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毕业生网申的三大误区
对于零工作经验的应届大学生来说,企业启动校园招聘时所采用的“网申”是他们要逾越的第一道难关。
误区一见谁都投
应届生王意如最近开始发愁了,自己现在才开始网络申请,明显已经比同班同学慢了一步。因为早在8月中旬,企业陆续开放网申通道时,大家就纷纷回到学校盯着电脑屏幕开始了求职之路。心急如焚的小王眼看着自己落在了大家后头,这几天看到企业挂出招聘告示,不管对方是什么类型的企业,招什么方向的人,打开页面就闷头网申。几天下来,所有开放网申通道的企业倒也被她申请了个遍,同寝室的室友都调侃她患上了“网申强迫症”,而王意如自己则头晕眼花,根本已经记不得申请了哪些企业和职位。|专|家|点|评|
在网申中,应届生们往往会因为怕错失机会而盲目海投。但其实在繁复的网申过程中,可能会因此影响到求职热情,也无法把每次网申都做到尽善尽美,如果没能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求职目标、时间和细节,还可能在未来的面试中失分。
|专|家|建|议|
首先,要为自身设定好较为清晰的求职方向,有目的地进行网申;其次,可以列出一张网申明细表,记录下每次申请的公司名称、职位类型、申请时间等,随时根据后续结果进行跟踪,并总结自己每次的求职经验和教训;最后,为了能够每次以较高质量进行网申,需要在正式开始前,适时翻阅相关信息,做好充分准备,切不可盲目填写相关内容。
误区二机械投送
在进行第一家企业的网申时,Stella还有耐心逐字逐句地琢磨,力争最完美地展现自我。但这两天,她陆续申请第二家、第三家企业的职位时,发现状态已经逐渐回落,面对差不多的开放式问题,开始拿出标准答案的模板复制粘贴。在与寝室室友交流求职经验时,Stella发现大家都已经对繁琐的网申产生了倦怠心,谈起未来三个月还将陆续上线的企业网申,所有人都觉得很无奈。
|专|家|点|评|
反复录入个人基本信息,加上千篇一律的开放式问题,很容易让应届大学生在网申中陷入机械投送简历的泥沼。复制粘贴问题的标准答案,或是只改了公司名称的求职信,本身已经表明求职者对这家目标企业并不那么重视,与其花费心思,还不如不投。
|专|家|建|议|
不同企业招聘人才的标准都不尽相同,唯有针对职位描述,有的放矢地投送简历,成功的几率才会更高。在网申过程中,准备标准版本的回答并不是完全不可以,但起码要在应聘不同企业时,参照特定的人才要求和企业文化做一定程度的修改。求职倦怠心的产生,有时与盲目求职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面对心仪的公司,求职者在网申时必定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力图展现自己满满的斗志,丝毫不会感觉疲惫呢。
误区三反复申请
裴蓓平时做事小心谨慎,总要反复确认结果才算了结。不过,这样的性格被她运用到网申中,就成了一个致命伤。没有即刻回复信息的求职过程,让她总忍不住不停修改自己上传的信息,而那些要求发送简历到指定邮箱的招聘企业估计已经收到她投去的三五份一模一样的简历。虽然看了不少求职论坛,也听了不少前辈的劝,但是裴蓓总是甩不掉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情,只要没得到回复,心里总是忐忑不安。
|专|家|点|评|
求职是一种行为,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阶段开放的网申大多都要到11月左右才正式关闭申请通道,也就是说这两个多月中求职者能够做的事情只是等待结果。反复申请同一个职位,尤其是反复向同一个招聘邮箱发送简历,往往会适得其反,让人力资源管理者产生反感,而错失赢得工作的好机会。
|专|家|建|议|
既然求职需要等待,那么不妨享受这个过程。据调查,应届大学生平均每申请9个职位才能获得一次面试机会。与其在焦急的等待中变得心烦气躁,还不如抓紧时间好好留意各个招聘渠道,看看还有什么自己心仪的工作。这样一来,既能够有效利用等待时间,说不定还能多争取几次面试机会呢。
第二篇:网申求职误区盘点总结
网申求职误区盘点总结
网申最易陷入的五大误区
