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报助我当十佳
商报助我当“十佳”
河南商报小记者宋圳
“宋圳,恭喜你当选为郑州大学十佳少先队员!明天下午到郑大领奖。” 5月3日下午第一节刚下课,学校通知我到教导处,一踏进教导处的门,李运国校长和大队部辅导员宋晓丽老师就告诉了我这个好消息。心情兴奋之余,我还要深深感谢河南商报小记者训练营。学校在我的推荐材料上有这样的特殊评价:宋圳同学多次在《河南商报》上发表作文,积极主动参加河南商报小记者训练营各项活动,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展示了学校风采。
为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郑州大学团委在每年五四前夕都会评选表彰一批年度先进集体和个人,郑州大学十佳少先队员就是其中的一个奖项。按照分配名额,郑大两所附中各报十名候选人,最后由郑大团委最终评选出十个名额。范老师在班上宣读完评选标准后,让全班同学自己写个人事迹推荐材料。范老师还强调写个人事迹时要突出自己特点,写出自己的特长。除了描述自己在大队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列举历年来获得的各种荣誉奖项外,我的材料里面最有特点,最能体现个人特长的就是我加入河南商报小记者训练营后的事迹。
2011年4月,在学校的号召下,我踊跃报名参加河南商报小记者训练营。为当好一名合格的小记者,我每天坚持阅读河南商报,并从网上搜索相关采访常识和作文写作技巧,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向河南商报小记者版投稿。虽然前几篇都没有采用,但我毫不气馁,继续写作,不断练笔,2011年7月1日的河南商报首次发表了我的作文,后又在河南商报连续在发表7篇作文。从而成为全校第一个在河南商报发表作文的学生,第一个到河南商报当实习编辑的学生,第一个在河南商报“月月赛”作文比赛中获奖的学生,也是学校在河南商报上发表作文最多的学生。最难忘的还要数采访时任郑州市委书记连维良了。我清楚地记得,2011年9月3日,在河南商报总编辑孟磊和报米花姐姐的带领下,我和河南商报的12名小记者们走进郑州市委大院,联合采访了郑州市委书记连维良叔叔。2011年9月6日河南商报头版头条大幅照片报道了12位商报小记者集体采访郑州市委书记连维良的消息,我又也成为学校第一个走上河南商报头版头条的学生。
凭借在河南商报当小记者的这些特殊事迹,我一路过关斩将,终于获得了“十佳”。真要打心眼里感谢河南商报助我一臂之力。
(指导老师:范红卫)
第二篇:商报商业计划书
目 录
第一部分 项目序言
第二部分 报业市场现状及《 商报》(周报)的理由
第三部分 《 商报》的基本定位
第四部分 经营策略
第五部分 财务预算
第六部分 运作模式
第七部分 结束语
项目全称:
项目负责人:
联系地址:
邮政编码:
第一部分:项目序言
《 商报》是一群燃烧着新闻理想的XX报人锐意打造的,一份面向社会主流人群、以时政、财经和文化的深度报道为主打的媒体。她发轫于XX这块正在崛起的中部热土,在发现、探索、思辨、建设中全面记录转型期变革中的中国。
发现:寻找那些还不为人所知的有价值的新闻,发现表象背后的真相。
探索:探索新闻改革的路径,探索中国报业理想,探索XX发展、中国前进的方向。
思辨:冷静思考,理性分析。给新闻足够的事实,给事实足够的观点,给观点足够的理由,让新闻与观点共同成长。
建设: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加快XX崛起进程为己任,关注社会,参与社会,改造社会。
《 商报》,新闻与思想并重,以凝重的风格,以新闻的力量,影响XX的主流人群。
第二部分: 报业市场现状及《 商报》(周报)的理由
目前,XX的主要竞争媒体均在南昌办报,聚集在南昌地区的主要报纸有:《XX日报》、《江南都市报》、《信息日报》、《南昌晚报》、《都市消费报》、《XX法制报》、《经济晚报》和《XX广播电视报》等。《江南都市报》目前号称发行量和经营收入最大,属第一梯队;《信息日报》、《南昌晚报》形成第二梯队,其余次之。
