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我市的文化建设
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联系太仓的实际,文化工作如何进行功能定位,明确努力方向,形成总体思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我市文化建设的现状
我市自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先进文化县(市)之后,市委、市政府于同年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全市各级党政领导和文化战线的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努力工作,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文化设施加快建设。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文化投入力度,并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市体育馆、文化活动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吴晓邦纪念馆、文化馆新馆等新文化设施,特别是近二年来市委、市政府投资1亿多元的精神文明标志性工程,在全省范围内均处于一流水平。在镇一级,我市大力推进文化站建设,全市7个镇,文化站设施总面积达到27400万平米,平均每个镇超过1500平方米。
——文艺创作喜获丰收。坚持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导向,全面实施精品战略,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扶持力度,落实创作规划,健全激励机制等措施,促进文艺创作上水平、上台阶。
——文化活动形成特色。坚持节庆活动和常规活动相结合,主题系列活动与专题单项活动相结合,参与型群众文化活动和欣赏型展示活动相结合,做到常年不断,常办常新。全市城乡每年开展文化活动逾千项(次),市级群众文化活动重立意、上档次、有规模、讲创新,每年组织大中型文化活动15次左右。
——娄东文化得到弘扬。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我们提出了弘扬传统文化,打响娄东牌,对于挖掘丰富的娄东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几年,修复张溥故居,修缮了太师第门楼、宋文治纪念馆,修建了皋桥、井亭桥、金鸡桥,新建了吴晓邦纪念馆,并以此为阵地,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文化产业稳步发展。近年来,我市运用机制、体制、政策,解决了一系列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成立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对文化企业的资产进行了清理整顿,并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企业、资产实施重组和改制。有限公司通过事业资产和企业资产的剥离,使文化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明晰,责职分明、管理规范的法人实体,使文化产业摆脱了困境,进入了良性发展的新阶段。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我市的文化工作在近几年内之所以能取得较好成绩,主要经验和启示可以这样来概括:
1、浓厚的历史积淀、良好的经济环境,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太仓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悠久,“娄东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一批思想家、文学家、书画家和科学家等。改革开放20年来,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在全省一直名列前茅。特别是近年来,坚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广泛深入开展了精神文明活动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去年,我市在全省率先被评为省文明城市。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经济条件,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打好了结实的基础。
2、坚持正确的文化工作发展思路,是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的基本前提。围绕唱响主旋律,打好“娄东牌”,建设文化强市的文化发展战略,提出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即:咬住一个目标(建设文化强市),实现两翼齐飞(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达到三个适应(文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适应、与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相适应)。这一思路体现了以文化工作为主体,体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也体现了文化建设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对于推进太仓文化事业的发展已起到了积极作用。
3、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把市场机制引入文化工作各领域,是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市积极探索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路子。近几年,通过改革、转制和政策导向,重点开发文化产业,在抓好文化产业规划和结构调整,实现本体产业和延伸产业剥离等方面,都有了成功的尝试和良好的开端。
第二篇:浅谈我市的文化建设
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联系太仓的实际,文化工作如何进行功能定位,明确努力方向,形成总体思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我市文化建设的现状我市自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先进文化县(市)之后,市委、市政府于同年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全市各级党政领导和文化战线的干部职工积极
