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

时间:2019-05-12 18:5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

第一篇: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

绵阳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建议

四川农业大学农业高新技术与管理专业张 韬

(指导老师:王华兰 高级农艺师)

摘要:21世纪将是信息农业的时代,农业信息技术将成为实现农业高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绵阳市作为西部的科技城,也是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自然条件较好,农作物种类繁多,主要农产品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提高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使传统农业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提升我市农业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业信息 现状 问题 建议

农业信息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加强农业信息系统建设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农业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并且具有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受益面广、公共服务性强的特点。需要政府支持与引导,各农业信息使用者共同参与。我市农业系统经过这几年上下的共同努力,市县两级网络硬件配备齐全,局域网、网站均已建成,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以后加速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本文结合我市农业信息化工作实际就如何继续提高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做点探讨。

1、我市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现状。

1.1 市局农业网络全面完成。我局于1996年开始与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联网收集农业信息,98年拨号上网,联通国际互联网收集信息。2000年10月建成局域网和“绵阳农业网站”。2003年我局又对原局域网进行全面改造,局域网(包括党政网)与互联网物理上完全隔离。与此同时,又对“绵阳农业网”进行了第三次升级改版,改版后的版面更清秀,栏目更多,内容更丰富,网站设有绵阳农业、农业新闻、1

市场信息、农业科技、政策法规、专家在线、农业工作、农业产业化、无公害农产品、劳动力转移等十大栏目。为绵阳市各级行政部门了解农业情况,农业资源,提供了方便,为基层干部与广大农民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法规,分析预测,价格行情和技术服务信息。从“绵阳农业网”开通以来,据统计,访问者迄今已达10万余人次,“绵阳农业网”建成两年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产生直接、间接经济效益5000万元。同时还建立了内部工作平台,市农业系统邮件服务器,基本实现了局机关与各县(市、区)农业局信息传递自动化、网络化,以及与市委、市府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1.2 市局信息发布渠道比较畅通。目前,我局对外发布信息,集现代信息网络和传统媒介于一体。概括为“两个刊物”和“三大网络”为主体的信息发布与服务体系。“两个刊物”为《农业简报》和《农业信息网刊》。《农业简报》主要面向省农业厅、市委、市府、市级有关单位和各县农业局;《农业信息网刊》主要面向基层农业部门广大领导干部、农技人员。“三大网络”为局局域网,市党政网和国际互联网。在三大网络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拓宽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一是市局建立了全员信息制,局18个单位为信息站点,初步实现了局内信息资源的整合。二是党政网农业局信息站点,是我局与市委、市府及市级机关信息交流的主渠道。三是互联网“绵阳农业网”站点,是我市与各县(市、区)农业局、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信息交流的主渠道,也是我市农业部门宣传农业政策、传播技术、发布信息的重要窗口。

1.3 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向县、乡、村延伸。我市在搞好市级信息网络建设的同时,加强了县、乡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近两年来,我市已投资1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我市9个县(市、区)166个乡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都全部注册了自己的域名,在互联网上开通了农业信息网站并建立了局域网,9个县(市、区)的农业信息网全部托管在市农业局,由市农业局统一管理,统一维护。全市293个乡镇,已有166个乡镇按农业部“五个一”标准落实了办公场所,配备了电脑。9个县(市、区)实现了与166个乡镇以及49个龙头企业、53个专业大户、14个农村

合作及中介组织、11个专业市场的联网。

1.4 农业信息队伍基本健全。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上下相连,左右贯通,初具规模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全市9个县(市、区)都建立了农业信息机构。市、县农业局信息工作人员共计204人,其中市级6人,县级32人,乡级农业信息人员166人,信息工作人员都具备大、中专以上学历。

1.5 重点推广“一站通”,取得较好成效。我市把推广应用全国农产品供求信息网上联播(简称“一站通”)作为搞好市场信息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去年底开始推广应用“一站通”,我局便专门组织了“一站通”使用培训,受到用户好评。各县(市、区)农业信息站,展开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大力宣传“一站通”的优点,并组织上网注册会员,利用“一站通”平台查询、发布供求信息。一年多来,我市已有县(市、区)农业技术服务机构、镇(乡)农村信息服务站、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种养经营大户等145个单位或个人申请注册用户名和密码380个,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游仙邦田公司在网上发布出售银杏树苗后,江苏一客户就来电来函洽谈,初步达成协议,成交额100多万元,纯利润20多万元。江油西屏乡今年种植西瓜200多万斤,通过“一站通”发布信息后,仅销往成都一公司就达50万斤。“一站通”已成为互联网上人气旺盛的农产品供求大市场,在农产品产、供、销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我市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目前,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虽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领导对信息工作认识还不到位。我市部分地方对农业信息工作存在着“上面热,下面冷”的问题。县以上各级党政部门重视,但镇乡、村、社、农户由于受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信息化意识不强,一些中小龙头企业也对信息认识不足。

2.2 综合性信息数据库和系统还不够健全。目前市县(区)农业信息网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提供农业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但网上交易的电子农产品市场尚未形成,农业

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尚未起步。绵阳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还不健全,尚未建立英文版本的网站,无法与国际进行信息交流。

2.3 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延伸还有一定的困难。目前在农村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还很低,受经济条件制约,大多数农村家庭还买不起计算机,农村的大部分地区尚无法接入计算机网络,还无法利用计算机技术,把农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信息传递到农户家中,还存在着“最后一公里”问题。

