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市生态文化建设情况的汇报
关于我市生态文化建设情况的汇报
市文化文物广电局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是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生态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部分, 对构筑人们的文明理念, 增强人们重视生态环境意识, 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发挥重要作用,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文化条件和精神支撑。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以“生态立市”为战略目标,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不断加强生态文化基地建设。我市以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开发建设了商南金丝大峡谷、山阳天竺山、镇安木王山、柞水牛背梁等一批生态旅游景区,极大地提升了商洛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此同时,市县区积极打造城区休闲公园,为市民休闲娱乐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不断丰富文化建设内容。在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生态文化建设内容。一是积极开展生态县、生态乡、生态村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二是把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各类特色文化发展潜力,丰富生态文化内涵,满足社会需求,推动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化。圆满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调查共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9247处,其中新发现8409 1
处,基本摸清了全市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情况。十一五期间共投入专项资金963万元,对全市17个文博单位进行维修保护。市博物馆2009年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并纳入商洛市重点文化产业开发项目,已成为国防、科学研究、大专院校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维修了商州大云寺、城隍庙、镇安塔云山、山阳漫川骡帮会馆双戏楼、洛南文庙、柞水红岩寺戏楼等一批古建筑。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同时,我们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工作,商洛花鼓、洛南静板书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柞水渔鼓、商洛民歌、商洛道情、丹凤高台芯子、仓颉造字传说等10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经市政府批准,建立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保护项目200个。这些工作都对丰富商洛历史文化内涵,带动生态文化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3.全力打造“秦岭最美是商洛”生态文化品牌。我市通过连续举办秦岭生态旅游节、核桃节、茶叶节、板栗节文化旅游推介活动,以及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让商洛花鼓、柞水渔鼓、洛南静板书等特色节目积极参加上海世博会等展演活动,都有力提升了“秦岭最美是商洛”这一品牌,宣传和扩大了商洛对外影响力,成为构建、丰富、繁荣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内容的桥梁和纽带。
4.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我们每年坚持精心组织节日文化、广场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等活动,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了商洛市第二
届民歌大奖赛、全市农村文艺调演、社区文艺调演、“和谐商洛文化周”活动、广场纳凉晚会、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文化“三下乡”活动持续深入开展,有效的保障了广大群众享受文化的权利。积极引导文化与旅游结合,演艺进景区,各县区都挖掘打造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剧(节)目,洛南静板书、商南民歌、山阳漫川大调、市剧团创排的大型花鼓旅游接待剧目《花鼓伴你走商洛》、镇安剧团的渔鼓剧《栗乡鼓韵》、柞水剧团的《竹风清音〃渔鼓情》等都展现了商洛秦风楚韵的文化魅力。
5.加大惠及城乡群众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十一五”期间共向省上争取各项资金3950多万元,对一批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进行了维修改造。新建了洛南、柞水2个宣传文化中心,商州区少儿图书馆和镇安县图书馆,柞水县剧院;改造了市影剧院、丹凤县剧院;向县区剧团配送流动舞台车6辆;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45个;向72个乡镇文化站、588个村级文化活动室、59个社区文化活动室、配送了文化活动器材;建农家书屋1452个;建成市级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l个、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7个,乡镇服务点26个,村级服务点1235个。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发展迅速,恢复和新建无线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套广播节目,中央一套、七套电视节目转播台七座;新建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3706个,解决了95850户边远山区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更新了七县区广播电视台站播出设备,实现了硬盘播出;市县区两级电影公司新建8个农村数字电影院线,78个数字电影放映队,建成数字电影卫星地面接收中心1个,配送农村电影流动放映车7辆,农村电影放映机138套,数字电影放映机78套,实现了每年每月每村放一场电影的目标;新发展光前端有线电视用户62516户累计达到175711户,整体转换数字电视用户70485户,全市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3.6%和98.67%。
二、生态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生态文化知识的普及不够。由于生态文化建设提出来的时间比较短,许多人对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解比较模糊。从工作层面上看,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生态文化建设抓什么、怎么抓还不十分明确。
