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启示

时间:2019-05-15 14:3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沈阳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沈阳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启示》。

第一篇:沈阳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启示

沈阳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启示

摘要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对于发展和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要意义。沈阳市在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二十世纪末沈阳市开始积极探索农业信息化之路,着手组建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遇到很多问题,并且与农业信息化先进的发达国家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本研究旨在对这些经验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构建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推进沈阳市农业信息化提供建议和参考。

目前沈阳市初步建立了全市农业信息网,各级农业信息站与农业信息网互补,并实现信息共享。通过对沈阳市农业信息需求现状调查,表明各类农业生产经营者对农业各类信息有着不同需求。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都对农产品市场信息有较大需求;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对农产品加工技术信息有明显需求;合作社和农户则对农产品价格信息有需求;农户对种植、养殖的品种和技术信息需求更大。通过分析研究,沈阳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存在工作经费不足且配置不合理、农业信息服务互动性较差、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不高、农业信息化服务主体较为单一等四个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政府对农业信息化服务认识不到位;农民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缺少团队意识,处于弱势地位;信息供给形式单一,供给量不足;农业信息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程度不足,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沈阳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评价结果表明沈阳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运行效果总体良好,但存在农业信息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和农业信息化服务机构及法规政策不健全的问题。沈阳市村级信息站运行评价结果表明各县区间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影响了信息站总体运行效果。根据以上分析和评价,沈阳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发展对策建议如下:强化政府主导地位和监管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农业信息发布制度加快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完善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积极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机制创新努力提升信息主体农民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沈阳市

Abstract

Th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is very significant to develop and improv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to mak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to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and to construct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Th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has the beneficial attemption in Shenyang City.At the end of 20th century,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began to discovery how to develop in Shenyang city, and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ed simultaneously.But the process of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is slow by technology, capital, and many other factors.At present th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nets have been set up in Shenyang city, all level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tation and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nets have a complementary, and realize the sharing information.Through th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demand of Shenyang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the data shows that all kind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perator of of all kinds of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have different needs.Leading enterprises, cooperatives, farmers have larger demand to agricultural products market information;Leading enterprises and cooperatives to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technology information have obvious needs;Cooperatives and farmers have demand to produce price information;Farmers on cultivation, breeding need more variety of technical information.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study, we can find that th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has four problems in Shenyang City, such as work fund shortage and unreasonable allocation, the bad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service interactivity, the low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service level, the relatively singl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service main body.The root cause of these problems are four aspects, such as impro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government’s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service;the low peasa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e lack of team consciousness and disadvantaged;single information supply form, low supplies;the short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he low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service level.Th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service system running effect is good in general in Shenyang city, but there is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service personnel team construction lagging and imperfect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services and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Shenyang village information station operation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interval counties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has a large gap and unbalanced developments of region information station influence the overall effects of operation.According to abov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th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s follows in Shenyang city: strengthening the government the dominant position and regulatory efforts, Increasing the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establishing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release system, speeding up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team construction, improving information service network construction, actively developing th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innovation, making great efforts to improve the main body of the information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farmers.Key words: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Service system, Shenyang city

第二篇:沈阳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启示第一章

沈阳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启示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农业不仅要解决全国13亿人吃饭问题,还直接关系着9亿人生活水平和质量,同时农业也为新型工业化源源不断的供应原材料,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平台和空间,可以说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和社会稳定。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用占世界22%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70%的人口,而且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民收入快速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水平都大大改善,可以说农业发展使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农业高速增长的背后却是农业资源的大量浪费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这种以资源和生态换取增长的模式是难以持久的,完全不具备可持续性。面对有限的农业资源即将消耗殆尽,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开始探索现代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而现代可持续生态农业发展,一方面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一方面依靠模式创新。科技进步主要是自然科学范畴,而生产模式创新,当前主要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很大程度上依托农业信息化,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都离不开信息的采集、输送和处理,农业信息化可以带动或推进农业产业化。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网络化、科技化、数字化和知识经济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成为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普遍以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并且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信息化在经济领域、社会管理领域、军事领域的应用,大大拓展了各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使各国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质量也大幅度提高。信息化在各个产业领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化农业也已经成为信息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缺少农业信息化的国民经济信息化是不完整的,缺少稳定发展基础的。因而没有农业的信息化就没有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信息化是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强调要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新世纪前 20 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十七大再次强调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2010年国家农业部与中国联通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重点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三大领域开展信息化深层合作,把3G、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通过试点示范,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沈阳作为国家重工业基地,其农村经济尤其是农业经济仍是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