就目前的市场形态看,《XX日报》属省委机关报,全省发行量大,但报纸可读性、服务性较差;《江南都市报》市场份额大,但没有抓住时机提升自己的品牌,经营决策受体制影响严重,版面结构有陈旧的倾向,“领头羊”地位受到同质化媒体的严重挑战;《信息日报》由于近年经营队伍不稳定,办报思路在经济和社会新闻之间摇摆,原有优势正在不断的媒体冲突中减损;《南昌晚报》采取硬打硬拼的手法,与强势媒体大打消耗战,虽成功将对手拖入“胶着战”状态,却没有让自己从困境中突围。《都市消费报》、《XX法制报》和《经济晚报》在人力和财力都匮乏的情况下,几乎都采取低成本的维持策略,在新闻定位、品牌经营、队伍建设上,都缺乏对市场的深度见解和实效运作机能,报纸经营不得要领,一段时期内难有作为。
近几年来,XX经济表现出强劲的上升态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正在全面、全力调整XX经济发展的思路,“工业化”第一次成为经济发展主调,大开放成为主战略,新经济影响力已然勃兴,XX经济总量全面进入放量增长的进程。省委省政府“做大做强南昌”的思路确立之后,南昌找到城市发展的新方向,正在打造“制造业基地”。伴随着南昌市花园城市建设的深度治理和改造,南昌城区面积扩容,人口将在扩容至500万,是目前城区人口的一倍。
但经济却缺乏与经济发展地位相匹配的主流政经报纸,这不仅是XX报业的尴尬,也是XX优秀报人的隐痛。省委书记孟建柱履新之初,就急切地希望XX的报纸在时政、经济报道方面有出色的表现。
在此背景下,一个相对高端的读者群已基本形成,现有媒体无法满足这一人群的阅读需求,因此,创办一份适应XX经济发展、服务XX经济建设的主流政经媒体,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XX商报》籍此历史契机,凭借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完全的市场运作机制,必将聚集一批报业专业优秀人士,使《XX商报》迅速成为XX报业乃至中国报业中的强势媒体。
第三部分:《 商报》的基本定位
针对南昌各日报纸媒在同一低质层面进行恶性拼抢的现状,《XX商报》主动跳出同质化竞争的“低氧空间”,以开放的心态、优质的新闻、专业的服务、智慧的经营,策应中国已然成型的财经媒体上升态势和XX经济的复兴,定位于政经新闻,朝XX标志性媒体前进。
《XX商报》追求“最有力量的新闻”,在对新闻作出快速反应的同时,更强调新闻的深度和厚度;
《XX商报》追求宏大叙事,注重在政经、财经、产经的相互关联和条分缕析中宏观中国、微观XX;
《XX商报》是中国和XX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法制文明建设与实践的先锋媒体。
第四部分:经营策略
a、版面安排
根据目前报社的实力,报纸的最低版面应该是24版,基本版面应该在32版,其中广告和为广告服务的资讯占1/3左右,为10-12版,新闻版应该在20块左右,这样可以基本保证报纸的品质。理想状态应该为48版,分3叠。
版面基本安排如下:
(1)每期24版(过渡方案):
a01封面
a02时政
a03时政
a04壹周:原来“动向”和“声音”的合并,如果没有这块版面,我们作为周刊的权威性将大受影响,很多东西没有反映。其实大部分新闻周刊都有这方面内容。
a05广告
a06天下(国内和国际的,备选版面)
a07经济(调查)
a08对话(赣商)
a09广告
a10财经
a11公司
a12社会(背影或者市井)
a13故事
a14法眼
a15视觉
a16广告
a叠广告版面如果超过3块版左右,根据质量安排撤版。
b17生活(概念)
b18阅读
b19 段子
b20地理
b21资讯(地产)
b22数字
b23汽车
b24广告
b叠广告如果有2块版面,撤地理。
(2)每期32版(基本方案):
a叠版面安排不变。
b17生活(概念)
b18段子
b19阅读
b20娱乐
b21体育
b22职场
b23彩票
b24地理
b25资讯(地产)
b26地产
b27地产
b28汽车
b29汽车
b30数字
b31健康
b32广告
(3)每期48版(优选方案):
a叠16版,主打时政、经济新闻。
b叠16版,关注文化娱乐和社会生活。
c叠16版,为资讯类,包括地产、汽车及各方面的服务信息。
发行安排:
《XX商报》目标读者群体定位:
1、层次定位:具有一定文化经济支配能力的核心阶层;
2、年龄定位:25-55岁具有经济支配能力的核心阶层;
3、领域定位:商务机构白领阶层、政府部门的公务人员、社会各界精英人士以及大学毕业生这一准白领阶层;
4、价格定位:每份1元,5、年订阅价50元(因为假日因素,6、全年大概出50期)。
目标群的定位符合《XX商报》的媒体功能定位,作为主流政经媒体,其媒体功能应该对社会中层及高层产生影响,并获得独有的发展领域。