二是投入严重不足。商洛经济总量偏低,资金投入面临较大的矛盾。资金投入不足的原因是融资形式单一。国家投资主要用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而生态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则主要依靠民间资金投入,项目一般在规模小、风险低的娱乐业、音像业、网络服务业、书画装裱业等。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处于零敲碎打的低水平发展阶段,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另外,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生态文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甚至造成一些景区只有生态资源而没有生态文化。
三是从业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目前我市各生态旅游景点普遍缺少知识全面、素质一流的导游员、解说员,一些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九日
第二篇:关于我县生态文化建设情况的汇报
关于我县生态文化建设情况汇报
桃源县文体广新局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是实现“创新、协调、共享、开放、绿色”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生态文化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部分, 对构筑人们的文明理念, 增强人们重视生态环境意识, 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发挥重要作用, 为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条件和精神支撑。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们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不断加强生态文化基地建设。以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开发建设了星德山生态文化地质公园、枫林花海、沅水风光带、乌云界生态园等一批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极大地提升了桃源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此同时,积极打造城区休闲公园,兴建文化体育中心为市民休闲娱乐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不断丰富文化建设内容。在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生态文化建设内容。把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各类特色文化发展潜力,丰富生态文化内涵,满足社会需求,推动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化。圆满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目前县文馆所收藏文物1777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1件套。被誉为 “方罍之王”的商代晚期青铜盛酒器“皿方罍”在桃源出土。全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12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新石器时期遗址4处。通过普查全面掌握了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情况。投入专项资金对文昌阁、明城墙、官码头进行修缮,对翦伯赞故居、宋教仁故居进行修缮改造,让其成为科学研究、文化传播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拟建非遗文化产业园、修缮诗人王昌耀故居并纳入我县重点文化产业开发项目。成立桃源民间美术文化研究院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工作,依托桃源木雕、桃源擂茶、桃源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引进了朱氏木雕、翦伯赞文化传媒、明辉文化艺术等文化企业。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有14个大类,37个小类,286个项目。这些工作都对丰富桃源历史文化内涵,带动生态文化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全力打造生态文化品牌。我们通过举办文化经贸旅游龙舟赛、农民艺术节、生态文化旅游节、“沅水欢歌”文化体育活动月、“梨园春晓”戏曲晚会等活动,以及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让桃源刺绣、木雕、擂茶、鼓书、戏剧等特色节目积极参加展示展演活动,有力提升了桃源文化品牌,宣传和扩大了桃源对外影响力,成为构建、丰富、繁荣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内容的桥梁和纽带。
(四)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我们每年坚持精心组织节日文化、广场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等 2 活动,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了民族音乐会、广场健身舞大赛、“蒲公英奖”艺术大赛、文化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等活动。结合送戏曲下乡、戏曲进校园、送电影进村等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有效的保障了广大群众享受文化的权利,促进了民间文艺团队的成长,我县现有职业艺术团队近300个,从事表演职员超过8000人,这些艺术团队常年活跃在城镇乡村,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打造了一批经典剧目,《发霉的钞票》、《三备棺》、《姻缘错》、《战歌嘹亮》、《月到中秋》、《喜哥说媒》等都展现了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的文化魅力。
(五)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筹措资金,对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进行了升级改造。全县现有文体场地1192个。县城内形成了“五馆”、“两院”与“一中心”的布局,先后建成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乒乓球馆、民间美术文化研究院、文体中心等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文化设施,对2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12个村级服务中心给予资金支持,配送了文化活动器材,建设农家书屋配送书籍。县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二级馆。乡镇等级文化站建设达标率达80%以上,村级服务中心建设合格率达56.8%。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9.7%,解决了边远山区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加大对农村电影事业的投入,实现了每年每月每村放一场电影的目标。
