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中办发„2005‟27 号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促进农村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经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同时也要看到,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种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3.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倡导科学、文明,克服愚昧、落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4.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工作体制机制逐步理顺,现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文化产业较快发展,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基本解决。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文化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5.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以提高中央台和省台广播电视节目入户率为重点,采取多种技术手段,加大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力度,争取到2010年基本实现20户以上的已通电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重视完善和发挥现有无线转播台站的作用,利用无线、有线和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力争使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到套数更多、质量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中央财政对中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西部地区村村通的建设给予适当的基建投资支持,对新疆、西藏、内蒙古、宁夏和青海、甘肃、云南、四川藏区的村村通工程运行维护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助。西新工程要继续重点解决好新疆、西藏等老少边穷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和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等问题。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体系,做好农村接收广播电视的服务工作,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运行服务机制,确保村村通长期有效运行。
6.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重点做好配送电影流动放映车和电影拷贝工作,丰富农村电影片源。加强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和农村科教影片的放映。采取定点、流动、录像放映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农村电影放映的新方法新模式,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国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加强农村影院的更新改造,增加农村电影固定放映点。推广电影数字放映技术,在农村逐步实现由胶片放映向数字放映的转变。
7.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积极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重点支持边远贫穷地区乡镇、村基层服务点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统筹规划,综合利用,使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逐步具备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要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共建方式发展基层服务点。
8.推动服务“三农”的出版物出版发行。实施服务“三农”重点出版物出版工程,出版单位选题规划要向农村倾斜,重点支持和培育一批服务“三农”为主的出版单位,增加农民群众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的品种和数量。发展农民书社等农民自助读书组织,为农民群众读书提供方便。继续实施送书下乡工程。以政府采购形式,每年集中招标采购一批适用于农村的图书,直接配送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乡村文化站(室),方便农民群众阅读。改进报刊订阅发行工作,缩短发送时间,使农民群众及时看到报刊。
9.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到2010年,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县文化馆要具备综合性功能,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乡镇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村文化活动室可“一室多用”,明确由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在学校布点整顿中腾出的闲置校舍,可改造为村文化活动基地。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定时就近向农民群众开放,把中小学校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对西部及其他老少边穷等地广人稀适宜开展流动服务的地区,由政府给乡文化站配备多功能流动文化车,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
10.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对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调整,逐步增加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人民日报要加大农村和农业报道的份量,逐步创造条件开办农村版。农民日报等专门面向农村的报刊要不断提高质量,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增加农村节目、栏目和播出时间。农业大省的省级党报要开设农村版,电台、电视台要开办农村频率、频道。有条件的省级党报和电台、电视台也可开办专门的农村版和农村频率、频道。市(地)党报和市(地)县广播电台、电视台要把面向基层、服务“三农”作为主要任务。
四、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11.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为载体,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
12.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
13.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题材文化产品。加强选题规划和内容建设,把农村题材纳入舞台艺术生产、电影和电视剧制作、各类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计划,保证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在出品总量中占一定比例。宣传文化领域的有关专项资金要加大对农村题材重点选题的资助力度,每年推出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购买适合农村需要的优秀剧本版权,免费供给基层艺术团体使用、改编并为农民群众演出。全国性文艺出版评奖要安排一定数额,用于奖励反映农民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报刊、电台、电视台对优秀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在刊发、播出、宣传评介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五、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14.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的改革主要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深化劳动、人事、分配等方面的内部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全面实行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不得以拍卖、租赁等任何形式,改变其文化设施的用途;已挪作他用的,要限期收回。县、乡文化机构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制订年度农村公益性文化项目实施计划,明确服务规范,改进服务方式,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加强对农村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扶持奖励民办文化。