础,在全市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截止2009年末,沈阳仍有252.3万农业人口和141万农村劳动力,分别占全市总人口的37%和20%。而沈阳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资源不足与资源浪费或闲置同时并存,农业科技落后、成果转化率低,生产分散而市场信息不灵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信息不畅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这些深层次矛盾解决的关键就在于农业信息化,而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是农业信息化的保障。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沈阳市已开始积极探索农业信息化之路,着手组建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遇到很多问题,并且与农业信息化先进的发达国家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本研究旨在对这些经验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构建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推进沈阳市农业信息化提供建议和参考。

1.2.2研究意义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对于发展和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综合竞争力及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够增强政府科学决策能力,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通过信息网络的应用,引导农民及时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并进行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逐步实现分散的家庭小生产与国际、国内两个农产品市场的有效对接,从而减小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为政府和农业生产者提供及时、准确而真实地市场信息,可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市场流通效率;第二,能够用现代科技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第三,能够提高农民素质,改变农民的思想文化观念,增加农民收入;四是能够改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因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普及,需要从事信息技术劳动、智力知识劳动和信息服务的人越来越多,从而改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

用信息技术指导农业,对于快速改造传统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长期持续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必经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对于促进辽宁省的农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宏观面讲,完备而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将保障辽宁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有效地进行;将会促进辽宁省农业从高耗、低效型传统农业向低耗、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将发挥“后发优势”,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力和农业技术水平上的差距,并为WTO背景下辽宁省农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提供最强有力的保障。从微观方面讲,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对于增加辽宁省农民收入将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当前辽宁省农村一些地方出现的“卖难”问题,有时并不

是农产品绝对过剩,而是信息服务不及时导致错过了最佳销售时机而导致,农业信息服务所提供的市场信息,将能保证农产品购销方面的两畅,从而使农民增加收入;另外,农业信息服务能提供适合辽宁省农民的农业新技术、农业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优良农业信息,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从而对农民增收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沈阳市全面贯彻落实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大工作力度,探索实践了形式多样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全方位、多渠道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农业信息。目前,沈阳市共有1451个村,已有1243个村建立了农村信息站,占全市的86%左右。另外,沈阳市率先发布了农业信息化体系地方标准五个,包括信息化体系建设标准20余项。同时,沈阳市又开展了全市农村信息员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广大农民的信息需求,调动了他们应用网络信息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信息人才的素质。

尽管如此,沈阳市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网络成本较高、利用效率低,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部门联动不畅,信息时效性不足等等。因此,必须及时、充分地消化利用信息化生产力,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加快沈阳市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综上述,在农业信息化取得初步进展的背景下,调查研究沈阳市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信息化服务的现状,深入探讨提升沈阳市农业信息化的途径就成为沈阳市农业信息服务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

1.3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国内外信息化研究动态

信息是反应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特征和变化的知识,是数据加工的结果,信息是有用的数据。信息以物质介质为载体,传递和反映世界各种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征。信息论及数字通信时代的奠基人克劳德.香农(C.E.Shannon,美国,1948)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孙小礼等-2000)。控制论创始人美国维纳(N.Wiener,美国,1948)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所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内容的名称”。我国学者黄学忠认为“信息是客观世界事物和特征的反映”(乌家培-1993)。忠义信认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是指事物运动的状态以及它的状态改变的方式;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是指主体所感知或者主体所表达的事物运动的状态以及状态变化的方式(忠义信-1995)。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一个日本学者提出来的,之后传到西方,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信息化的概念在西方开始普遍使用。信息化是指发展和培育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过程。信息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表示的是社会整体及各个领域的信息获取、处理、传递、利用的能力和水平。信息化是全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态系统过程。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信息产业内部建设,而是信息产业与其它众多产业结合,是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不断加以应用,并逐渐发挥重要作用的过程。信息化几乎与所有行业都密切相关,农业领域有农业信息化,工业进步需

