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沟通学习心得-MBA
2011MBA在职2班
“多彩贵州” 演讲评析
无论是社会的发展变迁,还是个人自我的生存发展,对沟通表达能力的要求日益显现。沟通与演讲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一旦你精通此道,你的生活和事业将会翻开新的篇章。通过一个学期的《管理沟通》课程的学习,我掌握了沟通的基本概念和理念,学习了极具实用价值的沟通表达技巧和艺术,也让我更进一步认识演讲的重要意义。在课上,聆听了多位同学的精彩演讲,下面我就张华同学“多彩贵州”的成功演讲,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对沟通与演讲的认识。
一、信息结构
开场白:通过提问方式进入演讲,充分调动现场参与性,利用互动方式给受众一种亲近的感觉。
主体:通过大量的图片信息,给予我们美轮美奂的视觉冲击,架构清晰。此外,她利用了“舌尖上的贵州”这种近期最为热门的词汇和美食图片,吸引着受众的眼球,令人记忆深刻。
结尾:在演讲结束的结束语和主题呼应,做到了前后呼应,并诚挚向大家做出邀请,让受众感受到了演讲者的贵州的真实情感。
总体看来,演讲结构清晰,并能严格按照老师要求的5分钟时间完成演讲。美中不足的是,演讲者可能是担心时间不够的缘故,在演讲的过程中语速较快,让人觉得有点赶时间的感觉。
二、信息量
老师限定了演讲时间为5分钟,题材不限,张华同学没有选择众所周知的七彩云南,也没介绍众人向往的神秘西藏,而是将“多彩贵
州”带给大家,在选题上突出了“特别”。第一,贵州是她的家乡,她对贵州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样才更能做到“要说服他人,首先说服自己”,对受众而言,对演讲人家乡的兴趣要比对一个不相关地方的兴趣更大。第二,演讲人充分考虑了受众长时间生活在大都市,对大自然的向往,令受众很容易接受演讲者的介绍。
演讲者通过图文并貌的PPT演示,利用大量的、色彩艳丽的图片,通过 “红、绿、白、蓝、黑”五个颜色诠释贵州的多彩,并介绍了贵州的美食文化,直观、有效,让受众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感受到了贵州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底蕴。但也有些遗憾的地方,比如,贵州有很多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文化也是一个很好的介绍素材,而介绍者仅从地理风貌和美食文化吸引眼球,缺少人文特色,不够全面。还有就是丰富的画面和朴实的语言是沟通的基础信息来源,如果能配上有贵州特色的音乐,将会更加引人入胜。此外,多彩并不是贵州独有的特点,个人认为,应该在内容上突出贵州的特色,比如贵州的风土人情等文化内容。
三、演讲技巧
演讲者正确的抓住了像我这样未去过贵州人的心理,使用恰当的沟通节奏,考虑倾听者的观点和立场,注重每个细节,比如开场的互动、简明扼要的幻灯片制作、放慢演示的速度、手势强调重点、眼神的交流等,实现了有效的沟通。但不足的是,演讲的背景是在MBA课程班上,所以应秉承MBA的特点,增加交流和互动环节,以更好达到沟通的效果。还有就是过分的依赖于演讲稿,如果演讲者能够脱
稿,讲精力置于与听众的交流上,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演讲助你成才,沟通改变人生”。演讲可以锻炼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可以展现一个人的个人风采,可以使一个人受人瞩目、鹤立鸡群。通过张华同学的演讲和课程的学习,我认为:沟通不仅要讲究技巧,还是一种态度。沟通双方的态度是会影响沟通的效果,在沟通中,我们要尊重与你沟通的对方,同事也要学会去适应对方,了解对方在想什么,即换位思考。或许在沟通中“态度决定一切”并不合适,但是,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可以事半功倍。此外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才能与他人实现更好的沟通:其一,培养一个积极主动的沟通意识,这样才可以加强交流,提高效率;其二,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与别人交流沟通,学习谦和、真诚、委婉、不厌其烦,切忌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不耐烦;其三,沟通一定要讲究技巧,没有技巧的沟通就像是没有加润滑油的机器,很难想象会有多好的结果,没有技巧的沟通往往会事与愿违。
正因为有了沟通,语言才显得那么美丽飞扬,让沟通走进你我的生活,让矛盾远离人间。《管理沟通》这门课对社会打拼的我来说非常宝贵,我将不断学习、体会及实践,在后续的工作中,将所学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工作中去,达到学以致用。
在此,感谢楼园老师带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课程。
第二篇:《管理沟通》学习心得
《管理沟通》学习体会
通过《管理沟通》的培训学习,受益匪浅,现谈谈我的体会。关于沟通的重要性,古人云:“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那什么是沟通呢?所谓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信息的交换,是将信息由一个人传达给另一个人,逐渐广泛传播的过程。著名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沟通是把一个组织中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没有沟通,就没有管理。怎样才能有效进行管理沟通呢?我认为,目标明确、知己知彼、善“听”会“说”是最基本的有效沟通策略。