二、生态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建议
(一)问题和困难。一是生态文化知识的普及不够。由 3 于生态文化建设提出来的时间比较短,许多人对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解比较模糊。从工作层面上看,难免出现对生态文化建设抓什么、怎么抓还不十分明确的现象。
二是投入不足。国家投资主要用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而生态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则主要依靠民间资金投入,项目一般在规模小、风险低的娱乐业、音像业、网络服务业、书画装裱业等。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另外,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生态文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难免出现个别地方只有生态资源而没有生态文化的局面。
(二)思考与建议。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典型,增强生态意识,繁荣生态文化,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价值观,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
1、构建生态文化导向机制。一是政策导向。运用行政手段,通过政策引导措施,促进社会生产领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大力倡导健康、向上、文明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消费方式。二是舆论导向。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和文学艺术作品、戏剧、电影等方式,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推动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正面引导,潜移默化,宣传生态文化,发挥新闻舆论和社会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三是市场导向。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引导和鼓励绿色消费,建立科学的市场准入机制、论证机制,限制高能耗、4 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产品进入市场。四是利益导向。鼓励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在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税费减免等,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入,给予相应的配套服务和税收减免,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2、构建生态文化约束机制。一是法律约束。建立和完善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和调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行为关系。在加大执法与监管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使全社会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置于法律的保护之下。二是道德约束。把伦理道德、社会道德、国民素质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让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每个家庭,都要承担起生态道德与修养的责任,使之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三是制度约束。就是进一步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开展生态补偿试点,探讨建立社会补偿制度,采取对口援助、智力支持、经济补偿等多种形式,逐步实行下游对上游、受益者对贡献者的生态补偿。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突出共享发展理念 夯实生态文化基础建设。一是文化设施更完善。加快“三馆”布展升级,把“三馆”建成桃源文化的桥头堡,县级一流水平的“文化客厅”。继续推进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力争2018年底全部达标。二是文化扶贫更有效。结合文化脱贫攻坚,深入实施户户通村村响覆盖工程、农家书屋补充更新、贫困村文化室建设、“非 5 遗+扶贫”等工程。三是文化供给更优化。开展戏曲进校园试点工作,开放周未免费剧场。常态化开展送戏下乡、文化志愿者服务等活动,精心组织策划2019新春系列文化活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文体活动。认真筹划,积极参加省十三届运动会和第六届艺术节。精心组织筹办好 “乒协杯”省市乒乓球比赛等活动。
(二)突出协调发展理念 提升文艺精品创作水平。一是突出政治性、时代性抓好重大题材创作。以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坐标,超前谋划,精心组织开展创作展演活动,源源不断推出群众喜闻乐见、反映时代风貌、引领社会时尚的精品力作。二是突出地域性、品牌性编演特色戏剧。编排《皿方罍传奇》戏剧,冲刺国家五个一工程奖。鼓励文艺团体生产接地气、有筋骨的小型剧目,加大对地方戏曲、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的保护扶持力度,积极申报国家、省各类奖项。三是突出专业性、交流性推动艺术展演。进一步打磨提升群众艺术作品,争取在湖南省第六届文化艺术节入选作品汇演中取得好成绩。举办好第十八届“少儿蒲公英奖艺术大赛”、第四届“美术书法摄影大赛”、第六届全县“广场舞大赛”,积极组织文艺团队参加市第七届“百团大赛”暨全省“欢乐潇湘群众美术书法摄影比赛”,筹备组建“群文合唱团”。搭建艺术交流展示平台。
(三)突出创新发展理念 破解文化领域改革难点 一是将县汉剧艺术团改革推进到位。妥善安置36名在编人员和10名合同制员工,按照县委县政府研究后的方案 6 将改革工作推进到底。二是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标准规范和执法体制。三是继续完善县电影公司改革的后续工作。
(四)突出绿色发展理念 突破文化产业发展瓶颈。一是编制《桃源县文化事业发展总体规划》。让文化发展融入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文生活等方面,统揽指导全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工作有序规范向前发展。二是建设非遗文化产业园,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擂茶、刺绣、铜锁等制作与销售入驻研究所。在做好挖掘整理、传承保护、阐释研究、学术传播的同时,更加注重非遗文化本质特性和休闲度假产品的营造,打造非遗保护重点工程、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湘西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聚集地、非遗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形成“高品质文化+高品质休闲+高品质度假”的三高发展模式。三是实施名人名家民居工程。通过修缮诗人王昌耀民居,收集和组织民间人士捐赠藏品,增添桃源的文才人气。在全县28个乡镇(街道)按东、西、南、北、中选址建设十个左右历史文化传说传承基地,展示桃源历史文化名人名家风貌。
