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级心理咨询师论文之案例报告
本文由makklkllklk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 案例报告
文章题目:一例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的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姓 名:
身份证号: 所在省市: 所在单位: 大学
一例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Xx
(xxxxxxxx,xx xxxxxx)
摘 要: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本案例求助者张某,在校大学生,因为和同寝室同学闹矛盾,感觉自己很无助,出现焦虑烦躁情绪,影响了其学习和生活,症状持续时间短,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咨询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角色扮演进 行咨询,取得了满意效果。关键词: 关键词:案例报告;合理情绪疗法;角色扮演1 一般资料
基本情况 1.1 基本情况 张某,女,20 岁,辽宁人,在读大学二年级学生。自述母亲性格好强,从小经常被母 亲打骂,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母亲经常吵架致离婚,离婚后跟随母亲。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 母复婚。身高大约 1.60 米左右,体态正常,无器质性疾病。高考和大学入学体检未发现躯 体疾病。家族无精神疾病史。1.2 个人成长史 张某是家中独生女,出生后身体较健康,小学期间,父母离异,从此觉得低人一等,生 活没有乐趣,并与同学很少来往,没有一个好朋友,性格也变得更加内向;没有什么兴趣爱 好,有什么想法都闷在心里,不向任何人说。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母复婚,情况有好转。上 高中的时候学习很刻苦,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的爱好,也没什么朋友;后来意识到人际关系的 重要性,发现自己的朋友少,就尽量主动去交往,但交得朋友大都是成绩好的同学。因高考 成绩不理想,补习了一年。现在上大学后,高中的朋友很少联系了,关系也淡了许多,而她 自己也只是想认真学习,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什么很好的朋友;平时遵守校纪班规,对自己要 求非常严格,学习刻苦努力,成绩名列前茅。但性格仍然内向、胆小,不爱说话,也不爱主 动与人交流,几乎不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时常感到自己压力很大,觉得任何时候只要 不学习就是浪费时间。1.3 个人陈述 最近三周感觉根本不想呆在寝室,感觉自己与人相处很失败,现在就连和同学交往都有 些害怕了。感到焦虑,郁闷,苦恼;感觉“大家都挺虚伪的,一回到寝室,就胸口发闷”。前天考试了一科,遇到了一道难题,心里很着急,又想到前段时间和寝室同学关系的问题,心里本来不想想的,但就是忍不住要去想,越想越心烦,觉得自己遇事老是不顺。大一的时 候寝室同学关系还好,也许一开始大家还不太了解,所以都比较客气。大二一开始大家学习都比较轻松,寝友她们也不怎关心学习了,只顾玩,找男朋友什么的;最讨厌的就是那个所 谓本地的女孩子,老是和我针锋相对。上周一晚上熄灯后,我用台灯在看书,她觉得影响了 她,她就说早点睡觉,明天还要上课呢?我就关了灯了。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早,我想她 肯定是在报复我,我就说让她小声点,她就很冒火地和我吵起来了。这件事过后我觉得也没 有什么,本来就是她不对。还有一件事就是班上的同学竞争入党,本来寝室也有几个室友申 请了,但是后来人数有限,我得到了入党的机会。一天我回寝室发现她们几个在聊天,听到 她们好象说“什么就会讨好老师,拍马屁什么的”我一听就知道在说我,从那天以后她们几 个关系变得更好了,我心里特别不舒服,我和室友的关系很糟糕,已经到了孤立无援的地步。
1.4 观察和他人反映 求助者说话速度较快,表达清楚,思维清晰,到激动处就变得烦躁不安,最后竟然泪流 满面。同学反映求助者最近显得心事重重,情绪低落。诊断
2.1 诊断结果 根据该求助者的症状,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2.2 心理测验结果 选择 SCL—90 和 EPQ 作进一步评估。SCL—90 各因子分分别为:躯体化 1.60;强迫 1.80;抑郁 2.10;人际关系 2.63;焦虑 2.80;敌对 1.63;恐怖 1.13;偏执 1.83;精神病性 1.80;其他 1.14。其中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分略高于常模。EPQ 得分:P:67;E:60;N:74;L:32。性格偏外向不稳定。2.3 诊断依据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躁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来看,该求助者的反应不太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 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来看只有三个星期,时间较短。总体来看,求助者心理问题不严重,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病因分析
生物原因:该求助者的问题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社会原因:家庭的教养方式使得求助者形成不合理的认知;人际关系方面,几乎没有知 心朋友,和室友之间的误会;缺乏社会支持,未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关注。心理原因:性格偏外向不稳定,个性追求完美,争强好胜。咨询方案的制定
4.1 咨询目标的确立 具体目标:解决目前的焦虑,抑郁状态,平静情绪;学会一些人际交往技巧,改善自己 人际关系,尤其是和寝室同学的关系。最终目标与远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 模式。4.2 理论原理和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治疗和模仿法(角色扮演)。合理情绪疗法治疗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 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 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其基本理论依据为 ABC 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 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其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 的具体表现
(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使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而修正或放弃原有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 合理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咨询过程
5.1 诊断阶段 共做一次咨询,包括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确立咨询目标,制 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步骤。5.2 咨询阶段 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良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并用角色扮 演法让其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结果会不一样,并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第二次咨询开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对她进行心理调适。诱发事件:和室友的关系很糟糕,孤立无援。自己的不合理信念:1)晚上熄灯后时,我用台灯在看书,室友说早点睡觉,明天还要上 课;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早,我想是在她肯定是在报复我。2)回寝室发现室友她们几个在 聊天,听到她们说了一些悄悄话就断然认定她们是在评论自己。3)经过一次和寝室同学人际 冲突就认为自己在所有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很失败。4)因为我做错事或说错话,冒犯了室友她 们,她们就会冷淡我、疏远我。那全怪我自己不好,没有用。接下去,周围其他的人也会不 喜欢与我交往。造成的结果:每天神经都处于紧张状态,说话、行动都特别谨慎、小心,惟恐做错了什 么,一回到寝室,就胸口发闷;感到特别焦虑、郁闷、苦恼。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1)室友要我早点睡觉,说明天还要上课。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 早,难道她一定就是在报复我吗?──室友要我早点睡觉,可能是因为学习太紧张,她要思 考自己的问题,也可能是她累了需要早休息,第二天早上起得早可能是因为她要上课或有急 事,并不一定是在生气或报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她并不一定是在针对我生气报 复。2)回寝室发现室友她们几个在聊天,听到她们说了一些悄悄话
