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学考试:三级案例问答题
三级案例问答题
案例一:求助者,男性,汉族,22岁,大学毕业生。
主诉:焦虑、烦躁,入眠困难,经常做噩梦等一个多月。
求助者自述:马上就要毕业了,去了几家大企业、大公司,均未被录用。我每天晚上总在想:王顺民找不着好工作?是不是因为我的学校不起眼,不是,名牌大学?这时父母亲的话就有会在我耳边响起:只有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才能找到好的工作。越想越觉得自己找不到好工作就是这个原因。现在真后悔,悔当初没有考上名牌大学。心情也烦燥、焦虑;看书没有以前专心,有时走神,食欲也下降了,我总是担心今后今后找不着好工作。找工作也是竞争,也不好意思问其他同学,有时上网聊天,心情稍微好点。
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说时,眉头紧锁,来回搓手。出生在中等城市,从小性格内向,不爱交朋友,父母亲在学习方面的要求特别高,小学、初中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排第一名。高中时偶尔一次排在第二名,在下一次的考试中非争取第一名不可。平常父母总是教育他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因为只有名牌大学生才能找到好的工作。高考时由于紧张发挥失常,只考上一所普通大学。本来想重新再考,却因当年父亲生病去世了,家里的经济状况一下紧张起来,只好上了这所普通大学。大学期间与同学交往少,业余时间大部分用在学习上。历年体检正常。
心理测验的结果:SDS:40;SAS:60;EPQ:N:65、E、30、P:40、L:30.根据求助者的测验结果,考虑求助者为内向不稳定型人格特征,有焦虑情绪。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一下问题: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焦虑、烦躁、后悔,注意力不集中,入睡困难,噩梦多、食欲下降。
1、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及依据是:一般心理问题。依据如下:
(1)该求助者历年体检正常,其心理问题没有器质病变的基础。(2)根据区分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统一,心理活动协调、一直,人格相对稳定,自制力完整,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3)该求助者心理问题与找工作有关,由现实刺激引发,于其处境符合,没有变形的内心冲突,可以排除神经症性问题。(4)该求助者心理问题仅局限于找工作上,没有出现泛化,且持续一个多月,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5)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特点是:由现实引发,持续时间一个多月,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训程度轻微,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要点。
据此,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但是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刺激比较强列,应该引起注意,避免快速泛化,演变成严重心理问题。
3、对该求助者需要做的鉴别诊断如下:(1)与躯体疾病相鉴别:该求助者有睡眠问题和食欲下降等躯体症状,但历年体检正常,可以排除器质性病变。(2)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根据区分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心理活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自制力完整,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3)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该求助者心理问题与找工作有关,由现实性刺激引发,于其处境相符,没有变形的内心冲突,可以排除神经症性问题。(4)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该求助者心理问题仅局限于在找工作上,没有出现泛化,且仅持续一个多月,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4、该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如下:
(1)生理因素:该求助者为23岁,男性,工作问题是该年龄段的主要问题。(2)社会因素:a存在负性生活事件,没有被大企业、大公司录用。b、家庭教育中,父母对他的要求高,对他的教育也不准确、客观,如名牌大学毕业生才能分配好工作。c该求助者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3)心理因素:a、存在明显的认知错误:“不是名牌的大学毕业生,就找不到好的工作”。认为只有到大公司才算是好的工作。b缺乏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自己没有被录用,就不知道怎样去解决。C、被焦虑情况所困扰,不能自己解决。D、人际关系方面与同学交往少,缺乏沟通与交流。E、人格特征:较内向,追求完美,争强好胜。
案例二:
求助者,女性,26岁,离异,国家公务员。
主诉:心情紧张,烦躁、爱发脾气,睡眠差等三个月。
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是独生女,相貌一般,衣着整洁,精神紧张,身体不放松,咨询过程合作。父母均是国家干部,母亲要求很严。自幼性格活泼、外向,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大学期间与同班同学确立恋爱关系,大学毕业后结婚,婚后一年离异,无生育史,现于父母同住。求助者平时对自己要求严格,自尊心很强,人际关系良好,能胜任工作,业绩优秀。三个月前,一位男士向求助者示爱,她不知道如何对待,一想起此事就紧张,听别人谈婚姻问题也心烦,对婚姻担心、畏惧,不想吃东西,工作中也出差错,被领导批评。求助者感到痛苦,曾和家人及朋友诉说自己的苦闷,但仍然无法解决问题,希望咨询师能给于帮助。求助者家族无精神病史。体检正常。
依据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该求助者在心理、躯体方面的主要症状是:有内心的冲突、焦虑、紧张、烦躁、痛苦、情绪不稳定。在躯体方面的主要症状是:睡眠差、食欲下降。
2、对该求助者做出诊断的程序是如下:(1)分析求助者问题是否具有器质性病变基础。(2)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和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3)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类型,与神经性症性问题相鉴别。(4)分析求助者的情绪是否泛化。(5)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持续时间、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影响程度。(6)形成初步诊断。
3、对该求助者需需选用的心理测验如下:(1)、可选用MMPI测验,用来探寻求助者的病理人格以及做精神病的鉴别诊断。(2)可选用SAS测验,以评估求助者在焦虑方面的状态及程度。(3)可选用SCL-90测验,以了解求助者对自身症状的评估程度。
4、可以从五个维度评估咨询效果:(1)、该求助者的主观体验:其对焦虑、烦躁等症状改变方面的主观体验是评估咨询效果的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指标。(2)该求助者适应社会的情况:能否恢复到以前正常的社会功能状态也是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指标。(3)该求助者周围人士的评价:其家人、亲朋好友及同事对该求助者改变情况的 1