沟通必须目标明确。沟通前,作为沟通者应当首先明确“你的沟通目标是什么?”没有沟通目标,则抓不住中心思想,不能明确表达的意图。在与你的沟通对象进行沟通之后,很可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各种不同的反应,因为他们的反应可能是不理睬或反对。然而,有明确沟通目标的沟通者能适时把握主题,因势利导,得到其想要得到的反应或者实现其希望实现的目标。
沟通要知己知彼。“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就是换位思考,思考你的沟通对象对你的看法,换句话说,你要考虑自己的可信度:他们对你的信任、信心以及信赖。他们对你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至你与他们的沟通方式选择。知彼,就是你对沟通对象的了解,并根据其需求和喜好调整沟通方式的技巧。如何达到知彼呢?自问:
对方不愿把沟通进行下去;最后,要善解人意,体味对方的情感变化和言外之意,做到心领神会。
会说,会根据所掌握的信息(知己知彼)选择恰当的方式、恰当的时机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要诚恳谦虚。如果过分显露自己,以先知者自居的话,即使有好的意见,也不容易为人接受,会使人产生反感和戒备心理。讲话时要力求简明扼要,用简单明了的词句表明自己的意思,语调要婉转,态度也要从容不迫。在谈话时如果发现对方有心不在焉或厌烦的表情时,就应适可而止或转换话题,使沟通能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而且,在表明某个意思后,最好能稍作停顿,并向对方投以征询的目光,这样,使对方有插话的机会,也是尊重对方的表现。
有一智者曾说过这样的话:组织是将凡人组织起来进行天才工作的团体。此话真正的道破了组织的本质,凡人一旦联合合作就可能从事伟大的工作。然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凡人的合作。合作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相互间的沟通,不然“天才的工作”可能难以进行并获得“天才的成果”。通过这次学习,我充分认识了沟通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意义,并熟悉了有效沟通的技巧。让我们这些凡人行动起来,共创 “天才的成果”!
第三篇:管理沟通学习心得.
学习管理沟通的心得体会
学习管理沟通的心得体会
—管理沟通课程考核
姓名: 学号: 专业: 2009年6月
学习管理沟通的心得体会
人的本质是社会属性,个人是社会的一份子,作为社会的细胞,任何人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和他人的交流和沟通。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的更加的频繁,可以说沟通已经成为了人们工作学习的重要部分。作为商学院的学生,我深知沟通对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一直以来我都对《管理沟通》这门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使我更加的理解了管理沟通,也明白了许多道理。
学习了《管理沟通》后,我更加的了解了管理沟通的发展历史。(1萌芽阶段:管理沟通理论伴随“科学管理”的出现而初显。在科学管理理论及古典组织管理理论阶段出现了对初始下行沟通的研究,对沟通理论的聚集点在于提高工作效率,代表人物有泰勒、埃莫森、韦伯等。此时阶段的沟通实践和研究集中在非个人性沟通-组织沟通,并以上下沟通和行政沟通为基本特征。(2发展阶段:管理沟通理论伴随“行为科学”的盛行而发展。此阶段对管理沟通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管理沟通理论研究以横向沟通和人际沟通为特征,同时注重了非正式组织沟通和文化沟通。(3飞跃阶段:管理沟通理论凭借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突破而飞跃。此阶段管理沟通理论的研究就是以国际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
通过学习,让我真正接触到了关于“沟通”的的科学定义,也明白了沟通中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素。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而管理沟通则是指:在管理领域里面发生的沟通,是为了达到管理的目的或目标而进行的所有沟通行为与过程,旨在用沟通交流的方式来完成管理的种种职能的一切活动。管理活动离不开沟通,沟通是管理艺术的精髓,沟通和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沟通的基本要素有:发送者与接收者,编码和解码,信息,通道,背景,噪音,反馈等。在这些基本要素中,当发送者获得某些观点和事实(即信息,便会将其观点、事实以言辞和行动来描述和表示,发送者所传达出的信息通过一定的通道传递,接收者接收信息初始编码并加以解码,形成关系发送者信息的自我理解,并采取相应的回馈。
