性分析(具体参考书187页)
30.决策概述和类型P20
4决策的概述:决策是组织为了达到某一目标、目的或企图,在众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的方案或策略,并加以实施的过程。
决策的类型:常规决策和非常规决策;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高层领导者的决策,中层管理者的决策,基层执行者的决策;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
31.组织设计的形式和原则及典型结构(虚拟组织)P272-29
2我们常见的六种组织设计形式:简单结构、职能型结构、矩阵型结构、分部型结构、多维立体组织结构以及附加型结构。
组织设计的原则:分工明晰原则、指挥统一原则、权责对称原则、层幅适当原则、人职结合原则、部门化原则、稳定性和适应性平衡原则。
组织设计的新型结构:团队结构、虚拟结构、无边界组织。
32.组织变革的动因P310
从组织生命周期、组织变革的环境动力两方面作答:
(1)格雷纳认为,一个组织的成长大致可以分为创业、聚合、规范化、成熟、在发展或衰退五个阶段。每一阶段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管理体制和职工心态都各有特点。没一阶段最后都面临某种危机和管理问题,都要采用一定的管理策略解决这些危机达到成长的目的。
(2)今天,越来越多的组织面对的是一个动态的、变化不定的环境,这又反过来要求组织适应这样的环境。激发变革的六种力量包括:劳动力的性质、技术革新、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市场竞争、社会趋势、世界政治。为了生存下去,组织需要决定的不是是否要变革,而是决定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才能使变革最为成功。
33.领导权变理论P398
没有一种“最好”的领导行为。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便是权变理论的实质。最具代表性的权变理论主要有:费德勒模型,该权变理论创始人认为,任何领导行为都可能是有效地,也可能是无效的。关键要看它是否与环境相适应。领导者必须是一位具有适应能力的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有效的领导行为要把工作行为、关系行为和被领导者的成熟程度结合起来考虑。当被领导者渐趋成熟时,领导行为要做相应调整,才能取得有效的领导效果。如果被领导者从不成熟趋于成熟,领导行为从(搞工作、低关系)--(高工作、高关系)--(高关系、低工作)---(低工作、低关系)。路径-目标理论,路径-目标理论是以期望水平模式以及对工作和对人关心的程度模式为依据的。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效率是以他能激励下属打到主旨目标,并在其工作中得到满足的能力来衡量的。领导者的基本职能在于制定合理的,人们所期望得到的报酬,并为下属实现目标扫清道路。领导方式一般有四种:指导性方式、支持性方式、参与性方式、成就型方式。
4领导者参与模型,该理论的特点在于,把领导方式同职工参与决策联系起来,按职工参与决策的不同程度,将领导方式分为五种类型,而有效的领导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领导方式。
34.领导授权(分权)P40
5授权就是向部属提出有效开展工作所必需的权限和行动空间,让他们立足实际,对自己跌工作做出决策、判断、自主的采取一些必要的行动,自主的运用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有效的开展工作。
授权要则:明确职责因事择人,视能授权
3授权要留责
4分权而不放任
5授权要适宜(具体内容还是参考书,自己理解)
35.沟通概述、方式P410
沟通简单地说就是信息交流的过程。如从管理学的角度特别是从领导工作职能特性的要求出发给沟通下定义,沟通是信息凭借一定的符号载体,在个人或群体之间从发送者到接收者进行传递,并获取理解的过程。
沟通的方式:
(1)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语言沟通包括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非语言沟通包括身体语言沟通、副语言沟通和物体的操纵
(2)浅层沟通和深层沟通
(3)双向沟通和单项沟通
(4)人际沟通、群体沟通、组织沟通和跨文化沟通
36.有效沟通的障碍P425-P430
所谓有效的沟通,是听过听、说、读、写等思维的载体,通过演讲、会见、对话、讨论、信件等方式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以促使对方接受。在沟通过程中,时常会有沟通无法进行或不能产生预期效果的现象。我们称之为沟通障碍。就其形成的原因来看,沟通障碍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表达能力差。如果发送者不能清晰地发出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接受
者不能准确地把自己所接受的信息反映出来,那么沟通就无法有效地运行。
(2)发送者的信誉。人们对信息发送者信任的程度会影响沟通的效果。
(3)知识经验的差距。由于人们的个性及知识经验差异很大,一些在发送者认
为很简单的,不需多加以说明的信息,在接受者那里却是很复杂,需要加以解释才能理解的信息。
(4)渠道不畅通。信息沟通是在一定的信息传递渠道中进行的,倘若信息沟通
不畅通,必然会影响沟通的效果。
(5)心理上的障碍。沟通双方都是有思想,感情,有内心心理活动的个体,如
果他们的心理活动产生了一定的障碍,必然会影响沟通的效果。
(6)沟通时机不当。表现在时间,空间两个方面。
37.控制定义、过程、标准和三种基本类型P470-476
控制就是依据计划检查衡量计划的执行情况,并根据偏差,或调整行动,或调整计划,做到凡事心中有数,凡事都在掌握之中。
控制过程可以分为确定控制标准、衡量实际成效、分析偏差并予以纠正三个阶段。控制的基本类型:预先控制,现场控制,事后控制。
38.有效控制的原则P477
(1)反映计划要求原则
(2)组织适宜性原则
(3)控制关键点原则
(4)例外原则
(5)直接控制原则
(6)控制趋势原则
第二篇:管理学复习要点
管理学复习要点
说明:复习要点将涉及所有考试类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对内容实质的理解,而不应只注重死记硬背。
第一章
1、管理的起源
2、管理的复杂性与重要性
3、传统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对管理学的贡献及局限(泰勒、法约尔)
4、行为科学学派的基本观点、霍桑实验及其结论
5、系统管理学派及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
6、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
