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教授介绍

时间:2019-05-15 14:2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海教授介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海教授介绍》。

第一篇:青海教授介绍

校历次组织的教师教学效果测评中成绩均位于前列。

(十六)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

李美华 教授

女,心理学教授,现为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心理咨询师师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海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常务理事,青海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青海省高等学校省内访问学者导师,青海省第二届省级骨干教师,青海省人才“小高地”成员。2001 年获“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园丁”荣誉称号。研究方向是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民族儿童心理发展、跨文化心理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 5 项,其中主要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 2 项;省级科研课题 4 项。参加省级重点学科“教育学、心理学”项目的建设工作;主持省级重点课程《教师教育学》建设项目。曾获:青海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 项;青海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 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 项。

赵慧莉教授

女,心理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青海省高等学校省内访问学者导师,青海省第四届校级骨干教师,全国大学生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海省人才“小高地”成员。现为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理系副主任。研究领域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先后在《探索与争鸣》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发表有关心理学教学与研究方面的专业论文 20余 篇,14篇为核心刊物,主持或参与课题 20 项。曾参加省级重点学科“教育学、心理学”项目的建设工作及省级重点课程《教师教育学》建设项目。曾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 ; 1998 —— 1999 年度小岛奖励金。

崔景贵教授

崔景贵,男,1968年12月生,江苏海安人,教育学博士后,教授,现任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教育学、职教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在《教育研究》、《新华文摘》等发表论文18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20多本(部),主持省部级及以上课题等10多项,获“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表彰。

胡维芳教授

胡维芳,女,中共党员,教授,硕士,1962年7月生,重庆籍人。曾任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心理学系书记、系主任,现为职业心理研究所所长,江苏省心理学会工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常州市“阳光心港”青少年心理咨询

网驻站心理专家,受聘常州市婚姻家庭促进委员会专家,校重点建设学科应用心理学方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心理、教师心理。主要研究成果:出版专著《恋爱〃婚姻〃家庭心理学》(东南大学出版社),专著《青年学生职业心理特点与辅导》获校优秀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主编、参编《现代心理学》、《现代教育学》、《大学生心理发展导论》、《职业教育心理学》等教材论著6本;省级精品课程群《教育心理学》负责人之一;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部主任基金《玉树地震灾后心理——社会交互援助模式研究》、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构建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高职院校BMI指数异常学生运动与心理干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比较研究》等省部级课题多项,主持青海省2010年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就业压力与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区域性对比研究-----以江苏、青海为例》、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当代青年学生职业心理的实证研究》等省厅级课题多项,主持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科研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职业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的实证研究》等多项校级课题;在《心理科学》、《高等理科教育》、《青海社会科学》、《宁波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CSSCI期刊与核心期刊13篇。曾获江苏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常州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常州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新疆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曾获国家教育部“曾宪梓教育基金师范教师奖”,新疆“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常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优秀考研指导教师”、校学生科研课题“挑战杯”一等奖指导教师、校教学水平评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优秀团队等称号。

蒋波副教授

蒋波,男,1974年10月出生于江苏灌南,中共党员,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副教授,教育心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008-2011年),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5-2008年,2008年12月培养期满考核合格),常州市“831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2004年)、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009年)。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江苏省社会心理学会理事,江苏省心理学会普通与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发展与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常州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兼任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常州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校重点学科“应用心理学”学科带头人、校优秀教学团队“学校心理教育”团队带头人,校特色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负责人。主讲校重点课程《实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史》、《心理学专业英语》等课程。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一项,江苏省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一项,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高校哲社基金资助项目一项。2006年来,完成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基金(第二)、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第二)、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基金(主持)、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社基金(主持)、常州市社科基金(2007、2009、2010,均为主持)等7项省部级、市厅级项目。近年来,在《心理科学》、《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教育学刊》、《全球教育展望》、《中国特殊教育》等期刊发表论文36篇,其中CSSCI期刊与北图核心期刊23篇。主编、参编《大学生心理发展导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与《应用实验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修订版)、《教育心理学精

编》、《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对策》、《高等教育心理学》等7部教材。曾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高校本科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指导教师)、江苏省政府留学奖学金、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江苏省心理学会学术成就奖二等奖、常州市青年岗位能手、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校教学成果特等奖、教学优秀一等奖等奖项。

戴斌荣教授

戴斌荣,1964年11月生,江苏阜宁人,心理学教授,盐城师范学院副院长。天津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后,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江苏省普通心理与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盐城市心理学会会长,盐城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主任,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高等学校首批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长期担任“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教育与心理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的教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正式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有《教育研究》、《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评论》等核心期刊20多篇。著《学习优良与不良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比较研究》,合著综合性大学教材《基础心理学》,副主编心理学考研用书《普通心理学》,译著《心理学的历史》,参编数本教材的编写。主持完成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金课题1项,省厅级课题5项;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1项。指导心理专业学生论文连续6年获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毕业论文单篇或团队奖,并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1项,市科研成果奖5项。

才让措教授

才让措,女,藏,硕士学位,心理学教授,心理实验室主任。中国心理学会会员,青海省藏民族文化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客座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多文化背景中的心理与教育问题研究工作。主持并参与国家级课题“青海藏族基础教育藏汉双语教学策略研究”、“中国儿童心理特征与教育研究”、“藏区双语教育政策研究”、“藏汉双语认知研究”、“青藏牧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等6项,省级课题“藏汉双语教学实验研究”、“青海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青海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10项,联合国儿基会等项目3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5部;在中国藏学、民族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论文论著曾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全国家庭教育优秀成果等奖项。

祁乐瑛教授

祁乐瑛,女,1971年生,博士研究生,心理学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近年来主持和承担的主要课题有:青海省社会科学项目“双语教学中藏汉双语词汇通达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藏族学生藏汉双语认知研究”; 青海省社会科学项目“灾后孤儿心理辅导新形式探讨——以玉树灾后孤儿助学助养为例”。在《心理科学》、《心理学探新》等学术权威杂志发表论文十多篇,主要有:“心理旋转中的外部参考框架的眼动研究” 发表于《心理科学》;“场

依存性-独立性认知方式对心理旋转的影响” 发表于《心理科学》。主要开设的课程有:心理统计与SPSS应用、教育与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英汉双语)。

第二篇:教授介绍

赵丽生教授,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副校长,太原理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高校教龄27年。中国会计学会理事,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委员,山西省总会计师协会副会长,山西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会计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高级技术职务、高级会计师职务、高级审计师职务评审委员库成员,财政部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审组成员。赵丽生同志主要讲授会计学基础、会计发展史、管理会计等课程,并长期从事会计、财务等方面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对中国会计发展史有比较系统的研究,曾主持起草《山西省会计管理条例》,主编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会计学基础》、财政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会计综合模拟教程》及全国财政系统专科学校统编教材《税收会计》、《企业财务管理》等教材 20 余部,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5项,撰写经济、教育类科研论文 40 余篇。先后被评为“山西省模范青年知识分子”、“山西省教学名师”、“科教兴晋突出贡献专家”、“山西省青年教育专家”,2006年获“山西省青年科技奖”和“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第三篇:青海传统节日介绍

青海传统节日

土族波波会

时间: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

地点:青海互助县的土族乡村

介绍:“纳顿”是士族人的传统节日。人们穿上最好的服装从下川到上川,追随着纳顿,笑逐颜开,扶老携幼,探亲访友,畅谈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祝愿。