就断然认定她们是在评论 自己。难道一定是她们是在评论我吗?──每个人都会有弱点,不可能永远不做错事,我也 不例外,这是正常。如果我真的做错了事,冒犯了她们,那么她们生我的气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并不说明她们对我存有特别的、一贯的不满态度,我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自己不在任何 一件事上出错。只要不是我故意造成的,就不必过分自责;而且人们也不可能获得周围生活 环境中每一位人物的喜爱和赞许。3)经过一次和寝室同学人际冲突,难道我在所有人际关系 处理方面都很失败吗?——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冲突要看你 怎样去看待它,对事件的看法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一次人际冲突——我很失败”犯了过 度概括化的认知错误,可以改为“一次人际冲突——我在这次人际关系中有点失败”这样关 注的就是事件本身,而不是求助者自己本身。4)即使我做错了,令室友她们对我不满,她们 就一定会因此疏远我吗?而且其他人也必定会疏远我吗?——我做错了,会令室友她们对我 不满,但那只是暂时的错误,我会吸取教训并改正。她们不会因此而对我产生“深仇大恨”,不会不理睬我、故意疏远我。其他人更没有理由疏远我。以往我太过于担心被别人拒绝了。往最坏处设想,就算很多人都冷淡我,我就一定一无是处了吗?我既然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且只有我自己最了解自己,我应当对自己充满信心。产生的心理效果: 咨询师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观点,指导求助者对其不合理信念原 因进行分析辩论,使求助者认识到目前心理问题的原因:自己个性中的情绪不稳定,过于敏 感; 把所有情况归咎于人际关系的错误认知; 以前人际关系方面的负性情绪被寝室同学孤立 自己的事情激发了,并形成觉得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很失败的过分概化的不合理信念。通过 咨询,求助者自述卸下了心理包袱,心情轻松了许多。接下来运用角色扮演,咨询师先扮演求助者寝室同学,内容为那次冲突情景的对话,这 样可以了解求助者平时和同学沟通交流方式。然后把角色互换(让求助者扮演她同学,咨询 师扮演求助者),这样有助于求助者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会自己的一些语言,从而认识到自
己在人际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改变一些说话的用词和语调进行扮演,让其认识恰 当的交际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5.3 巩固阶段 共做一次,回顾咨询中新涉及到的关于求助者个性形成的主要问题,使求助者进一步认 识到自己个性上的弱点,帮助求助者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巩固咨询所获得的结果,同时让其 积极认识自身的优点。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对人际关系的特别看重和缺乏一些交际技巧是 出现人际问题的关键,帮助求助者要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对待生活中的事情,另外还练习了怎 样给别人提意见,尽量用委婉,温和的口气,而不用愤怒的口吻。最后还建议她到图书馆借 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多练习其中的一些交往技巧。咨询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求助者反映,心情好多了,已经到图书馆去借了几本人际交往方 面的书籍,觉得这些书对自己很有好处,将会在实践中慢慢去练习那些交往技巧。咨询师也明显感觉到求助者情绪比较稳定了,后几次来咨询的时候心情都是很愉快的。心理测验复查:SCL—90 中焦虑抑郁分值恢复到了正常值,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求助者身边同学,尤其是同寝室同学反映张某变得比以前通情达理了,大家都愿意和她 交往了。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14-137.[2]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4-42.[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418-426.[4]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58-108.
第二篇:二级心理咨询师案例报告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 文章题目:一例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姓名: 身份证号:所在省市:所在单位:
一例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是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本案例求助者周某,在校实习期间大学生,因为和同班同学闹矛盾,感觉自己很无助,出现焦虑烦躁情绪,影响了其学习和生活,症状持续时间短,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咨询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角色扮演进行咨询,取得了满意效果。
关键词:案例报告;合理情绪疗法;角色扮演
1一般资料
1.1基本情况
周某,女,19岁,湖北人,护理专业实习生。自述母亲性格争强好胜父亲软弱,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母亲因外遇致离婚,离婚后跟随父亲。身高大约1.65米左右,体态正常,无器质性疾病。高考和大学入学体检未发现躯体疾病,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1.2个人成长史
周某是家中独生女,出生后身体健康,小学期间父母离异,从此觉得低人一等,与同学很少来往,没有一个好朋友,性格也变得更加内向;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有什么想法都闷在心里,不向任何人说。上高中的时候学习很刻苦,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的爱好,也没什么朋友;后来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发现自己的朋友少,就尽量主动去交往,但交得朋友大都是成绩家境好的同学。因高考成绩不理想,选择了录取率较高的护理专业,高中的朋友很少联系了,关系也淡了许多,而她自己也只是想认真学习,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什么很好的朋友;平时遵守校纪班规,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学习刻苦努力。但性格仍然内向、胆小,不爱说话,也不爱主动与人交流,几乎不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与母亲关系疏离,在家里时常听到父亲对生活的抱怨,时常感到自己压力很大。最近有男生向她示好,自己却因为家庭原因拒绝了对方,觉得爱情根本就离自己很远没有信心拥有美好的爱情,又感到很烦闷。
1.3个人陈述
最近三周感觉根本不想呆在寝室,寝室里几个女生都很虚伪,感觉自己与人相处很失败,现在就连和同学交往都有些害怕了,想一个人呆着。自学考试有一门挂科,心里很着急,又想到前段时间和同学关系的问题,心里本来不想想的,但就是忍不住要去想,越想越心烦,觉得自己遇事老是不顺。大一的时候同学关系还好,也许一开始大家还不太了解,所以都比较客气。大二一开始大家学习都比较轻松,她们也不怎么学习了,只顾玩,上网看小说,找男朋友什么的;最讨厌的就是那个本地女孩,最近喜欢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出去玩,老是和我针锋相对。上周末她晚上出去玩很晚才回来,我让她小点声,她还是弄出很大噪音影响了我休息,我和她就大吵起来了,借过我的笔记弄不见了也不帮我找回来,一定是在报复我。她肯这件事过后我觉得也没有什么,本来就是她不对。还有就是一天我回寝室发现她们几个在聊天,看到我进来就立马都住嘴,肯定是在说我坏话,从那天以后她们几个关系变得更好了,我心里特别不舒服,我和同学的关系很糟糕,已经到了孤立无援的地步。
1.4观察和他人反映
求助者说话速度较快,表达清楚,思维清晰,到激动处就变得烦躁不安,最后竟然泪流满面。同学反映求助者最近显得心事重重,情绪低落。
2诊断
2.1诊断结果