15.逐步推动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根据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推动基层国有艺术团体、电影公司、电影院、新华书店等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转制企业按现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有关配套政策内容,给予3年财政税收、社会保障、劳动人事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艺术团体以各种形式和企业合作。鼓励电影公司、电影院以“院线制”形式、新华书店以连锁经营形式,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文化资源整合,提高经营能力。
16.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允许其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集(个)体放映队等,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引导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开发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扶持以公司加农户、专业加工户等形式,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有关行政部门要简化对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登记审核程序,在土地使用、信贷、行业政策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鼓励社会资本在政策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兴办文化实体,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17.加强对拓宽农村文化市场的政策调控。按照普遍服务原则,运用市场准入、资格认定、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出版物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领域,积极开发农村文化市场。重点推动面向大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中西部和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通过各种有效的调控,把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广大农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分、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18.探索农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新机制新办法。统筹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努力做到相关设施能够共建共享,着力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对电影院、剧院等设施,在确保其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其进入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也可以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运营模式,采取公办民营、公开招标、委托经营的方式,更好地提供文化服务。机关、学校内部的文化设施,有条件的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农民群众开放。
19.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加强和充实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监管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执法力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水平。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活动,取缔无证经营。重点加强对演出娱乐、电影放映、出版物印刷和销售、网吧等方面管理,坚决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六、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
20.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对口支援活动。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对重要项目和产品采取财政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充分发挥流动文化车、文化小分队的作用,使“三下乡”活动小型化、经常化,努力做到灵活多样、行之有效。鼓励和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到农村辅导群众文化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对口扶贫计划,建立和完善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支援农村文化建设。
21.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重点捐助文化站(室)、图书室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动员城市单位和居民以各种方式捐赠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和农民群众需要的图书杂志、音像电子出版物等,可由捐助者直接交付农村,也可由民政部门、人民团体和有关民间组织负责组织发送。鼓励权利人许可基层文化单位无偿使用其作品或录音录像制品。社会力量通过依法成立的非营利公益性组织或国家机关向农村文化事业的捐赠,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按税法的有关规定税前扣除。对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2.积极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服务活动。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中增加农村文化服务的内容,鼓励应届大学毕业生深入广大农村从事文化信息传播、活动组织、人员培训等活动。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等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七、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23.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负有重要责任。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把农村文化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乡镇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机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情况作为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
24.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中央和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5.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农村文化事业单位的人员实行从业资格制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注意发挥农村文化经纪人的作用。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单位和基层文化工作者予以表彰奖励,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26.落实有关部门责任。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认真制订农村文化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完善政策,明确措施,抓好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建立党委、政府农村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农村文化工作。宣传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搞好综合协调。群众团体要努力发挥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关部门对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重点文化工程,要加强专项监督检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的精神,结合实际,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本意见贯彻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
