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擂鼓镇: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契机,做大做强油茶产业
擂鼓镇:以秋冬农业开发为契机,做大做强油茶产业
擂鼓镇油茶产业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分布在林业资源丰富、土壤松厚的田垭、鼓锣坪等村,后因品种老化,管理粗放,生产技术落后,导致农民积极性逐年下降,放任自流,油茶面积呈萎缩状态。为进一步做大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增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均衡发展村务经济,改善生态环境,擂鼓镇通过政府扶持,有序流转土地,依靠科学规模化经营,在贫瘠的山坡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油茶产业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一、有序流转土地,扩展油茶种植规模。
为切实改变以往油茶产业“种植分散、规模度小、效益低下“的状况,巩固提升油茶产业。擂鼓镇一手抓油茶良种引进和新园建设,一手抓老茶园科管和改良提高。一是努力扩大油茶面积,提升油茶品质。坚持新造茶林和改造低产茶林同步进行,改造低产茶林则采取空位补植和高位稼接相结合的方式,目前已完成1500亩老茶园的体等升级;二是不断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以田垭村为核心,辐射鼓锣坪、董家沟、广山共四个土地贫瘠、粮食种植效益较低的村,集中连片发展油茶,完成了田垭村1000亩的坡地栽植任务。
二、政府扶持引导,鼓励群众共同参与
擂鼓镇在建设油茶基地中始终坚持以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为主,政府扶持、组织引导为辅的发展机制,坚持“谁种植、谁管理、谁收益”,掀起了高优生态建设的热潮;一是采取“党政统筹、合力攻坚、共建产业、各计其功”的工作机制,2009年秋季,擂鼓镇通过有序流转,将原集体油茶园300亩承包给大户胡明柱经营管理,实现了当年管理当年见效,所生产的精制茶油价值高达每斤80元仍供不应求。二是制定相应扶持措施,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形成合力,推动产业化发展步伐。结合退耕还礼、扶贫开发等政策,整合各种资源,促进茶园建设。三是积极开展项目申报。积极申报油茶建设示范镇,争取在我县建立油茶种植示范基地,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项目支持,对农民种植油茶予以扶持。
三、实行规模化经营,提高集约化水平
在油茶产业建设的各阶段各环节中,擂鼓镇采取省财省力,创最大效益的方式运作。一是以大户或联户承包为主要形式,鼓励村组干部带头,吸引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返乡承包荒山,集中连片种植油茶。二是采取统一供应种苗,统一调运肥料,有效降低种植环节的投入成本。三是创新机制,积极推进茶叶产业化进程。按照“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用。茶农户之间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油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依靠科技,发展壮大油茶产业
一是抓好优质品种的种植推广。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以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为主要手段,促进油茶基地的全面升级换代;二是认真做好油茶种植技术指导服务。在油茶林建设过程中,擂鼓镇每年从省林业系统聘请专家,深入现场做好技术指导工作,手把手教会茶农种植技巧,确保油茶种植质量。三是科学管护,提质增效。及时认真督导茶农改造伪劣老茶园,做好砍草扶幼、修林除荫、追肥治虫等工作,确保油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四是成立油茶加工合作社,引进科学加工茶油技术,力争创出茶油品牌,以持续带动产业做大做强。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绿色保健食品的追求,以茶油为主的油茶产品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下一步,擂鼓镇将在管护好老茶园的同时,力争通过两年时间,新造高产油茶示范林亩,改造现有低产油茶林亩,完善茶油加工企业家,使全镇优质油茶林面积达亩以上,年产值元以上,确保油茶增产,农民增收,经济增效。
第二篇:做大做强油茶产业发展
做大做强**市油茶产业发展
油茶是中国特有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是我国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茶油同棕油、橄榄油和椰子油并称为世界四大主要食用油,而茶油因其风味佳、油质好、营养价值高,深受市场的欢迎和群众的喜爱,被誉为“东方橄榄油”。而根据统计,全球茶油产量的95%以上来自中国,而我国茶油产量的50%来自湖南。2008年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上提出,加快推进油茶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山区综合开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切实保障国家粮油安全。
我市做大做强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引导,把油茶作为主导产业来抓
1、强化组织规划。政府要高度重视油茶生产,把油茶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市里成立油茶产业协会及办事机构,确保油茶产业有人抓有人管。同时,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推进”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订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并咬住发展目标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把油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抓紧抓好,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狠抓落实。
