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03:0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娄底市地处湖南中部,是湖南中部农业经济欠发达地区,娄底本身城乡差别也较明显。但在改革开放以来,娄底的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民的文化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文化知识在农村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农村文化市场得到了进一步繁荣。但娄底农村文化事业的并不像娄底农村经济社会那样发展得那么有实效,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跟不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而这样的问题也日益突显,这几乎是整个娄底乡镇的通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教育水平不高。一些传统文化和习惯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农村低俗文化、迷信等一直挥散不去,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小农意识依然存在。这不仅使广大农民精神空虚、身心受害、意志衰退,而且严重扰乱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秩序,成为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比如不是农忙季节的时候,都喜欢聚众赌博;高素质人才不愿回家乡,造成农村教育水平低等等。

二、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不够。文化产品质量不高,产业基础薄弱,许多乡镇文化设施相当落后,娄底市90%的村无农村公共设施,乡镇文化站、广播站如同虚设,有些甚至连图书馆、礼堂都没有,农民在有空闲的时候没有地方可消遣,精神文化生活相当单调,部分农村“一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赌钱”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管理不到位。目前,乡镇文化站“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枚章子”的现象非常普遍,文化专干的地位不高、福利待遇也差,文化队伍缺乏专业业务知识。乡镇文化干部开展本职文化工作没有主动性,一般都被乡镇政府安排在其他日常行政事务中,每年除指定必须参加的文化活动外,很少开展文化业务工作,有的连基本的农村文物保护、农村文化市场引导与管理、民间艺术的挖掘与整理等工作职能都搁置一旁,不理不管,这就使得文化站职能职责不清晰,分工不明确。

照这样的情况来看,要振兴娄底农村文化,繁荣娄底农村文化市场,就要从面临的种种问题入手,找到了问题的源头就有了解决的办法。

首先,要进行精神培育。新时期农村精神,是农村文化的灵魂。党的基本路线内容是农村精神的核心和基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要在乡村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引导农村文化积极向上。二要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现在许多大学选调生被派往各村学习工作,这就给我们农村文化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三要继续送文化下乡,抓好全年特别是农闲时节文化下乡活动,将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送到基层,特别是还要要选派专业人员进村入户,充分挖掘乡土人才的潜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挑起开展健康文化活动的大梁。

其次,要加大投入。一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街道、乡镇文化站、居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村文化室等方面,这是农村文化建设最基本的保障。二要抓好农村科技投入。比如一些书报发行设施,最大限度地提高报刊、图书在农村消费的数量和质量,还有广播影视设施,普及各乡镇的农村有线广播,要办好县级电视台和乡、镇转播台、电视站,提高群众的收视率。三要注重人才投入。要及时发现和培养一些热衷于农村文化事业并有一技之长的文化骨干和乡土人才,并在精神和物质上予以鼓励,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最后,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一是要吸收高素质、专业对口人员进入文化队伍。二要对现有文化站工作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克服当前存在的认识不清、专业不专、队伍不稳等倾向,确定自己工作职责,确保人尽其才。三要加大对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农村文化工作者到城市参加学习和培训,提高产业队伍素质;要重视农村文化骨干,特别是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城市文化人才到农村扎根创业。

要建设我们娄底这个美丽的家园不仅仅需要发展经济,同时也少不了精神生活的需要。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立足于娄底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减少城乡文化的差距,科学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奋力开拓娄底农村文化建设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简介:石海燕(1981—),女,娄底市娄星区石井镇文化站工作人员,邮箱:hnldshy@163.com。电话:***

第二篇: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村低保工作的几点思考

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村低保工作的几点思考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市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仍有一部分农民生活十分困难,需要通过社会救助来维持。在农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救助条件的农村贫困群众纳入保障范围,重点保障病残、年老体弱、失去劳

