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苏省江阴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的报告

时间:2019-05-15 14:2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江苏省江阴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的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江苏省江阴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的报告》。

第一篇:关于江苏省江阴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的报告

科学发展的先行者

——江苏省江阴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编者按:改革开放30年,江苏省江阴市从乡镇企业起步,在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始终明确自身的历史定位,准确把握中央的发展战略,将国家大政方针、外部环境变化与江阴的实际紧密结合,找准发展突破口,不断实现新飞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以大企业集团迅猛发展和成批上市而被誉为“华夏A股第一县”,以华西“天下第一村”为样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名扬全国,成为“苏南模式”的象征。

江阴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只要立足科学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敢为人先,不失时机地抢抓发展机遇,因地制宜地创新发展理念,就能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把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竞争优势,为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江阴曾是一个被誉为“江之尾海之头”的滨江港口城市。改革开放30年来,江阴找准发展突破口,不断实现新飞跃,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发展之路。

一、30年来江阴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改革开放30年来,江阴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地区生产总值由4.3亿元上升到1190.5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63美元上升到13627美元;财政收入由8836万元上升到190.5亿元;进出口总额由219万美元扩大到110亿美元;

到2007年末,实际利用外资累计60亿美元。在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连续5年位列第一。

江阴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341元和199元提高到21013元和10641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由18元提高到30708元。

江阴的社会发展全面协调。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26:55:19调整为1.5.63:35.5;小学、初中、高中和高等教育入学率分别由97%、80%、19%和7%增加到100%、100%、95.7%和58.7%。江阴共获得经济、科技、文化、卫生、教育、环保等各个领域的全国性荣誉称号79项。

二、抢抓发展机遇 创新发展理念

江阴不失时机地抓住了3次发展大机遇。一是抓住了改革开放初期发展经济的机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从而实现了由农业县向工业市的历史性跨越。这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现象曾被誉为“苏南模式”的典型。二是抓住了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快速发展的机遇,利用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有利契机,大力兴办与上海产业对接配套的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实现了江阴由工业市向经济强市的跨越。三是抓住了21世纪推动科学发展的机遇,强力实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战略,促使江阴早在2005年末就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小康达标,实现了由经济强市向小康达标市的跨越。

江阴与时俱进地坚持体制创新。一是从行政管理为主到经济管理为主。利用江苏沿江深度开发和上海建设国际航运

中心的有利契机,江阴大胆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创立了全国第一个跨行政区划的经济开发区。2005年末,又打破原有“四镇两办”行政区划,设立临港新城,实施港城一体化发展。二是从资本经营为主到战略经营为主。资本经营造就了“江阴板块”和“江阴现象”,促进企业通过上市募集资金实现了规模化发展。战略经营则是将城市作为一个经营整体来运作,将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推向市场,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经营。三是从政府包办为主到社会共建为主。江阴的公共事业建设工程不再单一依靠政府去做,而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政策、引导舆论的方式,组织和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完成。近5年累计吸纳社会资本28亿多元。江阴坚持不懈地做强本土企业。一是优化企业结构,引领企业上档次。江阴始终坚持运用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对传统企业进行改组改造改制。2007年,有10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有295家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有22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数量居全国首位,本土企业所创造的产值占经济总量的79.5%。二是推动自主创新,打造民族品牌。江阴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8%以上,促使每年有1000多件专利产品诞生。到2007年,江阴有48种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名列第一,有86家企业参与国标和行标的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6%,实现了企业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从加工制造向研发创造、从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的飞跃。三是强化企业培训,提升企业家素质。近几年,江阴市