第二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实施意见 1
农工局农村文化建设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满足广大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文明素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结合我局农村工作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统筹农村文化建设,提高村民文化素质,构建和谐、文明、富足新城区。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围绕建设开发区“文化名村”,打造农村文化品牌目标,全面落实开发区文化建设总体部署,经过五年的努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面提高,乡处、村级文化设施的普及建设基本完成,文化站所普遍建立,基本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农村文化工作者队伍,实现农村文化活动经常化、大众化。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是大力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用先进文化凝聚人心,1占领文化阵地。配强乡处农村文化站所,乡处要建设多功能、综合性文化站,有条件的村建立文化室。基本形成乡处、村、户三级文化阵地,努力实现乡处有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灯光球场、健身苑点、宣传长廊,村有活动室、宣传橱窗、文化示范户,建成一批规模适当、设施良好、特色明显的基层文化阵地。二是大力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培养扶持已有雏形的农村文艺骨干团体,创立开发区农民艺术团,打造开发区农民文化品牌。组建乡处、农村专兼职和业余文化工作者队伍,建立健全农村文化指导员制度,鼓励农村有文艺专长和组织才能的村民担任农村文化指导员,辅导和组织村民开展文化活动。发掘引导多种形式文化活动,实现村村有特色,一村一主题,培养和发展农村文艺表演、文艺创作、健身保健、宣传报道、民间艺术、竞技体育等各类文化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繁荣农村文化中的主力军作用。培育宣传农村题材的文化创作队伍,大力宣传开发区的惠民政策,安民心,顺民意,引导广大村民自觉支持开发区开发建设。宣传身边好人好事,先进事迹,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
三是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按照"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要求,大力发展城乡广场文化、村落文化、家庭文化,努力提高群众的参与度,营造健康、浓郁的文化氛围。乡处每年要确保开展由各村及有关部门参与的大型文化体育活动2次以上,各村能结合实际开展相应文体活动。倡导主导与主体相结合,扩大社会参与。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农村文化共创共建共享的新局面。
四、农村文化建设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建立考核机制。
农工局机关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2012年的总体规划,乡处负责组织规划和具体实施,要安排一名科级干部主管、一名专职人员具体负责所辖村的文化建设。要建立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将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文化队伍建设等列入考核内容。
(二)、加大投入,加强协调,整合农村文化资源。
立足于“大文化”建设,加大对农村文化活动的资金支持,加强协调,对各类文化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和综合利用,积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统筹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文化资源的规划建设。
(三)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示范评选机制
建立农村文化建设评选机制,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效应,全面展开示范评选活动,结合双创工作的开展,推动文化建设活动向纵深发展。大力挖掘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历史文化、旅游文化、生态文化、体育健身等各类文化资源。开展民族民间
艺术特色村和“文化示范村”评选活动,积极鼓励热心农村文化服务、具有文体专长的有基本文化设施或有相当文化特色的家庭,创建“文化示范户”。对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授予民族民间艺术家的称号。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
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活实际,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紧密结合农民的需求,倡导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
1、开展“送文化下村”活动。结合文化站的建设,推广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推广农村图书网店建设,及时补充农民群众喜爱的报刊杂志和书籍,引导农民群众学文化、学技能,有效缓解农民买书难、读书难的问题。
2、加强“三农”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鼓励和组织创作人员深入生活,通过举办农村题材的小戏、小品、音乐舞蹈比赛和展演、评奖等活动,不断推出新人新作,培育群众文艺创作群体,为农村文艺舞台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重视农村业余文艺创作队伍建设,加强对业余文艺创作人才的辅导和培养,扶
持业余文艺工作者创作出具有乡土气息和较高艺术质量的文艺作品。
3、扶植和引导农民群众自主开展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鼓励农民群众经常性地开展自编自演、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农村各类文化活动。重点搞好 “文化示范村”的示范作用,抓好乡村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品牌。发展集镇文化、村落文化、广场文化,形成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式、城乡联动的农村文化活动新格局。
4、农村文化和农村体育相结合,提升参与度和吸引力,实现群众全面参与,建立健全农村文化、体育队伍,加强业务培训,落实必要经费,充分发挥文体骨干在农村文化体育活动中的作用。
2012年3月2日
第三篇:镇党委进一步加强农村组织建设的意见
马委发[2008] 号 中共**镇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镇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党(总)支部、村(居)委会: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统一部署,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明显增强,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发
挥了较好的作用。但是,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我镇有些村还存在党支部思想不够解放,经济发展不够快;个别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没有理顺,工作不够协调,部分村党建工作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尤其是党员发展较为缓慢,对群团组织的建设重视不够等问题。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党内和谐的新理念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以及省第九次党代会,市、镇第十二届党代会第二次会议精神,根据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关要求,现我镇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换届工作已全面结束,结合我镇农村体制改革后的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现状,现就进一步加强我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我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把“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作为执政的首要任务,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紧紧围绕全镇中心工作,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为重点,以创建“五好镇党委”和“五个好”村党支部为目标,通过抓规范管理,抓队伍建设,抓责任落实,全面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争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镇。