花儿会

时间:农历六月

介绍: 数万名回、东乡、保安等民族的“花儿”歌手和观赏的群众汇集到花山唱“花儿”,有拦路、游山、对歌、敬酒、告别等活动。还举办民间社火、商品交易会。

热贡藏乡六月会

时间:农历6月15日~28日

地点: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

介绍:“六月会”主要活动有:祭神、上口扦、上背扦、跳舞、爬龙杆、打龙鼓,最后是法师“开山”。舞蹈分为三种类型:舞神、舞龙、舞军,场面恢宏壮观,舞姿潇洒粗犷,各村轮流举办,节日盛况空前。那达慕大会

时间:

七、八月间

介绍:那达慕大会是内蒙、甘肃、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土乡纳顿会

时间:农历7月12日~9月15日

地点:民和县最南部的三川地区

介绍:“纳顿”土语为玩的意思。节日期间,数十里的川道沉浸在欢乐之中,到外彩旗飘动,鼓乐喧天。人们穿上最好的服装从下川到上川,追随着纳顿,笑逐颜开,扶老携幼,探亲访友,畅谈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祝愿。穆斯林圣纪节

时间: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

地点:当地清真寺

介绍:中国大多穆斯林聚众节日当天举行纪念活动,诵经、赞主赞圣,宣讲穆圣传教历史和圣训以及个人生平事迹等。还要宰牛羊集体设宴庆贺,表示对穆圣的缅怀。而“茂鲁德”意为“穆圣诞辰”,系新疆地区突厥语系穆斯林对“圣纪日”的称谓。穆斯林开斋节

时间:伊斯兰教历10月1日 地点:当地清真寺

介绍:节日早晨沐浴盛装,喜气洋洋地赴寺参加会礼,并按规定交纳开斋捐,藉以完善全月斋功,周济贫穷,共度佳节。会礼结束时,互道“色兰(目)”,表示节日祝贺,并依礼俗宴请宾客,互赠节日食品。穆斯林古尔邦节

时间: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 介绍:过节前,家家户户都把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忙着精制节日糕点。节日清晨,穆斯林要沐浴馨香,严整衣冠,到清真寺去参加会礼。新疆的维吾尔族在古尔邦节时,无论是城市或农村的广场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麦西来甫歌舞集会。

青海美食文化

青海德令哈藏族人的酥油茶

青海是我国的西部省份,因青海湖而得名。南方西方与新疆、东南与四川、东方北方与甘肃接壤,幅员辽阔,居住着汉、藏、回、撒拉、土、蒙古、哈萨克等民族。

青海古为西戎地,汉初为羌地,部分属金城郡管辖,王莽时置西海郡,后凉设乐都郡,隋设西海、河源郡,唐代吐蕃兴起,南部、西部属吐蕃,东部仍由中央王朝统治,宋代在西宁设西宁州,元代在青海设宣慰使司,明代设西宁卫、麻儿匝安抚司,清代设西宁府、西宁办事大臣等统辖其地。数千年来,境内各民族交错杂居,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通婚,共同繁衍发展。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了祖国的这块宝地,创造了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灿烂文化。

青海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海拔3000~5000米。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海拔也在2600米以上。青海高原和盆地草原辽阔,牧草丰茂,是优良的高原牧场。东部的青海湖周围、黄河河谷是主要的农业区,主产春小麦、青稞、蚕豆、养麦、马铃薯、油菜籽等。蔬菜品种不很多,主要有萝卜、白菜、辣椒等。

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大多从事畜牧业生产,而汉族、回族、撒拉族、土族则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牧区主要食用牦牛肉、羊肉,乳品主要是牦牛奶,也食青稞(多做成糌粑)、大米、面粉等。

青海的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风俗和习惯。

汉族饮食习俗

汉族分布于青海各地,是青海人数最多的民族。青海的汉族大部分是从内地迁来的。这里的环境与内地大不相同,但汉族的饮食习俗基本与内地保持一致。当然,青海的汉族在长期演变过程中,饮食习俗也有了自己的特点。西宁市人口大多是解放后从内地各省迁来的,南方人仍保持主食大米的传统,而北方人则喜食面食,没有形成统一的饮食习俗。

农区集中在日月山以东地区,日月山以西就进入牧区了。农区的平川地带春夏季气温较高,种植小麦、玉米、青稞和养麦及各种蔬菜。青稞种植面积不大,因为青稞成熟早,收下青稞,可以腾茬种白菜、萝卜,或者做打麦场。山地气温较低,大多不适于小麦生长,而以各种杂粮为主。

汉族农民的传统主食是白面制品,有馒头、饺子、面条、烙饼、釀皮子等各种花样,其食法同甘肃、陕西接近,口味偏酸辣。面条多采用抻拉法,可宽可细。最有特色的是当地的揪面片儿。青海人揪面片的技术很高,站得离锅远远的,揪出的面片不停地抛到沸水中,速度可与山西刀削面高手相媲美,而且面片儿大小、厚度也很均匀。羊肉面片儿风味独特,食后令人难忘。青海人称锅盔为“焜锅”,藏族等民族也食,烙得很厚很大,外酥香,内松绵,耐存放。要切成四五厘米宽的长条儿食用。平川的农民认为白面食品不耐饥饿,还常常用白面同山区农民换杂粮吃。山区农民主食为杂粮,其食法同北方各省农民近似。

青海因为牧区广大,农区的汉族也养猪养羊,肉食相对比较丰富。多数人喜食羊肉。农村蔬菜不多,西宁市附近蔬菜生产较发达,内地各省的常见菜,西宁也都有生产。

青海夏季来得晚,人们常于六七月去山野里采食蕨菜,于七八月去草原或林间采拾蘑菇,于九十月间采集发菜,这些活动均能为人们带来无限乐趣。

青海水产不多,但青海湖里的鱼,尤其是无鳞湟鱼很有名气,产量也高。另外,海鱼等海产也不时销往这里,为人们的日常饮食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藏族饮食习俗

青海省藏族大多聚居在海南州、黄南州、海北州、海西州、果洛州、玉树州。以剽悍豪爽著称的藏族兄弟是古羌族的一支。他们长期生活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过着游牧生活。这里牧草丰茂,主要牲畜是牦牛和羊。农作物以耐寒抗旱的青稞为主。藏族的食物主要是牦牛奶、牛羊肉、糌粑等。食品的花样虽不算多,却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奶食类:在青海藏区,牛奶通常用来煮奶茶、制酥油和做酸奶。酸奶有一种芳香的气味,不少老年人夏季以酸奶为主食,认为酸奶能使他们益寿延年。

肉食类:青海藏区居民只食偶蹄动物,禁食奇蹄类动物。至于栖息在江河湖泊中的鱼类,虽说无蹄无爪,但在传说中它们是属于龙家族的,也不能食用。倘若有人竟然敢吃鱼,据说必会招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牧民们烹制肉食的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白煮,从无烧、烤、煎、炸、炒之类的烹饪习惯。煮肉十分讲究火候,通常是将带骨头的大块肉投入锅中,用旺火煮开,滚沸一阵儿,捞出来就可以食用了。这种半熟的开锅肉,肉中见血,但吃起来鲜嫩不腻,越吃越香。因为大块肉要用手抓着吃,所以当地把这种肉叫做“手抓”。吃手抓时一手抓肉一手执刀,把肉片削下来吃。也常常用牙咬住肉,拿起小刀顺着嘴唇把肉割断,大口大口地咀嚼。初次目睹这种吃肉方式的汉族客人往往为之瞠目,担心他们会割破嘴唇。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在青海藏区就连四、五岁的孩子也会用这种方法吃肉。他们吃过肉的骨头,都刮得干干净净。藏族人不允许将未啃干净的骨头扔掉。

