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2015年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方案》编制
《2013~2015年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方案》
编制要求及技术说明
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展《2013-2015年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方案》项目复核的通知要求,为做好该项工作,提出如下编制要求及技术说明:
一、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贯彻落实国务院31号文件精神,认真总结中小河流治理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小河流洪涝灾害暴露出的新问题,进一步细化《总体规划》建设任务和项目安排,满足《总体规划》实施进度和加大中小河流治理投资力度的需要,指导各地加快项目前期工作,为力争完成《总体规划》目标和任务奠定基础。
《13-15年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方案》的编制要坚持遵循规划,依据《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建设任务、投资控制规模,细化落实治理项目。坚持突出重点,从实际出发,优先安排人口相对密集、洪涝灾害频发的河流河段治理、解决突出问题,注重治理效益。坚持统筹协调,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关系,协调好防洪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因地制宜,要根据河流特征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治理规模、标准和措施,尽量保持河道自然形态,防止侵占河道,促进人水和谐。坚持注重管理,在加快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的同时,要同步建立和完善河道管理机制,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巩固和保持治理成果。
二、编制范围与重点
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
涉及河流:《总体规划》提出的2013-2015年开展治理的2977条中小河流(简称“新河”)和《近期规划》中部分需要继续治理的河流(简称“老河”)。
重点河段:重点安排人口相对密集、洪涝灾害频发、防洪最薄弱急需治理的河流河段,优先实施“新河”上的治理河段及项目。
单个项目工程投资规模以及项目分类等与《近期规划》一致。
三、主要目标与工作内容
按照到2015年前实施完成《总体规划》确定的治理5000余条中小河流的目标要求,细化落实2013-2015年治理项目。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明确2013-2015年需要治理的中小河流。
根据《总体规划》提出的2977条各省区初选中小河流名录,以及省区原上报的相关治理项目成果,原则上尽量维持省区已上报的初选“新河”,但考虑到发生洪涝灾害后暴露的新问题,以及按轻重缓急确需调整的河流情况,可在保
持规划投资控制规模、及河流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适当置换调整。同时,对部分《近期规划》2209条中小河流中的仍存在突出问题需要继续治理的“老河”进行遴选和明确。
2、细化2013-2015年治理项目。
在明确2013-2015年需要治理的中小河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该河流最需要治理的重点河段,因地制宜地采取加高加固和新建堤防、河道疏浚、河势控制、护岸护坡等工程措施,合理安排治理项目,提出每条河流治理项目的主要技术指标、建设内容和工程投资估算。
3、提出优先实施的治理项目。根据《总体规划》提出的两档投资控制规模,省区对2013-2015年治理项目按照轻重缓急排序,按照突出重点和优先实施“新河”的原则,进一步提出优先实施的治理项目。
四、技术说明
(一)需要填报的河流表格
1、各省区需要填报的河流表格分为“表1:2013-2015年新河”和“表2:已有规划河流”2个表。
表1的表头上方提出的“新河控制条数”,是全国2977条“新河”中本省区的控制条数,“2009-2015年总规划条数” 是本省区“新河”控制条数与《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实施方案中本省区的“老河”数量之和,省区不得自行调整河流控制数量;“优先实施项目投资控制规
模”和“13-15年实施方案控制总规模”,是依据《总体规划》提出的两档投资规模,统筹分配给本省区的控制投资规模,是确定各省区治理河段项目数量以及进行项目排序的依据。
2、表1中所列2013-2015年初选中小河流(“新河”),是《总体规划》编制期间省区上报河流和排序意见的汇总成果,如河流确需调整,须在表中列出的“新河控制条数”不变的基础上,进行置换或增删;“新河”的流域面积指标应与水利普查相关成果相衔接,避免出入过大。表中提出的“优先实施项目投资控制规模”,应首先满足本省区“新河”一河一项目的投资需求,在此基础上,统筹考虑填报表中“新河”拟治理河段数量。
3、表2中所列已有规划中小河流,是《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实施方案提出的2209条中小河流各省区河流名录,如有需要继续治理的河流,通过填报表2中该河流13-15年增加治理河段数量进行确定,老河新项目的合计投资与本省区“新河”项目的合计投资总和,应控制在表1中提出的“13-15年实施方案控制总规模”之内。
(二)项目报表系统与项目排序
1、《13-15年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方案》中的河流及项目,均需要填报项目报表系统;为了便于全国汇总,请使用本网站下载的报表系统。
2、项目报表系统中的“项目录入表”第一列是序号列,本省区项目的排序结果反映在序号列中。省区在项目排序时,应按照突出重点和优先实施“新河”的原则,先安排“新河”一河一项目,再统筹考虑“老河”新项目和“新河”其他项目的安排。
3、项目报表系统应与填报河流表格同时进行,河流表格表中填报的指标及数量,应与项目报表系统汇总的结果保持一致。
(三)联系人及其它
各省区需要提交的成果是填报后的河流表格和项目报表系统,请于7月10日前将该两项成果表发送水规总院联系人韩素华和霍风霖,同时抄送相关流域机构。
报表系统联系人:
韩素华010-68785503(办),***,hansh@iwhr.com
霍 风 霖 010-62033377转8102(办),***,huofenglin@giwp.org.cn
第二篇:中小河流治理
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会在京召开,陈雷强调,要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科学治理
保质保量完成中小河流治理任务
