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的生态对策

时间:2019-05-15 14:2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污染的生态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污染的生态对策》。

第一篇:环境污染的生态对策

环境污染的生态对策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环境污染的概念、生物的概念,然后简单阐述了受污染的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和生物对受污染的环境的反馈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境污染的生态对策。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生物转化或降解的方法,将存在于土壤、地下水和海洋等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的污染物去除或消除,从而使污染生态环境修复为正常生态环境的工程技术体系。生物修复包含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以及水生生物修复等种类,其中以微生物修复最为常见。最后本文简要介绍了微生物修复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对受污染土壤的修复、微生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微生物对地下水的修复、微生物对受石油污染的海域的修复,植物对重金属的修复、植物对有机物的修复。

关键词:环境污染;生物;重金属;有机物什么是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的生态对策主要涉及两个对象和一种关系,这两个对象是被污染的环境和生物,一种关系是指生物与被污染环境之间的关系。首先介绍一下环境污染和生物的概念。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生物是指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体以及由它(或它们)通过繁殖产生的有生命的后代。被经污染的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被污染的环境对生物具有毒害效应,另一方面生物对被污染的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并对其具有反作用。环境污染的生态对策就是是利用生物与受污染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和规律,并采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和修复。环境污染对生物和效应

2.1 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环境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这些物质在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并持续一定的时间,且具易变性。[1]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相对移动的过程。环境污染物的迁移性可使得局部污染引起区域性污染,甚至导致全球性污染。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有三种基本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及及生物性迁移。机械迁移包括大气对污染物的机械迁移作用、水对污染物的迁移作用和重力的机械迁移迁移作用。污染物在环境中单纯的机械迁移情况并不很多,大多数情况下污染物会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过程发生迁移。在大量实验表明,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经历了吸附—解吸过程,同时可能伴随状态的变化。物理化学—迁移是污染物在污染物在环境中最重要的一种迁移形势,其结果决定了污染物在环境存在形态、富集状态以及对污染物的有害程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吸附—解吸过程、结晶化固定过程、溶解—沉淀过程、配位—解离过程、氧化—还原过程、有机物的分解及光化学反应等。污染物通过生物体的吸附、吸收、代谢、死亡等过程发生的迁移称为生物性迁移。生物性迁移是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的最复杂且最具有意义的迁移形式。生物性迁移包括生物浓缩、生物放大和生物积累三种形式。[2]

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其形态或转变为其它化合物的过程称为污染物的转化。一次污染物通过转化形成二次污染物。污染物有转化在环境中普遍存在。污染物的转化过程取决于污染物自身的性质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同一污染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转化为不同的产物,其对环境的影响不同。根据转化形式可将环境中的污染物的转化分

为三种:物理转化、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污染物的物理转化是污染物通过蒸发、渗透凝聚、吸附以及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等过程发生的转化。污染物的物理转化主要结果是其存在物理形态发生变化或其微观结构发生变化。污染物的化学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化学反应发生的转化,常见的化学反应转化有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配位反应、和光化学反应等。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化学转化与污染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及环境条件有关,不同的介质条件下同一污染物可能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从而转化为不同的产物。污染物通过相应酶系统的催化作用发生的转化称为生物转化。污染物的生物转化是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简单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最重要的过程之一。污染物生物转化有时可得到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物质或易降解的物质。同时也有一些污染物通过生物转化产生毒性更大的污染物。[3]

环境中的污染物与生物接触后可通过黏附吸收进入生物体,然后在生物体内进行分布,经过一定的过程后生物体内排泄出来离开生物体。这个过程包括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生物转运是生物通过膜对污染物进行吸收、分布和排泄从而使污染物在生物内发生位移过程。生物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而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转运转化直接关系到污染物对生物的毒性大小。[4]

生物从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以满足其自身生长发育的同时,还会主动和被动地从环境中吸收许多生长发育所非必须的物质。有些物质在生物体内易于降解,在生物体内存在的时间不长,生物在不断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的同时,其分解过程也在不断地进行,因而不易积累;而有些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易被降解,可在生物体内以原来的形态或其它形态长时间存在。生物在吸收这类物质后在体内的分解过程却十分缓慢,生物吸收的数量远远大于分解的数量,结果导致这类物质在生物体内积累。生物积累的物质,可以是生物的生长发育有毒性作用的物质,也可以是生物的生长发育不需要的物质,还可能是对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或元素。