2、强化示范引路。按照“农民自愿、服务引导”的原则,切实加强引导,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到油茶生产上来,使油茶生产从广种薄收、人种天管向精耕细作转变,引导农民像种粮食一样管理油茶 1
林。一是通过建设示范基地的方式,积极发动民营企业家、油茶大户,采取租赁方式,整合山地资源,扩大油茶种植规模,对零星种植、小规模种植的茶园,化零为整,变小为大,进行连片开发,形成油茶基地,走规模化发展之路;二是建议由市林业局邀请专家学者、技术人员授课和现场指导,提高群众对油茶的认识,使群众树立“把油茶当作田来耕”、“种油茶也能致富”的观念。
3、强化政策支持。一是要加大奖励力度,通过财政资金奖励的办法,鼓励群众种植和改造油茶林,对大面积承包油茶林造林或更新者实行奖励。二是要加速油茶林地流转,政府要鼓励油茶林和油茶林地依法、有序流转,逐步向种植大户集中,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三是要争取项目资金。政府实施的林业、农业项目,要把油茶产业发展纳入综合开发,一并考虑,一起谋划。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油茶产业发展的支持服务力度,对油茶产业发展给予低息或贴息贷款支持。
(二)培育龙头,推进油茶产业化经营
1、培育龙头。培育油茶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是发展壮大油茶产业、推进油茶产业化经营的关键。一是鼓励企业引进资金和生产工艺进行嫁接改造,精心包装油茶产业项目,大力开发油茶招商,吸引客商来**兴办加工企业、销售公司或建设基地。二是要认真落实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对油茶生产龙头企业税费、用地、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
2、争创品牌。市场是油茶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前提。没有市场,产业发展就无从谈起。而品牌是市场的通行证。因此,要引导油茶加工
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尽快注册绿色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品,争取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并通过各种媒介加大宣传,形成我市茶油的特色品牌。
(三)调优结构,挖掘油茶生产潜力
1、因地制宜选准品种。良种是油茶生产的第一要务。在选择品种过程中,要与本地土壤、气候等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因地制宜。同时,要下力气建设油茶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加速推进油茶品种改良。
2、加大力度培训农民。发展油茶产业,政府只能起引导作用,农民才是主体。因此,要千方百计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油茶生产技术培训,让他们学会嫁接、育苗、种植、修剪等一系列技术,成为合格的育苗工和种植工。同时,要组织农民到油茶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学习参观,借鉴经验,坚定他们种植油茶的信心和决心。
3、完善网络搞好服务。要注重建设发展油茶产业的科技服务网络,建立油茶林病虫害测报制度,抓好病虫害预警和防治工作。创新科技服务方式,鼓励科技人员走出机关,以技术参股、技术承包等形式深入生产第一线,搞示范、树样板,切实有效地推动良种良法的推广。
第三篇:推广旱作农业综合技术 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
本文作者:刘晓红 好范文原创投稿
杏园乡位于安定区东南部,距市区40公里,辖9个村76个社9000余人,全乡流域面积1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万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1950元。全乡平均海拔2200米;年降雨量420mm左右,60%的水被无效蒸发。长期以来这里十年九旱,生产条件十分严酷,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为解决干
旱问题,提高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率。近来年,杏园乡在安定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立足抗旱实际,把推广旱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农民增产增收的主要目标,大力推广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促进了全乡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发展现状
2008年杏园乡种植马铃薯2.8万亩,总产量达4万吨,农民增收2400万元。依托全省旱作农业项目的实施,全乡推广旱作农业综合技术3200亩,其中全膜双垄沟播陇薯3号2600亩,在今年上半年遭受60多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夏粮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的情况下,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的陇薯3号长势喜人,夺得了全面丰收。根据对同一地块陇薯3号是否覆膜对比试验,据测算全膜亩产1986.7公斤,露地亩产1435公斤,全膜比露地亩增产551.7公斤,增产率38.4%。康庄村农民韩秉仁2008年种植全膜马铃薯2.2亩,亩产2655公斤,比露地增产1937公斤。旱作农业项目的实施,真正实现了特大灾害年份农业不减产、农民不减收,使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看到了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巨大抗旱增收潜力,从而更加坚定了发展旱作农业、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决定和信心。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了“五抓五到位”:
一是抓领导,责任靠实到位。杏园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顺应天时、顺应市场、调整结构,把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加快科技推广步伐、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来抓,研究制定了《杏园乡2008—2010年旱作农业项目实施方案》。并成立了由政府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包村干部为成员的行政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与各村签订责任书,纳入农村目标管理责任书考核,认真落实“四定”(定地块、定任务、定时间、定奖罚)管理责任制和技术人员“四包”(包规划、包质量、包技术、包验收)技术责任制,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明确任务、分工负责,深入村社发动群众抢时抢墒覆膜,有效地推动了工作的进展。全乡仅一周时间完成全覆膜3200亩,占任务3000亩的107%。
二是抓宣传,群众参与到位。乡上把发动群众、引导群众 作为工作的切入点,逐村逐社召开群众会议,大力宣传全膜双垄沟技术具有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和增产增收的旱作优势,大力宣传项目实施政策。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先后举办宣传动员技术培训班3期,培训人数达3000人(次)。通过深入广泛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户充分认识到了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保障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进一步增强了农民覆膜的积极性。同时,印发《旱地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规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全膜马铃薯栽培技术要点》等技术资料各2000份,下发到基地内各农户,使项目实施宣传资料到户率达到了100%,进一步提高了农户对覆膜技术的知晓率。
三是抓融资,物资配套到位。杏园乡在落实项目配套补贴地膜的同时,加大农户自筹力度,并将农资补贴重点向示范片带倾斜,确保物资配套到位。在康庄、李河、牛营等村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种植重点片带,在省、区亩均补助项目资金20元的基础上,乡上每亩再增加补助25元,使补贴资金达到所需地膜资金的一半,切实解决了群众自筹资金困难的问题。同时乡上调进地膜14吨、良种230吨、稀土旱地宝1000袋,购置覆膜机4台、起垄机26台、点播器224个、划行器100个、打孔器100个,组织基地内农户备化肥150吨、农家肥3000方,保证了覆膜和种植任务的完成。
四是抓服务,技术指导到位。覆膜期间,包点干部、技术人员起早贪黑、长期深入田间地头,从整地、施肥、覆膜、种植等各个环节跟踪指导,通过现场演示、示范操作,提高了技术规范程度,使覆膜质量达到“平、紧、严、实”的要求,确保了工程质量。邀请区农技中心技术人员骨干,从抢墒覆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配方施肥、覆膜技术方法、良种选择、种子处理、田间管理技术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讲解,使每个种植户基本掌握了种植技术要领,做到了种植技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按照区上统一安排,在中心示范点设立了“马铃薯不同覆膜方式对比试验”、“马铃薯全膜双垄沟不同揭膜时间对比试验”、“马铃薯全膜覆盖种植密度试验”、“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马铃薯配方肥校正试验”等五项试验,试验结果将为今后推广该项技术提供理论数据。乡上抢
墒覆膜结束后,将调进的230吨陇薯3号一级种投放到农户,于4月5日开始点播,五月份出苗后,广大农民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及时加强除草、防病等田间管理,使大旱之年全膜双垄沟陇薯3号长势喜人。
五是抓订单,产后销售到位。按照“政府主导、公司介入、协会服务、农民参与”的原则,积极采用“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依托康
庄、李河马铃薯产销协会,按照“投一还一”的方式与薯峰淀粉公司签订加工薯订单6000亩,协议保证收获的加工薯按大、中、小混装,每斤高于市场价0.02元全部收购,这样既解除了种植户销落难的后顾之忧,增加了农户种植效益,提高了农户种植积极性,又保证了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综合技术推广项目的顺利实施。在九月下旬马铃薯集中上市后,乡产业办、乡马铃薯协会依托杏园乡康庄马铃薯交易市场,将收购户集中到市场,统一划拨摊位、明码标价、亮牌经营,工商、公安、乡产业办等人员全方位管理,规范了市场,保护了群众利益,达到了产业增产增收的目的。
二、存在问题
(一)配套资金受到制约。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栽培技术推广工作科技含量要求高,全乡适宜推广该技术的区域大,由于乡级财政十分困难,农民收入相对较低,筹资难度较大。
(二)技术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还在起步阶段,部分农户对关键技术环节还没有充分掌握,部分农户只重视种,不注重管,培训农户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三)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由于产业协会规模小,宣传和促销力度不够,没有与终端市场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延长了产品流通环节,增加了流通费用。扩大营销规模,壮大营销队伍,延长产业链条,扩大产品就地增值转化的空间难度较大。