(五)突出开放发展理念 强化文化人才培养机制。一是管理基层文化人才。举办文化站长、文化志愿服务、群众艺术创作等各类培训班,重点培育壮大农村文化管理员、文化活动带头人、文化志愿者三支基层文化队伍。二是储备专业艺术人才。集中最优质的师资力量,最专业的管理人员抓好戏曲小演员惠字班的教学和管理,大力培养后备艺 7 术人才。三是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围绕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一批文化产业人才、创意人才,从县汉剧团选送两名编导艺术人员到上海戏剧学院培训六个月,提高专业水平。
第三篇:浅谈我市的文化建设
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联系太仓的实际,文化工作如何进行功能定位,明确努力方向,形成总体思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我市文化建设的现状
我市自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先进文化县(市)之后,市委、市政府于同年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全市各级党政领导和文化战线的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努力工作,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文化设施加快建设。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文化投入力度,并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市体育馆、文化活动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吴晓邦纪念馆、文化馆新馆等新文化设施,特别是近二年来市委、市政府投资1亿多元的精神文明标志性工程,在全省范围内均处于一流水平。在镇一级,我市大力推进文化站建设,全市7个镇,文化站设施总面积达到27400万平米,平均每个镇超过1500平方米。
——文艺创作喜获丰收。坚持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导向,全面实施精品战略,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扶持力度,落实创作规划,健全激励机制等措施,促进文艺创作上水平、上台阶。
——文化活动形成特色。坚持节庆活动和常规活动相结合,主题系列活动与专题单项活动相结合,参与型群众文化活动和欣赏型展示活动相结合,做到常年不断,常办常新。全市城乡每年开展文化活动逾千项(次),市级群众文化活动重立意、上档次、有规模、讲创新,每年组织大中型文化活动15次左右。
——娄东文化得到弘扬。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我们提出了弘扬传统文化,打响娄东牌,对于挖掘丰富的娄东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几年,修复张溥故居,修缮了太师第门楼、宋文治纪念馆,修建了皋桥、井亭桥、金鸡桥,新建了吴晓邦纪念馆,并以此为阵地,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文化产业稳步发展。近年来,我市运用机制、体制、政策,解决了一系列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成立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对文化企业的资产进行了清理整顿,并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企业、资产实施重组和改制。有限公司通过事业资产和企业资产的剥离,使文化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明晰,责职分明、管理规范的法人实体,使文化产业摆脱了困境,进入了良性发展的新阶段。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我市的文化工作在近几年内之所以能取得较好成绩,主要经验和启示可以这样来概括:
1、浓厚的历史积淀、良好的经济环境,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太仓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悠久,“娄东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一批思想家、文学家、书画家和科学家等。改革开放20年来,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在全省一直名列前茅。特别是近年来,坚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广泛深入开展了精神文明活动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去年,我市在全省率先被评为省文明城市。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经济条件,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打好了结实的基础。
2、坚持正确的文化工作发展思路,是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的基本前提。围绕唱响主旋律,打好“娄东牌”,建设文化强市的文化发展战略,提出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即:咬住一个目标(建设文化强市),实现两翼齐飞(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达到三个适应(文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适应、与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相适应)。这一思路体现了以文化工作为主体,体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也体现了文化建设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对于推进太仓文化事业的发展已起到了积极作用。
3、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把市场机制引入文化工作各领域,是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市积极探索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路子。近几年,通过改革、转制和政策导向,重点开发文化产业,在抓好文化产业规划和结构调整,实现本体产业和延伸产业剥离等方面,都有了成功的尝试和良好的开端。
第四篇:浅谈我市的文化建设
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联系太仓的实际,文化工作如何进行功能定位,明确努力方向,形成总体思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我市文化建设的现状我市自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先进文化县(市)之后,市委、市政府于同年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全市各级党政领导和文化战线的干部职工积极
