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意见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财政局:
为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积极推进我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确保全省每一所农村中小学具备基本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强省建设步伐,根据《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精神,现就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重大意义
(一)我省自1996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来,一直把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省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相继实施并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布局调整工程”和“三新一亮”工程、“六有”工程、“校校通”工程,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为建设教育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目前仍有一些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与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学校内部设施较为薄弱,还达不到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和要求,这与我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两个率先”目标不相称,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二)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使每一所学校都能达到基本办学条件的标准,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是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实际步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务必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两个率先”战略目标的高度,充分认识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它作为当前发展农村教育的一件大事,认真抓紧抓实抓好。
二、明确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总体要求是:巩固和扩大前几年改善办学条件的成果,以充实和完善实验仪器、体育和艺术教育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为重点,以构建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的长效机制为基础,坚持分类指导,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努力缩小教育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四)我省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目标任务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到2007年底力争使全省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达到《江苏省小学和初中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详见附件)。
三、以实施“四项配套”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五)针对当前农村中小学校实验仪器和图书资料匮乏、体育和艺术教育设备设施奇缺等问题,从2006年起实施以充实和完善实验仪器、体育与艺术教育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为重点的“四项配套”。按新课程标准要求装备农村小学的科学实验室和初中的理化生实验室、劳技教室,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建设符合要求的图书馆(室)和体育器材室、音乐室、美术室,配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图书资料和体育、艺术教育必需的器材设备。2006年,全省农村初中启动“四项配套”;2007年,在基本完成农村初中“四项配套”任务基础上实施小学的“四项配套”。与此同时,配齐配足农村中小学各科教师,并使所有在岗教师(实验员、图书管理员)具有相应的任职资格,保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六)坚持分类指导,加强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要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和激励办法,分区、分类推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工作。当前我省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重点是苏北和苏中经济薄弱地区。苏南和少数条件较好的苏中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要在现有办学条件基础上,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争取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各地要重点关注薄弱学校,优先规划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和少数民族学校,重视长期保留的村小教学点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
(七)按照“以县为主,校校合格”的要求,科学规划,精心实施。要以县为单位规划和组织实施,把每一项要求落实到每一所学校,确保县(市、区)域范围内校校建成基本办学条件合格的学校。各地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制订各县(市、区)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规划,并提出分年度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方案,积极有序推进工作。
(八)加大考核和督查力度。要强化考核验收,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将制订“四项配套”建设工作的考核验收办法,组织开展实地考核和验收工作。市和县级政府也要组织教育、财政等部门对乡镇和学校逐一进行考核验收,并做到校校查、项项查。各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将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切实加强督查。要采取经常性检查和专项督导相结合的办法,促进全省各地协调发展,推动我省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四、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各项保障措施