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经费,组织企业家免费到中国和世界500强企业进行培训和考察。四是全方位服务企业,降低企业办事成本。为给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江阴为企业实行了全过程、一条龙、一站式、一单制、个性化的超市服务,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办事成本,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率。江阴坚定不移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江阴不仅培育出了华西村这个闻名中外的现代化新农村,而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近年来,江阴工业累计投入农业32亿元,农业规模化经营比例达到65.8%。同时,政府通过出台金融、税收、供地等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参与农业开发。目前,村企联姻村达70%,企业带动农户59215户。其次,江阴实施以90多个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经济强村对140多个经济相对薄弱村兼并联合,从而致使被帮扶薄弱村全部脱贫致富,脱贫标准为村收入达100万元以上,并以城镇带动乡村,利用城市各类优势生产要素建设大批农村新型社区,使农民能与城里人共同享受到公共基础设施及生活条件。现农民集中居住率已达70.6%。

江阴还以科技提升农业。目前,江阴已完成对农民各类专业实用技术培训2.8万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户2100户,共获得农业企业标准、无公害认证农产品、农产品绿色食品证书167个;以人才引领农民。江阴先后选拔近200名优秀人才和100名大学生进入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并有1500多名科技人才参与江阴农村创业;以财力激活“三农”。“十五”时期以来,财政直接投入“三农”建设资金近30亿元。

江阴不遗余力地构建民生工程。建立了阳光普照的社会保障体系。2007年,江阴用于惠民的各项财政支出达9亿元,占可用财力的15%。基本实现了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等社会保障对城乡所有人群的全覆盖,尤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了城乡居民较充分就业。2007年,城镇和农村登记失业率分别为

2.67%和3.47%,其失业人员大多为主动失业人群;促进了教育公平。在均衡城乡教育资源、普及12年教育的同时,江阴所有外来务工子女全部与城里孩子一样在公办学校就读;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2007年江阴企业职工平均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2万元和1万元,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7年列全省第一;优化了生态环境。江阴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空气优良率达到90%以上,污水处理厂排放93.4%达标;强化了社会管理。全力打造平安江阴,已投资1亿多元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处臵指挥中心暨公安110指挥中心。

三、江阴的战略构想和发展目标

江阴的战略构想:以建设“幸福江阴”为目标,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幸福江阴”的内涵是:让每一个勤劳努力、善良淳朴的江阴人“以民生为本、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以民强为重、力求人人

都有好身体”。

为实现战略构想,江阴推出了具体举措:一是以幸福江阴为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民生工程。在江阴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基础上,让老百姓的就业更充分、口袋更饱满、生活更安逸、生活更丰富、身心更健康。二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竭尽全力地释放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实力、体制机制活力和对外发展能力。三是以科学发展为准则,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使结构调整更加突出调优调高,城乡发展更加突出统筹兼顾,环境建设更加突出生态文明。

江阴的发展目标:到2010年和2020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年均递减5%;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3000美元和25000美元(按现行汇率计算);预算内财政收入分别超280亿元和8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00美元和7500美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00美元和5000美元,城乡人均收入比分别为1.8:1和1.5:1;研究和开发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超过2.5%和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分别达到45%和60%。

第二篇:江苏省江阴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江苏省江阴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2014级 文化产业管理 223号 潘越

【内容摘要】:本文对江阴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进行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几点建议。【关键词】:江阴;旅游;开发;保护

旅游业广泛涉及娱乐、文化、商贸等产业,成为一种综合性的经济状态。为了更好推动江阴市旅游业发展,并更好地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在1月30日至2月4日,参观了江阴市博物馆及其他景点并阅读了一些文献。

一、调查内容

1、概况

江阴古称暨阳,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有2500多年,是吴文化的源头。据调查,全国人文旅游资源50个景型中,江阴市有23个;历史遗产类旅游资源更加突出,全国21个景型中,江阴就有14个。

江阴旅游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1998年国内旅客111万人次,到1999年为220万人次,整整翻了一倍。改革开放以来,一批经济强村和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长盛不衰,创造了城市发展的奇迹,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村企文化旅游的特色资源。

江阴市的人文历史古迹、自然旅游景观种类繁多,现代旅游景点开发、建设也较快。近年来,政府也逐渐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优化整合旅游项目,旅游开发的成效明显。

2、人文历史古迹资源

江阴历史遗留下的古迹有370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5处,其中江阴滨江要塞旅游区被评为国家级4A级景区。