要工业信息化,国防也要实现国防信息化。1994年美国提出了建立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战略思想,同年欧盟也正式公布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和实现欧洲“信息社会”的长远发展计划。可以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进入了信息化社会(石丽琴-2004)。自90年代中期因特网普及以来,信息化发展极为迅速,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发达国家移动互联网普及又迎来,信息化迎来新的发展高潮。我国信息化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目前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1.3.2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

在西方发达国家,以信息技术发展为基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和形成可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计算机农业科学计算、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开发、知识的处理、自动控制的研究与开发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在这三个时期,各国介入发展的时间并不相同,各个国家农业发展的实际也有较大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农业信息化特点。美国以政府为主体五大信息机构为主线,形成国家、地区、州三级农业信息网同时构建了庞大、完整、规范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形成了完整、健全、规范的信息体系和信息制度(范凤翠-2006)。在法国表现为不同的农业信息化利用方式共同发展,多元化信息服务主体共存局面(崔国胜等-2004)。而在德国,信息技术一直是德国政府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领域,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农业新技术、德国农业信息技术得到普及并向农业全面信息化迈进。

与欧美发达国家比较,亚洲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相对落后,但近些年发展迅速。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并建立了完善的农业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经营中的作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应用,农业效益大幅提升。日本非常重视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与应用,发达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使日本的农业获得了极高的劳动生产率(杨艺-2005)。印度采取公私共享的合作模式,在基础设施很不完善的条件下,实现广大农民真正享受信息服务,而且注重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加强对农民的培训,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通过多种方式互补,保证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印度很重视进行广泛国际交流合作,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合作建立印度亚洲多媒体实验室致力于探索低成本易推广的信息系统、农村软件、实现数字农村等。韩国农业信息化施行了一种被称为“追赶型”的模式,学习和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经验,实现信息技术的农业领域应用,重点强调信息技术在农业部门的应用实效。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农业信息资源现状、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和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李应博-2006)。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政府和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中存在着重视不够,口头上和文件里重视,但真正的投入有限,农业信息化服务的人才很少(董国英-2008)。从信息传输渠道方面看,乡镇这一级是阻碍农业信息传输的瓶颈,构建基于基层乡(镇)的农业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乡(镇)信息中心、村信息站、上级主管部门、涉农机构、科研院所以及若干个信息员,组成以乡镇农业信息服务和数据采集为核心,以信息采集、综合上传和服务农户为目标的有效信息管理系统;从信息服务组织机构看,造成农户获取信息的障碍主要是由于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组织机构建设滞后,信息资源缺乏、可靠性差,信息传递渠道不畅,农户的实际收入水平低等因素(刘韬-2006);从农业信息供需方面看,我国农业信息供需不平衡,其主要矛盾为农业信息类别、农业信息流通渠道、农业信息市场化运作要求和用户市场意识淡薄(卓文飞-2007)。

1.3.3国内外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研究动态

在发达国家,把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作为农业发展一个重要的支撑系统。普遍采取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注重农业信息立法,加大国际合作,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有力的措施建设(郭作玉-2006)。美国不仅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的市场信息网络,还建立功能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组织机构,专门负责农业信息化服务,还健全了全国农业信息体系发展的政策法规(胡笑梅-2007),使农业信息化有了政策保障。日本建立了完善的农业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发挥民间在提供市场信息方面的作用,并重视计算机在农村的普及与应用(庄传礼-2006)。法国形成政府、民间、大学等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格局和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主体,信息服务主体包括国家农业部门、农业商会、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及各种农业行业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民间信息媒体和各种农产品生产合作社以及互助社等。虽然欧盟官方机构是农业信息服务的主体,除了官方的信息服务外,农业协会(包括行业组织、农业商会)、期货市场和保险机构提供的信息服务也占很大一部分,是欧盟防范农业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智盛-2006)。此外,韩国作为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的国家,采取了农业信息化的“追赶型”模式,注重信息技术应用的实效。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信息系统,农业电子商务也极为发达。利用多媒体远程咨询系统培训农民,进行田间演示教学,由专家现场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易法敏-2008)。