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矫勇主持
本站讯 7月14日,水利部在京召开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会,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总结交流近年来中小河流治理经验,研究分析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进一步加快中小河流治理进行全面部署。水利部部长陈雷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加快中小河流治理任务繁重、时间紧迫、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科学治理,保质保量完成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水利部副部长矫勇主持会议,水利部总工程师汪洪出席。水利部总规划师、规划计划司司长周学文通报了全国中小河流治理总体进展情况。
陈雷对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说,近两年来,水利部、财政部会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坚持规划先行,明确责任分工,拓展投资渠道,健全管理制度,强化项目监管,创新建管模式。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启动以来,累计安排1800多个项目,涉及河流近1700条,目前已有330多个项目完工,综合治理河长6300多公里,1200多万人和1200多万亩农田受益。已完工和基本建成的项目在防汛抗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经过治理的河段还恢复和改善了河道生态功能,美化了人居环境,发挥了治理的综合效益,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陈雷深刻阐述了中小河流治理的重大意义。他说,经过多年持续建设,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但绝大多数中小河流未经系统治理,洪涝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城镇和农村安全。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小河流治理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中小河流治理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研究中小河流治理问题,制定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若干意见》,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再次对中小河流治理作出重大部署。加快中小河流治理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任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是完善防洪减灾体系的迫切需要,是对各级水利部门的重大考验。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清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以赴推进这项工作。
陈雷指出,加快中小河流治理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任务,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上来,把行动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花大气力,下真功夫,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进程。加快中小河流治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要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使水利更好地惠泽民生,造福人民。加快中小河流治理是完善防洪减灾体系的迫切需要,必须从完善我国江河防洪体系、确保防洪安全的高度,加快中小河流治理,提高防洪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中小河流治理是对各级水利部门的重大考验,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需要完成5000多条中小河流重点河段的治理任务,涉及8000多个项目,需要治理的河长高达6万多公里,年均需要完成1000多条中小河流、1600多个项目的治理任务,时间之紧、任务之重、强度之大、要求之高前所未有。
陈雷指出,中小河流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关系到区域防洪安全,也关系到流域防洪安全,还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坚持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建设、注重实效,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小河流治理综合效益,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一要立足防洪体系全局,科学确定中小河流治理标准。国务院批复的七大流域防洪规划,对流域干支流、上下游的防洪措施进行了统筹安排。中小河流治理必须体现全局性和系统性,坚持区域服从流域、局部服从整体,妥善处理好与大江大河干支流以及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要统筹流域防洪要求,统筹河流整体防洪要求,统筹地区发展水平。二要着眼维护河流健康,科学确定中小河流治理模式。中小河流治理涉及河流众多,要高度重视大规模治理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科学确定治理模式,维护河流生命健康。要尽可能保持河流自然形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河湖水系连通。三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科学确定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区分轻重缓急,有序加以推进。要突出重要河流河段,突出与江河支流治理衔接的项目,突出灾后重建项目。四要围绕充分发挥综合效益,科学确定中小河流治理方案。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分布广、类型多,不仅关系防洪安全,而且还涉及供水、生态环境保护等,必须科学制定治理方案,确保发挥综合效益。要充分考虑河流特性,统筹兼顾河流功能,科学进行方案比选。