动能力等长年困难的农民,是解决农村特困群众基本生活问题最关键和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农村低保工作,对实现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对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传统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农村低保工作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从2006年7月开始,我市在农村建立和实施低保制度,到目前为止,全市农村低保制度基本建立,有效地保障了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已纳入农村低保对象15730户37013人,其中常补对象3923户7101人,非常补对象11807户29912人,今年6月份发放低保金111.125万元,人均月补差达30.8元,超过省里要求0.8元,1至6月份共发放农村低保金650万元。虽然我市的农村低保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现行的农村低保工作没有全部覆盖农村困难群众。现在享受农村低保对象37013人,只占全市农业人口的2.9%。据调查,我市农村低保工作要达到约5.5%的覆盖率,才有可能实现“应保尽保”。二是执行农村低保政策还存在偏差。有的地方把残疾人、老年人、重病人单独纳入低保,采取“一户保一人”或“拆户”、“拼户”的方式实施保障;有的平均发放农村低保金。三是操作不够规范。有的地方家庭收入调查不扎实,有的地方村怎么报,就怎么批,未进村入户调查核实,三级评议、评审工作流于形式;有的申请、调查、审批表格填写不规范,有的内容不全。四是存在低保金发放不及时现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农村低保资金不足。我市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20036户63325人,省里给我市的低保基数只有35314人,相差28011人,而省、县两级财政只按省定的低保基数配套资金,无法满足低保群众的要求,致使出现“一户保一人”、“拆户”、“拼户”的现象。

二是科学评估农村低保家庭收入难度大。由于农村居民收入中粮食等实物收入占相当比重,在价值转化过程中,难以货币化。因农作物收成的季节性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农民外出务工的不稳定性等,使农民家庭收入不稳定,造成界定农民收入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是基层低保工作人员没有做到专职专用。多数低保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再加上人员更换过于频繁、流动过快,当“新手”成为“熟手”时,有可能已经调动或重新分工,不再从事低保工作。加上少数低保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存在应付心理,使低保政策在执行中“打折扣”。

四是关注农村低保的社会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有些人片面地认为:低保工作只是各级民政部门的事,造成低保工作只由民政部门“单打一”的局面,有些职能部门应给的支持和帮助不够,增加了工作的难度。

二、对策和措施

实施农村低保制度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难度较大的工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一)科学确定标准,做到量力而行

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既要保证保障对象的最低生活需要,又要克服完全依靠低保的依赖思想;既要考虑地区间标准大体一致,又要考虑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带来的标准上的差距。由于社会保障给付具有刚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确定时宜低不宜高,从低标准起步,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我市各县区发展不平衡,制定保障标准和保障范围都要从实际出发,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力状况和生活水平相适应。

(二)筹措低保资金,做到应保尽保

资金是推行农村低保制度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低保资金由省、县区财政8:2的比例分担,从今年开始,中央财政将对财政困难地区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给予资金补助。因此,要努力争取中央、省里的财政支持,目前应想方设法请求省增加我市农村低保人数基数和保障资金。此外,加强慈善机构建设,争取慈善基金对农村低保工作的支持。

(三)坚持分类实施,提高救助实效

按照属地管理方法,根据农村低保家庭收入的变化,适时调整补差数额,做到动态管理,有进有出。农村低保家庭收入要坚持实行半年审核或一年审核,救助资金按季实行社会化发放。要继续推进分类施保,特别是对鳏寡孤独、残疾人及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要适当提高标准予以救助。将农村低保对

