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修谱” ,普通人的历史
“走西口”后人“网络修谱”
“我是谁,我的家乡在哪里?”在中国的传统中,家谱就是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解答的档案。近年来,修家谱的热潮在民间重新兴起,“修谱寻根”成了许多人精神家园的一扇扉窗,依此眺望传统文化的那片风景。
在我省河曲县南沟周姓家族,在几百年间的“走西口”中,许多族人到了口外讨生活。现在,他们利用互联网修起了自己的“电子家谱”,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家谱,不仅有族谱图和记载家族历史的文字,还依靠着各地周姓网友自发撰写“家族史”,利用照片,图画、视频、实物等,拼凑出一部自明朝初年600余年的民间历史。
QQ群聚起“众史官”
深夜,电脑前,与静寂的夜相比,网络上密集的“你来我往”刚刚开始
“上南沟♂周国君21:44:13 :内蒙乌拉特柱字辈是我们本家”
“20-南沟-周彩军22:36:11 各位好。谁能告诉我准旗有几个村子有周家后代”
“小六份♂周永平22:52:18:目前总谱图中,已知存在但未包含到的支派:1-长嘴支派,2-崔家第一支派,3-白鹿泉支派 大门、三门后代”
“21-大塔-周围喜(50806651)23:38:59哦,她家问是南沟出来的,不知道咱们修谱,南沟也没本家了
„„„„
如果没人解释,普通人很难看懂这些人在聊什么,这其中,你问我答,有的提供资料,有的是总结数据,更多的网友在议论纷纷,当一个网友提问“内蒙有没有一个叫栽根的?是祖传兽医”,不一会而就有网友把自己收集到的信息放了上来“栽根的父亲与周二开的爷爷是兄弟,周二开的父亲同河宽、流宽是兄弟。栽根活的爷115岁左右”。这并不是做什么人口调查。这个名字叫“丰豫都七甲”的“QQ群”里面的人全部都姓周,他们是在讨论“家族史”。
这个“QQ群”的创始人周永平给记者解释道“QQ群里名字前的数字是以我们南沟村始祖为第一代,到现在他们的辈分代数,后面的地名是祖辈居住村子,也就是支派的名字,后面是这个人的名字”。这个创立于2011年的“QQ群”是河曲县南沟村周氏用来修家谱的QQ群,目前有成员300多名,目的是通过网络来寻找以山西河曲为中心的周氏宗亲。“我们想通过网络的力量,找到我们的根。”在QQ群里的周梅告诉记者,现实生活中的她是内蒙古包头市的一名工商局工作人员,而现在她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放在了“寻根之路”上。与她一样,在这个小小的电脑屏幕之后,联系的数千名的发源自河曲南村的周氏宗亲,“现在山西河曲为中心,我们通过寻找,8个本家支派全部找到,在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包头、呼市、巴盟为中心,联系到200多个村子有本家分布。目前预计最终入谱人数 男丁3-5千人。”周永平告诉记者。
如今,每一个支派都有自己的负责人和小团队,他们通过网络,各自寻找自己这个支派的血缘人丁资料,然后汇总排出这个支派的辈分序列。而汇集资料最好的时节还是在传统节日春节,或者是家里婚葬的时候“在这期间,我们要求QQ群里的本家 各自印发宣传材料 利用难得的聚会机会,给他所知道的亲人发放。然后登记资料,记录故事,每一个人都像写史书一样,核实真伪,验证数据,但写的是我们的家族史”。谈起此事来,周永平兴奋不已。
80后的“寻根梦”
周永平的真实年龄并不会让人联想到他是这次修谱的召集人。“80后”的他今年刚30岁,出生在内蒙古。“修谱”是他的心愿“也是我这个家里所有人的心愿”,周永平告诉记者“按说我应该是内蒙古人,从我爷爷的爷爷那辈开始就定居内蒙了,但家里人一提起来,还
是念念不忘说,我们的老家是河曲南沟的,尽管已经几辈子没有人回到过家乡,但当年走西口离家时的场景辈辈相传。从小家里就有关于祖宗源流的传说,我打小就好奇,随着年龄增长,兴趣逐渐浓厚。”
最开始,周永平只是想把自己家里的事弄清楚,完成先人的一个愿望。但2007年,刚参加工作的他被公司外派到湖南长沙宁乡工作,遇到一个周姓本家,他看到人家晒家谱、祭祖的活动,给了他很大的触动。
近年来的修谱热,很多家族的修谱都是以大的宗族或者年龄较大的长者来主持,年纪并不大的周永平并不确认自己能找到多少周氏的资料。于是他想到了网络。“我的意思是不能单单靠老年人,年轻人现在对自己的家世也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他们精力旺盛,要让他们动起来。” 于是,他首先在QQ上输入 “山西河曲县+周”,所有在河曲地区上网,姓周的人都会出现。他一个个添加他们好友,之后等待接受。随之他不断在自己的QQ空间里更新修谱的意义,目的,和计划。同时他也在微博、博客、各大地方论坛、老乡群内 等发帖。在网络上也是多管齐下。
“也许我们未曾谋面,更不知长幼尊卑;也许我们散居天南海北,也不知小小南沟在何地;也许我们心存几许挂念,却不知如何抚慰和回归„„但是,祖祖辈辈传下的一老话:咱们的根在河曲南沟!„„每当我们想起自己的身世,就感觉犹如一片树叶,悬浮于空气,飘飘荡荡、魂不守舍,总渴望着寻找到自己的根系”