响应,努力工作,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文化设施加快建设。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文化投入力度,并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市体育馆、文化活动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吴晓邦纪念馆、文化馆新馆等新文化设施,特别是近二年来市委、市政府投资1亿多元的精神文明标志性工程,在全省范围内均处于一流水平。在镇一级,我市大力推进文化站建设,全市7个镇,文化站设施总面积达到27400万平米,平均每个镇超过1500平方米。——文艺创作喜获丰收。坚持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导向,全面实施精品战略,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扶持力度,落实创作规划,健全激励机制等措施,促进文艺创作上水平、上台阶。——文化活动形成特色。坚持节庆活动和常规活动相结合,主题系列活动与专题单项活动相结合,参与型群众文化活动和欣赏型展示活动相结合,做到常年不断,常办常新。全市城乡每年开展文化活动逾千项(次),市级群众文化活动重立意、上档次、有规模、讲创新,每年组织大中型文化活动15次左右。——娄东文化得到弘扬。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我们提出了弘扬传统文化,打响娄东牌,对于挖掘丰富的娄东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几年,修复张溥故居,修缮了太师第门楼、宋文治纪念馆,修建了皋桥、井亭桥、金鸡桥,新建了吴晓邦纪念馆,并以此为阵地,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产业稳步发展。近年来,我市运用机制、体制、政策,解决了一系列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成立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对文化企业的资产进行了清理整顿,并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企业、资产实施重组和改制。有限公司通过事业资产和企业资产的剥离,使文化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明晰,责职分明、管理规范的法人实体,使文化产业摆脱了困境,进入了良性发展的新阶段。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我市的文化工作在近几年内之所以能取得较好成绩,主要经验和启示可以这样来概括:
1、浓厚的历史积淀、良好的经济环境,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太仓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悠久,“娄东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一批思想家、文学家、书画家和科学家等。改革开放20年来,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在全省一直名列前茅。特别是近年来,坚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广泛深入开展了精神文明活动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去年,我市在全省率先被评为省文明城市。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经济条件,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打好了结实的基础。
2、坚持正确的文化工作发展思路,是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的基本前提。围绕唱响主旋律,打好“娄东牌”,建设文化强市的文化发展战略,提出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即:咬住一个目标(建设文化强市),实现两翼齐飞(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达到三个适应(文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适应、与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相适应)。这一思路体现了以文化工作为主体,体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也体现了文化建设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对于推进太仓文化事业的发展已起到了积极作用。
3、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把市场机制引入文化工作各领域,是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市积极探索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路子。近几年,通过改革、转制和政策导向,重点开发文化产业,在抓好文化产业规划和结构调整,实现本体产业和延伸产业剥离等方面,都有了成功的尝试和良好的开端。
4、党委、政府重视,文化经济政策落实到位,是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近几年来,国家和省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的经济政策,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通过各种措施,把政策落实到位。市委主要领导还多次深入文化部门,召开现场办公会议,研究解决文化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协调落实有关文化经济政策,确保了各项文化建设工程顺利实施。在看到文化建设成就一面的同时,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我市文化建设中仍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问题主要有:第一,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确实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文化建设相对缓慢。尽管近几年我们对文化事业有了较多的投入,但是由于历史的欠帐太多,文化建设在许多方面滞后于经济建设。如部分镇的文化站萎缩趋势较为严重。第二、文化娱乐设施滞后于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我市文化娱乐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已
第三篇:浅谈我市的文化建设
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联系太仓的实际,文化工作如何进行功能定位,明确努力方向,形成总体思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我市文化建设的现状
我市自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先进文化县(市)之后,市委、市政府于同年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全市各级党政领导和文化战线的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努力工作,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文化设施加快建设。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文化投入力度,并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市体育馆、文化活动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吴晓邦纪念馆、文化馆新馆等新文化设施,特别是近二年来市委、市政府投资1亿多元的精神文明标志性工程,在全省范围内均处于一流水平。在镇一级,我市大力推进文化站建设,全市7个镇,文化站设施总面积达到27400万平米,平均每个镇超过1500平方米。