在沟通中,我们必须遵循:(1尊重性原则,既要尊重别人也要尊重自己,不仅要尊重别人的人格、社会条件,也要尊重别人的观点。(2简洁性原则,即用少量的文字少量的文字传递大量的信息,已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3理解性原则,即相互理解,求同存异;(4包容性原则,沟通双方应该心胸开阔,相互包容,谦让得体;(4准确性原则,良好的沟通是以准确行为前提的和基础的;(5及时性原则,要求沟通的信息必须是及时性的,要实效性。
通过课堂学习让我明白沟通不只是语言形式,沟通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沟通方式除了语言沟通,还包括书面沟通、非语言沟通(如身体语言沟通、环境语言沟通。在现实的沟通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灵活的采取多种沟通方式,坚持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相结合,从而提高我们沟通的效果。作为信息的发送者,在沟通时应该向接收者采取以语言形式为主,适时运用一些肢体语言等进行信息的传递,而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在接收发送者信息时要给予相应的表示,做到互动,提升沟通效果。
通过课堂学习,我学到了许多关于管理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人际交往的前提是相互尊重,既要尊重他人的人格也要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等社会因素,只有这样沟通双方才能够站在平等的前提条件下进行交流,在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以对方为主导,让对方感到我们对他的关心,从而在心理上拉近距离。沟通时,我们还应该学会主动问候,这样就可以给沟通双方创造一个良好的交流坏境,增加和谐愉快气氛。娱乐诙谐的气氛对于有效沟通的进行也是相当重要的,因而我们的沟通时要注意恰当的使用一些幽默词语,适当的开开玩笑,注意停顿有序,积极使用诸如“请多多指教”等一类的“万能语”。在沟通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谈话,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做到求同存异,而且用词也要注意准确。当别人提出意见时,我们要虚心接受,要微笑面对,并时时点点头,表示同意,从而让别人继续说下去。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当我们跟别人面对面说话的时候,我们要适度的看着对方的眼睛,但不能看太久,要注意适时转移,做到转移有度,这样才能让对方你对他(她的尊重。
当我们同别人电话沟通时,我们也要注意有礼有节,要有清晰的思路,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让对方明确你打电话的原因或则你想表达的意思,并给予对方充足的时间考虑,当聊完时一般要等对方先挂,因为这是对别人的尊重。
当我们初次与他人见面时,我们要能够在下一次再见面的时候交出对方的名字,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双方距离,让对方看了解你对他是尊重的。而且,我们不要吝啬对他人的赞美,因为那样你可以得到更多的来自于对方给你的回到,“如若取之,必先予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还要学会从小事关心他人,助人者即是助己,主动去发现他人的需求,并进你所能去给予一些表示和给予。
当然,在沟通过程中,我们可能一直都是只有答应没有拒绝,又是意见不一,或者需要拒绝的时候,还是要拒绝,但是要注意合理拒绝。要做到:学会沉默,即在当意见不一时我们可以选择沉默,而不是说“不”,那样可以增进和谐;学会巧言推脱,要有让人认可的理由,委婉的加以推诿,不要胡乱的任意推诿;面对对方的问题,并不马上回答,而是先以讲道理的形式来诱导对方否定;在适当时候,也要运用“当然……不过……”句型,并积极做好拒绝厚的弥补工作,比如给予对方尊重等。
在组织沟通中,良好的组织沟通需要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积极互动。作为管理者要高度重视与员工的沟通,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重视沟通,管理者必须必须用自己的行动树立一个狠了与交流重要信息的鲜明形象,为员工树立榜样,作为员工,也要理解管理者工作的难处,在积极建议的同时从企业利益出发,多关心和理解管理者。组织还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条件建立合理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组织沟通环境,正确的处理和对待坏的信息或者建议,将沟通视为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且要积极在组织内部营造敢于承担责任、员工积极发表意见,管理层善于纳谏的氛围。