在就业紧缩的大势之下,在网上发布个人信息并进行定期更新是拓展人脉、寻找心仪工作的重要方法。如果利用不得当,没准你就会同多数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1、随意散布个人简介。
在各种社交网络上广为散布不完整的个人简介只会让你的目标受众备感困扰:你的潜在雇主还得费劲巴拉地去了解更多有关你的信息。
比起到处乱投未经润色、不够完整的网上简历,只在一家网站投递一份完备的网上简历要有效得多。你的时间是很有限的。选两三家网站,好好地经营自己吧。
很多人犯的一个错就是,加入Linked In及其他社交网站后,自己的介绍没有弄完整就向所有人公开了。仅仅去注册一个账户是远远不够的。至少得确保自己同35个人建起了关联,确保自己的个人介绍是百分之百完整的。对于Linked In会员来说,填写完整的个人介绍能让你得到工作机会的可能性提高40倍。”
2、忽视网络礼仪。
如果你开了博客,那么请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人事经理以及招聘人员很可能会浏览你的更新和帖子。微软公司曾经做过的一项调查发现,79%的人事经理及招聘负责人在做出录用决定之前会通过网络浏览应聘者的相关信息。其中70%的人表示他们曾经因为网上的相关信息最终将应聘者拒之门外。最主要的原因有:应聘者对于生活方式的见解、不恰当的评论、不合宜的照片及视频。
3、没有把你正在找工作这个信息传递给别人。
Dixon Hughes会计师事务所最近打算招聘一位业务拓展经理,市场及开发总监艾米丽•本宁顿在自己的Face book上添加了相关链接。她说,“很快我就收到一大群Face book好友的私人邮件,我原来都不知道他们正在找工作。我知道在求职时需要考虑隐私问题,不过如果别人都不知道你正在找工作,那也是个问题。” 改变这一点很容易,只需要在LinkedIn以及其他社交网站上更新你的状态,别人就知道你正在物色新工作了。
如果你现在还在上班,不希望现任老板知道你打算另谋高就,那就需要谨慎一些了。有一个方法就是让潜在雇主了解到你能为他们公司做什么。你可以弄一个自我定位或者说个人品牌陈述,包括你的基本情况、你做什么工作、可以为哪类公司效力,这样别人就可以了解你能为他们公司做什么了。
4、重数量不重质量。
审慎选择好友,只添加那些自己认识或者有过工作往来的人。不管是在LinkedIn、Face book还是其他社交网站,都是质量胜过数量。招聘方很可能会找你的某位好友来打听你的情况,所以要确保这个好友是你认识而且信得过的。
千万不要发送那种自动生成的千篇一律的自我介绍。多花个10秒钟时间写个一两行字,说明你是怎么知道对方的信息以及为什么想要加他为好友,顺便提一下你非常乐意帮助他或者把他介绍给自己的其他好友,绝对没有坏处。
5、仅仅通过网络寻求工作机会。
如今有大量的失业(以及低薪屈就)人员,很多公司一发布招聘信息就会被如潮的应征信淹没。为了控制应征者数量,有些公司选择不在网站和就业版上发布招聘信息。
仅仅通过网上寻找工作机会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如果求职者只在网上搜索工作信息──而不调动自己的人脉──很可能会错过一些“隐藏的”机会。高级别职位比低级别职位更少会在网上发布。你需要调动自己的人脉资源来寻找高级别职位的信息,这类职位可能都是由人事主管亲自负责招聘的。
网申求职误区盘点总结
1、漫不经心地四处张贴简历,易被他人恣意复制发往另一个站点,从而借用你的“身份”。
2、把简历贴在附件里发给雇主。这样做虽然非常简便,然而由于计算机病毒的流行,雇主根本不愿意冒着被染病毒的危险打开邮件附件,只希望在正文或申请表后面直接看简历。
3、冗长的电子邮件和应征信。邮件应短小精悍,直奔主题。
4、网上迷路。网上有很多有趣的站点可以访问,因此搜索网站时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甚至出现下网时才发现上网几个小时却没有真正找工作。所以应随时看看已确定好的具体目标。
5、寄希望于网上求职。千万别把网上求职作为唯一选择。在利用网络求职的同时,更要充分利用传统的求职方式,把精力放在效果最好的一种方式上。
6、同时在一家公司应征数个职位。公司老板会同时阅读各个部门的应聘材料,越专注于某个职位,给公司的感觉就越认真。