——文艺创作喜获丰收。坚持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导向,全面实施精品战略,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扶持力度,落实创作规划,健全激励机制等措施,促进文艺创作上水平、上台阶。
——文化活动形成特色。坚持节庆活动和常规活动相结合,主题系列活动与专题单项活动相结合,参与型群众文化活动和欣赏型展示活动相结合,做到常年不断,常办常新。全市城乡每年开展文化活动逾千项(次),市级群众文化活动重立意、上档次、有规模、讲创新,每年组织大中型文化活动15次左右。
——娄东文化得到弘扬。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我们提出了弘扬传统文化,打响娄东牌,对于挖掘丰富的娄东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几年,修复张溥故居,修缮了太师第门楼、宋文治纪念馆,修建了皋桥、井亭桥、金鸡桥,新建了吴晓邦纪念馆,并以此为阵地,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文化产业稳步发展。近年来,我市运用机制、体制、政策,解决了一系列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成立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对文化企业的资产进行了清理整顿,并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企业、资产实施重组和改制。有限公司通过事业资产和企业资产的剥离,使文化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明晰,责职分明、管理规范的法人实体,使文化产业摆脱了困境,进入了良性发展的新阶段。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我市的文化工作在近几年内之所以能取得较好成绩,主要经验和启示可以这样来概括:
1、浓厚的历史积淀、良好的经济环境,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矗太仓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悠久,“娄东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一批思想家、文学家、书画家和科学家等。改革开放20年来,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在全省一直名列前茅。特别是近年来,坚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广泛深入开展了精神文明活动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去年,我市在全省率先被评为省文明城市。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经济条件,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打好了结实的基矗
2、坚持正确的文化工作发展思路,是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的基本前提。围绕唱响主旋律,打好“娄东牌”,建设文化强市的文化发展战略,提出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即:咬住一个目标(建设文化强市),实现两翼齐飞(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达到三个适应(文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适应、与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相适应)。这一思路体现了以文化工作为主体,体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也体现了文化建设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对于推进太仓文化事业的发展已起到了积极作用。
3、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把市场机制引入文化工作各领域,是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市积极探索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路子。近几年,通过改革、转制和政策导向,重点开发文化产业,在抓好文化产业规划和结构调整,实现本体产业和延伸产业剥离等方面,都有了成功的尝试和良好的开端。
4、党委、政府重视,文化经济政策落实到位,是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近几年来,国家和省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的经济政策,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通过各种措施,把政策落实到位。市委主要领导还多次深入文化部门,召开现场办公会议,研究解决文化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协调落实有关文化经济政策,确保了各项文化建设工程顺利实施。
在看到文化建设成就一面的同时,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我市文化建设中仍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问题主要有:
第一,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确实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文化建设相对缓慢。尽管近几年我们对文化事业有了较多的投入,但是由于历史的欠帐太多,文化建设在许多方面滞后于经济建设。如部分镇的文化站萎缩趋势较为严重。
第二、文化娱乐设施滞后于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我市文化娱乐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已成为广大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市文化娱乐业普遍存在孝散、差,文化经营单位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
第三、文化观念跟不上现代化建设要求。目前一些传统的文化观念仍然束缚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从领导层面看,一是缺少大文化观念;二是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从文化系统自身看,对文化走向市场,推进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尚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在一些文化单位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
第四,文化体制改革尚未完全适应于市场经济体制。我市近几年虽然体制改革的力度较大,但仍不能说完全到位。当前,文
化事业要不要走产业化道路,已不再成为问题。迫在眉睫的是如何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不断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要求,真正驱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仍有许多路程要走,许多新方法需要去求索。