2.2 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作用

环境中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对生活于其中的生物是一种逆境胁迫因子,它们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以及生态系统等各个组织层次上对生物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一般来说,生物对各种不良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抵抗力,称为生物的耐性或抗性。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机制的外部排斥和内部忍耐的综合结果。生物处于污染胁迫条件下,一方面通过形态学机制、生理生化机制、生态学机制等将污染物阻挡于体外;另一方面通过结合固定、代谢解毒、分解作用等过程将污染物在体内富集、解毒。这两方面的综合结果形成抗性。其中生物的解毒是抗性的基础,解毒能力强的生物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抗性,但解毒不是抗性的全部,抗性强的生物不一定解毒能力就强。

通常,生物的抗性机制涉及到形态、解剖、细胞和分子几个层次。生物获得抗性的途径可概括为以下几种:拒绝吸收,结合钝化,代谢转化,排出体外,改变代谢途径等过程。有的抗性生物通过以上五种途径中的一种产生抗性,有的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性途径。有些抗性机制具有很高的种属专一性,而另一些机制是不同种属植物,甚至动物和微生物都具有。抗性是生物在逆境中得以生存和延续的保证,也是污染环境中生物多样性得以保存的基础。而从人类自身利益出发的价值观来评判,生物对环境的抗性有利也有弊。

净化生物是指能够把环境中的污染物吸入体内,并且能够在体内富集、降解,从而减少环境中污染物含量的生物。自然界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净化环境的能力,但净化能力的强弱差别很大。净化生物必须有一定的抗性,能够在污染环境中正常生长。[5]生物对环境污染的修复

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生物转化或降解的方法,将存在于土壤、地下水和海洋等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的污染物去除或消除,从而使污染生态环境修复为正常生态环境的工程技术体系。生物修复包含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以及水生生物修复等种类,其中以微生物修复最为常见。在实际生物修复过程中,多数需要两种或更多种类生物和协同作用。生物修复主要用于被有机化合物、重金属与类金属、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土壤、水体、海洋、以及大气层等污染的治理,固体废物和处理与处置等。

3.1 环境污染的微生物修复

土壤污染的微生物修复就是利用微生物将存在于土壤中的污染物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或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降解过程可以由改变土壤的理化条件(包括pH值、温度、湿度、通气条件及添加营养物)来完成,也可接种特种驯化与构建的工程微生物提高降解速度。[6]

富营养化水体的微生物修复是在其中投加混合微生物制剂。国际上目前使用的制剂有日本琉球大学比嘉照夫教授发明的EM,美国Probiotic Solutions公司研制的Bio-energizer和美国Alken-Murry公司开发的Clear-flo等。EM制剂由光合细菌、乳酸菌、酵母菌等类群中多属、多种微生物组成。

常用的地下水微生物修复是通过注射井向含水层内通入氧气及营养物质,依靠微生物分解污染物质,该技术的关键环节是提供足够的氧气,因为地下水中的溶解氧浓度很低,自然复氧速度极慢。氧的注入方式有空气注入、纯氧注入、臭氧气引入、胶态微气泡引入等。

海上石油开发与石油运输,使得海上溢油事故时有发生。微生物降解是石油污染去除的主要途径,大量的研究表明,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棒杆菌属、弧菌属、微球菌属、放线菌属等是主要的降解者,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微生物修复是治理海洋石油污染的重要手段。

3.1 环境污染的植物修复

植物提取也称植物吸收(积累、萃取)。即利用富集污染物能力较强的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和转运过程,将土壤、水体中的重金属等转移到地上部,通过收获地上部分把污染物从中移除,并集中处理达到消除环境污染目的技术。[7]

植物降解有机物质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将有机物吸收到植物体内,再将其降解;二是通过根分泌物中的一些物质直接或间接的在根部将其降解。

参考文献

[1]乔玉辉.污染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5.

[2]王焕校,吴玉树.污染生态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65.

[3]李红顺,何洋,李红娜.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现状成因与对策[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782~785.

[4]易诚.畜牧业环境污染与生态保护对策[J].北京:畜牧兽医杂志,2007,26(5):52~53.

[5]孙铁珩,周启星,李培军.污染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39.

[6]邵亮.农业的生态环境污染与对策研究[J].北京:环境与安全,2012,(5):215~217.

[7]段文霞,肖猛,李光跃等.生态旅游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J].四川:四川环境,2004,23(1):34~37.