响应,努力工作,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文化设施加快建设。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文化投入力度,并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市体育馆、文化活动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吴晓邦纪念馆、文化馆新馆等新文化设施,特别是近二年来市委、市政府投资1亿多元的精神文明标志性工程,在全省范围内均处于一流水平。在镇一级,我市大力推进文化站建设,全市7个镇,文化站设施总面积达到27400万平米,平均每个镇超过1500平方米。——文艺创作喜获丰收。坚持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导向,全面实施精品战略,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扶持力度,落实创作规划,健全激励机制等措施,促进文艺创作上水平、上台阶。——文化活动形成特色。坚持节庆活动和常规活动相结合,主题系列活动与专题单项活动相结合,参与型群众文化活动和欣赏型展示活动相结合,做到常年不断,常办常新。全市城乡每年开展文化活动逾千项(次),市级群众文化活动重立意、上档次、有规模、讲创新,每年组织大中型文化活动15次左右。——娄东文化得到弘扬。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我们提出了弘扬传统文化,打响娄东牌,对于挖掘丰富的娄东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几年,修复张溥故居,修缮了太师第门楼、宋文治纪念馆,修建了皋桥、井亭桥、金鸡桥,新建了吴晓邦纪念馆,并以此为阵地,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产业稳步发展。近年来,我市运用机制、体制、政策,解决了一系列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成立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对文化企业的资产进行了清理整顿,并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企业、资产实施重组和改制。有限公司通过事业资产和企业资产的剥离,使文化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明晰,责职分明、管理规范的法人实体,使文化产业摆脱了困境,进入了良性发展的新阶段。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我市的文化工作在近几年内之所以能取得较好成绩,主要经验和启示可以这样来概括:
1、浓厚的历史积淀、良好的经济环境,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太仓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悠久,“娄东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一批思想家、文学家、书画家和科学家等。改革开放20年来,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在全省一直名列前茅。特别是近年来,坚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广泛深入开展了精神文明活动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去年,我市在全省率先被评为省文明城市。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经济条件,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打好了结实的基础。
2、坚持正确的文化工作发展思路,是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的基本前提。围绕唱响主旋律,打好“娄东牌”,建设文化强市的文化发展战略,提出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即:咬住一个目标(建设文化强市),实现两翼齐飞(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达到三个适应(文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适应、与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相适应)。这一思路体现了以文化工作为主体,体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也体现了文化建设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对于推进太仓文化事业的发展已起到了积极作用。
3、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把市场机制引入文化工作各领域,是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市积极探索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路子。近几年,通过改革、转制和政策导向,重点开发文化产业,在抓好文化产业规划和结构调整,实现本体产业和延伸产业剥离等方面,都有了成功的尝试和良好的开端。
4、党委、政府重视,文化经济政策落实到位,是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近几年来,国家和省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的经济政策,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通过各种措施,把政策落实到位。市委主要领导还多次深入文化部门,召开现场办公会议,研究解决文化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协调落实有关文化经济政策,确保了各项文化建设工程顺利实施。在看到文化建设成就一面的同时,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我市文化建设中仍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问题主要有:第一,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确实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文化建设相对缓慢。尽管近几年我们对文化事业有了较多的投入,但是由于历史的欠帐太多,文化建设在许多方面滞后于经济建设。如部分镇的文化站萎缩趋势较为严重。第二、文化娱乐设施滞后于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我市文化娱乐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已
第五篇:浅谈我市的文化建设
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联系太仓的实际,文化工作如何进行功能定位,明确努力方向,形成总体思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我市文化建设的现状