短短的几行字让很多在外的游子想起了那份家乡的牵绊。短短几周后,就联系到了十几个本家,他就也和我有一样想法的几位老家是河曲南沟的周氏本家。后期继续扩大联系范围,尤其通过村里“过古会”的机会进行宣传,一传十,十传百,网络的力量发挥起来,从山西、到内蒙、到江西、湖北,甚至到海外,都有周氏本家通过网络和他们联系上,然后登记资料,发掘自家的谱序关系。
草根合力拼出“家族地图”
2011年7、8月份间,居住在山西太原60岁的周来存偶然听自己一个侄儿说,网络上有河曲老家的人在“修谱”。而这句话出动了周来存的心事。他在整理自己父母去世后的遗物时发现了许多清朝的地契婚约,对传统文化有爱好的他仔细阅读后发现都是几百年前,清朝光绪年间自己高祖耕地的地契,还有一些祖辈婚丧嫁娶时的礼单。“我这一辈的人,大约还能知道我爷爷那辈的事情,再往上就不清楚了。他们小辈的就更不知道了”,这些遗留的文本给了他了解自己家族的一个机会。
但所有的文本都是高祖留下的,再往上没有记载。他也惦记着自己想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听说老家有人修谱时,他马上鼓动着爱上网的女儿给自己注册了QQ号,加入到了这个QQ群当中。
周来存家里的地契验证了一段周家变迁的历史,从地契上可以看到,从光绪2年开始,10多年间,这支周家分支的人丁旺盛,但耕地却没有那么多。许多家里几个孩子的,除了老大留守家中侍奉双亲外,其他的孩子就奔走他乡,当时主要的选择就是走西口。“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灾”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从名字的谱序上可以看出,许多这一辈分的周氏族人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为了更好的了解家族史,为修谱做准备。2011年11月间,周永平、周来存组成了一直“家族考古队”来到了河曲县南沟村,尽管是家乡,确是他们第一次来。当地老乡听说他们是来“修家谱”时,非常热情。而他们也发现更详实的史料。在一些一些老人家里,他们发现一些支派的云底(原始家谱),而在周氏老坟地上,他们通过
墓碑考证出河曲南沟周氏的辈序,从原始云底得知,河曲周氏家族的变迁见证了明朝至今600多年的历史。
元末明初,河曲县久经战乱,几乎空无一人。考虑到当时蒙古残余经常侵扰边疆(河曲等接近蒙古的地方)、也考虑到上述地区是平原为主要产粮区。于是为了国家的安定,决定从富庶的江南、晋南等地迁调百姓,驻扎晋西北、和冀鲁等地。河曲仍然设县的行政编制,但是人烟荒芜,一片狼藉。皇帝当时诏书规定:家里有2个儿子的,必须迁移一个。有3个的必须迁移2个。。到新居住地国家分给土地、耕牛、农具、并免除前几年的皇粮。
周家有兄弟3人,按照诏书规定:有2个必须迁走,三人分别叫:周清、周通、周顺。周清在江西老家留守父母,周通和周顺兄弟两,哭哭啼啼告别父母和兄长,在闫、刘二位官老爷的带领下,从江西出发,踏上北上的路。可想当时的生离死别之情多么令人心痛,然而皇帝的命令必须执行。
他们到达山西洪洞大槐树登记点,发放户籍。被分配到陕西堆臼咯沱居住。因为陕西地界连着河曲,又命令他们两居住在河曲南沟一带。朝廷担心他们兄弟结伴逃走,于是又要求兄弟二人必须分开居住,而且分居天堑黄河的两边。这样哥哥周通在把弟弟周顺安顿好之后,又迁到陕西段家寨。兄弟二人本来属于江南水乡人氏,被分到西北这样的干旱地界,适应之难可想而知,又经历了一次在陌生环境下的分离,几近崩溃。
此后周顺定居在现在下南沟北面粱上,“地依北山、东南西三面成沟”。娶媳生子,娶城塔村张姓女子,育有4子。
河曲南沟周氏由此开始延续。从家谱的考证还可以看到:在南沟村外,寨子圪旦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大高土山,东西南北四周被水冲得都是峭壁,四周沟深百米有余。据说当时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以上到顶端的台地。周氏后人在上面修了院落,类似欧洲那种城堡,安装有寨门,院内和墙壁上都安放大石头,在战乱和土匪横行的年代,打下的粮食和贵重的物品就都藏到上面,如果有敌人来犯,就依靠险要地形,用储备的石头投向攻打寨子的敌人。
寨子圪蛋现在只有周氏族人少数人居住,留下一间据说当时的老房子,门头木雕“福泽悠长”四个大字依然倔强的立在那里。
许多名门望族的“修谱”是为了和名人沾亲,和古人叙旧。而“河曲南沟周家”的修谱并没有修出哪个名人达贵,是寻找出先人的苦难史、奋斗史。周永平告诉记者,尽管他们的修谱工作才开始,但他们不是想修一本字面上的家谱,而是修一份久远的亲情,在两次赴河曲考察后,他发现那里的还有一些乡亲家庭贫困,于是他在QQ群里发起了“为南沟贫困老人捐赠冬衣活动”,短短几天,募集到了100多件衣物送到了乡亲手中。