第二篇:河南省信阳市区域生态环境污染及治理对策

河南省信阳市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

——以水污染和水土流失为例

摘要:根据信阳市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分析水污染和水土历史的成因及危害,并结合信阳市地区实际,提出水污染和水土流失治理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生态环境;水污染;水土流失;环境治理信阳市概况

信阳位于河南省最南部,淮河上游,位于地处东经114°06′,北纬31°125′,地势南高北低。西部和南部为桐柏山、大别山,面积近700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7.1%,是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中部是丘陵岗地,合肥-潢川盆地西半部分,海拔50-100米,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8.5%。此区梯田层层,河渠纵横,塘堰密布,水田如网。北部是平原和洼地,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4.6%。

信阳市现辖2个区、8个县。2014年,信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57.3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4762元。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107.66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0.33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35.37亿元;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700亿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886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060元。信阳是“鱼米之乡”,盛产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板栗、银杏、红黄麻。水资源总量是90亿立方米,占全省总量的22%;人均水资源1230立方米,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2倍。研究目的及意义

治理好环境问题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作为河南省最主要的低山丘陵区,信阳市正处于中原经济隆起的重点突破时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对进一步促进河南的崛起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突出环境问题

3.1 水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长期以来,信阳市以农业为主,农业用水量大,灌溉方式属于粗放型,农渠防渗能力低,水资源浪费突出。同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再生,缺乏对污水处理和排放的有效控制,致使水资源被消耗和被污染。一些河段严重污染使其难以利用,造成水资源浪费,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状况。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严重造成的水危机,不但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加剧,而且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粗放用水,破坏了水环境。由于信阳市的 粗放用水方式,单位产值用水量大,重复用水率低,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大量污水,居民的生活废水,不经过处理或处理不当,排入河流或直接进入地下,从而导致地表及地下水污染,使得水质恶化严重[1]。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时节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2]。随着信阳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水污染的加剧,治理水污染也逐渐成为政府部门重要工作。

下面结合信阳地区实际提出几点治理水污染的措施。

3.1.1 农业区 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禁用和限制使用剧毒农药和稳定性强的农药,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以及利用天敌、培养抗性品种、采取综合措施防治病虫害等。推广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人工防治、营养防治、生态防治。不要长期过量使用同一种肥料,化肥与有机肥配合使用,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 肥等。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防治流失污染,宜相应增加施肥深度。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技术指导 和培训。通过宣传和培训,引导农民科学用药、合理施肥。禁止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和生长激素出售,严厉查处打击不法农药商贩与农技推广部门联手向农民推销劣质剧毒农药的行为。

3.1.2 工业区 首先可采用改革工艺,减少甚至不排废水,或者降低有毒废水的毒性。其次重复利用废水。尽量采用重复用水及循环用水系统,使废水排放减至最少或将生产废水经适当处理后循环利用。同行业废水应集中处理,以减少污染源的数目,便于管理。政府部门应加强监测管理,制定

法律和控制标准,实行企业排污有偿责任制,严格控制污水排放量。

3.1.3 城市生活区 制定城镇水源保护计划和规定,鼓励节水和清洁生产,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和降低单位产品耗水量。建设更多的污水处理厂是迫在眉睫的事。加强公民的环保意识改善环境不仅要对其进行治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方面的宣传来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

3.2 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

信阳全市水土流失1999年为770000h㎡,占土地总面积的40.7%,全市轻度水土流失以上面积11729k㎡,占全市总面积的62%,其中剧烈水土流失面积1250k㎡,占总面积的6.6%;强度流失面积2400k㎡,占总面积的12.8%;中度流失面积3825k㎡,占总面积的20.2%;轻度流失面积4234k㎡,占总面积的27.4%。特别是在森林覆盖率较低的南部大别山山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3]。

坡耕地既是山丘区群众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用地,也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耕地。坡耕地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淤积农田,降低水利设施调蓄功能和天然河道泄洪能力,影响水利设施效益发挥,加剧洪涝灾害。我市的水土流失问题与坡耕地的大量存在密切相关,同时由于经济发展,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增加,需要大量耕地,需要毁林开荒;住房及城镇建设,需要破坏大量土地。地表植被破坏,加上我市属季风性气候,每年夏季雨量大且集中,加剧了水土流失进程。

信阳市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展了治山治水工作,通过退耕还林,对现有坡耕地进行间作套作,定期轮作、休耕等形式对坡耕地进行了初步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减少了坡耕地的水土流失[4]。