“下更保”(干肉)也是藏区人民的美食,家家必备。这种干肉多在秋末冬初时制作,选用肥壮的牛羊宰杀后,劈成大块,挂在避光通风处阴干。这种干肉不再烹调。食者用刀割下一块,放进嘴里,嚼得津津有味。“下更保”是一种主副兼顾的食品,能长期贮存,携带食用又极方便,故是外出放牧和狩猎时的干粮。在冬季,藏族人还喜欢用“下更保”蘸辣椒吃,香辣味美,生津开胃,活血驱寒。牧区藏族一般无固定的餐次,饿了即食。故常见牧民闲暇时即坐下来,边谈笑,边嚼干肉和喝奶茶,牧猎时,也不时割下一块肉放进嘴里。

做灌肠是藏族妇女最拿手的的技艺之一,灌肠基本上分为四种:一是肉肠,肠内装肥瘦兼有的肉丁;二是面肠,肠内装进油和面,有时也拌进一些野葱末;三是肝肠,肠内装捣碎的肝;四是血肠,肠内装牛羊的鲜血。

藏族牧民进食肉和肠有一定规矩。要由帐房主妇负责按人分配,包括客人在内,每人面前均放一份。主妇分配食品时是非常公正的,每个家庭成员面前的肉和肠,在品种、数量上都力求一样。当然,可能给老年人和儿童以特殊的照顾。如果在滚开的锅里只有一个羊心,热情的主妇也会把它分成数块,让每人都尝到。只有一种肉 ——腰子,传统习惯是不能分食的,要给男主人吃。

米面食品:大米和面粉是牧民们喜爱的粮食。他们除用大米熬奶粥、肉粥,用面粉做面片、饺子、烤饼和油炸饼外,还做一些颇具草原风味的食品,有:糌粑、“仪贴”(油搅团)、安多面片、面条等。还有“雪吐”(水油饼),“卡什茨”、“曲什茨”、“郭勒洛洛”(以上均为烤饼类)、“醒”(酥酪糕)、“折阔”(大米汤)等,多在礼仪活动中食用。

青海藏区每年消费大量茶叶,牧民们可一日不吃饭,但不可一日无茶。其茶为砖茶,来自内地。藏区并不产酒,牧民们爱饮的青稞酒来自毗邻的城镇。藏民不分男女老幼对酒都有偏爱。青海藏区饮酒时不摆菜肴,不猜拳行令,而以歌伴酒,不用杯盏酒盅,而用平日饮茶的小碗,要记得碗是个人专用的哦。

撒拉族饮食习俗

撒拉族是我国兄弟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绝大多数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其余分布在邻近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的甘都乡和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一些地区。青海省西宁市和祁连、乌兰、贵德、同仁、兴海等县及新疆的一些地方,也有少量撒拉族人居住。

撒拉族自称“撤拉尔”,汉文史书中有“撒兰回回”、“沙刺族”、“撒拉回”、“撒鲁儿”、“萨喇”等称谓。至于撒拉族的来源等问题则无正式记述。根据一些史学家的研究和民间传说,撒拉族可能是古代来自中亚撒马尔罕一带的一个部族同青海省循化一带的藏、回、汉等民族长期融合后形成的一个民族。传说他们的祖先赶着骆驼,驮着一部《古兰经》来到循化街子,只剩下18人(一说是7人)。因骆驼到此化为石头,遂定居于此,时间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但这仅是一个传说,实际年代应是比这更早的元代。

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生活习惯,包括衣着、服饰、饮食、起居等,大致与当地回族相似,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撒拉族以务农为主。食用的粮食主要是小麦、青稞、荞麦。通常的吃法是做成馍馍、面条、散饭和搅团。散饭和搅团的做法,都是在沸水中撒面粉,搅成糊,只是搅团较稠些。吃搅团时,一般要另备汤菜和蒜、辣椒等调味料。每到农历六月,当青稞临近收割时吃“麦索儿”(即“吃青”)。方法是将青稞穗头剪下,捆成小捆,用柴草火烤熟。然后搓出青稞仁即可食,也叫“控青稞”。若将烤熟的麦仁磨成细粉,装进碗,浇上熟菜油,拌入蒜泥、油泼辣子、盐等,再配上拌菠菜等青菜,便成为麦索儿。不过,麦索儿要当天做当天吃,隔夜则变馊。面条制成雀舌状,极滑口。油香、馓子、焜锅饼、油搅团(以油拌面制成)也是撒拉族爱吃的面食。

撒拉族仍保留着牧民的许多饮食习俗,爱吃羊肉,尤其是手扒羊肉和羊肉火锅,还喜食酸奶,嗜好茯茶、麦茶和奶茶。同其他伊斯兰教信徒一样,也禁食猪肉和自死之动物。

撒拉族的节日同回族一样,过节要蒸糖包或肉包子,或做油炸蛋糕。

撒拉族待客用茶,茶中放桂圆、冰糖,当地称这种茶叫“三炮台”,又香又甜。撒拉人遵守伊斯兰教规禁烟酒,对客人也不劝烟酒。待客食品有馓子、糖包、花卷、肉包等,还吃羊油炒饭,菜是碗菜,由羊肉、土豆、大白菜、粉丝等煮成,勾以稠芡。若是贵客,主人还以手抓羊肉款侍,上菜时将羊尾巴对准主要客人,并送上一把小刀。客人将羊尾割下,抓在手中送入口中。羊尾最肥嫩,故要献给尊贵的客人。此外撒拉人也以火锅涮羊肉招待客人。

回族饮食习俗

青海全省回族几乎遍布每个州和县,但绝大多数回族聚居在以西宁为中心的农业区各县。回族平日一日三餐,按一般的饮食习俗,早餐是清茶、奶茶、馍馍,炒菜有粉条、洋芋、酸菜和花菜。午餐是馍馍、煮洋芋、炒洋芋、盖碗茶(放有冰糖等)。晚餐经常是旗花面(放有洋芋、萝卜、酸菜、葱)、寸寸面、杂面巴烙、长面、豆面搅团、豆面散饭、羊肉面片、拉面、臊子面、扁食(饺子)。

回族喜饮茶,茶具多是细瓷,很讲究。不饮酒。

土族饮食习俗

土族大多聚居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和民和县、大通县。土族的称谓各地不一,青海省互助、大通和甘肃省天祝一带自称“蒙古尔”、“蒙古尔孔”、“察汗蒙古尔”。民和和三川地区则多自称“土昆”。甘肃省卓尼地区则多自称“土户家”。

尽管土族同蒙古族有血源关系,也有人认为土族系突厥人的后代,但土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和习惯。其中还保留了不少早期畜牧业时代流传下来的古老风俗。土族由于长期同汉、藏、蒙古族交错杂居,互相通婚,在宗教信仰方面同藏族一致;而在政治、经济方面则向汉族学习,并使用汉文。在饮食习惯方面,不仅同蒙古族相似,而且深受汉、藏民族的影响。

土族人的祖先在青海东部地区定居下来后,最初以经营畜牧业为主,人们吃的是肉类和乳品,后转以农业生产力主,改以吃粮食为主。但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畜牧业时代的痕迹,如喜食羊肉和乳品。馍馍、面条等制法同汉族一样。土族还有自己一些较奇特的食品,如“沓呼日”、“哈流”、“哈力海”等。土族人还嗜茶喜酒。