2.4 农业信息网络人才匮乏。市(县)农业局目前缺乏既懂农业又懂经济,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农业信息人才,乡(镇)由于机构改革,机构和人员的变动,信息员队伍不够稳定,导致信息内容单调,信息产品和技术的实用性差,咨询服务滞后。

3、我市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下一步工作建议。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我市农业与全国形势一样,目前正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期,农业不但自身面临着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现实压力,同时还要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市场和全球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因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路只能是以科学技术和信息为手段,大幅度提高我市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各级领导一定要提高对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认识,加强领导,由政府牵头,制定绵阳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工作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农业信息收集发布标准与规范,加强对信息化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加大对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坚持边建设边应用,以应用促建设,抓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2 建立完善农业信息系统建设。建设绵阳市农业综合信息系统,在农产品价格、实用技术、政策法规、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农业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农业、农村经济综合信息数据库,逐步开发农村经济分析预测预警、防灾减灾、地理信息等系统。

3.3 进一步加强对市、县两级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网站作用。目前市、县信息网站基本建成,应充分利用网站加强我市农业的对外宣传,并为广大农业生产者、经营者提供信息服务。进一步丰富网站内容,加强与本市乡镇、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专业大户的联系,搞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加速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3.4 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解决好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结合“一站通”,进一步利用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技站、农经站,建好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不断发展农村信息员。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大培训力度,培训一支既懂农业又懂经济,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信息员队伍,从各种渠道收集、整理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广播、快报、宣传栏等多种方式把信息传递到村,由村传递到农户,解决从乡镇到农民的信息传递问题,即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3.5 建立农产品市场交易的电子商务平台。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形式不断发展,我市农业和国外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增加,欧亚农业合作项目专家2003年已两次来我市考察、调研,建立、实行联合信息系统,开发绵阳的农产品,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建立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国际农产品生产贸易信息交换系统。

第二篇: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调查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调查

系部名称:食品系 专业: 食品营养与检测 年级:2011级 班级:02班 姓名:高小云 学号: 113470204 实践时间: 2012年8月4日 至 2012 年8月6日 共 3天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主题,明确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全面部署了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创新机制、创新条件、创新人才等任务,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就如何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我们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结构

1、学历和职称结构。2009年底,全县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各种专业科技人员共有562人,大学本科占16.4%,大专占38.2%,中专以下占45.4%;具有高级职称的占全县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总数的1.8%,中级占15.6%,初级以下占82.6%。

2、编制及从业人员结构。2009年底,全县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共核定编制654人,实有从业科技人员562人,其中农业核定编制285人,从业人员234人,林业核定编制97人,从业人员96人,畜牧业核定编制114人,从业人员70人,水利水产业核定编制59,从业人员58人。

(二)管理体制及经费来源

根据调研,全县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基本上由三种类型构成。

1、是政府主导服务型。以政府系列涉农部门构成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也是目前政府服务“三农”的主要载体,以公益性服务为主体,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乡镇机构改革前由县、乡两级农技、农经、农机、林业、水利、水保、畜牧等技术站组成,分别为各自主管部门管理。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一级将农技、水保等站合并成立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其人员和经费由乡镇政府管理,主管部门农牧局只负责业务指导和技术职称评审。林业、水产、畜牧在乡镇单独建站,人员、经费、业务指导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农机部门类似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但属差额事业单位,从2007年开始,财政只负担人员工资的80%。这些推广机构,在全县农业、水利、农机、林业、畜牧、水产技术的开发、引进及推广应用,指导农户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外向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副产品的转化和附加值,创办经营服务实体,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开展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等科技推广服务方面,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较好作用。

2、是政府引导服务型。主要是把县级科技推广单位具有一技之长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下派农业生产第一线,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科技“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形成科技人员基层创业,也就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县目前已选派科技特派员148名,累计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35个,探索出了建立利益共同体等形式的运行机制。

3、是自发组织合作型。主要是由民间各类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经济合作组织构成,其服务对内为会员实行非盈利性的有偿服务,对外则以市场为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已发展到81个,会员(社员)达14170多人,带动农户导向,为自身的积累和为会员谋取最大化利益的商业操作。全县目前获得认证的3.8万户,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农业机械等领域,协会对发展特色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直接起着作用。

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一)体系建设得到领导重视。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有关精神,紧密结合本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实际,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工作,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入生产第一线,坚持走科技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新路子,大力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育新农民,形成了主要领导重点管、分管领导亲自抓的工作格局,定期深入基层、田间地头开展调研、现场办公,促进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得到加强。调查显示,各地主导型农技推广网络已经形成,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以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为主导,以乡(镇)农科站为基础新组建的跨乡镇中心区域站为辐射,以村级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带动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得到加强,办公场所和人员得到落实,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有了保障。许多基层服务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通过逐级咨询解决,还可通过“农业信息网”和拨打“农业118”服务热线等方式查询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方式的灵活多样性使服务质量有所提升,有效满足了农民群众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信息技术需求。

(三)新技术推广有了较大进步。各县(市、区)积极争取项目,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许多新技术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各级农技服务机构积极加强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民间新技术推广体系的协作配合,广泛开展良种引进、典型培育、技术推广、科技培训等工作,加快了高效农业的发展步伐。特别是测土配方施肥、黄牛冻配改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强了农民对新技术的认知率,提高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通过新技术推广,全市畜牧业实现了传统养殖向现代综合技术配套养殖,单家独户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传统饲养向新技术饲料饲养的“三个转变”,取得了饲养规模、配套技术、品种质量、安全水平的“四个提升”。全市粮食和畜牧良种利用率分别达到96%、90%以上。