评估也是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指标。(4)心理测验的结果:根据咨询前后心理测验的结果的对比,可了解该求助者在症状及程度方面的改变,这是评估咨询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5)咨询师的观察:咨询师可根据观察,评估该该求助者的内心痛苦、社会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症状改变等情况,这是评估咨询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案例三:
求助者,女性,32岁,大学毕业,已婚,公司会计。
主诉:心情不好,烦躁,内心苦闷,爱发脾气等三个月。
求助者主诉:三个多月前,偶然发现丈夫有外遇。我想这婚姻是完了,想离婚。但离异的姐姐极力地劝阻,说为了孩子,也为了不让父母受太大的刺激,就凑合着过吧,再说就算离婚也一样找不到真正可以依靠的男人。虽然丈夫发誓痛改前非,但是我觉得狗还能改得了吃屎?男人真不是好东西,都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我一天到晚就想这事,白天吃不下饭,晚上睡不好觉,每天都打不起精神。最近工作上又出错,受到领导的批评,心里很着急,晚上就更睡不着觉了。我怕长此以往,生活和工作会越来越糟糕,所以来看心理医生,希望您能帮我摆脱现在的苦恼。
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进入咨询室,衣着整齐,举止得体。愁眉不展,烦躁不安,思路清晰,说到伤心处,情绪激动,多次哭泣,求助愿望迫切。出生在干部家庭,生活条件优越,是父母最小的孩子。母亲脾气大,父亲很和气。家教非常严,母亲对孩子们交朋友、出门和回家的时间都严格的控制,但在吃、穿、用上很溺爱。性格外向、活泼,但好朋友不多。身体健康,近期未换躯体疾病。与丈夫经同事介绍相识、结婚,两年前生一子。三个月前,发现丈夫有外遇。想离婚被家人劝止。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一下问题:
1、该求助者在心理方面的主要症状是:情绪低落、情绪不稳、焦虑、紧张。
2、对该求助者应作如下鉴别诊断:(1)与躯体疾病相鉴别:该求助者有睡眠问题和食欲下降等躯体症状,但近期未患躯体疾病。可以排除器质性病变基础。(2)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心理活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自制力完整,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3)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该求助者心理问题与婚姻有关,由现实性刺激引发,与其处境相符,没有变形的内心冲突,可以排除神经症性问题。(4)与抑郁发作相鉴别:抑郁发作的诊断要点是每天大多数时间情绪低落或兴趣减少,并且持续两个月以上。该求助者的情绪问题中不包括心情不好的症状,但是,没有快感缺失、兴趣下降,自我评价低等症状,程度较轻,可以排除抑郁发作。
3、还应收集该求助者如下的资料:(1)是否做过心理测验、施验的项目及测验结果。(2)婚姻、家庭中其他重要事件与原因,家庭的现状与过去的比较等。(3)以往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4)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5)对未来的希望。(6)早年回忆,有无负性情绪记忆。
4、在摄入性谈话中要注意:(1)态度必须保持中立。(2)提问中避免失误。(3)不能讲题外话。(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的语言阻止或转移该求助者的谈话内容。(5)在摄入性谈话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结论。(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
案例四:
求助者,男性,汉族,28岁,未婚,外企公司职员。
求助者自述:于一个月前开始出现烦躁不安,总感觉焦虑、紧张,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即使睡着了,梦也很多。容易醒,但尚能入睡,早晨醒后感觉头疼,疲劳,全身酸痛。自己是做销售工作的,与客户见面谈生意时,感觉心慌意乱,注意力不能集中,虽然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总觉得心理踏实。日常工作能够正常地应付,但效率有所下降,内心感到烦恼、痛苦,曾到医院看医生,未发现躯体疾病,被给口服安定类药物,情况未见明显的改善。
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家庭中未发生过重大事故。家中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由于是独子,很受父母宠爱,同时管教也很严厉,养成了做事情追求完美的习惯。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喜欢安静,很少和同伴玩耍,做游戏,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一直名列前茅。
参加工作后,由于比较认真勤奋,业绩突出,颇受领导赏识,是同事公认得得业务尖子。一个月前,在于客户签订一份合同时,自行决定了某些合同的内容,受到领导的严厉批评,感到后悔、自责。自此开始变得敏感,在于客户进行业务洽谈时,精神总是感到紧张不安,怕出问题。虽然如此,但是工作、生活的其他方面未受到太多的影响。
1、求助者目前状态如下:
(1)精神状态:注意力不集中,紧张不安,焦虑,后悔,自责。
(2)生理功能状态:头痛,疲劳、全身酸痛,睡眠障碍。
(3)社会功能状态:工作效率下降。
2、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严重心理问题。根据如下:(1)该求助者针对躯体症状有求医行为,未发现躯体疾病,故其心理问题没有器质性病变基础。(2)根据区分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自制力完整,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3)、该求助者心理问题与工作失误有关,由现实刺激引发,与其处境相符,没有变形的内心冲突,可以排除神经症性问题。(4)该求助者心理问题虽局限在工作问题上,但已经出现泛化,具体表现为:不仅对前次签合同的失误感到自责和后悔,而且现在只要与客户见面谈生意就心慌意乱、疲惫、全身酸痛。因此,无法排除严重心理问题。(5)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特点是:由现实刺激引发,持续时间一个多月,有一定程度的痛苦,社会功能轻度受损,但是负性情绪的反应对象已经泛化。
据此,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3、确定谈话内容和范围应依据以下参照点:(1)该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
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进行谈话。(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谈话目标。(5)谈话目标中若有一个以上的内容,应分别处理。
4、求助者的权利:(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案例五:
求助者,女性,汉族,35岁,大专文化,中学教师,已婚。
求助者自述:近三个月来一直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经常感到委屈,有时独自落泪,认为现实是冷酷无情的,觉得对许多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来,工作、生活没有意思,对未来的婚姻悲观、失望,认为夫妻感情已经走到了尽头,终日生活在悔恨和痛苦之中。吃不下饭,睡眠很差,白天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容易急躁,遇到一点小事就爱发脾气,多次想来咨询,但又鼓不起勇气,在朋友的再三鼓励下,前来咨询就诊。
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的疾病。从小性格较内向,听话,在大人的眼里是个乖孩子。但父母要求较严格,从小到大学习和生活一帆风顺。24岁时与现在的丈夫自由恋爱结婚,婚后夫妻感情融洽,感觉很幸福。
三个多月前,他突然发现丈夫与一位年轻的女子有不正当的关系,当时就觉得天要塌下来了,非常气愤,悔恨交加,与丈夫吵了一架。虽然丈夫一直表示悔改,但是自己就是不能原谅他。曾想到离婚,但顾虑重重。离婚吧,自己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别人会怎么看自己;不离吧,自己又不愿意这样生活下去。