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按照“统一规划、重点突出、分级负责、分类培训”的原则,切实抓好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一是建立阵地,突出重点。镇以镇党校和为阵地,重点定期对镇机关干部和村两委会其他成员进行教育培训,各支部、村以党员活动室为阵地,重点定期对村组干部和党员进行教育培训,两个层次的培训每年各不得少于两次。二是分类培训,着重实效。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和培养,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加强对两委会班子成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知识的教育,使他们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和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加强对广大村民科学文化知识、适用技术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农村法律法规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致富能力和民主意识;加强对农村党员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采取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镇机关党员干部每年撰写读书笔记不少于1万字,写心得体会不少于2篇;村两委会成员每月集中学习一次,每年撰写读书笔记不少于5千字,写心得体会不少于1篇。
(二)加强农村干部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通过“先教”、干部作风整顿等活动,农村干部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工作作风有所改进,要巩固活动成果,必须继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克服工作中的随意性、盲目性。要求干部要做到“四要”:一要树立群众观念,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二要了解群众,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三要团结群众,把广大群众团结到党和政府的周围。四要实践宗旨,要做到在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扎下根,扑下身,老老实实,多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在“亲民、富民、惠民、助民、安民的具体实践中培育优良作风。各村支部将每周一定为各村集体办公日和群众接待日,要求村干部每年走访群众不少于50户,认真建立走访日志。
(三)采取得力措施,着力解决农村两委会关系不协调问题。一是加强教育,理顺两委会关系。要求两委会干部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和要求,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即:通过党支部成员和村委会成员进行交叉任职处理好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明确党支部的核心地位,村委会要服从党支部的领导;处理好决策与执行的关系,党支部管方向、抓大事、做好决策,村委会抓好具体工作,执行好党支部的决策;处理好“当家”和“管家”的关系,党支部书记处于当家地位,村委会处于“管家”地位,管家的要服从当家的,当家的要支持管家的,二者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从而有效地促进两委会关系的正常化。二是采取推行支委、村委交叉任职制度,减少干部职数、减轻农民负担,更重要的是减少两委会的磨擦,增强班子合力。三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村干部行为。按照两委会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党支部工作制度、村委会工作制度。两委会议事制度、两委会联
第四篇: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普工作的意见
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普工作的意见
科协发普字〔2005〕67号
各全国性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
为了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强科学普及,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充分调动全社会开展农村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和农村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普工作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村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加强农村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
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基层,把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性工程。
农村科普工作是提高农民和农村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长期以来,各级科协及所属团体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农村科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目前农村科普工作总体上还比较薄弱,观念和机制还不适应,动员社会、集成资源、服务基层的能力不强,尚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接受科普教育、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需求。
(二)农村科普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科普工作,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围绕科协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服务的根本任务,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计划纲要》),紧密结合“三农”实际,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广大农民和农村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贡献。
(三)农村科普工作的总体要求及目标
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民和农村青少年为重点工作对象。提高农民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保护环境、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能力;提高农村青少年学习新知识、运用新技术、健康成长、科学生活的能力;提高农村公众反对愚昧迷信,革除陈规陋习,识别和抵御邪教的能力。关注农村妇女、农村校外青少年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的农村科普工作。
以宣传科学发展观为重点内容,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的树立和落实。要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农村的特点,重点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宣传和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保护耕地、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观念和知识,在农村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知识、科技致富、文明生活的良好社会风尚。
以搭建农村社会化科普服务平台为主要工作方式,有效发挥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动员、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科普工作,集成并共享科普资源,通过社会化的农村科普工作,普惠广大农民群众。
以提高基层科普服务能力为突破口,逐步形成为农民和农村青少年提供科普服务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农村科普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丰富农村科普资源,发展基层科普设施,使农村科普工作总体薄弱的状况显著改善,农民参与科普教育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农村青
少年人人享有接受科普教育的机会。