三、对策和思路
(一)坚持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提,深刻揭示了先进文化对于党的建设的重要地位。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文化工作必须以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论断及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作为指导思想,朝着先进文化的方向,大力推进太仓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对向后文化建设的基本定位
文化建设必须同经济发展相适应,文化工作只有放在全市现代化建设的大盘子中去思考、去开展,才能抓到实处,有所作为。因此,文化发展的功能定位也应立足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我们认为,我市文化跨世纪发展应有以下几项基本定位:
1、要在市区及中心镇新建一批精神文明标志性工程,如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广播电视演播中心等。城市的发展,经济为形,文化为神,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有形无神的城市。太仓要建成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必须着力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
2、要创作出一批在全国、全省打得响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能否孕育和产生具有强烈时代感、震撼力的文化产品,同样也能反映出一个地区文化建设水准的高低。因此,必须大力推进精品战略,争取多出艺术精品名品。
3、要基本形成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时代感的太仓特色文化。娄东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这是太仓的优势、太仓的资本,我们要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走出一条有太仓特色的文化发展路子。
4、要形成和培育一批文化产业群体、文化产业集团。文化事业要振兴,必须走产业化的路子,这是当今文化发展大趋势,也是建设文化强市的关键环节。要抓住机遇,大胆实践,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力争有个大发展。
5、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一是确立文化事业管理新机制。二是形成文化产业经营机制。要改变文化单位各自为政的封闭生产经营模式,打破行业壁垒,加快调整和重组文化产业结构,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文化产业经营机制;三是健全和巩固文化市场的管理机制,将文化市场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四是加快建立文化事业的投入机制。要充分利用机制、体制、政策的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兴办文化事业,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文化投入机制。五是完善文化人才的成长机制。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成才环境。
(三)结合太仓文化工作的实际,切实把“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思想落到实处
太仓在建设“文化强市”中,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思想,并贯穿于文化建设各个领域和全过程。
1、实施精品战略,推进文艺繁荣。文艺精品的不断涌现,是文化事业繁荣的重要标志。抓好精品生产,是文化工作的主要任务。要在认真总结我市文化精品生产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提高精品创作的策划组织和管理服务能力。
2、活跃群众文化,丰富城乡文化生活。要进一步推进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假日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镇文化的建设,要抓住镇、村区域调整的机遇,加快搞好资产置换,加强文化馆、站主阵地建设,到“十五”末,市文化馆达省特级馆标准;
3、加大改革力度,促进产业发展。要积极探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和文化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通过积极稳妥的改革,实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走繁荣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以产业发展促事业繁荣的道路,促进文化本体产业、文化交叉产业、文化延伸产业一起上。
4、一手抓繁荣文化市场,一手抓“扫黄打非”。繁荣文化市场,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一要尝试建立资本市场,特别在引用外来资金方面,要探索多元化投资、多渠道融资的推进文化市场发育的路子。
5、抓好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增强文化载体功能。搞好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市体育馆、吴晓邦舞蹈艺术馆、宋文治艺术馆、南园等已经建好的文化设施的功能运作,充分发挥其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中的载体作用,特别是文化活动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市体育馆等大型载体,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活跃文体生活的载体功能,不定期地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展望未来,迈进新世纪,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景光明,风光无限,文化事业也是时机大好,巧遇良辰。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为建设文化强市而不断开拓创新,积极工作,为丰富和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浅谈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
浅谈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