土族人忌食圆蹄牲畜(马、骡、驴)的肉。其原因有的说,昔日唐僧取经白龙马驮经有功,为给白龙马报恩,所以不吃;有的说,土族人供罗吉天王神(罗吉音近骡子),所以不吃;还有一种说法,吃了圆蹄牲畜的肉,来世转牲畜,不能投人胎了。由不吃圆蹄牲畜肉,也可以看出藏族饮食习俗对其影响之大。

土族的节日同当地汉族基本一致。土族人在不同的节日做不同花样的馍,吃不同花样的饭。诸多节日中,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最为隆重。

土族人招待一般客人,先吃烘锅馍(即把发面团装在锅盒里,埋在草木灰火中烤熟的干饼),第二是喝茯茶,第三上清油煎饼和牛奶茯茶。上不上菜、上什么菜没有什么讲究。一般情况下,都要请客人喝酒,一敬就是三大杯,杯子较大,而且要求喝干,这叫“吉祥如意三杯酒”。实在不能喝酒的客人,用无名指蘸酒对空弹三下,也可以应付过去。但能喝酒的人不得假装成不能喝,如果让主人知道了会很不高兴。敬过酒后,则边饮酒边唱歌,宾主相互赞颂,热闹非常。客人启程前要吃长面条或面片,叫做启程面。客人出门时,主人托酒杯等候在大门口,向客人每人敬上三杯酒,叫做“上马三杯酒”。这样再加上主人在客人刚到门前时敬的“临门三杯酒”,一个客人至少要喝九杯酒。

如果招待的是贵宾,除了像上面说的那样敬酒外,桌上要摆一个装饰着酥油花的炒面盒子;在一个长20厘米、宽14厘米的木制方盘中,摆一块同木盘大小相当的肥肉,上插一把长约16厘米的刀子;在酒壶上要系一撮白色羊毛。土族人认为这是对贵宾最隆重的招待。土族人家待客,以青稞酒和肥肉块为重,只要有这两样,客人就满意了。

青海省各民族人民的饮食文化

【字体:大 中 小】 2014年01月16日 来源: 风景网

青海德令哈藏族人的酥油茶

青海是我国的西部省份,因青海湖而得名。南方西方与新疆、东南与四川、东方北方与甘肃接壤,幅员辽阔,居住着汉、藏、回、撒拉、土、蒙古、哈萨克等民族。

青海古为西戎地,汉初为羌地,部分属金城郡管辖,王莽时置西海郡,后凉设乐都郡,隋设西海、河源郡,唐代吐蕃兴起,南部、西部属吐蕃,东部仍由中央王朝统治,宋代在西宁设西宁州,元代在青海设宣慰使司,明代设西宁卫、麻儿匝安抚司,清代设西宁府、西宁办事大臣等统辖其地。数千年来,境内各民族交错杂居,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通婚,共同繁衍发展。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了祖国的这块宝地,创造了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灿烂文化。

青海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海拔3000~5000米。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海拔也在2600米以上。青海高原和盆地草原辽阔,牧草丰茂,是优良的高原牧场。东部的青海湖周围、黄河河谷是主要的农业区,主产春小麦、青稞、蚕豆、养麦、马铃薯、油菜籽等。蔬菜品种不很多,主要有萝卜、白菜、辣椒等。

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大多从事畜牧业生产,而汉族、回族、撒拉族、土族则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牧区主要食用牦牛肉、羊肉,乳品主要是牦牛奶,也食青稞(多做成糌粑)、大米、面粉等。

青海的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风俗和习惯。

汉族饮食习俗

汉族分布于青海各地,是青海人数最多的民族。青海的汉族大部分是从内地迁来的。这里的环境与内地大不相同,但汉族的饮食习俗基本与内地保持一致。当然,青海的汉族在长期演变过程中,饮食习俗也有了自己的特点。西宁市人口大多是解放后从内地各省迁来的,南方人仍保持主食大米的传统,而北方人则喜食面食,没有形成统一的饮食习俗。

农区集中在日月山以东地区,日月山以西就进入牧区了。农区的平川地带春夏季气温较高,种植小麦、玉米、青稞和养麦及各种蔬菜。青稞种植面积不大,因为青稞成熟早,收下青稞,可以腾茬种白菜、萝卜,或者做打麦场。山地气温较低,大多不适于小麦生长,而以各种杂粮为主。汉族农民的传统主食是白面制品,有馒头、饺子、面条、烙饼、釀皮子等各种花样,其食法同甘肃、陕西接近,口味偏酸辣。面条多采用抻拉法,可宽可细。最有特色的是当地的揪面片儿。青海人揪面片的技术很高,站得离锅远远的,揪出的面片不停地抛到沸水中,速度可与山西刀削面高手相媲美,而且面片儿大小、厚度也很均匀。羊肉面片儿风味独特,食后令人难忘。青海人称锅盔为“焜锅”,藏族等民族也食,烙得很厚很大,外酥香,内松绵,耐存放。要切成四五厘米宽的长条儿食用。平川的农民认为白面食品不耐饥饿,还常常用白面同山区农民换杂粮吃。山区农民主食为杂粮,其食法同北方各省农民近似。

青海因为牧区广大,农区的汉族也养猪养羊,肉食相对比较丰富。多数人喜食羊肉。农村蔬菜不多,西宁市附近蔬菜生产较发达,内地各省的常见菜,西宁也都有生产。

青海夏季来得晚,人们常于六七月去山野里采食蕨菜,于七八月去草原或林间采拾蘑菇,于九十月间采集发菜,这些活动均能为人们带来无限乐趣。

青海水产不多,但青海湖里的鱼,尤其是无鳞湟鱼很有名气,产量也高。另外,海鱼等海产也不时销往这里,为人们的日常饮食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藏族饮食习俗

青海省藏族大多聚居在海南州、黄南州、海北州、海西州、果洛州、玉树州。以剽悍豪爽著称的藏族兄弟是古羌族的一支。他们长期生活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过着游牧生活。这里牧草丰茂,主要牲畜是牦牛和羊。农作物以耐寒抗旱的青稞为主。藏族的食物主要是牦牛奶、牛羊肉、糌粑等。食品的花样虽不算多,却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奶食类:在青海藏区,牛奶通常用来煮奶茶、制酥油和做酸奶。酸奶有一种芳香的气味,不少老年人夏季以酸奶为主食,认为酸奶能使他们益寿延年。

肉食类:青海藏区居民只食偶蹄动物,禁食奇蹄类动物。至于栖息在江河湖泊中的鱼类,虽说无蹄无爪,但在传说中它们是属于龙家族的,也不能食用。倘若有人竟然敢吃鱼,据说必会招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牧民们烹制肉食的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白煮,从无烧、烤、煎、炸、炒之类的烹饪习惯。煮肉十分讲究火候,通常是将带骨头的大块肉投入锅中,用旺火煮开,滚沸一阵儿,捞出来就可以食用了。这种半熟的开锅肉,肉中见血,但吃起来鲜嫩不腻,越吃越香。因为大块肉要用手抓着吃,所以当地把这种肉叫做“手抓”。吃手抓时一手抓肉一手执刀,把肉片削下来吃。也常常用牙咬住肉,拿起小刀顺着嘴唇把肉割断,大口大口地咀嚼。初次目睹这种吃肉方式的汉族客人往往为之瞠目,担心他们会割破嘴唇。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在青海藏区就连四、五岁的孩子也会用这种方法吃肉。他们吃过肉的骨头,都刮得干干净净。藏族人不允许将未啃干净的骨头扔掉。