第二章
1、伦理道德与道德观
2、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3、企业的社会责任
第四章
1、信息及其特征
2、信息管理工作
第五章
1、决策与决策理论
2、决策过程
3、影响决策的因素
第六章
1、计划及其性质
2、计划的编制过程
第七章
3、目标管理 第八章
2、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
4、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
第十章
1、组织变革及组织变革管理
2、组织文化
1、领导及领导风格
1、激励原理
2、需要层次论、双因素论、X理论和Y理论、强化理论
第十四章
1、控制的必要性
2、控制原理及分类
3、控制过程及有效控制
第十六章
1、创新及其作用
2、创新过程及其管理第十一章
2、领导理论 第十二章
1、行业环境分析,五力分析模型
2、战略性计划选择
1、组织设计的任务和原则
3、组织部门化
5、集权、分权与授权
第三篇:管理学复习要点
题型 :名词解释(5×4分);单选(30×1 分);多选(5
×2);分析题(20分);案例分析(20分)
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管理的含义、性质、特征;管理者的技能
第二章: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和现代管理思想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
第三章:系统的含义及其特征;系统原理;责权利三角定理;人本原理的内容
第四章:外部一般环境和特殊环境研究的内容;决策的含义及类型;决策方法: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确定型、风险型、不确定型的分析方法(会计算)
第五章:计划的含义、类型;计划与决策的关系;编制方法:网络图的主要内容、滚动计划法的含义及主要原则;目标管理的提出者、基本观点
第六章:影响组织结构的主要因素及彼此的关系;两种组织形态的优缺点;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组织结构类型的特点;组织设计的任务、原则;权力的含义和内容,分权的标志、途径
第七章:人员配备(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原则、具体工作;选聘的来源及其优缺点;人员培训的方法;正式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直线与参谋的含义及其区别;组织文化的含义、文化结构复合图
第八章:领导含义、过程图、要素;基本的领导方式及主要的领导理论
第九章:激励理论的提出者及其主要观点、激励方法
第十章:沟通的含义、过程包含的主要要素、阻碍沟通的因素、类型;五种网络结构类型的突出要点
第十一章:控制含义、类型、控制的过程
第十二章:创新含义;创新的基本内容
第四篇:土地管理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土地: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括人类活动的成果。
2、土地管理: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3、地籍: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全数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4、地籍调查:国家采用科学方法,依照有关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地的位置、权属、界线、面积用途等基本情况,以图、簿示之,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
5、宗地、:被权属界址线所封闭的独立权属地段,是地籍调查的基本单位。
6、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间人口和社会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7、土地登记: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于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土地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8、土地统计:利用数字、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记载、整理和分析的一项管理措施。
9、地籍档案管理:对地籍档案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分类编目、归档保管等工作,(可理解为:以地籍档案为对象而进行的收集整理、分类编目、归档保管、提供利用等各项活动的总称)。
10、土地产权: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它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11、土地权属管理:国家为合理组织利用土地利用、调整土地关系而依法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的科学管理。
12、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有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13、土地征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14、土地利用管理: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进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1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要,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用地布局的总体战略部署。
16、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占多少,垦多少”的原侧,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或由其交纳耕地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17、地价指数:反映土地价格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与幅度的相对数,它反映一个城市各类土地价格变化及其总体综合平均变化趋势的相对数。