“修谱的最终目的是集合血缘文化的力量,做慈善是‘家族理事会’今后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对 社会慈善的一个很好补充。我们的目的不但是让子女后代知道我们如何来,也要知道我们应该怎么做。”
本报记者刘斌
第二篇:修谱发言稿
各位宗亲: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龚氏源于黄帝之臣共工氏的后裔。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之臣共工氏(炎帝的后代)在黄帝时为水官,因治水有功,被奉为社神。至今已历四千多年。
纵观龚氏,数千年来以耕读为本,以仁义传家,名人雅士历代层出不穷,近现代以来由于社会变迁,等历史原因龚氏大宗谱所修不全,有些支脉脱节,以至有祖难辨。这次非常荣幸,在 宗族的帮助下追本溯源,我们顺利的找到我这支脉的承袭。这对我这支脉意义很大。
我们族谱修订是为了敬祖强族,追本溯源,光前裕后。明人伦,别长幼。追念先辈美德,继承祖宗遗训。为社会贡献力量,也为我们龚氏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宗亲们:今天隆重的颁谱大典,是地域割舍不断的同宗同源的血脉亲情,让我们会聚于此。这是龚氏家族凝聚力的最好体现。今后我们应该将这种血脉亲情更好的融入到龚氏大家庭之中。构建和谐美满的龚氏家园。
最后祝各位先生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祝华夏龚氏家风源远,福泽绵长!谢谢!篇二:开谱庆典会讲话稿 开谱庆典会讲话稿
横岭下村理事长 熊端生
各位贵客、各位老华、各位父老伯叔、兄弟姐妹们,大家新年好!我代表我个人及全家向各位拜年,祝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我们横岭下熊家已在73年前修过一次谱,那年与朱村两个族,可是文化大革命被红卫兵缴去烧毁了,从此失了谱,连五代以上的祖宗都不记得了,只记得祖宗来自丰城井冈。今年3月份,贵溪制谱公司发起修谱,我们热烈响应。据说贵溪南北两乡有34个熊姓村桩。最近十几年来,各自分别认族或依片就片地把谱修成了,只剩下我们周坊四熊,所以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邀请黄源、叶源、朱村共四村。因为各村都有修谱的心愿,所以一谈就成。事情决定之后,我们即刻派了四个人带着谱师去丰城寻祖宗。经过两天,运气好,寻到了根,印了老谱回来。通过寻根认祖,我们才知道横岭下是丰城第三十世龙公,大约在康熙年间迁来横岭下,至今有370年的历史,是第15代人了。通过丰城寻根,才知丰城老祖从南昌来丰城招亲,生二子七个孙,都是人才,读书做官。古时候一夫多妻,所以子孙多,子孙多就有分迁,子孙遍布江西各府各县,包括福建、广东及周边各省。通过寻根,才知同修的黄源、叶源、朱村,我们四个熊家都是一条根,都是一株树上的桠枝,都是一家
人。以后我们的子孙有共同的字派,能分大小。老古话:只有千年的宗族,没有百年的亲戚。今后的日子,我们四个族应该患难相扶,互相帮助,共图发展。
通过修谱,才知谱的作用大,他是一部档案书,有关祖宗祖业记载,村族发展史,人才人物记载,特别是人才人物的培养,激励子孙后代要读好书,有文化、有知识,对家乡有利,对国家有利。
在修谱过程中,得到了各位贵客、各位老华、各位乡亲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我表示深深的感谢!谢谢大家!
(鞠躬)2013年 月 日篇三:修谱
修谱
湖北省罗田县双凤坳中学 朱胜坤 2007年,朱氏腾龙祖支下的族人,酝酿续修《朱氏六修宗谱》。经各位宗亲的荐举,特别是得到微柱、进斌、卫斌、苏明、苏华、祝清等房户伯的赏识,把我纳入朱氏六修宗谱筹委会,专门负责经费的管理,也就是担当出纳会计的职责。我十分珍惜这次为自家人做事的机会,和家人一起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好。在此我非常非常的感谢各位宗亲对我的信任。2008年,在宗谱即将印刷之季,祝清三哥千叮嘱万叮嘱,要我写点东西印在宗谱上,以留作纪念。我感到这事非我的能力所及,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平时说说笑笑尚可,怎敢在宗谱上留下不朽的文字让后辈笑话。我再三推诿,可是祝清三哥仍然穷追不舍,强烈要求我完成一篇,我拼命的挤牙膏总算写了点《修谱有感》,经三哥的加工润色(“尊先弘祖德 裕俊启英贤”这两句是三哥修改的),后来就印在卷首的第491页,现刊登出来,让族人评论。附: 修谱有感
国修史明鉴 家续谱溯源
传承仁义礼 崇尚真美善
尊先弘祖德 裕俊启英贤
国泰江山稳 家和兴万年
朱胜坤 写于2013年4月27日篇四:在六修族谱峻工庆典上的讲话 microsoft word 文档(3)在杨氏六修族谱峻工庆典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宗长、宗亲,各位来宾:
你们好!