作为新闻创办的政经类报纸,发行一开始就锁定目标群,确立核心受众,采用数据库营销策略,对动力阶层实行超强覆盖,1万份赠送XX省各级党政机关副处级以上干部,迅速介入主流群体,2万份进入符合报纸定位的主要流通领域。
周报极强的新闻期待,是零售市场销售持续增长的奥秘。做足发行终端秀,强化服务与沟通,《XX商报》引入全新市场化营销理念,在每一个环节彰显高雅脱俗品格。
广告安排:
2004年XX报业广告市场经营总额实际接近2亿元,与两年前的1.4亿元相比,市场增长达40%以上,房地产业方兴未艾、汽车销售持续看好,近年XX报业广告市场总额还将持续增长。
报业格局的改变,向着新型主流权威财经媒体的有利因素越来越多。《XX商报》新闻定位的原则,是基于对XX广告资源的深刻分析之后作出的。《XX商报》广告客户群体主要确定在以下领域:
房地产、汽车、通信及国际、国内、省内知名品牌。
这些广告品牌对媒体品质要求高,是《XX商报》实现品牌经营的忠实基础。
《XX商报》经营先行,不断为报媒产品造势。以大开大合的市场战略眼光,指导深具战略意义的大型媒体推广公关活动,形成《XX商报》事业生态协作网,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纵深、贴近服务为手段的新型“媒体—企业”协作体系。
参照相关媒体,《XX商报》广告价格参考表:
彩色整版:15000元/版(封底18000元/版);
套红整版:12000元/版(封底18000元/版);
黑白整版:10000元/版。
多元化经营:
《XX商报》在报媒产品经营稳定之后,将适机介入影视、出版、网络等多类型媒体再造领域,不断拓展《XX商报》的事业空间。
第五部分:财务预算
当年财务支出:615.5万元
1、其中,2、人员工资144万
3、元(40人×3000元/人·月×12月=144万
4、元)
5、办公场地租金及水电费:24万
6、元;
7、固定资产投入:90万
8、元;
①、新闻采访车4部:40万元,②、办公自动化设备:40万元,③、摄影器材:10万元。
9、办公经费支出:185万
10、元;
①、通讯费:12万元,②、交通费:12万元,③、差旅费:24万元,④、稿费:45万元,⑤、杂费:12万元,⑥、广告宣传:80万元。
11、发行投入:172.5万
12、元。
①、纸张印刷成本支出:120万元(3万份/期×0.8元/份×50期=120万元
②、发行费(参考邮政费率):52.5万元(50元/份×3万份×35%=52.5万元
当年财务收入:616万元
13、其中,14、发行收入:100万
15、元(2万
16、份×50元/份=100万
17、元)
注:3万份创刊量,1万份赠送高端读者群,2万份进入发行销售领域,年订阅价为50元/份·年。
18、广告收入:480万
19、元(8版/期×平均1.2万20、元/版×50期=480万
21、元)
注:《XX商报》品牌初创期主要是品牌建设,经营目标更务实,每期广告承载量为报纸总版面的25%(标准媒体为30%)。
22、活动等其他收入:36万
23、元(3万
24、元/月×12月=36万
25、元)
当年投资产出基本持平。
注:总收入616万元-总投入615.5万元=0.5万元。
以后投入的固定资产部分可以大大减少,可是广告的收入却迅速增加,效益可向而知。
经营战略分析:
26、当年投资当年收益。《XX商报》经营先行的理念和实际可行的操作经验,27、一改报纸先做新闻、再做品牌、最后出效益的惯性思维,28、一开始就从品牌经营的需要入手,29、进行符合市场战略的产品设计、队伍30、建设,31、确立经营思路,32、把报纸纳入到产品经营中。
33、投资创办第二至第三年,34、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35、报媒产品经营稳固增长,36、实现资本的高效回报,37、进行自有资本的积累。
38、投资报刊第四年,39、报纸产品进行实效扩张,40、版面数进行理性增扩。继续加大对品牌广告的吸纳,41、多元化经营格局进一步稳固、成型,42、形成经济增长支柱,43、增强长效发展的后劲。
44、投资第五年以后,45、由品牌扩张期进入资本扩张期,46、出版期数理性扩张,47、由周报变为周五报,48、通过多元化经营的成果,49、实现资产规模的扩充,50、与资本市场的完全对接。
第六部分:运作模式
《XX商报》在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动作机制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行报媒经营与内容供应的全面剥离,拟由创办机构和社会资本及《XX商报》主要骨干共同组建文化传播公司,通过介入报纸分销和广告经营,实现报媒经营收益。