二、搭建社会化科普服务平台,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科普工作,提高农民和农村青少年的科学素质
(四)围绕宣传科学发展观,广泛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宣传活动
科普宣传活动是增强广大农民和农村青少年科技意识,在农村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知识、科技致富、文明生活的良好社会风尚的有效形式,是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科普的重要平台。要以宣传和普及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以农民和农村青少年为主体。要与农民文化娱乐生活相结合,采用他们易于理解、容易接受和乐于参与的内容和方式。要注重活动的策划和对活动效果的评估,把公众参与和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作为评价科普活动的主要指标。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等重点科普活动要把面向农民和农村青少年的科普宣传作为活动的重点。科技下乡活动要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形成动员科技工作者常下乡的工作机制。各地科协及所属学会继续组织开展好科普之冬(春、夏)、科普大集、科技专家服务“三农”、“科技大王”下乡、“科技特派员下乡制度”等特色科普宣传活动。鼓励和支持农村基层科普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农民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科普活动。
加强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示范户建设,广泛开展科普示范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创建集技术示范、科普宣传和培训为一体的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支持它们健康发展,发挥好它们的示范带动作用。
(五)充分利用各类农村教育培训资源,进一步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科技培训是广大农民和农村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提高科学生产和科学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科普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中国科协将会同有关方面制定《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指导面向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各级科协要以培训能力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加强农民和农村青少年科技培训的教材建设,以先进适用技术为切入点,突出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同时,要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增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进城务工所需的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提高农村青少年生活能力的有关内容。
加强农民和农村青少年科技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以科技、教育工作者和农民技术骨干为主体,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培训师资教学辅导队伍,为农民科技培训提供师资服务。继续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面向农民的科技培训,注重培训工作方式的创新。积极与组织、宣传、农业、科技、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和团体共同完成各级政府实施的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等现代传播方式,积极参与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学会、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以下简称农函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农技协)等在农民科技培训中的作用,支持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中小学校、农业大中专院校、乡镇党校和村党员活动室等开展农民和回乡青少年科技培训。积极推动经过培训的农民获得相应的技术资格认定。
农函大及各地分校作为面向农民开展科技培训的重要阵地,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农民的实际需求,通过改革和创新,实现新的发展。
(六)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扶持和指导农技协成为带动农民科技致富的重要力量
农技协是农村基层重要的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平台,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要坚持农技协“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联合相关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扶持农技协做大做强,指导农技协发挥好科普示范作用。“十一五”期间,中国科协、全国性学会和地方科协将重点扶持1万个农技协。
要把提供科技、信息、示范等服务作为扶持农技协发展的重点工作。组织学会、科技工
作者与农技协结对服务,提供技术咨询和市场信息,培训农技协骨干,帮助农技协发展。积极参与制定有关政策法规,为农技协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农技协得到各方面的服务。
推动农技协之间的专业交流与协作,并指导农技协开展农村科普活动。通过举办农产品展示交易会、经验交流会、组建农技协专业委员会、建设农技协科技信息服务网络等方式,为促进交流与协作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开展优秀农技协评选活动,支持农技协实施的优秀科普示范项目。
(七)发挥各类媒体在农村科普中的作用,与大众传媒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及时便捷、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优势,是新时期开展农村科普的重要阵地。要主动加强与媒体的合作,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加大面向农民和农村青少年的科技传播力度。
中国科协和省级科协重点开发各类媒体所需的科普资源。组织科技专家、科普作家等参与科普节目的制作,帮助媒体策划、编创面向农民和农村青少年的科普节目、作品。开展优秀科普作品的征集、推介活动,为媒体提供科普内容服务。
各级科协要与媒体合作开办科普栏目、节目,通过媒体扩大科普的覆盖面,到2010年,县级以上科协都有与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合作开办的面向农民和农村青少年的固定科普栏目或专刊。同时,要继续发挥好现有科技报、科普期刊、科普网站等的作用。中国科协通过免费提供科普电视片的形式,支持地方科协与当地电视台联合开办《科普大篷车》电视栏目,“十一五”期间达到覆盖80%以上县级电视台的目标。
基层科协、科普组织要把日常科普工作与媒体科普宣传结合起来,促进群众性、经常性科普活动的开展,巩固提高媒体科普宣传的效果。
要重视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的作用,充分利用网站(页)、手机短信等方式开展科普工作。积极参与“基层科技信息服务共享平台”、“科技110”科普热线等建设,引导农民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服务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八)围绕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农村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
提高广大农村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在整体上有较大提升的关键。要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组织科技工作者参与农村科学教育资源建设,结合地方特点开发与科学课程相结合的低成本科学体验活动,增强农村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开展农村科技教师和科技辅导员培训,提高他们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积极开展农村青少年心理生理健康宣传教育,在农村进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珍爱生命远离毒品”、“预防艾滋病知识”等内容的巡回展览。针对经济困难、进城务工等家庭中农村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提高他们抵抗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