“下更保”(干肉)也是藏区人民的美食,家家必备。这种干肉多在秋末冬初时制作,选用肥壮的牛羊宰杀后,劈成大块,挂在避光通风处阴干。这种干肉不再烹调。食者用刀割下一块,放进嘴里,嚼得津津有味。“下更保”是一种主副兼顾的食品,能长期贮存,携带食用又极方便,故是外出放牧和狩猎时的干粮。在冬季,藏族人还喜欢用“下更保”蘸辣椒吃,香辣味美,生津开胃,活血驱寒。牧区藏族一般无固定的餐次,饿了即食。故常见牧民闲暇时即坐下来,边谈笑,边嚼干肉和喝奶茶,牧猎时,也不时割下一块肉放进嘴里。

做灌肠是藏族妇女最拿手的的技艺之一,灌肠基本上分为四种:一是肉肠,肠内装肥瘦兼有的肉丁;二是面肠,肠内装进油和面,有时也拌进一些野葱末;三是肝肠,肠内装捣碎的肝;四是血肠,肠内装牛羊的鲜血。

藏族牧民进食肉和肠有一定规矩。要由帐房主妇负责按人分配,包括客人在内,每人面前均放一份。主妇分配食品时是非常公正的,每个家庭成员面前的肉和肠,在品种、数量上都力求一样。当然,可能给老年人和儿童以特殊的照顾。如果在滚开的锅里只有一个羊心,热情的主妇也会把它分成数块,让每人都尝到。只有一种肉 ——腰子,传统习惯是不能分食的,要给男主人吃。

米面食品:大米和面粉是牧民们喜爱的粮食。他们除用大米熬奶粥、肉粥,用面粉做面片、饺子、烤饼和油炸饼外,还做一些颇具草原风味的食品,有:糌粑、“仪贴”(油搅团)、安多面片、面条等。还有“雪吐”(水油饼),“卡什茨”、“曲什茨”、“郭勒洛洛”(以上均为烤饼类)、“醒”(酥酪糕)、“折阔”(大米汤)等,多在礼仪活动中食用。

青海藏区每年消费大量茶叶,牧民们可一日不吃饭,但不可一日无茶。其茶为砖茶,来自内地。藏区并不产酒,牧民们爱饮的青稞酒来自毗邻的城镇。藏民不分男女老幼对酒都有偏爱。青海藏区饮酒时不摆菜肴,不猜拳行令,而以歌伴酒,不用杯盏酒盅,而用平日饮茶的小碗,要记得碗是个人专用的哦。

撒拉族饮食习俗

撒拉族是我国兄弟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绝大多数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其余分布在邻近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的甘都乡和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一些地区。青海省西宁市和祁连、乌兰、贵德、同仁、兴海等县及新疆的一些地方,也有少量撒拉族人居住。

撒拉族自称“撤拉尔”,汉文史书中有“撒兰回回”、“沙刺族”、“撒拉回”、“撒鲁儿”、“萨喇”等称谓。至于撒拉族的来源等问题则无正式记述。根据一些史学家的研究和民间传说,撒拉族可能是古代来自中亚撒马尔罕一带的一个部族同青海省循化一带的藏、回、汉等民族长期融合后形成的一个民族。传说他们的祖先赶着骆驼,驮着一部《古兰经》来到循化街子,只剩下18人(一说是7人)。因骆驼到此化为石头,遂定居于此,时间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但这仅是一个传说,实际年代应是比这更早的元代。

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生活习惯,包括衣着、服饰、饮食、起居等,大致与当地回族相似,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撒拉族以务农为主。食用的粮食主要是小麦、青稞、荞麦。通常的吃法是做成馍馍、面条、散饭和搅团。散饭和搅团的做法,都是在沸水中撒面粉,搅成糊,只是搅团较稠些。吃搅团时,一般要另备汤菜和蒜、辣椒等调味料。每到农历六月,当青稞临近收割时吃“麦索儿”(即“吃青”)。方法是将青稞穗头剪下,捆成小捆,用柴草火烤熟。然后搓出青稞仁即可食,也叫“控青稞”。若将烤熟的麦仁磨成细粉,装进碗,浇上熟菜油,拌入蒜泥、油泼辣子、盐等,再配上拌菠菜等青菜,便成为麦索儿。不过,麦索儿要当天做当天吃,隔夜则变馊。面条制成雀舌状,极滑口。油香、馓子、焜锅饼、油搅团(以油拌面制成)也是撒拉族爱吃的面食。

撒拉族仍保留着牧民的许多饮食习俗,爱吃羊肉,尤其是手扒羊肉和羊肉火锅,还喜食酸奶,嗜好茯茶、麦茶和奶茶。同其他伊斯兰教信徒一样,也禁食猪肉和自死之动物。

撒拉族的节日同回族一样,过节要蒸糖包或肉包子,或做油炸蛋糕。

撒拉族待客用茶,茶中放桂圆、冰糖,当地称这种茶叫“三炮台”,又香又甜。撒拉人遵守伊斯兰教规禁烟酒,对客人也不劝烟酒。待客食品有馓子、糖包、花卷、肉包等,还吃羊油炒饭,菜是碗菜,由羊肉、土豆、大白菜、粉丝等煮成,勾以稠芡。若是贵客,主人还以手抓羊肉款侍,上菜时将羊尾巴对准主要客人,并送上一把小刀。客人将羊尾割下,抓在手中送入口中。羊尾最肥嫩,故要献给尊贵的客人。此外撒拉人也以火锅涮羊肉招待客人。回族饮食习俗

青海全省回族几乎遍布每个州和县,但绝大多数回族聚居在以西宁为中心的农业区各县。

回族平日一日三餐,按一般的饮食习俗,早餐是清茶、奶茶、馍馍,炒菜有粉条、洋芋、酸菜和花菜。午餐是馍馍、煮洋芋、炒洋芋、盖碗茶(放有冰糖等)。晚餐经常是旗花面(放有洋芋、萝卜、酸菜、葱)、寸寸面、杂面巴烙、长面、豆面搅团、豆面散饭、羊肉面片、拉面、臊子面、扁食(饺子)。

回族喜饮茶,茶具多是细瓷,很讲究。不饮酒。土族饮食习俗

土族大多聚居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和民和县、大通县。土族的称谓各地不一,青海省互助、大通和甘肃省天祝一带自称“蒙古尔”、“蒙古尔孔”、“察汗蒙古尔”。民和和三川地区则多自称“土昆”。甘肃省卓尼地区则多自称“土户家”。

尽管土族同蒙古族有血源关系,也有人认为土族系突厥人的后代,但土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和习惯。其中还保留了不少早期畜牧业时代流传下来的古老风俗。土族由于长期同汉、藏、蒙古族交错杂居,互相通婚,在宗教信仰方面同藏族一致;而在政治、经济方面则向汉族学习,并使用汉文。在饮食习惯方面,不仅同蒙古族相似,而且深受汉、藏民族的影响。

土族人的祖先在青海东部地区定居下来后,最初以经营畜牧业为主,人们吃的是肉类和乳品,后转以农业生产力主,改以吃粮食为主。但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畜牧业时代的痕迹,如喜食羊肉和乳品。馍馍、面条等制法同汉族一样。土族还有自己一些较奇特的食品,如“沓呼日”、“哈流”、“哈力海”等。土族人还嗜茶喜酒。