陈雷强调,“十二五”期间的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已经明确,必须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有力、有序地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全力以赴打好中小河流治理攻坚战。
第一,建立健全中小河流治理的组织体系。一要成立省级领导小组。各省级人民政府要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水利、财政等相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区域的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二要加强部门协调。省级水利部门要主动加强与财政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定期协商机制,加快项目审批,积极落实中小河流治理资金,研究解决中小河流治理中出现的问题。三要明确职责分工。各地要逐级落实各级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责任,逐条河流落实政府责任人、主管部门责任人和建设单位责任人。省级水利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分管同志要具体抓,明确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
第二,突出抓好中小河流治理的前期工作。一要确保前期工作投入。经与财政部协商,已明确可从中央和省级每年安排的中小河流治理财政专项资金中,拿出一定资金用于规划内项目前期工作,待初步设计批复后再纳入具体项目概算。各地要落实好这一政策,切实保证项目前期工作投入。二要加强前期工作组织。省级水利部门要切实负起中小河流治理前期工作的组织责任,统筹勘测设计力量,建立“以大帮小”“以强帮弱”的工作机制。对于治理项目集中的地区可以采用集中设计的方式,择优选择有实力、资质高的勘测设计单位承担初步设计编制工作。三要保证前期工作质量。要监督指导勘测设计单位严格按规程规范和水利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初步设计编制的指导意见》,编制前期工作文件,严格按照程序组织审查审批,落实审查审批责任,把好前期工作质量关。
第三,切实保障中小河流治理资金投入。一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明确省、市、县配套资金比例和资金筹措责任,确保规划治理项目资金足额、及时到位。二要合理利用各类专项资金,多渠道筹集地方配套资金。三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出台优惠政策,创造条件鼓励和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建设。
第四,积极创新中小河流治理的建管模式。一要抓好项目法人组建。积极指导县市组建符合要求、组织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项目法人。二要规范招标投标。省级水利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水利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的监管,监督项目法人规范招投标。三要加强建设监理。各地要高度重视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监理工作,充实监理队伍,强化对监理人员的监管,充分发挥监理作用。四要及时竣工验收。研究制定验收管理办法,既要符合程序,又可适当简化操作,确保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及时竣工验收、投入使用、发挥效益。
第五,全力确保中小河流治理的四个安全。一要确保工程安全。要落实好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建立健全项目法人、施工、监理和政府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质量监督体系,加强施工图审核,把好材料进口关,强化施工质量检测,确保工程质量。二要确保资金安全。要加强资金监管,杜绝挤占、挪用、截留建设资金的现象。三要确保生产安全。要完善各项安全生产措施和应急预案,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度汛方案和低温、雨季等恶劣条件下施工方案,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四要确保干部安全。要加强廉政教育,完善监督预防体系,结合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健全相关制度,防止发生领导干部插手干预招投标、合同签订、材料采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
第六,切实建立工程建后管护的长效机制。要在加快工程建设的同时,尽快研究建立保障工程良性运行的长效管护机制,巩固治理成果,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一要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好工程建成后的管理责任、管理人员和管护经费。二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各地要相互学习借鉴,结合实际抓紧建立中小河流管护的长效机制。三要依据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水行政执法,强化中小河流河道管理,杜绝乱采、乱挖、乱堆、乱建等现象,保障河道安全。
陈雷强调指出,今年是中小河流治理由试点阶段转向大规模实施阶段的第一年。抓好今年各项工作,对加快中小河流治理进度、确保按期完成中央确定的治理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要狠抓前期工作。抓紧编制2013~2015年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十二五”后三年治理任务,确保前期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深入推进。二要狠抓责任落实。今年起,中小河流治理将全面实施责任书制度,水利部、财政部将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分别签订中小河流治理责任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要逐级签订责任书。三要狠抓建设管理。采取强有力举措,千方百计保证工程建设进度。四要狠抓机制创新。建立健全质量保证机制,建立健全进度通报机制,要建立健全奖惩机制。五要狠抓监督检查。要把监督检查作为确保四个安全的重要手段,对检查、稽察中发现的问题,要采取定期通报、约谈等方式督促整改,问题特别突出的项目要挂牌督办。六要狠抓宣传培训。要加大中小河流治理成效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对治理项目在防洪减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广泛深入报道,为加快中小河流治理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矫勇在总结讲话中强调,这次会议内容丰富,效率很高,达到了进一步提高认识,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要求的目的。陈雷部长的重要讲话,对中小河流治理的重大意义、思路和理念进行了系统阐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贯彻落实。