根据该求助者的症状,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2.2心理测验结果
选择SCL—90和EPQ作进一步评估。
SCL—90各因子分分别为:躯体化1.60;强迫1.80;抑郁2.10;人际关系2.63;焦虑
2.80;敌对1.63;恐怖1.13;偏执1.83;精神病性1.80;其他1.14。其中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分略高于常模。
EPQ得分:P:67;E:60;N:74;L:32。性格偏外向不稳定。
2.3诊断依据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躁等症状。
从严重程度来看,该求助者的反应不太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从病程来看只有三个星期,时间较短。
总体来看,求助者心理问题不严重,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3病因分析
生物原因:该求助者的问题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社会原因:家庭的教养方式使得求助者形成不合理的认知;人际关系方面,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和室友之间的误会;缺乏社会支持,未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关注。
心理原因:性格偏外向不稳定,个性追求完美,争强好胜。
4咨询方案的制定
4.1咨询目标的确立
具体目标:解决目前的焦虑,抑郁状态,平静情绪;学会一些人际交往技巧,改善自己人际关系,尤其是和同学的关系。
最终目标与远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
4.2理论原理和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治疗和模仿法(角色扮演)。合理情绪疗法治疗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其基本理论依据为ABC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其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使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而修正或放弃原有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合理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5咨询过程
5.1诊断阶段
共做一次咨询,包括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步骤。
5.2咨询阶段
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良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并用角色扮演法让其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结果会不一样,并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第二次咨询开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对她进行心理调适。
诱发事件:和室友的关系很糟糕,孤立无援。
自己的不合理信念:1那个本地女孩晚上出去玩很晚才回来,弄出很大噪音影响了我休息,我就和她就大吵起来了,借过我的笔记弄不见了也不帮我找回来,她肯定是在报复我。2回寝室发现室友她们几个在聊天,听到她们说了一些悄悄话就断然认定她们是在评论自己。3经过偶尔的与寝室同学人际冲突就认为自己在所有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很失败。4因为我说错话,冒犯了室友她们,她们就会冷淡我、疏远我,那全怪我自己不会说话。接下去,周围其他的人也会不喜欢与我交往。
造成的结果:每天神经都处于紧张状态,说话、行动都特别谨慎、小心,惟恐做错了什么,一回到寝室,就胸口发闷;感到特别焦虑、郁闷、苦恼。
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1同学搞丢了我的笔记,难道她一定就是在报复我吗?──同学弄丢了我的课堂笔记也觉得很抱歉,已经尽力找了但是没找到,不好意思马上告诉我,这件事与我跟她因晚归吵架那件事没有直接联系,并不一定是在生气或报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她可能喜欢也擅于结交爱玩的朋友2回寝室发现室友她们几个在聊天,听到她们说了一些悄悄话就断然认定她们是在评论自己。难道一定是她们是在评论我吗?──每个人都会有弱点,不可能永远不做错事说错话,我也不例外,这是正常。如果我真的冒犯了她们,那么她们生我的气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并不说明她们对我存有特别的、一贯的不满态度,我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自己不在任何一件事上出错。只要不是我故意造成的,就不必过分自责;而且人们也不可能获得周围生活环境中每一位人物的喜爱和赞许。3经过一次和同学的人际冲突,难道我在所有人际关系处理方面都很失败吗?——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冲突要看你怎样去看待它,对事件的看法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一次人际冲突——我很失败”犯了过度概括化的认知错误,可以改为“一次人际冲突——我在这次人际关系中有点失败”这样关注的就是事件本身,而不是求助者自己本身。4即使我令室友她们对我不满,她们就一定会因此疏远我吗?而且其他人也必定会疏远我吗?——我说错话了,会令室友她们对我不满,但那只是暂时的,我会吸取教训并改正。她们不会因此而对我产生“深仇大恨”,不会不理睬我、故意疏远我。其他人更没有理由疏远我。以往我太过于担心被别人拒绝了。往最坏处设想,就算很多人都冷淡我,我就一定一无是处了吗?我既然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且只有我自己最了解自己,我应当对自己充满信心。
产生的心理效果:咨询师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观点,指导求助者对其不合理信念原因进行分析辩论,使求助者认识到目前心理问题的原因:自己个性中的情绪不稳定,过于敏感;把所有情况归咎于人际关系的错误认知;以前人际关系方面的负性情绪被同学孤立自己的事情激发了,并形成觉得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很失败的过分范化的不合理信念。通过咨询,求助者自述卸下了心理包袱,心情轻松了许多。
接下来运用角色扮演,咨询师先扮演求助者某同学,内容为那次冲突情景的对话,这样可以了解求助者平时和同学沟通交流方式。然后把角色互换(让求助者扮演她同学,咨询师扮演求助者),这样有助于求助者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会自己的一些语言,从而认识到自己在人际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改变一些说话的用词和语调进行扮演,让其认识恰当的交际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5.3巩固阶段
共做一次,回顾咨询中新涉及到的关于求助者个性形成的主要问题,使求助者进一步认识到自己个性上的弱点,帮助求助者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巩固咨询所获得的结果,同时让其积极认识自身的优点。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对人际关系的特别看重和缺乏一些交际技巧是出现人际问题的关键,帮助求助者要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对待生活中的事情,另外还练习了怎
样给别人提意见,尽量用委婉,温和的口气,而不用愤怒的口吻。最后还建议她阅读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多练习其中的一些交往技巧。
6咨询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求助者反映,心情好多了,已经开始看了几本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觉得这些书对自己很有好处,将会在实践中慢慢去练习那些交往技巧。
咨询师也明显感觉到求助者情绪比较稳定了,后几次来咨询的时候心情都是很愉快的。心理测验复查:SCL—90中焦虑抑郁分值恢复到了正常值,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求助者身边同学反映周某变得比以前通情达理了,比以前善于沟通了,大家都愿意和她交往了。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14-137.[2]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4-42.[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418-426.[4]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58-108.