该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拥有《XX商报》的发行、广告等全部经营权,同时承担《XX商报》纸媒产品的成本支出。
创办机构,作为投资的社会团体不参与报社经营,对财务有知情权,按股本结构比例分红。
公司运营期限:20年;注册资本金:600万元,每股资本金6万元;本项目投资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
经营架构:实现报媒经营与报纸内容供应的规范化动作,报纸产品化后,作为可经营的具象,纳入整体经营运作计划中。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董事会由股东会推荐产生,董事会聘请社务委员会及编辑委员会成员,社委会、编委会同时对董事会负责,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社委会以经营为主,编委会以出版为主。
社委会作为经营主体,制定经营计划并落实执行,每年两次向董事会报告经营情况。编委会作为出版主体,制定出版计划并落实执行,每月一次向社委会汇报、每年两次向董事会汇报。
第七部分:结束语
《XX商报》的横空出世,是顺势而为,更是立足现实、追寻理想的积极选择。
对《XX商报》报人而言,《XX商报》是实践其新闻主张、发出自身强大声音的广阔舞台;对广大受众而言,《XX商报》是一扇洞察现实、观照世界的窗口;对投资者而言,《XX商报》是提升企业文化品位、介入新兴市场、获取高额的投资回报的商业运作;对中国经济、XX发展而言,《XX商报》是一台加速改革进程、具备澎湃动力的推进器。
从这些意义上看,《XX商报》的运作,无疑是新世纪XX纸媒乃至中国传媒的梦想和希望!
第三篇:*商报商业计划书
文章标题:*商报商业计划书
[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目录
第一部分项目序言
第二部分报业市场现状及《
商报》(周报)的理由
第三部分《商报》的基本定位
第四部分经营策略
第五部分财务预算
第六部分运作模式
第七部分结束语
项目全称:
项目负责人:
联系地址:
邮政编码:
第一部分:项目序言
《商报》是一群燃烧着新闻理想的江西报人锐意打造的,一份面向社会主流人群、以时政、财经和文化的深度报道为主打的媒体。她发轫于江西这块正在崛起的中部热土,在发现、探索、思辨、建设中全面记录转型期变革中的中国。
发现:寻找那些还不为人所知的有价值的新闻,发现表象背后的真相。
探索:探索新闻改革的路径,探索中国报业理想,探索江西发展、中国前进的方向。
思辨:冷静思考,理性分析。给新闻足够的事实,给事实足够的观点,给观点足够的理由,让新闻与观点共同成长。
建设: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加快江西崛起进程为己任,关注社会,参与社会,改造社会。
《商报》,新闻与思想并重,以凝重的风格,以新闻的力量,影响江西的主流人群。
第二部分:报业市场现状及《商报》(周报)的理由
目前,江西的主要竞争媒体均在南昌办报,聚集在南昌地区的主要报纸有:《江西日报》、《江南都市报》、《信息日报》、《南昌晚报》、《都市消费报》、《江西法制报》、《经济晚报》和《江西广播电视报》等。《江南都市报》目前号称发行量和经营收入最大,属第一梯队;《信息日报》、《南昌晚报》形成第二梯队,其余次之。
就目前的市场形态看,《江西日报》属省委机关报,全省发行量大,但报纸可读性、服务性较差;《江南都市报》市场份额大,但没有抓住时机提升自己的品牌,经营决策受体制影响严重,版面结构有陈旧的倾向,“领头羊”地位受到同质化媒体的严重挑战;《信息日报》由于近年经营队伍不稳定,办报思路在经济和社会新闻之间摇摆,原有优势正在不断的媒体冲突中减损;《南昌晚报》采取硬打硬拼的手法,与强势媒体大打消耗战,虽成功将对手拖入“胶着战”状态,却没有让自己从困境中突围。《都市消费报》、《江西法制报》和《经济晚报》在人力和财力都匮乏的情况下,几乎都采取低成本的维持策略,在新闻定位、品牌经营、队伍建设上,都缺乏对市场的深度见解和实效运作机能,报纸经营不得要领,一段时期内难有作为。
近几年来,江西经济表现出强劲的上升态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正在全面、全力调整江西经济发展的思路,“工业化”第一次成为经济发展主调,大开放成为主战略,新经济影响力已然勃兴,江西经济总量全面进入放量增长的进程。省委省政府“做大做强南昌”的思路确立之后,南昌找到城市发展的新方向,正在打造“制造业基地”。伴随着南昌市花园城市建设的深度治理和改造,南昌城区面积扩容,人口将在扩容至500万,是目前城区人口的一倍。