三、发展思路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要充分认识发展旱作农业的重要意义,加强对旱作农业项目实施的领导,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旱作农业发展步伐。结合全乡实际,制定实施《杏园乡旱作农业项目实施规划》,综合考虑全乡经济发展,农业发展需求,群众生活水平等因素,从川区向山区大范围、大面积、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走“梯田+水窖+地膜+科技”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计划到2010年,使全乡旱作农业推广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
(二)加强教育,转变观念。针对部分群众狭隘思想和抵触情绪,要围绕抗旱生产和农民增收,教育群众树立主动抗旱、科学抗旱的理念,积极应用全膜双垄沟栽培等农业技术,改变年年干旱、年年抗旱、年年受旱的被动局面,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实现保粮增收促发展的目的。要坚持以政府补贴为引导、以整合项目资金为补充、以农民自主投入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宣传动员、算帐对比等方式,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上级部门的支持,加强与信用社的衔接,制定合理投资结合,保证农民对地膜、化肥、农机具需求,激发农户自筹配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培训,提供服务。按照“工作措施到村、上下联动抓户”的总体要求,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利用“三讲三送”、党员“冬训”,以会代训、现场示范等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提高全乡干部群众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开展农民技术员培训工程,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利益意识和科技意识,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用得上”的新型农民,实现“村有技术员、社有示范户、户有明白人”和“先进技术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的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突出重点,完善体系。要采取示范引导、宣传动员、物资帮扶等措施,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探索推广合理轮作、测土配方、机械深松、优良品种等农业技术,变单一技术为综合技术、变传统技术为现代技术,提高旱作农业发展水平。要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格局,发展农民专业合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民营销队伍,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解决农业机械短缺、经营规模小、营销管理缺乏、产业化程序低等问题,统一机械利用、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市场管理、统一产业深度开发,确保农民增产增收。通过全覆膜双垄沟播马铃薯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使政府、干部、农民找到结合点,使农民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的主体。
第四篇:立足资源优势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持为契机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立足资源优势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持
为契机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地处伊犁河谷的昭苏县,年种植高产“双低油菜籽”100余万亩,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油菜之乡”。是典型后发展的油料生产加工大县,这里群山叠翠,碧水长流,民风质朴,物产丰饶,既是一片区域综合开发活力四射的热土,又是一方空气清新生态优良的净地。在县城北区的218国道旁,一座厂房整洁,充满生机活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有序运行,如同一颗深山明珠璀璨生辉,这家企业就是伊犁万顺油脂有限公司。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伊犁万顺油脂有限公司(原昭苏县大众植物油厂)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现榨现卖的家庭式作坊,自2009年以来,依托昭苏县优质丰富的“双低油菜籽”资源条件和政策优势和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政策的大力支持,推动了伊犁万顺油脂有限公司跨越式发展,带动了昭苏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为昭苏县及周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引领,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伊犁万顺油脂有限公司由一个年产值不足百万元的家庭式小作坊迅速发展成为拥有近亿元资产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得益于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扶持,2009-2011年伊犁