下面结合信阳地区实际提出几点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3.2.2 工程、农业措施 修建塘坝、水库、拦蓄坡面径流,控制水流对坡面的侵蚀。改变不合理田块方向及林向,把1.5°~3°的耕地顺坡垄改为横垄耕作,对于东西方向的横垄耕作田块宜改为斜垄耕作田块,改为斜垄耕作,本区土壤面蚀临界坡度为1.5°,坡面漫流不冲流速可控制在0.1~0.2m/s之间,据此再结合地面坡度、汇流面积及机械播幅来确定田块大小。改造坡耕地具体做法是:就地势平整田块地面,整修地埂和排灌系统,做到小丘合并,地面平整,隔土平整,地缘有埂,地块基本方整顺直,过大分丘,保持大小1~3亩为宜,每丘地块应有灌、排设施,做到有水能灌,要排能干,不冲刷,不崩坍。

3.2.3 生物措施 发挥生态自然修复能力是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一项有效措施。修建防护林,改善林带结构,提高防护效果和经济效益。在造林过程中,施有机肥料和钼肥为基肥,确保幼苗正常生长,同时还定位观测防风林网的防护效果、范围、近地层水热平衡的影响和生态效益。对无树木的荒山和疏林地,则结合造林或补植林木,以快速增加其覆盖度和提高经济效益。

3.2.4 政策措施 加强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制,成立水土流失治理积累工制度,严格按规划设计进行治理开发,;开展多形式、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爱护土地,治理水土流失的意识和积极性;加强对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建立健全保护林地法规,严格控制森林覆盖率,减少森林的破坏;在水土流失区划定封禁范围,制定乡

规民约,雇用管护人员,严格防止人畜进入治理区残害树木、草被。

4.结语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发展经济,而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环境和资源的支撑。生态环境治理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成为当今的一大公害,政府治理环境,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治理环境,保护环境,将会为我们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要的基础与前提,是我国早日实现全民的小康的有力保障。

治理环境污染,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小康社会、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和谐有着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莹莹.信阳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问题

[EB/OL].http://,2101.5.13/2016.5.22

[2] 宋玉芝,王锦旗,谢学俭,秦伯强 我国水环境污染及人类健康的影响.2008,36c27:11974-11976.[3] 石和钧,罗远耀,刘诗富。信阳土壤[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4] 连光学.信阳市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效益分析——商城县坡改梯试点综合治理成效显著[A].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小流域综合治理专业委员会.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5.

第三篇: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及治理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及治理

姓名:张悦

学号:201305071106

院系:外国语学院 商务英语班

一、我国海洋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海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现状

据1998年全国环境状况公报,1998年近岸海域水体污染严重,局部海域环境质量仍呈恶化趋势。因水质污染和过度捕捞,近海生物资源下降,近海海水养殖自身污染严重。总之,我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总体上未见好转,主要污染指标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与重金属。

渤海污染继续加重。海域内90%的监测站位超过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铅。其中辽东湾局部海域无机氮已超过三类标准。另外,渤海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和渔业资源衰退。据调查,10年来渤海鱼类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大大下降,经济鱼类低龄化、个体小型化、生长周期缩短。

黄海污染总体较轻。海域内的45%监测站位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其中胶州湾和大连湾无机氮分别超三类和二类标准。

东海污染严重。海域78%的监测站位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铅和汞。

南海水质较好,局部污染严重。海域内28%的监测站位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珠江口海域污染突出。1、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

年代以来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一直比较严重。其中,我国近海水质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从1992年的10 万平方公里,上升到1999年的最高值20.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以14.6%的速度增长。1999年以后,我国的海洋环保工作初显成效,总体污染状况得到改善,污染加重的势头得到遏制,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由1999年的20.2万平方公里,逐年下降到 2004年的16.9万平方公里,减少了16.3%,环境污染状况得到了初步的改善。但2004 年的数据显示 ,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6.9万平方公里,比2003年增加约2.7万平方公里,我国近岸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范围增加。对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区的2001-2004年海水环境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中 ,渤海和东海海水污染程度较重。渤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约占渤海总面积的 1/ 3 ,受污染程度较为严重;黄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受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东海主要污染区域相对集中且污染程度较重 ,主要集中在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严重污染和中度污染比重相对较大;南海总体污染程度较低,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汕头和湛江港近岸局部水域。2、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 世纪末以来,由于江河携带大量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 2/ 3 的重点海域受到营养盐污染。其中,辽河口、大连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等海域污染较重,且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大部分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污染日趋严重。对我国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入海口海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着其直接承受沿海、沿江居民排放的城市生活污水、食品工业废水及残渣、造纸工业废物等富含有机物质及其他污染物,是污染物最为集中,密度最高的区域。在我国受污染海域中,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程度相对严重,主要污染物质是无机氮、磷酸盐、油类以及有机物和重金属。3、海洋生物质量状况