(九)切实加强对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工作,真正把它作为当前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程,认真抓好落实。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省教育厅、财政厅将成立江苏省农村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等工作,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和协作机制,统筹指导本地区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各项工作。各地要将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作为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专门工作班子,组织精干力量,切实抓好具体落实工作。
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责任在地方各级政府,主要在县级政府。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要求,负责做好县域范围内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规划制订、方案实施、经费筹措、检查指导等工作。各市政府要积极做好全市范围的统筹规划、督查考核等工作。乡镇政府也要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苏政发[2003]135号)中“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要求,解决好学校门前的道路、桥梁等具体问题,为学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十)多渠道筹措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经费。坚持并完善以政府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依法保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加快建立完善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各级财政教育经费新增部分主要用于农村教育,不断增加用于办学条件改善的经费。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省财政继续安排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专项经费,对经济薄弱地区实行以奖代补。要按照建设节约型学校的要求,坚持勤俭办教育的方针,厉行节约,不盲目追求高标准,不贪大求洋。一切从实际出发,艰苦奋斗,务实求实,坚决杜绝浪费,坚决不增加学校债务,坚决不增加农民负担。
(十一)努力构建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持续改善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要通过建立专题会议制度、定期检查汇报制度,完善经费筹措机制,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建设和维护的保障机制,严格危房检测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新增危房当年消除。省财政安排农村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专项经费,对经济薄弱地区进行考核,对达到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工作规定要求的县(市、区)给予奖励补助。各地财政要建立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机制,按规定将正常的校舍维修、图书资料、实验耗材及教学仪器设备购置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足额安排,逐步建立教学仪器和设施设备的维修、更新、添置的长效机制。
(十二)坚持建、管、用并举,全面发挥新增教学设备对新课程改革的支持作用,切实提高教育投资和办学效益。各地要按照全面建设、强化管理、重在使用的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并完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管理使用的各项制度,切实提高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要统筹配备和管理教师队伍,组织好城市对农村的支教工作,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开足中小学音、体、美和信息技术课程,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倡导文明上网。开齐开足小学的科学实验和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实验。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和劳技教育课程的开设,在农村初中推行“绿色证书”制度,着力培养农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活技能。
江苏省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一、校舍完好、安全、够用。生均占地不低于18㎡,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低于
4.5㎡。
二、校园布局合理,环境整洁,排水通畅,道路平整,绿化充分。
三、教室通风、采光良好,照明符合要求,讲台、课桌椅完好、整齐、适用。
四、学校有满足师生就餐需要的卫生食堂。有安全卫生的冷热饮用水。
五、学校厕所能满足学生课间集中如厕的需要,并有水冲设施。
六、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安全、卫生、够用,住宿及消防、报警设施齐全。每生一张床。
七、学校有平整、适用的操场,生均面积不低于4㎡。体育设施、器材满足教学和活动的需要。
八、有图书馆(室),配有书架、书橱等设备,图书资料生均不少于20册。
九、学校有计算机网络教室。学校有教学用琴、音响设备、适量的乐器等音乐器材。实验仪器、美术教学器材能满足教学需要。
十、教师均具有相应的任职资格,教师配备能开齐开足规定课程。
江苏省初中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一、校舍完好、安全、够用。生均占地不低于23㎡,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低于6㎡。
二、校园布局合理,环境整洁,排水通畅,道路平整,绿化充分。
三、教室通风、采光良好,照明符合要求,讲台、课桌椅完好、整齐、适用。
四、学校有满足师生就餐需要的卫生食堂。有安全卫生的冷热饮用水。
五、学校厕所能满足学生课间集中如厕的需要,并有水冲设施。
六、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安全,卫生、够用,住宿及消防、报警设施齐全。每生一张床。
七、学校有不低于300米环形跑道及100米直道的田径场(老城区学校可适当降低要求)。体育设施、器材满足教学和活动的需要。
八、有图书馆(室),配有书架、书橱等设备,图书资料生均不少于30册。
九、学校有计算机网络教室,每百名学生不少于5台计算机。有音乐教学用钢琴、音响设备和适量的乐器。实验仪器、美术教学器材满足教学需要。
十、教师均具有相应的任职资格,教师配备能开齐开足规定课程。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意见专题
《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意见》学习体会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是确保实施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的有力保障。通过学习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意见》的内容,我越发体会到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们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师德。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如何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不因为已经上了很多年的班就不再仔细备课,也不因为学生的差异而区别对待,踏踏实实地教书,认认真真地育人。用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严谨治学,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根据学情做出调整反馈,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升。