(四)农业科技服务形式灵活多样。一是干部参与农业科技服务。新技术推广由于受季节及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少,作物种植面积广、养殖户分散的客观条件限制,县、乡两级服务机构为广泛开展新技术推广,采取优先培训基层干部,由基层干部分区包片带领群众种植新品种、使用新技术,既抓住了季节又保证了技术,还有效解决了人员少、技术推广进展缓慢的难题。二是大户带动作用成效显著。通过产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与同类产品及技术的产量、质量形成的鲜明对比,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认可程度进一步提高。三是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广度进一步加深。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农广校、科技示范基地,扎实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引导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增强致富能力。

三、农业科技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投入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近几年,依靠项目支持县乡农技中心(区域站)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主要还是办公等基本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区域站,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不大,专业技术设备基本还是空白,有些检测检验必须依靠市级,有的甚至要依靠省里来完成。有些县农业技术人员的报酬也未得到落实。

(二)人才资源短缺,结构不合理。有些地方农技部门都存在编制空缺现象,主要是受到事业单位逢进必考政策限制,新人进不来,农业科技人员断档较为普遍,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三)科技服务手段落后,创新方式不多。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联合协作不够,新技术推广服务方式创新不多,仍停留在办班培训、技术咨询、印发材料、示范带动等基本层面上,科技推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实际需要。村一级除一些种养业发达地区成立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为会员服务以外,大部分村没有服务网点和信息网络服务。

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几点建议

通过对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我们认为,我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尽完善,但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一)创新服务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单纯政府型的服务机构和公益性的服务方式已无法完全满足社会需求,也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已迫在眉睫。政府要统一规划,科技部门牵头,农、林、水等涉农部门配合,形成政府主导公益性服务、市场主导经营性服务的科技服务网络,既发挥政府公益性服务机构的作用,又拓展经营农资企业的参与;既发挥专家型人才的作用,又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要利用政策导向,吸引壮大农业科技服务队伍,补充基层科技力量的不足,逐步形成服务主体多形式、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对象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

(二)加强网络建设。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网络建设中,县、乡服务机构建设虽然还很薄弱,但有机构、有人员、有基本的服务设施,而相当一部分村组网络建设还是空白,县、乡服务缺乏承接。为此,要在继续重视加强县乡服务机构建设的同时,主攻点应放在村一级。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的村应进一步鼓励引导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支持和引导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农民、组织与其他人员以自愿联合、共同投资、共担风险、民主管理和平等互助的原则,组建农业专业技术合作社和其他类型的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地处偏远或优势产业不明显的村组,要扶持发展农资经营户、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联系点,对经营者和种养户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担当起对当地农户的基本生产技术指导,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带动千家万户。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技术,办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站和“农业科技118”服务热线等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专家咨询的服务作用。

(三)加强队伍建设。农业科技人员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细胞,他们的活力决定农业科技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切实调整配备好农业科技专业人员,通过内部调整优化人员专业结构,使农技服务机构专业人员比例最低达到70%以上。同时要重视补充新鲜血液,在坚持农业科技人员全员聘用制,公开招聘、凡进必考、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等人事制度的前提下,人事部门在制定事业单位人员招考计划时,应把农业科技人员列入计划,适当放宽招考条件,把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选拔进农业科技人员队伍。要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鼓励通过自学、进修深造和短期培训等形式,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要重视农业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定向委培等形式,解决后备人才匮乏的问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行岗位目标管理,工作绩效与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福利补贴挂钩,对有突出贡献者政府应给予重奖。

(四)转变服务方式。要积极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机制,积极探索行政驱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通过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种养殖大户和产业化基地签订技术推广、承包合同,积极探索按合同要求提供规范化的有偿技术服务途径。通过以资金入股、项目技术参股等形式领办创办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科技咨询中介服务机构等经济实体,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投入回报新机制。通过转变服务方式,促使科技服务由单纯的技术推广向信息、技术、购销一体化综合服务转化,向农科教一体化转化,通过整合资源,引导组建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产业协会等途径,提高技术的集成化水平,降低推广成本。

(五)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把农业科技服务当作公共事业来办,把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逐年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二是积极争取项目,充分利用国家关于乡镇农技站、畜牧兽医站、产业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信息化和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建设上的扶持政策,通过项目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三是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自主创新投入,采取政策引导、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鼓励农产品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四是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市场化经营为格局的新模式、新机制。

第三篇: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调查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调查

系部名称:食品系专业: 食品营养与检测

年级:2011级班级:02班姓名:高小云

学号: 113470204

实践时间: 2012年8月4日 至 2012 年8月6日 共 3天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主题,明确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全面部署了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创新机制、创新条件、创新人才等任务,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就如何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我们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结构

1、学历和职称结构。2009年底,全县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各种专业科技人员共有562人,大学本科占16.4%,大专占38.2%,中专以下占45.4%;具有高级职称的占全县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总数的1.8%,中级占15.6%,初级以下占82.6%。

2、编制及从业人员结构。2009年底,全县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共核定编制654人,实有从业科技人员562人,其中农业核定编制285人,从业人员234人,林业核定编制97人,从业人员96人,畜牧业核定编制114人,从业人员70人,水利水产业核定编制59,从业人员58人。