矫勇就贯彻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提出明确要求。一要统筹总体安排,确保中央中小河流治理目标如期实现。要明确任务目标,合理规划布局;严格各项措施,建立领导机构;狠抓关键环节,明确重点内容;做好沟通协调,主动加强联系。二要抓好前期工作,把科学治理理念落到实处。要落实前期经费,落实相关政策;科学统筹安排,优化设计队伍;提高设计质量,编制好设计文件;严格技术审查,确保审查质量。三要落实资金投入,把治理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要加大中央投入,用好各项政策;落实地方资金,拓宽资金渠道;落实奖惩措施,加强绩效评价。四要加强建设管理,把质量进度安全落到实处。要保证建设进度,明确时间节点;保证工程质量,加强质量管理;保障生产安全,落实安全措施。五要强化监督检查,把各项工作职责落到实处。要完善检查监督体系,重点检查工作责任是否落实到位,重点检查工作措施是否到位,重点检查整改是否到位。六要明确奖惩制度,拟实施中小河流治理末位惩罚制度,并与重大项目审查审批挂钩。
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的主要负责人就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作了大会交流发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的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水利部有关司局、直属单位和各流域机构负责人参加会议。
第三篇:中小河流治理考核办法
安徽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绩效考评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水利部《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9]819号)及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列入国家规划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绩效考评。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绩效考评,是指对中小河流治理的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运用定性定量结合的评价方法、科学的量化指标和统一的评价标准,综合考核和评价中小河流治理的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第四条 绩效考评遵循公平、公正、客观、真实的原则。第五条 绩效考评实行项目法人自查、市县初评和省级复评相结合。
省财政厅、省水利厅负责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绩效考核工作的监督、指导,组织开展全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绩效考评复核,核定考评结果。
各市、县水利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绩效考核初评,督促各项目建设单位做
— 1 — 好绩效考核自查工作。
各项目建设单位负责做好绩效考核自查工作,及时报送有关考核信息和材料,及时提供备查资料,配合上级部门的检查和考核工作,并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认真研究并及时整改。
第二章 考评依据和内容
第六条 绩效考评工作依据:
(一)中央和省级财政、水利部门颁布的相关管理制度和考核措施;
(二)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规划;各项目初步设计报告、土地预审、环境保护批复等前期工作文件;投资计划文件、资金拨付文件;招标备案及总结报告,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文件和材料;
(三)各级财政、水利部门反映资金筹措和使用管理、工程建设等有关统计数据、通报;
(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财政、水利部门的有关批复文件、目标责任书、承诺文件、评审检查结论,以及工程结算、验收等相关材料等;
(五)其他相关资料。第七条 绩效考评内容:
(一)项目组织:主要考核工程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目标任务分解及相关责任制落实情况、实施方案制定、统计及信息宣传等情况。
(二)项目管理:主要考核工程建设前期工作、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基本建设制度执行情况、质量和安全体系建立情况和效果、工程实体质量情况及工程验收、管护机制建设等情况。
(三)资金管理:主要考核市、县投入情况,包括财力安排及通过其他方式筹措的资金,以及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投资控制等情况。
(四)实施效果:主要考核项目预期效益完成情况,包括防洪除涝标准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
第三章 考核的程序
第八条 绩效考核工作实行统一组织、分级实施。根据投资计划下达和资金拨付情况,分批次进行考核。考核时间一般安排在该批次项目计划下达一年后、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时进行。
第九条 根据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的统一安排,绩效考核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
1、各项目建设单位按照本办法要求,完成绩效考核自查工作,根据项目绩效考核评分标准(具体见附件)上报自评打分和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材料,经县(区)水利部门会同财
— 3 — 政部门审核后报送市级水利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审核。由市组建项目法人的,项目法人将考核材料直接报市级水利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初审。