20世纪90年代,江阴高城墩遗址、祁头山遗址、南楼遗址和佘城遗址4个重大的考古新发现,揭开了江阴厚重的历史面貌。漫长的历史也留下了众多古墓,现存的有梁敬帝墓、古酒圣杜仲宁墓、徐霞客墓、吴季札墓、楚春申君黄歇墓等等。江阴市保存较好的宗教建筑有始建于宋初的文庙古建筑群,北宋兴国年间的兴国寺塔。江阴市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始建于明代的黄山炮台旧址、原国民党要塞司令部、江阴市渡江战役纪念馆等给人们留下了军事旅游价值。东晋王羲之书换鹅碑、明代晴山堂石刻和始建于北宋初万春园(今中山公园)墨华榭碑廊、嘉庆训谕碑等成为江阴市文化发展的重要物证。

历史古迹和文物保护种类虽然繁多,但都是小范围景点并且较分散,管理保护措施明显缺乏。如宋初文庙古建筑群如今成为一个小商品聚集地,并无什么旅游观赏性;忠义古街是一条古街,但除了门匾是当时保留下来的,周围很多建筑都已损毁或改建。同时旅游宣传杂乱甚至缺乏导致这些古迹的知名度很低,只有一些考古工作者来是实地考察,鲜少有人来参观,连江阴市本地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古迹。

像这些景点虽然都已竣工了,但是其规模很小,取得的经济效益也偏低。而在开发的同时,缺少宣传,也并未注重对这些人文古迹历史资源的后期保护。这也就说明,在开发时,缺少专业团队的规划,暴露了人才资源不足的缺点,并且政府对此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二、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现状

江阴的人文旅游资源地位突出,甚至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如华西村,是中国农村第一品牌,塑造享誉中外的“华西”品牌;江阴长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跨径超千米的特大型钢箱梁悬索桥,建成时在已建桥梁中位列中国第一、世界第四。江阴的自然景观也较为多样。然而这些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高,自然景观也缺少知名品牌。

江阴现代旅游景点开发建设较快,近年来,江阴利用较强的经济实力加快了现代旅游景点的建设。华西村投资25亿元打造空中新大楼地标并提供观光直升机服务,百花电影节留下的电影资产,以及在亚洲最大的综合影城和万达广场,江阴本地最大的黄山湖公园,海澜集团斥资10亿元打造跑马场等成为江阴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特色。

江阴在做好原本旅游资源发展的同时,也在着力寻找现代旅游发展。然而,江阴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也具有一些问题。

1.资源开发缺少竞争力,自然旅游资源还是稀缺,大多是人工栽种的植物,缺少观赏树种。人文旅游资源缺乏历史背景其开发面临的问题包括投资大、搬迁量大、创意难等,难以用创意去展现和模拟再现历史。

2.江阴旅游资源缺小弱散。旅游项目有很多,但大多类同,多为纪念馆、展览馆等等,缺少像常州恐龙园一样具有广泛吸引力和巨大拉动力的龙头项目。江阴的旅游景点至今仍停留在小门票经济,旅游衍生品很少,产业链基本未成形,旅游产出值低。同时,品牌的市场转化能力。如“徐霞客”本质上是“文化品牌”,更多表现为学术研究、旅游纪念价值,而非“旅游品牌”。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还有差距。并且,江阴市的景点布局分散,资源没有集聚,缺乏大规模景区,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3.一些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在开发的过程中有所损坏而不能将其历史还原,缺少一定的历史厚重感。后期游客对此也有一定的破坏,但缺少及时的管理与修复。

三、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对策建议

1.整合江阴的旅游资源不丰富也不贫瘠,为更好开发保护,可以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

山林资源的整合,关键在于使绿化脉络相互贯通为一体,议在建设中,将植被加入能体现一年四季变化的彩林景观。另外,依托森林公园的优美环境,布置旅游配套功能。如弥陀花果村——徐霞客游记诞生地,通过挖掘游记文学内涵,打造“徐霞客旅游文化体验园”,使森林公园旅游业态得到进一步完善。