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和发挥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农业博物馆、科普大篷车、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未成年人校外科技活动设施在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农村学校科学课程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十一五”期间,优先支持“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在农村试点;加大农村基层科协青少年科普工作者和农村科技辅导员培训的力度,中国科协将每年培训500人,同时支持地方科协开展农村科技辅导员、科普员培训。
(九)围绕推进科普工作、促进县域科技进步,深化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
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是全面推进县域科普工作的重大举措,是通过推动
科普工作发展促进县域科技进步,进而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形式。
创建工作要以贯彻实施《计划纲要》、提高县域公众科学素质作为根本任务。要坚持“党政主抓、科协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在提高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增强基层科普服务能力、优化科普工作社会环境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率先实现农村科普工作的有关目标。
扩大创建规模,加大支持力度,实行动态管理。“十一五”期间,新创建400个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使总数达到800个;支持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实施以落实《计划纲要》为目标的优秀科普示范项目;对不能发挥示范作用的将撤销其称号。中国科协负责对创建工作进行规划和宏观指导,制定并完善创建标准,进行表彰奖励。省级科协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枢纽,负责对创建单位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组织开展经验交流。
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是科技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中国科协将与科技部加强在县域科技工作中的协调配合,逐步把创建科普示范县作为实施“科技富民强县”计划的基础条件。地(市)级、县级科协要借鉴科普示范县创建活动的有益经验,开展科普示范乡(镇)、社区(街道)、村创建活动,带动农村科普工作发展。
三、以“一站一栏一员”建设为重点,切实增强基层科普服务能力,逐步形成农村科普工作的长效机制
(十)推进“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基层科普设施、农村科普队伍和基层科普组织网络
建设乡村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员,是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科普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活动站是在乡村组织农民开展科普活动的阵地,宣传栏是农民身边的科普信息窗口,科普员是植根基层、直接面对农民的科普工作者,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十一五”期间,力争在全国60%的行政村建成“一站、一栏、一员”,并有效发挥作用。先在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省级科普示范乡镇开始试点,使他们用两到三年率先实现建设目标。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有条件的行政村逐步铺开,稳步推进。
要坚持新建、完善和利用相结合,主要依托农村中小学、乡镇党校(村党员活动室)、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文化站、科技大院图书室、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点等设施和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农技协等各类基地,通过充实健全其科普功能,建设乡村科普活动站;与农业、科技、组织、宣传、文化、民政等部门共建,以争取财政资金和吸纳企业资金相结合的方式,建设科普宣传栏;主要在乡村科普组织中的骨干、基层干部、教师、科技人员、回乡知识青年等乡土人才中选拔乡村科普员,加强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开展科普活动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农村基层科普队伍的骨干力量。
各级科协及所属团体要在工作指导、科普资料、设备、经费等方面,对“一站一栏一员”予以支持。县级科协会同相关部门负责对乡村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员进行具体指导、日常管理和培训,并为他们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使之成为农村基层科普活动的主要依托。科普活动站要定期开展活动,科普宣传栏要及时、定期更换内容,科普员要常年坚持利用“一站一栏”开展科普活动。中国科协和省级、市级科协及所属团体要从培训提高、资源开发、信息服务等方面为“一站一栏一员”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十一)大力推动农村科普资源的开发与共享,为基层提供更多的科普公共产品和服务科普资源建设是加强农村科普的必要保障和基础性工作。建立面向社会的有效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原创农村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支持农民创作的乡土科普资料;集成国内外现有的各类适合农村使用的科普资源,开展优秀科普作品推介、展演、展映、展播和展示活动,扩大农村科普资源的共享范围;针对农民和农村青少年生产生活的普遍、迫切需求,重点组织编制科普资料,以多种方式送达基层。
“十一五”期间,中国科协将在科技部、财政部的支持下,建设国家级数字化科普资源库即“中国数字科技馆”,突出农村科普的内容资源;围绕宣传科学发展观等重点内容,组织编创科普系列丛书、挂图、音像和多媒体课件,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编制科普读本;开发设计适合农村青少年的优秀科技实践活动方案、科普活动资料包。
省、市、县级科协要根据本地实际进行多层次、低成本、乡土化的科普资源开发制作。鼓励和支持科普资源的区域性合作、开发与共享。县级科协要做好农村科普产品的发放、使用和为农民提供科普资料信息服务等工作,让广大农民“找得到、看得懂、用得上”。
(十二)加强农村科普队伍和组织网络建设,支持基层提高科普服务能力
县级科协和基层科普组织是科协面向农村开展科普工作的关键环节。要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加强县级科协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指导县级科协按照章程规定正常开展活动。发展县、乡(镇)、村级科协(科普协会)、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农村科普组织网络,加强业务指导、项目引导,优化工作环境,推动基层科普组织发展。中国科协将与共青团中央共建农村青年中心科普协会。
加强包括农村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农民技术人才,科协及所属学会、农村基层科普组织的工作人员等在内的农村科普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农村科普中的突出作用,组织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技下乡,与乡村、农技协等开展结对服务,支持科技工作者服务“ 三农” 的项目。加强对县级科协农村科普专兼职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加强农村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教育、传媒工作者、离退休科技工作者、科技特派员、青年志愿者和高校学生参加农村科普工作。
中国科协和省、市级科协都要高度重视对县级科协的工作指导,关心基层科普组织建设,加大对农村基层的支持力度,帮助他们提高科普服务能力。中国科协重点为地(市)级科协配备科普大篷车,到2010年覆盖全国所有地(市、州、盟)。有条件的市(地)和县(市、区)要积极争取建设科技馆、科普活动中心等专门科普场馆。建立农村科普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激励机制,对在开展农村科普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科普志愿者、科普工作者和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各级科协及所属学会予以表彰奖励。中国科协每五年表彰一次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十三)继续实施西部科普工程,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提升科普服务能力