海洋生物是海水环境和沉积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对象,并且海洋环境中的污染物对海洋生物质量的影响具有累积作用,其体内的污染物含量反映了其生存环境的质量,可食用底栖生物质量的好坏对人体健康更是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海洋生物质量状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海洋生物结构失衡,珍稀濒危物种减少;主要经济生物体内有害物质残留量偏高;沿岸经济贝类卫生状况欠佳。、近海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

从1999到2004年海洋沉积物质量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近海和远海海域的海洋沉积物质量总体上保持良好,沉积物污染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较低,但部分近岸海域沉积物受到污染比较严重,尤其是一些河口、海湾的沉积物污染较重。在我国近岸、近海和远海海域中,海洋沉积物主要污染物为汞、铜、镉、铅、砷、滴滴涕、多氯联、有机质等。其中,大连湾、锦州湾和珠江口海域沉积物五年来污染持续加重。部分区域贝类体内残留的铅、镉、砷、滴涕及粪大肠菌群等有毒物质含量数年居高不下。

(二)海洋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海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很不乐观,不仅是由于多种污染和不合理开发等原因造成的,而且还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观念有关。

1、海洋污染源的形成 ① 陆源污染

海洋污染物总量的 85 %以上来自于陆源污染物,其成分主要是化学需氧物质、氨氮、油类物质和磷酸盐四类 ,合计占总量的 95 %以上,还有硫化物、锌、铅、铬、挥发酚、氰化物、铜、镉、汞等。陆源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工业三废、城镇生活垃圾、农业养殖使用的化肥、农药和禽畜粪便等。因此,陆地污染源可分为四类: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陆上养殖污染源。② 不合理的海洋开发和海洋工程兴建

我国曾在 20 世纪 50 年代和 80 年代分别掀起了围海造田和发展养虾业两次大规模围海建设热潮 ,使沿海自然滩涂湿地总面积缩减了约一半。其后果是滩涂湿地的自然景观遭到了严重破坏,重要经济鱼、虾、蟹、贝类生息繁衍场所消失,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绝迹,而且大大降低了滩涂湿地调节气候、储水分洪、抵御风暴潮及护岸保田等能力下降。对沿海滩涂的破坏面积仍呈逐年上升趋势。海岸工程破坏自然滩涂,我国沿岸大于10平方公里的海湾有160个。许多海湾已建有大、中型港口,小型海湾普遍为天然渔港。但是,在大城市毗邻的海湾,由于填海建港、填海造地,岸线缩短、湾体缩小、人工海岸比例增高、浅滩消失,海岸自然程度降低。再加上海水养殖业的盲目发展,养殖自身污染也较为普遍,海湾潮间带和水域中天然生长的鱼、虾、蟹、贝普遍衰退。不合理的海洋开发和海洋工程兴建可分为四类:海水养殖、围海造地、海岸工程、深海开发。

③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造成的海洋污染主要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正常作业污染,即海洋油田的勘探和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二是突发性污染,即海域油井意外泄漏。④ 倾倒废物污染

近几年,随着经济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加大了对海洋倾倒区的使用力度,其中倾倒的废物主要是疏浚物、渣土等。进入21世纪,我国海洋倾倒区的个数由2001年的61个增加到了2004年的80个,签发的倾倒许可证数由2001年的541份增加到2004年的602份,倾倒的废物量从2001年的8965.2万立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14661万立方米。国家海洋局对部分海洋倾倒区的全面监测结果显示:与倾倒区选划时的环境质量状况比较,个别海洋倾倒区的环境状况发生显著的变化,部分倾倒区及周边底栖环境的总生物量略有减少,底质环境状况局部倾倒区恶化,但尚有底栖生物存在,其优势类群主要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部分倾倒区的水深略有减少。⑤ 船舶排放污染

船舶对海洋的污染主要指船舶在航行、停泊、装卸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相关资料统计表明,海洋环境污染中有35%的污染物来自于船舶。特别是海洋中石油类污染物,其中陆上工业排放和城市排放占37%,而船舶操作性排放则占33%。船舶排放物已经成为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扰乱海洋生态平衡系统的主要污染源之一。船舶海洋污染主要包括民用船舶污染和军用船舶污染。民用船舶污染主要是操作性污染,即船舶有意识地将船舶产生的污染物质排放入海,军用船舶除了能产生民用船舶的污染之外,其核动力船舶还能产生放射性辐射污染。⑥ 海上事故污染