在这种矛盾之中,日渐憔悴,情绪低落,脾气变得暴躁。遇到别人谈论婚姻话题时,就特别铭感、脆弱,后来甚至看到年轻人谈恋爱,都敢到受不了,虽然还能坚持工作,但是主动性较前降低,生活的兴趣也不不如从前了。自己也想通过一些途径改变现状,如向朋友倾诉,寻求帮助等,但始终难以解脱,故前来进行心理咨询。
1、该求助者的主导症状是抑郁,初步印象是严重心理问题。
依据如下:(1)该求助者终日悔恨和痛苦,对许多事情提不起精神,觉得工作、生活没有意思,对未来悲观、失望,这说明存在明显的情绪低落。(2)该求助者主动性下降,生活兴趣大不如前,这说明存在明显的兴趣减少。(3)该求助者有易激怒、注意狭窄等情绪症状以及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等躯体症状。(4)该求助者迫切地希望改变上述状态。
综合分析,确定该求助者的主导症状是抑郁,而且程度比较严重(上述症状每天持续存在,并且已经三个多月),抑郁已经泛化(表现在遇到别人谈论婚姻问题时,就特别敏感、脆弱)。
2、选择谈话内容的原则包括(1)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2)积极(3)有效。
3、与该求助者进行摄入性谈话时的注意事项包括:(1)态度必须保持中立(2)提问中避免失误(3)咨询师在摄入性谈话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谈话内容。(4)不能用指责、批评性的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谈话内容。(5)在摄入性谈话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作结束语,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
4、咨询效果的评估时间和评估方法如下:
(一)咨询效果的评估时间:(1)在开始一次或几次咨询后进行评估(2)在咨询结束前评估(3)在咨询后追踪复查时评估。
(二)咨询效果的评估方法(1)对照咨询前后的心理测验结果进行评估(2)根据该求助者的自我报告进行评估(3)根据该求助者家人、朋友、同事的报告进行评估(4)根据该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的改变程度进行评估(5)根据咨询师对该求助者各方面的观察进行评估。
案例六
求助者,女性,汉族,28岁,大学学历,公司职员,未婚,求助者自述:近两个月来,总是反复地思考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如“洗水果时是多用点水好,还是少用点水好”、“削待皮的蔬菜如黄瓜时时。是去皮厚点好还是薄一点好”等等,虽然认为想这些事情没有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住,继而出现洗衣服时总是担心洗不干净而反复洗涤,为此耽误了许多时间,正常的工作、生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逐渐地脾气变得急躁,遇到一点小事就爱发火,经常感到疲惫,做事情的兴趣也不如从前,还出现了睡眠困难,经常要到凌晨一两点才能入睡。感到很苦恼,迫切希望能够得到咨询师的帮助。
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的疾病。两个多月前,求助者再报纸上偶然看到一片报道说现在的许多蔬菜和水果都含有大批量的农药,对人体有很大的损害,食用前最好多洗几遍或去皮食用。自此,求助者在洗菜和水果时,就变得很紧张,总是担心农药去不干净而反复洗,情况逐渐地加重而不能自控,甚至是要是洗的东西都要反复洗。后来又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想法,走过天桥时,总想着跳下去,为此感到害怕,尽量避免走过街天桥。由于这些问题的困扰,求助者的工作、生活受到了影响,但尚能正常坚持,只是感觉苦恼,希望尽快解决。
依据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求助者目前的主要症状是:强迫洗涤,强迫意向,回避行为,易激怒,兴趣减退,睡眠障碍。
2、对该案例的诊断是: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依据如下:(1)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涉及生活中不太重要的事情,且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2)痛苦的情绪体验持续时间为两个月,未超过三个月。
(3)精神痛苦程度较大且难以解脱,对工作和生活有一定程度的影响。(4)心理冲突的内容泛化。(5)本案例虽有强迫症状,但持续时间较短,社会功能受损程度不重,未达到神经症的诊断标准,故考虑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3、对该求助者的心理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定性分析:(1)通过判断正常心理活动与异常心理活动的原则分析。该求助者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符合统一性原则,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其个性相对地稳定。故求助者的心理活动在正常的范围。(2)从该求助者的“求
医行为”来判断,本案例的求助者表现为强烈的求治愿望而主动求医。(3)从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程度来分析,本案例的求助者能认识到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也能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希望能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解决。
4、判定咨询目标是否有效,应该具有以下要素:(1)具体。目标不具体,就难以操作判断,目标越具体,就越容易见到效果。具体的目标是应该受终极目标指引的具体目标,而不是孤立的具体目标。(2)可行。目标没有可行性,超出了求助者可能水平,或超出了咨询师所能提供的条件,则目标就很难达到。此外,经济条件等因素也会成为影响可行性的因素。(3)积极。目标的有效性,在于目标是不是积极地,符合人们发展的需要。(4)双方可以接受。咨询目标应该由双方共同商定。若双方的目标有差异,则应通过双方的交流来修正。若无法协调,应以求助者的要求为主。若咨询师无法认可,也可终止咨询关系或转介給别的咨询师。(5)属于心理学性质。对于不牵涉心理问题的来访,一般不属于心理咨询的范围。(6)可以评估。目标无法评估,则不称其为目标。及时评估,有助于看到进步,鼓舞双方信心,可发现不足,及时地调整目标或措施。(7)多层次统一。咨询目标是多层次的,既有眼前目标,又有长远目标;既有特殊目标,又有一般目标;既有局部目标,又有整体目标。有效地目标应该是多层次目标的协调、统一。
第二篇:心理学问答题
心理学问答题
第一部分 心理学简答题
第二章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
1、【注意时的外部表现】
2、如何利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3、【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4、【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5、【小学儿童注意有意性(有意注意)的发展】
6、【发展观察力的意义?】
7、【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观察力?】
8、【小学儿童观察能力的发展(发展水平)分为四个阶段】
9、【小学儿童观察品质的发展与特点】
10、简述知觉的特性。
11、【小学儿童对描绘在纸上堆积在一起的立方体数常常不能正确确认,而且总是多判,为什么?】
第三章 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
12、【简述记忆的类型】
13、【表象的作用?】
14、【小学儿童保持的特点?】
15、【教会儿童提高识记效果的方法?】
16、【怎样合理地组织复习?(怎样进行复习最有效?)】
17、【掌握一些回忆的策略】
18、【小学儿童想象的发展的特点】
19、【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想象力?】
20、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记忆能力?