在《管理沟通的》课程学习中,我特别喜欢关于建设性沟通的那一章。我认为建设性沟通的实质:换位思考就很值得我们学习。从宏观上讲当今,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中央或者是地方的各种政策的出台,必然会影响到一些人的利益,或者至少是不认可或者抵制的态度来应对,其原因就处在那些人只知道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身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为评判各种事情,缺乏的换位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中央或地方政府与那些人的推行与抵制的争斗过程就是一个沟通过程,因而,如果在沟通中,部分人能够换位思考,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为增进和谐而努力,积极配合政府理解政府,那么和谐社会政策的推行将变得更加的顺利,“推行与抵制的争斗过程”也将变为“推行
与支持或者至少是贯彻”,这样的话双方的沟通显然是正确的沟通。从微观上讲在人与人之间交流中换位思考也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说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持续的重要因素,并在一定时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朋友,只有懂得换位思考,才能真正的明白对方在有些时候的无奈,从而加以理解,因为理解所以更加了解,更加了解关系又会进一步的发展的密切;而作为初识者或者只是一般认识的人,也需要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对方,那样才能为双方今后的关系进展打下基础。
建设性沟通在定义成面上也揭开了沟通的要点:清晰问题的解决目标,传递正确的沟通信息,积极舒缓的人际关系。它强调客观信息的完全性、清晰性、具体性、逻辑性,主体定位的自我显性、积极倾听性,情感上的认同性、一致性、周到性。
管理活动离不开沟通,沟通是管理艺术的精髓。管理沟通是一种理论,也是种技能。它源于实际的需要,又积极服务于实际。因而我们要学会沟通,运用沟通,促进和谐共进。
关于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一《管理沟通》作为一门具有实际应用效果的理论课程,我想如果能在课堂上
给我们以视频放一些案例让同学们看的话,这门课程将更加的有趣。(二《管理沟通》课程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沟通能力和技巧,但是我觉得同学们并
不是很投入,都很沉默低调,我想可能是缺乏压力的原因吧。
(三如果老师可以将班上学生以小组形式经常完成一些案例分析或者学校内部
各主体沟通方面的调查,我想那样的效果会更好的。
第四篇:管理沟通学习心得
管理沟通学习心得
班级:土木106 学号:20102118 姓名:张学才 伴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这个学期已经过去一半了,有好多课程也即将结束。在这之中自然包括了选修课,这学期我总共个选了两门选修课--管理沟通,硬笔书法。当初选这几门课程出了学校规定的必须要拿到学分之外,最大的原因应该是对它们的兴趣吧!尤其是管理沟通,人生在世无非就是要和别人沟通交流,而对于我们学生来说交流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老师也经常叫我们要学会和人交流沟通,所以我选择了这门课!
转眼之间这门课就要结束了,老师也安排让我们写一个小论文来总结一下学习这门课的心得,这应该是选修课考察的最主要的参考吧!因为学校的选修课很多都是以这样的方式来结束的。不管怎么样,自己或多或少都听了一些关于这门课的知识,说写什么论文也就谈不上了,因为以我的水平要写出什么论文怕是有些困难,但学习之后的感受还是有很多的;
再后来就是正常的上课了,虽然老师每次讲的内容不多,但总会是那些对我们很有用的,尤其是他在讲课过程中讲到的那几个他的教过学生,刚开始都是很普通的学生,在经过了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指点之后变成了很有成就的人,下意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成功者刚开始适合所有人一样的,是他们他们的努力改变了自己,这里面包含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管理沟通,在和别人的沟通中才会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优点,从而确立正确的目标!除此之外,我想这门课多我影响最深的应该是老师讲的那些关于企业常识,中间几节课我还做了一些笔记,如一个企业中的各种不能缺少的角色以及他们的作用,对于我们来说这些问题正好是最需要掌握的,是毕业以后就要面对的,就如现在大四的学长学姐一样,要找到一个工作当然对于企业的了解是不能缺少的,自然,上的是名叫管理沟通的课程,除了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以外,也认识了很多同学,在大家的相互交流中也是收获颇丰,因为来自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学习的课程,方式都不同,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大家是各有所想,当然也是各有道理。除了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我也有意识的去了解其他学院的同学学习生活以及各种活动的情况,也算是一笔不少的收入吧!我想对于这门课来说也算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吧!