其次,我们要严格规范使用教辅用书和教学资料。在学生的教辅资料选择上,不随意给学生做推荐,只选用上级教育部门规定的教辅材料,不给家长增添经济负担。学习知识肯定是需要反复练习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目的,而不是仅仅采取题海战术的方法,让学生在大量练习题中沉浮,既劳神又伤民。
再次,我们要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多关注,了解他学习中的困难,耐心帮助他度过难关,而不是看到学生不及格就冷嘲热讽另眼相待。每个学生的资质是存在客观差异的,他一时的落后不代表一生的落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想办法激发他的学习信心,从而达到了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长的教育目的。因此,我们教师要时时处处都以身作则,用爱心、耐心、细心去开展教学教育活动,用规范的办学行为去赢得家长和学生的尊重,为学校的教育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的心得体会
该通知主要指出了这样几点:
一、切实把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二、着力解决当前中小学办学行为不规范的突出问题;
三、加快构建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四、确保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通过学习,我充分的认识到,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规范办学规范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们顺应时代潮流,迎接新的挑战的必然选择;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现实基础。在当前“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趋势下,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而作为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更应该从全局出发。转变教育只为升学服务为目标,树立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转变以分数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树立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转变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轻视大多数学生,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
我们学校严格规定一、二年级不准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四年级书面家庭作业不准超过半个小时,五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不准超过一个小时,真正给学生以最幸福的童年,给人生以最坚实的起步。并且每学期初学校与每位教师都签订责任书,对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私人办班或替校外补习机构招揽生源,以及以任何形式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加重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师在评优、评模、评先、晋职、晋级中实行一票否决,用制度约束教师的育人行为,我认真很有必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意识,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满意,让社会认可。
近年来,在谈到“教育”这个让家长和学生都非常关心的话题时,我们都会觉得自豪,因为我们感觉工作做得不错,通过学习后认真的反思,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与“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今后我将严格对照省“五严规定”,全面进行自查自纠,切实规范自身行为,在群众中做表率。在当前大喊“减负”的情况下,我更希望听到这样的声音:我校的教育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我们的做法确实能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
省教育厅 省委组织部 省委宣传部 省监察厅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并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把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要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新一代江苏人的现实需要,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破解当前基础教育难点热点问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省基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进入了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的新阶段。但从总体上看,基础教育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和问题,尤其是有些地方和学校办学行为不够规范,违规补课多、考试多、作业多、学生睡眠少等现象比较突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严重制约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影响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以对事业负责、对未来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规定,坚持“省级统筹、政府推动,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强化督查、严肃问责,标本兼治、务求实效”的原则,从高中教育抓起,以治理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突破口,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秩序,确保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明显下降,不规范办学行为明显减少,学校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二、着力解决当前中小学办学行为不规范的突出问题
(一)严格禁止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坚持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和质量观,按照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教学考核评价和质量监测制度。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不得以高(中)考升学率或考试成绩为标准进行排名和奖惩,不得以任何形式宣传高(中)考成绩、升学率等情况,不得炒作“高(中)考状元”。