2、市水利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绩效考核自查情况进行初评,并将自查报告和市级初评意见报送省财政厅、省水利厅。
3、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结合初评意见,开展复评核定工作,确定考核结果。
4、公示并公布核定后的考核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章 考核结果运用
第十条 项目绩效考评实行100分制(具体评分标准见附件),分三个等级:总分80分及以上的为优秀;60~80分的为合格;60分以下或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不合格:
1、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治理任务的;
2、在审计、稽察和其他相关检查中发现质量、进度、资金管理等方面存在重大问题的;
3、项目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或质量事故的,或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和社会不良影响的。
4、项目法人在自评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第十一条 绩效考评结果是对市县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工作的综合评价,对项目绩效考评结果为优秀的,省财政厅、水利厅将在全省范围内予以通报表扬,对考评结果不合格的项目进行通报批评,并将督促有关单位及时整改。绩
— 4 — 效考评结果将作为安排中央和省级投资的重要依据。对考评不合格的地方减少或停止安排该地区水利项目和投资。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水利厅负责解释。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贵州省中小河流治理初设编制要求
贵州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
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基本要求
一、前言
受水利厅委托,我中心对贵州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进行技术审查。在初步对部分项目审查中发现,报告编制存在问题较多,为规范 设计单位做好本次中小河流治理初步设计报告,确保设计质量,满足国家和行业有关规范、标准,现结合水利部、财政部下发的《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以及水利部办规计[2008]211号文《关于做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和水利部规划计划司、水利水电规划总院《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工作大纲》的精神和要求,贵州省水利水电工程咨询中心特制定我省中小河流治理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基本要求,供各地(州)、市水利局和有关勘测设计单位参考。
二、上报项目要求
1、建设项目应是流域面积在200~3000平方公里之间,沿岸分布有重要城镇、农田保护区以及洪水风险较高的农村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
2、建设项目应位于中小河流沿岸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包含有人口较多的县、乡等城镇1处以上或有较集中连片的基本农田0.5万亩以上。
3、建设项目应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合理确定工程规模和方案;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河流上下游、左右岸防洪标准,以及与城镇发展、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关系。坚持注重实效,杜绝重复投资和形象工程。
4、以河道整治、河势控制、清淤疏浚、堤防加固及建设等工程措施为主。不包括与景观、城市建设等相关的内容。
备注:考虑到贵州山区的实际情况,对不满足大纲规划范围要求的特殊项目,可按适当比例上报。
三、规划要求
1、报告编制须附有关主管部门的规划批复意见,报告应以此规划批复意见为依据编制初步设计报告。
2、没有规划批复意见的项目,须按照水利部31号令的要求,补办本项目规划专题论证报告。
四、报告编制基本要求
1、水文 1.1流域概况
简述治理河段所在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河道特征和人类活动影响情况。1.2气象
简述治理河段所在流域的气象条件及主要气象特征参数。1.3水文基本资料
说明设计流域内及参证流域的水文站网分布、各测站观测项目和年限、主要水文站的控制特性、高程系统和测验基本方法,资料整编情况。简述水文资料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复核变动情况,并对基本资料质量作出评价。1.4洪水
1.4.1暴雨洪水特性
分析造成洪水的暴雨特性、洪水成因、洪水的时空分布规律。1.4.2历史洪水
说明历史洪水调查和复查情况,历史洪水的洪峰、洪量估算方法及采用成果,分析确定历史洪水及实测特大洪水的重现期。1.4.3设计洪水
对实测洪水进行洪水资料的还原、插补延长,结合历史洪水进行频率计算分析成果的合理性,提出参证站和设计断面设计洪水成果。
对资料短缺地区推算设计洪水成果可采用暴雨推算或洪水统计参数地区综合推算等方法,并应相互印证,分析最终采用的设计洪水的合理性。
1.4.4设计洪水过程线
有必要时应说明设计洪水过程线的推求方法及成果。1.4.5施工洪水
说明施工洪水的时段划分、洪水系列统计原则,提出各时段洪峰流量频率计算成果,并分析论证其合理性。1.5泥沙
说明流域泥沙概况,提出悬移质、推移质特征值和输沙量、含沙量成果。
1.6设计(控制)断面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说明设计(控制)断面河道整治前后的水位流量基本情况和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绘制方法,提出采用的成果。1.7 附图
(1)流域水系图。
(2)参证站、设计断面洪峰流量频率曲线图。
(3)设计暴雨频率曲线图(采用暴雨资料推求洪水时)。(4)设计断面整治前、后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图。
2、工程地质
前言,简述治理河流、河段的名称及工程区地理位置;本次河道治理的具体任务、范围及内容,为查明或基本查明整治河道(或河段)工程地质条件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采用了那些勘测手段及完成的工作量列表示明。为能满足初步设计阶段深度要求,需有适量勘探工作支撑。2.1 区域地质 2.1.1、区域地质概况