清明时节雨绵绵,杨氏家族敬祖先;肇公后裔续修谱,爆乐齐庆合成天。在这山花烂漫、春意盎然、万物生辉的阳春三月,在这风光优美、人杰地灵、生机勃勃的老家——下杨,参加杨氏六修族谱峻工庆典活动,本人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景聪房迁出的杨氏宗亲对六修族谱的园满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宗长、宗亲致以崇高的敬意。对热心于修谱事宜并为修谱事宜付出了辛勤劳动的各位宗亲表示由衷的感谢。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绕山之水,必有其源。各位宗亲:尽管历史的岁月无情地把我们分开在各个不同的乡镇和山村角落,但永远都隔不断我们同一个祖宗,同一脉相存的亲情,我们都是怀着一个共同的心愿和共同的梦想相聚在一起,来参加这个隆重的族谱峻工庆典,这既是对我们祖人深切的缅怀,也是构建和谐家族的美好开端。续修族谱的完成,能使更多的族人对杨氏家族历史和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更是为杨氏家族搭建一个交流合作、沟通情感、共创美好未来的平台。使我们增进了友谊,沟通了感情。共同构建了一个团结友爱、无私奉献、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杨氏大家庭。
翻开杨氏家谱、家史,不难发现我们的家族有两大特点: 其一,杨氏族人耿直厚道,清清白白,不会献媚取宠,鄙视拍马奉承,行贿受贿,只会老老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这正是我们杨氏家族代代相传的门风。其二,杨氏族人素来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尚文习武,具有忠君爱国的高尚品格,并享有广泛的社会美誉。
历史上,杨氏家族代出名人,杨姓称帝者有十几人,如杨坚建立隋朝,历任二帝,五代时,杨行密创建吴国,历任四帝等等,除了称帝称王者外,历史上还在文化、科技、军事、政治上涌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人才。如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杨朱、杨修等,东汉末有文学家杨修,特别是唐、宋朝时期。我们的祖先更为辉
今天我们杨氏后裔都在以一种发自内心的怀祖之情缮谱、修谱、续谱,这一壮举它体现的是不忘历史、颂扬祖先、传承家族良风、激励后人、奋发努力的思想和精神。毫无疑问,这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凝聚人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完全吻合的。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
在此,我提议,不论是哪一支杨氏家族的后裔,今后一定要加强联系、交流沟通,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为弘扬杨氏家族的优良族风奋发努力。相信我们杨氏家族一定会再振雄风,不久的将来,政界要员一定会有我们肇基公的后裔,两院院士一定有我们肇基公的后裔,乃至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可能有我们肇基公的后裔,亦一定会出千千万万个千万富翁乃至亿万富翁!
杨氏家族的后裔们,让我们共同勉励吧!
最后,祝愿杨氏家族兴旺发达,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万岁、万岁、万万岁!祝愿各位宗长、宗亲,各位来宾身体健康,事业大发,合家欢乐、万事胜意。
谢谢大家!篇五:鄱阳县皇华毕氏续修宗谱开谱大典总发言稿
鄱阳县皇华毕氏新老屋村续修宗谱开谱大典总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华宗、各位来宾、各位朋友、父老乡亲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我皇华毕氏子孙深感荣幸的日子,值此开谱庆典的大喜时刻,我谨
代表皇华毕氏新老屋村人民向各位的到来表示深深的感谢。
我毕氏得姓始自周文王姬姓,鼻祖为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谱称“毕公高”)。
商朝末年,公高公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是周朝初期著名的政治家,为“周初四圣”之一。大约公元前一千一百年左右,周武王灭纣兴周后,将十五弟高封至毕郢(即今陕西省长安、咸阳两市之北),建立毕国,其后世子孙则以国名为姓,称为毕氏,历代繁衍至今已有三千一百多年的历史。
毕姓的发祥地为毕郢,即渭水的南北两岸,现在已是“一树花万朵,瓜瓞