国内有关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家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发展战略研究和地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方面(李应博-2005),例如中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发展战略研究(张玉香-2005),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行为选择,网络环境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赵永胜-2004),北京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张俊峰-2003),广州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模式研究(韩方珍等-2005)等。孙素芬(2006)从信息服务资源系统建设、信息服务传输系统建设、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以及信息服务组织管理系统建设四个方面对北京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践进行了阐述。李晓(2007)在分析四川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应重视建立信息采集系统、信息加工与处理系统、信息发布与应用系统。

1.4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信息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主,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通过沈阳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现状调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沈阳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实证分析法:通过实地调研及资料收集对区域农业信息服务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构建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并对其进行评价,提出其问题所在。

(2)定量与定性分析法:基于发展现状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Key words: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Service system, Shenyang city

第三篇: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调查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调查

系部名称:食品系专业: 食品营养与检测

年级:2011级班级:02班姓名:高小云

学号: 113470204

实践时间: 2012年8月4日 至 2012 年8月6日 共 3天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主题,明确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全面部署了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创新机制、创新条件、创新人才等任务,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就如何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我们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结构

1、学历和职称结构。2009年底,全县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各种专业科技人员共有562人,大学本科占16.4%,大专占38.2%,中专以下占45.4%;具有高级职称的占全县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总数的1.8%,中级占15.6%,初级以下占82.6%。

2、编制及从业人员结构。2009年底,全县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共核定编制654人,实有从业科技人员562人,其中农业核定编制285人,从业人员234人,林业核定编制97人,从业人员96人,畜牧业核定编制114人,从业人员70人,水利水产业核定编制59,从业人员58人。

(二)管理体制及经费来源

根据调研,全县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基本上由三种类型构成。

1、是政府主导服务型。以政府系列涉农部门构成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也是目前政府服务“三农”的主要载体,以公益性服务为主体,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乡镇机构改革前由县、乡两级农技、农经、农机、林业、水利、水保、畜牧等技术站组成,分别为各自主管部门管理。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一级将农技、水保等站合并成立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其人员和经费由乡镇政府管理,主管部门农牧局只负责业务指导和技术职称评审。林业、水产、畜牧在乡镇单独建站,人员、经费、业务指导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农机部门类

似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但属差额事业单位,从2007年开始,财政只负担人员工资的80%。这些推广机构,在全县农业、水利、农机、林业、畜牧、水产技术的开发、引进及推广应用,指导农户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外向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副产品的转化和附加值,创办经营服务实体,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开展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等科技推广服务方面,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较好作用。

2、是政府引导服务型。主要是把县级科技推广单位具有一技之长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下派农业生产第一线,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科技“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形成科技人员基层创业,也就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县目前已选派科技特派员148名,累计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35个,探索出了建立利益共同体等形式的运行机制。

3、是自发组织合作型。主要是由民间各类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经济合作组织构成,其服务对内为会员实行非盈利性的有偿服务,对外则以市场为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已发展到81个,会员(社员)达14170多人,带动农户导向,为自身的积累和为会员谋取最大化利益的商业操作。全县目前获得认证的3.8万户,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农业机械等领域,协会对发展特色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直接起着作用。

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一)体系建设得到领导重视。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有关精神,紧密结合本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实际,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工作,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入生产第一线,坚持走科技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新路子,大力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育新农民,形成了主要领导重点管、分管领导亲自抓的工作格局,定期深入基层、田间地头开展调研、现场办公,促进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得到加强。调查显示,各地主导型农技推广网络已经形成,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以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为主导,以乡(镇)农科站为基础新组建的跨乡镇中心区域站为辐射,以村级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

织为带动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得到加强,办公场所和人员得到落实,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有了保障。许多基层服务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通过逐级咨询解决,还可通过“农业信息网”和拨打“农业118”服务热线等方式查询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方式的灵活多样性使服务质量有所提升,有效满足了农民群众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信息技术需求。

(三)新技术推广有了较大进步。各县(市、区)积极争取项目,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许多新技术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各级农技服务机构积极加强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民间新技术推广体系的协作配合,广泛开展良种引进、典型培育、技术推广、科技培训等工作,加快了高效农业的发展步伐。特别是测土配方施肥、黄牛冻配改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强了农民对新技术的认知率,提高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通过新技术推广,全市畜牧业实现了传统养殖向现代综合技术配套养殖,单家独户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传统饲养向新技术饲料饲养的“三个转变”,取得了饲养规模、配套技术、品种质量、安全水平的“四个提升”。全市粮食和畜牧良种利用率分别达到96%、90%以上。