中国科协继续实施“西部科普工程”,加大力度,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提升科普服务能力。重点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科协与地方电视台联合开办科普栏目、开发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普刊物和科普资料、配备科普宣传设备和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科普宣传活动等;与国家民委合作,以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为重点加强对少数民族科普工作的支持,“十一五”期间在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及有条件的自治县共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与共青团中央合作开展西部青年志愿者科普行动,支持青年志愿者开展科普活动。东部地区科协要通过“东西互助”、“对口支援”等方式,支持西部地区科协提升科普服务能力。
少数民族地区科协要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努力推动本地区的科普基础设施、科普队伍和组织网络建设,开发适应本地需求的科普内容资源,逐步提高科普服务能力。同时,要结合民族特色、地域习俗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科普活动。
四、深入贯彻落实《科普法》,营造有利于农村科普工作的良好环境
(十四)加强对农村科普工作的领导
要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协助、配合和督促党委政府按照《科普法》的规定,把科普工作纳入科技工作全局,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农村科普工作计划;制定和实施更多、更有利于农村科普工作发展的政策;经常调研科普工作情况,及时解决科普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将农村科普工作纳入党政部门目标管理和干部业绩考核制度。
要推动和配合人大开展《科普法》在农村落实情况的执法检查,促进《科普法》的贯彻执行。认真履行好《科普法》所赋予的职责,主动加强与其他部门的配合与协调,搭建社会化的农村科普服务平台,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支持有关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开展科普活动,协助政府制定科普工作规划,为政府科普工作的决策提供建议。
(十五)多渠道加大对农村科普的投入
科普经费是农村科普工作重要的支撑和保证。要不断探索财政、企业、个人等多渠道加大对农村科普投入的机制,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科普,为农村科普提供资金保证。贯彻《科普法》的有关规定,推动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县级人民政府将科普经费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投资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推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各级政府从中央财政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农村科普工作。
促进科普投入多元化。积极推动组织、宣传、教育、科技、农业、卫生、环保、国土资源、交通等部门统筹考虑经费的落实,加大对农村科普的投入;动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广大科技人员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普及。要把企业作为科普投入的重要力量,落实国家有关科普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投入科普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农村科普。
中国科协、省级和市级科协科普经费的增长部分要重点向农村科普工作倾斜。中国科协农村科普经费将重点用于整合共享科普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开展重点项目的试点和示范等方面。
(十六)积极进取,开创农村科普工作新局面
各级科协和所属团体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提高对农村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进取,进一步更新观念,开拓工作领域,探索新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优化工作环境。
要围绕贯彻实施《计划纲要》和本意见,制定实施方案,狠抓落实,加强分类指导,切实将农村科普工作的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努力实现各项工作目标,共同开创农村科普工作的新局面。
二○○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第五篇: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根据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部署和国资委有关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公司深化改革创新、推进科学发展、实现做强做大的内在需要;是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建设高素质员工队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公司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全面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三色文化”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企业文化在凝聚力量、提升管理、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人们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特征更加明显。面对深刻变化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加强企业的思想文化建设,进一步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引领风尚,帮助职工思想上解惑、精神上减负、心理上减压。目前,公司发展规模、管理幅度不断扩大,战略定位、产业结构、管理体系优化调整,新并购企业增多,多种资源优化配置,内外部环境发生新的深刻变化。顺应公司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坚持与时俱进,赋予企业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建设既规范统一、又包含多样、个性鲜明的“三色文化”,不断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促进公司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竞争能力、增强综合实力,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上水平中的积极作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2.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要求,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继承华能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现代企业管理的优秀成果,以促进公司发展为中心,以培育公司核心价值观为重点,以学习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既有行业特点、兼具文化底蕴,又能体现时代精神的“三色文化”,不断增强公司的“软实力”,为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能源集团提供文化动力和精神支撑。
3.总体目标。建立一套适应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要求、符合华能发展战略、体现员工根本利益的“三色文化”体系,努力实现企业文化与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公司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
总体分工:
──集团公司负责企业文化战略规划体系建设。制定企业文化建设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核心理念体系、行为规范体系、形象识别体系、考核评价体系以及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基本框架,提高集团文化的战略性、主导性,促进集团文化的本质统一和个性化发展。
──区域公司、产业公司负责企业文化实施体系建设。根据产业定位、区域特色、经营范围、文化传统和发展战略等实际情况,依据“三色文化”的基本内涵,系统规划建设企业文化实施体系,构建具有特色又符合本企业实际的企业文化。
──基层企业负责企业文化执行体系建设。根据各自企业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在保证集团文化核心要素统一的前提下,在各自区域公司、产业公司企业文化实施体系框架内,推进企业文化落地生根。
三、基本原则
4.融入中心、促进发展。企业文化建设要把促进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企业价值理念融入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中心工作相结合,渗透于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以服务求加强,以融入促发展。5.统分结合、突出特色。坚持企业核心理念和企业形象识别的规范性、统一性。倡导和鼓励区域公司、产业公司结合自身特点,对集团文化进行细化、具体化,培育和创造更具操作性和适应性的特色文化,为集团文化的纵深发展奠定基础。