(二)管理体制及经费来源

根据调研,全县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基本上由三种类型构成。

1、是政府主导服务型。以政府系列涉农部门构成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也是目前政府服务“三农”的主要载体,以公益性服务为主体,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乡镇机构改革前由县、乡两级农技、农经、农机、林业、水利、水保、畜牧等技术站组成,分别为各自主管部门管理。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一级将农技、水保等站合并成立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其人员和经费由乡镇政府管理,主管部门农牧局只负责业务指导和技术职称评审。林业、水产、畜牧在乡镇单独建站,人员、经费、业务指导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农机部门类

似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但属差额事业单位,从2007年开始,财政只负担人员工资的80%。这些推广机构,在全县农业、水利、农机、林业、畜牧、水产技术的开发、引进及推广应用,指导农户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外向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副产品的转化和附加值,创办经营服务实体,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开展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等科技推广服务方面,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较好作用。

2、是政府引导服务型。主要是把县级科技推广单位具有一技之长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下派农业生产第一线,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科技“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形成科技人员基层创业,也就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县目前已选派科技特派员148名,累计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35个,探索出了建立利益共同体等形式的运行机制。

3、是自发组织合作型。主要是由民间各类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经济合作组织构成,其服务对内为会员实行非盈利性的有偿服务,对外则以市场为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已发展到81个,会员(社员)达14170多人,带动农户导向,为自身的积累和为会员谋取最大化利益的商业操作。全县目前获得认证的3.8万户,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农业机械等领域,协会对发展特色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直接起着作用。

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一)体系建设得到领导重视。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有关精神,紧密结合本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实际,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工作,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入生产第一线,坚持走科技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新路子,大力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育新农民,形成了主要领导重点管、分管领导亲自抓的工作格局,定期深入基层、田间地头开展调研、现场办公,促进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得到加强。调查显示,各地主导型农技推广网络已经形成,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以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为主导,以乡(镇)农科站为基础新组建的跨乡镇中心区域站为辐射,以村级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

织为带动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得到加强,办公场所和人员得到落实,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有了保障。许多基层服务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通过逐级咨询解决,还可通过“农业信息网”和拨打“农业118”服务热线等方式查询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方式的灵活多样性使服务质量有所提升,有效满足了农民群众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信息技术需求。

(三)新技术推广有了较大进步。各县(市、区)积极争取项目,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许多新技术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各级农技服务机构积极加强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民间新技术推广体系的协作配合,广泛开展良种引进、典型培育、技术推广、科技培训等工作,加快了高效农业的发展步伐。特别是测土配方施肥、黄牛冻配改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强了农民对新技术的认知率,提高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通过新技术推广,全市畜牧业实现了传统养殖向现代综合技术配套养殖,单家独户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传统饲养向新技术饲料饲养的“三个转变”,取得了饲养规模、配套技术、品种质量、安全水平的“四个提升”。全市粮食和畜牧良种利用率分别达到96%、90%以上。

(四)农业科技服务形式灵活多样。一是干部参与农业科技服务。新技术推广由于受季节及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少,作物种植面积广、养殖户分散的客观条件限制,县、乡两级服务机构为广泛开展新技术推广,采取优先培训基层干部,由基层干部分区包片带领群众种植新品种、使用新技术,既抓住了季节又保证了技术,还有效解决了人员少、技术推广进展缓慢的难题。二是大户带动作用成效显著。通过产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与同类产品及技术的产量、质量形成的鲜明对比,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认可程度进一步提高。三是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广度进一步加深。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农广校、科技示范基地,扎实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引导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增强致富能力。

三、农业科技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投入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近几年,依靠项目支持县乡农技中心(区域站)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主要还是办公等基本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区域站,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不大,专业技术设备基本还是空白,有些检测检验必须依靠市级,有的甚至要依靠省里来完成。有些县农业技术人员的报酬也未得到落

实。

(二)人才资源短缺,结构不合理。有些地方农技部门都存在编制空缺现象,主要是受到事业单位逢进必考政策限制,新人进不来,农业科技人员断档较为普遍,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三)科技服务手段落后,创新方式不多。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联合协作不够,新技术推广服务方式创新不多,仍停留在办班培训、技术咨询、印发材料、示范带动等基本层面上,科技推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实际需要。村一级除一些种养业发达地区成立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为会员服务以外,大部分村没有服务网点和信息网络服务。

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几点建议

通过对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我们认为,我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尽完善,但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一)创新服务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单纯政府型的服务机构和公益性的服务方式已无法完全满足社会需求,也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已迫在眉睫。政府要统一规划,科技部门牵头,农、林、水等涉农部门配合,形成政府主导公益性服务、市场主导经营性服务的科技服务网络,既发挥政府公益性服务机构的作用,又拓展经营农资企业的参与;既发挥专家型人才的作用,又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要利用政策导向,吸引壮大农业科技服务队伍,补充基层科技力量的不足,逐步形成服务主体多形式、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对象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

(二)加强网络建设。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网络建设中,县、乡服务机构建设虽然还很薄弱,但有机构、有人员、有基本的服务设施,而相当一部分村组网络建设还是空白,县、乡服务缺乏承接。为此,要在继续重视加强县乡服务机构建设的同时,主攻点应放在村一级。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的村应进一步鼓励引导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支持和引导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农民、组织与其他人员以自愿联合、共同投资、共担风险、民主管理和平等互助的原则,组建农业专业技术合作社和其他类型的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地处偏远或优势产业不明显的村组,要扶持发展农资经营户、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联系点,对经营者和种养户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担当起对当地农户的基本生产技术指导,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带动千家万户。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技术,办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站和“农业科技118”服务热线等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专家咨询的服务作用。