海上事故污染是指运载有毒有害物质的船舶在航行中因过失或不可抗力而造成的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所形成的污染。由于不可抗力致使船舶触礁、碰撞、搁浅、爆炸等事故,使有害物质进入海洋,对局部海域造成重大污染。这类事故 多发生于近岸海域,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危害特别大,主要有溢油污染、化学危险品污染、液化气船重大事故污染等。

2、海洋污染的深层次原因 ① 人口和资源对海洋的压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口的急剧增加,使资源的供求量相应增加。陆地资源的稀缺性,使人类不得不到海洋去获取资源。解决人口、环境和资源三大问题,主要依靠海洋。② 社会公众海洋环保意识的淡薄

社会公众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是极其薄弱的。用生活垃圾填海、农业用药的不合理处置等使许多鱼类、贝类产卵场、栖息地被破坏。由于社会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淡薄,使海洋遭到严重损害。资料表明,受陆源排污影响,约80%的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严重。③ 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海洋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也随着沿海经济的增长而上升,对海洋环境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污染、近岸养殖业对海洋环境的污染、船舶对海 洋环境的污染、来自海洋石油勘探的污染、海洋开发活动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污染、港口建设对海洋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等方面。④ 现代海洋科技的应用

海洋污染除了由于大量工业三废、生活垃圾、农药、石油等所导致外,还有海洋放射性污染。海洋放射性污染通过生物体富集或食物链富集辐射整个海洋环境,危害人类或其他生物。现代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深入到现代海战武器(如激光炮、电磁炮、微波武器等)之中。此外,目前一些国家建立了海底核基地,其海底核实验活动直接或间接对我国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也是相当严重的。⑤ 海洋监察手段落后和执行力不足

国家海洋局每年承担常规海洋环境监测,以及两次污染基线调查、陆源污染及重点排污调查、几个海湾的海洋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调查,以对近岸海域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控制。目前,海洋环境容量的大小和污染源的对应关系仍不清 楚,还不能有针对性地控制污染物质的排放,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另外,在监测的空间和时间覆盖范围方面体现出执行力不足的问题。

二、我国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实施对策

第一,建立健全海洋法律体系与管理体制,制定新的《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统筹部署全国的自然保护与生态建设。将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有机地结合,来指导各部门、各地区和重要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规划与协调管理,实现生态系统管理“全国一盘棋”。

第二,分类管理、突出重点,提高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应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在一些关键地区尤为如此。

第三,加强各级政府在生态系统管理的综合协调,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局面。生态系统管理的成功取决于各级政府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中的有效协调,取决于各类社会团体(企业、社区、NGO等)的广泛参与。

第四,推进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增强对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的长期投入。近十多年中央政府的工程项目投入和财政补贴在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五,加强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提高对生态系统管理的科技支撑能力。建议建立国家层面的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开展5年一次的国家生态系统状况评估,推动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适应性的监测、研究与示范,开展生态系统管理的教育与培训工作。

第六,营造海洋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目前,我国海洋开发总体水平仍然不高,海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赤潮等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逐年增加,因此,要提高全民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充分认识治理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七,实现海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从海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对海洋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我国多年来的海洋产业结构一直是以海洋第一产业为主,今后应提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在实现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过程中,使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和升级。二是优化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沿海地区所产生的“三废”绝大部分通过直接入海,河水和地表径流、酸雨等形式流入近海,影响着近岸海域的环境,近岸海域的环境状况和沿海地区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变化有着高度的相关性。

结语:海洋生态环境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未来的人类社会对海洋的依赖也日趋紧密。中国是有着辽阔海域的海洋大国,海洋的重要性首屈一指。为促进我国的发展与繁荣,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引起人类的重视。地球生命起源于海洋,但不要终结于海洋!

第四篇: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及治理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污

染及治理

作 者:田帅 学 号:201300150167 学 院: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及治理

摘要

我国是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面积为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 900余个,管辖海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跨越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中国的海洋环境,基本上还是处于良好状态,但在某些沿岸的海湾、河口及局部海域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某些海洋水产资源衰落,渔获量减少,少数珍贵海产品受损,一些海洋水产资源质量受到影响;部分滩涂荒废,滨海环境遭到损害。就海区而言,渤海沿岸污染较严重,东海和黄海次之,南海污染较轻,基本尚属正常。当前,污染和损害中国海洋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陆源污染物,船舶排放的污染物,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物,人工倾倒废弃物污染,不合理的海洋工程兴建和海洋开发。主要对策有:提高民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监管和加大对海洋环保的执法力度、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建立统一和多职能的海上执法队伍等。治理污染刻不容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海洋生态环境。