我市自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先进文化县(市)之后,市委、市政府于同年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全市各级党政领导和文化战线的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努力工作,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文化设施加快建设。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文化投入力度,并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市体育馆、文化活动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吴晓邦纪念馆、文化馆新馆等新文化设施,特别是近二年来市委、市政府投资1亿多元的精神文明标志性工程,在全省范围内均处于一流水平。在镇一级,我市大力推进文化站建设,全市7个镇,文化站设施总面积达到27400万平米,平均每个镇超过1500平方米。
——文艺创作喜获丰收。坚持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导向,全面实施精品战略,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扶持力度,落实创作规划,健全激励机制等措施,促进文艺创作上水平、上台阶。
——文化活动形成特色。坚持节庆活动和常规活动相结合,主题系列活动与专题单项活动相结合,参与型群众文化活动和欣赏型展示活动相结合,做到常年不断,常办常新。全市城乡每年开展文化活动逾千项(次),市级群众文化活动重立意、上档次、有规模、讲创新,每年组织大中型文化活动15次左右。
——娄东文化得到弘扬。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我们提出了弘扬传统文化,打响娄东牌,对于挖掘丰富的娄东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几年,修复张溥故居,修缮了太师第门楼、宋文治纪念馆,修建了皋桥、井亭桥、金鸡桥,新建了吴晓邦纪念馆,并以此为阵地,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文化产业稳步发展。近年来,我市运用机制、体制、政策,解决了一系列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成立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对文化企业的资产进行了清理整顿,并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企业、资产实施重组和改制。有限公司通过事业资产和企业资产的剥离,使文化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明晰,责职分明、管理规范的法人实体,使文化产业摆脱了困境,进入了良性发展的新阶段。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我市的文化工作在近几年内之所以能取得较好成绩,主要经验和启示可以这样来概括:
1、浓厚的历史积淀、良好的经济环境,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矗太仓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悠久,“娄东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一批思想家、文学家、书画家和科学家等。改革开放20年来,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在全省一直名列前茅。特别是近年来,坚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广泛深入开展了精神文明活动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去年,我市在全省率先被评为省文明城市。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经济条件,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打好了结实的基矗
2、坚持正确的文化工作发展思路,是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的基本前提。围绕唱响主旋律,打好“娄东牌”,建设文化强市的文化发展战略,提出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即:咬住一个目标(建设文化强市),实现两翼齐飞(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达到三个适应(文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适应、与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相适应)。这一思路体现了以文化工作为主体,体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也体现了文化建设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对于推进太仓文化事业的发展已起到了积极作用。
3、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把市场机制引入文化工作各领域,是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市积极探索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路子。近几年,通过改革、转制和政策导向,重点开发文化产业,在抓好文化产业规划和结构调整,实现本体产业和延伸产业剥离等方面,都有了成功的尝试和良好的开端。
4、党委、政府重视,文化经济政策落实到位,是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近几年来,国家和省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的经济政策,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通过各种措施,把政策落实到位。市委主要领导还多次深入文化部门,召开现场办公会议,研究解决文化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协调落实有关文化经济政策,确保了各项文化建设工程顺利实施。
在看到文化建设成就一面的同时,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我市文化建设中仍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问题主要有:
第一,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确实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文化建设相对缓慢。尽管近几年我们对文化事业有了较多的投入,但是由于历史的欠帐太多,文化建设在许多方面滞后于经济建设。如部分镇的文化站萎缩趋势较为严重。
第二、文化娱乐设施滞后于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我市文化娱乐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已成为广大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市文化娱乐业普遍存在孝散、差,文化经营单位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
