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市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
关于我市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
郑昌华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飞跃的发展,广大农民从束缚了他们几千年的土地上解脱出来,走向了广阔的市场经济大舞台。农民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2006年开始的我市新农村建设,又进一步把我市农村工作推向了深入。目前,我市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达到了新的高度。农村社会和谐,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但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很清楚地看到,我市农村与全省各地农村一样,也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与矛盾的存在,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及早谋划和解决此类问题,从根本上消除农业农村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是今后一个时期,甚至更长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保证。
目前,我市农村社会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农民失土问题;
二、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
三、就业出路问题。上述几个问题相互联系,互相制约,虽然在周边各地也同样存在,但从我市人多地少的市情来衡量,则尤其显得突出。
一、农民失土问题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根据温岭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到2005年面积达到26.3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2万人。到2010年面积将扩大到34.84平方公里,人口32万人,到2020年面积将进一步扩展到44.5平方公里,人口45万人。因此,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市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土地是农民的根本,失去土地的农民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失去了生存的依靠。为此,我市各级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努力寻求解决之道,也初步摸索出了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诸如转变生产方式、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创办各类企业,扩大就业门路等。但是,从实际来看,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还需要各级部门予以密切关注。
首先,转业没有真正到位。由于大部分农村居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不高,土地被征用后,他们主要从事一些技术要求低下的体力劳动。但即使这些工作岗位,也受到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冲击。由于外来人员肯吃苦、工资要求相对便宜,招工企业出于自身经济效益考虑,更愿意雇用外来务工者。另一方面,部分村民仍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念,他们觉得给别人打工拉不下脸,自己办厂又没能力,所以干脆呆在家里,依靠着土地征用款过日子。据调查,目前,我市某些村就约有30%的劳动力待业在家。
其次,社会保障难达成。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这是解决农民生存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在我市农村,一方面,由于失土农民观念比较落后,只注重眼前利益,考虑的只是今天能分到多少钱,很少想到今后的生产与生活问题。目前发放到户的土地征用款,农民基本上都将用于日常开销上,有的甚至还用于赌博等不良消费,真正用于发展生产、进行投保的却很少。另一方面,在政策层面上,现行的被征地人员的养老保障政策规定与失土农民的保障要求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村集体资金缺乏,往往又无能为力。因此,当农民手头的钱一旦花光以后,他们中一部分就将成为没土地、没资金、没生活保障的真正的“贫民”。
再次,集体资产管理难度大。由于村级集体资产管理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即使村集体有资金,但不知如何去发展,怎样壮大集体经济,集体资产也难以得到保值增值。而另一方面,随着集体资产的增多,群众对集体资金的关注也日益增加,部分群众对干部不放心、不信任现象也增多。
那么,如何妥善解决失土农民的后顾之忧,重新构建农村新型的生产和生存方式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和劳动技能。农业、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失土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大对失土农民进行文化培训和岗位职业技术培训的力度,使他们切实掌握现代工农业所需要的各种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将要从事的工作所需要的特殊技能,提高其文化教养,转变其生存观念,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其生活、生存方式,以适应现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
二、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
中国已跨入了老龄化的门槛,但与一些国家人口先富裕后老化的规则不同,在国家还没有真正富裕起来的时候人口就过早地出现了老龄化问题。中国目前的平均富裕程度与发达国家同样老化程度的时候相比要低几倍甚至几十倍。中国农村的生育行为也正在发生变化,家庭小型化趋势比较明显,特别是由于城乡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工作机会和发展前景的强烈对比,使农村年轻一代纷纷流向城镇,农村实
际老龄化程度要高于统计数字。而在我市农村,由于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和经商,真正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已为数不多,农业人口老龄化现象同样十分突出。
农业人口严重老化是全国性现象。近年来,国家加大农业补贴,使局面有所缓解。但要想真正“克服”农民老龄化和农村“空洞化”还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
我国历代的土地政策使得每家每户占有的土地极为有限,农田被瓦片化、补丁化,无法寻求规模效益。这种“一亩三分地”式的小规模农业,可以让农民温饱,但无法让农民致富;可以解决生存,但无法解决发展。虽然有少数例外,但“种田难以致富”的总体判断,难以改观。因此,在全民致富的年代,更多的农民就将致富的梦想寄托于城市。据统计,再过10年,中国务农人口平均年龄将达到50多岁甚至60多岁。随着“农民爷爷”和“农民奶奶”们的仙逝,务农人口将急剧减少。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指望,10年后入城的农民工回归田园,重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然而,田总是要种的,要么由人种,要么由机械耕种。如今农民不愿意种田,又无法用机械种田,势必会形成“粮荒”和“粮慌”。我想,这样的现实是谁也不愿看到的。
新农村建设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文章。要作好这篇大文章,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新型农民的培育,就成为首要的核心问题。新农村建设,归根到底,要由千千万万个具体的人来组织实施,人的素质就决定了最终的成效。对新型农民的渴求和热望,是当今时代提出的迫切要求。我市虽然是一个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但是农村面积和农业人口的比重仍比较大,农村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仍然很大,因此,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样显得十分重要。