第三篇: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案例分析》
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案例分析》范文
某女,36岁,已婚,有一女,10岁.自述性格内向.不会反抗.生气时,只好往肚里吞.丈夫脾气比较暴躁。3月前因做“美人K”丢失了一辆摩托车,直销产品“美人K”货积压,导致心境低落,再加上和公公婆婆不和,与丈夫争吵,出现兴趣减低,感觉生活毫无意义,活着没有意思.半月前,经朋友介绍来到本咨询室求助。
初次印象:客人面容憔悴,衣服不整,虽来自城市富裕家庭,从穿着打扮上来看,似农村女性,但又没有农村女性因劳累所致的肤色苍老感。开始的时候,欲哭无泪。
初次咨询客人谈及公公和婆婆的关系,在家里公公脾气比较暴躁,说一不二,并爱管闲事,客人在家里感到不自在.刚开始结婚时,自己还会做饭,来到公公家以后,公公做饭比较好吃,女儿和丈夫也比较喜欢。所以自己由于做不好,长期下来饭就不会做了。现在虽然看不惯公公和婆婆,但由于自己没有自立的能力,不敢提出来单独生活,尽管没有住在一起,但吃饭和孩子上学是公公和婆婆照顾的。所以目前离不开他们生活。
本次治疗主要解决客人的抑郁情绪,改善客人的 心境。因客人有自杀的念头,在咨询的过程中,着重探讨了自杀的危害及对家人的影响,自杀并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客人表示理解,最后嘱三天后来诊。
第二次咨询,客人如约再次来到咨询门诊,述说心情好了许多,但仍然有想死的念头。再次来诊。
这次咨询客人仍有疑问,特别是针对咨询师的信任,客人来诊之前,曾在本地某医院精神科治疗,诊断为抑郁症,给予“百优解”治疗,客人因害怕服药未尊医嘱。回家后,找到一些小报,得知该病需心理和药物同时治疗最有效。并说出了初次来咨询的动机。
根据咨询师和客人共同商定的咨询目标,本次咨询除继续收集相关的发病资料之外,着重探讨了家庭的关系模式,找出客人抑郁的家庭和环境的原因以及个体内在的情结。在这次咨询中,使用了沙盘游戏治疗技术。首先了解客人幼年的家庭模式,在童年客人兄妹四人,二兄一妹,父母经常地吵架,从小就在父母面前畏畏缩缩,从不敢大声的说话,感觉父母比较疼爱妹妹,妹妹健康活泼。小时侯每当父亲打哥哥的时候,非常地害怕,不敢说话,在家里无论对错,都会逆来顺受。目前在公婆家,公公比自己的父亲脾气不好,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感觉到他吹毛求疵,所以在公婆家更不敢说话。后来感觉就连丈夫的弟弟也欺负自己。自己很没有地位。其实自己也感觉到公婆更喜欢自己自强起来。
这次咨询继续纠正情绪障碍,改善心境。
第三次咨询,五天后,客人再次来咨询,述说仍有自杀念头,但情绪有很大改善,面容不在象先前那样憔悴。衣着打扮有了讲究,并主动上街买了一件新上衣,感觉比以前轻松了许多。
这次咨询仍然是用沙盘游戏了解客人的情况,在家里,在丈夫面前,客人象一个孩子,不会
主动关心丈夫和女儿,更不会主动处理家人之间的关系,用丈夫的话说,客人和女儿不象是母女,更象是姐妹。自己和丈夫的关系更象是父女的关系,自己只想从他们那里得到爱,而不会奉献自己的爱。再者自己从来没有关心过丈夫和家庭,只知道工作,自己的心一直在外面的世界,并感觉在单位也不会和同事相处,通过这次咨询客人了解了自己的一些性格的弱点,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最后并有了改善这些性格弱点的意向。
第四次咨询,客人述说心情大好,谈及伤心之处,也没有了先前的过度悲伤和痛苦,但客人仍心急,并述说自杀的念头,再次担心心理咨询的效果。
在这次咨询中逐步了解到客人的情感空虚,虽然自己很爱自己的丈夫,但对丈夫的暴躁脾气不能容忍,但又不敢或没有反抗的欲望,长期以来,受到了压抑。曾在2001~2003年单位与土耳其一家公司合作,有一土耳其人长的很象丈夫,又比丈夫温柔、体贴,内心生爱慕之情,这种心情只是保留在内心,情感并没有出轨,客人说出了这些话,内心就轻松了许多,在治疗中,客人感觉如坐云雾里,通过治疗师的协助,改善了客人的意象,并加以整理,客人最后感觉清醒,头脑不在晕胀,心情改善。
第五次治疗,这次治疗,直接把客人带入到了治疗的场景,客人突然说出了难以启齿的经历(客人的信任提高了)在儿时,大约4~6岁,感觉已经记事了,那时自己穿的 是 开裆裤,有一天,一位邻居家的大男孩子,比自己大5~6岁,想背着自己,在他背自己后,用手摸着了自己的私处,顿时疼痛难忍,由于胆小,不敢述说,也不敢告诉自己的家人,这件事就被压抑了二十多年,从没有被想起来,在前些日子,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这中念头老是挥之不去,又不敢告诉丈夫或其他人,用客人的话说,打死我也不敢说。目前的困惑是感觉这件事对不起丈夫,感觉自己对丈夫不应该有任何的隐私,又想告诉他又怕告诉他,所以这种想法就老是纠缠在脑海里,这次治疗通过宣泄客人的情绪,彻底地改变并有了转机,两天后客人打电话来,说出了内心对咨询师的想法,有一种很想见咨询师的念头,并说现在开始对咨询师信任了。
第五次治疗仍然是用的情景重现技术:先引导客人出现意象,然后重新体验当时的情景,用现实的感受重新评价,并教育客人改善原来的看法。
第六次治疗:
这次治疗仍然使用心理分析,采用意象对话。客人无意识里已经有了 反抗能力,心理开始成长,只是处理问题 的方式方法还不当。
开始看房子,客人找不到门,有丈夫在挡着,首先处理丈夫的情结,客人感觉丈夫不同意自己有心理问题,自己的父母兄妹以及妹妹的小叔子,公公婆婆都觉得自己没有病,感觉都不理解自己,所以在意象对话中,他们都依次出现,处理好了这个情结,客人开始看到了这个房子的门,并走了进去。房间比较小,窄而尖,走进去,灰尘比较多,灰暗。开始整理这个房间,首先搬动梯子,打扫房间,客人开始感觉不敢上梯子,有些担心,得到鼓励后,去梯子,然后帮她拿到了扫,开始打扫,打开窗帘,光线射近来,然后客人的意象是墙壁、桌子、椅子、条饥等,最后是毛主席像,做完后,客人的心境改善,比较愉快,出现在外面的一条小河,河水很浅,有鱼嬉戏,一会变成了人-----自己的丈夫-----变成了儿童,俩人骑在牛背上。
第七次咨询:
来访者诉说出了自己出次恋爱的经历,上中学的时候,自己只有16岁,朦朦胧胧地爱上了自己的一位初中的同学,后来两人就进入了恋爱,感情也不错,但由于对方家庭的阻扰,两人的感情被迫中断,但自己并没有后悔,值得庆幸的是自己找到了自己现在的丈夫,但对于这次恋爱经历,始终不敢告诉自己丈夫。也就成了自己的心病。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分析,自己害怕告诉丈夫是受同年创伤的经历的影响,是一种儿童的思维模式,来访者得到了领悟。
第八次咨询:
这次咨询来访者提前来到了咨询室,来访者感觉还是有一些想死的念头,但不如以前强烈了,还有些心烦,但心烦的时间没有了先前的时间长了,比较短。仍然有紧张不安的情绪体验,并感觉自己对不良想法有放大和缩小的习惯。
咨询师分析了来访者与人际交流的关系模式是:来访者不会和别人交流,特别是自己对情感的表达,这种模式是在儿童时期同父亲交往的关系模式形成的,在小时侯很惧怕父亲,总感觉自己没有错,别人找自己的错,所以在生活和工作中,自己的原则是自己不找别人的错,别人也别找自己的错。但往往生活毕竟就是生活,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没有摩擦和矛盾,所以当有摩擦的时候就会感觉是别人的错,是别人找自己的错。因为自己不会主动找别人的错。比如:在家里,感觉公公很唠叨,问这问那,自己很烦,不愿回答他,而他又什么都问,很烦,再者自己在长时期的生活中习惯了压抑自己,有什么话不会说,也不愿意说,处于矛盾冲突之中。比如:这几天心情好些了,丈夫说自己胖了,心情好了,自己就想把咨询的事情告诉他,又担心丈夫不理解,会不会发脾气,随不敢说出来。
第九次咨询:
这次咨询首先分析上次咨询来访者出现的一些人际关系问题,分析人际关系的障碍的内在原因,与来访者童年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和改善来访者童年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第十次咨询:
这次咨询时由于咨询师对冷空气过敏(室内有空调),有些咳嗽,来访者很细心的,很关切地询问,咨询师给予了解释,咨询师感觉到了来访者已经产生了移情,知道这是咨询产生的效果,但未给于行动,只给于解释。
这次咨询主要是巩固前几次咨询的结果,分析来访者的行为模式,并加以改善。比如:来访者不会做饭,感觉在公婆家里,公公做的饭虽然好吃,但不是自己做的,自己吃起来很不开心,在治疗中,咨询师与来访者一起探讨了,自己不会做饭的内在原因。是个人在结婚后,一直不敢尝试做饭造成的,当初自己是做饭的,但自己做的不好吃,而公公做的比较好吃,以后就不在敢做饭了。通过给予来访者的解释和比喻,来访者突然得到了领悟,出现了强烈的改善的意愿。本次治疗结束给予来访者SCL-90的测量。并告诉她下次分析测量和治疗的结果。
第十一次治疗
来访者如约前来咨询,感觉自己心情完全好了,家庭也比较和睦了,与丈夫及家人的关系相处也比较和谐了。自己也非常地高兴。寒暄时非常地感谢咨询师。
本次治疗之前,给予来访者上次心理测量的结果的解释。SCL-90结果如下:躯体化:2.08 强迫:2.2 人际关系:2 抑郁:1.76 焦虑:2 敌对:1.16 恐怖:1.71 偏执:1.66 精神病:1.9
与治疗前的SCL-90的结果相比来访者有了显著的改善,两次结果比较疗效呈现显著差异。说明治疗效果显著。根据来访者的叙述,来访者与没有了抑郁的情绪,兴趣提高了,穿着也讲究了,食欲提高了,人际关系也改善了,特别是和公婆的关系得到了改善。这与测量的结果是一致的。说明疗效是客观的。
第十二次咨询:
这次咨询主要是与来访者处理分离焦虑,来访者询问当自己再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否求助于咨询师,咨询师给予肯定的回答,但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不要来咨询,来访者同意。另外,来访者在咨询师给予终止咨询的建议时,出现了一些焦虑的情绪,咨询师告诉来访者这是正常的,并给予解释其原因。来访者得到了领悟。
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的评估:躯体症状消除,自信心增强了,越来越多的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愿意和人交往了,与家人的关系也和谐了。生活的态度也比较积极了。
2、咨询师的评估:通过SCL-90测试,相应的因子得分恢复到正常的水平,通过半年的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基本达到了目标:症状消除,认知改善,消除了儿童的行为模式,自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挖掘求助者的自身的潜力,增强了求助者的生活的动力和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3、半年后随访,来访者心境比较好,未出现心境低落,兴趣减低,抑郁的情绪体验。感觉心境比较平和,正常地工作。同事反映也比较好。
第四篇:二级心理咨询师论文之个人分析报告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文章题目:
姓名:身份证号:
所在省市:
所在单位:
静心看自己——回顾过去,希翼未来
摘 要:本文结合自己不同生活阶段的经历,深入分析了自己的个人成长历程,其中包括对自己性格、处事方式、生活事件、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分析,随后谈到了自己对于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的看法,以及自己渴望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愿望。
一、自我成长分析
(一)学前期
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城市家庭。三岁以前,和妈妈一起居住在市,在我模糊的记忆里,每年只有过年爸爸才会团聚,所以在我幼时的记忆里,一直很期待家庭的欢乐。好在没多久我们全家一起去了宁夏定居。
从小爸爸就很重视对我的教育,记得在我入学之前,我就可以从一数到一百,会背口诀,还会一首一首的背古诗。这是我对自己幼儿期的记忆,现在回想起来,感觉那时的生活是最美好的,每天无忧无虑。
(二)学龄期
我五岁时进入小学。小学时常因贪玩遭到爸爸严惩。按照皮亚杰的理论,4、5岁到8、9岁的儿童处在他律道德阶段,所以尽管当时还小,但这些惩罚让我开始学的像妈妈说的“要像个女孩子”。随后,在小学里,我一直成绩优异,还在爸爸的影响下爱上了看书。这个时期的我是很乐观的。
(三)青少年期
从初二时起我成绩不太好,在班级里属于中上水平,没有了小学时的优越感,曾一度让我感觉很不舒服。从高一开始,我又排在前十之内。
高三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段时间,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开始拼命的学习,生活习惯也随之改变,那时每天的睡眠时间不到五个小时,白天也从不打瞌睡,学习成绩开始稳定。虽然没有和班级里的太多同学交往,但我还是有几个好朋友的。
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我的性格慢慢的有了变化,由之前小学、初中时期的相对外向变得较为内向。喜欢安静,凡事变得谨慎、细心。
在同学交往方面,我一直都有自己的“小团体”,毕竟班级人数太多,不可能和所有同学都关系密切。总的来说,在我高中以前的生活中,学习是我生活的主旋律,我一心追逐着高分数。这段时间的家庭生活是很安定的,从我上小学开始,爸爸为了工作时常出差在外,剩下我和妈妈两人在家中,虽然这样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却使得我从小就能体会到爸妈的辛苦不易,我开始学着体谅父母、听话懂事,甚至以后上了大学离开他们,从无过分要求,也从没做过让他们担心的事。虽然爸妈的保护也带来一个弊端:过于单纯。当然,这几年我有了自己的爱好:听舒缓的音乐,书籍的阅览范围变大,时而锻炼身体。
(四)成年早期
其实我对自己的期望值比较高,所以考入师范大学开始并不让我感到满意,但汉语言文字这个专业还是带给我不少安慰,即使刚接触时我并没有立刻体味到她的魅力。大学是一个尽展人生风采的舞台,我本身偏内向,但朋友多外向,在搭伴的热闹氛围中我还是参与了很多活动,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慢慢的,我发现大学和中学是不同的,这里的学生有着更多的自由,这就意味着我周围的同学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高中生了,况且一部分人的学习目标由原来的追求高分变成只求不挂科了。图书馆里的藏书对我更是个很大的诱惑,我在兼顾专业课的同时开始涉及一些不同的书籍。
学校的宿舍虽住得满满当当,可能是因为大家脾性相投,生活习惯相似,我和室友相处的还算不错,关系融洽、人际和谐。也就是在与大家相处的过程中,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做事谨慎细心,有较强的韧性,并且能很好的觉察到他人的情绪变化,与他人较和谐的相处。我始终认为,人性会有一些优点和弱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人的要求不能太苛求完美,我相信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其原因,只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按照他的思维方式去考虑,很多一开始我们认为不可理解的行为就都变得可以理解了。