二、填空题
1、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2、土地征收批准权限:征收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以外耕地超过35hm^2年,第二十一个全国土地日主题——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
4、土地权属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巩固、维护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5、土地管理的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技术方法、法律方法。
6、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让审批手续。
7、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8、一年内不用而又可以耕种并收获的,应当由原耕种该幅耕地的集体或者个人恢复耕种,也可以由用地单位组织耕种;一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闲置费;连续二年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二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
9、临时使用土地期限一般不超过二年。
三、简答题
1、目前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及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开发、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土地有哪些基本特性?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3、地籍调查的工作程序有哪些?准备工作——权属调查——地籍测量——文字总结——检查验收——资料整理与归档。
4、简述土地登记的类型和登记的基本程序?类型:初始土地登记、变更土地登记、注销土地登记、其他登记。基本程序:土地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权属审核、注册登记、核发土地证书。
5、简述地籍管理的内容及原则?内容: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原则:地籍管理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保证地籍工作的连续性、保证地籍资料的完整性。
6、简述土地权属纠纷调处的程序?当事人协议解决;人民政府调解(调解、行政裁决:当事人提出裁决申请、调节、裁决)。
7、简述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和内容?任务:巩固、维护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其合理开发;调整土地关系。内容:依法确认土地权属;依法管理土地权属变更;依法调查、处理土地权属纠纷。
8、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基本原则?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原则;平等自愿有偿诚信原则;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充分合理利用土地原则。
9、土地征收的审批权限属于国务院的有哪些?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hm^2的;其他土地超过70hm^2的。
10、简述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条件?直接出让:依据出让合同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并取得土地使用证书;据合同约定进行投资开发形成房屋建筑工程的,完成开发投资总额的25%;属于成片开发土地的,形成工业用地或其它建筑用地;划拨: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受让方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并缴纳出让金;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的可以不办理出让手续的,所得出让金上交国家或做其他处理。
11、哪些情况可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变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因国家组织移民、自然灾害等原因,农民成建制的集体迁移后,不再使用的原属于迁移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国家依法征收农民集体土地,并给与补偿,征收后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转变为国家土地所有权。
12、简述土地征收的程序?用地预审(建设单位申请预审需提交的材料,建设项目预审的内容);用地申请与审查;批前公告和确认(批前公告、确认、听证);用地审批(上报审批、批复);事实与监管(实施、监管);土地登记。
13、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有哪些?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蔬菜生产基地;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14、简述农用地保护的重点?保持耕地总量相对稳定;保持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农地生产力;提高耕地利用集约度,改变粗放的用地模式;建立耕地预警系统。
15、简述土地报酬原理及研究土地报酬变化规律的意义?在科学技术水平行对稳定条件下的土地利用中,当对土地连接追加劳动和资金时,起初,追加的部分所得的报酬逐渐增多,在投入的劳动和资金超过一定的界线时,追加部分所得的报酬则逐渐减少,从而使土地总报酬的增加也呈递减趋势。意义:揭示土地的质量状况;确定土地集约利用的合理界限,提高土地投资的经济效果。