万顺油脂有限公司投资8000万元,其中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贷款贴息扶持资金192万元。建设了年加工油菜籽能力达10万吨,年生产食用植物油4万吨的现代化生产线。通过扶持,加快了企业发展进程,也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一是建立种植基地,打牢原料供应基地,通过改善基地生产条件和提高基地建设水平,建立优质“双低油菜籽”示范区,推广优质“双低油菜籽”品种试点等措施,使伊犁万顺油脂有限公司原料基地常年保有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确保企业有充足、优质的原料来源,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为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为加快昭苏县高产“双低油菜籽”产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二是改变经营理念,打牢规模基础,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过程中,在昭苏县农业综合开发办积极引导下,伊犁万顺油脂有限公司快速健康的向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通过3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资金的扶持,企业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已经发展成为专业从事优质健康食用油生产企业。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规模型民营企业,年生产能力达4万吨植物油、5万吨菜籽粕,年产值超亿元。同时,公司产业化项目辐射带动了临近各县等周边地区油料基地的建设,带领2万多户农户走上了致富路。三是促进产品升级,打牢品牌战略基础,公司开发了“沁润”牌纯压榨一级菜籽油、葵花籽油,同时公司选用生产的副产品菜籽粕、葵籽粕,生产育肥用饲料,公司生产的产品已经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QS认证、ISO9001-2008体系认证,被伊犁州消费者协会定位消费
者推荐产品等荣誉称号。
二、在农业综合开发办的积极引导下,企业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
近年来,伊犁万顺油脂有限公司在各级农业综合开发办的政策帮扶以及引导和帮助下,狠抓内部管理,坚持技术创新,规范生产流程,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真正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一是在管理上提高层次。为达到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的要求,促使公司从原料、人员、设施、环境、工艺、检测、卫生、服务等环节制定和实施HACCP、绿色食品认证体系、ISO9001-2008管理体系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以。同时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劳动人事管理、规模管理来提升企业整体竞争能力,降低了物质能耗,提高了管理效益。二是在技术上提高水平与相关油脂科研院所合作在菜籽油、葵花籽油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新产品开发、节能降耗等方面的技术合作与支持,提高了菜籽油、葵花籽油的附加值。三是在生产上注重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为了提升农业综合开发的经济效益,伊犁万顺油脂有限公司实行清洁生产目标责任制,制定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将节能减排任务分解到各个班组。在生产流程各个环节中,落实环保、节能降耗,安全生产,工艺装备改造等措施,通过改进设计,加强节能监督等方法,全面实现了清洁生产,循环利用于企业增效的和谐统一。
三、在多方支持下,合力开发,着力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企农双
赢做出贡献
伊犁万顺油脂有限公司在生产于经营中积极与昭苏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合作,坚持统筹开发、协调开发的理念。一是伊犁万顺油脂有限公司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促进了了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和发展;二是在各级部门的政策帮扶下为公司提供了发展动力,相关部门在项目申报与计划安排上,优先考虑伊犁万顺油脂有限公司作为重点项目纳入昭苏县扶贫开发项目中去;金融部门在金融政策上,对伊犁万顺油脂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农户收购油料和完成订单生产所需的流动资金,放宽贷款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税务部门在税收政策上给予合理扶持,在国土、工商、质监等部门办理各项审批手续时给予优先审批。三是强化昭苏县技术服务工作。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含量和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农民开拓市场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了项目区农民接受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造就了一批适合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一代农民经济人,建立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四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民增加收入。使昭苏县年油菜籽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成为名不虚实的“中国油菜之乡”;公司每年与农户签定优质油菜籽收购订单合同面积20万亩以上,通过订单合同“优质优价”收购当地产出的油菜籽,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每年直接带动基地农户2万余户以上农民直接增收5000万元以上。公司还从利润中拿出一定比例无偿给信誉度好的困难农户提供优质油菜籽种子,赠送油菜籽栽培技术资料和肥料,同时累计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上百万元,为昭苏县的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伊犁万顺油脂有限公司