那么怎样才算是新型的农民呢?我认为,新型农民首先要具备这样一个标准,即生长、生活在农村,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了解中国农业的现状,具有推动农村发展的历史使命感。
目前,我们要抓紧培养和造就此类农民。同时,我们要通过改善农村环境,让农村成为留得住人、有生存意义、能实现价值的一方热土。为农村经济的腾飞插上强健的翅膀。
三、就业出路问题
就业出路问题是农业农村问题的关键所在。近三十年的农村改革的实践表明,只有大量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矛盾。由于生态环境恶化与非农项目大量占用土地,我国耕地每年以几百万亩的速度锐减。目前,我国农村户均承包耕地仅6亩多一点,其中14个省区人均耕地低于1亩,更有6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5亩,可以说我国土地的承载力远远超过了极限,其生产资料功能已经严重退化。与耕地减少相对应的是,农村人口却一直处于膨胀之势,由建国初期的4亿增加到现在的9亿。据测算,目前农村有5亿左右的劳动力,而从事农业生产只需要不到一半的劳动力,这就是说农村剩余劳动力尚有2-3亿,这么多的人如果都留在农村而找不到出路,不但不能解决脱贫致富的问题,而且还会影响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
从我市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市农民较早自发外出从事商业和劳务活动,经过艰苦奋斗,他们中有许多人终于脱离了农村,成为城市人口中的一部分,“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矛盾相对得到了缓和。但是,在有了一定的原始积累之后,很多农民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且随着农村土地面积的日益减少,我市农村人口又过剩现象也日益严重。因此,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农村,让更多的农民脱离传统农业,从根本上缓解人与地这种深刻的矛盾,为农民开拓相对广阔的生活空间,这仍然是思考解决我市农民出路问题的立足点。
为此,政府要加强指导。要从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发展各种经济组织和创办各类企业入手,为农民提供机会和帮助。
在这一点上,我市泽国镇、大溪镇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思路。
温岭市泽国镇是中国小型空压机之乡,全镇有年产值超500万元企业156家,上亿元企业14家,自营出口企业73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被征用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为了帮助农民再就业,该镇政府每年拨出30多万元,对农民进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计算机、缝纫、机床等技术,2448人获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并走上了再就业之路,由农民成功转型成了工人。(转引自2005年12月26日《浙江工人日报》)
1988年按照泽国镇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地处建城区内的泽南村全部土地被征用。祖祖辈辈以土地为生的农民一时思想转不过来,村两委全体成员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村两委决定,为解决失土农民的就业问题,允许在各家门前搭建临时摊点,从事五金交易。原由工商部门、镇政府和泽南村三家联办,后由村镇合办的泽国五金轴承市场于1991年竣工,经营户们将自家门前的摊点纷纷迁入市场经营。市场建立至今,交易年年红火,是泽国镇上亿元重点市场之一,市场每年上交税收上百万元。每年村集体经济仅从市场收人就有20多万元,人均收人7000元以上。失土农民笑开了颜。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福利收人得到了提高。村里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120元养老金,是全镇养老金发放最高的村。村民每人每月享受粮食补贴30元。村民代表纷纷表示,市场不能卖,应该巩固好、发展好,要求有关部门予以大力扶持,办好失土农民的“聚宝盆”。(转引自《温岭市行业工作动态》)
潘郎村是大溪镇的中心村之一,在上世纪90年代,还是潘郎镇(区域调整前)的集镇村,拥有人口860多人。由于该村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土地经常被政府部门征用,几年下来,村里的土地逐年减少。眼看着村里的土地越来越少,村民们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村干部更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们千方百计寻求解决失土保障的办法。1998年年底,在市农经委和当时潘郎镇的支持下,该村从农户手中统一收回了承包的土地,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成立了村集体资产股份有限公司,并相应建立了公司董事会、监事会。
公司成立后,如何盘活集体资产,使有限的集体资产不断实现保值增值的问题成了董事会亟须解决的难题。在多次讨论、研究后,结合该村特殊的集镇区位优势,董事会决定由集体资产公司投入建设工业用房,然后对外租赁,把公司仅有的资金和少得可怜的土地盘活。之后的几年,一幢幢工业用房、商业用房在村里相继建成,并一批接一批地租赁出去,大量的工业企业从各地搬进了潘郎村,一时间,潘郎村迅速地发展了起来。通过8年的努力,从公司成立初只有集体资产660万元,发展到了2006年的3000多万元,村级集体收入150多万元;村民分红也逐年提高,从1999年的每人每股120元,提高到了现在的900元,而且60岁和70岁以上的老人还可享受60元到100元的生活补助,还统一解决了村民的社会医疗保险问题。(转引自2007年4月3日《温岭日报》)
2008年9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农村考察时指出说,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村改革仍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农业农村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我们必须适应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定不移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毫不松懈地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努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从上面的实例中可以看出,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有利的农村政策的实施,农业农村的天地将越来越广阔。农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从土地上真正脱离出来。农业农村问题必将最终能够得到妥善地解决。
(作者单位: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
第二篇:关于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
关于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
胡贵松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市近几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状况、特点及存在问题的简述,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思考。
〔关 键 词〕农业产业化 问题 对策