但经济却缺乏与经济发展地位相匹配的主流政经报纸,这不仅是江西报业的尴尬,也是江西优秀报人的隐痛。省委书记孟建柱履新之初,就急切地希望江西的报纸在时政、经济报道方面有出色的表现。
在此背景下,一个相对高端的读者群已基本形成,现有媒体无法满足这一人群的阅读需求,因此,创办一份适应江西经济发展、服务江西经济建设的主流政经媒体,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江西商报》籍此历史契机,凭借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完全的市场运作机制,必将聚集一批报业专业优秀人士,使《江西商报》迅速成为江西报业乃至中国报业中的强势媒体。
第三部分:《商报》的基本定位
针对南昌各日报纸媒在同一低质层面进行恶性拼抢的现状,《江西商报》主动跳出同质化竞争的“低氧空间”,以开放的心态、优质的新闻、专业的服务、智慧的经营,策应中国已然成型的财经媒体上升态势和江西经济的复兴,定位于政经新闻,朝江西标志性媒体前进。
《江西商报》追求“最有力量的新闻”,在对新闻作出快速反应的同时,更强调新闻的深度和厚度;
《江西商报》追求宏大叙事,注重在政经、财经、产经的相互关联和条分缕析中宏观中国、微观江西;
《江西商报》是中国和江西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法制文明建设与实践的先锋媒体。
第四部分:经营策略
A、版面安排
根据目前报社的实力,报纸的最低版面应该是24版,基本版面应该在32版,其中广告和为广告服务的资讯占1/3左右,为10-12版
第四篇:《河南商报》实习总结
---
河南商报实习总结
每个清晨,我都会在六点多钟唤起睡意正浓的自己,简单收拾,前往紫荆山报社;每个夜晚,我都会在七点拖着疲惫的身躯坐上72路公交,向母校返航,《河南商报》实习总结。车窗外的灯红酒绿伴着喧闹的人群,一个个穿梭的身影让我茫然。一日日相似的场景,划过眼帘,但是我丝毫没有倦意。这就是我的实习,一段汗水糅合泪水的光辉岁月,一段注定让我难以忘记、终身受益的时间轨迹。
一、实习单位简介
我于2010年3月15日~5月15日,在《河南商报》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河南商报》是以经济报道为特色的新主流都市报,形成了以“做有价值的新闻”为宗旨的全新媒体风格,在中原报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河南商报》有一群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记者队伍,记者年龄趋于年轻化,写作风格轻松活泼,写作语言通俗易懂,幽默诙谐。我有幸地被被配到了经济新闻部,在这样一份报纸、这样的一个部门实习,让我在短短两月受益匪浅。
二、实习初期很“辛苦”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在《河南商报》的实习亦是如此。实习单位联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经历种种艰辛,3月13日下午,我们一行六人地到《河南商报》报到。到了报社,一切无从下手,看到忙碌写稿的记者们,我也不敢去打扰,自己闲着没事,就只能看报纸。起初几天,对于这样的生活我真的很难理解。我的价值怎样才能在这里体现?我怎样才能引起关注?难道我要默默无闻,孤独几个月吗?心中一片凄凉。
“好好看看报纸,对比一下几家都市报都是怎样写稿的,随后再给你们安排采访任务”部门主任一席话才让我吃了颗“定心丸”似的。
随后实习中,在与实践融合过程中,我开始经历着一次次转变。
小插曲
1、人生中的“第一次”很凄苦
正式报到、上班的第一天是3月15日,在没有得到安排的情况之下,我只身来到“3.15”活动现场,开始了人生中的一次新闻采访。采访一个比较“倒霉”的老大爷,他家在十年之内喝某品牌酒,发现了3次空瓶子事件。郁闷的老大爷一骨碌把所有的委屈都说给我听,我也在认真记着,因为不敢漏掉任何一个细节。回到报社以后,听老师们在讨论活动现场的事情,我也就主动迎上去,说了我的采访。原本以为我的热情会受到表扬,但部门主任却说:“没有收到分配不能随便外出采访!”