关键词:海洋污染;污染源;治理措施。

一、引言

大海是生命的摇篮,海洋与人类关系十分的密切。海洋约占地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一,它从太阳吸收热量,又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从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及治理

源日趋枯竭,导致海洋生物资源严重衰退,一些珍稀物种处于濒危状态;富营养化及营养盐失衡,生物群落结构异常;河口产卵场严重退化,部分产卵场正在逐步消失,生境丧失或改变等。除了远海海域因离岸较远而环境良好以外,沿岸和近海海域已有相当部分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环境质量普遍下降。

(二)主要的环境污染源

我国沿海各种类型的污染源主要有200多处,渤、黄海沿岸有100多处,东、南海沿岸100处左右。这些污染源排放入海的重要污染物,有石油烃、重金属污染物及有机物污染物。河流携带,是污染物入海的主要途径。

(1)石油污染:中国沿海油污染比较严重,石油是各种污染物中入海量最大的一种。石油污染对海洋生物资源危害极大,油在水面容易形成薄膜,阻止海气交换,使海水中的溶解氧减少,故油污染能引起大面积的缺氧现象。油膜、油块能粘住大量鱼卵和幼鱼,使其窒息死亡;能使卵化的幼鱼畸形,导致鱼、贝蓄积某些致癌物质。

我国沿海油污染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相对而言,渤海和东海油污染比较严重,分别占石油排放入海量的34%和33%;南海占19%;黄海最少,占14%。渤海油污染面积约4万平方千米,其中:辽东湾为1.8万平方千米,渤海湾为0.9万平方千米,莱州湾为0.6万平方千米,渤海中部海域为0.7万平方千米。黄海的油污染面积为2.6万平方千米。东海油污染面积约3.4万平方千米。南海油污染面积约1.7万平方千米。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及治理

海洋的行为与海洋环境相和谐,是解决海洋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普及、宣传海洋知识,增强民众的海洋意识是引导群众参与海洋管理的必要条件。

2、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严格监控沿江、沿岸污染物排放入海,特别要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控和监管,严禁偷排和超标排放。控制海洋污染,必须严格执法,加大对违法排污单位和个人的处罚力度,加大企业的环保成本,让违法者不敢再触碰法律的底线。

3、认真总结梳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充实和细化相关立法内容,增强海洋环境保护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科学开发海洋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严格限制和取缔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海洋环境监测预警信息技术,污染物控制技术,海洋生态恢复和整治技术等等。

5、坚持陆海并重、防治并举的海洋环保方针,海洋污染表现在海上,但其来源于陆地和海上,其中主要是陆地。因此,改善海洋环境质量,必须坚持陆海并重。第一,要有效实行排海污染物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的双重控制制度。第二,要积极推行绿色生态模式,合理发展农业和养殖业。第三,市政部门要做好节约用水和处理污水工作,力争所有的污水都在得到有效处理后排海。第五,抓好海上污染控制,保护好近海生态环境。

第五篇: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我区东部地区均属于北亚热带内陆湿润季风区鄂东北亚区,大多为山麓丘陵区,部分地区为缓坡丘岗区和漫坡平岗区。降水充沛,光热丰足,季节分明,雨热同季,有多种农作物可以栽培生长。东部地区以农业为主,通过“十一五”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努力,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造纸行业和砖窑全部关停,污染超标企业实行了限期治理,同时严禁审批污染大的企业引进,所以工业企业对环境造成影响较小,环境容量较大,生态建设有一定基础。

为构建我区东部生态新区,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加强领导,强化宣传教育。

作为主管部门,我们从组织机构上,加强生态保护管理体系的建立,各部门形成合力,根据职能强化污染源的监控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同时,建议区委、区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整合社会资源,协调部门力量,切实纳入政绩目标管理,使生态建设得以有序开展。各部门和街镇的目标管理考评,应当体现建设东部生态新区的理念和要求,要把生态环保作为硬指标,实行一票否决,使考核更加全面、科学。

要在东北部地区,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干部和农民的环保法律意识。树立文明健康、节约环保的新理念,推广产品环境标识,倡导绿色消费采购,加快建立循环消费机制,建设资源利用—产品消费—物资回收的生态社会。

2、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力度。

完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使之统一化、规范化和高效化。要健全执法机构,强化执法队伍,不断提高执法水平。要不断提高我区基层执法队伍人员的政治觉悟,严格依法办事,作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了在农村地区有效实施环保法,必须提供一套强有力的管理体制作保障:基于目前的管理体制,除继续完善排