简述区域地质概况,评价区域构造稳定性。2.2治理河段(或整治河段)工程地质 2.2.1、治理河段工程地质条件
简述地形条件,岩、土分布特征,地质构造,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等。2.2.2、治理河段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堤基及开挖边坡的稳定问题,基坑的涌、排水问题,包括可能存在的不良工程地质提段基础处理问题的论述和评价。2.3 堤线工程地质条件分段评价和建议
对堤线工程地质条件分段评价并提出建议。重点关注: 1)堤基持力层的选择和建议;
2)提出堤防基底与堤基岩、土体接触面的摩擦系数及堤基持力层的允许承载力,还应提出堤防基坑开挖边坡的坡比。
3)根据堤基持力层的岩、土类别,对堤防基础的砌置深度提出建议。对由覆盖层及强风化软岩组成的堤基持力层,基础砌置深度应能满足抗冲刷要求。2.4 其他建筑物工程地质
简述与本次河段治理任务密切相关的其他建筑物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如拦水坝、弃碴场、临时围堰等。2.5 天然建筑材料
天然建材无论是自选场地开采,还是外购,场地均需具体落实,在此基础上,对材料的储量、质量及开采运输条件作出评价。2.6 附图
(1)1/万~1/5万区域地质图、剖面图
(2)1/1000~1/2000整治河段地质图、地层柱状图,勘探坑、孔相关图件及岩土试验成果表。
(3)堤线工程地质纵横剖面图。(4)建材分布图等相关图件。
3、工程任务和规模
3.1 自然及社会经济情况和防洪治理要求
简述本工程防护地区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情况;说明防洪保护对象的洪水灾害情况,分析洪灾的成因,论证防洪治理的必要性,明确防洪治理的任务,提出防洪治理的要求和治理原则。3.2 防洪治理河道与堤防工程 3.2.1 河道、堤防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概述河道特点、河道比降、横断面宽度、河床质及河道演变等情况。
(2)简述堤防沿革、断面型式及险工险段。
(3)简述河道跨河建筑物及河滩阻水障碍物情况,对河道行洪的影响。
(4)说明影响河道、堤防防洪安全的主要问题,分析河道现状安全泄量及其标准。
3.2.2 河道、堤防防洪标准、线路布置及堤距选择
(1)根据河道堤防情况及主要防护对象的重要性,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防洪标准和设计流量(本次中小河流治理明确提出:县城20年一遇、乡镇10年一遇、农田保护5年一遇)。
(2)说明河道、堤防线路布置原则,确定河道堤防线路和堤距。3.2.3 河道与堤防纵、横断面
根据河道地形及河势、工程地质、河床及堤岸稳定、工程量、移民占地等条件,确定河床纵坡和河道堤防横断面型式。3.2.4 河道清障规划
提出清障范围、清理对象和工作量,说明采取的措施。3.2.5治理河段设计水面线 3.2.5.1治理前河道水面线
说明治理前河道水面线推求的方法和确定的河道水力参数,提出治理前河道水面线和参照的历史洪水水面线成果。3.2.5.2治理后河道水面线
说明治理后河道水面线推求的方法和确定的河道水力参数,提出治理后河道水面线成果。3.3.6 堤顶高程
根据推算的河道设计水面线、风浪爬高和安全超高,确定堤顶高程。3.3附图:
(1)治理前河道水面线(包括深泓线、历史洪水水面线,整治前设计水面线)
(2)治理后河道水面线(包括整治后河床线、整治前设计水面线,整治后设计水面线)
4、工程布置及建筑物 4.1 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
确定工程等别和建筑物级别及洪水标准。4.2 设计基本资料
说明主要建筑物的设计基本资料。包括特征水位、气象、地基特性及设计参数、地震设防烈度、建筑材料特性及设计参数、规定的安全系数、允许的应力及其依据等。4.3 工程布置及河道整治建筑物 4.3.1堤防及河道整治建筑物方案比较
根据地形地质条件,经技术经济分析比较,选定堤防型式及河道整治建筑物布置方案(有条件时,宜优先考虑浆砌石护坡或草皮护坡等生态型护坡,应注意尽量少占地、少拆迁)。4.3.2 工程布置
说明工程总体布置以及堤防及河道整治建筑物的组成、型式、布置及高程、过流断面、必要的防渗措施和防护工程、抗冲防淘措施等。4.3.4 设计计算
说明建筑物稳定及应力计算条件、荷载组合、计算方法,并提出相应计算成果。4.4 建筑物项目及工程量
列出本工程各永久建筑物项目及工程量。(与河道治理无关的项目如排污沟、翻板坝、景观建设、管理设施、房屋拆迁等不能列入,或者可列入,但投资不能计入)。4.5 附图
(1)工程总体布置图(1/2000或1/5000)(2)堤防工程平面布置图(1/1000或1/2000)(3)堤型方案比较图
(4)整治河道纵剖面图(断面间距:50m,应有河底线、水面线、堤顶线等)
(5)整治河道横断面图(断面间距:50~100m,应结合地质条件,合理选择堤型和设计开挖深度,不能将左右岸堤分开画成定型设计图纸。)5 施工组织设计 5.1、施工条件
5.1.1、简述有关工程条件:
(1)工程地理位置,对外交通情况及水源、电源情况。(2)选定整治河段方案的长度、断面型式及工程量汇总表。5.1.2、简述有关自然条件:
(1)洪枯水季节的时段、洪水特征、常枯水位情况以及上下游水利水电工程对本工程施工的影响。
(2)河堤两岸地形、工程地质条件和气温、降水特征。5.2、施工导流 5.2.1、导流标准
确定导流建筑物的级别,选定导流洪水频率,选择枯水期导流时段、选定导流设计流量。5.2.2、导流方式
根据防洪堤的施工特点,选定分期围堰利用河床过流的导流方式、度汛方式。5.3.3、导流建筑物
根据防洪堤的施工特点,采取简易土石围堰的导流建筑物设计。根据施工电源情况,选择潜水泵或汽油抽水机基坑排水设备。5.3、料场选择与开采
(1)选定土、石料场位置,说明储量、质量、开采、运输条件及运距。(2)应对河床开挖的砂卵砾石进行评价,能否利用及利用率。(3)提出选定料场开采简易加工艺及主要机械设备。5.4、主体工程施工
简述河堤工程土石方开挖、石方砌筑及砼浇筑的施工方法,选择开挖,运输等主要机械设备。5.5、施工总布置
(1)说明工程区对外交通线路现状及连接方式。
(2)场内交通布置主要内容为:对外施工便道及进入河道口选择,至渣场、料场等施工便道布置及长度。
(3)布置临时变压器位置、砼拌和站位置、砼予制轩(设计需予制块砼筑的)、物资库、生活临时房屋解决方式及布置等。(4)进行土石方平衡计算,确定所需渣场容积,选定弃渣场地,确定渣场占地面积及运距。
上述内容应在施工总布置图中示出。5.6、施工总进度
堤防工程的特点是:必须在枯水期完成河道清淤、排障、常水位以下基础工程才能全面完成整体工程。应按工程特点说明施工总进度安排的原则和依据,说明施工分期计划及工程总工期。、5.7、附图附表
(1)施工总布置图(含对外交通示意图)(2)导流建筑物结构布置图(3)施工总进度表 6 投资概算
(1)本次投资概算编制原则和依据执行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颁发的《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和相应的系列定额。(2)人工预算单价应考虑地方津贴,砂石料单价尽量考虑外购,应进行实地调查综合考虑。
(3)设计概算采用的价格水平年定为09年1季度。