随后,老师就把这个稿件给我去写。我又打电话采访了所谓的“业内人士”,写成了一个小稿。虽然受到老师好评,但是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我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我是在实习。
这样的一个事件让我意识到:实习,就应该遵守工作单位的严格纪律和要求,把自己看做单位员工来约束自己,不能随心所欲。外出采访应首先得到老师的允许,或者事先知会领导。
小插曲
2、会议新闻写作要找“稿外音”
在3月18日我参与采访了“全国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会议”。一堆材料,一群领导,一堆指示…不仅是稿件写作,就连听这样的会议都让我发愁,关键症结所在就是我找不到“新闻点”。材料我是看了一篇又一遍,心里总是琢磨着怎样把里面的内容全部写进去,自认为这样才不会显得片面。
回头发现老师在睡觉,其实是在假寐。我发现,当讲话领导说到不是文字通告上面的东西的时候,老师突然就来了精神。只见他赶紧坐起来,笔不停地记着。随后老师对我说:“我们是都市报,就应该思考读者需要知道什么,他们想知道什么。会议新闻的文件上面一般不出来新闻,真正的新闻一般来自领导”脱稿“的东西。”那次老师回去写了名为《再评中国名牌,上帝说了算》1500字左右的稿件,稿件内容来自于领导脱稿的部分,并且极具社会指导意义,引起了强烈反响。第二天对比《大河报》发现,他们播发的只是简单的文件上面内容的综合,发了一个短消息。如此来看,深度自然而知。
插曲
3、知识欠缺、速记太慢导致“断续采访”
实习初期,我的采访任务一般是会议新闻,跑遍了工商、质检、税务、科学技术、工商联等口,在这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采访方向,我一直比较苦恼,因为缺少相关的知识,和被采访对象聊不起来,所以难处新闻。同时自己记录的速度比较慢,容易漏掉细节。在3月31日参加了省社科联的“精神文明会议”,会后相对当事人进行采访,但是由于没有事先准备,且不具有相关知识,最后在没有问几个问题的情况下,只能草草收场。回去后,也没有写成稿件,因为实践不具有典型性和轰动性,所以尝到了“出师不利”的苦果。
事后专门向老师求助,老师讲:“外出采访需要列采访提纲,或者之前要有相关的知识准备,不然怎么和人家聊到一块?再提问时应该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不能随心所欲,不然一张口人家就知道你”几斤几两“,不利于采访,此外还要提高采访记忆的准确性和速度。”
至此以后,在外出采访之前我都会进行详实的准备,一般采访的过程都是在预期之内完成,稿件写起来也显得比较轻松。
三、实习是我大学的“第二课堂”
(一)、好新闻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随着实习的深入,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我对于新闻稿件的写作具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书本上所讲的东西对于实践起到“提纲挈领”作用,但是真正决定实践效果的,还是实践中自我的无形提高。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报社实习也是这样。王俊伟老师经常说:“新闻写作要抓住新闻点,没有新闻点,新闻就不足以立身。在采访时候需要找到能吸引读者的闪光点,不要搞大一统,什么都装进去。”
中国新闻社的王永记老师也教诲说:“新闻就是一个筐,萝卜白菜什么都往里装。写新闻稿件需要看你想写成什么样子的,如果写小稿,只需点出中心内容;如果想写的长一点,就找点背景资料,多方求证专家意见看法;如果想写成通讯,就找事件的切入点…”,实习总结《《河南商报》实习总结》。
在实习初期,我写500字的小稿件都觉得困难,明明没有什么东西怎么写得那么多呢?还有就是遣词造句的能力不强,写的东西没能生动展示事件本身。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老师们的指点,我发现新闻写作背景资料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可以拿事件和以往情形的对比中找到新的变化,突出新闻点,像《河南上演“疯狂的大蒜”河南大蒜一年价格上涨100倍》,这是在对比中发现的独家新闻;同时稿件写作要有感谢的勇气,怎么想就怎么写。要能讲出生动的故事,读者才愿意听,愿意去看。记得有一次,我在采访回来声情并茂地给老师进行了讲解,随后问道老师“这篇稿件怎么写”,殊不知老师说道:“你刚才是怎样给我讲的你就怎么写,那不是很生动吗?”受到启发的我就写成了一片稿件。
(二)、新闻交际是一门“哲学”
在实习过程中,我需要处理很多层面上的关系,在报社里边需要处理好和记者老师们的关系,外出采访需要搞好与被采访对象(政府官员、企业法人、社会大众等)的关系。
王老师教导,要懂得说话的技巧,通常在交谈中就可以完成现场的采访。在与社会普通大众的交流中,老师没有记者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是一种谦卑的态度,总能在聆听别人的问题之后给出合理的建议。同时也在欢快中完成采访任务。这种做法直接影响了我外出采访的风格。在走访市场的过程中,我总能采取贺老师相似的方法和技巧,让自己的采访任务也在轻松融洽的环境下进行。外出采访往往遇到饭局,我发现饭桌上的交流最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王老师总能激活饭桌气氛,让我们的桌子在欢快的场景中就餐。这其中,就体现出了一个记者的修养和才学,因为和不同的认识交流都想做到得心应手,这就是体现新闻记者杂家的时候了。
新闻记者需要学习很多东西,很多门类,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特性。在复杂的社会中,新闻交际往往需要记者有自己的处事风格,并且这种风格能够做到随机应变,“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新闻记者的个人修养直接决定着新闻稿件的质量以及个人魅力,这是一个需要用文字来传情达意的职业门类。“殊不知,出门在外,一声大哥、大姐不只能拉近多少感情!”