7、随意在简历上列出证明人。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证明人对招聘时遇到困难的老板来说,是个可利用的资源。不要轻易提供证明人的姓名,当确定公司已经将你列入考虑人选,并明确提出要求时,再提供证明人的姓名。
直面网申埋伏与解决技巧
网申的个人信息达不到企业预设标准,你就得提前对名企说拜拜,连进入笔试的机会都没有,因此可以说网申就类似于海选,是最为残酷的一关。这里就请几位通过网申,晋级决赛而成功进入汇丰、宝洁的过来人谈谈网申中的埋伏及解决的技巧。
GPA(学习成绩)GPA有多种算法,原来的4分算法已经不是唯一了,可以算所有科目总成绩,也可以算必修课总成绩,因此,你可以选择最优的结果填上去。其实每一种算法的结果差距都微小,但正是这一小部分可能让你提高年级名次。国际名企很重视求职者的成绩,一定会设定一个底线。许多外企在筛选时,都把GPA作为一项考察要素之一,外企的要求是top20%,即GPA>3、3。
社会职务
很多用人单位都发现过一个班级同时出现四五个班长或书记的情况,所以一定要坚持诚信原则。其实很多企业更中意求职者社会职务和社团成就,求职者只需在后来的开放式问题详述自己的成就即可。
英语能力
一般申请表的英语能力一项都会包含两项内容,一为英语考试成绩,二为英语使用能力自我评价。考试成绩只要不错,不管何种英语考试,都会帮你加分。英语能力没有绝对标准,自身实力很难定位时,不妨写得好一些。
开放式问题
网申中一些没有正确答案的开放式问题是企业筛选求职者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们回答时感到摸不着边际的部分。以下是被访者总结的网络申请比较常见的开放式问题:请描述自己最突出的非学业成就;描述你参与发起和实施的一个新活动。
第三篇:网申必填及误区解读
网申简单说就是大公司从成千上万的申请者中寻找出他们中意的人。举个例子,如果有1000人申请一个职位,首先代理企业网申的招聘网站会根据一些硬性指标,例如:学历、英语能力等删掉将近一半甚至是80%的申请者,然后根据不同的成绩、学历、工作经历、奖学金、学生工作经历等,给剩下的200个人打分。因此,一些网审中常用的关键词、企业的指标和招聘准则不可不知。学校:重点大学,即211工程学校,多数知名公司及职业中介机构以全国名牌大学作为衡量申请者的重要标准。
专业:知名企业基本对专业没有严格要求,但对于明确要求专业的职位,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专业及获得的与专业相关的认证。
英语:硬性指标大多要求四六级,新四六级则必须超过一定分数(425分左右),若有托福等国外考试高分成绩则可加分,能体现出口语能力则是非常抢眼的。
实习经历:尽量突出自己在500强、知名企业或与职位相关行业的优秀公司实习的经历,实习时间至少半年,可以显示自己的ability,能够真正了解并学习到公司的一些工作流程及行业信息。
学生工作:需做到部长级以上,并有实质工作业绩,从中要体现出leadership,team spirit,communication ability等。
奖学金/成绩:如有奖学金一定要将最重要的列在前面,成绩在班级或系内排前30%更要突出一下。
错误动作,别重复
由于网申过程往往会持续一个小时以上,所以很多重要的细节容易被忽视。以下是网申过程中几种易犯的错误,希望大家借鉴。
错误动作1——为了及时提交申请,打开网页直接申请。
动作纠正:在申请前,应该做好充分准备。比如,看看公司的企业文化,公司所强调的方方面面,这样在回答开放题时就可有的放矢,不致白忙一场。
错误动作2——细节并不重要,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了。
动作纠正:千万少犯低级错误,注意拼写、语法等细节问题。一般大公司都比较注重专业精神,像平时写email一样的“个性”风格往往不易被接受。网申虽不见面,却也别因手指的失误,失去了宝贵的印象分。
错误动作3——感觉网申太麻烦,填了一半就放弃。
动作纠正:网申过程一般情况下需要很长时间,有的甚至三四个小时,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放弃。不认真填写的唯一结果就是被刷下来。在现在的求职过程中,淘汰率最高的当属网申!