(二)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坚持“健康第一”,切实保证师生法定休息权利。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分别不得超过6小时、7小时和8小时。不得组织非住校学生上晚自习,住校生晚自习每天不超过2课时,并严禁用来组织文化补习或考试。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分别控制在1小时、1.5小时和2小时以内。中小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保证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别不少于10小时、9小时和8小时。严禁中小学组织任何年级学生在节假日(含双休日和寒暑假)集体上课,或以补差、提优等形式变相组织集体上课。
(三)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编制标准配齐配强中小学各科教师,督促所有中小学全面实施国家课程计划。各中小学要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全部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不得随意调整课程难度和教学进度,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违教育规律的竞赛和不当竞争。学校课表要上墙、上网公布,接受社会监督。高一年级必修课结束前,不得提前分科分班。
(四)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学校要规范考试科目,从严控制考试次数。小学、初中不得组织市、县(市、区)统一的文化课考试。小学每学期考试原则上不超过1次,科目不超过3门;初中每学期考试不得超过2次。严禁组织高中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统考、联考或月考。严格规范招生管理,普通高中一律不得在中考前招收、录取学生,公办普通高中不得跨市招生。加强对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籍管理,加快建立全省统一的普通高中学生学籍网络管理平台。加快高考招生社会化改革步伐,尽快推行网上报名,高考成绩由招生考试机构直接发放给考生本人。各市、县(市、区)和学校、班级不得统计、公布考生个人或集体的高考成绩、名次、上线率等信息。
(五)严格制止义务教育办学中的违法行为。深入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严禁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各种名义设重点学校、分快慢班,已经举办的要清理取消。任何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转制为民办学校,原有体制改革学校要按规定要求限期清理整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不得违规提前招生和举行任何形式的选拔性考试,不得以各种学科竞赛成绩、特长评级作为录取依据。
三、加快构建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一)积极探索“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鼓励启发式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中小学教辅资料管理的规定,切实改变依靠教辅资料搞题海战术的做法。鼓励和表彰在规定教学时间内通过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育质量的先进学校和优秀教师,大力推广先进地区和学校“减负增效”的成功做法。
(二)开发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放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和体育、艺术教育等场所,组织学生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兴趣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素质教育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育人功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要按规定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
(三)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队伍管理和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其在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展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省每年免费培训一批农村中小学教师,各地也要组织开展相应的教师培训,有效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积极推行县域范围内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广泛开展城市与农村中小学校的结对帮扶活动,努力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大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积极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衔接的网络体系。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大力整治中小学校园周边环境。注重优化家庭教育,正确引导家长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和管理孩子。规范社会办学机构的办学行为,社会办学机构不得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举办学科类竞赛活动。各中小学校不得将校舍、场地租借给社会办学机构办学,不得以任何名义举办或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文化课补习班。坚决制止有偿家教,禁止中小学教师到社会办学机构兼课。加强学校日常管理和安全工作,建立健全校内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机制,切实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四、确保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一)落实工作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坚持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确保思想认识到位、措施落实到位。组织部门要把规范办学行为的工作情况列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宣传部门要加强舆论宣传,规范新闻媒体采访行为,防止不负责任的炒作和报道;监察部门要监督下级政府及其部门认真履行职责,严肃查处违规行为;教育部门要研究提出区域整体推进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认真排查和解决突出问题。各中小学校要规范学校内部管理,自觉纠正违规办学行为,形成依法办学、自我约束的发展机制,真正把规范办学行为的要求落实到课程、教学、评价、管理各个环节。
(二)严格督促检查。认真开展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专项督导和随机督查,及时发现和督促整改存在的问题。各地要把规范办学行为的情况纳入到对市、县(市、区)、学校的有关评估和表彰奖励中,纳入到对校长、教师的考核和评优评先中。省将在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县、和谐校园等评比表彰中,对违规办学、有严重问题的地区和学校实行“一票否决”。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本行政区域内出现的重大违规办学问题进行严格问责,严肃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三)加强宣传引导。充分运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教育观。要切实加强舆论监督,对严重违规的单位和个人以及重大违规事件要进行曝光。各级教育部门、学校要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设立举报电话、电子信箱等,认真核查举报的违规情况,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主动接受公众、家长和媒体的监督,为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环境。