水资源的整合,关键在于使沿江、沿河区域资源串联为一体,并进行功能开发。一方面,整合滨江现有旅游资源,按照度假区的发展模式和休闲概念进行整体运营,大力完善娱乐、购物、休闲、会务功能,吸引游客从单一观光转为复合度假。另一方面,以锡澄运河为轴线,串联起名人故居、历史文化街区、沿河风情区等几大功能区块,开发游船游览、灯会等水上旅游。2.结合苏锡常旅游资源

江阴要发展当地的旅游产业,应该融入当地的旅游区域发展大环境中,依托周围旅游业发展促进自身发展,同时也以自身的进步加快本地区整体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周边范围内的旅游业有发展良好的常州恐龙园、无锡惠山古镇、灵山大佛、三国水浒城、宜兴的紫砂壶竹林、苏州园林等都是全国有名的旅游景区,如果可以依托周边大量旅游客源量,吸引一部分路过游客来江阴度假旅游参观一日,这种连带效应带来的旅游相关产业发展和旅游消费水平也是相当可观的。3.加大政府投入,扩大宣传力度

如以“游圣”徐霞客故里为形象宣传,把霞客和江阴两个字眼,紧密捆绑在一起,进行长时间的广告投入,在全部旅游者印象中树立起江阴徐霞客故里的独特品牌形象,可以利用如央视这种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媒体进行宣传,使其形象深入人心。另外,政府重视,加大对资源保护开发的力度,起到引领带头作用。

4.引进专业人才

市园林旅游局管理部门应该开放更多旅游管理岗位,将发展重点着眼于地区旅游形象宣传、规划编制、人才培训、旅游晋升机制建设等,加紧地区旅游人员的能力培训工作,提高地区专业人员素质水平,完善鼓励导游工作机制,吸引旅游专业人才来本市从事旅游工作,将地区范围内的旅游景点纳入统一规划范围。

5.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江阴市本身所拥有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并不多,开发资金不足等问题,对于已发展起来的旅游资源更要加以维护和永续利用。一,保护江阴市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景资源;二,对影响旅游发展的社会环境进行评估,通过规划限制将危害降至最低;三,把握长三角苏锡常旅游发展大趋势,迎合市场趋势,保证旅游资源开发满足需求又不浪费开发资源;四,制定保证旅游发展项目与当地文化和自然环境相适应,景区建筑和景点规划标准要吸取当地居民的意见。

四、结语

在这个旅游业发展的时代,了解江阴的旅游资源情况,对旅游资源进行更好的保护与开发,推动江阴的旅游业发展,进而拉动江阴的经济增长,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新形象和最具幸福感与创新活力的滨江商务休闲生态旅游城市。

参考文献:

【1】 许一鸣 江阴市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2013 【2】 卞淼浩 江阴市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与整治,2011 【3】 赵爱民 江阴市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调查报告,2014 【4】 丁洁 江阴旅游资源的开发状况调查,2013 【5】 朱梦 江阴市旅游资源分析,2012

第三篇:江苏省昆山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以开放打造中国百强之首 ——江苏省昆山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编者按:改革开放30年,昆山初步实现了由单一农业向农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转变,由依靠外资带动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由分散布局向集中布局推进集约发展、节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转变,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向共同富裕、和谐进步的转变,由城市规模扩张向城乡协调发展的转变,由粗放型增长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转变。昆山是“苏南模式”的一个缩影,“昆山之路”雄辩地说明,只要转变发展方式,快速度也可以有好质量,工业化也可以有好生态,城市化同样可以实现城乡统筹。只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抢抓机遇,创造性地开拓发展思路,就能逐步探索出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之路。

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赴江苏省昆山市调研组

经过30年改革开放,昆山由一个经济总量在苏州排最后的农业县,迅速成长为综合实力在全国县(市)中排名首位的县(市),创造了辉煌成就。

一、昆山的经验表明:率先发展可以和科学发展相统一

统计表明,昆山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4亿元增至2007年的115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递增18.6%;人 1 均地区生产总值从466元增至171061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递增17.5%;财政收入从0.35亿元增至202亿元,年均递增24.6%。