(四)农业科技服务形式灵活多样。一是干部参与农业科技服务。新技术推广由于受季节及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少,作物种植面积广、养殖户分散的客观条件限制,县、乡两级服务机构为广泛开展新技术推广,采取优先培训基层干部,由基层干部分区包片带领群众种植新品种、使用新技术,既抓住了季节又保证了技术,还有效解决了人员少、技术推广进展缓慢的难题。二是大户带动作用成效显著。通过产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与同类产品及技术的产量、质量形成的鲜明对比,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认可程度进一步提高。三是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广度进一步加深。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农广校、科技示范基地,扎实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引导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增强致富能力。

三、农业科技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投入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近几年,依靠项目支持县乡农技中心(区域站)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主要还是办公等基本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区域站,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不大,专业技术设备基本还是空白,有些检测检验必须依靠市级,有的甚至要依靠省里来完成。有些县农业技术人员的报酬也未得到落

实。

(二)人才资源短缺,结构不合理。有些地方农技部门都存在编制空缺现象,主要是受到事业单位逢进必考政策限制,新人进不来,农业科技人员断档较为普遍,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三)科技服务手段落后,创新方式不多。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联合协作不够,新技术推广服务方式创新不多,仍停留在办班培训、技术咨询、印发材料、示范带动等基本层面上,科技推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实际需要。村一级除一些种养业发达地区成立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为会员服务以外,大部分村没有服务网点和信息网络服务。

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几点建议

通过对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我们认为,我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尽完善,但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一)创新服务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单纯政府型的服务机构和公益性的服务方式已无法完全满足社会需求,也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已迫在眉睫。政府要统一规划,科技部门牵头,农、林、水等涉农部门配合,形成政府主导公益性服务、市场主导经营性服务的科技服务网络,既发挥政府公益性服务机构的作用,又拓展经营农资企业的参与;既发挥专家型人才的作用,又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要利用政策导向,吸引壮大农业科技服务队伍,补充基层科技力量的不足,逐步形成服务主体多形式、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对象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

(二)加强网络建设。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网络建设中,县、乡服务机构建设虽然还很薄弱,但有机构、有人员、有基本的服务设施,而相当一部分村组网络建设还是空白,县、乡服务缺乏承接。为此,要在继续重视加强县乡服务机构建设的同时,主攻点应放在村一级。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的村应进一步鼓励引导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支持和引导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农民、组织与其他人员以自愿联合、共同投资、共担风险、民主管理和平等互助的原则,组建农业专业技术合作社和其他类型的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地处偏远或优势产业不明显的村组,要扶持发展农资经营户、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联系点,对经营者和种养户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担当起对当地农户的基本生产技术指导,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带动千家万户。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技术,办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站和“农业科技118”服务热线等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专家咨询的服务作用。

(三)加强队伍建设。农业科技人员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细胞,他们的活力决定农业科技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切实调整配备好农业科技专业人员,通过内部调整优化人员专业结构,使农技服务机构专业人员比例最低达到70%以上。同时要重视补充新鲜血液,在坚持农业科技人员全员聘用制,公开招聘、凡进必考、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等人事制度的前提下,人事部门在制定事业单位人员招考计划时,应把农业科技人员列入计划,适当放宽招考条件,把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选拔进农业科技人员队伍。要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鼓励通过自学、进修深造和短期培训等形式,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要重视农业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定向委培等形式,解决后备人才匮乏的问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行岗位目标管理,工作绩效与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福利补贴挂钩,对有突出贡献者政府应给予重奖。

(四)转变服务方式。要积极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机制,积极探索行政驱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通过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种养殖大户和产业化基地签订技术推广、承包合同,积极探索按合同要求提供规范化的有偿技术服务途径。通过以资金入股、项目技术参股等形式领办创办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科技咨询中介服务机构等经济实体,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投入回报新机制。通过转变服务方式,促使科技服务由单纯的技术推广向信息、技术、购销一体化综合服务转化,向农科教一体化转化,通过整合资源,引导组建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产业协会等途径,提高技术的集成化水平,降低推广成本。