(三)加强队伍建设。农业科技人员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细胞,他们的活力决定农业科技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切实调整配备好农业科技专业人员,通过内部调整优化人员专业结构,使农技服务机构专业人员比例最低达到70%以上。同时要重视补充新鲜血液,在坚持农业科技人员全员聘用制,公开招聘、凡进必考、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等人事制度的前提下,人事部门在制定事业单位人员招考计划时,应把农业科技人员列入计划,适当放宽招考条件,把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选拔进农业科技人员队伍。要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鼓励通过自学、进修深造和短期培训等形式,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要重视农业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定向委培等形式,解决后备人才匮乏的问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行岗位目标管理,工作绩效与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福利补贴挂钩,对有突出贡献者政府应给予重奖。

(四)转变服务方式。要积极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机制,积极探索行政驱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通过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种养殖大户和产业化基地签订技术推广、承包合同,积极探索按合同要求提供规范化的有偿技术服务途径。通过以资金入股、项目技术参股等形式领办创办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科技咨询中介服务机构等经济实体,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投入回报新机制。通过转变服务方式,促使科技服务由单纯的技术推广向信息、技术、购销一体化综合服务转化,向农科教一体化转化,通过整合资源,引导组建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产业协会等途径,提高技术的集成化水平,降低推广成本。

(五)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把农业科技服务当作公共事业来办,把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逐年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二是积极争取项目,充分利用国家关于乡镇农技站、畜牧兽医站、产业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信息化和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建设上的扶持政策,通过项目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三是鼓

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自主创新投入,采取政策引导、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鼓励农产品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四是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市场化经营为格局的新模式、新机制。

第四篇:关于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

关于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

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汇报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工作与成效

(一)实行集团化管理,市、镇、村一体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得到进一步健全。

2011年,我市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将原30家镇民营医院回购转制为公立医院,按建制镇所在地组建11个基层医疗联合体,实行一体化管理,完善了市、镇、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健全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近年,特别是2014年5月我市被确立为省深化医改先行先试县市以来,我市转模式、建机制,进一步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探索构建以医疗管理集团为核心,市、镇、村一体,公共卫生管理与医疗服务有机结合的新型医疗健康联合体。双联体的成功组建,使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龙头带动、城乡一体、资源集约、技术共享、管理同质、发展同步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基本形成。

一是组建医疗管理集团,创新医院管理制度。

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要求,全市以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为龙头,根据区域划分,按照一家三级医院、一家二级医院、若干一级医院模式组建两大医疗管理集团,全市所有公立医院全部纳入集团化管理。两大医疗管理集团分别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实行总院长负责制,集团内医疗机构在集团统一领导下实行院长负责制。为加强对两大医疗管理集团的监督与管理,市成立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负责确立全市公立医院发展规划,行使医疗管理集团的重大事项决策权。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和两大医疗管理集团理事会、监事会之间形成决策、管理和监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新局面。

二是实行五个统一管理,转变医院管理模式。

两大医疗管理集团接受市医管委统一领导和市卫计委行业管理,集团各成员单位在理事会领导和统一管理框架下相对独立运行、独立核算,集团内部实行统一发展规划、统一人事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资源调配、统一绩效考核 “五统一”的一体化管理。集团内部编制(岗位)统一管理、人员柔性流动,理事会经医管委同意,可根据集团运行情况和实际需求对人员进行合理化整合,促进集团内部人员合理流动、有效使用,缓解人才缺乏问题。集团成立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核算中心实行集中办公、分户建账,统一会计人员管理、统一会计核算、统一财务审核监督,切实提高财务效率。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院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医管委对公立医院及其主要负责人、医院对科室、科室对个人实行三级绩效考核。

三是建立五大运行机制,提高医院管理效率。

创新优化集团运行,医疗管理集团按照统一管理、独立运营、分工协作运营模式,构建协作、联动、高效、灵活的运行新机制,建立分工协作、分级诊疗、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技术共享五大运行机制,组建消毒供应、病理、会计核算三大资源集约中心,远程会诊、远程教育、远程影像、远程临检、远程心电五大技术共享中心。集团内部龙头医院对下级医院、龙头医院一级科室对基层医院、基层医院对村卫生室建立长期稳定的结对帮扶、对口支援工作机制。龙头医院每月组织一次不少于3名专家的对结对医院的巡诊、会诊、义诊活动,每月开展一次送医下乡。实行龙头单位一级科室结对制度,每周到结对基层医院进行两次会诊、查房、教学等活动。龙头医院每年派驻高年资主治医生或副主任医生全日制下基层对口支援,派驻时间主治医生不少于半年,副主任医生不少于三个月,并作为晋升晋级的刚性条件,基层医院的临床科室、执业医师与辖区卫生室结对组成健康管理团队,每周固定不少于两个半天下村卫生室坐诊,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方便群众就医,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通过实行基层、城乡双重联合体的集团化运行模式,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市级医院龙头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医疗资源总体配置效率得到全面提升,全市公立医院实现优势互补,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均衡发展。全市市、镇、村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缓解。

(二)夯实基层基础,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为进一步筑牢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切实增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夯实基层医疗卫生基础。