二0一二年九月十八日
第五篇:湖洋镇做大做强葡萄产业实施方案
湖洋镇做大做强葡萄产业实施方案
一、自然条件
湖洋镇位于永春县东北部,距县城26公里,面积143平方公里,有17个行政村,人口4.3万人,是福建省卫生镇和福建省第九届文明镇、福建省环境优美乡镇、泉州市生态示范镇。湖洋山清水秀,茶果密布,郁郁葱葱,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属于内陆半山区、南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湿润多雨,年平均气温20℃,全年≥10℃,无霜期320—350天,年降雨量1700—21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累计平均日照时数1892小时,海拔170-887m,土壤属红壤,酸碱度4.5,适宜柑桔、葡萄、枇杷、杨梅、桃、李、柿等多种常绿果树、落叶果树的生长和亚热带水果集中连片综合开发,同时境内有大量的土地可供开发利用发展名优特新水果。
二、发展现状
湖洋镇把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作为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效益农业的战略重点,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实施项目带动,实现抱团发展,培育建设名优特新水果示范区,形成新的特色农业主导产业。泉州永春天绿葡萄专业合作社引进巨峰、醉金香、玫瑰香、红地球、无籽4号等优质葡萄和黄桃、杨梅等名优水果品种,计划投资600万元,规划种植面积500亩,已投入资金300万元,集中建设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果园300亩。园区采用标准化水泥柱大棚,防虫网/滴管及其他设施齐全,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具有糖度高,颗粒大而均,色泽佳等优点,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格局。今年7月投产,年可产葡萄等水果40万公斤,创产值250多万元,形成名优特新水果示范区,为周边土地流转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成为我镇名优特新水果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三、发展目标
在镇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发挥规划的宏观导向作用,优化产业布局,在水果规模总量、发展方向、产业动态、研究重点和开发领域等方面,加强宏观调控管理,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在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同时,切实搞好科技、信息和流通服务,搞好典型示范、规划布局、政策法规引导,促进名优特新水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通过“政府扶持、科技依托、能人经营、农民参与”和合作制、股份制、合同制等方式,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土地流转和名优特新水果的市场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为我县和其它地区提供借鉴。建设名优特新水果优势产业带,推动我县水果产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把天绿葡萄专业合作社打造成集葡萄、名优特新水果种植加工、示范推广、营销服务和旅游休闲、农家乐、生态环境保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闽台合作名优特新水果示范区和现代农业模式的新型农场。
四、品种选择
1、葡萄:发展葡萄生产已成为热门栽培的大宗果树之一。平均亩产1000公斤,纯收入5000-8000元。宇选1号(大粒巨峰),综合性优,是生产高档葡萄和规模化建园的首选品种;醉金香,中熟偏早品种,花芽易分化,丰产性好,穗重500克,经无核化处理后可达1000克以上,充分成熟后金黄色,卵圆形,平均粒重10克,含可溶性固形物18%-20%,有浓玫瑰香味,口感极佳;巨玫瑰,丰产性好,穗重500-600克,座果好,果粒椭圆形,粒重8-9克,紫黑色,果肉偏软,含可溶性固形物18%-20%,有浓郁的玫瑰香味,果实甜、香、口感佳、不易裂果。
2、黄桃:该品种市场销路看好,当年种植当年结果,一般亩产2000公斤左右,市场价每公斤3-6元,特别临近城镇发展前景可观。
3、杨梅:随着休闲娱乐方式多种多样,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发展杨梅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市场价格稳定在8-12元/公斤,亩产值4000元左右,是个短、平、快的项目,吸引游客前来现场采摘、鲜销和旅游尝鲜。
4、茂谷柑:为宽皮柑桔与甜橙的杂交种,果实3月成熟,单果重130克左右,扁圆形,均匀整齐,果皮光滑,橙黄色,果肉橙红色,可溶性固形物13%-16%,品质优,具有早结丰产、稳产的特性,有一定较好的发展潜力,皮薄清甜品质好,市场价均在10元/公斤左右,而且供不应求。
五、运行模式
泉州永春天绿葡萄专业合作社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按照合理、规范、科学的方向有序运行,以发展葡萄、名优特新水果产业为着力点,实行“分户种植、分类标识,统一供应种苗、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植保防治、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定价收购、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市场营销”等“二分八统一”管理运行模式,并提取部分公积金、公益金和必要生产费用。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建立社员田间生产管理手册,安排生产计划、制定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等,及时为农民提供统一的灌溉、施肥、喷药、运输、技术等服务,有效保证产品品质。