(五)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把农业科技服务当作公共事业来办,把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逐年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二是积极争取项目,充分利用国家关于乡镇农技站、畜牧兽医站、产业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信息化和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建设上的扶持政策,通过项目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三是鼓

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自主创新投入,采取政策引导、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鼓励农产品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四是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市场化经营为格局的新模式、新机制。

第四篇: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调查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调查

系部名称:食品系 专业: 食品营养与检测 年级:2011级 班级:02班 姓名:高小云 学号: 113470204 实践时间: 2012年8月4日 至 2012 年8月6日 共 3天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主题,明确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全面部署了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创新机制、创新条件、创新人才等任务,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就如何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我们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结构

1、学历和职称结构。2009年底,全县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各种专业科技人员共有562人,大学本科占16.4%,大专占38.2%,中专以下占45.4%;具有高级职称的占全县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总数的1.8%,中级占15.6%,初级以下占82.6%。

2、编制及从业人员结构。2009年底,全县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共核定编制654人,实有从业科技人员562人,其中农业核定编制285人,从业人员234人,林业核定编制97人,从业人员96人,畜牧业核定编制114人,从业人员70人,水利水产业核定编制59,从业人员58人。

(二)管理体制及经费来源

根据调研,全县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基本上由三种类型构成。

1、是政府主导服务型。以政府系列涉农部门构成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也是目前政府服务“三农”的主要载体,以公益性服务为主体,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乡镇机构改革前由县、乡两级农技、农经、农机、林业、水利、水保、畜牧等技术站组成,分别为各自主管部门管理。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一级将农技、水保等站合并成立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其人员和经费由乡镇政府管理,主管部门农牧局只负责业务指导和技术职称评审。林业、水产、畜牧在乡镇单独建站,人员、经费、业务指导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农机部门类似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但属差额事业单位,从2007年开始,财政只负担人员工资的80%。这些推广机构,在全县农业、水利、农机、林业、畜牧、水产技术的开发、引进及推广应用,指导农户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外向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副产品的转化和附加值,创办经营服务实体,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开展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等科技推广服务方面,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较好作用。

2、是政府引导服务型。主要是把县级科技推广单位具有一技之长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下派农业生产第一线,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科技“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形成科技人员基层创业,也就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县目前已选派科技特派员148名,累计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35个,探索出了建立利益共同体等形式的运行机制。

3、是自发组织合作型。主要是由民间各类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经济合作组织构成,其服务对内为会员实行非盈利性的有偿服务,对外则以市场为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已发展到81个,会员(社员)达14170多人,带动农户导向,为自身的积累和为会员谋取最大化利益的商业操作。全县目前获得认证的3.8万户,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农业机械等领域,协会对发展特色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直接起着作用。

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一)体系建设得到领导重视。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有关精神,紧密结合本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实际,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工作,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入生产第一线,坚持走科技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新路子,大力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育新农民,形成了主要领导重点管、分管领导亲自抓的工作格局,定期深入基层、田间地头开展调研、现场办公,促进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得到加强。调查显示,各地主导型农技推广网络已经形成,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以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为主导,以乡(镇)农科站为基础新组建的跨乡镇中心区域站为辐射,以村级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带动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得到加强,办公场所和人员得到落实,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有了保障。许多基层服务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通过逐级咨询解决,还可通过“农业信息网”和拨打“农业118”服务热线等方式查询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方式的灵活多样性使服务质量有所提升,有效满足了农民群众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信息技术需求。

(三)新技术推广有了较大进步。各县(市、区)积极争取项目,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许多新技术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各级农技服务机构积极加强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民间新技术推广体系的协作配合,广泛开展良种引进、典型培育、技术推广、科技培训等工作,加快了高效农业的发展步伐。特别是测土配方施肥、黄牛冻配改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强了农民对新技术的认知率,提高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通过新技术推广,全市畜牧业实现了传统养殖向现代综合技术配套养殖,单家独户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传统饲养向新技术饲料饲养的“三个转变”,取得了饲养规模、配套技术、品种质量、安全水平的“四个提升”。全市粮食和畜牧良种利用率分别达到96%、90%以上。