2009年6月12日
第五篇:关于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的几点意见
关于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的思考
(xxxx年x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最著名的科学论断之一。党的十九大将“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进了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在总纲中增加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这一表述。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努力打造“美丽HH”、“幸福HH”,HH区QQ镇政协小组全体成员更加关注家乡农村的环境卫生问题。我们通过座谈、实地走访考察和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共走访9个行政村,发放调查问卷660份,回收有效问卷575份,在对调研情况和调查问卷进行认真分析、提炼、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改善乡村环境卫生的调查报告:
一、主要问题
1、生活污染多种多样,生活环境差。生活垃圾随处乱丢。一是受传统陋习和落后观念影响,很多村民随地乱丢垃圾习以为常。路边、沟渠、河岸及村道路边、屋前屋后、树下、洼地成了垃圾场。由于农民环境卫生意识不高,存在随时随地乱丢垃圾的陋习,不管是在家庭还是公共场所,街道、房前屋后,到处乱丢生活垃圾,有些生活垃圾常一烧了之,造成大气污染。有些垃圾长年堆积,日晒雨淋,得不到及时清扫,就会臭气熏天,流经QQ镇镇里的唯一一条河已经受到严重污染,河面上漂浮着白色垃圾,河水泛着绿色,一到夏天,居民无不掩鼻而过,这条河是农村卫生状况的一个缩影。二是住宅与禽畜圈舍混杂,虽然多数农户通过房屋改造实现了人畜分离,但受传统养殖习惯影响和防盗需要,在屋前屋后修建禽畜圈舍的情况仍然普遍,动物粪便和冲洗圈舍的污水随意排入露天沟渠。据调查,QQ镇农村家畜大部分村庄都是放养,与人混居,牛棚建在院子里,鸡、鸭、鹅满院跑,蚊子苍蝇满天飞,禽畜粪便举目可见,遇到下雨天,就会粪水一片,极不卫生,形成了细菌、“四害”孳生的大本营,危害农民身体健康。三是建筑垃圾随意遗弃。村民建盖新房产生的砖头、水泥块、瓷砖、砂石等废弃材料在房前屋后长期乱堆乱放。部分群众认为自家门外、道路等公共场所不占白不占,把建材、农家肥直接堆放在道路边上,一下就占去大半条村道,有的一放就是半年、一年,有的甚至是几年,逐渐形成了卫生死角、藏污纳垢之处。
2、农业垃圾日益增多,面源污染重。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普及发展,很多农村群众不再使用传统的农家肥种植,而是完全依靠农药杀虫、化肥催肥养苗、地膜提速增效等短平快的方式。加之环保意识不强,每当瓜果、蔬菜、粮食耕种和收获季节,化肥袋、农用地膜、农药瓶、瓜果保护膜随地置放或做简单掩埋处理,河道、灌溉沟渠、田边地角农药包装袋和塑料瓶随处可见,化肥农药污染、白色污染等问题逐渐显现,加剧了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污染,使农村的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
3、配套设施严重不足,资金投入少。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持续实施了一系列的农村危房改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但由于村级分散、点多面广,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琐碎而繁重、项目资金偏紧、群众筹资困难等原因,现有的环卫公共设施无法承载日益增多的垃圾。比如还没有建成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设施覆盖率偏低。村社环卫清运设施配套不足,排污设施及配套管网跟不上,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工作相对滞后;垃圾收集设施设置不合理,很少根据村民的居住特点来布置垃圾池数量和位置,被调查的村庄100%都建有垃圾回收池,但垃圾回收池建在主路上,往往离住户比较远,设置不合理,致使垃圾随意丢弃,垃圾回收池形同虚设;村社环卫保洁队伍缺乏、保洁员制度不健全,垃圾池没有专人管理,保洁制度与村规民约结合不紧密,卫生管理多数靠自觉,生活垃圾还没有完全实现日扫日清。
二、产生原因
农村环境卫生问题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生活垃圾大量增加,农民大多缺少保护环境的意识,随手丢弃废物;以前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是可以就地化解、循环使用的,现在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物质生活丰富,生活垃圾增多,塑料和电子等产品产生的难以降解的废品占比例越来越大;随着化肥的大量使用,农家自然肥的使用更加减少,同时畜禽养殖不断增多,很多可以利用的自然肥材料成为垃圾;加之缺乏相关制度与监管。总地来看,村民珍惜和爱护生活环境的意识不强,少数人治理、多数人污染现象很大程度地存在。
1、群众意识不强,认识不到位。临时应对的思想严重,对污染源控制等问题重视程度不够。环境整治工作存在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部分镇、村干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时紧时松、敷衍塞责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治脏不彻底、治乱不到位、治差不明显。还有一些镇、村干部和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没有把这项工作当做自己的事来做,认为农村环境治理是政府要求做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不给钱不办事、给多少钱办多少事,甚至给了钱还办不好事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已建成的设施维护、运行不畅,不能发挥应有作用,造成极大浪费。
2、机制不够健全,落实不到位。一是镇村机制不健全。资金投入、设施建设、力量整合上不能统筹兼顾,没有形成良好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长效机制,注重集中整治,轻视日常管理,整治后不能长期保持。有的村屯虽然有各种制度和方案,但真正执行到位的不多。有的只重视集镇和主要干道的环境卫生治理,对村屯重视不够。二是没有专职管理机构和人员。长期以来,农村环境卫生一直没有具体部门管理,每到环境卫生整治时,多是爱卫办或乡镇办等临时代管。在环卫保洁方面,虽然大多数村建立起了清扫保洁队伍,但由于工资待遇低、经费无保障,保洁人员大多属于“兼职”,想干就干、不想干就扔下扫把走人,而专业环卫队伍主要负责镇里的垃圾清运等环卫保洁工作,作业范围仅仅限于集镇街道,农村垃圾收集、中转、处置缺少规范和统一管理,即便得到清理,也没能进入正规、有效的垃圾处理渠道,往往被转运到村外更大的空地。三是缺乏长效监管。与城市系统、严密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相比,没有环保、住建等站所,新设立的市容队伍也只是管理街区,一些区级职能部门鞭长莫及,对农村环境卫生监管几乎是空白,村屯公共环境卫生长期无人抓、无人管、放任自流。在现行的监管体系下,农村几乎成了环境卫生的死角。
3、资金保障不足,投入不到位。从我街道情况看,部分村屯人均日产垃圾量达0.8—1公斤以上,有些村庄年产垃圾将近200吨,而农村生活垃圾平均收运距离一般比城市地区高3-8倍,推高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运行成本。从我区来看,大部分乡镇财政紧张,经费保障难成为农村地区生活垃圾长期有效治理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在财政支农水平总体偏低情况下,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就主要集中在见效快、形象好、政绩高的能源、交通、水利等方面,用于农村环卫基础的资金很少,投资结构很不合理。另外,乡村基层单位缺少资金来源。农村日常的管理费用主要靠镇政府,比如投入比较多的团山村,每个月拨给村委会的保洁员工资每人只有300左右元,保洁员的积极性不高,管理效果差。