一是深入推进示范创建工作。

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示范创建,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已有7家乡镇卫生院达到省示范标准,占比77.8%。49家村卫生室达到省示范村卫生室标准,占比20.1%,对达标的村卫生室实施每家10万元财政补助。

二是全面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改造。

2011年基层医疗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后,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建设,当年市财政专门安排1800万元,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装备建设,其中1200万元用于设备购置,600万元用于房屋维修改造,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环境得到初步改善。2012年起,我市启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2012年市财政安排600万元,其中400万元用于18家乡镇医院房屋维修改造和5家新组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手术室改造,200万元用于8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达标改造。同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为吕四、寅阳、北新、东海4家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分中心、分院争取到省补助的彩超、血球计数仪、生化分析仪等设备价值240多万元,争取到用于基层医院建设的中央补助资金50万元,省财政补助资金150万元。2013年又投入近600万元为18家基层医疗机构改造维修医疗用房,为基层医院配置医疗设备240多万元,为30家村卫生室进行标准化改造,基层医院服务环境全面改善。2015年,市财政又安排2000万元用于基层医疗机构设备提档升级,新增DR12台、彩超21台、生化仪7台,基层医疗机构诊疗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提高。

三是大力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采取校园招聘、现场招聘、集团招聘等多种形式引进人才,2015年共为基层医院招聘本科毕业生24名,编外卫技人员51名,为村卫生室定向培养农村医学专业生40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全面实施新进人员岗前培训和执业医师规范化培训,利用集团远程教育平台加强对基层卫技人员的业务辅导,定期送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全面提升基层医院技术能力。

四是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基础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缓解村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不足问题,我们以健康管理团队服务为载体,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制度,252个健康管理团队在全市开展“一对一”签约和面对面健康管理服务,极大地增进了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普及性。通过签约方式让团队医生与居民建立稳定的服务关系,开展日常健康维护、疾病预防和常见病的诊疗,使卫生服务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同时,全面实施医生驻村制度,要求镇级医生每周不少于2个半天驻村服务,切实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效促进了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群众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五是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卫生信息化建设对于有效落实医改措施,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整合医疗资源,降低医药费用,保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效规范运转,提升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为此,我市扎实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卫生信息化一期建成全省示范,二期建设快速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基本完成。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同市级龙头医院的远程会诊、教育、影像中心全面建成启用,其中远程心电中心全市基层医院与上海新华医院实现实时会诊。全市基层医院同上海仁济医院远程超声中心、市级龙头医院同上海瑞慈医疗集团远程会诊中心正在培训调试,准备启用。基层医院信息系统实现医院门诊、住院、收费、药房、检验、病历等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市、镇、村三级医疗机构全部实现医保联网实时结算。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互联共享。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全面启动并不断完善提高。居民健康卡用卡环境建设到位,全市2192多台健康卡读卡器全部安装完成,15000张居民健康卡试点发放。加快推广基层医疗信息系统,全面推进居民健康卡项目,推进移动查房、移动护理、移动输液、移动药房、自助服务等应用系统建设,搭建公共卫生系统管理平台,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快数据挖掘,推进卫生决策科学化、卫生管理精细化、绩效考核数字化。

(三)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群众就医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

实施医疗管理集团化运行,全市市、镇、村医疗机构实现一体化管理,基层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城乡医疗资源逐步均衡发展。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工作,鼓励群众常见病、多发病到就近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可有效分流市区综合医院就诊病人,提高基层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为此,我市于2015年1月1日起,全面启动以“一提升、双引导、三规范”为核心的分级诊疗工作,努力构建合理有序就医新格局,促进城乡医疗资源有效合理利用,加快实现“引导考核制度化、双向转诊普及化、就医秩序规范化、资源利用最大化”目标。

“一提升”即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为筑牢医疗服务网底,确保基层医疗机构能切实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我市全面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改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环境,加大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投入,加快基层人才引进培养,充分发挥集团化管理优势建立对口支援、结对帮扶、技术共享、同质管理等制度,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在集团内部以龙头医院为技术支撑,以卫生信息化为依托组建远程会诊中心、远程教育中心、远程影像中心、远程临检中心、远程心电中心,实现集团内部技术资源的共享互助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双引导”即强化医保政策的刚性引导、强化舆论宣传的柔性引导。进一步完善新农合政策,调整市级医院和基层医院起付线及报销比例,拉开基层医院、市级医院(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市外医院诊疗报销差距,引导群众常见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充分发挥媒体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做好政策解读,强化正面宣传,引导群众合理预期。通过医务人员诊治过程中主动宣传,提高就诊患者知晓度和认可度。通过组建健康管理团队,建立市级医院医生驻镇、镇级卫生院医生驻村制度,在城区全面实施家庭医生制度,农村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进行面对面宣传引导,为分级诊疗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规范”即规范分级诊疗制度、规范分级诊疗考核、规范慢病管理。实行基层首诊负责制,严格转诊办理责任制,健全转诊信息登记报送制度,明确双向转诊流程,确保分级诊疗工作顺利推进。加强分级诊疗工作日常管理,各级医疗机构成立专门机构,落实专兼职人员负责双向转诊管理工作,完善转诊流程和相关制度,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做到无缝对接。严格控制转诊率和平均住院日,乡镇卫生院转诊率不超过60%,中心卫生院转诊率不超过50%,市级医院转诊率不超过10%,二级医院和一级以下医院平均住院日分别控制在9天和6天以内。强化分级诊疗工作督查考核,将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列入医疗机构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并纳入等级医院复核评审指标体系,考核结果作为财政统筹经费下拨和医务人员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考核指标,提高各级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对分级诊疗工作的自觉性,形成制度化。注重规范慢病(糖尿病、高血压)管理助推分级诊疗工作,实行差别化补助政策和医保支付制度。