(4)[2002]116号文规定的招标业务费、验收费、审查费等已含在工程管理经常费中;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补贴费已含在其他临时工程投资中。
(5)取消定额编制管理费、工程质量监督费。7 经济评价
(1)“经济评价”章节统一改为“社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章节。(2)建议本章节只作文字描述。8招标方案设计
不宜限定招标代理机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资质,应叙述为:“执行国家有关规定,选择相应资质的单位……” 9 其它
本编制基本要求仅仅针对主要专业,对于其它专业和章节内容可根 12 据有关规范适当简化。分属不同行业主管部门审批的手续(如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征地和规划同意书等),应按建设项目程序取得相应主管部门的批复。
五、报告编制大纲 1 综合说明 2 水文 3 工程地质 4 工程任务和规模 5 工程布置与建筑物 6施工组织设计 7 工程占地 8 环境保护设计 9 水土保持设计 10 工程管理设计 11 设计概算
12社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13 招标方案设计 14 结论与建议 附件(如规划批复意见等)
贵州省水利水电工程咨询中心
2009年6月22日
第五篇: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办法
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提高投资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是指为提高中小河流重点河段的防洪减灾能力,保障区域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兼顾河流生态环境而开展的以堤防加固和新建、河道清淤疏浚、护岸护坡等综合性治理项目。
第三条 中央财政设立中小河流治理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对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予以支持。
第四条 中小河流治理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项目所在地的地市级或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实行责任状制度,由财政部、水利部与省级人民政府签订责任状,做到资金到省、任务到省和责任到省,争取安排一批、建成一批、发挥效益一批。
第五条 专项资金管理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接受社会监督。
第六条 中小河流治理实行绩效管理,按照奖补结合的原则安排专项资金。第七条 各地应以政府投入为主,统筹利用各类资金,多渠道筹集落实项目建设资金,确保治理项目的顺利实施。中部地区所需地方资金应主要由省、地市两级财政负责解决,西部地区及参照西部政策的县,地方资金全部由省、地市两级财政负责解决。
第二章 前期工作
第八条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要服从流域防洪规划,治理标准与干流、区域防洪除涝标准相协调。地方政府要科学规划,依据规划开展项目初步设计工作,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九条 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指导项目前期工作,项目实施单位按规定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报告。初步设计报告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级财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中涉及省际河段的建设项目,须经流域机构复核后审批。建设项目涉及征地、环保等,应履行相应程序。
第十条 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项目前期工作责任制,项目实施单位要对前期工作质量和进度负总责,审查单位要严把审查关,确保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和深度。设计变更应履行相应程序,重大设计变更应报原审批部门审批。
第三章 专项资金奖补范围、原则和标准
第十一条 专项资金奖补范围为全国中小河流治理专项规划内项目,以及根据国务院要求,经财政部、水利部认定的其他重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第十二条 中央根据财政预算,依据专项规划统筹安排专项资金,切块下达,由地方包干使用。省级人民政府负责落实地方资金,统筹安排中央和地方资金,中央资金先到位时,可用中央资金安排满一批项目的省级以上资金,加快建设进度和预算执行,当年地方资金要当年落实,确保建设任务的完成。
第十三条 专项资金遵循“早建早补、晚建晚补、不建不补”的原则,鼓励地方按照专项规划和本办法先行开展项目治理工作,依据绩效考核结果申请专项资金,加快项目实施。
第十四条 中央依据专项规划和绩效考核细则对地方进行监督和考核。绩效考核成绩优秀的省份,按照当年中央专项资金额度的5%予以奖励;对绩效考核不合格的省份,下一调减或暂停中央专项资金安排。奖励资金在下一安排,用于冲抵地方配套投资。
第十五条 专项资金奖补标准,按照对东部地区引导、中部地区和享受中部政策地区支持、西部地区和享受西部政策地区倾斜安排的原则,按不超过规划投资额30%、60%、80%的比例控制。
第十六条 对于地方积极性高、前期工作基础好、建设资金能落实、项目管理水平高、组织实施工作有保证的地区,中央集中资金加以支持。鼓励地方加大投入,加快治理,早日完成规划任务。第四章 专项资金的上报、下达和使用
第十七条 省级财政、水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向财政部、水利部报送项目和资金申请计划。
第十八条 专项资金由财政部商水利部确定后,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方式下达到省级财政部门。
第十九条 专项资金下达到省级财政部门后,由省级财政、水行政部门负责按照规划、前期工作和建设进度等要求,在一个月内下达到具体项目,及时拨付资金,并将专项资金分项目安排清单(含地方投入情况)报财政部、水利部备案。
第二十条 地方财政部门要将专项资金纳入地方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各地区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也不得用于平衡本级预算。
第二十一条 专项资金要专款专用,主要用于直接关系到防洪安全的堤防新建加固、护岸护坡、清淤疏浚等工程建设材料费、设备费和施工作业费等支出,不得用于移民征地,城市建设和景观,交通工具和办公设备购置,以及楼堂馆所建设等支出。为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各省级财政部门可从中小河流治理投资规模中提取不超过3%的经费,预安排用于未开工项目勘测设计支出,不足部分由各地另行安排。