4、舆论引导缺失,宣传不到位。目前对农民群众的环保需求缺乏有针对性的宣传,缺乏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缺乏接地气的宣传媒介。比如,群众日常普遍能接触到电视、广播、手机等媒介,关于农村人居环境卫生的相关内容涉及较少甚至没有,群众从思想上就不认为农村环境卫生是大事,进一步加深了农民对农村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另外,宣传没有考虑到对象的特殊性。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偏低,很多宣传内容都没有考虑到农民的接受能力和生活习惯,不够深入人心,起不到共鸣作用。在农村没有形成一种爱护环境卫生的氛围,加剧了农村人居环境媒介整治的难度。
三、几点思考
1、高位谋划,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政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创新思路,不仅要做好监督管理,还要做好政策引导,真正实现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科学化、制度化、长效化。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相结合、与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体现乡村特点,特别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乡村文化、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等优势,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培育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二是理顺理清管理体制。加强领导力量,细化工作分工,统筹抓好整治任务落实。目前,乡镇环境卫生管理的职能归属不统一,有的在爱卫办,有的在乡镇办,有的遇到集中整治活动时临时指定,建议全区明确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在乡镇建立具体负责机构,更有利于环境长效管理工作的开展。
2、创新思路,探索市场化保洁模式。从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的发展来看,市场化运作是一个重要方向,专业公司更能达到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的高质量、高标准、常态化的要求。要按照“作业市场化、运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产业化”的思路,探索成立或引进专业保洁公司,努力将城乡环卫保洁工作全面推向市场。通过市场化运作,政府采购企业服务的方式,打破原有“管干一体”模式,变“以费养人”为“以费养事”,推动城乡环卫保洁工作由行政化转向社会化、由粗放化转向专业化、由突击化转向常态化。建议考察学习昌邑模式。山东省昌邑市,2009年成立康洁环卫工程有限公司,一方面把全市10处镇街区驻地及691个行政村的道路保洁及垃圾收运工作,全部委托给康洁环卫工程有限公司,由公司一个管理主体实行“一杆到底”的运营服务。另一方面,康洁环卫公司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洽谈签订托管协议,为“异地他乡”提供道路保洁、垃圾清运等有偿服务。目前,“昌邑模式”已覆盖全国12省80多个市县(区),成立了400余个项目部,还与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达成托管协议,成为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的环卫企业。
3、多方筹集,加大环卫经费投入。采取区级以奖代补补一点、乡镇财政挤一点、村级“一事一议”筹一点、农户出一点的“四个一点”办法,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垃圾清运设备购置以及环卫机构正常运转。一是在区级层面,区财政要多投入一点。建议区财政每年拿出上地区生产总值固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专项经费,随着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增长,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垃圾填埋场、垃圾池等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发改、住建、、市容、环保等相关部门要加大向上争引力度,破解政策资金项目不足问题。二是在乡镇层面,要多渠道筹资。在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争取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项目资金,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的同时,采取基础设施建设冠名权赞助,发动社会各界踊跃捐资等办法,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三是在村级层面,要加大筹资力度。凡是有集体收入的村,每年从集体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环境卫生整治,加强资金使用监管,严禁挤占、截留、挪用专项资金。同时,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受益群众积极出资,广泛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机制,鼓励和动员村民对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进行投工投劳。
4、对症下药,整治环境突出问题。一是清理生活垃圾,让家更美。当前,我区农村垃圾处理习惯于“各扫门前雪”,多数地方没有实现统一收集、转运和处置,大量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一方面,要从源头杜绝,因地制宜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处理模式,实现生产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另一方面,要清理陈年存量垃圾,集中力量清理好房前屋后、村庄路边、坑塘沟渠等地方堆弃的垃圾,清除卫生死角。二是清洁保护水源,让水更清。结合河长制,推进农村水环境整治,保护好农村现有水源。对人口密集的镇区和农村聚居点,继续推行污水集中处理措施,减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造成的污染问题。对农村的企业和作坊,要进行严密监控,强化监督检查,畅通举报反映渠道,防止出现利用群众环保意识不强,偷排乱排的行为。三是清除面源污染,让地更净。农药、化肥、地膜的超标使用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的随意排放,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源头。要积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严格农药使用管理,治理农业“白色污染”。着眼规划布局,科学发展畜禽养殖,加强对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提高污染物、废弃物综合利用效率,控制规模养殖污染。
5、加大宣传,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卫生健康教育,使卫生健康理念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发动群众自觉投身到环境治理活动中来。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好各种宣传媒介,在舆论引导上下功夫,着力细小,贴近群众,让农村群众天天听“整治”、日日见“整治”,耳濡目染地在整治过程中传统思想观念产生改变。三是以家庭为单位培育全社会重视环保新风尚,尝试环境保护知识进课堂活动,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孩子的环保习惯,让孩子成为监督家长的有效“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