满神州”,毕氏子孙已遍布大江南北、全国各地。春秋时期,公高公第十三世孙万初公在晋朝为官,立下显著功勋,受封于魏国,其后代则改姓为魏,所以毕姓与魏姓乃是同血共脉的一家人。战国时,毕姓进入山东;先秦时期,毕姓主要繁衍于河南和山西境内黄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西汉时,毕姓扩展于河北、广西、山东,且山东东平一支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魏晋南北朝时,东平郡毕姓族大人众,名人辈出,多为当朝达官显贵;另毕姓太原郡、河内郡、河南郡已日益壮大,北魏出连氏改为毕姓后,入迁洛阳,使毕姓河南郡尤为昌盛;安史之乱后,有毕姓进入四川;唐代末年,因躲避回鹘掳掠和黄巢之乱,有毕姓南迁到湖南、湖北一带;北宋时期,有毕姓因外出为官或避难的缘故,而迁居于江西、浙江、安徽等地;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毕姓作为移民姓氏之一,被迁于陕西、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清朝乾隆年间,河南、山东的毕姓人入迁东北三省。如今,毕姓在山东、河南、黑龙江三省分布最广,上
述三省毕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毕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左右,毕姓在中国姓氏排位中现在位于第一百二十五位。
北宋时,代州云中(今山西省大同)人毕士安因外出为官而定居河南郑州,宋真宗景德元年即公元一oo四年官拜当朝丞相,后来移居江西洪州爵二巷,殁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即公元一o三三年,葬于江西西山;景祐三年,皇帝诏封谥号“文简公” ;庆历八年即公元一o四八年受皇命改葬于鄱阳番水西源,此地遍地黄花,皇帝接到奏折后,当即御笔赐诗“皇皇者华”,并赐锦旗一面,亲笔题写“皇华”二字,命人送回鄱阳番水,皇华毕氏便由此而来;文简公则为皇华毕氏之鼻祖,自毕公高至文简公毕氏已繁衍有七十二世。文简公之子祚公任饶州太守,政绩昭著,饶州百姓为了感怀他的功绩,特立德政碑。祚公因忆念皇华而亲自在府第的后花园广种黄花,皇帝得奏后也把黄花赐名为黄华,这即是鄱阳黄华毕氏。祚公生了五个儿子分五个村庄居住:长子宣仲公由饶州花园迁居于鄱阳番水丞相墓左侧;次子文仲公由饶州花园迁居于鄱阳韩山新桥韩池庄,即我牌楼、老屋、新屋、江家边毕氏始祖;三子仁仲公由饶州花园迁居于安仁水田庄;四子懋仲公由饶州花园迁居于贵溪小田庄;五子才仲公由饶州花园迁居于鄱阳莲山庄。其后五庄各成流派,自成体系。而我皇华毕氏则日趋鼎盛,先祖多显赫于当世,因此我毕氏在宋朝有“五科六进士,一代两尚书”之美誉。
元朝初期约公元一三五o年左右,文简公第十二世孙正六公长子恩一公名 璟恩,由于为父守墓在韩山北麓的东源即今牌楼下村建房定居;正五公之子秀六公名瑄则迁于老屋下村(即今老屋下、江家边、新屋下三村的始居地)建房定居,这就有了今天的牌楼下村和老屋下村。另据牌楼下村宗谱记载,牌楼下村和老屋下村建村渊源为:正六公长子恩一公定居牌楼下村,次子恩二公定居
老屋下村。自此两系各自取派字,繁衍生息,至今约六百五十多年。然而自文仲公以后,因战乱掳掠等原因而迁徙离乡者不计其数:有的迁徙于景德镇浮梁,有的迁徙于本县贡元,有的迁徙于安庆、太湖,有的迁徙于靳黄,有的迁徙于京兆(即今陕西西安),有的迁徙于都昌、乐平,但因世事变迁,外迁各支系的具体情况也都不太详尽了。
大清顺治年间,宰一公世系移居江家边,卿三公长子宰三公位下兆瑢公、四子宰十八公位下才五八公四房可承公、五房可任公及相四五公都移居新屋下,由此原居老屋下村毕氏瑄公后裔一分为三而居,旧称“上下脑”,至公元一九九九年共约三百二十年左右,约十四世。
公元一九九八年,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遭遇史上百年难逢之洪涝灾害,当时我族之新屋下村俨然成了“台湾宝岛”——村庄四围环水,房屋淹水过半,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第二年,中央政府为救灾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特在全国各灾区实行“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等诸多惠民仁政,给每户以一万五千元的标准赈助灾民,根据“就近、就坡、集中”的原则鼓励灾民举族迁庄,以绝洪灾之患,兼行农村“小城镇化”的策略。因此,老屋下、新屋下、江家边三村都由旧址迁至韩山北簏从青龙山、白虎山到木西凹、马鞍山、和尚山、卞齐山、排楼山等沿线平坦处而形成新的村庄,(在民间,与邻近的胡家村、胜桥村、沈家埠村、刘家村、糜家嘴、西垅等几个村庄合称珠湖乡珠北镇)。族众上下齐谋共济,撼山平壑,终于:瓦房变身高楼,阡径平展通途,街巷纵横有致,洋楼争奇斗秀,街边排树滴翠,夜空华灯缀星,居所交错比邻,族众睦友交融。国家对农民实行“免税补农”之策,且村中青壮年大多数外出务工挣钱,族众生活如春笋拔节,电视、冰箱、空调、摩托、电话、手机、电脑、轿车等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用品,人们尽情的畅享生活。新址
村貌无论自然亦或人文,都不愧为一个江南秀美小镇。本族毕氏繁衍至今已至文简公第四十一世“辉”字派,人丁兴旺,共有人
口千余人。族中裔孙人才辈出,虽无当朝达官显贵,但居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要职者不乏其人;应高考及第者亦无数,现有大、中专毕业生31人;经商办厂成功者也有很多,有的还成为当地颇有影响力的青年企业家。古语说“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确实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第三篇:修谱知识