第三、文化观念跟不上现代化建设要求。目前一些传统的文化观念仍然束缚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从领导层面看,一是缺少大文化观念;二是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从文化系统自身看,对文化走向市场,推进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尚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在一些文化单位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
第四,文化体制改革尚未完全适应于市场经济体制。我市近几年虽然体制改革的力度较大,但仍不能说完全到位。当前,文
化事业要不要走产业化道路,已不再成为问题。迫在眉睫的是如何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不断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要求,真正驱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仍有许多路程要走,许多新方法需要去求索。
三、对策和思路
(一)坚持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提,深刻揭示了先进文化对于党的建设的重要地位。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文化工作必须以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论断及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作为指导思想,朝着先进文化的方向,大力推进太仓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对向后文化建设的基本定位
文化建设必须同经济发展相适应,文化工作只有放在全市现代化建设的大盘子中去思考、去开展,才能抓到实处,有所作为。因此,文化发展的功能定位也应立足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我们认为,我市文化跨世纪发展应有以下几项基本定位:
1、要在市区及中心镇新建一批精神文明标志性工程,如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广播电视演播中心等。城市的发展,经济为形,文化为神,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有形无神的城市。太仓要建成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必须着力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
2、要创作出一批在全国、全省打得响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能否孕育和产生具有强烈时代感、震撼力的文化产品,同样也能反映出一个地区文化建设水准的高低。因此,必须大力推进精品战略,争取多出艺术精品名品。
3、要基本形成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时代感的太仓特色文化。娄东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这是太仓的优势、太仓的资本,我们要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走出一条有太仓特色的文化发展路子。
4、要形成和培育一批文化产业群体、文化产业集团。文化事业要振兴,必须走产业化的路子,这是当今文化发展大趋势,也是建设文化强市的关键环节。要抓住机遇,大胆实践,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力争有个大发展。
5、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一是确立文化事业管理新机制。二是形成文化产业经营机制。要改变文化单位各自为政的封闭生产经营模式,打破行业壁垒,加快调整和重组文化产业结构,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文化产业经营机制;三是健全和巩固文化市场的管理机制,将文化市场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四是加快建立文化事业的投入机制。要充分利用机制、体制、政策的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兴办文化事业,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文化投入机制。五是完善文化人才的成长机制。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成才环境。
(三)结合太仓文化工作的实际,切实把“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思想落到实处
太仓在建设“文化强市”中,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思想,并贯穿于文化建设各个领域和全过程。
1、实施精品战略,推进文艺繁荣。文艺精品的不断涌现,是文化事业繁荣的重要标志。抓好精品生产,是文化工作的主要任务。要在认真总结我市文化精品生产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提高精品创作的策划组织和管理服务能力。
2、活跃群众文化,丰富城乡文化生活。要进一步推进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假日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镇文化的建设,要抓住镇、村区域调整的机遇,加快搞好资产置换,加强文化馆、站主阵地建设,到“十五”末,市文化馆达省特级馆标准;
3、加大改革力度,促进产业发展。要积极探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和文化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通过积极稳妥的改革,实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走繁荣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以产业发展促事业繁荣的道路,促进文化本体产业、文化交叉产业、文化延伸产业一起上。
4、一手抓繁荣文化市场,一手抓“扫黄打非”。繁荣文化市场,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一要尝试建立资本市场,特别在引用外来资金方面,要探索多元化投资、多渠道融资的推进文化市场发育的路子。
5、抓好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增强文化载体功能。搞好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市体育馆、吴晓邦舞蹈艺术馆、宋文治艺术馆、南园等已经建好的文化设施的功能运作,充分发挥其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中的载体作用,特别是文化活动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市体育馆等大型载体,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活跃文体生活的载体功能,不定期地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展望未来,迈进新世纪,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景光明,风光无限,文化事业也是时机大好,巧遇良辰。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为建设文化强市而不断开拓创新,积极工作,为丰富和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