通过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新型诊疗模式,提倡基层首诊,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初级诊疗服务,疑难危重症病人及时转诊至二、三级医院接受诊断治疗,病情缓解或进入康复期的病人及时转回基层接受康复治疗,病人的合理、有序就医有效缓解了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和基层医疗资源闲置的状况,群众看病就医习惯逐步转变,全市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就医格局基本形成,群众就医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

二、主要存在问题

(一)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才依然匮乏。

由于乡镇医院在民营期间人才流失比较严重,新毕业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等原因,引进人才工作存在一定难度,基层医务人员务实进修、转岗培训等也因人员紧缺难于有效落实,导致当时的乡镇民营医院人才严重匮乏,青黄不接,专业技术人才结构和梯度均不合理,多数基层医院连值班运转都存在一定困难,只能通过退休返聘等暂时解决。乡村医生队伍结构更是严重老化,全市乡村医生中超过60岁的占68%,较多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只能返聘退休乡村医生。乡村医生学历结构也普遍偏低,无一位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中专学历仅占14.6%,绝大多数是初中和小学毕业生,取得执业助理乡村医生资格的仅占9.8%。乡村医生队伍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和后继无人的现状已严重制约农村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2011年,我市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乡镇民营医院回归公益后,我们着力加大基层人才引进力度,基层卫技人才总招录数在逐步增长,但受招聘开考比例、学历、年龄等条件限制,往往是需求大,实际录用人员少,甚至不到招聘需求的40%,基层人才缺乏问题依然十分严重。

(二)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和诊疗环境依然落后。

近年来,市财政对基层医院投入了一定的财力进行设施设备添置改造和环境改善,使医院的设施设备和诊疗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房屋简陋、设备落后现象尚未得到彻底改观,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分中心、分院的设施设备和诊疗环境离老百姓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与筑牢基层网底的要求尚有一定脱节,需要财政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改造和更新。2014年起,我市开展示范村卫生室创建和标准化改造,2015年底对已完成示范创建的49家村卫生室市财政每家补助10万元,但对完成标准化改造的村卫生室未进行补助,根据南通市2016年底全市村卫生室完成标准化改造要求,市财政应对完成标准化改造的村卫生室每家给予5万元的补助。

(三)基层医务人员待遇依然偏低。

一是基层医务人员工资偏低。自2011年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财政确保基层医务人员工资的70%,另30%根据医院效益发放,这种工资机制促使了医院有活力,院长有压力,职工有动力,在这种体制机制下,效益好的医院和效益差的医院,医务人员的收入有了差距,院长与院长之间也有了竞争,压力产生动力,动力带来了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待遇有了明显提高。但从横向比较来看,基层医务人员的工资待遇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尚未真正衔接,特别是效益不好没有收支结余的基层医院,30%部分无法兑现,医务人员工资得不到保障。二是在岗乡村医生基药补助也偏低。自2011年4月实行医改以来,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站)全面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为弥补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给乡村医生减少的收入,市政府实行基药补助,即每名在岗乡村医生每月补助800元。执行五年来,物价大幅上涨,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工资已多次提高,且增幅较大,而乡村医生基本工资分文未增。建议增加乡村医生基药补助标准,从原800元提高到1200元,以满足村医基本生活,稳定乡村医生队伍。三是退职乡村医生生活补助偏低。自2009年起,全市有977名退职乡村医生享受生活补助,平均在150元至230元之间,至今未作任何调整,这一群体到省、市信访、上访不断,而企业退休人员、离任村干部都有增长机制,周边县市也都提高了退职乡村医生待遇,我市也应建立相应的增长机制,稳定这一群体。

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改善基层人才短缺现象。

一是改革人事招聘方式。充分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编内人员、备案人员、政府购买服务人员招聘权限全部下放到两大医疗管理集团,人社、卫计等部门负责全程监督。根据医院实际需要,取消开考比例限制。简化招聘程序,增加招聘次数,除常规招聘外,组织实施现场招聘、校园招聘等方式,在招聘硕士以上学历和紧缺的本科类专业时,可现场签约,省却繁复的考试考核环节,便于吸引人才,进一步提高人员招聘质量和效率。二是加强现有人才培训培养。深入推进定向培养工作。继续与南通高等卫生技术专科学校合作,每年培养一批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储备乡村医生人才。同时,大力开展临床、医学影像等紧缺专业定向委培养工作,努力缓解基层医院人才紧缺现状。加大社区(村)卫生室人才培训力度。实施以全科医生和村医为重点的卫生人才培训项目,大力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社区(村)卫生人员岗位培训,鼓励非全科医学专业的主治医生、副主任医生向全科医学方向发展。对在职乡村医生实行轮流进修制度,每一名乡村医生至少有一个月在当地乡镇医院进修学习或参加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的集中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三是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全面实施人才奖励办法。认真执行《启东市医学重点学科及重点人才资助奖励办法(试行)》,对新引进的各类卫生技术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予以奖励,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工作。实行定向招聘。对愿意赴基层医院工作的紧缺性人才根据相关协议给予一次性补贴10万元,提高基层岗位吸引力。财政对基层医院编外护理人员的拨款应及时到位,以稳定基层编外护理队伍,缓解人才缺乏带来的一系列矛盾。