〔内容摘要〕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日渐势微的原因,一是片面政绩观致使农村文化“边缘化”,二是城市与农村非均衡性发展机制问题,三是现行农村文化工作的思路值得重新思考。文章对六盘水市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关 键 词〕 农村 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 市政府研究室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文化站作为农村公益性群众文化网络体系中最基层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法制教育,组织辅导广大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等重要任务。当前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农村文化专干人员待遇偏低、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因素制约着我市农村文化生活的开展,离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我市“十一五”期间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任务艰巨
2007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实现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工作目标。到“十五”期末,全市98个乡镇和1095个行政村中,只有57个乡(镇、办)建有精神文明活动中心,村级尚无专门的设施。要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市需建设41个乡级文化站,其中六枝5个,水城县25个,盘县10个,钟山区1个。
从2008年起,按每年建365个推进,到2010年能达到村村有活动室的目标。如果每个活动室按50平方米规模建设,并配套必要的设备设施,至少需投资5万元,按1095个农村文化活动室的建设经费共计5475万元。
二、我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整体薄弱,文化供需矛盾突出。由于我市建市时间短,文化基础设施总体较弱,特别在一些乡镇由于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能力较弱。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同落后的文化生产力矛盾更加突出,人们的文化需求未能得到有效的满足。
2、基层文化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基层文化人员专职不专干的现象屡见不鲜,相当数量的基层文化馆、图书馆人员,多数农村文化站(室)人员业务素质低,培训考核机制不健全,工作能力不强。部分乡镇将基层文化人员长时间抽调从事其他工作或派出包村、包队等,导致文化队伍外强中干。
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功能单一,有效利用率低。由于部分干部存在认识上的片面性,把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对立起来,认为文化工作只投入不产出,不能产生或很少产生经济效益,抓与不抓无关大局,因此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得到应有重视,基层文化部门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日渐势微的原因探究
1、片面政绩观致使农村文化“边缘化”
拿GDP与建设农村文化服务相比较,各级政府更加注重追求前者,在这种片面追求的环境下,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核多注重于经济发展指标,以至于对农村文化建设关注不够。这表现在: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资太少,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滞后,政府在农村文化活动上组织力度不够。
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前,乡镇文化站主要围绕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如收费征税、计划生育等)运转,几乎没有将精力放在农村文化服务上;农村税费改革以后,现有乡镇财政只能勉强维持单位人员工资,根本谈不上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资金;加之农村文化发展很难在短期内彰显政绩,以至农村文化发展在农村基层政府的工作中处于边缘化状态。农村文化工作的“边缘化”,一些地方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文化站的“虚设化”,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严重匮乏,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明的公共文化生活的需要。
2、城乡非均衡性发展的“机制”原因
应该说目前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十分滞后,政府组织和举办的农村文化活动普遍偏少只是一种表面现象,问题的关键在“人”和“机制”上。主要表现在农村精英大量外流;优秀的民间文化无人继承和发扬;农民文化素质亟待提高;建设中重“物”轻“人”的现象普遍存在。
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之间的非均衡性发展,不仅体现在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资少于城市,还体现在农民进城打工所导致的大量农村文化精英向城市的流入。农村文化精英外流和农村文化人才匮乏,也是当前农村基层政府开展和组织农村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困境。这也就是在一些乡村大家经常看到的,国家免费赠送给农村的诸如数字放映设备、电脑打印机等先进设施,由于无人操作而闲置的根本原因。
无论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还是农村优秀民间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发扬,都需要真正能够扎根在农村的文化精英(人才)来进行。在这一点上,单靠外部人才输入是不够的,最根本的是要建设一个“机制”,一个能培育和激励本土农村文化精英队伍安心的机制,让他们在农村从事文化事业而能过上体面且受人尊敬的生活的机制。
3、农村文化工作思路值得反思
农村公共文化式微也与“只‘送’不‘种’”的农村文化工作思路和理念有关。“送”“文化下乡”的背后逻辑是:一是认定农村文化“贫困”,需要从外“输入”文化;二是认定农村文化是一种“落后”的文化,需要输入“先进”的文化进行“改造”。但是这种“只输入,不培育”的农村文化工作形式往往事与愿违。长期以来,政府大多注重“送”“文化下乡”,却很少注重挖掘、开发和保护优秀的农村民间文化,更不注重先进文化与优秀民间文化的对接、融合,从而培育出具有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形式。
四、对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全面提高加强农村文化服务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其精神实质一是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
2、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
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应采取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其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分级分批建设文化设施,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覆盖全市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工程。各级财政要投入必要的启动资金,让已建成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能尽快投入使用,充分发挥其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功能,实现和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权益,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文化队伍