〔作者介绍〕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的重大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近几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下,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初步形成了以“公司+(协会)+基地+农户”为模式,发展马铃薯、生姜、杂交良种、优质米、苦荞、茶叶、林特产品、畜产品等地方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化格局,基本构建了“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民参与、中介服务”的推进机制框架,实现了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竞争力增强,带动力提高的发展态势。
一、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绩
1、重点龙头企业数量增多,实力增强。截止2005年底,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由2003年的1家发展到13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由2003年的1家增加到4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由原来的空白增加了9家)。2005年,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18443万元,形成固定资产7378万元,实现销售收入8395万元,利润786万元,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家(六盘水市食品总厂、六枝特区宏奇制药有限公司)。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势头良好。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扶持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些农民专业协会被列入省级试点和农业部试点。2005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协会由2003年的90家发展到98家,其中农业协会52家,畜牧业协会46家,资产总额达283.1万元,固定资产达196.4万元,成员1.5671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力量。
3、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得到良好的发展。一是建立了一批相对规模化、标准化的原料基地。2005年底,我市重点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发展到13.372万亩。二是公司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能力增强。2005年,我市重点龙头企业开发加工生产的农产品品牌增加到20多个,在国内、省内举办的大型农产品博览会上获博览会金奖、名特优农产品奖等荣誉称号,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三是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大大提高。200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协会)发展到111个,带动农户5.03万户,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5万户,专业协会带动农户2.53万户,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4000多万元。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但与全省比较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第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虽然我市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2家,但龙头企业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的状态。大部分组织的龙头企业还是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差,科技投入少,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包装、营销、品牌等方面的管理经验和人才。
第二,主导产业缺乏长远发展能力。尽管各地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时,都确定了一些主导产业,但多是小规模、不成批量的产业,缺乏规模大、竞争力强的支柱性和主导产业。有的地方由于龙头企业重复建设,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基地生产缺乏规模,资源优势发挥不够,在确立主导产业中存在趋同性,缺乏特色,存在恶性竞争,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第三,组织化程度较低。众多分散的农户直接面对市场,恶性竞争的后果使农户相互压价,收购商从中得利,有特色的产品在商场上根本就谈不上什么话语权。
第四,利益机制不完善。龙头企业扶持生产的机制没有健全,农户生产、企业加工、运销(个体)企业等环节相互脱节,农户在生产中得不到资金、技术的有效帮扶。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合作关系。
三、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
“十一五”是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期间要使全市形成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龙头企业集群,基地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有较大提升,农户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明显增加。到2010年,农业产业化经营基地面积达到60万亩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在市内基地的比重占80%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0个以上,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个以上,市级龙头企业24个,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2个,龙头企业带动的农户要占全市农户总数的4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30%左右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引进国内外优而强的企业参与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先后重点建设4个规模较大、辐射力较强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全市各乡镇结合自身产业特点,成立产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产业协会,培养大批农产品营销人才和中介组织,把市场搞活,把产业做大做强。
(一)壮大规模,增强带动能力。
1、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龙头企业要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
2、不断完善和创新利益联接机制。企业要着眼长远计划,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发展订单农业,通过订单规范产销双方权利和义务,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和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与基地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
3、加大投入,增强发展能力。要引导各类资本向龙头企业集中,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其他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兴办龙头企业。