第二十二条 专项资金当年如有结余,可结转下一年使用。
第五章 建设管理 第二十三条 中小河流项目建设管理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第二十四条 各地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组建项目法人和建设管理机构。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组建项目法人,可对辖区内项目打捆组建项目法人,集中组织实施,提高工作效率 和管理水平。
第二十五条 严格招标投标程序,按照有关规定规范招标行为,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项目打捆招投标,选择符合资质要求、信誉良好、有较好业绩和实力强的承包商承担建设任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施工招标投标的监督管理,严防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转包和违法分包。
第二十六条 严格监理单位资质审核把关,按规定程序确定监理单位。加强对监理人员的资格管理,监理人员必须全部持证上岗。选配足够的符合要求的监理力量承担项目的监理任务。
第二十七条 有关主管部门和项目法人、设计、监理及施工等单位要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管理监督体系和安全管理监督体系,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中小河流治理质量和安全监督工作负总责。
第二十八条 负责组建项目法人的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是所辖治理项目的行政责任主体,应明确项目建设行政责任人,成立协调组织机构,负责工程建设期间的组织领导,地方资金落实和有关协调工作。
第六章 绩效考核和工程验收 第二十九条 中小河流治理实行分级绩效考核,中央对省级,省级对市、县级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专项资金的补助安排挂钩。绩效考核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一)项目组织:主要考核工程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目标任务分解及相关责任制落实情况、统计及信息宣传等情况。
(二)项目管理:主要考核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建设制度执行情况、质量和安全体系建立情况和效果、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工程实体质量情况及工程验收、管护机制建设等情况。
(三)资金管理:主要考核省、市、县投入情况,包括财政安排及通过其他方式筹措的资金,以及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投资控制等情况。
(四)实施效果:主要考核项目预期效益完成情况,包括防洪标准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
终了后两个月内,省级财政、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项目完成情况向财政部、水利部报送绩效考核结果,财政部、水利部通过抽查方式审定各省绩效评价成果。具体绩效考核细则由财政部、水利部另行制定。
第三十条 建设项目完工后要及时竣工验收,参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管理规定》(2007年水利部令第30号)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进行,并将竣工验收结果报送水利部和财政部。
第三十一条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要及时办理交接手续,明确管理主体,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落实管护措施,保证建设项目发挥效益。第三十二条 地方财政部门要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督促项目建设单位强化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及时批复项目竣工财务决算。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 地方财政部门会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项目建设的监管,建立健全监管制度,重点对资金到位及使用、工程进度、工程质量与安全、建设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生产及资金使用安全和投资效益。第三十四条 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项目档案管理,项目的相关文件、阶段性总结、资金审批和审计报告、工程监理报告、技术资料、统计数据、图片照片资料等要及时、科学归档保存,严格管理。
第三十五条 财政部、水利部加强项目的监督管理,对专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不定期或重点监督检查,并组织相关单位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核查。
第三十六条 对于“报大建小”、虚列支出、进行虚假绩效考核等弄虚作假的项目和地区,财政部、水利部将视情况采取通报批评、停止相应资金安排或追缴已拨付资金等措施予以处理。
第三十七条 对于专项资金不能按规定时间落实到具体项目、地方建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项目建设进度严重滞后,以及未按要求报送专项资金细化预算和项目建设绩效考核等情况的地方,中央财政将扣减其专项资金预算。第三十八条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经治理的工程遇标准内洪水出现溃堤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三十九条 对于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违法行为,一经核实,财政部将收回已安排的专项资金,并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行,《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9]819号)同时废止。
第四十一条 各地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水利部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