修谱知识
家谱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家谱记载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内容越来越多。上古时期的口头和结绳家谱,只有单一的世系,先秦时期只有世系和姓名。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繁荣发展后,到了宋代由官修进人民间,私修家谱最有代表性的是欧苏体例家谱,主要内容有谱序、谱例、世系、世系录和先祖考辨等五项。到明清时期,家谱体例更加成熟完善,内容十分丰富,除主要记载世系之外,普遍都有官职、迁徙、赞像、遗像、树堂、祭田、坟墓、恩荣录、五服图、字辈谱、家训族规、人物传记、契约文书、艺文著作、领谱号等。不同时期的家谱都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英勇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满怀革命豪情,开展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的思想大解放,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潮,建立市场经济制度。国门已打开了,中国人民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为平台,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大显身手,大展宏图,进行了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伟大胜利,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太平盛世。新家谱必须充分反映社会主义时期和民主革命时期,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设祖国,创造新生活的事迹,突出家谱的时代特点和家族特点。续修家谱是我国家谱发展的一个历史传统,新家谱要贯通古今,古代、近代和现代都要记载,但重点要记载社会主义、民主革命时期的内容,使家谱形成一个资料翔实、全面、准确的“金字塔”。新家谱应如实记载如下内容:1.姓氏源流姓氏是一个家族的标志和名称。考证姓氏源流,就是考证始祖是谁,家族的根在哪里,说明家族的得姓缘由和姓义。我国姓氏源远流长,一个家族的得姓也很复杂,有的多途径得姓,有的因不同原因,使姓成为难解之谜,考证起来十分困难,比如中国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军事家郑和的郑姓都是明成祖赐的,他真实的姓、祖先、籍贯、身世,五百多年无人知晓,《明史·郑和传》也只称他是云南人。直到民国元年(191)发现郑和父亲墓碑和昆明《郑和家谱》,才知道郑和原姓马,名和,祖籍云南昆阳。研究郑和的专家、学者李士厚先生和昆明市市志办副主任、编审马颖生同志以大量的铁的史实证实,郑和是元朝名将赛典赤·赡思丁六世孙,但还有人有异议。因此,姓氏源流,需要下工夫认真、慎重、准确考证,不要使家谱成为无源之水。过去编修的“原谱”已考证无疑的,可以照实收录,有疑则考,或补充诠释,“原谱” 已经散失难以找到或首次修谱,姓氏源流需要从头调查考证。2.居住地地情人类的历史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积累起来的,家谱就是记载家族成员的活动和世系的图书形态。一个家族的发祥地,是始祖出生、繁衍生息和从事活动的环境。记载家族以始祖为中心的聚居地的自然、地理、经济环境、风俗民情、民间传说等情况,能够反映、展示家族成员参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历史风貌,为家乡建设作出贡献,积累人文地理和聚落地理资料,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居住地地情是新家谱的一项重要内容,写好它,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料和信息,也有利于突出家谱的地方特点和家族特色。在撰写过程中,写地情要与族人的活动紧密结合,主要记述族人在当地的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经济环境中,参加当地的一系列的政治活动,社会活动,经济活动,文明教育活动,科技活动,国防建设活动等活动的历史和现状,突出族人在这些活动中的业绩和创业精神。当地自然、地理、社会历史情况要有交代,但要防止把居住地地情写成自然、地理、历史的教科书。3.迁徙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逐步从家乡向外扩引,这样就发生家庭的迁徙。事实上,永远居住在一个地方的家庭这样就发生家庭的迁徙。事实上,永远居住在一个地方的家庭是很少的,家庭迁徙以后,人们对自己家族的发祥地始终怀有深深的眷恋,这种眷恋就是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寻根情怀,所以,人们很重视家庭迁徙的过程和历史。家谱自然也要记载家庭的迁徙情况。”台湾、港澳地区的同胞和海外华侨到大陆寻根,就是根据家谱的记载。