污许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外,还应建立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制度,农业环保责任制度和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定量考核制度,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

要通过严格的执法,坚决遏制人为生态破坏,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保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达标,主要水域水质得到有效保护,重点区域环境有所好转,生态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生态型工业、农业和旅游业,建成一批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镇、社区,为创建生态示范区奠定良好的基础。

3、加大科技支持能力,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建立生态建设新技术给予补偿制度,来推动生态环境科技投入的动力,大力推广应用节肥、节药、节水等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推行农业清洁生产,鼓励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推行农村垃圾的集中处理,在政策上对保护资源的新技术给予经济补偿。

着力完善东部生态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完善日常监督性生态环境监测方案,强化环境科研,及时掌握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状态。要全面动态地提高监测内容和监测频次,加大项目覆盖面,建立和健全环境生态动态数据档案库,全面监控环境因子的变化情况,为政府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制定和实施生态保护行动计划和生态保护规划。

要在东北部地区逐步实行废弃物分类管理,推广使用可降解、无毒性的生态包装材料,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防止白色污染,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消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废旧物资市场,加快资源(能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弘扬科学发展观,倡导环境生态文明,引导人们节水、节能、节材、节地,把生态环境保护变成自觉自愿行动。综合整治流域农村面源污染。

结合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大农村连片村综合治理工程,发展绿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经济。

全面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的剧毒高残农药,大力推广有机肥、复混肥,加快农村沼气池的建设,逐步推广可降解塑料薄膜,加大对农膜的回收利用,控制白色污染。

要广泛开展环境优美街镇和生态文明村的创建活动,通过典型示范、模式推广,引导该地区上下积极保护环境、建设环境,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道路。

建立生态旅游的管理机制,合理确定环境容量,组织旅游线路,整治生态环境,绿化和美化景区,打造农家乐品牌,积极开展生态文化休闲旅游,让山水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和利用。

划定畜禽禁养区、适养区和限养区,严格限制过度投放饵料、过度放养捕捞和围湖网箱养殖,推广粪便无害化和资源化技术,防治规模化养殖污染。加快农村的改水、改厕、改圈、改厨,推广清洁可再生能源,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建设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加强村庄建设规划,搞好污水和垃圾治理,改善村容村貌,建设农村人居环境。

5、积极开展对外合作。

积极探索生态环境建设对外合作的模式和方法,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引进生态共建机制,坚持“开放、协作”的原则,利用现有的环境优势和良好的生态资源,努力打造一个生态环境共建开放平台。

通过对外合作形式,与先进发达地区,具有生态建设经验的地区,以生态建设和经济合作的办法,引进资金和人才,创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生态环境建设。

6、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增加生态保护投入。

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建立政府引导资金,通过政府投入、股权收益适当让利、财政贴息、前期活动补助等,引导社会

资本对农村生态、公益事业的投入。探索水权转让、矿业权招标、水域有偿开发等,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要通过政策性补偿生态建设工程,引导污染源的外迁。对于东北部街镇因保护生态环境,导致企业外迁,招商引资难以引进带来税源无法增长,增加生态保护补偿预算资金,列入每财政预算,用于相关街镇政府开展生态保护工作。

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权,实行公开市场化竞标拍卖,其所得作为资源环境保护补偿的来源之一。实行受益补偿的制度,损害者付费,利用、受益者补偿。开发者不但要为其利用资源环境的行为做出补偿,而且要对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损失做出赔偿。环境受益者有责任、有义务向提供优良生态环境的地区和人们提供适当的补偿。

下载环境污染的生态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污染的生态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环境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环境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解决环境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措施: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

    环境污染治理及对策[精选]

    环境监管及对策探索欧阳绍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环境污染纠纷日益增多,并成为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所以充分认识其特点,有效地防范和治......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为建立健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机制,快速、科学地进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置,保障人民群众生......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 为建立健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机制,快速、科学地进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置,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区别 与联系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区别 环境污染 由于自然或人类原因,产生有害成分(化学及放射性物质、病原体、噪声、废气、废水、废渣等),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 一、总则 1、目的 为了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故发生后项目部综合科在公司或项目经理部的统一指挥调度下,协调、高效有序地进行事故污......

    我国近年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我国近年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当今社会对化学的重视程度、应用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化学,然而化学在给人类带来巨额的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引起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责任追究管理办法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责任追究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落实各单位责任,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法规相关规定,特制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责任追究管理办法。 第二条......