四、实习中的思考
认识
一、学然后知不足
新闻实习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把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过渡阶段。在实习中,我总是感觉到知识的欠缺:理论修养不够高,写出来的东西不具有高瞻远瞩的意义;文学修养欠缺,稿件会显得呆板没有激情和文化底蕴;艺术修养不行,对于文物、字画等不具有鉴别能力,对于采访来讲没有形成杂家的风度。
鉴于此,在实习中,我总会拿出课本进行“充电”,学习采访写作技巧,同时认真翻阅几家报纸,在对比总结的基础上,来学习别人先进于我的东西。与此同时,图书馆借书阅读和古诗文背诵也没有间断,在后期的写作中,诗文的运用就显得比较“信手拈来”了。
对策:多读一些社会科学和马列毛邓三等方面的书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吃透”党一个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再结合实践中鲜活的事例来加强自我政治理论修养的提升;成为杂家,要不失时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多读、勤记、善思考,注意总结生活中具有历史闪光点的东西。
认识
二、做新闻,必须做到细节真实,用事实说话!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采访与写作必须把握新闻真实。在实习中,发现有些记者不外出采访,通过电话了解相关问题,没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见证真实。同时,在稿件写作中,会发现有失公正真实的现象。例如,在四月初的时候,《大河报》、《东方今报》、《河南商报》同时对于一个有关车主捐款的事件进行报道。但是后来笔者在阅读报纸时发现,同样的一个车主、同样的一辆车子,却出现了不同的名字,一家说“奥迪A6”,一家说“普桑”,还有一家说“奥拓”。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也蒙了头。
试想,如果新闻记者到了实地采访,并且见证了这样的一个“事实”,怎么还会出现这样的荒唐事情?众所周之,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做新闻必须把握真实性原则。真实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实地采访基础上,任何的道听途说或者电话问答都不足以见证真实的新闻场景。
河南商报采访中心主任关国峰老师经常在采访中心强调:新闻必须要到现场去,不允许不到现场,而通过电话采访的事情出现。这样的作坊让我很受益,但同时我也在这样的要求下,跑了很多地方进行实地验证,像去许昌长葛市采访奥之星体育设施有限公司采访体育设施博览会、去陈寨蔬菜批发市场和众多的蔬菜铺求证大蒜的价格走势、去河南栾川县采访土猪养殖基地,现场鉴证土猪肉的与众不同…正是基于这样的扎实采访,方呈现出了几篇受到领导好评的新闻稿件。
认识
三、新闻是跑出来的,怕吃苦的人干不好新闻!
在实习中,经常发现有的老师没有事干,早早到了报社,打开电脑,看看新闻,聊聊QQ,然后打几个电话,在傍晚的时候都有稿件出来。甚至有的时候,新闻稿件中的消费者调查都是在QQ群里了解几个人,计算出来百分比,然后就代表了社会实地采访的数据资料。同时,有的老师经常说,让我想想那是什么情况,哪儿有什么,有谁等等,纵然合理的思维想象增添了新闻稿件的生动感,但是其实是对新闻真实的“侮辱”。
报社中,偶尔会出现消费者投诉的事情,说什么什么是错误的,什么什么不是事实,要求报社撤掉稿件等事件发生。记得社会新闻部跑司法的一位老师,在网上见到一精美帖子,发现内容具有趣味性和轰动性,变动起笔来,把一篇新闻写的有模有样,比去了现场还有真实感,比亲身经历还感人,但是最后发现,那是一则假新闻。那位老师受到了报社批评,同时被罚款。
看起来这是小事一件,但却表露出来一个事实:由于怕苦怕累或者省事,新闻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酝酿出来的。让我不禁想起了以前在纽约时报工作过的一个记者的事情,在一年之内发了七十多篇新闻稿件,还获得过普利策新闻奖,但是最后证明,那些稿件中有36篇是假新闻,是闭门造车的结晶。世界级大报况且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更何况一些小报!