土族人忌食圆蹄牲畜(马、骡、驴)的肉。其原因有的说,昔日唐僧取经白龙马驮经有功,为给白龙马报恩,所以不吃;有的说,土族人供罗吉天王神(罗吉音近骡子),所以不吃;还有一种说法,吃了圆蹄牲畜的肉,来世转牲畜,不能投人胎了。由不吃圆蹄牲畜肉,也可以看出藏族饮食习俗对其影响之大。

土族的节日同当地汉族基本一致。土族人在不同的节日做不同花样的馍,吃不同花样的饭。诸多节日中,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最为隆重。

土族人招待一般客人,先吃烘锅馍(即把发面团装在锅盒里,埋在草木灰火中烤熟的干饼),第二是喝茯茶,第三上清油煎饼和牛奶茯茶。上不上菜、上什么菜没有什么讲究。一般情况下,都要请客人喝酒,一敬就是三大杯,杯子较大,而且要求喝干,这叫“吉祥如意三杯酒”。实在不能喝酒的客人,用无名指蘸酒对空弹三下,也可以应付过去。但能喝酒的人不得假装成不能喝,如果让主人知道了会很不高兴。敬过酒后,则边饮酒边唱歌,宾主相互赞颂,热闹非常。客人启程前要吃长面条或面片,叫做启程面。客人出门时,主人托酒杯等候在大门口,向客人每人敬上三杯酒,叫做“上马三杯酒”。这样再加上主人在客人刚到门前时敬的“临门三杯酒”,一个客人至少要喝九杯酒。

如果招待的是贵宾,除了像上面说的那样敬酒外,桌上要摆一个装饰着酥油花的炒面盒子;在一个长20厘米、宽14厘米的木制方盘中,摆一块同木盘大小相当的肥肉,上插一把长约16厘米的刀子;在酒壶上要系一撮白色羊毛。土族人认为这是对贵宾最隆重的招待。土族人家待客,以青稞酒和肥肉块为重,只要有这两样,客人就满意了。

第四篇:王宁远教授介绍

王宁远教授介绍

世界著名华裔脑科学认知心理学家,“学习记忆引擎”发明人,北京大学核物理学士,美国纽约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认知心理学博士后、斯坦福大学语言信息研究中心和斯坦福天才少年培训中心合作研究员,美国硅谷远创公司“人机互动设计师”;现任爱尼特(美国)智能科技公司CTO,首席设计师和美国第三脑研究院副院长。红杉树智能英语教育机构“智能英语人机对话学习系统”首席工程师,高级辅导员。

1990年开始研究大脑记忆规律和认知心理学的应用系统,1995年成功研制出世界首个学习记忆知识管理系统——“学习记忆引擎”。该系统运用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领域中取得了重大成果。杨博士在大脑学习和记忆功能及其神经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世界权威专家的盛赞,获得了美国科学家的高度认可;在美国杨博士还将“学习记忆引擎”系统成功应用于教育、医学等领域。他的博士论文“人类镜象记忆半衰期的特性与神经机制”被乔治 斯佩林博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列为他的研究生必读文章。该研究重要的医学应用价值曾被美国《科学新闻》和《富比仕》等多所媒体报道。杨博士发明的记忆引擎技术及相关产品已让全球数百万英语学习者受益,被美国科学家赞誉为“记忆引擎”之父。

第五篇:最详尽的青海美食介绍

青海美食介绍

青海是多民族聚集之地,因此菜肴、小吃面点品种多样,风味各不相同。青海菜特点是醇香、软酥、脆 嫩、酸辣,兼有北方菜的清醇,川菜的麻、辣,南菜的味鲜、香甜。少数民族的菜具有一种粗犷的美,主料以牛羊肉为多。

酸菜面块

酸菜面块是一种特色很浓的藏族传统晚餐。主要原料是酸菜,制作酸菜时,把菜叶煮到快熟时,取出冷却,然后装入坛子或木桶里,密封好放在阴凉处,一星期左右就成了。制作面汤时,首先加酸菜,其次加本地阴干的腊肉或新鲜牦牛肉,再加进土豆,面块和盐、葱等煮熟,香喷喷的酸菜面块便做出来了。

血肠

血肠是由肠衣、血汁、香料及牦牛肉(或猪肉)制作而成,营养丰富,美味可口。

将羊血加上一些佐料灌进羊肠里做成的,吃在嘴里有点儿沙,但味道还是挺好的。西宁人说会吃血肠的人是不会让人把血肠里的血煮成全凝固状的,要的是带半流质,能喝的血肠,这样吃起来才有味。但用于招待外地人的就只能是全凝固的了,怕我们吃不惯那种口味。所以我没吃着能喝的血肠,有机会一个人一定去喝一下,尝尝那种喝的感觉。还有一种叫粉肠的,做法与血肠一样,只是将羊血换成了做豆面用的粉吧。本人觉着味道不如血肠来得正些,但也不妨一试。

狗浇尿

又称狗浇尿油饼。本地较流行的一种面食。用青油煎的薄饼。有只加一点酵子的“半死面”和不加酵子的“死面”两种。将小麦面和好揉匀、港开,撒上香豆粉,浇少许青油抹匀,卷成长卷。再顺面卷方向探成螺丝状,切成小段,逐个压平微薄。在烧热的烙馍锅中倒上约半两青油,将饼放进,沿锅边浇上一圈青油,并不停转动薄饼,使其人色均匀。待饼上了火色,立即翻过来,再沿锅边浇一圈青油,并不断转动饼子,煎熟即可食用。馓子

馓子是一种油炸面食。青海回族和撒拉族群众,在每年欢度传统的“古尔邦节”、“尔德节”、“圣纪节”,以及婚丧大事中,都把馓子作为待客的主要面食品,多用于招待客人,敬献老人等。馓子是用头罗白面为原料,稍加盐和调料,搓成细条,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青海人的习俗是,招待客人先奉上一盘九曲十弯的金馓子,在加一杯香味四溢的奶茶。

炒面片:在面片已下锅的同时用炒锅炒好肉丁或肉片及辣子、笋片、菜瓜等蔬菜或粉条、木耳,待面片开锅,即用漏勺捞出面片,放到炒好的菜中翻炒,略炒片刻,即可出锅食用。

留香面片

西北小吃面当家,说到西宁的小吃就不能不说到面片。面片的面是很讲究的,首先是面的软硬度,其次要讲究面的形状。操作者将揉好的面切出一小块,揉揉捏捏一番,便一手持面,另一手快速将揪成的面片抛入滚开的肉汤中。面片的汤也是非常讲究的,一般都用牛羊肉汤打底,再根据口味不同,加入肉片、牛羊杂碎、香菜、辣椒等,味重汤浓。除了汤面片,炒面片也是西宁特色小吃中不可不提的。

奶甜酪儿

由高原上特有的青裸琅成,甘甜、清凉、醇香。如果早上吃一碗甜酪,整天都感到浑身清爽,口中留香。麻食儿

又叫筒简麻食儿,是一种很有地方特色的面食。有的是将面拂得薄薄的,再切成小方抉,对角揪搓之后,再滚一滚,然后、把这些面下到放了各种佐料之中,和牛羊肉、土豆等蔬菜的锅里煮熟,即可食用,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儿。原来是在早上吃,现在水井巷里晚上卖的多,很受欢迎。

拉条子

接近于兰洲拉面,也是一种带汤面食。将面擀好,铺开,啪啪几刀剁成一条一条的,或者一条条搓好放在盆里。待水烧开,提起一条,两手来回儿拉扯面条就成了一把细线,然后往滚水里一扔,锅盖一捂就好了。在一般城乡家庭,技条子是待客的面食。