地方各级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优化队伍结构,保障基层文化馆(站、室)专业人员数量,切实解决好基层文化机构设置、队伍稳定、人员待遇问题。文化专职人员可采用聘任制竞争上岗,不拘一格聘用有特长的民间艺术人才,鼓励专家学者到乡镇文化站挂职锻炼。建立健全农村专兼职文化骨干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全面提高农村文化骨干的业务素质。建立健全乡镇农村文化骨干人员的人才库,逐步形成县、乡(镇)、村三级的文化骨干网络。
4、吸引全社会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近年来,我市大型文化活动日益增多,文化与经贸、旅游、节日、民俗等相结合的活动蓬勃发展。比如我市举办的“凉都消夏文化节”、“凉都马铃薯节”、“凉都火把节”等等这类活动规格高、影响面大、参与人数多,因此文化馆要充分展示其职能,开拓新业务,协助当地搞好大型文化活动,提高文化活动的质量,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5、大力发展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
我市广大农村居住着苗、彝、布依、回等少数民族,其丰富的文化资源蕴含着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因子,他们的居住建筑、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俗风情、富有特色的农家饮食文化等等,是一笔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是都市里无可比拟的景观。只要进行科学的开发,引导民资民力参与建设,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建立自己有特色的文化内涵,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活跃农村文化市场,形成乡村文化产业,这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相关部门要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在继承和开发当地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上狠下功夫,了解分析群众参与的原因和兴趣爱好,把广大农民最需要的精神食粮带到他们身边,并不断探索出适合本地特色文化发展的新路。
6、培育文艺骨干创作优秀作品
要发挥文联、文化等部门的专业特长,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切体会农村绚丽多彩的生活,多创作一些适合农民口味,可以激励人、鼓舞人、奋发向上的优秀作品。同时,文化馆还要加大对农村业余作者的培养和扶持。散布于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培养和激励他们的创作热情,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第五篇:关于我市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张景涛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促进我市文化事业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和辽北现代化小都市步伐。我于2005年8月在文化局领导的陪同下,对我市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听取了文化局领导的情况汇报,深入文化基层单位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我市文化建设由宣传部指导,文化局主抓,文化局及各乡镇所属文化站21个,图书馆2个,文化馆1个,书店1个,电影院2个,文化室16个,从业人员230人;现有音像、书刊、娱乐、电子游戏、网吧等文化经营业户300家,从业人员1000多人。
随着开原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文化的职能和作用越来越大,文化在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实现辽北现代化小都市“文化繁荣”建设目标,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为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全市基层文化建设呈现出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态势。
1、以争创先进为动力,推动文化建设
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积极争取省、市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并且主动协调乡镇党委、政府,卓有成效地开展省级乡镇“文化中心”、“文化先进村”创建工作,到目前,已建成省级“文化中心”2个,省级文化先进乡镇3个,省级文化先进村5个。此项工作成绩显著,排在铁岭市前列。在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工作实践中,全市掀起了城乡共建,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热潮。通过开展城乡共建活动,基层的文化设施、设备明显改善;为广大群众休闲、娱乐、健身、开展文化活动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农村文化工作上了一个台阶。
2、全市文化活动走向市场,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工作逐渐向社会化、市场化迈进。我市举办的一些大型演出活动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全部实现商务动作,为我市文化活动提供了资金保证。全市民营文艺演出团体及音像、书刊、娱乐场所、电子游戏、网吧等个体文化经营户有了新的发展。各乡镇通过互相沟通,加大了改革力度,大胆创新,探索出一条把乡镇文化事业推向文化产业运作的新路子,并已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庆云镇文化中心通过产业化经营,年创收2.5万元,不仅解决了文化活动资金问题,减轻了乡镇政府的经费负担,而且促进了全镇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为解决全市农村文化站活动经费不足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经验。
3、以精品创作为重点,大力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
今年,我市已举办大型文化活动20多次,而且多次组织人员参加中央、省、市举办的大奖赛,分别在文化部、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辽宁省及辽宁电视台举办的比赛中,获金奖9人次、银奖10人次、铜奖2人次,文化局获优秀组织奖。文化局创研室两部二人转作品获铁岭市参赛奖。随着《马大帅》