最好的朋友给我评语:待人真诚,能宽容待人,虽性格倔强却能听进忠言。因为开了心理学课程,了解也就逐渐深入,我发现心理学是很有意思并且是很有用的,我羡慕像张厚粲先生那样的心理学大家,也越来越强烈的意识到人是应该有所追求、不断拼搏的。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认了我直至今日的闺蜜,一个开朗、有点儿大大咧咧却充满活力的女孩儿,她是大学里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几乎永远都是微笑的,告诉我们许多有趣的事,逗我们开心,她的活力、热情感染着我,她教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些生活技能,而更多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生活的积极态度。
大学的经历是我一生的财富。那段日子让我感觉充实、宁静而又不乏乐趣,让我和同学们的关系更近,和朋友们的感情更深,我一下子感觉自己要担负起自己的生活了,感觉到了肩上的责任,包括朋友的信任和家人的期待。这是我大学最美好的回忆了。
最让我没想到的是,我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并且和新同学相处的非常好,每天紧张的学习虽然偶尔让自己感到很累,但心里还是很安慰的。我是粘液质—胆汁质的混合型人格,从艾森克人格问卷的测试结果来看,我是中间型的性格,情绪稳定性较差。我的应对方式问卷中的六个因子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解决问题、求助、自责、合理化、退避、幻想。我觉得自己以后需努力改善的有:减少对既成事实的抱怨,学着更好的去控制自己的情绪,果断的作出决定,敢于尝试一些新的事物。
(五)成年
上班对我而言意味着真正进入社会,虽然这也是个校园,但一夜之间我的身份换了,从学生变成了老师,不夸张地说,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
目前我的基本的人生观是:只要你付出了就会有回报,以感恩的心,微笑着面对一切,享受简单而充实的生活。我最近的大部分时间里,心情都是比较好的,有时为工作量太重而感到焦虑,但我在更多的时候感觉到的是充实和满足。虽然我没明确的宗教信仰,但我相信善恶有报。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我的父亲,他的勤劳善良对家庭的责任感感染了我,让我学会守护,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二、职业行为分析
(一)成为心理咨询师是我的人生理想和职业要求
通过对自我人生历程的分析,让我切身地感受到,一个良好健康的心态是多么地重要,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成功的前提。心理咨询师职业正是一项能让我思想走向成熟、心理走向健康、人格趋向完善的高尚职业,同时,它也是一项送人玫瑰而手留余香的职业。
成为合格高尚的心理咨询师也是我内心里的一种渴望。当今世界,美国的心理咨询不管在技术层面还是制度层面都相对成熟,相比之下,我国的心理咨询还有着更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但我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我们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心理咨询一定会变得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使心理咨询真正成为能为国人提供更好服务的职业。我也会在这样的大潮中,努力向教师和前辈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咨询技术。
如果我有选择咨询对象的机会的话,我愿意首先选择学生做为我的帮助对象。因为我自己也是从小学到大学一步步走过来的,对学生的问题可能有着更深的体会,也比较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所以,我觉得在从业之初,以学生为咨询对象可能更为合适,随着自己生活阅历的不断增加和咨询技术的不断成熟,我也会很愿意去帮助更多不同群体的人。
(二)成为心理咨询师的优势和不足
1.优势:
(1)我喜欢孩子,尤为热爱教育事业,这种骨子里的东西能永远坚定我从事心理咨询事业的信念。
(2)对于搞学生心理咨询来说,我的成长经历是我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一笔财富,通过对我学生时代成与败的分析,可以从中提炼出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3)我稳定的人格特征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
(4)多年的学生管理工作,尤其是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我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水平。
2.不足: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我本人心理咨询实践,使我越发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
(1)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尚有一定的缺陷,有一些心理问题还不能给求助者以成功的解决。
(2)由于我这个人偏于内向、不善沟通的性格,对于一些求助者容易出现反移情现象。
3.努力方向
(1)不断提高理论知识和咨询技能,克服自己性格上的一些弱点,以职业性的理智态度去严格要求自我,使自己在工作中始终能够保持中立性态度,无条件地接纳求助者,并能够合理看待咨询过程中的挫折。在出现问题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积极争取上级心理咨询师的督导和同事们的支持,以积极严谨的态度对待求助者。
(2)由于我的职业特点和个人能力,我较为擅长青少年的发展性心理咨询,帮助家长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是我多年来所从事的研究,在今后的职业历程中,我要在这个领域深层次地发掘下去,让自己在这一领域中能够有独到之处,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为自己的人生增添色彩。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 2005年7月第1版,2011年6月北京第17次印刷
2.郭念峰《心理咨询师》(二级)民族出版社 2005年7月第1版,2011年6月北京第12次印刷
3.【澳】郎达·拜恩/著 谢明宪/译《秘密》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8年11月第1版
第五篇:二级心理咨询师案例分析报告
心理咨询师文章
初中生学校恐怖症倾向的案例报告
摘要:此文为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案例分析]:一个初中女学生小王,因上课回答问题时,被老师当众指责和同学哄笑,心理受到极大的伤害,以致产生了对学校的恐怖。心理咨询师经过收集小王的基本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测验,与小王及其母亲商定了阶段性的咨询目标,咨询师主要运用认知疗法帮助小王调整认知观念,用系统脱敏法消除了小王的适应不良情绪和行为,解除了对学校的恐怖,咨询效果明显。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小王,女,15岁,初三学生,与父母同住。父母为国家干部,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二、个人成长史