21、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想象能力?
第四章小学儿童的思维
22、【简述思维的种类及其含义】
23、【简述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什么?】
24、【简述小学儿童思维概括水平的发展?】
25、【简述并举例说明小学儿童掌握概念的三级水平?】
26、【简述小学儿童对数的概括水平可划分为五个等级?】
27、【简述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
28、【简述解题的过程】
29、【思维品质的判断指标有哪些?】
第五章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 30、【简述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31、【简述小学儿童情感的特点】
32、【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情感?】
33、【简述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
34、【简述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35、【简述小学儿童意志发展的特点】
36、【简述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意志?】
37、【在养成教育这个方面,有经验的教师通常采取以下做法:】
38、教师如何帮助儿童正确地对待挫折?
39、如何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小学儿童的意志?
第六章品德
41、【简述运用强化手段培养预期的行为结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42、【什么是说理法?运用说理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43、【 简述为什么应少用、慎用惩罚?】
44、【简述运用惩罚时应注意的问题:】
45、【为什么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出现“马鞍型”现象?】
46、【什么是榜样示范法?为儿童提供榜样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47、小学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规律
48、【简述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49、【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50、【简述小学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一般趋势】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51、【简述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
52、【简述班级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
53、【简述影响班级人际关系发展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哪些?】
54、【简述如何对班级中的小团体进行引导?】
55、如何调节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56、【你认为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发展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在什么地方?在改变这种消极的教学模式上有何设想?其出发点是什么?】
57、【如何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和原则?】
58、【 如何调整处境不利儿童在集体中的地位?】
第八章个性
59、【简述个性的特性】
60、【为什么说个性最本质的特点是社会性?】
6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62、【简述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包括哪几个方面?】
63、【简述小学儿童在入学头几年,成就需要的发展表现如下:】
64、【*小学儿童兴趣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65、【简述如何引导和培养小学儿童的兴趣?】 66、【心理学中的个性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个性”有什么区别?】
第九章自我意识
67、【简述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几种表现】
68、【简述小学儿童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69、【简述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主要有如下几点】:
70、【简述如何通过交往活动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
71、【你认为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还是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对其今后的发展成长更为不利?为什么?怎样对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进行个别指导?】
第十章小学儿童的能力、气质、性格
72、【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73、【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能力?】
74、【如何根据学生不同气质类型进行相应的教育?】
75、【简述性格的特征】
76、【简述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77、【简述小学儿童性格的特征】
78、【如何培养孩子获得良好性格?】
79、【简述小学儿童能力的差异(特点)】
第十一章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80、【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
81、【怎样理解年龄特征这个特点?】
82、【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第二部分 心理学论述题
1、如何运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你若是低年级的老师,将怎样考虑学生注意的特点组织教学?)
2、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观察力?
3、记忆品质有哪些?联系实际说明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记忆品质/记忆能力?
4、联系实际说明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想象能力?
5、联系实际说明如何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6、论述创造性思维及其品质的培养
7、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意志?
8、从总体上如何估价小学阶段儿童品德的发展?
9、分析逃学与离家出走的原因以及教育的措施
10、如何调节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11、如何提高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能力,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发展?