六、建设内容
1、建设原则
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市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的基础上,适应人们对水果消费多样化、优质化、安全化的要求,重点发展商品率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名优特新水果品种。
二是坚持突出质量和效益的原则。优化水果品质和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名优特新水果的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和加工水平,完善检测检验和监督体系,加强质量卫生安全建设。
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适时、适度开发,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推行绿色技术,实施清洁化生产,推进生态示范乡镇建设,实现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
2、实施内容
以发展高效、生态和现代农业为目标,以泉州永春天绿葡萄种植示范基地为依托,引进优质葡萄、黄桃、杨梅、茂谷柑、沙塘桔等名优特新水果品种,到2010年建设集约化、规模化果园600亩,苗木基地100亩,年水果总产量达到800吨,实现产值900万元,建成泉州永春天绿葡萄、名优特新水果生产龙头企业。按照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品牌化经营的要求,全方位提供葡萄、名优特新水果引进种植、栽培管理、市场销售和技术服务,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指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发展名优特新水果种植。
3、投资估算
2009年-2010年建设总投资600万元,资金来源构成:招商引资、自筹和上级支持,平均投资回收期3年。至2010年建设完成葡萄、黄桃、杨梅、茂谷柑、沙塘桔等5大名优特新水果示范农场,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格局。投资项目:果园基础设施、标准化生态果园、苗木生产基地、园区道路的硬化、自动喷、滴灌设施、建设小水库和拦水坝、生态采摘观光园、旅游休闲、农家乐及筹办2010年的葡萄节等等。
七、技术支撑
引进一批市场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新品种,秉承科技先导原则,成立技术服务辅导中心,聘请上海市农科院、福建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葡萄协会、嘉兴市十八里葡萄研究所、县农业局有关专家、教授、学者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推广果实套装等多种新技术,实施葡萄、名优特新水果无公害生产技术流程和规范,印发技术要点,举办“千人培训工程”,结合水果生长期进行现场讲解、技术指导,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操作规程生产,为农民提供全程优质技术信息服务。
八、营销服务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依托泉州永春天绿葡萄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湖洋超市的供销网络、即将组建的湖洋工商总会和日用小商品、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物流配送销售中心,实现品牌和销售资源优势共享,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优质化、品牌化、信息化发展之路,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搞活特色优势水果的市场流通,不断提高名优特新水果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九、品牌战略
把天绿葡萄培育成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实行集约化经营,加快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从根本上增强名优特新水果的市场竞争力。申请无公害、绿色食品安全认证,规范统一使用“天绿”牌商标,对醉金香、玫瑰香、巨峰、无籽4号、红地球、金手指、藤稔、黄桃、杨梅、茂谷柑等名优特新品种统一编号,强化水果生产、保鲜、贮运、加工等方面的科技服务,打造“天绿1号”、“天绿2号”、“天绿3号”、“天绿X号”名优特新水果品牌。
十、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名优特新水果市场前景广阔,竞争力强,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辐射作用强,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完善配套专业合作组织,有效提高水果产业综合竞争力,促进规模经营,提升产品档次及质
量安全水平,打响名优特新水果品牌,提高附加值,增加果农收入,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经济效益显著。
2、社会效益。建设名优特新水果示范区,促进了水果生产龙头企业的发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开拓名优特新水果市场,有效促进了我县名优特新水果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并辐射带动运输、饮食、贸易、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3、生态效益。建设名优特新水果示范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生产精品水果为目标,根据无公害果品生产的要求标准加强果树的修剪、管理,增施有机肥,防治病虫害,并采取频振式杀虫灯防虫及果实套袋等物理防治技术,提高果树的挂果能力和水果优质率,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