又是由于时间的缘故,对于“管理沟通”这门课的学习只能到这种程度了,虽然说时间不长,但那些最基本的管理沟通知识还是让我受益匪浅。自然,光靠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往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尽自己的努力去和别人交流沟通,如果有机会和那些有成就的人交流一下那是再好不过了~~
好了,关于这门选修课的学习体会大概就这些,当然还有很多由于匆忙没有涉及总之每一点知识对我来说都应该去细细品味!
第五篇:MBA高级管理学习心得(范文)
一次失败的“去垂直化”管理变革及其启示
——《高级管理学》学习心得
2010级MBA学员
王辉
管理学是一门显学。从泰罗到彼得德鲁克到杰克韦尔奇,100多年来的现代管理学术与实践史上,涌现的管理大师不可胜数,著作汗牛充栋。我们的MBA教材选了清华版赵丽芬老师编著的《高级管理学》。从管理学基础、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与文化等6大部分阐述了现代管理学的要义。让我们这些埋头于工作细节和管理实践的学员受益匪浅。
从垂直管理到弹性结构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列宁的经典论断同样适用于管理变革。面对变革之路上的艰难险阻,企业首先要解决认知层面的问题:不仅要了解变革、理解变革、善于变革,更要理解变革背后的本质。
正如编著者在教材中所指出的,“管理是一个深奥的世界。千姿百态、变化无穷”。实际上,我认为没有普遍适用的最佳的组织模式。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市场竞争的日趋激励,要求不同的企业以及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应根据各自面临的市场环境,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生产技术、人员素质,来设计和及时调整相应的组织结构。
大多数公司伴随规模扩张,都曾经经历垂直架构到“去垂直化”的管理变革。现在看来,除了在微型企业及某些特殊行业,垂直架构这一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在的专业化工作流程。
由于公司内的垂直架构设置以及特设机构和矩阵,使得工作更为复杂,效率也随之降低。垂直架构这一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再也无法适应现在的专业化工作流程。专业人员应该在公司内部的水平层面开展合作,但在垂直组织中,他们却不得不在彼此孤立的“孤岛”中搜寻协作对象。
当代组织理论强调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应具有弹性,以适应外部环境和自身成长的需求与变化。所谓弹性结构,是指企业内部的部门结构、人员职责和工作职位都应不断调整,以适应企业内外环境的急剧变化。
根据这一要求,首先应使部门结构富有弹性,既根据组织目的之需要,定期审查企业内部任何一个组织是否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如果已属不必要,就应该撤消或改组这个部门。此外,还可设置临时工作小组,以适应组织环境和不同工作性质的需要。弹性组织结构原则还要求部门内工作职位的设置也应富有弹性,使之可以及时更换和调整。
但全新组织模式,并不会从工业化时代的陈旧组织结构中自发诞生,而是必须由公司从整体着眼加以设计,要在运用新原则时考虑到如何有利于专业人员创造价值。
一次失败的“去垂直化”变革
在自己创业前,我曾供职于本地某地产主业国有上市企业(下称A公司),担任品牌部负责人。在我看来,A公司的管理和组织就经历了特征显著的传统直线职能到以矩阵弹性管理为标志的“去垂直化”变革,但不幸的是,这次变革失败了。
A公司是本地最大的地产企业,隶属于某国家级开发区控股的企业集团。6年前,通过改制、重组、收购壳资源,实现在沪市上市,进入资本市场。
2005年起,中国房地产市场呈现井喷式成长。在全国范围内圈地和销售额“大跃进”成了国内一线、二线地产公司的主题。A公司也迅速攻城略地,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组建一级法人子公司,竞标买地,开发楼盘,公司管理层将这一布局称为“品字形”战略。
但此后不久,管理层发现,原来的国有体制下直线职能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的布局和组织变化。2008年,公司新一届董事长走马上任。“新官上任三把火”,其中最重要的一把是聘请国内知名管理学专家参与组织、管控变革设计。最终推出了以“决策前移”为标志的矩阵式、扁平化管控模式。
现在看来,管理设计者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实践中却重蹈覆辙。名义上的“决策前移”在执行中变成了“高管层动态前移”,大到预决算、贷款、竞拍,小到部品采购,都需要总部分管领导及职能部门负责人搭“飞的”前往一线子公司开会决策,管理层疲于奔命,子公司怨声载道。并未实现分权,也导致了事实上的效率低下。