(二)建立产业化经营的合作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要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多类型、多层次、多领域推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突出专业合作社建设。突出农村各类生产大户,贩运大户和经纪人利用其生产、经营、购销的优势组建;加大力度扶持基层农业部门和农技人员利用技术优势组建;积极引导各类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利用其资金、信息、管理和加工、流通优势组建;鼓励基层供销部门、科协和其他部门,利用人员、场地、经营优势组建。同时,突出培育一批加工、流通、信息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在强调数量扩张的同时实现质量的新提高。
2、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突出标准化的推广和运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以质取胜,注重农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按照市场准入制度要求,统一制定和实施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标准,在合作社内部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同类产品的不同合作社之间要互相协调、互相沟通,逐渐形成良好的价格运行机制。
3、努力提高运行水平,突出开展经营活动,在向经济实体型上过渡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有向实体化过渡,才能增强服务实力和能力,其自身也才会在带领农民致富的同时得到发展壮大。明晰产
权关系,使社员的利益得到充分保护和体观;坚持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体观合作制的性质;鼓励企业化经营,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办成一个实体化的市场主体。
(三)狠抓支柱产业,突出区域特色
1、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抓支柱产业,突出区域特色,必须更新观念,在政策指导上要促进异地农产品的消费和相互交流,大力提倡农民消费异地农产品。让农民既成为某些农产品的生产者,又成为其余农产品的消费者,减少自给农产品的比重,彻底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结构。
2、要强化突出区域发展。一个县区、一个乡镇要选择本地的优势农产品加以发展,集中各种资源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坝子区可以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工矿区重点发展乡镇工业、外向型农业和现代农业。山区则应重点发展粮食和畜牧业。要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水资源丰富地区应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四)着力取得五个突破
1、在集中扶持上突破。由市县发改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认真研究制定当前和今后几年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做到计划、项目、资金有机统一。一是扶持内容集中。农业产业化主要扶持生态畜牧业、粮食主产区、优质经果菜区。二是扶持对象集中。主要扶持省市级龙头企业。三是扶持资金集中。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和用于农业产业化项目的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乡镇企业发展基金等项目资金要相对集中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组织。
2、在品牌战略上突破。要切出一定比例的产业化专项资金用于龙头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产品质检中心。在实行贷款贴息基础上,筹措专项资金用于奖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农业类、科技成果、产品质量认证和国际国内名牌的龙头企业。
3、在人才培育上突破。制定和实施农业产业化领导干部和龙头企业家培训计划,市县两级财政要切出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和干部队伍培训,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提高素质。
4、在监测管理上突破。市县农业部门要组织产业化成员单位定期对龙头企业进行评估和监测,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增加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二是强化利益联接机制,确保产业化项目带动农民增收;三是建立农业产业化项目库,项目管理规范化。
5、在优化环境上突破。在硬环境上,一是重点解决好绿色通道问题;二是围绕龙头企业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重点搞好省级龙头企业的产品质检中心建设。在软环境上,一是加强调查研究,搞好政策落实;二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加强领导,协调统一。三是围绕农业产业化组织,搞好以流通为重点的服务体系建设。
参考资料:
1、2006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会议交流材料。
2、经济日报2005年9月14日5版: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贵州日报2005年7月12日5版:遵义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五突破”。
4、经济日报2006年11月13日5版: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第三篇:宁夏农村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
宁夏农村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宁夏农村图书馆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呈现出协作共建、优势互补的新格局。作为西部民族地区,宁夏的经济基础及社会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农村图书馆可持续发展还面临一定的挑战。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尽快实现图书馆立法、用实用性吸引农民读者等无疑成为农村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
关键词:农村图书馆阻隔因素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同养鹏,男,1966年生,陕西韩城市人,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校图书馆馆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图书馆学、党史党建研究。农村图书馆作为我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面向农村,为农民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文化设施,是升腾智慧、传播文明的圣殿。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宁夏农村图书馆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呈现出协作共建、优势互补的新格局。宁夏作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基础及社会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农村图书馆可持续发展还面临一定的挑战。研究宁夏农村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农村图书馆范畴的界定
对于“农村图书馆”的范畴,学术界至今没有较权威的机构或文献对其进行过明确界定,现列举以下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 《图书馆学基础》(1981年)认为,农村图书馆应该把为广大农民服务、为生产服务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1];