12、试分析儿童性格形成的原因和培养方法。
1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第三篇:心理学问答题复习
1.简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答: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专门研究发生在教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研究学生在学生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2.谈谈形式运算阶段中个体思维发展的特点。
答:形式运算阶段是指从11岁到15岁的年龄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个体的认知已经超过了现实而无需以具体的事物为中介。他们不仅能从具体的事实出发,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个别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他们不但能思考和检验单个命题,而且还能发现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3.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答: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他认为儿,儿童智力发展有种水平,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另一种水平是在现有的基础上,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这两种水平状态之间的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好的教育,不是追随在发展过程之后,而是在于超越发展过程,引导发展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学前教育必须研究和确定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选定合适的教育内容,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不断促进学前儿童从“现有发展水平”向“最近发展区”发展。即先行教育原则。4.论述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答: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和同辈群体。
不同的父母的教养方式,使儿童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研究者者根据寄望和反应两个维度,把教养方式分成了四种类型:专制型、威信型、放任型和忽视型,专制型的父母对孩子只有寄望,没有反应。也就是说只给孩子立规矩,要求孩子无条件遵守,不关心孩子的诉求,不与孩子沟通,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表现出胆小、缺乏独立、不敢负责、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等人格特征。威信型的父母对孩子既有寄望也有反应,既给孩子立规矩,并以身作则,同时征求孩子的意见,与孩子沟通。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独立、负责、勤奋和重成就以及友善、合群、自信等人格特征。放任型的父母只对孩子有反应却没有寄望,表现出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在这种溺爱的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表现出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人格特征。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既没有寄望也没有反应,表现出对孩子不闻不问,漠不关心,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缺乏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不同家庭教养模式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就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孩子的人格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的的品德修养、知识经验、教育和教育技巧、对学生的态度等,对学生社会化和人格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友爱和谐、平等互助的班级环境也对孩子人格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后同辈群体是儿童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物,同时它又为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化发展提供了社会模式或者榜样。因为儿童习惯将同伴的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物,这种社会比较高处是儿童建立自我形象和自我尊重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社会过程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5.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什么特点?如何指导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答: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发生突变的时期,并构成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特点,因为这个时候生理发展加速,反省思维能力开始出现。由于青少年反省自己的行为后果,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行为的后果,他们更多开始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长相、衣着打扮和言谈举止。
因为青少年处在一个这样“急风暴雨”时期,所以对他们的指导也是很有必要的。这 就包括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通过对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行为动机、个性品质的分析和评价,并要求他们对自己的思想、学习、和工作进行小结;培养他们写日记、与朋友谈心的习惯;通过自我鉴定等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批评的精神。其次就是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
首先,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帮助学生建立自尊感。这时他们已经把自己当做一个大人看待,希望别人尊重他们的意见,也愿意承担一些比较艰巨的任务。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独立性要求,给予他们一定的独立自主和自治的权利,虽然的他们的主张、意见、要求和理想,不可避免地带有幼稚、片面的、脱离实际的、脱离实际的东西,但是要看他们的趋势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对他们积极向上、合理的意见和要求,应充分肯定,并尽可能给予满足,对他们不合理、消极的的意见和要求,应耐心说服教育,决不能以粗暴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其次帮助学生克服闭锁性和自卑感。解决有闭锁性的问题的学生关键在于要取得孩子的信任感。对于有自卑感学生的问题就在于要帮助他们的正视自己目前的不足,正确评价自己,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适宜的对策,多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加他们的个人价值感,并逐步恢复自信心。
最后就是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首先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锻炼自我控制力。在实践活动中和,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多分析主观原因,从中发展个体自我的控制方面的不足,无疑对提高自控力有很很实际的帮助作用,其次就是教授自我控制的策略和方法。
6.智力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根据这些差异进行教学?
答: 由于智力是个体的先天因素会让后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与群体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量和质的不同。量的差异是指个体与其同龄团体的常模比较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分数的差异。质的差异是指个人智力构成成分的差异。此外,智力差异也表现为成熟时间的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的差异、年龄的差异和种族的差异。
孔子有云:“因材施教”。所有要根据这些差异来进行教学,如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就是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最后就是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7.认知方式主要包括哪些内型?
答:包括场依存型认知方式与场独立性认知方式,冲动性认知方式与沉思型认知方式,整体认知方式与序列型认知方式。
8.举一个合作学习的例子,试述合作学习的课堂中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合作学习的利与弊是什么?
答:比如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主要起以下几种作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建立良性的内部依赖关系,让学生体验到自己需要同伴的支持、解释和指导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让小组成员明白自己的学习职责,在相互合作中仍能进行独立学习;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如如提出建设性的反馈意见、发动所有成员参与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让小组成员学会相互监控,以保证小组能富有成效地工作;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根据小组的学习目标和成员年龄,合理分配角色以促进小组成员的合作与学习。
总体来说,合作学习的利大于弊,利的表现在于合作学习时的小组交流、争议、意见综 合等有帮助于学生建构新的、更深层的理解;小组互动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不平衡,从而使个体质疑自己的理解,并寻找新的解释,最终导致新的认知平衡;此外,在社会互动中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达成对问题的共同理解,建立起更完整的表征,而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合作学习的弊表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成为课堂教学的“摆设”,小组合作学习简单化,形式化.2,教师采用小组学习策略准备不足,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课堂秩序混乱.3,小组分工不明确,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学困生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4,小组合作学习所讨论的问题没有思考性,启发性,探索性,学生没有讨论的兴趣,浪费教学时间,教学效率事倍功半.这些有待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改进.9.奥苏伯尔认为,什么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
答:第一,学生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联系起来的倾向性。
第二,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即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学生在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范围之内的,没有超越其认识的可能性或水平。
第三,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即学生认知结构中必须有能帮助其理解新观念的适当的知识经验。
奥苏伯尔认为,在意义的学习中,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学习。
10.建构主义为什么提倡合作学习? 答: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真实的学习环境和社会互动两个因素,合作学习需要充分体现这些要素的意义。合作学习时的小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帮助于学生建构新的、更深层的理解;小组互动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不平衡,从而使个体质疑自己的理解,并寻找新的解释,最终导致新的认知平衡;此外,在社会互动中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达成对问题的共同理解,建立起更完整的表征,而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1.我们曾经上得很成功的课,在另一个班或是下一次也一定能成功的吗?为什么?
答:不一定成功。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理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备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即学生必须要具有有意义的倾向。即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联系起来的倾向性。二是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即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学生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范围之内的,没有超越其认识的可能性和水平。三是学习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即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帮助其理解新观念的适当的知识经验,以便能和新知识进行联系。只有具备这三种条件,学生的学习次才可能积极和主动。建构主义学习观也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等。这些都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帮助学生在将要开展的学习中有用的经验从背景中调出来。为此,教师在教学前必须了解学生,即了解学生具有有些什么知识,哪些可以利用,怎么有效地引导学生调出有用的知识经验等。而不能只看着教材、教学大纲去千篇一律地“备教材”,简单照搬。事实上,相同的教材内容对不同的学生,确实难以沿用同一的方法。否则,势必成为机械学习。12.当学生考试失败后,如何指导他进行正确的归因?