1978—2007年,昆山三次产业比由51.4∶28.9∶19.7转变为1:66:33。所有制结构由公有制经济占100%转变为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比为7:93。

昆山社会事业全面繁荣。1992年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市民平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三大健康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5年的813元增加到2007年的2192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201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68元。实行统一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和低保标准。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0.5%提高到目前的68.7%。建成污水处理厂23家,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年均新增绿地1500万平方米左右。公路里程从73公里增加到1950公里。

昆山的发展道路,是一条以外向带动为特征的独特道路。昆山发展分为4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为奠基阶段,实现“农转工”历史性跨越。1983年开始发展乡镇工业,1984年自费创办开发区,借助上海产业转移和三线企业迁移,奠定了工业发展基础。90年代初为开创阶段,实现“内转外”格局性转变。充分利用浦东开发开放效应打时间差、空间差,外资开始成为昆山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90年代末为拓展阶段,实现“散转聚”阶段性变化。在实施台资战略的同时,推 2 动外资、民资双轮驱动,步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等主导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为提升阶段,呈现“低转高”发展态势。实施民营赶超战略和服务业跨越战略。200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主要指标,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

改革开放30年来,昆山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以经济国际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成为“苏南模式”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围绕率先发展、率先实现全面小康,逐步探索形成以科学发展为特征的“新苏南模式”。以昆山为代表的苏南经济说明,只要转变发展方式,快速度可以有好质量,工业化可以有好生态,城市化可以实现城乡统筹,率先发展可以和科学发展相统一。

二、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特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 30年来,昆山市委和市政府带领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拓发展思路,逐步探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思路。

一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树立“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理念。创业之初抓住上海产业转移和军转民机遇,上世纪80年代中抓住国家实施沿海开发开放战略机遇,90年代初抢抓浦东开发开放、沿江重点发展、昆山开发区获批三大机遇,90年代末果断抢抓“台资扩张”机遇,进入新世纪抓住转变发展方式新机遇。正是由于在每一个转折关头,不断解放思想,捕捉发展机遇,做到醒得 3 早、跑得快、干得实,推动经济隔几年就上一个新台阶。

二是开拓创新,优化服务。坚持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大力倡导“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理念,营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投资创业环境,形成“亲商富商安商”的浓厚氛围。昆山有区位优势、环境优势、人才优势、服务优势,都是昆山人开拓创新形成的。

三是坚持开放,提升优势。坚持把外向带动作为发展主战略,尽管主要领导干部不断更替,这一主战略始终没变。引进外资时期提出“昆山就是开发区,开发区就是昆山”理念,承接产业转移时期大力实施外向配套。随着国际产业转移向高端环节推进,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四是自立自强,艰苦创业。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是昆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写照。从创办自费开发区到兴办出口加工区再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从外向带动到民营赶超再到服务业跨越,从“亲商安商富商”到“亲民安民富民”再到“新昆山人工程”,从招商选资到土地集约利用再到打造总部经济,都体现出艰苦创业、创新发展的精神。

五是以人为本,强市富民。建立产业富民、创业富民、就业富民、事业富民、保障富民等推进机制。从统一低保开始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率先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后,积极开展“补短、补缺、补软”,努力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群众增收、生态环保、城区交通、社会治安等突出问题。

六是统筹城乡,和谐发展。树立城乡统筹理念,以城市化引领新农村建设,做到城乡规划全覆盖。重大基础设施城 4 乡统一布局。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交,户户通有线电视。建立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应急机制。

经过长期积淀,昆山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发展优势和解放思想抓机遇、勇于创新敢为先的精神。

昆山永远保持争当第一的激情。争先创优是昆山精神的价值取向。上世纪80年代提出“学、赶、超”口号,经济实力迅速提升。进入新世纪,提出超先进目标,一跃成为中国“百强县”第一。