黄宗忠(1988)认为,农村图书馆(室)“是直接为农民服务的文化设施,其主要任务是为农民服务,为生产服务。它通过借阅书刊等活动,对农民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活跃农村的文化生活,发展农村的生产[2];吴雪珍、张念宏(1989年)认为,乡村图书馆(室)是为乡村农民服务的民办图书馆,它是直接为农民服务的文化设施,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推广科学种田和农业现代化方面起着积极作用[3];
周文骏(1991)认为,基层图书馆是设立在接近广大群众生活、学习和工作地区的县区以下的图书馆[4]。农村图书馆(室)处于农村地区,是最底层的;
杨玉麟(1999)认为,所谓“农村图书馆”应当是指建立在农村地理区域内的,与农业人口生产、生活和学习有关的所有图书馆[5];
吴慰慈、董焱(2002)认为,农村乡镇图书馆(室)是我国基层图书馆的另一类型,它通过借阅书刊,对农民和乡镇居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活跃农村的文化生活,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6]。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农村图书馆是指设立在农村地区、主要为三农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它通过借阅报刊书籍等活动,对农民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农村生产,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具体包括县级图书馆、乡镇图书馆(文化站)、村组文化室及农家书屋。
二、宁夏农村图书馆发展现状审视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伴随着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和数字图书馆推广三大文化工程的实施,宁夏图书馆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农村图书馆在满足农民群众渴求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1.农村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近年来,宁夏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随着永宁县、贺兰县、平罗县、中宁县、惠农区、西夏区等一批新图书馆的落成,宁夏全区县区级图书馆办馆的硬件条件与设施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兴庆区、金凤区、泾源县图书馆正在建设之中,彭阳县、同心县、海原县新馆建设已列入本县发展规划。宁夏县(区)级公共图书馆由1995年的10个增加到2012年17个,新建的187座乡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借阅室设施环境也有了很大改观。全区基本形成了以县区级图书馆为骨干、以乡镇级图书机构、村组图书室、农家书屋为支点的农村图书馆建设体系。
2.地方特色文献成为农村图书馆的收藏重点 文献资料是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履行社会职能的物质基础。中宁县图书馆在报刊收集方面,以中宁枸杞文化等具有中宁地方文献特色的书籍作为图书馆收藏重点,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特色文献资源延伸服务。隆德县图书馆根据全县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实际情况及读者需求,注重民间珍贵古籍、地方文献和民族宗教文献的收藏,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有一定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适合读者需求的馆藏体系。
3.依托文化信息工程支中心建设,农村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是一项旨在依托先进网络化传输系统,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全社会共建共享的社会系统工程。宁夏支中心(建在各县级图书馆)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和信息资源优势,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快捷优质服务。一是拓展馆藏资源服务方式。中宁县图书馆设立了图书流动室,配备1000多册新书,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并不定期更换新书。同时,还开展了为各行各业送书上门服务,既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又实现了图书馆馆藏资源服务的最大化。二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优势服务广大农民群众。作为国家文化共享工程示范县的贺兰县图书馆,把为基层群众服务的触角伸到了农民的田间地头,精心挑选了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光盘,直接送到农民手中。常信乡张亮村农民充分利用了文化共享工程资源中的《大棚甜瓜栽培技术》和《甜瓜病害防治技术》光盘,结合当地水土情况,反复摸索,成功地培育出了薄皮香瓜,由此带动了附近村民种植香瓜的积极性。彭阳县图书馆通过卫星小站,定期为群众下载和播放农业科普知识、城市务工、市场营销、爱国影片等视频资料,利用寒暑假为学生播放中小学远程教育优秀课件,直接受益群众3600多人(次)。自从农村图书馆开展信息资源服务以来,不仅农民群众找到了精神依托,而且有力地推进了各县区图书馆业务水平的提高。4.农家书屋已成为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渠道
“农家书屋”工程是一项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重大工程。宁夏相关部门精心谋划,科学选点,实施效果良好。截至2011年底,共投资5000多万元,全区建成农家书屋2786个,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了农家书屋村村全覆盖的目标。相关部门首先通过组织开展“我的书屋,我的家”、“小手拉大手”等阅读演讲活动,激发群众走进书屋的热情。其次,通过讲授图书编目、借阅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图书管理员的素质。目前,农家书屋不仅充实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使许多农民学到了新的生产生活技能。青铜峡市现有93家农家书屋,拥有书刊14万册。曲靖镇朝阳村、小坝镇南庄村、峡口镇草台子农家书屋等平均日借阅量达20次以上。有的农民通过借阅法律读本,在民事土地纠纷中维护了自己的权益;有的村民掌握了健康保健和疾病预防知识;有的养殖户通过书屋的养殖读本,提高了生猪的产仔量;峡口镇有一妇女,从农家书屋借了一本针灸按摩书,自学按摩技术,为其丈夫坚持按摩,使她丈夫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小小书屋不仅使农民群众学到了致富的本领,为其生产生活提供了智力支持,还起到了正风气的作用。原来的赌博、盗窃、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明显减少,讲文明、崇尚科学、办事诚实守信的人明显增多,有的地方的农家书屋还成为留守儿童的好去处。
三、宁夏农村图书馆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农村图书馆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日益受到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宁夏农村图书馆建设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地方领导重视不够
农村图书馆的职能与作用决定了图书馆的社会地位,但在现实工作中,“长官意志”仍然发挥决定性作用。大多数地方领导认为,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任务,抓与不抓不影响政绩,对提高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少长期发展的思想。2.农村图书馆书籍针对性不强
通过调研了解到,农民对图书的需求重点是涉农的法律法规、农业科学技术、致富信息、商品信息、文化娱乐等。从现有的宁夏县区图书馆馆藏资源来看,不仅适合农民特点的书籍资料严重不足,而且数量也是寥寥无几。3.农村图书馆缺乏法律法规保障