答: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这是激发学生的学生动机,形成良好的归因模式的重要方式。其次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自信。教师可通过将学习任务分成小步子,以提供其成功的机会;强调学习目标而不是表现的目标,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学习目标。相反,表现目标只会产生少数的成功者。容易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将失败归因于不可控的能力因素。并因此不再做出努力。此外,对于低成就的学生,还必须教授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知道他们的成功或失败取决于在学习中使用策略的努力程度。13.如何利用学习结果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学习结果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所学的知识增多,学习成就的取得可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等,从而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学习动机。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结果的成功率,如来一次不是很难又不是很容易的测试,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结果的成功,从而提高他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其次多让学生在课堂里面体验到学习结果的成功。尽量不要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失败的感觉,如回答不出问题等。
14.什么是自我效能感,怎样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
答: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形成适当的预期来实现。教师可以尝试学生回答一些涉及“可能自我”看、的观念性问题。设想可能自我,可以引发学生更高的成就动机,其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但教师应注意在课堂上尽量避免让学生获得直接的失败经验,如对提问回答不出。
此外,可以通过提供挑战性任务来实现。虽然尝试容易的任务可能会较快取得进步,但学生较难从中了解自己的解决挑战性任务的能力;反之,如果尝试太难的任务,负面的结果又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长期动机。
15.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越强,其学习效率就越高吗?为什么?
答: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表现为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因为学习动机强的学习,通常学习目标明确,所激起的紧张性使其能更好的认真、专心地投入学习,学习效率就高,而这又将有助于最终获得好的学习成绩。但是,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成正比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以学习行为为中介的。学习行为不仅受学习动机的影响,还可受其他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学习基础、学习方法、智力水平、任务难易、教师指导等。正因为如此,过分强烈的学习动机容易使学生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焦虑状态中,这样反而使其注意和知觉的范围变得过分狭窄,思维缺乏灵活性,限制了学生正常的智力活动,而影响到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16.早期的迁移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关系转换理论说等。
形式训练说的基本要点是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训练得以发展和加强,得到训练的官能可以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即一种官能改进了,其他所有的官能也会在无形中得以加强。
共同要素说的基本要点是只有当两种学习情境中有相同的要素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学习的迁移。
经验类化说的基本要点是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能概括出他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主体将所获得经验类化。
关系转换说的基本要点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共同的成分,即对情境一切关系的理解和顿悟是获得一般迁移的最根本的要素和真正的手段。
形式训练说的解释是从唯心主义观点出发的,共同要素质疑并提出一种新的观点,强调发生迁移的关键在于只有当两种学习情境中有相同的要素时才可能发生迁移。但是它将迁移局限在有相同的元素,而未考虑学习者内在训练过程及其他的主观因素,否认了迁移过程中的复杂的认知活动,有一定的机械性和片面性。经验类化说是在共同要素的基础上提出来,但是它强调有相同的元素只是发生迁移的前提条件,而关键在于学习者在两种学习活动中能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原理来。关系转换说强调的是行为和经验的整体性,更重视学习情境对原 理原则之间关系的顿悟在迁移中的重要作用。17.在教学中如何应用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迁移?
答:1.精选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5.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18.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迁移的因素包括相似性、原有的认知结构与学习定势。
相似性包括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的相似性与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相应的背景水平、原有经验的组织性与相应的认知结构和策略。19.举例说明什么积极迁移? 答:积极迁移就是一种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积极的影响。如一种学习是使另一种学习所需要的时间减少了;或者是使另一种学习深度增加、单位时间内的学习量增加;或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使得学生证顺利地的解决面临的问题等。20.“题海战术”对迁移有什么影响? 答:“题海战术”意味达到某一任务,进行大量的,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的做相关的习题,并考虑其质量和效率。“题海战术”不会使学习者得到有效的迁移,因为学习的迁移不只是单靠大量的做题就可以得以实现的。迁移不是主动的,它受制于各种条件的,如果“题海战术”没有考虑这些条件,就很难发生迁移。如相似性,“题海战术”如果没有考虑到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的相似与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只是考虑到数量上的话就会影响到迁移。
21.怎样在课堂上提高知识直观的方法?
答:灵活运用各种直观的形式。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性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22.如何利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性对象的特点?
答:想要在直观过程中获得有关的知识,首先必须注意和观察直观对象,而要想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而要想有效地观察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1)强度率。指作为知识物质的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像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因此,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使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2)差异率。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在物质载体层次方面,应通过合理的板书设计、教材编排等方面恰当地加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在知识本身层次方面,应合理地安排新旧知识,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3)活动率,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为此,应注意在活动中进行直观,在变化中呈现对象,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新知识的物质载体。使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4)组合率。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老被人们所清晰地感知。因此,教材编排因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的停顿。23.简述课堂上有效的概括方法?
答:1.用好正、反比例。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自觉地进行概括 24.学生日常直觉经验中常常具有与科学理论相违背的体系,例如“大地是扁平的”、“太阳围着地球转”、“重的物体会很快落下”等。请问这是什么现象?该如何处理? 答:这是一种错误观念的现象。要转变错误观念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1.引发学习者对原有观念的不满
2.使学习者意识到新观念的可理解性。3.显示新观念的合理性。
4.使学习者意识到新观念的有效性。25.简述保持知识的方法。答:1深度加工与主动参与。2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26.在技能行程中,指导和示范有什么作用?
答:学习任务本身的界定及说明或演示学习任务的性质,指导 27.智力技能就是智力吗?为什么?
答:智力技能不是智力。智力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而智力
第四篇:三级咨询师问答题总结
主要问题要点:
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躯体症状: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疲惫,头痛,心悸,胸闷,头晕,植物神经方面都是躯体方面范畴,躯体检验结果
精神症状:认知、情感、意志行为
记忆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烦躁,紧张,易激惹,恐惧,痛苦,想哭,情绪低落,情
绪不稳定,兴趣下降,意向下降,精神异常范畴,异常症状,如妄想,幻觉,思维奔逸,强制性思维
社会功能状况:学习(工作)效率下降,社交减少,与外界接触不良
对求助者的诊断是什么?[初步印象?]诊断的依据是什么?诊断程序?