错误动作4——随心所欲,想怎么填就怎么填。
动作纠正:一般都是填写中英文两份简历,但是在填写过程中务必将中英文对应起来。来源:网络
第四篇:中国企业文化三大误区
从2001年开始,重新掀起一股文化热,大凡有些实力的企业都提出要搞企业文化建设,小型企业则跟随也做一些企业文化有关的培训,生怕落后在这股新的管理浪潮中,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些情形,有的企业领导对企业文化一无所知,只看到别的企业在做企业文化建设,舆论都在谈企业文化,就跟别人一样大谈文化建设甚至请广告公司或者咨询公司来做企业文化,至于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如何开展企业文化则不是他所关心的。作为一家以企业文化咨询为主的咨询公司,我们对中国当前企业文化的误区感到担忧,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中国企业文化工作有一些帮助,也建议与企业文化相关的各行业人士能够共同来推动中国企业文化的健康。1.CIS式的企业文化中国企业文化的一大悲哀就是将CIS理解成为企业文化,甚至将CIS凌驾于企业文化之上,这样的结果就是使企业文化形式化,让本来就属于企业管理软性因素的企业文化显得更“虚”!CIS(corporate identity strategy)企业形象战略是先于企业文化进入中国的一种理论,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管理理论,而是基于美学基础之上的一种企业形象宣传手法,至于它为什么会和企业文化挂上钩,则是因为从美国起源的CI到了日本之后经过日本人的改造,融入了企业理念内容才得以脱胎换骨,但它的本质还是以企业的对外形象为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它包含内容进行。CIS分为三大内容,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和VI(视觉识别),之所以分为这三大部分,是希望通过三大识别系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使消费者很容易区分出企业的差异性,从而建立企业品牌。从这个角度来说,CIS有包含企业文化的内容,就是MI理念系统部分,这是它与企业文化交叉的地方,但由于出发点不同,通过导入CIS的企业理念会侧重在企业的宣传方面,就是说CIS的企业理念部分往往做得很漂亮,很激动人心,很有煽动性,但它却不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充其量说是企业的对外宣传口号而已。导致这样的结果还有另外的原因,就是倡导或者说是推动CIS的专业机构一般是广告公司或者是策划公司,这些公司的专业性在美术和中文,形象和策划是他们的专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公司在企业形象塑造和推广方面的专业能力,但我们却担心由一群广告或策划人做出来的所谓企业理念是否适合企业战略和企业组织结构,因为毕竟形象讲究的是创意和感性,而管理则是要求理性和逻辑。尽管现在一些策划和广告公司也意识到这一点,也强调他们的CIS是基于企业战略之上,但对于理性的企业家来说,管理并不是可以由那些创意和点子所能代替的。中国企业文化CI化的重要原因与中国企业家的“务实”精神也分不开。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往往要投入一笔可观的费用,而企业家则是希望能够“多、快、好、省”地收回这笔投资,如果通过CIS导入企业文化,一方面提升了企业形象,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提升企业文化内涵,一举两得,因此尽管知道这样的企业精神是不适合企业需求的,也就只好默默地认了。而这种重形式而不注重内涵的企业文化怎么能够让企业员工为之而奋斗,为之而激动,为之而忠诚一生呢?2.思想式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在国有企业垄断,企业文化的代名词就是政治思想工作,直到今天,中国企业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但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却依然如久,政治思想式的企业文化观点根深蒂固,甚至有人将这点归纳为中国企业文化的一大特色,并提倡要继续保持并发扬光大,奇怪的是,居然有些专家学者也提倡企业文化就是政治思想的观点,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天天说要政企分开,但是对于企业的精神管理却将它归纳到政治工作上来的主要原因。,在提倡政企分开的政策下,大多数的国有企业的“第一把手”已经不是党委书记,而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但是由于原因,党群工作一直是和企业文化相联系的,企业文化工作也就是由党团组织负责,所以在国有企业,企业文化虽然不叫思想政治工作,但依然带有政治的色彩在里边,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员工都认为企业文化是形式主义,是务虚的最直接原因。其实这个本身并不是问题,理由很简单,企业存在的最根本目的是企业要生存,企业必需追求
最大的利润,是以利益为中心的,而党团工作是以政治工作目标为中心,这两者的根本目标不同。如果一个企业将政治思想工作列到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去,将政府提倡的某些政策作为企业文化的内容,那这种企业文化在本质内容上就不符合企业发展的,它不可能是企业全体员工的一种核心价值体系,也就不可能成为指导企业的行为方式的精神准则。现在还有很多国有企业,它们的企业文化不外乎就是如下内容“团结、奋进、创新、向上、务实、以人为本”,这种千篇一律的口号式理念,没有企业的个性,真正做到“放之四海而皆准”,这种企业文化是不可能让员工达成共识的。有一个企业更加离谱,居然将计划生育列入企业文化的制度建设里面,这是明显的政策思想企业化的体现。让企业文化与政治思想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一个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实体,这也许是政企分开的最有效体现。3.全盘西化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虽然起源于日本却是由美国人形成理论,在中国入世之后,许多的西方管理理论大量被中国企业所采用,一时间好像是只有西方的管理才是最好的,中国企业的出路就是要按照西方管理理论来运作,因此许多“海归派”也特别值钱,他们将在西方学到的管理理论搬到中国来,大有一副天下非我莫属的姿态。我们认为,西方企业管理理论能否在中国运用,能否适合中国国情,其中一个主要判断标准就是它能否融入到中国文化当中。