空有理论的修养,没有实际的行动,怎么说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样的新闻是站不住脚的。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梁衡说过自己从事新闻的经历,“我喜欢到田间地头去了解真是的社会,到一个地方采访我都会了解人民最真实的感受”。人民日报社河南分社记者曲昌荣讲过:“做记者,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到田埂里找感觉”。他们的言语无不是他们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鉴于此,我认为,要想做到新闻真实,要想做好新闻,我们需要去跑最鲜活的第一现场,要有不怕吃苦受累的精神,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汗水来诠释舆论监督的职责,来为人民服务。
正是在第一现场的艰苦爬摸滚打,实习期间出了《河南大蒜“暴涨”100倍》、《加油站再想“揩油”没有那么容易了》、《吃鲍鱼粽子,出的鲍鱼价》、《单行道商铺经营之现状》等就是在详实的采访基础上写出了切实反映民生的新闻稿件。
实习后记--我的新闻在路上
在河南商报王俊伟老师、齐亚琼老师、焦素芳老师、郑雪、纪宇等老师的关怀和指导下,我结束了为期两个半月的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才写了60篇新闻稿件,共计有63000多字。在这些用汗水和艰辛铸就的新闻稿件中,《价格暴涨“疯狂的大蒜”贵过猪肉》《吃鲍鱼粽子出的鲍鱼价》等几篇稿件为独家新闻,被新华网、人民网、新民网、新浪网以及《羊城晚报》等广为转载,引起极大社会反响,《价格暴涨“疯狂的大蒜”贵过猪肉》这篇稿子出来以后,被纷纷转载,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并一度采取措施,对于大蒜行业的这种问题进行“重拳出击”,一时间“蒜贵过肉”真正引起了人民的极大关注。
我非常感谢在实习中帮助我的老师们,还有在学校默默关怀我们的院系领导们,我想告诉你们,我的实习教会了我终生受益的很多东西,我谢谢你们。
在几个月的实习中,使我迅速成长,不仅在专业技能上,更是对媒体、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上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明白了我的理想是什么,我要做什么,我应该怎样去做的更好!我对于未来充满了信心。
新闻在路上,我会一直前行…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
第五篇:商报实习周记
商报实习周记
在安徽商报实习已经过了一个星期,可以累、压力、充实来形容。
经济板块的李世兵老师带我,有个师姐叫陈银银,新华学院的学生,他们是我目前在报社认识的两个人。第一天报
到社就出去跑了,虽然又累又热,但很高兴,没有重蹈其他实习生没事做的覆辙。给李老师看了第一篇稿子后,他问我,在学校写过稿子没。太伤自尊了,不是看9楼高我就跳下去了。暗自下决心第二天一定要把稿子写好。几天过去感觉有进步了吧,挺充实的。
几乎天天都要出去跑,很累,前天坐了8次公交车。从我住的地方到报社需要转一次车,大概40~50分钟左右才能到,挺远的。周二是7:40到住地的,周三是8:20到的,昨天稍微早些7:20到的。真的很累,这是我和陈银银师姐同样的感觉,今天在采访回来的公交车上我们都睡着了。每天都有些收获也挺充实的。由于公交路上不熟,前天每天都多走了两站路,今天终于弄明白了。
学校和社会真是两码事,书本上的知识能用上的基本上没有,学历也不重要,能力第一。你的过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这或许就是所谓的英雄不问出处吧!做人也要注意了,在商报只是个实习生,所以做人都是小心翼翼的,怕得罪人。5天之内只因为写稿子需要登了一次QQ需要,感觉夹着尾巴做人,憋屈。不过很感谢李世兵老师,还有陈银银师姐,李老师,报社人称大兵,在跑新闻、写稿子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陈银银在其他方面给了很大的帮助,天天一起出去跑,可谓“同甘共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