昆山永远视挑战为机遇。在亚洲金融危机和政策紧缩时期,善于扬长避短,困境为昆山经济的发展壮大打开了另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

昆山东依上海,交通发达,可以看作是上海的“郊区”。由于在土地、劳动力等方面具有相对比较优势,通过借助上海产业转移和人才技术优势打造和形成昆山城市品牌。

昆山在对外开放中推进自主创新。利用外资,为自主创新提供技术、制度、主体、市场等基础支撑,构建科技创新、产业集聚、人才支撑和可持续发展四大平台,推动“昆山制造”向“昆山创造”转变。

昆山30年实践的深刻启示是,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必须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科学发展为路径,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党的建设为保障,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充分体现在各项工作中,充分落实在各项实践上。

三、昆山的美好远景

昆山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个经济结构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综合竞争力强的现代工商城市;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化城市格局,建设一个富有现代气息和江南水乡特色的园林旅游城市;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一个极具人文魅力的文明城市;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化人居环境,建设一个最适宜创业发展、工作生活的生态宜居城市;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化公共政府构架,建设一个开明开放、公平公正、规范高效的法治城市;率先基本建成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新型城市。

昆山将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06年基础上翻一番;到2012年,服务业比重达到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接近2万元。第二步,到2015年,总体发展水平赶上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率先达到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第三步,到2020年,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服务业比重达4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万元。

为此,昆山将重点完成四大发展任务:一是不断优化发展结构,率先实现由重点发展向优化发展转型。二是改善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三是全方位推进扩大开放,努力建设国际化城市。四是提升城市软实力,努力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还要紧紧抓好6项重点工作: 6 一是加快转型升级,坚持制造业立市、服务业强市,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二是加强自主创新,扶大扶强科技企业,做精做优创新载体,着力提升科技竞争力。三是推进城乡统筹,优化发展布局,完善公共服务,着力提升城市竞争力。四是坚持环保优先,强化节能减排,加强绿化建设,着力提升生态竞争力。五是加强文化建设,构建思想文化建设载体,塑造文化特色品牌,着力提升文化竞争力。六是改善民计民生,推进自主创业,保障基本生活,协调利益关系,着力提升社会和谐度。

第四篇:江阴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介绍1范文

江阴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介绍

江阴市位于长江三角洲苏锡常地区几何中心,是一个曾被誉为“江之尾海之头”的滨江港口城市。江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已有7000年人类生息史、5000年文明史和2500年文字记载史。地域面积988平方公里,长江岸线35公里,户籍人口120万。改革开放33年,江苏省江阴市从乡镇企业起步,在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始终明确自身的历史定位,准确把握中央的发展战略,将国家大政方针、外部环境变化与江阴的实际紧密结合,找准发展突破口,不断实现新飞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以大企业集团迅猛发展和成批上市而被誉为“华夏A股第一县”,以华西“天下第一村”为样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名扬全国,成为“苏南模式”的象征。

江阴以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二百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二百五十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江阴市先后荣获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教育先进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50多项全国性先进称号。

一、33年来的发展变化

江阴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显著:一是经济发展突飞猛进。1978年—2011年,江阴地区生产总值由4.3亿元上升到2335.9亿元,年均增长2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63美元上升到2.3万美元,年均增长14.5%;财政收入由8836万元上升到445亿元,年均增长20.4%。2011年,一般预算收入达153.4亿元,在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连续9年位列第一。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1.8:58.0:40.2.累计拥有32家上市公司、33只股票,其中境外上市企业10家,募集资金280亿元,国内上市公司数量和募集资金总量在全国县级市中继续保持第一。

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不失时机地抓住了3次大机遇

1.抓住了改革开放初期发展经济的机遇,实施了全面推广经济承包责任制,在社队企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工补农的发展战略。2.抓住了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快速发展的机遇,提出了大力发展民营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思路。3.抓住了21世纪推动科学发展的机遇,提出了富民增收、生态绿化、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发展理念。

(二)与时俱进地坚持体制创新

1.从跨江联动到港城互动。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与隔江相望的靖江市实施联动开发