(四)农业科技服务形式灵活多样。一是干部参与农业科技服务。新技术推广由于受季节及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少,作物种植面积广、养殖户分散的客观条件限制,县、乡两级服务机构为广泛开展新技术推广,采取优先培训基层干部,由基层干部分区包片带领群众种植新品种、使用新技术,既抓住了季节又保证了技术,还有效解决了人员少、技术推广进展缓慢的难题。二是大户带动作用成效显著。通过产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与同类产品及技术的产量、质量形成的鲜明对比,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认可程度进一步提高。三是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广度进一步加深。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农广校、科技示范基地,扎实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引导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增强致富能力。

三、农业科技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投入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近几年,依靠项目支持县乡农技中心(区域站)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主要还是办公等基本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区域站,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不大,专业技术设备基本还是空白,有些检测检验必须依靠市级,有的甚至要依靠省里来完成。有些县农业技术人员的报酬也未得到落实。

(二)人才资源短缺,结构不合理。有些地方农技部门都存在编制空缺现象,主要是受到事业单位逢进必考政策限制,新人进不来,农业科技人员断档较为普遍,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三)科技服务手段落后,创新方式不多。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联合协作不够,新技术推广服务方式创新不多,仍停留在办班培训、技术咨询、印发材料、示范带动等基本层面上,科技推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实际需要。村一级除一些种养业发达地区成立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为会员服务以外,大部分村没有服务网点和信息网络服务。

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几点建议

通过对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我们认为,我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尽完善,但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一)创新服务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单纯政府型的服务机构和公益性的服务方式已无法完全满足社会需求,也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已迫在眉睫。政府要统一规划,科技部门牵头,农、林、水等涉农部门配合,形成政府主导公益性服务、市场主导经营性服务的科技服务网络,既发挥政府公益性服务机构的作用,又拓展经营农资企业的参与;既发挥专家型人才的作用,又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要利用政策导向,吸引壮大农业科技服务队伍,补充基层科技力量的不足,逐步形成服务主体多形式、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对象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

(二)加强网络建设。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网络建设中,县、乡服务机构建设虽然还很薄弱,但有机构、有人员、有基本的服务设施,而相当一部分村组网络建设还是空白,县、乡服务缺乏承接。为此,要在继续重视加强县乡服务机构建设的同时,主攻点应放在村一级。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的村应进一步鼓励引导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支持和引导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农民、组织与其他人员以自愿联合、共同投资、共担风险、民主管理和平等互助的原则,组建农业专业技术合作社和其他类型的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地处偏远或优势产业不明显的村组,要扶持发展农资经营户、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联系点,对经营者和种养户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担当起对当地农户的基本生产技术指导,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带动千家万户。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技术,办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站和“农业科技118”服务热线等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专家咨询的服务作用。

(三)加强队伍建设。农业科技人员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细胞,他们的活力决定农业科技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切实调整配备好农业科技专业人员,通过内部调整优化人员专业结构,使农技服务机构专业人员比例最低达到70%以上。同时要重视补充新鲜血液,在坚持农业科技人员全员聘用制,公开招聘、凡进必考、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等人事制度的前提下,人事部门在制定事业单位人员招考计划时,应把农业科技人员列入计划,适当放宽招考条件,把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选拔进农业科技人员队伍。要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鼓励通过自学、进修深造和短期培训等形式,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要重视农业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定向委培等形式,解决后备人才匮乏的问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行岗位目标管理,工作绩效与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福利补贴挂钩,对有突出贡献者政府应给予重奖。

(四)转变服务方式。要积极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机制,积极探索行政驱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通过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种养殖大户和产业化基地签订技术推广、承包合同,积极探索按合同要求提供规范化的有偿技术服务途径。通过以资金入股、项目技术参股等形式领办创办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科技咨询中介服务机构等经济实体,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投入回报新机制。通过转变服务方式,促使科技服务由单纯的技术推广向信息、技术、购销一体化综合服务转化,向农科教一体化转化,通过整合资源,引导组建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产业协会等途径,提高技术的集成化水平,降低推广成本。

(五)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把农业科技服务当作公共事业来办,把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逐年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二是积极争取项目,充分利用国家关于乡镇农技站、畜牧兽医站、产业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信息化和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建设上的扶持政策,通过项目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三是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自主创新投入,采取政策引导、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鼓励农产品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四是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市场化经营为格局的新模式、新机制。