6.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用先进文化引导人,用美好愿景鼓舞人,用宏伟事业凝聚人,用科学机制激励人,用优美环境熏陶人,营造宽厚包容、公平正义、同心同德、团结向上的文化氛围,促使员工自觉成为先进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7.注重传承、不断创新。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充分挖掘文化资源,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华能新的历史使命。
四、重点任务
8.健全“母子文化”体系。建设强大的集团公司,必须建设强有力的集团文化。要按照公司三级管理体系明确“母子文化”定位,构建“三色文化”运行模式。公司系统要做到“五统一”:即统一企业使命、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作风和企业标识。集团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做好总体规划,规范核心理念,加强理念宣贯,抓好指导考评和典型示范。区域公司、产业公司要深入挖掘企业文化资源,努力建设与企业特点相符合、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特色文化,同时要负责对所属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监督与考核;基层企业要根据企业实际,找准切入点和工作重点,把企业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通过积极努力,构建一个兼容并蓄、优势互补的“母子文化”体系,做到基因相同、一脉相承,深度融合、特色鲜明。
9.丰富发展理念体系。企业文化理念是企业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三色文化”核心理念是公司把握方向、凝聚力量、激励斗志、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柱。集团公司要结合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核心理念体系,使其内涵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完整,表述更加凝练。公司总部各部门要根据业务特点,总结提炼安全理念、廉洁理念、管理理念、经营理念、发展理念、创新理念、责任理念、服务理念等基本理念,逐步使“三色文化”理念体系更加完整。区域公司、产业公司要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实践,深入开展各项子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理念与管理深度融合,不断丰富管理内涵,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管理不可分割的有机构成。经营范围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界的企业,要加强跨文化研究,重视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尊重双方的文化差异,积极培育共同的价值观。
10.完善行为规范体系。行为规范是企业文化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的动态体现。要把公司核心理念内化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和处理内外关系的经营准则、经营思想和职业道德规范,形成文化自觉。区域公司、产业公司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岗位规范和行为规范,寓文化理念于制度之中,规范员工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使制度文化形成一种能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习惯意识;要在激励与约束方面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进一步引导员工深化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到忠诚事业、务实进取,认真工作、爱岗敬业,严于律己、遵章守纪。
11.优化形象识别体系。企业形象识别体系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要进一步优化公司视觉识别系统,规范使用标识,进一步提升华能整体品牌形象。要按照集团公司制定的《中国华能集团公司视觉识别系统手册》,规范企业标识、企业旗帜、标准色、标准字体、辅助图形、环境设计、员工服装等。华能控股企业必须在办公场所显要位置统一使用“中国华能”标识,标识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使之庄重、醒目。
12.建立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集团公司要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建设考核管理体系、完善工作机制,要研究制定考核标准,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党建绩效考核内容,使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向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要逐级对所属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督查,集团公司每两年组织评选一次“企业文化优秀成果”,对建设成效显著的单位授予“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13.构建文化活动载体。活动载体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桥梁和纽带。公司系统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创造条件,进一步整合企业文化资源,完善职工培训中心、企业新闻媒体、传统教育基地、职工文化体育场所、图书馆等企业文化设施。创新企业文化建设方法和途径,丰富和优化企业文化载体设计,注重利用互联网络等新型传媒和企业报刊、广播、闭路电视等媒体,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加强对摄影、书法、美术、文学、体育等各种业余文化社团的管理引导,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活跃职工生活,展示职工才华,满足职工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五、保障措施
14.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自觉做企业文化的策划者、推动者、实践者,使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一把手”工程。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统一领导,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建立健全由企业主要领导负责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工作主管部门,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形成领导干部带头推进,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专(兼)职人员具体落实,党政工团密切配合,广大员工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区域公司、产业公司要根据本指导意见,制订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确保企业文化建设落地生根。
15.强化宣贯、典型示范。各单位要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宣贯工作,确保“三色文化”理念得到广大员工广泛认知认同,内化于心。要建立企业文化培训机制,优化培训资源,改革培训模式,使企业文化培训成为一项常态工作,通过学习、培训、研讨、讲座等多种形式,扩大培训的覆盖面,特别是要加强对新招聘员工、新加盟企业员工进行培训。要认真总结、大力推广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典型经验,积极宣传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向深度发展。
16.分类指导、推广成果。集团公司要针对公司系统各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企业文化建设比较成熟的单位,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企业文化,使广大员工成为企业文化的自觉践行者;初步建立企业文化体系框架的单位,要加大推进力度,通过学习培训,使员工能够加快认同和践行“三色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尚未起步的单位,要提高认识,加快建设规划和具体工作计划,尽快缩小与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新并购企业,要大力推进文化融合与再造,积极践行“三色文化”。各单位要积极组织开展企业文化研讨活动、课题研究,申报企业文化优秀成果,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引领示范和深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