象分为“常补对象”和“非常补对象”。对“常补对象”原则上可以实施全额救助,对“非常补对象”原则上实施差额救助。对于农村低保边缘户,各地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切实做好农村低保和临时救助的制度衔接,利用冬令、春荒救济款或当地财政列支资金实施临时救助。要开展“回头看”活动,集中时间、力量,进行一次拉网式的大排查,严格按照省民政厅、省财政厅《关于在全省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实施意见》和县级政府制定的《农村低保家庭收入评估办法》,采取逐乡(镇)、逐村检查的方法,逐户进行排查。坚决纠正层层分指标和简单地把原特困户救助对象转为农村低保对象,以及“拆户”、“拼户”、“一户保一人”等错误做法,坚决杜绝“关系保”、“人情保”和平均发放农村低保金的行为,确保农村低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维护农村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建立健全制度,做到规范管理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申请、审核和审批程序,实行民主评议、社会公示、动态管理,加强保障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资金安全。一是规范家庭收入评估政策。以县(市、区)为单位,制定统一的家庭收入计算内容、计算标准、计算方法,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进行衡量,确保不错保、不漏保。二是要规范申请审批程序。要完善个人向乡(镇)申请,村民小组评议、村级复议、乡(镇)评审、县级审批的工作程序,坚持和完善“三级调查”、“三榜公布”的工作制度。要在村委会、乡镇全面建立群众评审团制度,随机抽取低保评议员代表,对已享受了低保的对象进行民主评议,把评议权和审核权交给群众,从完善制度上解决“关系保”、“人情保”的问题,进行动态管理,做到“应退尽退”。三是要规范资金发放管理。县区财政部门要建立资金拨付、发放的“绿色”通道,确保本级安排的资金按规定及时到位。要全面推行农村低保金社会化发放工作,民政部门要与人民银行、农村信用社等进行协商,相互间予以积极配合,农村低保金除了没有金融网点的地方可实行现金发放外,都要通过金融机构实行社会化发放,并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台帐,确保低保金发放安全、堵塞漏洞。四是要规范档案管理。农村低保工作必须建立一户一档制度,县、乡两级低保对象个人档案必须有农村低保申请表、家庭收入调查表、农村低保审批表和户口本或身份证复印件;村级有审批表和资金发放表。

(五)加强队伍建设,落实工作经费

在各乡镇建立健全民政办公室(站),尽快解决县乡低保机构的编制和人员问题,充实农村低保工作力量,落实专职工作人员。农村低保要与城市低保统筹规划,统一安排,以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各级财政要按低保范围和资金量及时足额安排工作经费,保证低保工作的正常开展。

(六)加快网络建设,提高服务效率

农村低保工作涉及的地域面积大,低保对象居住分散,存在贫困群众的低保申请不便、审批迟缓、发放不及时等问题,网络信息化管理是提高低保服务效率的必要手段。因此,各级政府在确保低保经费的同时,还应当划拨足以保障农村低保信息化的网络设施和人员配备经费,在全市建立起市、县、乡三级低保信息网络,使农村低保基本实现网上申请、网上审批、网上公示以及网内资源共享,大力加快信息化进程,努力提高低保服务效率。

(七)加强政策宣传,形成工作合力

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与宣传、财政、教育、卫生、电力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积极宣传农村低保政策,让农民知晓享受农村低保的条件、进入低保后的权利和义务。要与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实行住房救助、医疗救助和教育救助的办法与措施,真正形成部门齐抓共管农业低保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三篇: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山东省文登市按照既鼓农民“钱袋”又富农民“脑袋”的思路,重视维护农民的文化权益,尊重农民的精神追求,致力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有力地加强了农

村文化建设。

一、构建文化体系,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从根本上说,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登市立足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大力构筑农村文化体系。

构建农村文化网络体系。文登市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农村社会总体发展规划,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任主任的社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协调指导全市的农村文化工作,发挥宣传、文化、科技、教育、妇联、团委等市直部门和群众团体的职能作用,实行上下联动,齐抓共促;镇级成立文体站,建立文化活动中心,配备工作人员和基层文化辅导员,组织和指导农村开展文化活动;健全村级群众团体和各种组织,建设农村文化大院。经过这样的努力,全市形成了市、镇、村三级文化网络体系,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建立农村文化责任体系。文登市将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细化、量化,作为市、镇领导任期责任目标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奖惩兑现。各镇、村把农村文化工作同农村干部的工资、奖金挂钩,实行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验收,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

健全农村文化投入机制。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投入是难点,也是关键。为此,文登市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制,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支出,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不低于当年财政总支出的2%;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二、坚持三级联动,搭建农村文化载体

文化设施落后、文化阵地匮乏,是农村文化单调乏味的主要原因。文登市坚持市、镇、村三级联动,为农民参加文化活动提供场所、搭建载体。

市级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抓好一批龙头。近几年,文登市投资2亿多元,先后建起了市中文化广场、召文台公园、抱龙河公园等一批现代化文化设施。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的市中文化广场,占地5万平方米,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动,节日不闲场,被山东省委宣传部评为“优秀文化广场”。2004年,市财政投资40余万元,建成山东省第一家县市级电子阅览室,购置48000册电子图书,并加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图书馆每年接待读者20余万人次,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一级馆”。