2.从资本经营到战略经营。从上市募集资金到将城市作为一个经营整体来运作。将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全部推向市场。

3.从政府包办到社会共建。对社会事业建设的投入近5年累计吸纳社会资本28亿多元。

(三)坚持不懈地做强民族企业

为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江阴不断引导企业走高质量、高效益、高科技、集约化、节约型、低消耗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使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江阴民族企业所创造的产值已占经济总量的79.5%。

(四)坚定不移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培育出华西“天下第一村”。村民户户有百万元以上的资产、400平方米以上的别墅、1—3辆小汽车。2.以华西村为旗帜,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出了一条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城市化促进农业的新农村建设的新道路。主要做法:一是以工业反哺农业。二是以企业联手农户。三是以强村帮扶弱村。四是以城镇带动乡村。五是以科技提升农业。六是以人才引领农民。大力培养农村勤劳致富的明白人、组织创业的带头人、共同富裕的领路人。七是以财力激活“三农”。江阴始终对“三农”实施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不断完善政府对农村投入的持续增长机制。

(五)不遗余力地构建民生工程

1.建立了阳光普照的社会保障体系。江阴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保障制度,所有人群的全覆盖。2.完善了全覆盖率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3.实现了城乡居民较充分就业。4.促进了教育公平.5.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6.构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7.创造了生态环境。江阴市极力倡导把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优先融入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强力推进植树造林、水环境整治和大气质量整治工程, 实行市领导和企业包片、包河、包厂责任制,严格一把手负责制,注重招商引资的环境要求,实现了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目前,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空气优良率达到90%以上, 江阴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率达到93.4%。8.强化了社会管理。

三、今后的战略构想和发展目标

(一)战略构想

江阴对今后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构想是:以建设“幸福江阴”为目标,坚定不移地将解放思想作为幸福江阴建设的思想源泉,将改革开放作为幸福江阴建设的强大动力,将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作为幸福江阴建设的根本要求。加快建设具有持久竞争力的现代化滨江城市、充满活力的学习创新型城市、投资创业的工商发达城市、适宜人居的环境优美城市。打造经济国际化的先导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现代化新农村的样板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巩固和提升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幸福江阴”的核心内容是:以民生需求倒逼经济转型优化,以经济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提升,让每一个勤劳努力、善良淳朴的江阴人“以民生为本、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以民强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对于幸福江阴的构想,中央多位领导都曾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二)具体举措

1.以幸福江阴为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民生工程。

2.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竭尽全力地释放发展能力。

3.以科学发展为准则,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2020年总体发展目标

2020年比2010年再翻一番;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3000美元和25000美元(按现行汇率计算);预算内财政收入分别超280亿元和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6%和20%;城乡居民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20%和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00美元和7500美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00美元和5000美元,城乡人均收入比分别为1.8∶1和1.5∶1;研究和开发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超过2.5%和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分别达到45%和60%。2

第五篇: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地区:江苏·邳州

时间:

调查者:

一、调查报告

家乡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

邳州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徐州与连云港之间。东与新沂市为邻,西与徐州市铜山区和贾汪区毗连,南接睢宁县和宿迁市宿豫区,北界山东省。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5′50″-118°10′40″,北纬34°07′-34°40′48″。东西距离52公里,南北距离61公里。