这种“叶公好龙”式的管理变革导致了A公司的销售业绩大幅下滑、第三方品牌影响评估甚至低于非上市兄弟公司。在2007-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市值缩水一半。从冲击国内第一梯队跌入第二梯队。
通过《高级管理学》学习,我们认识到,当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弹性化要求我们研究以虚实结合的控制体系、职能整合的弹性机制和动态调整的管理思路,来保证企业组织结构不断显现出动态化、弹性化的属性。建立控制体系,体现虚实结合,要求企业设置一个由总经理直接授权的中控机构,对企业内部中层管理部门和上下管理层次进行协调,使组织结构既能形成一个网络,同时又具经济性和灵活性。这种虚实结合,保证了组织结构弹性的空间。营造弹性机制,实行职能整合,要求企业对关键职能部门适度集中,而对非关键部门则逐步细化和分散。
这种直接权威的适度分散和相对集中,注入了及时激活管理弹性的动力,既能极大地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又可获得大量真实的信息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从而实现让管理始终处在一种动态思维之中,使管理人员在调查研究、信息反馈、过程咨询、市场分析、决策建议和团队建设中升华自己。
关于管理变革的时机
A公司的失败也让我们明白,企业变革时机选择和出发点至关重要。不能为了变革而变革,为了“政绩”而变革。
我认为,企业选择管理变革时机,可以从以下4个角度进行考量。A/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变革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是不是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开展变革呢?事实并非如此,统计显示,最有利的变革时机在成熟期。这是因为,一方面,这一阶段往往是企业发展的高峰期,队伍稳定,领导者威信高,改革措施容易得到员工的拥护,阻力相对较小。另一方面,这一阶段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掌控着足够多的资源,可以为变革提供强大的支撑。1981年,韦尔奇继任通用总裁时,公司业绩相当好,但韦尔奇却认为: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若墨守陈规,则企业难创辉煌。在他的运筹下,GE调整组织结构、整顿生产范围,出售71项业务和生产线后轻装上阵,GE焕发出无以伦比的活力。事实证明,韦尔奇选择的变革时机是非常恰当的。
B/企业是否面临危机
无数企业变革的实践表明,并非所有的环境变化都需要企业进行变革,企业变革也不总是与成功相伴。甚至在有的阶段,企业进行主动变革,反而可能招致失败。不过当企业走下坡路,出现危机时,变革就变得极为必要。比如,进入衰退期的组织,反应迟钝、效率低下、人心涣散,这时需要企业及时进行变革,以扭转不利的局面。
C/企业主要领导人调整
每一次企业主要领导人的更迭,都意味他(她)将给企业带来新的价值观。所以,这时往往就是企业变革之时。如联想集团在柳传志时期,其文化主要表现为创新导向和目标导向,而在杨元庆时期,联想的文化则主要表现为规则导向和支持导向。
D/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与促进。经营良好的企业,往往与各种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利润分配实现了较好的平衡。所以,企业是否进行变革,还要多看利益相关者的“脸色”。在顾客、政府、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要求企业进行变革时,企业就可以考虑变革,实现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均衡”状态。
其实,影响企业变革的因素还有许多,如企业内外部环境、企业领导人的偏好等。企业应根据所处的时空环境进行综合考虑,以决定进行变革的最佳时机。
最出色的变革者可以在遇到瓶颈之前就预先洞见,懂得先人一步。企业战略管理的本质就是寻求企业内部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匹配”或“一致”,也就是要实现二者的“均衡”。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游刃有余,创造优良的绩效,反之,则会限制企业功能的发挥。在这一过程中,对于环境与企业组织是否匹配的认识,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由此带来的变革方式也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