镇级强化示范引导职能,重点建好“一个中心”。文登市结合小城镇建设,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要求每一个镇规划建设一处包括影剧院、图书馆、农民夜校和各类游艺室在内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现在,全市14个镇全部建起了镇文化中心,11个镇建起了文化广场,7个镇建起了投资300万元以上的农民文化宫。高村镇自筹资金70万元,修建了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青龙河公园。开园当天,20多个村自发组成文艺演出队前来助阵演出,像过节一样热闹。

村级突出经济实用原则,重点管好“两网、一院、一室”。“两网”是指有线电视网和远程教育网。文登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有线电视网,全市有线电视进村率达到100%,入户率达到96%,成为全国第一个采用光缆远距离传输、村村通有线电视的县级市。市电视台还专门开办了农科频道,定期播放政策、农技、卫生保健等方面的节目。另外,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在全市872个村(居)全部建起远程教育设施,实现资源共享、一网多用。“一院”是指在全市农村开展创建文化大院的活动。一到农闲季节,人们就自发地聚集到大院中来,看戏跳舞,打球下棋,吹拉弹唱。戏迷们都说:“过去一听到麻将响,手就痒痒;现在一听胡琴响,嗓子就痒痒。”目前,全市已有200多个村建起了较高档次的文化大院。龙山路街道办事处西楼居委会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可容纳1400多人的大剧场,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一室”是指建立农村图书室,旨在倡导全民读书活动,设立家庭图书角,培养知识型农民,鼓励群众“少抽一盒烟,少喝一瓶酒,多买一本书,多学一点科学文化知识”。如今,全市农村藏书超过5000册的图书室40个,藏书500册以上的图书室426个,总藏书量达220万册。泽库镇地处沿海,渔民长期出海打鱼,生活乏味。针对这种实际,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各村建立“海上图书室”,渔船出海前送上一个流动图书箱,一箱50册书,一个航次一更换。捕捞之余,摇惯

第四篇:浅谈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

浅谈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

〔内容摘要〕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日渐势微的原因,一是片面政绩观致使农村文化“边缘化”,二是城市与农村非均衡性发展机制问题,三是现行农村文化工作的思路值得重新思考。文章对六盘水市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关 键 词〕 农村 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 市政府研究室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文化站作为农村公益性群众文化网络体系中最基层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法制教育,组织辅导广大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等重要任务。当前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农村文化专干人员待遇偏低、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因素制约着我市农村文化生活的开展,离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我市“十一五”期间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任务艰巨

2007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实现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工作目标。到“十五”期末,全市98个乡镇和1095个行政村中,只有57个乡(镇、办)建有精神文明活动中心,村级尚无专门的设施。要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市需建设41个乡级文化站,其中六枝5个,水城县25个,盘县10个,钟山区1个。

从2008年起,按每年建365个推进,到2010年能达到村村有活动室的目标。如果每个活动室按50平方米规模建设,并配套必要的设备设施,至少需投资5万元,按1095个农村文化活动室的建设经费共计5475万元。

二、我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整体薄弱,文化供需矛盾突出。由于我市建市时间短,文化基础设施总体较弱,特别在一些乡镇由于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能力较弱。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同落后的文化生产力矛盾更加突出,人们的文化需求未能得到有效的满足。

2、基层文化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基层文化人员专职不专干的现象屡见不鲜,相当数量的基层文化馆、图书馆人员,多数农村文化站(室)人员业务素质低,培训考核机制不健全,工作能力不强。部分乡镇将基层文化人员长时间抽调从事其他工作或派出包村、包队等,导致文化队伍外强中干。

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功能单一,有效利用率低。由于部分干部存在认识上的片面性,把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对立起来,认为文化工作只投入不产出,不能产生或很少产生经济效益,抓与不抓无关大局,因此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得到应有重视,基层文化部门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日渐势微的原因探究