(1)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躁狂抑郁-----
(2)神经症,强迫症、疑病症、恐怖症(社交恐怖症)、焦虑症(惊恐障碍)、神经症
(3)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
严重心理问题: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两月以上半年以内,内容
泛化充分泛化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诊断程序
1)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主客观世界统一,知情意协调,人格的相对稳定。
2)典型症状:(如上描述)内容是否泛化
3)内心冲突是否常型:[是否有道德色彩;与现实处境联系]
4)自知力:自知力完整,自知力功能不全,无自知力。
5)求医行为:主动、被动、强迫
6)病程持续时间。
7)社会功能是否受损。
8)是否有器质性病变
9)心理测量证据
鉴别诊断:
关键特征,典型症状、自知力
按现行标准:CCMD-3;ICD-10,[基础P285]
区分:现象相近,性质相似。
神经症诊断:根据许又新教授神经症评分评为,神经症诊断成立
神经症主要特点:
强迫性神经症:
因为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而造成的精神痛苦
疑病性神经症三种症状
1、对健康过虑
2、对身体的过分关注
3、感觉过敏和疑病观念
恐怖性神经症
1、害怕与处境不相称
2、感到痛苦,伴有显著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
3、对所怕处境的回避,直社会功能受损
焦虑性神经症
1、焦虑的情绪体验
2、焦虑的身体表现(运动性不安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
神经衰弱
1、与神经易兴奋相联系的神经易疲劳
2、情绪症状主要有三个方面:烦恼;易激惹;心情紧张。而且必须有以下三个特点:
a痛苦,且常向别人倾诉,寻求帮助或治疗;
b感到控制或摆脱不了;
c时间之久与生活事件和处境不相称
3、常见的生理障碍:睡眠障碍;头部不适感;个别内脏功能轻度或中度障碍
抑郁神经症
1、情趣下降或丧失
2、悲观
3、无助感
4、疲惫感
5、自我评价低
6、感到生命没有意义
7、持续症状至少两年
与抑郁症相区别
求助者心理障碍(问题)的原因
1)生物原因:遗传,青春期,更年期,慢性疾病
2)心理原因:负性记忆,错误认知,个性特征,不良归因倾向,新旧观念冲突等。
2)社会原因:负性事件,社会支持系统,家庭、工作环境影响,交际能力等。
对求助者应选择哪些心理测量
(1)MMPI测查精神病性障碍,人格障碍等
(2)SAS,SDS,SCL-90测查情绪,症状程度等
(3)16PF;EPQ测查人格性格;
(4)LES测查生活事件压力
(5)WAIS、RAVEN测查智力、认知水平
制定心理咨询方案
阳性强化法
适应症:行为障碍
基本原理:
以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为理论基础,认为一个习得的行为得以持续,一定是被它的结果所强化,如要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虽然惩罚也可消除某种行为,但奖励对行为影响力更大。因此,要合理安排阳性强化,漠视淡化异常行为,以接近目标结果。
工作步骤:
(1)明确靶目标。具体,可测量,可分析。
(2)监控靶行为。评定该行为频度,程度,后果对不良行为的强化。
(3)设计新行为结果。取代以往不良行为产生的直接后果
(4)实施强化。建立渐进强化表,出现适当行为及时强化
合理情绪疗法
适应症:非理性思维导致情绪障碍,神经症。年轻,智力文化水平较高效果明显
基本原理:
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辩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个体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ABC理论是它的核心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事件的看法信念;C代表继事件后,个体情绪反应下的行为结果。理情疗法认为,A不是引起C的直接原因,而是由于B个体对事件评价解释造成的。
工作步骤
1心理诊断。分析ABC,共同商定情绪,行为两方面目标。
2领悟阶段。三种领悟:
(1)信念引起情绪及行为后果;不是诱发事件本身;
(2)自己对自己的这些行为负责;
(3)只有改变信念才能改变目前症状。
3修通阶段。最主要阶段。运用技术让求助者放弃,修正非理性观念。技术:
(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产婆述黄金法则
(黄金法则: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2)合理情绪想象技术。想像最焦虑情境体验,改变想法重新体验,停止谈体会。
(3)家庭作业。RET自助表。较规范;RSA自我分析报告。
(4)其他方法。自我称理.自我奖励.自我惩罚.仃留于此.放松练习…
4再教育阶段。巩固疗效,重建认知及新行为反应模式。
▲ 默丝比五种合理与不合理信念区别与效果[P115]
▲ 埃利斯11种不合理信念[P123]
不合理信念的归纳:
绝对化的要求:是以自己意愿为出发点,认为事物应该是自己认为的那样。
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以部分评价整体。
糟糕至极:灾难性的预期。这种信念让人陷入极度负性情绪。
理情疗法帮助个体达到目标:
(1)自我关怀(2)自我指导(3)宽容(4)接受不确定性
(5)变通性(6)参与(7)敢于尝试(8)自我接受
目标的关键:
帮助求助者改变他们生活哲学中非理性成份,并学会现实,合理的思维方式。
合理情绪疗法实际是一种对有情绪障碍的人实施再教育的过程。
咨询基本知识:
对求助者进行心理咨询时,如何确定谈话的内容和范围?
如何能把握切入点?谈话内容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内容范围;把握切入点:[要围绕着谈话目标].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内容;
2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测评结果分析;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下达的谈话内容;
5若有多个谈话目标,应分别处理。
遵循原则:
1)适合其接受能力,符合其兴趣;
2)对其病因有直接针对性;
3)对其个性发展与矫正起关键作用;
4)对探索深层病因有意义;
5)对病症鉴别诊断有意义;
6)对改变态度有积极作用;
7)关键要把握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
阻抗的原因是什么? 阻抗有那几种形式?结合本案例谈谈阻抗原因?