2012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30亿元、增长14.6%;财政总收入83亿元、增长54.9%;一般预算收入19.21亿元、增长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0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0元,增长13%;工业用电量10.24亿千瓦时、增长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5亿元、增长45.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达167.7亿元、增长21.8%。新增汽车20000辆,销售商品房72万平方米、增长12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1亿元、增长18.6%,消费对GDP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65家,总量达581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14亿元、增长21.8%。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服务业发展层次有效提升。全年完成服务业增加 值91亿元、增长18%。服务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粮食总产连续六年增产;大蒜亩均收益2850元。新增高效农业19.35万亩,其中设施农业7.8万亩。新建大中型养殖场70个、养殖小区320个。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新建粮库5万吨,粮食仓储条件明显改善。整理开发农田3.4万亩。新增绿色食品11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建成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与监管示范市、省级观赏鱼标准化示范区。如今的邳州──享有人口数量、经济总量、城市规模“三个东陇海县级第一”,东陇海第三大城市,创造了板材、大蒜、银杏、石膏产业“四个全国第一”;连续两年荣获江苏省财政收入上台阶奖;自营出口1.47亿美元,名列苏北第一;连续三年在徐州市经济工作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一;还荣获了“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100强”,名列67位;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市,2012年邳州被评为“全国百强县”,名列第56位创造了邳州纪录。经过20年的跨越发展,邳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31.9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不足0.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5.1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4000万元、农民纯收入13000元,较20年前分别增长14.5倍和13.6倍,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0平方公里拓展到45平方公里。

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首先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心理,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家乡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这类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发展中,应该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不仅仅是是数量。今后一切工厂和企业的建立和新项目的上马应该实行污染的一票否决制。现有的达不到排污指标的老企业将被淘汰,或者限期整改。为了防止“官商勾结”,政府的审批过年过程应该由当地老百姓创建的监督机构参与。在今后发展中,应该建立资源节约型模式。

在今后我们应该突出强调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调控,注重统筹兼顾。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把邳州建设成为重要的对外开放基地,始终紧紧抓住对外开放这个关键不放松,以招商引资和扩大出口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力求对外开放政策和措施上有大的突破。按照全面提速、跨越发展的要求,抓好项目的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坚持以城乡一体化为引领,打造转型跨越新基础,牢固树立“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发展理念,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全力打造跨越转型的强力支撑。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公共交通、供电、供水、供热、供气等设施。改善教育、文化、娱乐设施,推进绿化美化工程,确保绿化有层次、亮化有特色、美化有品位。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扩大社会就业、增强财政和群众收入。实施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氛围。大

胆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优化我市经济发展环境。一是根据发展需要,按照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生产力、增强带动效应的原则,适当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探索建立特色经济区域合作发展机制,增强乡镇与市区之间经济发展优势互补功能,营造一个乡镇与市区之间密切合作、高度融合的错位发展氛围;二是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压缩审批事项,大力推行工商企业登记备案制,大力改善企业发展环境;三是不断完善激励、约束和奖惩机制,把对外开放、经济投入、财政收入、促进就业等方面内容,放到工作考核的突出位置来对待,加大奖惩力度,以此形成争创先进、注重实绩、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确保各项经济工作目标落到实处;四是以打造诚信邳州为目标,深入开展环境建设年活动,大力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我市法制环境、行政环境、社会信用环境,使邳州真正成为知名度较高的文明城市,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同时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从严执政,大力转变干部工作作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靠工作实绩把学赶先进、跨越发展的目标变成现实。

二、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样卷请见最后一页

三、成员分工

下载关于江苏省江阴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的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江苏省江阴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的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

    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市是黑龙江省东北部中心城市,辖两个县级市、四县、四区。境内有21个省属大型国营农场、2个森工林业局。全市幅员面积3.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4......

    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报告(共五则)

    管理学院社会调查报告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管理学院制开县林业局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报告调查目标:开县林业局经济的发展调查时间:2013年7月18日调查对象:开县林业局对雪宝......

    乐一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高台县旅游局关于乐一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根据中共高台县委《关于在全县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实施意见》的要求,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大兴求真务实......

    萍乡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萍乡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一、概况萍乡市地处江西省西部,东南与本省宜春、吉安接壤,西北与湖南株洲、浏阳相邻。地处国家京广、京九、浙赣经济发展轴带形成的“H”型......

    经济社会发展

    伯乡4村“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开展 的三年规划及2014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重点: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关于对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对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报告无锡历史悠久,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民族民工业的发源地,也是当代乡镇工业的发源地,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和著......

    关于对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报告

    无锡历史悠久,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民族民工业的发源地,也是当代乡镇工业的发源地,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和著名旅游胜地,是长江三角洲的特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