记述迁徙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是人世系图表上加注说明;二是在世系录内作简要的记述。传统的记述方式就是这种记述方式。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修的家谱,多数采取单独立一个篇目,即XX族人迁徙情况,用文字或图表集中记述族人的迁徙情况,以便于查阅。表录内容:世序。时期、姓名、原籍住址、迁徙原因、现居住地等项。4.世系图表世系是家谱重要主体,是家谱区别于其他史类书籍的重要标志。要花一番工夫,厘清家族世系源流,长幼辈分,认真准确地记载。在考证姓氏源流的同时,从始祖或始迁祖,即一世祖起,按其后裔世序、长幼辈分,一代接一代排列下来,世序分明,一目了然。人谱族人居住范围决定了谱书的规模。多数家谱,在一个县或市的范围内修谱,也有在一个乡镇编修的支谱。记述世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世系图和世系录并用形式,即先在谱书卷首列出家族世系总图表,然后采用世系录,从一世祖开始,叙述家族各支系及其族人的基本情况,对世系图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世系录内容有家族成员姓名、生卒年月、官职、子女、婚嫁、迁徙等,如《孔子世家谱》就采用这种方法,首先列出孔子到77代世系总表,然后,用大量篇幅详细记载孔府家族成员的官职、出生年月、婚姻、迁徙、坟墓、人物小传等多项内容。二是采用世系排列法,主要以世系图出记载家族世系,多数采用横式排列法,少数也采用竖式排列。横式排列法是传统方法,五世为一表,第一表的第五世,必须在第二表的第一栏,依此类推。妻姓名并列人丈夫名字下面,代与代之间用一条短线连接。因族人众多,迁徙甚多,分布广,可采取分片区或分支系排列世系。云南《续修宣威浦氏族谱》就用这个办法,全族世系都用世系图表来表示。因族人的搬迁,分布宣威全境,也有的迁徙四川、贵州部分县,先排一世到十四世,十四世以后分支系排列,家族世系一目了然,便于查阅和使用。5.人物传人物传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谱中占有重要地位。人物涉及到立传标准、范围和方法以及对人物的评价问题,将在“人物传的编写” 中详细叙述。6.大事记大事记是编写地方志的一种体裁,用以记载一地的大事和要事。现代新家谱中,也采用大事记来编修家谱。福建省长乐市漳港镇《漳港李氏谱志》、云南《续修宣威浦氏族谱》,都增加了“大事记”这项内容,以时系事,依年月日顺序,记载从始祖开始到修谱时家族发生的大事和要事,一条一事、简明扼要,记述和反映了家族在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事件。编修新家谱,这项内容值得提倡,应列为家谱的一项重要内容。编写“大事记”时,要注意广泛采集资料,特别是第一手资料,资料要真实准确,来源要有根据,每件事要查清产生的时间、地点,认真鉴别和分析资料是否真实。由于涉及不同历史时期的事件和不同类型的人物,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记事内容,重点是家族中的大事和要事,一条一事记述,不要几件事混杂在一起。总之,大事记要做到内容精当,大事实出,要事不漏,事实准确,条理清楚,文字简明,言简意赅。7.字辈谱字辈谱是各姓氏家族族谱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简单地讲,字辈谱中辈分就是家族中血缘传承的世系次第关系,又称辈、辈行。字辈是辈分的代表字。它不仅以辈分的界划与确定,厘清了家族血缘的繁衍和衣承关系,而且还以每一辈分起名的具体用字,明确每一家族次弟辈分的基本称谓。并以其独有的寓意,表明先辈对后人的悉心期盼。因而,完全可以说,字辈谱在家族谱系中,不仅有着明确世系次弟关系的独有标识作用,而且还以其所蕴含的深刻寓意,表明本家族对自身的发展历程,已由简单的自发习俗阶段,进到了精心考量的自觉自为阶段。事实表明,在族谱编撰过程中,辈分的厘清和每一辈分的具体用字,历来受到各姓氏家族的高度重视。在我国,各姓氏、各个谱系对字辈谱,都有十分严格的讲究。到了清代,甚至出现了封建统治者专门为“曾、颜、孔、孟”四姓御赐统一名派的事情。可见,在中国,朝野对字辈谱的选排厘定,都是十分看重和讲究的。8.家训家规
9、祠堂坟墓
10、文献资料
11、图表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第四篇:修谱规则(范文)
关于《邓氏家谱》的纂修规则
《国史》、《方志》、《家谱》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而家族是血脉相连的血缘关系,任何关系都无法比拟,所谓“亲有三代,族有万年”就是这个道理。
综观民间各姓氏《家谱》,就内容及编排而言,大致相同。但有的《家谱》编排混乱,一是不分祖宗的长幼;二是不够档次的人物(指有钱有势的人物)也在谱内亮相;三是主笔先生主观,谱内错误不及时更正,一错再错。这三种现象对上而言是欺祖,对下来说是误导后人。家谱的三大原则是:不分贵贱;不分贫富;不涉及政治。
为了使《家谱》具有科学性、情理性,有必要就《家谱》的内容及编排作统一规范。
一、文集(即谱头),内容及编排顺序规则:
1、历届谱序;
2、鼻祖邓曼公像、赞及邓氏起源;
3、始祖“南阳堂”邓禹公像、赞及邓氏繁衍与播迁;
4、各支基祖像、赞和传记(按长幼排列,不是基祖的绝对不准载入谱内);
5、各支阴阳二基图及传记(包括村庄、山地、水域等);