原因:
1)成长带来的痛苦
2)机能性行为失调
3)对心理咨询师反抗
形式:
1)讲话程度上的阻抗:沉默;寡语;赘言
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假提问,谈小事,发泄
3)讲话方式上的阻抗:遗忘,顺从,控制谈话,东拉西扯
4)讲话关系上的阻抗:不履行约定,拉关系
如何转介?
1)本着职业道德,高度责任感,无法匹配下转介;2)须持慎重态度,征得求助者同意;3)对求助者介
绍新咨询师,对新咨询师介绍求助者并提供分析,但不宜泄露隐私;4)不能在求助者面前对新咨询师评头论足及指责,不得干预新咨询师的咨询活动;
求助者具有特征有哪些?[适宜条件]
1智力基础;
2咨询内容合适;
3人格基本健全;
4动机合理;
5有交流能力;
6对咨询有一定信任度;
7年龄适宜;
8行动自觉;
9匹配性好;
咨询效果以怎样机制起作用?咨询效果有效性的因素有那几方面?
不同咨询方法有效的共同因素有那些?
机制:
1)宣泄疏导,缓解情绪压力
2)鼓励倾诉,并针对性批导
3)探寻潜意识,提升领悟力
4)改进认知结构,学会合理思维
5)通过学习训练,建立积极有效的行为模式
6)帮助排除心理行为障碍,促进自然复愈与成长
有效性因素
1)一般有效性因素。主要是指求助者的求助动机;
2)特殊性有效因素。指针对性咨询
3)求助者身身潜力。主要指求助者领悟、成长、复愈的能力
咨询方法有效的共同因素:
(1)最基本共同点是双方建立和谐信任关系
(2)最大变量是求助者的求冶动机
(3)有一套双方相信的理论方法,对部题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
(4)咨询师本身特征,准确共性,善于接纳
(5)促进求助者认知转变,行为改善。启发求助者主宰意识,激发应变能力。
• 内心冲突特征
案例问答题常见形式 • 病程,时间
1对救助者资料搜集或整理? • 社会功能受损
资料来源、资料内容 • 求医行为、自知力
2主要症状或主要特点是什么? • 排除器质性疾病
生理、精神、社会功能 症状诊断
3初步印象是什么?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 生理症状
精神病、神经症、心理问题睡眠、饮食、心血管等
4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 • 精神症状
生物、心理、社会认知、情感、意志(行为)
5心理测验的选择或解释? • 社会症状
测验目的、测验功能个人与他人关系事件对案例如何处理?制定心理咨询计划? 原因分析
合理情绪疗法、阳性强化法 • 生物学
7咨询技能的基本知识?性别、年龄、躯体疾病
如:疗效评判维度、咨询目标要求等 • 心理学性格、认知不良、内心冲突 诊断依据 • 社会学 • 根据三原则,排除精神症。创伤、生活事件 • 典型症状:(具体描述)• 刺激特点(现实、诱发因素)
第五篇:心理学问答题
36、教师教学反思的几种方法①写反思日记;②详细描述③交流讨论④行动研究
37、学生认知差异研究对教学的主要启示。①教学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组织形式②教学应采用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方式③教学手段与学生认知差异相适应。
39、促进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方式①创设开放、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②注意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③引发认知冲突④鼓励学生交流
40、中学生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的主要表现。40、①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的形成②自我意识增强③品德的各方面相互协调,结构更为完善
41、课堂有效管理的目标①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②有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③学生能自我管理
你将怎样帮助她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2、①增强自我效能感:形成适当的预期,以体验到更多的成功。②设置合理的目标:目标应是具体、可行的并及时反馈、评价目标的实现状况。③进行归因训练:减轻或消除其习得无助感;教授其掌握些有效方法;形成良好的归因模式。
43、怎样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43、①遵循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规律;②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③熟练掌握心智活动规则和课题解答程序;④提供心智技能应用的机会。
36、教学反思的三种类型。
36、①对活动的反思②活动中的反思③为活动反思
37、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①学习者的心向②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③学生认知结构中有适当的观念
38、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①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强学习效果好②学习材料的难度不同,学生的个性不同,两者的关系不同③学习
效果可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9、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①深度加工与主动参与②运用记忆术③进行组块编码④适当过度学习⑤进行合理复习
40、学习策略教学的基本原则。①主体性原则②内化性原则③生成性原则④效能性原则
41、心理健康的标准①情绪稳定乐观②人际关系和谐③人格完整④正确的自我观⑤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⑥行为合理
43、怎样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迁移?①指出有效即积极迁移。②具体方法a.在真实情景中学习b.注意最初的学习程度c.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d.教授学习
36.帮助学生建构积极自我意识的措施。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②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自我体验
③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37.迁移在学校教育中的主要作用。①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②是各类学习的关键环节
③对学与教具有重要作用
38.错误观念的主要性质特点。①广泛性②自发性③顽固性④隐蔽性
39.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①预防精神病症,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②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③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
41.影响学生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②认知失调③态度定势④道德认知⑤联系实际
42.教育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①使任务更有趣②引发认知冲突③合理使用表扬④给予合适的反馈
37.简述发现学习的主要特点。(1)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只是最后的结果;(2)强调直觉思维;(3)强调内部动机,即从学习探索活动本身得到快乐和满足,而不是外部奖励;(4)强调信息的组织、提取,而不只是存储。
38.简述问题解决中常用的三种启发式策略。(1)手段一目的分析法。(2)反推法。(3)简化法。(4)类比法。
39.简述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及其构成。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40.简述课堂教学中提高知识直观的方法。灵活运用多种直观形式;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性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36、简述促进知识概括的主要方法。
36、(1用好正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自觉地进行概括
37、简述动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38、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中自律性的主要表现。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39、简述心理辅导中常用的行为改变方法。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惩罚法;(6)自我控制法
40、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的认知结构;(3)学习定势
41、简述专家型教师需具有的主要知识。1)特定的学科知识;(2)一般的教育学知识;(3)特定内容的教育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