农村图书馆作为农村文化的主阵地,在资金的投入上却是杯水车薪。由于无法可依,经费投入得不到保障,图书馆无法根据读者需求及时补充和完善馆藏文献资料;受设施和技术条件限制,馆藏资源也得不到充分利用。县级图书馆各项工作仍停留在传统手工操作阶段,现代化的服务手段滞后。同时,由于乡镇文化工作者的待遇问题得不到解决,大部分乡镇图书室的日常管理则很少有人问津,书刊闲置且流失严重,部分乡镇图书室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农家书屋管理混乱等问题使农村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越来越小。4.部分农民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长期以来,农民的精神生活可以说基本处于“荒漠”状态,调研中了解到,一些农民对农家书屋所知甚少。农闲时,部分农民以聊天、打牌、看电视消磨时光,有的以赌博、酗酒等方式来消遣,农民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四、宁夏农村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村图书馆是实现科技兴农、农民致富的重要场所,是一项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只要地方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农村图书馆建设就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1.加强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经验表明,政府行为在农村图书馆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建议由县级政府承担主要责任,把农村图书馆建设纳入全县发展规划,图书馆购书等业务费列入财政预算。其次,建立以自治区图书馆为总馆的垂直领导体制。建议成立由自治区分管主席和自治区文化厅分管厅长、自治区图书馆馆长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形成自治区总馆、市县中心馆、乡镇卫星馆、行政村星星馆四级式的垂直领导体制。自治区图书馆是宁夏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龙头馆,区级图书馆建设的现状,直接关系到宁夏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速度和效益。市级图书馆是联系区级与县级图书馆的桥梁,在宁夏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县级公共图书馆是宁夏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柱,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根基。管理委员会站在全局的角度,制定全区农村图书馆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第三,建议自治区政府将全区农村图书馆的建设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将对农村图书馆的健康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尽快实现图书馆立法
图书馆作为我国社会信息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与日剧增,立法是国家对图书馆进行统一控制的手段,一个不断进步的国家图书馆服务系统只有通过立法才能建立和完善。40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民整体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我国图书馆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图书馆不仅充分发挥了其传统的馆藏资料服务功能,为科研、教学及其他大众提供服务,而且图书馆以其特有的方式,为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项活动提供了高效率、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可我国至今没有一部图书馆法。因此,应尽快制定《中国图书馆法》,把图书馆事业纳入法制的轨道,使其健康发展。
3.用实用性吸引农民读者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民迫切需要提高生活水平,急需能够引导他们勤劳致富的科技信息。因此,农村图书馆首先要入户调查本县辖区乡镇农民主要从事的生产活动,再根据农民的文化水平、人口结构,编制二次文献资料免费送到农民手中。如免费为广大农户提供农作物种植方法,为老年人提供养生健康指导等。其次,开展科技咨询活动。农村图书馆要收集实用技术信息,举办科学种植和养殖培训,提供实用有效的商品供求信息,如介绍玉米、苹果、蘑菇新品种及种植效益等,切实能让农民从中获得益处。第三,以电影、广播、专家讲座、举办交流活动等形式,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开展与农民农业生产相关的喜闻乐见的活动,把图书馆(室)办成农民的学习中心、社会交往中心,农村图书馆一定会受到农民的欢迎。
4.采取多种措施,加快乡镇图书室的普及与发展 一是制订宁夏乡镇图书室等级评估标准。从乡镇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根据当地地理环境、人员分布、经济条件,制订《宁夏乡镇图书室等级评估标准》。通过开展等级达标等评比活动,推动宁夏乡镇图书室的建设发展进程,为建立乡镇图书馆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采取奖励书籍、奖金等奖励措施,奖励补贴乡镇图书室建设,调动乡镇图书室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增加和扩大图书存量和流通量。三是设立村组图书室基金会,吸引个人捐资赠书,充实村组图书室资源,使村组图书和音响资源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新利用。5.将“农家书屋工程”纳入农村图书馆体系建设之中 农家书屋管理水平的提高要靠专业化管理体制,建议自治区政府把农家书屋建设管理纳入全区农村图书馆管理体系中,使之真正成为服务农民的强有力支点。要充分利用各级图书馆的管理和业务优势,把农村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建设结合起来,形成既有各村组农家书屋藏书特色的,又能丰富县区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农村图书馆馆藏体系。建议县区级图书馆把农家书屋作为自己的分馆,实行县区图书馆、乡镇图书室、村组农家书屋三者之间图书借阅的“一本通”,真正使农民能快速便捷地借阅到书刊杂志,充分满足农民的阅读需求。同时,各农家书屋还应多聘请一些热心公益事业、工作责任心强的管理员,制订切实可行的农家书屋书刊借阅制度,提升其管理层次与水平。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合编:图书馆学基础[M] 商务印书馆.1981年 [2]黄宗忠:图书馆学导论[M]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 [3]吴雪珍、张念宏:图书馆学辞典[M] 海天出版社 1989年 [4]周文骏:图书馆学情报学词典[M]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1年 [5]杨玉麟:论农村图书馆的概念及职能[J] 图书馆界 1999(1)[6]黄体杨:我国农村图书馆(室)界定初探[J] 新世纪图书馆 2008(2)[7]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修订本)[M]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年
[8]方卫平:关于加快宁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 图书馆理 论与实践 2006(03)
[9]马少萍:农村公共图书馆调查与思考—以宁夏彭阳县为例[J] 图书馆理论与 实践
2010(05)
[10]张丽芸:县级公共图书馆在创新和延伸服务上的探索和实践—以中宁县图书
第四篇: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基优班论文
摘 要
垦区是国家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商品粮基地, 实施可持续发展农业, 对垦区的生存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的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重点集中于解决重大的稀缺农业资源和重大自然资源难题。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发展(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体系。