第五篇: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逐步形成,农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新阶段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信息为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提供服务。对此,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实施了“农网信息入乡”工程、农村信息“村村通”工程,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政策,并成立了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发挥农业信息咨询、科技培训、招商引资、产品展示等功能,成为新阶段为农服务的重要窗口。

一、基本情况一是领导高度重视。为切实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区成立了由分管区长为组长的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在农委,确定专人负责农业信息化工作。二是加大硬件投入。自____年省委、省政府号召实施“农网信息入乡工程”以来,我区逐年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几年来,区乡两级累计投入___多万元,由原来的电话线拨号上网,发展到现在宽带上网。目前,区委大楼各单位和各乡镇都可以用光纤上网,大大提高信息量和信息传送速度。____年初,我区在全省率先实施数字光纤村村通工程,截至上半年,连接全区各乡镇的广电数字光纤体系基本建成,该系统可以实现计算机宽带联网、可视电话会议功能,还可以传输___套数字电视和__套模拟电视信号。目前,该光纤网络在__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已实现畅通,村级试点在**镇**自然村和***自然村已实现户户通光纤。三是积极维护更新**区农业信息网。自**区农业信息网在某省农业信息网服务器上开通以来,区农委指定专人,负责维护和更新网站,并培训农口各局办人员操作网站管理后台,及时发布各类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信息以及农产品供求信息等,使**区农业信息网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据统计,农业信息网改版以来,**区农业信息网共发布新闻、各种技术材料、图片等____余条,其中不少有价值的信息被**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信息网采用;在全国“一站通”发布供求信息___多次,为农民和全区的种养大户提供快速可靠的市场信息服务。四是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网。目前,全区_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都已上网,利用网络获取市场及相关农产品信息,其中**面粉有限公司和**肉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已经正式运行。

二、存在问题一是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够到位。据调查,乡镇基层部分人认为,所谓的信息化就是电脑打字、计算机上网、在互联网浏览信息,没有认识到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多样性,形成了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单一化的片面认识,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递;对网络功能,也普遍只停留在利用网络进行收发信息,还没有达到利用网络信息改善经营和开拓市场的程度;有些人对网络的作用和效果有怀疑,认为网络作用不大,效果不明显。绝大多数农户还没意识到网络信息化的作用,认为有无网络信息都一个样,甚至连互联网是什么都不知道。二是业务人员技术水平制约着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专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与其他信息行业有着明显的不同,它需要的是既懂农业又要会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懂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我区区、乡两级农业部门懂计算机的技术人员也有一些,但既懂农业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却很少,适应不了新时期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发展需要。因此,业务人员技术素质的低下阻碍了农业信息化建设。三是总体投入不足,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偏低。虽然我区各乡镇都有了光纤,也都能联网上网,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投入严重不足,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薄弱。在当前普遍重视信息化建设的氛围里,我区不少地方虽然重视信息化建设,但在投入上更注重的是硬件投入,缺乏对人员培训、软硬件设备更新,技术升级等后续投入,这些都直接影响农业信息化服务日常运作,最终导致信息化工作水平偏低。

下载沈阳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沈阳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信息化建设大事记

    农业信息化建设大事记 200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改造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经纪人代理、农产品拍卖、网上......

    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逐步形成,农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新阶段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信息为农业的生产、加工、流......

    农业信息化建设方案

    一、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采集、分析、发布制度:1.信息收集。为确保农业信息采集的广泛性。原始性、基层性、高效性和准确性,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收集农业信息:一是县(市)农业工作站利......

    县公安局信息化建设现状及思考

    县公安局信息化建设现状及思考2010年以来,全国公安系统开展以构建“大情报”体系为龙头的信息化建设,各地、各级公安机关均在警务运行机制变革这一新的平台上,呈你追我赶态势,这......

    安徽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安徽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0-2015) 为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气发〔2010〕92号),全面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

    美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启示(推荐)

    美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启示 美国土地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越.不仅是首届一指的经济大国.而且是世界农业强国。美国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5%.却拥有高度发达的农业体系,现代化水......

    农业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

    本调研组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研和访谈调研等调研方法,对xx农业信息化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对该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概括总结,以期为该地区农业信息建设存......

    农业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

    本调研组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研和访谈调研等调研方法,对xx农业信息化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对该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概括总结,以期为该地区农业信息建设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