什么管理可都以引进,就是文化不能引进。原因很简单,企业文化是基于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上,任何先进的管理模式如果不能与当地文化相结合,那它就会水土不服。文化的差异已经是当今跨国管理的重要因素,跨文化管理对于文化融合的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尊重当地传统文化,以共同文化管理模式来代替单一的文化管理模式。所以我们在引进西方先进管理理论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原则,一味强调西方管理理论的有效性,却忘记传统文化的精华,结果只能以失败告终。“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任何制度的框架都有其优劣性,无论是那种管理职能,它都是根植于文化之中,我们可以借鉴其它优秀的管理经验,但却不能够模仿或者抄袭,因为管理无定势,只有将卓越的管理融入到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中,发挥传统民族文化的精华,选择与借鉴和民族文化深层结构有互补或一致的,才能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模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模式,民族的、传统观念、价值观念、语言行为等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如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民族文化也是不可能重复的,所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多样性。就管理模式来说,美国式的管理和日本的管理就有很大区别,但这两者之间并不能说那一个最好,适合就是最好的,这是无数管理和企业出来的经验。因此中国企业文化更多的不是要去学西方企业的精神内涵,而是他们如何执着地将核心价值观转化成企业员工行为的做法。只有中国人的精神才是中国企业文化的支柱,也只有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企业文化才可能是中国企业的文化。除了这三方面外,当前中国企业文化还有其它一些认识误区,本文就不全部列出。需补充的是,中国也有许多优秀企业,他们的企业文化建设已经取得长足进展,是中国式企业文化的重要推进者。
第五篇:中国企业文化三大误区
中国企业文化三大误区
出处:未知,2004-9-22,作者:未知
从2001年开始,中国重新掀起一股企业文化热,大凡有些实力的企业都提出要搞企业文化建设,小型企业则跟随也做一些企业文化有关的培训,生怕落后在这股新的管理浪潮中,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些情形,有的企业领导对企业文化一无所知,只看到别的企业在做企业文化建设,社会舆论都在谈企业文化,就跟别人一样大谈文化建设甚至请广告公司或者咨询公司来做企业文化,至于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如何开展企业文化则不是他所关心的内容。作为一家以企业文化咨询为主的咨询公司,我们对中国当前企业文化的误区感到担忧,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中国企业文化工作有一些帮助,也建议与企业文化相关的各行业人士能够共同来推动中国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
1.CIS式的企业文化
中国企业文化的一大悲哀就是将CIS理解成为企业文化,甚至将CIS凌驾于企业文化之上,这样的结果就是使企业文化形式化,让本来就属于企业管理软性因素的企业文化显得更“虚”!
CIS(corporate identity strategy)企业形象战略是先于企业文化理论进入中国的一种理论,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管理理论,而是基于美学基础之上的一种企业形象宣传手法,至于它为什么会和企业文化挂上钩,则是因为从美国起源的CI到了日本之后经过日本人的改造,融入了企业理念内容才得以脱胎换骨,但它的本质还是以企业的对外形象为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它包含内容进行分析。CIS分为三大内容,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和VI(视觉识别),之所以分为这三大部分,是希望通过三大识别系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使消费者很容易区分出企业的差异性,从而建立企业品牌。从这个角度来说,CIS有包含企业文化的内容,就是MI理念系统部分,这是它与企业文化交叉的地方,但由于出发点不同,通过导入CIS的企业理念会侧重在企业的宣
传方面,就是说CIS的企业理念部分往往做得很漂亮,很激动人心,很有煽动性,但它却不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充其量说是企业的对外宣传口号而已。导致这样的结果还有另外的原因,就是倡导或者说是推动CIS的专业机构一般是广告公司或者是策划公司,这些公司的专业性在美术和中文,形象和策划是他们的专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公司在企业形象塑造和推广方面的专业能力,但我们却担心由一群广告或策划人做出来的所谓企业理念是否适合企业战略和企业组织结构,因为毕竟形象讲究的是创意和感性,而管理则是要求理性和逻辑。尽管现在一些策划和广告公司也意识到这一点,也强调他们的CIS是基于企业战略之上,但对于理性的企业家来说,管理并不是可以由那些创意和点子所能代替的。中国企业文化CI化的重要原因与中国企业家的“务实”精神也分不开。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往往要投入一笔可观的费用,而企业家则是希望能够“多、快、好、省”地收回这笔投资,如果通过CIS导入企业文化,一方面提升了企业形象,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提升企业文化内涵,一举两得,因此尽管知道这样的企业精神是不适合企业需求的,也就只好默默地认了。而这种重形式而不注重内涵的企业文化怎么能够让企业员工为之而奋斗,为之而激动,为之而忠诚一生呢?