6、各支众业(包括祠堂、祖堂、庙堂、试馆及其它建筑);
7、各支有历史价值的考证;
8、各支由国家权威机构认可的名人、传记;
9、簪缨图内的人物,不能随各支自报,要有一定档次(古代除外)。其档次规则:a、政界要求科级以上;
b、军界要求营级以上;
c、文化界要求大学本科以上,包括国家权威机构认可的名人、名家。
10、旧谱的《凡例》和《家规》照载;(作历史资料)
11、分支图及各支地理图,按基祖长幼排列;
12、各支旧谱原载派号,全国统一派号,及对照表;
13、历届修谱编委(即坐局人员9人),一定要选精通家谱的族民先生主笔纂修,并任局正(1人)。其他8人,各行其职。对各支协修人员(即造清功者),也不准随各支自报,应规定为:红丁在100人(含)以内支只允许2人;红丁在101~500人(含)支允许2~4人;红丁在501人(含)以上支允许6人;
14、荣誉榜,按赞助资金由多至少排列,并注明“支名、姓名、身份、金额”;
15、各支基本情况:a、支名;b、基祖名;c、基祖世系;d、迁始地;e、现有红丁;f、现地址;
16、家谱颁发顺序,按基祖长幼顺序颁发,各支无争执;
17、跋(即后记)。
二、苏集(俗称:苏式),按四世同堂法,照旧谱进行。曾祖——祖——父——我(本人像)。有特长或名声者可记入其项下,不可单列。
三、欧集(俗称:吊系):按五世其昌方法,照旧谱进行。有特长的名人可简要记其项下。
资料整理:江西省新建县乐化镇徐邓村河下支——邓朝谷2013年9月15日
第五篇:谈谈数字化修谱
谈谈数字化修谱作者:牛文勇2008年2月6日中华牛氏宗亲网
谈谈数字化修谱
家谱是一种记录宗族世系和血缘的史书,也是一部记述子孙世世代代的家史。家谱可以让人了解自己不曾知晓的历代先祖和姓氏来源。这是任何一个有思想的人都希望明白知道的事,也是人之本性。在中华5000年的历史长河里,恐怕没有一种书像家谱那样时间之久远,影响之广泛了。家谱之所以会具有这样神奇的力量,完全是源于溶于血脉,铭记于心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尊祖敬宗的优良传统。
近年来社会安定,人们的物质生活普遍提高,对于精神层次的追求更加迫切,家族观念也随之增强。从主流来看,纂修家谱对积累和保存家族资料;增强族人之间的联系;传递和沟通彼此间的信息,是有一定作用的,有其存在的合理价值。修谱有利于弘扬中华历史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向心力,有利于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长久以来家谱都是以纸质为载体,手写或印刷的方式来记录保存的。但是纸质家谱纸张易受损的缺点,容易受潮湿、高温、虫蛀的影响而造成缺失。数字化能够克服家谱纸质载体不易保存这样一个致命的缺憾,使家谱数据不会遗失,为谱牒学、社会学、人口学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为海内外同胞的寻根谒祖提供了便利。当今社会人口流动较大,有的人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更有甚者,从小便离开了家乡,在外定居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乡。家谱的数字化让这些游子寻根不再需要远渡重洋。
首先解释下数字化修谱的概念,数字化修谱就是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将现有的家谱实物拍成图片、录入到数据库里做为家谱的另外一种保存方式。
数字化家谱的优越性有以下几点:
1.可存储超大的数据量,不管有多少的世代,都可轻松保存,并永不遗失。
2.有效解决在家谱中出现的繁体与简体共存的现象(大多数的家谱中的古代人名多用繁体书写,后续的也有简繁共存的现象。同时涉及到很多人名、地名,期间用到很多生僻字,大量的异体字、异构字及古体字,且用字量较大)。
3.可编写目录,可以很方便的查看各支信息。
4.使用世系图、世系表的排版格式,以树状形式排列,脉络清楚、简单易看。
5.家谱中可加入图像、声音、人物传记等内容,保存多种性质的资料,方便各族人通过各种形式得以了解
6.一个家族由一人世代繁衍,能发展到数百人至数千人,使用纸质家谱记载和研究都颇为不便,家谱纸张易损,易缺失。
7.可放置在网络平台上,让更多的族人自由下载、添加。
由以上的几点来看,数字化家谱的实用性、完整性、资料性、合理性是无庸质疑的。但是在将家谱数字化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有以下几个难点:
1.家谱内容用字多为繁体字,其间也夹杂许多异体字,对录入人员的文化水平要求较高。
2.很多家谱由于年代久远,纸张陈旧,字迹模糊,大多都有缺失的现象,对识别造成一定的困扰。3.需录入以前家谱上的先祖,资料繁多,工作量较大。
总的来讲,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将家谱录入、保存在电脑里、网络上已经是很方便了,再加上数字资料的易保存、易复制等卓越性能,本人觉得数字修谱已是大势所趋。所要考虑的就是选择一款好的族谱软件,本人现阶段正在联系各家谱软件公司(作者),以期能找到一款功能完善、操作容易、简单易学的家谱软件。
在此我呼吁广大的族人参加到数字化修谱的行列中来,记录你所知道的世系、祖辈信息,收集并将其汇总起来,使我族族谱更加完善。
牛文勇于2008年2月6日
中华牛氏宗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