一、二部的热播,今年赵本山又在开原拍摄了《乡村爱情》电视剧及正在筹折《马大帅》第三部,这必将进一步增加开原的文化艺术品位,推动开原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更提高了开原的知名度。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调查中看到我市文化建设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基层文化建设仍有不到位之处。一是发展不平衡,市区内与广大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差距在拉大,农村中东部地区与西部差距也在拉大。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5个省级文化先进村都集中在西部,东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呈逐年下滑趋势。二是资金匮乏,农村文化场所被挤占、卖掉的现象十分普遍,文化站站长几乎全是兼职,农村文化阵地破坏严重,市内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培养人才工作也因资金、场地限制难以开展,目前开原的文艺人才已出现青黄不接、难以为继的局面,这与铁岭建设文化名城,开原建设小都市的要求很难适应。
2、基础设施仍有不健全之处。全国文化先进县对硬件设施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具备五个以上大型封闭文化娱乐场所,而我市却没有相应配套设施。此外,还有一些文化站舍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已不能使用。文化设备短缺,陈旧落后,文化馆、站、室均缺少用于工作和开展活动的必要设备。有些乡、村图书室,至今还在书架上摆放着相当数量的80年代的中小学辅导教材及不符合当前形势的政治性图书和没有利用价值的图书,以充当图书册数。
3、文化市场监管仍有不到位之处。从目前调查的情况和群众反映的情况来看,对文化市场监督管理不到位是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是网吧吸纳未成年人进入和超时营业两个问题虽然经过多次集中专项整治,但仍然存在并且比较突出。在每天中午休息,晚上放学的高峰期内,全市70家网吧几乎个个爆满,每天上网的中小学生不少于1000人次。“未成年人养活网吧”已经成为业内心照不宣、家长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市内销售的音像制品、书籍盗版严重,有的产品盗版率高达50%以上。这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三是歌厅、茶社噪音扰民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市内投入资金装备了隔音板的歌厅、茶社不多,大部分都存在噪音超标问题,受到噪音影响的群众意见很大。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个别乡镇政府对基层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仍然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检查时要,不检查时不要的现象。定期研究、部署、检查基层文化工作不够,帮助文化部门解决实际问题少,影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2、由于经济欠发达,市乡两级财政对文化投入的资金总量偏少,比例偏低,未能达到国家关于“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规定。必要的文化活动经费及人员开支难以保证。困扰、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3、陈规陋习改变难。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穷不思变,富不思文”,思想守旧落后,对文化和科技不求学、不求用,仍然是走东家串西家,个别地方仍存在搞封建迷信或以打麻将为主要的娱乐形式。这种陈规陋习一时还难以转变,这给基层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因素。
三、对加强我市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市党委、政府的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任务。为进一步加强全市的文化建设,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文化工作的发展方向,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对文化事业的认识。党委、政府要站在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继续提高对我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加大领导力度,把我市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当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我市文化建设不断上质量、上水平。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允许和鼓励民营企业和个人兴建、管理、经营文化设施。国家与集体、个人相结合、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发展的格局、实行目标与实效相结合,不断提升我市文化建设水平。
2、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党委、政府要加大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投入,按照国家规定的“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在财政支出中确定对文化投入的具体比例,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建立以奖代拨的投资机制。鼓励创建文化先进县、先进乡镇、先进村、先进社区及建设乡镇文化中心、标准文化广场,保证有影响的重大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保证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文化单位的日常工作经费,保证专职文化工作干部开支,保证文化干部培训经费,加快我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
3、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加强对网吧监管,争取上级文化部门支持,尽快落实终端统一控制接线时间,安装过滤软件等技术性措施,解决超时营业和黄色网页问题。加大巡查、抽检、处罚力度,严肃查处吸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违规经营行为。积极与工商、公安、电信、消防等部门沟通,加大联合整治力度,推进综合执法。
4、大力发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部署,组织开展好各类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深入研究活动方式,不断创新,大力推行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活动等。继续打好“赵本山艺术”品牌,依托艺术团等团体,引进和培养高素质文艺人才,活跃城乡文化市场,创作文艺精品,创出有开原特色的文艺品牌。
开原市政协
2005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