2.政治思想式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在国有企业垄断时代,企业文化的代名词就是政治思想工作,直到今天,中国企业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但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却依然如久,政治思想式的企业文化观点根深蒂固,甚至有人将这点归纳为中国企业文化的一大特色,并提倡要继续保持并发扬光大,奇怪的是,居然有些专家学者也提倡企业文化就是政治思想的观点,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天天说要政企分开,但是对于企业的精神管理却将它归纳到政治工作上来的主要原因。目前,在提倡政企分开的政策下,大多数的国有企业的“第一把手”已经不是党委书记,而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党群工作一直是和企业文化相联系的,企业文化工作自然也就是由党团组织负责,所以在国有企业,企业文化虽然不叫思想政治工作,但依然带有政治的色彩在里边,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员工都认为企业文化是形式主义,是务虚的最直接原因。
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理由很简单,企业存在的最根本目的是企业要生存,企业必需追求最大的利润,是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而党团工作是以政治工作目标为中心,这两者的根本目标不同。如果一个企业将政治思想工作列到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去,将政府提倡的某些政策作为企业文化的内容,那这种企业文化在本质内容上就不符合企业发展的规律,它不可能是企业全体员工的一种核心价值体系,也就不可能成为指导企业的行为方式的精神准则。现在还有很多国有企业,它们的企业文化不外乎就是如下内容“团结、奋进、创新、向上、务实、以人为本”,这种千篇一律的口号式理念,没有企业的个性,真正做到“放之四海而皆准”,这种企业文化是不可能让员工达成共识的。有一个企业更加离谱,居然将计划生育列入企业文化的制度建设里面,这是明显的政策思想企业化的体现。让企业文化与政治思想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一个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实体,这也许是政企分开的最有效体现。
3.全盘西化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虽然起源于日本却是由美国人形成理论,在中国入世之后,许多的西方管理理论大量被中国企业所采用,一时间好像是只有西方的管理才是最好的,中国企业的出路就是要按照西方管理理论来运作,因此许多“海归派”也特别值钱,他们将在西方学到的管理理论搬到中国来,大有一副天下非我莫属的姿态。我们认为,西方企业管理理论能否在中国运用,能否适合中国国情,其中一个主要判断标准就是它能否融入到中国文化当中。
中国什么管理理论可都以引进,就是企业文化不能引进。原因很简单,企业文化是基于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上,任何先进的管理模式如果不能与当地文化相结合,那它就会水土不服。文化的差异已经是当今影响跨国管理的重要因素,跨文化管理对于文化融合问题的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尊重当地传统文化,以共同文化管理模式来代替单一的文化管理模式。所以我们在引进西方先进管理理论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原则,一味强调西方管理理论的有效性,却忘记传统文化的精华,结果只能以失败告终。“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任何制度的框架都有其优劣性,无论是那种管理职能,它都是根植于文化之中,我们可以借鉴其它优秀的管理经验,但却不能够模仿或者抄袭,因为管理无定势,只有将卓越的管理融入到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中,发挥传统民族文化的精华,选择与借鉴和民族文化深层结构有互补或一致的内容,才能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模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模式,民族的发展历史、传统观念、价值观念、语言行为等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如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民族文化也是不可能重复的,所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多样性。就管理模式来说,美国式的管理和日本的管理就有很大区别,但这两者之间并不能说那一个最好,适合就是最好的,这是无数管理和企业总结出来的经验。因此中国企业文化更多的不是要去学西方企业的精神内涵,而是学习他们如何执着地将核心价值观转化成企业员工行为的做法。只有中国人的精神才是中国企业文化的支柱,也只有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企业文化才可能是中国企业的文化。
除了这三方面外,当前中国企业文化还有其它一些认识误区,本文就不全部列出。需补充的是,中国也有许多优秀企业,他们的企业文化建设已经取得长足进展,是中国式企业文化的重要推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