1、片面政绩观致使农村文化“边缘化”

拿GDP与建设农村文化服务相比较,各级政府更加注重追求前者,在这种片面追求的环境下,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核多注重于经济发展指标,以至于对农村文化建设关注不够。这表现在: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资太少,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滞后,政府在农村文化活动上组织力度不够。

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前,乡镇文化站主要围绕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如收费征税、计划生育等)运转,几乎没有将精力放在农村文化服务上;农村税费改革以后,现有乡镇财政只能勉强维持单位人员工资,根本谈不上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资金;加之农村文化发展很难在短期内彰显政绩,以至农村文化发展在农村基层政府的工作中处于边缘化状态。农村文化工作的“边缘化”,一些地方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文化站的“虚设化”,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严重匮乏,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明的公共文化生活的需要。

2、城乡非均衡性发展的“机制”原因

应该说目前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十分滞后,政府组织和举办的农村文化活动普遍偏少只是一种表面现象,问题的关键在“人”和“机制”上。主要表现在农村精英大量外流;优秀的民间文化无人继承和发扬;农民文化素质亟待提高;建设中重“物”轻“人”的现象普遍存在。

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之间的非均衡性发展,不仅体现在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资少于城市,还体现在农民进城打工所导致的大量农村文化精英向城市的流入。农村文化精英外流和农村文化人才匮乏,也是当前农村基层政府开展和组织农村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困境。这也就是在一些乡村大家经常看到的,国家免费赠送给农村的诸如数字放映设备、电脑打印机等先进设施,由于无人操作而闲置的根本原因。

无论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还是农村优秀民间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发扬,都需要真正能够扎根在农村的文化精英(人才)来进行。在这一点上,单靠外部人才输入是不够的,最根本的是要建设一个“机制”,一个能培育和激励本土农村文化精英队伍安心的机制,让他们在农村从事文化事业而能过上体面且受人尊敬的生活的机制。

3、农村文化工作思路值得反思

农村公共文化式微也与“只‘送’不‘种’”的农村文化工作思路和理念有关。“送”“文化下乡”的背后逻辑是:一是认定农村文化“贫困”,需要从外“输入”文化;二是认定农村文化是一种“落后”的文化,需要输入“先进”的文化进行“改造”。但是这种“只输入,不培育”的农村文化工作形式往往事与愿违。长期以来,政府大多注重“送”“文化下乡”,却很少注重挖掘、开发和保护优秀的农村民间文化,更不注重先进文化与优秀民间文化的对接、融合,从而培育出具有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形式。

四、对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全面提高加强农村文化服务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其精神实质一是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

2、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

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应采取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其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分级分批建设文化设施,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覆盖全市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工程。各级财政要投入必要的启动资金,让已建成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能尽快投入使用,充分发挥其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功能,实现和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权益,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文化队伍

地方各级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优化队伍结构,保障基层文化馆(站、室)专业人员数量,切实解决好基层文化机构设置、队伍稳定、人员待遇问题。文化专职人员可采用聘任制竞争上岗,不拘一格聘用有特长的民间艺术人才,鼓励专家学者到乡镇文化站挂职锻炼。建立健全农村专兼职文化骨干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全面提高农村文化骨干的业务素质。建立健全乡镇农村文化骨干人员的人才库,逐步形成县、乡(镇)、村三级的文化骨干网络。

4、吸引全社会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近年来,我市大型文化活动日益增多,文化与经贸、旅游、节日、民俗等相结合的活动蓬勃发展。比如我市举办的“凉都消夏文化节”、“凉都马铃薯节”、“凉都火把节”等等这类活动规格高、影响面大、参与人数多,因此文化馆要充分展示其职能,开拓新业务,协助当地搞好大型文化活动,提高文化活动的质量,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5、大力发展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