油肠

青海地方吃食。新鲜羊油为主料加拌肉丁的灌羊肠。特点是突出肥腻。用刚屠宰的新鲜肥羊肉或羊油加肉丁,调入盐、花椒粉、姜粉、葱末、蒜苗、野葱末等,用冲洗干净的羊肠灌装,投进锅里煮几滚,即可出锅享用。具有很浓的草原风味和野外风味。

油花

又称油花儿。青稞面做的卷型花卷。一般卷有清油、香豆、胡麻籽等。原先用青稞做,现在一般用白面做 干板鱼

干板鱼经水泡软后,肉质柔韧,可烹制出风味别具的佳肴。市面上出售的干板蒸鱼是把泡透的干板鱼,用葱末、食盐、蒜泥、胡椒、辣椒、花椒等佐料粉末加入面粉,调为糊状,涂抹在洗净的干板鱼上蒸熟。由于干鱼软化,佐料也就渗入肉中,待蒸气弥漫、香味扑鼻时取出,连鱼肉带面块一起食用,辛辣鲜美,芳香可口。羊肠面

羊肠面是西宁地区常见的一种风味小吃。它以羊肠为主料,并伴以热汤切面共食。羊肠面汤色淡黄,肠段洁净,肥肠粉白,面条金黄葱末浮上,萝卜丁沉在碗中,肠段细脆馅软,面条悠长爽口,夏天吃凉冬日可吃热,实属实惠之小吃。

糌粑

这是藏民的食品。但因青海大都是藏民区,因此,吃着糌粑就不奇怪了。它是以青稞磨成粉为原料,经炒熟后,以酥油为粘合剂制作而成的。藏民们发明的糌粑主要是为了携带方便,一个团儿,可以边捏边吃。羊肉烧茄条

也称“肉末茄子”。用新鲜羊肉和长茄子烹制的菜肴。选新鲜羊肉剁成肉末,下锅炒到肉末粒粒成型时,放入盐、姜、花椒粉、酱油等佐料;选新鲜长茄,先放在猛火上熏烤,达到外皮焦干后切条,油炸;然后和羊肉末在一起翻炒,再放入蒜泥、高汤,焖煮片刻,使茄条变柔软后,即可出锅入盘。

烤羊肉串

烤羊肉串是用新鲜的羊肉,切成拇指大的薄片,串穿在铁扦子上,浸蘸酱油、精盐、姜粉、辣椒粉、花椒粉、八角粉等佐料配制的调味液,放到特制的长方形烤炉上用火焙烤,并不断翻动,随时刷抹调味液,烤到表面脆黄,肉质熟透,香味浓烈时即可食用。烤好的羊肉,趁热吃嚼,肉嫩味香,使人经久难忘。

烤羊肉不仅味美爽口,营养丰富,而且诱人食欲,容易消化。故有“宁吃烤肉一两,不吃煮肉一斤”的俗语。黄昏时节,万家灯火初上,到处可见烤羊肉的个体摊贩。近年来,县上各大宾馆、大饭店,都把烤羊肉串做为一道地方风味菜肴。专供宾客在餐桌上品尝。

麦索儿

把半青不黄尚未变老的青稞或小麦穗头揪下挽成小把,放到锅里煮熟,手工脱粒,簸去杂物,用手磨磨成寸丝状,装进碗里,浇上熟菜油,拌入蒜泥、葱、香菜、盐等,现配上凉拌菜,即成为新鲜可口的小吃。原为青黄不接时度荒的食品,后形成为尝鲜的风味小吃。

麦索儿的另外一种吃法是喝麦索儿拌汤,味道也十分鲜美。

蜂尔里脊

先将猪里脊肉剔除筋膜剁成肉末,加盐、味精、鲜姜末、料酒等搅匀,挤成肉丸;再将鸡蛋清加水粉搅匀,制成蛋清水粉糊.放入肉丸挂糊;然后在热油锅中炸至金黄色。经反复划散炸熟后装盘,立即浇上烧沸的用高汤、味精、鲜姜末、水淀粉、酱油、盐、白糖、醋兑成的芡汁,淋上香油。即成。此时热肉丸浇上烫芡汁发出似蜂鸣的声音,故称蜂尔里脊。若喜食酸辣味,做芡汁时可将白糖换成辣椒。

发菜蒸蛋:

用蛋清加盐、姜、花椒粉等佐料,作为衬底。蛋清上撒上发菜,蒸片刻,再倒入搅匀的蛋黄,蒸透,取出,切成方块或菱形,入盘,淋上有木耳、黄花、笋片、香菜末、团粉的鸡汤或羊肉汤,再滴几滴香油即成。此菜成色多样,味雅淡香脆,也是保健佳肴。

奶皮

也叫干奶酪,和西餐中称作“忌司”的相似,是青海农牧交错地区农民用牛奶制成的著名士特产品之一,为牛奶制品中最可口的营养食品。其制作历史己近百年。奶皮的制法是将鲜牛奶入锅煮熟后,控制火力,微火烘煮,并不断搅动,使水分慢慢蒸发,奶汁浓缩,在锅底凝结成一个圆形的黄色奶饼,放凉处阴干,即成。奶皮纯黄夹白,油渍点点,蜂窝沙孔满布,色彩清新迷人,入口奶油溢香,酥柔味美,不油不腻,营养丰富,不但可供日常食用,而且更是逢年过节、迎亲嫁女待客的上品,也是探亲访友、慰问老年病人的礼品。老年人最喜把奶皮切成小块泡在奶茶中食用。若切盘上席,作为干果软糖,则是很好的奶油小吃。

羊肉蘑菇片

用新鲜羊肉和蘑菇烹调而成的菜肴。选用新鲜羊后腿肉,切成薄片,用盐、花椒粉、姜粉、少量酱油拌匀入味。将蘑菇在热水中泡透(泡蘑菇水留下待用),洗净后切成厚片,继续用清水泡到体胀发软;炒锅内放油加热至起烟时爆炒羊肉片,待肉色变成粉红色或近白色时,下蘑菇片入锅,并不断翻炒。锅里倒入适量澄清的泡蘑菇水,用文火炖焖,待汤汁浓缩至一半时起锅,滴上香油,即可上席。

这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较出名的美食。

人参羊筋

用羊筋为原料烹制的青海地方名菜。西宁饭店厨师赵家勤创制。将水发羊筋拣去杂质洗净,在淘米水中漂白,去膻味,改刀加工成人参形状;在汤勺中加高汤、盐、料酒、葱、姜、味精,将羊筋煨制半小时入味;将鸡脯肉剁成茸,放入碗中加盐、葱姜汁、鸡蛋清、适量鸡汤搅匀;然后把鸡茸抹在每根羊筋上,装盘上笼蒸30分钟取出,浇上用高汤、盐、味精、料酒、胡椒粉调味加水淀粉勾芡的汤汁。此菜造型酷似人参,故名。爆焖羊羔肉

用出生半月左右的羔羊肉烹制的菜肴。这是大通地区民间传统的名贵菜肴。剥了皮的羊羔清除内脏后将肉洗净,切成1至2寸见方的块;锅内烧热青油,至油冒烟时,倒入肉块爆炒;待肉皮炸为黄色,加面酱、辣椒、姜粉、花椒粉、盐、趁油热时反复翻炒,等到肉块呈现红色,调料已渗入肉中,加少量凉水,封严锅口,用文火慢煨;水快干时,肉也完全焖熟,即可出锅上盘。

焜锅馍:

青海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地区居民的面食品。其制法是在普通发面里卷进菜籽油,抹上红曲、姜黄、香豆等民间食用色素,再层层叠叠地卷成面团,揉成和焜锅大小相似的圆柱状,放入焜锅内,然后将焜锅埋入用麦草为燃料的炉膛或炕洞内的火灰里。烙出的馍馍,外脆内软,香气扑鼻。

酥合丸

用蒸熟的糯米包糖馅成圆子经油炸后制成的青海传统甜味菜肴。因酥软香甜,称“酥合丸”,也称“团圆丸子”。将糯米淘洗干净后,加适量清水蒸熟,待稍凉后放在案板上揉匀,做成小块面团;用白糖、冰糖渣、玫瑰糖、核桃仁、芝麻、红绿丝、生猪板油碎丁或羊板油碎丁拌为馅;将糯米面团压扁,放馅包成丸子;在烧成七成热的油锅中用文火炸成金黄色捞出;装碗上笼蒸半小时取出,扣入盘中,撒上白糖;或在炒勺内倒上少许开水,加1-2两白糖,熬成浓汁淋在丸子上。即可上席。

杂碎汤

西宁名吃。用新鲜干净的牛羊下水烹煮成的风味早点。屠宰后的牛、羊、蹄、内脏俗称“杂碎”、“下水”。用牛下水为原料的称“牛杂碎”,羊下水称“羊杂碎”。经营此业者多为回族。一般冬季早晨营业,味鲜、压寒。肋巴:有很多游客会对西宁的一种独有的叫“肋巴”的烤肉印象深刻。这是一种先把羊排骨煮到半熟,然后再弄上酱料,在火上烧烤的肉串,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土耳其烤肉,甚至Kebab这个词也是源自土耳其语。

牛肉干:以果洛藏族自治州生产的“雪山牌”牛肉干最为驰名。它是以新鲜牦牛肉为原料,取净肉加白水煮熟后,切成小块,然后加入花椒粉、咖喱粉、味精、料酒、糖、盐等佐料干炒、烘干而成。香气浓郁,滋味鲜美。肋巴:

很多旅游者会对一种独有的叫“肋巴”(Kebab)的烤肉印象非常深刻。这是一种先把羊排骨煮到半熟,然后再刷上酱,在炭上烧烤的风味肉串,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土耳其烤肉,甚至Kebab这个词也是源自土耳其语。清蒸牛蹄筋

青海回族人民筵席中常见的地方特色菜肴之一,在清真饭馆里被列为地方风味菜。此菜淡嫩不腻,质地犹如海参,颇有高原乡土味,在内地很难吃到。

俗话说:“牛蹄筋,味道赛过鲜海参。”回族人民对加工牛蹄筋十分考究,有高超、熟练的烹饪加工技术。牛蹄筋加工比较费时间,先将牛蹄筋留皮煺毛,烧烤洗净,削除焦黑外皮,用碱水略泡,反复刮洗,使皮为金黄色,先入锅煮烂,再上笼蒸,剥去骨骼,蒸到筋质烂透,皮亦熟绽,即可配料烹饪菜肴。切筋为条,加胡椒、花椒、精盐、酱油、辣椒粉拌匀,装碗成形再蒸,待料味渗进筋内,扣碗上桌前浇鲜牛肉汤,并撒香菜、蒜未等。蹄筋淡黄柔软。如与海参同烩,另配笋片、蘑菇、水木耳等,俗称“十锦海参”或“十样锦”色味俱全,鲜美异常。

酿皮儿

青海人吃酿皮儿,辣椒、醋放得特别多,这使外地人看着有些胆怯。其实这是别有风味的,因为作为酿皮儿佐料的辣椒、醋是专门制作的,不似其他地方的辣椒和醋一味地干辣苦酸,而是酸辣中有香甜味。

砂锅晚上在西宁大厦周围,有很多食品棚在供应美味的砂锅,这是种混合了牛肉、羊肉、蔬菜、豆腐和粉丝的小火锅。装得很满,只要7元,而且附送一碗饭。

酸奶

至于奶制品,首推青海瓷碗酸奶,与内地酸奶不同,这里的酸奶浓厚的要用勺子来吃,上面凝结着一层厚厚的奶皮,它的香醇鲜嫩非同凡响,在西宁的小吃巷口就可以品尝到,但要品尝真正的“饕餮级”的酸奶是一定要深入牧区,到牧民家里去发掘……另外还有奶茶、曲拉、酥油等,都是你来青海必一尝为快的,更难得的是,这些都不是什么宫廷小吃,而是寻常百姓的日常食品啊。

搅团

搅团是青海民间普遍食用的小吃,做法新颖独到。在细腻的豆面中加入少量面粉,锅中水开后放少许咸盐,边搅动,边加豆面,直到干湿合适,主体就做好了。搅团的吃法有很多种,趁热用勺子挖一块放在碗里,用勺背压成凹形,调入事先备好的油泼辣子,蒜泥、醋等,再配以青海酸菜、豆角、萝卜,用筷子划成小块吃,这种典型的吃法叫“饭疙瘩”。

甜醅

把青海特产青稞捡净沙粒,碾去外皮,簸净,清水洗去杂质、麸皮,入锅煮熟,沥出冷却,将甜酒曲撒入调匀,入陶器密封,用棉被盖严,15度左右恒温下发酵一段时间后开封食用。有点类似酒酿一类的食品,但更加醇香、甘甜,具有青稞特别的风味。有顺口溜唱道:“甜醅儿甜,娃娃阿爷含口水咽,一碗两碗开了个胃,三碗四碗顶一顿饭。”

下载青海教授介绍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海教授介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海正平集团基本情况介绍

    青海正平集团基本情况介绍 青海正平集团是以青海省正平公路桥梁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为核心企业而成立的集公路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监理、交通工程、工程设施制造、高新材料制......

    齐伍军教授介绍4

    齐伍军教授介绍 齐伍军,北京大学研教授、究员,国务院专家委员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员,三峡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企业软实力”学科带头人,最具实战实力的中国企业管理策划专家,中......

    青海小吃酿皮的做法详细介绍

    青海小吃酿皮的做法详细介绍 酿皮的制作材料: 酿皮的介绍:酿皮是青海地方风味较浓的传统小吃。在西宁和农业区各城镇出售酿皮的摊贩到处可见。 酿皮的特色: 酿皮除有“蒸酿皮外......

    青海公安

    组织委员职责 一、 在支部委员会的集体领导下,积极协助支部书记开展工作。 二、 了解和掌握支部的组织状况。 三、 了解和掌握党员的思想状况,遵守纪律情况,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

    青海导游词

    青海导游词 青海导游词1 贵德温泉,位于龙羊峡外口南面的山沟中,距县城二十余华里。三面高出,危岩叠峰。山石焦黑,植物生长稀少。山脚下的深沟石隙中,喷出温水,汇成温泉。水面热气......

    青海选调生

    2011年青海省选调生工作公告 根据中共青海省委组织部、青海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11年选调生工作的通知》(青组字〔2011〕129号),决定面向省内外高等院校应届毕......

    青海文化

    青海文化 青海地区的文化历史和发展沿革,以及现代青海文化的发展现状。一、 历史沿革 青海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居民的文化艺术活动就已相当活跃。1973年,大通县上孙家寨出......

    人大财政金融学院导师介绍:庞红教授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人大财政金融学院导师介绍:庞红教授 教师档案:庞红 性别女职称教授 职务电子邮件panghong@ruc.edu.cn 工作时间1974年4月接待日 教育背景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