1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标体系有哪些?直接控制指标(新增建设用地量;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有量);间接控制指标(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人均村镇建设用地)
17、简述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方法?实地调查;统计报表调查;遥感监测;专项定点监测。
18、如何引导建设用地有序的扩展?控制建设用地的规模,以供给引导需求;大力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度利用程度(确定城镇合理用地规模和布局,严格控制城镇盲目扩张;充分挖掘建设用地的内部潜力);逐步缩减农村建设用地规模。
19、我国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的政策和制度有哪些?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实行最低限价制度;土地价格定期公布制度;提前收回土地使用权的补偿制度;土地价格申报制度;政府对土地使用权转移有优先购买权;政府对地价上涨可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征收土地增值税;规范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土地价格评估制度;土地估价人员资格认证及土地估价机构资格评级制度。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结合第一章绪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以及第六章土地利用管理的内容及实施的手段,谈谈实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路。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将政策、技术和各种活动结合起来,以达到提高产出、减少生产风险、保护自然资源和防止土地退化,经济上有活力又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土地管理方式。既满足当代社会对土地的需求,有不损害后代的满足其需求能力的需求。思路:1保证农用地特别是耕地;2慎重开发未利用土地,引导建设用地有序发展;3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加强土地调整。
2、通过学习土地管理学这门课,谈一谈土地管理的内容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2。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四部分。地籍管理包含土地调查和土地动态监测,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信息管理、应用、维护、更新等内容。土地权属管理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审核和依法确认,土地权属变更管理,土地权属纠纷的调处。依法查处有关侵犯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方面的违法案例等内容。土地利用管理是通过编制和实施全国、省、地、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土地用途管制,采取地租、价、税等荆棘杠杆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城乡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保护进行组织、监督和调控。土地市场管理包括对土地市场供需、土地交易、土地价格、土地市场化配置等进行管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构成完整的土地管理内容体系。地籍管理是基础、土地权属管理和土地市场管理是手段、土地利用管理是核心)
3、论述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的必要性。1)由土地市场本身特性决定的:a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是人类进行各类生产、消费活动不可或缺的基本物质条件;土地利用具有巨大的社会性;b土地具有不可移动性,在土地市场上流转的是土地产权,而土地产权及其流转必须在国家法律确认和保护下才能充分实现;c土地具有保值并不断升值的特性,土地市场比其他市场更具有投机性。2)城市土地市场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也要求加强土地市场管理:a由于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与调控,土地开发和供给存在一定的盲目性;b城市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国有土地收益大量流失。
第五篇:《治安管理学》复习要点
复习要点
题型:单选、多选、填空、判断、简答、案例
第一章:概论
治安管理的基本特征
治安管理基层组织
派出所与民警的职权
盘查的概念和性质
《有关继续盘问的若干规定》:时限等
治安行政强制措施
第二章:公安人口管理
身份证的有效期
身份证的申领、换领、补领及发还
《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房屋出租与承租的规定
暂住证的申领——《暂住证申领办法》
社区矫正
第三章:公共秩序管理
《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开办人与从业人员等等
娱乐场所的范围
大型活动的特征
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审批范围
破坏大型活动秩序的处罚
集会游行示威的现场管理
第四章:特种行业管理
公安机关管理的特种行业的范围
旅馆住宿登记:未如实登记上报住宿旅客行为
房屋出租人的治安责任
典当业开业审批
第五章:危险物品管理
危险物品的范围、分类
公务用枪的配备范围
民用爆炸物品管理的法律依据
烟花爆竹禁止燃放地点
第六章:治安案件查处(重点)
《治安管理处罚法》主要内容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概念、特征
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
治安管理处罚的相关法律措施
治安案件的回避
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与执行
传唤
询问
证据的收集与固定保全 听证治安案件查处的简易程序治安调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