我市广大农村居住着苗、彝、布依、回等少数民族,其丰富的文化资源蕴含着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因子,他们的居住建筑、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俗风情、富有特色的农家饮食文化等等,是一笔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是都市里无可比拟的景观。只要进行科学的开发,引导民资民力参与建设,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建立自己有特色的文化内涵,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活跃农村文化市场,形成乡村文化产业,这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相关部门要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在继承和开发当地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上狠下功夫,了解分析群众参与的原因和兴趣爱好,把广大农民最需要的精神食粮带到他们身边,并不断探索出适合本地特色文化发展的新路。

6、培育文艺骨干创作优秀作品

要发挥文联、文化等部门的专业特长,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切体会农村绚丽多彩的生活,多创作一些适合农民口味,可以激励人、鼓舞人、奋发向上的优秀作品。同时,文化馆还要加大对农村业余作者的培养和扶持。散布于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培养和激励他们的创作热情,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第五篇: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山东省文登市按照既鼓农民“钱袋”又富农民“脑袋”的思路,重视维护农民的文化权益,尊重农民的精神追求,致力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有力地加强了农村文化建设。

一、构建文化体系,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从根本上说,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登市立足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大力构筑农村文化体系。[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找范文,到xiexiebang.com]

构建农村文化网络体系。文登市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农村社会总体发展规划,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任主任的社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协调指导全市的农村文化工作,发挥宣传、文化、科技、教育、妇联、团委等市直部门和群众团体的职能作用,实行上下联动,齐抓共促;镇级成立文体站,建立文化活动中心,配备工作人员和基层文化辅导员,组织和指导农村开展文化活动;健全村级群众团体和各种组织,建设农村文化大院。经过这样的努力,全市形成了市、镇、村三级文化网络体系,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建立农村文化责任体系。文登市将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细化、量化,作为市、镇领导任期责任目标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奖惩兑现。各镇、村把农村文化工作同农村干部的工资、奖金挂钩,实行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验收,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

健全农村文化投入机制。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投入是难点,也是关键。为此,文登市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制,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支出,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不低于当年财政总支出的2%;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二、坚持三级联动,搭建农村文化载体

文化设施落后、文化阵地匮乏,是农村文化单调乏味的主要原因。文登市坚持市、镇、村三级联动,为农民参加文化活动提供场所、搭建载体。[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找范文,到xiexiebang.com]

市级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抓好一批龙头。近几年,文登市投资2亿多元,先后建起了市中文化广场、召文台公园、抱龙河公园等一批现代化文化设施。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的市中文化广场,占地5万平方米,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动,节日不闲场,被山东省委宣传部评为“优秀文化广场”。2004年,市财政投资40余万元,建成山东省第一家县市级电子阅览室,购置48000册电子图书,并加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图书馆每年接待读者20余万人次,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一级馆”。

镇级强化示范引导职能,重点建好“一个中心”。文登市结合小城镇建设,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要求每一个镇规划建设一处包括影剧院、图书馆、农民夜校和各类游艺室在内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现在,全市14个镇全部建起了镇文化中心,11个镇建起了文化广场,7个镇建起了投资300万元以上的农民文化宫。高村镇自筹资金70万元,修建了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青龙河公园。开园当天,20多个村自发组成文艺演出队前来助阵演出,像过节一样热闹。

村级突出经济实用原则,重点管好“两网、一院、一室”。“两网”是指有线电视网和远程教育网。文登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有线电视网,全市有线电视进村率达到100%,入户率达到96%,成为全国第一个采用光缆远距离传输、村村通有线电视的县级市。市电视台还专门开办了农科频道,定期播放政策、农技、卫生保健等方面的节目。另外,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在全市872个村(居)全部建起远程教育设施,实现资源共享、一网多用。“一院”是指在全市农村开展创建文化大院的活动。一到农闲季节,人们就自发地聚集到大院中来,看戏跳舞,打球下棋,吹拉弹唱。戏迷们都说:“过去一听到麻将响,手就痒痒;现在一听胡琴响,嗓子就痒痒。”目前,全市已有200多个村建起了较高档次的文化大院。龙山路街道办事处西楼居委会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可容纳1400多人的大剧场,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一室”是指建立农村图书室,旨在倡导全民读书活动,设立家庭图书角,培养知识型农民,鼓励群众“少抽一盒烟,少喝一瓶酒,多买一本书,多学一点科学文化知识”。如今,全市农村藏书超过5000册的图书室40个,藏书500册以上的图书室426个,总藏书量达220万册。泽库镇地处沿海,渔民长期出海打鱼,生活乏味。针对这种实际,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各村建立“海上图书室”,渔船出海前送上一个流动图书箱,一箱50册书,一个航次一更换。捕捞之余,摇惯了橹、撒惯了网的渔家汉子捧起了书本,既排遣了寂寞,又增长了知识。