关键词:农业 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 农产品需求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基优班论文
1.前言
垦区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这样,就要求我们致力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留发展后劲,以促进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的不断完善、进步。
总体思路: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职工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当前制约垦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1.1 当前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从种植业看,由于近几年单纯追求总量增加,简单扩大种植面积, 成片砍伐林地,大量占用草原、湿地,使林木、草原、湿地对环境的调节功能不断降低,气候变化异常,导致种植业生产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增大;不科学的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土壤的有机含量不断降低;种植结构不合理,连续多年大面积种植几种作物,耕地不能得到科学休整。
从林业看,由于过度砍伐,林木蓄积大量减少,由于对林业投资极少,护林、养林、造林难以进行;耕地面积不断扩大,防护林建设却停滞不前,即影响了林业生产的持续经营,又对环境产生极大影响。
从牧业看,近几年各农场都在大力发展牧业, 由于受到比较效益的影响, 牧草地被耕地占用而逐年减少, 牧畜生存条件受到威胁。
1.2产业化落后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牵制
以种植业为例, 垦区近十年来粮食年均增长 10%, 国家定购、市场销售、内部消化各占总产的 30%左右。市场销售、流通渠道不畅, 品种、质量均无竞争力。内部消化种子、口粮又占用 40% 以上, 用于转化增值部分仅为总产的 14%。粮食加工能力仅以 3.4% 的速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基优班论文
护资源, 合理使用资源,才能发挥资源为人类服务的功能, 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减少对现有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使用, 保证现有资源的相对稳定。加大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 实现高产稳产;停止砍伐林地, 增加用材林和防护林面积;对非采草地和湿地进行适度开发。
3、对破坏生态平衡的问题采取措施加以治理,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土壤的科学结构是使其能够达到永续利用、发挥动植物最大利用效益的前提。以土地为依托生存的动植物是可再生资源, 它影响着土地的永续利用。
2.2 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有计划的开发农业资源
1、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首先, 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手段应从管理水平入手。其次, 加快科学技术的转化, 建立科学的农业生产体系, 持续挖掘农业资源潜在能力,保证不破坏资源和生态平衡。再次,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和标准程度, 实现技术设计标准化, 农机具技术状态标准化, 田间作业标准化, 农机管理标准化。
2、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农业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程度, 在保护农业资源的前提下, 就要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在目前情况下,首先,要保证现有耕地的数量。其次, 对自然资源应宜耕则耕, 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对林业资源应开采与护林、养林相结合,为保持水土,加大植树造林, 避免盲目开采、乱砍乱伐、毁林种地。为保证牧业的快速发展, 实现以牧促农,应确保牧业资源的稳定和提高。水资源是万物的生命,只有保持水资源的清洁, 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3、加快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单纯追求总量的增长, 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由单一的封闭型内涵生产向开发外延型的产业化经营转变。树立科技观念, 提高科技素质, 走科技兴农的发展道路;总之, 我们要以可持续发展为要求, 从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基优班论文
3.5 坚持秸杆还田,陪肥土壤有机质含量
在经济转轨时期,应充分重视政策的引导功能,高效地利用土地,有效地培肥土壤,防止重用轻养的短期目标和行为。对在使用土地时注意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土地经营者,应给予一定的经济激励,这将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良性程度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施用有机肥,能使土壤有机质始终处在动态平衡之中,这对土壤保持其良好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具有良好的培肥作用。因此,广辟有机肥源,实施秸秆还田,既可充分利用有机肥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又极大地改善了土壤的生态环境。
3.6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仅为30%~40%,与发达国家70%~80%的比例相比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必须进行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积极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的节水技术;同时,搞好试点示范和制定节水灌溉方面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促进节水农业的发展。结论
综上所述,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垦区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为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垦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提高农业投入的科技含量,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农业发展走向节约资源、提高效益、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资源、环境的保护,使资源和环境能永续地支撑农业发展,通过农业的发展促进资源和环境有效保护,使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有机的结合,既避免农业发展以破坏资源与环境为代价,又避免单纯强调保护而阻碍了开发、利用;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和方向,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生产环境,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选择适合垦区农场的现代化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五篇: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