独生女,足月顺产,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用特殊药物。8个月会说话,1岁会走路,3岁上幼儿园,当时能背唐诗100首,深得长辈老师喜欢。上学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又能帮助其他同学,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并成为班里的小干部,各方面表现都好,没有被老师批评过。12岁来月经,周期不稳定,身体健康,未患过重大疾病。6岁以前父母同外公外婆一起住,父亲工作忙,在一起的时间少,母亲工作三班倒,多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6岁以后跟父母同住,父母关系好,对小王要求高。从小活泼外向,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做得尽善尽美。
三、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因“害怕上学三个月”而就诊。
个人陈述:诉在三个月前的一次上课时发呆,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没有听清老师的问题是什么,就根据当堂所讲内容猜测回答,同学们听后哄堂大笑,被老师严历批评,当时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心怦怦乱跳,双手发抖。第二天上学时走到校门口就感觉紧张害怕、心发慌,不敢进校门,遂到学校旁边的书店看书。老师发现她没有上
学,也没有请假,请家长到学校说明情况,父母回家批评了她,并要求她正常上学,次日上课时,突然觉得头晕目眩,心慌胸闷,呼吸急促,全身发抖,大汗淋漓,送到医院后很快缓解,父母不放心而让其住院一周,各项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出院后只要提起与上学有关的事就很不舒服,情绪低落,惊慌,感觉气不够用,发抖,如果不去想上学的事,则一切如常。三个月来请家教在家学习,一个人在家心情不好,常为一些小事跟父母发脾气,学习效率也低,还会控制不住自己看电视、上网,考试成绩下降。渴望能够像其它同学一样正常到学校学习,希望咨询师能够帮助她克服对上学的恐惧心理。
四、观察和他人反映
身体和智力均发育正常,讲话声音清晰,情绪低落,意识清楚,接触交谈合作,言语流利,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从进入咨询室到叙述完毕,都表现得比较自如,但在谈到上学的事情时,情绪明显烦恼和焦虑。
妈妈反映:小王从小活泼外向,认识的人都很喜欢她,但自尊心比较强,接受不了别人的批评。自从被老师批评后,一提起上学就不高兴,身体不舒服,能在家学习,接受家教的辅导,跟亲友交往正常。
五、心理测试结果与分析: 选择测试为SCL-90、SDS、SAS。
1、SCL-90测试各因子分如下:
躯体化2.3,强迫症状1.6,人际敏感2.5,抑郁2.7,焦虑3.9,敌对1.4,恐怖3.1,偏执1.0,精神病性1.6,其他1.6;总分195;阳性项目数45个。
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
2、抑郁自评量表(SDS)分:粗分45分,标准分56分,提示有轻度抑郁。
3、焦虑自评量表(SAS)分:粗分52分,标准分65分,提示有中度焦虑。
六、评估与鉴别诊断
1、评估:学校恐怖症倾向 评估依据[
1、2]:
(1)对上学表现出明显和持久的恐怖,恐怖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2)发作时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一想到上学就会出现惊慌,感觉气不够用等感觉恐怖的症状。
(3)出现学校恐怖有三个月的时间,且与创伤事件有关。(4)对恐怖的处境——学校有回避行为,造成社会功能轻度受损。
(5)自己知道惧怕上学过分、不合理、不必要,但无法控制。(6)有自知力,能够主动求医。(7)智能完整,能够在家完成学业。
2、鉴别诊断[3]:
(1)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小王的知、情、意是统一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缉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抑郁症相鉴别:小王虽有情绪低落,但不是主要症状,也没有兴趣缺乏、自罪自责、自杀意念等症,因此可排除抑郁症。
(3)与焦虑症:焦虑症和恐怖症都以焦虑为核心症状,但两者不同。形成恐怖症的焦虑是由特定的物体或处境引起的,为了减轻焦虑有回避行为。焦虑症的焦虑是没有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的心情。
七、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1)求助者15岁,是处于青春期的女孩,自尊心比较强,心灵容易受到伤害,且内容容易泛化。
(2)医院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
2、社会原因
(1)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呵护,形成了我是可爱的、完美的,别人不能批评我的错误认知。
(2)经历了对小王来说剌激强度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自信心严重受挫。
3、心理原因
(1)个性因素:追求完美,自我要求高。
(2)错误观念,认为自己不应该受到别人的批评,一旦老师批评自己就受不了,感觉糟糕至极。
(3)对现实问题的误解或错误评价:担心上学后不会回答老师的问题,害怕同学们取笑。
(4)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被老师批评的事情一直困扰着自己。
八、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4]
1、咨询目标: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消除小王对上学、对老师和同学的惧怕。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运用放松技术或积极的自我对话,以降低焦虑水平,改变其完美主义的认知模式;增强其自信心。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挫折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2、咨询方案
咨询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第二阶段是咨询阶段,首先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适应的认知;其次改变其对学校的恐怖行为,第三阶段是巩固与结束阶段,使求助者把在咨询中学到的东西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咨询方法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行为治疗。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外在表现为害怕上学,内在却是由于完美主义倾向和缺乏自信等认知因素造成的。焦虑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加剧了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极易导致焦虑症、恐惧症等神经症的形成。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