三、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为了满足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文登市还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

以组织大型文化活动为抓手。文登市定期

举办群众文化节、农民文艺汇演、农民运动会等大型文体活动,文化、妇联、体育等部门经常组织民间艺术展、家庭文化展、棋类比赛、“十佳文化大院”、“十佳图书馆”、“十佳藏书家”等系列创建活动。近几年,在我们组织的活动中,有500多个单位参与,2000多个节目上演,5000多名演员登台。

发动市直机关为农民送文化。文登市根据“三下乡”要求,常年组织文化下乡活动,通过举办培训、现场咨询、发放资料、组织演出等形式,为农民送去科学技术、卫生知识和文艺节目。近十年来,共向农民送书3万多册,送戏、送电影2000多场次,送普法材料10万余份,送药品、医疗器械折合人民币50多万元,为农民患者诊治3万余人次。市艺术团被称为“庄户剧团”,平均每年为农民送戏180场次以上,并对农村文艺骨干进行传帮带,培养了一批“乡土艺术家”。文登市还组织2000多名机关干部与2000多个贫困户结成对子,在帮资金、帮技术带领农民致富的同时,也把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送到了家家户户。

鼓励农民自编自演。文登市注重让群众登台唱主角、当明星。全市活跃在农村的文艺队伍有365个,常年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的群众达到8000多人,涌现出“夕阳红文艺队”、“春晓文艺队”等一批水平高、阵容强的业余演出团体,在当地产生了广泛影响。仅在高村镇,登记在册的农村文艺队伍就有36支,农民文艺骨干400多人。天福路街道办事处30多名农民还自发组成了京剧社,每周活动两次,并到市中广场搭起戏台,举办京剧演出周,连续七晚演出传统京剧折子戏和现代京剧选段,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挖掘人文资源,打造农村特色文化

文登市历史悠久。近年来,通过积极发掘民间优秀文化艺术,形成了“文登学”和鲁绣工艺两大极富特色的地域文化品牌。

光大“文登学”,弘扬传统文化。文登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古城。千百年来,文风浓郁,人才辈出,素有“文登学”的美誉。文登市把光大“文登学”融入农村文化建设之中,大力培养热爱乡土的文化氛围,出版了《文登学人》,推出了大型人文专题栏目《话说文登》,并在秦始皇东巡的遗址上建起了召文台公园,使崇尚文化的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传承鲁绣艺术,弘扬民间文化。文登是“鲁绣之乡”,刺绣技艺在民间广为流传,几乎遍及所有乡村。为把这一民间工艺保护好,文登市把它作为一个产业来培植,发挥云龙、艺达等五大纺织集团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动千家万户大搞刺绣加工,增收致富,形成了“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市绣工已达10万多人,其中涌现出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殿太为代表的设计高手、工艺能手1000多人,先后开发出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产品、新针法、新工艺13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109项,连续两次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产品遍及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代表作品成为馈赠国际友人的艺术珍品。文登因此成为闻名全国的“中国工艺家纺名城”。

下载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重点调研专题 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是乡风文明、农......

    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思考大全

    论文提要 本人就当前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简析了当今农村文化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并对其发展与走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设想。 如何强化新时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是摆在我们......

    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 年11 月7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指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进一步加强执行力文化建设的思考

    进一步加强执行力文化建设的思考执行力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将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执行力,无论......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中办发„2005‟27 号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促进农村文化和经济、政......

    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思考

    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企业软实力 ————加强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刚刚结束的党十七......

    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和源泉,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但受自然经济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影响,当前农村有的地方,法治文化的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与思考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1、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