32学时 2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涉及生态学、植物学、耕作学、遗传学、育种学、气象学、农村区域规划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是为了强化学生在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环境保护、农业高新技术、农村区域规划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进一步拓展农村区域发展的专业知识和宏观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中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解决农业区域规划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系统地回顾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历史,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体系。重点介绍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学科基础和理论基础,包括哲学基础,生态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和社会学基础。按照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技术体系,系统介绍中国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实践和主要技术要点。要求学生能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农业区域规划中遇到的问题,全面了解农业可持续理论和实际方面的最新进展。
三、课程理论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4学时)
本章重点:影响我国社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本章难点:人类是怎样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的1.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了解)
1.1.1人与自然关系历经的三个阶段
1.1.2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过程
1.1.3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1.4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2中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压力(理解)
1.2.1中国人口、社会、经济的现状与面临的压力
1.2.2中国自然资源的现状与面临的压力
1.2.4中国的环境现状与面临的压力
3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理解)
1.3.1耕地面积减少和质量下降
1.3.2 各种资源日趋匮乏
1.3.3农业污染严重
第二章 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6学时)
本章重点:(1)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
(2)可持续农业如何适应气候条件变化
本章难点:引起气候变化的因子及其破坏作用机制
2.1全球气候变化的起因及趋势(理解)
2.1.1全球气候变化的起因及趋势
2.1.2引起气候变化的人为因素——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ive)
2.2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
2.2.1气候变暖对种植制度的影响
2.2.2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影响
2.2.3气候变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2.3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发展对策(掌握)
2.3.1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与对抗性措施
2.3.2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措施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6学时)
本章重点:深刻理解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措施。
本章难点:我国农业资源在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分资源和生物资源等方面的现状和特点
3.1自然资源的类型与基本特征(了解)
3.1.1资源的定义
3.1.2自然资源的类型
3.1.3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3.2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概况(了解)
3.2.1气候资源
3.2.2土地资源
3.2.3水资源
3.2.4生物资源
3.3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掌握)
3.3.1不可更新和可更新资源的持续利用
3.3.2水、土、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四章农业环境问题与防治对策(6学时)
本章重点:如何根据农业环境污染的来源制订相应的防治对策。
本章难点:环境污染的因子及其污染作用的原理
4.1环境污染对农业的危害(理解)
4.1.1农业环境污染来源的类别
4.1.2环境污染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
4.2农业环境污染的防治(掌握)
4.2.1工业“三废”污染的防治
4.2.2农资残留污染的防治
4.2.3生活垃圾与畜禽粪尿污染的防治
第五章高新技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6学时)
本章重点:了解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章难点: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现状与动态
5.1高新技术概述(了解)
5.1.1高新技术的定义与类别
5.1.2上世纪广泛推广的农业新技术
5.2生物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理解)
5.2.1在作物育种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5.2.2在畜禽育种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5.3信息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了解)
5.3.1信息高新技术的类别
5.3.2.信息高新技术与精确农业
第六章可持续发展与农业规划设计(4学时)
本章重点: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章难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模式及其技术规划
6.1规划与设计的意义(了解)
6.1.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要进行规划与设计
6.1.2农业环境多样性需要对发展进行规划与设计
6.1.3各部门的利益需要置于一个共同的发展战略之下
6.2农业生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依据与原则(掌握)
6.2.1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设计的依据
6.2.2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设计的原则
6.3乡村户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的内容(掌握)
6.3.1生态户的规划与设计
6.3.2生态乡、村的建设与规划
四、考核方式
课程结业的考核采用考试或课程论文的方式进行。
五、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网站
教材: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华中农业大学翻印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边银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