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有他特定的年龄阶段,都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2)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将已书面打印的双方权利和义务,交小王及其监护人一份,告知求助者若有疑问,可随时提出。小王及其监护人的权利、义务大概内容有:个人意愿选择、更换咨询师;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协商原则、保密原则;遵守合约等。咨询师的权利、义务大概内容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平等友好;反歧视原则;心理咨询工作的局限性;协商一致;避免双重关系;转介;保密原则等。
(3)咨询时间和费用
经商定每周日17:00-18:00为咨询时间;由于我们是市妇联属下部门,所有咨询都是免费,没有存在缴费问题。
九、咨询过程:
1、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 第一次和第二次咨询:
目的:收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方法:在咨询开始时,充分尊重小王,用开放性问题收集小王的 详细资料;通过倾听、共情、无条件地积极关注,让小王尽情倾诉,与小王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完成心理测验。
2、咨询阶段(1)分析问题 第三次咨询 目的:
①加深咨询关系。②认识其不良的认知模式。
方法:与小王从生物、社会、心理等方面探讨她产生学校恐怖的原因,布置家庭作业:
①再现事件,找出当老师当众批评自己的内心想法及身体、情绪的变化情况,越细越好。
②找出自己的十个优点,写在纸上,每天大声朗读5遍。(2)治疗的实施
第四次咨询: 目的:
①打破完美主义倾向,建立积极认知。②学会放松。
方法:会谈、认知重建法、行为放松训练、积极自我暗示。反馈咨询作业:小王说当听到要当众提问时,就立刻想到“我一定要答好”、“答不好会被同学和老师笑话”、“多没面子呀”。可越想越觉得烦躁不安,浑身紧张、发抖,越想“千万别紧张”就越紧张。小王说找出自己的十个优点很困难,有的是问同学后得知的,大声朗读5遍后感觉挺好的,发现“原来我也有这么多有价值的东西”。
认知重建:帮小王识别造成害怕上学的上述消极思维,以及它们出现的场合,识别紧随消极思维之后的问题行为,帮助小王制止这些消极思维,并建立理想的或积极的思维。
如“我也是一个普通学生,有优点也有缺点”、“即使我没有回答好问题,老师和同学也不会笑我的”、“我相信我能行”等。
行为放松训练:在咨询师的指导下练习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如:坐在椅子上,按手臂、头部、躯干、腿部的顺序,先紧张,后放松的方法,通过了解紧张与放松的不同,最终体会全身放松的状态。无论何时,当出现紧张状态时,都去想放松,通过肌肉的行为放松从而达到心理放松。
布置家庭作业:
①继续大声朗诵优点并积极体会;
②回去后按照咨询师所教放松方法,每天训练1-2次,以达到2-3分钟内迅速放松全身的目的。
第五次咨询:
目的:
①巩固认知重建结果。
②建立焦虑事件等级,并开始实施系统脱敏。方法:会谈、系统脱敏法、积极自我暗示。
过程:找出小王上学过程中感觉恐怖的环节,按各环节的恐怖程
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恐怖程度根据0-100单位计。
咨询师:现在想使用一张焦虑等级量表来测量你对上学的焦虑程度,表上有0-100单位,0是绝对平静,100是极度恐怖,即惊恐体验。那么你现在的焦虑程度大概是多少呢?
求助者:(想一想)10吧,因为我是害怕上学来找你的,跟你在一起,感觉与学习有关,所以我就感觉紧张。
咨询师:晚上准备明天要上学的东西,整理书包呢? 求助者:15-20。„„
根据同小王的谈话,共同商定建立的焦虑等级为9级:上学前一天晚上睡前20、早上起床30、出家门40、上学的路上50、学校门口60、教室门口70、坐到座位上80、跟同学讲话90、上课老师提问100。家庭作业:依据设计的焦虑等级,让求助者回家做想象练习,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
第六至十次咨询:系统脱敏治疗[5] 分为两个过程: ①想象脱敏。
通过想象唤起小王对上学的焦虑状态,评估焦虑水平,然后运用放松技术进入放松状态,再次评估焦虑水平,直至焦虑水平达到最低值为止,每次可进行1-3个等级,视情况而定。
咨询师:现在开始放松,当你感觉全身肌肉已经放松之后,伸出右手食指告诉我。
求助者:(5分钟后伸手示意)咨询师:现在的焦虑程度是多少? 求助者:0。
咨询师:好,现在闭眼想象你收拾书包,准备明天上学,情景在脑海中出现时请食指示意。
求助者:(30秒后伸手示意)
咨询师:现在的焦虑程度是多少?
求助者:10。
„„
按照以上建立的焦虑等级逐步脱敏,在想象中反复呈现情景,直
到焦虑程度降到0,一次治疗可以推进几个等级,经过5至6次的脱敏治疗,小王在想象老师提问时不再感觉焦虑紧张。
②实际情景演练
在想象训练达到目的后,由母亲陪同进行实际情景演练,从以下几个情景观察小王的恐惧反应:从家里出发准备去上学;坐平常所坐的公交车上;走到学校门口;进入学校;走到教学楼前;走到自己的教室门前;进入教室。在每一个具体的情景中,如果小颖出现恐怖反应,则就地进行放松训练,达到完全放松状态时再进入下一个情景。
3、巩固与结束阶段
第十一次咨询,施测SCL-90,SDS、SAS,并与咨询前对照。对前面的咨询过程进行总结,请小王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总结整个咨询过程中小王的成长。
十、咨询效果评估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1)求助者症状的改善:上学时不再感到害怕了。
(2)爸爸妈妈的评价:能够主动去上学了。
(3)他人评估:老师同学反映,小王并能够进行正常的师生及同学之间的交往,能够象以前一样上课,并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
(4)治疗后心理测验的结果:
①SCL-90:躯体化1.9,强迫症状1.6,人际敏感1.7,抑郁1.7,焦虑2.0,敌对1.4,恐怖1.9,偏执1.0,精神病性1.6,其他1.6;总分149;阳性项目数36个,除焦虑外,其它各因子分在常模范围。
②SAS:粗分40分,标准分50,提示没有焦虑; ③SDS:粗分36分,标准分45,提示没有抑郁。
(5)咨询师的评估: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消除了小王的学校恐怖,改变了其完美主义的认知模式,增强了自信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小王及父母说为了以后能够较好地与老师同学交流,提出还需要继续进行长期的心理咨询,与咨询师共同商讨了中长期的咨询方案。咨询的方法以认知疗法为主,配合人本主义心理咨询,提高求助者对
自我的认识水平,发掘个人潜能,逐步通过对人格的完善,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十一、总结
在本案例中,咨询员与小王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全面地掌握了小王的情况,取得了小王及其父母的信任。因此在咨询中得到小王及其父母很好的配合。小王的智力水平以及悟性也是咨询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咨询员针对求助者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以及具体情况,在咨询过程中应用认知疗法协助小王调整认识观念,从而改变了小王的负性情绪。并采用系统脱敏法消除了小王对上学的恐惧情绪和行为,取得了良好的咨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