(二)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保障力度,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环境改善和能力提升。

进一步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大财政支出保持力度,多渠道保障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更新和服务环境改善。一是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对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重点人才培养、符合规定的离退休人员经费、政策性亏损、以及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紧急救治等经费均列入政府部门预算,并建立行之有效的中长期政府投入机制,促进公立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科学持续发展。二是推动医疗资源集约化配置。着力完善两大集团会计核算中心、病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远程会诊中心、远程教育中心、远程影像中心、临检中心、远程心电中心等管理,实现集团内部技术资源共享互助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使全市医疗资源高度集约利用、质量提升并以卫生信息化为依托促进城乡医疗水平均衡发展。三是鼓励转型发展。在基层医院加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鼓励开展特色科室创建,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分院转型为医养结合型老年护理和康复机构,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

(三)进一步改革薪酬分配制度,确保基层医务人员基本工资待遇。

实施档案工资管理,将档案工资与实际分配分离,在岗薪酬按绩效考核分配,五险一金按档案工资基数缴纳。建立以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为核心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实行公立医院工资总量制和院长年薪制,在人员工资总量核定上,重点突出医务性收入、取消药品和耗材收入、淡化检验检查收入等因素,并与公立医院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结果挂钩,在总收支平衡的范围内合理确定工资总量上限。如果核定的工资总量仍低于保障性工资的,则由市财政补助。医院内部根据院科两级考核结果进行收入分配,重点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合理拉开差距。试行集团总院长年薪制,按照医院等级和类别确定年薪基数。总院长实际获得年薪为年薪基数乘于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分与当年目标分的比率。总院长年薪由市财政核拨,不列入医院工资总量。同时实施集团内各成员单位院长年薪制,其年薪由系统统筹经费内列支,不列入医院工资总量,并逐步探索实施医院其他管理层、骨干医生年薪制,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

第五篇:浅谈我市老年人服务体系建设

浅谈我市老人服务体系建设与社会工作结合的必然性

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43万,占总人口的11.3%,已经达到老龄化地区的标准,急需加快老年人服务体系建设,事实上我市一直有展开对于老年人服务体系的建设,但由于我国老年人服务体系一直只定义于单一的政府职能体系,其本身有着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对于老年人服务效果普遍不显著。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针对性不强。老人的最显著特征是老化,包括生理老化,心理老化,社会互动的老化。是社会的特殊群体,我市的老人服务的相关部门在服务工作中并没有充分体现对老龄化人群的针对性照顾。

第二点,跟踪不及时,不到位。这是我国对于老年人服务最普遍的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不及时,就是服务没有实效,这不仅是国家资源的浪费,于当代人而言,对老人对社会也是我们不负责任的表现。这并不是政府的相关部门不作为,而是上面笔者谈到的,其本身的局限性以及老人的社会互动老化这一特征。我国现行的老年人服务职能部门主要以行政帮助为主,根本没有相当数量的工作人员来及时跟踪到位。再加上老人本身的社会互动能力的退化甚至消失,导致服务低效。

第三点,服务体系不够专业化。我们的老人服务由古至今从未中断,其主要维系的动力是社会道德,并没有明文做出规定。这就导致这一服务体系的模糊性,基础物资的标准,精神文化设施与人口数量的比例标准,地区老人服务的高成效标准,都可以通过专业的社会调查做出整理,笔者大胆倡导我惠民之州做出表率,让惠民之州更加名副其实。

2012年3月13日下午,在惠州市政府行政中心三号楼5楼会议室举行了2012年惠州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开洲、市政府副市长黄树正、市民政局局长陈伟良、市社工委专职委员陈惠强、市编办主任朱毅凡等各级领导参加了会议并就如何加强惠州市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提出了切实的安排和建议。

社会工作在国内是一种新型职业,其主要的社会职能是让政府关于社会服务的政策更有效地实施进展,是桥梁,也是得力助手。老人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专业社会工作人员运用老年学的相关知识,以老年人及其相关人员和体系为工作对象,帮助老年人,特别是处于困境的老年人,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有更好的社会能力。

就老人服务而言,联合社会工作机构恰好可以弥补上述三点不足。事实上,完善政府的社会服务职能就是社会工作应运而生的根本原因。政府的社会服务政策联合专业社工的工作方式正是我国当下大力推广普及的“惠民”好方法。

惠州市惠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2012.04.10

下载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市强化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

    我市强化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 发布日期:2010-7-19 作者: 责任编辑:nyzk 点击率:371 来源:市能源站 农村沼气的效益能否正常发挥,关键在于管理。近年来,我市以方便群众使用沼气为......

    合肥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

    合肥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实施意见》(合发[2009]1号)精神,以农业信息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市农业信息服务现状问题与建议

    为全面掌握河南省**市农业信息服务工作情况,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研究对策,更好地做好农业信息化工作,加快我市农业信息化进程,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农业局、市移动公司组织联合......

    关于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为进一步了解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检查有关法律法规落实情况,推动我市社会养老事业加快发展,9月份,金华市人大常委会成立......

    对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对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期,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促......

    安徽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安徽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0-2015) 为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气发〔2010〕92号),全面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

    如何创新农业服务体系

    如何创新农业服务体系 1、我乡农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进入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以来,我乡的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 元和元,比2000年增加和。农业结构也根据市场的要求有了......

    温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和对策

    温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和对策 摘要 大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缓解居民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